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写作”课程建设综述
“微写作”课程建设
编者按:这是一篇令人激动的文章。长期以来,传统的“全篇幅写作”占据语文写作市场,不可撼动,但是结果是学生在学校呆的时间越是久,越是讨厌作文,作文已经严重脱离了生活和实际,成了学生的精神负担(文中有详述)。关于“微写作”是教育局大力倡导的,但是什么是微写作,传统的“全篇幅写作”有什么弊端,在这篇文章里进行了充分阐述。希望教研员认真研究命题的改革,学校认真研究作文的改革,以此推进“微写作”课程建设。“我手写我心”,让孩子真正爱上写作,是写作的首要任务。特此将此文推荐给全县语文老师。
“微写作”课程建设
——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程观之一
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
何捷
【摘 要】 介绍写作教学进行时的课程观,具体阐述了“微写作”课程的建设构想以及实践。“微写作”课程是一个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课程体系,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建制模式,确保教学能促进儿童写作能力发展,能提升儿童写作素养。
课程并非新名词,但却是课改中最为耀眼的关键词。早在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就多次提及课程。朱熹的“课程”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说到的课程,是从拉丁语
“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不管是“教程”还是“学程”,课程都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内容,有可执行的方法,有具体实施的策略,有明晰的评价标准。写作教学进行时(以下简称“进行时”)是以教为轴心,用“教”串联全程的教学体系,教学过程中注重时时关照学情,包括写作运思的先行,生活经验的激活,阅读积累的调用,同伴合作的协作,表达欲望的提升。“进行时”将关乎写作的思维、表达、积累、评价、灵感等串联在“教”这个核心轴上,师生以及教学本身形成和谐、合情、合理的共同体,相融相通,相伴相生,共同促进儿童实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进行时”的课程建设就是依据儿童写作的真实学情而制定,在强调教师的“教”的同时,极为注重儿童的“学”,主张因学定教,“教”为“写”服务,“教”伴随“写”的全过程,构建起“微写作”课程。这是一个因学定教,教学相长的课程体系,采用“课内教学”和“课后百字”并轨同行的建制模式,确保教学能促进儿童写作能力发展,能提升儿童写作素养。作为专为儿童而开发的写作课程与其他课程有三个较为明显的差别:其一,课程不是简单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的罗列,而是关注的儿童写作全过程,是与儿童的写作生活相融合的教育整体;其二,课程不以“如何教”“教什么”的单方面提出,而是注重师生双边共同活动,全程参与,课内课外双轨并行的方式,注重课堂内外两个领域,教师与儿童两个方面,作文与做人两个目标都协作共进,形成教育合力;其三,课程实施的目的不仅仅教授儿童写作方式方法、技术技巧,不
停留在“写出作文”的词章学层面,更注重协作过程,注意对儿童写作观、生活态度形成影响,力求达到“教”“育”相长的课程效果。
一、问题的提出:“微写作”课程建设源于对僵化笼统的“全篇幅写作”的反思
我们都发现“作文难”,都在寻找导致困难形成的原因。近年来百花齐放的作文教学“流派”以及花样繁多的“教学法”都体现着积极有益的探索正在进行。但很少有研究者发现和找到原因:传统的,一以贯之的“全篇幅”写作,正是影响儿童表达,造成写作困难的关键原因。如果固守根源不与变革,舍本逐末,一厢情愿地从“教的方式”“教的内容”等角度下功夫,结果必定是“忙坏教师,难坏儿童”。
1.全篇幅写作大而不当的操作流程,导致儿童写作话语平庸。“写全篇”已经成为教师与儿童对写作的普遍认知,教师这么教,儿童这么写。经过长期的全篇幅模式化训练,儿童会形成僵化且难以动摇的思维定势:文章就应该这样写,就是要写成这个样。大而笼统的训练,容易让儿童陷入模式化的写作套路之中。
(1)内容陈旧化。全篇幅写作最为明显的弊端就是内容的模式化。我们已经发现小学写作的内容极其陈旧。如:老师,妈妈,同学,熟悉的人是最常写的“人”;此外就是冠以各种各样名目的“事”;还有就是变化名称,但完全可以按部就班套写而成的“景”;居家,学习中常见的“物”。(笔者在教学中遇到一个儿童抱怨:每次母亲节就让我写母亲,而且还要写出不同的特点。可是,我就一个妈妈,她好像没什么变化,该写的早就写了。)由于笼统的全
篇幅写作指导使得教师倾向于采用传统、经典,经历过多次实践证明的内容进行教学,儿童也慢慢习惯轻车熟路地写“老掉牙”内容。但正是一次次重复写下的一篇篇旧瓶装新酒的“文章”,让写作成为应付教师耳提面命的被动行为。
(2)文体模式化。惯常的全篇幅写作很容易导致文体的单
一、变质,成为专为应付教师批阅,对付作文考试的“应试文体”。不仅是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教师认为儿童写作的文体只有“记叙文”,偶尔写“说明文”。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指出:流行至今的教学文体的划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已经造成了对学生读写思维的严重遮蔽,妨碍了学生对“文体”的认知。他们以为真有叫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文体,其实是没有的。类似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划分只是为了方便教学实施,不得已为之的权宜之计,和真实写作状态中运用的“体裁”不是对等概念。
在这个方面,外国的同行探索成果较为丰富。如,日本就把作文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另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包括记录、通信、报告、评论文等”。前一类相当于文学写作,后一类属于实用写作,内容有感谢信、新年贺词、解说词等生活应用文,还有社会调查报告、科学小论文等“科学语体实用文”。又如,英国的安东尼.海恩斯在《作文教学的100个绝招》中记录的文体有广告词、编写字谜、小故事、通知、申请、章程、使用说明、自传和传记、书信、歌谣、日志、简介、解说词、挑战书、声明、贺信、咒语、序言、报纸头条、新闻、标题新闻、访谈实录、笑话、创意歌词、启示、订单、座右铭、计划、请愿书、开场白、谚语、推荐信、清单、剧本、梗概、短信、调查„„ 这些短小、生动、实用,与生活接轨的文体写作,远不是大而笼统的全篇幅写作所能涉及与涵盖的。
(3)表达的泛化。儿童表达原本是积极、灵动、短促,充满童真,饱含智慧的。但是全篇幅写作容易让表达成为一种模式。儿童为了完成全篇写作的“特殊作业”且获得好评,不得不采用最为稳妥但毫无生气的表达方式。表现为:①对美文的过度追求,对修辞手法的过度强调,导致表达无力。经不住教师评价的强势引导,不少儿童都趋向写“美文”,喜欢在表达过程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没有生活感受,没有内心的碰撞,没有真情的触动。所写的美文,所用的修辞句式,不过是矫情的,没有生命活力的文字僵尸,即便上了彩妆,也是让人感觉生冷僵硬,缺乏表现力;②对范文的简单模仿,导致话语的失真。读写结合的教学渗透对写作教学的影响巨大,不少儿童习惯于模仿范文写作,写下的文字乍一看挺有“范儿”,一旦脱离范文却回复平庸。全篇幅写作对模仿的要求含糊不清,所谓的“模仿”仅仅停留在句式照搬,词汇堆砌的邯郸学步状态。而真正意义上的模仿写作,要求上是有层阶递进的:仿形,仿意,仿神,仿风格。如,国外在模仿写作的教学上,就是采用严格的分层教学:先精读段落,之后统计段落中某一类词的使用频率,出现位置,分析段落中的文意,语言结构,句子组合,关注作者的表达方式等。在对范文比较精准的“定格”后,严谨地按“格”模仿。如此精细,周全,分阶段递进式的训练,不是全篇幅仿写所能完成的。2.全篇幅写作中低效或无效的“教”,导致儿童写作流于形式。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写出隐逸的思维,用语言文字将思维的结果展示出来。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学和人类学研究证实,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全篇幅写作中,由于长期对“教”的目
标错误定位,着力点偏移,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教”的无效或弱效,儿童写作随即成了不需要思维参与,只需要不断“码字”的枯燥体力活儿。
(1)“教”的目标偏离。全篇幅写作,教学目标是大而泛之,贪多求全的,模糊地瞄准“写出一篇文章”。因为要写出全篇,所以篇章中所涉及的写作技巧、知识、能力等,都成了为达成目标服务的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被平均用力,不断重复提及。可以想象这些写作内容是陈旧重复的,随之,陈旧的知识点就被再次重复,直至成为烂熟于心但毫无用处的“条目”。例如全篇幅练习中,但凡遇到写人的练习,教师总要将目标定位在“全人描写”上,总一股脑儿提及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儿童一遍遍重复写下自己熟悉的“外貌”,凑成一个个看似不同实则相似的“人”。殊不知即便是作家,也有擅长和突出的一方面,眉毛胡子一把抓,人物反而是不具备特色的。
(2)“教”的着力点偏移。全篇幅写作的教学着力点,多集中在写作动机的激活,写作内容的创生上。我们常见的课前创设情境,举行活动,组织游戏,谈话互动等都属于动机的激活,同时也带有提供内容的意味。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师生对话,勾连生活,畅想未来等,都是为提供写作素材,开发写作内容服务的。杭州师范大学叶黎明博士在其专著《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中指出,写作教学内容由三个方面构成:写作动机,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其中,儿童最需要教师提供辅助的是当下写作需要的方法,即当次写作所需的方法。动机的激活源于儿童年龄特质,不是难点;内容的生成源于儿童的当下所处的情景,已是现成;对未来的想象,对旧生活的回忆,不需要教。
(3)“教”的模式僵化。全篇幅写作的教学模式是我们熟悉的。如:命题布置,解析命题要求,写作,评改。又如: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对话整理,写作,评改。而这些教学的形式更应该称为模式,仿佛一个“套”,儿童直接将“话”装入套路中就可以成文。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影响下,很容易产生“套板反应”。这是一种不良的写作心理效应,导致儿童写出空话,套话,大话,老话。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条件反射,当写作者要描写一段话时,能立即联想到一些旧有的或是惯用的词汇、章句,能顺应地运用于表达中。比如,有人发现大量文章中的美女都是“植物人”:桃花面,杨柳腰,柳叶眉,杏圆眼,樱桃口,粉藕臂;几乎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以想象,一个作者的写作心理习惯一旦滑入这种“套板反应”,就很容易思维上的惰性,这也将导致写就的文章陷入板滞,表达落入俗套,情感浮于表面,如老气横秋的老者。
(4)“教”的过程缺失。全篇幅写作的过程一般包括:审题,构思,立意,选材,起草,修改,定稿。传统的教学会集中在写前进行,也有在写后以评讲的方式进行。这些都是一时性,集中型的“教”。同时,为了确保儿童写出全篇,在其写的过程是不敢打扰的。这就使写作成了“单边活动”,闭门造车的格局也就逐渐形成。王荣生教授认为: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教”与“学”的共同活动。写作教学课程,至少要包含“作前指导”或“作后讲评”,最重要的是“写作过程”的介入、辅助、指导。可见,从课程角度看,过程中的“教”应成为重点。写作,尤为凸显和需要过程中的“教”。如:创设并营造良好的写作语境;组织游戏活动燃起写作热情;在口语交际等写前预热环节中规范言语表达;在静默沉思时循循善诱或是耐心等待;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做点拨性示范引领„„只有在全过程实施不同方式,不同作用的教,儿童写作才有温馨、安全、自信的良好心理体验。
3.全篇幅写作对写作结果的呈现过度苛求,导致儿童写作文心偏浮。全篇幅写作的功利性十分明显,教学就是为了促成一篇篇文章的写就。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文章最终呈现时,也就孤注一掷地将儿童写作逼向成人化、伪圣化、功利化的死胡同。况且,如果教师是写作惟一的命题者、指导者、评判者,儿童就会在强大的态势压迫下,趋于附和,献媚,屈服,写成“老师喜欢”的样子。长期写这样的文章将使文心浮躁,文路偏移,丧失写作存在的价值。
(1)过程简单化。全篇幅写作最为常态的操作就是重复如何开头,怎样过渡,突出重点段,写出好结尾。即便是写作知识讲授,也集中在“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巧妙过度”“篇末点题”等耳熟能详的套路上。儿童在无数次重复后,会对写作产生根深蒂固的误会,认为这样的拼凑就是写作。同时,也会因这样费事伤神、无意义的劳作而对写作产生厌烦情绪。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起,伴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一些研究者将写作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最著名的是弗劳尔和海耶斯(Flower & Hayes,1980)写作过程模式。他们认为写作包括“写作环境”“作者的记忆”“写作过程”三大系统。其中要特别注重写作过程,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写作计划、思维转换、记忆回顾以及过程监控等。著名心理学家皮连生将写作过程分为构思、表达、复看、修改四个阶段。可见,写作的形式绝不应该是格式化,简单化的。
(2)立意伪圣化。“伪”是假,“圣”是崇高,“伪圣”就是假崇高。当儿童写就的篇章中,满纸的口号、哲理、感悟、道义时,我们会发现,这是成年人“指导”的结果。篇章负载着道德成长的重任,千古以来强调的“文以载道”固然不错,但将儿童的“道”等同于成人的“道”,这种急功近利的崇高立意偏爱,让文心变得扭曲,造出了一篇篇高不可攀的习作。如,参加一次
活动总是能让人突然“长大了许多”,最好的朋友一定要在作文里先“反目成仇”后“重修旧好”,最敬爱的老师一定是“百病缠身”且“坚持战斗”的。
(3)表达功能窄化。过度注重全篇幅呈现写作结果,势必在“写成什么样”上有太多的期待,忽视“为什么写”“如何写就”。这就使写作功能变窄,成为一种单纯提供欣赏或是品评的矫情文字,华而不实,空虚无物。长期这样的孤芳自赏地自说自话,将导致儿童缺乏读者意识,让写作丧失交流交际的功能,成为专为提供教师批阅的文字组合。
其实,写作完全可以是多功能的。海恩斯认为写作可以是为了引起注意,为了加强印象,为了说明事理,为了娱乐,为了质疑,为了道歉,为了带来幽默,为了宣布某个决定,为了挑战对手,为了澄清某件事,为了沟通,为了解释,为了表示关心,为了让人信服,为了阻止,为了劝说,为了鼓励他人,为了安慰自己,为了表达异议,为了广而告之,为了开导,为了缓解尴尬,为了提示别人,为了分享„„每一个功能都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儿童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联。写作功能宽泛,将使写作成为激发真挚热烈的欲望,具有真实情境感的实践活动与内心真切的需要。
(未完待续)
第二篇:《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写作
《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的选题和基本内容
《小城镇建设》的选题和基本内容,主要围绕《小城镇建设》这门课所讲到的内容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综合考虑确定论文题目和内容。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一)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功能、目标和原则
论小城镇建设的意义和功能;目标和原则;与三农的关系;城乡协调发展。
(二)城镇发展理论研究
论区位理论和小城镇布局;论二元结构理论和城乡经济发展;论产业集聚与小城镇发展。
(三)小城镇建设实践的调查与思考
城市化问题的历史思考;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展小城镇要注意环境的保护。
(四)中国小城镇的成长机制研究
小城镇成长动力模式研究;小城镇对资源的吸引力研究;小城镇与乡镇企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研究。
(五)小城镇建设规划和管理研究
论小城镇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搞好规划,节约用地、坚持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
(六)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经验研究
英国小城镇建设规划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小城镇建设与规划的教训;韩国新农村建设与规划的思考。
(七)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中的问题探悉和对策思考
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小城镇发展经济实力不足的原因与对策;小城镇对人力资源吸引力缺乏的原因与对策。
(八)小城镇建设与中国城市化研究
改革前城市化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城市职能的变化与思考。
(九)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开展调查研究
***镇小城镇建设现状的调查与思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镇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十)工作研究
加强党(团)的建设,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搞好人口控制,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加强(会计)财务管理,搞好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情况是好的
1、大多数学生喜欢写课程论文,对撰写课程论文有正确地认识。
电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一般都喜欢撰写课程论文,认为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对从事农村工作有好处。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而且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精神财富。
2、优势突出,特点明显。
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少同学表现出了熟悉农村工作、有较强的实践工作能力的优势,不少同学的课程论文有较高的水平,对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新农村建设等有清楚地认识。选题有现实意义,立题比较准确,符合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不少学生能熟练的、综合的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少学员对于撰写课程论文很下功夫。尽管工作忙,但是能够积极地对待电大的课程安排和各项要求。认真的听取对如何写好课程论文的讲解,认真的选题、列提纲、调查材料、自己写成文成稿,能准确地提出问题,问题地分析也很客观,提出的对策也有参考价值,很实事求是。
3、教师指导得力,方法正确
据我所知,电大的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在论文指导方面也都做了大量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除去大课堂讲解如何撰写课程论文外,一般还要对学员的论文初稿进行单兵教练,一个一个学生、一篇一篇论文的指导,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是肯定的。
二、在撰写论文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选题大、涉及面较宽,立题不够准确,有的不知道如何选择和确定论文题目 比如:
①喜欢带有“中国”、“中国农村”、“中国小城镇建设”的题目,而这类题目都显得过大。
②“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则面太宽,不清楚不明确要调查和思考小城镇建设的什么内容,不加副标题也不清楚调查的对象是谁。
③“新农村建设之我见”、“小城镇建设之我见”,题目太笼统,不知道准确地目的是什么。
④有的写计划生育,写社会治安,但是不与小城镇建设相联系。
2、文章结构掌握不好、逻辑关系混乱
一般说来,文章的基本结构和逻辑关系是:描述现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尾。但是,有的学生的论文,结构不甚合理,逻辑关系不清楚或有点混乱。
这方面问题的具体表现是: ①孤立的单层结构。
有的学生的论文只写基本情况,写过程,或只写成绩,形成单层结构,不知道论文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②不全面的双层结构。
有的学生的文章,写两个部分,第一是基本情况,第二是今后怎样做,或叫做提出对策。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对策,没有交代清楚。
③有缺陷的三层结构。
情况一。有的课程论文,写了现状、找出了问题、提出了对策,但是没有分析问题。所以不知道产生问题的原因,对策是否准确,不知道,不能“自圆其说”。
情况二。有的课程论文,没有阐述现状就开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对策。显得有点突然,或认为问题很严重,没有正面地反映,不能全面地展示调查对象的全貌。这样就显得文章没有头部,不完整。也显得文章不够客观,不够实事求是。
情况三。有的课程论文,提不出对策。“现状描述”、“ 问题阐述”、“ 原因分析”三个方面都不错,但是没有对策,或者提出的对策不明确,或者是套话,或者是“听起来正确没有实际意义的话”。
④混乱的多层结构。
情况一。有的文章划分为六七个或者八九个层次,层次太多模糊了重点,也造成了逻辑关系的混乱。如把几个问题都写成了一级标题,并且与原因分析并列。如现状-问题一-问题二-问题三-原因分析-对策一-对策二-对策三。
情况二。有的课程论文,前后内容颠倒或交叉。有的提出对策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解决,没有了下文。或者是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后又提出了另外的一个问题。层次很多,内容不少,杂乱无章。
3、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材料,他人或网上材料占用过多 ①不善于总结和整理材料。
情况一。调查样本太少。有的随机调查仅有十几个人或者几个人,很难说明问题,不具有普遍性,总结不出什么规律。
情况二。有素材,整理不出条理,找不到规律。②网上材料太多。
情况一。整篇文章荡下来,甚至几个人用一篇网上的文章,有的是一篇文章打印几份,大家拿去糊弄、凑数。
情况二。张冠李戴。把外地的材料写进自己的文章,代替自己的调查。有的地名都没有改过来,露了马脚。有的甚至是县、区一级政府的工作报告改写成文章。
4、时间紧、工作忙,找人替写。①让自己孩子替写。
看上去,小学生的字很明显,规规矩矩,整整齐齐,但是语言不是成人的。②同学替写。
情况一。你的写好了,打印一分给我交上去懵老师。情况二。你的一点,他的一点,部分摘抄凑文章。情况三。换一个头、换一个尾,中间不变。
5、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是课程论文,不知道如何写课程论文,或者说不知道如何写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课 程 论 文
题目:
姓名: 班级: 学号:
2012年10月12日
摘要
关键词:3-5个
目录(单独页)
论文题目
正文
一、研究意义(或重要性)
(一)(二)
(三)二、现状(或现状分析)
(一)(二)
(三)三、存在问题:
是在现状分析基础上找出的问题 最多5个问题
(一)(二)
(三)四、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二)
(三)五、解决对策(完善的途径或者措施)
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与问题一一对应(或从几个方面解决,途经可以多于问题的个数,但是不能少于个数)。
(一)(二)
(三)结束语:结论或展望
参考文献
网站资料:作者,篇名,网址,发布时间,浏览时间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www.xiexiebang.com,2005-01-16,2005-12-0
3期刊:作者,篇名,期刊名,时间:页码
牛力等,我国小城镇发展模式初探,建筑管理现代化,2004(2):26-30
书籍: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
5报纸:作者,篇名,报纸名,时间,版次
朱启臻,小城镇建设,中国建设报,2005-10-16,8
注意问题:
1、论文写作一般都以非常客观的第三人称来写,而不用第一人称。
2、论文中的时间、地点应该交代清楚。
3、论文中的数字最好做成表格的形式,这样比较清楚。如果有能力,则可做成图形。
4、标题之后不用标点符号。针对每个标题的论述要切合标题。
5、论文的前后逻辑关系一定要合理。
第三篇:微写作
微写作”,搅活语文一池春水
四川省特级教师李迪明
明年北京高考语文将把一篇大作文变为一大一小两篇作文,“微写作”与大作文重新同台演戏,为应试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搅活语文一池春水。
据知情人士透露,将60分的作文分为两题:第一题为“微写作”, 分值拟定为10分,字数将控制在200~300字;第二题为大作文,仍将沿用以往的出题方式,分值拟定为50分,字数在700字左右。增加“微写作”不是考查考生布局谋篇的能力,而是对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考查。根据命题方向,“微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对明年高考作文进行调整,也是为2016年高考语文总分值上调为180分作铺垫。
当今时代,信息流动不断加快,快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微博、微信迅速崛起,“微写作”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兴趣性,作为一种题型,将其纳入高考本来无可厚非,但没必要夸大其意义。
“微写作”,发端于微博,但古已有之。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把“微写作”纳入考试,体现了写作的时代特色,有其实用性。但随着微博、微信的盛行,其碎片化、随意性、浮躁性,让人担忧。而堆砌辞藻,无病呻吟,易于预设,也值得命题者未雨绸缪。
其实,高考一次考两篇作文并不是什么“发明创造”,也无关乎教育公平,更不可能减轻学生负担。
从1983年到1998年,中国高考一次考“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或一次考一叙一议“两篇同大”作文的就有10来次。如,1983年考看图作文(漫画《挖井》)两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1992年考两篇作文:记叙文和议论各一篇(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各占25分。1995年考两篇作文(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①对话200字左右,20分;②评论不少于600字,40分。1998年考两篇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
一),不少于600字,40分;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200字左右,20分。然而,从1983年到1998年,中国高考学生就没有感觉到一次考两篇作文比一次考一篇作文更公平,中国高考学生学语文的负担从来就没有因一次考两篇作文而减轻,反而更加沉重。倒是当时北京、上海的高考录取分数比甘肃、青海宁夏都低,教育不公非常凸出,后来搞各省区高考自主命题,就掩盖了这种不公平。1999年开始的15年,由一次考两篇作文变为一次考一篇作文,理由是减轻学生负担;而现在又将一次考一篇作文变为一次考两篇作文,也说是减轻学生负担,其间的道理,却很难让人想明白。难道我们的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就只能原地转圈?改来改去,又回到了“原点”!
真正的“原点”应该在新中国成立时。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的中国高考。那时的语文可主要是考一篇作文哟,文科生加试一段文言文,也只是断句或翻译,很少涉及其他语文知识和能力。说起语文的学习负担,那些“过来人”都感觉特别轻松。现在的改革者们能不能在减少考试内容上动点脑筋,把高中考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减下来呢?笔者所真正担心的就在于,高考作文增加“微写作”会变成学生的“大负担”!
“微写作”毕竟为高考命题找到了一种新的题型,但这种题型完全可以放到语言表达与运用中去考。高考一次考两篇作文,不值得北京以外的高考作文命题者模仿,因为这有可能增加考生的学习负担!
第四篇:微课程
刚接触微课程,是既好奇又疑惑。微课程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微视频的形式展示某个知识点。它的形式是自主学习,目的是最佳效果,设计是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内容是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时间短的,本质是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程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主动权。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利用好微课程,尽量设置一些与现实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来感染学生,对于学生的情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并吸引学生的注意。
第五篇:微写作全文
2.“汉语盘点活动”,意在用一个词语概括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
点。请从“ 霾、正能量、女汉子、曼德拉、喜大普奔”中,选择一个你认同的“2013词语”,并写出理由。(150字左右)(10分)
从“霾”的关注环境,到“正能量”的正导向,到“女汉子”的社会性别角色意识,再到“曼德拉”的国际视角,以及“喜大普奔”的网络用语。基本上涵盖了“自然”“生活”“国际”“人文”的各个方面,真正达到了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能说、愿说的目的,算是做到了让高三学习畅所欲言了。即使全力投入复习的孩子们不了解“曼德拉”等热门事件,不知道“喜大普奔”这样的网络用语,对于“女汉字”这样或自嘲或调侃的说法总还是会有所体会的,再不济,还有“霾”,就在我们身边呢?
注意题干的提醒: 汉语盘点活动——官方或民间的机构组织发起
过去一年国内或国际发生的变化、人们关注的焦点——着眼于比较大的范围:社会国家、国际视野 语言:准确顺畅、深入或优美者酌情加分。
一、霾(写得多)
1、写表现和危害
2、写反思原因、措施——7分
1、写表现和危害——表述应基本清楚
表现:2013一年中时间长、频率高、地域广; 危害:严重影响人们生活(例如交通)、危害身体健康;国家、地区形象负面等。
2、写反思原因、措施——若具体叙述和抽象概括兼具为好。
原因:工业化快速发展、盲目无序发展、能源消耗剧增、环境污染严重、生活方式不良(汽车使用)、人们(政府)环保意识淡薄、环保的法律法规制定落后或执行不到位等。
措施:和上面原因针对即可(改变发展模式、关停并转三高企业、低碳环保绿色出行等)。
二、正能量(写得多)
1、基本含义的阐述
2、适当举例
3、意义、价值和作用 ——7分
1、基本含义的阐述——积极、向上、阳光、正面激励等(核心意思)
2、适当举例——应该有例子(看看题干)例子面广、恰当者酌情加分。
3、意义、价值和作用 ——信息传播迅捷的社会、充斥负能量的时代里,积极追求希望公平正义的呼唤与诉求非常重要等。
三、女汉子(写得很少)
1、基本含义(现象)的阐述
2、这类(群)女性出现的原因
3、你的评价(见解)——7分
1、基本含义(现象)的阐述——中性、强势
形象:短发、服装中性化;言行举止男性化、比较强势等。内在:比较独立自主、干练、能力强等。
2、这类(群)女性出现的原因——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独生子女的家庭培养、学校教育环境、女性社会角色变化、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等。
3、你的评价(见解)——积极、消极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积极方面:女性地位提高、女性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体现;巾帼不让须眉、对女性能力的认可;是男女平等的具体表现等。
消极方面:这样的人太多,社会缺少柔和,有些冷酷,而很多男人缺少阳刚气;不利于两性相处、社会和谐;高级(成熟)社会模样畸形等。
四、曼德拉(写得较多)
1、生平简述(应突出理想追求)
2、体现出的道德和品质
3、普世价值、精神方面的贡献、道德样板,国际赞誉——7分
1、生平简述(应突出理想追求)——坎坷、监禁岁月、争取种族平等自由的历程等。
2、体
现出的道德和品质——勇敢、坚持、宽容、平等正义等。
3、普世价值、精神方面的贡献、道德样板,国际赞誉——基本同上。
五、喜大普奔(写得很少)
1、词语含义(来源)
2、体现的文化特点 ——7分
1、词语含义(来源)——网络用语、缩略而成(喜出望外、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奔走相告)、表现非常高兴
2、体现的文化特点——流行文化的词语生成方式、便捷、有趣、流行迅速等。另外:若有
3、适当举例、你的评价——积极、消极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样例及评分理由
一、霾
1号,两例9-10分。【扣住“2013年”,对“霾”的原因及反思分析深入;语言顺畅(书写美观)。】
霾在前几年也不是未曾出现过,而今却成为社会热点词汇虽然它只是一个气象灾害词汇,其背后却是这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所敲响的警钟:盲目地追求高速工业化所牺牲的环境,如今正让人类一点一点滑入危险的深渊。或许这个时代的我们应当反思,原本发展为例人类更好滴生活,如今为何失控地变成“慢性自杀”?霾让我们学会放慢脚步,回顾当代盲目的前行之路。
霾。2013年起,中国各地陆续出现雾霾天气,这标志着中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PM2.5概念的提出,国民越发注重自己的健康,国家更加重视污染问题。这一年,因为雾霾,涌现了一批环保卫士保卫地球,出现了义务植树的热潮,更有“因霾劝菜”的佳话。中国人没有因霾而不前,而是拨开云雾再向前,而“霾”自然也成了工业与人文共同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2号,8分【紧扣题干,理由充分,表达层次清晰,语言流畅。】
我认为“霾”是2013词语,因为这一年中国雾霾现象变得格外严重,它是最直接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的变化,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霾是由于大气中污染物过多而引起的现象,它体现出当前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产生的重大矛盾,也是急需解决的危害公众身体健康的问题,应受到重视。所以我认为霾是2013词语。
3号,7分。【扣住“2013年”,“霾”的表现、反思和措施分析比较全面,语言有特点。】
“霾”一字,当为2013词语。过去的一年间,雾霾有事遮天蔽日。此时的北京,日色昏暗,空气变味,偶尔兼有沙尘。行人在街上匆匆而过,每个人都恨不得用口罩武装自己。霾,是中国社会问题的缩影。然而,政府也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高污染工厂关停,清洁的新能源得到使用,每一个月雾霾天数都在 减少。小小的霾告诉我们,2013是产出问题的一年,更是解决问题的一年。4号,7分。【分析有高度,但略显空洞。】“霾”。熊培云语:“2013年是一个真正让所有人感受到”同呼吸,共命运”的年份。对霾的持续关注表达的是中国人对提高生活品质的期待,对活得更有尊严,更幸福的要求。“霾”把所有中国人联系在一起,“我们大家彼此息息相关”,我们关注自己,也关注社会;关注发展的速度,也关注发展的质量;关注既有的辉煌的成果,也关注未来的广阔的前景。这一切的关注都来自于对“霾”的关注。
5号,6-7分。【现象描述充分,危害影响和程度阐述充分,但没有谈及措施和反思。】
“霾”。人可以躲避很多东西,除了天气。据新闻报道,去年我国很多地区PM2.5系数已超过正常值上百倍。在北京这样高度城市化人口密集区,每周七天平均有两天霾。北京的汽车限号越来越紧,越来越多的人出门戴上口罩,可见,“霾”已在不觉中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年底,上海也成了“霾”的头号受害者。“霾”影响范围扩大,程度加深,是去年国内的显着变化。
二、正能量6号,9-10分。
【观点明确,举例紧扣词语内涵准确到位,意义阐释比较充分,语言流畅有气势。】
我选择正能量。2013年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依然出现了许多传递正能量的例子。比如,加大力度反腐败,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比如“中国好大爷”被撞后“谎称”有医保,让我们看到在“扶不起”中傲然伫立的道德标杆;再比如日前在国贸进行的快闪合唱表演,让我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正能量,用沸水浇开坚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7号,6-7分。【突出“2013”,举例准确】
纵观2013年的变化,“正能量”最能概括这一年的特点了。一年来,新的领导班子打击腐败,提倡节约,社会公益向人们展示社会温暖;综艺节目让人体会父爱与和谐;曼德拉传递给世界和平与正义。所有的这些节约、慈善、爱与和平无不给人以强大的动力,让我们更加发奋,为社会提供正能量。2013词语“正能量”可谓是这一年的写照。
8号,6分。【举例比较准确,对词语内涵分析欠缺。】
2013词语评选,我会选择“正能量”。2013年正式载入史册,回收一年往事,我们会发现,温暖的社会人情多了一点。作为一个大家庭,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底层人们伸出援助之手,从走进农村送关怀,到赈灾募捐、雪中送炭,从老人到孩子,从明星到凡人,无一部向这个社会传递着“正能量”。回首2013,我们不应只记得霾的污染以及“喜大普奔”等网络语,“正能量”更适合。
9号,6分【词语内涵揭示准确,条理清晰,但两条原因都没有揭示出特点.】
我认同“正能量”为“2013词语”。正能量,顾名思义,指那些能带给人积极向上动力的事物。我喜欢这个词语,原因有二:首先,正能量的存在,就像阳光破除生活的阴霾。因为有它,我们每天在微博上看到的抱怨、谩骂少了不少,没了坏情绪的传播,每天的空气似乎都更加清新。其次,正能量总能在我失落时给我鼓励。这样的生活每天都更有向上的动力。
10号,5分。【对内涵阐释基本准确,举例分析不准确或没有分析。】
2013年带给我最多感动的一个词语:正能量。正能量,在我看来,指对周围起动积极作用的物质,从未振奋人们积极向上。我无法忘记每天早读前,在空荡的教室,老师为黑暗中学习的我点亮的灯;更无法忘记父母每天早上的叮嘱。我感动于许家印对恒大足球的付出,感动于郎平拖病带队训练的投入。亲人传给我的爱,感动后回报;名人的付出激励我前进吃苦。
三、女汉子11号,8分。【有现象描述,分析比较深入,语言表述客观准确。】
我认为“女汉子”可以作为词语。在2013年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一个趋势就是女子男性化,这背后的趋势是男人宠物化,宠物女性化。听起来很好笑,但是这将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一点女人味都没有,这个社会很快就会变得功利、冷酷起来。一个高级社会的模样反而消失了。社会需要女强人,但是过多女人,女汉子会使社会感觉怪怪的。
12号,5分。【有对词语内涵的阐述,有深层意义,分析范围太小,没有扣住“2013年”。】女汉子应指坚强独立的女性,不拘小节,更加开朗大方。我认为女人应当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独立自主,不需要借助外界力量就可以完成分内的事。之所以认同女汉子,是因为女性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摆脱“柔弱”的代名词,向男人们学习,自己拧瓶盖、搬行李,我们应当努力成为勇敢、坚强、独立的新时代“女汉子”有利于女性更好的生存。
四、曼德拉 13号,9分。【将曼德拉的生平、贡献、意义综合起来,表述清晰流畅,语言精练,分析有高度;“阶级隔离”表述不准确,应为“种族隔离”。】
2013年中,曼德拉逝世,世界失去了一位真正对爱与和平的实践者。这位南非的政治领导人值得缅怀,因为我们忘不了他对抵制阶级隔离做出的贡献,忘不了他在27年监禁中的坚守与强大的内心,更忘不了他在重登政治舞台后放下仇恨放下差异的博大胸襟。他的精神不仅引领着南非由四分五裂的国走向和谐和平的家,更是为全世界对平等自由和平的追求带来不灭的曙光!14号,8分。【曼德拉的生平、贡献、精神品质、普适价值分析比较全面,语言流畅。】
我认同“曼德拉”一词入选“2013词语”。2013年曼德拉逝世,一位倾其一生奉献给和平
与自由的伟人永远离开了我们。曼德拉在狱中度过二十多年光阴,却从未放弃坚守黑人自由之路。他用他的勇敢和坚定,为万千非洲百姓赢得了自由。曼德拉的一生是传奇的,多少人在困境中选择退缩,唯有他的意志和信念支撑他前进。巨星陨落,耀眼的光辉却永存人间。
15号,6分。【介绍曼德拉生平,有精神品质分析基本准确,不够深入。】
在2013年最后的时刻,曼德拉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他没能等到自己的新年,但却留给了诗人一个伟大的人生,曼德拉先生一生都在为反种族歧视,尤其是黑人歧视做贡献。他的宽容和那些种族歧视者的冷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人们能真正从内心平等地对待不同肤色的人。他伟大的成就,不仅改变了南非,对整个非洲乃至世界都产生恶劣重要的影响。
五、喜大普奔16号,9-10分。【阐释内涵清楚,使用意义价值分析准确深刻,紧扣“2013”变化。】
若挑选2013词汇,我认为“喜大普奔”一词最为恰当。本词来源于网络,本是四个四字词语缩合而成,因在网络上广为流传而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本词可用于代替原本的四个词语,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但也被人们用于反讽社会现实。这个词表现出人们对社会评论的轻松心态,这表现出社会的进步;同时代表了缩词创造新词的流行风潮,这刚好代表了2013年人们的交流特点。
17号,6-7分
【阐释基本准确,有举例。分析意义不够,网络词汇没有提到,举例有不准确之处。】
喜大普奔这个词实际上是四个成语的简写,分别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奔走相告,普天同庆,而2013这一年,确实称得上是“喜大普奔”。这一年中,神舟嫦娥齐飞天,蛟龙再渡深海,无一不是举国欢庆的乐事。而在日常小事上也是如此,现在老人倒地大家都敢去帮助,有人落水也会有人奋不顾身地去救助,连中国足球都夺得了冠军,确实是喜大普奔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