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财政学复习资料kobe..(共)
财政学复习资料kobe 第一章 公共财政理论 看不见的手: 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并导致了对私人有利的市场决策同样对社会也是有利的。
看得见的手:一般是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或管理,也称“有形之手”,是“看不见的手”的对称提法。政府的职责(政府经济作用的理由):提供法治制度,保持和保护竞争,克服市场无效,促进社会公平,保持经济稳定
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的产品。就是说,该产品一旦被提供,消费量的增加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
外部性:经济主体的行为以市场价格以外的方式影响他人的福利的情形。例:汽车尾气排放 信息不对称:指交易中的一方拥有另一方得不到的信息的情形
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第二章 财政的本质
1财政:是国家或政府的收支活动,是一国政府采取某种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以一部分国民收入为分配对象,为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实施的分配活动。2 四个基本要素:
主体:国家或政府
客体:一部分国民收入
形式:实物、力役或价值形式
目的: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 两难冲突问题:指两种因素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财政的本质: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主要内容:经济体系中个人与国家、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政府机构系统内政府部门之间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关系。其双重属性: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阶级性)
公共性:公共性指财政具有满足公共需要的属性。
利益集团性(阶级性):指财政反映着参与财政分配活动的各种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
简述财政的公共性和利益集团性?
公共性指财政具有满足公共需要的属性。公共性是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的共性 财政的公共性又具有历史性。公共产品的构成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变化。公共产品的构成可能因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在不同社会形态下,财政体现出不同的利益集团性。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财政均体现着阶级性,但随社会形态的演进而减弱。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段性位于次要地位,利益集团性变得显著。第三章 公共产品
1竞争性:指一种产品让更多人消费会发生额外的成本,某个人已经享用的给定数量的产品无法同时被其他人享用。
排他性:指个人只有在支付产品价格之后,才能获得消费这些产品的权利,因此存在将那些没有支付价格的人排除在消费之外的现实手段。
非竞争性:产品或服务一旦被提供,新增消费的额外成本为零。
非排他性:技术上很难将那些不愿付款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2 教育的性质:正外部性,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教育支出方式: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3搭便车问题:由于产品没有排他性,人们有一种让别人付钱而自己享用的激励。4.教育支出的经济效应:
5.为什么公共产品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第四章 财政支出增长
1财政支出(政府支出、公共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职能而消耗的一切费用的总和。也是政府活动的成本。
政府支出 = 预算内支出 + 预算外支出 + 社会保障基金 + 中央政府代地方政府发行的政府债券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政府活动扩张论,偶然事件论,非均衡增长论,收入再分配论 1)经济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政府干预程度2)政治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府规模3)社会性因素:人口规模和年龄结构4)国际关系
第五章 社会救助支出
1贫困线:一般以收入或消费支出为标准确定,那些收入水平低于收入标准,或者消费水平低于消费支出标准的人被界定为“穷人”。
贫困率: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常被用以衡量一国收入分配状况。农村反贫困计划:强调的是开发式扶贫,包括扶贫贷款,发展资金,以工代辰。
城市反贫困计划:主要是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计划,以收入调查(means-tested)为基础,采取补差机制,给付方式
3我国当前主要有哪些社会补助项目?
A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支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农村五保供养支出)、B医疗救助支出(农村医疗救助支出、城市医疗救助支出)、C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D自然灾害救济支出。
4负所得税:是一个可以为所有人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现金补助计划。它的基本设想是:那些低于贫困线的人可以获得现金补助,那些收入水平高于贫困线的人必须缴纳税收。5比较最低生活保障和负所得税的经济效应?
最低生活保障计划可能会减少一些低收入者的工作时间,并且可能使他们养成一种对福利依赖的心理。
负所得税方案对劳动供给产生的负激励较最低生活保障计划为轻,但实施大规模的负所得税方案将导致税率的大幅提升,因而代价高昂。
财政支出两主要内容:社会救助支出 社会保险支出
城市反贫困主要举措:建立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生活救助计划 第六章 社会保险支出 社会保险:由国家依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对劳动者遭遇年老、疾病、失业、工伤等特定社会风险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资收入时,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补偿,使他们仍能够保证基本生活的一种制度。
商业保险:个人向保险公司支出保险费,在受到某些损失时得到补偿。
养老保险: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即认定其进入老年,解除其劳动义务,而在劳动者进入老年后由社会给予工资补偿的制度。
总替代率:指职工的月退休金与退休前一年的月工资的比率。
财产替代效应: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实际上是给予职工年老时可获得退休金的承诺,这会减少职工为应对老年风险而储蓄的动机,这一现象称为财产替代效应。退休效应: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诱使职工提前退休,又反过来促使职工为应付更长的退休期而增加储蓄。
遗产效应:养老保险可以将收入从子女(职工|纳税者)手中转移到父母(退休者|养老金受益者)手中,这样,老年人可能会增加储蓄,更多地给子女以馈赠,以便抵消养老保险对其子女收入的影响。
医疗保险:指劳动者在患病后,由政府给予假期和收入补偿,提供医疗服务的制度。
失业保险:指政府和社会对那些由于非本人原因而暂时失去工作的劳动者给予物质补偿的制度。
现收现付制:以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用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
完全积累制:是一种以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为指导的筹资方式,其特征是建立个人账户,使退休金直接来源于社会成员本身的储蓄积累。
部分积累制:在通过现收现付制满足当前支付需要的前提下,留出一定的储备以适应未来的支出需求。是一种结合了近期横向收付平衡原则与远期纵向收付平衡原则的筹资方式。2 政府介入社会保险的原因
弥补贫困保险市场的残缺
客服收入分配不公
体现父爱主义观念
节约交易成本 3.试分析医疗保险引致的效率损失? 产生原因: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导致效率损失,道德风险导致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过量
4.简述失业保险的经济效应
道德风险问题:使失业者比在没有保险时花更多的时间找工作;使部分失业者倾向于在失业概率很大的行业中就业。
失业保险增加失业持续期未必是坏事:失业者花更多时间找工作,可能有利于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
第七章 影子价格:对那些可在市场上交易,但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真实社会价格的产品和投入品,含衡量的办法是设计出一种新的能反映产品实际价值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指消费者为获得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支付的货币总额与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之差。
第八章 财政收入概述
财政收入: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利原则,从企业和家庭那里取得的一切收入。
1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收,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非税收入,转移性收入 2 财政收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
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水平,收入分配政策 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
(2)经济结构决定财政收入结构。
(3)财政收入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
国有资产收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股息、红利、产权转让等形式取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和以资产占用费、租金、使用费等形式取得国有资源性资产的收入。债务收入:国家或政府以债务人身份,采取信用的形式通过举债的方式,向国内外取得的债务所形成的收入。
6拉弗曲线图分析:一条反映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税率可带来最大产量和税收的点是m.超过点m,产量和税收均下降.小于点m,产量增加,但税率过低 第九章 税收原理
1税收: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财政收入的最基本形式 税收的特征: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税收的原则:财政收入原则
效率原则
公平原则 税负转嫁:纳税人通过购入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
税负转嫁的形式:
前转(顺转):提价向前转嫁给消费者
后转(逆转):压价向后转嫁给供应者 混转(散转):前转+后转
消转(转化):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而抵消税 税收资本化:应税物品交易时,买主将可预见的未来应纳税款从所购物品价格中作一次性扣除
5税负转嫁与供求弹性的关系
需求弹性越大,向消费者转嫁税负越难;反之,反是。供给弹性越高,越易于转嫁税负;反之,反是。
6.国家征税的基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各单税种税收暂行条例及细则。课税遵循财政收入原则、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
7.什么是税收的公平、效率和财政收入原则?
税收公平包括税收的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税收的经济公平强调税收创造公平的外部竞争环境;税收的社会公平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税收效率 包括税收的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税收的经济效率强调税收对资源配置的影响;税收的行政效率侧重于征税成本的考虑。
财政收入原则:充分稳定(税收必须充分、稳定地满足国家财政支出的需要)
弹性(税收不仅要对财政收入保持充分的弹性,更要与经济增长保持灵活的弹性)适度(税收收入必须保持在一个合理的限度内)
第十章税收制度 税制要素:基本要素是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率;其他要素是起征点和免征额,违章处理 2主要税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3.税收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或法令形式确定的各种课税办法的总称,内容包括税种的设置,各个税种的具体内容等。4.简述税制要素?
(1)征税对象:又称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指对什么东西征税 ;是一种税区别于另一种税的主要标志
征税对象的具体规定:税目(税法规定的同一征税对象范围内的具体项目)
计税依据(税法规定的应纳税额的依据,是征税对象的量化)(2)纳税人又称纳税义务人,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
纳税人-负税人
因税负转嫁,二者之间可能不一致:间接税 一致的情形:直接税
(3)税率:指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形式
比例税率:统一比例税率/差别比例税率 累进税率:全额累进税率/超额累进税率 定额税率:固定税额(4)起征点和免征额
a)起征点:未达到不征税,达到全额征税
b)免征额:未达到不征税,达到只对超额部分征税(5)违章处理
a)属于税收征管制度方面的违章行为
A如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
B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或记账凭证等 b)属于税制法规方面的违章行为, 如偷税、抗税、骗税、欠税等 c)拖欠税款、滞纳金和罚款等
5.试述我国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基本内容? 第十一章 国有资产收入
1资本运营:是把企业的资本存量变为活动资本,通过流动、收购、兼并、重组、参股、交易、转让、租赁等运作方式进行运营,使企业具有资本流动、置换的能力 资本运营主要特征:增值性、流动性、风险性
2国有资产:(广义)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财产、物资、债权和其他权益。(狭义)法律上确定为国家所有的并能为国家提供未来经济效益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
3国有资产收入: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资产取得的财政收入。4形式:(1)从国有资本投资取得收入的形式
(2)从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清算取得收入的形式
(3)从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取得收入的形式
5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1)基础管理。内容:国有产权等级和产权界定,清产核资,建立国有资产统计、核算和评价体系,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产权纠纷调处等一系列的具体管理工作。
(2)投入管理。内容:A、投资主体的确定。B、投资规模和投资结构的选择。C、投资项目的监督。
(3)运营管理。内容:A运营方式的选择。B、经营业绩的考核。C、经营活动的监督。(4)收益分配管理。内容:A、国有资产收益的确认。B、确定正确的收益分配原则。C、对企业留利、非盈利单位国有资产收益使用和监督。
目标: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确保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 6 国有资产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企业并购,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资产转让和企业出售变现,优势企业托管效益差的国有企业,股权与债权互换。7.资本运营特征:增值性
流动性
风险性
8.主要方式:企业并购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资产转让和企业出售变现 优势企业托管效益差的国有企业 股权与债权互换 第十二章
政府债务 政府债务:政府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2政府债务的概念界定:
(1)会计学视角的政府债务:是政府由于过去事项引起的现时义务,该义务的履行预期会导致政府资源的流出,这种流出既可以体现为经济利益,也可以体现为服务形式。
分类:内债和外债,国家借款和发行债券,短期 中期和长期公债,可转让公债和不可转让公债,其他。
(2)公共风险视角的政府债务:政府承担和化解公共风险,将导致财政资源的流出,不管这种流出是现时还是将来可能产生的义务。在此背景下,政府债务得以产生 分类:显性直接债务,隐性直接债务,显性或有债务 3 控制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1)理顺财政管理体制
(2)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
(3)建立并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4)严格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调整优化债务投向结构,明确政府债务。
(5)减少政府对生产领域和金融领域的不适当介入。
(6)建立政府担保风险管理制度,控制或有债务规模。
(7)针对显性直接债务,适度赋予政府举债券,并严格监管。
(8)整合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资源,构建风险管理应急机制。第十三章 财政管理
1财政管理:政府依据法律法规对政府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所进行的计划、领导、组织、控制、协调和监督等活动。以确保财政运行过程能够做到合法、合理、合规和有效率等。
财政管理原则: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依据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财政管理的目标
(1)构建良性循环的财政运行机制(2)建立有效保障财政收入合理增长的机制(3)构造财政支出的有效监控机制(4)确保财政收支平衡5)提高财政效率(6)管理财政风险 3财政管理的意义
(1)有效的财政管理的四大要素:责任制,透明度,可预见性,参与性
(2)有效的财政管理的重要性:弥补法制的不足,改善信息,强化财政责任,减少腐败。4 财政管理的内容:政府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税收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投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第十四章
政府预算 政府预算:指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特定目标所必须完成的各种项目的计划,即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包括对所需资源和可用资源的预计,通常还需要与过去一个或多个时期进行对比,并说明未来的需要。政府预算是政治、决策、政府收支报告、制定政府计划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决定着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政策。2 政府预算的原则:计划性,完整性,公开性,法治性,统一性,年度性 3政府预算周期:政府预算周期过程起于一个财政年度的开始以前,而止于一个财政年度结束之后。
(1)编制:编制机构和时间,预算编制的一般程序
(2)审查批准:预算审批机构及程序,我国现行的预算审查批准程序(3)执行:执行的任务,执行的机构,执行中的调整(4)政府决算: 政府预算分类
按政府级次分:中央预算、地方预算
按收支管理范围分:总预算、部门预算、单位预算 按编制形式分:单式预算、复式预算
按预算作用的时间分: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 按编制方法分:增量预算、零基预算
按法律效力分:正式预算、适时预算、追加预算
4部门预算:是由政府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及其行使职能的需要,由基层预算单位编制,逐级上报、审核、汇总,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提交立法机关依法批准的涵盖部门各项收支的综合财政计划。预算外资金: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各种财政资金。
预算外资金的特征:法定性,专用性,分散性和繁杂性 预算外资金的沿革:219页
以??为核心
206页 第十五章
财政体制 财政体制:指规定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财政收支划分和财政管理权限划分上的一项根本制度。包含几层含义:
(1)财政体制所管理和规范的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2)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政管理职权,其实质是关于财权财力的集中与分散的一项基本制度
(3)财政体制是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内容
(1)建立财政管理机构体系(2)划分财政管理权责(3)划分财政收支范围
(4)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原则: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原则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权责结合的原则; 兼顾公平与效率 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划分的原则: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区域原则
政府间公共产品事权的划分:
(1)全国性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提供。如国防、外交、全国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全国性金融外汇管制、全国性宏观经济管理、全国性立法、司法、行政等。
(2)区域性公共产品由辖区地方政府提供。主要有:区域性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等。
(3)跨区性公共产品。可以由受益地区的地方政府协商解决,也可由中央政府出面协调,或者部分参与,但需要明确事权和责任。5 深化支付制度的改革方向???P237 6 试述我国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方向? 7 财政收支划分?有无条件转移支付? 第十六章
财政监督 财政监督:指财政机关在财政管理过程中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涉及财政收支事项及其他相关事项进行的审查、稽核与监督检查活动。2财政监督性质:(1)是经济监督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
(2)财政监督体现着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构成要素:财政监督的主体,职责,权限,范围 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会计监督,财政内部监督,财经违法案件处罚
5财政监督的职责、权限和义务?
(1)
财政监督机构的职责
审查稽核本级各部门及下一级政府预算、决算草案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监督下级政府预算执行情况
监督本级各部门及其所属各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预算外资金收取、管理和使用情况 监督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情况,本级国库办理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情况
监督本级预算支出资金的拨付、使用和效益情况
监督国有资本金基础管理及国家基本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监督社会审计机构在执业活动中的公正性、合法性 监督本级各部门、各单位执行财税政策、法规情况
(2)财政监督机构的权限
要求报送资料权 检查权 调查取证权 登记保存权 制止纠正权 建议报告权 行政处罚权
(3)财政监督的义务? 6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是依据一些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得分析工具,对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制度。其核心是强调公共支出管理中的目标与结果及其结果有效性的关系,本质是对政府行为进行内部控制,并通过这种内控,保障政府目标的实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7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意义
(1)检查和评价支出效果,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2)反馈和指导财政预算,强化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督(3)提高财政决策水平,促进政府目标的实现财政监督体系是怎样的?是否完善?如何改革?P253 9 流程:检查 调查 建议 反映方法 事前监督 事中监督 事后监督 第十七章 财政政策原理 1 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的效应:
(1)乘数效应:政府购买支出变动引起的总需求变动对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影响程度。(2)挤出效应:由于财政扩张使利率上升时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的现象。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1)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在价格为粘性的时间范围内影响经济的产出,这为其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作用提供了依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可以划分为扩张性的、紧缩性的和中性的三类。这样,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方面,将形成不同的政策组合。扩张性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长的政策.相机抉择:即依据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切入,以熨平经济波动,实现经济稳定的政策举措
(2)协调方面形成不同的政策组合:
“双松”: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 “双紧”: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一松一紧”: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一紧一松”: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表明,在刺激需求、促进增长方面,财政政策可以起到倍增的效果。财政政策的作用?为什么要有财政政策? 第十八章
财政政策实践积极财政政策的正面效应(1)拉动经济增长
(2)加快基础设施的完善步伐,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3)直接增加了就业岗位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2负面效应
(1)债务风险加大
(2)经济结构矛盾依然突出
(3)国债资金边际投资效率下降(4)对民间投资形成挤压(5)诱发通货膨胀压力等
稳健财政政策:财政收支保持平衡,不对社会总需求产生扩张或紧缩影响的一种财政政策
第二篇: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财政学的研究范围(1)财政理论:什么是财政?什么是市场失灵?等(2)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
收入:
1)税收原理
2)税收制度与实务 3)国际税收 支出:
1)公共支出原理 2)公共支出实务
(3)财政管理与财政政策:中国的政府运行是通过预算管理与财政体制来对各级财政收支予以管理的
1)预算管理
2)财政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 3)财政政策
第二章 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市场失灵的内涵与表现
内涵:①狭义:市场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②广义:除了市场无法获得帕累托效率,还包括市场无法自发地实现社会公平与经济稳定
表现:(1)公共物品;(2)外部效应(externalities):外部性;(3)规模报酬递增:自然垄断;(4)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不对称);(5)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分配);(6)宏观经济总量失衡
2、公共物品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物品,或者说,是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
特征:消费的非竞争性
收益的非排他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3、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经济含义: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第三章 公共财政的职能
1、马斯格雷夫提出的财政三职能
① 配置职能:政府采取直接配置资源的方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非效率问题
② 分配职能:政府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目标,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格局进行调整 ③ 稳定职能:政府财政通过经济与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运行实施调节与控制
2、外部性的治理
1)庇古税; 2)补贴; 3)合并; 4)交易
3、垄断的治理
1)反垄断的法律规定; 2)价格管制; 3)企业拆分
4、公共选择的基本假设
1)理性假设:个人具有理性:社会秩序具有完全性和传递性 2)不相关选择的独立性:个人选择具有独立性
3)帕累托最优:符合帕累托效率原则:能增进社会福利 4)无限制区域:个人偏好不受限制 5)非独裁性:公共选择的过程能够充分发扬民主:没有一个人能够左右其他投票人的选择
5、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是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很低,政府的活动缺乏效率
表现:(1)政府政策的低效率(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3)政府的寻租(4)政府的扩张
第四章 公共支出的理论分析
1、公共支出的分类;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
按照支出是否能直接得到等价的补偿进行分类,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①购买支出:政府按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商品和劳务,以便向公众提供各种公共产品的支出。包括日常行政支出和公共投资支出
分类与区别:社会消费支出
财政投资支出 区别在于支出项目发生后是否形成资产
②转移支出:政府单方面把部门收入的所有权转移出去的支出。如财政补贴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国债利息支出等。无偿和单方面的,没有得到等价补偿
购买支出与转移支出的使用效率不同:购买支出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易于约束,而转移支出的效益难以确定,财政监督困难
购买支出直接影响资源配置,间接影响收入分配;转移支出直接影响收入分配,间接影响资源配置
2、公共支出规模的测量: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
1)绝对规模: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2)相对规模=公共支出绝对规模/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
3、公共支出增长的理论:
1)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公共支出必然以比生产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公共支出占GNP的比重提高,这是公共支出的相对增长。原因:①政治因素:政府职能的扩展②经济因素:市场失灵(司法与立法)、外部效应(城市化)、收入弹性(公共服务)2)替代效应理论:(梯级增长)
基本假设:公共支出的增长会受到公共选择的影响
基本内容:公共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同意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激变(如战争)的出现,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发展的过程。即(稳定增长)正常时期的内在原因;(突发性增长)非正常时期的外在原因交替进行。外部环境(如战争和自然灾害时期)使财政收入减少,支出增加,政府增加税收或举借债务,非常时期公众比较容易接受公共支出对私人支出的替代;非常时期过后,公共支出水平很难回落到原有的水平(重建和反思)
3)经济发展理论:一国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需要。
经济发展的早期:增加基础设施投资
中期:社会基础设施、环境、收入的公平分配等
发达阶段:改善教育、卫生、保健、基本生活保障等
……在经济发展的所有阶段,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市场失效的问题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有效进行。因此,政府还要通过增加公共部门活动来解决市场失效问题 4)凯恩斯学派的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观点及代表人物:凯恩斯
i.政府通过扩大公共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ii.扩张性财政政策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漏出和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iii.政府支出具有一种放大原始支出额的连锁效应,即乘数效应
4、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含义
含义:根据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备选项目,通过分析对比各种支出项目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收益,选择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以使公共支出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
5、衡量公共支出效益的常见方法
1)成本-效益分析法 2)最低费用选择法 3)公共服务收费法 4)公共定价法
第五章 公共支出的结构分析
1、教育支出和科学研究支出概况
教育: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不断增加教育支出 政府为什么提供教育: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它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受益。具有正外部性的私人产品,通常市场无法充分提供 2)教育通常是“有益品”(merit goods)
3)公共部门提供教育服务带有收入再分配的性质,有助于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 4)资本市场在提供教育贷款上可能失效,从而要求公共部门给学生以相应的帮助
方式:学费补助 收入补助 定额补助 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存在问题:①教育支出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②教育支出管理不善,内部结构不合理,使用效益不理想
科学技术支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衡量指标:R&D 我国科学技术支出的总额不断增长,近几年,科学技术支出中政府资的比重较低,企业资金比重较高。
存在问题:①科学技术支出占GDP的比重偏低②科学技术支出结构不合理
2、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老龄化、养老金替代率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的含义: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内容:(1)社会救助是指国家与社会对贫困人口、灾民等弱势群体进行接济扶助的一种社会保障政策。包括:①生活救助②灾害救助③失业救助④住房救助⑤医疗救助⑥教育救助⑦法律援助⑧扶贫开发
(2)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强制性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题和核心,包括:①养老保险②医疗保险③工伤保险④失业保险⑤生育保险⑥5死亡抚恤⑦残障保险⑧护理保险
(3)社会福利: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与社会服务等形式,满足国民的生活需要,致力于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军人保障:针对退役和现役军人的社会保障项目。
(5)补充保障:包括慈善事业、社会服务、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家庭保障在内的用于弥补基本社会保障不足的补充保障项目 老龄化: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养老金替代率: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某新退休人员的平均养老金/同一在职职工的平均工资收入),是衡量劳动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异的基本指标之一
3、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1)对社会需求总量与结构产生的影响和效应:
1)首先,财政补贴对社会需求总量与结构的影响,会迂回、间接地反映在社会供给的变化上:其一,根据需求创造供给原理,财政补贴对居民消费需求总量与结构的调节为企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调节提供必要性;其二,财政补贴对企业投资需求总量与结构的调节决定着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结构,从而为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调节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财政对企业产品的补贴使企业扣除生产成本和经营费用后任然有利可图,刺激了企业增加生产、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的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 2)对社会供给总量与结构的影响和效应:
财政对居民的消费性补贴,如果是暗补或实物补贴,不会增加居民的名义收入,但会增加实际收入。如果是明补或现金补贴,则即会增加居民的名义收入,又会增加实际收入。无论明补还是暗补,都会对居民产生收入效应,从而进一步产生扩张消费需求的效应。
财政对企业生产的补贴会增加企业的生产利润,长期积累后会增加企业的投资需求。
第六章 公共收入的规模与结构
1、公共收入规模及影响因素
公共收入规模: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通过税收等多种 4 形式获得的公共收入总水平。
衡量指标:可用绝对数表示,但通常用相对数表示,即用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收入与有关经济和社会指标的比率表示。影响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水平:①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是影响公共收入规模的根本性因素(尤其是对绝对规模)②在经济发展中,技术水平高低是内在影响因素。首先,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靠一定的技术水平来维系的,其次,技术水平的进步必然带来物质消耗的降低,整个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更高。
(2)分配政策的影响:政府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政策倾向进一步确定了公共收入的水平。
(3)价格影响:如果作为价值货币表现的价格发生变化,将会直接反映到公共收入的变化上来。①物价水平的变化对商品税收入影响明显。②物价水平的变化对所得税的影响情况有着复杂的影响。③物价水平的变化也影响定额征收的税收收入。
2、政府收费的形式与标准;政府收费与税收的比较
形式:①使用者收费:政府部门就其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或者特殊服务而收取的费用 ②规费:是公共部门在执行社会管理职能过程中,为国民提供某种特别行为或服务时所获得的特别报偿。标准:(即公共定价)①使用者收费的收费标准: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高峰负荷定价法 ②规费的收费标准:收取直接费用,两原则:费用还原原则、利益补偿原则
政府收费与税收的比较:都是政府公共收入的必要形式,二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区别:
1)虽然二者都是以国民利益为目的,但税收的课征主要为一般公共利益服务,收费与国民的特殊利益相联系。(纳税与纳税人获得服务之间没有直接联系,而政府收费与缴费人获得服务之间有直接联系)
2)政府收费的收入一般用于特殊用途,专费专用;而税收是一般性收入,用于政府一般性职能的实现,征收时不指定具体用途
3)税收是政府的一般筹资手段,面向全体国民普遍征收;收费则是作为部门和地方特定用途的筹资手段,只对特定部分国民征收
4)收费直接依据受益原则;税收主要体现支付能力原则
5)从某种程度上说,收费是非强制的,因为经济行为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选择是否缴费,但税收是强制的
6)税收的法治性和规范性强,利于立法监督和行政管理;而收费则法治性和规范性较差,容易诱发滥收费现象
3、“土地财政”分析及出路
第七章 税收原理
1、税收的含义及税收的特征
2、税收的分类:直接税与间接税;商品税、所得税和财产税;中央税与地方税
3、税收原则的发展:亚当·斯密提出的税收原则,瓦格纳提出的“四项九端”原则,当代税收公平的含义、公平标准的“能力说”与“受益说”,税收效率原则的含义
4、拉弗曲线及经济含义
5、税负转移的含义、方式;税负转嫁和供需弹性的关系
第八章 税收制度
1、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以及税率的基本形式与计算方法
2、商品课税的特点,增值税的类型及中国增值税转型,中国现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征税范围
3、中国现行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征税范围与税率,工资薪金所得的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
4、中国房产税改革
5、黄宗羲定律
第九章 公债
1、李嘉图等价定理
2、公债的含义
第十章 公共预算
1、公共预算的含义,公共预算的基本特征
2、中国公共预算的审批、执行和监督
第十一章 公共财政体制
1、公共财政体制的含义
2、财政职能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划分
3、财政体制的类型:财政联邦制
4、财权及收入范围的划分
第十二章 公共财政政策
1、财政政策的含义
2、财政政策工具
3、财政政策的功能
第三篇: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1、市场失灵的表现及原因有哪些?
原因: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不可克服的缺陷。
表现:○
1垄断○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
2、政府对市场失灵的干预手段有哪些?
○
1立法和行政手段。制定市场法规,规范市场行为,实行公共管理制。○
2组织公共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
3财政手段。通过征税和收费为政府各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和组织公共生产筹集经费和资金。
3、如何理解政府的经济作用(国家、政府、财政的理解)。
○
1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要求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用的作用,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提供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物品。
○
2进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针对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的缺陷,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国民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4、财政职能的理解及运用(收入分配职能、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和发展)。□
1资源配置职能。为满足人们需要,将有限的资源在各种可能的用途空间范围内进行分配和组合,并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地区结构。
内容:○
1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政府部门内部的合理配置。○
3不同地区间的配置。○
4产业各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内容:○
1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2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3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4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实现方式:○
1合理界定市场分配和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改进和完善行政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4改进和完善财政转移性支出制度。□
3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一种理想状态,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多重含义。
实现机制和手段:○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2在财政实践中,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
○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
4切实保证非生产性的、社会的公共需要。
5、治理垄断的措施。○
1制定反垄断法。○
2实行公共管理制。○
3政府规定价格或收益率。○
4矫正竞争垄断,对垄断厂商直接干预:拆分、限产、限价等。○
5矫正自然垄断,建立公共企业,创造可竞争市场。
6、理解公共物品的内涵。私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区别与联系。
公共物品是指能够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服务。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外部效应和不可分割性。
私人物品是指能够满足个人需求的商品服务。具有排他性、竞争性,不具有外部效应、可分割。
7、如果理解财政支出的效率和公平。
效率是生产力范畴,公平是分配范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和效率总体上是一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表现在,一方面公平本身就包含着效率,因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促进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社会公平原则。但是,在两种实现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矛盾。
8、财政支出的影响因素。
宏观因素:○
1经济性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律和经济政策等。○
2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政府干预政策。○
3社会性因素。人口、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救济、社会保障以及城镇化等。
微观因素:公共部门产出水平的决定,环境对公共物品的影响,公共产品质量的影响,公共部门投入价格的影响等。
9、纯公共物品的提供因素。
政府主要通过强制征税来提供纯公共物品。
10、瓦格纳法则的内容。运用财政支出增长理论分析财政支出增长的必要性。内容: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早期阶段: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追求效率。中期阶段:政府继续投资,但开始向社会公平转移。
成熟阶段:政府支出大量用于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平方面。
11、财政支出的分类(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补偿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
○
1按功能分:类、款、项三级科目。○
2按支出产生效应的时间分: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净贷款。○
3按支出的经济性质分: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4按支出的用途分: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
5国际分类方法。
12、社会保障资金的运筹方式、主要来源。
运筹方式:现收现付制和基金制两种模式,基金制又包括完全基金制和部分基金制。主要来源:主要来自社会保险税。
13、影响我国行政管理费用的因素及行政管理费用的有效控制。
影响因素:○
1政府职能○
2机构设置○
3行政效率○
4管理费用使用效率○
5经济总体增长水平○
6财政支出规模 有效控制:○
1明确政府职能,消减政府机构。○
2加强行政方面的法律建设。○
3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4增强行政性公共物品提供过程的透明度。
14、行政管理支出的具体内容。○
1公共服务。○
2公共安全。○
3外交。按要素区发:人员经费和公共经费两大类。
15、结合基础设施的特点分析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必要性。
特点:○1基础设施为整个生产过程提供“公共生产条件”。○
2是处在“上游”的生产部门。○
3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必要性:一国的基础设施越发达,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就越顺畅、越有效,人民的生活也越便利,生活质量相对来说也就越高。
16、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有哪些?
○
1政府筹资建设,或免费提供,或收取使用费。○
2私人出资、定期收费补偿成本并适当盈利,或地方主管部门筹资。○
3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提供方式。○
4政府投资,法人团体经营运作。○5建设—经营—转让投资方式。(BOT投资方式)
17、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必要性及提供范围。
必要性:○
1农业收入是财政收入的源泉。○
2支持农业的发展是政府和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
3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必要条件之一。○
4农业生产的特点所决定的。○
5盈利率低,金融机构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提供范围:主要投资于水利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注重农业科研活动,推动农业技术进步。
18、基础产业的内容。
基础产业是指让社会经济活动所依赖的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包括各类交通设施,水利设施,通讯设施及城市公共事业。基础工业主要指能源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工业。
19、财政补贴和税收支出基本含义。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的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
税收支出: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20、财政补贴的分类、机理和效应。
分类:○1禁止性补贴。(红箱)○2可诉补贴。(黄箱)○3不可诉补贴。(绿箱)
机理:○
1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
2财政补贴可以改变供给结构。○
3将外部效应内在化。○
4财政补贴运用的限度经济。效应:○
1有利于贯穿国家的经济政策。○
2以少量的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
3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4消除“排挤效应”。○
5社会经济稳定的效应。
21、我国社会保障现状及未来。
现状:○
1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障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大,并且持续快速增长。○
2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上仅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建设得到很大提高。
一是农村五保户实现了由以前的农民供养变成由国家财政供养。二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探索在各地方的进展明显加快。○
3其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在同步加快,例如国民教育福利。○
4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未来:
○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2政企分开,各尽其职。○
3完善立法。○
4不断进行制度改革。○
5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
22、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
1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收入分配体制、价格水平等。○
2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
3价格对收入的影响。包括价格总水平升降的影响、现行税制因素和产品比价关系变动。
23、税收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理解。
○
1税收应以公平为主。注重公平原则,通过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的方式提高公平程度。
○2税收必须考虑效率的要求。注重效率原则,讲求效率坚持效率优先思想,包括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率。
○
3税收的公平与效率是密切相关的,从总体上讲,税收公平与效率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统一体。
24、税收的基本概念(税源、税率、税目、税基)的理解。税收的特性(“三性”)。
课税对象: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征税的依据。课税标准:是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或课税依据。税率:对课税对象征税的比率。税目:课税对象的具体项目或划分。税源:征收课税的经济源泉。
课税基础:简称税基,是指建立某种税或一种税制的经济基础或依据。税收努力:税务当局征收全部法定应纳税额的程度,或者说是税收能力被利用的程度。
起征点: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予征税的税额。
征税能力:应当能征收上来的税收数额,包括纳税能力和征税能力。特性: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5、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基本含义。
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是指税法规定的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负税人:是指最终负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26、税负转嫁机制的特征,转嫁方式以及转嫁条件。
特征:○
1与价格升降直接联系,价格升降由税负转移引起。○
2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即经济利益再分配,必然会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
3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经济行为,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方式:○
1前转方式。抬高销售价格转嫁税负。○
2后转方式。降低进货价格转嫁税负。○
3其他转嫁方式。混转或散转。消转。提高工艺水平或生产效率进行消化税款。
条件:○
1价格自由变动是基本前提条件。○
2商品供求弹性是税负转嫁程度的约束条件。
27、税负不易转嫁的税种。
○
1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2供求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易转嫁;供求弹性小,需求弹性大的商品不易转嫁。
○
3课税范围广的商品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不易转嫁。○
4垄断性商品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5从价课税容易转嫁,从量课税不易转嫁。
28、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效率类税收原则)。公平类税收原则:收益原则、能力原则。
效率类税收原则:○
1促进经济发展原则。○2征税费用最小化原则。○3确实简化原则。
29、税收经济效应分析税收有哪些经济影响(对劳动供给、对储蓄、对投资等)。
收入效应: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
替代效应: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应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收入效应: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人们为维持稳定的收入消费水平,从而减少或放弃闲暇时间,增加工作时间。
替代效应: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储蓄利息所得不征税时,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税减少个人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储蓄利息所得征税时,未来消费价格变得昂贵,当前相对下降,增加当前消费,产生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税收对投资的影响:
收入效应:税收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投资者为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
替代效应:课征公司所得税,会压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投资者以消费替代投资。
30、增值税的类型及影响。
类型:○
1生产型增值税。○
2收入型增值税。○
3消费型增值税。影响:○
1就一种商品多次课征中避免重复征税。○
2道道课征,上下游企业相互监督,减少偷税漏水。○
3与商业流转环节相适应又不受流转环节的影响。○
4企业变更不影响增值税的数额。○
5出口退税商品可以实现零关税。
31、政府发行国债的经济效应和政策功能。
经济效应:○
1国债的资产效应在经济增长中具有稳定作用。经济繁荣时期—抑制消费。经济萧条时期—扩大消费。
○
2国债的需求效应。叠加在原有总需求之上,增加总需求;只改变总需求结构,而不增加总需求。
○
3国债的供给效应。过载既增加供给总量又改善供给结构。政策功能:○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节宏观经济。
32、政府预算体制改革(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收支两条线管理)—
—了解 ○
1推进依法理财,加强预算管理和监督。○
2编制部门预算。○
3实行政府采购制度。○
4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5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
33、财政平衡的内涵。
财政平衡是指预算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
1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
2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
3局部平衡与全局平衡。○
4中央预算平衡和地方预算平衡。○
5预算赤字、决算赤字和赤字政策。○
6真实平衡与虚假平衡。
34、财政政策目标。○
1经济的适度增长。○
2物价水平的基本稳定。○
3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再就业机会。○
4收入的合理分配。○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35、财政政策工具。○
1税收 ○
2公共支出 ○
3政府投资 ○
4国债
36、财政政策类型及制定——了解 ○1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
2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划分: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37、“内生增长理论”对我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意义是什么? ○
1保证适度的预算内投资规模,以便足以支撑适度的经济增长率。○
2增大教育和科研投入,增加经济增长的内动力。○
3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农村、农民、农业的投入。
第四篇:财政学复习资料
财政学复习资料
1.提出依靠市场能够自发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是(1776年 亚当.斯密)[国富论]
2.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和(政府)
3.私有产品的两种特性(竞争性)和(排他性)
4.公共产品的两种特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5.私人产品靠(市场提供),公共产品靠(政府提供),混合产品靠(市场和政府提供)
6.公共提供的私人产品,(灯塔理论,科斯)
7.国家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实行(部分积累制)
8.按是否纳入政府预算,财政收入可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原题或称财政资金的管理预算可分为}
9.税收的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10,标准可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两大类
11,我国税制形成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税种,多税种,多次征的复税制体制 12,流转税类: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13,财产税类: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房地产税。
14,资源税类:资源税
15,所得税类: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
16,行为税类:印花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车船使用税、屠宰税、车船使用拍照税 17,增值税是对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业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及个人征收的一种流转税
18,营业税的具体征收对象范围包括: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转让无形资产以及销售不动产等。
19,有效财政管理的四大要素:责任制、透明度、可预见性、参与性
20,部门预算编制流程:(一上二下)
21,基尼系数:
0.3 0 0.2 0.4 0.3 22,义务教育靠政府,高级教育靠政府和市场,微观教育靠市场 23,社会消费性支持包括:行政管理费、国防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工交农等部门的事业费 24,财政的基本特征:阶级性与公共性,强制性与非直接偿还性,收入与支出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25,市场失灵的表现:1.(垄断)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4.(收入分配不公)5.(经济波动) 26,行政管理费包括:行政支出,公安支出,国家安全支出,外交支出,司法检察支出 27,国防费包括:国防经费,民兵建设经费,国防科研事业费,防空经费 28,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宏观因素有:政治性,经济性,社会性 29,公共定价方法:1.平均成本定价法2.二部定价方法 3.负荷定价法 简答 1.财政收入的形式 税收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贷款回收本金收入 债务收入 非税收入 转移性收入 2.非税收入的主要内容 政府性基金收入 专项收入 彩票资金收入 行政事业性收入 罚没收入 其它收入 国有资本投资收益 国有资源收入 3.消费税征收对象 烟 酒 化妆品 贵重首饰 鞭炮焰火 成品油 轮胎 汽车 高尔夫球及球具 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和实木地板 4.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利润分配关系的演变 统收统支制度 企业奖励基金制度 企业基金制度 利润留成制度 利改税制度 承包制 税利分流制度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的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利润分配制度 5.财政管理的内容 财政管理包括直接财政管理和间接财政管理 财政的直接管理包括:政府预算管理、预算外资金管理、税收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财政投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等内容 6.政府预算的原则 计划性 完整性 公开性 法治性 统一性 性 7.部门预算与功能预算的区别 预算编制的分类基础不同 预算涵盖的范围不同 预算管理的侧重点不同 预算管理的方式不同 预算细化分类不同 预算编制的方式不同 (时间够可扩展答题)P208 8.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的主要内容) 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划分和支出划分 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 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9.财政监管的主要内容 财政收入监督 财政支出监督 会计监督 财政内部监督 财经违法案件处罚 作图分析 问:财政的本质(政府经济的作用)[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分析由政府,企业,家庭 关系出发)P/24----25 家庭在消费上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在生产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政府在经济决策上可能更注意 增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政府的经济活动主要是协调现实生活中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基于企业与家庭侧重 于个人利益,当前利益的特点,政府更注重于通过支持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方面的活动,弥补私人经济的缺陷,以增进集体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国家运用公共权力,强制性地从家庭和 企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取走一部分,用于满足现实其职能的需要,以增进社会利益,全局 利益和长远利益,这构成了财政存在基本缘由。 图形分析 一,税负转嫁的主要途径 图形P109-----P110 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关系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关系 税负转嫁与需求弹性关系:消费1和2面临的需求曲线分别为D1和D2,卖者的初始供给曲线为S1。假设政府对卖者征收每单位T的从量税,则相应的卖者没单位成本上升T,供给曲线由S1上升到S2。征税后,消费者1承受的价格由P1上升到P1’,消费者2承受的价格由P2上升到P2’,且P2’-P2>P1’-P1,消费者2比消费者1承受了更多的税负。 税负转嫁与供给弹性关系:卖者1和2面临的初始供给曲线分别是S1和S2,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为D。假设政府对卖者征收没单位为T的从量税,则相应的卖者每单位成本上升T,卖者1的供给曲线有S1上升到S1’,卖者2的供给曲线由S2上升到S2’,征税后,卖者1得倒的价格有P1上升到P1’,卖者2得倒的价格由P2上升到P2’,且P1’-P1>P2’-P2,卖者1比卖者2转嫁; 更多的税负 总之,税负转嫁的主要途径是价格变动,转嫁的幅度取决与供求弹性,在其它方面不变时,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来说,哪方面弹性小,税负就向哪方面转嫁。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显示图 1.经济建设费减少,说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的支出要多,还有五五时期基础建设 不完善,而九五时期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所以经济建设费用比例高。 2.社会文教费增加,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 财政支出也要相对应的提高,还有九五时期国家在政策上对教育 扶持 和2个时期教育发展的不同 3.行政管理费增加,虽然我国的行政部门减少了,但是我国的行政体系反而越来越大,我国的公务员的增加,行政管理费用的比例也就增加了。 4.国防费用的减少,五五时期对比九五时期,当时处在两极分化的冷战时代 还有就是我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九五时期是和平年代 所以比例减少了 5.其他费用的增加,说明了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多出了许多原先没有支出。 三,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1.企业收入的消失和税收的增加,说明了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利改税制度的实行,我国基本上是把 企业收入利润转变为各种税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税种的增加,也使税收的增加。 2.其他收入的增加,说明了市场经济体制比计划经济体制多了许多方向的收入,随着种类的增加,还有 经费的增加,比例就会增加。 3.企业亏损补贴和教育附加收入的出现 说明了又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经过国有企业改革,增加了企业亏损补贴的收入,而教育的支出的大力增加,会使教育的大力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考试,而使财政收入的增加。 计算,某企业一般纳税人,当月发生如下业务:1,购入原材料得到发票注明10万,2,销售自产应税甲产品10万,3,购入企业生产原料2.5万,4,购入包装物2万,5,销售乙产品18万,使用税率13%,6,企业为更好销售产品购买商标权3.5万,7,企业为职工幼儿园花1.8万,8,购买免税农产品2.6万,税率10% 计算销项税可抵进项税应纳税额(税率17%) 分析: 6 无关 7无进项税 销项税=10*17%+18*13%=4.04 可抵进项税=(10+2.5+2)*17%+2.6*10%=2.725 应纳税额=4.04----2.725=1.315 2.计算超额税和全额税 图表见P132 全额税=固定金额*所在部分税率 超额税=每部分所得税之和 已知个人所得税率如下表: 不超过500 税率5% 不超过500-2000 税率10% 不超过2000-5000 税率15% 不超过5000-20000 税率20% 不超过20000 部分税率 25% 假定一人赚取35800元,试求全额累积税额和超额累进税额? 答:全额税:35800*25%=8950 超额税:500*5%+(2000-500)*10%+(5000-2000)*15%+(20000-5000)*20%+(35800-20000)*25%=7425 案例分析09年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相关 教育p37 社会保障P68 政府职能转变P182 (必须加上政府收支分类改革) 一、概念 购买性支出 是政府各部门的消费和投资性支出,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活动。如经济建设支出、文教支出、行政管理、国防支出等。政府性基金 是指为支持某项公益事业发展,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无偿征收的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具有强制性、非补偿性特点。 包括铁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等。扩张性财政政策 是通过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等同于财政赤字政策。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增加公债发行等方法扩大需求。分税制 是国家在各级政府之间明确划分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照事权与财政相统一的原则,结合税种的特性,划分中央与地方的税收管理权限和税收收入,并辅之以补助制的预算管理体制模式。 瓦格纳法则 p37 是解释一国经济发展与财政支出的关系。随着工业化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出的规模不断扩大。 政治原因:工业化的发展——社会关系复杂化——政府职能扩大——增加财政支出 经济原因:工业化——推动城市化进程——人口居住密集——产生拥挤和外溢——政府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和干预。 教育、娱乐、保健、与社会福利方面的政府支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不断增加,并随着及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大幅度提高从公共需求的角度解释了政府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预测了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历史趋势。复式预算 p249 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表格来反映的一种预算形式,它既能反映财政预算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又能全面反映资金性质和收支结构。经济发展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的:财政支出的增长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密切的关系;用经济发展阶段论的观点解释财政支出的原因。不但解释了财政支出增长这一规律,也阐述了财政支出结构得到变化。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中期阶段、成熟阶段。财政支出分为三类支出: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基尼系数 表示收入分配不公平程度的指数。(0—1)0.2以下:绝对公平0.2-0.3:比较公平0.3-0.4: 较为合理 0.4-0.5:差距较大0.5以上:差距很大 公债负担 是人们增加纳税而减少个人消费福利而承受的牺牲,是由于公债抽走了部分社会发展自己能而使得社会事业得不到发展而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由于公债负担转移使得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收益和负担的不公平。可从债务人负担、纳税人负担、代际负担、认购人负担角度理解。税收原则 是政府税制设计、税收执法中 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税务行政管理状况好坏、税收政策有效性的基本标准。一般有公平原则、效率原则。财政职能 是由财政本质所决定的财政所固有的功能和职责,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包括 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增长。企业年金 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组成部分。源自于自由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是一种属于企业雇主自愿建立的员工福利计划。企业年金,即由企业退休金计划提供的养老金。其实质是以延期支付方式存在的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或者是职工分享企业利润的一部分。财政转移性支付 是相对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政府把一部分财政资金通过单方面、无偿的转移,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体现。在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性支出比例低。转移性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 二、问题: 1、什么是政府融资平台?关注它有何意义? 政府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常简称城投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 意义:首先, 融资平台贷款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政府建设资金与当期财政收入的不匹配;其次, 融资平台贷款是银行业务发展的良好平台;最后,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成为平滑经济波动采用的逆周期手段的有效措施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在引导社会资本流动方向、调整城乡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促进社会投融资体系完善等方面发挥作用,尤其是在迅速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意图,对于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需求,推动城乡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等方面将发挥有利作用,组织实施重大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使经济形势保持稳定。同时,地方政府利用这些平台迅速启动了内需,增加了就业,保持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在政策导向和银行盈利的驱动下,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纷纷成为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融资平台贷款激增成为今年银行贷款迅猛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业务的扩张和效益的增长。 (由于作为投融资平台的这些地方公司具有的特殊政府背景,一方面使其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和发行城投债,但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城投公司具有政府担保性质,实质上成为了地方政府的隐形财政债务。) 2、如何国债的挤出效应 含义: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民间的资金供应;同时形成资金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两种情形: 民间资金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在经济增长比较繁荣的时期比较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挤出效应一般发生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3、我国现阶段财政包括哪些预算?p248 1、从政府级次: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 2、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3、从计划指标的确定方法: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4、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的角度:正式预算和临时预算; 5、从预算内容的分合:总预算和部门预算、单位预算 4、解释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政府如何矫正外部负效应 p2 经济学中的外部效应(外部性)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正外部效应:有益的影响(收益外部化) 效益﹤成本负外部效应:有害的影响(成本的外部化)效益﹥成本 在存在外部效应的情况下,成本和收益不对称,其结果会远离帕累托效率的状况。无论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都不是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负的外部效应下,行为主体承担的成本小于其收益,造成负的外部效应行为过度; 正的外部效应下,行为主体的收益小于成本,成本无法收回,导致该行为小于社会最优的需求规模。 措施: 1、外部性的私人对策:①道德约束:把外部成本“内部化;②企业合并:通过将不同类型的经营结合在一起的形式,使外部性内部化;③明确产权和谈判:科斯定理: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2、外部性的公共对策:①征税;②补贴;③政府管制:指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 5、简述公债的经济效应与政策效应。P223 经济效应: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或者结果.国债投资挤出效应、国债发行的货币效应、经济增长效应。 公债的投资效应: 政府发行公债,为政府投资支出的扩张提供支撑; 挤出效应:政府发行国债,会减少民间的资金供应;同时形成资金市场利率上升的压力,导致民间投资减少的现象.(两种情形: 民间资金减少;市场利率上升) 挤出效应在经济增长比较繁荣的时期比较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期,发行国债,挤出效应不明显。挤出效应一般发生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 公债的货币信用效应:即国债发行对一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公债发行是否引起货币供给的增加,取决于发行对象:(1)对居民、非银行机构(2)对商业银行(3)对中央银行。公债的政策效应:发行公债的规模,体现政府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组成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加大公债发行规模。刺激有效需求或增加供给来促进GDP 增长,短期内,结论是肯定的,但是,长期的影响取决于赤字的大小和负效应。 6、怎样理解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必要性。P33 性质:是相对于政府购买性支出而言的。政府把一部分财政资金通过单方面、无偿的转移,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再分配的活动。转移性支出是财政的再分配职能体现。在发达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高;发展中国家的转移性支出比例低。转移性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器。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利息支出、税式支出 必要性:显示了政府在平等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目标的实现。 1、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地抑制日趋扩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缓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实现社会公平是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能; 2、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利于强化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3、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能够正确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使地方经济走向良性循环。合理的转移支付可使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能,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利于严肃税法,提高税收的征收管理水平,真正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从而配合中央政府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7、影响财政收入(税收收入)的因素 p131 8、欧债危机的实质、衡量指标。我国财政的风险表现和评价。P303 231 实质:财政赤字(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经济现象。)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衡量指标: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借债率; 国债偿债率;财政赤字率(国债负担率=国债余额/GDP×100%、国债借债率=当年国债发行额 / 当年GDP ×100%(一般控制在5%-10%)、债务依存度= 当年国债发行额 / 中央财政支出 ×100%) 表现与评价:我国存在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的问题。中国的政府债务规模,不仅仅是国债规模,还有政府隐性债务。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客)也认为,去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平台的负债总规模,已经超过了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要警惕中国财政领域存在的大量结构性风险,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地方财政恶化问题。 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 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109.51亿元,担保责任的或有债务23369.74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其他相关债务16695.66亿元,分别占比62.62%、21.80%、15.58%。专家提出警示,地方财政头顶已悬“堰塞湖”,需引起高度警惕。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尹中卿警示说,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 9、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成。+P9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保险(核心)、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保障性住房) “目前,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补充保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需求。” 10、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有哪些? + P306 1、债务融资:是指政府以发行国债的方式向公众融资,筹集社会资金以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2、货币融资(向中央银行透支):又称赤字货币化,是指政府利用其拥有货币发行垄断权,通过创造货币方式而弥补财政赤字。法律制度对该方式一般予以限制。 11、公共产品为什么需要政府提供?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提供? P3 p11 原因:公共产品是指具有社会公共需要性质的产品和服务。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或不完全竞争性)。由于非排他性(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产品中获得利益),因此产生“免费搭车现象”;由于非竞争性,多一个消费者引起社会边际成本为零,或者说,一定量的公共产品按零边际成本为消费者提供利益或者服务。由于公共产品的这两个特征,导致市场对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分为: 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 方式:纯公共产品,财政提供; 准公共产品,混合提供,即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p11 12、简述国债规模的影响因素 p230 制约国债规模的一些因素:(1)社会应债能力 (2)财政还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果 13、简述财政政策目标、财政政策工具。P315 317 财政政策含义:p310 目标: 1、物价水平相对稳定 2、收入的合理分配 3、经济适度增长 4、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社会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不同时期政策目标的选择、程度深浅、目标平衡之间存在差异。)政策目标数量的合理选择; 目标偏好的校正。 工具: 1、税收(宏观税率;税种与税率;税收优惠与税收惩罚) 2、公共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3、赤字 4、国债 5、政府投资 14、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实质、我国分税制的内容。P264 概念:是处理一国财政体系中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政府预算收支范围以及管理职权划分和相互间的制衡关系。 是国家预算在编制、执行、决算及实施预算监督的制度和法律依据,是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导环境。实质:p265 分税制:p271 15、我国现行国债品种、国债的发行方式、国债二级市场的构成。P226 品种: 1、按公债记载的形式(凭证式—记账式—票券式) 2、按举债主体 3、按借债地域 4、按借款期限 5、按流通性 发行方式:p233 主要有几种形式:固定收益出售(适用于可转让中长期国债发行)、公募招标(中短期国债)承购包销、直接销售(特殊类型的机构)、组合方式、行政摊派(市场不发达)我国目前的国债的发行方式是定向发售、承购包销、招标发行并存 总的变化趋势是不断趋向低成本、高效率的发行方式,逐步走向规范化与市场化。国债二级市场的构成:交易所、柜台交易、银行间债券市场 p237 16、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我国税制存在哪些问题?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内容、我国国民收入的分配不公平体现在哪些方面?财政应采取什么措施增加居民收入。 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p327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二是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三是调整完善税收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和引导居民消费。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 五是大力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 一、税费错位,比例失调,税种结构不合理,不适应建立强大国家财政和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 二、税负结构不合理,公平税负仍有较大差距,不适应平等竞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 三、调节经济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快速发展经济的要求 ; 四、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五、个人收入分配的税收内在调控机制有欠缺,不适应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 ; 六、现行税制不适应经济科技全球化和世界税制改革趋势的要求 ; 七、税收征管和法制化仍欠健全,不适应效率、透明的要求 我国实行结构性减税的内容: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针对特定群体、特定税种来削减税负水平。 从改革开放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分步实施了改革农村税费,完善货物和劳务税制、所得税制、财产税制等一系列税制改革和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几经变革,目前,我国共有19个税种,17个税种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实际16个),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由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暂停征收; 分配不公平体现: 1、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垄断行业收入畸高; 2、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大约3:1); 3、不同群体收入差距悬殊(高收入:低收入 约40倍) 措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社会保障开支;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坚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缩小低收入者比重;要打击非法收入,限制垄断收入;提倡社会的第三次分配 17、我国财政“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内容应该包括哪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依法理财和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大力支持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降低行政成本。国家财政用于民生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快。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大对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主题,做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1、继续增加教育经费,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2、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水平; 3、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力度,推进公共租赁房、廉租房建设、农村危房、城市棚户区改造 4、支持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并将试点地区城镇无收入的局面纳入保障范围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农田水利建设、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6、支持节能减排和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7、压缩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用财经纪律约束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计算 国债负担率 p231 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GDPX100%=(财政支出—财政收入)/GDPX100%(欧盟财政赤字率安全警戒线为3%)宏观税负水平 通常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期间内税收收入占当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税收的总体负担水平的重要指标。社会保险的缴纳和计算 p96第五篇:财政学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