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自己一个理由,让世界活下去(定稿)
给自己一个理由,让世界活下去
——从《时间简史》重识世界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生物化学工会小组
应
超
轮椅上的霍金,用他那超于常人的思维和智商,带领读者进行了一次透过“物质”、穿越“时空”、重识“世界”的奇妙旅行。对于绝大多数人们来说,《时间简史》算得上是一部颠覆物质观、世界观的作品,物理学界探讨至今也仍无定论的“宇宙”问题再一次通过文字展示出其古老而神秘的本色。徘徊于哲学、天文学及物理学之间,“宇宙”这一概念既令人感觉新奇,但又尽显深奥,要探寻宇宙的奥秘,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跟随霍金的思路,从最基本的“物质”出发,认清我们所处的“时空”,进而认识我们共同的“世界”。
首先,何为“物质”?
从哲学角度上讲,物质即一种存在,世间万物共享相同的物质基础,物质也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保持质能的永恒不变。所以,在共同的物质基础的轮转中,也许今天的我就将成为明天的你,而未来某日化作山川草木风云雷雨也未尝没有可能,因为我们本身都是源于相同的元素。孟子有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有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绛名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儒家思想都与“物质”的哲学内涵共通,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一个人就是他身边所有人的总和,他的成长生活、言行处事都深刻地受到身边的人和所处环境的影响,也即他是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故任何一个人都应当关爱身边的人,为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作出自己的贡献,“我”即“世界”,珍爱世界,亦即珍爱自己,难道爱惜自己还需要特定理由吗?
“物质”的这一内涵,早已体现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崇尚的美好理念中,大和、大爱,自古便是中华人民所推崇的境界,这也将是这片古老土地不变的复兴梦想。
其次,“时空”为何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我们对时间飞逝的描述和感叹,但霍金却说,时间未变,只是我们在飞逝。霍金的理论衍生自物理学界泰斗波尔,认为时间和空间本是一个混合的概念,时空的本质是物质的散漫态,而时间只是物质状态变迁的一种度量。
时间仅仅作为一种标记,而对于每一个生命个体而言,我们似乎总有一种莫名奇妙的错觉:我们做的事情越多,生活越充实,我们所享受的时间便越多,就好比一部小说,好不好看并不在于长短,而取决于其内容是否精彩。假若我们所留下的精彩在死后仍被后世人所记忆,不正意味着我们仍以另外一种形式存在于这个空间中吗?就像我们欣赏美丽的日落,殊不知我们所看到的阳光其实是八分钟之前的光,因为光从太阳照射到地球需要八分钟的时间;而我们在夜空中看到的星星,却很有可能早已经陨落了,但它们却仍然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可想而知,人类发出的信息也可能会在地球灭亡后被其它太空生物接收,进而展示在它们眼前,这不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么? 可见,时空总是具有延时性,我们当前的生活必会对未来的自己或他人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抓住当前的时间与空间,把握好自己的精彩生活,这正是“时空”这一概念引申出的哲学意义。
最后,“世界”又是什么呢?
形而上学地讲,世界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从他开始认识世界到他彻底遗忘世界为止,永远有多远,长不过生死之间。然而,物质是共通的,时空是延时的,你的世界终会与他人世界融为一体,你的生命也终会成为他人的生命。但是,生命终归是一次得之不易的体验,究竟要如何去度过,每个人有不同的选择,默默无闻是一生,轰轰烈烈亦是一生,可以很在意,也可以很随意,都是一生,不过是生活的方式不同罢了。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古人的诗句很好地诠释了活着的意义。热爱并创造美好事物,在岁月磨损的纷扰中仍旧如萌芽般充满欣喜与感动微笑着热情地生活,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有人说生命的本质就是浪费时间,那我更愿意将时间“浪费”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那些认定一切奋斗和努力都终将在身后灰飞烟灭归于枉然的人是悲哀的,即便是最艰辛的生命也是有大欢喜的,这欢喜来源于那些美好的生活体验——那些勇敢的尝试、那些执着的坚持、挥洒着汗水和泪水的付出、满载着歌声和笑声的收获。热爱生活的人更容易被生活所感动,而感恩于辛苦生活中的美好的人们,也乐于奉献自己为别人创造美好。当我来的时候这个世界不尽完美,当我走的时候我希望世界因我而更加美好,哪怕是一点点,若曾用心地体会、真诚地生活过,并尽自己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美好的东西,这样的生命就是没有缺憾的。
每次翻开霍金的《时间简史》,复杂而深奥的概念和理论便会一遍遍冲击我的智商,但抛开这些蹩脚的定义,这本书隐藏着的却是深刻的哲学道理。每个人的世界在某一程度上总是共通的,故我们每一个人对世界的良性发展都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迷茫、挫折,不过是生活的涟漪,只要我们坚信自己生命的理由,一切又都会重回正轨。因此,给自己一个响亮的理由,让你的世界更好地活下去!
从记住回家的路到孤独的价值
——读《周国平散文精选》三则
语文组 贺少君 其一:记住回家的路
自我是一个中心点,一个人有了坚实的自我,他在这个世界上便有了精神的坐标,无论走多远都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周国平
偶然的到来,必然的离去,那么家在这样的生命之旅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家,一个不大不小的概念,却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家孕育了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在家的庇佑下成长。家的故事最容易感染我们的情绪,随着它欢笑,随着它哭泣,那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其中,在前进的道路上,如果感到累了,回头看看,那一定是家的方向。周国平在文中所指的家是自我,是自己的心灵世界,是我们应该努力坚持的方向,是我们应该用心建筑的心灵家园。
寻找心灵的净土,安放我们的“家”。不可否认,分分秒秒变化的外部世界正在或多或少地影响我们,改变着我们处事的方式方法,但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应成为导致我们丧失内心信念的根本原因。从唯心主义的角度看,信念也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属于意识范畴,是唯心主义的核心。既是核心,我们就应该把握好它,不让我们的意识为外部环境所影响。能做到外在顺应而内在坚持的人,一定是个能记住回家的路的人。只有心灵上的留白,才是家的真正位置。
我们要善于把外部生活的收获变成内心的财富。提倡一事一得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经常作阶段性的总结和反思也是相当有益的。善于总结生活中的点滴并将之转化为心灵财富的人是聪颖的,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在这个反思、提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心灵之家的轮廓,更明确自己的方向,自然,这样的人不易或者说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在风雨的洗礼中,在坎坷的荆棘里,让我们记住来时的路。
其二:简单生活
“对于心灵的境界我所能够给出的最高赞语就是:丰富的单纯。”——周国平每一个人,都希望保有自己的一份纯真。许多伟人,虽然大脑处在某个领域的最尖端,他们的心灵往往都永葆儿童的单纯,他们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周国平还说到,一种单纯倘若没有精神的光彩,我们宁可说它是简单而不是单纯。其实在我看来,简单与单纯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着不同的定义。
有人将《瓦尔登湖》作为一个隐居的最佳范本,也许对于作者自己来说他远离了闹市的喧嚣,来到这样一个世外桃源,拿了一把斧头,到康科德郊外的林中自己搭建了一座小木屋,然后劳动,其余时间用来阅读和思考。他的一切所需均依靠自己动手获取。也许这种恬淡而简单的生活也是很多人所向往的,但是我觉得,假使将自己放到这样一种环境中去,反而会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不会伐木,天天为了生存而烦恼,时间一长,在这么大的生存压力下一定不会对这种生活再有任何好感了。对我来说这就成为一种复杂生活。
我认为所谓简单,不一定非要简单到只有一日三餐,粗茶淡饭。所谓简单的生活,应该是去毫无顾虑地做自己热爱的事,擅长的事,只有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像个孩子般那样对世界抱有无限幻想,本能的受一切精神事物所吸引,每一个人得到自己心灵的充实和满足,那就是最单纯最快乐的。
我们不愿意去过一种复杂的生活,那是因为有时不得不逼迫自己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事,甚至是去面对自己不想看到的一面,去面对人性的弱点,阴暗面。正如有的人喜欢一个人默默的坐在角落里静静思考,当他处于一种社交场合时,往往觉得不愉快。这样,无论在外人看来这有多容易,对他来讲也是一种复杂的生活。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每个人都有权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简单生活。心灵的满足,只有自己体会得到。
其三:孤独的价值
一个社会需要人的存在,一个人脱离不了社会。无论是伟人,君子或是小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他们脱离不了社会。正是由此,孤独在社会也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位置。
孤独常常被人当作一个贬义词,一个人若是经常需享受孤独,那么人们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孤独的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自身的缺陷。可是有如此想法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享受孤独的时光。关键只在于时间上的长短罢了。事实上,孤独就是人生的必备品。至少这个世界上还未出现过一个人能不间断地生活在社会交际中。周国平先生便在文章的第二章中提到了一个例子,其中提到沮丧的人需要在独处中顺变。现在的社会尚没有这么明显,在古代的社会中,父母去世的需守孝一年,不论为官者或是平民。这已足以证明孤独的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会上愈加明显的盲从现象也与孤独有着密切联系。盲从便是由于一些思想缺乏孤独的培育,在应对事情的时候,未加深思熟虑,轻易的作出决断。人是一种富含创造天赋的动物。可许多人尽其一生,都未能发掘出自己的潜能。但往往一些看似无才的人在一些幽闭的环境下,激发了自己的潜能。孤独是孕育一个人才的摇篮。
然而有时,孤独又可以作为寻找自我的途径。这在宗教信仰中体现较多。正如《圣经》经常出现的故事情节,先知们在聆听神喻时,总是先走上一处山顶静思,通常这一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且不论他是不是真的听到神喻了,但至少他并不是在与人沟通的时候想起自己的信仰的。他们是在静思中寻找到了灵魂的方向。
就像是一个急性心脏病患者需要药品一样,一个正常人也很需要孤独。孤独的价值,不需言语,不需行动,只一颗不断跳动的心就能体会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孩子教育的感悟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综合组 徐昌军
20多年前我在建平中学工作时,学校就在倡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样的教育理念。10多年前,我第一次阅读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他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专家们编写的一份报告。报告中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和分析。从接受这样的理念到初读此书,我当时还是很朦胧、很含糊,理解不深。
书中提出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而其核心是学会生存。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书中告诉我们,教育必须培养人类去适应变化,这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1991年我曾作为教练,带领建平中学五位初中学生,赴美国参加第十二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这对当事人来说是一件多么了不起和值得骄傲的事。而参赛结束,及事后许多年,乃至于到今天为止,引出了我的许多思考、探索、反思和追求。
从美国参赛回来以及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思考,开始问自己:你理解教育的含义了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孩子吗?你理想中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最终希望得到的是什么?由此而开始了自己在子女教育上,怎样对东西方文化教育的融合、摒弃和借鉴的实践与探索。开始明确了适应和生存的含义,培养一个能适应社会生存的人才是主线。
我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有的父母则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读书。过度的爱护、保护,造就的不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缩、心胸狭隘的小男人。有的父母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
当我孩子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时,我又第二次阅读此书、更多地体会到这本书的博大精深和高瞻远瞩。最近又翻阅了该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和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和知识的力量!也正是因为受这本书的影响,在我的子女教育观形成和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历经坎坷曲折,承受了许多的压力和责难,付出了难忘的代价。二十多年来,在朦胧、彷徨、坚信、坚持中走过。如今感慨颇多、受益匪浅。回想起来,以下几点值得思索和回味:
我注重了孩子的身心素质。让他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保持健康的体魄。让他养成开朗活泼、善于交往、抗击挫择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让他注重保持三个心:追求平常心、遇事有耐心、树立自信心。我培养了孩子的各项兴趣。在激发各类兴趣的基础上,让他有一个渴望和探索的梦想,从而为实现这一梦想去努力,去追求。尽量创造三种氛围:鼓励赞美氛围、和谐沟通氛围、创新进取氛围。有了良好的氛围,才能激发兴趣,去实现追梦的愿望。
我向孩子灌输了生存意识。学习、生活、做事的根本目的在于生存。生命是最可贵的,而维持生命的根本在于如何生存。就是将来长大成人了,自己养活自己是最起码的。在面对社会,尤其是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适应如何生存才是最关键的。就需要做到三不要:不要抹杀孩子的个性、不要磨灭孩子的思维意识和创新火花、不要忽视孩子的任何第一次。
我要求孩子学会思考、判断和选择。当你遇到任何事情,你去思考了,就会做出判断;有了判断才会选择。因此会思考是源,会选择是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间的任何交流和沟通,都没有对与错、是与非的强求。只有二点:你认为怎样?你打算怎么办?
我强调孩子要有感恩意识。父母的言行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要想得到多少,做父母的就得付出多少。在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中,孩子将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我在不断地思考、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渐树立起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身心健康、自立自强;责任担当、明确方向;忠孝感恩、刚毅阳光”。如今这一目标已开始显现,并初见成效。也真正地体验到了愉悦和幸福!
读书也让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记事、议事、叙事、感事。这几年,每年上万字的杂文随笔,再加上阅读的感悟,如今翻阅回味,真是其乐无穷!读书让我享受到快乐!读书也给我生活和工作带来快乐!读书更是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完美的享受!
岁月如歌
——我读于漪《岁月如歌》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语文组 孙丽杰
小时候,家离学校很近,对校园比较熟悉。于是在有限的视野里有了将来要做老师的愿望:羡慕手执教鞭,双手背在身后在学生们中间巡视的神气摸样,还有粉笔末翩然飘落在身上的快感。
后来如愿做了教师。在邢台一中明亮的阅览室里,我如获至宝地发现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我是个容易受到感染和鼓舞的人,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并大段大段地做笔记。偶尔,会出神地对着窗户想,什么时候能够见到于漪啊。继而很快嘲笑和否定了自己——距离太遥远了啊。
后来发现世界真的不大,距离没有想象得那般遥远。几年后在文建中学会议室里,我们几位教师代表与刚为师生做好报告的于漪老师座谈。我当时很激动,不是因为追星,不仅是因为见到了于漪这件事情本身,而是我感到,曾经否定的我的一些想法,其实并不是如想象般遥不可及,只要心有所想,就有实现的可能。我一如既往地对待工作,收获了许多,却有了更多的困惑:关于教师的价值,关于语文教学究竟应该做什么,关于语文课程内容的混乱无序所带来的繁重的工作量,还有对自己浅薄的专业修养急于求成的浮躁,对教育大环境的不太认同,对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的无奈,对学校教育对学生真正影响的不可预期,对目前教育弊端对孩子健康一生的负面影响等等„„总之,一时间,许多方面让人感到无助,许多方面都难以找到价值感,在专业上想要深入下去的点总也找不到„„我的倦怠感从未如此强烈。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觉得,于漪老师是很重视人文的,她的语文教育观就是“教文育人”,她对“育人”看得更重一些,所以自然就对如何“教文”不够重视。我认为,她关注的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德育方面的渗透,而对于语文学科本体上的贡献不是很多。后来在《语文学习》上,接连读到关于于漪的研究文章,读到她的语文教育思想。我这才感到是我的认识和了解的肤浅,才导致了我轻下结论的片面。这才引发了我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和《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的冲动。
《岁月如歌》是于漪老师于2007年撰写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专著。这本书是于漪老师对自己走过的八十个春秋、特别是近六十年教师生涯的回顾、反思与总结。正如其扉页所说:“拉开层层心幕,往事历历眼前;教海沉浮,岁月如歌。被白发欺人奈何,却道天凉好个秋!——《岁月如歌》”。
在读的整个过程中,我陶醉在于老师的娓娓叙述中,惊叹于她灵动的教育教学智慧,并为她高尚的人格所折服。在她八十多高龄的现在,目睹她亲临教育现场,亲自为后辈指点写序,并高屋建瓴地点评教师的公开课。每一次,都让人倍受鼓舞,又给人学养的熏陶。她矍铄的精神状态,依旧慷慨激昂的演说,对年轻教师慈爱和期待的眼神,以及她竭力提携青年教师的鞠躬尽瘁,都让人无比敬仰。每读她的书,我都心潮澎湃,力量十足。我总会记得其中的几个片段:
于漪老师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书中《“门”在哪儿》一节中提到鲁迅的小说《药》中有个句子:除了夜游的东西,一切都睡着。一个“着”字有四个读音,在这儿应读什么呢?读zháo的话,后面还有一个“了”,才顺妥。于漪老师想到,做老师不能蒙学生,碰到吃不准的地方不能绕道过去、含糊过去。后来,于漪老师从鲁迅作品的英译本中查到:all was asleep而不是sleep,才吃准了是念zháo。
在《用语言“粘”住学生》一文中,于漪老师说,“我的目标是‘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如何规范自己的语言,清除语言中的杂质,提高语言的质量?我用了“以死求活“的方法,用比较规范的书面语言改造自己不规范的口头语言。当时,年纪轻,有劲儿,追求完美。我把上课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然后自己修改,把不必要的字、词、句删除,把不合逻辑的地方改掉,然后,背下来,然后,再口语化。这样一来,啰嗦、重复、语病大大减少。每天到学校,我要走20分钟才乘到公共汽车。这20分钟里我就把上课的内容”过电影“,在脑子里放一遍:怎么开头,怎么展开,怎么发展,怎么掀起高潮,怎么结尾;这个问题下去,学生怎么回答,回答不出,怎么引导,怎么铺垫„乘上车,有时继续想,乘过站的情况经常发生。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改造语言而且一堂堂课心中很踏实,无丝毫漂浮之感。课后,再记个‘教后’,简要地记下学生学习的闪光点和自己教学的缺陷、不足,乃至错误。一步一个脚印,打做一名合格教师的基础。” 还有于漪老师精彩的课例《晋祠》、《变色龙》等,于漪老师作为班主任,面对个性迥异、充满活力的学生,如何在爱的责任中领悟、逐步懂得师爱的真谛,品尝到亦师亦友的无穷的乐趣(《拷问感情与责任》)等等。
这本书不能解决我具体的困惑,但是我却接受了于漪老师对我精神的熏陶,专业的感染,教师之路的引导。我发现,渐渐的,我以前对教师职业的喜爱,从最初的简单的向往,到后来日复一日的日久生情,蜕变为现在的深沉的爱。它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它带给我的欢乐和担忧,融合进我生命的节奏中。并且在读的同时,我会问自己,我爱的是工作还是学生,我提高的是学生的语文成绩还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把语文教学的哪个方面弄通了,而在哪些方面我还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每想到这些我都如芒在背。我有太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太多需要攻克的难题,有太多需要提升的空间。但是,我以此为乐。当我明白自身在工作中的价值的时候,我所从事的这项事业又变得如此严肃和高尚,我知道唯有孜孜矻矻,夙兴夜寐,才能使我前进也许只有一小步。
我想大概我今后的职业之路会一直这么走下去。于漪老师的书将一直是我的精神力量,给我启发,让我不断深入探索下去。
岁月如歌,这如歌的岁月中记住了一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而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小的教师,在时光的流转中,继续用她的真诚之心去触摸教育的美丽。
我眼中的读书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生化工会小组 乔瑜
曾经我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青年,上山砍柴,却不幸发生事故,导致双腿瘫痪,那时他只有24岁。若干年后,他坐着轮椅,当上了佐治亚州州务卿,有人问他:“你怎么能这么勇敢的面对事实?”他说当时他不能面对,他愤怒抗拒,怨恨命运的捉弄,只是年岁渐长,发现抗拒对自己毫无帮助。那个人再问他:“过了这些年,你是否仍觉得那次事件是个不幸?”他断然否定,并告之经过了愤恨的阶段,他就开始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中生活。他开始阅读并培养对文学的爱好,14年来,他起码阅读了1400本书籍,这些书拓展了他的领域,他的人生比以前所能想象的还要丰富,更重要的是,因此他开始思考,真正用心看世界!阅读完这个故事,我深深感染于通过读书,可以使这个青年真正用心看世界。所以给了我一个启示:当一个人浑噩度日的时候,阅读好书是一种好习惯。
周氏兄弟有两个出人意料却意味深长的比喻。鲁迅说:“读书如赌博。”比如打牌,它的妙处在于一张一张的牌摸起来永远变化无穷,读书也一样,每一页都有深厚的趣味,赌徒中的高手是为打牌而打牌,专去追求打牌中的趣味,读书也一样,要为读书而读书,去追求读书的无穷趣味。周作人也有一个比方,他说:“读书就像烟鬼抽烟。”真正的烟鬼不在于抽,而是在于进入那种烟雾飘渺的境界。读书也是这样,就在于那种读书的境界——它是其乐无穷的。
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之后,喜欢看童话,读寓言;再之后看武侠,读言情;再然后看散文,励志类的书籍,浅浅淡淡的几句话,几个场景,时常叩人心扉。工作之前,读书对我而言,一直是件轻松简单的事情。工作开始,我曾一度因为读书而痛苦和纠结,那段时间我真正对看不进书的痛苦有了深刻的感受。当时我看到一些老师对于教育教学问题常常能侃侃而谈,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我很羡慕,但又很惶恐,因为我的所知实在太有限,所以面对知识点的教学设计,学生事件的处理,往往无法深入的剖析,也无法适当的展开。于是我尝试买一些很专业的书,《教育统计学》、《新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等,当时觉得文字苦涩乏味,或高深难懂,实在是看不下去,几年时间也就翻了寥寥数页,也没看出些什么,因此内心常常矛盾、着急。而近年来,我开始喜欢偏理性的、偏专业性的一些书籍,看之前的那些书不再抗拒。我在翻阅周国平的《守望的距离》、钱理群的《致青年朋友》时,能读进去,甚至有些时候产生了共鸣,心情也很愉悦。我现在已经明白了,读书不用过于心急,不用刻意找一些过于专业和高深的书籍,读些自己年龄段喜欢的书吧,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经验的积淀,自然会选择出适合当下的书籍,去感受、去共鸣、去受益。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现在需要多做的应该是一些教育教学的尝试,多一些体验,多一些思考,有一天曾经枯燥无谓的专业书籍自然会向我敞开心扉。我想,放开很多的要求,单纯的读书应该还是快乐的一件事情。钱理群先生建议青年朋友:读书,一定要沉潜下来,沉即沉下心来,潜即潜进心里,潜到生命的深处,潜到学术的深处。我想,只有潜进去,才能真正地从书中走出来!
时常会有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困惑“为什么读书?”我一直觉得这是个容易回答,却很难回答清楚的问题。所以把它放在了最后提出。说容易回答是因为有些时候读书是为了求知,有些时候是为了好玩,有些时候是为了改变命运等等。说回答不清楚是因为求知、好玩、改变命运等的途径不止是读书,从根本上来说到底是为何读书呢?钱理群先生说:青年人读书不止为了解答专业疑惑,更得思考“我要追求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的人生目标在哪里?”等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若这些问题不想清楚,就无法确立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会影响到一生的发展。所以我想,读书是为了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形成准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当然,仅仅读书是不够的,因为书上的东西并不是自己的,要真正内化进自己的心灵,一定要实践。在“生活”这本书中,多参加社会实践,如公益性志愿者活动,多去体验,这样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大地”,人就“立”起来了!
无论是成功的时候或是失败的时候,无论是快乐的时候或是沮丧的时候,无论是生气的时候还是无趣的时候,请读读书吧,你会发现原来这些感受别人也都有,我们每个人因为这些不同的感受而拥有了丰富的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是教育的源泉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东昌中学
生化工会小组 李文莉
读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我深深被李老师深邃的教育思想、师生真实情感,以及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也让我从书中认识了这样一个充满理想与爱心的名师。
这本书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师生故事,记录着人间最美、最真挚的情感。书中没有弄巧的文笔,没有油滑的高调,只有朴素的语言,这是被汗水浸泡过的文字,是蘸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我从每一页都看出这样的字眼:“爱心”,“良知”,“思考”,“责任”,“忧患”„„。字字句句间诠释着一个“爱”字。李老师运用许多学生的原话真实地写出他怎样地爱学生,学生又是怎样地爱他,我的内心不仅仅是感动,更是一种心灵的震撼。
每个人都需要爱,孩子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李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他在书中这样写道:“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还说:“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是当好一个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感情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是充满爱的情感。“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永远不对任何学生绝望。”这便是李老师眼中最重要的师德。
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看似都很普通,但重要的是每件事情都看出了他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他能始终如
一、坚持不懈地呵护着学生不断地成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毕生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他对学生的爱全身心地投入,贯穿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细枝末节,包括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值得每一位师深读、深思。
关于对万同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从中我们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和耐心。只有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后进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他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实实在在、不掺一点杂质,这种爱细致入微。他会精心给每个学生过生日,在生日这天送他们一本励志的书,一本笔记本、自创一首诗。当学生汪斌的父亲执意留下一筐鸡蛋感谢李老师对儿子的关爱,李老师每天用小煤油炉煮上一个鸡蛋给汪斌送去,这种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深深地震憾了我;在课间他经常和学生一起活动;在假期中他带领学生一起走进大自然,在草坪上和学生摔跤,斗鸡,打扑克等;李老师还经常把想家的同学或有特殊情况的同学请到家大吃一顿,让学生有种回家的感觉;他还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坚持按号轮流家访等等。李老师与学生同喜同悲,吃喝玩乐,打成火热一片,再玩世不恭的顽童也会敞开心扉,心甘情愿接受李老师的谆谆教导。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教师要以自己的心灵赢得学生的心灵,在教育岗位上处处闪耀着爱的火花。
第二篇:给自己一个入党理由
敬爱的党组织:
xx月xx日,我上了第一次党课,学习了党的性质和党员应具备的素质,老师重点让我们思考自己的入党动机是什么,什么才是我们该有的正确动机。
其实在一年前的的三月,距离高考不到一百天的时候,我就在思考:要不要入党,为什么要入党。记得那天老师走进教室问我们:“有想入党的同学吗?”教室里鸦雀无声,高考在即,其他事情很难引起我们注意,老师接着说,有意愿入党的同学写份申请交到团支书那里。那时我有些心动,电影里的场景显现在脑海中:一群有志青年站在党旗下,右手握拳,目光威严,发出庄严的宣誓。
申请,在我的意识里,那是很郑重甚至庄严的词,一份入党申请就是一封庄严的承诺书,承诺信仰共产党*并为实现共产党*事业奋斗终身。而我,在那些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青年面前显得多么平庸,在经受历史风雨洗礼而不朽的党面前显得那么渺小,老师劝我写申请,我说我还没准备好,不够资格,另一方面,我那时以为入了党就很受管制,思想上要受束缚。
上完第一次党课后,收获很大。我更清楚的了解到中国共产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壮大是多么不易,像一个人的成长要经历挫折一样,一个党的成长也要经历磨难。
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中国最受凌辱的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没有民族独立,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在中国横行霸道,操纵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勾结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压榨中国人民。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广大并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俄国十月革命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形象的说,艰难挣扎中的中国像一个破碎的摇篮,而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像一床温暖的棉被,中国共产党在摇篮中成长起来。
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和党纲党纪我还有待深入学习,当我进一步学习有关党的知识和了解一些党的历史时发现,党依然很高大却离我不再那么遥远,它不再像神圣得高不可攀的金字塔,而更像一个在苦难中成长具有美好品质的独立个人。
这次的党课教育让我明白:对党最好的尊重不是仰视它而是去了解它。了解即认知,认知是一个增长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有所学并独立思考,先前认为入党后思想会受束缚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现在,我希望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原因是我还要继续认知,想有机会以共产员的身份去严格要求自己,学习党员所具备的美好品质。
汇报人:xiexiebang
第三篇:给自己一个理由议论文800字
给自己一个理由议论文800字
给自己一个理由议论文800字
江维佳
给自己一个理由,去做一个普通人,感受生命的每一天,包括日常生活中的苦与乐。
“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菜根谭》中如是说。没有疏竹、寒潭,在俗世中浮沉的我们,能否也做到内心的空明?
既然此生做定了俗人,就去做一个普通人吧,照样会获得普通人的快乐和幸福,这就是活着的理由。每每,我们的心是烦乱的,但因为心灵的开放,能够感受到随风悟竹音和雁去尚留声的欢乐,也能听到松涛海啸雪融花开的声音,感受刹那的永恒。声音需要用心去倾听,快乐也需要用心去感悟。做一个留心生活的普通人,感受生命中的美好,就会收获幸福。
短暂的失意,有时也能让人轻易丧失对于生命的热爱。那就去做一个无需烦乱、不怕失意的普通人吧,在生活的每一天成长。生命中的快乐和痛苦其实相辅相成,快乐固然让人欢喜,痛苦也应值得经历。当我们看到春风吹落树叶的时候,往往为新生树叶短暂的生命而痛惋。终有一天恍然顿悟,不只是春风会吹拂树叶,一片树叶也会摇动春风,带来今年的春天。这与快乐和痛苦正是一样的。若不经饥渴怎知水之甘醇,不经严冬又怎得春之盎然?只有在历经痛苦,饱览生活磨砺之后,才会愈加珍惜平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一个热爱生命的普通人,守好这份平淡的学业和生活,哪怕时常遭遇苦痛,也会从平淡中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进而成为弥足珍视的财富。
去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同样可以彰显生命的价值。举世同悲的汶川大地震中,感动我们的是无数平凡却又伟大的普通人。他们有的不顾余震威胁冲向前线,打通“生命线”;有的忽略个人安危,用手护住从不相识的孩童或老人;也有大爱无私的母亲、向解放军敬礼致谢的孩子„„时间被定格在此时,这些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人生价值。我们也应看到,在这次奥运会成功的背后,更多活跃着的是每一个普通的志愿者,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无私的奉献,演绎出举世瞩目的辉煌盛事。做一个活得有意义的普通人,在普通的事物中寻找生命价值,实现生命价值,就会收获成就。
给自己一个照样活出来的理由,去做一个普通人,永怀对生命的热爱,在俗世的生活中收获幸福、品味苦痛,在生活的角落中感悟生命,在平淡的生活中收获成就,也就领悟了生命的真谛。
第四篇: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
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
最近总感觉内心有一股莫名的冲动,想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冲动过后,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加沉重的忧伤和巨大的困惑,甚至感觉对人生有些失望。我是谁?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界上,难道就这样过一辈子吗?世界很大,每个人都为自己的事情忙碌着,扮演者各自的角色,任由你有再大的抱负,再美丽的梦想,都会在岁月的大河中,被慢慢的掩埋。人生的意思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你可能生在帝王之家,可能是名门之后,可以一生下来就注定有不平凡的成就,过着优越的生活。你也可能是生在平常百姓家,为了生计而四处奔跑操劳,到最后也生存在社会的最低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这就是人生的安排,各种各样,唯一相同的这一切都会以生命的结束为终点。
作为一名刚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不久的普通大学生,出生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家庭,生活在这个拼爹的时代,别人有的是背景,而我们有的只是背影,那我们活着有什么意思呢?我们去奋斗几十年得到的东西,到最后却发现有些人靠继承就可以得到,怎么不让人思之感慨啊。
人生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得失无常,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无法预料、无法抵抗但是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东西,难怪有人会说,奋斗就像拉大便,有时候你已经很努力了,到最后只是一个屁,我们这么辛苦得活着有什么意思。给自己一个理由,一个活下去的理由!
虽然有很多的事情是我们选择的,但是这不代表我们没有选择。给自己一个理由吧,一个让自己活着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一切无意义都会变得有意义,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这个理由可以是你儿时的梦想,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件事,甚至仅仅是要活着。
有了这个理由,你可以坦然的面对自己人生,即使你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也会活出自己的世界。在这个大同的社会里,一切都趋于同化,一切不合群的东西都会被和谐,很多人为了别人的梦想而耗费了自己的整个人生。学会选择,追求自己想要的,做一个内心强大的自己,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也要为了自己的理由过完最后一天。
第五篇: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
最近很喜欢微博上的一句话“把自己当风景,把世界当背景”。寥寥的几个汉字道出了不一样的人生感悟。试着想象一下,现在有多少年轻人是把世界当风景,把自己当背景。也许会有人反驳说“你有什么资格来把世界当背景”,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就是这个世界独一无二的风景。有自信的年轻人是值得肯定的,能够坚持的年轻人是让人钦佩的,相信自己美好的未来总会扑向你的怀抱,只要你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
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你的世界顿时会春暖花开;
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生命之花会顿时开放;
给自己一个坚持的理由,你会感受到生活原来也很美好;
刚去五店学习的那段时间,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让我应接不暇,一度产生过放弃的念头,尤其是每次都在身心疲惫的状态下急急忙忙的赶着回学校的末班车,到宿舍真的是想自己躺在床上不想起来的心情。脑海中的黑白小恶魔在不停地做着思想斗争,最终长期的思想斗争之后我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坚持下来,理由就是“我连最简单服务员都做不好还能做好其他的事情吗?”。当然最后的结果证明我的坚持是正确的选择,借助领班竞聘的机会我成功的当上了领班的岗位,付出终究会有回报没必要计较时间的长短。
人生就像马拉松,获胜的关键不在于瞬间的爆发而在与途中的坚持,你纵有千百个理由放弃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很多时候,成功就是多坚持一分钟,这一分钟不放弃,下一分钟就会有希望,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一分钟会有什么出现,只要坚持,属于你的风景终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