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短新闻两篇》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 短新闻两篇课后撷珍 新人教版必修1 素 材 点 说 奥斯维辛的数字统计
100万犹太人丧命——奥斯维辛集中营是希特勒德国为实施犹太种族灭绝政策而建立的,惨死在该集中营的犹太人达100万左右。
逃走20万——在1940年到1945年期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运逃生的人总数仅为20万。
1.4万条人发毛毯——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该集中营中发现了1.4万条用人发编织的毛毯。
幸存7650人——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7000纳粹警卫——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担任警卫的纳粹德军人数大约为7000人,其中包括170名女纳粹成员。
每天屠杀6000人——1944年前后,纳粹德军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屠杀达到了非常疯狂的程度,那时,几乎每天有大约6000人被残忍杀害。
40座集中营的总和——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头目之一的希姆莱1940年4月下令建造的,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至少40座集中营的总称。
关押者波及30个国家——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的大多数是犹太人,此外还有吉卜赛人,波兰、苏联等国的战俘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30多个国家的平民。
7.7吨头发——前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时,在该集中营发现了纳粹德军没来得及运走的7.7吨头发。可想而知,有多少人曾经在此饱受折磨,经历不幸。
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点说 苍白的数字演说着血淋淋的惨象。触目惊心,毛骨悚然,说不尽心中的战栗;惨不忍睹,惨绝人寰,道不尽这无边的灾难。
灾难带来的破坏性是无法弥补的,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在那里,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罗森塔尔虽然看到了象征着希望的阳光、草地、儿童,但是他的思想是不能接受的。地狱里长出的家园是可耻的,忘记灾难的最好方法就是没有发生灾难。就像我们的圆明园,应该让它残缺在那里,荒芜在那里,痛苦在那里,而不是浅薄地重建,因为现状才是它应有的灵魂。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一个没有良心约束的民族是疯狂的,一个没有良心的人是可耻的。一位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的墓碑前
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评 说 天 下
以人类文明的名义“讨伐”暴力恐怖 2014年3月5日 《光明日报》 姜伯静
3月5日上午,李克强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脱稿谴责了云南3.1事件的恐怖分子,他说:“今天大会开始时,我们对3月1日发生在云南昆明火车站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表示了强烈谴责,对不幸遇难群众表示了沉痛哀悼,对遇难家属和受伤群众表示了深切慰问,我们要坚决打击一切渎亵国家法律尊严,挑战人类文明底线的暴恐犯罪,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共同建设平安中国。”
读韩愈的《祭鳄鱼文》时,曾经为鳄鱼的残暴而愤怒;而看到云南3.1事件中恐怖分子的暴行,我发现他们比鳄鱼等野兽还要残忍百倍。李总理的这段话,堪称新时代的《祭鳄鱼文》,但远比《祭鳄鱼文》更加具有震撼的力量。《祭鳄鱼文》是韩愈为一州之地祈福、除恶,李总理则是对遇难群众的追悼、对恐怖分子的谴责、对国民社会安全的承诺、对整个文明社会的承诺。这短话是“祭文”,也是“檄文”,代表了整个人类文明社会的心声,代表了所有喜爱和平与友爱的人的心愿,这是国人的期待,同时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期待!
“爱和善就是真实和幸福,而且是世界上真实存在和惟一可能的幸福”,托尔斯泰如是说。人类的文明应该是在和平与友爱的轨迹上前行的,即便偶有争论甚至争吵,也不能偏离爱和善的轨道。但却有那么一小撮人,背离了这个轨道,背离了人类文明,诉诸于恐怖和暴力。对于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什么?只有斩钉截铁的说:“不!”
对于那些没有人性、执迷不悟的恐怖分子,我们必须坚决的打击。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有云:“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恐怖分子的行为,已经天怒人怨。引起天怒者,必遭天谴;惹起民怨者,必遭民弃。他们的暴行,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人格,终将被人民在人类文明的道德法庭上审判;他们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印记,必将受到数代人唾弃。穷凶极恶的鳄鱼,在听到韩
愈的《祭鳄鱼文》后远遁他乡;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恐怖分子,不知做何感想;那些还在寻找机会做案的恐怖分子,不知做何感想?
那些在云南昆明3.1事件中逝去的无辜生命啊,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都将被我们铭记,都将被永被整个人类文明社会铭记。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都将永被整个人类文明社会铭记。每一年,我们都会在夜晚的广场或者自己的心中为你们点一圈烛火,为你们点亮另一个世界的路。人固有一死,但你们本不该伤,你们本不应死,你们死于人类文明的对立面,所以你们当时代被人纪念。你们的家人,你们的亲友,是文明社会中每个人的家人,是文明社会中每个人的亲友,他们,必不孤单凄苦!
中国发展历史的路程中,世界文明发展的路程中,将竖起一座巨大的墓碑。上面会有两种人的名字,一种是我们在文明发展中的同路人,可惜他们早逝了;一种是反人类文明的恐怖分子,他们必将受到审判和严惩。今天,在这座还没有写全名字的墓碑前,让我们以人类文明的名义对恐怖暴力大声说:“不”!
第二篇:高中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短新闻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基本特点是简洁、客观、及时。
2.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事实;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情况。3.学习新闻报道简洁有力的语言特点和运用现场景物寓意抒情的写法。
4.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教学重点】
1.按照新闻的结构形式梳理新闻的基本事件,让学生了解那段历史。
2.体会本文取材角度和选材特点。
3.揣摩文中的重要语句,理解新闻写作将情感融入于叙事中的写法。
4.分析文章中新闻性和文学性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中对照、反衬手法和描写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闻知识:
1.新闻结构:①标题(主题、副题)。
②导语:在新闻开头,紧接新闻后的一句话和一段话。③主体:导语后,新闻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是新闻事实相关的背景信息。
⑤结语:做后一句话,阐述新闻所述事实的意义。2.新闻的要素:五个“W”和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3.新闻的特点:及时性、真实性
二、自主阅读 1.画出本文结构。
2.《别了,不列颠尼亚》写了哪些新闻事件?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三次降旗,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3.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梳理参观过程:
参观顺序:概述——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灰砖建筑——长廊照片——地下绞刑室
三、师生探究
1.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 ①第二段景物、人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蒙蒙细雨”烘托气氛,衬托出殖民者内心的伤感和愁绪,表现了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面色凝重”“注视”,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末任港督黯然神伤的样子和失落感,从侧面写出了中国人民收回主权后的自豪感。
②历任港督的离任和彭定康的离任有何不同?
明确:运用对比手法,强调这次降旗意义不同,是具有标志性的最后一次。交代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写出收回香港后中国人的无比兴奋。
③为何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被称为“日不落帝国”,香港回归祖国,表明在中国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山了。
2.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①开头“阳光明媚的景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反语,美好的景象与不热金卡的历史形成反差,告诉人们在和平祥和的时代不应忘记历史。
②四个“不该”、两个“永远”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突出了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痛恨之情,表明了忘记纳粹历史罪行是可怕的。
③作者写历史时写了那些场景?为何要写的这么详细?明确:地点和位置、牢房、毒气室、焚尸炉、不育实验室、纪念墙、绞刑地下室。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和叙议结合的方法,给人以逼真的现场感和内心的情感,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参和在场景中,将愤怒的情感压缩在冷静的叙述中,使文章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④结尾部分有何作用?
明确:再次描绘了不热金卡的美好景象,照应了开头,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和平的向往,深化了主题。
第三篇:写作素材积累 必修一
高考作文课内素材整理之必修一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一、【写作素材】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角度点拨】①有志者以天下为己任;②才华出众,品格超群者引领历史潮流;③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
【相关拓展】毛泽东: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改变了中国的社会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来最大的成功者之一。那么他的成功奥秘究竟
何在?
1、丰富的古今中外历史知识和对社会的深刻了解。
他曾经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2、善于独立思考,不迷信,不盲从的独特性格。
他说过,这些书(指《共产党宣言》)上,并没有中国的湖南,也没有中国的蒋介石和陈独秀。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
二、【写作素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
侯。
【角度点拨】①人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兼怀天下的志向;②青春需要激情;③迈好人生的步伐;
【相关拓展】《恰同学少年》片尾曲
天穹高高鸿雁飞,书院深深松竹茂。晓雾重重盼日出,大地茫茫风雨骤。咏长夜,攀北斗。蝶恋花,梦难求。书翻千秋史,谈尽古今愁。美哉潇湘伟少年,踏浪湘江竞风流。
名和利,莫问候。书并剑,到心头。挥毫万山红,举臂托飞舟。美哉中华伟少年,他日神州竞风流。
《劝学》
一、【写作素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角度点拨】①学习的重要性;②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③人只要坚持
学习,就可以改变自己,发展自己。
【相关拓展】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二、【写作素材】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角度点拨】①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智慧而明达;②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③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
【相关拓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三、【写作素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角度点拨】①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效率;②善于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④借助于外物往
往能让理想早日成为现实。
【相关拓展】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四、【写作素材】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角度点拨】①“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②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
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③积累。
【相关拓展】①积薄而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
②陶罐积累资料。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贴切着标签,整齐
地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平时收集到了资料,按不同门类投到各自的陶罐中。
③契诃夫的创作题材。有一天,几个青年问俄国作家契诃夫:“怎样才能获得创作题材?”契诃夫顺手拿出一本厚厚的日记说:“这里有100个题材。”这几个文学青年看着这珍贵的日记本入了迷,日记中所记的每一个材料都生动、感人。有个青年说:“真想买几个回去,这些材料太好了。”契诃夫笑着说:“题材是无法
用金钱买到的,每个题材都是作者本人深入生活积累的结果。”
五、【写作素材】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
可镂。
【角度点拨】①持之以恒;②优势与劣势;③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④“锲而不舍”是进学修
德的有效方法。
【相关拓展】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华罗
庚
韩愈《师说》
一、【写作素材】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角度点拨】①做任何事必须有一个准则;②标准不是传统经验的再现,而是遵循规律的必然结果。
【相关拓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二、【写作素材】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角度点拨】①不要看轻自己,不必自怨自艾;②只要你有一技之长,你就可能在这方面胜过别人;
③自信自强。
【相关拓展】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
三、【写作素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角度点拨】①互帮互学,虚心求教,必有进步;②封闭自己,只会变成井底之蛙;③合作。
【相关拓展】清人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四、【写作素材】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角度点拨】①博采众长者可成大器;②学识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的大小;③青出于蓝而胜于
蓝;④我们要敢于超越前人
【相关拓展】闻者,博采众长,从无知到已知。思者,乃是对百家之言理解和评价的过程,固然“三
人行必有吾师”,但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地抉择。
老舍《想北平》
一、【写作素材】 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
出。
【角度点拨】①情到深处反无声;②因为爱所以炽热;
【相关拓展】老舍对北平的爱是炽热而真诚的,他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一生67年中在北京度过42年,最后在北京去世。不过,在他写作的41年里,大部分时间却不在北京,只有解放后17年是真正在北京度过的。但无论是在伦敦,在济南,在青岛,还是在纽约,他都在写北京。他想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
京。北京西北角是老舍的摇篮,也成了老舍作品主人公的故乡。北京是老舍创作的源泉。
二、【写作素材】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
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角度点拨】①月是故乡明;②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相关拓展】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
诗》)
三、【写作素材】 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
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角度点拨】①故乡是永远的精神家园;②时光可以改变人的容颜,但改变不了故乡情。
【相关拓展】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
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苏轼《赤壁赋》
一、【写作素材】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角度点拨】生命不在于长短,只在于能否活得精彩。不要哀叹生命的短暂。若真有永恒的生命,那快乐与悲哀的含义就会被时间损耗殆尽。
【相关拓展】昙花之所以美,就在于它展现了生命极致的绝美——让人惊心动魄、为之倾倒的短暂的美。由此可想,大千世界中,真正能让人动心的美丽,莫过如昙花一现般的瞬间。
二、【写作素材】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
与我皆无尽也。
【角度点拨】
1、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同,我们要选择积极的一面。
2、只有当个体融入到整体当中去才能获得永恒。
【相关拓展】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春水》冰心
三、【写作素材】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角度点拨】
1、音乐具有感天动地的力量。
【相关拓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
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李贺
四、【写作素材】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角度点拨】
1、自然是人们心灵的最后的栖息地,失意彷徨时,向自然寻求心灵的寄托,耳得目遇
之乐,实为心得之乐;
2、君子所取,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
【相关素材】阳春假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写作素材】始得西山宴游记
【角度点拨】
1、遇见西山才开始真正的宴游,人需要有了解自己的知己,生活才会丰富多采。
2、获得只有在辛苦寻觅之后才会真正让人们体会到惊喜和快乐。
【相关素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二、【写作素材】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
【角度点拨】酒是传达喜悦的媒介,更是疗治伤痛的良药。悲时、乐时、聚时、别时均以酒抒怀。
【相关拓展】“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
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三、【写作素材】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
【角度点拨】追求真理的高峰,追求道德的高峰,并非轻而易举,需要矢志不移的勇气。
【相关拓展】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钴鉧潭西小丘记》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素材积累
必修一作文素材积累
„„
1、毛泽东
《立志》:
毛泽东在离家求学前夕改写了一首诗留给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三不谈”:
1914年,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生活俭朴,但是常常和朋友相互勉励说,读书要有理想,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还与朋友们提出“三不谈”:不谈金钱,不谈身边琐事,在校学习期间不谈男女恋爱问题。他认为,改造国家,改造社会,对学问的需要太迫切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中华兴衰系心头:
在《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鼓励“同学少年”,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要担负起“苍茫大地”沉浮的使命。
为此,青年人,就要“指点江山”,把国家忧乐担在肩头;就要“激扬文字”,追求淳朴世风,鞭挞野蛮凶恶肮脏;不能过早地沦为“万户侯”、万贯家财的奴仆。
2、鲁迅
弃医从文的原因——在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的黑暗年代,鲁迅抱着医学救国的热情东渡日本留学。当他从电影中看到中国人被日寇砍头示众、周围却挤满了围观的同胞表现麻木不仁的情景后,内心受到极大的震动,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不必以为不幸的”。他毅然弃医从文,立志用手中的笔来唤醒沉睡的中国民众的灵魂。
3、烛之武
救郑国于危难,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4、佚之狐:
为国荐才
5、荆轲
刺秦的视死如归的气概,把许诺看得比生命还重,看重做人的尊严 荆轲刺秦失败的原因——实力不足
6、项羽
破釜沉舟的胆识、信心、勇气
凭一时意气草率做出进攻刘邦的决策,又因为项伯的几句好话轻易的取消进攻决定,伤了将士的心,也在葬送自己的威信。
7、刘邦:
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计策,善于抓住千钧一发之际的救命稻草,善于辞令
8、张良:
谦恭礼让,深得刘邦信任器重;
9、范增:
咄咄逼人,锋芒毕露,发号施令,主意、计策均未被项羽采纳,最后还被项羽赶走,病死途中。
10、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替已经投降匈奴的李陵讲公道话,向汉武帝刘彻求情,惹得刘彻恼羞成怒,被判处死刑。当时的法律,有两种办法可以免去死刑:一是用钱赎命;二是接受宫刑代替死刑,这还得看皇帝是否恩准。司马迁家里没有足够的钱赎命,而接受宫刑是个比死还难受的活命。但是,司马迁还是选择了接受宫刑这个比死还难受的活法,因为,当时《史记》还没有完成;如果他嘎巴死了,谁来写呢?
第五篇:高中语文必修1短新闻两篇教案
《短新闻两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了解香港近百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2.培养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三、德育渗透目标
1.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
难点:新闻报道如何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生活在信息社会里,每天都会从报纸、广播、电视中接触大量的新闻报道,那么,如何从新闻报道中及时而准确地筛选信息,成为当今社会人的一项重要能力。而要提高这种能力,就必须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两篇典型的短新闻。
二、明确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
2.筛选两篇新闻报道的基本信息。
三、整体感知
(一)《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全文共11个自然段,按照新闻的结构可分为导语和主体两部分。?导语(第1自然段),以一个长句作为一个段落构成本新闻的导语。它包括背景的介绍: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还包括事件的结果:①米字旗最后一次在香港降落;②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在一句话中,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让读者清楚地了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和结果。本导语照应标题,是全文的中心内容,它告诉我们,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标志着长达150年的英国统治的终结。-
主体部分按时间顺序来报道。第1层(第2~4段),港督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告别的时间:6月30日下午4点30分到4点40分。环境:在蒙蒙细雨中。港督的表情:面色凝
重。场面: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对比: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阐明与深化主题必不可少的背景段: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第2层(第5~7段),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时间:6月30日晚上6时15分到7时45分。性质: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环境:雨越下越大。场面:查尔斯王子宣读英国女王赠言。两组对比:①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②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第3层(第8~9段),中英香港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时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和7月1日的第一分钟。场面: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意义: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人民正式在香港行使主权。第4层(第10~11段),“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时间:7月1日零点40分。场面: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最后一段是一段补充说明文字,既是历史背景的介绍,又是通过一系列数字的对比,含蓄地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无情鞭挞,讽刺了殖民主义终究要失败的命运,又抒发了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中国人民自信、自豪又不无辛酸的感情。“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结尾,深化了主题,给人意味悠长的思考和回味。
(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本文的题目非常醒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还写什么?这不能不让读者产生疑问,怀着好奇心读下去。本文不是属于写事态类的新闻,而是属于写情感类的新闻,本文主要想通过写奥斯维辛,表现人们对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对死难者的悼念,表达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第1段是写布热金卡的环境,有自然环境“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也有社会环境“儿童在追逐游戏”。第2段照应第1段,说明布热金卡应该是一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第3段是写游人来到这里的不同目的。第4、5段是介绍集中营的情况及其一定的历史背景。总之,一方面写出了奥斯维辛的现状,一方面又写出了作者的情感色彩,这里过去的人间地狱,现在已成为人们悼念死者的地方。新闻一开始,就把这种情感定格在了对死者的悼念,对法西斯的痛恨上。
第二部分(第6~16段),新闻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安排,整体上按照参观的顺序去写。
第6段写作者自己写这篇新闻的目的:是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也就是一种责任感。第7段,写参观者的感受,是从总体描述的,“默默地”“慢了下来”,表现参观者的复杂心情。第8、9段,写到人们参观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采用的是特写的方式,重点是写人们的感受:用雏菊花在怒放反衬在集中营人们所受的苦难,用“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的表情动作表现参观者的苦痛与愤恨。第10段是写女牢房的小盒子,实际上写集中营中住处的拥挤:“6英尺宽,3英尺高”的长条盒子,“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在这一段中重点还是写参观者的感受:有特写“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有一般性叙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这句话意味深长,不是没有值得看的,而是不忍看。第11段很短,只点出了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但在最末又加了一句“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这是为什么?那肯定是一个极为肮脏,极为残酷的地方。据资料记载:当时的希特勒制定一项令所有被征服或占领
国家的民族充当奴隶并且逐渐消亡的隐密性种族灭绝计划——高效率、大规模的强制绝育。为此,数以百计的纳粹医生、教授、专家甚至护士,在行政管理专家的通力合作下,相继提出了几十种绝育方法,十余种实施方案,并且在奥斯维辛、拉芬斯布吕克、布亨瓦尔特、达豪等十多个大型集中营内对数以万计的犹太、吉普赛囚犯、因从事抵抗运动而被捕的政治犯和男女战俘进行了残酷的手术试验,造成他们大量死亡或者终身残疾、终身不育。这样残酷的毫无人性的手段,任谁也不愿看到。第12、13段写长廊里的囚徒照片。先是总写,“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着”,“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多么残酷的画面!多么让人同情的人们!后是特写,写许多囚徒中有一个二十多岁的漂亮姑娘,“温和地微笑着”,面对着死亡,作者不由得要问:“她在想什么呢?”是啊,同学们想一想,她没有痛苦的表情,没有凄惨的泪水和害怕的面容,却在“温和的微笑着”,是想到了慈祥的父母,还是想到了死去的奶奶?是想到了可爱的家乡,还是青梅竹马的恋人?是想到了美好的未来,还是想到了万能的上帝?接着作者又有一问:“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我们可以再想像一下,她是在想父母已经安康?她的恋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法西斯终于灭亡了?或是面对着众多的善良的参观者表示感谢,或是羡慕?这一特写,引发我们多少思考!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却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残酷的被杀害,这不由得激起读者对法西斯的痛恨。第14、15段,参观到了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是让人窒息的环境。作者又写了两个细节:一是一位女参观者跪下来,在自己的胸前祈祷;一是参观者们用目光彼此交流,然后告诉解说员,“够了”。这两段文字很短,但表达的感情却是很深的。一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说明这里纯粹是一个人间地狱。愤恨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最后一段,描写周围的环境,与开头照应,再一次表达出:虽然它已经告别了灾难的过去,重新展现美丽的景貌,它在人
们的记忆中却永远和最可怕的灾难联系在一起,每一个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不会忘记这一点。本文把参观者的感受融入到参观的过程,表达的情感非常强烈,虽无新闻,却收到了比新闻事实更好的效果。
三、总结两篇短新闻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习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概括力强的特点;
2.学习两篇短新闻既报道事实、又抒发感情的特点;
3.通过学习第一篇文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法西斯的暴行,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明确】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提问】《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人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
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提问】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明确】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里有很多否定句,应该怎么理解?
【明确】本文用了一连串的否定句,像一条线串起了全篇文章,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同时把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倒了的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每个句子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体会。比如:
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文章中又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介绍完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一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除了呼应前文之外,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看到这些遗留的东西,就有这样的感觉,如果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呢?这样,虽然话语貌似平静,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5.【提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
【明确】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