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白 下 区 人 大 常 委 会 办 公 室 白下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惠及全民的社会工程。建立比较完善和科学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既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极为重视并为之不懈努力的社会工程。为进一步推进白下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近段时间,区人大常委会分别组织召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消毒杀虫中心和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部分街道分管领导、社区主任和公共卫生联络员、信息员座谈会。并对石门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妇幼保健所进行了视察,调研了全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情况,并就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白下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进行了分析思考。
一、白下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1999年起,白下区对区属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改革,区属一级医疗机构和部分二级医疗机构改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六位一体”的公共卫生职能。2001年,改制区卫生防疫机构,组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卫生监督所。全区公共卫生服务区域总面 积8365平方米,其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850平方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1255平方米,区卫生监督所1288平方米,区妇幼保健所1210平方米,区消毒杀虫中心112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用房1650平方米。全区共有公共卫生专兼职人员277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86人,大专学历63人,中专学历28人。
近年来,白下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强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成功创建了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江苏省卫生应急示范区、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示范区、南京市慢病规范化服务管理示范区,顺利通过省级卫生监督体系建设评估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
1、健全组织网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区政府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卫生领导组织网络体系,建立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集街道和相关部门负责人,研究公共卫生工作相关事宜,各部门、街道和医疗卫生单位也相应的成立领导机构,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门人员负责公共卫生日常管理。出台《白下区公共卫生发展五年规划》等相关政策,加强政府部门协调,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 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机制,较好地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目前,已形成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所、消毒杀虫中心4家公共卫生单位为主体,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45家卫生服务站点为网底,覆盖全区的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防病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白下区公共卫生体系的应对能力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2、加大投入力度,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新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改建扩建区卫生监督所、区妇幼保健所,对其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全面提升了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指挥等总体能力和水平,实现市区之间、区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的公共卫生信息共享,有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医疗卫生保健水平。合理规划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利用,加大建设的投入,兴建一批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必要的仪器设备,增加人员经费,高标准改造出新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场所,全区公共卫生整体服务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强化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积极引进人才,促进公共卫生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卫生应急工作机制,强化应急能力培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保障能力和处置突 发事件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加强疾病防控工作,积极推进项目管理,加强重点传染病监测及防治,认真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3、强化六位一体,服务新模式成效突出。近年来,区政府及其卫生职能部门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指导,更新社区卫生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的综合服务职能。一是下沉服务重心。九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一步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公益性职能,成立由街道卫生干事、学校保健老师组成的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员和检查员队伍,共同参与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二是拓展服务内涵。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针对城市老龄化趋势,开展老年康复护理服务;朝天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8年被国家防治艾滋病办公室评为“全国优秀药物维持门诊”;止马营、中华路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以中医药为基础的慢病服务模式,开展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受到社区群众一致好评。区消毒杀虫中心拓展了“二次供水设施清洗消毒”业务,我区二次供水设施卫生情况在全市综合检查中名列第一。三是打造服务品牌。我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学校学生因病缺课监测预警工作,有效控制传染病疫情;在全市首推健康知识“进社区、进学校、进工地、进企业、进机关”活动,广覆盖地宣传健康防病知识。以规范化建设为主题,创新开展食品安全“十百千万”工程,有效提高食品卫生监管成效;在全市首推免费婚检“一站式”服务,为新婚人员提供 亲情化服务。2010年我区结婚人员参检率较2007年提高39.96%,出生缺陷率从2007年的9.06‰下降到2010年的5.42‰;四是建立服务团队。全区组建64支由社区医护人员组成的 “全科服务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零距离、家庭式健康服务,社区团队服务覆盖率达100%。涌现出一批象徐悦、续广军优秀社区医生,在群众中产生较好影响。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白下区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愿望比较,与建设高素质公共卫生服务队伍的需要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问题表现为:
一是全区基层公共卫生发展水平还不平衡。有的单位领导认为公共卫生是卫生部门的事,对公共卫生工作还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不少群众对疾病预防与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范意识还不够。
二是投入力度还不够有力。有的工作项目财政保障按政策要求还未到位,如根据“中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和“江苏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的要求:政府用于18岁以上妇女和7岁以下儿童的卫生保健经费年人均不低于2元。区妇幼卫生保健经费多年未落实到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三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队伍数量不足。按照政策规定(区县 级一般按人口的 1:10000配备公共卫生人员),我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妇幼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与区常住人口数的比例,还有较大差距,已不适应当前公共卫生业务面、任务量大幅增加的形势。
三、对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建议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安全稳定。同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量大面宽、点多线长,涉及政府部门多,真正建立一个全覆盖、高效率的公共卫生体系还需要做长期的不懈的努力。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各项工作落实。公共卫生服务是公益性事业,其基本保障来源于公共资源。区政府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充分发挥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协调和管理职能,抓好督查落实工作。随着全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区、街、社区三级服务机构的管理职责,按照块抓、条保的责任要求,理清职责,强化职能,科学研究有效的责任体系,形成符合白下实际的部门联动统筹管理、齐抓共管属地管理、点片结合专业管理的工作机制,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管理合力。街道要进一步支持和配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依靠社区公共卫生联络员,开展各项公共卫生优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依托社区,6 开展特色医疗服务,形成“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的良性机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使公共卫生服务真正做到“防得起、控得住、见实效”。
2、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人才队伍素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人才是关键。要把建立一支精干的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做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来抓。在人员编制上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做出科学评估,给予合理的增加。要进一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加强考核和业务培训,定期组织医务人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到重点医疗单位学习,积极协调重点医疗单位医务人员到基层服务,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水平,打造一支与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社区卫生队伍;鼓励医疗机构对口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帮助社区卫生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要加大培养和引进各类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改善现有人员的结构,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根据工作职能和业绩,进一步完善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干事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良好竞争局面。
3、进一步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公共卫生服务良好社会环境。公共卫生服务于社会全体成员,其目标的完成有赖于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要着力强化全民健康保健意识,着力培育全社会享用公共卫生服务环境,着力提高全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公共卫生社会氛围。要进一步强化政府统揽公共卫生 服务的功能,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目标管理能力、社会动员引导能力,最大限量地增强各级领导公共卫生服务意识、社会公共卫生意识,优化和营造良好的社会公共卫生环境;进一步延伸公共卫生服务内涵,提高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频次。通过专业讲座,公共卫生服务人员进社区入户与群众面对面、开展健康保健、预防保健、妇幼保健、优生优育等知识辅导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全员健康行为,培育自我健康保健意识、增强超前保健能力;积极发掘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丰富公共卫生服务在活动中的内涵,引导百姓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栏、橱窗、电子视频、网络等宣传载体作用,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知识、服务政策、服务成果的宣传力度和密度,不断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第二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以甲型H1N1流感暴发为标志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出现,给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威胁。为促进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召开座谈会、印发调查表等方式,对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有了深入了解。
一、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将“深化两好一满意,建设卫生强省”纳入市委、市政府“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和实施《德州市健康百姓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市卫生疾控部门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基本建立起资源整合、覆盖城乡、反应迅速、处臵有力的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2005年以来,全市完成了市疾控中心和10个县(市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其中新建3处、扩建5处、改造2处,新增建筑面积19500M,新增仪器设备投资1108万元;在全省率先完成37处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2006年、2007年分别完成了“360工程”29处、“1127工程”87处卫生院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技术培养建设任务,2008年完成市政府“十件实事”确定的1000处建设,今年将完成近900所村卫生室建设。全市规划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处,已建成87处,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人口112.87万,覆盖率89.25%,已为84.25万居民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74.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政府购买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已经基本落实,2008年争取省级社区服务专项资金1150.2万元,占全省的20%。
(三)预防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连续8年居全省上游。稳步推进艾滋病、结核病、手足口病等传染病防治,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六进”活动、落实相关政策。开展了妇幼保健门诊和产科规范化建设,调整了《出生医学证明》管理体制,在全市实行了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全市孕产妇系统化管理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住院分娩率,均处于全省先进水平。
(四)疫情网络直报系统健全,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能力提高。市、县两级疾控机构编制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2臵预案,开展了多次演练。建立起全市疫情网络报告系统,实现了疾控机构纵横连通和市、县、乡三级信息互通。2003年以来,我市成功保持了非典疫情零状态,防止了禽流感向人间传播,有效扼制了手足口病疫情,防止了较大的群体性食源性疾病发生,有效控制了1例传入性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二代病例,传染病总发病率位居全省较低水平,连续多年未发生重点传染病暴发流行。
二、全市公共卫生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十分复杂,传染病谱不断改变。甲型H1N1流感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事件,艾滋病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肺结核病每年新发患者超过100万人,这些重大传染病对经济社会具有现实和潜在的巨大破坏力。另外,恶性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非传染性慢病不断增多,职业病危害更为复杂。应对这些严峻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功能健全、机制完善的疾控体系,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通过调研发现,我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财政保障政策不到位,疾控机构建设和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政府对疾控机构的经费等保障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尤其在县级疾控机构更为突出。一是本级财政拨款不足。大部分县疾控机构虽然在政府编制上是全额预算管理单位,但一直没落实到位。目前,我市县级疾控机构本级财政拨款8505639元(人均8266元),仅占职工工资的32%,而且疾病防治业务经费几乎没有财政拨款,不足部分靠有偿服务和执法执收来弥补。由于疾控部门把工作重点转向创收,而健康教育、消杀灭技术指导等业务工作无力正常开展,影响了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存在重大隐患。二是专项经费落实不到位。国家免疫规划实施后,需县级财政承担的Ⅰ类疫苗经费至2008年才得到部分解决,全市实际累计拨款325万元,为财政应拨付疫苗经费的36%,其它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没有拨付到位。三是疾控部门自身创收渠道断流。随着今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县级疾控中心(监督所)所承担的食品卫生监管职能调整,食品生产加工划归质监部门管理,食品经营流通划归工商部门管理,作为原疾控机构业务主要收入来源的食品卫生管理业务收入(占70%左右)基本丢失,仅市中心区疾控中心2009年预计减收260万元(预计2010年将减收400万元)。在防病收入方面,原来计划免疫的免费Ⅰ类疫苗由4个品种扩大到14种。受这两个因素影响,多数县(市、区)疾控中心业务收入将锐减70%以上,工作运转受到很大制约。
(二)公共卫生检测能力与规定要求尚存差距。县级疾控机构楼房建设虽然勉强完成,但地方配套资金多数没有到位,无钱购臵新仪器,现有设备老化。如德城区疾控中心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常用的设备分别是1995年、1996年购臵的,现在已基本淘汰。对照国家标准,我市疾控中心的仪器配臵率为75%,可以检测的项目仅占标准数的80%。县级机构平均仪器配臵率为30%左右,项目检测率仅为50%,有一半的检测项目不能实施。以饮用水检测为例,由于缺少设备,对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106项监测指标,市疾控中心仅可以监测78项,县级的检测手段更为落后。一旦发生诸如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难以保证迅速准确检测,给突发事件有效处臵带来严重隐患。
(三)乡镇农村卫生防保机构力量薄弱。一是投入少。有的乡镇防保机构的房屋建设虽已完成,但有房缺设备、仪器老化的现象突出,检测技术落后,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二是重硬件投入轻软件投入。农村大多数人口最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乡镇卫生院,但政策扶持主要在房屋建设等硬件方面,对学习培训、待遇保障等投资较少或落不到实处,致使乡村防保人员参加培训少、收入待遇差。三是乡镇卫生专业人才匮乏。有的县乡镇卫生院仅有一名上世纪70年代大学毕业的副高级职称人员,而且是60多岁的返聘人员。学历低、技术水平低、服务质量低的“三低”现象非常突出。
(四)“重治轻防”、“重医轻防”现象明显。由于投入补偿机制缺陷形成的长期“营养不良”,多年来“重治轻防”中暴露出的问题比较严重。社会对疾控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其工作的常态性,认为疾控机构只是处臵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机构。疾控机构在经费保障、人才配备、科研力量、检测能力等方面与疾控形势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都有较大差距。一般市民群众缺乏防病意识和科学知识,重医轻防的意识和现象比较明显,遇到疫情或疏于防范导致传染,或过度紧张造成恐慌。
(五)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公共卫生资源整合。2003年行政区划后,形成了城区、经济开发区、高新开发区三区并列格局。按照要求,疾病控制工作实行属地化(原县级德州市)管理原则。中央、省、市各级部门、单位和“三区”的疾病控制工作都由德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由于行政和业务管理的不同归属,致使指挥失灵、不服从管理的情况时有发生。某些县存在妇幼保健站隶属人口计生部门而不归属卫生系统的问题,不利于加强系统协调管理,不利于整合卫生资源。
三、进一步推动全市公共卫生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推进我市公共卫生建设不断上新台阶,使其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城乡安全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现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摆上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当前投入、长久获益的“利民工程”,也是一个可以使老百姓得到实惠、医疗机构得到发展,党委政府赢得民心的“民心工程”。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关注民生,把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发挥政府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切实把卫生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上来,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让老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享受到政府提供的优质公共卫生服务。
要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安排,把公共卫生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纳入对各级、各部门考核内容之中,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督查,积极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卫生行政部门要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充分发挥统一规划、政策指导、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计划、规划、人事、财政等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发挥积极作用。通过社会各方群策群力,协作与配合,形成层层负责、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关心和支持公共卫生建设的氛围。
(二)加大投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主要由政府负责筹集,向城乡居民均等化提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抓民生工作的高度,加大对县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要向抓经济工作一样,重视疾控工作,并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加大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第一,随着经济的增长,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入手,逐年增加财政直接拨款的比例,直至将人员经费、发展建设和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对诸如儿童计划免疫、重大疾病防治等专项工作经费应足额补偿到位,对完成诸如饮用水监测、健康教育、慢病预防等重大任务所必须的设备、经费,应保证落实。第二,鉴于当前我市县级财政是“吃饭”财政,乡级政府实际上已失去一级财政职能的实际,建议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地方配套资金由市级财政承担,或者市对县级给以配套补助。对必须保障的免疫预防经费,实行市、县两级按比例筹集,市级专户管理,分级下拨至县、乡。第三,根据地区人口结构、疾病发病等状况进行成本测算,尝试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产品,通过“花钱买服务”形式调动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积极性。第四,对疾控机构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探索实施项目管理模式,明确疾病防控机构须完成的任务量和花费资金,通过对政府投入进行绩效考核,确保有效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三)加大宣传力度,倡树新的公共卫生理念
正确的舆论导向,对增强群众新的公共卫生理念,规范健康行为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预防卫生科普知识是最好的疫苗。要运用多种形式,经常性编发宣传教育资料,特别要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以及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等卫生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树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条件做好干部群众的定期健康查体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治未病治小病。新闻宣传部门要通过在媒体设立专栏等多种形式,加大卫生科普教育。
(四)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人才培养。通过请专家作专题讲座、脱产进修、市县医疗单位对口交流等形式,对基层公共卫生人员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素质。二是制定相关政策,优化人才结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从工作、进修学习、待遇等各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要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专业人才特别是可以分批选拔卫生专业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从事公共卫生工作,逐步实现乡村医生的专业化、年轻化、职业化,逐步建立起稳定的以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为主体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三是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加强执业行为管理,切实加强对业务机构、专业人员工作责任的考评。
(五)理顺管理体制,整合公共卫生资源。建立德城区疾控中心、乡办防保机构垂直管理机制,协调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管理问题。协调解县级妇幼保健站归属卫生部门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整体效能。
第三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科技局最近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
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一是增强示范功能。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发布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
信息网平台,每年发布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08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
(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从2007年开始,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二 是集中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08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和法定标准。二是鼓励农产品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以奖励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区内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科技服务领域,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
第四篇:西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西城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为贯彻《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按照科学规范、量力而行、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思路,采取政府购买方式,为群众免费提供公平、有效、安全、方便的1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最大程度使社区居民不得病、少得病,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不断推进社区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现均等化。
二、基本原则
以民为本,注重实效。充分体现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的民本理念,以居民享受良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根本,最大限度地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
三、主要内容和阶段目标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括以下11个项目: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及处理、0~6岁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工作。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承担项目单位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直接由基层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基层项目),主要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老年人保健、慢性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一类是需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项目(以下简称专业项目),主要包括部分由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承担的预防接种、妇女保健、儿童保健。
(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慢性病人等人群为重点,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主要信息包括居民基本信息、主要健康问题及卫生服务记录等,健康档案要及时更新。2010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以上,2011年达到60%以上;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
(二)健康教育
1、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每年向居民提供不少于12种内容的印刷资料;(2)设置两个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3)社区每年播放健康教育影像资料不少于6种;(4)利用主题宣传日或节假日每年开展九次的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并发放宣传资料;
⑸每月至少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一年举行十二次并发放宣传材料。
2、对重点慢性病和传染病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开展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等慢性病,以及艾滋病、结核病、肝炎、流感、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健康教育和防病知识指导宣传工作。
3、对重点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根据辖区不同重点人群(青少年、老年人、妇女、0-36个月儿童)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和健康教育,包括妇女保健知识、儿童保健知识、口腔保健知识、吸烟有害健康、免疫接种等。4、2010年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2011年达到80%以上。
(三)预防接种
1、免费向0-6岁适龄儿童提供12种一类疫苗接种服务,预防12种传染病。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麻腮疫苗等国家一类免疫规划疫苗。
2、组织做好免疫接种管理。建立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卡、证、簿,保证安全注射和免疫信息化管理系统、疫苗冷链设施正常运行;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和免疫接种效果监测。3、2011年 0—6岁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达到99%以上。
(四)传染病防治
1、开展辖区传染病监测,及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法定报告传
染病疫情。
2、做好病例转诊、中心内消毒处理工作,协助疾控中心做好重点管理传染病居家病例的随访工作和密切接触者管理。
3、配合做好重点传染病防治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肺结核病例的规范化管理;配合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开展艾滋病患者、病毒感染者的调查与随访,提供咨询。
(五)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干预
1、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患者的登记与健康指导。对35岁以上人群实行门诊首诊测血压;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定期进行随访,每次随访要询问病情、进行体格检查及用药、饮食、运动、心理等健康指导;开展慢病预防教育和行为危险因素干预。
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2011年登记管理率达到30%。
(六)重性精神疾病管理
1、对辖区内已确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建档,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提供咨询服务、康复和治疗指导。
2、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登记管理率2010年达到20%以上;2011年达到30%以上。
(七)儿童保健
1、为0-6岁儿童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
保健系统管理。新生儿访视2次,儿童保健1岁以内4次,第2年和第3年每年2次。进行体格检查和生长发育监测及评价,开展心理行为发育、母乳喂养、辅食添加、意外伤害预防、常见疾病防治等健康指导。
2、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率有明显提高。2011年达到85%以上。
(八)孕产妇保健
1、为孕产妇建立保健手册,开展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及孕期营养、心理等健康指导,了解产后恢复情况并对产后常见问题进行指导。2、2010年孕产妇保健手册建册率达到60%以上,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50%以上,高危孕产妇保健管理率达到95%以上;2011年孕产妇保健管理覆盖率达到85%以上。
(九)老年人保健
1、通过实施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对辖区内老年人进行健康危险因素调查和一般体格检查, 对老年人慢性病、骨质疏松、意外伤害等危险因素进行健康指导。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减少主要健康危险因素,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和伤害。
2、开展老年人保健工作,定期为60岁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检查, 老年人健康管理率2010年、2011年达到70%以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坚持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服
务理念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以及医疗服务与预防保健相结合的服务模式,进一步调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流程,配备设施设备、服务团队和专职人员,健全内部绩效评价制度,认真落实各项要求,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和公益性质以及服务均等化,积极发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网底作用。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
第五篇:陵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汇报(迎接市人大调研)
陵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陵县人民政府(2009年8月13日)
尊敬的夏荣恩主任、钟玲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代表陵县县委县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欢迎!
陵县辖9镇3乡1 个省级经济开发区,989个行政村,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总人口57.9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今年1—6月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5亿元,同比增长12.8%;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不断加大政府投入,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健全医疗服务网络,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着力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卫生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建设完成了县医院病房楼、中医院门诊楼和6处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完成了6处乡镇卫生院改貌工程,新建搬迁了陵城镇医院,建设完成农村标准化卫生室146个,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9.7%。今年我县又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启动了县医院的门诊病房综合楼和县中医院的病房楼、医技楼三个重点建设项目,加快了第三批66个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进度。目前,全县拥有二级综合医疗机构2处,疾控中心1处,妇幼保健院1处,中心卫生院5个,一般卫生院7个,开发区医院1个,卫生工作综合考核进入了全市前三名,被市卫生局授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等奖”。下面,汇报一下我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有关情况:
一、加强机构建设,健全疾病防控网络。我们在原防疫站的基础上,组建了县疾病控制中心,负责全县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组织和领导乡镇防保站开展各项疾病防控工作。县疾病控制中心属于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建立了免疫防病、卫生监督、预防接种门诊、结核 病防治、消毒消杀等20个科室,配备干部职工77人。加强了乡镇防保站建设,建立乡镇防保站20处,防保工作人员83名,具有初级以上职称49人,正式在编 67人,目前乡镇防保站达到省级示范接种门诊的有8处,市级规范接种门诊的7处,其余的都达了到县级标准。积极推进农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标准化卫生室占有率到了22%。在加强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控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疾病防控责任制,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分工,建立起了有效的疾病防控组织体系。
二、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配套服务设施。2005年投资400余万元,完成了疾病预防控制项目和县医院传染病区改扩建项目,新建一栋2000平方米的疾控中心实验楼,先后配备了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生物安全柜、高温压力消毒设施等大型仪器设备20余台件,安装了8立方米的电脑温控冷库,配备了车辆以及相关的办公设备,提高了服务范围和检测能力。同时,还为20个防保站接种门诊配置了大容量、高性能的冰箱,添置了电脑等设施,进一步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医疗条件,疾病预防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将县医院旧病房楼改造成传染病区,设置病床40张,使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两个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和提高。
三、加强免疫预防,提高全县人民健康水平。一是认真开展疫苗接种。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分别完成疫苗接种21.82万人次、31.87万人次、44.3万人次,以30%-50%的速度递增,2008年9月份起,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对适龄儿童12种一类疫苗全部免费接种,全县麻疹的发病率控制在2.46/10万以内,全市发病率最低; 2007、2008年免疫防病工作连续两年列全市第二。二是全面开展传染病普查。坚持开展了结核病等传染病的普查工作,并对所有的结核病人进行免费诊断和治疗,对所有人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愿咨询服务和HIV抗体检测。三是加强了儿童免疫信息化建设。举办了全县儿童免疫规划信息化管 2 理网络培训班,完成了金苗卡升级,实现了国家预防接种信息网络管理。
四、充分利用慢控项目,增强农村慢病防控能力。充分利用“世界卫生组织—卢森堡—山东省农村地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项目”实施的机遇,发挥项目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慢病的防控能力。一是加强乡村医生培训。针对乡村医生总体层次和实际业务水平低、临床诊治知识和临床技能有待规范和提高等特点,2007年开始,我们充分利用WHO-卢森堡-山东省慢病控制项目,加强对乡村医的业务培训,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利用远程教学视频系统和专题讲座等形式,将全县1000多名乡村医生全部进行培训。目前已完成666人、60个学时的教学计划。二是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干预。目前,发放宣传材料6000份,油壶盐勺2000只,创建了无烟医院(县人民医院)和无烟学校(县一中附中)。三是加强慢病管理。对前孙、义渡两个试点乡镇1082例高血压和111例糖尿病病人进行了跟踪管理。项目完成后,全县40余万农村人口受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降低10个百分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将得到有效控制。
五、加强疫情监控,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今年以来,面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异常严峻的形势,我们沉着应对,统筹部署,全面动员,重点防控,重点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长马俊昀同志为组长的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应急预案,建立了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成立了组织协调、专家诊疗、流行病调查、疫情处理等四个工作小组,在县疾控中心成立了应急救援大队,明确了各个小组的工作职责,建立了完备的防控组织体系。二是备足备齐急救物资。投资180余万元,新购置了20台心电监护仪、8台空气消毒机、1台除颤仪、1台心电图机、1台血气分析仪、6台呼吸机、18台微量泵、1台心电图机以及各项消毒隔离应用物资,提高了物资保障能力。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开展了县、3 乡、村三级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同时开展了多种形式全民健康教育。四是加强重点诊治及疫情监测。确立了陵县人民医院为定点医院,制订了并严格执行了预检分诊制度,严防截留、误诊、误治病人,力争估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早处理等“五早”,开展了重点病例个案调查,做好疫情检测与预警,防止疫情蔓延。五是实行了24小时值班制度及日报告制度。由于应对积极,防控科学,我县的疫病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目前,全县没有出现一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周边地区手足口病爆发流行的情况下,我县没出现重症患者和死亡病例,发病总数居全市下游。
各位领导,尽管我县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疾病防控工作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专业人才缺乏、整体业务水平偏低、配套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县乡财力难以满足发展要求等实际问题。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视察为契机,在市、县人大和上级业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帮助下,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特别是疾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水平,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