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数的除法》教材分析
《小数除法》的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使学生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使学生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教学难点:
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数,体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一)教材说明:
1、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小数除法可以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由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通过商不变的性质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来计算,所以小数除以整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一定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切实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内容,教材在编排时重点突出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二)教学建议: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
本单元内容与旧知识联系十分紧密。小数除法的试商方法,除的步骤和整数除法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因此,要注意复习和运用整数除法的有关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好基础。
2、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如,22.4÷4=5.6,用4除22,商5以后,余数是2,化为20个十分之一,与十分位上的4合起来是24个十分之一。4除24个十分之一,商是6个十分之一,所以商“6”应该写在商的十分位上。故此,在说明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要联系数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三)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1、小数除以整数:
部分内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难点是理解商的小数点定位问题。
(1)例1及“做一做” 教学建议:
①教学例1前,可以先复习整数除法,如,224÷4。让学生明确,每次除的被除数和商是多少个百,多少个十,或多少个一,为后面理解小数除法的算理做准备。
②出示例1,结合图意列出算式:22.4÷4,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在此过程中,应给学生必要的引导22.4÷4,你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在研究竖式计算时,应着重使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最后还可以将整数计算和小数计算的竖式对照,从而使学生明确: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和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小数点的处理问题。
③订正“做一做”时,要特别注意学生处理商中小数点的情况。
(2)例2主要教学被除数末尾有余数时,在余数的后面添0继续除。
(3)例3主要教学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不够商1,就应该在被除数的个位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2、一个数除以小数:
本段内容是小数除法的重点,关键在于要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前面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1)例4教学建议:
①例4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由编“中国结”的情景引入。
②在计算方法的探讨上,教材用“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的文字突出讨论重点后,用小男孩的话说明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教材呈现了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把除数和被除数一同扩大到原来的100倍,使除数变成整数的过程。应着重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把除数和被除数都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呢”使学生明确:把除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使商不变,被除数也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2)例5教学建议:
①教学例5时,可以先让学生联系例4的方法,想一想这道题该怎样计算?有什么问题?可以小组讨论。
②教学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小数位数少的情况。教材通过学生提问“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怎么办?”的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并通过虚线框里的图示说明在把除数变成整数小数点要向右移动两位,而被除数12.6只有一位小数,所以要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通过练习的训练后,在学生概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小数除法总结出三个步骤: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3、商的近似数:
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1)例6的教学建议:
①教学前,可以复习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
②教学例6后,可以一定要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强调计算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还可以让学生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
4、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是新知识。这部分内 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1)例7教学建议:
为了感受重复现象,教学前可以呈现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比如重复放映一些电影片段、重复讲一个故事片断。然后告诉学生,不但生活中有这些重复现象,计算中也会遇到一些重复现象,为引出课题做伏笔。(2)例8教学建议:
①通过计算,让学生比较一下例
7、例8三道题的商,使学生看到: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6÷11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起开始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这个商可以写成7.14545„由此说明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②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后,还可以结合一道除法题,如保留两位小数:130÷6=21.666„≈21.67指出,今后计算小数除法,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也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除得的商。
③教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时,可以结合两个数相除的实例让学生讨论,明确如果不能得到整数的商,会有两种情况。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并说明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又扩大了,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虽然不是例题,但是要认认真真的讲解,这里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很难理解。
5、用计算器计算:(1)例10教学建议:
①例10包括“用计算器计算——观察发现规律——用规律写商”三部分。其中商的规律是:都是循环小数;循环节都是被除数的9倍。如: 1÷11=0.0909„的循环节是09; 2÷11=0.1818„的循环节是18; 3÷11=0.2727„的循环节是27; 4÷11=0.3636„的循环节是36。
根据这一规律就可以直接填出下面一组题的商。
②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6、解决问题:
本小节安排了有特殊数量关系的连除问题和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1)例10教学建议:
①例10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分别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需要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这些计算结果的近似值。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如第(1)题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能盛0.4千克的瓶子里,求需要多少个瓶子。计算结果是6.25个,受知识迁移的影响,学生多数要想到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教学中要抓住这点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需要6个瓶子,但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剩下的0.1千克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这里就要用“进一法”将6.25中的小数点后面的尾数舍去,向个位进1,变成7。而第
②题求红丝条可以包装几个礼盒,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不够,这时需要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尽可能地在“需要”两个字上下功夫,则要用“去尾法”,将16.666„中小数点后面尾数去掉,得近似数16。最后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2)关于练习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6、7、8题都是取商的近似值,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情景思考取近似值的方法。第6题没有特殊要求,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是具体要保留到哪一位,就需要学生来进行分析。一般说来,这道题保留整数或保留一位小数都是有道理的,它分别表明雨燕的飞行速度是信鸽的2倍或2倍多一些,教学中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保留小数位数的理由,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第7题和第8题是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其中第7题要用到“去尾法”,第8题要用到“进一法”。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
第9题解答的难度比较大,解答它的问题需要两步计算,最后的解答结果需用“去尾法”取近似值,另外8本相册对于“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的问题是多余条件。所以教学中不要急于让学生解答,而是在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解答这道题时要注意些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后再进行解答。
第二篇: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小数乘法、积的近似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
上述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制位值原则书写,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处理好小数点就行了。因此,本单元在教材的编排非常注重加强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意图是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小数乘法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和验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小数)的近似值;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让学生在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估算的意义,初步形成估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以问题解决为背景,选择了与“元、角”(买风筝)、“米、分米”和“千克、克”(刷油漆)等有关的“进率是十的常见量”作为学习素材,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顺利建立了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因为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所以,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在编排上注重应用转化和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具体体现在:
1.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在例1的教学中,教材着重让学生理解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法可以转化成以“角”作单位的整数乘法进行计算,运用现实的具体经验进行小数与整数的转化,为例2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做准备。在例2的教学中,教材脱离具体生活情境,借助例1的计算经验,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转化成整数来计算?”,即“如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弄清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在例3的教学中,教材也是通过两个小朋友的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么计算呢?”“也可以把它们看作整数来计算吗?”引导学生在学习例2的基础上再一次用转化的方法,将两个因数同时转化成整数,再来进行计算。2.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正确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教材在例3的“做一做”后,安排了一个探讨性的问题:“观察例3和上面各题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你能发现什么?”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找出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领悟确定小数点位置的方法,为归纳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教材在例4的“做一做”中也安排了一个探索规律的练习,让学生先计算两组题,再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发现积和因数的大小关系。
3.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教学例3和“做一做”之后,在让学生讨论、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有序地概括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材以记录讨论结果的形式,呈现不完全的计算法则的文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叙述或填写法则的关键词。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法则的来源,理解其含义,防止死记硬背法则,又起到促进学生对具体计算案例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的作用,获得对小数乘法的意义和算法的体会和理解,培养学生探索、总结规律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掌握了小数乘法计算的一般方法之后,教材以“非洲野狗追鸵鸟”的童话故事为背景,图文并茂地引入小数倍的学习,帮助学生扩充“倍”的认识,从具体事件中领会“倍”不仅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有时用小数倍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更为直观。并且结合计算“我算得对吗?”提出了验算的要求,一方面强调了验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的验算习惯。教材呈现了三种验算方法,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用哪种方法验算,只要能自觉地用合适、有效的方法验算就行。
二、积的近似数
例6是教学“积的近似数”,教材首先说明求“积的近似数”的背景与一般方法,指出“可以根据需要,按‘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数。”接下来,教材创设了一个“缉毒犬查违禁品”的情境,为学生求积的近似数提供素材,同时让学生了解到狗的嗅觉非常灵敏。
例题给出的信息“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和要解决的问题“狗约有多少亿个嗅觉细胞?”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实际生活中有些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值,只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再次使学生感受到求积的近似数是“实际应用”的需要。
由于学生已有“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基础,因此,在截取积的近似数时,可以让学生自主尝试,然后解释截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并组织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评价,让学生在互动中自主掌握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材分两部分编排:前一部分是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一部分是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教学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时,教材首先由小精灵直接说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接下来,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①给出三组不同类型的算式,让学生观察、计算,找出每组中两个算式的关系;②用归纳的方法类推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通过这两个层次的活动,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同时也培养学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在教学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时,教材安排了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例子,使学生体会到根据算式的结构和数据的特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变换,可以使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变得简便。
四、解决问题
教材安排了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和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对小数乘法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是教学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创设了超市购物的情境,解决“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够买一盒20元的吗?”这样的问题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选择恰当的估算策略,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价值,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
教材依然是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与理解”中,指导学生将繁杂的信息用表格的形式分类表示,清晰地呈现出各种信息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与解答”中,教材呈现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使学生体会到要根据具体问题和数据选择适当的估算策略,体会到用估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价值。在“回顾与反思”中,教材不仅引导学生发现这样的问题用估算来解决更方便,而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两种不同估算方法的区别,从而帮助学生体会不同估算策略的思路与价值,有效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应用意识。
例9是解决分段计费的实际问题,教材结合本单元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编排了现实生活中乘出租车付费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段计费问题的本质是分段函数问题,也是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根据收费标准及相关信息确定如何分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教材依然是通过“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呈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阅读与理解”中,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可以用摘录的形式),理解题意(重点是理解收费标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与解答”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再来列式解答。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一种是按行驶里程(前3 km、后4 km)分段计算,另一种是先假设(都按每千米1.5元计算)再调整(加上少算的)进行计算。在“回顾与反思”中,教材引导学生建立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并根据得到的结果完成出租车价格表,让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探索其中的规律。教师还可以用图象来表示行驶里程与出租车费之间的关系,直观体会分段计费的特点,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中的规律,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第三篇:《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计算及其应用以及整数除法的意义、解方程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分数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一方面完成了分数加、减、乘、除的学习任务,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分数的四则计算,掌握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深了对乘除法关系的理解,体会知识的内在联系,为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比和比例、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 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倒数的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与计算以及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一、与实验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同)的主要区别
(一)倒数的认识
新版教材将“倒数的认识”由原实验教材的“分数乘法”单元移至“分数除法”单元,并独立编排为一小节,作为分数除法的准备内容。主要是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其一,由于分数除法的基本方法是“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因此认识倒数的概念以及熟练求出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倒数,是学习分数除法的重要的知识基础;其二,这样编排,使本单元的知识呈现更有逻辑性、整体性,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学习知识的逻辑顺序。
(二)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我们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乘法的逆运算。但由于分数乘法的含义有了扩展,分数除法作为其逆运算,具体含义也自然有了扩展。因此,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可以用“同数连加”的实际例子引出两道除法题来说明,也可以用“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例子引出除法题来说明。在具体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时,实验教材重视相关知识的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采用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而新版教材对于除法意义的教学,仅从编排上看,不再单独设置例题,只在练习中加以渗透,如教材练习七第1题根据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第2题先看清左右两题之间的关系,写出得数。通过练习,使学生体进一步体会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明确分数除法的意义。但从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寻过程看:教材结合实际情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通过折纸和画图的数形结合方法及分析,推理出正确的计算结果。显然,这分析的过程既是对分数除法意义和算理的理解过程,也是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探寻与归纳过程。教材将分数除法的意义教学与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充分利用分数乘除法意义互逆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三)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已学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式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除法计算方法同步教学。如例2,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的数量关系直接列式,只是具体数据变成了分数;另一种是数量关系涉及“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需用抽象的“1”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首先要理清数量关系,然后通过列方程等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本单元新增的例6的“和倍、差倍”问题,例7的用抽象的“1”解决问题。利用“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本数量关系,借助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只是这里的几分之几不是直接给出的,需要通过寻找数量与对应分率之间的关系计算得到,显然,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变得相对复杂。这既是对过去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扩展,也为后面解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四)把“比”的内容单独设置一个单元
新教材将“比”单独设置为本书的第四单元,在“分数除法”单元完成后进行教学。
二、教材例题分析
(一)倒数的认识
例1:倒数的认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几组有代表性的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使学生通过计算、观察、讨论等活动,寻找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导出倒数的定义。并用实例突出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为例1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1教学求倒数的方法。教材首先安排找倒数的活动,初步体验找倒数的方法。接着总结找倒数的方法。具体分三种情况加以讨论:求分数的倒数;求整数的倒数;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习六第5题通过学生对话讨论形式判断“的倒数是0.75”的合理性问题,进一步揭示互为倒数的本质:只要两个数的乘积是1,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倒数,与这两个数是整数、分数、小数无关。
(二)分数除法
例1:分数除以整数
教材以折纸活动为载体,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教材分两个层次编排:先解决分数的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再引出分子不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第一个问题是分子能被整数整除的情况,有两种思考方法:一是利用整数除法的意义,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理解并计算;二是利用分数的意义,将问题转化为求的来理解计算。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二个问题,凸显方法一的局限性与方法二的一般适用性。教材这样编排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体悟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二是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领悟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其中的一份,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材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折纸实验和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旨在启发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出一般的计算方法。
例2:一个数除以分数
本例研究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包括整数除以分数和分数除以分数两种情况。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显然“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成为列式的依据。由于学生对这一数量关系比较熟悉,所以列出分数除法算式不会感到困难,这有利于把教学重点集中于计算方法的探索与理解。
理解的算理是本例的重点。教材采用画线段图的直观方式呈现推算的思路:由于1小时里有3个小时,所以可以先求出小时走了多少千米,即先求出小时走的2 km的一半(即)。有了直观图的支持,降低了学生对中每一部分含义的理解难度,顺利完成从“除以一个分数”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
有了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的铺垫,教材在教学
时,没有呈现线段图,而是通过提问“为什么写成”,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自行阐述算理。
最后教材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分数除法的一般算法,并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这一算法。
例3: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问题已在“分数乘法”单元解决了,学生在此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既是分数四则运算的综合应用,也为后面学习利用分数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教材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对于不带括号的分数乘除法混合运算,既可以从左至右按步骤计算,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分数连乘后同时约分计算。
例4:“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本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逆向问题。这类问题如果用算术方法解,较难理解,学生往往难以判断哪个量是单位“1”,数量关系也较复杂。因此,教材依据“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画线段图,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这样思考问题的思路与相应的分数乘法问题完全一致,只是参与列式的是未知数而已,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回顾与反思”部分中检验结果的合理性是相应乘法数量关系的二次应用。同时,对有效信息选取的反思,以及对列方程方法、价值的体会,也是学生反思的重点。
例5:“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本例是“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逆向问题,是以例4为基础,把条件稍做改变,形成稍复杂的问题。显然,用算术方法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抽象程度更高,思维难度更大。教材借助小女孩的设问,引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并给出了完整的图示,为学生分析、理解等量关系提供直观辅助。让学生经历从“多(或少)几分之几”到“是几分之几”的转化,找到等量关系,列出形如的方程;同样,教材利用小男孩的分析,借助线段图,引导学生找到“一个数加(或减)增加部分等于增加(或减少)后的数”这个更容易理解的数量关系,列出形如生顺向思维的思路,给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
例6:“和倍、差倍”问题
本例中包括两个未知量,题中给出了这两个未知量之间的两种关系,要求学生根据这样的关系列方程解答。由于这两种关系中,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两个量之间的和或差的关系,因此,这样的问题过去被称为“和倍问题”“差倍问题”。
教材以篮球比赛上、下半场得分为素材,引出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在这里两个未知量是指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两种关系是指上半场得分+下半场得分=42以及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得分的一半,或者上半场得分是下半场得分的2倍。
教材给出了两种解法,区别在于先设哪个量为未知数,然后利用两个量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另一个量。
例7:可用抽象的“1”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材利用修路这一“工程问题”来引入,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例如,学生会认为题中缺少解题的信息,此时,教师追问:缺少什么信息呢?学生会回答:不知道公路长多少千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假设公路总长为某个具体的长度,把新问题转化为旧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现虽然假设的公路具体长度不同,得到的结果却是相同的,使学生产生探究原因的欲望。通过分析,发现不管公路总长是多少,两队每天修的长度分别占总长度的和
是不变的,这也是能得到相同结的方程。因此,教材选择符合学果的内在原因。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可用“1”来表示公路总长。
采用“工程问题”引出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的问题,但并非是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教学,而是要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要让学生经历利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用假设、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不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等数量关系,可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学生只要会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就可,并非说明用“1”表示总长的方法是最优的方法,在此例之后仍然允许学生用假设具体量的方法解决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解决一些和分数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探索与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
第四篇:第八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二)》教材分析[定稿]
第八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二)》教材分析
作者:沈重予 录入时间:2005-9-21 阅读次数:8
本单元在第六单元的基础上继续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笔算为重点,带出求积和商的近似数、乘法分配律和除法性质在小数乘、除法中同样适用等知识。计算小数除法往往会出现商是循环小数的情况,在例题里简要介绍什么样的小数是循环小数,把有关循环小数的其余知识都安排在“你知道吗”里,不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教材中安排了许多实际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让学生了解小数计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更好地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路,巩固学过的面积公式。全单元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先教学小数乘法,再教学小数除法。在两部分里都是先安排计算法则的教学,再安排其他内容的教学。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
1.突出转化思想和推理活动。
在教学新知识的时候,转化的价值经常表现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数学问题。教材引导学生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体验转化策略。计算小数乘小数,把两个因数都看成整数,如果它们分别乘10,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把整数乘整数的积回归到小数乘小数的积,要除以100。这个过程是严密的推理过程,应用了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同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应用商不变性质的推理活动。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推理,由“扶”到“放”地安排推理活动,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细致安排计算法则的教学。
为了让学生主动建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教材从实际出发,把法则的教学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乘法和除法各先安排一道例题,通过转化和推理得出计算法则。第二步,再分别安排一道例题,解决使用法则的难点。教材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适度分离,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法则。
巩固法则的练习有层次。先是法则关键内容的专项练习,再是应用法则独立计算,然后是改错练习。这样安排符合学习规律,满足学习的需要,能提高练习的效率。3.计算方式多样化。
本单元以笔算为主,同时也适当安排口算、估算和用计算器计算。口算是掌握笔算方法后进行的,直接说出比较容易的小数乘、除法的得数,能进一步巩固处理小数点的方法和技巧。估算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不要求精确结果的情况下使用,替代了笔算。计算器用于较繁的小数乘、除法和探索规律。计算方式多样化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一、点拨转化方向,组织推理过程,凸现法则的关键内容。
在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初步有了两点体会: 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也有几位小数。这些初步的感受是学习小数乘小数的基础。例1中“把这两个小数都看成整数”又一次指出小数乘法可以先按整数乘法计算。“相乘后怎样得到原来的积”是教学的重点,教材里安排两次探究活动: 第一次在例1,思考虚线框里三个箭头以及上面的“×10”“†100”的意思,扶着学生经历推理过程;第二次在“试一试”,让学生在三个箭头上面的括号里填数,并写出左边竖式的积,独立进行推理。在两次探究以后,比较各题中两个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发现“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这一规律,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得出在积里点小数点的操作方法。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总结,要求学生说说计算上面两题的体会,两个小卡通的交流就是学生总结的法则。法则里最关键的内容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教材里设计了三种练习:
首先在“练一练”里进行专项练习;然后在第85页第2题,选择学生往往出现的错误进行识别和纠正;最后是第98页第2题,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与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融为一体,把旧知识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中。
例5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突出三点: 第一,在“除数是小数”这个新的计算情境和认知冲突中提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怎样计算”这个问题。使学生想到已经学过的小数除以整数,找到转化的方向。学生已经掌握了商不变性质和移动小数点的知识,能够进行7.98÷4.2变成79.8÷42的推理活动。第二,教学在竖式上完成转化的操作。先划去4.2的小数点,把它变成整数;再把7.9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划去原来的小数点,点出移动后的小数点。转化后的除法由学生完成,要注意商的小数点必须与被除数里移动后的小数点对齐。在这一点上,学生可能有疑惑。第三,例题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反思,让学生围绕“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个问题充分讨论与交流,这是小数除法法则的关键内容。和小数乘法相似,小数除法也设计了三种练习: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专项练习;针对常见错误的改错练习;把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与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进行对比的练习。
综上所述,例1与例5在编写时仔细研究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水平以及学习新知识时的困难与需要。教学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时,“转化”的点拨方法不同,推理的组织程度不同。既重视计算法则,又不机械地灌输和记忆法则。
二、解决应用法则时的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计算小数乘法,在积里点小数点时,如果位数不够怎么办?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乘法,如果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少怎么办?这些都是应用计算法则的难点问题,也是计算容易发生错误的地方。为此,教材安排例2和例6解决这些问题。
第六单元移动小数点的位置,学生已经知道: 如果位数不够,可以用“0”补足。只要把这些方法应用到例2和例6的情况中去,问题就解决了。
例2的教学线索是突现矛盾、激活旧知,专项练习、新旧沟通。首先通过问题“要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让学生发现784的位数不够,利用矛盾激活已有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在点小数点时体会“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然后是“练一练”安排在积里点小数点的专项练习,掌握补“0”的要领。最后是第85页第4题,在积里点小数点,有时位数够、有时位数不够;有些只添整数部分的“0”、有些小数部分也添“0”。出现各种情况,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例6的教学线索是演绎法则、示范方法,变式扩展、专项练习。先指向算式1.1÷0.55提出问题“除数要乘几?被除数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是一位小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然后示范了在被除数末尾先补“0”再移动小数点的方法,要求学生思考被除数末尾为什么可以补“0”,以及转化后小数点的位置,并把除法算完。“试一试”整数除以小数,是例题的变式。表面上似乎有点特殊,其实转化并不难。在去掉除数的小数点的同时,被除数3乘10是30。如果让学生说说例题和“试一试”中转化的体会,他们对一个数除以小数应该怎样计算就清楚了。练习十七第1题是转化的专项练习,包含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三、选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求积和商的近似值。
求积的近似数,一般先算出积,再根据精确度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在这些数学活动中,计算小数乘法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因此,求积的近似数不要教学新的数学内容。基于这些思考,例3在编写上有两个特点:
一是3.18×1.6的笔算已经完成,只要把积保留两位小数,避免教学精力过多用于笔算乘法,淡化求积的近似数这个主题;二是让学生在横式上填写结果,把求近似数留给学生进行。根据例题的编写特点,教学时应先让学生独立学习,再组织交流。交流的内容是求近似数时的思考,使学生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
练习十五第4题先估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计算并把得数保留一位小数。要让学生明白估计和求近似数不是一回事。估计的时候把底和高分别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通过口算整数乘法进行的。求近似数一般先算出精确的积,再“四舍五入”。
求商的近似数,不要把除法算完,只要除到适当的时候就可以求近似数。况且许多除法的商是循环小数,不可能最终除尽。因此,教学求商的近似数有两个新内容:一是循环小数的知识,二是求商的近似数只要除到什么时候就可以“四舍五入”。这两个内容,前一个安排例题教学,后一个让学生在求商的近似数时体会。
教材中关于循环小数的知识,只是让学生联系除法计算,体会如果继续除下去,永远不会结束。原因是除的过程中“余数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告诉学生这样的商是循环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数。上面这些内容都在例7里教学。至于循环小数的定义,安排在教材的底注里。循环小数的其他知识,编写在“你知道吗”里让学生阅读,不列入基本的教学要求。
“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两道除法,把得数保留三位小数。这里用计算器算有两个原因: 一是节省计算时间,不把精力耗费在笔算上,而是用于求商的近似数;二是计算器一般能显示10位数字,在计算器上可以看到50÷60的商是0.8333……64†60的商是1.066……它们都有重复出现的数字,都是循环小数。教学“试一试”还要注意一点,让学生说说怎样把得数保留三位小数,体会只要看小数部分第四位上的数,就能决定“四舍”还是“五入”。小数部分第五位以及后面各位上的数与求近似数无关。这些体会用于练习十八第2题,学生就知道只要除到商里有四位小数,就能保留三位小数,不必再除下去了。
有些实际问题如果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值,答案会不合理。如例8中300元钱买单价45元的足球,尽管300÷45的商接近7,最多只能买6个。又如“试一试”中126人乘船过河,每次限乘15人,虽然126÷15=8.4,但至少要9次才能全部过河。类似这些问题,在前面几册教材里陆续出现过一些,由于学生在那时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只是初步接触,完全理解这些问题还有困难。本单元让学生再次学习这些问题,效果会好得多。这部分教材没有教“进一法”“去尾法”等新的求近似数的方法,也没有出现这些方法的名称。只是让学生联系现实的事情,凭生活经验和理解能力,找到比较恰当的答案。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以免加重不必要的负担。
四、让学生发现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学生已经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是否适用?还需要验证。例4里有三组算式,先经过计算知道同组的两个算式得数相同,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再观察各个等式,分别得出小数乘法也有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即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教材安排的学习活动,不但是形成数学知识的过程,还能培养严谨的认知态度。教学例4要注意两点:一是圆圈里的等号必须在计算之后,根据左右两式的得数相同,才能填写。绝不能未经计算就写等号。如果不计算就写等号,例4的教学就不是发现运算律同样适用,变成应用运算律改写算式了,这是认知程序上的逻辑错误。二是要让学生指着三个等式逐一说说各表示什么运算律,使运算律的内涵更加清楚。“试一试”和“练一练”都是应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因为学生已经有简便运算的经验,教材不再编排例题。
除了乘法运算律,还有两个整数的计算知识也要应用到小数计算中来。一个是除法的性质,安排在第93页第10题,通过两组算式的计算和比较,发现整数除法的性质在小数除法中也同样适用。另一个是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安排在第93页第11题,直接应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研究积与因数、商和被除数的大小关系,发展数感。
在学生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以后,教材安排他们进一步研究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第88页第10题里有三组乘法题,每组中的三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都相同,第二个因数分别是大于1的数、1和小于1的数。通过计算与比较,发现当第二个因数大于1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当第二个因数是1时,积等于第一个因数;当第二个因数小于1时,积比第一个因数小。这是三组题的共同规律,这个规律对学生的数感有两点作用:一是突破了原来的乘法观念。整数乘法的积总是大于因数(另一个因数是1除外)。在小数乘法里还会出现积比因数小的情况,它是由于另一个因数小于1所造成的。虽然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的意义不是本单元的教学任务,至少学生知道了积可以小于因数,这已经是对原来观念的突破。二是可以用于估计和反思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第11题在计算前先根据第二个因数的情况,说出积大于还是小于第一个因数,这是估计。尽管这样的估计与精确计算的误差相当大,但毕竟清楚了积的范围。一旦笔算的得数超出了这个范围,就能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以后,练习十七第7题发现规律: 如果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如果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这个规律对学生的数感也有积极的意义。
学生经过第99页第7题的学习,对上面的规律会有更多体会。如2.6×0.5和2.6÷2都等于1.3,都求得2.6的一半是多少;2.6÷0.5和2.6×2都等于5.2,都求得2.6的2倍是多少。这些都是学生通过题组的计算和比较,能够体会到的内容。教学时要注意,这些内容不需要教师告诉学生或把它讲得很清楚,只要求学生有所感受和联想。
第五篇:小数除法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小数除法”说课标、说教材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我主要是从8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的。即: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体例特点、内容结构,立体整合,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建议。
一、说课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分三段:一至三年级为第一学段,四至六年级为第二学段,七至九年级为第三学段,而我今天说的“小数除法”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也就是第二学段的内容,下面我主要从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两个方面来解读课标。
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与原课标有所不同,原课标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阐述的。而新课标下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维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标要求: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能解简单的方程;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在数学思考方面:初步形成数感和空间观念;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1-
在解决问题方面: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能回顾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并认识数学的学习价值。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等良好品质。
围绕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说说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熟练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
在数学思考方面: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进一步体会概率的作用,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在解决问题方面: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情感与态度方面: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良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是: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是小数的近似值,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 截取商的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能用计算器探索计算规律,能应用探索出的规律进行一些小数乘除法的计算。
4.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以上我说的是第二学段的课程目标,接下来我说说第二学段的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它的内容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而我今天说的“小数除法”是数与代数这个领域,不涉及其他三个领域。
二、说教材
我打算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解读教材:即单元编写特点、单元编排体例、全册内容结构、单元内容结构、知识联系。
小数除法这一单元的编写特点是:
1、引导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探究,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这主要表现在首先教材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探究,呈现了把千米数改写成米数,将小数除以整数转化为整数除法来计算的方法 ;其次组织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讨论,比如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时,被除数位数不够怎么办?商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时,为什么要写“0 ”; 第三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都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归纳总结。
2、计算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情景,与解决问题教学相结合。注意从现实情景中引出计算教学的内容,练习中也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购物、乘车、计算用水量等,让学生体会计算的现实意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适时引入计算器。小数除法计算的步骤比较多,适宜使用计算器计算。教材把握时机,不仅在新授内容和练习中让学生适时使用计算器,而且还安排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计算器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培养灵活选择计算方法和工具的意识。
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从内容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强调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出发,其基本模式是:情境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方法总结、练习应用。下面我以“小数除法”这节课为例,说说本单元的编写体例:首先教材创设的王朋每天坚持晨练的情景图,并结合这一情景图提出问题,紧接着教材展示了两种解题方法,即探究问题,第一种方法是把千米数转化成米数,即把小数除法转变成了整数除以整数,第二种方法是根据数的意义来求商,最后总结出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小数点对齐,待学生掌握这一算法后,通过做一做,也就是练习应用,使学生进一步明晰了小数除以整数的算法和算理。这种编排体例不仅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下面是北师大版的“小数除法”这节课,我们看人教版的情境引入直观,北师大版的情境引入抽象;人教版的解题方法呈现具体,易于理解,北师大版的解题方法呈现简单,不易理解。通过以上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情境创设上还是解题方法探究的呈现上北师大版的都不如人教版的生动、清晰、明了。
接下来说说本册书的内容结构(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几个方面来说本册书的内容结构)。
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有六个内容: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求商的近似值、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每个内容再具体展开说)
知识联系:从学习内容上看,体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体现了数学实质。
三、说建议
1、说教学建议
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老师教的统一。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活动,使学生升成知识,形成能力,为此本单元要求教师: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小数除法的重点是突出小数点的处理问题,而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要涉及数的含义;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小数除法的学习架设认知桥梁。小数除法计算法则是以整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和小数点位置移动规律为基础的。本单元要求学生:新旧知识进行联系,探究学习;正确熟练的计算小数除法。
2、说评价建议
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本单元体现了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评价方法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主要体现口头评、面评、及时评;站在学生的高度上,写上赏识激励的评语,帮助树立信心。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3、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议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身边处处是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学习数学。生活:利用生活资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网络:查找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以上是我对本单元知识的解读和把握,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评委老师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