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中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共)
生命中任何一个时刻都是新的开始
毛里奇奥?波里尼――当代世界著名钢琴大师,他的演奏曲目涉猎广泛,既精于古典,被尊为肖邦音乐演奏权威,又长于现代,对勋伯格作品的诠释。无人可及。
波里尼有着精湛的演奏技巧,虽享有“十一个手指”之美誉,但在他的演奏中却丝毫没有“炫技”的成分与色彩。在贝多芬的作品中,他表现出热情与活力;在舒伯特、舒曼的作品中,他呈现出清新、婉约与雅致的风貌;而在肖邦的作品中,他于完美精致的技巧之下,又将肖邦心灵中的激情、高贵、幻想与诗意充分展示出来。作为20世纪承上启下的钢琴家,波里尼这种兼具理性与浪漫的演奏风格使他居于卓越的地位。他超人的技巧、对音乐深刻的感悟力,还有地中海阳光般明朗的精神气质,使他的演奏既有严整的造型又有灵感的光彩,既锐利、紧张,又柔和、丰满,臻于完美的音乐境地。
2006年9月25日,笔者应中央电视台《音乐人生》节目的邀请,在北京饭店对前来参加第九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钢琴大师波里尼进行了采访,在访谈中,波里尼讲述了他对人生与艺术的许多独到观点……
问:波里尼大师您好,2001年我曾在萨尔茨堡音乐节上采访过您,当时的谈话非常愉快。
答:是的,我记得。那是在我的一系列勃拉姆斯作品音乐会演奏期间,当时由阿巴多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在音乐会上我演奏了勃拉姆斯的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所以我当然还记得。
问:在当年采访的时候,您曾表示希望能够到中国演出,五年之后您终于来到了北京。
答:是的,我非常高兴最终能来到北京,我还记得当时在萨尔茨堡接受您采访的时候说到过的这些,我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这里,到中国演奏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体验,我非常高兴。
问:这是您第一次来北京,您都想去哪儿看看?
答:中国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国家,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几十年来的经济蓬勃发展,使得全世界都对中国刮目相看,我也一直都非常关注。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我的北京之行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中国太大了,也许我需要很多年才能对这个国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次我提前好几天来到北京,就是计划要去看一些北京最著名的古迹,包括长城和故宫。
问:这次您在北京的音乐会,原定曲目有莫扎特的作品,为什么后来又临时做了很大的改动,改成了李斯特的作品呢?
答:可以说我对曲目重新编排是有很多原因的,我认为在中国首次演出选用李斯特作品要比莫扎特曲日更合适,关于我这次调换演奏曲目的用意,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简单介绍一下。我这次演出的曲目,上半场首先是两首勋伯格的作品:作品11号中的三段和作品19号中的六小段。可以说这些都是勋伯格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音乐发展史中非常重要的作品,因为它改变了一些音乐的语言,从调性音乐发展为自由调性,这对于整个20世纪音乐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次变革。说到勋伯格,一位伟大的画家瓦两里,康定斯基曾经说过:“艺术家必须遵从他内心的声音,这种内心的声音告诉他应该做什么,这些都是必须的。”这也是勋伯格在这些伟大的作品中所遵循的一种精神。作品第11号足忧郁的,而作品第19号却是亲切的,其中的最后一首是他为马勒去世而特别创作的。
在勋伯格之后,我将演奏贝多芬最著名的奏鸣曲,作品57号。这也是贝多芬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属于他中期的作品一。贝多芬在他创作了奏鸣曲作品106之前,一直将这首奏鸣曲看做是他最好的作品,这首奏鸣曲是一部颠覆性的作品,是一种创新的音乐语言,有种巨大的勇气和力量。随后接下来的是四首李斯特晚期的作品《乌云》《厄运》《悲伤的贡多拉》以及根据理查德?瓦格纳作品改编的《威尼斯》。李斯特这四首乐曲也是非常忧郁的作品,某种程度上它们所具有的气质和勋伯格是非常相似的,这和勋伯格在多年之后所发展的音乐语言其实有着某种共通之处。在这些乐曲之后,我还会演奏李斯特著名的奏鸣曲,我认为这也许是李斯特最重要的钢琴作品之一,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也是同贝多芬奏鸣曲一样具有革命性的作品,它对于很多19世纪伟大的作曲家,比如瓦格纳等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问:您并不是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您的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
答:我的父亲是一位建筑师,可以说他是意大利现代建筑风格的先驱之一。我的舅舅是一位雕塑家,也是现代风格的重要雕塑家之一,上世纪30年代他主要创作较为抽象的作品,60年代至70年代的时候他创作了一些大型作品,总是很抽象的,他从大自然中汲取了一些灵感,非常自由和现代。虽然我并不是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但事实上我的家庭成员都很喜爱音乐。我父亲小提琴拉得很好,我母亲会弹钢琴也喜爱唱歌,我舅舅弗斯托?梅洛蒂也弹钢琴。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对新艺术和新艺术领域的热爱,我想我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这种热爱,对现代音乐的热爱。在我今年的音乐会曲目上,你可能只看到从勋伯格到20世纪初期的一些作品,但其实我还演奏更为现代的作品,我想这也是从我的家庭中继承而来的。
问:意大利曾经出过很多的歌唱家,当初在学音乐的时候,您的父母为什么没有让您去做一个歌唱家,却给您选择了钢琴演奏这条路呢?
答:大家都认为意大利是一个出歌唱家的国家,这是因为意大利的歌剧非常著名,尤其是在19世纪。但是我认为意大利给予了许多音乐家灵魂,多少著名的指挥家都出生于意大利,从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开始到现在的指挥家,以及很多演奏家包括钢琴家都来自于意大利,比如说伟大的钢琴家米凯朗杰里。
问:您还记得自己9岁的时候在米兰第一次演奏音乐会时的情景吗?
答:我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因为时间太久了。我想我应该是演奏了贝多芬的一首奏鸣曲。
问:是不是从那个时候起您就开始决心做一个职业演奏家了?
答:不,我是一步步走上钢琴家之路的,这其中曾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事实上在我十几岁的时候也曾经举办过几场音乐会,但是并不多,当时我还保持着正常的学校生活和学习。可以说我清楚地知道我要成为一个职业钢琴家是在60年代,是在我赢得了华沙肖邦钢琴大赛之后,当时我18岁。
问:在1960年国际肖邦比赛中,您是89位参赛选手中最年轻的一位。据说当时的评委会主席鲁宾斯坦对您有着非常高的评价,他说:“把我们所有评委加在一起,也敌不过您一个人的技术。”是这样的吗?
答:我必须坦白地说这件事,鲁宾斯坦当时的确是对我非常好,但是我想他的原话应该是:“波里尼弹奏的技巧,已经比我们评委中的任何一位都要好。”但是他只说是技术上,而不是这一领域里的所有,我很愿意重申他想要说的话,问:国际肖邦比赛曾经制造出很多的神话,在当代许多伟大的钢琴家中,他们或者是参加过这个比赛,或者曾经做过这个比赛的评委,那么您今天怎样来评价这个著名的比赛呢?
答:这个比赛是献给肖邦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你可以想象在波兰人们有多么的热爱他,因为他是波兰的民族作曲家。这样一位天才,这样一个比赛在波兰拥有数量难以想象的观众。肖邦大赛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音乐大赛之一,因为肖邦这位作曲家是属于世界的,而不仅仅属于波兰。我非常热爱肖邦的音乐,在华沙比赛之前我也一直致力于演奏肖邦的音乐,也正是因为这次比赛,我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肖邦的音乐上,这种转变可以从我当时的音乐中明显地看出来。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说他非常羡慕钢琴家,因为只有钢琴家才有肖邦这样一位伟大的作曲家。
问:您15岁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18岁参加国际肖邦钢琴比赛,并且都获得了大奖,您认为在年纪轻轻的时候获得这样的奖项是不是一件好事?
答:比赛获奖对一个人的音乐生涯来说,可以说是件好事。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在肖邦钢琴大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我得到了很多机会,开始去世界各地举办音乐会。但是换一种角度来说,那个时候这一切似乎又来得有点太快了些,这么多的演出到处奔波,我觉得还是应该更多地学习,积累更多的经验以发展自己的才能,所以在之后的几年里我只开了很少的音乐会。
问:所以您在一举成名之后不久,就在乐坛上消失了,并且一离开就是八年。当时有各种的传说,有人说您生病了,有人说是因为您在赛车中把手伤了……。为什么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您却偏偏淡出了舞台?
答:除了一个人想进一步发展以外,可能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像我刚才说的,就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学习,这里面没有发生什么事故以及任何的事情。
问:在这八年的隐退时间里,您只是埋头练琴而很少参加音乐会的演出,您不感觉非常地孤独吗?
答:不,我觉得作为艺术家,这对我的发展比较好,我始终认为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我开始接触到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比如说勋伯格、布列兹、斯托克豪森等,所以这对于我未来音乐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真正完全没有演出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所以那不仅是学习的阶段,同时我也在准备各种音乐会。在上世纪60年代里我举办了很多音乐会,当然没有之后的年代里那么多,可以说那是学习和演出的一种结合,在今天来说也很重要。我从来没有失去和观众们的接触,这对于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我觉得一个音乐家必须要有这种接触,尤其是年轻的音乐家。有时候年轻艺术家很难举办音乐会,这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不好的,因为他们应该和观众接触,也许不用过多地露面,但是必须有音乐会演奏这样的学习过程。
问:从您的唱片录音曲目上来看,好像您涉猎并不是很宽泛,基本上只是围绕着您平常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一些曲目进行录音。您为什么很少演奏巴赫、拉赫玛尼诺夫、柴科夫斯基等人的作品?
答:事实上钢琴家是非常幸运的,因为有很多优秀作曲家为钢琴写作品,但作为一名钢琴家来说,终其一生是不可能把所有的曲目都演奏出来,所以我觉得在所有的乐器当中,我们拥有很大的一种特权,也就是选择权。您刚才说到的作曲家,巴赫我个人也非常喜欢,作为一个音乐家我自己对音乐,包括对巴赫的音乐都有很深的研究,比如他的康塔塔等很多作品。说到柴科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当然他们也是很伟大的作曲家,但是我对他们却缺少一些音乐的感觉,所以我不太演奏他们的作品。
问: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您为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都做了哪些特别的演出?
答:首先我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录制了一张唱片,这张唱片刚刚出版。其中两首莫扎特的协奏曲,一首是G大调(作品453号),还有一首是C大调(作品467号),是DG唱片公司出版的。我很高兴和维也纳爱乐乐团进行合作,这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乐团,尤其是在演奏莫扎特方面。在这张唱片中是没有指挥的,我边演奏钢琴边指挥,和乐团是一种互动的合作。
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指挥产生兴趣的呢?
答:大概是在25年前。在那期间我有过一些指挥的经历,指挥过一些音乐会,甚至还指挥过罗西尼的一部歌剧。那一时期我也指挥过很多莫扎特的协奏曲,我通过演奏来完成指挥,我和很多不同的乐团合作,包括维也纳爱乐乐团、柏林爱乐乐团、英国室内乐团及波士顿交响乐团等等。我和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基本上都是在这一时期。之后我就放弃了指挥,因为我看不到指挥对钢琴演奏有什么好处。要不我就更投入地去指挥,要不我就必须停止,因为这样下去会对我的钢琴演奏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之后我很长时间都不再指挥。直到最近DG唱片公司邀请我来录制莫扎特的唱片,然后我很高兴地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以后我可能会重新以这种方式来演奏莫扎特的协奏曲。
问:肖邦和莫扎特的作品从表面上看有着许多的不同,在演奏这两位作曲家的作品时,您的内心有着什么样不同的感受?
答:每一位作曲家都是不同的,作为一位演奏家,你必须找出他们的独特之处。我们必须了解他们,音乐本身其实就是最重要的引导,比如你提到的莫扎特和肖邦。有意思的是卡萨尔斯曾经说过:“要像演奏莫扎特那样演奏肖邦,像演奏肖邦那样弹奏莫扎特。”当然这是一个悖论,但是我觉得也不无道理。我们怎样来解释这个悖论呢?我认为莫扎特当然是一位古典主义的作曲家,但是他有一些非常浪漫主义的瞬间,比如将钢琴的旋律当作歌声来处理,如同歌唱家,如同歌剧一般。对于莫扎特和肖邦这两位作曲家来说,他们的钢琴旋律很自然地会让我们联想起人声。谈到肖邦,他是一位浪漫主义作曲家,可以说是音乐史上浪漫主义作曲家中最杰出的一位,但是他的音乐风格的形成却是受到巴赫和莫扎特的影响,当他必须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时候,他首先会演奏莫扎特和巴赫的作品来为他的手和他自己作品的演奏做好准备,这样一来,在肖邦的音乐中自然就有着古典的风格融合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当中,这是一种自然的结合。
问:您现在业余时间里还会去听音乐会或者听唱片吗?
答:我当然会去听唱片或者偶尔去听听音乐会,对当下音乐界所发生的事情我也十分的关注。我认为录音对于当代作品的推广与传播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年轻的艺术家,可以让他们听到他们无法现场聆听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
问:您无论走到哪里都被掌声和欢呼声包围着,全世界有无数的乐迷在崇拜着您,您喜欢这样的状态吗?
答:当然我非常高兴。我的音乐体验、音乐感觉和音乐发现能够传达到观众那里,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甚至是我们生命存在的原因。一位钢琴家或是指挥家不作曲,那么他存在的理由便是去尽力理解音乐和用音乐与别人进行交流。
问:在您的生活里除了音乐和弹琴之外,您还喜欢做些什么其他的事情吗?
答:我对音乐所有的方面都感兴趣,不仅是钢琴。所以我一直在看或是听一些交响乐团的演奏和其他器乐的演奏,包括任何时期的,我对所有的音乐都很感兴趣。同时我也很喜欢视觉艺术,建筑还有雕塑,所以很自然的我到世界各地时都会去参观博物馆,也会在家里看书。然后是文学,比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等古典文学和一些希腊古文学作品。关于我的各种爱好,我最喜欢的是去大海里游泳,去世界各国游览,对我来说这次来到中国是一件很棒的事情,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
问:您刚刚过了64岁生日,您认为64岁对于一位钢琴家来说它意味着什么?
答:每个人都希望任何一个时刻都是生命中一个新的开始,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后记
10月4日,钢琴大师波里尼在保利剧院举行了他首次访华演出的音乐会。鉴于大师在国际乐坛的声望,当时在京的中国钢琴界名流几乎悉数到场。波里尼以他精湛的琴艺为北京的听众献上了勋伯格、贝多芬、李斯特的作品,他精彩的演奏博得了现场观众长时间的欢呼与喝彩,这种热烈的场面已是北京舞台很少出现的情景。大师感动之余,连续五次返场,加演了肖邦、李斯特和德彪西的作品。音乐会后,波里尼表示他会在近期重返中国,因为在这里他找到了更多的知音。
第二篇: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献给建党90周年
生命中的重要时刻——献给建党90周年
1972年1月30日,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她是幸运的,生长在新中国,成长在国家趋于稳定、不断向前的发展期。听着刘胡兰和赵一曼的故事长大,学着要向雷锋一样做一个对人民有益的人。“时刻准备着”,让这个女孩有着快点长大的冲动。1987年,她一跃成为农村跳龙门的小鱼,很幸运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那一天,她非常羞涩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交上申请书后,她红着脸、一溜烟地跑了出来。那时的她,想来是觉得自己很渺小,而党很高大,很遥远。但那一刻,她也许也是坚定的,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神圣感,让她觉得与众不同。那是一种信仰,一种无比崇高的信仰。
1996年的“七一”前夕,作为学校的少先队总辅导员,她挺着八个月的身孕,布置着召开联欢会的会场。也许太过专心了,等全部布置好,发现校园内已经空无一人,而阵阵疲惫感也在突然之间冒了出来。想象着明天孩子们在如此充满童趣的氛围中展示才艺,一切的付出都似乎是值得的。身边老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早已感染了她。她时常能够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和奉献的意义。7月5日,她清楚地记得,那是在学校四楼的会议室,坐满了全校的党员教师。她颤抖着声音读着入党志愿书,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突然之间,她觉得自己一直是和党在一起的!党离她这么近,党又是如此朴实、如此亲切!
日子在繁忙中度过,多少大爱无声的行动告诉她,党的形象应该如何树立。或许普通,或许平凡,但都是坚守在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却又勤勤恳恳的普通人。2006年,她有幸当选为海盐县第十二届党代表,2007年,又光荣地成为嘉兴市第六届党代表。此时的她日渐成熟,更多的责任感和担当,让她真正理解了“为人民服务”的内涵。她研究管理,研究教育,关注着教师的成长,学生的进步。她突然觉得,在自己努力中,党给了她多大的舞台,给了她多少的鼓励和喝彩!
党,就如此紧紧地扎根在她的心中;她,就如此执著地跟随着党,一步一个脚印地来到了2011年!
漫漫的历史长河,2011年也许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它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的华诞。90年的风雨岁月,每一个时刻如此让人难以忘怀。如今的她,已经成了专门从事党务工作的一员。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励着她去指引更多的年轻人,牢记党的宗旨,努力奉献!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她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小小的红船,挥洒热血的战场,天安门城楼的铮铮誓言,改革开放中的艰难成长,21世纪的昂首阔步”,都成了她谨记在心并乐意宣扬的党的辉煌历程。
她不是别人,正是我,一名光荣的党务工作者!
此刻,2011年的7月1日向我们走来了。我愿用我最质朴的声音传递我的心声:感谢有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让我从未改变努力的方向;感谢有您,驻足我心,指引我更加无悔前行!
第三篇:一个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作文
[一个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作文] 一个我生命中重要的人
六.2佟可涵
在我的记忆深处,有那样一个人:她挑着重重的担子,肩负起沉甸甸的责任;她连夜忙碌,只为生病时的我稍稍好转;她对别人太好,却不知道怎么对自己好一些,一个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作文。岁月流逝,白发夹杂在黑发中,丝丝缕缕,晃疼了眼,时光逃去,皱纹在她面颊上微微显露,那样老去,疲惫不堪。我知道,她对我的爱是刻到骨子里的,那是母爱,同样,是一份温暖而沉重的责任,默默承受默默付出,她亦是一个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极重要的人。
我的母亲是一个只知道对别人好的人,以前一样,现在一样,从未变过,只是这样的人通常遗忘了要对自己好点,只是将一生的关心系在别人身上,因此过得疲乏、劳累,却仍在微笑,总会以沉默来面对劳累和憋屈。
我无比心疼她的这一点,但有时却也是做不好的,脾性太倔这点改不了,因为是骨子里的性格,而有时我真的为自己的行为而追悔莫及,因为自己的性格而一不小心伤了别人,最重要的是,伤了妈妈那颗敏感的心,而那一次,我在妈妈的注视中踏上了上学的路,不敢回头,因为自己错得太过分,心里极快地意识到了,而忍不住的那一个浅浅回首,她的身影就那样立着,明明不易碎却让人觉得隐含着莫名的悲伤,渐渐地,渐渐地烙刻在心底,铭印在灵魂。
每日早晨起来都是爸爸来叫的,叫一声便要爬起来,不然定是要迟到,我就算起来后无比焦躁也是得硬着头皮准备上学的,但有时爸爸要出差,只能让妈妈起早叫我,这种情形也是常见,比如那天便是如此。
在妈妈轻轻的呼唤和推搡下,我无奈的揉了揉眼皮,有些迷糊地爬了起来,开始早上的准备工作。就那样忙了一通,我出了门,时间有些不够了,我匆匆忙忙便要走,不想妈妈叫住了我:涵涵,带上早餐吧,你还没吃呢,别饿着,小学六年级作文《一个我生命中重要的人作文》。◆分享好文◆明明是那样关心无比的话语,却被我一句‘烦死了’顶了回来,我仔细理着衣服,没有发觉妈妈那有些伤感的神色,随手接过早餐,一抬头,却是真真切切地怔住了。妈妈的眼中有些空空的,像是一汪干涸的水潭,没有明显的悲伤,里面却隐隐约约有什么东西碎掉了,她就用那种有点呆滞的样子望着我。我从不知道一句随意的话语可以如此伤人,慌了起来,又忙忙应了一声,不敢再看妈妈的神情,撒腿逃也似的飞奔起来。奔跑中忍不住回了一下头,隐隐看见妈妈那站得直直的身影,但却又脆弱得好像一碰就碎,我猛地转过头,内疚感泉涌而出,看着自己同班车的距离越来越近,越来越近&&妈妈,对不起,我没有注意,伤了你的心。我选择了暂时逃避,但我一定,一定会向你道歉的。
那天下午回到家,过不多久妈妈也回来了,我张了张嘴话语就要说出来,但妈妈一派轻描淡写的样子,却又让我哑了嗓子,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打算说出来,我低低地说,声音小得好像自己都听不到:妈妈,对不起,今天早上让你伤心了&&真的、真的对不起。妈妈为这个家付出了这么多,为我付出了这么多,而我一句随意的话便显现了自己恶劣的态度,那是自心底的内疚感,因为使妈妈那颗敏感的心,好像,又添了一道伤痕。
不要紧的,妈妈爱你啊。她揽过我,踮着脚尖摸了摸我已经长得很长很长的头发,是啊,我已经长得比妈妈还高了,是时候懂事了。而她就这么一句话,便点出了母爱的无私,恍然地记起,那一次我发高烧,妈妈不同样是如此无私地用爱温暖着我么,原来,一直都如此。
那一次,正是流感期间,我这体弱的不可避免的染上了,发起40度的高烧,妈妈不分日夜的照顾我,自己都险些病了。最难受的那一夜,我问妈妈:妈妈,你不去睡觉么?她只是温柔地笑笑,没事,妈妈不累。涵涵要乖乖养病啊。我不是不懂,妈妈真的很累很累,但是她仍在照顾我,用那无私的母爱温暖我的心,希望我早日康复。当我的高烧退掉,神智更清晰一些时,我看到妈妈熬出了黑眼圈,背过身去眼圈悄悄地红了。
其实有些话没有说,但我的心里一直很清楚,从没有忘记。妈妈,你为我做过的这一切我都会记得,你一直都独自默默承受,默默付出,很累了吧。我会努力不去被自己的脾气所控制,去说出那些伤人的话语,我会好好报答您,尽管做不到那样无私,我也会竭尽全力去回报,这份关心,这份伟大的母爱。妈妈你让自己承担的东西太多了,我已经长大了,让我替你分担一些吧。妈妈&&
母亲会永远在我生命中担任极重要的位置,这点我非常明白,而我同样希望能与她一同走过接下来的人生,当转身回眸时,能够看到我和妈妈的两串脚印,在时光中印下冲不淡的痕迹。
【六年级写的啦00】 初一:佟可涵
第四篇:生命中那一抹绿
生命中那一抹绿
人没必要事事都往坏处想,有时换一种态度,世界便会豁然开朗,重见光明。生命中的那一抹绿,其实就在你的身边。
—题记 生命中处处是美景,可有些美,并不是人人都会欣赏。不同的人,个性不同,为人处世事不同,对生活的态度就不同。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消沉低迷,也有人积极向上。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它。当你陷入绝境的时候,换一换风景,换一种心情。
生命中的那一抹绿,不仅需要自己来描绘,也需要靠身边人的努力,共建和谐美好的心灵之墙。大学生是社会上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因为他们一旦心理不健康就可能会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引发关注,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成熟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有利于他们今后为自己为社会创造美好的未来。然而,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面对生活和环境中的种种问题:紧张的学习、竞争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择业困难、价值观念的不稳定性等,使得大学生往往在观念冲击、利益抉择中,因处理不当而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严重者甚至脆弱,多愁善感;有的人常常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时有发生;有的人经常心里忐忑不安、心理消极;有的人缺乏自信心,不敢参与竞争,容易错失良机,事后追悔莫及,陷入痛苦、失落、无助等情绪中。这些问题虽小,但积少成多,可能会对他们的人生态度,心理带来许多的影响。总而言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极为迫切的,这是一项持久长远的工程,也是社会大事。
当我们遇到心理问题,心情惆怅,悲观消极时,首先,要学会自我调节,可以想那些曾经历的快乐的事情,让自己不再想悲伤的事情,也可以听听有、激情的歌曲,亲近大自然放松自己的心情。我喜欢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一个人静静,漫步在学校之中,呼吸新鲜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那时心中烦恼之事抛开,仅留快乐于心间。我也喜欢在烦恼时,在图书馆里安静的学习,让自己疲倦的心静一静,让心驻足,这样就不会想太多的事情。有时,有些事真的没必要想太多,想了只是杞人忧天,徒增烦恼罢。
其次,向他人倾述也可以改善自己的心情,尤其是和自己亲近的人,比如自己的父母、朋友、师长等,通过倾述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惆怅感减弱,他人也可以了解你心中的想法,从而找到适当的方法安慰和开导你。
最后,要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学校应该组织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比如,我们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认识自己”的活动,让自己熟悉、亲近的人,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分别写出来,然后自己在和他们互相沟通,找到改正缺点的方法,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可以定期组织交流会,将心中的快乐与不快乐全部说出来。和他人沟通是调整自己心理的重要方法,不仅可以从他人身上学习调整心情的好方法,还可以从开导他人中获得成就感、快乐感。可以组建朝气蓬勃的学生社团,倡导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对此,学校应当组织团委、学生会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益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如读书报告会、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绘画书法、摄影以及文体表演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大学生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缓解他们因生活、学习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调整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快乐地成长。
拨亮心灯,领航健康人生旅程。何必在乎生命中那一点点小小的苦痛,一点苦痛算得了什么,没有什么不能承受,人生没有跨不过去的坎。生命中不必抱怨,抱怨只是徒增烦恼罢。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忘记八九常记一二,才能活的快乐,活的精彩,累了,请把心靠岸。让我们品一丝安然,握一份恬淡,给自己留份惬意,给自己留份美丽。转身,一样会有春天,这样,生命中的那一抹绿,将会常在。
第五篇:”地铁藏书“是一个新的开始
“地铁藏书”是一个新的开始
近日,“赫敏”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里藏书这一新闻事件在网上响应十分的激烈。中国也来效仿国外,于是中国版“丢书大作战”在北上广三地同时呈现,活动还请来黄晓明、徐静蕾助阵。然而,活动并未如预期般引发病毒式传播,反倒引来营销作秀的质疑及无人阅读的尴尬。但是不要灰心,“地铁藏书”是一个新的开始,抓住机会,提高国民阅读量。
其实,这次“丢书大作战”并不是类似活动的国内首秀。此前,年轻小伙张旭明在广州地铁尝试过,一家叫刀锋的书店在重庆的轻轨里也尝试过,当然都没能取得“赫敏藏书”的效果。原因是什么?很简单,除了不少伦敦人还保留着在地铁读书的习惯外,给“赫敏藏书”活动带来广泛影响力的,还是贴在书上的那张印有“地下图书馆(BooksontheUnderground)”字样的贴纸,这是伦敦一个公益组织的名字。“地下图书馆”至今已运行4年时间,4年来,很多读者成了项目志愿者,不少出版社主动上门合作,“这就像一个不会被扣滞纳金的流动图书馆”,给人们带来惊喜和温暖。
今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三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 2015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为79.6%,较2014年上升1.0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8本,比2014年增加0.02本;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比2014年增加28.39分钟;人均报纸阅读量和期刊阅读量均有所下降。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人们的阅读量是有所上升,但是那大多是电子阅读,而非纸质阅读。今天,更多的人变成了手机控、低头族。“地铁丢书”就像一块石子,能激起几点阅读的浪花,让一些人的目光回到书本上,这至少不是坏事,何必苛责。
虽然只有很少数人响应这个活动,但是那也将会很成功。因为至少还真的有人去看书,而这部分的人,也会去影响周边的人,如此循环,这个社会、国家也可以跟德国、英国、日本这些国家的人均阅读量相比。一切都是一个开始,“地铁藏书”也不例外。既然如此,何不静坐下来,慢慢看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