文学欣赏第六讲[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5 11: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学欣赏第六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学欣赏第六讲》。

第一篇:文学欣赏第六讲

杨柳经典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典文学中重要的题材和意象,中国文学中 咏柳作品蔚为大观,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宋李昉主编的《文苑英华》“花木门”统计,在所有树木

中,杨柳仅次于松,居第二。据清代张玉书主编的《御定佩 文斋咏物诗选》统计,在所有花木中,杨柳仅次于梅花,居 第二。另据清代陈梦雷主编的《古今图书集成》统计,从诗 词总数来看,杨柳仅次于梅花,居第二。

咏柳文学的繁荣,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 上。从成就上来说,出现了不少咏柳大家和名家,还涌现 出了不少咏柳经典之作。

咏柳作品的繁盛、杨柳题材与意象的丰富,是由杨柳 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分布、杨柳广泛的实用价值和杨柳漫 长的生长期共同决定的。

章台柳

章台柳的典故出自韩翃和柳氏的爱情故事。

《唐诗纪事》载:“世传翃有宠姬柳氏,翃成名,从辟淄 青,置之都下。数岁,寄诗曰:章台柳,章台柳,颜色青青今在

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答曰:杨柳枝,芳菲

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后 果为蕃将沙咤利所劫,翃会入中书,道逢之,谓永诀矣!是日,临淄太校置酒,疑翃不乐,具告之。有虞候将许俊,以义烈自 许,即诈取得之,以授韩。希逸闻之曰:似我往日所为也,俊复

能之。”

章台柳

一、章台含义

一指楚国章华台,楚国离宫名。《通志》载:“昭公之

七年,楚灵王成章华台,召诸侯而落之。”杜预注:章华

台,在华容城中。如陈子昂《度荆门望楚》:“遥遥去巫

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城分苍野 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二指章台宫,为秦都咸阳宫名。章台宫建于战国时 期,以宫内有章台而得名。《史记·秦始皇本记》载:“诸

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

章台柳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赵惠文王遣蔺相如到秦国

献和氏璧,“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南

朝梁费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己荫章台陌,复

扫长门扉。”

三指章台街,汉长安街名。据《三辅黄图》载,长 安有八街九陌,章台街是其中一条。

章台柳

关于章台街最有名的记载是汉代张敞走马章台的故事。《汉 书·张敞传》载:“敞为京兆,朝廷每有大议,引古今,处便

宜,公卿皆服,天子数从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 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 传张京兆眉怃。有司以奏敞。上问之,对曰:„臣闻闺房之

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上爱其能,弗备责也。然

终不得大位。”

章台柳

二、走马章台与游侠歌妓

张敞“走马章台”的佚事,后世广为流传,诗中多有反映。顾野王《长安道》:凤楼临广路,仙掌入烟霞。章台京兆 马,逸陌富平车。东门疏广饯,北阙董贤家。渭桥纵观罢,安能访狭斜。

庾信《和宇文京兆游田诗》:小苑禁门开,长杨猎客来。悬知画眉罢,走马向章台。涧寒泉反缩,山晴云倒回。熊饥 自舐掌,雁京独衔枚。美酒余杭醉,芙蓉即奉杯。

章台柳

隋唐以来,“走马章台”常同骏马相联系,成为咏马赋

马的典故。

杨师道《咏马》:宝马权奇出未央,雕鞍照曜紫金装。春草初生驰上苑,秋风欲动戏长杨。鸣坷屡度章台侧,细 蹀经向濯龙傍。徒令汉将连年去,宛城今己献名王。

李贺《马诗二十三首》: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空 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章台柳

唐代以来进一步具体化,常将章台同任侠少年联系在 一起,在乐府《结客少年场行》、《少年行》中频频出现。如卢照邻的“斗鸡过渭北,走马向关东。”王昌龄的“走马

还相寻,西楼下夕阴。” 韦庄的“挥剑邯郸市,走马梁王

苑。”

“走马”、“章台”同任侠少年的密切联系,使得章台在

盛唐就成为游乐场所、歌妓聚集之地的象征。

章台柳

如崔颢《渭城少年行》:“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

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贵里豪家白马 骄,五陵年少不相饶。双双挟弹来金市,两两鸣鞭上渭桥。渭城桥头酒新熟,金鞍白马谁家宿。可怜锦瑟筝琵琶,玉 台清酒就君家。小妇春来不解羞,娇歌一曲杨柳花。”又如

李白《少年子》:“青云年少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

开,突如流星过。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夷齐是何 人,独守西山饿。”

章台柳

三、章台与杨柳

关于章台街栽种柳的记载,最早见于宋代。潘自牧《记纂 渊海》:“张敞为京兆尹,走马,街有柳市,故号„章台柳‟。

杜诗云:„京兆空柳市‟。”此说有待商榷。

章台柳的具体产生过程:

唐代最早把章台和柳联系起来的是初唐卢照邻,其《还 赴蜀中贻示京邑游好》:“籞宿花初满,章台柳向飞。”

章台柳

“花柳”指美丽的春光春景:

卢照邻《送二兄入蜀》:“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 杨炯《游废观》:“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

王勃《春园》:“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

并且,“柳”与“花”还相对出现,如:

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柳色未饶秦地绿,花光不减上

阳红。”„

杜甫《晚出左掖》:“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章台柳

真正把章台街同杨柳联系起来的是崔国辅的《长乐少 年行》:“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章台折杨柳,春草路旁 情。”

其中“章台折杨柳”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张敞走马章台 的事典,一个是语典,“折杨柳”出自北朝《折杨柳歌

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韩翃《少年行》:“千点斓编玉勒骡,青丝结尾绣缠鬃。鸣鞭晚出章台路,叶叶春依杨柳风。”

章台柳

四、杨柳和娼妓

时至盛唐,随着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柳 渐渐可以用来比喻青楼女子。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 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 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 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章台柳

盛唐时,“章台”己是繁华游冶场所、歌妓聚集之地的 代称,而“柳”此时也可用来象征青楼女子,“章台柳”意象 产生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章台柳用来比喻青楼女子,一方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 产物,另一方面也基于柳与青楼女子间的异质同构关系。

章台柳

自韩翃“章台柳”之后,中晚唐人咏柳时多言及章台和

张敞。如:李商隐《柳》:“柳映江潭底有情,望中频遣客

心惊。巴雷隐隐千山外,更作章台走马声。”并且出现了专

门吟咏章台柳的诗歌,如毛文锡《柳含烟》:章台柳,近垂

旒。低拂往来冠盖,朦胧春色满皇州,瑞烟浮。直与路边 江畔别,免被离人攀折。最怜京兆画蛾眉,叶纤时。

章台柳

宋代,章台柳就成为青楼女子的专称。吴曾《能改斋漫 录》卷五载:“文潞公庆历间以枢密直学士知成都府,时年未 四十。成都风俗喜行乐,公多燕集。有语至京师。御史何郊 圣从,蜀人也。因渴告归,上遣伺察之。圣从将至,潞公亦 为之动。张俞少愚者,谓公曰:„圣从之来无足念。‟少愚因迎

见于汉州,因郡会有营妓善舞,圣从喜之。问其姓,曰杨。圣

从曰:„所谓杨台柳者。‟少愚即取妓之项帕罗题诗曰:„蜀国佳人

号细腰,东台御史惜妖烧。从今唤作杨台柳,舞尽春风万万 条。‟命其妓作柳枝辞歌之,圣从为之霑醉。”

宫墙柳

一、历史背景

至迟在汉代,杨柳被植入宫廷苑囿。汉代有长杨宫,就 是因宫中种长杨得名,《三辅黄图》中记载:“(长杨宫)宫中

有垂杨数亩,因为宫名。”上林苑中也种有柳,《汉书》

载:“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

字,曰„公孙病已立‟。”梁王瑳 《折杨柳》:“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己黄。”

六朝时期,柳树被广泛植于皇宫御道。《景定建康志》 载:“晋成帝因昊苑城筑新宫,正中曰宣阳门,南对朱雀门,相去五里余,名为御道,夹道开御沟,植槐柳。”

宫墙柳

时至唐代,皇家御苑、宫廷内外,更是广泛植柳。这 在诗歌中多有反映,如 “宫花将苑柳,先发凤凰城。”

“池台草色遍,宫观柳条新。”

“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祥烟瑞气晓来轻,柳变花开共作晴。”

“梅含露蕊知迎腊,柳拂宫袍忆候朝。”

“千门九陌花如雪,飞过宫墙两自知。”

宫墙柳

曲江池池岸栽种很多杨柳,号柳衙。中唐以来的《御 沟新柳》诗歌就是御沟柳在文学上的反映。

宋代,宫中也多植杨柳。据《东京梦华录》载:“东都 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 外,皆植杨柳。”

南宋临安宫苑也栽有柳树,如陆游《钗头凤》:“红酥 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宫墙柳

二、题材发展

宫柳诗的内涵主要指的是,通过对宫中(京中)柳树处地 利之便,得阳气之早,先荣于其它柳树的描摹,表达对宫 柳的羡慕之情,并希望自己能够像宫柳一样得到君王的赏 识。

宫墙柳

宫柳题材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汉代到初盛唐,所咏之柳虽然是宫中之柳,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宫柳” 作品,如汉代枚乘的《柳赋》、梁元帝的《咏阳云楼檐 柳》、简文帝的《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诗》、李白《侍从 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唐太宗的 《春池柳》和《赋得临池柳》。

宫墙柳

中唐出现了专门的吟咏宫柳的诗歌,主要是对宫 池柳、御沟柳和长安柳的吟咏,其中诗题为《小苑春 望宫池柳色》的唐诗共10首,另有6首《御沟新柳》、杜荀鹤《御沟柳》、陈光《长安新柳》等。

三、物色之美

宋·苏泂《金陵杂兴》:“人家一样垂杨柳,种入 宫墙自不同。” 同样是杨柳,但由于种植场所和种植 方式的不同,给人的美感体验自然也不同。

宫墙柳

唐代宫廷中多栽花植柳,如杜甫《晚出左掖》:“退朝 花底散,归院柳边迷。”——红花绿柳交相辉映的审美效果。

种植于宫门的杨柳,多与红色宫门相映,如卢象《杂诗 二首》:“君家御沟上,垂柳夹朱门。”李适《奉和春日幸 望春宫应制》:“轻丝半拂朱门柳,细缬全披画阁梅。”刘 禹锡《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何处深春好,春深万 乘家。宫门皆映柳,辇路尽穿花。”

宫墙柳

宫墙内外和御沟边杨柳:轻拂连绵的宫墙,枝叶倒映 在清澈的水中,相映成趣,形成京城一道靓丽的风景。作 品中多有反映,如毛文锡《柳含烟》:“御沟柳,占春多。半出宫墙婀娜,有时倒景醮轻罗,曲尘波。昨日金銮巡上 苑,风亚舞腰纤软。栽培得地近皇宫,瑞烟浓。”谢克家 《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

宫墙柳

四、主题表现

宫柳题材作品的大型创作首先是在进士考试中出现的。举 子对宫柳的赋咏,一方面侧重于宫中柳树相对于其它柳树的优 越感,如“御苑阳和早,章沟柳色新。托根偏近日,布叶乍迎 春。”(贾棱《御沟新柳》)“韶光先禁柳,几处覆沟

新”(《刘遵古《御沟新柳》》);另一方面,借宫柳表达被人 引荐的愿望,如“独有风尘客,思同雨露荣”名(裴达《小苑 春望宫池柳色》)、“倘得辞幽谷,高枝寄一名。”(张季略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

宫墙柳

此后的宫柳作品基本上都继承了这样的主题,如陈光 《长安新柳》:“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 及兹晨。”宋王安石《御柳》:“御柳新黄已迸条,宫沟薄 冻未全消。人间今日春多少,只看东方北斗杓。”

另一主题是,以宫中柳和桥边柳的不同遭遇,写宫柳的 养尊处优。如明·石珤《宫柳》所言:

宫墙柳

“内里垂杨自不同,万条柔翠拂琼宫。叶含华萼楼前雨,枝 带朝元阁上风。望入画眉情正切,啭来黄鸟语初工。一般霸 水桥头绿,日日行人惆怅中。”又如李商隐的《柳》:“为有 桥边拂面香,何曾自敢占流光。后庭玉树承恩泽,不信年华 有断肠。”

文人常以杨柳移植宫中比喻受到君王的赏识,以杨柳所 处偏远之地比喻自己的怀才不遇。白居易《杨柳枝词》:“一 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 人属阿谁?”

宫墙柳

据《云溪友议》载:“居易有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尝 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既高迈,而小蛮方 丰艳,因杨柳词以托意云。”又云:“宣宗朝,国乐唱前词,上问谁作,永丰在何处,左右具以对。遂因东使,命取永丰 柳两枝,植于禁中。居易感上知其名,且好尚风雅,又为诗 一章。”即白居易的《诏取永丰柳植禁苑感赋》:“一树衰残 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 星。”

宫墙柳

永丰柳事件流传广泛,得到后世文人的唱和。如卢贞 《和白尚书赋永丰柳》:“一树依依在永丰,两枝飞去杳无 踪。玉皇曾采人间曲,应逐歌声入九重。” 韩琼也有和作 《和白乐天诏取永丰柳植上苑,时为东都留守》:“折柳歌 中得翠条,远移金殿种青霄。上阳宫女含声送,不忿先归 舞细腰。”

隋堤柳

一、隋堤柳的盛衰

隋堤是隋炀帝大业年间所开凿,又名汴堤。

隋堤植柳从隋炀帝开始。据《大清一统志·开封府志》 载:“(隋堤)一名汴堤,隋大业元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

泗,几千余里,绕堤植柳。”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 集》:“隋堤柳,隋炀帝自板渚引河筑街,道植以柳,名曰

„隋堤‟,一千三百里。”

到唐代开元年间,隋堤柳已变得衰残稀疏,如王泠然 《汴堤柳》:“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征

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

隋堤柳

中晚唐以来,绿柳绕堤、绵延千里的美景已不复存在。隋堤柳的衰落,诗歌中多有反映。如李端《元丞宅送胡浚及第 东归觐省》:“旧楚枫犹在,前隋柳已疏。”《折杨柳》:“隋 家两岸尽,陶宅五株平。”贾岛《送朱可久归越中》:“吴山 侵越众,隋柳入唐疏。”姚合《杨柳枝词五首》:“江亭杨柳 折还垂,月照深黄几树丝。见说隋堤枯已尽,年年行客怪春 迟。”

隋堤柳

北宋时期,汴河两岸大量栽种柳树,注重对柳树的保 护,隋堤杨柳重现“柳色如烟絮如雪”的美景。

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宋金对峙,战乱频繁,汴河疏于 管理,再加上黄河泛滥,泥沙淤塞,汴河为之断流,堤边杨 柳也消失殆尽。明代以来,黄河泛滥成灾,古老的汴河河道 淤平消失,堤柳荡然无存。

隋堤柳

二、隋堤柳的文化意义

1、杨柳风景的典型代表

隋堤杨柳风景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一排杨柳,连绵千里,一望无际,如烟如雾。如白居易的《隋堤柳》:“柳色如烟 絮如雪”。刘禹锡《杨柳枝》:“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 树拂金堤。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杜牧的 《隋堤柳》:“夹岸垂杨三百里,只应图画最相宜。自嫌流 落西归疾,不见东风二月时。”

隋堤柳

2、送别、征行诗中的景物陪衬

隋堤柳多出现在离别诗歌中。皎然《送僧游扬 州》:“平明择钵向风轻,正及隋堤柳色行。知尔禅心还似 我,故宫春物肯伤情。”温庭筠《送淮阴孙令之官》:“隋 堤杨柳烟,孤棹正悠然。”姚合《送刘詹事赴寿州》:“隋 堤傍杨柳,楚驿在波涛。” 周邦彦的《兰陵王·柳》:“柳 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隋堤柳

3、历史兴亡的概叹

后人常以隋朝作为亡国之鉴,以隋堤柳为亡国意象。隋 堤柳作为亡国意象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早对隋堤柳进 行吟咏的是王泠然《汴堤柳》,此时隋堤柳还不是亡国的象 征。自白居易新乐府《隋堤柳》明确表示以隋堤柳发隋亡之 感慨之后,隋堤柳就成了亡国的象征。

隋堤柳

隋堤柳·悯亡国也

白居易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 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 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 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 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酅公。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 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 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 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灞桥柳

灞桥柳是象征离别的一个重要意象。

灞桥是汉唐长安通向关东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 略位置。灞桥也是出入长安的门户,古人常于此地和亲朋 好友依依惜别,灞桥也成为送别之显地。

灞桥与柳的关系最早见于《三辅黄图》卷六:“霸 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王莽时灞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霸桥为长存桥。”

灞桥柳

《陕西通志》引《开元遗事》曰:“长安东霸陵有桥,来迎 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为„销魂桥‟。” 最早把灞桥、折 柳和离别联系起来的是李白,如《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 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 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 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鹏愁绝不忍听。”《忆秦 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劳劳亭》:“天下伤心 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灞桥柳

灞桥柳除了作为离别的象征外,它和隋堤柳一样也是杨 柳风景的重要代表,“灞桥风雪”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宋·黄彻《跫溪诗话》:“或问郑綮相国近有诗否,答 云:„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那得之。‟”

感谢聆听

第二篇:中外文学欣赏

中外文学欣赏

一、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们所从事的文学阅读、创作、评论等活动的总称,是一种审美意识活动

二、文学的本质

1、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

如茅盾创作《子夜》

2、文学的审美特质

(1)形象性

如新派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人物形象(2)情感性

如夏绿蒂.勃朗特《简.爱》(3)想象性

如李白的诗歌中狂放的想象性,体现为一种鲜明的主观色彩和自我抒情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赠裴十四》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北风行》

3、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红楼梦》语言是中国古典小说语言的顶峰之作,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是这样写林黛玉

三、文学鉴赏

文学鉴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体味、玩赏的审

美活动。

△ 读者在鉴赏过程中总要加入自己的情感,以自 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去丰富、补充文学形象。

如《哈姆莱特》中“复仇的延宕”

1、舞台效果说

2、人文主义说(性格的软弱,人文主义者的优柔寡断)

3、恋母—俄狄浦斯情结说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

3.理性、思辨的“朦胧”诗人----北

一、创作的背景

1、“ 文革”

2、北岛的家庭和所受到的文学影响

妹妹赵姗姗之死

诗人食指

二、北岛诗歌特点 1.批判意识

} 理想主义

历史责任感.讲究节奏和韵律,诗歌情绪层次分明; 4.冷峻凝重的诗歌语言 “朦胧诗”的来历: 1、1979年《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和舒婷的《致橡树》,有人表示读不懂,贬称为“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

2、老一辈诗人的质疑:公刘在《新的课题——从顾城同志的几首诗谈起》一文,对那些诗 表示“不胜骇异”,提出“我们必须努力去理解他们和对他们加以‘引导’”

3、三个“崛起”(三篇论文支持朦胧诗)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舒婷的诗歌一般抒情方式低缓,善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的手法 △顾城“ 童话诗人”,诗作有《一代人》《远和近》

远和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第三章 海子——80年代最后的诗人

一、生平

原名査海生,安徽怀宁人,生于1964年3月,1989年3月自杀。●意象:青麦地、雪、太阳、星辰 ●内容:对农耕文化的追慕 ●抒情主人公:诗人 ●形式:麦地与诗人一问一答 ●思想特质:质问人类存在的意义

二、海子诗歌审美特征

1、以农耕文化的衰亡,来隐喻精神家园的丧失,并写出一个大地之子对千百年来生存根念与缅怀。

《麦地与诗人﹒询问》.精神气质,人性的高迈和纯洁,对灵魂和道义的追慕及守护

《春天,十个海子》 3.海子诗属于歌唱型,在作品中发掘一种飞升的调子和一种箴言般的语式,具有形式的美

《祖国,或以梦为马》

海子诗歌的审美特征:

1.以大量自然意象,隐喻了农耕文化的衰亡;

基的感感。

2.从精神气质来说,指向理想乌托邦;

3.海子诗属于歌唱型。

第四章 现代化进程中的”苍凉”——

张爱玲其人其文

一、作品

中短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 花凋》 《倾城之恋》、《 多少恨》、《金锁

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色.戒 》

长篇小说:《连环套 》、《怨女 》、《十八春》、《 小艾》、《秧歌》

二、张爱玲小说的特征

△ “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皇的,已经在毁坏中,还有更大的粉碎要来。”

——《传奇》序言

△ “硕大非常的自身和这腐臭而斑斓的世界,两个尸首背对背栓在一路,你坠着我,我坠 下沉。”

——小说《花凋》

△“人们只是感觉日常的一切都有点儿不对,不对到恐怖的程度„„为要证实自己的存在,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

——散文《自己的文章》

1、谱写出关于文明和人性的哀歌,对时代转换中价值崩溃有一种深入的理解。

《十八春》(《半生缘》)

主人公:世钧与曼桢

“那时候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见到世钧,要把这些事情全告诉他,也曾经屡次在梦中告诉他过,做到那样的梦,每回都是哭醒了的,醒来还是呜呜咽咽地流眼泪。现在她真的在这儿讲给他听了,却是用最平淡的口吻,因为已经是那么些年前的事了。”

——《十八春》

△主题:描写几对青年男女的被阻隔的爱情

(被乱世、被疯狂的亲情、被罪恶的人性)

△叙述特征:洗尽铅华的略带感伤的笔调

△艺术氛围:一以贯之的悲凉氛围

2、艺术上充满了“创新”与“袭旧” “袭旧”

(1)取材多来自旧家庭

(2)在某些情节和结构方面,受到鸳鸯蝴蝶小说的影响。

《红玫瑰与白玫瑰》

振保

娇蕊

△故事外壳:婚外情

△内质:对中国男性的文化批判 “创新”:(1)华丽语言

△“逝世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首悲痛的诗,然而它的人生立场又是多么必

抓住一点着你,往定。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凄凉, 壮烈只是力,没有美,仿佛贫乏人道。悲哀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比.”

——散文《自己的文章》

(2)

缤纷意象

△院子正中生了一棵树,一树的枯枝高高印在淡青的天上,像瓷上的冰纹。长安静静地跟在他后面送出来。她藏青长袖旗袍上有着淡黄色的雏菊。”

——小说《金锁记》(3)参差对照的写法,善于营造意境、刻画人物心理活动。

△振保谢了她,看了她一眼。她穿着的一件曳地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了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衣服似乎做得太小了,两边迸开一寸半的裂缝,用绿缎带十字交叉一路络了起来,露出里面深粉红的衬裙。那过份刺眼的色调是使人看久了要患色盲症的。也只有她能够若无其事地穿着这样的衣服。

——《红玫瑰与白玫瑰》

第五章 余华创作的转型

前期创作(1984—1990)

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九八六年》、《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鲜血梅花

《河边的错误》

后期创作(1991 至今)

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十八岁出门远行》

△“我”的主观感受超越了一切客观环境的“真实” △语言细腻、平实 早期

讲解:《一九八六年》

“文革”中失踪的中学历史老师在1986年归来

●中学历史老师:文化隐喻,人类的暴力冲动,权力制度的极端化 二.余华前期创作小结

先锋创作特征(余华早期):a、缺少故事逻辑性b、不追求人物典型性格c、注重主观 △1990年后余华进行转型

先锋文学走向低潮 { 作家自身创作必须突破

2.余华后期创作小结:

反叛了先锋文学,转向现实主义

平实的民间姿态

故事情节清晰

人物具有个性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写作就是回家。”

——余华 第六章

中国式的魔幻现实主义——莫言

一、作家生平

1953年生于山东高密市大栏乡。

●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酒国》、《天堂蒜苔之歌》、《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

二、创作道路

1、早期创作: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被称“寻根派”作家。△《红高粱》

追溯了民族历史和民间文化土壤中野性的元素

△早期创作就体现了一定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感觉、触觉、色彩、语言、细节

2、后期创作:转向叙述手法更为激进的先锋文学创作,形成了具有魔幻主义色彩的美学体系。

《酒国》丁钩儿

●特征:

1、语言具有相当的狂欢特征,汪洋恣肆、大开大合;

2、在结构上采用了完全的乱序手法,故事的叙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对伏笔的呼应 是透过不同人物的视角展开的。

三、莫言小说艺术特征小结

1、在写实中融入奇异的感官意象与怪诞的色彩,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2、结构上体现为新的时空形态,构成了非逻辑的复述结构。

3、表现出富于感性化的审美风格。

●重视感受的叙述态度

●充满心理的跳跃、流动

●语言的狂欢

第七章

灵魂的猎者——斯蒂芬.茨威格

一、茨威格生平(1881——1942)

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

△以一名女子最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

△从心理角度再现人物的性格和生活遭遇,特别擅长刻画女性心理

第八章 余秋雨与90年代的散文

一、90年代散文创作的社会文化因素

80年代文学思潮的启蒙话语

反封建、反集权

人道主义和异化讨论 文学主体性问题 90年代文化:a大众文化 b主流意识形态文化 c知识分子文化

1、大众文化崛起

2、各种思潮交汇(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国学、后殖民主义)3、读者开始尝试接受文化散文

二、余秋雨 生平

(1942——)浙江余杭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出版有《戏剧理论史稿》等多部专著和散文集多部。

三、余秋雨散文特征

(1)鲜明的文化色彩,并贯穿以“文化良知”的主线; 《风雨天一阁》范钦 《都江堰》长城与都江堰 《苏东坡突围》 《道士塔》

(2)惯用透析的方法,层层递进,且“小说化”; 开头:由其它进入主题

正文:描述一人、一景——对该人该景的文化评论 结尾:导师式的感喟

三、余秋雨散文特征

(3)语言具有情感性,善用对比、排比、递进、夸张、隐喻的手法,构成诗情洋溢的语境。小结:

1.余秋雨的创作提高了当代散文的艺术品位;

2.余秋雨的散文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当代散文的两个误区 1.50年代杨朔散文模式

(1)状物抒情

(2)政治式提升

2.90年代的小女人散文,以黄爱东西、素素 为代表 △90年代散文的兴盛及其原因

1.旧作重刊

2.散文刊物增多,“晚报”、“周末”类报纸几乎都开有随笔、小品专栏 3.从事散文创作者甚多;

4..转型期知识分子的分流,使散文成为知识分子精神与情感的存在方式

5.市场经济的兴起;

△八个样板戏之一《沙家浜》 △主人公:阿庆嫂、郭建光

国民党司令胡传魁

副官刁德一

△二男一女故事原型——极左政治话语缝隙中的民间情态

第九章

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

一、作者介绍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二、作品:《受戒》、《大淖记事》、《陈小手》、《岁寒三友》

三、汪曾祺写作的文化背景:

深受性灵文化的影响,肯定正当、健康的世俗欲望,善于在凡俗人生中寻觅意。

四、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征

1、题材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反映的民间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

民间姿态

此岸生命的哲学内涵

构筑爱与美的世界 《大淖记事》人物 巧云 巧云爹 十一子 保安队刘号长

《大淖纪事》审美特征:民间化的叙事特征

1. 想象中的读者(隐含读者)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理期待的信息接受者。2. 叙述语调的民间性

平缓流畅的叙述语调

简短朴素的句式 3. 叙事结构的民间性

民间爱情结构:男女两性相悦——

恶人窥视、寻机破坏-——

佳人落入魔掌、受到羞辱-——

英雄挺身而出、保护佳人——

恶人行凶、打击英雄——

英雄借助第三者的帮助,挫败恶人-—

恶人受到惩处、英雄佳人结为伉俪

2、在小说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诗性倾向,消解故事情节,强调小说氛围; 3、语言上追求一种闲散、优美的白话风格。

第十章

网络文学

一、定义

“在线”的三位一体:

网民在电脑上创作

通过网络发表

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作品 ●第一部引起广泛关注的中文网络小说

痞子蔡《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二、网络文学写手

刑育森、李寻欢、宁财神、今何在、步非烟、萧鼎、痞子蔡、安妮宝贝

三、安妮宝贝

1、作品

《告别薇安》、《七月与安生》、《八月未央》、《彼岸花》、《二三事》、《莲花 》

2、特征 《七月与安生》

(1)主人公经常是一个名叫“安”的年轻女性,通过她,写到了都市青年男女的漂泊不定 的人生和悲剧性的内心体验(2)语言简洁、跳跃、凝练,风格艳丽诡异。(3)在情节、人物、语句上多有重复

第三篇:文学欣赏作业

你认为哪些当代作品适合给中学生进行阅读欣赏?为什么?

金华市婺城区实验小学姜淑芬sch0203510001

中学是吸收知识的最好时期,博览各类书籍对于中学生而言十分有益,因此我所推荐的书中涉及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而且文字往往流畅优美,思想深入浅出,特别是对人生的各种感悟,很适合中学生阅读,相信他们可以从中汲取到各种知识的养分。

1、史铁生的散文集。如《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我的梦想》等。史铁生由于饱受了常人所不能体验的苦难而发之生命的呼喊,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探索人生,拷问灵魂,“献身于一场精神的圣战”,这是他人所不能达到的光辉和价值。这种以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丰满的思想,却是最为令人敬佩的。

其中《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中充满了对生命意义的思索,鼓励人们善待生命,善待生活。面对挫折和苦难,有些人却选择了亲手扼杀自己的生命: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杀;中国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卧轨自杀„„这些事实让人触目惊心,追其根源是对生命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重视,其留给世人的只有感叹和惋惜。

现在的中学生思想也相当活跃,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难问题也不少。特别是对于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更需要教育和引导。其中史铁生的一句朴实却值得珍藏的话:“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里都是加倍的。”因而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走了过来,文坛上多了一个新秀。这些方面,《我与地坛》都给予我们了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要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2、周国平的《人与永恒》。这本书贯穿着对人生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诸如生和死、时间与永恒、幸福与痛苦,还是幽默、信仰和艺术等此类的“大问题”,一经周国平的“感悟”,马上变成一串串鲜活的思想火花,照亮了我们的心灵空 1

间。随感集被评为陶冶性情最应阅读的十本书之一,就在于其中谈到许多为人处世的哲学。这种哲学式的人生解读,既不是一种世俗的圆滑哲学,也不是游离于尘世之外的出世哲学,而是追寻幸福感悟生活,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更贴近一个有着痛苦心灵的人的哲学。

周国平在谈到《人与永恒》时说:“我自己喜欢它,是因为它完全是无意为之的产物,脑中闪过一个思绪,一点感想,我就随手记了下来,心态非常自由。它记录的仿佛是思想的原生态,而这样的原生态是存在于每一个感受着思考着的人的头脑里的,很容易引起联想、勾连、撞击、共鸣、惊疑,我想也许正因为此,就也获得了读者的喜欢。”

无论是形式还是体验。周国平将推心置腹地与你讲述一点什么,然后让你自觉地提升一点什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倾听一位智慧的心灵之声?我们为什么不在独处的时候拥有一位最真诚的朋友?我们为什么不在为人处世方面请一位智者常伴左右呢?如果你的心灵躁动,那就找一块宁静的草坪,阅读着周国平,寻找着种种不问“意义”的共鸣,并且以此为快乐。

3、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寻觅中华》。《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的代表作,书主要是以余秋雨先生在全国文化之地的游览过程为线索,思想非常深刻,语言也极有震撼力,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其中对人性的拷问也极为深刻。整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余秋雨先生渊博的文学和史学功底,以及书中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非常值得中学生一看。

《寻觅中华》全书,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和华丽的词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以及一则则通俗的故事。余秋雨也很少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述,往往是笔锋一转,人为地构造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文化的种种遐想和议论。它为每一名读者解读了中华文化的壮阔和黄河文明的盛衰,使读者为文章的情绪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悟,从而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去思索人生、思索未来。

4、奥格•曼狄诺(美)所著的《羊皮卷》。在古老的西方,人们习惯于把智

慧与精美的文字书写在珍贵的羊皮卷上。人们开始被深邃而又神奇的羊皮卷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所倾倒是在阅读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后,这本书记载了一则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一个名叫海菲的牧童,从他的主人那里幸运地得到了十道神秘的羊皮卷,遵循卷中的原则,他执著创业,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推销员,建立了一座浩大的商业王国。

如果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中的羊皮卷是引导人们改变自己、挖掘自己潜能的话,那么《羊皮卷》将全方位地使人们达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内心的目的。《羊皮卷》问世至今,英文版销量已经突破2000万,迅即被译成德、俄、法、西、阿拉伯等17种文字,每年的销量有增无减。全世界不同阶层的读者都由于受奥格•曼蒂诺的影响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或发现了奇迹,从他的书籍中得到了神奇的力量。他的书充满智慧、灵感和爱心。任何想获得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不要放弃阅读一下这本《羊皮卷》的机会。

5、东山魁夷(日)散文。如《听泉》、《和风景的对话》、《探求日本的美》等。他是日本当代著名风景画家兼作家。其散文集在日本很受欢迎,与川端康成并称“双璧”。他的诗文常常根据文字、装饰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绘画作品。达到了“诗为心声、画为心境”的审美境界。学习养成他的观察、思考习惯,不但是一种高尚的消遣方法,也能练成我们随时随地注意研究宇宙万物的惯性。并且能引导我们的“思想”、“文字”,渐渐地趋到活泼神妙的境界里去。这正是东山魁夷带给我们的启示。

6、戴安•福茜(美)《我和大猩猩握了手》。在动物面前,人类习惯了扮演猎人的角色,结果,大地上的动物不断灭绝。人类文明进化至今,会产生一个幻觉:以为地球上就只有人类一个物种是有生命的,其他的物种不是观赏对象就是食用对象,出现在铁笼里和餐桌上,从来不是平等相处的朋友(我们不会去吃自己的朋友,也不会把他们关在笼里。小猫、小狗等宠物例外吗?认真想想,也不例外)。人类已经生活在自己建筑的人造世界里,正在失去与地球其他物种和谐共存的关系,人类的自负和无知日益严重,无所顾忌地攫取自然成为各国政府共同的愚昧竞赛。某一天,当地球上只剩下人类,人类也就活到头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保护生命,或许是中学生必须进修的一课。

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语言和厚重的内容凝聚着作家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情感体验和深度思考,在波涛沉浮的人类文化发展长河中经过历史的锤炼、文化的积淀而生成。在当今的“读图时代”,中学生只有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才利于提高语文素养和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文学作品具有教育性,阅读文学作品是激励青少年通往成功的重要途径。文学经典具有人文性,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传承民族精神,启迪学生智慧,帮助学生寻找精神的家园。文学经典具有工具性,阅读文学作品,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真可谓一举数得。

第四篇:文学欣赏广播稿

片花 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

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

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19年,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14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14年。14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字”,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种桃花的和与他一起看桃花的人都已经不见了。一首桃花诗,写了14年,一朵桃花,系紧了两个男人的大半生。刘禹锡与柳宗元用这人间最艳的桃花,照亮了唐朝的长安城,朋友之间那相遇相知相恩的桃花逐春水的情谊。

本期的文学欣赏到现在就结束了,播音……代表编辑...,感

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第五篇:文学欣赏..广播稿

片花 春天里的绵绵细雨,夏日里的干爽清风,秋季中的温暖阳光,冬季里的霓虹火烛,文学欣赏,一年四季为您守候,文学欣赏..广播稿。

欢迎收听今天的文学欣赏,我是播音。。我是播音。。

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菩提。”

我想没有人会讨厌花的吧,如果一朵花只摆在花盆中,那么她只是一种植物而已,假使放在人的心中,那么他就拥有动人心魄的分量。花的世界蕴藉着无数或嘘唏,或灿烂,或嗟叹。本期的佳作有约为您带来的是《四月芳菲尽》,好书在线为您推荐安意如的作品《陌上花缓缓归》,文学之旅为您讲述一朵开在唐朝的友谊之花。

----片花:我们的声音很好听,我们的节目正流行。听众朋友们您现在正在收听的是文学欣赏之佳作有约--------

四月芳菲尽

此时的农大校园所有的花,大概都谢完了吧。曾经姹紫嫣红的色调,现在只能下铺天盖地的绿,充满生机的绿。

记得走过图书馆时,转角看到怒放的海棠,瞬间吸引我的目光,留住我匆匆脚步,为他驻足观赏。

四月的微风轻似梦,拨弄着薄如蝉翼的花瓣,那在风中婆娑摇曳的海棠,释放生命全部的力量,忘我而又唯我的绽放着,极尽灿烂之势,像阳光一般耀眼,是如此的浓烈,如此的张扬,仿佛全世界只剩下它自己。

不禁伤春悲秋的我会想,如此张扬的海棠,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结束他的花期呢,是否会在谢幕时甚是惨烈呢,会不会在某个夜里,在凄风苦雨中结束他的生命历程,上演一幕“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烂熟的苦情戏。

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从西门通向图书馆的甬道上,街道上零星散落着粉红的花瓣,愈是靠近图书馆花瓣愈多,当走进图书馆只见里面铺了一层花瓣,遥望这粉红的地毯仿佛通往幸福的出口。我想此时的海棠定时乱了姿色,失了颜色,可是当我抬起头时引入眼帘的还是依然在盛开的海棠,依然的灿烂,这不禁让我怀疑这地上散落的花瓣和这依然盛开的海棠还是出自同一个母体吗?而海棠依用旧灿烂的绽放回应着我。

所谓的“生如夏花之灿烂”就是指的是海棠吧,只是这种灿烂从生命诞生之初,到终结之时,贯穿这条生命的长线。也同样是这种灿烂拉扯生命的弧度,感染每一个人。我们不过都是红尘一过客,何必纠结与一切都是未知数的未来。活在当下,珍视现在的分分秒秒,为了让我们的青春了无遗憾,就像山岗上那轮静静的明月。

海棠在凋零的时候况且能灿烂面对,那又有什么是我们不能面对的呢?

印象中家乡的春天是不能没有杨花飞絮的。今年保定的杨花终究还是没能飘起。

所有花中,我最喜欢的当数杨花,或许有人很是不屑“杨花可以算作花吗?”的确苏东坡也称其为“似花还似飞花”杨絮苍茫,随风万里,即使抛家旁路,也无人为他惋惜吧,甚好,也绝非我一人喜爱杨花,还有一代文豪东坡作陪,否者定会有人把我当作异类吧!

喜欢杨花,喜欢杨花的纯洁,尤其是故乡的杨花。素雅的杨花随风而逝,装饰着整个城市,为城市平添了纯情,浪漫。每次看到杨花时总能想到旧日的人和事,脑海中总是会浮现那些在飞中追逐杨花的身影,回忆起杨花落在地面时,然后大步的踩上去,惊起杨絮飞舞。

旧时陪伴我踩杨花,逐柳絮的人,现在都已各分东西,仅留下我一个人留在这个飞絮的城市在此赏飞花,总让人不禁头涔涔,泪潸潸。

回忆总会让人沉迷不能自拔,可是谁也无法让时光静止,谁也无法停留在昨天,喜欢一句话,如果我们拥抱过去太紧,我们怎能腾出手拥抱未来。

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过去,我们又怎么会为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回忆呢。何不把对往昔的追忆转化为对明天的期待,把回忆尘封起来锁在心中,等到我们到了耄耋之年再打开,细细品鉴呢!

又是一年风飘絮,满城飞雪满城春。

春色未减人未在,杨花无情盈衫袖。

可怜相思不相见,只愿飞花寄相思,又恐飞花载不动,唯见飞花不见情。

儿时的玩伴,旧事的朋友,你们那里杨花飘絮了吗?你们的身边有陪和你们一起赏花的人吗?

---片花:书中你我相遇,书中你我相知。好书相伴,一生无憾。接下来您将听到的是文学欣赏之好书时光---

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情节较为完整,是中国诗史五言诗体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间犹如一面巨大的墙壁,阻挡了我们情感的交流,艰涩难懂的文字来自遥远的古代,精致珍贵却又那么模糊遥远,在成堆枯燥无味的注释帮助下,终于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的文字,可是那距离,似乎未曾拉近一点点,范文《文学欣赏..广播稿》。但是,在安意如细腻的文字中,乐府,已经不仅仅是乐府,她用猛虎轻嗅蔷薇的姿态,小心的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读者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从《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思无邪》直到这本《陌上花开缓缓归》,在安意如的作品中,读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古典与现代也是可以找到契合点的,几千年来什么都翻天覆地的变了,但是只有人心的变化是缓慢的。安意如不拘泥于对古典诗词字面的理解,也非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赏析,而是一种风格独特、感情丰富的散文随笔,结合宏观的历史环境和细腻真挚的人类情感,用现代的视角阐述了她独特的想法,当读者用心去体会,去理解,去阅读的时候,顿时,有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安意如说:要去看隐藏在诗词后面的故事,要写一些真的情感、真的人,仔细描述出那些跨越历史时空的真性情,不因人废文,亦不因文废人。”正是在这个想法的支持下,她动笔写出了一系列古诗词赏析的文章。而《陌上花开缓缓归》,无疑是将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感动和思考。本书在追寻古典诗词的浪漫足迹,沉醉唯美爱情的旷世韵味。在历史中游历,有如行走在蔷薇园。你可看到那些华美的诗句,一如正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又要分辨那蔷薇下的刺,不被历史的沧桑人世的坎坷所刺伤刺痛。

让我们回到汉魏,两晋,六朝,盛唐。去观望彼时的风月无限,向那些古人讨一些情爱暖暖身。南北朝的历史光怪陆离,大一统之前的年代荒诞华美不可尽言。那些简单的歌章,在历史的游历中一如绽放的花般鲜艳,一如明日的花般凋零,或喜或悲,本书注定要以史来绎情。用猛虎细嗅蔷薇的姿态,小心将它们从心中释放出来,描绘出一幕幕古典诗词背后唯美、动人的历史爱情画卷,引领我们倾听一段段经典、震撼的浪漫往事。

----片花:插着文学的翅膀,迎着文学的新风,你,和我,自由翱翔在文学的国度。欢迎来到文学欣赏之文学之旅。——-

桃花总是诗里最艳的词,读到有关桃花的诗词时,那书上总宛若见到滟出的一朵绯红。

那时候《诗经》里的桃花意象不似后来的桃花蘸水般的浅,光有着“岸夹桃花锦浪生”的艳,而是暗暗地带着“桃花春浸一篙深”的深,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艳的深度,恰在这种一心一意地居家过日子的淡泊里。美人的美,是要蓦地轻寒一阵,才能上得了桃花的颜色。不是一层胭脂一层胭脂地覆盖就做出了桃花色。

在唐朝同样有个痴爱桃花的男子,他便是刘禹锡。

刘禹锡大半辈子总是被贬,第一次被贬后重回长安,已经是离开长安十年风光,那长安的桃花开得跟以前已经不一样了。

那一日,他约好友柳宗元一起去玄都观看桃花。

柳宗元十年前,就跟他一起被贬,十年后,亦是跟他一起被召回长安。他们是共进退的鳜鱼和桃花浪。回来后刘禹锡写了一首《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有些人看到这诗,心里很不爽,所以跟皇帝说刘禹锡“挟邪乱政,不宜在朝”。所以刘禹锡再次被贬,被贬到了更远更苦的播州也就是现在的遵义一带。柳宗元也被贬到了柳州。

柳宗元得知自己被贬至柳州,而刘禹锡远谪播州时,不禁大哭起来……他哭不是为了自己再次被贬,只是因为:“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说刘梦得应该好好去照顾母亲。于是,柳宗元向朝廷请示,希望跟刘禹锡换一换:“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总算后来有人帮着说话,刘禹锡才得以改贬到连州。柳宗元虽比刘禹锡小一岁,但他却是这样地勇于担待。这件事,是韩愈为柳宗元写《柳子厚墓志铭》时被提起来的。柳宗元和刘禹锡,是桃花浪暖春风的相亲相扶。

所以,柳宗元是刘禹锡的桃花。

他们一起离开了长安,一直相送,送到了衡阳。衡阳一别,刘禹锡越过五岭,南下连州,而柳宗元沿湘江而上,到达柳州。

从此,柳宗元和刘禹锡只能凭窗遥望,以书信往来聊寄相思——才明白,原来很多唐诗宋词的相思诗是男人写给男人的。而相思的情调竟也如爱情般婉转婀娜。

柳宗元到达柳州后,身体日趋恶化,临终前,写下遗嘱,要仆人在他死后将书稿交与刘禹锡,信中说:“我不幸卒以谪死,以遗草累故人。”

公元819年,柳宗元去世。

而此时的刘禹锡正扶着母亲的灵柩行走在去衡阳的路上。后来刘禹锡给韩愈写信,让韩愈为柳宗元撰写了墓志铭,那件以柳州换播州的事情也就被记在了石碑上。而后的刘禹锡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又全力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

柳宗元去世后,刘禹锡独自待了24年。其间14年后,他又回到了长安。自上次离开长安后,已经是过了14年。14年,一个女孩已经可以开花,而一个男孩也可以发芽,而刘禹锡却已然失去了最美的颜色。当长安的桃花还在开的时候,他的桃花已经不见了。

刘禹锡再次来到玄都观,发现观中“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中耳,因再题二十八字”,即《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当年种桃花的和与他一起看桃花的人都已经不见了。一首桃花诗,写了14年,一朵桃花,系紧了两个男人的大半生。刘禹锡与柳宗元用这人间最艳的桃花,照亮了唐朝的长安城,朋友之间那相遇相知相恩的桃花逐春水的情谊。

本期的文学欣赏到现在就结束了,播音……代表编辑...,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下载文学欣赏第六讲[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学欣赏第六讲[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学欣赏概论

    文学欣赏概论 (一)概念 广义的文学,指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这是一种文化型的文学观念。我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

    文学欣赏教案

    《电影文学欣赏》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1、通过对文学原著和影片的欣赏和评价,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和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会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欣......

    第六讲 知识产权

    单选题 第 1 题 2008年,我们国家推出了( )战略。(2分) A. 文化强国 B. 科技强国 C. 知识产权 D. 教育强国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解析: 暂无解析!单选题 第 2 题收藏 发明......

    中国近现代文学欣赏

    鲁迅的小说创作 《呐喊》《彷徨》大致体现了三个方面内容: 一是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如《狂人日记》(1918)  二是关于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

    欣赏英美文学 2013.9

    欣赏英美文学,培养学习习惯 【摘要】本文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合一”的理念,阐述了欣赏英美文学的意义、价值,与培养学习习惯的关系,英美文学材料选择的原则,具体策略、方法、活......

    文学欣赏考试范围

    文学欣赏考试范围考试 时间:6月13日 中午12::10分 考试地点:600教室 一、文学常识•A、诗经六义 •1、风、雅、颂与赋、比、兴被统称为《诗经》“六义”,成为《诗经》最具代表性......

    文学欣赏考核试题

    文学欣赏考核试题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决定了文学欣赏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融入、体验与、阐释。2、关于文学作品的构成因素,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说法各......

    团干第六讲心得

    团干培训第六讲心得体会 今天是向咏书记主持的团干培训第六讲,向书记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自我教育与主题活动的具体实例。他给我们讲到如何策划一个主题活动。策划一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