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
一、官员视事
传主发迹后,会宦海沉浮,或从基层做起,或被贬值到地方“反省”。则传主到该地任职时会施行一系列政策,与上下级、地方缙绅(jìn shēn)、百姓进行一系列互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传主行为、同僚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1.诣(yì):①到……去。②拜访。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①巡视,巡行。②考察,核实,查明。
6.游(遊):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②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zhé):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矫诏,假传圣旨。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这些词语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抄。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传主行为(生僻实词)的重要依据。
1.官职(文科班重点记,理科班一般记)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huàn)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在……任职,知府>知州>知县。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què),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wǎn)、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chù):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问题:累迁、超迁分别是什么意思?
陟(zhì):进用。如:陟罚臧否(zāng pǐ),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愈《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zhì)宰相,左除(张)滂(pāng)等官。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huì)传》)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3.表人物个性的:耿【光明】、(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gĕng,正直】、鲠【gĕng,直爽,正直】、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n
è)、佞【nìng,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诈、阿谀(ē yú)、谄谗(chǎn chán)、谲【jué,欺诈,玩弄手段】、狷介(juàn jiè)【正直孤傲】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mí)、贪(浊)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xiáng)、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称赞】、嘉【赞美】、称、誉、与【赞许】、许、叹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róng,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shǔ)、禾、谷、稻、菽(shū)、稼穑(jià sè)、耕耘、稔【rěn,庄稼成熟】、熟、刈【yì,割;镰刀一类的农具】、籴(dí)、粜(tiào)、廪【lǐn,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bǐng,注意是后鼻音!给予各物】、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欠收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shàn,富足、充足;供给。《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给【足,丰足】、佚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官吏的俸禄】、饷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líng)、绡(xiāo)、绸、罗、缎、绮(qǐ)、纱、绦(tāo)、缟(gǎo)、缣(jiān)、缯(zēng)、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wán kù)、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屋檐】、舍、馆、宅、第、邸、庑【wǔ,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wǔ,逆】、忤【违反,抵触】、逆、倍(背)
24.表揭发的:劾【揭发罪状】、讦【jié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揭、擿(tī)25.表害怕的:畏、惧、惮(dàn)、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怨、患、疾、恨、怒、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诬
29.表朝见的: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觐【jìn,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京、京畿(jī)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zuò,福;帝王】、践祚【即位】、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gào)、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敕、白、陈、对、语、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喻、晓、辩、问、谢、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咨(諮)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bàng)、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zhū)、让【责备,责怪】、谴、尤【yóu罪过,过】、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愤怒,怨恨】、恚【huì恨、怒】、涕泣、骂、责、戾【lì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gòu①耻辱;②骂】、谩(màn)
38.表刑罚的:辟、大辟【砍头,隋后泛指所有死刑】、髡【kūn,剃头的刑罚】、笞【chī,鞭刑,或用藤条荆条照死抽】、磔【zhé,肢解,很恶心的】、刖【yuè,砍脚,卞和尝过这个】、族【灭族,方孝孺尝过这个】、杖、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赭(zhě)衣【赭,红褐色。“衣yì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zhì gù,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líng yǔ)、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yè)、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jū)、厩(jiù)、策、羁、縻(mí)、辔(pèi)、逸【马脱了缰绳,放纵】、驭(yù)、御、驾、辕、辙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dùn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亡、逃、徙、匿、逋【bū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hōng)、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就木、坐化
几种死法一览:帝王和王后死叫崩,诸侯王及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为不禄,未成年人死为殇,泛指死亡可用陨,吊死或绞杀叫缢,被射死叫殪,平民之死就是死。
三、值得重视的通假字
(1)“案”同“按”:审察,察看。v.(“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2)“倍”同“背”:背叛,违背。v.(“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3)“被”同“披(pī)”:穿着。v.“闻妻言,如被冰雪。”)(4)“不”同“否(fǒu)”:不。adv.(“或师焉,或不焉。”)(5)“材”同“才”:才能。n.(“食之不能尽其材。”)
(6)“采”同“彩”彩色,颜色。n.(“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7)“藏”同“脏(臟)”:脏腑。n.(“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8)“曾”同“增(zēng)”:增加。v.(“曾益其所不能。”)(9)“钞”同“抄”:抄写。v.(“适中手自钞录。”)
(10)“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11)“从(從)”同“纵(縱)”:合纵,联合抗秦。v.(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12)“道”同“导(導)”:引导。v.(“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13)“丁宁”同“叮咛(嚀)”嘱咐。v.(“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14)“度”同“渡”:渡过,越过。v.(“一夜飞度镜湖月。”)(15)“尔”同“耳”罢了。语气助词。“时人伤之,为诗云尔。”)(16)“反”同“返”:往返,返回。v.(“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7)“奉”同“捧”:两手托着。v.(“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拂”同“弼(bì)”:辅弼。v.(“入则无法家拂土。”)(19)“还(還)”同“环(環)”:绕。v.(“秦王还柱而走。”)(20)“还”同“旋”:回转、掉转。v.(“扁鹊望桓侯而还走。”)(21)“曷”同“何”:什么。疑问代词。“蹈死不顾,亦易故哉?。”)
(22)“华(華)”同“花(huā)”:植物的繁殖器官。n.(“焜kūn黄华叶衰。”)(23)“画(畫)”同“划(劃)”用拨子在琵琶中划一下。”)
(24)“驩”同“欢(歡)”欢聚。v.(“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25)“怳”同“恍”恍然,猛然醒来的样子。“怳惊起而长嗟。”)(26)“惠”同“慧”:聪明。adj.(“甚矣,汝之不惠。”)
(27)“火”同“伙”:一伙。数量词。古代军队“瞎王留引定火乔男女。”)(28)“疾”同“嫉”:嫉妒,憎恨。v.(“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9)“棘”同“戟”:兵器。n.(“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30)“见”同“现”暴露,露出来。v.(“图穷而匕首见。”)
(31)“缰”同“强(彊)”:强大。adj.(“缰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32)“介”同“芥”:小草。n.(“无纠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33)“景”同“影”:影子。n.(“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34)“迥”同“回(迴)”:旋转。v.(“迥忆后街之屋。”)
(35)“句”同“勾”:“厶”和“口”是隶书转楷书时写法上造成的异体,即俗字。大陆无统一标准,有时以旧字规范,如“強——强”,有时以俗字规范。如“袞——衮”,勾取。v.(“虽小数,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36)“具”同“俱”都,全,adv.(“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37)“距”同“拒”:抗拒。v.(“或走,或闭门旅距。”)(38)“掘”同“倔”,顽强,固执。adj.(“掘强沙塞之间。”)
(39)“没”同“殁”:死。v.(“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40)“俛”同“俯”:“俛”是“俯”的异体字,书法中常用。低头,表示服从。v.(“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41)“缪”同“穆(mù)”:温和,恭敬。例句中为姓。“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42)“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n.(“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43)“内”同“纳(nà)”接纳,接受。v.(“然后命使内之,则又再拜。”)(44)“女”同“汝(rǔ)”:人称代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45)“畔”同“叛”:背叛。v.(“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46)“契”同“锲(qiè)”:刻,v.(“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47)“诎”同“屈(qū)”:弯曲。v.(“诎右臂支船。”)
(48)“去”同“弆(jǔ)”:藏。v.(“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49)“沈”同“沉”:“沈”是“沉”的本字。
(50)“生”同“性”:资质,禀赋。n.(“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1)“食”同“饲(sì)”:喂。v.(“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2)“受”同“授”给,与。v.(“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感也。”)(53)“孰”同“熟”:煮熟了的。adj.(“宰夫顾熊蟠不孰,杀之。”)(54)“属”同“嘱”:嘱托、托付。v.(“属予作文以记之。”)(55)“说”同“悦”:愉快。高兴。adj.(“而民说之。”)(56)“竦”同“耸”:高。adj.(“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7)“田”同“畋”:打猎。v.(“今王田猎于此。”)(58)“帖”同“贴”:粘附。v.(“对镜帖花黄。”)
(59)“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n.(“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60)“涂”同“途”,道路。n.(“失迷涂知返,往哲是与。”)
(61)“亡”同“无(wú)”:没有。adv.(“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62)“文”同“纹”:纹路,纹理。n.(“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63)“希”同“稀”稀疏,少,罕见。adj.(有志乎古者希矣。”)
(64)“郤”同“隙(xì)”:隔阂,嫌怨。n.(“令将军与臣有郤。”)
(65)“县(縣)”同“悬(xuán)(懸)”:挂,v.(县明太祖御容明伦堂,率众拜且哭。”)
(66)“乡(鄉)”同“向(嚮)”对着、朝着。“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67)“飨”同“享(xiǎng)”:受。v.(“飨德怀恩,词不悉心。”)(68)“邪”同“耶”:吗。疑问语气词。“其真无马邪?”)(69)“羞”同“馐”:食物n.(“玉盘珍羞直万钱。”)(70)“虚”同“墟”,市。n.(“之虚所卖之。”)
(71)“奄”同“晻(ǎn)yǎn”:日无光。adj.(“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72)“阳(陽)”同“佯”:假装,表面。“皆阳应曰。”)
(73)“邀(yāo)”同“要”:要挟。v.(“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74)“要”同“邀”:约。v.(“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75)“要”同“邀、腰”:拦截v.(“马头要落日,剑尾掣流星。”)(76)“已”同“矣”:了。语气助词。“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77)“以”同“已”:止。v.(“无以,则王乎?”)
(78)“佚”同“逸”:安逸,安闲。adj.(“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79)“益”同“溢”:涨水。v.(“澭水暴益。”)(80)“有”同“又”:更。adv.(“殆有甚焉。”)(81)“与”同“欤”:吗。语气助词。“可得闻与?”)
(82)“原”同“源”源泉。n.(“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83)“圜”同“圆”:圆形。n.(“多平方,少圜。”)
(84)“责”同“债”:欠别人的钱财。n.(“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85)“振”同“赈”:救济。v.(“大命将泛,其之振救。”)
(86)“征”同“徵”(日本为“徴”):“征”“徵”本为两字,如可能导致混淆,如人名魏徵,则沿用“徵”。证据。n.(“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87)“祗”同“只(衹)”:只是。adv.(“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祇祗衹袛,是四个不同的字,至于区别,高考不考。)
(88)“指”同“旨”:旨趣。n.(“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89)“质”同“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n.(“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90)“著”同“着”,“著”是“着”的本字。穿。v.(“著我旧时裳。”)
(91)“咨”同“谘”:“咨询”繁体就写作“諮詢”。询问。v.(“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92)“鉏”同“锄(chú)”:锄头。n.(“鉏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93)“坐”同“座”:座位。n.(“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5.听事:办公的地方。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qǐng)、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nǎng)、尝,昔、向。3.表一段时间:比(bì)、迨(dài)、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
第二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督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13)太史:记史,管文收。
(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
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
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
耿:光明。
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
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
嘉:赞美。
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
夷:东部少数民族。
戎:西部少数民族。
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
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
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
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
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忤:违反,抵触。
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
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
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
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
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第三篇:2017高考备考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一轮复习)
备考2017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中重要的文化常识整理总结及表示时间的常见文言词归纳(冲刺高考)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检举,揭发。
9.白:告诉,报告。常用于官吏之间。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
①听说,听见;
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对于义项
③要特别注意。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我们基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应、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 1.表官职的
(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宰,主持,相,辅佐。(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7)太尉:军事首脑。(8)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9)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10)侍郎侍中:宫廷侍卫。
(11)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12)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13)太史:记史,管文收。(14)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15)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16)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17)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18)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知,管理。(19)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20)主簿:秘书。
2.表官职变化的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
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
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绌、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
①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②降职并外放。如: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新唐书·柳宗元传》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如: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窜:放逐,贬官。如:暂为衔使,遂窜南夷。(韩俞《进学解》)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如: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张)滂等官(《新唐书·装延龄传》)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郎官上应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则民受其殃。(《后汉书·明帝纪》)
⑤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 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⑥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假:临时的,代理的。如:乃相与共立为假上将军。(《史记·项羽本记》)摄:暂代官职。如:俄检校侍中,摄史部尚书。(《新唐书·杜如晦传》)守:代理官职。如: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为主薄,守高密令。(《三国志·王修传》)
⑦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据。
3.表人物个性的:耿、(仁)厚、(仁)矜、耿介、刚毅、周密、宽厚、正直、埂、鲠、骨鲠、鲠切、聪、慧、敏、木讷、佞、诈、阿谀、谄谗、谲、狷介。耿:光明。埂:正直。
鲠:直爽,正直。
佞:能说会道,引为巧言谄媚。谲:欺诈,玩弄手段。
4.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5.与科考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6.与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7.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8.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多:称赞。嘉:赞美。与:赞许。
9.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10.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蛮:南蛮,古代统治阶级对南部民族带污蔑性的称呼。夷:东部少数民族。戎:西部少数民族。狄:北部少数民族。
11.表人物地位的:贵、显、卑、官绅、豪。
12.表主管的:知、典、主。
13.与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14.与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稔:庄稼成熟。
刈:割;镰刀一类的农具。廪:米仓。官府供给粮食。禀:给于各物。
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或财物的地方,藏兵器的地方叫库。后来成了同义词。荒:荒年,收成不好。
15.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赡:富足,充足;供给。给:足,丰足。
16.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17.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馁:饥饿,五谷没有收成。
馑:蔬菜和野菜吃不上。连用时饥和谨无区别。
18.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秩:官吏的俸禄。
19.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缣、缯、蚕、桑。
2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履、绶、冠、冕、巾、弱冠、免冠、带。
2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宇:屋檐。
庑:高堂周围的郭房,厨房;房屋。
22.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3.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忤:违反,抵触。牾:逆。
24.表揭发的:劾、讦、揭、擿 劾:揭发罪状。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25.表害怕的:畏、惧、惮、慑、骇、患。
26.表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衔:藏在心中,特指怀恨。诅:诅咒。
27.表暗中的:阴、间、密。
28.表诬陷的:中、谮、诬。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29.表朝见的:朝、觐
觐:原指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朝:诸侯春天朝见天子,后来都泛指朝见帝王。
30.与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畿:京城所管辖的地方。
3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祚:福;帝王。践祚:即位。3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折:驳斥,使对方屈服。诘:责备,追问。诉:告状;诽谤。
3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3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让:责备,责怪 尤:罪过,过错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3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3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3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恚:恨、怒。
3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39.表监狱的:囹圄、狱。
4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41.表告别的:辞、别、谢。
4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4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
4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逸:马脱了缰绳,放纵。45.表行动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逋。
遁:逃,“遁”与“逃”均是逃离某个地方,但“遁”比“逃”更隐蔽,多指悄悄地遛走,不知去向。逋:①逃亡,逃跑。②拖延,迟延。
46.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
1.狱:案件,案情;监狱:监管案件。
2.脱:①副词,表推测,也许、或许;“事既未然,脱可免祸”。②连词,表假设,倘若、如果。
3.第:①只,只是,只要;
②科举考试或官员考核的等级,如“高第”就是高的等级。(单独的“最”也可表示等级)
4.独:若在疑问句中,表反问,难道、怎么。“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同样用法的还有“宁”“顾”。
5.他:别的,其他的,另外的。“又顾而之他”“王顾左右而言他”(《齐人有一妻一妾》)。
四、值得了解的相关复音词
1.下车:刚上任、刚到任。现有成语“下车伊始”。
2.乞骸骨、请辞、告老、请归、乞归:辞官。
3.用事:掌权,主管。
4.视事:在任,在职;办公。
5.听事:办公的地方。
6.逆旅:旅馆。
7.部曲:私家军队。
8.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
9.家人:平民,老百姓。不同于“家里人”和“佣人、仆人”。
10.起家:起于家,就是从家里被征召为官。
11.作色:发怒。
12.从子:侄子。从,堂房亲属;又如“从兄、从弟、从父”等。
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
1.乡,通“向”:“侯生果北乡自刭”(《史记·魏公子列传》)。2.详,通“佯”:“行十余里,广详死”(《史记·李将军列传》)。3.蚤,通“早”:“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4.倍,通“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5.禽,通“擒”:“禽灭六王”(《史记·秦始皇本纪》)。
6.畔,通“叛”:“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史记·淮阴侯列传》)。7.趣,①通“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史记·孙膑列传》)。
②通“促”:“趣赵兵亟入关”(《史记·陈涉世家》)。
8.内,通“纳”:接纳,让……近来;藏。“无内诸侯军”(《史记·高祖本纪》)。
9.郤,通“隙”:隔阂,矛盾。“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10.责,通“债”:“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六、表示时间的词
1.表瞬间: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后带时间,则译作“过了…”,不译作“居住”,如“居无何,居三月”)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①忽一人大呼:“火起。”(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罗贯中《杨修之死》)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
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①不治将恐深。(韩非《扁鹊见蔡桓公》)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内容由南老师(武汉大学文学硕士)整理,提分热线:***
第四篇: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4、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
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5、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6、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
主
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7、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
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8、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
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
《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
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 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
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3、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
《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
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
为凭验。
《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
想 的象征。
《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
佛
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
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
姓只有名,不配有氏。
《蜀道难》
1、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
望
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
黑
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
《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
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
纪。
《寡人之于国也》
1、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
庠。
《劝学》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天地四方。
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
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
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8、七庙:天子的宗庙。
《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
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
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
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
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 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
所
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
九
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
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
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
安西,周围三百里。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
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
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
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
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
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
古代文化常识
1、二十八宿:古人划分的恒星集群。
2、分野: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
域
对应起来。
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
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
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
庭湖。
6、三秦:现在的陕西省一带。
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
年
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
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古人纪时:时段纪时(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
特定称谓纪时:夜半、鸡鸣、昧旦、平旦、平明、日出、食时(朝食、蚤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昃、夕食、日入)、黄昏、人定。
干支纪时(南北朝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子时:夜晚11点—1点,依次相推,每两小时一个时辰。
五更报夜:黄 昏 甲 夜 一 更 19-21
人 定 乙 夜 二 更 21-23
夜 半 丙 夜 三 更 23-鸡 鸣 丁 夜 四 更 1-3
平日 戊 夜 五 更 3-5 14、古代重要的节日:除夕(元日)、元宵(上
元)、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
15、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6、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17、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号”。
18、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常见的如:经天纬地曰文
克定祸乱曰
武
照临四方曰明
杀戮无辜曰厉
早孤短折曰哀
年中早夭曰悼
19、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
20、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21、《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
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
人祸。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包括所有的军
事行动规范。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2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23、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
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24、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
第五篇:课文中的文化常识
课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转》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5、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荆轲刺秦王》
1、《国语》是国别体史书。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5、中庶子:管理国君车马之类的官。
6、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7、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黄河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优美的汉字》
1、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 1 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
2、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
3、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
4、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
5、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
6、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
7、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发。
8、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 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奇妙的对联》
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2、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
3、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作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9、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又指东、西、南、北、天、地。
10、青庐:用青布搭成的篷帐,是举行婚礼的地方。盛行于东汉到唐。《兰亭集序》
1、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2、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赤壁赋》
1、既望:过了望日(阴历每月十五为望),阴历十六。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游褒禅山记》
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姓氏流源与文化寻根》
1、上古时期,姓氏有别。姓的偏旁为“女”,反映初民时期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只有通过不同的姓来区分不同的部落。
2、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贱者有名无氏。称姓是为了区别婚姻,避免同姓通婚。
3、夏商周三代,常以封地名、国名、官职名、居住地、职业技艺及祖先的字为氏。
4、秦汉时代,姓氏合二为一,而一般的老百姓只有名,不配有氏。《蜀道难》
1、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琵琶行》
1、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马嵬》
1、乞巧节: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 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
2、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寡人之于国也》
1、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劝学》
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过秦论》
1、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
2、六合:天地四方。
3、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4、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
5、陶朱:春秋时越国范蠡,他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
6、戟:以戈和矛合为一体的长柄兵器。
7、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
8、七庙:天子的宗庙。《师说》
1、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
2、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3、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廉颇蔺相如列传》
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
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司空、司徒、司寇、司马)
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苏武传》
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
2、丈人:对老人或长辈的尊称。
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
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
5、斥候:侦察兵。
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
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
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
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
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
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张衡传》
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
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4、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
5、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6、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7、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
8、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
9、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作“附会”。
10、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11、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12、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13、下车:官吏初到任。
14、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15、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
2、下榻:在某地住宿。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
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
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
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
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
9、犬马:臣子自谦。古代文化常识
1、二十八宿:古人划分的恒星集群。是古代汉族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2、分野:古人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
3、银河:又叫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星河。
4、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5、五湖: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三秦:现在的陕西省一带。
7、三吴:吴兴郡、吴郡、会稽郡。
8、三楚:西楚、东楚、南楚。
9、古人纪年: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而成得一种纪年方法。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号来纪年(明清两代)的方法。
10、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1、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2、古人纪月:序数纪月和特殊称谓纪月。每季用孟、仲、季区分。用朔(初一)、望
(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标识日期。
13、古人纪时:时段纪时(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
特定称谓纪时:夜半、鸡鸣、昧旦、平旦、平明、日出、食时(朝食、蚤食)、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昃、夕食、日入)、黄昏、人定。
干支纪时(南北朝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子时:夜晚11点—1点,依次相推,每两小时一个时辰。
五更报夜:黄昏——甲夜—— 一 更 19-21 人定——乙夜——二更 21-23 夜半——丙夜——三更 23-1 鸡鸣——丁夜——四更 1-3 平日 ——戊夜——五更 3-5
14、古代重要的节日:除夕(元日)、元宵(上元)、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
15、名:古代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16、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后才起的,标志着成人。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释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有的字与名相近相成,也有的相反相成。
17、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才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18、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贵族及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品德来定的,带有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常见的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
19、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20、古人自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
21、《周易》把礼仪分为五类:
吉礼:有关祭祀的,包括祭祀自然、神、祖先。
凶礼:有关丧葬的,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
军礼:有关军事活动的,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
宾礼:有关外交活动的,包括朝、聘、会、盟等国事活动。
嘉礼: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22、座次: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23、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24、趋:从长者尊者前面走过,要小步快走,以示敬意,叫“趋”。《长恨歌》
1、列土:封爵赐邑。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用白茅裹着社坛上的泥土授予被封者,象征土 地和权力,称为“列土分茅”。
2、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
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
称为“梨园界”等等。
3、龙驭:指天子车驾。除此之外,该词还有“皇帝”“君临天下”及委婉称呼“帝王去世”。《行路难》
1、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古乐府道路六曲之一,亦有变行路难,内容多写世路 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阿房宫赋》
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g)”:
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即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g)”,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
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
用,极言其细微。《六国论》
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
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也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 9 等意思。《伶官传序》
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
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
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
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
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
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十一。
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
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祭十二郎文》
1、十二郎: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这里以行第称呼韩老成。“郎”,唐
代口语,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又称郎子。
2、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排行以伯、仲、叔、季为序。
3、孤:幼年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
4、所怙:指所依靠的父亲(其实也包括母亲)。语出《诗经》:“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失怙,指死了父亲;失恃,指失去母亲。
5、省:探望。古代一般是看望父母、尊亲的意思
6、薨: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代及以后二品以上官员去世都称薨。
7、少年:古代指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8、孩提:幼儿,儿童,一般指2-3岁。
9、尚飨:亦作“尚享”。希望死者的灵魂来享用祭品。这是祭文结束时的常用语。尚,表
示希望。飨,鬼神享用祭品。《狱中杂记》
1、刑部:又称秋官、宪部。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掌管全国刑法、狱讼
之事,是清代最高司法机关。
2、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文中
指清朝包括国都在内的顺天府。
3、五城御史司坊:即五城御史衙门的监狱。清时京城设巡查御史,分管东、西、南、北、中五个地区,所以叫五城御史。
4、九门提督:是中国清朝时期的驻京武官,正式官衔为“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设立于康熙十三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
5、十四司正副郎:清初刑部设十四司,每司长官,正职为郎中,副职为员外郎,总称为郎
官。
6、大辟:斩首。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后泛指一切死刑。
7、大决:封建时代,对判死刑的人,在每年秋季行刑,叫大决,又叫秋决。
8、勾决:皇帝在犯人的名字上画钩,批准立刻行刑。清制,每年秋季,由刑部会同九卿各
官,详审全国判死罪者的名册,一一详议,分别归入“情实”“缓决”“可矜”
“可疑”四类,情实者奏请勾决。
9、梏:古代木制的手铐。
10、木讯:指用板子、夹棍等木制的刑具拷打审讯。
11、移关:指移文、关文。旧制,对不相统属的官署用“移”,百官互相质询用“关”。
清时“关”已不局限于质询。移关诸部,发给平行各部的文书。《陶庵梦忆序》
1、鹿鸣宴:唐代乡试后,州县长官宴请考中举子的宴会。因宴会时歌《诗经·小雅·鹿鸣》
之章,故名。明清时,于乡试放榜次日,宴请主考以下各官及考中的举人,叫
鹿鸣宴。
2、漏尽钟鸣:古代用滴漏来计时刻,又在天明时打钟报晓。
3、根:佛家的说法,是能生之义。人的眼、耳、鼻、舌、身、意,都能生出意识,称为“六
根”。
4、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舍利子”。
5、劫火:佛家以为坏劫中有水、风、火三劫灾。劫,梵语“劫簸”的略称。劫簸是一大段
时间的意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车辆。春秋时,一 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2、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3、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
4、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这是做小相时的穿戴。端,古代用整副布做的礼服。章
甫,古代礼帽,用布制。
5、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替国君主持赞礼盒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
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