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纲要
第一章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历史地位 第一节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及其提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科学概念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1941年,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1942年,朱德发表文章提出:我们党已经“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1943年7月,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他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
1945年6月中共七大通过的党章正式规定: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做出了进一步的更为完整和准确的概括。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首先,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是战争与革命的时代。
其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
第三,新的社会生产力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党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提出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创立,以及人民军队建设、党的建设、土地革命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的阐述,初步阐述了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解放战争时期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等一整套战略策略思想,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阐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理论,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在曲折中得到发展。提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继承毛泽东思想,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四、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必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另一种是经验主义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如毛泽东曾同党内连续出现的‘左倾’错误进行斗争。1930年5月,他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
第三,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提出三个主要的法宝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了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
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毛泽东着重强调了从思想上建设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概括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等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在以上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一项基本内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要用联系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二项基本内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第三项内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包括下列涵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地为人民谋利益,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把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当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敢于为人民利益坚持真理和修正错误。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又一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一切组织和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根本路线。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这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正确处理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和向外国学习的关系,学习外国长处。
第三节
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把马列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出了中国夺取革命胜利的道路。历史证明,毛泽东确实比当时党内其他领导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思考得多些、快些和深刻些,因而在形成和发展中国人民革命和建国理论方面起了主要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成果用毛泽东的名字来命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是公正的。
一、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它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第二,它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三,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第四,它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第五,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第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第三,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现在,要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第二章
近代中国社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第一节
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
一、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中英《南京条约》等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半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1900年的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次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形成。
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基本特点是:
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它们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是阻碍中国独立发展的基本原因。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狼狈为奸,它成为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近代中国最反动的势力。
第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了,但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仍然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发展,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的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国主义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小农经济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长期不同统一。
第六,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近现代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生发展起来的。
二、从旧民族主义革命向新民族主义革命的转变
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20年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创造了条件。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
第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第二,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第三,经过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作了准备。
第四,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帮助,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人民有了可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从而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
第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并为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它的集中表述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中共“二大”在全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封建主义是中国社会进步的主要障碍。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中国资本主义分为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两部分。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之一,而官僚资产阶级依附于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不但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而来的,而且是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直接经营企业而来。它比中华民族资产阶级资格要老。中国无产阶级还有许多特殊优点:
第一、身受三重压迫;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革命斗争坚决。第二、他们和农民有天然的联系,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第三、他们虽然人数不多,但集中在沿海沿江的大中城市,集中在煤矿、纺织等企业,便于组成强大力量。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在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动力之一。
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对农民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
民族资产阶级有两面性,一方面,由于它们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有革命性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在经济上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联系,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具有软弱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是:第一、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是领导阶级不同。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国民经济的指导方针是:必须紧紧地追随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这个总目标,没收官僚资本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同时没收官僚资本,使它成为社会主义性质国营经济的主要来源,因而,又具有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新民主主义有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三、新民族主义文化
新民族主义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共产主义思想居于指导地位。民族的就是反对奴化思想,主张中华民族尊严和独立。科学的就是反对封建迷信,主张客观真理。大众的就是指为广大劳苦大众服务的。
第三章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节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一、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重要性的认识
在党成立初期,党的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工会,发`动工人罢工方面。国民革命时期,党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性,参与黄埔军校的军事建设,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还不认识武装斗争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
血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武装斗争有了深刻认识,1927年8月1日,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它为党指明了斗争的方向。
从国民革命是失败到1929年底,党在全国各地领导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为创建并壮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二、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基本特点和历史经验
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因为:
第一,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势力的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的压迫。
第二、面对的敌人非常强大,而革命的力量弱小。
第三、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也规定了中国革命的武装斗争要经历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第二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发展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地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1928年底,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文,第一次从理论上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这就是:
第一、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广泛存在,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物资条件。农民使红色政权获得了深厚的阶级基础。军阀混战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是一个大国,这也使红色政权有广泛的回旋余地。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发展的客观条件。
第三、革命形势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关键性的主观条件。
毛泽东还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 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
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阵地。以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阐明了中国必须走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不同的道路。
第一,批评了“城市中心论”的思想。
第二,提出了一条红色政权巩固和扩大的路线。第三,强调了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
上述这些论述,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至此,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
1930年5月,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指明了方向,并把这一道路的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中周恩来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从1936年12月至1939年12月,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进一步从理论上系统地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二、农民问题与土地革命
毛泽东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第一,中国农民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第二,农民是中国的基本群众,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中国共产党人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上的认识,是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的。
1928年12月,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多,抽肥补瘦。
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战争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5月4日,提出“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解放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同年12月,在党的十二月会议上,毛泽东强调指出,在土地改革中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二是必须坚定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农民的利益。1948年4月,提出了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第三节
人民军队的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一、人民军队的建设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部队由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中,毛泽东强调和重申了人民军队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原则。
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中,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中国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它的任务,不但要打仗,同时,还要做群众工作和开展生产建设。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政治建军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是区别于一切旧式军队的主要标志。
在实践中,形成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个基本原则:“第一、官兵一致的原则。第二、军民一致的原则,第三、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的原则”。提出在军队中要实行政治、军事和经济三大民主。
二、实行人民战争路线
兵民是胜利之本。这是因为,第一,民众是战争的人力资源。第二,民众也是战争物力和财力的源泉。第三,民心的向背,民众拥护和支持,是战争的精神力量。第四,民众参加到战争中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战争的整体威力。
人民战争与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使得进行人民战争的革命军队,必须要有根据地作依托。
正规军、地方军与民兵三结合。
三、人民军队的战略战术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略上重视敌人的方针。1946年8月,毛泽东在和美国记者谈话时,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方法。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第四章
统一战线的理论和策略思想
第一节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一、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统一战线的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思想。他十分强调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民主革命彻底胜利以及统一战线取得成功的决定性条件。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工人人数毕竟比较少,力量比较弱,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无产阶级是处在中间地位的阶级、阶层,在革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同他们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由于革命所面临的敌人异常强大,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由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导致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更加有必要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完全可能的。中国的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不但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而且革命要求强烈,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基本依靠力量,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他们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派,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当努力争取的力量。中国带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是,在各个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从属于某一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斗争。无产阶级可以和这样的大资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二、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 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有不同的任务和内容。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改组以后的国民党本身就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在中国的统治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
然而,随着革命的发展,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于如何实现统一战线中的无产阶级领导权,缺乏应有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犯了右的错误。这样,革命统一战线因国共合作的破裂而宣告结束。
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由于1927年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以及民族资产阶级暂时附和了反革命,革命营垒中只剩下了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所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基本上是这三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以反对封建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统治为主要目标的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这次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表现在对待民族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党在统一战线中忽视了联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政策,犯了“左”倾关门主义的错误。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系统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最终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实现了由国内战争到国内和平、由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转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7年9月,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为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二,各有政权、军队的合作。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具体的政治纲领。
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前两个历史时期在统一战线问题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制订和执行了一整套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和策略,贯彻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坚持了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原则,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总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是以推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政权为主要目标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革命统一战线
一、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革命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是统一战线的主体。
统一战线中的第二个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必须正确地处理两个联盟的关系。“这就是:第一,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第二,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第三,正确地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
坚持和发展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原则。这些方针和原则主要有: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利用矛盾、团结多数的原则;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等等。
所谓独立自主,就是指在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统一战线中政治关系的变动,适时地提出了“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这样三个政治范畴,并确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
二、统一战线的主要经验
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的最根本的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实现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第一,要制定统一战线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党在政治上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主要依靠自己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第二,要对同盟者进行政治教育,在政治上把同盟者尽可能提高到当前革命纲领的水平。
第三,要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第四,要在教育提高同盟者的同时,照顾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损害其利益。
第五,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工农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巩固这个联盟。条件之一是,关心农民切身利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另一个重要条件是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引导。
在同资产阶级联盟中,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针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就必须对他们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
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资产阶级英美派,具有两面性,是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对它要采取又联合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大资产阶级从总体上说来,是中国革命的对象,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与他们的联合,属于利用敌人内部矛盾性质的联合,第三节
统一战线仍然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一大法宝
一、社会主义时期坚持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团结和争取国内一切革命力量,实现新时期的历史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仍包括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另一个是全体劳动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任务等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
国际统一战线是中国建设取得胜利的必要条件。
在国际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充分利用矛盾,以求结成尽可能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毛泽东于1974年明确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二、社会主义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 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提出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人民政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是1949年9月21日至30日在北京隆重举行。
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由政协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也是统一战线的全国最高组织形式。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召开后,人民政协虽然不再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但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坚持和平共处的国际统一战线。
1953年12月,中国政府与印度代表团在北京进行谈判时,周恩来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的原则。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被逐步确立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和人民民主政权建设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探索
在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以后,党先后提出了建立“劳农专政”、“真正平民的政权”、“革命民众政权”、“工农小资产阶级的民权独裁制”等主张。1926年1月,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的目的“是建设一个革命民众合作统治的国家”,这些可视为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最初萌芽。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上的基本主张。工农民主专政是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探索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于1940年1月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明确地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这样,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思想已趋于成型。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即在这个政权中,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
“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在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废止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二、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日民族矛盾基本解决,而国民党反动集团同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1948年12月,在《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文中,毛泽东第一次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它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体系
一、民主专政的基本内容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政体。毛泽东指出,工人阶级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力量,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农联盟。人民民主专政还包括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毛泽东认为,最适合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的关系。人民民主专政包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一方面是对人民的敌人实行专政。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民主和专政是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才能有效地对敌人实行专政。只有对敌人实行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的特点:
第一,它衔接两个革命阶段。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第二,它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第三,它概念表述准确鲜明。
第三节 人民民主政权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就建立了红色政权,逐步采取了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大会的组织形式。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和其它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以参议会作为组织形式,并确定了“三三制”的组织原则。解放战争时期,原来的抗日民主政权逐步成为人民民主政权,政权组织形式也逐步由参议会制度向人民代表会议制度转变。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了《共同纲领》,确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权力机关。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第一,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第二,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第三,有利于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第四,采取协商和表决相结合的原则,有利于保证国家重大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
国的基本政党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大致包含以下三方面关系:
第一,民主党派在自己的纲领中都承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第三,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团结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共产党的领导。第二,有利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第三,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的长期稳定,第四,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五,有利于“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实现。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在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依法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第二,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第三,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团结。
第六章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
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解决土地问题之后,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了条件:
第一,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第二,通过没收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第三,在广大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
第四,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镇反和“三反”、“五反”运动。镇压反革命,集中打
击了土匪、恶霸、特务、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反动会道门头子等。1951年底开始,开展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和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1952年开始,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一场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第五,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作了阐述,形成了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表述。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需要: 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第二节 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一、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理论。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采取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等由低级到高级的步骤和形式,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和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了从供销合作到生产合作的道路。组织形式是从手工业供销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采取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办法。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和平赎买的设想,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把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通过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地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资产阶级的和平改造。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统销、委托经销代销等。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
到1956年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加强了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它的主要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资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节 以苏联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过程。1955年底,毛泽东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之后,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取得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成果。1957年2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其后,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速度问题上,一再发生严重失误,使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迂回曲折。
二、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毛泽东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立足点: 第一,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中国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第三,国内阶级矛盾已基本解决,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
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学说。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还提出并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他指出,因为这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所以它们解决的办法也会不同,解决敌我矛盾用专政的办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民主的方法。
他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针、政策和办法:政治上,实行一一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的方针;在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的方针,照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关系问题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第二节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一、经济建设方针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
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主张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以农、轻、重为序。
关于工业建设的方针,其中最主要的是,提出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另一方针是,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关于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考。刘少奇、陈云等就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问题进行了思考。1958年,毛泽东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
毛泽东等还对企业内部的改革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例如: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制度。
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
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方针、原则
关于“向科学进军”的思想。关于教育方针。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关文化的劳动者。
关于知识分子工作。
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
关于文化工作的基本方针。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要百花齐放,学术问题要百家争鸣。阐明了对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理论 第一节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党的建设的有利条件和特殊困难
党进行自身建设的有利条件:
第一,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没有受到欧洲社会民主党第二国际的影响。
第二,党的建设有一个好的阶级基础。没有欧洲那样的工人贵族阶层。第三,党的建设有一个比较系统的建党学说。毛泽东等人创立了党的建设的理论。
党的建设的特殊困难条件:
第一,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比较严重。由于党内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分子占绝大多数,所以,小资产阶级思想在党内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反映。
第二,党的理论准备不足。党成立后立即就投入到实际革命斗争中,忙于应付各方面的复杂工作,无暇专门从事理论研究与斗争经验的总结。
第三,封建主义的影响比较严重。这是长期封建主义的影响的结果,如党内出现的一言堂、家长制、个人专断和人身依附关系等等就是这种反映。
二、党的建设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党的建设和政治路线:党的建设与政治路线关系密切。党的建设与党的政治路线之间的密切联系,怎样联系党的政治路线搞好党的自身建设呢?
第一,党的建设要紧密地围绕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
第二,加强党的政治路线的教育,保持全党在政治上的高度一致。第三,加强党的政策和策略的教育。第四,正确开展反对错误倾向的斗争。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的关系: 从党的建设与统一战线的关系看,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党才能充分认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行各项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干部和广大党员在统一战线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增强统一战线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保持革命统一战线的持久性和战斗力;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正确地总结革命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
从党的建设与武装斗争的关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才能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动摇;只有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才能从实际出发,走上符合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只有加强党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人民军队的素质和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水平。
第二节 党的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和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
正确认识与处理党内矛盾。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呢?
第一,科学地认识党内矛盾和党内斗争的性质。党内斗争的内容,基本上还是一种思想斗争。开展党内斗争是必要的,是清除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第二,掌握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基本方针和原则。一是‘惩前毖后’;二是‘治病救人’。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亦即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各方面建设的首位。为什么要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呢?
第一,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等,都要以党的思想建设为基础。
第二,第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是要帮助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更要在思想建
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第三,思想建设的基本原则,把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的工作作为中心环节。
第四,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
理论教育,亦即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因为理论建设是思想建设的基础。二是以党章为主要内容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的教育。
第五,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是搞好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途径。
整风运动是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1942年2月至1945年4月开展的整风运动,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任务。
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培育党的优良作风
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培育党的优良作风。
第一,培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第二,培育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第三,培育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简答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②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①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⑥关于党的建设
3.简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仅侵犯了中国的主权,逐渐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使中国完整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地位。
②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③民主资本主义虽然有了某些发展,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处在多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或直接统治之下,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造成了中国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中国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
4.为什么说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点,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武装夺取政权,以战争解决问题。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对内没有民主,没有合法斗争的权力;对外没有民主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另一方面,中国的反动统治者异常残暴,不仅拥有强大的反革命武装,而且得到帝国主义经济、军事和技术的援助。面对这样的敌人,中国人民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5.简述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主要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和以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建设为依托的三者密切结合的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的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三位一体
—土地革命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
—革命武装是“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前提
—根据地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依托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7.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理论是什么?
①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运动推动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
③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呈现出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8.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实事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出发点、根本点,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中最具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实事求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党的一条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三个基本要求: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不以为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②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③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
论述题:
1.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种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①毛泽东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
③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一切的指针。
④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及其艰难的事业。
⑤毛泽东思想乃是发展着与完善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
2.试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①农村包围城市是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
②农村包围城市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得出来的,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突破前人,开拓创新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
③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同形形色色教条主义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顽强精神。
④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的深入调查和对中国国情科学把握。
⑤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和实践,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树立了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自己的路的榜样。
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巨变?
①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使亿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踏上了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③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改变了旧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建立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生产关系和计划经济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
4.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永远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①毛泽东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理论,其本质在于坚持理论的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②毛泽东思想上述理论品质,同时也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与精神状态。③毛泽东思想也是同毛泽东本人一贯坚持的优良风貌内在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2009)/(2010)学年第2学期试题单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概论专业班级:命题教师:龚春学生姓名:学号:成绩:考试时间:月日第1页,共 4 页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括号内)
1、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为人民服务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
A、统一战线B、实事求是C、群众路线D、独立自主
3、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
A、《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4、毛泽东之所以能把中国革命引导到胜利,归根到底靠的是()。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B、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C、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
A、实现社会主义B、推翻资本主义C、推翻帝国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7、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
A、封建势力B、官僚买办C、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
8、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
A、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民族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矛盾
9、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井冈山的斗争》D、《反对本本主义》
10、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成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遵义会议后B、八七会议后C、古田会议后D、中共六大后
11、毛泽东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根据是()。
A、中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
B、人民军队的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的农民
C、游击战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D、中国的地理环境便于开展游击战,不适合大规模的阵地战
12、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
A、党的问题B、农民问题C、工人问题D、民族资产阶级问题
13、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中共杭州西湖会议B、中共三大
C、中国国民党一大D、中国国民党二大
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主要错误是()。
A、右倾投降主义B、右倾保守主义
C、“左”倾教条主义D、“左”倾关门主义
15、中国共产党确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总方针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D、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6、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是()。
A、工人和小资产阶级联盟B、工人和农民的联盟
C、工人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D、工人和大资产阶级联盟
17、标志着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形成的著作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B、《论联合政府》
C、《新民主主义论》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8、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
A、议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三权鼎立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是()。
A、民主与专政的结合B、民主与集中的结合C、民主与协商的结合D、民主与自由的结合20、在中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
A、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
C、社会主义性质的专政D、苏联式的专政
2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D、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2、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
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
2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
A、加工订货B、统购统销C、和平赎买D、公私合营
24、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25、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
A、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B、大干快上,超英赶美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6、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一篇著名讲话是()。
A、《不要四面出击》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
27、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中心思想是()。
A、突破苏联模式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D、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8、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以阶级斗争为纲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
C、社会主义教育运动D、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9、在中国共产党内对列宁建党学说的发展做出最大贡献的是()。
A、刘少奇B、毛泽东C、周恩来D、陈云
30、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B、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实践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标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指()。
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
C、独立自主D、武装斗争E、统一战线
2、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
A、为人民服务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E、密切联系群众3、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为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创造的条件是()。
A、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政治上,中国社会各阶级力量的分化重组
C、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D、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E、辛亥革命的爆发
4、中国无产阶级的“特殊的优点”在于()。
A、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B、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
C、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
D、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E、人数虽少,但比较集中
5、中共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A、坚决纠正了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B、撤消了陈独秀的职务,并将其开除党籍
C、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D、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
E、决定把进攻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
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总方针是()。
A、团结进步势力B、打击反动势力C、发展进步势力
D、争取中间势力E、孤立顽固势力
7、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和适合中国国情的()。
A、政权组织形式B、无产阶级专政C、人民民主专政
D、根本的政治制度E、政党制度
8、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
A、自愿互利B、典型示范C、国家帮助D、公私兼顾 E、重点突破
9、从5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错误有()。
A、急于求成,盲目求纯B、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越大越公越好
C、不重视发展生产力D、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
E、浮夸风与“共产风”泛滥
10、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实行的基本原则是()。
A、民主选举制B、个人服从组织C、少数服从多数
D、下级服从上级E、全党服从中央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群众路线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3、三湾改编
4、土改运动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毛泽东阐明的中国革命分两步走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2、“向科学进军”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
4、为什么说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
五、论述题(共12分)
怎样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经典必考文献要点归纳
(一)《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4、提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二)《〈共产党人〉的发刊词》(1939年)
1、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2、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三)《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四)《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中共七大)
1、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毛泽东经典著作导读修订版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
4、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5、工业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 中共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纲领
1、肯定农民的作用及党领导农民革命的重要性;
2、论述了建立农民革命领导权和农民革命武装的必要性;
3、分析了农民的富农、中农、贫农三个阶层,认为贫农是农民中最革命的力量;
4、相信群众、依赖群众、放手发动群众。
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内容: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与政策;
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意义: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 坚持调查研究,洗刷唯心精神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标志着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初步形成;
5、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五、《实践论》(1937年)—— 认识必须和实践相统一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六、《矛盾论》(1937年)——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内容: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七、《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 中国革命只能靠武装斗争解决问题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
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
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八、《<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 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九、《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十、《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1、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统一的观点
4、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革命文化的观点
5、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
6、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辩证统一的观点。
十一、《论政策》(1940年)—— 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1、运用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学说批判了“两个极端政策”;
2、利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原理阐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3、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提出了在“区别上建立我们的政策”;
4、利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提出处理国内阶级关系的基本政策。
十二、《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一
内容: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
十三、《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二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辩证关系
十四、《反对党八股》(1942年)—— 延安整风的光辉文献之三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
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
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十五、《论联合政府》(1945年七大)—— 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1、第一次全面论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在中共的领导下,充分依靠人民群众,有一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人民军队作为骨干,有一套正确的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2、提出中共三大作风:
(1)理论联系实际
(2)紧密联系群众
(3)批评与自我批评。
3、运用矛盾分析方法,揭示事物发展的两种可能性,科学阐明了实现光明前途的客观依据和条件
4、从实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般纲领具体化为现阶段的行动纲领和战斗任务
5、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
十六、《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48)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七、《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1)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
(2)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核心: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十八、《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1949年3月)——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十九、《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1、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2、总结了人民民主专政得以实现的国内和国外基本经验
3、分析了各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4、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内容和职能
5、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
6、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二十、《论十大关系》(1956年)—— 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对社会主义现实的分析,提出了十大关系
3、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
4、辩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二十一、《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
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必背知识:
◎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
◎三大纲领:土地、没收官僚主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中共十五大报告(1997年)
1、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毛、邓);
2、三次历史性巨变(20世纪):
(1)辛亥革命(1911年)
(2)新中国成立(1949年)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6年)
(3)改革开放
3、三大伟人(孙、毛、邓);
4、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1949)和人民解放(1956),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概论
1-5BDABA
6-10BBCAD
1.ABD 2.ABCD 3.ABE 4.ABCDE 5.ABD 6.ABCD 7.ABCDE 8.ABC
9.CDE 10.ACE
简答题
三.中国无产阶级同世界各国无产阶级一样,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它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阶级。除此之外,它还有自己许多特殊的优点。第一,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其受压迫剥削的残酷程度是世界各国所罕见的,因此,它具有强烈的农民意识和革命的彻底性。第二,在中国,没有产生社会改良主义的经济基础,除少数工贼之外,整个无产阶级都是最革命的。第三,中国无产阶级虽然人数不多,但却高度集中在少数的工业城市,这些城市又集中分布在沿海和内河,这种集中便于组织,便于团结战斗,易于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第四,中国无产阶级很大一部分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同农民保持着天然的联系,容易和广大农民结成亲密的、巩固的联盟。.四
(1)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多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2)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五
答:整风——思想建设的有效形式,整风是进行党的思想建设的好形式。延安整风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主观主义主要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