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作业
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多媒体教学整合案例
由于学校设备有限,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单机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室中以教师为中心,创设情境为主的场线型整合。此文以《思想品德》(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节《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为实例来讲解自己对信息技术与政治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整合。本节课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学习目标展示(1分钟)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教师讲解学习目标,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二)视频引入课程内容(3分钟)
用汶川地震中冒死跳伞的空降兵的视频导入本课内容,使学生直观上感受意志的坚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为本课做好感情铺垫。
(三)意志品质小测试(4分钟)
由上一环节中空降兵的坚强意志引入本环节。多媒体呈现测试小题,在测试之前告知学生应注意的事项(此测试为限时测试,每个题都只呈现15秒,PPT自动换页,因此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迅速作出判断),然后学生开始测试。最后多媒体出示计算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测试结果,对自己的意志品质有初步了解。
(五)不同意志表现与坚强意志作用小讨论(12分钟)
测试完自己的意志品质后,小组讨论出不同的意志品质的表现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课本80页齐白石的故事找出坚强的意志品质与成功的作用。
(六)探究怎样培养坚强意志(15分钟)
1.树立明确的目标
由唐贞观年间《马和驴》的故事引入,引发学生思考“有与没有目标的差距”(有目标一生有所成就,没有目标一生碌碌无为),使其认识到目标的重要性。并结合学生学习实际,谈谈在学习中没有目标,盲目学习的害处。
2.从细微之处做起,从小事做起。
由几幅图片(整洁、干净的宿舍与脏乱差的宿舍)对比引出该点。“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让学生列举自己生活和学习中能磨砺自己意志的小事,感受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从哪些事情磨砺自己的坚强意志。
3.加强对自己的管理。
问题引入:“假如一个人做事从细微之处做起,但不坚持。这算是有坚强的意志吗?”学生回答:“不行!”进而让学生明白不管做什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坚强意志的表现。真正的坚强要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那就必须要加强对自己的管理。
4.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意志。
由课本上“飞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以及课前引入视频《特种兵训练》的视频引出该点。并且问问题“如果让你想特种兵那样,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练习,你可以吗?”总之: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和视频,使学生明确:艰苦的环境有利于坚强意志的磨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七)课堂总结(1分钟)
学生合上课本,总结怎样能磨砺意志。教师以教学中的例子以及视频信息引导学生思考。
(八)现场大练兵(本课知识检验)与布置作业(4)
多媒体展示与本课知识有关的三个选择题,当堂测试。并布置作业。
以上即我在教学实例中对多媒体教学与政治学科的教学整合,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来进行,其中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注意改善。
第二篇:分享最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分享最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
【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
[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
学生活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本文来自www.xiexiebang.com共同协助编辑整理完成。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美丽的武夷山》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
片断1:美丽的风光,高涨的兴趣。
《美丽的武夷山》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虽然文字非常优美,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远远比不上有趣的童话故事给他们带来的兴趣和快乐。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同学们,我们每年都有两次长假,你们在假期里都做什么?
学生有的回答写作业,有的回答读书,有的回答上各种辅导班,有的回答去旅游。
师:老师也和你一样,非常喜欢旅游,今天,我带大家到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旅游好吗?好,现在我们出发。请大家打开“美丽的风光”,看看我们已经来到了哪里?
(学生观赏武夷山的风光片,美丽的景色,优美的音乐,把学生一下子吸引住了。)
评析: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美丽的风光,优美的音乐,使学生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武夷山有个总体的印象,为学生自主学习课文铺路架桥。
片断2:多变的文字,良好的效果。
师:现在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就用鼠标点一下,你会有意外的收获的。
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点一下,屏幕上马上会出现放大的这个字,并且带有拼音。
师:刚才同学们读书都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生字大家学会了吗?打开“认一认”,许多生字朋友正等着你去跟他交朋友呢。
学生点击,屏幕上出现带字的气球飞过,学生认读。
评析:传统的教学,靠粉笔黑板打天下,字体总是穿着黑底白花的“外套”,那种单调、冷漠让学生难以接受。此时,电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字体的设计可以是楷体、宋体,也可以是艺术字,字体呈现的方式可以是动态的,也可以是静态的,字的颜色也可以多种色彩,再用漂亮的背景作衬托,文字的魅力尽情显现,可以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识字的兴趣。
片断3:生动的再现,深入的理解。
师:武夷山的山势非常险峻,尤其是三十六峰造型奇特。是神奇的自然景观。想不想去看一看?好,现在我们就出发。请大家打开“三十六峰”,屏幕上会出现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想看什么形状的山峰,你就在这句话上点一下。
生:边读边欣赏。
师:同学们,通过游览三十六峰,你有什么体会?
生:这里的山太美了!
生:这里的山峰真奇特!
师:对,这里的确很美,那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把这种美表达出来呢?
在配乐声中,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课文。
评析: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增强教学的艺术感染力,将学生的情感引入轨道,以其引起审美的共振,并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语文教学中种种情景的设置,可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主动探索,加深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和鼓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片断4:情景的设置,乐学的源泉。
师:这里的山很美,这里的水更美。现在我们坐着竹筏,到九曲溪上游览一番。请打开“九曲溪”。
画面上出现了九曲溪的风光,溪水很静,很清,几条竹筏在水面上绕着山峰静静地、缓缓地漂行,两岸的山峰、绿竹映入水中,就像一幅水上的风景画。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朗诵,学生的兴致油然而生。他们时而被那幽静的环境所陶醉,时而为能身在其中而欣喜,时而为清绿的水的独特而惊叹,时而为这天下美景而称奇。多媒体的使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完全把学生带到了那美丽的山水这间,使他们看到了从没看到的景色,怎能不使他们欣喜若狂?怎能不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他们又怎能不乐于去学习呢?
片断5:广阔的空间,自由地探究。
师:武夷山真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同学们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它,可以点击“美丽的武夷山”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生:自由浏览教师事先设计的网页。
师:通过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
评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维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自由浏览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的知识。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使学生开阔了得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优异条件
信息技术整合与初二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八年级上 第五单元 《爱莲说》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改革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正确、科学、艺术地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及让这些技术完美地与课程整合在一起,是我们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应用信息技术改善传统课堂教学,会使语文课变得更美丽。
原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主要靠语言表达,许多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可以完成,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感到了网络的神奇,我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象、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使用这一媒介,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语文课更富吸引力。下面以《爱莲说》为例,谈谈在教学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教材分析】
1、《爱莲说》是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教学课时为1课时。
2、本单元的能力训练重点是: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并且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3、《爱莲说》是周敦颐的代表作,以莲喻人,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作者高洁的情感和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进一步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2、在了解作者经历和《爱莲说》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文中描写莲花的文字,品味作者流露出的情感,了解文章运用的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二、能力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能快速阅读拓展文章,在拓展文章的支持下深入理解《爱莲说》的深意。
2、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主动提出问题,提升发现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疏通文意、处理课文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勇于面对生活、不随流俗的积极人生态度。
2、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欣赏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培养自己具有“莲”的品质的愿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爱莲说》,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写法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教学难点: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体味所描写的景物与作者所抒发的“志”之间的关系。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北京昌平第四中学初二跨越式实验班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试验班学习,基础知识扎实,课堂气氛活跃,能积极思考、主动质疑。
2、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结合课下注释,准确翻译浅显文言语句。
3.该班学生在参与北师大跨越式发展课题研究一年多后,都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熟练在V-class平台的讨论组上打写作文 【教学策略】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资源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的Vclass平台、人教新课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专门为本课制作的网页课件。【教学过程实录】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活动:我们首先浏览网页中“美丽的莲花”,看后谈谈你对莲花的印象? 学生活动:浏览网页图片,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正因为莲花有这样美好的形象和品质,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雅士的推崇,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就特别喜爱莲花,为此还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爱莲说》。[设计意图:由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莲花的美丽、洁净、亭亭玉立有直观感知,为下文分析描写莲花外貌形态的语句、体味作者对莲花品质的颂扬作铺垫]
(二)多样阅读、整体感知:
1、利用网页资源,了解作者生平。
教师活动:世间的花种类繁多,各具不同的精神气质,一般来说,喜爱什么花,也反映了这个人的心态和志趣。周敦颐这么喜爱莲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同学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 浏览网页“作者简介”部分,了解作者生平及本文写作背景。[设计意图:了解作者生平爱好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多样阅读、感知课文 ⑴听范读
教师活动:同学们,我们打开书,利用教学网络课件听范读,注意句读,语气、语调。学生活动:听范读。⑵自由朗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⑶学生代表读课文
教师活动:请两位学生读课文,强调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以及作者情感。学生活动:学生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评价。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通过反复听读、朗读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协作学习、疏通文意
教师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文下面注释协作疏通文意。学生活动:结合课文注释,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反馈,提出本小组内难以准确翻译的语句与其他小组交流。教师活动:教师给予总结明确。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决字词理解障碍,疏通文意。解决难点句子的翻译。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小组协作、质疑探究
1、独立思考、质疑发问
学生活动: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提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学生问题,引导课文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莲是花中的君子?
◇三种花象征人世中的哪三种人或人生态度,作者对这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
[设计意图:学生就文本内容主动设疑,客观上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加以归纳,围绕学生理解难点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深入探究,解答疑问
教师活动:为解决同学们感兴趣的第一个问题,我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概括这几句写了什么?作者如此准确生动的进行描写,意在突出什么? 学生活动:画出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我们看莲这些外在的特点,都显示出了莲哪些高洁的品格?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莲花具有这样多的高洁品质,难道不能称其为君子吗? 教师活动:明确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师活动:为解决第二个问题,先请同学们思考,“谁喜爱菊?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讨论回答)陶渊明,“晋陶渊明独爱菊”“陶后鲜有闻”,陶渊明是有名的隐逸之士。他做彭泽县令时,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他是真正的隐士。所以,菊隐喻远离官场、躲避现实的隐士;
教师活动:(总结明确)它们虽有气节,但消极避世。对他们消极避世的孤傲,作者无意为伍。“陶后鲜有闻”,便戛然而止,语气冷淡,似有隔世之感。周敦颐的人生态度,他是主张入世的,隐士不染世之尘埃,固然可喜;而君子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教师活动:谁喜爱牡丹?这种人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牡丹,象征世俗“富贵人”;
教师活动:(补充时代背景)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牡丹视为珍品,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社会风气。暮春时节,车水马龙,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长期以来形成一种竞效奢靡、争攀富贵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直到宋代依然存在。因此,周敦颐文中名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及世俗之徒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字里行间讽意十足。对争名夺利的权贵们,他不屑一顾。
教师活动:谁喜爱莲?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作者对此抱何态度?
学生活动:作者爱莲,莲是花中的君子,他从内心热爱,而且是努力效法的。
教师活动:明确了以上两个问题,咱们一起思考第三个问题:“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呢?”
学生活动: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莲的超凡脱俗,作者以莲自喻,借抒写爱莲之情表达自己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品格高尚的人生态度,婉转的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发言)莲花和菊花虽然都不满现实,但菊花采取逃避态度,后者则敢于面对现实,在污浊的生活中保持它高洁的情操。因此,莲花比菊花显得更加可贵。周敦颐写牡丹,实是对当时权贵追慕荣华富贵的嘲讽。作者通过对三种花的德性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做陪衬,就自然把莲花的美好形象树立在读者心目中。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理解作者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学生通过研读,深入文本,在欣赏文章的同时理解了作者情感]
(四)拓展阅读,关于菊、牡丹、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活动:古人云:“言为心声。”莲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们再看“比较学习”和“拓展阅读”两个栏目,阅读关于菊、牡丹和莲的诗文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学生活动:浏览网页,阅读诗句、文章,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学生进一步领会本课托物言志的手法;同时能够理解由于各个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所以他们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言的志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同一个事物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被歌颂,也可能在另一篇文章中被批判)此环节,不但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还尊重了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教师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实在难能可贵,有这样高的人品,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同学们,希望我们都追求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教学设计
思考问题:
一、如何引导学生在关注影视的内容和画面的同时也有目的的关注影视中的音乐,从而教学质量。
二、怎样将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在音乐课中用好、用活。
案例背景:
《我们才不怕大灰狼》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教材第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由几首动画片主题曲组成,其主题是儿童喜欢的动画片,包括动画片中的人物、音乐、故事、服饰等。
本节课故事情节生动完整,音乐始终贯穿动画全程,在创造力培养方面,根据故事情节以及音乐反映出来的情感创编动作,是对学生音乐想象力和音响感受力的进一步拓展。一年级学生好动、爱模仿,将音乐动画片融入到教学中,势必造成孩子们只看动画不学习的情况发生。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思考,音乐动画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在平时的欣赏中学生们更关注的是动画片的画面和内容,同学们虽“乘坐”在音乐这艘“游船”上享受着它的美妙,但却不知道是音乐在起作用,结合此现象设计了本节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一开始就利用课件,展示动画,配合讲解很重要,动画的主控权守在手里而不是一味的欣赏造成后面学生的注意力收不回来:猪妈妈有三个宝贝,有一天,妈妈对猪宝宝说,你们长大了该搬出去住了,自己到外面盖房子吧。猪宝宝分别给大家做自我介绍,引导学生进入后面的环节。(它们分别改了什么样的房子?)这一环节的设计,要求动画与讲解配合,而多媒体上的音乐就不要放出来了,既激发兴趣又能恰到好处。
二、趣学新歌,激发创新欲望
关掉图片只播放音乐,让学生仔细辨别音乐分别代表那头小猪,设置抢答,并进行模仿。不同意见的分别展示。播放动画音乐,一起来三只小猪家做客,教师带领学生到谁家分别用 谁的声音演唱,适当的加进表演。这一环节开始之前就要先提要求动画与音乐一样重要,没有音乐的动画和没有动画的音乐都不完整,通过这一环节的听赏锻炼孩子的听辩能力,从而意识到音乐的神奇以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观了猪宝宝的房子了,你们猜猜后来会发生什么呢?播放音乐,音乐的感觉有所转变,学生回答,猪宝宝有危险。通过问题的提出应到学生体会不同情绪的音乐带来的不同的感觉。
这时再来观看完整的动画学习动画音乐,将动画穿插于教学中有利有弊,这一环节的设计就要将弊简化到最小。利用动画创设情境让学生根据动画片来整理故事情节,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如“谁的房子最坚固?”“谁最不怕大灰狼?”问题的提出让孩子更认真的去欣赏而不是去看热闹,以此来调控学生。
用坚定、勇敢的声音演唱歌曲是本节课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小猪们重复的演唱做了铺垫,学生在观看动画时模仿能力发挥到最大,不断地跟唱,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歌曲,根据歌词特点,这时变换不同的演唱方式,并配合动画情景的创设,大屏幕上播放着这一片段的动画,音乐配合着学生的演唱(小组对唱,教师和学生对唱,拍手演唱,表演唱等),这时学生的热情高,一句小小的话语就很容易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你们听,大灰狼被吓跑了!”
三、趣味探索,培养创新意识
在这一环节中,根据动画音乐的剧情,组织学生小组互动,创编表演。学生上台表演自己创编的动作,音乐动画辅助表演活动,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我是好样的!我们才不怕大灰狼”增强了学生挑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四、趣编乐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经过前面的活动,学生们情绪已掀起了小高潮,这时老师不注意引导,课堂气氛就会下降,在这里再利用音乐向大家提出新倡议:今天你唱会了《我们才不怕大灰狼》,还听了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那你们能不能把你们的感想分享一下啊?”生说,我们不学朱猪大和猪老二,他们很懒惰。师结合音乐创编,“我们才不学猪老二”,生说,我们要向老三学习,师创作“我们要学习猪老三”,根据这种例子,学生自己创编乐曲。
五、分享乐趣,感受创新成果
学生将自己创作的表演,乐曲交流给别的同学,互相学习,配合音乐动画的播放,加深音乐的感受,以及音乐情景的融合。
动画播放猪老大、猪老二说话,不要学我很懒惰。猪老三说话,要勤劳还要勇敢。
整节课围绕“勇敢”做文章,动画音乐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营造了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即突出了重点,又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难点,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生动形象、功能齐全的优势,强调学生的竞争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创编活动中,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案例片段描述:
片段一: 在呈现本课重点句型“Where is …?”及其回答
“It’s in / on / under…”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此句型形象深动地展现给学生:
T: Boys and girls, look at the screen,what is it? S: It’s a pencil.T: Where is my pencil? Help to answer: It’s in the desk.课件变化铅笔的位置,教师继续呈现本课重点:
T:Look, where is my pencil now? Help to answer: It’s on the desk.It’s under the desk.片段二: 在操练和巩固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捉迷藏”的游戏。
课件播放动画,本册书中的小松鼠Zip 是本段对话的中心人物。它不断地变换在森林里的位置,然后同学们和它一起捉迷藏,猜猜它在哪里。
(课件)Zip: Hello, boys and girls, I’m Zip.Can you guess where I am? 之后,画面变化,Zip 藏了起来。这时学生们开始猜测Zip的位置:
S1: It’s under the tree.S2: It’s in the house.S3: It’s on the chair.…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猜着Zip 的位置,而且都能运用英语的方位词来表达。课后反思:
在“片段一”中,教授英语方位词的表达比较困难,学生空间概念不强,如果没表达清楚,学生很容易混淆。此时,运用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课件,呈现本课新知,学生很感兴趣,注意力很快就集中。根据画面的变化,学生很快理解了英语方位词的用法,轻松掌握了本课重点句型。
在“片段二”中,这是本课的操练和巩固环节。如果进行单一的师生操练或生生操练,学生已经提不起兴趣了。于是,此时我安排了一个表面是游戏,其实是一个操练和巩固的环节。游戏中的小动物是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松鼠Zip, 它在课件的动画中和同学们打招呼,而且还不断变化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们来猜一猜它藏在哪里,并用英语表达出来。学生们看得不亦乐乎,说的也不亦乐乎,在欢快和轻松的气氛中又一次的操练和巩固了本课句型,使学生的口语能力和水平在无形中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使本堂课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这样集动、静、音、像、形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进行听说训练,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通过文字、图像、声音信号将语言与实践相互融合起来,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局限,使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以空前的速度迅猛发展,校园网的建立,互联网的连接,为教学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成文件夹,或内部网站,也可在虚拟光驱上设置各种书面及听力自测题、语音、语法、阅读文章等辅导材料,让学生根据各自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咨询选择有关信息。教师还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提供一些教育网址,引导学生从网络资源库中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从信息中获取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交流工具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堂整合的辅助工具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个性和智能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方法有着不同的见解。只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智能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设置一些训练、对话、游戏、测试等教学软件,引导学生进行人机互动,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学生在解答中得到了辅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实现了个别辅导及个别化学习的目标。这样做,克服了过去那种“教师满堂灌、学生跟着转”的弊病,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大面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课程整合的探究工具
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即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英语教学中要涉及到语言的自身规律和外国的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化等,这些东西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教师可根据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加工工具”将所呈现的学习内容进行收集、加工、分析、处理,整理成多媒体、超文本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记忆的语言环境和语言交际情景的场面。在学生学习语言交际词语时,教师向学生提供交际活动的文化背景,把语言和形象联系起来,通过多种感官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等。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总结一些科学规律的方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动手操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办法,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重在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设置问题,设置情景,并通过步步提示,让学生发现和掌握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说,英语学科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是培养素质型和创造型人才的最有效途径,将受到越来越多英语教师的钟爱,只要在整合过程注意妥善处理好上述几个问题,就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案例
唐家庄中学
孙希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