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邻法的关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邻法的关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有自己特殊的调整对象,即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然而,市场经 济体制下有很多其他的法律制度也可以调整市场竞争行为,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 他很多法律制度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与反垄断法、民法和知识产权法则有着更为 密切的联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同属于竞争法范畴,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互为补充。但 另一方面,二者又有很多不同之处,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1.二者的差异。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差异首先在于它们的不同立法的,继而是执行它们的不同程序和不同的执法机关。从立法目的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反对经营者出于竞争目的,违反市场交易中诚信的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通过不正当手段攫取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因此,它首先保护的是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善意经营者的利益,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追求的价 值理念是公平竞争。
反垄断法则是从维护市场的竞争性出发,目的是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者,以便使 交易对手和消费者在市场上有选择商品的权利。根据反垄断法的理论,只有当市场上出现了垄断或者垄断趋势的时候,政府方可干预市场,干预的目的是降低市场集中度,调整市场结构。因此,概括地说,反垄断法所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自由竞争,目的是保障企 业有自由参与市场竞争的权利,提高经济效率和消费者的社会福利。
正是出于不同的理念,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关注企业在市场上相互竞争的行为,目的是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所关注的则是排除竞争的行为,如竞争者之间的协调行为,或者大企业的合并,目的是防止市场上形成垄断或者寡头垄断的局面。一个违反反垄断法的行为,如竞争者之间商定商品或者服务的价格,因为这个行为没有损害任何竞争者的利益,从而不会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另一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如假冒商标或假冒专利,这些行为因为不会影响市场竞争结构,不会减少市场上竞争者的数目,反垄断法也不会把它们视为是违法行为。
当然,反垄断法中也有关于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特别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规定,如禁止这种企业的搭售行为或者价格歧视行为等。然而,反垄断法制止这些行为不是因为这些行为不公平或者不正当,而是因为这些行为会加强行为人已经取得的市场支配地位,恶化市场竞争条件。因此,反垄断法关于企业市场行为的规则只是针对那些拥 有市场支配地位的大企业。
2.二者相互补充。有些国家或者地区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合并立法,如匈牙利1996年修订后的《禁止垄断和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法》以及台湾1991年颁布的《公平交易法》,这首先是因为二者都是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都是为了推动和保护竞争,从而有着相同的经济政策,即都是禁止企业以不合理的手段谋取利益,损害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尽管一个是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另一个是反对限制竞争行为,但这两种 法律制度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首先,一个国家有条件制定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其前提条件是这个国家的经济生 活中存在着自由竞争。如果没有自由竞争,经营者就不存在自由订立合同的可能性,也不会出现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前,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向谁销售,都是由政府计划事先规定了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没有订立合同的自由,自然不会出现虚假广告或者窃取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出台的前提条件是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有了自主经营权,它们相互间有可能展开竞争,从而才会有谋求经济利益甚至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动机。因为打破垄断和引入竞争是国家颁布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因此可以说,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行 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反垄断法也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配合和补充。如果一个国家只是反对垄 断,而不反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企业就可能会滥用它们的自由竞争权利,随意侵犯其他企业的正当权益,或者侵犯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对限制竞争和反对不正当竞争是同等重要的任务。市场经济体制下既然会同时出现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就会成为一对双胞胎,它们的产生和发展都 是市场经济本能和内在的要求。
3.交叉关系。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不仅互为条件,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交叉存在.如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第12条规定,“经营者销售商品,不得违背购买者的意愿搭售商品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条件。”这些行为之所以被视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因为它们是不合理的市场行为。但另一方面,这些行为如果真正达到损害市场竞争的程度,行为人一般都占有市场支配地位。这些行为从而可以被视为限制竞争的行为,或者垄断行为,受反垄断法的制约。台湾《公平交易法》中关于转售价格协议的第18条以及拒绝交易行为和歧视行为的第19条,也是这种情况。它们虽然在该法中被视为不公平交易行 为,但这些行为同时也是垄断行为。
即便在竞争理论高度发达的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也存在交叉情况,如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的总则性规定和德国反对限制竞争法第19条和第20条的规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行为人在商业交易中以竞争为目的而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行为。根据反对限制竞争法第19条,如果一个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以对市场竞争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式且无重大的合理性,损害其他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可能性,或者提出有效竞争条件下不可能有的报酬或者其他交易条件,或者对处于相同地位的交易对手不合理地实施不相同的交易条件,或者拒绝竞争对手以适当的报酬进入自己的网络或者其他基础设施,这些就构成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第20条也有类似规定,如第1款规定,占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或者企业联合组织,不得在同类企业通常均可参加的商业交易中,直接或者间接地不公平地阻碍另一个企业,或在无重大理由的情况下直接或者间接给予另一个企业不同于同类企业的待遇。上述条款都使用了“不合理” 或者“不公平”等字眼。这些词语即便在德文上,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通常使用的“不正当”一词也没有实质性差别。这即是说,反对限制竞争法第19条和第20条中的限制竞争行为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第1条,即可被视为是违背善良风俗的行为,从而是 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从适用法律的先后次序来说,垄断企业或者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 行为应当适用反对限制竞争法。即便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对限制竞争法中都有关于市场竞争行为的规定,但后者是专门针对垄断企业或者占市场支配地位企业的滥用行为而制定的。德国联邦法院已在某些限制竞争的案件中适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联邦法院的这些判决受到德国很多法学家的批判。
如依蒙嘎教授(U.Immenga)指出,判定一个行为的 “不合理性”(Unbilligkeitsurteil)和判定这个行为的不正当性(Unlauterkeitsurteil)是一样的,从而不能说这些案件不能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但这些案件优先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会损害反对限制竞争法的立法目的。
德国联邦法院甚至在1999年还出现过在限制竞争行为的案件中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 情况。虽然不能评说这些判决一定是正确的,但至少可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 法在保护竞争和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方面相互起着补充性的作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民法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民法的关系可追溯到法国法院1850年依其民法典第1382条对不正当竞争案件所作的判决。在这个判决中,法国法院首次使用了“不正当竞争”这一概念,法国民法典由此也被视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母法。时至今日,法国法院对不正当竞争行为基本还是依据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和1383条关于不法行为的总则性条款进行判决的。
德国1896年颁布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专门法,与民法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最初,这部法律只是规定了一些对市场竞争特别有害的行为,如误导性广告、诋毁竞争对手、假冒商标、窃取商业秘密等。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对于该法没有规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就得适用德国民法典第826条和第823条第1款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以弥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漏洞。即便1909年德国在其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增加了总则条款,德国法院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判决仍有适用民法中禁止侵权行为规定的情况。与适用总则性条款的情况相比,适用民法侵权行为法的主要是一些不存在竞争关系的案件,如抵制交易以及淡化商标的案件。此外,即便一个行为是以竞争为目的,法院也不是绝对排除适用民法。法院在很多案件中都要考虑,适用不正当竞争法的某一规则不适当的时候,适用民法的相应规则是否比较适当。这特别表现在时效的规定上。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1条,停止侵害请求权和损害赔偿请求权,自请求权人知悉有关行为以及有关义务人之时起6个月内消灭诉讼时效。然而,德国民法典第852条规定的诉讼时效则是3年。如果一个反不正当竞争行为同时也符合民法典中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例如一个诋毁竞争对手的行为既满足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4条的构成要件,也符合民法典第824条的构成要件,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能会认为,该案件不应当由于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具有竞争目的就可以适用一个期限较短的诉讼时效。由此看出,德国反 不正当竞争法至今与民法还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市场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反垄断法、民法和知 识产权法在这方面也起着相互补充的重要作用。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民法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首先,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民法一样,都是调整平等当事人的关系。具体地说,因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很多是明显的侵权行为,特别是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个法律实际上也是调整平等当事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民法中的其他制度一样,应当适用《民法通则》第4条中 “民事活动应当遵循的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表现为行为人不正当地攫取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这些行为除了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可以适用民法中的侵权行为法,特别对那些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没有作出规定的行为,如淡化商标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出于竞争的目的,而是损害了权利人的利益,可以通过民法中关于侵权行为的规定来处理。此外,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民法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民法对某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受害者可以提供更大的保护。如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
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排除损失。这条规定对企业名称权的保护程度显然大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3款的规定,因为该条款提供的保护只是为了避免引起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混淆。最后,与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相比,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除了第20条,几乎没有民事责任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就得依据民法通则,特别是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当然,也不能把反不正当竞争法简单地视为民法。因为从功能上看,反不正当竞争法 已不再是民法上的侵权行为法,单纯保护竞争者的合法权益,而是以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为中心,成为调整国家、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利益而规范经营者市场竞争行为的法律制度。从60年代国际上掀起消费者保护运动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如瑞典设立了市场法院,凡涉及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保护的案件全部由市场法院一并审理。此外,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机关来看,就更不能被视为是民法。因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要执法机关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属的公平交易局,该机构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主要是行政查处,这就使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一定的公法色彩,体现出国家的公权力。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
有人说,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知识产权法。也有人说,知识产权法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些说法虽然不对,但都说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知识产权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很多涉及知识产权法的内容,如第5条中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行为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第10条中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因此,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保护知识产权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可以被视为知识产权法。另一方面,无论是专利法、著作权法还是商标法,其出发点都是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专有权,制止未经权利人许可而违法使用这些专有权的行为。因此,知识产权法在保护合法权利人的同时,必然起着保护公平竞争和维护竞争秩序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知识产权法可以被视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知识产权法的密切关系,也可以通过 1993年10月颁布的我国反不正 当竞争法得以说明。1992年初,中美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在该备忘录中,我国政府不仅提出要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规定保护知识产权,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承诺将在1993年7月1日前按照备忘录规定的保护水平向立法机关提交法律草案,并尽最大努力于1994年1月1日前通过并且实施该法律。这虽然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中的一个花絮,但它说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颁布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结果,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需要,也是保护知识产权的重要手段.但是,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毕竟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它们的差异主要表 现在不同的立法宗旨。一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以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保护公平竞争为己任,因此,除了制止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它还对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做出了禁止性规定,例如商业贿赂、虚假广告、欺骗性有奖销售行为等等。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作为保护知识产权的专门法律制度,必须得明确受法律保护的智力成果和不受法律保护的智力成果之间的界限。例如,专利法必须规定取得专利权的条件和程序,商标法必须规定注册商标的条件和程序,版权法必须规定版权的保护期以及版权的归属问题等等。正是因为这两种法律有不同的立法目的,当一个市场竞争行为出现了两种法律可 以同时适用的情况时,应当分清适用法律的先后顺序。
一般来说,受到知识产权法包括商标法、专利法以及著作权法保护的专有权利,它们应当优先适用知识产权法,而不是优先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这即是说,它们通过知识产权法得到的保护不应当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被扩大或者被缩小。例如,一个发明如果没有申请专利,或者虽申请了专利但是没有得到批准,或者专利已经过期,在这些情况下,人们对这个发明一般可以自由进行仿造。反不正当竞争法不能制止这些仿造行为的理由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可能修正知识产权的立法者关于专有权保护在形式上或者实质上的要件,也不可能提高它们受保护的期限。与此相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能 阻止人们发表或者使用一个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然而,当一个仿造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时,人们就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制止这种行为。这里所指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首先是指经营者有意混淆产品来源的行为。因此,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即便它们的权利人没有申请专利,或者虽然申请了专利但没有得到批准,仍然可以通过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保护。有些不正当竞争的行为虽然不存在混淆产品来源的情况,例如擅自使用他人的知名商标作为自己企业字号的行为,目的是通过傍名牌抬高自己企业的声誉。这种行为即便不构成侵犯商标权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认定为是违法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 争法对知识产权保护起了重要的补充性作用。
第二篇: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一)不正当竞争的概念与特征
不正当竞争,是与正当竞争相对称的一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不正当竞争泛指一切有害于市场竞争的行为,包括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狭义的不正当竞争,则是指经营者为了争夺市场竞争优势,违反法律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采取欺诈、混淆等不正当手段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并损害消费者和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交易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指的不正当竞争,专指狭义的不正当竞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根据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可以概括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行为主体的特定性。不正当竞争是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实施的行为,所以,从事不正当竞争的主体只能是市场经营者。所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以下所称商品包括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特定情况下,也包括不具备法定经营资格的自然人,如企业内部职工侵害商业秘密的行为。
2、行为目的的明确性。经营者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目的是为了参与市场竞争,这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市场主体实施的一般侵权行为的重要区别。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实施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竞争者与受害的经营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即二者往往同为某类商品的经营者或者某类服务的提供者。
3、行为方式的不当性。不正当竞争行为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违法行为,而法律对这种违法性的判断,往往采用公认的道德标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构成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本质特征,只要违反了公认的商业道德,便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禁止的行为。
4、危害后果的社会性。不正当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整个市场秩序,具有了社会危害性。基于这种危害后果的社会性,法律将不正当竞争行为从一般的私法领域上升到公法领域,通过具有公法性质的竞争法予以规制。一个行为即使并未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但只要它的存在可能会危害正常市场竞争秩序,就应该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裁。
1、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
与前所述,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都有着广义与狭义的区分,但在探讨二者关系时,是将其作为部门法意义上的概念来使用的,即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是竞争法的两个并列部门法。作为竞争法的两个独立的分支部门,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是保护公平竞争的两个重要的法律,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保障和促进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区别角度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有差异:(1)调整对象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是经营者从事不正当竞争活动而引起的社会关系,其所规制的对象是狭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反垄断法调整则是经营者以及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所从事的垄断行为、限制竞争行为等反竞争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其约束的是经营者以及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的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2)价值理念的不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是反对经营者出于竞争的目的,违反市场交易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攫取他人竞争优势的行为,其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以避免善意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受到损害,从而达到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追求的价值理念是公平竞争。反垄断法则是从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出发,通过规制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防止少数经营控制或操纵市场,从而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竞争者,保障经营者能够开展自由、有效的竞争。所以,反垄断法所追求的价值理念是自由竞争,保障经营者能自由参与市场竞争。(3)保护的对象不同。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立法宗旨都关涉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二者所保护的对象有所差别:反不正当竞争法侧重于保护受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当事人,一般表现为特定的经营者;而反垄断法侧重于保护自由、公平的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其所保护的是竞争而非竞争者。(4)法律属性存在差异。在许多国家,不正当竞争行为被视作侵权行为,侵害的往往是特定的受害人的利益,相应地,反不正当竞争法被认为是民法的特别法,具有私法的性质。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虽然也体现了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但更多的则是体现为对个体利益的保护。而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危害的首先是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反垄断法尽管不排除对受害人的个人利益的救济,但更主要的却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具有浓厚的公法色彩。
从联系角度而言,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密切关联:(1)终极目标基本相同。作为竞争法的分支部门,无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是反垄断法,其终极目标都在于促进和维护自由的竞争机制和公平的竞争秩序,规范市场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2)规制对象存有关联。虽然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的是上正当竞争行为,反垄断法规制的是垄断行为和限制竞争行为,但这三者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绝对界限,有的还可能出现相互转化。比如低价倾销、价格歧视等行为,既可视为限制竞争行为而受反垄断法规制,又可纳入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基于此,有些国家采用合并立法模式,将反不正当竞争、反限制竞争与反垄断合并立法,规定于一部竞争法之中。(3)制定实施互为补充。作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部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相互配合,互为补充。一个国家制定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前提条件是市场上存在着自由竞争,如果没有自由竞争,就不会有不正当竞争,所以,反垄断法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同时,如果只反对垄断,而不反对不正当竞争,经营者就有可能滥用其自由竞争的权利,随意侵犯其他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因而,反垄断法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配合与补充。可以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是市场有效竞争的双翅,二者的共同振动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建房相邻关系协议书
建房相邻关系协议书
甲方:公民身份号码:
乙方:公民身份号码:
甲方将于近期建房,与乙方的土地相邻,为了顺利建房,处理好邻里关系,经甲乙双方自愿协商,就相邻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所建房屋整体向南面公路,东面为乙方土地。
二、甲方所建房屋的东面墙体(与乙方土地相邻)不开窗,不开门,不留通道。
三、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均不得反悔,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另一方施工。今后,无论是乙方自己建房,还是将土地置换给他人建房,甲方均无权干涉。
四、如甲乙两方当事人变更,不影响本协议的法律效力。
五、补充条款:
六、本协议长期有效,以上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协议自签字之日开始生效,如果任何一方违约,将通过司法机关仲裁解决。违约方愿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对方损失。
双方协议人签字
甲方:乙方:
证明人:
年月日
第四篇:建房相邻关系协议书
建房相邻关系协议书
甲方:叶XX,男,公民身份号码:330322XXXXXX,住址:浙江省XXXX号。
曾XX,女,公民身份号码:330322XXXXXX,住址:浙江省XXXXX号(系叶XX妻子)。
乙方:王XX,男,公民身份号码:330322XXXX,住址:浙江省XXXXXXX号。
李XX,女,公民身份号码:330322XXXXX,住址:浙江省XXXXX号(系王XX妻子)。
甲乙双方的房屋相邻,甲方将在XXXXX号拆建房屋,为了顺利建房,明确房屋四至,处理好邻里关系,经甲乙双方自愿协商,就相邻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建房四至:甲方原旧房拆建,新建房屋整体向东面,即乙方方向迁移约1.5米后重建,并由原1层楼扩建至4层楼。甲方原旧房东面墙体与乙方房屋西面墙体相距约2.8米,甲方房屋新建后约1.5米。
二、将来乙方建房时,甲方应予以配合,今后乙方在现址上拆建或加盖楼层(不高于4层)及前方、右方扩建,甲方不得干涉乙方建房,甲方应无条件接受乙方建房的请求,在乙方建房审批时也无需甲方签字同意,即视为甲方已同意。将来甲方若将产权过户给第三方,甲方应告知第三方此条款,作为房屋转让的前提条件。
三、甲方建房时需柱桩基础施工,应保持乙方房屋安全,如在建房过程中对乙方房屋造成损害的,经相关部门鉴定,应由甲
方承担责任的,包括鉴定费用等甲方应负责赔偿。今后乙方拆建时,需柱桩基础施工,也应保证甲方房屋安全,如在建房过程中对甲方房屋造成损害的,经相关部门鉴定,应由乙方承担责任的,包括鉴定费用等乙方应负责赔偿。
四、本协议签订后,双方均不得反悔,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另一方施工。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约定。
甲方:乙方:
第五篇:房屋相邻关系协议书
导语:关于房屋相邻关系协议书,本协议系甲、乙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违法情形。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甲方:xx运集团有限公司xx分公司
法定代表人:叶xx,经理。
乙方:
甲、乙双方系邻居,乙方房屋的东侧墙壁紧贴甲方的西侧院墙。现甲、乙双方均欲将自己的房屋拆除新建。乙方在拆除旧房过程中不慎将甲方的西侧院墙毁坏。甲、乙双方为处理好相邻关系,经双方当事人、xx县公证处工作人员以及中间人共同在施工现场勘验、测量后,依法在自愿、平等协商的基础之上,达成如下相邻关系协议条款,愿共同遵守:
一、甲、乙双方房屋的土地使用权范围以各自旧房根基为准,双方无任何所有权纠纷;甲方西侧院墙内的建筑物与该院墙(内壁)北部相距1.94米,南部相距1.91米(具体测量点以后附平面图为准)。
二、甲方同意乙方先行施工,但乙方应保证在本协议签订后2个月内建起房屋的第一层。第一层房屋建成(仅以浇顶为准,不包括装修)后7日内,乙方应将其毁坏的甲方的西侧院墙依原样修复(即修复后院墙的长、宽、高以及该院墙与甲方院内建筑物的间距等均应与该墙未毁坏之前相同),修复所需之泥沙砖石及工人工资等均由乙方负担;
另外,乙方所建新房的东侧房檐不得超越甲方的西侧院墙。同样,甲方所建新房的西侧房檐也不得超越甲方的西侧院墙。
三、乙方在将甲方的西侧院墙修复完毕前,不得施工建筑新房的第二层及以上楼层,否则甲方有权阻止乙方施工。乙方将甲方的西侧院墙修复后,甲、乙双方均可依法按照各自的规划要求施工建房,在对方未违反规划的前提下,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止对方施工;
四、双方在施工过程中及工程结束后,均应保证水路和出路维持双方施工前的状态,任何一方不得另行开辟水路和出路。若一方必须另行开辟水路和出路,则应以不侵害对方的合法权益为前提,并应征得对方同意;
五、双方施工过程中及工程结束后,在对方未违反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任何一方不得因对方新建的房屋影响自己房屋的采光、通风等相邻权利而要求对方赔偿。
六、本协议系甲、乙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无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违法情形。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xx县公证处存档一份,自甲、乙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任何一方不得违约,若有违约,则违约方应向守约方支付违约金五万元整。
七、本协议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协商结果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 乙方: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附:甲乙双方相邻关系平面图(该附图系本协议的正式组成部分,与协议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