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平与强军的关系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形势与政策
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理解和平与强军的关系
风景园林一班孙瑜 *** 10/28/2015 摘要:
古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人才,虽然不曾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国之安危,国之和平,也应该做一些思考,并且为之付诸行动。关键词:
少年与中国爱国主义强军的重要性必要性 主要内容:习主席提出“强军梦”的重要思想,是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提出来的。从规律的角度来看,富国和强军,从来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强盛发展必不可少的两大基石,《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就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无论从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哪一个时代来看,富国和强军都是不可缺少的两个基本的要素。我们如果要打一个比方的话,富国就好像人的两条腿一样,它可以使人站起来,而强军就像人的脊梁骨一样,它可以支撑人挺起胸。如果一个国家不富强他就站不起来,但是如果军队不强大,他也挺不起腰。
提出“强军梦”的现实的原因就更加突出。我觉得它有几个突出的呼唤:一个就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实现祖国统一紧迫的呼唤。因为大家都知道,我们这个国家是一个幅员辽阔,有漫长的陆地边界和海洋边界的国家,这些边界都需要靠军队来防卫,都要靠我们的武装力量来保护。现实的呼唤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国家的发展利益也在拓展,因为我们现在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家的利益已经拓展到世界范围,要相应的军事力量来加以保护,来加以巩固。
当然还有一个呼唤,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着世界都在搞新军事革命。它表现为新一代的高科技,带来了军事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的一种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从机械化战争变为信息化战争。在这场革命中间,现在世界上主要的大国都在抢占先机,都在加紧发展自己先进的武器装备,都在利用借助这样一个契机来促进军队的整体转型和变革,所以它也促使我们必须要跟上这一场革命的步伐,把它运用于我们的军队建设、国防建设之中。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落伍,不至于在未来的军事进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论大学生国防教育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当今国际大环境是一超多强,超级大国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爱好和平的人民的限制。可是天下仍然远远没有真正太平,战争的威胁时刻存在。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和军事干涉主义的抬头都说明了实力政治和丛林法则仍然适用于今天的世界。和平仍然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而非道义来捍卫。
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我国的国防教育是全民的国防教育,高等院校的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是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话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在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国防教育具有长久而深远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指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对全体公民的品德、智力、体力等诸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各种教育活动。国防教育作为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公民的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的精神素质,普及军事知识和技能,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在思想上、组织上为进行国防教育和开展国防斗争做好充分准备。
我认为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三点:
一、加强国防教育是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要求。国防教育以其特殊的形式和内容,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作用,还能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安全为中心的理性的国防意识,从而树立崇高的思想道德准则,自觉培养自信、自强、自立的进取拼搏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二、加强国防教育是锻炼当代大学生健壮体魄、健康心理,增强科学文化、完善人格素养的重要途径,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军事理论教育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
三、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国防教育是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实施人才强军、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基础。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在和平背后,依然隐藏着种种不安全、不和谐因素,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素质关系到祖国的发展进步、长治久安,必须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培养他们保家卫国、为祖国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如今,“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类消极思想在高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很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国防常识,对国家的安全形势和国防政策了解不够、理解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骨干作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加强高校中的国防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国防建设,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民族忧患意识。做好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工作,必须认真贯彻《国防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争取社会全面支持,分析教育对象特点,探索创新教育手段,抓住关键时段、关键地点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力争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加强国防教育,首先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府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制度,大力宣传国防政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调动起政府各级对国防教育工作的关注,促进高校对国防教育工作的重视。落实好政策和制度问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高校国防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方法。积极探索办好全民国防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在发挥好传统教育模式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广播电视、新闻报刊、互联网等多种手段的宣传力度,开展各种纪念活动,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加强国防教育和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知识理论水平。抓住教育重点环节,提高大学生国防意识。
一是要把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同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有意识地把国防教育穿插其中。二是要把开展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大学生军事训练,锻炼他们的身心素质。三是要把高校征集新兵工作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最后,要充分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切实提高教育效果。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育的时事性、针对性和生动性,把国防教育渗透到大学生校园生活、课堂教育和娱乐活动的各个方面。
作为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应当关心时事,关注国内外形势发展,并自觉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分析力;培养创新精神,锻炼理论和实践的创新能力;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把这些科学理论用于指导我们的实践;坚持以毛泽东军事思想为理论指导,做到把分析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的安全环境同国防素质教育的丰富实践结合起来,以求充分认识到依法普及和加强国防素质教育,对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使贯彻执行国防素质教育成为全体高校大学生的共同责任,成为每一个高校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也只有这样,国家建设才能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大学生在这个社会在这个国家之中,扮演的应该是学习者,发展者,传承者甚至领导者的角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
园艺园林学院 *** 风景园林一班 孙瑜
第二篇: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建设的关系
自尧舜禹时期当代,无论是封建社会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利益纠纷总是避无可避,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安全需要的产物,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中华民族欲立足世界优秀民族之林,我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虽然当代属于整体的和平时代,但却暗流涌动。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国家的主权和独立,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兴旺也就没有保障。
南海风云滚滚,美国态度暧昧,日本摩拳擦掌,菲越不断挑衅,中国似乎面对巨大的挑战,火药味四处蔓延。不过,面对窘境,我们的***没有慌乱。他的外交攻略不再是过去中国的低调、忍耐,变得更加主动,敢于硬碰硬。有外国学者这样总结***的外交攻略精髓:只有不怕战争,能够战争,才能避免战争。只有不怕安全威胁,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期安全。
中国大学生从来都有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每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一定会站在时代的前列, 挺身而出,用青春热血保卫国家的和平安全.身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 我们蕴藏着巨大的人才资源, 和平时期抓好对我们的军事训练和教育, 进一步强化他们 为国献身的思想品质,提高我们操作高科技装备的能力,一旦发生战争,国家需要的时候, 我们就是极为可观的战略后备人才, 能够确保我们战胜任何最强大的对手。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许会认为学习使我们大学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知道,“天下虽安,忘战必忧。”我们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力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安危,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国防观念和献身精神密不可分的,所以,我认为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进行国防安全教育尤为重要,不能把祖国的国防安全建设与自己划分开来。因为我们是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接班人,是国家兴旺和繁荣昌盛的希望,使历史赋予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证明,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国防的兴衰紧系者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延续,社会的进步,由国家必须要有国防,由国防防于未来,由国防防于生活,国防安全的建设,是为了更好的未来,为了更好的发展。
作为一名大一的学生在开学的一开始我们就参加了军训,军训不仅增强我们的体质,而且有利于使学生克服娇生惯养、害怕吃苦、作风散漫、意志薄弱、缺乏集体观念和组织纪律性,养成勇敢顽强、坚忍不拔、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品德;弘扬团结有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一直增强体质。所有这些素质,是保家卫国所必须的具备的,并且现在学习军事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将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与祖国强盛、人民的幸福紧紧相联,努力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奉献给他的那个时代,生命
才有意义,青春的岁月才会更显生动、精彩。当然,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对于那些在自身素质上都不甚合格的人,要学的、要做的还有很多。一如了解并支持我们的国防建设,一如用社会主义荣辱观鞭策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第三篇:依法治国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关系
依法治国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关系
一、依法治国与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关系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是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大学生最终是要踏上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事实证明,法治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积极投身与社会主义 建设,为社会进步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法治意识差的毕业生走上违法道路的可能性大。可见法治意识的高低不仅能决定个人的成败,也影响着社会的稳 定与安全。依法治国需要依赖于全体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大学生是公民中先进的特殊群体,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对实施依法治国具有长远性、根本性的意义。
二、大学生提高法制意识的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处理好理想与现实、权利 与义务、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自由与纪律、友谊与爱情、学习与工作等关系,更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 乱纪为耻”的观念。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地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发展快速腾飞的同时,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把我国建成一个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更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
三、大学生如何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法制意识
作 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我们必须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提高我么的法律素质。并且要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 法制观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执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首先,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其次,培养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权威的观念。树立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任何个人和 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坚决反对“权大干法”,“人情大干法”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 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 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 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 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 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 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 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 观念。
作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新一代,我们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提高法律修养,为推进中国依法治国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的关系
当代大学生与“中国梦”
内容摘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再度引起了中华民族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激发了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自觉。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坎坷追梦历程的深刻启示,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开拓前进应时刻秉持法则。
关键词 中国梦 改革 大学生
“中国梦”吹拂亿万国人的心,一如“春天的故事”在人心间生根发芽。“中国梦”不是宏大口号,而是蛰伏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期许、希冀;它是每一个中国人生活在美丽中国,实现安居乐业,追求事业成功;它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心情舒畅,工作和生活在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平等有序的和谐社会中;它是通过各族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奋斗,凭着根植于“中国梦”的中国精神,在不远的未来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人民富裕、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生态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换言之,“中国梦”既是对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之奋斗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人对自己未来的渴望;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的深情凝炼,也是对普通个体人生价值的表达和升华。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改革开放使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梦想实现不易,复兴之路艰辛。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艰难求索史,也是一部不懈奋斗史。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封闭愚昧到文明开放,从备受欺凌到独立自主,中华民族雪耻图强的探索从未停止,伟大复兴的梦想从未泯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多少曲折与悲壮、多少豪迈与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胼手砥足、激流勇进,不断从苦难走向辉煌,不可逆转地结束了中国积贫积弱的悲惨历史,不可阻挡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
总书记曾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十三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中国梦”。今天,中国正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的发展仍有无限空间,中国人还需要鼓足干劲、共创未来。在新的征程上,我们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必须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
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成才、成功的梦,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比渴望的强国梦。当前,作为大学生的我,更要努力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综合能力,为贡献祖国积累能量。
作为一名90后的中国大学三年级学生,我知道,要想实现强国梦必须先一步一步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在大学里,我除了认真上课,学习专业知识外,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党的十八大集中全党智慧,体现人民意愿,适应时代要求,提出了宏伟奋斗目标,描绘了壮丽发展蓝图,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敢做梦”、“能圆梦”、“拥抱梦”的决心和信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坚信,只要努力向着太阳,我们就是一朵朵灿烂的向日葵,大家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中国梦!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 彩”。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传达给每个青年最强烈的信号,是党和国家宏伟大业向每位青年发出的深情召唤。也是让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让党的 队伍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
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高度倚重,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是推动祖国未来事业、激励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的源动力。作为高 校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活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唯有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 的使命,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一、中国崛起与“中国梦”
十八大闭幕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了“复兴之路”大型展览。在参观结束后,总书记说:“刚才我们参观了《复兴之路》 展览,这个展览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今天,也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明天„„我们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我们说的每个人都有梦想,现在大家也 在讨论中国梦。何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因为这个梦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这样一种宿愿,它 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它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一种共同的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人的个人前途命运,都是和这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是 和这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密切关联。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我坚信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我坚信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我更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中国梦”深刻道出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同时,“中国梦”也是中华民族自强 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中国梦”是最大限度为实现中国崛起、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凝聚人心的伟力,无论面对多少挑战、多 大困难,始终以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智慧为底蕴,给人以希望、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力量。中国梦”让每一个积极进取的中国人,形成世世代代的信念: 只要经过努力不懈的奋斗便能获得更好的生活,亦即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勤奋、勇气、创意和决心迈向繁荣,而非依赖于特定的社会阶段和他人的援助。如果没有中 国梦,人才会流失,人心会不稳,因为这是引导人积极向上的强大动力。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梦”,这是实现21世纪头50年 “中国梦”和后百年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实现这一宏伟大业,需要我们,特别是广大青年大学生们为之开拓创新、努力奋 斗。需要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实干、不断进取,继续“圆梦”。这样,实现中国崛起与“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定将指日可待。
二、“中国梦”赋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五四”前夕在与清华大学毕业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每一个青年的前途离不开国家的前途,没有国家的前途也就没有青年的前 途。同时,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一个国家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没有青年的牺牲和奋斗精神,没有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个国家也是没有希望的。这两点互相联系,归根到底,就是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由此可见,国家的需要就是青年人的需要,满足国家需要的青年人才是大有作为 的青年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在战略主题中要求,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 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中 国的青年大学生面临的选择很多、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只有为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会在中华民族复 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青年人的生活时代不同,其历史责任与使命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当代青年,很少像过去那样,在战场或艰苦环境当中经受刻苦的锻炼,拥有壮怀激烈、报效国家的机 会与责任。但当代青年,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同样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是青年作为现代人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 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作为国家培养出的当代青年大学生,应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明志,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是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发展是第一要义”,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根本。而发展离不开 充满激情的青春理想,离不开远大的志向作为前行的航标,离不开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机制。广大青年大学生要踊跃投身国家建设,以激情飞扬的青春活力 不断添加祖国前行的“燃料”。要敢为人先,善于创造,勤奋求实,勇于开拓,成为改革创新的生力军。有了坚定的志向和信念,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就一定能将 志向与目标变为现实。作为青年人,一旦拥有远大志向和理想,就会不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敢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和战胜困难,就 会立足当下、放眼长远,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和落实好党的十八精神,开拓奋进,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2.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有锐气,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广 大青年大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业、独立奋斗。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奋斗,只有具备百折不挠、勇 往直前、顽强拼搏的精神,才能在中国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贡献自己的力量。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升力,在各个领域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 围,凝聚每一个人的“正能量”,从而带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始终保持旺盛的斗志。
3.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是当代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项重大战略任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既是国家战略,又是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表达了广大青年人的愿望。在科技和教育迅猛发展,社会信息化不断推进的 背景下,当代青年有较多的机会学习、运用、创新现代科学技术。广大青年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重任,争当优秀的创新人才,成为国家富强、民 族振兴的中坚力量。为此,胡锦涛同志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培养造就青年人才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大工作力 度,完善工作制度,采取及早选苗、重点扶持、跟踪培养等特殊措施,使大批青年人才持续不断涌现出来。”
三、激活“正能量”,坚持全面发展目标,做新时代的接班人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确定的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社会进步的价值尺度,既是人的不懈追求,也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激活“正能量”的根 本。在当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对外开放、多元文化、信息时代等因素接踵而至,加上激烈竞争、广泛流动、频繁风险中的不确定因素逐步增多,这使每个人,特别是 当代青年大学生要有效适应、驾驭现代社会环境并有所作为。必须具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跟上时代发展的自觉性,必须善于学习、掌握、运用多方面的知识与技 能,必须培养、提高分析和解读实际问题与疑难问题的能力,这是坚持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是坚持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与核心内容。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界定为“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在当今市场经济条 件下,人只有全面发展各种能力,才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才能不断从事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个能 力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首先要有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变化最基础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书本理解运用能力、人际交往学习能力、知识运用和更新能力等等。其次是要具备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在实践中有目的地改变、改造、改善、改进和调整实践对象的能力,包括资源转化与整合能 力、运用科技手段能力、专业实习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等。最后,就是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的能力的最高形式,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预测决策能力、创新 表达能力、创新策略能力等等。所有这些能力,都是当代青年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它既是全面发展的标志,也是推动全面、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具备这些 综合能力,才称得上是具备拥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领,才可以“在人生的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上述能力,不是凭空而成的,需要我们广大的青年 大学生在学习、实践、创新过程中逐步培养、锻炼、摸索、提高。
今日的青年一代是一支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生力军,是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历史使命是“富民强国”,他们的历史任务是学习、工作 和奉献。他们是中国今日之责任、明日之希望、民族之未来,是新时代的接班人。他们正处在黄金时代,应当学会竞争,勇于创新,更重要的是做出贡献。展望未来 的30年,中华民族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青年应当不断探索,追求并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第五篇:浅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责任
和平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期盼,但却永远是一个难以完全实现的梦想,不然,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就两岸和平发展而言,大陆强调和平发展,国民党主张和平发展,陈水扁也曾呼吁两岸和平发展,为何无法两岸实现和平发展?关键是没有建立起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础。如今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形势的变化,出现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曙光,是因为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有了两岸和平发展的共同基础。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二是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三是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四是两岸相互信任的初步建立。五是主张两岸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今两岸和平发展出现了历史机会之窗,如何把握与建构,是一个两岸共同需要做出战略考虑的重大问题与需要共同努力的历史使命。过去多次出现改变两岸关系历史发展的机会,但在对时局把握与形势判断的失误,两岸错过了多次难得的历史机会。两岸应吸取教训,把握历史机遇,共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建立两岸和平发展框架或签署和平协议,成为目前两岸的共同主张与目标,但却是一个庞大的政治工程,是需要经过艰苦、长期努力才能达成的政治目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容与机制十分广泛,就其重点而言,应包括如下几点。一是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合作与经济整合是维持和平发展的利益机制。缺乏经济上合作的经济利益,不会有长久的两岸和平发展。二政治互信的建立与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岸没有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上述基础上的政治关系的改善,无法建立两岸和平架构。三是结束敌对状态与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在法律层面上改变内战延续的军事对立状态。其中涉及所谓大陆对台导弹部署问题与台湾对外军事采购问题,是必须认真对待与解决的两大难点。四是文化领域的全面交流,共同发展中华文明。五是两岸和平框架的建立或和平协议的签署。
两岸和平发展的障碍与困难。最大的障碍来自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挑战。坚持台湾独立的民进党是台湾一个大党,不承认“九二共识”,对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建构有很大牵制作用。特别是国民党执政期间两岸建立起来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在岛内政党再次轮替后,面临不承认这一机制、继续推动“法理独立”活动的挑战与危险,就可能宣告两岸和平发展框架的破产,两岸可能会重新陷入统独斗争的危机之中。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难题。其次是海峡两岸在国际社会的矛盾与斗争以及台湾国际空间的安排问题。这一问题复杂,直接考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架构的建立。
两岸关系的发展与和两岸和平框架的建立,只是解决台湾问题的过程或过度性安排,而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后目标与结果。统一(和平统一或非和平统一)才是解决台湾问题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中国完全崛起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最高目标。也就是说,台湾问题不解决,两岸没有统一,就不会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与中国的真正崛起。
这里提出了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问题是何种关系的问题?两者有何不同?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重大政治与历史命题。本来在台海之间,只有台湾问题,没有两岸关系问题(80年代末以前还不曾出现“两岸关系”这一概念),只有台湾问题的武力与和平统一问题,不存在两岸关系发展问题,而且台湾问题是国共之间的问题。但台湾问题发展演变到今天,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共之间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使命演变为两岸之间的问题。
目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之上是“搁置争议”与承认“九二共识”,并得以恢复两会协商,甚至建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但没有解决争议(两岸争议的实质是主权问题或统独问题),没有解决台湾问题,两岸在和平发展过程中迟早会面临这一无法回避的终极性问题。
两岸关系本身如何解读?也是一个严肃的科学问题。两岸关系是中国大陆地区与台湾地区的关系(国民党执政时期两岸关系的法律表述,意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还是“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民进党的政治定位即两岸为“一边一国”关系),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的关系(国民党重新执政后的“一中各表”下的“九二共识”,实为“一中两国”关系)?大陆的定位则是国家主体与特殊地区的关系,即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的关系或台湾与大陆关系,确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可见,如何定义涉及到对一个中国的认同与两岸事实分裂的界定等重大问题。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价值判断。和平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与重要价值,也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价值(人类一直在追求和平),但不是终级目标与终级价值,和平统一才是终极目标与终极价值。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是两岸关系发展的直接实际价值。同样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也包含了更为复杂的内容,是两岸和平共处、和平统一还是和平分裂?
重新执政后的国民党,在台湾民主选举政治下,不再将追求国家的统一作为政党政治目标与施政方向,而是一切以维持执政权与选举为核心,在这样的考虑下,对两岸关系政策的思维就有了与过去很大不同与变化。总体上是,“经济开放,政治保守”;将两岸关系发展与台湾在国际上不被孤立相联系,甚至作为前提;将“中华民国命运”与台湾相连结,而不是将台湾命运与中国统一相连结;“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作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而非真正实现“两岸双赢”;“不统、不独、不武”成为两岸与政治关系发展的最高原则,回避了台湾前途这一核心问题。
尽管如此,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关系形势出现新的重大变化。除了表面的高层互动与恢复协商谈判等外,发生五个重要策略性变化:一是“九二共识”取代一个中国原则成为两岸对话的基础;二是中华民族取代国家统一成为新的共识;三是“搁置争议”与“互不否定”找到两岸关系改善的连接点;四是务实成为突破两岸关系困难的关键。
在两岸共同尊重与认同中华民族这一旗帜下,在两岸统一之前的长期过度时期内,在两岸关系发展与和平框架建构过程中,“反独”、“遏独”、“化独”依然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A.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我们应该意识到台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意识形态问题,而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的复杂历史问题。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独有的开放眼界对两岸关系的未来做出大胆但合理的设想。并且在祖国需要的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B.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应该在自己的本学科内刻苦钻研,勤奋进取。同时不止局限于本专业,要以全面的眼光看问题,扩展知识面,在通才与专才之间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以知识武装自己,并在社会上让自己所学转化为社会财富,增强国力。以强大的国力向台湾证明中国模式一样可行。
C.通过网络等媒介加强与台湾同龄人,尤其是学生群体的交流。尽力消除台湾人民对大陆的误解,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向他们传递友好且多元的信息。这可能使对岸年轻人看到国内未来发展的潜力无限。
D.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并且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以自己优秀的言行让台湾人民感受到当代内地大学生的风采。提高两岸同意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