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反思记录
教 学 反 思
孟店中心小学
教师姓名: 张立旺2015、3 正负数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015、3、11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这节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这两点:
一、游戏导入,深深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游戏过程中,我特别设计了学生比较熟知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例如:方位上和下,前和后,电梯的上升和下降,存钱和取钱,得分和扣分,盈利和亏损等。特别是温度计中零上和零下的引用既让学生很好的感知相反意义的量,又为下一环节利用温度计探索正、负数的有关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情景教学,大大提高学生的思考质量。面对熟知的教学情境,学生是充满自信的,始终以一种积极地心态面对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质量也是相当高的。创设学生的熟知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同时反思自己的不足。在举完例子以后,体现相反意义时,引导性不够好,应多举几组例子后,在进行板书(板书太早),目标达成度不够高。
很多时候,因为教师的急于求成导致整个课程的教学不够完美。这是年轻教师教学的弊端,对一些关键性的东西往往“火候“不够。所以,要戒骄戒躁,踏踏实实的把一节课上好。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3、19
这是一节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本节课有单位“1”、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几个抽象的概念需要学生熟知。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其中,单位“1”的理解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本节最难突破的一个难点。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单位“1”是一个物体,这节课的单位“1”指的是一个活若干个物体。学生在单位“1”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逐步渗透单位“1”的具体含义。从第一组例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分析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第二足例题也是特别注意这个整体指什么?怎样得到分数的?学生只有在找到单位“1”的前提下,才能知道把谁平均分,才能知道分数是怎样来的。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我能够根据知识的产生过程逐步的展现在学生的思维中,这对孩子理解分数的意义是非常有益的。注重在练习题的挑选上侧重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选择的每一道练习题都有精彩的现实情景,有利于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理解。在做每一道题以前,先让学生自己说单位“1”在题中指的是什么?在让学生充分的分析分数的意义。
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总结结论。这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抛砖引玉”的问题,让学生充分的说,教师适时总结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当然,课程在设计上还有很多不足。就目前来说,我在研究怎样设计能使我的教学设计更合理,让孩子在接受新知识与技能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3、27
今天教学了分数基本性质,整节课我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设计了根据除法商不变的规律猜想——动手操作——验证等数学步骤,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
课堂上,我首先出示有关商不变的规律的复习题,引导学生回忆商不变的规律,然后又复习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让学生从这些已掌握的旧知识出发,思考“分数中的分子分母会有什么规律呢?”。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因为有原有知识的基础进行迁移,学生很快猜想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验证,分别拿出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折出并用阴影表示二分之一,四分之二,八分之四。因为我没有出示书上的折法,学生折的方法比较多,使每个同学都能够有个性的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然后,让学生观察组织语言证明这三个分数相等,因为折法不一样,学生说的也就不一样,有的同学说把三张正方形的纸放在一起,看阴影部分重不重叠,有的同学说因为三张纸同样大小,而阴影部分又都是其中的一半,所以三个分数相等„。这样,学生猜想出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得到了验证。
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也使我认识到灵活、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挖掘教材,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但同时我发现无论怎样进行设计,多考虑的一定要是学生。在本节课中,由于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关注的太少,他们在学习这一节课时产生了困难。分数的基本性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出错。合作探究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应该不断地完善。这些都应该是以后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第 三 单元 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3 在教学时,教师承接上一个信息窗的话题引导学生分析信息窗中的内容,了解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以前没解决过的问题引出对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以避免重复解决以前学过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 三 单元信息窗 4 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10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找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在探索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等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用所学新知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用数对确定位置
孟店小学 张立旺 2015、4、16
【课后反思】
1.根据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确定位置”知识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构,有效的方法是引发学生认知的冲突。教学中在学生描述一列队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础上,让学生描述方阵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的欲望。
2.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步有具体形象的图片到半抽象的点子图,最后到方格图,引导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一个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的过程。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促使有效课堂的形成。
3.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巩固练习时,让学生综合运用方向和数对的知识绘制平面图,不仅是对数对知识的巩固,而且是对以前所学方位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利 用 方 向 与 距 离 描 述 路 线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25
教学反思: 看行走路线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说出行走的次序,学生容易掌握,该层次让学生自己解决是完全可行的。运用方向、距离描述是难点,尤其是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四个方向学生掌握较难,为此,采取同桌协作突破难点,缺的较好效果。本节所采用的情景紧扣时代,合乎情理,学生兴致较高,也为完成教学目标发挥了作用。
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反思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4、29 在本课教学中,将“通分”知识的学习嵌入解决“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一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7 教学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16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将“通分”知识的学习嵌入解决“怎样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这一问题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在获得问题答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获得了对“通分”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最大收益不在于问题解决本身,而在于发现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各种关系和科学知识,形成对某些侧面的更深理解,以及发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水平,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异分母加减法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21 【课后反思】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课的设计中尽量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在新知识的探讨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推动新知识的学习,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和算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5、5、28
【课后反思】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之一是“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是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等,这些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不仅应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应重视数学思想的训练和培养。
本练习设计充分运用教材资源并适当的进行了拓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自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认识,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噪音污染”的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5
【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方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噪音污染”的教学情境中,提出需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固有的知识进行迁移,来自主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具体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注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现状为教学基点,教师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梳理思维过程,明晰所学知识,做好知识的建构。
本节课主要是先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引导,让学生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回顾,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把握。然后出示情境图,请学生对信息进行选择整理,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解决。进一步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价值。最后进行一些典型题目的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形成对知识的更加清晰的脉络认知。知识的复习与环境把保护的主题相互辉映,促使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文品格齐头并进。
《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12 【课后反思】《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19
【课后反思】 《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统计表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并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
《复式统计图》复习课教学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23
【课后反思】 “我学会了吗?”是在学生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复习课。内容包括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根据复式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体会统计图的不同画法对数据描述和解释的影响。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孟店小学
张立旺2014、12、28 教学反思:
1、通过直观演示、观察,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为认识长方体做了有利的铺垫。通过动手操作,促进思维,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念,逐步建立起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2、通过触摸等实践活动,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及其特征,使学生对长方体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新知识。
3、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将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篇:幼儿园教学反思:记录,不仅仅是记录
幼儿园教学反思:记录,不仅仅是记录
记录,不仅仅是记录――“拆装圆珠笔”的教学反思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记录环节有着独特的意义与价值。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巩固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将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进行对比,以便回顾与总结;通过记录,幼儿可以对自己的实验过程加以分析并进行修改;通过记录,幼儿可以更加有意识地观察,学会如实表达,等等。案例背景
基于记录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我们开始探索在不同类型的科学活动中设计不同的记录形式,以充分发挥记录的独特作用。在大班下学期,教师结合主题活动设计了“拆装圆珠笔”的科学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圆珠笔的构造,探索圆珠笔的拆装方法,而且让幼儿尝试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操作的程序,为同伴间的交流、学习提供素材。案例呈现
1.认识和拆卸圆珠笔
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支带弹簧的圆珠笔,让他们仔细观察圆珠笔的外形和零件。有的幼儿说圆珠笔的身体是长长的,有的说按下按钮笔尖就可以伸出来,还有的说圆珠笔是由笔管、按钮和笔芯组成的。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教师并不急于评价,而是一一用图画展示幼儿观察到的零件,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接着教师问道:“是不是还藏着其他零件呢?这些零件藏在什么位置?请你们把笔拆开来看一看。” 【大班幼儿对事物的观察还停留在表面和局部特征,需要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启发。在该活动中,认识圆珠笔的每个零件及其安装位置是重点,它关系到下一环节“组装圆珠笔”能否顺利进行。因此,教师并不急于将圆珠笔的所有零件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零件及其所在位置,为下一个环节的开展奠定基础。】 2.组装圆珠笔
在前一环节中,孩子们很快就找出了所有零件,于是,教师要求他们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支圆珠笔。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操作起来。可是装着装着就犯起难来:有的笔芯放进去后盖子没法拧紧,有的按钮装好了却不起作用。这是怎么一回事?孩子们倒是不服输,一次又一次拆开重装。
【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教师要让幼儿通过不断的探索、试误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获得组装圆珠笔的经验。】 3.记录操作程序
有些幼儿已经顺利地将圆珠笔组装好了,他们兴奋地说,嘿,看我成功了!有的孩子将装好的笔向同伴炫耀,惹得那些没装好的幼儿有些心急。此时,教师走过去轻声对他们说:“你们能不能把组装的顺序记录下来呢?桌上有各种零件的标记图,如果需要,你们可以用。想一想怎样记录才能让别人明白安装零件的顺序和位置。”
【不少幼儿的操作带有随意性,他们是在无意地摆弄中碰巧成功的,并不是真正掌握了组装的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引导幼儿记录操作程序,使幼儿重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通过记录每一个步骤帮助自己理清思路,梳理经验,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程序。因此,记录环节在本次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4.交流与表达
在经历了记录之后,教师展示了孩子们的记录,并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各记录单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最后孩子们通过讨论,一致认为插在笔芯上的两个小零件特别重要,它们的安装顺序和位置都不能错,其他零件只要摆放位置正确即可,安装的顺序并不是关键。
【记录结果是集体交流的媒介和载体。在活动中,教师将幼儿的程序记录单在集体中展示,鼓励幼儿比较、讨论,从不同的记录结果中寻找规律,发现问题,从中让幼儿知道探索方法的多样性。】 案例反思
记录是科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个环节,使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与作用,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1.记录内容的选择
虽然记录对于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和相关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并非所有科学活动都要安排记录环节,教师应仔细选择需要记录的内容。从总体上说,记录的内容既可以是幼儿的设想,也可以是幼儿的观察;既可以是实验的结论,也可以是幼儿提出的问题;既可以是活动的过程,也可以是活动的结果。这些内容均应服从于活动的需要与总体目标,特别是要将记录内容与活动的重点难点相结合。以发挥记录环节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与价值。
在“拆装圆珠笔”的活动中,按正确的程序安装每个零件是重点与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一方面,教师在幼儿拆圆珠笔时就注意引导他们关注每个零件的摆放位置,另一方面,教师设计了程序式的记录单,要求幼儿将自己成功组装圆珠笔的操作顺序用现成的小图标和简单的箭头标记记录下来。这一记录内容不仅引导幼儿关注自己操作的过程,而且让幼儿将自己的操作程序与操作结果建立联系,从而调整错误的操作程序,将无意识的摆弄转换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操作。在这一活动中,记录不仅成为幼儿反思自己操作过程的手段,更是培养幼儿思维条理性的重要形式。2.记录方式的提供
大班幼儿由于绘画能力的限制,还不能用图画记录圆珠笔的每个零件。因此,为了降低幼儿的记录
难度,避免幼儿分散注意力,我们将圆珠笔的所有零件制作成标记,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黏贴。这样不仅解决了幼儿记录的难度,而且缩短了记录时间。3.记录时间的安排
记录只有放在最为适当的时机,才能发挥记录的作用。否则,这一环节就很有可能流于形式,成为“为记录而记录”,从而失去应有的教育价值。“拆装圆珠笔”是一次操作活动,幼儿必须在试误过程中不断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直到成功。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要求幼儿记录自己的预测(怎样装好圆珠笔),那么这种预测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猜测,没有任何意义与价值。那么,是否可以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呢?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这样的记录也不合时宜。首先,在操作过程中,幼儿的精力全部集中在零件的装配上,如果此时让幼儿边操作边记录,势必会打断幼儿的思维和操作。其次,操作过程需要幼儿集中注意力,如果增加记录的要求,就会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那么,记录环节放在何时最恰当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幼儿的操作带有随意性,他们不断地变换着装配零件的顺序,即使成功了,也对自己的操作方法及零件安装顺序不甚了解。因此我们将记录安排在幼儿成功安装的时候。此时一方面幼儿有了成功的喜悦,产生了记录的愿望;另一方面,幼儿通过记录自己成功安装圆珠笔的过程,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程序,有助于梳理经验,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4.记录活动的延伸
按照上述设计思路,孩子们在完成记录活动后,教师不应将其作为活动的结束,而应进一步发挥与提升记录的作用。记录除了反映幼儿的活动过程与成果,还有一个重要价值――交流与总结。幼儿通过交流发现组装圆珠笔的方法,通过总结发现多种多样的组装方法。
第三篇:女娲补天讲课记录与教学反思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中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我校的张帆老师为我们执教了这一课,让我们一起走入课堂。
片断一:
师:认真读第三段,看看哪些句子让你感动,用波浪线画出来,画出来后和同桌说一说,为什么让你感动?
(学生自己读课文,勾画句子,同桌互说)
师: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她会遇到什么危险呢?
生:可能会被大火烧死。
生:可能疲劳过度致死。
生:可能会被水淹死。
师:面对这么多的危险,女娲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下定决心去补天,谁能读出她的决心。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语气平淡)
师:再请个同学读读,看看你能把女娲的决心读出来吗?
生: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我听出来了,女娲的决心很大。女孩子一起读。(女生一起读)
师:男孩子读。(男生一起读)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教学反思: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深入理解句子意思后,知道女娲是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下定决心去补天的。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去感悟,让学生悟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然后请学生朗读,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的评价,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这一句,从中体会女娲的决心。
片断二:
师: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
师:她忙了几天几夜,“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很忙。
生:“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不顾自己。
生:“几天几夜”说明她很忙碌,忙的时间很长。
师:是啊,她白天找,夜晚找,也许一天才找到了一块石头……找得这样辛苦,这样累,她为什么没有停下来?
生:因为她不想让人类受苦。
师:是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几天几夜读得慢)
师:你为什么把“几天几夜”读得慢一些呢?
生:因为“几天几夜”说明了女娲的辛苦。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女娲的辛苦吧。
全班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在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紧抓“几天几夜”这个词,引导学生理解几天几夜词里面的意思,让学生读懂女娲找石头的艰辛。由于张老师巧妙引导,将“几天几夜”这个词印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个画面,较好。如果在这个地方,老师再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女娲忙碌的情景,也许学生就会说,我看到女娲累的停下来捶捶背,我感觉到女娲的腿走得酸酸的,象要走不动了。这样的话,孩子们头脑中的画面可能会更清楚。
片断三:
师: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动?
生:到山上一看,全是一些零零星星的碎块。
师: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碎石块中间找,好辛苦啊!
师:辛苦之中,女娲已经找到了四种石头,还差一种纯青石,怎么办?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她找啊找啊,可能去哪儿找?
生:在山上找。
生:在树下找。
生:在山角下找。
生:在水里找。
生:在石头下找。
生:在悬崖边找。
师:在找石头的过程中女娲一定很辛苦,她的脚在找的过程中会怎样?她的手在找的过程中又会怎样?请你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填出下面一段话。
女娲来到(),她找啊找啊,她的脚(),她的手(),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泉水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划破了),她的手(被荆棘刺伤了),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山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生: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被坚硬的石头磨破了),她的手(被划伤了),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山脚下,她找啊找啊,她的脚磨破了,她的手划伤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女娲来到小河边,她找啊找啊,她的脚起泡了,她的手长茧了,————
生: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
师:谁来读一读?
生: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学生有感情地读)
师:你为什么把“找啊找啊”读得比较慢?
生:她去很多地方找过,找了很长时间。
师:体会的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
(学生再次全班读)
教学反思:这一环节“女娲找石”的教学中,老师结合书上的句子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又找啊找啊”这个词中,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女娲会在哪些地方找?扩展学生的思路,在小河边,在高山上,在山脚下,在大海边……当学生说出一系列的位置后,老师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想象,女娲在这些地方找纯青石的过程中脚会怎样?手会怎样?继续扩展学生的思路,并用一定的句式帮助孩子们表达出来。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一片断教学中,老师巧妙地把话变画,还将理解词语训练,抓联系,句与句群训练等穿插其中,显得扎实、有实效。
整个片段教学中,张老师都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训练,思维的拓展,语言的发展,很好的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在教学中,又较好的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她和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去体味和感悟,读出了女娲不屈不挠、为人类不怕牺牲的中华民族精神。
整个课堂上,老师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没有什么花架子,学生是扎扎实实的训练,这就是朴实的语文教学风格。今后,我也朝这个方法努力,争取每一节课都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基本功。
第四篇:幼儿园教学反思-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与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幼儿园大班观察记录与反思
时间:2006年2月27日
地点:本班图书区
观察目的:观察图书区投放幼儿自带图书后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现
观察记录:
涵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恐龙大灾难》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页后,他开始皱眉头,然后拿着书去找洋洋,说:“洋洋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吗?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洋洋把自己的玩具收了,来到图书区给涵涵A一页一页的讲起来,两个人边讲边交谈:“对,我在自然博物馆见过这种化石,”“没错,这是食草性恐龙。”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不时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
分析:
我班根据幼儿园的早期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有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
1、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2、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3、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第五篇:小学家访记录反思
家访记录
一、家访目的
1.家访是沟通教师、家长、学生心灵的桥梁,能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交换意见,也有助于达成共识,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
2.老师家访,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学生是个激励,对家长也是个触动,容易在教育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在家庭做家务中的表现情况。
二、家访对象确定
1.我们班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住在割蛇壕移民村,了解了一个学生的生活,就能联想到住在这里的学生的家里生活行为。自然就把地点确定在了这个地方。
2.根据我入学以来对学生的观察了解,有的家长对孩子期望很大,但是总有些力不从心,不知如何辅助孩子,3.家访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行为习惯上存不少问题,希望通过家访能和家长合力帮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最后决定去移民村,去寻找赵格非、李怡珊、徐文韬。
三、家访过程记录
1.看学生的生活环境
2.同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 3.赠送小礼物
4.同家长交流如何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实时照片
2013年10月26日,赶往割蛇壕的土路
2013年10月26日在移民小区的小巷
2013年10月26日,赵格非正在和伙伴一起跳跳绳
2013年10月26日,我向赵格非赠送了亲手准备的拼音识字卡片
2013年10月26日,赵格非在看我给她写的那段话
2013年10月26日,李怡珊在家写作业
2013年10月26日,李怡珊和刘智杰在玩涂色游戏
2013年10月26日,我与孩子们告别
2013年10月26日,我在徐文韬家 2013年10月26日,我离开了割蛇壕移民村
五、家访随笔
随笔·家访 昨天校长开了一个班主任会议。她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振奋,很遗憾没有记住原话,其意思大概是:我们要时常想在某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她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开完会我就想明天我要认认真真做一件事情——做一次家访。
晚上我紧锣密鼓做了一个家访计划。第二天我就徒步去我班学生聚集最多的地方——割蛇壕移民村。路上有坡,有沟,有梁,也有小河、草地、树林,却不见一个人影。试想也只有每天上学、放学这条小路会热闹起来。到了移民村,我先一个人到处走了走,看看有没有孩子在嬉戏玩耍,要是能遇到我们班的学生就更好了。可是走了一大圈,没见一个孩子出来,巷子里穿梭的都是来往的车辆。所以我只能直接去那三个孩子家。
可能是我去的太突然,三个小家伙都没顾得上和我打招呼,所以我又像每天在学校一样迎上去和他们问好,看样子他们非常喜悦。这里的家长大多是租房子做生意、打工,或者是专职带孩子,所以他们的生活空间挺狭小,孩子写字的地方很挤,课阅读的图书很少,游戏的地方也不多。家长自述,孩子回来写作业,特别是语文自己发音不准,教孩子辅导孩子很困难。这也让我意识到学校上好课的重要性。不时让我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成群结对的小朋友可以在村子里到处游荡熙熙攘攘欢快不已。
通过这次家访,我觉得和家长们走得更近了,也听到了他们对孩子的期盼和希望。我也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多的注意到以下这几个词:阅读、习惯、欢乐、阳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