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5篇)

时间:2019-05-15 11: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篇:“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126-01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十三五”时期在体育产业发展面临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实情提出“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说明了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六大机遇:国家政策扶持是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动力;体育产业消费爆发的极点已经来临;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发展扩大体育产业消费规模;体育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扩大内需为体育产业发展带来难得机遇经济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同时指出面临的五大挑战: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市场主体不成熟;群众体育发展滞后;体育产业核心层薄弱;专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具体实施任重道远。

关键词 体育管理 体育产业 体育消费 中国

一、“十三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期间,国家体育行政部门和各地政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体育产业发展取得很大成绩,体育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体育产业体系逐渐健全,产业结构得到最大化,体育产业扶持政策不断完善,体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业和健身休闲业为中心,以体育用品业为支柱,体育场馆中体育培训,体育传媒,体育旅游等快速发展,体育产业科技改革和对体育产业发展影响日趋深入,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信息技术与运动装备,体育服务的融合创新发展正兴起,互联网体育可穿戴运动设备高端智能运动装备产业迅速发展。

二、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受体育产业传统政策的影响,引导我国体育产业形成的发展方式转型压力结构调整阵痛路径依赖惯性,深入考察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变迁路径体育产业政策是历史环境,主观与客观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其形式的持久保持则是体育产业道路渐进固化的外在体现,体育产业发展的粗放性表现实际是政策演化路径的依赖性存在。

三、关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分析及建议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全新主张,突破性地将中国改革升级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将面临全面的系统改进和改革,涉及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中国的体育产业是在体育事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问题体育产业尤其是体育服务业领域受非市场因素的干扰较大,要进一步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我们不能延续原有的发展模式,而是要通过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政放权,减少微观事务管理,积极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此,“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改革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在各类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改革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点: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意见精神,稳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引导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积极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全面提升运营效能逐步完善政府部门对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购买机制和标准,健全公益性开放评估体系落实国务院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单项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适时开展运动员教练员商业权和所有权分离试点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从历史演进来看,体育产业政策调整始终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层级式推进方式,但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基层广大组织与个人积极性的改革创新方能真正实施并取得实效,因此,涉及体育产业政策调整的技术路线应该源自下而上和自下而上的合理对接,通过推动顶层设计自上而下的调整保障产业发展的动力而增强自下而上的调整,才能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将动力和活力,同时发挥到极致体育产业政策顺利调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十三五”?r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落实国务院文件的规划,在此期间,我国体育产业既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趋势下体育改革的不确定性,为此,应围绕“十三五”时期体育产业发展目标,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供给拉动消费以转型求升级以融合寻突破”的理念,深化体育产业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发展体育产业的各项任务,力争使体育产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

——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三篇: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统筹“十三五”期间体育产业的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在建设健康中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体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十三五”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体育产业发展乘势而上,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2014年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35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0.64%,2011-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为12.74%,凸显出成为国民经济新兴产业的巨大潜力。二是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体育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竞赛表演和健身休闲为驱动,体育用品为支撑,体育场馆、体育培训、体育中 介、体育传媒等业态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体育与科技、文化、传媒、健康、养老、旅游等相关行业日益融合。三是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体育用品业稳定增长,体育服务业比重逐步提升,体育产业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四是产业政策取得重大突破。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体育产业的地位,指明了发展方向。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取得积极进展,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体育产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创新取得突破,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稳步推进,体育市场监管体系初步建立。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的目标基本实现,我国体育产业总体实力、产业覆盖面、社会参与度、市场认可度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结构不尽合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不强,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推进;公民体育健身意识不强,大众体育消费激发不够;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政策体系还不完善,体育产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加强,体育产业距离国民经济转型升级重要力量还有明显差距。

“十三五”时期,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发展和“健康中国”战略的逐步实施,我国体育需求将从低水平、单一化向多层次、多元化扩展,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体育产业将从追求规模向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扩展,体育产业必将迎来重大战略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健康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推动体育产业全面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需求,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和持续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引领。强化改革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大力推动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规划、政策、标准引导,着力破解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各种障碍。

坚持市场主导。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体育市场体系。

坚持创新驱动。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引导各类主体在组织管理、建设运营、研发生产等环节创新理念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更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坚持协调发展。积极推动体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业全面发展,推动东、中、西部体育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全面落实《意见》有关要求,为完成《意见》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初步构建结构合理、布局均衡、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 系,基本形成各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体育产业的发展格局。体育供给更加丰富,体育消费不断扩大,体育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产业总量进一步增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从业人员数超过600万人。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率明显提升,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1.0%。

——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各门类协同融合发展,产业组织形态更加丰富,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充足,层次多样。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30%。

——市场主体进一步壮大。涌现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社会组织,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建设5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100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体育场地设施供给明显增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超过1.8平方米。居民参加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消费额占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超过2.5%。——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活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备,标准体系科学完善,监管机制规范高效,市场主体诚信自律。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市场环境

完善市场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体育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破除行政垄断、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着力清除体育产业中妨碍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实施体育产业标准化建设工程,制定体育服务规范和质量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服务提供、技能培训、人员资质、活动管理、器材装备等方面标准化水平,推动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体育市场规则。

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幅度削减体育活动相关审批事项,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促进空域水域开放。结合行政体制改革、体育行业协会改革,进一步开放体育资源,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融合,不断调动体育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商会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向社会提供丰富多彩的体育产品和服务。

打造服务平台。着力打造体育用品、体育旅游和体育文化等展示平台。建立全国体育产业投资项目库,加强对体育产业项目的招商推介工作。加快全国性体育资源交易平台建设,推进赛事举办权、场馆经营权、无形资产开发权等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完善政府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管理服务职能,积极为各类体育活动举办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体育政务发布平台和信息交互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督。

(二)培育多元主体

培育骨干企业。着力扶持、培育一批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体育企业。深化体育类国有企业改革,提升体育产业领域中国有资产的价值。引导有实力的体育企业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体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项目“走出去”。积极支持体育产业的海外并购,鼓励吸引国际性的体育组织、体育企业或体育学校落户中国。

扶持中小微企业。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采购、信贷支持、加强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群体。鼓励各类中小微体育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强化特色经营、特色产品和特色服务。鼓励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为体育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环境。培育体育社会组织。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支持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运作,探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健全政府向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服务的体制机制,鼓励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公共体育服务。引导各级运动项目协会积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组织,提高运动项目产业化发展水平。

(三)提升产业能级

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体育服务业、体育用品业及相关产业结构,实施体育服务业精品工程、用品业升级工程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工程。支持打造一批优秀体育俱乐部、示范场馆和品牌赛事,着力提升体育服务业比重。提升体育用品业发展层次,引导体育用品企业向服务业延伸发展,形成全产业链优势。加快体育产业要素结构升级,培育专业人才、品牌、知识产权等高级要素。以足球、冰雪等重点运动项目为带动,通过制定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青少年技能培养、完善职业联赛等手段,探索运动项目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完善产业布局。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国家战略,合理规划布局全国体育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海峡西岸等体育产业 圈建设。充分挖掘冰雪、森林、湖泊、江河、湿地、山地、草原、沙漠、滨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研制出台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冰雪运动、山地运动、户外休闲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武术运动等各具特色的体育产业集聚区和产业带。

加强示范引领。完善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方式,提升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管理和服务水平,建成一批具有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的体育产业基地。加强对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和单位的政策指导,督促相关地区和单位切实做好联系点组织实施工作,加快出台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创新成果,为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引导经验。拓宽体育服务贸易领域,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开展体育产业政策创新试点,培育一批体育服务贸易示范区。

促进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航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体育旅游,制定体育旅游发展纲要,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编制国家体育旅游重点项目名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旅游景区拓展体育旅游项目,鼓励国内旅行社结合体育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项目 和路线。推动体医结合,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

(四)扩大社会供给

加强场地设施建设。统筹体育设施建设规划和合理利用,适当增加体育设施用地和配套设施配建比例。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场地设施,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结合智慧城市、绿色出行,规划建设城市慢行体系。充分挖掘水、陆、空资源,重点建设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健身休闲设施。

丰富体育产品市场。以足球、路跑、骑行、棋牌等为切入点,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冰雪、山地户外、水上、汽摩、航空、电竞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发展;以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引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

积极推动“互联网+体育”。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体育服务,提升场馆预定、健身指导、交流互动、赛事参与、器材装备定制等综合服务水平。积极推动在线体育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体育产业新生态圈。

(五)引导体育消费

深挖消费潜力。大力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合理编排职业联赛的赛程,丰富节假日体育赛事活动供给,发挥体育明星和运动达人的示范作用,激发居民健身休闲消费需求。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业余运动等级以及业余赛事等级标准,增强项目消费黏性,提升健身休闲消费水平。加强体育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预测研究,引导体育企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以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为平台,加强资源营销,丰富体育消费文化内涵。

完善消费政策。支持各地建立体育消费个人或家庭奖励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面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间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与金融企业合作,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试点发行“全民健身休闲卡”,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实施特惠商户折扣。引导保险公司根据体育运动特点和不同年龄段人群,开放场地责任保险、运动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健全学校体育活动责任保险制度。

四、重点行业

(一)竞赛表演业

加强体育赛事评估,优化体育赛事结构,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赛事体系。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探索完善赛事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积极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有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发展道路,努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体育明星。加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联赛建设,全面提高职业联赛水平。

(二)健身休闲业

制定健身休闲重点运动项目目录,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制配套系列规划,引导具有消费引领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健康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各种资本进入健身休闲业。贯彻落实《意见》关于新建居住区和社区配套建设体育健身设施的有关规定。支持体育健身企业开展社区健身设施的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

(三)场馆服务业

积极推动体育场馆做好体育专业技术服务,开展场地开放、健身服务、体育培训、竞赛表演、运动指导、健康管理等体育经营服务。充分盘活体育场馆资源,采用多种方式促进无形资产开发,扩大无形资产价值和经营效益。支持大型体育场馆发展体育商贸、体育会展、康体休闲、文化演艺、体育旅游等多元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推进体育场馆通过连锁等模式扩大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和资本输出,提升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营水平。

(四)体育中介业

重视体育中介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咨询、运动员经纪、体育保险等多种中介服务,充分发挥体育中介机构在沟通市场需求、促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作用。优化体育中介机构的组织结构体系,逐步建立公司制、合作制、合伙制等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培育以专业体育中介公司和兼业体育中介公司为主的市场竞争主体。

(五)体育培训业

大力发展各类运动项目的培训市场,培育一批专业体育培训机构。鼓励和引导各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创办一批高水平的国际体育学校。鼓励学校与专业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加强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的培养,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健身活动。加强不同运动项目培训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提高体育培训市场的专业化水平。

(六)体育传媒业

大力开发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传媒产品,鼓励开发以体育为主、融合文化、健康等综合内容的组合产品,积极支持形式多样的体育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发展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鼓励利用各类体育社交平台,促进消费者互动交流,提升消费体验。创新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模式,加强版权的开发与保护,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兴媒体参与国内赛事转播权的市场竞争。

(七)体育用品业

结合传统制造业去产能,引导体育用品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冰雪运动、水上运动、汽摩运动、航空运动等高端器材装备的本土化水平。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技术对接体育健身个性化需求,鼓励新型体育器材装备、可穿戴式运动设备、虚拟现实运动装备等的研发。支持体育类企业积极参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用品知名品牌。

(八)体育彩票

加快建立健全与彩票管理体制匹配的运营机制。加快体育彩票创新步伐,积极研究推进发行以中国足 球职业联赛为竞猜对象的足球彩票。适应发展趋势,完善销售渠道,稳步扩大市场规模。加强公益金的使用管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体育彩票的社会形象。

五、主要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稳步推进体育场馆运营、单项体育协会和职业体育等领域改革。对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所属的体育场馆,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和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等,推广“所有权属于国有,经营权属于公司”的分离改革模式。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做好单项体育协会改革试点工作。制定和完善职业体育专项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运动项目探索职业化发展道路。鼓励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

(二)强化政策落地,完善政策体系

切实落实现行国家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税费价格、规划布局与土地政策,加大对政策执行的跟踪分析与监督检查。进一步与有关部门合作,研究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体育产业政策体系。推动社会广泛关注的赛事转播、安保服务、场馆开放和产业统计等政策创新。加强对竞赛表演、健身休闲等市场的引导以及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的监管。

(三)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吸引社会投资 鼓励有条件的省市设立体育产业引导资金,优化资金使用方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由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筹资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鼓励各地政府引导设立地方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新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方向、优化资金支持项目,充分发挥转移支付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支持社会力量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对体育企业贷款的抵质押品种类和范围。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智力支撑

继续落实《全国体育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鼓励校企合作,培养各类体育经营策划、运营管理、技能操作等专业应用型人才。开展“体育产业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帮助企业、高校、金融机构进一步有效对接。加强从业人员职业培训,提高体育健身场所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完善体育人才培养开发、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投身体育产业。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 究,建立国家体育产业智库体系。

(五)加强行业管理,推进基础工作

完善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修订,完善其中体育产业的内容。加强体育产业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建立评价与监测机制,定期发布体育产业及体育消费数据。大力推进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体育产业标准化水平。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部门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职能,充实产业工作力量。加强体育行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体育产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规划实施

建立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等多部门合作的体育产业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分析解决体育产业发展的情况和问题,落实文化、旅游等相关政策惠及体育产业。各地要把体育产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将体育产业工作作为衡量体育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实际,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工作目标和保障措施,准确把握工作重点,明确职责分工,做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健全规划实施的督查落实机制,采 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体育产业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确保“十三五”体育产业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四篇:在十三五时期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在十三五时期将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分析

今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勾画了未来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蓝图。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主要包括全面改革深入推进带来的新机遇、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带来的新机遇、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的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的新机遇、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突破带来的新机遇;而挑战主要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转型升级、“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口红利”消失。中国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十三五”强化改革规划、转型规划、创新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

一、“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

第一,全面改革深入推进带来新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改革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个领域全面展开。所有改革都意味着各主体之间责权利关系的调整,这会带来很多新的机遇。比如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尤其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企业来说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金融改革中放开民营银行的准入条件、推进利率市场化等,都会对很多主体带来新机遇。还有财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等都是这样。

第二,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带来新机遇。消费结构升级是有规律的。过去30多年逐步满足了吃、穿、住、行、用五大基本需求,故20世纪80年代首先发展了食品和纺织服装等行业,90年代主要发展了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行业,2000年以后又重点发展了房地产、汽车等相关行业。当然这些需求现在还存在,今后还要继续升级。除了这五大基本需求之外,消费结构正在向“学乐康安美”等新五大需求方向升级,新五大需求分别是学习需求、快乐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美丽需求,其比重正在不断提高过程中。无疑,新五大需求在“十三五”期间比重的进一步提高,为发展与其相适应的很多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

第三,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工业化分为前期、中期、后期阶段,目前中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后期阶段,也就是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2000年以来中国进入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时期,重化工业在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但过去十多年属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的上半场,是资源能源密集型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即钢铁、水泥、建材、汽车、石油、石化、煤炭等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现在这些重化工业发展的高峰期过去了,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开始进入到下半场,下半场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交融发展的阶段。今年5月份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提到的10个行业都是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重化行业。工业化进入到新阶段,就为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新产业带来了新机遇。第四,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带来新机遇。2014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4.77%,意味着中国城镇化进入到加速阶段的下半场。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水平达到30%-70%时属于加速阶段,加速阶段上半场是30%到50%,下半场是从50%到70%。加速阶段上半场是城镇化加速发展、但又相对粗放发展的时期,下半场则是城镇化仍然快速发展、但主要提高城镇化品质的阶段。故在下半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国家也出台了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十三五”期间就是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阶段。这个阶段不像过去那样主要发展住宅和商业地产等,而是按照人本城镇化、市场城镇化、协调城镇化、特色城镇化、集群城镇化、绿色城镇化、智慧城镇化、品质城镇化、人文城镇化的要求,推进新型城镇化。在这些特点的新型城镇化中也蕴藏着很多新的机会。

第五,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带来新机遇。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分工协作的加深。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分工协作的加深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和实现区域之间的共赢,可以带来很多机遇。正因为如此,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了“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大区域战略。此前,还有很多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经济带等区域一体化战略。“十三五”时期,区域经济一体化将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展开,这也给很多区域带来发展机遇。

第六,新一轮全球技术革命正在酝酿和突破带来新机遇。这一轮新的全球技术革命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领域。为了抓住这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国政府也提出了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造业2025,互联网,新能源革命等重大战略。无疑,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带来很多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都在发生许多新变化,会面临很多新的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带来新挑战。“十三五”前期,中国经济可能继续面临下行的压力,与以往相比,经济增速将明显下一个台阶,估计会到6%-7%,不排除个别年份下降到6%以下。随着经济增速的换挡,将使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等问题凸显,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挑战。

第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带来挑战。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也开始强调推进“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强调发展实体经济,相对来说它们在这些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和人才等竞争优势。“十三五”期间,中国制造业必须向中高端升级,这就与发达国家在这些领域开始形成正面竞争,这对我们是一个挑战。

第三,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挑战。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别无选择。但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如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管理、制度等条件。但这些条件的具备往往需要一个过程,在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会面临很多新挑战。

第四,“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带来新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资源环境约束加大,“人口红利”消失,“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包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人才成本、能源成本、环保成本、资金成本、物流成本、知识产权成本、交易成本等都在上升。而成本的全面上升会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会限制产业的发展,会对很多行业和企业带来挑战。

第五,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带来挑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资源能源越来越短缺,环境污染压力日益加大,从现在开始不得不加大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增量会有所控制,但已经污染的大气、水、土壤等存量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假以时日,污染绝对量还在增加,故 “十三五”期间资源环境压力依然很大。而且,中国已向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这意味着今后的排放还要接受国际社会的监督和约束。

此外,还有“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从2011年开始,15岁至64岁之间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这说明中国的“人口红利”开始消失。“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可能进一步加剧,生产性人口的占比进一步下降,这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三、“十三五”需要强化的规划

基于以上分析,鉴于中国进入全面改革新时代,我认为“十三五”期间应强化以下规划。

第一,强化改革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入全面改革的新时代,改革成为“十三五”时期的主题。中国很多的发展问题都源于制度,只有通过改革这个“牛鼻子”把制度理顺了,其他问题就好解决,就可以实现纲举目张的效果。因为经济发展取决于各个主体的行为,而各个主体的行为取决于制度的引导。因此,“十三五”规划最需要优先规划的是改革规划。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只重视产业规划和项目规划等,而忽视改革规划,这一点需要有所改变。

第二,强化转型规划。所谓转型规划就是经济结构转型规划或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过去那些低端的、低附加值的、产能过剩的、部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的产业,必须要淘汰,而要转向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绿色低碳循环的、符合消费结构升级方向的产业。这就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产业规划的重点并非发展什么产业,而是怎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如果扩展到整个经济转型,则涉及七个方面的转型:(1)要素投入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资金等一般要素,转向主要依靠技术、人才、信息、知识等高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2)排放结构转型,即减少“三废”、二氧化碳等不好的排放,增加氧气、水蒸气等好的排放,或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

(3)产业结构转型,即推动产业的高度化或高级化、高端化、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绿色低碳化、信息化、融合化、国际化等;

(4)区域结构转型,即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推动东中西部的公平发展等;

(5)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依靠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转向主要依靠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来拉动经济增长;

(6)财富分配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实现国富转向主要实现民富,由原来少部分垄断行业暴富,转向所有行业公平竞争,由原来少部分人暴富,转向所有人共同富裕;

(7)发展目标结构转型,即由原来主要强调经济总量和规模的增长,转向强调提质增效,由原来主要强调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强调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共同增长,由原来主要追求成为GDP大国,转向主要追求成为强国。

第三,强化创新规划。已持续了数十年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十三五”期间到了必须寻找新出路的时候了,新的主要出路就是创新。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国务院已提出了创新驱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新战略。“十三五”规划必须将创新规划放在较优先的位置上。创新规划重点要解决三个问题:

一是创新主体的规划,即明确包括企业、个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行业组织、政府等在内的各个主体在创新中的职责;

二是创新方式的规划,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

三是创新环境的规划,即如何建立和完善鼓励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四,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是具有外部性的领域,不能完全靠市场来调节,需要政府进行规划。中国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大,“十三五”规划应按照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的要求,强化制定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以及所属的资源利用保护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以实现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目标。

第五,强化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也是具有外部性的领域,必须要发挥政府规划的作用。历次五年规划都有社会事业规划,但总的来说社会事业规划相对于经济发展规划明显偏弱,往往是投入较少、落地不够。鉴于社会事业的滞后和社会稳定任务日益艰巨,“十三五”规划应强化社会事业规划。

第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规划。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可以归结为提供公共服务。“十三五”规划应将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如何提供公共服务、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等纳入,并作为重点。

“十三五”需要适当弱化的规划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规划上也要考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故“十三五”要弱化以下规划。

一是弱化GDP增长规划。GDP增速受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不好预测,也不应作为五年规划的强制性指标,但可以作为非约束性的指导性指标。过去多年来,很多地方将GDP增速作为规划的重点内容,这一点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有所改变。尤其是中国经济在“十三五”时期将逐步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将明显下一台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是提质增效、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更应弱化GDP增长的规划。

二是弱化产业发展规划。“十三五”期间,随着全面改革的推进,要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具体发展什么产业应该由市场和企业去决定,而不是由政府事先去规划。从过去多年的经验教训来看,凡是政府过度规划的产业往往形成了产能过剩等问题,而那些没有被规划的产业则往往获得了意外的发展。故我们一定要相信市场的威力。三是弱化城镇化水平规划。城镇化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城镇化率的提高也有其内在的规律,不宜人为去规划。一定要规划提高多少个点的城镇化水平,就会造成过多剥夺农民土地、赶农民上楼、搞土地财政、建形象工程、推高房价、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等问题,就会带来拔苗助长、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在“十三五”规划中,为了避免各地大搞城镇化建设竞赛,要弱化城镇化水平的规划。

四是弱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划。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公共产品,是政府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也有市场需求约束的问题,也有资金约束的问题,也有通过PPP模式实现公私合作的问题,故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资本的作用。故“十三五”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要将重点放在总体思路规划上,而不是具体项目规划上,具体项目要尊重企业和市场的选择,要有灵活性。

第五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战略任务题库(2016)

“十三五”时期,发展机遇和战略任务课程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实现“十三五”目标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其中位于六大原则之首的是(C)。A.坚持科学发展

B.坚持深化改革

C.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D.坚持依法治国

2.“十三五”时期的总目标是(B)。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实现经济翻番

D.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一

3.根据本讲,“十三五”规划建议有五大特点,其中不符的是(A.理念引领

B.目标导向

C.措施精准

D.改革精神

B)。4.对于全面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理解不正确的是(A)。A.各地区发展速度相同

B.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社会

C.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

D.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社会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十三五”规划建议的两大定位指的是(BC)。A.提升党的科学化领导水平的规划

B.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规划

D.全面开始依法治国的规划

2.“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发展理念有(ABCD)。A.创新

B.协调

C.绿色

D.开放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全面小康就是人人生活水平都一样,每个地区的人均 GDP 都一样,各省、区、直辖市之间、同一个省内部的发展水平都一样。错误

2.“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规划期。错误

3.“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正确

4.“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正确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战略任务(2016)

单选:

“十三五”规划建议是十八大确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D生态文明)是历次五年规划中内容最多、设计领域最多、数字比例最多的一个五年规划。(D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

(C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主要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七个方面的指导思想中的第二点是坚持(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治党的战略布局。

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是(A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A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衡量全面小康应该要看(D生活水平)

全面小康,基于各方面的测算,揭示人均收入可能在(A 1万美元)左右。“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B 6.5%万)的经济增长目标。我国经济增量占世界经济增量的(B 30%)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策二,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A 13%)世界经济本身已经进入到一种(D平庸增长状态)

我们必须直面困难挑战,抓住转方式调结构窗口期,加大(A 结构性)改革力度,开拓发展新境界。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人力、土地、环境成本的上升导致我国在(C 制造业)上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

我国发展方式(B 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产重过侧,企业效益下滑。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发展(A 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

我国发展处于(C 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三五”规划提出(D 六)大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十三五”建议规划有共(C 300)多项可以直接落地的重大举措。

实施“十三五”规划目标必须要把(C 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结合起来。“十三五”建议规划注重用(D 改革)的方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在提离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基础上,到2020年(D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规划建议保留了(D 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居(B世界第二)

“十二五”时期,我国(D 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多选: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五大理念:(A绿色)、协调、(B创新)、开放、共享。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目标是(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国“十三五”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A 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窗口期)关于“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心 B 以提高创新手段为中心

D 以提高居民收入为中心 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特点是(A问题导向C理念引领D措施精准)以及改革精神、党的领导。下列属于“十三五”规划的六大原则的是(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B坚持深化改革C坚持依法治国E坚持党的领导)

“五体一位”中的“五体”包括(A经济建设C文化建设D生态文明建设)“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A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B战略机遇期的内核发生了深刻变化E我们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十三五”规划建议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在提高发展(A平衡性B可持续性C包容性)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十二五”时期的显著成就包括(A城镇居民年均收入实现较快增长C对外开放不断深入)

判断:

“十三五”时期的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决胜期。V 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伟大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V 此次规划建议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但规划建议中关于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的内容,未得到进一步丰富。X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五大理念:创新、持续、绿色、开放、共享。X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6.5%的经济增长目标,是一个约束目标。X 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转向产业链分工,很多跨国公司把一些低端的产业链向发展中经济体来转移,我国是最大的接受国之一。V 我国人力、土地、环境成本的上升导致我国在制造业上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出口竞争力大不如前。V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五个方面的目标中不包括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这一点。X “十二五”时期,基础设施水平全面跃升,尤其是电力。X

下载“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15.3 今年是我们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常态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企业既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

    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康复医学工程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张济川金德闻康复医学工程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上,康复医学作为完整的概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美国和欧洲兴起的,......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扩展,电子商务拥有的发展空间也越来越广阔。以网上购物为主的电子商务因其比面对面交易更为方便、快捷,越来越得到......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论文:当今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管理学院专业班级:工商1001班学号:201046900410 姓名:陆鑫 摘要 : 当前世界经济处于调整中,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特......

    关于十三五的机遇和挑战学习心得范文合集

    关于十三五的机遇和挑战学习心得 最近,学校组织我们学习形式与政策,主要讲了三个专题,我就关于“十三五规划”的这个专题,写一下我学习之后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三五计划”,为......

    论人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论人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机遇与挑战按照道家学说,它是相对而又统一的,彼此相互依存,缺一不可。要抓住机遇就必须勇于挑战,敢于挑战才会有机遇。机遇对每个人是公平的,可机遇却是......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十三五”时期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摘 要:“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持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预测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及比例将不断下降,人口老龄化......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战略任务 2016.4试题及参考答案(合集)

    “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机遇和战略任务 2016.4试题 本套试卷满分100分。此答案得分81分,标有(答案不确定)的题目不一定正确,答案可以自己斟酌。 1、 “十三五”建议规划是一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