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时间:2019-05-15 11:26: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第一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自2002年底,自治区制定实施《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2003—2007年》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围绕构建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产业体系,强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扩量增效,取得了显著成效。2007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的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80%以上,中宁枸杞、吴忠奶业、西吉马铃薯等主产区产业收入占到当地农民收入的30%以上。全区基本形成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产业基础。但也必须看到,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集中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支撑能力不强,产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较低,产业链条短,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还比较突出;品牌培育滞后,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有影响的知名品牌稀缺,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等。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加快构建特色农业新体系、力促设施农业新发展、推动产业化经营新突破、增强农业装备新实力”重大部署和“一个产业一个规划”的要求及农业部《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2年)》、《关于西部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意见》,特制定《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

一、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重大意义

(一)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走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受市场和资源双重约束,带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是制约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多年的实践证明,优化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可以有效推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带动产业链条延伸,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格局,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是探索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之路的有效形式和必然选择。

(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事关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粮食安全。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优势产区域发展主导产品,有利于资源、政策、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集聚,充分挖掘生产资料、品种、技术和物质装备等潜能,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发挥比较优势、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实行农产品区域化布局,形成优势产区和规模优势,是多数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增强农业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成功经验。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利于把优势区域率先建成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实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形成较大的市场规模,节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升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四)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夯实产业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在优势区域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打牢产业基础,扩大市场份额,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集聚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可以有效带动农产品加工、贮藏、包装、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建设产业大县和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突破产业瓶颈制约,强化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速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为发展具有宁夏特色现代农业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原则。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外市场,瞄准现实需求,超前预测潜在需求,坚持扩量、提质、增效并举,确保主要农产品生产总量合理增长,全面提升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坚持比较优势原则。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条件及生态环境等因素,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促进生产要素在空间和产业上的优化配置,集聚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产业带。

——坚持统筹协调原则。统筹特色优势产业“三大区域”布局,每个县(市、区)着力加速膨胀1到2个主导产业,兼顾发展一般产业,加快构建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统筹产业发展的协调性,统筹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构建,强化生产、加工、流通的有效衔接,不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效益。

——坚持科技引领原则。紧盯做大做强做精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推进产业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有机结合,构建产加销、农工贸各环节紧密衔接的现代农业技术支撑体系,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引领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农民自主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保障农民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市场带动、信息服务等途径,调动农民自觉自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产业发展现状与规划重点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1.枸杞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中宁为主体、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50.9万亩,比2003年增长95.7%,干果总产量7万吨;全区培育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宁夏枸杞干果流通量占到国内市场总规模的46%,全年枸杞干果及深加工制品出口量达7000吨,居全国主导地位,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中宁枸杞专业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枸杞专业批发市场,发挥着全国枸杞重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的作用。

主攻方向:加快枸杞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加强绿色枸杞、有机枸杞出口基地建设,着力提高枸杞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枸杞采摘机械研究与开发,有效降低劳动强度;培育和壮大一批带动能力强的枸杞加工、营销龙头企业。

优势区域:加快建设以中宁为核心、清水河流域和贺兰山东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带。重点建成中宁核心区、清水河流域区和贺兰山东麓区三大产业分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种植面积达到80万亩,干果产量达到16万吨以上,加工转化率超过30%。

2.清真牛羊肉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的产业带。2007年肉牛饲养量150万头,肉羊饲养量1055万只,分别比2003年增长56.3%和13.3%,牛羊肉总产量17.4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8%;全区建成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7家,其中5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建成平罗宝丰、吴忠涝河桥、西吉单家集等较大的区域性牛羊肉专业交易市场,吸引了周边省区养殖、贩运户入市交易。

主攻方向:积极引进国内外良种牛羊种质资源,健全杂交改良和纯种繁育体系,加快滩羊保护性开发;加强饲草料调制和高效饲养技术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牛羊肉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供给;大力培育强势龙头企业,打造“清真”名牌产品。优势区域:进一步加快建设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中部干旱带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200万头,出栏90万头,平均胴体重达到170公斤,牛肉产量达到15.3万吨;羊只饲养量达到1500万只,出栏802万只(羔羊400万只),羊肉产量12万吨,其中:滩羊饲养量达到600万只,出栏300万只,滩羊肉产量3.9万吨,滩羊裘皮150万张以上。

3.奶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的产业带。2007年奶牛存栏32万头,是2003年的2.5倍,鲜奶总产量94万吨,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6000公斤,人均鲜奶占有量154公斤;培育乳品加工企业28家,年鲜奶加工能力100万吨、液态奶13万吨、各种奶粉5万吨。

主攻方向:继续引进国内外良种奶牛冻精,实施奶牛良种工程,持续提高奶牛生产能力;加快奶牛“出户入园”,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完善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牛奶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一批规模较大、产品品种较多、竞争力较强的乳品加工企业。努力形成奶牛养殖基地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知名品牌引领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银川市、吴忠市奶业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卫市、石嘴山市奶业发展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0万头,鲜奶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10家以上,生产液态奶30万吨以上,各种奶粉12万吨以上;创建乳制品名优品牌5个。

4.马铃薯产业。

发展现状:已形成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的产业带。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2007年种植面积335万亩,是2003年的2.6倍,成为全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鲜薯总产350万吨;培育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2900余家,规模以上100多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

主攻方向:坚持开发种薯产业、提升淀粉加工、扩大鲜薯外销三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主攻产业提质增效。建设“三级”种薯繁育体系,全面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单产和品质;积极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带动能力;大力开拓种薯和鲜薯外销市场,促进产业外向型发展。

优势区域:一是由引黄灌区、扬黄灌区构成的早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二是中部干旱带中熟商品薯种植区域;三是以南部山区半干旱区为主的淀粉加工薯种植区域;四是以南部山区半阴湿区为主的晚熟菜用薯种植区域;五是以六盘山麓冷凉地带为主的脱毒种薯繁育区域。

发展目标:2008年后,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到2012年,鲜薯平均亩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总产达到 400万吨以上。建设三级脱毒薯繁种基地30万亩,生产优质脱毒种薯60万吨。品种专用化率达到80%,种薯脱毒化率达到60%,种植机械化率达到50%。

5.瓜菜产业。

(1)设施农业。

发展现状:发展区域由川及山,日光温室、移动温棚、大中小型拱棚并举。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1.7万亩,是2003年的3.5倍;全区70%以上的设施农产品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

主攻方向:扩大规模和提质增效并进,力促产业做大做强;坚持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大力实施“冬菜北上、夏菜南下”战略;多渠道增加投入,不断加强基础设施、机械装备和生产条件的配套建设;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提高科技贡献率;加强工厂化育苗中心和冷链贮运体系建设,保障种苗需求,打造物流营销平台。

优势区域: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建成设施农业100万亩以上,其中:引黄灌区50万亩,中部干旱带23万亩,南部山区27万亩;温室(包括阴阳棚、食用菌棚)45万亩,拱棚55万亩。设施农产品总产量达到600万吨,质量全部达到无公害标准,90%以上实现外销。设施农业用水效益达到25元/立方米。

(2)硒砂瓜。

发展现状:已形成以环香山地区为主体、牛首山山麓为延伸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72.8万亩,是2003年的8.6倍,总产量78.6万吨,2007年底压砂地建成面积突破100万亩;宁夏硒砂瓜已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形成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年外销量占总产的80%以上。

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示范与推广;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优质化率;完善物流营销体系,加快产品流通;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硒砂瓜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优势区域:以环香山地区为核心区,辐射中宁徐套、喊叫水、鸣沙等周边区域。

发展目标:2008年后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到2012年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硒砂瓜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

(二)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1.优质粮食产业。

发展现状: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小麦、水稻和玉米,2007年播种面积485万亩,比2003年增长31.1%,总产220万吨;建成粮食加工企业近2300家,年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60万吨。

主攻方向:建立健全优质专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及繁育、推广体系,不断提高良种普及率和统供率;推进耕作制度和耕作方式改革,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强病虫无害化防治,严格控制粮食产品农药残留,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建设现代粮食产业体系。优势区域:一是引黄灌区优质小麦、水稻、玉米产业带;二是扬黄灌区粮饲兼用玉米产业带;三是原州、彭阳等优质饲用玉米产业带。

发展目标:到2012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其中:小麦200万亩、水稻100万亩、玉米200万亩;优质粮食总产220万吨。优质小麦、稻谷和玉米加工转化率分别提高到20%、30%和30%以上。

2.淡水鱼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沿黄河产业带,2007年养殖面积35万亩,比2003年增长77%,水产品总量7.7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2公斤;全区70%以上水产品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水产品集散中心。

主攻方向: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大力发展“适水产业”,扩大渔业生产规模;加快良种繁育及养殖配套技术推广,提高良种鱼苗的自给能力;加强渔业环境监测和水产品病害预测预报及质量安全检测,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鼓励引导开展水产品加工,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

优势区域:以银川市为重点的现代渔业先导区;以石嘴山市、农垦国营农场、青铜峡市、中卫市等地为重点的“适水产业”开发区;以沙湖、青铜峡库区及宁南山区水库塘堰为重点的生态渔业建设区。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水产品产量达到15万吨;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70%,各类水产苗种自给率达到70%;70%以上水产品质量达到绿色食品标准。水产养殖、水禽养殖、水生植物种植、水上旅游产值比重分别达到70%、15%、5%、10%,渔业经济向多元化、多领域拓展。

3.葡萄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贺兰山东麓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22万亩,是2003年的2倍,总产量8万吨,其中酿酒葡萄面积13万亩,产量4万吨;全区有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葡萄鲜果加工能力6万吨。贺兰山东麓产区已成为张裕、王朝、长城等国内外知名葡萄酒公司竞相“逐鹿”的优质原料基地。

主攻方向:加快低产园改造步伐,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推广绿色、有机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完善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全程监控,保障葡萄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推进葡萄酒企业多元化战略重组,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葡萄酒档次;加强贺兰山东麓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全力打造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优势品牌。

优势区域:集中建设以贺兰山东麓为主体的葡萄产业带,加快建成永宁县、青铜峡市、红寺堡开发区及农垦系统四大主产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葡萄种植总面积达到80万亩,总产量达30万吨,其中酿酒葡萄60万亩,产量20万吨;葡萄酒加工企业、庄园、酒堡发展到40家以上,葡萄酒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创建名优葡萄酒品牌10个以上。

4.红枣产业。

发展现状:基本形成灵武—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是2003年的4.4倍,总产量4.5万吨;灵武长枣远销上海、广州等地,中宁圆枣南下成都等地;全区建成红枣节能冷贮冷藏保鲜库59座,贮量达40多万公斤。

主攻方向:加快技术研发,提高产后保鲜贮藏和商品化处理能力;培育一批以流通型为主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外向型发展;打造驰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以中卫市环香山地区和吴忠市干旱风沙区为主的制干型中宁圆枣、同心圆枣生产基地;以灵武为主、辐射中宁、青铜峡等地的鲜食型灵武红枣生产基地。

发展目标:经过5年发展,在中部干旱带新增红枣种植基地10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20万亩,到2012年,全区红枣种植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其中压砂地枣瓜间作30万亩,总产量达到1.4亿公斤以上;培育红枣保鲜贮藏、加工、流通等龙头企业30家。

5.优质牧草产业。

发展现状: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和南部山区退耕地人工种草构成。2007年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24万亩,是2003年的1.7倍,其中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全区建成草产品加工企业10余家,累计生产出售草捆、草粉、草饼、草颗粒等加工品84万吨。

主攻方向:着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加快多年生牧草人工草地的更新,扩大人工种草面积,实现优质牧草的有效供给;加强田间管理,适时收获,提高饲草产量和品质;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促进牧草加工及合理利用。

优势区域:南部山区多年生牧草种植区;中部干旱带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种植区;引黄灌区粮饲兼用作物和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800万亩以上,一年生牧草种植200万亩以上;年产优质干草620万吨;年加工、销售牧草产品50万吨。6.农作物制种产业。

发展现状:2007年玉米、麦稻、瓜菜、马铃薯等作物制种面积35万亩,是2003年的1.3倍,生产种子和繁育种薯共1.9亿公斤。

主攻方向:建立和完善以提高单产为主的繁制种生产技术体系和以提高种子质量为主的检测管理体系;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优势区域:稳定农垦国营农场,扩大惠农、平罗、青铜峡、中宁等地玉米制种基地;加快建设平罗、贺兰、永宁、利通、沙坡头区等稻、麦繁制种大县;以平罗、青铜峡、沙坡头区等地为重点发展瓜菜制种;稳步推进以西吉、隆德、泾源、原州为主的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发展目标:到2012年,农作物繁制种面积达到70万亩,其中:稻麦10万亩,玉米20万亩,瓜菜10万亩,马铃薯30万亩;生产种子总量1.36亿公斤,繁育脱毒种薯60万吨。

(三)地方性特色产业。

1.苹果产业。

发展现状:形成以吴忠市利通、青铜峡、中宁等县(区)为主的产业带;2007年种植面积40万亩,是2003年的1.3倍,总产量40万吨;培育加工企业5家,苹果加工总能力达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

主攻方向:调整品种结构,加工、鲜食并重,合理确定早、中熟品种种植比例,拉长鲜食果和加工原料果供应期;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提高加工能力,提升转化水平。

优势区域:建成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南部黄土丘陵区三大适栽区,重点发展吴忠和中卫两个产业大市。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苹果总面积达到100万亩,其中10万亩以上产业大县5个,总产量达到70万吨以上。苹果加工率达到80%以上,年生产浓缩果汁11万吨。

2.道地中药材产业。

发展现状:初步形成了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道地中药材种植带。2007年种植面积25.9万亩、产量4.95万吨,均为2003年的1.6倍。

主攻方向:着力建立野生道地中药材资源修复、培植和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制度;以提高育苗、种植成活率及单产为主攻方向,重点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引领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引进、发展、壮大一批道地中药材加工、营销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带动产业发展。

优势区域:一是中部干旱带沙生药材种植区,包括灵武市东部山区、吴忠利通区东部山区、盐池县中北部和红寺堡开发区。二是六盘山阴湿山区道地中药材种植区,包括隆德、泾源两县全境和西吉、彭阳、原州等县(区)的阴湿冷凉地区。

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70万亩,林药间作60万亩,资源修复和培植400万亩。把我区中部干旱带建成国家级道地乌拉尔甘草生态保护区、人工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商品甘草集散地;把六盘山区建成国家级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区)政府要把加快集聚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突出规划目标的导向作用,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精心部署,强力推进。要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及各产业专项规划,科学确定本地的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区,抓紧制定和细化实施方案,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督查考核。要按照相关产业区域布局,以主产县(市、区)为主持单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区域协调,实现整体推进。自治区农牧、林业、发展改革、财政、科技、水利、扶贫等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加强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积极做好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有效实施。

(二)加大扶持力度。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主动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不断加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投入力度。继续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的原则,进一步整合各级财政支农、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农业基本建设、科技专项等项目资金,扩大“以奖代补”资金额度,重点扶持产业带建设和产业化经营。引导农民增强市场主体意识,积极加大投入,探索农民通过资金、技术、土地承包经营权、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新模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工商资本、外来资本和其它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口创汇农业。进一步完善农业政策性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重点解决农产品收购、贮藏、运销、加工等环节的资金需求。支持龙头企业通过承贷承还方式资助农户,为农户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实施范围和覆盖面,提高财政对保费的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打造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平台,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三)强壮产业大县。综合考虑各县(市、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规模现状、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等因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科技支撑、企业运作等机制,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促进土地、资本、装备、人才、技术等合理集聚,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向重点产区集中,逐步形成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经营规模适度、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大县,加速提高产业集中度。

(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在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着力推进动植物良种繁育推广、疫病防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集雨补灌、土壤培肥、农村清洁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大力开发应用先进适用的农机具和农机化技术,优化装备结构,提高机械化生产、加工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养殖小区建设,培育一大批名牌农产品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原料供应基地、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五)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研发推广机构”的要求,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引领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整合各类农业科研资源,组织力量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重点突破种养业品种引进、选育和改良,动植物疫病防控,旱作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等技术“瓶颈”。进一步健全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一批成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集成组装配套,创建综合性技术示范园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实施力度,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六)提升产业化水平。立足产业整体开发,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确定发展重点,加大对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支持力度,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集群,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围绕产业链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合作,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鼓励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签订产销合同,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产品销售等全方位服务。推广“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发展模式,引导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七)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一个产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特别要加强枸杞、瓜菜、马铃薯、淡水鱼等鲜活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高农产品集散速度,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相衔接,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相配套的市场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农产品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拓展外销通道。着力扶持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创办运销组织,发展民间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贮运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和商标战略,鼓励有产地特色的农产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名牌产品。坚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通过举办和参加区内外农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提高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八)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规范,积极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组织农户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加强农产品质检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突出农产品产地环境、投入品质量、基地生产、市场准入、市场监测等关键环节,强化检验检测手段,加大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力度,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篇: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

拜四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建设宁夏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中,为了全面掌握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剖析制约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理清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宁夏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按照农牧厅党组的统一部署,我们对全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

一、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2003年以来,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延长产业链条、主攻关键环节,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及发展规划》、《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龙头企业升级工程》等政策意见和规划措施,分制定发布产业扶持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形成了我区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一是特色优势产业带初步形成。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良好态势。枸杞产业带以中宁为主体、以贺兰山东麓和清水河流域为两翼,目前全区面积达到70万亩,干果总产8万吨。清真牛羊肉产业带由引黄灌区肉牛肉羊杂交改良区、盐—灵—同—海滩羊生产区和六盘山麓肉牛生产区构成,2010年预计,全区肉牛饲养量达到189万头,肉羊饲养量达到1300万只,牛羊肉总产量18.9万吨,占全区肉类总产量的50%以上。奶产业带以吴忠市和银川市为核心区、石嘴山市和中卫市为发展区,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奶牛存栏数41万头,鲜奶总产量11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178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马铃薯产业带以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为主,淀粉加工、鲜食菜用、种薯生产“三驾马车”相互支撑、互为促动,种植面积超过400万亩,年产鲜薯420万吨以上,已成为我区种植面积第一大作物。环香山地区硒砂瓜产业带,种植面积10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发展由川及山,目前累计面积达到100万亩,总产量600万吨以上。沿黄河、爱依河淡水鱼产业带养殖水面65万亩,稻田养蟹5.1万亩,水产品总量12万吨,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6公斤以上,位居西北5省区首位。优质粮食产业带以引黄、扬黄灌区为主,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优质粮总产260万吨以上。葡萄产业带主要集中在贺兰山东麓,面积39.7万亩,其中酿酒葡萄28万亩,总产量10万吨。红枣形成了灵武-中宁-红寺堡-同心-海原产业带, 面积达到84.6万亩,总产量5万吨。优质牧草产业带由引黄灌区粮草兼用、中部干旱带旱作草地、南部山区退耕种草构成,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600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面积200万亩,优质青干草总产450万吨。农作物制种包括玉米、瓜菜、马铃薯等作物,面积50万亩,生产种子(种薯)30万吨。苹果形成了以吴忠市利通区、青铜峡市、中宁县为主的产业带,面积76.2万亩,总产50万吨以上。道地中药材形成了以盐池为主的干旱风沙区甘草产业带和六盘山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带,人工种植面积达到

83万亩,人工甘草63万亩,甘草产量8万吨,野生资源400万亩以上。

特色优势产业的区域化布局,带动了一批产业大县相继建成,中宁、西吉、盐池分别成为中国枸杞、马铃薯和滩羊之乡,中卫市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压砂瓜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利通区奶牛养殖规模和水平在西北居领先水平,兴庆区花卉远销内蒙、陕西、甘肃等周边省区,彭阳县是全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2009年,全区特色优势产业集中度一般达到82%以上(银川市达到85%),主产区农民人均来自特色优势产业的纯收入一般占到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高的达到一半以上,其中中宁县农民纯收入中枸杞收入人均2000元以上,沙坡头区农民纯收入中硒砂瓜收入人均1500元,西吉县农民从马铃薯种植中人均增收800元以上,利通区农民纯收入中奶产业收入人均2850元,盐池县农民纯收入中盐池滩羊收入人均1100元,切实推进了优势产品向优势基地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格局。

二是农产品加工体系初步构建。按照举龙头、强基地、拓市场、树品牌、带农户的要求,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参与我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全区初步形成了以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马铃薯及玉米淀粉、优质粮食、脱水蔬菜、葡萄酒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格局。2010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4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3家,自治区龙头企业138家,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过5亿元的达到7家,过亿元的达到40家。全区枸杞加工企业138家,规模以上27家,形成了枸杞酒、枸杞籽油、果汁、叶茶等10大类50多种产品,加工转化率近20%。规模以上马铃薯淀粉加工流通企业25家,年可加工鲜薯150万吨,生产精淀粉20万吨、粗淀粉5万吨、糊化淀粉2.5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马铃薯淀粉生产基地。有乳品加工企业30家,年加工鲜奶能力110万吨。建成规模以上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18家,其中7家达到清真肉品屠宰加工国际标准,取得“出口肉品加工企业”资质。葡萄酒生产企业20家,年加工葡萄10万吨,其中,西夏王、御马等龙头企业的酿酒设备及工艺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具备生产高档葡萄酒的条件。建成苹果浓缩汁加工企业5家,年鲜果加工能力40万吨以上,生产优质苹果浓缩汁6万吨以上,全部出口欧美市场。粮食加工能力稻米18万吨、小麦中高档面粉20万吨、玉米淀粉100万吨。2010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形势看好,特色加工产品市场需求旺盛,产品销量、价格实现同步增长,蒙牛日产1000吨、伊利日产800吨高端液态奶项目落户银川、吴忠,沃福百瑞引进年产5000吨枸杞原汁和年产1万吨全自动饮料生产线,年消化枸杞鲜果1.23万吨,中航郑飞集团投资3.7亿元在青铜峡发展粮食全价值链产业项目,中粮、汇源、雨润、野娇娇、旺旺、娃哈哈、敦煌种业等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在宁夏投资建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

三是农产品标准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提质增效行动,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强投入品控制,强化检验监测,推广加贴标识,严格市场准入,初步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控体系,显著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大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全区所有市县和2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40家超市全面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地439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1289个,绿色食品

总量达到210个,有10个县(区)的12个基地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证书,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多万亩,覆盖了全区80%的种植面积、85%的畜禽养殖规模和76%的水产养殖面积。宁夏大米、中宁枸杞、中卫硒砂瓜、贺兰山东麓葡萄、盐池滩羊、贺兰螺丝菜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发展位居西部各省前列。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灌区小麦、水稻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超过70%,机械收获水平达95%;马铃薯机械化种植、收获水平达到20%以上,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达20%,设施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灵武市被列为全国农机规范化示范市。

四是农业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三大示范区建设,以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抓手,以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重点,强化13个特色优势产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突出产业化经营模式,引领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升级,推动现代农业上水平。目前,全区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0个,海原红古养牛示范基地引进优质肉牛品种西门塔尔和利木赞等为主推养殖品种,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肉牛养殖技术的提高,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平罗优质水稻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完成水稻旱育稀植规范化栽培示范3160亩、示范以品种宁粳43号为主,开展水稻新品种引进、展示及肥效试验;彭阳县食用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以生产珍稀食用菌杏鲍菇为主,选聘科技特派员进驻基地创业、示范,产鲜菇180万公斤,创产值2000万元以上。全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达到128个,各类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2470个,规模化养殖占全区养殖总量的65%以上,主要粮食作物优质化率达到80%以上,奶牛成母牛年均产奶量达到6200公斤,位居全国前列。奶牛、肉牛、肉羊、水产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8%、45%、50%、55%。

五是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初步建立。大力开展现代农村市场体系建设,重点突出农产品产销市场、冷链储运、农家店物流配送、营销、农超对接5大体系建设,构建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宁夏枸杞、果汁、脱水蔬菜等产品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施农产品70%销往周边及南方省区,并成功进入香港、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水产品70%以上外销周边省区及西藏等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中卫硒砂瓜畅销广州、重庆、上海等30多个大中城市,并成功打入“沃尔玛”、“家乐福”等知名连锁超市。灵武市政府与华润万家超市签订500万公斤灵武长红枣销售协议,盐池鑫海清真食品有限公司与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签订176吨滩羊肉供应合同,宁夏金福来羊肉获得世博园区“准入证”,2010年宁夏优势特色农产品订货会达成订购合同15个,金额8.4亿元,仅北京新发地农产品公司一家就签下马铃薯订购合同10万吨,金额2.4亿元;第二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共落实来宁投资置业、农产品贸易等项目671个,投资贸易总额393.1亿元。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灵丹”牌长枣、“杞叶青”牌枸杞清汁饮品、“宁夏红”牌枸杞果酒、“香山”牌硒砂瓜、“盐池滩羊”牌清真羊肉等知名品牌畅销全国各地,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塞外香”珍品免淘香米,“兴唐”大米,“沙湖”大鱼头,“碧宝”枸杞,“红色健康”无果枸杞芽茶,“塞北雪”挂面、小麦粉,“沙坡头”番茄等8个产

品获得金奖农产品。目前全区圣雪绒羊绒衫、夏进液态奶、塞北雪挂面、香山露酒4个农产品跻身中国名牌产品行列,5个农产品被批准为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圣雪绒羊绒服装、夏进及图牛奶制品、宁夏红、厚生记、中宁枸杞5个农产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72个农产品评为宁夏名牌产品,33个农产品评为宁夏著名商标。

六是农业产业化组织稳步发展。积极扶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等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大力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产业化组织达到2380家,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558家、中介组织带动型1121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750家,带动全区52%的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银川市农民人均收入30%以上来自龙头企业带动,兴庆区积极探索“企业+基地+合作社+市场+金融机构”的组织模式,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中粮公司流转土地种植番茄4.2万亩,中航郑飞集团携手宁夏塞外香米业土地流转3.54万亩,签订订单26.2万亩;灵武兴唐米业、昊王米业等企业同农民签订优质原料农业订单12万亩,带动农业向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七是产业化发展环境日益优化。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激励机制,逐步建立以财政支农资金为先导,金融支农资金为主力,社会资金为配合的特色产业融资保障机制。2003年以来,自治区累计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近1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150亿元,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的原则,实行“以奖代补”,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特别是2010年整合产业化资金近5.5亿元,引导社会投资56.8亿元,打破了部门分割,集中力量办大事,极大调动了农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信贷的支持作用,2010年上半年全区新增涉农贷款59亿元,其中惠农区农村信用社投放涉农贷款3.7亿元,同心县金融部门按照三户联保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财产抵押信贷模式,共为养殖户落实肉牛养殖贷款2.3亿元,平罗县周家八公司成功运用商标专用权获得了百万元的银行贷款,惠农卡、“融地贷”“融易得”等金融创新产品,为特色产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模式,切实解决了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

二、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我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先进省区相比,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既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一是产业规模总体偏小,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低,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带动,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能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三是市场培育不够,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品牌培育滞后,农产品品牌不少,缺少能带动整个产业发展、在国内外市场叫得响的驰名品牌,靠品牌开拓市场的力度不够;

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低,除个别国家及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设有研发机构外,绝

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

五是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偏低,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和稳定的带动关系。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与协会规模较小、活力不足,未能有机联合农户进入市场。

六是农业投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资金严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在我们调研中,龙头企业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融资比较困难,尤其是中小龙头企业。从企业本身来看,包括大部分区级龙头企业在内,企业总体规模偏小,大多在1000万元以下,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的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中小龙头企业,特别是信用体系还未完善的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加快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竞争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农业标准化、基地化建设为保障,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加快培育、发展一批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带动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动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加销经营协调化发展,全面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深化产业发展认识。站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克服因循守旧、狭隘封闭的观念,增强攻坚克难、敢于突破的意识,不断深化对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发展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再认识,按照自治区“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扶持政策、一支研发队伍、若干个龙头企业、一个物流营销平台”的要求,结合农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围绕“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四个百万亩工程”、“黄河金岸现代农业产业带”,突出重点,强化措施,调整产业发展重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延伸产业发展链条,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

二是做大产业发展基地。没有基地,就没有市场,就没有优势。基地规模不够大,仍是当前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最紧要的问题。进一步组织落实《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目标任务,力争特色优势产业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到2015年,枸杞达到100万亩,肉牛250万头,肉羊1600万只,奶牛80万头,马铃薯400万亩,设施农业150万亩,硒砂瓜100万亩,适水产业100万亩,葡萄80万亩,红枣150万亩,苹果100万亩,多年生牧草800万亩,道地中药材170万亩,灌区成功打造九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初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完成特色产业构建,初步建成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南部山区建成生态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初步建成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是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整合资金,用足用活相关政策,积极引进支持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组扩张,形成产业链接紧密、技术装备先进、专业分工合理的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开展大招商、大引资活动,吸引国内外各类企业参与我区现代农业开发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促生一批龙头企业,提升我区农业产业化水平。到

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00家,其中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达到200家,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超5亿元的20家、超亿元的50家。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5%以上。

四是做活农产品市场。我区地域小,市场小,加快建设现代物流营销平台,走外向型农业之路,是特色优势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以蔬菜、马铃薯、枸杞、淡水鱼等特色鲜活农产品销售流通为重点,发展连锁经营、直供直销、网上交易等现代市场交易模式,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品牌推进和商标战略行动,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力争每个产业打造2-3个强势品牌,使更多绿色、有机农产品和清真食品打入国内外高端市场。

五是增强产业科技水平。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科技是决定性因素。按照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科技支撑、高效益经营的要求,全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三大示范区”。集中力量先抓好100个现代农业标准化示范点,建档案、作比较、看效益,重点扶持,逐步升级,力争培育5-7个国家级示范区。加强示范点与区内外科研机构的有效对接,实行首席专家和技术团队负责制,做到每个特色产业、每个农业类型都有示范点,力争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新技术、新品种到位率达到90%,农机化综合水平70%,科技贡献率70%。

六是加强产业组织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实现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农民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兴办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努力规范运行机制,加快推行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00家,力争各类产业化组织联接带动全区60%以上的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其中,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为稳定的利益联结方式所占比重达到90%,从事产业化经营农户的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七是创新产业发展环境。切实转变服务职能,加快构建推广机构、科研单位、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等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积极探索通过设立村级互助资金、搭建融资平台、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开发适宜信贷产品、扩大可抵押品范围等途径,为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融资环境。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引导企业积极投保,增强其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对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适度提高进项税率和合理降低销项税率,减免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努力减轻企业税负。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开展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不断增强发展的后劲和活力。窗体顶端窗体底端

第三篇:公路铁路沿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县“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现代基础产业。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培植力度,经过全县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形成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脱毒马铃薯等种植规模上1万亩的农业产业。为了适应新阶段农业的发展变化,充分利用“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资源优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县的发展战略,制定本规划。

一、**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条件

(一)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现状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资源比较丰富,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贵州省蔬菜、水果、马铃薯等主产区之一。党的十六届全会以来,为适应市场需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我县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结构调整贯穿于农业发展的全过程,初步形成了我县农业的区域特色和产品特色,形成了农产品的规模总量和市场优势,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从2001年起,我县陆续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和探索,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普安、大河的马铃薯,合江、大河、丰乐的番茄、辣椒,三合的大蒜、早玉米,交梨的葡萄,九阡、周覃的九阡李,都江、大河的椪柑、脐橙等农产品出现了规模化生产,经济效益是种粮的两倍甚至更高,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目前,全县有水果面积31500亩。其中柑桔栽培面积9500亩(主要为温州蜜柑、椪柑、脐橙),柚1600亩,梨8150亩,李3000亩(主要为九阡李),杨梅1000亩,枇杷200亩,板栗3300亩,葡萄8450亩,年水果总产量2427.5万公斤。

全县的商品蔬菜面积34000亩。其中:三合、丰乐、大河、合江4个乡镇早春种植的早蒜苔、番茄、辣椒、黄瓜、豆类等蔬菜基地面积达11300多亩,规模生产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蔬菜年总产量15.64万吨,平均亩产量4000多公斤,主要销往省内的都匀、贵阳、凯里、安顺、遵义及两广城市,其中本地线椒有少量出口日本、泰国,番茄出口港澳地区。

脱毒马铃薯:2006年种植面积达到了26500亩,以大河、合江、普安、丰乐、三合种植面积较大,品种主要为费乌瑞它、威芋三号、大西洋等,年产量18000吨左右,主要销往上海、湖南长沙、福建厦门和湖北武汉等城市。

水晶葡萄:水晶葡萄在我县栽培有较长的历史,由于其耐贫瘠,栽培管理容易,耐贮运,而在我县低海拔地带栽培,成熟时间比都匀、凯里、贵阳等提早20—30天成熟上市,在群众的精心管理下,生产出的水果味甜而香,很受消费者欢迎,成为我县的主栽水果,栽培面积已达7200亩,挂果面积6200亩,年产量近7000余吨,主要销往广西、重庆市场及省内的贵阳、凯里。

椪柑、脐橙:椪柑、脐橙主要栽于都柳江沿河一带,由于我县具有独特的气候,冬温夏凉,果园土层深厚,土质疏松,生产出的椪柑、脐橙个大而味甜,深受消费者欢迎,群众自发栽培面积已达4100亩,已成为我县的特色水果之一,年总产量5200吨,主要供应省内市场。

2、生产销售企业与市场建设现状

目前,我县合江镇奇江村、大河镇怀所村、丰乐镇鼠场村、三合镇晨光村、猴场村、水龙乡水龙村、三洞乡下街村、中和镇姑引村等八个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蔬菜产地认定,所生产的大蒜、番茄、辣椒、早玉米、马铃薯已获得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周覃镇板料村、场坝村、三院村、播花村已获得贵州省无公害大米产地认定,都江椪柑、大河脐橙已通过无公害产地检测,目前正在申报无公害产品认证。为提升县内所产蔬菜、水果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我县成立了农药残留和亚销酸盐检测中心,在产前,严格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在产中,经常性地对生产基地进行监控;在产后,对采收上市的蔬菜、水果进行检测,在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并注册启用了“江柳”牌果蔬商标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我县农产品在两广市场深受欢迎。

由于多方原因,现在,我县还没有一家上规模的生产销售企业,也没有一个专业批发市场,收购商大多是在田边地角收购。具有一定带动能力和辐射效应的果品生产销售企业只有国营大河农场、都江镇果业协会、交梨乡葡萄协会;蔬菜销售主要是依托广东东莞润丰国际贸易市场、广东江南市场、黔南州天雨公司等企业。因此,销售渠道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县果蔬生产的瓶颈。

(二)优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布局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上,普通粮食作物比重仍然偏大,优质专用粮食和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少;在区域布局上,产业和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仍然突出,发展不够,不适应市场

需求;在产品质量上,农产品总体质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弱。二是市场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建设滞后,农业结构调整盲目性大,制约了特色优势农产品科学布局。三是缺乏优质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和新技术,科技成果少,储备不足,对优势产业的巩固和提升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市场体系、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滞后,制约了农产

品比较优势的发挥;五是相当多的优势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还处于原料型阶段,品种培育、基地建设和区域布局工作力度不够,步子不快;六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企业管理粗放,成本高,效益低,产业链短,农产品加工深度和资源利用率不高。

(三)加快优势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历史机遇

我县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也面临一些难得的机遇和有利的条件。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多个1号文件,对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县委、政府也结合实际,制定了贯彻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措施,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优势产业发展思路。这为今后一段时期优势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国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西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主要接替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年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以及泛珠江经济区(9+2)的建立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全面启动,为我县优势产业的全面升级和规模扩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三是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加强,极大地改善了生产条件,显著地提高了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加快发展我县农业优势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是“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的修建为我县农产品南下两广及出口港澳和东南亚市场提供了便捷通道,大大缩短运输时间、减少运输成本,使我县农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二、**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四化联动、梯度推进,统筹发展,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为主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按照规模化、优质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发展方向,依托资源优势,统一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特色产业,培植壮大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农业优势产业,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发展原则

——面向市场,讲求效益。牢固树立为卖而产、为赚而调的观念,立足优质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前景好、竞争力强的产品。引导生产者和经营者瞄准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和经营,努力推进农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必须把市场需求和资源、经济、技术等优势结合起来,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一规划,重点扶持,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经济优势。

——产业化经营,订单化开发。以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促进订单农业发展,使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打造品牌优势。

——依靠科技,提质降耗。以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完善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品质,打造质量优势。

——政府主导,企业推动。政府要在资金投入、引导调整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参与农业开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通过龙头企业的推动作用,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

——农民自愿,搞好引导。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用政策和市场信息引导农民自主决定种(养)什么,种(养)多少。以建设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切实保障农民的市场主休地位和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

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绿色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按照“市场化、规模化、规范化、效益化”的市场经济原则,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在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建设一批新兴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名牌农产品。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有较快增长;龙头企业有较大发展,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有明显提高。到2013年,全县种植产值和加工产值要达到4.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其中30%以上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县农业忧势产业区域布局和发展方向

根据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近期(2008-2018年)将无公害蔬菜、优质水果、马铃薯、蚕桑等确定为农业优势产业,优先规划区域布局,重点扶持发展。

(一)无公害蔬菜产业。我县蔬菜已发展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之一。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4.7万亩,总产量8.2万吨,总产值0.5亿元,属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主产区。我县蔬菜生产优势十分明展:一是品种资源丰富,蔬菜种类增多,目前全县栽培的菜种有十余个。二是境内地域有一定差异,地貌复杂,类型多样,为“四季常青”的蔬菜生产上市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冬春早蔬菜和夏秋蔬菜,在县内外市场显示出丰富淡季供应的独特优势。三是生产菜区扩大,初步建立了一批相对集中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生产和流通的经营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四是无工业污染,具有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产地优势。蔬菜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是: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和精深加工,优化布局,以北部6乡镇为重点,南部7乡镇为补充。利用气候优势,打造“季节品牌”和“绿色品牌”,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补淡蔬菜,重点发展茄果、瓜类、葱蒜类等优势品种,组织实施“绿色食品行动计划”,建立一批绿色优质商品蔬菜基地。加快龙头企业的扶持,健全和完善质量监测体系,抓好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产地、产品认证申报工作,提高蔬菜产品的安全性和无害化,增加外销量。2013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12万亩,产量25万吨,产值达到2亿元,外销量达90%以上。基地实现无害化生产和供应。

(二)优质水果产业。我县的气候复杂多样,适合亚热带水果生长,具有果品多样性和果实早熟和晚熟的补谈优势。目前,全县的水果生产,无论面积、产量、产值、人均占有量均居全省前列。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市场对水果消费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我县水果尤其是本地特色水果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今后的发展目标和主攻方向是:地方优势果种与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发展相结合,水果生产与产后加工营销相结合,建立一批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加快品种改良,改造一批老水果基地,加大名优特水果引进种植,提高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水果产业。通过3至5年的努力,将交梨、三合的葡萄、大河的脐橙、都江的椪柑、九阡、周覃、扬拱的九阡李培植成为种植规模各2万亩,产量6万吨,产值达亿元的大产业;全县各种水果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10万吨,产值1.5亿元。

(三)马铃薯产业。2006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3.12万亩,单产1157公斤。鲜著总产3.6万吨,在全省马铃薯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投资,引进马铃薯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的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建立以三合、普安、丰乐等乡镇为重点的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合江、大河、周覃等乡镇为主的菜用、反季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2013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发展到6.5万亩,鲜薯产量8万吨,产值0.8亿元。

(四)蚕桑产业

2006年,我县在考察了广西、四川等省区的蚕桑产业生产后,决定利用我县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蚕桑产业生产,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为此,县委政府拿出20多万元的扶贫资金,用于发展蚕桑生产,当年发展2000余亩,2007年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80万元,为将该产业做大做强,2008年将利用15万元资金购买蚕具扶持蚕农,用30万元建一个烘烤房,桑园面积扩大到1万亩,2009年种植规模达到2万亩后,引进建设一个丝绸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蚕桑产品附加值,到2013年,力争桑园面积达到6万亩,年饲养桑蚕20万张,产值1.2亿元。

(五)辣椒产业

我县本地皱皮线椒种植历史悠久,年种植面积均在两万亩以上,南部片区乡镇生产的本地线椒更是出口日本、泰国等东亚和南亚市场,为将这一产业做大做强,计划到2013年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产值0.64万元。

(六)无公害茶叶基地

开发和利用荒坡资源,在三合、合江、丰乐、水龙等乡镇扩大以甜茶为主的茶叶种植面积,按照“品牌带动、适当集中、规模生产”的发展思路,力争到2013实现种植面积3万亩,产值0.6亿元。

(七)中药材产业

桔梗、板兰根、杜仲等是我县盛产的中药材,由于山高林密,这些药材均为野生,质量较好,因此一到采收季节,大批商贩纷纷前往收购。为发挥这一资源优势,在东片区的都江、打鱼、拉揽、坝街、羊福、巫不、南片区的扬拱、九阡、恒丰等乡镇建立中药材生产基地,力争在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产值达到0.52亿元。

(八)花卉产业

花卉产业是土地利用周期和投资回收期较长,而收益率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县处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极适宜于各类花卉生长,加之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盆栽花卉和绿化苗木的比较优势,因此,规划在三合、普安、交梨、丰乐等乡镇建设1.5万亩花卉生产基地,产值0.75亿元。

(九)市场体制建设

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建立县级信息平台1个,乡镇信息站(点)20个,专业农产品市场信息点5个,农村专业户网点50个,指导10个乡镇组建10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10个2000m2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一个200吨的冷库,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信息体系和市场体系,掌握市场信息,以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建设发展。

四、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建设优势农产品基地有利于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向规模经营的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小而全、大而全向专业化、集约化和区域化转变,传统产品向优势产品转变,单一的生产向产加销一体化、产业化过渡,低产业、低效益向高科技、高效益转变。抓好优势在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要抓好规划指导。各乡镇将围绕8个农业优势产业(品),按照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原则,作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定位,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指导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照一乡一品、数乡一品的要求,搞好区域布局,形成板块基地,形成优势产业带,把优势产业带做大做强。二是抓规模。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千家万户向优势产业带集中,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大规模、大基地发展,形成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三是政策扶持。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规范承包地转包、租赁、入股行为,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四是整合力量强势推进。县委、政府将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对现有的农业项目和资金要整合起来,按照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变、提高效益的原则,向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倾斜。引进和鼓励龙头企业,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科技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参与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区,培植一批有较强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市场公认的知名品牌,整体提升我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优势产业的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

提高优势农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核心在于推进科技进步,增加科技含量。农业科技推广部门要重视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大农业科技攻关,把握科技进步的主攻方向,以提质、增产、增收、增效为目标,围绕优势产区的种子种苗、保优高产栽培、科学饲养管理、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的发展,对优质品种选育、设施农业和工厂化生产技术、优质品牌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无害化生产技术、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技术以及农产品保鲜、包装、储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努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面向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加快优质高产、节本增效、生态安全等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组装、配套和应用。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水果无病毒苗木、高换高接、果实套袋等优质栽培加工技术;大力推广脱毒马铃薯的科学种植技术;推广防灾减灾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坡改梯技术、农村沼气池建设技术、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等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技术,搞好农产品的分等分级,改变混等混级包装销售,为优势农产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援。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完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努力增强农民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加快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科人员的积极性。

(三)抓好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

标准化生产是用新型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的客观要求,是应对wto的关键,是实现农业产品到农业商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手段。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要抓好全程化的标准生产。从生产、精选、加工、包装、流通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生产环节要切实引领和指导农民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科学用肥、安全用药,发展无害化生产和专用化、优质化生产、为加工提供优质、标准、适用的原料。加工环节要大力发展精深加工,系列化生产,创出精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到2013年,全县建成一批以三合、大河、合江、丰乐、交梨、周覃、九阡、都江等乡镇为重点的无公害蔬菜、马铃薯、蚕桑、优质水果等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规模达25万亩。加工、流通环节要培育和发展名牌产品,用品牌扩大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二是要依靠科技进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重点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优化提高生产工艺和加工工艺,不断把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档升级。三是要依靠加工企业组织生产。加工企业是标准化生产的龙头,通过加工企业向农民提供种子、技术、生产标准,对产品进行统一回收,使标准化生产真正落到实处,四是要依法保护标准化生产。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严禁生产、经营、使用病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饲料;对各种假劣产品、假冒商标要依法严厉打击,通过打假打劣保优,切实保护好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四)大力发展无公害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促进粮食、蔬菜、水果、茶叶、蚕桑等优质农产品的开发。一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二是积极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申报认证;三是建立农产品安全监测站;四是逐步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五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农业环境污染,实行农业环境污染的索赔和治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使消费者吃上放心粮、放心肉、放心菜、放心果,使我县农产品有效的占领市场。

(五)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动优势农产品发展的重要带动力量。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优势农产品”的新观念,以开放的姿态、改革的举措、宽松的环境、优惠的政策积极引进和扶持有实力、有技术、有管理经验的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在优势产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优势产业开发。对现有的那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产品市场潜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使之发展壮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及开拓市场、引导基地、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产品购销等方面的带动作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租赁经营、保护价收购等多种形式,使企业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要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力争到2013年,全县有5家企业达到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其中州级以上的2家。

(六)积极开拓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

我县农产品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市场开拓不够。要牢固树立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从单纯抓数量向抓数量与质量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向立足市场组织生产转变,搞好农产品市场分析预测,支持县乡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站)建设,与全州、全省和全国农业市场信息网站联网运行,向农民和企业传播市场供求信息,引导企业和农户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等,积极培育技术、劳务、资金、信息等要素市场,减少流通环节。积极培育和完善各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民提供系列化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要依托龙头企业、营销组织、运销大户、大型超市和其他中介组织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形成产销联结链。引导和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招商、经贸洽谈活动,支持建立营销网络,搞活农产品流通。通过各种媒体,加大广告宣传力度,促进我县名、特、优、新农产品扩大外销。

五、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2008—2013年,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全面完成规划建设任务,全县上下一定要解决思想,勇于创新,按照“国家投入为引子、财政、信贷投入为补充,群众投入为主体”的工作思路,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一是争取国家农业专项资金。按照国家农业投资方向,进一步加快规划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项目的争取力度,争取列入国家重点农业项目投资计划。

二是积极争取省、州专项资金。在争取省农业厅农业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积极争取省、州财政、扶贫、农业产业化资金以及以工代赈、国债项目等配套资金。

三是争取信贷扶贫资金。利用州、县助民增收贴息贷款,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四是吸收利用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参与农业产业项目建设。

五是调动群众积极性,动员受益村组群众,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

六是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减免有关费用,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县“贵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沿线农业优势产业规划项目9个,总投资3238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4490万元,地方投资4290万元,群众投入13600万元。项目类别投资如下表:

**县“两高”沿线农业优势产业规划投资概算表

编号

项目

总投资(万元)

其中(万元)

备注

国家投入

地方投入

群众自筹

1

蔬菜产业

7100

2250

550

4300

2

水果产业

6000

1200

500

4300

3

马铃薯产业

1950

1100

200

650

4

种桑养蚕

2400

800

300

1300

5

辣椒产业

2400

1000

120

1280

6

茶叶产业

1500

1000

300

200

7

中药材产业

2500

1400

180

920

8

花卉产业

2250

1300

300

650

9

信息体系与市场

6280

4440

1840

10

合计

32380

14490

4290

13600

**水族自治县农业局

二oo七年九月

第四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平坝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

一、县情概况

平坝地处黔中腹地,隶属贵州省安顺市,为滇黔必经之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称,东距贵阳市48公里,西距安顺市38公里,处于贵州省“井”字型交通骨干网络的核心区域,交通四通八达,交通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贵昆铁路、株六铁路复线、滇黔公路、贵黄高等级公路、沪昆高速公路(G320)和即将建成的厦蓉高速公路、沪昆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横贯全境,特别有利于农产品的快速转运和销售。全县辖6镇4乡000个行政村(居委会),总面积999平方公里,总人口00万人,总耕地面积000万亩,其中田00万亩,土000万亩。

平坝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全境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4.1℃;雨热同季,暖湿共节,降雨充沛,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年降雨量1318.8毫米;光照充足,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147~1296小时;全年太阳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34.58~36.71万焦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3776.2~4218.5℃,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多年平均无霜期达276天,全年农耕期长达330~354天,适宜发展农业生产。境内有7条主要河流,流域面积775平方公里。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4.28亿立方米,占73.16%,地下水1.57亿立方米,占26.84%。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和喀斯特岩溶地貌的限制,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阻遏了平坝县农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境内生物资源多样,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香料调料及家畜禽等均有久远的种养殖历史,为平坝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生物资源基础。全县耕地资源丰富,耕地质量较优。一方面,地貌类型多样,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基础。另一方面,峰溶盆地多,耕地集中连片且较平坦,全省47个万亩良田大坝,平坝县内就占6个,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第三,全境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土壤、植被有比较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有利于农业的立体布局。同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垦殖指数达42%),农耕条件好,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

平坝县农业生态环境优良,生产条件优越,产品质量上乘。全县处于贵阳市生活用水水资源保护区,无污染性工业生产,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现已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有00个,面积00公顷,已认证的农产品品牌有10个。“贡皇米”、“珍珠米”、“四邻香米”、“林卡辣椒”、“平坝灰鹅”等名优土特产品久负盛名,享誉省内外。

“十一五”时期,平坝县各项社会经济指标均高于全省及安顺市平均水平,已跻身全省经济强县行列,其中全县生产总值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00万元,同比增长13.3%,财政总收入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8.61%和73.69%。

农业发展成果丰硕。2010年农业总产值00万元,比上年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00元,比上年增长00%。“十一五”期间,采取稳定播面,应种尽种、新品种试验示范展示,优化品种结构、举办高产生产示范和优质牧草种植示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适用新技术培训,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推广综合配套技术,挖掘增产潜力等措施狠抓粮食和畜牧生产,使全县农作物总播面稳定在00万亩左右,粮食作物播面稳定在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在00万吨的基础上以年均1~1.5%增速递增,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的好成绩,2010年达到00吨,比上年增长00%,生猪存栏00万头,比上年下降00%;大牲畜存栏00万头(其中牛00万头),比上年增长00%;家禽存栏00万羽,比上年增长00%;水产品产量00吨,比上年增长000%;出栏猪00万头,比上年增长00%;出栏牛000万头,增长000%;出栏家禽000万羽,增长00%。肉类总产量000吨,比上年增长00%;禽蛋产量000吨,比上年增长000%。种植水稻13.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10.12万亩(含复种),辣椒2万亩;发展生猪规模场220个,平坝灰鹅品种资源保护场地1个,平坝灰鹅规模养殖场(大户)61个(户)。省市级龙头企业平坝县天兴油脂化工厂和顺龙米业带动发展了优质稻订单生产2.5万亩,畜产品通过举办清真饮食文化节和金凤徕食品有限公司带动发展订单6万余头,建立原料基地9万亩。有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9家,总产值达18905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7个,农民经纪人队伍5个,带动农户5万户。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19家,以农家乐为主的服务业14家,新增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服务业产值2.3367亿元,新增农民就业8056人。全县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呈现了逐年稳步提高的态势,粮食和畜产品的稳定增长,为全县加工、储运、销售、养殖等各行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二、“十一五”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为加快农业发展,平坝县委、平坝县人民政府提出了“环境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文化名县”的发展战略,明确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根据自身农业资源优势、主要特色和发展现状,明确了优质米、蔬菜(含林卡辣椒)、优质肉猪和平坝灰鹅为主要农业特色产业。相继出台了《平坝县优质米发展实施意见》、《平坝县生态畜牧业发展实施意见》、《平坝县蔬菜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平坝县茶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平坝县灰鹅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制定了优质米、生态畜牧业、茶产业和蔬菜产业发展风险保障基金制度,制定了招商引资、扶持龙头企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产业基地贴息贷款和奖励等优惠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推进了全县优质米、蔬菜(林卡辣椒)、优质肉猪、平坝灰鹅等农业产业的发展。

(一)优质米产业发展现状

平坝大米以其晶莹剔透、柔软滋润、回味悠长、饭粒光亮油润、口感柔韧而著称。有“贡皇米”、“福寿米”、“珍珠米”、“粒粒香米”、“龙珠米”等主要品牌。据《平坝县志》记载,平坝“贡皇米”自清乾隆朝以来因历代作为皇家贡品而得名,其具有外形细长晶亮、粒大、清香,食味滋润柔软,口感好,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品质与国外优质米相比毫不逊色,在省内外评比中多次获奖。“福寿米”选用优良品种,经过精心筛选、专仓储藏、品质优异,该产品米粒大、清香无污染,有“一家煮饭十家香”之美誉。平坝优质米在贵阳、安顺、兴义及周边地区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已成为当地人们购买大米的首选品牌之一。

平坝优质稻米种植起步早、发展慢,以往主要是生产贡皇米的地方品种。1995年前仅种植几千亩,经过十多年实施优质米生产项目的带动,面积逐年上升,到2010年优质稻推广面积为9.6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69%,推广品种也日渐增多,主要品种有F优993、禾优6号、中优808、中优849、T优272、金优桂99、金优桂

431、B优811等十几个,所推优质稻大部分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稻标准,但达到国标一、二级标准的为数不多,种植面积也只有1万亩左右,品种有金麻粘、丰优香占、内香优9号、中优169等少数几个,总产量4.8万吨。近年来,培育发展了顺龙米业、高峰粮管所、平坝县粮油收储经营有限公司、天兴油脂等几家主要的优质米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加工产值达到16200万元。主要销售市场为贵阳、安顺、兴义等省内周边市场。已注册的优质米品牌有“贡皇米”、“福寿米”、“粒粒香米”、“四邻香米”等。

目前,平坝县已申报认定的无公害大米生产基地面积11400亩,已制定《平坝县优质米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地方标准,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平坝县优质米发展实施意见》、《平坝县优质米生产发展风险保障基金》等政策措施扶持优质米产业发展,初步奠定了发展基础。但优质米标准化种植基地规模不大、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米所占比重不高、企业加工能力有限,带动能力不强、品牌不响亮、产业整体效益不显著。

(二)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平坝县的蔬菜种植历史攸久,但长期都处于自产自销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蔬菜生产的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效益迅速提升,种植面积逐年扩大,生产基地快速发展。2006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仅为3.5万亩次,2008年增长到6.2万亩次,2009年已增长到7.65万亩次,蔬菜总产量达到107100吨,总产值达到12852万元,至2010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0.12万亩次,总产量达130000吨,蔬菜总产值达19126万元。形成了天龙镇芦车坝村、二官村,夏云镇阿腰村、江西村,高峰镇王家院村、大乐歌村,城关镇城垣村、陶关村,马场镇林卡村等一批蔬菜专业示范村,以二官大葱和鲜椒、林卡干辣椒、天龙糟辣椒、高峰山药、下坝生姜、架布和川心大蒜、芦车坝白菜、江西阿腰西红柿等为代表的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初步形成。截止目前,全县发展万亩蔬菜基地3个,千亩蔬菜基地3个,100亩以上基地22个,蔬菜基地面积近6万亩(其中林卡辣椒基地2万亩)。

蔬菜产品质量逐步提升,销售市场逐步拓宽。“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县乡村和基地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从基地生产到市场准入全程,都进行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同时,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申报认定和认证管理,蔬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有效的提升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已通过无公害认定的蔬菜基地5个,认定面积3.556万亩(其中林卡辣椒基地1万亩),已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蔬菜品牌1个。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什么赚钱种什么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切实增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满足本地市场需求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培育发展的各类蔬菜专业合作社把蔬菜产品推向贵阳、安顺、广州、湛江、重庆等省内外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抓好蔬菜市场的建设培育,在天龙镇芦车坝村、二官村和夏云镇江西村建成了3个蔬菜产地批发市场,三是不断发展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外引内联、搞好协调服务。培育发展了平坝县天龙镇鼎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坝县万佳农产品贸易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坝县为民专业种植开发合作社、平坝县兴农供销农民专业合社等多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黔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以贵阳市五里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利用农经网、远程教育平台和举办蔬菜瓜果节等形式,积极推进生产基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极大的拓宽了蔬菜产品的销售市场。培育发展了林卡香辣制品有限公司、等几家蔬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加工产值效益逐步提升,逐步带动蔬菜生产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蔬菜产业效益逐步凸显。据统计,2010年全县蔬菜总产量达130000吨,总产值达19126万元,蔬菜种植农户人均纯收入达7000元以上,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650元多3350元,显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蔬菜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基地规模不大,零星分散。虽然有天龙镇芦车坝村、二官村,夏云镇阿腰村、江西村,高峰镇王家院村等一批万亩、千亩生产基地,但零星分散,不连片不集中。二是种植品种杂乱,布局分散,而且精细品种、特色品种少。目前平坝县蔬菜产业的主栽品种有白菜、辣椒、豇豆、黄瓜、西红柿、萝卜、大葱、大蒜、生姜、山药等10多个品种,基本上都是常规品种,上档次、有价格的特色品种比例偏低,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对内形不成气候,对外形不成影响,难以抢占目标市场。三是技术力量薄弱,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全县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技术人员数量少、职称低,技术力量不强,难以开展蔬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的技术指导。这与技术要求高、服务面广、数量大的蔬菜生产发展要求很不相适应。四是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滞后、销售市场培育不完善、信息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灵,常导致产销环节出现脱节。同时,订单生产发展力度不够,订单数量少,农户种植蔬菜效益不稳定。五是林卡辣椒基地没有规范烘干设施,给农户带来较大生产困难,若遇连阴雨天,甚至造成重大损失。六是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欠缺,如生鲜蔬菜、生姜、山药等生产基地没有冷链储藏设施,阻碍了蔬菜产品的储运销售,有时甚至导致重大损失。七是采后处理和精深加工发展带后,阻碍了产业链的延申和产业的提质增效,如林卡香辣制品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能力有限,产品系列不全,品牌效应不明显,带动作用不强,导致产业规模和整体效益长期处于低位徘徊。

(三)优质肉猪产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平坝县生猪良繁体系初步建成。建立约克母猪—外二元母猪—三元优质杂交猪生产模式的自繁自养扩繁场7个,建立县级外二元母猪扩繁场1个,饲养约克母猪200余头,饲养50头以上的基础母猪场12个,年提供外二元母猪0.9856万头,建立外二元母猪专业村6个,饲养外二元母猪614头,建猪改点98个,其中猪人工授精点51个,使猪的改良扩大面达100%,良繁体系的建立为平坝县生猪生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至2010年,全县发展规模养猪场(户)220个(其中,50~100头的88个,100~500头的87个,500~1000头的22个,1000头以上的23个)。建立了二官、朝田、夏云等6个养猪小区,饲养生猪122600头。近年来通过实施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县项目以及猪标准化建设项目,每年注入100—300万以上资金,使养猪产业呈现可喜局面,优质肉猪畜产品基地建设初步形成,并朝着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获得无公害肉猪产地认定3个,产品认证2个。

(四)平坝灰鹅产业发展现状

据《平坝县志》记载,平坝灰鹅是明洪武年间凤阳籍屯军及其亲属带来传入,经600余年的驯化和选育而成,中心产区主要分布在平坝县的马场、高峰、羊昌、白云、夏云、城关等乡镇。属贵州省地方优良鹅种,历史悠久,具有遗传性能稳定、品性优良、觅食力强、生长快、育肥性能高等特点,鹅肉和鹅蛋具有驱风散湿、补养等功效。1986年被列入《贵州省地方畜禽品种志》名录,名列全国优良鹅种第二位,于2006年获国家农业部无公害产地认定及产品认证,2008年11月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平坝灰鹅产地商标注册”,2009年通过国家家禽品种资源委员会评审,列入“国家家禽品种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近年来,经过平坝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灰鹅发展卓有成效,存栏量达00万羽,规模养殖不断扩大,全县养殖规模在50羽以上的农户达00户,饲养总量000万羽,灰鹅初级产品加工日趋活跃,鹅肉食品已成为平坝县的一大特色菜肴,并形成清真鹅肉粉面灰鹅产品小吃一条街夜市,彰显平坝灰鹅的品牌优势。同时,平坝县委、平坝县人民政府划出00亩土地,建立平坝县灰鹅保种扩繁场,常年保种灰鹅0000羽,2009年农业部划拨000万元扩建灰鹅保种场,该项目的实施,加强了鹅舍基础设施建设,新建鹅舍000m,建运动场000m,孵化室0000m,配臵孵化设备000台,项目建成后,保种规模扩大五分之三,年供种量达000万羽以上,为平坝灰鹅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夯实了基础。2010年平坝灰鹅饲养存栏量达000万羽,出栏量达000万羽。目前平坝灰鹅饲养出栏量低、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扶持发展的力度不够,缺乏系列产品加工开发和龙头企业带动。

三、“十二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有利条件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两个趋势”重要判断,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对“十二五”期间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和物质条件发生了可喜变化,平坝县农业迎来了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

1、国家经济总量显著上升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果裴然。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统计局统计,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为397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国家财政收入突破80000亿元,同比增长21.3%。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为全国各项建设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政后盾。

2、宏观发展政策优越

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历史阶段。中央作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贯彻,为平坝县农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政策、体制和社会环境。二是中央决定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今后10年作为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明确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臵,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和举措,从财政、税收、投融资、人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投入扶持政策,这必将对平坝县的农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和有力推进。

3、区位优势日益凸显

国务院已批准的“黔中经济区”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划区之一,为重点开发和宜居区。黔中经济区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穿区而过,将迎来重点开发和建设,而平坝县处于其规划的中心带动区。这将有利于我县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特色产业的升级发展。

4、产品市场需求旺盛

农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在大力提倡环保、安全、健康的今天,优质特色农产品更是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由于平坝县处于贵阳市生活用水水资源保护区,受《贵州省“两湖”条例》的保护,无污染性工业生产,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环境条件得天独厚。全境农业生态环境优良,生产条件优越,产品质量上乘,所产“贡皇米”、“珍珠米”、“四邻香米”、“林卡辣椒”、“平坝灰鹅”等特色农产品享誉省内外,长期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5、农民创业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农民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生产技能明显增强,经营和创业意识十分高涨。

(二)制约因素

1、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低 以春旱、倒春寒、冰雹、夏涝、伏旱、秋季绵雨为主的自然灾害频繁,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水资源开发率仅为21.16%)、排灌设施、田间机耕道、便道、保护地栽培设施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低,严重制约了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2、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规模小,基础差,农业产业化联动机制有待推进和完善

(1)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不强,拉动作用不明显。平坝县的龙头企业基本都是处于发展初期,规模小,产权及产品结构都很单一,吸引外来资本和社会投入不多,规模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带动面不广,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限。

(2)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

一是传统产业和优势产品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一乡多业、一业多品,区域内集中连片的专业村组和专业大户不多,靠价格拉动增收、靠政策扶持致富、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和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的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高;二是加工龙头与生产基地组织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重加工、重流通,轻培育、轻服务;基地建设重生产、重数量,轻市场、轻流通,龙头和基地、企业和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机制,以及运作这种机制的保障系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机制十分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的诚信意识差,各自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供大于求时,产品外销无路而积压,价格暴跌,企业撒手不管,向市场购入原料;求大于供时,农户又纷纷抬价,企业“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致使订单、契约或合同成为一纸空文,成为农企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大障碍,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四是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时,农民利益往往不能得到充分保障,导致部分农民对产业化推进产生抵触情绪。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缺位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如果没有健全的科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以及法律公正、农技推广、防疫检疫、技术标准、技术咨询、环境保护在内的服务组织,就不可能在广大农村构筑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同时,如果不按照市场原则,组织农民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各种形式的农民协会,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就不可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坝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虽说全县登记注册了00个农民专业专业合作社,但绝大多数都只有一个章程,一份会员名单,并非是根据各自的产业特色由农民自愿组建,没有真正运作经营,协会有名无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缺位和不完善问题是阻碍我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3、农业劳动力状况堪忧

“十一五”以来,虽然农民综合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农业从业劳动力状况堪忧。农业劳动力总体状况由于年龄结构不合理、外出务工人员多和农村适用人才比例明显偏低等因素,导致农业从业劳动力总量不足、水平不高。2010年全县农业人口0000万人,农村劳动力0000万人。农村劳动力中,农业从业人员00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00%,老弱病残留守者占000%,大部份人虽撑握一技之长,但难以满负荷承担劳动生产任务,且知识结构层次老化,难以接受和推广普及适用新科技,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壮年劳动力(约0000万人)多外出务工。农村适用人才000人(种植能手000人,养殖能手000人,加工能手0000人,企业经营人才000人,农村经纪人000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000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0%,比例明显偏底,难以承载科技二传手期望任务。

4、农技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升

农技干部由于常年在基层从事农业农村工作,很少接受知识更新培训,知识陈旧,技术落后,总体需要大面积深层次提升知识结构和技能素质水平。同时,近年来由于受定岗、定员编制规定的限制,难以引进相关高端技术人才。

5、信息化服务资源分散,整合度不高,服务效率低 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严重滞后,极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平坝县农业经济信息网建在县气象局,县远程教育服务系统建在县委组织部,各自开展单一服务,与农业综合服务的整合基本缺失,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严重缺失。

6、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资不足,县级财力有限,用于农业发展的投资严重不足。

四、“十二五”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各项政策,按照省委、省政府“加速发展,推动跨越”的总体要求,在平坝县“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基础上,紧紧围绕 “环境立县、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科教兴县、文化名县”的总体战略,以平坝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为方向,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主导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使农业特色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全面提升整体质量和效益,实现平坝农业特色产业的跨越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原则;三是坚持效益优先原则;四是坚持科技进步原则;五是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六是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原则;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经过5年建设,基本建成000万亩优质米、00万亩蔬菜(含林卡辣椒)、年出栏100万头优质肉猪和80万羽平坝灰鹅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使全县农业特色产业总产值达到0000万元以上(其中优质米0000万元、蔬菜00000万元、优质肉猪00000万元、平坝灰鹅000万元),成为平坝县农业产业的主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优质米产业发展目标

按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思路,通过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到2015年全县发展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000万亩,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优质米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面积00万亩。发展目标为:2011年推广00万亩,2012年推广00万亩,2013年推广00万亩,2014年推广00万亩,2015年推广00万亩,使总产量达000吨以上;品质达到GB/T17891-1999《优质稻》规定三级以上标准的种植面积000万亩,其中品质达到GB/T17891-1999《优质稻》规定一、二级以上标准的种植面积00万亩,总产值达到000万元;良种覆盖率达100%;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100%;建立000亩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00个,建立标准化商品育秧基地20个(每个基地苗床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使农户熟练掌握优质稻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继续申报认定水稻无公害产地面积00万亩,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00万亩;在现有优质米加工企业中着力培育有发展潜力的2-3家优质米加工企业,全面提升其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加工能力总量达到000吨以上,优质米商品率达到75%以上,加工产值达到00万元(000吨×商品率75%×优质产品率60%×单价00元/公斤)以上,成为优质米产业发展的带动龙头;着力打造3-5个现有优势品牌,切实增强品牌价值和品牌效应,有力推进平坝优质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2、蔬菜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000万亩,其中生鲜蔬菜基地00万亩,林卡辣椒基地00万亩,下坝生姜基地00万亩,川心、架布大蒜基00万亩,高峰山药基地00万亩。发展目标为:2011年新增00万亩,2012年00万亩,2013年00万亩,2014年00万亩,2015年00万亩。到2015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00万亩次,年产量达到00万吨,总产值达到00000万元;蔬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精细、特色蔬菜品种覆盖率达50%,蔬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要求,力争申报认定绿色蔬菜面积00万亩;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100%;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100%;蔬菜产品优质率达95%,蔬菜产品商品化率达80%。培育营销大户和物流中心4个,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10个,建工厂化育苗中心15个,蔬菜集中交易市场2个,产地批发市场20个,以蔬菜产业为主,建成平坝县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培育蔬菜精深加工企业1-2家,发展蔬菜示范园区3个。制定完善《平坝县蔬菜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

3、优质肉猪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成年出栏50万头优质肉猪规模养殖场1个,饲养能繁母猪2.5万头以上;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20个,饲养能繁母猪12000头以上;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0个,饲养能繁母猪3000头以上;发展100—999头生猪规模养殖场100个,饲养能繁母猪6000头以上。加上散养的4000头母猪,全县年繁殖仔猪100万头以上,年出栏优质肉猪100万头,全县猪肉产量达72000吨,总产值200000万元。其中,2011年建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1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个,100—999头生猪规模养殖场10个,出栏优质肉猪14万头;2012年建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4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个,100—999头生猪规模养殖场25个,出栏优质肉猪22万头;2013年建年出栏50万头优质肉猪规模养殖场1个,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6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5个,100—999头生猪规模养殖场30个,出栏优质肉猪72万头;2014年建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6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个,100—999头生猪规模养殖场20个,出栏优质肉猪78万头;2015年建年出栏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户)3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8个,100—999头生猪规模养殖场15个,出栏优质肉猪100万头。扶持发展猪肉综合加工企业2家,猪副产品加工企业1家。

4、平坝灰鹅产业发展目标

到2015年,平坝灰鹅饲养存栏量达到100万羽以上,存栏种母鹅3万羽以上,出栏量达到80万羽以上,总产值达15000万元。其中2011—2012年,平坝灰鹅发展到30万羽,种母鹅达1万羽,出栏25万羽;2013—2014年平坝灰鹅发展到60万羽,种母鹅达2万羽,出栏50万羽;2015年,平坝灰鹅发展到100万羽以上,种母鹅达3万羽以上,出栏80万羽以上。扶持发展综合加工企业1家,结合平坝县旅游业发展,扶持发展平坝灰鹅旅游精细产品加工企业1家,进一步延伸平坝灰鹅产业链,提升产业质量和效益。

五、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发展重点

按照平坝县五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思路,要实现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主要建设任务为:

1、加强产业基地建设。通过配套农田水利设施、田间机耕道路、生产便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米产业基地10万亩、蔬菜产业基地5万亩、林卡辣椒基地3万亩。通过改扩建标准化猪舍(公猪舍、母猪舍、保育舍、产仔舍、商品猪舍)加强配套设施(限位栏、产床、加热灯、自动饮水器、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卫生室)、大型沼气综合利用、粪污处理设施、场内道路硬化等建设,建成50万头优质肉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个,1万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20个,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50个,100—999头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通过改扩建标准化鹅舍(种鹅舍、商品鹅舍、孵化室、出雏室、育雏室、运动场、配种池),加强配套设施(消毒池、消毒室、兽医卫生室、加热灯)、粪污处理设施、场内道路硬化等建设,建立平坝灰鹅保护区6个,在保护区建立30个灰鹅扩繁场,发展40个专业养鹅村,4000户养鹅规模场(户)。

2、加快示范基地建设,加强良种良法推广。以生产基地建设为先导,加快各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场、小区)建设,强化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产业建设进程。发展1000亩以上优质米产业示范基地5个;5000亩以上蔬菜产业示范基地2个(其中天龙镇二官生鲜辣椒示范基地1个,夏云镇西红柿生产示范基地1个),1000亩以上蔬菜示范基地6个(天龙生鲜蔬菜示范基地、芦车坝白菜示范基地、齐伯下坝生姜示范基地、乐平乡架布村大蒜生产示范基地、高峰镇山药生产示范基地、马场镇川心村大蒜生产示范基地各1个),500亩以上林卡辣椒产业示范基地4个,建设50万头优质肉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1个,发展1万头优质肉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小区)20个。以示范基地(园区、场、小区)建设为载体,加大相关农业适用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结合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每开展水稻优良品种引进试验20个,蔬菜优良品种引进试验40个,开展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疫病综合防治等农业适用新技术培训5万人次。

3、健全平坝灰鹅繁育体系。建立县、乡(镇)村“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根据产业发展布局,把城关、白云、羊昌、高峰、马场、夏云六个乡镇划定为平坝灰鹅保护区,在保护区严格禁止外来鹅种进入,并制定“平坝灰鹅产地保护办法”,切实加以保护,建立健全无公害肉鹅标准化生产监管体系,抓好平坝灰鹅示范场建设,继续扩建平坝灰鹅原种场,不断进行本品种选育,扩大保种数量,面向全县提供优质鹅苗,推动全县鹅产业快速发展。

4、加强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继续推进优质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应用,5年完成平坝县蔬菜、林卡辣椒、优质肉猪、平坝灰鹅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和推广应用。

5、加快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申报。在做好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的基础上,按照五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十二五”期间,申报认定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其中,申报无公害优质米基地1个,面积8.86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个,面积6.444万亩,力争申报认定绿色蔬菜产地认定3万亩;申报畜牧业无公害产地区域认定5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个,年产量14.5万吨,分别为:无公害辣椒,年产量1400吨;无公害大葱,年产量6.696万吨;无公害番茄,年产量1万吨;无公害白菜,年产量1.2万吨;无公害甘蓝,年产量3200吨;无公害黄瓜,年产量2000吨;无公害大米5万吨;申报畜禽无公害产品认证2个。

6、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经纪人队伍,下同)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外连市场,内联农户,向外加工推销农产品,向内带来市信息与技术,培育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各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规模,计划5年培育发展蔬菜产业专业合作社10个,林卡辣椒产业专业合作社5个,养殖技术合作社10个。

7、加强市场体系培育建设。一是要加强以产地批发市场、集中交易市场和市场信息交互平台为主的硬件设施建设,加强市场硬件体系建设。筹建平坝县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及培训基地(2000平方米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1个,建1万平方米简易硬化蔬菜产地批发市场20个,在天龙镇和夏云镇建3万平方米以上集仓储、交易、转运、检验一体化的交易市场各1个,完善建设现有十乡镇畜禽及畜禽产品交易市场,使交易、检验、防疫及病畜禽处理做到规范有序。二是要以“公司+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公司+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等模式,通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利益连结机制,发展订单生产,加强与龙头企业的连结,提高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培育建立稳定的市场机制。

8、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强蔬菜采后处理和畜禽产品为主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2年内建成平坝县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9、着力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提质增效、扩大规模的发动机,是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培育扶持发展加工企业必不可少。根据平坝县各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模,计划5年扶持发展优质米加工企业2-3家,蔬菜精深加工企业1-2家,扶持壮大林卡香辣制品有限公司,扶持发展肉猪综合加工企业2家,猪副产品工企业1家,扶持发展平坝灰鹅综合加工企业1家,平坝灰鹅旅游精细产品加工企业1家。

10、加强农业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按照《贵州省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议名录》要求,积极推进平坝农业特色产业的地理标志申请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努力使商标、商号一体化,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努力实现平坝农业特色产业的优质发展,实现品牌的自我保护。按照五大产业发展要求,集中整合现有品牌,着力打造“贡皇米”、“福寿米”、“粒粒香米”、“四邻香米”、“夏云西红柿”、“林卡辣椒”、“天龙糟辣椒”、“平坝白菜”、“平坝灰鹅”“下坝生姜”、“川心大蒜”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努力提升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有效推进平坝农业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区域布局 根据平坝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布局及各项农业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发展现状及区域特色进行合理安排和部署。各项特色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为:

1、优质米产业发展区:以县中东部的白云镇、羊昌乡、夏云镇、高峰镇和马场镇五个坝区乡镇灌溉条件较好的水稻适宜区域为主,规划为优质米产业发展区,从2011年的1万亩逐渐发展到2015年的10万亩,其中:

2011年发展1万亩,从已经经过水稻无公害产地认证的1万亩开始发展,其中:羊昌乡0.55万亩,涉及黄土桥、本寨、蒙古、上安5 个村;高峰镇0.45万亩,涉及龙宝、湖坝坎、大乐歌4个村。

2012年发展2万亩,继续发展上年的羊昌乡、高峰镇的1万亩外,新增白云镇0.4万亩,涉及白云,马硐,车头3个村;夏云镇0.2万亩,涉及江西、老岛、金银子3个村;马场镇0.4万亩,涉及场边,三台、刘家、粟木4个村。

2013年发展3万亩,其中:羊昌乡1万亩,涉及黄土桥、本寨、蒙古、上安、新居堡、昌河6 个村;高峰镇1万亩,涉及龙宝、湖坝坎、大乐歌、王家院、活龙、毛昌6个村;白云镇0.4万亩,涉及白云,马硐,车头3个村;夏云镇0.2万亩,涉及江西、老岛、金银子3个村;马场镇0.4万亩,涉及场边,三台、刘家、粟木4个村。

2014年发展6万亩,其中羊昌乡1.2万亩,涉及昌河、上安、黄土桥、云头、大陈寨、新居堡、蒙古、本寨8个村;高峰镇1.6万亩,涉及大乐歌、湖坝坎、王家院、老胖、湾子头、龙宝、活龙、岩孔、桥头9个村;白云镇1.2万亩,涉及白云、林下、浪塘、邢江河、王下、平庄、马硐、车头8个村;夏云镇0.8万亩,涉及江西、老岛、金银、界首、黄龙、毛粟园、小山子7个村;马场镇1.2万亩,涉及场边,三台、刘家、烂坝、平寨、新村、粟木7个村。

2015年发展10万亩,其中羊昌乡2万亩,涉及昌河、上安、黄土桥、云头、大陈寨、新居堡、蒙古、本寨、深冲、陈亮、穿石11个村;高峰镇2.4万亩,涉及大乐歌、湖坝坎、王家院、老胖、湾子头、白岩、石甲、龙宝、活龙、岩孔、桥头、普马、尧上、麻郎、岩孔、粟木、桥头17个村;白云镇1.8万亩,涉及白云、林下、浪塘、邢江河、王下、平庄、马硐、车头、洋西、金坪、肖家、金梯、芒种13个村;夏云镇1.4万亩,涉及江西、老岛、金银、界首、黄龙、毛粟园、小山、老鸡场、水塘、叶家坪10个村;马场镇2.4万亩,涉及场边,三台、刘家、烂坝、平寨、新村、粟木、川心、马安、普贡、马路、新院、枫林、新寨14个村。

2、蔬菜产业发展区:以县中部交通干线沿线的天龙镇、乐平乡、城关镇、十字乡、白云镇、夏云镇、马场镇等乡镇的蔬菜适宜区域为主规划为蔬菜产业发展区,以现有的二官大葱基地,鲜椒基地、芦车坝白菜基地、天龙糟辣椒基地、夏云西红柿基地、高峰山药基地、下坝生姜基地、林卡干辣椒基地、川心大蒜基地等为基础,积极拓展全县蔬菜产业基地,发展总面积10万亩。其中天龙镇1.5万亩,乐平乡1.2万亩,城关镇0.6万亩,十字乡0.5万亩,齐伯乡1.0万亩,白云镇0.5万亩,夏云镇1.2万亩,高峰镇0.5万亩,马场镇3.0万亩。

2011年发展0.5万亩,主要涉及天龙镇的天台、芦车坝、二官,夏云镇的阿腰、江西、桥上等村。

2012年发展1.5万亩,主要涉及天龙镇的二官、芦车坝、山背后、双硐、新华,夏云镇的阿腰、江西、桥上、茶场、马武,乐平乡的大屯、小屯、王寨,马场镇的林卡、沙坝、枫林、川心等村。

2013年发展2万亩,主要涉及天龙镇的二官、双硐、新华、雷家硐、高院,乐平乡的乐平、大屯、小屯、王寨、中寨、架布,岩上,夏云镇的茶场、马武、小山、江西,城关镇的朝田、蒙坝、猫坝,高峰镇的大乐歌、湖坝坎,白云镇的马硐、平庄、沿河、肖家、金坪、高寨,十字乡的十字、云盘、青山,齐伯乡的下坝、浪烟、关口、野毛、桃花,马场镇的平阳、龙山、甘河、佳林、川心等村。

2014年发展3万亩,主要涉及天龙镇的二官、双硐、水硐、新华、雷家硐、高院、竹林,乐平乡的乐平、大屯、小屯、王寨、中寨、架布、岩上,夏云镇的阿腰、茶场、马武、小山、江西,城关镇的朝田、蒙坝、大关、小关,高峰镇的大乐歌、王家院、十甲、湖坝坎,白云镇的马硐、平庄、沿河、肖家,十字乡的十字、云盘、青山,齐伯乡的下坝、浪烟、关口、野毛、桃花,马场镇的新寨、马路、普贡、新院、川心等村。

2015年发展3万亩,主要涉及天龙镇的二官、双硐、新华、雷家硐、高院、竹林,乐平乡的乐平、大屯、小屯、王寨、中寨,夏云镇的阿腰、茶场、马武、小山、桥上、江西,城关镇的朝田、蒙坝、大关、小关,齐伯乡的下坝、浪烟、关口、野毛,十字乡的十字、云盘、青山,高峰镇的大乐歌、王家院、十甲、湖坝坎,马场镇的鱼雅、四村、凯掌、川心等村。

3、优质肉猪产业发展区:以城关镇、乐平乡、夏云镇、白云镇、天龙镇、羊昌乡、马场镇、高峰镇等乡镇为主规划为优质肉猪产业发展区,带动全县优质肉猪产业发展。在乐平乡大屯村大坡坪建50万头优质肉猪规模养殖场1个;建1万头以上规模养殖场20个,其中城关镇8个,天龙镇2个、高峰镇1个、夏云镇3个、白云镇2个、乐平乡3个、马场镇1个;建10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50个,其中城关镇10个、天龙镇5个、乐平乡8个、马场镇4个、高峰镇3个、夏云镇8个、白云镇5个、羊昌乡3个、十字乡2个、齐伯乡2个;在全县十乡镇发展100—999头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

4、平坝灰鹅产业发展区:以水草资源丰富的城关镇、白云镇、羊昌乡、高峰镇、马场镇、夏云镇6个乡镇为重点规划建设平坝灰鹅产业发展区,区域布局为:城关镇的陶关、五里、谢华、顺城,白云镇的大寨、白云、车头、金梯、郝下、王下、邢江、浪塘、芒种、肖家,羊昌乡的云头、上安、昌河、穿石、新居、大陈寨,马场镇的洋塘、松林、平寨、马安、场边、栗木、新院、马路,高峰镇的王家院、白岩、老胖,夏云镇的老岛、金银、江西、老鸡场、小山、马武、桥上、毛栗园、黄龙等40个村。每村发展100户,每户年出栏200羽,共计年出栏商品鹅80万羽。通过规模发展,带动全县发展商品鹅生产。

六、支撑工程与项目

为推进平坝县优质米、蔬菜、林卡辣椒、优质肉猪和平坝灰鹅几项农业特色产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着重规划建设以下23项工程与项目,总投资211000万元(具体见附表)。

七、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九条规定,贵州省平坝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优质稻、蔬菜、林卡辣椒种植适用技术示范和推广、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优质猪、平坝灰鹅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规划建设期为五年(2011—2015年)。

(一)规划实施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主要影响

1、规划实施后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正面影响

根据规划目标,“十二五”期间平坝县通过标准化种植、规范化耕作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产品及推行生态循环农业等,在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高耕地农作物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调节环境气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将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

2、规划实施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是优质稻、蔬菜和林卡辣椒生产过程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有:土地资源过度垦殖、耕地资源过度利用、加工副产品及废弃物利用和处理不当等。二是农业生产资料使用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有:化学农药施用、农膜施用等。三是优质猪和平坝灰鹅饲养过程不当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主要有:药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畜禽粪污处理不当等。四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

(二)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

一是广泛宣传教育,营造农业无害化清洁生产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电台、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的作用,多层次、多形式地普及农业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众及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是建立健全农业生产环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体系。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预报预警系统、快速反应系统及重大农业面源污染事件监测体系;加强化肥、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等农资市场监管,建立统一的生产、销售、使用档案资料,有效实施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建立完善安全农产品的强制性质量标准体系,强化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与管理工作。

三是推行资源综合循环利用,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循环农业模式;鼓励施用农家有机肥、沼液沼渣肥及种植绿肥,科学施用化肥,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推行生物、物理及农艺植保措施,普及推广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利用农膜,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严格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通过沼气池、三级沉淀化粪池等的实施建设,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养殖环境污染。

四是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奖励扶持政策,促进农业无害化清洁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排污治污监管,确保达标排污。

(三)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本规划采取的环保措施科学合理、经济可行,能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把规划实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本规划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影响评价的角度看是可行的。

八、保障措施

(一)政策措施

在已出台相关产业扶持发展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地方扶持发展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平坝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1、将全县农业发展扶持资金(风险保障金)、重大技术应用推广资金、项目实施地方配套资金、农民技术培训资金等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来源稳定、政策扶持有力、发展有序。

2、依法推进农业用地有序流转,支持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推进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促进农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制定和完善相关扶持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对基地生产的灾害救助、市场对冲等风险保障和对龙头企业的优惠扶持,促进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龙头企业外连市场,内连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全县都应发展各个级次的龙头企业,并有计划地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采取有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带动农户发展。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基金(用于帮助企业和农民对冲农业发展风险),并安排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专项资金,以及重点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等,认真落实国家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实行用地、用水、用电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投入。放宽龙头企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支持龙头企业跨地区进入大、中、小城市创办公司或分支机构,加快绿色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平坝作为距离省城贵阳最近的区位优势,结合建设黔中产业带,建设贵黄公路沿线绿色通道,打破市场的地区分割和封锁,严禁对农产品运销设卡收费,积极营造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

4、推行和落实《平坝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发展我县农业特色产业。

(二)筹资措施

制定政策措施,优化农业投入机制,拓宽农业投入渠道,全面推进平坝县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主要技术应用推广和技术培训等。

2、增加地方财政预算,大力扶持产业发展。

3、整合支农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多渠道投入。

4、利用农贷、小额信贷支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5、激励、引导和支持民营、私营企业创办龙头企业,或以资金、技术参股,联合其它经济实体,组建龙头企业等形式参与农业特色产业投资。

6、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物资、技术等形式投资发展农业生产或创办农业企业。

(三)技术措施

1、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狠抓各级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要继续抓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建设,落实和改善乡镇农推站、畜牧兽医站的办公场所,改善办公条件和生活条件,稳定农技队伍,调动其积极性。

二是制定工作计划,加强农技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培训,着力培育一支政治合格、作风优良、技术过硬、能吃苦耐劳、贴心为民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技示范推广功能。

三是要完善制度建设,强化职责职能,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干部职工的管理。

(2)强化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

通过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绿色证书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运用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能力。

(3)实施重点农业适用技术推广

县、乡农技推广部门重点要抓好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水稻超高产定量精确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畜禽品种改良、畜禽饲养管理技术、优质牧草种植与利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等农业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办好产业示范区,辐射带动更多农户。

(4)培育多元化的农技服务组织

一是发挥职业技术院校和农业科技院校的技术优势,形成“推广机构+院校+农户”的推广模式,以推广机构为管理和中介,院校和农民之间形成互动服务,院校提供技术、组织培训,农户进行选择、付费和评价,推广部门收集反馈信息,进行相应协调和引导,使技术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二是发挥农资经销商的经销网络优势,形成“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推广模式,加快新品种、新化肥、新农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优质率,把品种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示范户的辐射优势,形成“推广人员+示范户+农户”的推广模式,推广人员大力培养示范典型、宣传典型,带动周边农民学科学、用技术,把辐射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5)抓好种子管理及示范推广

种子管理机构要从增强引种试验示范展示、保障良种供应能力、强化种子管理保障能力方面着手,抓好种子市场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稳定种子管理队伍,净化种子市场;要建立县级种子检验机构,落实种子管理及良种储备专项经费,确保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供种需要。

(6)建立完善农资现代服务经营网络

继续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流通网络”、“万村千乡”工程,完成县级农资配送中心、农村综合服务社(站)建设,基本覆盖全县行政村。采取直营连锁和加盟联锁方式,实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服务,确保每年实现化肥和农药淡储任务,让农民用上优质价平的放心农资,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2、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抓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制定和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为农产品提质增效奠定基础。

(2)抓好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站)的建设 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在充分利用现有仪器设备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更新、配臵相关仪器设备,使检测仪器设备的精度和量程能够满足新形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需要。配齐专业检测人员,加强业务学习,提升检测能力。形成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检验检测体系,检测能力能够满足从农产品产地到批发市场各环节管理的要求。确保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8%以上。同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设。

(3)扎实开展农业投入品监管

严格按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扎实开展农业特色产业的农业投入品监管,特别是定期组织开展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专项整治行动,对生产、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企业、商贩进行严厉打击,杜绝污染源头,严把农业投入品控制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4)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央、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和平坝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知识,增强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意识,让农民知道实施标准化生产是提高产品收入的前提,把实施标准化生产变成广大农户的自觉行动;做好信息的收集和信息咨询服务,为农民、企业以及社会及时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和检验检疫的情况及信息;为农民、协会、企业提供培训服务,使之懂得技术要求,了解国际检验准则。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

(5)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在做好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的基础上,积极申报认定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

(6)抓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实施农产品商标战略 要按照《贵州省农特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建议名录》要求,积极推进平坝县特色食品、知名农特产品的地理标志申请和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拟订申请、注册时间表。在加强申请专利和注册、申报地理标志保护的同时,农特产品加工企业也要增强自身品牌的创建意识,注册企业自身的个性商标,努力使商标、商号一体化,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积极开展农产品商标注册,以优质大米、蔬菜、辣椒、优质肉猪、平坝灰鹅及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引导和支持申报农产品商标,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竞争力较强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争创贵州省著名商标、国家驰名商标,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

3、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农业“三电合一”服务网络平台,实现局域网与中国农业信息网、贵州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络互联。特别是积极配合平坝县政府门户网站等政府上网工程建设,在乡(镇)重点建设信息服务站,在村级重点建设信息服务点,完成平坝县农村经济信息相关栏目建设及信息报送工作,乡镇信息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点实现与县级平台的有效衔接和互动。让信息网络服务平台成为相互交流,开展农业、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提供便民服务的“窗口”,成为人们获得党政信息、农业知识、政策法规等信息的主要载体。平台功能覆盖政务公开、行政通知、政策法规、商务信息、市场信息、科技推广、科教园地、名特优之窗、质量安全、农业专家、农业视频、一站通、预测预警、乡镇(村)服务站、文化共享等方面。实现农业要闻、政策法规等信息的传达;购销信息、农产品信息的上传发布;为种养大户、农业协会组织提供种养实用技术、市场动向分析预测、专家远程视频培训、远程病虫害诊断等技术服务。实现网站系统与多彩商桥进行功能整合,扩展网站功能应用,开通网上“农贸市场”,农民、个体户及农产品企业可以在这个虚拟市场内面向全世界宣传、销售农产品,并可实现网上交易。

4、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是农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农产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是适应农产品大规模流通的客观需要、是满足居民消费的必要保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深入推进平坝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十二五”期间,要抢抓蔬菜、优质畜禽产业大发展的时机,以市场、企业和农民协会为依托抓好冷链物流建设。重点是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

要加大对全程冷链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利用冷链物流理念与技术,在相关环节进行低温控制,实现生鲜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的一体化冷链物流运作。加强各相关环节的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各环节的品质可控性和安全性。

(2)建立主要品种和重点地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鼓励肉类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加快推进果蔬冷链物流发展,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的远运远销冷链物流。

(3)加快培育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培育扶持一批经济实力雄厚、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冷链物流企业。鼓励企业在产地、销售地建设低温保鲜设施,从源头实现低温控制,建立以生产企业为核心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冷链物流的高效对接。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展生鲜食品配送中心建设,提供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4)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在毗邻高速公路的传统蔬菜生产基地加快规划布局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改善农产品加工环节的温控设施,完善与冷链物流相配套的各类设施建设。

(5)推动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

要积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提升冷链物流业务管理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广应用条型码、RFID等技术,建立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系统平台。农业部门要明确落实冷链物流信息报送和信息交换的责任机制,提高政府监管部门的冷链信息采集和处理能力,提高行业监管和质量保证水平。

5、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动植物疫病的频繁发生会严重影响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农业特色产业整体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甚至危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建立和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包括两个方面:

(1)建立健全有害生物监测预警防控体系

一是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实现重大病虫害发生的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灾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成灾、不扩散的目标。二是加强对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和防控水平;三是完善防控应急预案;四是积极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执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广泛利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黄板诱杀、生物农药、生物多样性等绿色防控技术,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管理办法和技术标准,限制和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销售和使用,促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完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物理诱杀、科学用药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促进生态健康农产品生产。五是深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物配套服务。通过转变机制,完善植保新技术推广网,建立专业化、多元化的植保服务组织。服务内容逐步由过去单纯以新品种及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农药科学施用,转变为以发展重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要载体,产前签订服务合同,产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农药供应,产后进行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服务。六是要健全和完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支撑和物资保障系统,重点建设好基层防控体系,有效控制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阻止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和蔓延,提高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测报防控能力。七是要进一步加强检疫执法。

(2)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

坚持不懈地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深入开展疫病防控工作,严格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一是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动物防疫冷链体系、防疫基础设施、检疫监督设施项目,健全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确保村村有防疫员、有防疫室、有防疫设备,不断提高防疫员报酬,稳定防疫队伍。二是强化重点疫病的强制免疫,提高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全面推行免疫标识制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冷链体系建设,抓好冷链、诊断、监测、监督、培训基础设施等环节,健全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四是抓好动物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及投入品源头监管,有效控制疫病发生和流行,确保畜禽健康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6、加强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总体战略,以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走山区(丘陵)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农机、农艺协调发展,改善装备结构,提升重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以提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及畜牧、养殖、设施农业等机械化为目标,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机技术,加强试点示范,加快推进优质米、优质畜禽、蔬菜等大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及加工的机械化。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利用率,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进程,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发展农机连锁经营,完善农机营销网络。及时发布农机作业需求、产品供应、维修服务等市场信息,不断提高农机信息服务水平,推动农机作业、销售、维修三大市场的健康发展。探索建立以基层农机服务站、农机服务组织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形成融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新型农机服务机制。

抓好农机安全监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机安全监管体系,规范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及驾驶员的管理,严把安全技术检验关、驾驶员考试关,提高农业机械技术状态和驾驶员操作水平。开展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和创建“平安农机”活动,提高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九、平坝县农业特色产业区域布局图

第五篇: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

阿里巴巴农业2013-02-18来源:新农村商网专题:农业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全面推进“两区”建设为契机,按照“一优三高”农业发展总体要求,进一步创新产业扶持机制,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我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升级,努力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产业带、一批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一批知名品牌,把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特提出以下政策意见。

一、着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

建立自治区与市县协调推进工作机制,对全区分布范围广、发展潜力大、品牌优势明显,在农业农村经济所占比重高的优质粮食、园艺、马铃薯、清真牛羊肉、奶产业、枸杞、葡萄、适水产业、优质牧草产业和农作物种业,由自治区整体规划、统筹布局、政策引导,区市县共同推进,重点扶持。红枣、苹果、中药材、压砂瓜、鸡、生猪、西芹等地方特色产业和产品,充分发挥市县的自主作用,由已形成一定优势的相关市县,结合实际制定发展规划,自治区定向支持,促其发展。

(一)优质粮食产业。

提升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化水平,支持有品种权、具备原种生产条件的科研单位、企业建设稻麦原种扩繁基地,按照区内原种销售量,每公斤补助1元;支持制种企业购买原种,建设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优质水稻、小麦良种生产基地,按照区内良种销售量,每吨补助100元。补助后原、良种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促进粮食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按照“三覆盖,五统一”(良种覆盖、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害专控防治达到100%,统一品种、统一播种、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作业)的要求,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支持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工企业,引导带动农民建设小麦、玉米、水稻、马铃薯、小杂粮和油料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每年100个,其中农业部安排下达80个、自治区配套创建20个,每亩补助16元,重点支持配方肥应用、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行示范片补助政策公示制度,接受群众监督。

支持中南部地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中南部地区推广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200万亩,其中:秋季全膜120万亩、秋季半膜40万亩、早春全膜40万亩。按照“村申报、乡实施、县验收、区抽查”的方式组织实施,每亩地膜补助50%,农民自筹50%。

(二)园艺(瓜、菜、花卉、设施水果)产业。

扩大设施园艺规模效益,以农民为主体,重点支持千家万户扩大规模,推进设施园艺规模扩张和旧棚改造。新建日光温室每亩补助5000元;新建大中拱棚每亩补助2000元;改造日光温室每亩补助2000元。鼓励设施园艺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实行联合,建设基地,向农民提供种苗、农资、产品营销等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民共同致富。企业自建日光温室超过50亩的,原则上不再补助;空棚率超过10%的县(市、区),设施园艺整体上不予支持。

推进工厂化集中育苗,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育苗大户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化、商品化集中育苗。对年育苗能力500万株以上、90%以上供应当地农户的育苗中心,主推品种每推广销售1万株补助500元,主要用于配套育苗床架、喷灌等设施。补助后种苗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推广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日光温室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推广,以园区为单位整体推进,每年推广实施1万栋,每栋补助200元,主要用于统一采购菌种。

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高标准外销蔬菜基地,新建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与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配备喷灌、1 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实行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配套杀虫灯等设施设备、品牌创建保护等。

建设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新建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高标准花卉、设施水果基地,配备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设施,花卉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1000元,设施水果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500元,主要用于种球、种苗引进、病虫害防治、配套相应设施设备等。

(三)马铃薯产业。

提升种薯繁育能力,加快一级种薯示范推广。在继续执行中央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采取政府与企业双向投资机制,强化市场引导,逐步推行马铃薯种薯企业自繁自育,农民自选自购。支持马铃薯种薯繁育单位(企业)繁育马铃薯原原种,2013年每粒补助0.2元,2014年每粒补助0.1元,2015年不再补助,全面推向市场。加强种薯质量监管,严格建档立卡,鼓励种薯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马铃薯原种、一级种生产基地,支持马铃薯一级种薯示范推广。每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200个,到2015年一级种薯整村推进村达到600个,按平均每亩用种薯100公斤计,每公斤补助种薯生产企业0.4元,补助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的一级种薯实行限价销售,让利于农民。

(四)清真牛羊肉产业。

滩羊:加快滩羊品种提纯复壮,以滩羊养殖专业村、规模养殖场为重点,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繁育推广周岁龄滩羊种公羊,每只一次性补助800元;在盐池、同心、海原、红寺堡等滩羊养殖核心区建立二级以上优质滩羊种母羊群,支持存栏滩羊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场)开展滩羊保种选育,每只种母羊一次性补助100元,实行整村推进,整场优化,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加强滩羊规模养殖场(园区)建设,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规模养殖场(园区),棚圈面积达到1500平方米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羊场建设规范》(DB64/T74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支持规模养殖户改善饲喂条件,转变饲喂方式,对新建棚圈面积达到150平方米以上,滩羊母羊存栏100只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支持龙头企业开拓滩羊肉高端市场,对有稳定的外销市场,有与农户联合建立的养殖基地或自建基地,通过分割加工、品牌营销,面向高端市场,年销售滩羊肉20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市场价15%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肉牛:加快肉牛品种改良,每冷配1头,补助冻精、液氮等18元。加强良种繁育推广,支持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的养殖户(场),每繁育1头犊牛一次性补助500元,实行建档立卡,在线管理。发展中南部肉牛养殖专业村,采取整村推进,对农户新建棚圈60平方米以上,青贮池30立方米以上,肉牛存栏达到5头以上,按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支持企业、农民联户新建保准化规模养殖场(园区),新建棚圈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以上,存栏肉牛200头以上(基础母牛存栏40%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肉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6-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防疫、饲草料调制等基础设施配套。推进高档肉牛生产,支持养殖,加工企业建立高档肉牛生产基地,完善繁殖、育肥和加工销售生产体系,对年销售高档牛肉50吨以上的龙头企业,销售价格高于普通牛肉价格一倍以上,年销售量每增加10吨,以奖代补2万元。

(五)奶产业。

加快奶牛“出户入场”,支持企业、农户新建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通过收购、托管、租凭、入股等方式接纳散养奶牛入场,完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统一繁育、统一防疫、统一检测、统一销售”。棚圈面积达到2500平方米以上,存栏奶牛 2 200头以上,符合《宁夏标准化奶牛场建设规范》(DB64/T759-2012),按照棚圈建设面积,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200元,主要用于水电路、挤奶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高产种子母牛繁育基地,支持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引进国外高质量冻精,实施性控胚胎移植,开展智能化精准养殖,打造种子奶牛(成母牛年均单产9000公斤以上)繁育基地。对种子母牛存栏达到300头以上的奶牛场,每场一次性补助10万元。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支持扬黄灌区、奶业新发展区规模肉牛养殖场,开展乳肉兼用牛新品种养殖示范,对新建的乳肉兼用牛新品种示范场,基础母牛存栏达到200头以上,每个示范场一次性补助20万元,主要用于引进乳肉兼用牛种公牛冻精、配套挤奶设备、完善基础设施等。

(六)优质牧草产业。

加快中南部地区苜蓿更新种植,实施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每年支持中南部地区退化苜蓿更新复种114万亩,每亩良种补助50元。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实施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加快盐池、同心、海原等中南部地区优质人工饲草基地建设,对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160元;实施国家奶牛苜蓿推进计划,支持草业公司、养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对选用适宜品种,推行根瘤菌接种,精量播种、测土施肥、适时机械收获等适用技术,集中连片3000亩以上,并建立稳定产加销经营模式的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基地,每亩一次性补助600元。推进牧草产业化经营,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面向农户开展适时机械收割、订单收购、包膜加工。对组建牧草联合机收服务队,年收割农民苜蓿5000亩以上,每亩补助30元;对订单收购农民苜蓿草(折干物质)3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对生产包膜青贮2000吨以上,每吨补助30元。

(七)农作物种业。

加强种业能力建设,在不同农业生态类型区域,每年建设100亩以上的农作物新品种展示推广园区15个,每个补助20万元。鼓励种子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新品种选育,对通过自治区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3万元-5万元;对自主选育并通过审定,3年内推广面积达到20万亩以上的主要农作物优新品种,每个品种补助50万元。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及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对取得自治区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3000万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1万亩以上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对取得农业部核发生产经营许可证,在本区工商部门注册,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种子繁育基地3万亩以上并建设大型现代化种子加工中心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每个一次性补助400万元。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加工设备、仓储设施升级改造、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套及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八)道地中药材产业。

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鼓励草原承包大户等培育野生甘草采种基地,对集中连片2000亩以上的野生甘草采种基地,每亩补助20元;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板蓝根、银柴胡等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出苗率达到70%以上,推广育苗新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建设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甘草、黄芪、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基地,重点示范推广规范化种植技术,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

(九)地方特色产品。

按照“优势互补,全面提升”的原则,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域经济占有一定比例的鸡、生猪、小杂粮、小茴香、西芹、辣椒、红葱、黄花菜、苗木等地方特色产品,实行“市县申报、专家评审、竞争立项、自治区确定”的工作机制,项目资金打捆整合,由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直接分配,切块到县,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品牌培育和市场体 3 系建设等。每年对产业发展情况、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考核,作为下一项目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优先将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纳入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对在宁夏依法工商注册和税务登记,进入辅导期拟上市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成功挂牌上市的龙头企业,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工作的若干意见》(宁政办法【2008】180号)执行。加大招商引资,支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开展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享受自治区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改造升级,对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固定资产投资等,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川区贷款800万元以上、中南部地区贷款3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建设种养基地,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十合作组织十农户”模式建设原料生产基地,当年流转土地1000亩以上,与农户签订正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吸收40%以上流转区农民以产业工人身份优先进入企业或基地务工,每亩补助50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当地农户签订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当年订单收购初级农产品达到1000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1000户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承贷承还、信贷担保等形式支持农户建设标准化种养基地(原料基地)500万元以上,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对龙头企业在国内大中城市新建宁夏特色农产品直销店、外销窗户,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每个一次性补助20万元(枸杞、葡萄酒外销窗口按照枸杞和葡萄产业政策执行)。对龙头企业建设鲜活农产品运储初加工冷链体系,年销售蔬菜1500吨以上、肉禽蛋奶鱼1000吨以上的,每个一次性补助30万元,重点用于冷链车辆、预冷库、冷藏库补助。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区内外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会,根据参加次数和参展规模,适当补助摊位费、广告费等。对龙头企业参加自治区组织的国外展会,其费用范围及标准按《中国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产品,纳入自治区商标战略奖励政策。

支持龙头企业提升自身素质,对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创建农产品加工、开发、贮藏、保鲜等科技研发中心,经考核验收达标的,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并发挥效益的,每项一次性补助10万元。对龙头企业科技投入200万元以上,按照基准利率上浮3个点,给予贷款贴息补助,单个企业年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每年选择100名国家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经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人,集中参加国内外企业管理专题培训,每年补助培训经费100万元。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动态管理,能进能出,优胜劣汰,对优秀龙头企业,给予适当奖励。

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坚持依法有偿自愿,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流转,培育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牧、林)场流转土地200亩以上,连续三年每亩给予50元的补助。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活动,对入社农户100户以上,开展统一新品种引进、投入品购销、生产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产品分级包装、收购销售等服务,经考核验收,认定为自治区示范合作社,每个一次性补助10万元。

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围绕黄河金岸、贺兰山沿线、生态六盘,支持引导以农民为主体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对符合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经济效益显著,经营面积达到100亩以上,在金融部门贷款30万元―200万元的休闲农业场点,根据金融机构贷款凭证,给予贴息补助。

三、加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科技支撑

加强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完善13个特色优势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优化专家团队结构,竞争确定首席专家,任期三年,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吸纳多方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服务团队负责制定产业发展技术规划,遴选产业主推技术、主导品种,指导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根据服务企业、示范基地的数量、成效和实际蹲点服务的天数及考核结果,安排专家团队科技服务工作经费10万元―20万元。针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瓶颈,择优确定专家团队,竞争承担自治区农牧、林业等部门及特色优势产业指导组确定的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对完成项目任务的,每个专家团队补助20万元―30万元。

开展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围绕13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支撑体系为依托,以自治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为载体,由自治区农牧、林业、财政等部门及产业专家团队,分产业制定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年规划和实施方案,打破行业和区域界线,面向全区农技推广单位、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技人员,公开招标,竞争立项,经自治区农牧、林业主管部门专家评审后下达项目目标任务,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

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支持农技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创办和领办经营性农业科技服务

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或到示范园区承包经营设施种养业50亩以上(水产200亩以上),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种子种苗供给、病虫害防治、农机化作业、农产品销售等服务,辐射带动农户100户以上,经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每个补助10万元。

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整合各类培训项目,由自治区农牧、财政等部门,分产业分提出培训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择优确定培训机构。筛选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和产业基础的职业农民3万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每年集中脱产理论培训5天,现场实训5天,连续培训三年。每年通过技术人员入户现场指导、组织农民到周边示范基地观摩学习、科技文化赶集等方式,普及性培训农民5万人,受训3天(次)以上;每年筛选文化素质较高的优秀青年农民300人,开展农产品加工、运销等创业培训,集中脱产培训10天以上,通过创业带动其他农户发展。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支持全区现有7个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2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2台;支持每个县(市、区)选择1个综合批发市场,每个市场补助资金10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6台;由农牧部门下达检测任务,检测数据联网监督,实现检测、处置、执法联动。加强乡镇农产品监测体系建设,每年支持63个乡镇,每个乡镇补助资金2万元,用于购置快速检测设备1套。配合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支持中南部市、县(区)农牧部门加强初级农产品检测,每县(区)每年补助检测费5万元,每市每年补助检测费10万元。

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以县(市、区)为单位,每年建设全国绿色有机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个,集中连片种植同一种作物不少于10万亩(蔬菜不少于3万亩),每个补助15万元;当年认证“三品一标”数量达到10个以上,其中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不少于3个,根据具体认证数量,每县补助10万元―20万元。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开展“绿剑护农”行动,按照统一标识,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明码标价、统一台账制度、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每年创建农资经营示范店30个,每个一次性补助2万元。

五、加快提高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

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继续执行国家补贴不超过机具价格30%的补贴比例,且单机补贴额最高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大型免耕播种机、挤奶机械、大型联合收割机、水稻大型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可提高到12万元;200马力以上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可提高到20万元。利用自治区财政资金对马铃薯生产机具、玉米收获机具、牧草收获和包膜机具,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再累加补贴10%-20%。调研制度全价购机、定额补贴试点方案,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在全区逐步推行。

推进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全区建设2000亩以上玉米、马铃薯、水稻、苜蓿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万元,重点开展机械化收获、育插秧、高效植保等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支持建设农机作业公司、农机维修站(点),投资150万元以上的,每个补助30万元-40万元;继续推行农机免费管理,提高农机安全监管水平,补助资金500万元。

六、加快推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

促进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生态移民村日光温室、大中拱棚、养殖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自治区生态移民补助政策执行。从2013年开始,按照“项目支撑、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原则,以农业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每个生态移民村成立一个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服务组,技术人员驻村包户指导、蹲点帮扶,一定三年不变。技术指导服务组根据帮扶村实际,制定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建设产业示范基地,普及推广节水灌溉、覆膜保墒、设施种养、病虫害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报经自治区农牧、林业等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后,下达目标任务和项目计划,对考核验收合格的,按照项目计划每个补助50万元―100万元,重点用于技术培训、种苗、滴管设施、饲草料青贮、动物疫病防控等物化技术配套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等。补助资金不得用于生产性补助和基础设施补助。建立主管部门、服务对象监督考核机制、根据生态移民村特色产业发展项目规划,经考核完成任务的技术指导服务组,给予适当奖励。

七、强化现代农业激励保障能力建设

(一)开展创建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先争优活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各县(市、区)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开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活动。从2013年起,按照“县区申报、专家评审、自治区确定”的原则,每年根据各地产业规模效益、科技水平、经营机制、产业链条、市场开拓、资金投入、农民收入等指标,进行综合考核,择优评选,特等奖1个,以奖代补200万元;一等奖2个,其中川山区各1个,每个以奖代补150万元;二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100万元;三等奖5个,其中川区3个、山区2个,每个以奖代补50万元。对于达到自治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示范县创建标准的县(市、区),予以挂牌命名。奖励资金主要用于下一当地农业产业发展。

(二)开展金融担保贷款。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要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支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农业产业化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政策性担保保证金规模持续增长机制,自治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搭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融资担保平台,按照1:5的比例通过银行放大贷款,滚动使用,发展特色产业。

(三)推行农业保险补贴。实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鼓励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种植业和林果业,小麦、水稻、玉米、葵花保费中央财政补贴40%,自治区财政补贴40%,投保人缴纳20%;其他品种自治区财政补贴50%,6 市县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养殖业、奶牛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5%,市县财政补贴5%,投保人缴纳10%;能繁母猪保费中央财政补贴50%,自治区财政补贴30%,投保人缴纳20%;肉牛基础母牛、肉羊种羊、基础母羊保费自治区财政补贴50%,市县财政补贴25%,投保人缴纳25%。

(四)规范资金拨付机制。各市、县(区)组织申报项目,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等会同自治区财政厅审查后下达项目确认计划,并先期预拨50%-70%项目资金,其余待验收合格后予以拨付,各县(市、区)财政、农牧、林业等部门对于验收合格的项目,应及时拨付项目资金,不得延误。未完成任务的项目,扣回先期预拨资金。稻麦原良种、水稻秧苗、马铃薯一级种薯、园艺作物种苗、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建设种养基地、承贷承还贴息等补贴农户资金,通过企业兑付。

(五)完善财政支农正向激励机制。按照“目标统一、渠道不变、合理分工、管理有序”原则,加强部门协调和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集中力量、形成合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依据项目执行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产业发展情况等考评结果,作为下一产业化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的主要依据,形式以考评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加强对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大县扶持力度,补助资金重点向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要优化安排生态移民村、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从事的特色产业项目,到户补贴资金要向产业扶贫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少生快富户倾斜。建立自治区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原则上不低于上财政收入法定增长比例。

(六)加强项目监督检查。自治区农牧厅、林业局、财政厅根据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检查验收办法。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落实好项目实施及资金监督管理,项目确认计划、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确保项目实施公正透明、优质高效;确保项目资金及时落实到位,专款专用,不得截留、挪用。如发现挤占挪用、虚报冒领等违纪违规行为的,将依照《国务院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国务院427号令)、《宁夏回族自治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令第69号)和自治区《关于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违纪违规行为党纪政纪处分规定》(宁党办【2006】54号)等相关法规制度严肃查处。

(责任编辑:leonlee07)

下载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宁夏农业

    宁夏农业概况 宁夏发展农业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土地资源丰富:全区现有耕地1650万亩,人均2.8亩,宜农荒地1000多万亩,宜渔湿地200多万亩,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淡水鱼生产基地。天然草......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编辑。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 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

    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一、四川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概况十年来,我省产业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25.4:37.0:37.6调整为2008年的18.9:46.3:34.8,初步形成了以特色农业、重大装备、高新技术、清洁......

    农业五大优势产业上半年工作总结

    第14期 2006年7月11日农业五大优势产业开发上半年工作总结今年是全面实施《农业优势产业发展规划》的第二年。去年一年,优势产业开发成绩显著。今年上半年,优势产业继续加快推......

    宁夏旅游业发展规划

    宁夏特色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对西部的大开发,宁夏旅游业行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已开发和建设 了“小滚 钟”、“西夏王 陵”、“沙坡 头”、“沙 湖”等 著......

    特色发展规划

    快乐阅读 伴我成长 ——滨海港经济区中心小学特色发展规划 一、现状分析(一)学校概况我校始建于1958年。经过历届领导和广大同仁的长期不懈的努力,经历了50多年风雨的洗礼,学......

    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罗田县人民政府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