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时间:2019-05-15 11:0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第一篇: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

一、否定句宾语前置

在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和否定性无定代词“莫”等修饰动词,且代词作宾语,这个代词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如:

(1)忌不自信(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忌不信自”)(《邹忌讽齐王纳谏》)(2)毋吾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毋以吾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未之有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未有之也”)(《寡人之于国也》)

(4)寂寥而莫我知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寂寥而莫知我也”)(《愚溪诗序》)(5)以为莫己若者(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秋水》)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不”,代词“自”作动词“信”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漂亮>。

(2)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毋”,代词“吾”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不用我。(一说:“以”为介词,此句是省略句: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3)句为否定句,有否定词“未”,代词“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从来就没有过这样的事情。

由上几例可知,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句,一般看在否定句中有无否定词,并且代词是否作动词的宾语。(注:古汉语中“否定句代词宾语”也有不前置的。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否定句中有否定词“不”,代词“此” 作动词“及”的宾语,但代词“此”却没有位于动词“及”前。句意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二、疑问句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有疑问代词“何”、“安”、“谁”、“执”、“胡”、“曷”、“焉”等作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在动词的前面;如果充当介词的宾语时,这个宾语一般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一)疑问句动词的代词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大王来操何?”)(《鸿门宴》)(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胡为乎遑遑欲之何?”)(《归去来兮辞》)

(3)则何以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何有于我哉?(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我何有哉”?)(《<论语>十则》)(5)牛何之?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牛之何?”)(《齐桓晋文之事》)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大王来,拿了什么礼物?(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之”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动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在疑问句中动词前的代词是否作它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动词前。

(二)疑问句介词的宾语前置(1)何以自托于赵?(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何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2)何由知吾可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由何知吾可也?”)(《齐桓晋文之事》)

(3)君何以知燕王?(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君以何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4)何为而在吾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为何而在吾侧也”?)(《祭十二郎文》)

(5)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又以何蕃吾生而安吾性也?”)(《种树郭橐驼传》)

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在赵国托身?(2)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由”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我能够呢?(3)句中有疑问代词“何”作介词“以”的宾语,宾语前置。句意是:凭什么知道燕王(可以依靠)?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就要看疑问句中疑问代词是否作介词的宾语。是,则宾语前置,代词位于介词前。

三、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为了强调宾语,文言文中可把体词性宾语移在动词前,并在提前了的宾语后面加“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有的文言句式为了表示强调,特意在宾语的前面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

(一)“之”、“是”作为提宾的标志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般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师说》)(2)夫晋,何厌之有

(一般语序为“夫晋,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3)何陋之有

(一般语序为“有何陋”)(《陋室铭》)(4)宋何罪之有

(一般语序为“宋有何罪”)(《公输》)

(5)何功之有哉

(一般语序为“有何功哉”)(《信陵君窃符救赵》)现以(1)(2)(3)为具体例子分析:

(1)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句读”、“惑” 前置在动词“不知”、“不解”前,表示强调。句意是: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2)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厌”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3)句中,“之”为结构助词,使宾语“何陋” 前置在动词“有”前,表示强调。句意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要看疑问代词的定语和中心语是否一起作前置宾语(如(2)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动词“厌”的定语,则一起前置作整个句子的宾语,以区别于疑问代词单独作宾语);是否是动词所关照的对象(如(1)句中“句读”“惑”是“不知”“不解”所关照的对象)。它们往往和“之”“是”配合使用,“之”“是”一般无实义。

(二)宾语前加副词“唯”,组成“唯……是”,“唯……以”式。比如我们常用的一些词语或句子:(1)唯利是图(一般语序为“唯图利”)(2)唯命是听

(一般语序为“唯听命”)

(3)唯余马首是瞻

(一般语序为“唯瞻余马首”)

从三句中可见“唯……是”已成为一种固定格式。(1)句句意是:只讲求利益;(2)句句意为:只听从命令;(3)句句意是:只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首先要看句子是否是“唯……是”,“唯……以”的格式;再看“唯”后的名词是否作宾语,“是”后的动词是否作谓语。

(三)“……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

用“……之谓也”或“其……之谓也”,“其……之谓乎”句式表示总结性的判断。这是宾语放在动词“谓”之前的格式,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虽可看出“之”可作为提宾的标志,但“……之谓也”可以形成一种固定格式,因此在这简要谈及。(1)我之谓也

(一般语序为“谓我也”)

(《秋水》)

(2)夫子之谓也

(一般语序为“谓夫子也”)

(《齐桓晋文之事》)上面(1)(2)句用“……之谓也”的格式一套便知其意:(1)句句意是:说的就是我啊!

(2)句句意是:说的就是(夫子)您啊!

要辨别这类宾语前置很简单,看其是否是“……之谓也”的固定格式,且“之”可否作为提宾的标志。

上述三种宾语前置的情况在中学文言课文中频繁出现,我们应熟练掌握和运用。但还有几种情况也有出现,因其次数较少,所以常常被忽视,现提及如下:

四、方位词作“向”、“面”等的宾语,宾语前置(1)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应为“沛公向北坐,张良向西侍”)(《鸿门宴》)句中方位词“北”、“西”分别作“向”的宾语,被前置。这种例子在中学文言课文中出现得很少。

五、无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1)闻一言以自壮(现代汉语语序为“闻一言以壮自”)

(《上枢密韩太尉书》)(1)句句意是: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使自己心雄志壮。在此句中代词“自”是动词“壮”的宾语,位于动词“壮”之前却无任何前置的标志。

第二篇: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2 教师版

要点一: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

 什么是宾语前置?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中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是它们所涉及的对象。宾语一般回答“谁”“什么”“哪儿”等问题。而在古代汉语中往往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种现象就是宾语前置。

举个例子:我们做作业。“我们”是主语,“做”是谓语,“作业”是宾语。其中宾语“作业”应该在谓语“做”的后面。

如果把“作业”放到“做”的前面:“我们作业做”,这就叫做“宾语前置”。现在看来这样的句子非常别扭,但在文言文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现代汉语的词语特别是成语中,还保留着相当一部分“宾语前置”的现象: 自制、自杀、自救、自信、自焚、自律„„ 自信心:信自心唯利是图:唯图利

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条件: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无”、“毋”、“莫”“弗”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举例: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②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动词前面有否定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自信”即“信自”,意思是“相信自己”。

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贯:侍奉也。“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译为: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这是否定句。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词。宾语“我”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之有”即“有之”,意思是“有这样的人”。

⑤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 这句话是倒装。

如果我的品格(情,在这里是个人品格的意思)真的美好(芳,在楚辞中用于表示美好的品德),别的人不了解我也就罢了。

“不吾知其亦已兮”这句是宾语前置句,“吾”作“知”的宾语成分。“其”在这里作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

⑥子曰:“莫我知也夫!” 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

⑦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译文:(诸葛亮)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

⑧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臣未之闻也”是“臣未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⑨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这句是宾语前置:爱护百姓,行王道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

⑩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 “己知”即“知己”,意思是“了解自己”。

患:忧虑、怕。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二)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孰”、“恶”、“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举例:

①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译文: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安”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按现代汉

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③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吾孰与徐公美?”应为 “吾与徐公孰美?”宾语“孰”放在前了。整句意思是我和徐公比谁美。

④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⑤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⑥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⑦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举例:

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②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译文:以前的朝代政教各不相同,应该去效法哪个朝代的古法呢? 是宾语前置,不过是变成“法何古”。③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 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 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我跟谁在一道呢?”“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④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㈡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如:

① 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这件事。“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 一言以蔽之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话就能概括它”。“一言以蔽之” 即“以一言蔽之”。

③ 夜以继日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夜以继日”即“以夜继日”。

④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 ⑤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 各种宾语前置例子

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鸿门宴》)尔何知?(《崤之战》)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

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

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居则曰:“不吾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涉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之、是”等助词作标记。宋何罪之有?(《公输》)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齐桓晋文之事》)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卖柑者言》)唯命是听。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十渐十不克疏》)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贤令》)

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4、介词宾语前置——把介词宾语移到介词之前,起强调作用。(注:一般出现在疑问句中)何以言之?(《赤壁之战》)然则何以慎?(《察传》)

王曰:“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苏武传》)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庄暴见孟子》)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战国策·赵策》)其有不合者,仰面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5、方位词宾语前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鸿门宴》)瞬南面而立,尧帅领诸侯北面而朝之。

 被人忽略的三种 宾语前置句人们学习文言文,往往比较重视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如《鸿门宴》: “ 沛公安在? ”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 王问: ‘ 何以知之?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的前面(如《石钟山记》: “ 古人之不余欺也。”),用 “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词前(如《公输》: “ 宋何罪之有? ” 又如成语 “ 惟命是听 ”)等三种宾语前置的句式,而忽略了下面这三种宾语前置句。

一、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不同于前面所说的疑问句中介词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这种情况,以介词 “ 以 ” 和 “ 于 ” 为常见。例如:

①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②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五蠹》)

③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④ 室于怒,市于色。(《左传·昭公十九年》)

例 ① 的 “ 以 ” 是 “ 用 ” 的意思,它的宾语是 “ 全石 ”,为了突出 “ 全石 ”,便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② 的 “ 以 ” 表示原因,它的宾主是近指代词 “ 是 ”,为了突出 “ 是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译文:因此圣人不希望一切都学习古代,不墨受一成不变的旧规例。③ 的 “ 夜以继日 ” 就是 “ 以夜继日 ”,“ 夜 ” 是 “ 以 ” 的宾语,为了突出 “ 夜 ”,也把宾语提到 “ 以 ” 之前。例 ④ 的 “ 室于 ” 就是 “ 于室 ”,“ 市于 ” 就是 “ 于市 ”,“ 室 ” 和 “ 市 ” 都是宾语,为了突出 “ 室 ” 和 “ 市 ”,便把宾语提到 “ 于 ” 之前。室:家;市:指在外面;色:脸色。指在家里受气,到外边迁怒于人。

二、指代性副词 “ 相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① 杂然相许。(《愚公移公》)

② 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黔之驴》)③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

④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

例 ① 的 “ 相 ” 代 “ 愚公 ”,例 ② 的 “ 相 ” 代 “ 它 ”(驴),例 ③ 的 “ 相 ” 代 “ 你 ”(焦仲卿),例 ④ 的 “ 相 ” 代 “ 大家 ”。这些 “ 相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相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

三、指代性副词 “ 见 ” 作宾语,宾语前置。例如:① 冀 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②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③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④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及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史记·苏秦列传》)

例 ① 的 “ 见 ” 代 “ 我 ”(王安石),例 ② 的 “ 见 ” 代 “ 我 ”(刘兰芝),例 ③ 的 “ 见 ” 代 “ 我 ”(李密),例 ④ 的 “ 见 ” 代 “ 自己 ”(苏秦)。这些 “ 见 ” 都作宾语。为了强调 “ 见 ”,便把宾语提到了动词的前面。这种 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里仍可见到。如 “ 见谅 ”(请谅解我)、“ 见教 ”(请指教我)、“ 见示 ”(请指示我)、“ 见告 ”(请告诉我)等。

上面所说的三种宾语前置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可是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都未把它们视为宾语的前置句,这是很不公正的。这三种 宾语前置句 与一般的古汉语语法书

“ 之 ” 或 “ 是 ” 的宾语前置同等重要,忽略不得。

第三篇: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设计

文言句式之宾语前置句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言文宾语前置句与现代文异同。

2.掌握并运用宾语前置句的四种判断规律判断宾语前置句。【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宾语前置句四种规律。

难点:学会运用判断规律判断宾语前置句。

【教学过程】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例如:

(1)彼且奚适(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也?

(《逍遥游(节选)》)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3)沛公安在?

(《鸿门宴》)

(4)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奚适”即“适奚” ——到哪里;“何以”就是“以何” ——凭什么,靠什么;“安在”就是“在安” ——在哪里;“焉置”也就是“置焉” ——放(运)到哪里。值得注意的是,例句(4)中的“土石”也是“置”的宾语,但不是疑问代词,所以放在“置”的后边,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适当的调整——把土石放(运)到哪里。

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的规则,在文言文中是非常严格的,几乎没有例外的情况。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

在文言文中,如果一个句子是否定句,而且又是代词作宾语,这时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构成宾语前置。例如:

(5)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6)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7)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例句(5)“忌不自信”不能理解为“邹忌没有自信心”,而应该看成“忌不信自”,即“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城北徐公漂亮)”,代词宾语“自”前置了。同样,例句(6)(7)分别应看成“莫能御之也”和“良人未知之也”,两个宾语“之”都前置了。

由上面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无”等或表示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两个条件中少了任何一个,宾语都不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远没有疑问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的规则严格。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否定句中代词宾语没有前置的例子,如:

(8)虽与之俱学,弗若之也。

(《弈秋》)

(9)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另外,这种宾语前置的现象,还残存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时不我待”。

三、借助“是”或“之”构成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宾语前置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突出宾语的作用。例如:

(10)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

(11)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

(12)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惟……是……”“惟……之……”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一种典型格式,“是”“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惟”是“只”“只是”的意思,起强调突出作用。例句(10)的意思是“只有依靠兄嫂”;例句(11)也可以看成“惟弈秋是听”,即只听弈秋的。例句(12)的“何厌之有”即“有何厌”,意思是“有什么满足的”,这里的“之”字也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在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中,如果宾语本身是代词,通常用“之”来辅助构成“此之谓”“我之谓”等格式,并且形成了一种固定句式,翻译成“说的就是……”。例如:

(13)“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秋水(节选)》)

(1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这类宾语前置的情况,也留存于现代汉语的某些成语中,如“惟利是图”“惟才是举”“惟命是从”等。

四、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1、何以战?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项王项伯东向坐

五、课堂小结:

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疑问句中:动(介)+疑问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二、否定句中:动+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四、介词+宾语,有时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第四篇:2013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文言宾语前置例解(最终版)

成人高考网络在线视频学习http://edu.21cn.com/kcnet1100/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介+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成人高考网络在线视频学习http://edu.21cn.com/kcnet1100/

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第五篇: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教师考试语文学科:文言倒装句式之宾语前置句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因此文言文中的一般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基本一致。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古汉语中存在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即所谓文言特殊句式,这是我们应特别关注的。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

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主要就倒装句中最重要的宾语前置句展开分析。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等,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指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②沛公安在?(《鸿门宴》)(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或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是„„”和“唯„„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都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问”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夫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下载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分类及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文言宾语前置例解(推荐5篇)

    成人高考网络在线视频学习http://edu.21cn.com/kcnet1100/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①三岁贯汝......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特殊修辞手法

    高中文言文中特殊修辞手法一、比兴1二、避讳2三、对仗3五、节缩6六、用典7七、互文9八、避复10九、连及12十、合叙13十一、列锦14一、比兴“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官员视事 传主发迹后,会宦海沉浮,或从基层做起,或被贬值到地方“反省”。则传主到该地任职时会施行一系列政策,与上下级、地方缙绅(jìn shēn)、......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

    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及升降的词语

    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及升降的词语 1.表官职的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现代文中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现代文中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现代文中的描写一般分两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形象......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范文模版)

    出自文言文中的成语及解释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

    高中必修1-5古文中成语及出处

    学习以下成语,既可增加成语量,又可熟记课文;既可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又可丰富文言知识,一举几得。 必修一 秦晋之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