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我一个活下去的理由杂文随笔(范文)
人生的戏剧性莫过于一种残酷的对比,美人迟暮,英雄老矣,当战场的硝烟散去,青春的晕轮消隐,面对铸剑为犁的平淡,镜花水月的虚幻,曾经的壮志豪情,回眸嫣然,无奈眼前浮现,再多的留恋却是梦里号角,昙花夜现,任由霜染疏鬓,髯落指间。
片名《ScentofaWoman》其实在片中仅出现过几次,长期的失明生活使得弗兰克中校能靠闻对方的香水味道识别其身高、发色乃至眼睛的颜色,其实这都源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我认为这个名字当然一是商业化、吸引人,二是对一个盲人精神世界的阐释,对弗洛伊德性本能的泛化阐释,表明其对生活幸福的追求。不同于同类型国产片的教化,对人物精神世界的神化解读,此片导演MartinBrest对弗兰克的精神世界进行了更具人性的建构,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在这片中进行碰撞,把一个从初次见面时弗兰克中校向打工的学生查理大喊大叫,提出各种无理要求,到最后无所不谈,建立如父子般情深的感人故事讲的丝丝入扣、引人入胜。
中校曾经是巴顿将军的副官,经历过战争和许多挫折,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双眼被炸瞎。他整天在家里无所事事,失去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长期的生活压抑痛苦让其以声说话和爆粗口进行释放,而查理是一位和继父生活在一起,却要依靠奖学金读书的学生,正是这样的背景预设,使他们有了进行下去的可能。当他的亲人一家外出时,他准备带着查理出游、吃佳肴、开飞车、跳探戈、住豪华酒店……然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影片的高潮部分是酒店中校在查理的阻拦下放弃自杀那一整段。当中校用尽最后的精力享受完美好的生活时,查理得知其自杀想法后,想方设法进行制止,并且赌上自己的性命陪一个盲人玩飙车。经历了车上的狂野,复归寂寥的现实中,对生命几乎放弃的中校此时做好自杀准备,肆无忌惮的横穿马路,任由汽车穿梭,沉重的音乐配合残酷的画面,让人深深的体会到中校对生活的绝望。回到酒店后,支开查理,正在换军装为自杀前作准备时,敏感的查理没有走远就马上回来,由此两人展开了一场片中最为精彩的对手戏,经过了剧情长时间的铺垫,二人积蓄已久的感情在顷刻间如洪水恣意释放,在饰演中校的奥斯卡当年影帝艾尔·帕西诺的带动下,稚嫩的学生扮演都克里斯·奥唐纳凳上了其演艺生涯的至高点,成了其今后从影生涯无法逾越的高峰。
一句可以精典的对白是:Frank:Butyoumustgivemeareasontoliveon.弗兰克:但你必须给我一个继续生存下去的理由。
当然情绪难平、泪流满面的查理的回答是生活化和孩子气的,可他却行动开启了中校死灰一样的心。成功制止了自杀后影片调子转为美好生活的展示,即便是二人分开时中校摸了摸查理的脸,虽伤感却是温馨的。弗兰克在学校拯救查理时的激情演讲展示了中校依然不减的雄壮威武。当学校政治老师仰慕弗兰克的才华,出现在其面前时,也完成了影片的主题设定,终于弗兰克闻香识到一个自己的女人:每天有一个散发着香味的女人躺在身边,早晨醒来她依然还在,就安心了。
当然这部戏的对主题表达时无意中展示了导演男权中心主义思想,一些女权主义者估计要发出声音进行批判,会认为让女人成为男人活下去的动力实在是荒谬。不过话锋调转,如果主角是一个女盲人,而题目是不是可以换成《ScentofaMan》,这实在是一个好玩的设问。
第二篇:给我一个理由放弃美文随笔
路灯下,谁哭红后的双眼,演出迷茫且悲伤的自己。
天空夜,谁惊讶后的自由,显出孩子的灵魂。
虽渐远,找不到理由,可以忘记。当夜空不在洒满星星,那并不代表我不再想你,给我一个理由放弃,最坚定不移的自己。给我一个理由相信,你永远不变得友谊。
不是什么改变存在,尽管承受太多伤害。还是渐渐明白,你已不在。
栀子花,有淡淡的青春,忆出某人的声象与发香。
爱丽丝,有神奇的变化,多像现实的根芽,虽美丽,找不到借口,可以回去。
当错误早已延续不停,那并不代表我不想忘记,给我一个理由回去,那曾经做错的自己。给我一个理由回忆,他说过得永不分离。
不是什么改变存在,尽管继续承受伤害,还是渐渐明白,你早已不在。
第三篇:坚强地活下去杂文随笔
《茉莉花开》是几年前上映的一部老片子了,昨日闲来无事便搜出来看看。这是一部反映一家三代女性婚恋故事的影片,分别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虽然时代背景不同,悲剧却一再地重演。她们像是被施了咒语似的,无法挣脱命运的摆布。
三十年代的上海。情窦初开的少女茉和以经营照相馆为生的母亲相依为命。一天,一位自称电影导演的孟先生出现在茉的生命中。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内心的虚荣,让茉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她向往的世界里。很快,她便成为上海滩红透半边天的大明星。与此同时,孟先生用看似关怀体贴实则欲擒故纵的手段俘获了茉的芳心,直到茉情不自禁地委身于他。不幸的是,当茉得知自己怀有身孕之后惨遭孟先生抛弃,无奈之下只得拖着笨重的身躯重新回到母亲的身边。
五十年代,茉的女儿莉爱上了同学邹杰,莉被邹杰身上所散发出的阳光气息深深吸引,很快他们便走到了一起。由于邹杰出生于工人阶级,家境贫寒,而莉一直生长于小资产阶级家庭,不同的成长背景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在婚姻生活中出现了许多的冲突与矛盾。最终,邹杰选择了妥协,他们搬回了莉的家里,与母亲茉一起生活。莉因为不能生育而变得神经质,在自杀未遂后她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叫花。随着花年龄的增长,莉变成了一个典型的燥狂症患者,她被自己的幻觉折磨着,最后甚至怀疑丈夫与自己的母亲及养女有染。邹杰百口莫辨,卧轨自杀了。深陷悔恨中的莉也追随着邹杰而去。
八十年代,莉的养女花长大了。她瞒着外婆和一起下乡的知青小杜结了婚。婚后不久,小杜便奔赴东北上大学去了。花苦苦地守候着小杜,好不容易盼到他毕业,小杜又提出要去日本留学。出国以后,正如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小杜移情别恋了。他回国提出要与花离婚,但花却发现自己怀了小杜的孩子。绝望中的花,最终还是决定留下这个孩子。此时,年迈的外婆,也离她而去。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花倒在了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艰难地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在这部片子里,章子怡一人分饰茉、莉、花三个角色,戏份非常之多。她所塑造的人物,时常给人以任性、倔强而又强悍的感觉。如果说这是角色本身的个性使然,倒不如说是章身上的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她的表演,有一种很强的暴发力。记得多年前看她拍的第一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时,印象非常的深刻。那时的她,眼神很清澈。骨子里也是透着一股子倔强与执着。我认为那个时期的她是最美的。现在,她所饰演的茉,也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清沌的造型却难掩眸子里的沧桑。她是柔弱的,却并不娇美。茉身着露背的旗袍晚装站在舞台上,艳光四射,腰肢轻摆,吟唱着那首经典的《茉莉花》这一场戏,本该是万种风情,千般妩媚的,但她竟媚也不是这个媚法,旧上海的奢靡与绮丽感全无。
一直比较关注女性题材的作品,对于三四十年代旧上海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尤为钟情。这部片子整体的感觉有些压抑。或许是因为生长在单亲家庭里,这一代代的女性,身上毫无例外地具有一种偏执的天性。茉因为太过于轻信而被玩弄感情,遭到遗弃后似乎变得对一切毫不在乎,但其实她终其一生都活在对过去回忆之中。莉因为缺少父爱,又急于摆脱母亲这种阴郁的生活状态,而嫁给了一个生活背景完全不同的人。遗憾的是她的神经质最终毁灭了一切。而在花的世界里,爱情仿佛是一场。她孤注一掷,用她的青春和爱作为赌本,去赌一个未来。只可惜到最后她还是输了。她爱的那个男人,或许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有爱过她。值得欣慰的是,花最终选择了坚强。她站在花丛中微笑的最后那一幕,久久地定格在我的脑海中。
爱情永远是人类生命历程中亘古不变的主题。我无意于在此评判这世上是否真的有如此之多负心无情的男人。在感情的世界里,女性似乎更容易付出炽热、执着而又纯粹的爱情。正因为如此,爱情才得以成为人生中最美好而又值得期许的事情。但是,如果盲目地投入一段感情之中,并希望籍此来挣脱自身命运的束缚,却又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另一场与命运的抗争之中,这无疑是令人感到悲哀的。
或许,只有选择坚强而勇敢地活下去,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第四篇:《活下去的理由》-读后感
《活下去的理由》-读后感
很多人可能并不需要刻意去寻找活下去的理由,因为没有想过生命非自然结束;其实生活中时时刻刻存在意外,最好的做法是:在保持生活连续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这本书是一个抑郁症患者写的对抗抑郁症的书。因为抑郁症,作者被困在自己的思想中,连最平常的下楼到便利店买东西和参加聚会,都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克服内心的种种恐惧。幸运的是,作者找到了克服抑郁症的疗法,“锻炼身体,瑜伽,全神贯注于我热爱的某件事或人。”
作者对抗抑郁症有两个秘密武器,“其中最重要的秘密武器是一种新的认识:我病过,但后来康复了,恢复健康是可能的。还有一个武器是跑步,我知道了身体会影响大脑。”运动能显著的改善情绪,运动对于心情的疗愈是巨大;现实生活中的困难造成的压抑、无名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运动得到缓解。作者对抗抑郁的疗法包括:写作、阅读、交谈、旅行、瑜伽、冥想、跑步,也可以作为普通人缓解情绪的良药。
阅读也帮助作者走出病痛的折磨,“人们说,阅读不是为了逃避,就是为了找到自我。”作者从阅读中得到了部分治愈。时间具有不同的密度,作者在生病这段时间看的书最多。时间也是一味良药,“其实痛苦是一种债,可以用时间清偿。”时间拥有奇妙的魔力,可以抚平各种伤痛。很多事情只有经历才能懂得,却总是羡慕不曾经历时单纯美好的世界,不是世界发生了改变,而是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了改变。
作者谈到物质生活和广告,“广告的目的,是制造一种可以被购物缓解的焦虑。”一句话道出了广告的精髓,物质世界对于欲望的满足,带来的是更多的欲望。“你以为物质是梯子,其实它是滑梯,带你滑入深渊。”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盛行,也有不少的声音质疑消费主义是否合理。作者说道:“然而我们明白,把生命变成一场追逐物质的赛跑,只会让它变得更短,变短的不是时间,而是你对时间的感觉。”当我们在感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发生了变化,而不是时间真的变快了。
这里又可以收集一个对生活意义的思考,本书的作者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爱你的人。
第五篇:《活下去的理由》读后感
《活下去的理由》读后感
包子
《活下去的理由》
——[英] 马特。海格(Matt Haig)著,赵燕飞译
这是一本关于抑郁症的书,就像作者所说,“内容太私人”.但是,正是因为私人的崩溃经历,才让内容显得真实。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作者对于抑郁症崩溃的表达准确的令人发指。“发指”是因为,成功的拉着我回到了那个黑色的世界。
在抑郁症的阶段里,有个瞬间,我觉得自己死了。怎么死的?在无限的毫无可能快乐的黑色世界中,缓慢的ware off, 慢慢的消失在无尽无时的空间之内。有点类似《逃出绝命镇 Get Out(2017)》里的情节:我看到自己在做什么,我的意识深埋在认知之下,身体不听指挥,毫无“控制力”可言;绝望、黑暗、无能为力。
在重度抑郁的人群里,“无法离开床”是个太简单粗暴的表象标准,但即使是这样的一个指令,也得不到身体的执行。
“抑郁症是思维的疾病”.快乐是一种难以维持的欲望。无论此刻如何的快乐,终有一个时刻我的意识会进入那个黑洞,整个思想、认知全部围绕在一个idea周围:毫无意义。
自救。这似乎是一种基因的要求。就像书中所说“即使你有很多自杀的念头,对死亡的恐惧却与常人无异。唯一的区别是活着的痛苦大大增加了”.生存在一系列无限的痛苦之中,且永无出头之日,永无光,永无未来和希望,这样的痛苦,又每天都在。但是,抑郁症患者又畏惧死亡。一方面似乎人类的思维被预先安装了“尽量活下去”的程序;另一方面,死去的世界我不确定能比现在的更好,或更差。因此,自杀,真的是一种极有勇气的选择了(即使看上去那么不负责任)。
“不完美”.我不同意书中所说关于“外部条件的完美可能会加重抑郁症,因为它会使‘你是什么感觉’和‘你应该是什么感觉’直接的差距变得更大”这个观点。我认为,接受自己和世界的不完美,最终是和抑郁症斗争(或共存?)的关键。
世界是有“摩擦力”的,并不是“完美状态下”运行的。我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我也可以有缺陷的活下去。有的人天生残疾,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幸运的同时,忘记了我们自己的缺陷——因为人家的缺陷明显而值得同情,而我们却忘了,自己随时随地也在带着自己的缺陷运行。
年少无知,以为世界应该是按照某种完美状态运行。年纪大了,自然知道每个时期的人类社会的“摩擦力”和“不完美”,都如生命中的每个瞬间,接受与否,世界照常运行。就像书中所说,天气这么好,那么多人爱你,你还埋在沙里,动不了。世界仍然照常运行。
我花了很多时间观察自己。我记日记,研究自己的情绪,和崩溃的前提条件的共性。我看周围其他人情绪崩溃的公式,镜面映射自己。我试图去了解自己,并记住对应的情况和我产生的反应。我使用我所知道的“科学方法论”研究我的情绪。我想,抑郁症、躁郁症,似乎都和敏感度相关。孩提时起,对于世界的观察和想法从未减少过。阅历随着年轮增加,怀疑、迷惑、失望从未减少,为了生存而改变自己,然后乱七八糟的碎了一地。
时至今日,我仍然时不时的碎一碎,时不时的进入黑色深渊的边界,冲动着想要跳下去。但我学会了让这些moment带着我,顺其自然。因为崩溃的次数太多,我已经知道,它杀不死我(是的,在抑郁症的眼里就是这么严重,是一次次的心灵的死亡威胁)。我随着它碎,去写字,然后等着自己的本能一个个捡起这些碎片,度过这一关。
有云:无欲亦无求。我从心眼里不赞同。
我是个幸运的人,在茫茫众生当中,我必须得接受这个现实。我比绝大多数人活的更幸运。如果我想平静的度过一生,假如中国社会不产生巨大变革,假如不产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我可以能够非常简单的做到“度过平生”,且不用特别努力。承蒙祖荫,我受到的教育和它支持我看到的世界已远大于世间很多人。我是个幸运的人。我不用为生活过渡奔波,不用为安全焦虑。我唯一的敌人只有自己的思维。
Who are we, without our enemy?
我有敌人,因此我必然过着反抗我自己的生活。我也可以选择努力和她和平相处,但我试过了,现在还不行。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轮回。每一步成长,平衡了。再成长一点,又产生了不平衡。和什么的不平衡?和我自己。
How ridiculous is that!
也可能就像丘吉尔的黑狗一般,我希望我能从这个我最亲密的敌人身上,学到什么,让我变得比前一刻更强。因为它,比任何人都了解我。所以我求的是“成长”,我欲的是“更好的结果”.结果for what? 我真的不知道。可能是在离开这尘世的那刻,心里平静的回答自己:I′ve done my best.这就是我的“活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