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发展史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中国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8年9月7日,长征4号运载火箭在太原成功发射了风云1号A气象卫星。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宇宙飞船--“神舟”试验飞船,飞船返回舱于次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1年1月1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2号试验飞船,按照预定计划在太空完成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任务后,于1月16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准确返回。2002年3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3号试验飞船,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圈后,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2002年12月30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4号飞船。
载人航天工程又称“921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1992年1月做出决策并开始实施的重大工程。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首发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在完成了21个小时的空间科学试验后,于21日3时41分成功着陆。“神舟”号试验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成为我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001年1月10日第二艘飞船“神舟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的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各种仪器设备性能稳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数据。与“神舟”一号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2002年3月25日发射神舟三号飞船。飞船搭载了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神舟”三号轨道舱在太空留轨运行180多天,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的升空,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最后一次预演,是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技术要求最高、参试系统最全、难度最大的一次飞行试验,还面临载人航天发射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发射场有史以来罕见的严寒,最低气温接近-30℃,超过低温发射条件近10℃,且飞船发射已进入不可逆状态。“神舟”四号飞船最后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经受住了无人状态下最全面的飞行试验考验,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低温发射的新纪录,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温发射的奇迹。
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代号为“嫦娥工程”的中国探月计划今年3月开始启动,目前进展顺利。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9时整,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飞船腾空而起。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中国的“神舟五号”飞船在起飞21小时后,顺利降落在内蒙古空旷的草原上。
2005年10月12日9点,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指挥长;聂海胜,操作手。2005年10月17日 04:33着陆。飞行时间: 115小时32分钟;轨道: 76圈;高度: 343千米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上太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2010年10月1日晚,“嫦娥二号”探月为新直奔距地球约38万千米的月球。2010年10月2日12 时25 分,嫦娥二号顺利实施了第一次中途修正控制,采用490 N 大推力,开机时长70 s,速度增量16 m/s。控制结果准确,满足卫星进入月球使命轨道入口点要求,取消了预定的后两次中途修正。2010年10月2日凌晨3点39分左右,嫦娥二号完成第一次地月成像。2010年10月6日上午11时06分35秒,北京航天城飞行控制中心发出第一次制动指令,1942秒后,嫦娥二号被月球捕获,进入环月轨道成功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进入周期约12小时的椭圆环月轨道。2010 年10 月6~9 日,嫦娥二号卫星共实施了3 次近月制动和1 次轨道平面机动,控后卫星准确进入半长轴约1840 km、高度约100 km、周期118 min 的极月圆轨道。首次验证100 km 月球轨道捕获技术;基于工程可靠实施而专门设计轨道平面机动,为一个月内实施近月15 km 轨道机动奠定了基础。2010 年11 月2 日转入长期运行管理阶段。在环月150天期间,共实施2 次飞行姿态转换、3 次轨道维持以及月食控制。按照科学计划开展各项科学探测任务,重点完成了全月面高精度成像。2011 年4 月14 和15 日, 实施调整轨道倾角控制,用490 N 发动机,将倾角从92°调整到90°, 消耗推进剂35 kg。在2011 年4 月25 日开始的正飞期内,重点补拍月球南北两极图像,将月球立体影像覆盖率从99.6%提高至100%。2011 年5 月20 日, 再次降轨,获取更多虹湾区域1 m 级高分辨率图像,不同前次,此次用490 N发动机完成补充验证性控制,消耗推进剂26 kg。2011 年6 月8~9 日,经过2 次精确加速后飞离月球,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 点。2011 年8 月,成功到达日-地拉格朗日L2 点,开始进行载荷科学探测。2012 年4 月,圆满完成在L2 点一个完整拟周期的飞行探测。嫦娥二号成功绕飞日-地L2 点,验证了深空轨道设计与飞行控制、150 万千米的远距离测控通信等技术,验证了L2 轨道保持特性,并在日-地L2 点开展了10 个月的科学探测,填补了中国对地球远磁尾区域的离子能谱、太阳耀斑爆发和宇宙伽玛爆的科学探测的空白。2012年12月15日,嫦娥二号卫星飞离日地拉格朗日L2点195天后,飞抵距地球约700万公里远的深空,与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身而过,至此,嫦娥二号再拓展试验成功,嫦娥二号工程收官。2013 年1 月5 日23 时46 分嫦娥二号突破距地球1000 万千米。2013年2月28日10时18分,嫦娥二号卫星与地球间距离成功突破2000万公里。2013年7月14日1时许,嫦娥二号突破距离地球5000万公里。2013年11月26日,嫦娥二号突破距离地球6100万公里。2014年年中,嫦娥二号突破距离地球1亿公里的深空。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00.344秒,“嫦娥三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13年12月14日21时11分18.695秒,嫦娥三号成功实施软着陆,降落相机传回图像。15号,嫦娥三号将释放国产“玉兔”号月球车。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2011年11月16日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2011年11月17日19时许返回地面。
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1秒,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并于2012年6月29日10点03分安全返回。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神州十号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在轨飞行十五天左右,加上发射与返回,其中停留天宫一号十二天,共搭载三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6月13日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6月26日回归地球。
2016年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
第二篇:我国医院发展史
医院是人们防治疾病与康复的机构。在《汉书》上记载有我国最初的医院形式:公元2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平帝纪》卷十二)。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居民隔离医院。康·开元二十二年(734年),设有患坊,收容贫病的残病人和乞丐,并设有专门隔离及治疗麻疯病人的“疠人坊”。到了宋代,医院的内涵更加丰富,各种组织、章程渐趋周密。当时由政府出资办的医院大多叫“安剂坊”;一些私人办的医院叫“养济院”。医院的内部有专职管理人员,有病房、医生、有病历表。政府还根据医院的医疗业绩给予规定的奖励。这样的医院除在北宋的京城(开封)设立外,还在当时的一些大城市也可看到,如苏州城内的“济民药局”、杭州太守苏东坡办的“病坊”等等。
建立接近于现代形式的分科医院大约在1850年以后,如太平天国末年(约在1860年前后),干王洪仁轩当政,曾在天京办了一个医院,由他本人亲自领导。清朝同治二年(1863年),李鸿章雇用“常胜军镇压农发革命运动,曾经聘用外国医生在松江、昆山开设军队医院。1918年建立的北京中央医院,是现存的国人创办的最老的现代化医院。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达到瓜分中国的目的,除使用政治、军事、经济等手段侵略我国外,还派遣了大批的医学传教士在我国民间行医、办医院,在利用小恩小惠蒙蔽中国人民的同时,还把办医院作为了一种侵略手段。如1828年,英国传教士高立支在澳门建了第一个教会医院;1835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又在广州建了医院(即后来的博济医院),这也是美国在远东及我国建立的第一基督教会医院。鸦片战争以后,教会医院在我国发展较快,结止到解放前,据不完全统计,基督教会医院达340所,遍布全国许多城镇,其中不少教会医院是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教会医院的大量涌入对我国传统医院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新中国成立以前,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和军队里,虽然缺医少药,但是也在极其危险、艰苦的环境下创办了许多医院(其中一些是秘密的地下医院或疗养院)。如工农红军长征时就设有18所医院、2个疗养院;在抗日战争时期开办地下医院达50所;在解放战争时期,不仅军队中有各级各类医院,而且解放区的许多县城里也都建有医院。这些医院中的人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人民群众的防病治病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为新中国的卫生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关心下,我国的医院建设日新月异,为院形式亦多种多样。近年来,我国各级卫生部门坚持对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深化卫生改革,进一步提高卫生服务质量与水平,促进了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结止到1999年底,我国有医院16678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5413个)、卫生院5.03万个(其中城市街道卫生院563个,农村乡镇卫生院4.97万个)、疗养院485个。
第三篇:我国航天成就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经过二十一小时十一分的太空飞行,“神舟”一号顺利返回地球。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 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按照预定轨道在太空飞行近七天、环绕地球一百零八圈后返回。这是新世纪全世界第一次航天发射,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航天飞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四月一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正样无人飞船,表明中国航天已掌握了天地往返技术,并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2002年12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分,“神舟”四号无人飞船从酒泉起航,十多分钟后成功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的第四次无人飞行试验,也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201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时9分50秒,“神舟”五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执行任务的航天员是38岁的杨利伟。他是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航天员。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60万公里的安全飞行后,他于16日6时2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于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发射升空。“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它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2005年10月17日4时33分,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5时38分,神舟六号航天员出舱。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 返回时间: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飞船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10秒 返回时间:2011年11月17日19点32分30秒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神舟九号载人飞船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发射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24秒 返回时间: 主要任务:与天宫一号对接 搭载人数:2男1女 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
我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于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04秒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这是中国对遥远月球展开探测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航天走向深空的第一步,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地区。
第四篇: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
(一)“五四”运动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由此,也开创了学习外国教育的先河,并且此后逾演逾烈而一发不可收拾。我国的语文教育逾来逾深地受到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几近于依赖。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在全国小学废止读经科。次年,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
小和高小均设国文科,内容包括读法、书法、作法和练习语言。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二)“五四”运动后
民国初年虽然取消了读经,但封建复辟思想远未肃清,文言文作为国文的教学内容仍占有绝对优势,阻碍语文教育发展的根本矛盾仍未解决。“五四”运动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反动文言文与旧文学,以及把国语作为全民族语言,推广国语运动。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不久,又通令全国,从1992年起,凡国民小学各科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国语”取代“国文”,表明小学教科书淘汰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小学语文学习白话文,训练标准的国语。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教育史称为“壬戌学制”。这个学制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为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高中各3年。这样的学制在我国沿用了数十年。
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涌入我国,成为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影响中国教育的主导学说。在这一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近代小学语文课程形成了初步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现代课程范式,体现出告别读经时代以后、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新价值取向。
1923年颁布的国
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的国语教育卓有成效。1934年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该大纲指出:“国语课的本身,目的也决不仅在于使儿童认识多少新字,而在于使他们能够逐渐运用自己的言语以至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感情,以及养成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
(一)改革开放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
回顾建国以来的这一段语文教育,1966以前是一个全面“苏化”的时期,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理论指导下,直接导致中国“三中心”课程实施模式的产生,“五原五环”被广泛采纳,使语文教学中繁琐分析之风越刮越烈,并陷入了僵化模式的泥潭。“文革”十年虽完全自我封闭,但其实是续“苏化”之余波而益趋反教育、反语文的极端。
(二)改革开放后
70年代末期,随着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洛扎诺夫的外语教学法、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思想、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等国外教学理论的相继引进,极大活跃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78年2月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该大纲恢复了“基础工具”的提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时代要求。
1986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有积极作用。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该大纲进一步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
(一)改革开放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
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
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78年2月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该大纲恢复了“基础工具”的提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时代要求。
1986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有积极作用。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该大纲进一步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致使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失落了。时至1997年,“北京文艺”发起了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终于引发了世纪末反思热潮。
三、当代小学语文课程(2001—)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以强劲势头涌入中国。以美国的威廉·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基本教育观到课程观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课程论(即“泰勒模式”)的全方位的超越。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观方面认为课程目标是建构性和生成性的,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在师生关系观方面鲜明地主张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以师生平等对话取代知识灌输;在课程评价观方面强调评价标准的动态性、模糊性和曲折性,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课程的体系。一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是构建了两级、三维的课程目标系统,三是强调了的多元、对话和生成,四是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语文作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致使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失落了。时至1997年,“北京文艺”发起了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终于引发了世纪末反思热潮。
第五篇:我国的航天新闻(定稿)
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我就和大家谈一谈有关我国航天科技方面的事情。想必大家听过或看过一些关于火星人的故事,说火星人曾经拥有很高的文明,但是由于环境的原因,灿烂的文明才消失了,那火星人到底存不存在呢?各国科学家都准备开始或已经开始对火星的探测,就在不久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搭俄罗斯火箭的顺风车起飞了,目标火星,但是很遗憾,由于俄罗斯方面的技术问题,导致火箭所搭载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及 “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没有按计划实现变轨,未能如约奔赴火星,仍处于近地轨道。大家都知道,要想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速度就必须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所以和遗憾,我国未能完成这次“里程碑”式的发射,但这并不是我们的错,我国的航天技术其实还是很高的。就先说说”萤火一号“吧!。“萤火一号”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携带等离子体探测包、磁强计、掩星接收机、光学成像仪等四种探测仪器。本来“萤火一号”原计划2009年10月发射,但是因俄方采集火星土壤样品的取土器需改进,研制计划推迟,所以发射随之推迟至今年。并且目前我国飞行最远的航天器是嫦娥二号,“萤火一号”的飞行距离大约是嫦娥二号的200倍,按计划将穿越3.5亿~4亿公里漫漫旅途向火星进发。其中地火轨道十分复杂,空间环境险恶,在这一过程中,探测器一方面因远距离飞行,信号强烈衰减,不能随时与地面保持联系,还随时可能遭受“空间碎片”、“太阳风暴”等袭击,大家也知道,太阳风是从恒星上层大气射出的超声速等离子体带电粒子流,对通讯有所影响,所以旅途可谓荆棘遍布。所以说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发射,如果发射成功了的话,我国就具有了绕火星探测的技术了。所以,因为这次失败,我国科学家也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天宫二号的发射上了,目前天宫二号正在进行测试和出厂前准备,万一天宫一号有什么问题,可以马上启用天宫二号。说到天宫系列,这也就是为了在浩瀚宇宙中建立一个太空站,先前发射的天宫一号就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它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神舟八号已经和塔对接了,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另外,我国登月的“吴刚计划”,以及登上火星的计划也正在部署当中。我们的国家正在日益强大,所以我们也要好好读书,将来为祖国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