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做强特色优势产业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桂林市辖12县,县域行政区划面积2.72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的98%。县域人口401.2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498.84万人的80.4%(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县域经济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重要位臵,统筹谋划、稳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大力扶持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使县域经济成为推动桂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一是发展增速加快,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全市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从总量看,县域经济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2/3以上,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从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发展、财政收入四个方面比较,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都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县地区生产总值上半年增幅最高达20.1%,除1个县外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2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37.7%,高于城区10个百分点,增幅最高的达78.8%。县域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436.06亿元,增长35.2%,高出全市4.4个百分点。12县财政收入增幅25.2%,高于全市9.3个百分点,高于城区8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市县域农民人均年纯收入6325元,增长15.3%,比全区平均水平高1094元;县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8元,增长10.5%,比全区平均水平高503元。2011年,临桂县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临桂、阳朔县获得广西‚科学发展十佳县‛称号,资源县获广西‚科学发展进步县‛称号。三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前,桂林市还没有财政收入超过5亿元的县,而2011年已有6个县超过了5亿元。2011年广西有13个县财政收入超10亿元,我市占2席,其中临桂县财政收入14.06亿元,居第二位,灵川县10.01亿元,居第十二位。桂林市的主要做法有:
一、项目建设投入力度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增强。产业项目建设牵动发展、关乎全局、惠及长远,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完善项目工作考评办法、奖励办法、县领导联系项目工作机制等措施,形成了‚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建设新格局。临桂县积极推进临桂新区建设,农民安臵工程、汇荣国际新城、新区核心区路网等重点项目顺利推进。阳朔县新城区建设项目、县城污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县人民医院综合楼、阳朔漓江公园、阳朔国际乡村俱乐部等一批项目稳步实施;全州县加强无污染硅溶胶蓄电池生产、新宝铝业等项目跟踪,顺利完成投资计划;永福苏桥经济开发区抓住经济复苏的有利时机,推进道路扩建工程、标准厂房、综合服务区、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引进中国化工橡胶产业园、桂林客车、大宇客车、奇峰纸业、阳光药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兴安太阳能光伏产业建设工程、资源县甘薯纯化提取天然色素等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灵川县积极推进哈佛中心大厦、翰林轩、水岸新城等城建项目建设。
在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的带动下,县域城乡风貌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石漠化防治、土地整治项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等投资建设加快推进。
2012年上半年,12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80.02亿元,增长37.7%,高于全市投资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城区投资增速10个百分点。其中,增速排名前三位的县为龙胜各族自治县、平乐县、临桂县。龙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7.29亿元,同比增长78.8%;平乐为32.75亿元,同比增长53%;临桂为112.84亿元,同比增长49.2%。中央、地方等投资和项目建设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夯实了县域经济发展基础。
二、大力推进工业化,工业在县域经济中地位显著。工业兴则县域强。桂林在推进县域工业化过程中坚持‚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战略思 维,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打造产业、做大规模、增强竞争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县域特色的新路子。
一是在培育资源性主导产业上动脑筋。紧紧围绕县域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科学引导,优化特色资源配臵,形成一批资源性主导产业,全力打造主业突出的资源性主导产业。资源县充分利用特色农业资源丰富、加工潜力巨大的优势,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成了果蔬冷藏保鲜库9600立方米,在中峰工业集中区建加工厂,全力打造稳定的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恭城县在开花山工业园区建设家禽屠宰生产线,年屠宰家禽1500万羽,项目建成后将带动800至1000户农户发展家禽养殖。全州县‚翔云锰业‛和‚全州福达‛是‚借梯上楼‛的典型。‚翔云‛入驻之前,全州有37家企业从事锰矿提炼,但都不上规模,低水平恶性竞争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翔云‛采取深度整合策略,斥巨资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专利技术,不仅实现50%以上节能,还将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年贡献税收近2000万元。
二是搞好工业集中区建设,在延长产业链上做文章。在各县域经济区域内,集中进行工业建设,形成产业特色和一定规模的工业园区。灵川县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及道路、排水、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新引进纽坦宝电动车、中南药业、三泰化工等园区工业项目。临桂县围绕建设五百亿园区目标,着力打造机械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电子通讯、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取得实效。兴安县在没有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没有电力优势和成熟市场的情况下,‚无中生有‛‘无中生有’搞起了光伏产业城,到2012年上半年光伏上、中、下游入园企业达18家,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值达47亿元。
是在打造特色小产品上花心思。加强对资源型中小加工企业的引导和扶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打造特色小产品,把小产品做得精巧、做出名气、做大规模,形成集散地。荔浦县推广循环、低碳理念,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严把企业准 入关,推动竹木制品、食品、药品、纸业等行业节能降耗,已完成3个重点减排项目工程,19个减排项目达标,促使该县100多家衣架企业的‚工业垃圾‛变废为宝,获‚中国衣架之都‛ 称号。
2012年上半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总产值达882.45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69.6%;增速达49.4%,快于全市7.7个百分点;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达274.58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67.9%;增速达30%,快于全市5.2个百分点,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发展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壮大特色农业的重要举措,是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桂林市以全面建设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和广西特色效益农业示范市、‚吨粮万元工程‛示范市、乡村旅游农业示范市为依托,深入实施‚南提北扩‛发展战略及漓江、湘江、资江、桂江现代农业规划,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立足农业特色资源,努力打造品牌,形成‚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鲜明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资源县充分发挥和利用山区优势,积极推进番茄、红提、金银花、猕猴桃、茶叶、百合、食用菌等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进程,在农业发展上走区域特色、生态、效益产业化之路。恭城县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切实抓好水果标准化生产,扩大主导产业的规模比重。因地制宜地发展月柿、沙田柚、柑桔、桃类等产业,形成全县40多万亩水果,既有规模生产基地,又有特色水果,确保四季有果销东盟。
二是加快发展规模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建设,支持鼓励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扩大经营规模,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资源县通过实施毛竹低产林改造及产业化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引进成熟的毛竹种植技术,培育高产高效的毛竹特色 产业,全县有竹林25万亩(其中笋竹两用林面积14.4万亩),立竹总量2500多万条。全县有毛竹种植户1.47万户,毛竹加工创税收1048.32万元,毛竹种植户人均种植毛竹纯收入1530.6元。
三是深化拓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发挥特色农业‚接二(产)连三(产)‛的作用,对接农产品加工业,连接服务业,提高附加值。平乐县采取‚公司+基地+种植户+科研机构‛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优野生珍稀中草药组织培养,仿野生环境规模化种植、大棚规模化种植,年产值达亿元以上。
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5.25亿元,同比增长5.6%;农业增加值65.17亿元,同比增长5.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542元,同比增长18.5%。深化调整区域、产业和品种结构,县域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农业成绩突出。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3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800家,直接带动农户17.59万户。水果、蔬菜、食用菌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持续增加,位居广西区第一。新增、恢复有效灌溉面积9.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41.74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76万亩。
四、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领域,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创业就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牢牢把握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桂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做大做强以旅游为龙头的县域现代服务业。
一是争创旅游服务示范县,‚软件‛‚硬件‛双升级。阳朔县通过开展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工作,建立健全旅游业标准体系,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形成了覆盖‚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功能的地方标准和服务规范,成为中国旅游名县。兴安县以创建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为 契机。加大投入,完善旅游导向、信息服务设施,加强旅游景区评级和酒店评星工作培训,统一县城各米粉店的门店装饰和操作服务标准,打造特色标准化品牌。目前旅游业已成为兴安县域的动力产业。
二是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龙胜各族自治县是苗、瑶、侗、壮、汉等多民族聚居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发展、融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龙胜县通过整合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培育‚民族百节之县‛特色品牌,兴安县的‚米粉节‛和‚葡萄节‛已成为兴安两张靓丽的名片,全州县以举办湘山文化节为契机,强力打造天湖高山休闲旅游度假区、湘山寺华南禅宗文化旅游胜地、三江口水上运动、雷公岭国家矿山公园等精品旅游景区。资源县在已经成功举办十八届的河灯歌节的基础上,利用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完美结合自然优势,推出集‚丹霞之魂‛全国摄影大赛、资江皮划艇比赛、八角寨徒步登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的丹霞文化旅游节。2012年上半年,12县旅游接待人数达881.76万人次,同比增长31.2%,实现旅游总收入达60.19亿元,增长56.5%;旅游接待人数较市区同期多280.99人次,旅游总收入增幅比同期市区高52.7个百分点。
三是推进服务业项目建设。推进经济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建设。全年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2800多万元,支持了荔浦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平乐果蔬冷链物流等项目建设。农机下乡、汽车家电下乡、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顺利进行,县域各种节庆如火如荼,会展、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五、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人聚业旺。
县域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拉动消费需求、扩大就业空间的有效办法。
一是大力推进县域城镇群建设。深入实施县城和重点镇面貌改观‚三年行动计划‛和‚百镇千村行动计划‛,推动 各县完善小城镇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继阳朔、恭城、资源、龙胜等县城乡风貌建设已初步完成,一批特色村镇已经建成。如今,一个‚城乡统筹、产业支撑、特色突显‛的桂北城镇群已初步形成。全州、平乐、荔浦县和恭城瑶族自治县等县城新区道路、桥梁、园林绿化、通信电讯、水电供给、环卫等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完成25个乡镇总体规划和1260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房屋外立面改造18409户,改造‚综合整治型‛村屯28个;完成3个名镇名村的建设项目。
二是‚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新农村建设。县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获得自治区人大批准实施。深入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完成植树造林42.44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石漠化综合治理扩大到4个重点县实施。完成通道绿化130公里,开工119个村屯绿化。加快推进防护林、水土保持、沼气池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新建1.1万座农村户用沼气池和6座养殖业大中型沼气池。2011年,全市农村转移就业9.7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5.47万人次;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中心9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4个、农家书屋174家;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实现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率达100%;医疗卫生标准化建设项目的13个县级医院已完工7个,35所乡镇卫生院已完工25所,1661所村卫生室已完工78.8%;在兴安、恭城、临桂、永福4个试点县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实施,2011年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1531万元,新建、改扩建村屯道路25条111.7公里,新建桥梁1座25延米,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872万元,安臵农村贫困人口836户,受益人口达3742人。
第二篇: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彰显特色赶超发展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彰显特色赶超发展
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裴子亮
9月6日至12日,随市党政考察团赴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考察学习。一路认真看、仔细听,与随团考察领导交流讨论,使我们很受启发、教育和鼓舞,深感此行不虚,收益颇大,既增加了压力和责任感,也激发了发展的激情和动力,特别是三盟市的经验和做法对我们赶超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学习了先进经验,得到了发展启示
东部盟市之行,是一次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良好机会,也是一个反思不足、改进方法、谋划重点、明确方向的过程。东部盟市的繁荣、发展、经验、思想和理念,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看到了不足,坚定了壮大优势产业,做好“迎会创城”工作,实现加快发展、赶超崛起的信心和决心。
(一)依托本土特色增强发展后劲。东部盟市在追求跨越式发展中,始终坚持把开发本土特色资源作为第一方略,挖掘优势,多出实招,多辟渠道,千方百计激活发展的细胞。例如与我们巴彦淖尔市类似的农业经济发达的通辽市,全市总耕地2000多万亩,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中,该市以年种植1600多万亩、产量达700万吨的玉米资源为依托,下大力气做大了玉米深加工产业,引进了投资80多亿元的梅花生物科技味精和氨基酸项目,投资12亿元的内蒙古利牛生物化工酒精、DDGS饲料、玉米胚芽油项目,投资21亿元的玉王生物科技淀粉、玉米蛋白质、玉米蛋白饲料、果葡糖等项目,这三个项目已成为了我国玉米加工行业装备最先进、工艺技术水平最高的一流项目,其中梅花生物2013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加上一批中小型玉米深加工项目,(下转第四版)(上接第一版)通辽可就地年加工玉米近400万吨,占当地产量的60%,玉米产业成为了支柱产业之一;通辽市还依托霍林河露天煤矿的褐煤,建设国内重要的电解铝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乙二醇生产基地;呼伦贝尔市建成了全国最具草原特色的旅游产业,同时依托丰富的煤水资源,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项目;兴安盟依托农畜产品和旅游资源,做大了集孵化、养殖、屠宰为一体的肉鸡加工产业,开发建成了全国著名的阿尔山旅游景区。东部盟市的这些成功经验,与我市提出的打好“五张牌”,建设“五大基地”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非常值得借鉴学习。
(二)正视差距找准不足谋改进。这次学习考察,看到了东部盟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势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我们的工作,这么多年来,虽然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来看,我们在做大做强地方优势资源产业上,在城市建设上,与东部盟市相比差距明显,主要体现为:一是产业发展层次规模偏低。我们仅建成了一些中规模的发电项目,而煤化工项目更是刚刚起步,矿产资源加工也只上了一些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的初加工项目,得天独厚的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国内知名项目较少,风光资源开发潜
力还很大,口岸经济过货量已做大,但加工业仍处在起步阶段。二是城市规划建设力度不够。东部盟市如科尔沁区、乌兰浩特市等,城市建设手笔大、气魄大、动作大、绿量大,规划建设的标准高、起点高,建有大量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装点,精、巧、奇、特的城市建筑随处可见,城市夜景流光溢彩,成功打造了特色城市。而我们的城市规划、建筑大多雷同单一,缺乏引人入目的生机活力。三是干部的精神状态有差距。东部盟市的干部敢想、敢做、敢闯、敢试,标新立异,勇为人先,敢于冲破束缚。我们有些干部安于现状,工作不实,缺乏吃苦受累、干事创业的进取精神,迫切需要进行大解放、大学习、大提升。
(三)坚定了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信心。总结东部盟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做法,就是以当地资源优势为依托,合力做大、做强、做精优势特色产业。东部盟市的这一做法,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早在市第三次党代会上,我市就提出了“依靠优势打好经济建设‘五张牌’,打造‘五个基地’”的发展战略,思路完全符合市情市况,是非常好的。东部盟市的成功经验,更加坚定了我们发展地方优势产业的决心和信心。发挥水煤组合优势。大做“水”字文章,本着节约用水、生态用水的原则,努力将供水做到自治区价格最低且量足质优,以水推动煤化工产业大发展;“煤”字上,抓紧做好自治区政府在鄂尔多斯市给我市配置的城梁煤田和苏布尔嘎煤田的建设开发工作,利用煤田招引新上大型工业项目,推动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借鉴通辽开发霍林河露天煤矿的做法,尽快开发建设白彦花煤矿,大力发展煤电铝、煤化工大型项目。加大蒙古国煤炭资源进口加工开发力度,实现就地加工增值。在继续推进建设与鄂尔多斯运煤公路通道的基础上,加强铁路运输通道建设,降低运煤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重视策克口岸和临哈铁路建成后蒙古与新疆煤炭的加工开发工作,切实为煤化工项目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资源保障。推进农畜产品加工,大力引进大企业、名企业,提升我市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努力打造全国著名品牌。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全面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深加工项目,确实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加快风光能源开发,我市风电项目的建设和运作,当前最大的问题是上网难、运行难,如能解决“两难”问题,风能开发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太阳光能开发上要汲取风能开发初期的经验教训,从最初就要引进大的、有实力的、技术含量高的项目进行开发。搞好“口岸”经济建设,要学习满洲里市经营口岸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甘其毛都口岸各方面的条件和优势,全面做好口岸建设、口岸贸易、口岸经济,切实发挥口岸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
二、拓宽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举措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总干”精神,以迎会创城工作为统领,以打造自治区一流开发区为目标,抢抓自治区打造沿黄沿线西部经济带的大好机遇,解放思想,奋力赶超,勇于创新,大干实干,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工作中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
(一)招商引资要有新成效。招商引资是事关开发区发展最重要的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长期坚持招商第一的发展理念不动摇,集中开发区的一切人力、物力和领导力量抓招商、抓项目。要尽最大努力做好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当前,要盯紧做好自治区政府配置给我市位于鄂尔多斯市的苏布尔嘎煤田的各项工作,争取尽快将该煤田所在的东胜煤田纳林希里矿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及早使其列入国家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尽快办理煤田探矿权证,尽快完成煤田地质详查和精查,启动建矿审批工作,解除重大项目煤炭资源的后顾之忧;要加快升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审批工作进程,以申促建,进一步扩大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的知名度、影响力,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要尽快完成开发区总规和控规的编制审批工作,推进开发区建设规范化、科学化,使招商引资获得更加广阔的空间。要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坚持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进行重点招商、定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积极探索公司化招商模式,推行专业招商和委托中间机构代理招商,全面提高招商效率。
(二)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项目建设是突破发展的重要抓手,拉动经济大幅增长更要靠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中小项目铺天盖地”的局面。当前,我们要想方设法尽快促成四川化工控股集团和山东能源集团的合作,使其尽快开工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全力推进正在洽谈的安徽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大型煤化工项目、蒙西集团年产200万吨水泥项目尽快签约落地。抓好联邦制药四期、五期项目建设,打造投资和产值“双百亿”的大企业,建成全国最大的抗生素原料基地。扎实做好圣泉生物能源和新材料一体化项目、燕京金川20万吨啤酒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正开化工乳化液、山东泰裕厨具、中润化工磁管道和KB抗磨剂、德源动力风机制造等项目顺利实施。推动大兴、双河、浩森、春雪、维信、利一泰、恒丰等绒纺和食品传统产业的技改升级,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形成产业集群。加快中小企业发展平台建设,注重抓好中小项目的建设入驻,做到大项目支撑、小项目补充,大小项目遍地开花结果。
(三)基础建设要有新提升。自治区政府今年2月批准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扩区到47平方公里,开发区总体规划已上报自治区即将批复。我们要想尽千方百计从国家和自治区争取更多的项目资金,积极做好土地经营文章,筹措大量的建设资金,继续实施一批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要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的原则,大力实施公共绿地和企业厂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改造建设章嘉庙海子,进一步提升园区“新亮美”的水平,努力打造秀美开发区。要提升园区城市品位,高规格、高水平规划建设开发区规划展览馆,打造园区建设的亮点和看点。要加强园区管理服务,狠抓城管执法工作,认真执行园区规划,全面建设“大城管”工作格局,使城市管理由常态化向精细化提升。要继续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切实维护好市政基础设施,加强环境管理,全力保护好开发区这方水土。总之,我们要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道路管网四通八达、服务设施完全覆盖,到处绿树成荫、鲜花美景的一流开发区,真正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四)综合服务区建设要有新突破。今年年初,市政府批准同意在巴彦淖尔经济开发区西侧章嘉庙海子周围和联邦制药以西以北的范围内,规划建设集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服务、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商业住宅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开动脑筋,想出办法,下大力气,集中突破,全面加快综合服务区的建设进程。要敢于先行先试,大胆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采取“管委会+公司”的投资运营方式,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全面推进土地收储、基础配套、服务设施、房地产开发等工作。要加快开发区国税、地税、公安分局等行政办公楼建设进程。要依托市区的行政生活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全面推进开发区社会事业,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就业等事业的发展水平。总之,我们要利用3~5年的时间,想方设法建成功能齐全、成规模、高档次的综合生活服务区。
(五)服务体系要有新变化。当前,欧债危机严重冲击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客商到哪个地方投资,特别看重当地政府的办事效率。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出狠招,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市政府行政审批中心的建成投运,必将使此项工作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我们开发区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原则,积极探索新的运行体制机制,全面构建一个集中精简、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服务体系。要加强队伍建设,对所有领导干部职工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制定严明的组织纪律和工作制度,全面提振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大力营造实干苦干、敢于担当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打造全心全意为客商服务、高效率办事、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要不断解放思想,彻底解决影响发展的制度瓶颈,清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以“一站式、一条龙”快速简捷的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前来投资建厂兴业,真正为企业创造能引进、留得住、发展快的一流服务环境。
第三篇:依托快速通道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依托快速通道 推动县域经济大发展
高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文万春
“宜宾—庆符”快速通道一级公路,南起高县庆符镇,北至宜宾市南岸,全长41公里,设计时速60公里,总投资13亿元。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二期工程即将开工,预计2012年峻工投运。宜庆路是高县缩短联结成都、重庆、川南城市群空间距离的战略通道,是充分开发宜宾南部、滇黔北部资源的经济通道。宜庆路快速通道建成后,必将给高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空前的发展。
一、高点定位,培育经济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
高县把推进宜庆路建设作为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着力点和首要突破口,作为加快建设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的“一号工程”来抓。“县委县政府发展通道经济课题组”经过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一轴两极三园四基地”的战略构想。一轴:以宜庆路为主轴,积极融入川南经济区、成渝经济区建设,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战略联系,打造一条特色鲜明的景观通道,一条内涵丰富的文化走廊,一条产业互动的经济动脉,形成规模、效益、生态、文明相统一的通道经济发展主轴线。两极:建设大窝新区和庆符县城两个经济增长极。依托宜庆路建设,把大窝建设成高端住宅、商务会展、白酒庄园、温泉疗养的特色产业聚集区,打造为宜宾市“后花园”。依托宜庆路建设,把庆符建设成面积10平方公里、10万人口的经济发达、交通便捷、设施完善的宜宾山水园林卫星城。三园:以福溪电厂为支撑,打造福溪高载能100亿元工业集中区;以高洲酒业为龙头,打造庆符—文江100亿元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以双河温泉开发为突破,打造大窝100亿元特色产业聚集区。四基地:统筹宜庆路生态建设,打造川南生态休闲观光农
业基地;充分利用南广河资源,打造四川水上运动休闲基地;融入白酒金三角,打造中国白酒窖藏基地;加快双河温泉开发,打造国际康体养生基地。
二、拓展优势,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
通道经济也是产业经济。依托宜庆路建设,从战略层面规划大产业,最大限度发挥高县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区域主导产业,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壮大产业基地,变“交通走廊”为“经济走廊”。
(一)打造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一是全力做大工业增量。重点打造高洲酒业年产20万吨白酒及包装行业生态园区,“十二五”期间达10万吨生产能力。发展粮、酒、饲料循环经济,实施15万吨多肽饲料项目,发展生猪肉牛养殖和肉食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抓好白家薯业年产10万吨精制淀粉和5万吨方便粉丝扩建项目,“十二五”期间达到6万吨精制淀粉、2.5万吨方便粉丝生产规模。二是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不断加大投资强度,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将福溪工业园区打造成省级电力、煤化工、生物能源、机械制造园区。加快推进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以高洲酒业、立华蚕茧、白家薯业、早白尖茶业技改扩能为依托,延伸优势产业链,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上档次、上规模。三是促进优势资源转化。调整煤炭生产力布局,提高规模开采和产煤总量,积极推进贾村背斜、蕉村和双河煤田资源开发,以福溪电厂为依托,通过大通道,促进本地及周边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大力发展生态能源工业。
(二)加快发展特色休闲观光农业。积极谋划好宜庆路沿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开发,着力开发宜庆路沿线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调优结构”为主线,加快
建设油菜、水稻轮作基地5000亩,蚕桑基地7000亩,花卉苗木、优质水果基地4000亩,生态养殖基地10000亩。
(三)积极培育特色乡村旅游业。一是以“醉泉之乡,绿韵高县”为主题,发展田园观光、滨水休闲、民俗体验、度假疗养为重点的旅游项目,精心打造宜庆路“绿韵山野景观走廊”特色旅游带。二是充分利用公路沿线的花、果、林等农业资源,拓展农业文化和休闲旅游功能,积极融入宜宾旅游环线,大力发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带动农村餐饮、物流、娱乐等服务业。三是充分利用南广河沿岸旖旎的湖光山色,分三段建设乡村滨河休闲带,开发水上人家、游船观光、水上运动等项目,重点建设二夹河至来复天凤村河段,打造滨水乡村休闲走廊。四是依托庆岭乡独特的乡村田园风光和花卉产业带开发田园观景台、乡村茶坊、田园菜馆、农耕体验等项目,开展乡村观光旅游。五是依托省级湿地公园“七仙湖”,充分利用其浪漫爱情传说及丰富的水域景观资源,打造浪漫七仙湖景点。六是依托双河得天独厚的温泉地热资源,整合大窝、双河、来复等毗邻乡镇资源和优势,打造国际性的乡村观光与温泉体验相结合的特色休闲生态旅游区。
三、联动城乡,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发展“通道经济”,必须搞好城市建设规划,引导产业向枢纽聚集,人口向场镇聚集,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重点打造中心县城。把县城庆符镇打造为连接川滇结合部资源带和川南经济区的重要交通节点,全力推进庆符东区3平方公里城市开发建设,拉动城市扩容,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构建城市建设新框架。二是辐射带动沿线乡镇。以宜庆路为主线,有重点地发展一批“生态工业小镇”、“生态农业小镇”、“生态旅游小镇”,做大城镇容量,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辐射功能,加快大窝镇、庆岭乡等沿线乡镇城镇化步伐,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培育起规模适宜、协调发展的城镇带。三是统筹推进村庄建设。结合村庄规划编制、新农村农房建设和宜庆路沿线风貌整体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搞好宜庆路沿线村庄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农民的生活居住地点,合理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
四、完善网络,提升通道辐射带动作用
一是加快构建县内骨干公路网络。把宜宾至庆符至筠连一级公路打造成为连接成渝经济区、承接川南至云南物资集散人员流动的大通道,依托宜叙高速、宜宾至毕节高速公路穿越县境,构建高速公路网。加快改建宜高路、巡高路,与已有的宜珙路、高筠路等二级公路,形成二级公路网,使之成为我县的骨干公路网络,使我县与宜宾市及周边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二是加快完善县内产业公路网络建设。依托宜庆路,重点打造庆符—文江环线通道,促进庆符—文江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改建和美化文(江)仁(爱)路,使之成为我县白酒基地的运输通道和旅游路;新建福(溪)赵(赵场)路,使福溪工业集中区与宜庆路紧密相连;新建大屋村(宜庆路)—双河温泉休闲区公路;打通和完善庆符—可久—林湖—罗场、陈村—羊田中心村—华丰村等环线,推动沿线蚕、茶、竹、畜、花卉等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三是加快提升县内农村公路运输档次。着力提升农村公路等级,统筹发展城乡运输。分批完成可久至云南兴隆等10条出境公路,完成11条乡镇连接公路,新改建村道800公里,开通农村客运班车,实现农村交通与城市交通、宜庆路等大通道的有效衔接。四是加快构建县内旅游公路网络。改建福溪至胜天公路和流米路,使红岩山风景区通过福赵路与宜庆路相连;将符可路升级为县道,加宽改造华家、中寨、屋基、团包通村公路,使红岩山半边寺公路与符可路形成畅通环线;硬化罗蕉路,续建和硬化惠泽水库
环湖公路,畅通进出道路;对复兴至来复公路进行完善修建和美化、绿化,联结宜庆路,改善七仙湖景区道路状况。
第四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罗田县人民政府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过加快林业产业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使罗田成为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项目工程为依托,以林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行板栗规模化种植和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板栗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82 万亩,~年板栗总产量突破6000万斤,年创系列产值4.8亿元,分别占罗田农业总产值和罗田生产总值的39.6%和17.7%。板栗对罗田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抓板栗产业发展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00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
三、坚持市场运作,推进产业化进程发展板栗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领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证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把产业化的文章做足。通过狠抓板栗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功能化专业市场,从而做到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宁 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成立了罗田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君澳食品开发公司、栗之都现代食品开发公司等三家大型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其中,罗田绿润公司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改造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二是狠抓产品开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领域也由板栗食品加
第五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打造板栗经济强县 罗田县人民政府 我县版图总面积32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2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5.5%,是个典型的山区县,也是个林业大县。通过加快林业产业建设,先后获得了“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使罗田成为全国有名的“板栗之乡”、“桑蚕之乡”、“茯苓之乡”和“甜柿之乡”。多年来,我县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林业项目工程为依托,以林业科技为支撑,以经济增收为目标,着力推行板栗规模化种植和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板栗产业新格局。到目前为止,全县板栗面积已发展到82 万亩,2004年板栗总产量突破6000万斤,年创系列产值4.8亿元,分别占罗田农业总产值和罗田生产总值的39.6%和17.7%。板栗对罗田财政收入和农民纯收的贡献率分别达32.5%和32.6%,板栗已真正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一大支柱产业。在抓板栗产业发展上,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发挥区域特色,实行规模化种植 罗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于板栗生长,群众自古以来就有栽种板栗的习惯。更重要的是,板栗是罗田的一个特色产品,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并抓住了全国板栗商品基地县建设和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开始加快板栗了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从90年代初开始,我县充分利用“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林业绿色致富工程”等林业项目工程的带动,迎来了我县板栗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县委、县政府理清发展思路,把板栗摆上罗田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当作罗田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把加快规模化种植作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来抓。按照“扩大规模、扩充优势、壮大基地”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种苗补助、造林补助、税费补助和贴息补助等扶植政策,并不断稳定现有林权,明晰产权制度,进一步解放了广大群众思想的束缚。经过20多年来的发展壮大,规模化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高效板栗基地、高产量栗园和高收入家庭,全县已建成300亩以上连片基地600个,年产量过500万斤的乡镇6个,年产量过20万斤的村78个,年产板栗3000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达2000多户。罗田板栗也一跃成为全国板栗生产第一县。
二、依靠科技增效,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年来,全国各地板栗生产发展十分迅速,河北的迁西县、河南的罗山县也都是板栗生产大县,我们本省、本市的许多地方板栗产业发展也较快,这样势必是一场占领市场的竞争。要在竞争激烈的板栗市场上抢占先机,就必须在提高品质和质量上下功夫,在标准化生产上求突破。因此,在实现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我县始终把依靠科技、提质增效作为提高档次、打造精品的一件大事来抓。一是严格执行生产标准。专门组建了板栗生产办公室,制订了《板栗标准化生产实施细则》,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在区域种植上,建成了罗
九、罗胜、318三条20万亩以上的百里板栗长廊。在品种分布上,建成了县北晚熟品种区、县中优质中熟品种区和县南早熟品种区三大商品特色区,形成了 “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羊毛栗”、“乌壳栗”、“红光油栗”、“八月红”、“九月寒”等8大系列优良品种。并通过对不同生长区域和品种探索和完善更精细的管理技术,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在确保板栗稳产高产的同时,力求做到品种多而不乱、总量增长质量不下降,通过标准化生产力拔市场头筹。二是组织板栗科技攻关。我们通过建立板栗科研所和标准化实验基地,每年投入科研经费近50万元,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等17项课题,取得了11项科研成果,其中有7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开展科技攻关,打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板栗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同时,我们还广泛开展国内与国际间技术交流合作,国内的迁西县,日本、美国、以色列、韩国、法国等板栗专家与我们建立了联系,并先后来我县考察交流生产和加工技术,达成了在品种资源、生产技术上开展合作协定,建立优势互补的长期合作关系。三是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我们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健全了三级板栗科技服务体系。以县板栗生产办公室为中心,每个乡镇成立了技术推广站和板栗生产协会、加工协会,全县板栗专业科技人员达到180人,吸纳会员近5000人。通过举办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板栗食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利用成人文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板栗生产经营培训班480多期,培训栗农近15万人次;组织编印《板栗科技》等科普书刊、资料20多种
,印发25万册,免费发送到基层干部和栗农手中。通过科技辐射,全县95%以上的栗农都掌握了从育苗、栽培、嫁接到储藏各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秋施肥,冬修剪,春嫁接,夏喷硼,一年四季防病虫”成为广大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对板栗产业的贡献率达50%以上。三、坚持市场运作,推进产业化进程 发展板栗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占领市场份额,保持竞争优势。多年来的实践证明,要保证我县板栗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把产业化的文章做足。通过狠抓板栗的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龙头企业,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建立功能化专业市场,从而做到以规模求突破,以龙头促发展,以市场增效益。一是培植龙头企业。通过以县板栗食品厂为基础,联合全县181家加工企业,组建了罗田县板栗食品集团公司。通过招商引资,先后引进了山东绿润集团、辽 宁 君澳食品公司、天津新中大贸易公司等知名企业,成立了罗田绿润食品有限公司、君澳食品开发公司、栗之都现代食品开发公司等三家大型板栗食品加工企业。全县板栗年加工能力达1万吨。其中,罗田绿润公司一期改造工程已全部完工,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二期改造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中南地区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板栗加工企业。二是狠抓产品开发。近年来,我县加大了科技攻关和产品开发力度,逐步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开发领域也由板栗食品加工扩展到栗苞壳等副产品的加工,先后研究开发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板栗酱、甘露煮、速冻肉、栗羊羹、板栗蜜饯、板栗粉、栗心巧克力、栗蘑、栗壳栲胶、栗苞固型炭等十多个新产品。三是做大专业市场。定期举办国际板栗食品交易会,扩大罗田板栗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罗田板栗精品名牌。投资2000多万元,在全县建成了大别山板栗市场交易中心和12个乡镇专业市场,使我县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同时通过网络发布罗田板栗信息,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等大都市设立销售窗口,使得我县板栗产品广销各个省市区,出口欧美、日本、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板栗出口创汇达到500万美元。四是优化市场环境。县委、县政府把服务板栗产业发展作为考核县直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县直各部门也把支持服务板栗产业作为当尽之责。林业、科技、科协等部门大力提供技术服务,财政、计划、金融、扶贫等部门大力提供资金支持,宣传、供销、外贸、商业等部门大力提供信息和市场服务,工商、物价、公安等部门大力提供市场管理服务,形成了全社会支持服务板栗发展的大合唱。同时,做到政府抓服务而不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自我调节作用,通过交易会、展销会、订货会、信息发布会等形式,用市场手段指导板栗生产和经营活动。
四、展望发展目标,实现跨越式发展 罗田打造板栗经济强县的基本思路是依托特色建基地,依托龙头活产业,依托科技提品质,依托市场增效益。为进一步把罗田的板栗产业做大做强,新一届县委、县政府提出今后五年板栗发展的“三个一”目标:即到2008年,全县板栗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产量过1亿斤、系列产值过10亿元,构筑起经营机制比较完善、利益联结关系比较稳固的板栗产业链,把罗田建成名副其实的全国板栗生产大县、加工大县、贸易大县和经济强县。一是坚定发展目标,加快推进速度。罗田板栗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和发展潜力,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抢占市场制高点。继续鼓励企事业单位、板栗生产大户、城镇工商户、外来投资者及其他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板栗产业建设,依法保护经营者的收益。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落实板栗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建立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促进土地向板栗基地的合法流转。二是巩固龙头企业,增强带动功能。进一步扶持板栗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提高龙头企业的收购、加工、销售能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努力提升企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在两年内再引进一家大型板栗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真正的龙头企业与基地栗农“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共同体,实现农、企双赢。三是依靠科技兴栗,促进产业升级。坚持以科技兴栗为保持产业生命力、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核心,重点搞好技术服务体系、优良品种繁育体系和质量管理标准体系三大体系建设,通过举办大型节会和开展广泛的技术交流活动来打造罗田板栗精品,形成产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