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黎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田野调查记录
黎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田野调查记录
调研时间:2008年7月24日——2008年7月28日;
调研人员:叶英萍、陈秋云、罗旭南、彭传林、罗涛、杨荣、朱琳、肖时云、关丹丹; 记录人:关丹丹。
一
时间:7月24日下午
地点: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五指山市)
访谈对象:王国全先生(博物馆前馆长、奥雅之子)访谈形式:讲座、讨论、参观博物馆
讲座内容:王国全老先生在讲座时提到下面几个问题:首先,在黎族的来源方面,有人认为是一元论,但是王国全先生提出黎族的来源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三种种群的融合。其一是,根据考古资料的研究,证实海南岛上一万年前即存在人类的踪迹,这就是海南岛上黎族的原始居民;其二是部分由大陆南下海南岛的居民,主要是百越的一支,大概是宋期间即由广西等地区迁移至海南岛;其三是南上迁徙的部分人,大致由南沙、印尼方位迁移而来;这三类人在海南岛融合为一个民族,即黎族。
其次,王国全先生谈到汉族对黎族的影响。主要是土地的开垦和生产工具(铁器)的使用。汉人的进入使黎族越过奴隶社会进入到半封建半原始的合亩制(合亩制主要存在于五指山地区)。而黎族人未全部封建化的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黎族群落未形成中央集团,分别各自为政,但汉人的进入带来了一些封建因素,合亩制就体现了封建的因素。
2、宗教上,黎族未形成教义约束人的思想观念。
3、在黎族的历史上无成文法律的约束人们的行为。现实中的原因则主要是离中原文化太远,鞭长莫及。
第三,王国全先生谈到了黎族典型的土社制度(也作土舍制度)。先是领导机构及领导人方面,明以前主要是峒组织和合亩组织,峒有峒长,亩有亩头,一般峒由几个亩组成。村落中最有威望的男性老人称之为奥雅,一般是一村一个,这里称的威望主要是指有知识、有技能的老人。清以后,特别是清末时期,中央下派地方官吏管理海南岛,称为总管,总管的权能大于峒长。在民国时期因保甲制又出现了保长。奥雅的产生主要是全体推选,峒长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由全体推选(主要是从各亩头中推选,或各亩头轮流当选),其二是由总管认定。
第四,黎族人的观念价值:祖先崇拜、村规民约。黎人主要是鬼的观念,而无仙的观念。凡事需要拜祭祖先鬼然后开展,比如生产方面,若要开垦土地、种山栏等活动,均需要先拜祭祖先。在村规民约方面,黎人能用符号保障自己的地盘,如在自己的地上插木棍,在自己看中的树上打犄角“X”证明树属于自己。若其他人占了自己标记了符号的东西,就打鼓通报,通知全村自己的做记号的东西被占,然后由峒长组织,找占的人论理,占的人要赔罪,并归还东西。不能打架、械斗。
第五,黎族的和谐观。黎人男女平等,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体现在重男尊女上,男性路上遇见女性、老人要给他们让路,不能和女性争东西,峒长见到年老妇女也要下马让路,欺辱女性就是欺辱自己的母亲,坐的时候男在左边、女在右边,吃饭喝酒都要有秩序。这些都是母系社会习惯的遗留。
第六,在处罚方面。偷牛要重判,可以当场把小偷打死。偷粮食却不是罪,也不用归还。对于通奸,一般只处罚男性,把黄蚂蚁由头顶放遍男性全身。女性的老公若找到她的父母,喝喝酒就没事了,父母要批评女性,其娘家要杀猪,女婿吃一半拿一半。
第七,债务方面。一般是口头承诺,若大量物品,如上百上千的米就要刻木为信。
第八,投靠能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如一个人要逃避纠纷可投靠另一个部落,认另一个部落的祖先为祖先;若资源短缺也可投靠到另一个可提供资源的部落,一般是全家投靠;也可以为壮大势力,小的部落投靠到稍大的部落。对于投靠可能有一定的仪式,如两个部落的合并,把一支箭分为两半。
二
时间:7月25日上午 地点:五指山市南圣镇
访谈对象:林书记、胡主席、文化站陈站长、王主任 访谈形式:座谈、讨论
座谈内容:黎族村落亚南下村,从保亭迁来,为防止可能和原村落的人通婚,因此不改村名。(说明严格遵循氏族外婚制)其村落供奉的黎王是王兆颖(名字具体字不确定),因此全村姓王。主要是由老人传授习俗,道公(禁忌、祭祀)来约束。打架斗殴情况基本上没有。又谈到投靠,因纠纷或增加势力,投靠要改姓,不改姓被人瞧不起。
三
时间:7月25日上午
地点:五指山市南圣镇亚南下村 访谈对象:原老村长,男,60多岁 访谈形式:面谈
访谈内容:其讲述的主要是国民党时期的事情。农村的人打架、纠纷要告官。刑事有政府处理。恶人先告状的案例。交易是物物对换。
四
时间:7月25日上午
地点:五指山市南圣镇亚南下村 访谈对象:黄中平,队长,男,49多岁 访谈形式:一对一访谈
访谈内容:主要以问答方式访谈黎族婚姻家庭习惯与观念。1.黎族不能通婚的情况有哪些?
同血缘的人不能通婚,包括父系、母系的很多代,只要有血缘关系都不能结婚;同家族的人不能通婚,主要指拜祭同一祖先的人,包括投靠而来的义子、义女等;两个家族有仇的,父母长辈不允许通婚的也不能通婚。
2.是否符号通婚条件由谁来确定?
主要由家里的老人确定,一般是父母。当男女方要结婚时,男方来提亲,男方的父母要到女方的家里看是否有血缘关系,是否拜祭同一祖先。是否有血缘关系看祖上是否有通婚的情况,拜祭哪一祖先和是否之前因通婚有血缘关系都是由历代老人口口相传的。
3.是否有违背父母私自通婚的情况?
只要父母长辈确定不能通婚,子女不会通婚,没有私奔的情况。4.什么情况下两人可以结婚? 父母同意即可。
5.是不是一定要订婚才能结婚?订婚可以反悔吗?
若订婚是指要双方父母同意,那么订婚是必经的程序,只要双方父母认可才能结婚。还有就是从小指腹为婚的情况,若长大了不愿意可以不结婚,也不用赔偿什么。订婚如果男方反悔,男方已送给女方的聘礼不能收回。
6.有哪些特殊的婚姻习惯?
结婚前父母确定可以通婚的,男方会送槟榔到女方家,一般第1次女方要为显示矜持而退回槟榔,男方第2次送槟榔到女方家女方会接受,也有女方多推拒几次的,若有7、8次推拒,婚事即不成。送槟榔后就定日子等其他习俗。
7.有没有离婚现象?
没有,没听说有离婚的。可能100户能有1户,很少的。
8.对于结婚证和离婚证怎么看待?有没有只领证不办婚礼的情况,承认这种婚姻吗?
一般女性18、19岁即结婚,不领证的多,之后也大多不补办结婚证。没见过离婚的,即使夫妻关系不好也就女性自己跑回娘家,也不会办离婚证。只领证不办婚礼的情况没听说过,一定要父母同意才会结婚。
9.女性结婚带嫁妆吗?嫁妆谁能使用?
男方有聘礼,女方几乎不带嫁妆,因为当时比较穷,也没有什么嫁妆可带。若女方的母亲给女方些头饰、饰品之类,就由女方传下去。
10.若丈夫死了,女性是否还留在家中? 女性会回娘家。11.女性可以改嫁吗? 女性回到娘家后随便。12.孩子怎么办?
孩子由男方亲属带还是由女方带,由男方的长辈决定。若孩子跟母亲可随母亲改嫁,改嫁后的家庭会对待孩子如对待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被别人抚养到这么大,所以应该感激人家。
13.对孩子的教育谁负责?有分工吗? 双方都教育,没有分工。14.女性死后葬在夫家还是娘家?
这里还是葬在夫家,冲山镇的女性死后回娘家安葬。15.有男性入赘的情况吗? 没有。
16.无子女的老人谁养?
无儿子的老人女儿来养,子女都没有由亲戚来养,没有亲戚的由集体养、国家养。
五
时间:7月26日上午 地点:五指山市毛阳镇初保村 访谈对象:陈某,男,投靠变黎 访谈形式:面谈
访谈内容:初保村是王姓村,因为黎王王国兴革命,所以少数民族统一改姓王,初保村是杞黎村。陈某本不是黎族,但因投靠到黎族,时间久了即变为黎族,但姓氏未改。
对于离婚问题,很少有离婚现象,若老婆跑了,要罚女方父母的钱。占别人的田要双倍罚款,一份给被占的人,一份付给政府。
杀人放火,村民自发到家里抓人,人不在要搜家。(同态复仇)以命换命(用粉枪打),以牙还牙。
欠债限时还,自己还不了家族来还。欠的债作记号,换的话去掉一个记号,若奥雅或峒长处有记录,由奥雅或峒长来去除记号。
六
时间:7月26日下午 地点: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访谈对象:高所长,男,黎族 访谈形式:面谈、资料搜集
访谈内容:高所长认为黎族的法制历史属于畸形发展,最开始是路不拾遗,到80年代变化为打砸抢。
对于女性文面和隆闺方面:隆闺建造的时间一般是男、女12岁以上,原因是儿女已经长大,和父母一起不符合传统伦理。仅女性文脸男性不文脸,一般女性7、8岁开始到18岁左右陆续文脸,若18岁以后未文脸的仍要文,这是祖先的一种标志,否则死后不能认祖先。文脸由年长的女性来主持,一般是女性的母亲、姑母等女性亲属尊长。黎女出嫁后拜夫家祖先,但一些村落的出嫁女性死后要回娘家安葬。隆闺不是可结婚的标志,文面不是必须在隆闺中进行。
七
时间:7月28日上午 地点:陵水县民宗局
资料搜集:民宗局搜集陵水县黎族诗歌两份(《董荣》、《善友与恶暴》)、《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黎族卷》。(复印版)
《中国黎族》两本。
黎族法制与和谐社会田野调查
复印资料
(2008年7月)
1.《黎族人民领袖王国兴》节选复印(峒长之子、从“奥雅”到起义总指挥)
2.民族知识丛书——《黎族》 3.《邢关英论文集》节选复印
4.《黎族文化初探》节选复印(第一章第五节社会观、第二章黎族的伦理道德、第四章黎族的宗教、第五章黎族的美和审美)
5.《通什市志》上册节选复印(第十七编第一章民族)
(2008年7月26日从五指山市收集、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提供资料)
黎族山歌:
《董荣》
《善友与恶暴》
(2008年7月28日从陵水县民宗局收集)
第二篇:田野调查
上大学前就听一些同学讲大学后会有很多的实践机会,它不像高中一样只是在背书。上大学后一个学期,我发现自己也没有参加过什么实践。而在第二个学期开始,我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次实践,内容就是去做一个社区调查。
其实一开始自己接到这样一个任务,真的一点头绪都没有的,心里也没有底,毕竟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社会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嘛,更何况自己一个实践都没有做个,经验方面就更不用讲啦。
在知道要做社区调查后,我们很快也找好了人并组成了以马凯旋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组团后,我们也就开始讨论定课题的事情,那时的我也是没有什么方向的,我认为一个社区有太多方面的东西调查了,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调查。在听过我们小组同学的讨论后,我们基本定了调查的方向是教育方面的。在和老师讨论后,老师认为我们的课题太大了,不好做。于是我们又开始讨论课题的事情了。我们组中有一个回族的同学,他很想对北京的回族的文化方面做一个调查,于是,我们把课题更细的定到了家庭教育对回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方面。有了课题,我们接下来就要定调查的地点了。我们的组长之前寒假在北京薛营回族村做过支教,所以她建议我们去那里。而我们在认为那地方太偏远,不方便调查后,我和组内的成员又上网找了一个在朝阳区的常营回族村,考虑到这离我们学校比较近,于是我们就初定调查地点在那了。在没有对常营回族村有太大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小组成员做了一次初探,但我们去到常营后才发现这里已经发展成一个城市的小区了,对原来农村面貌的保存已经不在了。所以我们也就一致认为这个调查地点对我们的课题不好做。于是我们又把调查地点放回了薛营回族村。从课题的选定和调查地点的选定中,我知道了原来定一个研究课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要经过很多的讨论;查找资料等才能定出一个好的课题来。在找调查地点时,我也知道要先对选定的调查地点最好要有一个初探,看看那个地点是否符合自己定的课题,是否让自己的课题更好的展开等。
在完成课题后,我们也开始分工写开题报告了。我们小组每个人都负责开题报告的一部分,当然分工也是组长来的了。在组长的分配下,我负责的是开题报告的课题研究的局限性和创造点的撰写工作。在一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头脑一片空白啊,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于是我就翻阅正在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和上网找相关的资料,但经过多次的查找后,我还是没有找到好的资料,于是,我就根据自己的观点开始写了,第一次嘛,当然格式什么的都不知道,后来在交给我们组长后,她帮我修改了很多的东西,真是很佩服我们的组长的。在之后,我们再一次聚集讨论的时候,组长拿出了我们的开题报告还有两份的访谈提纲,我一看到也就纳闷了,因为之前组长也没有跟我们说要做访谈提纲的事情。原来这些都是组长一个人在做啊。我再次佩服我们的组长,她的确有很好的领队能力啊。在那时我才发现,做一个领队也是不简单的,他要承担比组员更多的工作。在队长中,我学会了很多事情,真想下次有机会自己也当一下领队,锻炼一下自己也是件好事。
当一切的准备工作做好后,我们小组也对薛营回族村做了一次初探,尽管之前我们的领队来过,但这样的程序也是必要的嘛。在经过2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也终于来到了薛营回族村,当来到村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里很干,比北京的城区干很多,会让我这种南方人受不了。之后,我们来到了村委会,本来是打算找一个我们的一个师兄找点有关本村的资料的,因为他在这做村官嘛。但是很可惜他不在。于是我们就和村委会传达室的大爷做了一个访谈。这个访谈主要是我们组长来做的,而我当然也就是在一旁做笔记和学习学习啦。
在组长对大爷做访谈的过程中,我学会很多有关访谈方面的知识,例如怎样去控制问题,怎样去追问问题等等。其实访谈也并不是我们平时的纯聊天啊。在对大爷做完访谈后,我们在村子了走了一下,对村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初探回来后,我们就分工做整理,最有意思的是我分到了整理当地清真寺旧碑文的工作,在一开始时,我看那个碑文图片上面的字就不是很清楚,而且那些都是繁体字。在苦看了很久后,我还是没能把全部的字翻译出来。好在我略懂一些ps技术,把图片整了一下,那些字也就清楚多了。接下来就是翻译工作,还好,自己平时在家看的大都是香港的电视台,对繁体字有一点的认识,翻译这方面也就很快完成了。接下来就是断句了,我自己的的古文能力很有限,只能大致的断了一下。好在我想起了一个历史学基地班的同学,于是找了她帮忙,谢天谢地啊!真是感激那位同学,帮了我一个大忙啊。
第三篇:田野调查
潮汕文化
杨嘉琳120501241何嘉雯1205012235
张惠云1205012236杨丽1205012103
B12工本6班-旅游与酒店管理
【概述】
古称为潮州文化,是海内外潮人的根,在广东潮汕地区(以现在广东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为中心)。生活在这个地区的潮汕人,是汉民族中具有独特的文化面貌的一个支系。我们把潮汕人所创造的文化名为“潮汕文化”,并给它以如下界定:
首先,潮汕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是在潮汕地区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
潮汕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隅,广东省的最东端,与福建省毗邻,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地形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低,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丘陵,绵延起伏,东南瀚海连天,形成一个内陆比较封闭,而有很长海岸线的地理小区域。这种地形地貌特征对潮汕文化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其次,潮汕文化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它们组成了既与共存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它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有区别性特征的一种。因而,我们把潮汕文化理解为,由讲潮汕话的民系所创造的一个文化共同体。
其三,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在自成体系之后,由于潮汕人的迁徙,潮汕文化向海外传播,同时吸收其它文化的因素,不断发展。
潮汕地区地狭人稠,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矛盾很大,激烈的竞争环境培养了潮汕人的创造、开拓和冒险精神,不少人外出到海外谋生,形成社会风气,在农业上精耕细作,在手工业上精雕细琢,在商业上更是精打细算,极善经营,闻名海内外,有“中国的犹太人”之称。清中叶著称一时的广帮商人,主要由广州帮和潮州帮商人组成,潮商在国内的东南沿海及江南一带生意做得很大,在泰国、新加坡一带颇有势力。强烈的商品意识,是潮汕人一种颇具优势的文化潜质,使他们在改革开放时期足迹遍及城乡,渗透各行各业,特别活跃。秦汉以后,汉文化向岭东扩展。晋唐时期,中原主流文化影响逐渐扩大,陈元光平定泉潮间蛮僚啸乱、韩愈谪任潮州刺史,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宋元时期,大量移民入潮,闽文化北来,使潮汕地区全面开发,是潮汕文化形成的重要环节。明清时期,最终形成有鲜明特征的潮汕民系文化。潮汕地区从宋代起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也相应发展,人才辈出。
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即潮汕话,又称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
戏剧音乐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潮州音乐源远流长,优美动听,驰名中外,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其门类有:以三弦为领奏乐器,伴以弹拨、弦索乐器的弦乐;以琵琶、三弦、筝组奏的细乐;以佛场主要法器,伴以唢呐、横笛领奏的庙堂音乐;以笙、箫、管、笛为主要乐器的笛套音乐;以潮州大锣鼓伴以唢呐领奏的潮州锣鼓乐等。其表演形式灵活多变,既可表演出千军万马,气势磅薄,壮怀激烈的场面,也可奏出轻快活泼、悠扬悦耳的情调。千百年来,潮州音乐备受世人喜爱和欢迎。1957年潮州音乐团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表演并荣获金质奖章。据传六十年代初,周总理访问瑞典时,瑞典国王馈赠的礼物中,便有两张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乐唱片。由此可见,潮州音乐已被视为稀世奇珍。潮汕英歌
所谓北有秧歌,南有英歌。流行于潮汕一带的英歌是汉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广场情绪舞蹈。据说它起源于明代中期,是以梁山108好汉为原形。表演形式分有“前棚”和“后棚”之分,现已大多简化只有前棚表演,表演时画着梁山好汉脸谱的演员手持双棒或圆鼓起舞,气势粗犷雄壮。编辑本段潮汕工艺
潮州木雕是工艺美术的佼佼者,说来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辞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词,必须贯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为专有名词,可见其艺术性、专访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潮州木雕在唐宋时已初具规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其形式有圆雕、沉雕、浮雕、多层次的镂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为黑漆装金、五彩装金、本色素雕三类。在应用上则大致分为建筑装饰,家具装饰,神器装饰和案头陈设等四类。在潮州,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人们随处都可以见到木雕艺术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誉称。
潮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粤绣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现,明、清两代更趋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妇女多勤纺织”,“织任刺绣之功,虽富家不废也”。清末,潮州还出现过二十四名“绣花状元”,并赴南京参加全国刺绣比赛。潮绣讲究构图均称,色彩浓烈,富丽堂皇,其品种大致可分为日用品、欣赏品和剧服三种,形式有绒绣、纱绣、金银线绣、珠绣四大类。针法千变万化,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潮绣因其瑰丽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称,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深受青睐。
此外,还有巧夺天工的潮州抽纱,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灯,潮州剪纸,潮州银饰,潮州陶瓷,潮州嵌瓷,潮州石雕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潮汕建筑
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和“四点金”。规模较小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竹竿厝”。大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大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从平面上可分为方案和楼寨,从外围方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在潮阳,这种集居式住宅称为“图库”。海滨贫民旧时所居多为涂(草)寮,是夯土或以木、草织成墙体的茅屋。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至迟在北宋已开始烧制贝壳灰,以贝灰为主体原料的三合土版筑大为盛行,不仅应用于建造房屋、高塔上,而且应用到加固堤防上。石材不仅应用于建筑构件的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井圈、梁枋上,而且建造了石牌桥、石塔、石桥大型建筑物。
潮汕祠堂的基本结构,有两厅夹一庭的两进式和三厅两庭的三进式两种。其建筑系统地运用木雕、石雕、嵌瓷这三大潮汕建筑工艺,装饰豪华,富丽堂皇,雄伟壮观,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潮汕祠堂还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如普宁市西社乡永思堂存有民国修建碑记,从中可以了解该祖源流及世系辈序,这对研究该簇历史有很大的帮助。澄海市后溪乡芳庄堂,堂正中入门有一祖墓,这一现象在潮汕是极其罕见的。
潮汕土楼主要分布于饶平县和潮州市凤凰山区及其余脉,如潮安县铁铺镇平原地区。
潮汕人文
潮汕善堂是最具潮汕人文色彩的代表,它是一种带有民间信仰性质的慈善机构。在这种善堂文化的熏陶下,潮人多乐于做慈善事业。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繁多,且保留着很多中原传统文化,这也是潮汕人一直骄傲的地方。除了传统的节日外,他们还保留着盂兰节,中秋烧塔,新年烧龙等等中原已消失的习俗。另外较有特色的还有“人节”食七样羹,澄海赛大猪,盐灶拖神等等习俗。潮汕饮食
潮州菜源于潮州,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潮州菜可追溯到汉。盛唐之后,受中原烹饪技艺的影响,发展很快。唐代韩愈临潮时,对潮菜美味赞叹说: “……章举马甲柱,所以怪目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至明末清初,潮州菜进入鼎盛时期,潮州城内名店林立,名师辈出,名菜纷呈。近代,由于潮籍海外华侨的往来,潮州菜博采海内外名食之精华,菜式更加丰富多彩,质量精益求精。时至今日,潮州菜已经发展成为独具岭南文化特色、驰名海内外的我国名菜之一。
潮汕小吃,品种繁多,香味可口,让人尝试以后绝对想再尝。信手拈来就有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朥糕,以及各类粿品、甜品。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潮州打冷,主要是各类卤水,腌制河鲜等具有潮州饮食特色的冷菜。
潮州功夫茶,中国的茶道。
潮汕工夫茶。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极富地方色彩的茶道文化,它历史悠久,植根于千家万户,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人冲泡工夫茶,它在冲法上,不论是器具、用水、程序、饮法,都极具潮汕地方风味,我们甚至可以说,工夫茶是潮人的代表特征。首先,我们从潮汕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潮州菜和工夫茶都是极带潮汕地方特色的文化,且一“饮”一“食”,又同属潮汕饮食文化。所以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这两种潮汕饮食文化的形式便互相靠拢,借以更突出其地方色彩和特色;其次是工夫茶在潮汕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大凡亲朋好友聚会,接待客人都要用工夫茶相待,而潮菜筵席同样是一种社交形式或亲朋好友聚会的形式,因而同样要用上工夫茶;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工夫茶的最突出特点是量少而茶水浓醇,茶杯只有半个乒乓球大小,但喝下去却满口茶香,回味无穷,因而这种茶道形式,便十分适合筵席间饮用。潮州菜席间上工夫茶,确实给潮州菜增色不少,既增添潮菜地方色彩,又符合人们的饮食规律,当人们吃完一道浓郁的菜肴后,喝上一小杯工夫茶,既解肥腻,又清除口腔中的杂味,以便能更好地品尝下一道菜肴的美味,因而使人们在进食的过程中,变得有韵律和节奏。在潮菜筵席中,上工夫茶的程序一般是当客人入座后,便要上第一道工夫茶,以后席间穿插上2~3次,且最好上在较肥腻的菜肴之后,当筵席结束时,又要上最后一道工夫茶。
牛肉丸。潮汕濒临太平洋,海产资源丰富,为汕头港一带流行,制作鱼丸等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关鱼丸的制作,潮汕民间传说始于公元前三四百的楚国,那时的平王喜欢食鱼,一日无鱼便食不甘味。不过这位楚平王平日骄横惯了,性格残暴,谁也惹不得他,否则生命难保。可笑的是他吃鱼时,如果不小心让鱼骨鱼刺给哽了喉,他从不责埋自己粗心,而总是怪罪厨师,把他杀掉,这可就太难办,太难侍候了。有一天,御厨由一位新来的厨子主理,他家上有老母下有幼子,很为自己的性命忱忧。经过苦思,他想出了一个妙法:“大王要食的不就是鱼肉而不是鱼刺鱼骨嘛?干脆先想法把鱼肉和鱼刺鱼骨分开来,然后再把这些净肉加上配料煮熟以新菜肴的名义供上去,即使得不到大王的首肯,起码也保住了自己的头颅,他就按这法子做了。据说,这就是鱼丸最初时的雏形。后来,因为这种新颖别致的吃鱼方法得到楚平王的赞许和赏赐,它也就传出了宫墙外,传到了南方,传到了潮汕,经过本地厨师的花样翻新,它富有潮汕特色,赢得四方宾客喷啧称赞。
粿文化,糜文化,也是潮汕饮食的一大特色。潮汕赋
潮汕赋
借五岳浩气,纳昆仑龙恩。抱神龟玉柱,揽日月辰星。晒天地万物,威镇①潮汕矣。
粤闽之交,襟海背山。美丽富饶,无欲有容。夏无醒者,冬绝严寒。史载潮土,五千余年。秦汉以降,各族和睦。山风海涛,涤荡心胸。共历沧桑,柔中寓刚。
刻苦耐劳,谦恭和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江河行地,日月经天。涛声依旧,潮人永存。卓越贡献,举世闻名。薪尽火传,历久弥许。兼告开放,源远流长。
尤睹潮史,源于两晋。时郡立揭,福享流域。西辖粤惠,东连闽浦。北跨兴梅,南据海涯。天地之间,生灵万物。各茁奇葩,无不攀天。为添意如,浦惠两地。
另立郡卫。重溯海阳。唐宋贤俊,岭南丽珠。韩公文道,永铭潮汕。璀璨文化,独树一帜。风流人物,萌芽千秋。八俊七贤②,功勋无量。
绣山丽水,环绕三江。两寺相映,玄山开元③。鸿雁群集,海碧蓝天。令其天意,府居潮安。地灵人杰,盛水洞天。大明大德,清月清风④。时冠二林,文武状元⑤。
今朝盛世,天地和谐。巍巍新都,四市九县。土沃园博,瀚林之乡。江山如画,海纳百川。宏港明珠,独占鳌头。春秋彭湃,民众夸赞。林君子丰,时振英港。
许氏涤新,经书立传。庄翁世平,德高望重。泰斗宗熙,谱写史章。陶朱嘉诚,楷模一鉴。高贤林立,胜举难书。俊彦贤达,漫笔延闻。
潮人当今,千千万万。根扎广宇,四海和颜。五洲共济,百业辉煌。尤以商贾,驰名宇环。大鹏展翅,龙凤高翔。亿万裔孙,旭日朝阳。金黎鼎盛,奇花异树。
目目芳菲,无一不妍。古今美德,团聚骨肉。风呈水起,诚信相传。故曰“三江水汇脉相连,傲骨花开四海妍。八俊七贤今再现,潮人商贾遍大千”。
美哉、美哉!。厚德 载 物,潮汕潮人也
丁亥春月华仙人陈少慈写于泰龙斋
第四篇:中国婚姻家庭问题调查
中国婚姻家庭问题调查
中国是一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虽然普遍提高了,但工作与生活的压力日益增强,都不同程度的影响到家庭。
在中国,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有关论著来看,早在本世纪初,讨论婚姻家庭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热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家庭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社会学的被取消而停止了活动,但各级政府部门对家庭的调查却从未中断过;在五六十年代,仍有许多涉及婚姻和家庭问题的书籍出版;自70年代末社会学恢复以来,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进入了兴旺时期。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改革开放以来诸多变化中,婚姻家庭的变化是较为显著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也时刻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婚姻的责任感不断淡化,由此给很多家庭带来诸多的不幸,特别是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更是深受其害。在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同时,很多负面社会问题也随之产生,如今最普遍的就是家庭婚姻问题。
据调查,在中国的婚姻家庭人群中,婚姻美满、稳定的家庭己不超过三成,有70%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争吵、暴力、不婚、外遇、婚外恋、离婚、单亲家庭、孩子教育等问题,情感困惑日益严重,婚姻家庭结构受到严重挑战,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它己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家庭婚姻问题千头万绪,而且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家庭作为社会细胞最基本的组成方式,由于少数人对婚姻道德观念的淡薄,婚姻越来越多的被遭受侵害。
一、当前婚姻家庭中存在以下五大主要问题:
1、婚外恋矛盾日益突出。近几年来,婚外恋、第三者插足、网恋导致的家庭矛盾纠纷案件呈上升趋势。据市妇联系统最近三年来信来访情况分析,因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和迷恋网友导致上访的案件由过去约占婚姻家庭案件的25%上升到40%左右;司法局受理调处的婚姻家庭案件也显示婚外恋导致的家庭纠份呈上升趋势,分别是2007年21%,2008年25%,2009年37%。婚外恋及第三者插足,是婚姻的第一杀手,婚外恋不仅极大地影响夫妻之间的感情,还伤害到所牵涉的每一个人,因而是比较严重的婚姻问题。
2、家庭暴力投诉率越来越高。不管城市和农村的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家庭暴力现象。据统计,当前家庭暴力的施暴者90%是男性,施暴对象多为妇女、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施暴原因则是丈夫有第三者,用暴力逼迫妻子离婚的比率较高;其次是丈夫赌博、酗酒引起家庭暴力;再次是再婚家庭,因双方孩子,经济等问题大动干戈;四是丈夫自私、多疑、经济困难,工作压力等导致一定的家庭暴力。从市公安机关家庭暴力接处警中心、妇联系统受理的来信来访和司法部门受理的调处案件看,家庭暴力所占比重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7年的21%上升到2009年的47%。家庭暴力导致夫妻感情破裂而走上离婚道路的也在逐年上升。
3、家庭成员面临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由于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部分家庭成员承受的学习、工作、就业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关调查显示,城市里有20%到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如孤独、抑郁、躁狂、自闭等,这些心理疾病直接影响着当事人的婚姻家庭生活质量,有的还造成了婚姻家庭关系的紧张。当前由于社会对人的心理问题关注不够,加上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较少,造成了倾诉、发泄、输导渠道的不畅
通,使得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也对家庭的和谐稳定造成了影响。
4、离婚率越来越高,离婚纠纷越来越多。由于近几年离婚率逐年上升,因离婚问题而引起的纠纷也呈上升趋势,据妇联信访统计,因离婚纠纷上访的人数从2007年的5.1%上升到2009年的8.3%。主要表现在:一是离婚财产纠纷。主要反映离婚时丈夫恶意转移、藏匿家庭共同财产,造成女方应有的共同财产份额难以得到分割,也有农村妇女因离婚而导致土地承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的问题。二是离婚后的子女抚养教育和探视纠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离婚后孩子随母亲,丈夫以种种理由拒不支付孩子的抚养教育费用问题,另一方面是离婚后孩子随父亲,丈夫不让女方探视子女的问题。
5、特殊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这里指的特殊家庭是这样三类家庭:一是离婚或夫妻一方死亡的单亲家庭;二是留守儿童家庭;三是再婚家庭。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子女的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的影响,儿童心理问题逐步凸现,因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而进行上访咨询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
二、五大问题存在的原因:
1、法律意识淡薄。在婚姻家庭生活中,部分家庭成员法律意识淡薄。受封建残渣余孽思想的影响,男性仍然存在着“老婆是自己的,想打就打,想骂就骂”和“男尊女卑”等大男子主义思想,老婆不听话或家务活做得不好都是他打人的理由;仍然存在着“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必须从一而终”的思想,自己在外玩情人、包二奶,老婆不能说三道四,否则也会拳脚相加;女性仍然存在着“家丑不可外扬”思想,遭受家庭暴力后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社会公众大多存在着“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两口子打架是床头打架床尾合”“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对周围邻居夫妻矛盾纠纷采取的是视而不见、听之任之态度。
2、道德观念淡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日益复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家庭成员把夫妻间应该相互忠诚的传统美德抛之脑外,一味强调“婚姻自由”放纵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当妻子年老色衰而自己的金钱越来越多、地位越来越高时,为寻求刺激很多男人往往会“偷食”;有的家庭成员把家庭责任抛在脑后,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乐、好逸恶劳,当婚姻家庭出现问题后,缺乏自我调控意识和经营婚姻的能力,采取的态度不是积极面对,而是一离了之或一走了之,对老人不尽赡养之孝,对子女不尽养育之责;有的家庭成员道德品质败坏,不知羞耻地把找情人、包二奶等当作是炫耀自己有本事的资本,也有一些女性“四自”精神不强,为图享乐而充当第三者和地下情人,导致了家庭矛盾的日益增多,影响了家庭乃至社会的稳定。
3、社会对婚姻家庭的关注弱化。一是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的婚姻家庭问题出现了无人管的“真空地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深入,许多家庭成员被分流下岗了,许多农民工进城务工了,这部分人由于流动性较大,出现家庭矛盾后不知找谁来管,也无人愿意去管。二是有些单位和组织认为员工的婚姻家庭问题是员工的家务事不愿过问不愿管。有的单位认为只要管好员工8小时之内工作的事就行了,对8小时之外的事是不闻不问,放松了对员工的思想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有的单位虽然有专门的调处机构和工作人员,但由于家庭矛盾产生的多样化、复杂性,家庭成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许多调处人员在调解家庭矛盾时不知从何处入手,不会管,达不到调解效果。
三、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特点
中国的婚姻和家庭问题虽然有与世界各国趋同的发展势头,但是在特定国情下也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婚姻和家庭问题中涉及的很多统计数据,在世界范围相对处于较低的水平,但从绝对数量看却达到了世界之最。
第二,“大概率现象”和“大概率价值观”。这是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在《论中国人的“大概率价值观”》提到的两个概念。
第三,婚姻和家庭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
第五篇:田野调查操作手册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1)来源: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作者: 蒋立松
第一部分
田野调查概述
一、什么是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又称为田野工作,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段内通过参与观察与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的研究工作。
田野调查特别强调的是调查者本人“亲临现场”的调查,这是人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特征。它不仅是一种基本的研究方法,也是田野调查的基本态度。“亲临现场”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某个文化的结构及其特点,这是文化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在对于文化有了一个整体性把握的前提下,研究者才可能进而理解该文化,从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因此,这种“亲临现场”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般意义的调研工作。到一个地方搜集一些文献(例如各种政府报告、统计数据等)、发放问卷,这是田野调查重要的辅助手段,但并不是田野调查的全部工作内容。
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参与观察、访谈。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者长时段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和非日常的活动,以获取第一手资料的过程。
参与观察的优点在于:通过参与到当地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可以得到别的途径所无法获得的对于该文化的体验与深刻理解、把握。因此,参与观察对于提高田野工作中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提高对该文化的解释力度,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访谈主要是指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向研究对象提问或与之交谈的方式来获取资料。访谈通常可分为非结构性访谈何结构性访谈两种基本类型。非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提供一个开放型的主题或问题,由报告人自由阐述。常见的非结构性访谈包括收集生活史、神话、传说故事、宗教和公共活动等方面的资料。结构性访谈是指人类学者根据研究主题事先设计好具体问题,系统地访谈研究对象。结构性访谈的提问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提问的方式也应当简明扼要,避免因问题冗长而让人难以回答。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也应有关联性。
二、田野调查基本原则
1.价值中立
田野调查中的价值中立是指在调查中要避免先入为主地用调查者已有的价值体系去衡量、观察、评价自己的调查对象。价值中立的原则要求调查者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收集资料,避免过多地卷入当地的社会关系中。价值中立原则强调的是这样一种操作原则:在调查中坚决避免用现有的理论框架来有意识地收集符合该框架要求的资料。这既是一种操作原则,也是一种伦理原则。2.整体论
整体论把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它要求将文化置于特定的时空条件进行全方位的理解,从而力图避免任何一种单一的视角所可能导致的片面。
在田野调查中对于“整体论”的把握,要特别注意文化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文化是一个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文化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整体。对于某一个特定的文化要素或文化现象的理解只能放在这种有机的结构关系中才有意义。例如,在集约农耕的文化中,定居生活、家庭园圃业、水资源的管理、父系继嗣、对土地的崇拜及其各种仪式等等,是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我们忽略掉其中任何细节都不可能获得对这种文化类型的正确理解。
3.文化相对
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每种类型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是人类共同文化的组成部分。每种文化都是在其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长期相互作用下而生成、发展的,都有其内在的逻辑。不同文化之间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在调查中将文化不加辨析地划分出“先进”与“落后”,对一些文化想当然地贴上“原始”的标签,极有可能遮蔽文化的多样性及其价值,对于文化理解,只有把它放在其特定的文化生成土壤中才有意义。
三、田野调查的基本程序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
田野调查一般分为两种:
1.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进行全面的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2.定向调查,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进行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二)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
1.调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调查地点和对象、调查日期和预计的时间长度、调查课题及其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自己具备的条件及准备如何进行调查。调查地点或目标社区的选择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例如,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所建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其设立的主要依据是这些工作站所代表的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详见附录:“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第一批田野考察工作站基本情况介绍”)
2.调查提纲中应列举你调查中准备提哪些问题。调查提纲主要供调查者自己看,帮助调查全面考虑问题,防止调查中有所遗漏。
(三)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了解地理和历史的背景材料
调查以前有必要对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如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山脉、河流、矿藏、动植物),气候条件、交通情况、物品供应等有所认识。对该地区的历史沿革、重大历史事件等历史情况也应该尽量了解清楚。
2.掌握前人调查研究成果
对于前人调查研究成果的梳理是拟定调查提纲之前必须的准备工作。只有通过对前人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分析,我们才能更好地知道已经有了哪些有价值的调查成果、存在哪些问题。而发现了前人调查的问题往往可能成为我们进行新的调查的出发点。
3.调查队伍的组成
一个好的调查队的组成原则应该是:(1)根据调查课题性质而有各方面专家参加;(2)由一个有经验的人类学家为领导;(3)调查人员中最好包括女性,便于调查婚姻或与妇女有关的问题。
(四)进入田野
1.熟悉环境
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首先要向相关人员说明来意,并尽快地熟悉当地的环境。除了在向导人员陪同下熟悉环境外,调查中最好先绘制一份你所在社区的地图。
2.查阅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主要包括保存在当地未曾发表的文献资料,如地方政府档案、家谱、契约、民间故事、歌谣等等。假如取得许可,应择重要者予以复制。
3.基本信息采集
基本信息采集是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主要包括该地区的人口(包括性别比、年龄分层等人口统计基本数据)、面积、生计类型、生活状态、物产、自然等各方面的内容。
4.试点调查
试点调查的目的在于:检验预先设计的调查提纲,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调查方案和提纲。
5.正式调查
正式调查开始以后,也意味着一段比较艰辛的文化理解与沟通之旅的开始。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适应,也充分享受到了许多文化之旅的乐趣。在调查中我们建议应该准备两个本子,一个用来记录调查内容,一个用来每天坚持撰写调查日志。
四、田野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一)如何熟悉情况
田野调查是一个较长时间的工作,初到一个地方,不要急于马上进行调查,应该首先花一点时间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当地人建立友好的联系。
1.主动与当地政府和有关机构建立联系,简要而实事求是地说明来意,以获得工作上的支持与配合。除了自己调查的目标社区所在地方政府之外,应当根据自己调查的内容的不同而走访相关的只能部门,如教育局、统计局等。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民族工作部门也是应当注意联系的单位。
2.尽快熟悉自己所在社区的基本布局。
(1)建议在绘制一份该社区的草图,标明自己所在的位置、社区中每个村寨的名称、山脉、河流。
应特别注意当地地名的记录,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还应该注意每个地名的汉语名称、少数民族语言的名称以及该名称的含义。其好处在于,地名通常包含的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地名的简单记录可以了解到许多该社区历史上的变革、族群的迁徙、民族关系等内容。可用以下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表1-1
地名记录基本表格(样式)
序
号
汉语地 名
当地民族语地名
(可用国际音标的形式)
含
义
(2)初步了解该社区每个村寨的住居格局,如不同民族在该社区中的分布;不同家族(或不同的姓氏)的住居分布特点。这些基本情况可以用表格或直接在草图上标注的形式进行记录的。
3.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他们在当地通常有很高的威信。田野调查离不开他们的配合、支持。初到一个地方,也应该先知道他们的基本情况,并主动登门拜访,他们的配合对于调查者日后调查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往往很关键。
(二)如何进行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和访谈是田野调查的两个基本手段。调查中观察一定要仔细、全面,并做到重点突出。以下的“重要观察点”是进行田野调查要特别注意的。
1.社区布局
社区布局是指一个社区内部生产、生活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大体包括居民点、宗教场所、墓地、生计空间(如耕地、牧场、山林等等)等。社区布局往往反映一个族群对于人与自然、社会秩序、等级等文化观念。初到一个社区进行调查,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住该社区的布局特征对于调查者进入该社区的文化场、进而理解当地文化的发生和运行往往有很大的帮助。
2.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往往是一个族群举行重大活动、操演该族群文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公共空间的结构、功能等进行观察和了解通常能有效地切入该族群文化的内核。对于公共空间的调查,应该特别注意哪些公共活动在此举行?何时举行?有什么意义?在调查中不妨详细统计该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类型、数量,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1)在中国南部侗族地区,鼓楼通常是侗族社区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盟誓、习惯法的宣讲、成年礼、唱歌等等社会活动通常以鼓楼为核心进行。因此,鼓楼便成了研究该支系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关系、信仰的重要的切入点。
例(2)在传统的汉族社区,“宗族祠堂”也是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著名的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在他早年对中国福建的汉族社区的研究中,就是以宗族祠堂为重要的切入点,不断地展现围绕宗族祠堂而构建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生产关系的。
例(3)部分苗族传统上有“跳花坡”的习俗,是一种供青年男女相互结交、进而缔结婚姻关系的重要娱乐活动。这种习俗对于构建苗族社会的社会结构、强化族群认同、传承文化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跳花的地点(花场)便是该苗族社会中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
3.住宅结构
一个族群家户内部的社会关系、生活习俗、信仰等文化要素经常可以通过住宅的内部结构与摆设而表现出来。在调查中要特别关注诸如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区、神龛位置、火塘等的特点与内涵。
例(1)中国的南部侗族地区有的村寨普遍采用一种木质结构的“长房”,以此为依托形成了当地父系大家庭的基本的生产生活关系。
例(2)有的瑶族地区住房结构中,在堂屋靠外的一侧专门辟有为家中年轻女性居住的闺房,并在对外的板壁上凿有圆孔(汉语俗称“谈婚洞”)。这种形式应该是“寮房”的一种变异或简化形式,围绕这一结构,我们在调查中可以了解到许多当地的特定年龄段的异性交往方式。
例(3)对于火的崇拜是传统上氐羌系统民族共同的文化特征,因此,围绕火塘衍生出了一整套的文化规则、习俗和禁忌。云南小凉山彝族社会的住房中通常设有火塘,关于如何燃烧木柴有特别的讲究:须将木柴的头部(当地如何分清一段木柴的头和尾也有自己的方法)先放入火塘。如果头尾颠倒,则视为不祥:意味着该户妇女生产时有可能难产。在这个习俗中,对火的崇拜、火的“生命力”的象征意义、生育文化等内容围绕火塘有机地形成了当地彝族的观念-行为的结构。在调查中围绕这一结构可以发掘出该族群许多关于生命意义的内容。
4.生境与生计类型
独特的天地系统与人文系统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独特的生境。在特定的生境中不同族群往往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的生计方式,并内在地规定了该族群文化的诸多特质。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当地的环境与生计类型,这往往构成该族群文化的生成基础。
5.物质文化
作为外显的文化,物质产品本身不仅承载了诸多实际的功能,其制作工艺以及工艺背后的理念也往往反映了该族群的文化特质。例如,中国苗族的刺绣和蜡染工艺十分发达,在其服饰文化中举足轻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研究者经常讲苗族的历史是绣在裙子上的。我们透过对于苗族的刺绣、蜡染的研究,可以了解到许多关于苗族历史、迁徙等许多细节。同样,中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的铜鼓是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文化,其图案、形制等特征也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宇宙观。我们在田野调查中要特别注意收集当地的物质文化产品。
6.宗教场所与器物
宗教是一个族群重要的生活内容,扮演着慰籍心灵、构建社会秩序、型塑族群认同等作用。宗教场所是构建一个社区文化结构的重要地点,对于宗教场所的观察往往可以集中地了解到该社区人们信仰体系的许多细节。
7.仪式过程
一个族群的文化往往在其重要的仪式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操演。在仪式中,我们看到该族群的信仰、道德、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历史等众多内容。因此,对于一个族群的仪式进行全过程的观察,是田野工作中要十分注意的。在仪式观察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并记录仪式的各个阶段及其含义;仪式的参与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仪式举办的时间及其特定的内涵等等细节。例如,“指阴路”是许多民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即将死者的灵魂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从而构成了一个族群迁徙的反向路线。因此,对于丧葬仪式中“阴路”的记录完全可以有力地佐证一个族群的详细迁徙路线图。
8.各种民俗活动
各种民俗活动往往是一个社区小传统文化的得以全面表现的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透过各种各样的岁时民俗、生产民俗、成年礼、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观察到一个族群文化的各个方面。例如,一个社区中礼物的交换是各种民俗活动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并集中反映了该社区的各种社会关系。
9.集市
集市也是一个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不要将集市简单地看成是纯粹的商品交换场所。应当把集市理解为集中展现不同社区社会关系的舞台。集市将人们与一个更大的外部世界联结起来。因此,对于集市的调查研究十分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三)如何进行访谈
访谈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重要方法,访谈中应特别注意: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访谈对象。
在调查中可以根据调查的主题选择访谈对象,但应具有代表性。通常应该根据不同的年龄组、性别、社会角色等因素进行选择。例如,对于某个学校教育问题的调查,在访谈中应该访谈的对象大体上应包括学校的管理者、男生与女生、家长、教师等。
2.确定关键报告人。
关键报告人是在你调查期间配合调查、提供重要信息的合作者。并不是所有的访谈对象都可以成为关键报告人。在田野调查中,关键报告人应具备下列特征:(1)对自己的文化十分熟悉;(2)善于沟通;(3)能有时间配合调查;(4)热心本地方的事务。在调查中,要特别注意建立与下列这些人物的联系:(1)当地的自然首领(如寨老、族长等);(2)宗教师;(3)民间艺人;(4)学校教师;(5)有过长期外出经历的返乡者。
3.注意访谈礼节
初次登门访谈,应根据当地礼节,适当地随身携带一些小礼物;访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当地的一些禁忌。例如,在有些民族中,“火塘”是十分神圣的场所,人们特别忌讳随意跨过火塘。在调查之前了解并尊重当地的风俗、禁忌,对于自己能否顺利开展调查往往很重要。
4.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在正式开始访谈之前,应首先了解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1)姓名,有的少数民族成员除了本民族的名字之外,亦多采用汉名,应当详细记录;(2)年龄;(3)性别;(4)家庭主要成员,如配偶、子女,可用谱系关系图或列表的形式说明;(5)社会角色,如是否宗教师,是否民间艺人等等。
附:田野调查中谱系法的运用
谱系法是收集家谱并编辑成系谱表以确定亲属制形式及其结构性质的研究方法。谱系是有关血缘关系的记录或计算方法,在世系群或以血缘为基础的亲属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谱系图中常以“△”表示男性;“〇”表示女性;“=”表示婚姻关系;纵线表示亲子关系;横线表示兄弟姐妹关系。
在具体的运用中,调查者要特别注意尽量使用当地的概念和分类来进行谱系的描述,避免用自己熟知的另一套体系取代之。此外,谱系调查通常需要进行谱系的追踪,其间的情况有可能异常复杂,如分支(裂变)等等,因此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故在进行谱系调查时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与自己的报告人进行长期的合作才能获得较为清晰的谱系图。
5.访谈用语
要注意尽量使用当地人能够接受的用语进行访谈。初次访谈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在访谈中使用大量的学术用语、书面用语,以至于当地人在接受访谈时不知所云。访谈用语可以口语化一些,以便沟通。此外,在记录时也应尽量忠实受访者原话,不要用自己理解的学术概念代替别人的概念。
6.控制好访谈时间
一次访谈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控制好时间,访谈中应留有休息时间。通常一个小时左右应休息一下,可以谈点别的事情,拉拉家常,活跃气氛。
7.提问方式
(1)访谈的问题应先从简单问题开始;(2)提问应当简明扼要,让对方容易把握和回答;(3)访谈的内容应有一定的前后关联性,切忌在访谈中“跳跃式”的提问。
8.信息的核实
访谈中的许多信息需要多方核实,才能接近真实。特别是涉及到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涉及到人的主观评价方面的问题,不同的访谈对象也许有不同的看法。对访谈材料进行核实的基本方法是采用“多主体询问”的方式,对同一个问题向多个访谈对象询问,以得到多方的映证。
例:编者在调查“毕摩在凉山彝族社会中的社会作用”的问题时,所访谈的对象包括毕摩本人、普通老百姓、外来经营户、当地政府官员、学校领导、医院医生,收集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然后结合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自己的判断。
在调查中对于明显有违常理的信息要特别留心,进行核实。
(四)田野调查中“乡土知识”的重要性
“乡土知识”(地方性知识)在人类学调查中十分重要。乡土知识是当地人基于当地文化的立场所形成的对于世间万物的经验积累和认识。这些知识弥散在人们的观念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是构成文化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征。田野调查中要十分注意对于乡土知识的调查,以利于把握某个特定文化的整体性特征。乡土知识涵盖了人们对于物质、制度、精神各方面的认识和态度,例如:
1.对于自然的认识。(1)当地人如何解释天象?对于日月星辰有无自己的命名和分类?(2)当地人如何看待山川、湖泊、河流、动物、植物?如何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有无特殊的神话、禁忌?这些观念中表现了什么样的生态观念?
2.对人生的态度。(1)当地人如何看待“生”与“死”?具体表现在什么样的习俗中?(2)当地人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3)对于人的社会评价当地人采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等等。
3.生产经验的积累。当地有无特殊的生产习俗(如农耕、狩猎、畜牧等),他们是如何解释这些习俗的?等等。
总之,田野调查中对于当地的每一个文化事项都应首先了解当地人对该文化事项的认识和解释,并将这种解释放在当地的地方性知识体系中去寻求其内在的合理性。
例1.在某个侗族社区有这样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假如某人过世的时辰不吉(由宗教师推算),则其直系亲属要按照习俗回避。通常的做法是直系亲属赶着大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居住数日,丧事由姻亲操办,待丧事完毕后主人始得返家。这种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逃丧”。在调查中当地人对此的解释是死者时辰不好,容易闹鬼。在调查中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这种解释,那么我们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当地人“迷信”。但如果我们把这种“迷信”习俗置于当地整个的知识体系中,我们则逐步会发现,这种习俗其实与当地传统的婚姻规则有直接的联系:它是一种强化两个通婚集团之间联系的有效手段。由此,我们对于该习俗的了解就不会仅停留在简单的迷信与否的价值评价上,而是在其地方性的知识体系中寻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例2.在云南小凉山某彝族社区生长着一片十分完好的红豆杉山林。在周边许多地方由于乱砍滥伐而致使森林被大量破坏的情况下,这片红豆杉山林显得十分突出。在调查中了解到当地彝族将这片山林视为神山(并且赋予了红豆杉树一个非常优美的名字:孤独的少女),因此避免了被砍伐的命运。这种将自然物神化的地方性知识中,其实蕴涵了诸多当地人的生态观念。
(五)理解文化符号中的象征意义 人的最大特征是能够自觉地运用各种象征符号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因此,在田野调查中要十分关注当地各种文化符号,并了解其象征意义。要注意:
1.细心观察、详细记录。符号几乎无处不在,如果在调查中没有意识,视若不见,则往往会错过了解当地文化的很好机会。有些地方是调查中要特别引起注意的,例如:村寨的公共建筑物、村寨的入口处、道路旁、房屋的门楣、屋顶、堂屋、灶台、水缸的上方、祭祀场所,等等,这些地方通常是符号集中的地方,要认真记录这些地方都有什么符号,其意义是什么。
2.虚心询问、探索意义。不同的符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调查中我们应该首先虚心地向当地人请教他们对某种符号的看法。但是,当地人的解释有时并不能代表该符号的真实意义,这需要调查者认真思考、努力探索。例如,在贵州东南部某个苗侗杂居地方,当地苗族妇女在参加婚宴时有用染料将自己面部涂成红色的习俗,若询问当地人,通常得到的解释是“高兴”,但只要认真思考便很容易知道这里的红色其实象征的是“生殖”、“繁衍”、“生命力”的涵义(颇类似于另一种吃“红蛋”的习俗)。
3.注意相似的符号形式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意义,避免先入为主。
(六)确立当地文化的结构
田野调查要实现的重要目标是获得对于某个特定文化的整体性把握,进而探索该文化的特征、本质和意义。具体的文化要素存在于特定的文化结构中。文化的结构是一系列文化要素的有机的排列组合,主要通过行为、制度、观念而表现出来。因此,在田野调查中切忌孤立地看待每一个具体的文化要素,而应当建立起各种文化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该文化。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具体的结构,例如,农耕文化、狩猎文化、畜牧文化的具体的结构特征是不相同的。在调查中应确立所调查的每种文化的最基础的结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特点,这种基础结构是如何规定了该文化的走向和特点的。
五、调查报告的撰写
田野调查结束以后应该撰写本次调查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应紧紧围绕本次调查,尽可能详细说明自己的调查收获。调查者有权信奉某种理论,并通过自己调查来维护或反对某种理论。但必须处理好事实和理论的关系。调查报告不是理论作品,其最大的功能是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事实材料。调查报告通常包括:
1.标题。标题不宜过于理论化,应明确表明本次调查的主题是什么。例如:××民族宗教信仰现状调查;××地区义务教育情况调查,等等。
2.调查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的起止时间、地点、调查的方法、对象,等等。
3.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收获、存在的问题
4.附件。主要包括“调查提纲”、“调查地图”、“访谈记录”等能够说明问题、具有保存价值的资料。其中,调查地图一般应体现调查地点在地图上的位置、调查的路线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