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照亮农村人生活,照暖农村人的心田
文化照亮农村人生活,照暖农村人的心田
成长四班46学号 王娟
下午的六点多,黄湖村民如往常一样早早地把孩子拉进屋里,吃晚饭,洗澡,看电视。村巷里,没有路灯,黑得一个路人也没有,一束摩托车的灯光打过来可以把黑夜划亮很远很远。一天晚上我要急着办点事情,骑摩托从黄湖骑向城里去的路上,铁西大路上稀疏、昏暗的路灯,几个脚步匆匆的行人,让我感到瑟瑟凉意,不禁加快了马力,好快些办完事回家。刚过涵洞时,车站广场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像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唱歌、拉胡琴、跳舞队伍有好几拨,好不热闹,让我意识到其实八点还不算晚,城市的夜生活、热闹、喧闹才刚刚开始。办完事骑车回黄湖。过涵洞时,又陷入一片昏暗,到黄湖村巷子里干脆一片漆黑,仿佛那一条铁轨形成的涵洞也把城市的繁华和热闹都关在那头,是铁西人民不热爱生活,是农村人不懂生活情趣吗?不,不是,我的大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每天早上从清明河骑车去车站广场练剑,这是她一天最热衷的事,雷打不动的事。村里的爹爹婆婆们连下地都带着个子咿咿啊啊唱戏的收音机,边劳作边听戏。
正业·名居在原农药厂的地址上准备开始动工了,他的外墙的广告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看了觉得意味深长,让我停下脚步,把它记在手机上“地埋位置优越,是内与外的连接枢纽,是新与旧的交替中枢,让您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同时,坐拥整个城市的繁华。”
是的,这说明铁西人民生活宁静,单一的同时,也表达铁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积极思索,只为了让农村人白天热闹起来,晚上幸福起来出几个主意:
一.要场、要亮、要响
路上黑灯瞎火,谁也不愿意出来活动,各村各巷子里要安路灯,这也是农村安全管理重点问题。
建农村广场,借鉴我们县政府广场热闹盛世经验。先得有个宽场子,上面设有音响设施、供明设施、体育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这样才能成为村民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二.有了文化如同有了演出的舞台,可演员从哪里来? 第一要有活动带头人。农村人对美好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向往,当前问题是,缺少领头人来开展和组织群众活动。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应当选好组织能力的领头人。这个人最好是村委工作人员或是在村中有人缘的人,这样的人具有一定号召力,容易将群众聚拢起来。这一点黄湖村妇联主任这一点做得非常棒,在铁西派出所门口的空地上带领一群农村妇女跳广场舞。
第二要有才能专长人。靠请别人不够,新时期的农村文化建设不能等别人送,靠别人演,等城里人下乡建设,只能靠咱们农民自己,只有农民自己才是农村先进文化的享受者和建设者。利用好有专业特长的人,比如会跳舞,会乐器。将这些人调动起来,带徒弟,传技艺,壮队伍。黄湖巷子里,总能传出悠扬的笛声,却不知道是哪家传出来的,对于我刚学了初级笛子的人来说,非常想寻访这位老者找他拜师。会胡琴的老艺人,再加上几个亮嗓子的老婆婆老大爷,咱办个演唱团应该有戏。
三.戏台搭好了,演员都有了,咱怎么唱戏? 1.请人唱戏:请楚团、请皮影、请电影、请文艺表演,争取月月有活动,把固定文艺演出和电影放映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乡镇政府 2 的目标管理中来。
在邀请节目的同时,邀请艺术家对村里的文艺爱好者指导,比方说皮影戏走进农村,让表演的老艺人教教孩子们,也许还能觅到传统文化的接班人。能喊两嗓子的戏迷们,二胡迷们,经过艺术团的点拨我们还可以成立自己的业余文艺演出队。
2.自己唱戏:建起文化广场后,农闲时组织孩子们跳绳、拔河等体育比赛,老人们织毛衣、比手工或比农技比赛。逢年过节,广场多举办晚会等大型活动。
四.咱唱点什么戏呢?开展农民那群众乐于参与,便与参与的文化活动。
“哐哐起呛起”一支飒爽英姿的老年女子腰鼓队,踏着轻盈的舞步走来,她们脸上的胭脂和大红的服装相互印衬,整个街上因为她们喜气洋洋,热热闹闹,路上行人津津有味,掌声、喝彩声一阵接着一阵,这是我前几天在云梦县医院门口看到的景像。我在想,在我们农村也能有这么一支腰鼓队伍将会给我们农民的生活增添多大一道亮丽的色彩啊。我们农村可以多建立这样群众乐于参与的队伍,如交际舞队、秧歌队、乐器组、下棋组。
除了农村广场,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文化阵地: 一.文化站和农村书屋
尽管网络、电子书已是非常发达,对于乡村里占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和孩子们来说,还是习惯纸质的东西。街上的孩子还能去中百二楼、邮政局书店等地看书,那农村的孩子呢?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组织和配置好文化站和文化书屋。文化站加强内部配套设施建设,如彩电、电脑、大屏幕、桌椅等。并安排专人管理,加强利用,避免形同虚设,3
定期进行文艺培训、农技培训等各种培训,让文化站成为村民接受文化教育的阵地和开展文化活动的好去处。
关于农村书屋,我是这样想的,全国各地做得好,取得成效的农村有很多,但要注意几个方面,第一重建还得注管理,建得好好的书屋,却不对村民开放,或者三两天书都不见了,所以要重管,安排专人管理,健全图书保管和借还的各项具体制度。第二,既然给农民的书,就得符合农民的需要,购书时,要花心思,想农民想看什么,多争求农民的意见,比方说青少年夏季游泳须知、防暑防病知识、芝麻的种植要点,怎样防治病虫害等书。不要是书都往书屋里搬,充数字而不管内容质量。
二.文化墙宣传文化潜移默化。
这是从网上一个镇里的成功提升农村文化的例子参见过来的。在我的生活中,云梦实验小学城北校区,对学校的外墙内墙进行文化着装,做成文化墙。内容主要是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安全专栏、阳光体育运动、天文和地理知识等相结合,特别是外墙,北边外墙是一幅幅生动的有关孝文化的古图,如卖身葬父、孝感动天、鹿乳奉,亲南墙是一组廉文化的图文,引得送孩子的家长驻足观看。这是从细处落笔,让师生身在其中,悟在其中,也为小学生营造良好愉快的校园文化氛围。我们的农村也可以办文化墙,内容要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大到怎么办新农保,需要哪些手续证件啊小到哪家的孩子考上重点大学,哪家的媳妇被评为敬老孝亲的好媳妇。形式上图画、谚语、歌谣、顺口溜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语言生动活泼,比方说“农民致富路上走,科技教育好帮手”,朗朗上口的群众语言。我十几岁的时候走在肖李的巷子里,几米白白的墙上一句“禁止选择性别终止妊 4
娠”让我琢磨了几天,关键是不知道怎么断句,我想是“禁止”就是不准,不准选择性地,“别”就是不,意思是:不准选择性地不终止怀孕,这样想来不通。多天后,我突然想起来,断错句了,禁止——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还不如说,少生优生,女儿也是传后人。文化墙还可以突出黄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清明河堤垂钓,鱼面加工时晒面情景等版面,图文并茂地展示黄湖农村生产特点。可以建在田头路边、农家院落,刊载内容丰富的墙头,美化了村民居住环境,特别是公交站点建设宣传文化墙,为群众打发候车时间的同时,潜移默化传播先进文化,也能成为本村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要更新周期,让宣传文化墙内容,形式常新,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新话题,成为农村文化的 “大课堂”。
大伙生活充实了,村民素质提高了,村民之间感情加深了,打麻将、打架等事不见了,生产生活的精神头比以前更足了。
夜幕将临,农村广场里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劳作了一天的妇女们在这跳舞,年纪大的村民在戏台下听戏,看着周围嬉闹的孩子们,皱纹对垒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多么祥和的景像啊!
第二篇:“两节”送温暖,情暖人心田
“两节”送温暖,情暖人心田
——宝兴2011元旦春节送温暖情况小结
为了让职工渡过一个温馨祥和的春节,根据市民政局工会关于做好元旦春节期间送温暖工作的要求,宝兴党政工领导班子从解决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在“两节”期间积极调动人力物力,全面组织开展了送温暖慰问活动,截止到2月2日除夕,宝兴共慰问人数达53人次,共发出慰问金45500元,最远慰问地是住在江苏无锡的返乡职工周泉贵老人。宝兴党政工班子领导以实际行动把组织的温暖和关爱送到了慰问对象的心坎上。
早在2010年12月上旬,宝兴党政工班子就在单位月工会例会上对2011“元旦”、“春节”期间送温暖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各部门协同工会对全馆职工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摸底排查,登记建档,明确慰问对象,将关注焦点重点投向因重大疾病、重大事故、意外等造成家庭困难职工。
经过摸查,宝兴工会确定的慰问对象有困难职工家庭共有18户,其中特困户5户,因大病致贫有6户,单亲女工困难家庭1户,因患病致生活困难的劳模(遗孀)家庭1户。另有生活困难的离退休职工39户。同时,工会还将2010新当选的市劳模徐军家庭也列为慰问重点对象。自1月上旬起,在宝兴工会的组织下,单位党政工领导分头进行慰问走访问。
局领导和中心领导对我馆的困难职工和劳模职工生活特别关心,“两节”期间也先后进行走访慰问。
1月12日上午,市民政局姚凯副局长在局工会周其军主席和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会杨晓勇主席以及宝兴工会主席任黎伟等同志的陪同下,慰问了大病职工汪俊明家庭,为长年病休在家的汪俊明送上慰问金和慰问品。
1月18日上午,市民政局工会主席周其军同志在市殡葬服务中心工会主席杨晓勇、宝兴支部书记吴以成、工会主席任黎伟等人的陪同下,慰问了在2010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的宝兴化妆组组长徐军同志,向他和家人送上新春的祝福。
1月下旬,中心工会主席杨晓勇和中心副主任舒海民等中心领导也先后走访慰问了我馆患大病职工汪俊明、高秋明等家庭。领导的关怀,让受访家庭倍觉亲切,也让全体宝兴人感受到了民政大家庭的温暖。
上海市宝兴殡仪馆工会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第三篇:农村致富先进人事迹材料
党员致富带头人王洪伟事迹材料
王洪伟,男,1965年出生,9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利街五星村农民。现任五星村治保主任、民兵连长,现在五星村大力发展种植业,现在是新利街农村党员创业致富的典型之一,年获利达5万元左右。
现年47岁的王洪伟,一名看似普通且看似文质彬彬的农民,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是一个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闯敢干,大胆创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现在村经营了一家为人服务的食杂店,承包了三十多亩的果树地也正在一步步的发展壮大,为农种植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成为了村里创业致富的带头人。
王洪伟说过,他的内心里很早就有了要创业的想法,农村是个很广阔的市场,他不甘心一辈子只守着几亩簿田过日子。他是这么想的,更是这么做的。在前些年他和妻子石文丽商量,开起来一家小食杂店,不仅能为自己带来些利益,也可以为周围的邻居带了方便。他一边干着自己的小店一边还构思着自己的创业梦想。他不断的观察着发现种植果树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就萌生了种果树的念头,于是在经营食杂店的同时,王洪伟还承包起了30多亩地来种植果树。刚开始种植由于树种选择不好、技术的不熟练,又遭遇了病虫害,很多树苗甚至病死,产量很低,没赚到什么钱,还倒贴了不少钱。终于遭到了妻子和家人的不理解,为什么不能只开个小店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呢,但是他还是用他的坚持说服了他们,他认为有了梦想,而且向着梦想的方向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做出成绩,绝对不能轻言放弃。凭着一股坚强的信念,他开始思索问题的关键所在,更加意识到学习种植技术尤其是树种选择、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的重要性。于是,他只要一有时间就到网络上、书本中学习查阅相关树种选择、种植、剪枝、病虫害防治等基本技术,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不懂的地方请教村里有经验的老种植户,向技术员咨询相关方面的知识,通过学习,使他对的种植技术有了较为完善的了解。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三十多亩果树有了很好的产量,年收入可达到5万多元。
他的成功,好多村民也看在眼里,妻子和家人也不再反对。刘富海不仅吃苦耐劳、勤奋好学,而且淳朴善良、热心助人。他富了不忘本,一心想着让村民也能过上好日子,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很多村民们也纷纷开始发展种植果树,无私向村民传授养殖技术,指导村民科学种植,替村民解决销路等等,得到了村民们的交口称赞,充分展现了一名新时代好党员的风采。
第四篇:农村人性格剖析
农村人的城市梦一
很多4,5岁的小孩就满口脏话,10岁左右的男孩就抽烟,在父母怀抱里面喝酒,女孩子开始穿耳孔,涂口红。而且父母引以为了。
为了点钱兄弟反目,不孝敬父母,邻里的流血冲突。一旦有人生病,就是兄弟姐妹,首先也想到了钱上面。
因此我们想看下所谓的农村的一部分精英,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生存状况。结果发现相比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几点显著不同:
1、农村学生理想要低。大多把在城市立足,买房子,车子,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作为自己大学的目标。而对出国,对外界关注,做学术的兴趣等方面有追求的比例明显要小于城市学生;
2、接受新事务。农村学生有一种特别的精神优越感。城市学生很少意识到农村同学和自己的差别,而农村同学却常常意识到自己是农村学生。城市学生的一些消费对农村学生客观性排他,而农村学生更多主观性排他。对自己常常有一种特别的精神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却常常容易使得农村学生特别感到自己受到伤害;
3、学生工作。农村学生在学生会,合唱团,艺术团等活动中的参与度要低,而且有特别特长的也不多见。
4、学习。农村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并无特别的突出,而同时在外语,计算机和一些分析性课程中劣势明显,而且创造力较差;考托福,GMAT,CFA等考试人数比例要小
5、个人其它能力。很多农村学生有很差的个人习惯,比如个人卫生,与老师关系等方面。与人沟通能力不强,想法较为单一,合作精神不足。
6、个人规划:理想主义者较多(这可能来自于其独特的精神优越感),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道理没有明确规划的居多。对爱情也是理想主义居多。对找工作等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有意识的能力准备的居多。
我们发现,整体上讲,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在适应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上还是有一些差距地。而特别致命的一点是,农村学生更容易去模仿身边的人(包括观念,消费,知识结构等),缺乏自信和自尊心脆弱,容易受到伤害。而同时其普遍人生目标较低,容易小富而安。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农村同学,本来可以更加优秀。但是他们把很大部分经历用在了向别人证明自己,而并未用来认真思考自己的道路,从而使得他们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而这种不自信和内在的自卑心态,往往使得他们自己束缚了自己。
我们很多人从心底其实想帮组农村来的同学,因为我们认为能够从更差的环境里面到达同样的学校,得付出更多的努力更优秀才有可能。然而实际上我们常常发现,城市学生常常把读大学看作人生的起点,入学后目标更加明确,对社会,历史等的关注更为广泛;而最不理解的是很大一部分农村同学,把进入大学当作了自己人生的很大一个成功了,打游戏,补考,违反纪律的大有人在。而同时在消费方面也盲目攀比,有时候觉得他们的父母辛苦在工地上干活一天才挣20块钱,还得忍受病痛,高温和非人的待遇,可是他们却在高消费上攀比,实在令人心痛和无话可说。有的时候不得不暗暗怀疑这些天天沉迷于游戏与网络的农村同学是不是还有良知和家庭责任感。
一个人的成功其实不在乎他的起点,而是在乎他的志向,道德,有效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和十年前相比,现在很多农村学生不仅在起点上落后于城市学生,而且在志向,努力等各个方面并不如十年前的农村学生,这其实最令人警醒。
而同时,农村的学生应该认识到,获取别人尊重不是抱怨,不是逃避,不是攀比和别人一样。而是自己上进,努力,尊重别人,让所有人在你身上看到未来的希望和体现出来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心灵高雅和宽容。
因此,我觉得一些农村同学应该主动承认客观的差距,不能再活在自己脆弱的自尊和廉价的愤怒之中。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认认真真做点事情,才是改变自己和家庭的根本途径。要知道,人能够改变自己命运的只有自己,人最终的成功不在乎起点,而是那颗永远最求高尚和更高目标的心。
不同的生活背景,活出来的人性格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在农村,相对较穷,与城里人在一起的时候,常感自卑,所以骨子里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城里有的人他一定要有,用的、穿的、吃的都要比城里人好,性格已经有所扭曲,无可否认他们事业上会获得成功,但是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常常带有攻击性。
工作良久,各种人群接触后有些不同感觉,农村人性格比较急噪,比较直爽;城市人性格叫温和,较能沉得住气,也许是因为在单位等集体中磨砺久了,而农村人因为没有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环境中磨炼过,所以普遍性格比较原始,比较真我本色,所以脾气暴躁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了!
农村人不适应现代都市生活的例子可能你没有看到过,可是,在我身边就的确存在这样的人啊!
我讨厌自以为是的农村人。“自以为是”可能是个体现象,“农村人”代表着他们的见识普遍具有局限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农村出来的大学生在城里找到不错的工作,在生活相对富庶了之后,在他们的心里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我的一切都要比城里人强。包括给孩子买的奶粉也要最贵的、进口的等等。
农村人的性格是比较内向,内在品质不错,显现出来的形象不够大气.人是环境的产物,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第五篇:膨胀人发特色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膨胀人发特色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鄄城县郑营乡党委政府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人发资源,创新发展思路,精心打造特色产业,不仅使郑营乡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发原材料和发制品购销集散中心,赢得了“中国发都”的美誉,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税收增长和就业增加,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立足优势,明确人发产业发展定位
人发购销、加工在郑营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郑营乡开始出现一些人发购销户,90年代,就有不少人开始从事人发购销和简单加工,此后,人发经营户逐年增加,人发产业迅速膨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人发经营户在购销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购销、加工、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实现了资本积累,大力发展人发产业优势明显。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特有的资源优势,围绕头发作文章,确定把发展人发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全乡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应的鼓励措施,因势利导,力促全民创业。全乡群众,有钱的,搭棚建厂搞加工,没钱的,帮人拉发扎发套,或者外出收购原材料,很快在全乡出现了干部领办、合股联办、邻里帮办的竞相发展热潮,涌现了“鸡窝变车间、伙计变老板、小户变大户”的可喜景象。同时,来郑营进行人发交易的客户也络绎不绝,自发形成了以郑营、钟楼等村为中心人发交易市场,市场交易场面每天都红红火火。
二、筑巢引凤,搭建人发产业发展平台
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1999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郑营村靠近鄄巨公路的开阔地带规划建立了占地260余亩的大型人发皮毛市场。为进一步拓展人发市场发展空间,2009年,又在原来人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新建钢结构连体厂棚8万平方米,设立固定经营门市302个、固定室外摊点1260个,并组织工商、税务、公安、安检等部门人员成立了人发市场管理委员会对市场进行全方位管理,最大限度地为人发经营户提供服务,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多家客商前来交易,人发皮毛市场年吞吐量、交易额逐年增加,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发购销集散地、发制品加工基地、国内外发制品及生产用品厂商聚集、交流中心。人发市场的形成和壮大,增加了人发原料的供应能力,辐射影响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鄄城县年人发吞吐量在3000吨左右,交易额15亿元,其中郑营人发市场交易量就达2500多吨,交易额10多亿元,青岛50%、天津80%的人发加工企业的原料来自郑营。人发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刺激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人发经营,形成了广大的人发购销网络。目前,全乡已发展人发购销加工队伍1.2万人,人发经营专业村22个。收购人员跑遍全国各地,并在各省市设点代购,有的延伸到越南、缅甸、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周边国家。
三、产业招商,推进人发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郑营乡在强化人发产业经销管理的同时,依托人发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从治理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壮大人发产业,促使人发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提高了本地人
发展人发企业的积极性,还吸引了青岛、天津等城市以及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客商来我乡投资。目前,全乡小规模加工户发展到1786户,拥有10万元以上资产的人发加工户达到1327户,全乡人发加工企业发展到9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一般纳税人79家,深加工企业12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8家。人发加工业由以档发为主的初级加工向生产发帘、发套、发块、假发配件、公仔头、人发工艺品等深加工产品拓展,加工档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生产档发1500多吨,各种假发制品达到500余万件,在全乡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市场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企业为龙头,购加销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
四、优化服务,力促人发产业做大做强
在完成了人发企业数量由少到多量变过程的基础上,郑营乡有计划地推进产业规模化,着力培植“顶天立地”的规模企业。制订了年培育3-5家千万元以上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的战略目标,筛选了一批骨干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一企一策,制订优惠政策,在服务协调、信贷支持、税收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了副科以上干部服务项目联系卡制度,和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实际问题,并且承诺问题解决时限,为企业的运营和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外部环境,鼓励骨干企业膨胀规模,扩大生产。与人发打了20多年交道的董如勤,足迹遍及全国各地,靠购销人发起家,2001年成立了兴达发制品有限公司,年出口交货值在500万元左右。2009年,在机关干部吕明进的协调
下,与青岛客商联合,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年出口交货值达到7500多万元。在郑营,像兴达一样规模的企业目前已有10多家。
五、产业效应,拉动民营经济快速膨胀
人发产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聚集效应和拉动效应,不仅延伸了人发产业链,形成了人发产业群,而且带动全乡乃至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综合效应充分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乡从事人发购销加工的人员,年人均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二是民营经济快速膨胀。家纺、畜产品加工、人发、裘皮、皮毛玩具加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粉皮粉条、弹簧、中药材、条柳编等产业经济迅速崛起,以人发为主导产业的机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人发、中药材等五大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壮大,个体工商户达到3000余户,民营企业总量达到130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到了4万多人,民营经济已成为全乡较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六、企业反哺,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人发为主导产业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切实增强了乡镇经济的综合实力,全乡税收由2005年的362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760万元,今年1-10月份,税收达到3950万元。郑营乡依托乡镇财力的不断提升,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镇通柏油路里程达1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完成村庄规划14个,改厕1200多座,改灶400多座;清淤沟渠65公里,新挖沟渠6500米,新打机井150多眼,修建桥涵20多座;规划建立了占地1000多亩的工业园区,完善了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已有近30家投资过千万的企业入驻园区。二是努力发展社会事业。中小学校新建楼房面积8500多平方米,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初见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一处,设立村级文化大院20余个,组建村级文化书屋4个,秧歌队、武术队等民间文艺团体活动频繁,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标准编制了郑营乡中长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雅的新型小城镇。依照规划,董庄、苏桥等四个新村正在建设,建成后,可入住2026户。占地1200亩的金堤新区和占地360亩的新城豪庭等城镇开发项目已经完成总体规划和部分详规,一些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人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的改善,而且激发了全乡党员争先创优激情和干劲,促进了全乡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在服务人发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担重担,挑大梁,领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任。各基层党组织在协调解决群众、企业发展难题,为产业发展搞好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各类产业协会,切实为群众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有效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目前,全乡35基层党支部没有一个瘫痪或半瘫痪班子,成为引领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坚强堡垒。
(鄄城县郑营乡张正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