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与前沿作业
课程代码:1309043
学号:2013121282
教育硕士论文(网络学习作业)
信息技术与学校办公的整合及展望
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与前沿期末课程考核作业(课程代码:1309043)
作
者:刘 浩 学
号:2013121282
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学
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2014年 1月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形势,在本论文中,先详细描述本人工作以来在信息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再展望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贡献主要是开发了面向学校办公的OA平台,实现了学校机密数据的统计、管理和浏览,避免与学校官方网站混合,引起机密信息的泄漏。其主要目的,还是方便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查阅,学校管理者对于信息的掌控和发布。
展望围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课堂规划、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讲解、怎样适应数字媒体的体制和受众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管理等几个方面。展望的对象更贴近实际,在不远的将来都可以实现。
关键词:课程论文;信息技术;工作;心得;思考;办公系统;展望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绪
论.......................................................................................................................1 第一章 开发学校办公OA系统.................................................................................2 第二章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望.............................................................4 参考文献.......................................................................................................................6 致
谢...........................................................................................................................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绪
论
从东北师大毕业后,我被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指派到分管的合肥市庐东学校任教。第一学年,我担任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四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兼任一年级班主任;第二学年,我担任七年级和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八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四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合肥市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定点学校,学校受到区政府、教体局等各部门的重视,先后落实了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1000M光纤进校园等工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否能熟练运用手头的资源展开信息化教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过去一年中,我坚持每节课使用电子备课,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后攥写教学博客,得到大家的认可。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一章 开发学校办公OA系统
目前,本人担任学校的网络管理员。一方面,管理学校网站,配合学校宣传员发布网络新闻报道(包括区教体局门户网站、区教研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等主流媒体),平均每月发稿30~50篇;另一方面,给予其他对信息化教学不熟练的教师大量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趋势。近期,负责开发一款集校内通讯、校内远程控制(广播和打印系统)、校内文件上传下载、校内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上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办公综合系统。截止上周,该系统已开发完成,现在正在调试阶段,该系统得到校长的高度重视和全校教职工的高度肯定,校长亲自协助我购买服务器等设备,并单独安排存放该系统的机房,将系统维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人感受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信息学及其相关,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过去的一年,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信息学竞赛(包括瑶海区信息学竞赛、合肥市信息学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2项合肥市三等奖)、科技创新大赛(包括瑶海区科技创新大赛、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安徽省科技创新大赛)(1项安徽省二等奖,2项合肥市二等奖)、2013合肥市电脑制作大赛(2项合肥市三等奖)、2013全国青少年科技动漫/DV大赛(1项全国三等奖)。在竞赛中,获得了包括学生奖和教师奖在内的诸多奖项。这些比赛和活动,为学校成功申办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赏。
合肥市庐东学校OA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由我耗时近3个月开发完成,系统基于ASP.net架构、MSSQL数据库,功能全部使用动态链接库,保证了稳定性。在主页上包含期个人事务、内部邮件、发布文件、公文流转、个人设置等功能。其中,个人事务包括:日程计划、课程安排、内部短信、在线考勤、师生互动等。通过这些功能,极大得提高了全体教师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学校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系统中,我开发出办公首页、部门文件、教师文件、德育量化、学籍成绩、网上备课、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校园论坛、系统设置共十一大模块。
部门文件模块将学校党总支、校长室、工会、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少先队、档案室等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计划总结、学校管理制度等一一列出,随时查看,是学校上层、中层领导工作的核心所在,是学校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观的综合体现。
教师文件模块将每位教师的学期计划总结进行存档,方便查阅、管理,是教学前线主阵地的工作纲领。
德育量化模块实现学生德育质量全跟踪,将德育条目细化,以分数形式呈现,并最终纳入班级管理质量考核。分xxx 等考察对象。
学籍成绩模块实现了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模板导入,包含各班成绩、排名统计、级科对比、教师统计、考试对比、各班名次、单科排名、科目总计、单科分段等多样化查询统计功能。
网上备课模块实现了校长期待已久的校本资源库建设,协同1000M光纤和六类网线的使用,真正实现了在线上传、下载。经测试,下载课件速度可达30M/s。
后勤管理模块实现维修申报、维修处理、维修统计等几项功能,同时对校产设备进行管理。
人事管理模块实现教师信息、绩效考核对内公开,可以对其进行增删改查。通过一次性输入在职人员列表,对在职人员进行查询统计,以及离退休人员的信息查询。同时,绩效管理功能通过每学期一次性录入绩效明细,相比以往张贴纸质材料,更方便了教师的查阅。
科研管理模块将科研文件分为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学术会议、鉴定成果、科研文档、学术交流、获奖成果等大类,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
校园论坛模块教师只需凭有效身份登录,级科在线讨论学法教法等内容,讨论的过程全部以文件草稿形式保存,多年后,教师查看当年的讨论成果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
系统设置模块实现对数据表列var值的修改。分为学校设置、考试设置、后勤人事、德育量化、备课文档、用户管理、权限设置、部门文件等设置对象。全方位设置系统参数,并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修改系统内核图片文件达到换肤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二章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望
在简要研究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进展之后,本人觉得以下几点是我想要学习的内容:
1.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课堂规划。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看书还是看媒体还是听讲座决定了吸收知识的百分比,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并且是重复多次的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需要规范流程,规划好每一堂课,事先确定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流程、所需的素材和技术。好的教学流程设计能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现代化的技术给予的多种素材、课件和帮助文档,怎样有效组织这些资源使其达到最优效果,实现完美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
2.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讲解。
学习和问路一样,如果向一个人问路得到的答案是左右各拐3次,很少有人能记住。对于学生也不能用强迫性的方法一次把几十个步骤讲完,学生根本不能记住。通过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做,遇到不会的教师再讲解,让学生有了解知识的需求。同时,讲解中应尽可能形象化,怎样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浮想联翩,需要教师发挥极大的聪明才智。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把鼠标键盘还给学生而不能由教师控制,学生是主人。对待每个学生要实行单独的教学目标,极力扩展课堂的多样性,这是另一个难点。
3.怎样适应数字媒体的体制和受众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体制上,随着技术与市场的融合,现有的政府机构确实需要调整,可以把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合并为电信委员会,作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存在,具有相应的独立性、集权性、专业性,具有行政权、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的融合,包括技术的合并、内容资源的整合、利益的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新分配,这样才会从“三足鼎立”走向“三网一统”,打造新的传媒“航母”。
在受众上,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以传播者为中心,由媒体机构向大众发布信息,其模式为:信源——信息——通道——受众,是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而新型媒体则要体现出以受众为中心,无论何时何地,受众都能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拥有选择权和主动权,形成个性化的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在这样的改变下,学习方式也跟着改变。以往的授课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点对面的授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选课成为可能。而想要把这种可能发扬光大,就要考虑到以下因素:a.学习材料的开发;b.课程的组织管理;c.学习环境的设计;d.学习方法的设计;e.教学方法的设计;f.评价体制的设计。
所以,怎样用现代的方法开发出新课程是一道难题,课程能否被学生接受又是另一道难题,课程被学生接受后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是最后一道难题。
4.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资源要求管理方式、管理原则、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等需要相应的转变。
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19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六类:Know-What(是什么);Know-Why(为什么);Know-How(怎么做);Know-Who(是谁);Know-When(何时);Know-Where(何地)。
同时,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
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显性与隐形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有关知识管理理论模型和个人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难点。
5.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进展。
除了以上两点重要的研究方向,本人想了解所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进展,以便日后更改研究方向。因为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技术也经历着变化。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 2010.5-125.[2]
马池珠,任剑峰.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2009.148-279.[3]
Ed Bott,Carl Siechert,Craig Stinson.Windows 7 Inside Out(中文版).周靖,相丽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51-47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致
谢
衷心感谢张邦佐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撰写期间,张邦佐老师给予我很多方法上的帮助。并且向我推荐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有帮助的书籍。
衷心感谢计算机学院所有老师的教导。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
第二篇: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一、何为体育?何为体育学?试述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及体育学学科属性。答:(1)体育: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
(2)体育学: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3)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在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被置于教育学门类下,并独立成为一个一级学科,与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相并列,在体育学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的迅速发展和提升,特别是运动竞技能力的突飞猛进以及实践中众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使许多原有的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这使得现行的体育学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的划分出现了依据不统一,相互之间边界模糊,甚至出现了相互包含的现象。如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这两种学科群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将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的交叉以及学科边界的模糊。
(4)体育学学科属性:
1体育学科属性主要指: 建立体育学价值体系和区别于其它的学科规定性的属性。体育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体育学术的基本特征(即学术范式),学术范式又能反映出体育学科养和发展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转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随着学术的重心向“教育发展范式”转移,医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体育,促进了体育学具体学科的迅速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培养与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适应社会关系处理等教育上的根本问题。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休闲与娱乐、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等开始成为体育学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产生了体育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的观念。在“教育发展范式”下,学者们同时认识到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学科属性的存在。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其它学科的发展对体育学科的学科属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2学术界对体育学科属性的认识有一个从“自然科学属性”到“社会科学属性”再到“人文学科属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体育学科属性认识从产生到成熟的历史步骤。传统学术观把研究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看成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体育的自然和社会学科是作为研究方法引入体育学的,作为方法学科的属性与其研究“对象”(即: 体育学科)的属性并不能构成必然关系,体育的学科属性由为其发展提供“价值体系”和“规定性”的元学科的属性决定>即:体育的学科属性为人文学科属性。
二、试述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任务等方面。
区别: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学科基本任务:应用人文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
学科基本任务:运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来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 1997 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
学科基本任务: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学科研究内容: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方法与形式、环境、评价、管理,课程、教材与运动训练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等。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
学科基本任务: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
联系: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其中基础性体育学科包含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专业性学科包含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内相关理论和原理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应用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内实践应用的学科。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目的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联系在于基础性体育学科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性体育学科进行实践,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休闲体育等体育活动提供方法和依据,而专业性体育学科是对基础性体育学科提供理论的最好的验证,并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经验促进基础性体育学科完善和发展。
三、试述体育赛事的种类,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区别和联系。答:(1)根据“周期与主体”交替主导原则,将体育赛事可以分为5种类型:
1.周期性综合体育赛事
指根据一定的期限,有时间、有规律地举办包含两个运动项目以上含两个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活动。归类的依据是具有时间规律的周期以及赛事活动内容中所包含运动项目数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相对固定的周期性,同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也比较突出。这类体育赛事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规律,加之综合性特征导致其规模、层次以及参赛人数和社会关注力都较大。所以该类赛事的举办无论是对举办地、还是举办者而言,都将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
相对综合性赛事,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的特点是赛事活动中的运动项目仅此一项,比较单一。这种特点导致了赛事水平相对较高,参赛方和观众的关注程度比较深。例如每4年1届的世界足球锦标赛,每年定期举办的4大网球公开赛等等,其在单项运动中的最高竞技水平不仅吸引了该项运动的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参加,更吸引了全球观众、媒体的目光。
3.联 赛
联赛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普及程度上,联赛的主要特征就是区域性和项目性较为明显,导致管理组织模式相对固定。区域性较之上述赛事而言具体,一般常见于国家或地区。项目性特征一般指单一运动项目,并常以4~8个月为周期。例如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北美职业冰球联赛(NHL)、世界篮球联赛等。
4.临时性体育赛事
此类赛事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策划组织比较灵活等。尤其是由于准备周期短,运作难度大,市场风险高,所以从体育赛事营销的角度对该类赛事分析,更为科学。当体育赛事与营销联系在一起时,传统意义上会简单地认为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组织是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的。而实际上,选择或策划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目的不止追求即时获利,还要追求长远的社会效益,或者说是两者的高度统一。因为“体育赛事基本上是创造服务无形产品的,具有很强的无形性特征,不论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目的是赢利或者是非赢利,给包括观众在内的体育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的本质就决定了市场营销是临时性体育赛事必然的内容和任务”。
5.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
仅仅依靠周期为主导因素对体育赛事进行分类,难以穷尽所有的体育赛事活动。事实上,体育赛事的类型除了周期性规律外,还包括以赛事主体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另一类型,即以赛事主体是否直接参与体育赛事为标志的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这类体育赛事是当前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形成制度的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有以社区、家庭等为单位的小型、经常性群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广泛。还有不少地区将体育健身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即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深受群众欢迎。
(2)以乒乓球项目为例
区别:世界杯、世锦赛多为某一竞技领域的比赛,比如体操世界杯,游泳世界杯,乒乓球世锦赛等,参加的运动员皆为该领域内的高手,普通人群关注较少,而奥运会则是综合性的比赛,几乎包括了所有体育竞技领域内的各个项目比赛,也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世界纪录在奥运会记录之上,世界纪录是在各种正规比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而奥运会纪录仅仅只是在奥运会某项赛事中选手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1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每隔四年举行一次,原设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四个比赛项目。为了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国际奥委会于2005年批准了国际乒联的提议,即在不增加参赛人数和比赛天数的前提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团体比赛取代双打比赛。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项目设置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团体、女子团体。2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是四大乒乓球赛事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赛人数最多、惟一含有全部七个项目的比赛:“斯韦思林杯”男子团体冠军杯、“马赛尔·考比伦杯”女子团体冠军杯、“圣·勃莱德杯”男子单打冠军杯、“吉·盖斯特杯”女子单打冠军杯、“伊朗杯”男子双打冠军杯、“波普杯”女子双打冠军杯、“兹·赫杜塞克杯”男女混合双打冠军杯。目前,该锦标赛逢双年举行团体比赛,逢单年举行五个单项比赛,各项奖杯均以捐赠者的姓名或国名命名。
3世界杯乒乓球赛。国际乒联从198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乒乓球世界杯赛(埃文斯杯)。它是国际乒联委托有关国家和地区主办的另一项重要比赛。起初只设男子单打,由国际乒联指定16名运动员参加,其资格为世界单打冠军,各州单打冠军、主办协会单打冠军及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优秀选手名单中名词名列前的部分选手。比赛还设立奖金,按名次排列,十六名运动员分获数目不等。
联系:世界杯、世锦赛与奥运会都是世界性的比赛,在比赛等级上属于平级,在比赛项目上相互补充,比赛时间上世界杯和世锦赛的时间要穿插于奥运会的时间间隔之中。综上所述为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区别与联系。
第三篇:信息技术前沿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前沿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计算机日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工具之一。而且我也清楚地认识和感受到了,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我相信,再过不了几年不会使用计算机,就会象不识字一样使人举步维艰。通过这次选修《信息技术前沿专题讲座》课,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实践,我深深体会到:“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科技飞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任何人不能只停在原有传统知识的认识上,只有不断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完善自己,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当今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无时无刻在伴随着我们,也给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增添了许多乐趣。通过这个学期的《信息技术前沿专题讲座》课,我了解到了计算机的发展史和其最基本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工作原理。我们要想操作计算机,就先得要了解它的发展史、特点、功能、构造、工作原理等等关于计算机的知识。
计算机发展史,即计算机发展的历史。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可分为1854年至1890年、1890年至20世纪早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后期至现在,共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在这里要说一下的是,1945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
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
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这是电脑发展的最新阶段。
到1976年,由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的“克雷一号”,使计算机进入了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明,使电子计算机不断向着小型化、微型化、低功耗、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更新换代。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向“智能”方向发展,制造出与人脑相似的计算机,可以进行思维、学习、记忆、网络通信等工作。
进入21世纪,计算机更是笔记本化、微型化和专业化,每秒运算速度超过100万次,不但操作简易、价格便宜,而且可以代替人们的部分脑力劳动,甚至在某些方面扩展了人的智能。于是,今天的微型电子计算机就被形象地称做电脑了。
ENIAC机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的4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发展异常迅速在人类科技史上还没有一种学科可以与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速度相提并论。
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硬件又由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组成。软件又由系统软件(使用和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和应用软件(专为某一应用编制的软件)两大系统组成,在这里就不做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的能够进行科学计算而且用于量大、能够完成复杂的计算、计算速度快精度高,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如图像处理、声音处理、企业管理等;能够进行实时控制,如控制无人机、生产线、远程导弹等;计算机还能辅助工程CAD、CAM、CAI、办公自动化等等。
计算机的特点有:
1、运算速度快。当今计算机系统的运算速度已达到每秒万亿次,微机也可达每秒亿次以上,使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卫星轨道的计算、大型水坝的计算、2 4小时天气预报的计算等;过去人工计算需要几年、几十年,而现在用计算机只需几天甚至几分钟就可完成。
2、计算精确度高。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尖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高度精确的计算。计算机控制的导弹之所以能准确地击中预定的目标,是与计算机的精确计算分不开的。一般计算机可以有十几位甚至几十位,二进制、有效数字,计算精度可由千分之几到百万分之几是任何计算工具所望尘莫及的。
3、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随着计算机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大,可存储记忆的信息越来越多。计算机不仅能进行计算,而且能把参加运算的数据、程序以及中间结果和最后结果保存起来,以供用户随时调用,还可以对各种信息,如语言、文字、图形、图像、音乐等;通过编码技术进行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甚至进行推理和证明。
4、有自动控制能力。计算机内部操作,是根据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自动控制进行的。用户根据解题需要,事先设计好运行步骤与程序,计算机十分严格地按程序规定的步骤操作,整个过程不需人工干预。
下面我来举例说一下,计算机在某些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各门学科相结合,改进了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促进了各门学科的发展。过去,人们主要通过实验和理论两种途径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现在,计算和模拟已成为研究工作的第三条途径。计算机与有关的实验观测仪器相结合,可对实验数据进行现场记录、整理、加工、分析和绘制图表,显著地提高实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计算机辅助设计,已成为工程设计优质化、自动化的重要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计算机是人类大脑的延伸,可代替人脑的若干功能并加以强化。古老的数学靠纸和笔运算,现在计算机成了新的工具,数学定理证明之类的繁力劳动,已可能由计算机来完成或部分完成。
计算和模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手段,常使一些学科衍生出新的分支学科。例如:空气动力学、气象学、弹性结构力学和应用分析等,所面临的“计算障碍”,在有了高速计算机和有关的计算方法之后开始有所突破,并衍生出计算空气动力学、气象数值预报等边缘分支学科。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研究,不仅在自然科学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也是如此。例如:在人口普查、社会调查和自然语言研究方面,计算机就是一种很得力的工具。
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常常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引起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管理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重大变革。在产业结构中已出观了计算机制造业和计算机服务业,以及知识产业等新的行业。计算机还是人们的学习工具和生活工具。借助家用计算机、个人计算机、计算机网、数据库系统和各种终端设备,人们可以学习各种课程,获取各种情报和知识,处理各种生活事务(如订票、购物、存取款等),甚至可以居家办公。越来越多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将与计算机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总之,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已不仅是一种科学的技术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现象。
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21世纪是信息时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懂得利用计算机做一些工作获取信息。作为一个青年,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觉悟,计算机是为人类服务的,它是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玩具。我们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耽误了学习又伤害了父母,那就失去了计算机的意义了。计算机的发展越来越快,相信未来计算机将成为解决许多问题的控制枢纽,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很大,这就需要我们90后有兴趣的致力于计算机的研究,为计算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如何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我们传统的教育观念,来充实我们的专业技能,已经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才能在以后把工作做得更好,我们也渴望能够多学关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最后,我浅谈一下由计算机网络对人类和社会产生的影响。虽然计算机网络可以为我们社会发展带来有利的方面,但如果我们对网络不加以正确的利用,同样会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带来许多危害。
首先,由于目前网络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网络还存在着很大的虚拟性和不真实性,导致在网络上的思想和政治领域的斗争有了发展的条件。由于目前网络的管理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规范性,网络正成为目前许多组织和个人宣传自身理论和思想的地方,甚至成为政治团体和个人用来抨击对手的工具。
其次,网络会导致世界各国的发展更不平衡。科技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的传递速度不断加快,各国各地区的信息的掌握的能力将会对,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深度产生极大的影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原先的经济低迷状况马上得以好转,社会经济开始了的新一轮发展,可见网络信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再次,网络的普及可能会使不同民族的文化逐渐衰落。网络可以是我们足不出户就对世界范围内的信息有了了解,但是正是由于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日益普及,将会导致许多地区的语言、文化受到冲击。因为,在网络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之后,世界上必定会出现一个统一的通讯和操作系统,必然要在世界范围内,使用统一的网络语言。按现在语言的普及程度来看,英语将会成为以后世界范围内的网络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为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学习和掌握网络语言将会十分重要。而发展到最后,这种语言将会成为所有国家的共同语言各民族原先的文化和习俗将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全球化的网络文化和语言会随着信息网络的延伸而扩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养也将逐渐被网络文化和思想所代替。因而,目前我们必须努力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把本民族的文化和传统加以保护发扬。
最后,网络可以给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在这越来越便利的背后将会是可怕的人类社会的危机。网络可以打破时间与空间上距离,可以让每一个人不出门就与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会导致人们的集体意识变的越来越淡薄,人的社会意识也会随之慢慢降低。
总而言之,计算机的产生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计算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作用有利有弊,但如果正确运用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对人类社会是利远远大于弊的,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应该正确运用计算机技术,使其发挥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不能让人类社会成也“计算机”,败也“计算机”。
第四篇:信息技术前沿资料
上海交大信安学院信息技术前沿讲座-信息社会的憧憬 信息社会的憧憬
未来学家阿尔文.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三部曲
三部曲的中心问题是“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 三部曲的中心问题是“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 1970,第一部《未来的冲击》 1970,第一部《未来的冲击》:讨论变化的 过程,以及变化对人和组织产生的影响。1980,第二部《第三次浪潮》 1980,第二部《第三次浪潮》:变化的方向。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将进入 信息社会。1990,第三部《力量的转移》:这里的“ 1990,第三部《力量的转移》:这里的“力 量”是指Power。力量已经从最原始的肌肉的 是指Power。力量已经从最原始的肌肉的 力量,到后来的金钱的力量,转移到以知识为 基础的力量。信息和知识的掌握者将在组织中 越来越有权势。信息社会
为什么会在今天提出信息化社会:计算机 和网络技术使人类在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和传播的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理论家的观点:尼葛洛庞蒂的《 理论家的观点:尼葛洛庞蒂的《数字化生 存》—“鼠标+水泥”;好的点子+硅谷+风 鼠标+水泥”;好的点子+硅谷+ 险投资+上市+销售…再到下一轮循环… 险投资+上市+销售…再到下一轮循环…?? 政治家的实践:美国副总统阿尔.政治家的实践: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1993年,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1998
年,Infrastructure--NII);1998年,数字地球。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进步”+” 放松管制和更加灵活的金融体系” 放松管制和更加灵活的金融体系” 数字鸿沟
问题:如果说信息技术是一种“倍增器” 问题:如果说信息技术是一种“倍增器”,那么,信息社会是否意味着更大的贫富差距???下面 列举的“鸿沟” 列举的“鸿沟”就是这种差距的具体体现: 全球鸿沟:发达社会和发展中社会之间在信息占 有和利用方面的差距。社会鸿沟:在每个国家中,信息的富足者和信息 贫困者之间的差距。民主鸿沟:使用和不使用数字资源去从事、动员 或参与公共生活的人们之间的差距。语言鸿沟:互联网上英语主导的现实对民族传统 语言的威胁。从“海洋帝国主义”到“数字帝国主义”? 海洋帝国主义” 数字帝国主义” 未来IT技术发展的趋势 未来IT技术发展的趋势
过程和内容从物理的、静态的转化为数据的、移动的和虚拟的:通过虚拟化技术把IT设施变 移动的和虚拟的:通过虚拟化技术把IT设施变 成一个虚拟的资源池,即虚拟的单一资源。从 而改善经济性、提高服务水平、降低管理风险 和增强灵活性。——例如,用网格技术实现服 和增强灵活性。——例如,用网格技术实现服 务、存储、网络和数据等的虚拟化。简单化和适应性:简化系统,同时使系统更加 适应发展的需要。——例如,SOA(面向服 适应发展的需要。——例如,SOA(面向服 务的体系结构)、Web服务、软件的重用、构 务的体系结构)、Web服务、软件的重用、构 件技术等。标准化:系统和网络互联的必需。涉及高层应 用、中间件、系统软件和计算资源等的互联标 准。
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什么? 概述
1.1.定义与内涵
信息技术定义:
1)
信息技术就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
2)
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施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3)
信息技术是指感测、通信、计算机和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1.2.体系与外延
信息技术的体系包括四个基本层次:主体技术层次、应用技术层次、支撑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基础技术层次便是大树扎根的土壤;它的支撑技术层次便是大树发达旺盛的根系;它的主体技术层次是大树强劲的躯干;而它的应用技术层次则是大树的枝叶的花果。肥沃的土壤、发达的根系、粗壮的躯干,这一切都是造就繁茂的枝叶和丰满的花果的必要条件。
1.2.1.基础技术
l
新材料技术
l
新能源技术
1.2.2.支撑技术
l
机械技术
l
电子与微电子技术
l
激光技术
l
生物技术
1.2.3.主体技术 l
感测技术——感觉器官功能的延长。感测技术包括传感技术和测量技术,也包括遥感、遥测技术等。它使人们能更好地从外部世界获得各种有用的信息。
l
通信技术——传导神经网络功能的延长。它的作用是传递、交换和分配信息,消除或克服空间上的限制,使人们能更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
l
计算机与智能技术——思维器官功能的延长。计算机技术(包括硬件和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人们能更好地加工和再生的信息。
l
控制技术——效应器官功能的延长。控制技术的作用是根据输入的指令(决策信息)对外部事物的运动状态实施干预,即信息施效。
1.2.4.应用技术
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运输、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商业贸易、医疗卫生、体育运动、文学艺术、行政管理、社会服务、家庭劳作等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二、通信技术
2.1.神经网络
2.2.综合接入
2.3.移动通信
2.4.数字集群
2.5.波分复用
2.6.IP通信
2.7.广播电视
三、计算机与智能技术
3.1.电子商务(Neugents)
3.2.远程教学(Multiagents)
3.3.网络终端(Information Agents)
四、信息安全技术
4.1.传输保密技术
4.2.身份验证技术
4.3.防火墙技术
4.4.安全协议
4.5.安全策略
五、网络应用技术的新发展
5.1.手机上网(WAP技术)
5.2.无缝连结(Jini技术)
5.3.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技术)
5.4.网上信息获取(Push—Pull技术)(信息推送、拉取、结合)
六、计算机教育应用技术
6.1.汉字及语音识别技术
6.2.虚拟现实技术
6.3.多重智能代理
6.4.协作学习
七、软件技术
7.1.系统软件
7.2.支撑软件
7.3.嵌入式软件
7.4.CAD软件
7.5.网络管理支持软件
7.6.金融领域应用软件
7.7.地理信息系统(GIS)
7.8.GPS 综合应用集成系统
7.9.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与产品数据管理(PDM)
7.10.教育软件
7.10.1.实现大、中、小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工具软件、平台软件、课件库
7.10.2.计算机教育、辅助教育、课程学习、教育管理的应用软件
7.10.3.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软件
7.10.4.计算机远程教育软件
八、信息技术对校校通工程和远程教育工程的意义
第五篇:电子与信息技术前沿讲座心得
电子与信息技术前沿讲座
心得
通过长达一年的学术性讲座,我们接触了本学科各个发展方向的许多优秀的老师,了解各个方向最前沿最新的消息,对于选择未来的学习方向和择业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就拿皮亦鸣教授讲的《军事电子信息系统》来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信息战是现代高技术战争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事物。将更广泛地影响到军队的作战行动和军事学术理论的深刻变革。
正如知识改变命运一样,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现代的军事战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军事战争领域,科学技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始终是世界军事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上世纪,科技的发展使军事领域发生了新的军事革命,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身化、立体化、无人化等。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器、隐身武器、精确制导武器以成为军事大国21世纪占优势的主导武器装备。可见,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
高科技的发展使战争经历了冷兵器阶段、火药兵器时代、机械化战争、现代化战争几个阶段。
古往今来,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军事产生全面的影响,会使某些特定的军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火药的发明,使大刀长矛让败于火枪和火炮,飞机的发明使战场从地面和海洋扩大到了空中,原子核裂变技术使广岛和长崎在热核爆炸中化为了一片灰烬,精确制导技术使美国的巡航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往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武器装备不断发展革新。高科技不但提高了装备的性能,另武器的精确度大幅度提高,而且武器装备不断向体积小、多功能发展。高科技下的军事武器装备打击程度更高,毁灭性程度更大。在作战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有可能引发战争的几率更大,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高科技引发了某些战争。
高技术的发展使战争的可控性增强、战场空间空前广阔、系统对抗加强、作战方式多样化、指挥控制自动化、消耗巨大。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它要求国家战略、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和军品生产、军事思想、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军队建设和管理、战争准备、战略战术、后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深刻的改革。
高科技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提高了作战效率,再者作战空域也空前扩大,甚至把作战空间拓展到太空中。但是,高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使战争消耗的增大,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和复杂。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最后一次工业化时代的战争,科索沃战争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的战争,那么伊拉克战争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大量运用了具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和速度更快、精确程度更高精确制导武器,并采取了相应的作战方式进行了战争。
伊拉克战争的整个战争过程充分的反映出高科技对武器装备的性能,自动化水平,生存能力,作战能力以及武器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影响;对军事理论的发展影响;对战争的面貌和作战方式的影响;对作战行动时的隐蔽和行动透明度,火力战的地位和战场生存能力,昼夜作战的差别和作战难度,战争立体化的发展和协同作战的要求以及作战时的后勤保障的影响;对作战指挥人员的手段和作战指挥机构的效率、机动、生存以及指挥人员素质的影响。
军事技术的突破性发展正在引发一次新的军事革命。将会出现不同以往的全新的军事武器装备、军事理论、战争形态及部队结构。在当前出现的军事革命中,科学技术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给各国带来更强的作战能力的同时,它也给世界带来了更大的威胁,核武器的研制成功,对世界和平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及由它而引发出来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不能让它成为破坏人类和平的夙敌,要应用得当。同时面对这一世界潮流,我军也必须有所作为,提高我军的总体知识水平。
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今天,不善理解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军队,将无法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军队相抗衡。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精兵强军之路,充分利用军事高科技的发展对现代军事装备、战争的影响,为未来军事斗争做好准备,为新时期防卫作战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统一做好准备,进而增强国防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