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11:38: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

第一篇: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

【发布单位】国务院 【发布文号】国发[2005]24号 【发布日期】2005-07-11 【生效日期】2005-07-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国发[2005]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2004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不仅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05年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要继续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分配关系,进一步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做好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明确任务和要求,扎实做好今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规范和完善农村分配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加快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工作总的要求是:按照不断深化、综合配套、巩固完善、探索创新、有所突破的思路,认真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努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进一步探索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确保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加强领导,制定计划,明确分工,抓好落实。

二、加强分类指导,继续加大减免农业税力度

2005年要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进一步降低其他地区农业税税率,其中,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1个百分点的省份再降低4个百分点,2004年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的省份再降低2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与正税同时减征或免征。全面取消牧业税。因减免农(牧)业税而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中央财政将安排专项转移支付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方案由财政部会同国务院农村税费改革工作小组制订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省级财政和有条件的市、县财政要继续安排必要资金支持基层改革,不得将减免农业税形成的资金缺口留给基层。鼓励地方根据自身财力条件,自主决定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其自主免征农业税减少的收入从2006年开始列入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测算补助基数。

三、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

积极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试点。2005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选择至少1个有代表性的市(地)或若干代表性强、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工作扎实的县(市)进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按照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要求,对乡镇内设机构实行综合设置。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从严核定和控制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由省级政府实行总量管理,确保5年内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只减不增。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实行分类管理的要求,整合现有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强化经营性事业单位自我发展能力,使其逐步走向市场。

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支出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特别是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县级人民政府要根据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和自有财力,统筹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两免一补”(免课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的实施,确保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确保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加快中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加大城乡教师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农村学校建设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严禁不切实际超标准建设。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工作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继续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确保乡镇正常经费支出需要。积极推行和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中央财政要采取奖励和补助措施,引导省、市两级人民政府在财力分配上向财政困难的县乡倾斜,鼓励县乡增收节支、精简机构和人员等。完善城乡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道路、供水、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四、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做好乡村债务的核实和化解工作

要采取切实措施,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各地一律不得给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乡镇政府一律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要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对违反规定发生新债的乡村,必须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历史上形成的乡村债务,要以县为单位,抓紧进行清查核实,摸清底数,加强审计,明确责任,分类登记,逐步化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责任,积极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要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五、以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新机制

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设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民兴修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给予适当补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在坚决按时取消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和兴办其他农村公益事业的新机制、新办法。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展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要积极探索政府资助的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鼓励农民兴办农村公益事业。

六、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减轻农场职工负担

要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按所在地政策同步减免农(牧)业税,将农场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费”的收费全部免除,防止通过调整土地承包费加重农场职工负担,把税费改革的好处切实给到农场土地的承包经营者。国有农场的改革方向是,实行政企分开,按市场规则组建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经营管理企业。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属地管理、积极稳妥的原则,开展以剥离办社会职能、减少管理层次为主要内容的国有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七、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督查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各地区要继续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督查工作,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改进方式,采取定期检查、重点抽查、明察暗访、蹲点调研等形式,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确保各项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要加强对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抓紧制订并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考核办法。继续深入治理各种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加强对各种涉农收费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涉农收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禁越权审批涉农收费项目或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坚决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不准收取承包费。健全群众信访反馈监查制度,对农民上访比较集中、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要及时派出调查组进行核实处理。

各地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健全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机构,完善职能,建立健全制度,明确目标和任务。有关部门要认真制订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方案,指导和推进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五年七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冀政[2005]81号)

【发布单位】河北省 【发布文号】冀政[2005]81号 【发布日期】2005-09-23 【生效日期】2005-09-23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北省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冀政[2005]81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和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做好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全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任务是:按照不断深化、综合配套、巩固完善、探索创新、有所突破的思路,继续推进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包括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各项配套改革。

二、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机制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支持“三农”工作的力度,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职能,形成在政府投入带动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和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的投入。

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通过政府适当补助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农村生产公益项目投工投劳。进一步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探索建立兴办农村公益事业的激励机制,促进农村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健全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长效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坚持和完善减轻农民负担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和专项治理的部门责任制度,抓紧制定并认真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的考核办法。继续抓好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和涉及农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的落实。要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督查工作,及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确保各项改革政策的全面落实。深入治理农村教育、计划生育、用水用电、修建道路、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领域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行为;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监管,坚决抑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加强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和对农民补贴的专项审计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不准收取承包费。要健全群众信访反馈监察制度,对农民上访比较集中、反映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及时派出调查组进行核实处理。对违反规定加重农民负担、造成恶劣影响的案(事)件,要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曝光。

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工作要坚持试点先行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积极稳妥地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

(一)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适当调整乡镇经济管理职能,把工作重点从招商引资、生产经营等具体事务转变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和营造发展环境上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努力建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各试点县(市)要依据人口、面积、区位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探索对不同类型的乡镇确定不同的机构和岗位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将财政拨款逐步由“养人”为主向“办事”为主转变。积极探索推行乡镇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形式,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活力和整体功能。改变工作方式,规范办事程序,切实提高乡镇工作效能。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要坚持先行试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前期试点中各设区市除确定的试点县(市)外,不宜再把面铺得过宽,把试点单位搞得过多。当前要集中精力重点抓好试点县(市)的改革工作,待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不搞试点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严格控制乡镇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有关政策,做好控编减员工作,妥善安置分流人员。

(二)切实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巩固和完善财政分级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的管理和监督,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投入的责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关于“三个增长”的规定。各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收所形成的可用财力,按年初预算同比例用于教育,确保全年本级预算执行结果实现一般预算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新增教育事业发展经费,70%以上用于农村教育。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各县(市、区)要确保不低于20%的比例用于农村中小学改善办学条件及补充公用经费。省和设区市要进一步增加转移支付,重点向贫困地区和财政困难县倾斜,增强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保障能力。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学校公用经费要按标准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对财力不足、保障确有困难的县,由省和设区市两级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足。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和建设纳入县级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新增危房主要由县(市、区)、设区市政府负责统筹安排资金予以解决,省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予以补助。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以县(市、区)、设区市为主,省级予以适当补助。要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已由国家负担;免杂费所需资金,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部由省级负担;扩权县(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除外)由省级和县级共同负担;其他县由设区市和县(市、区)两级负担。

各试点县(市)要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机构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教育人事管理体制,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撤销乡(镇)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机构,打破中小学校长终身制,全面实施教师全员聘用和资格准入制度,严格中小学编制管理,精简和压缩非教学人员。鼓励和引导城镇教师到乡村执教,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制定新的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加快调整步伐,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办学,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三)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各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根据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确保乡镇必要的支出需要,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要创新县乡财政管理机制,鼓励县乡增收节支、精简机构和人员。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办法。省、设区市两级安排转移支付资金要向财政困难县乡倾斜,确保财政困难县乡工资的及时足额发放和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道路、供水、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的投入。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步改善农村卫生医疗条件。积极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确保供养经费。

各试点县(市)要积极探索试验县乡财政体制分类改革。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产业聚集度低、缺乏主体税源、短期内不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中心、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实行“收支统管、核定收支、超收奖励、节支留用”的统收统支加激励的财政体制,把乡镇作为县财政的预算单位,由县财政对乡镇收支实行分户核算,保障乡镇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非农产业聚集度较高、财政收入规模较大的乡镇,实行“分级管理、支出定责、收入分享、责权统一”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扩大乡镇财政收入来源,明确乡镇政府的支出责任,健全乡镇财政职能,提高乡镇财政保障水平,发挥乡镇财政对城镇化建设的促进功能。各扩权县(市)要积极自主试行县乡财政体制分类改革,试行方案报省财政部门审核。

各试点县(市)制定的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由设区市审定,报省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备案。

五、切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

(一)做好今年农业税减免工作。2005年全省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其他县(市、区)农业税税率在2004年基础上再降低2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减征或免征。国有农垦企业以及有农业收入的其他农业税纳税单位,执行所在地农业税减免政策。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周密部署,广泛宣传,规范操作,确保2005年减免农业税政策的全面落实。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的县(市、区)要按照已经确定的计税面积、常年产量和降低后的税率,重新核定农民2005年应缴纳的农业税及其附加额,并张榜公布,取得农民认可。要加强对减免农业税的督导检查,确保全面兑现,不折不扣地将减免农业税的好处落实到农户。免征农业税的地方,要做好农业税征管基础资料的清理归档等善后工作。要认真做好转移支付资金补助工作,确保转移支付资金落实到基层。

(二)深化国有农场改革。2005年,国有农场农业税要按所在地政策同步减免。同时,要按照中央部署,逐步将农场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费”的收费全部减除。各市和省主管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深化农场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推动农场实现政企分开,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减少管理层次,按市场经济要求实行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经营管理。

(三)坚决制止乡村发生新债。要采取切实措施,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各地一律不得给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律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要建立健全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对违反规定发生的新债,按照“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由签字人负责偿还,并追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对历史上形成的乡村债务,要以县为单位抓紧清查核实,摸清底数,加强审计,明确责任,分类登记,并结合当地实际,区分性质、类别,制定分阶段化解乡村债务的目标和步骤,积极开展乡村债务清理化解工作。要加强债权管理,依法积极清理回收,但不得激化矛盾,不能发生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不能影响农村稳定。要把制止新债、化解旧债作为考核乡镇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要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实行乡村级债务债权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六、开创农村税费改革工作新局面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具体组织,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抓好落实。乡镇机构改革由编制部门牵头负责,人事、财政等有关部门配合;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由教育部门牵头负责,编制、财政部门配合;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由财政部门负责;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工作由农民负担监督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行政部门)负责;乡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由财政部门负责,村级债务清理化解工作由农业行政部门负责;深化国有农场改革由农业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配合。此外,涉及农村的其他改革如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供销社体制改革等,要纳入主管部门日常工作,由主管部门继续扎实推进。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健全办事机构,调剂落实必要编制,配备专职人员,完善职能,稳定队伍,明确目标和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分工,强化政策指导,督促改革政策和措施的实施;加强对农村相关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各设区市要在年底前将本地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情况向省政府报告。

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2003〕15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3‟15号 2003年6月27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关系到农村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国务院有关部门和试点地区的省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进行。其他未进行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按照农村信用社现行管理体制,继续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积极创造条件。

二○○三年六月二十七日 附件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

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深化金融企业改革,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发„2002‟5号)的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

1997年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信用社)在改革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信用社为农业、农村和农民(以下简称“三农”)服务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支农投入明显增加;内部管理逐步规范,资产质量和经营状况逐渐好转;金融监管得到加强,金融风险得到初步控制。但是,还必须看到,当前信用社无论是在自身建设,还是在适应为“三农”服务要求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机制和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职权和责任需要进一步明确;历史包袱沉重,资产质量差,经营困难,潜在风险仍然很大。

深化信用社改革,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关系到信用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的要求,深化信用社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服务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宗旨,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深化信用社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明晰产权关系,促进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转换,使信用社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二是按照为“三农”服务的经营方向,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三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积极探索和分类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各种产权制度,建立与各地经济发展、管理水平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四是按照权责利相结合原则,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明确信用社监督管理体制,落实对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

二、主要内容

深化信用社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明晰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区别各类情况,确定不同的产权形式;二是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将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一)以法人为单位改革信用社产权制度。

明晰信用社现有产权,妥善处理历史积累和包袱。根据实际状况,对资产大于负债的信用社,其积累部分首先要按规定提足股金分红、应付未付利息、各类保险基金;其次按资产风险程度提取风险准备金(呆账100%、呆滞50%、逾期20%、正常1%),作为信用社的附属资本;仍有剩余的,可拿出一定比例对原有股金予以增值。对资不抵债但目前还难以撤销的信用社,先用现有积累冲抵历年挂账亏损,其余部分要落实经营责任,通过采取转换机制、加强管理、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逐步消化。构建新的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原则,根据不同地区情况,分别进行不同产权形式的试点。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在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因地制宜确定信用社的组织形式:一是在经济比较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且已商业化经营的少数地区,可以组建股份制银行机构。具体条件是:(1)有较强的管理能力;(2)全辖信用社资产总规模10亿元以上;(3)不良贷款比例15%以下;(4)组建后资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二是在人口相对稠密或粮棉商品基地县(市),可以县(市)为单位将信用社和县(市)联社各为法人改为统一法人。具体条件是:(1)全辖信用社统算账面资能抵债;(2)基层信用社自愿;(3)县(市)联社有较强的管理能力;(4)统一法人后股本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资本充足率达到有关规定的要求。三是其他地区,可在完善合作制的基础上,继续实行乡镇信用社、县(市)联社各为法人的体制。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通过降格、合并等手段,加大对高风险信用社兼并和重组的步伐。对少数严重资不抵债、机构设置在城区或城郊、支农服务需求较少的信用社,可考虑按照《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予以撤销。

不论采取何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都要在原有股权范围的基础上,做好清产核资工作,扩大入股范围,调整股权结构,提高入股额度,广泛吸收辖内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入股;都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都要坚持服务“三农”的经营方向,其信贷资金大部分要用于支持本地区农业和农民,即使是实行了股份制改造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确定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支农。要切实强化约束机制,按照“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四自”原则,建立健全信用社激励和约束机制,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贷款审批、财务收支、风险控制等内控制度,降低不良贷款,压缩人员,减少成本,努力扭亏增盈,防范和控制新的经营风险。

要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立足社区,面向“三农”,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品种,增加服务手段,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的机构网点优势,积极开办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适当增加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业务品种。

(二)信用社的管理交由地方政府负责。

按照“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省级政府依法管理、落实责任,信用社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监督管理体制,分别确定有关方面的监督管理责任。

省级人民政府对信用社管理的主要职责:一是督促信用社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引导信用社坚持为“三农”服务的经营宗旨,地方党委要加强对信用社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二是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本地区信用社加强自律性管理,督促信用社依法选举领导班子和聘用主要管理人员;三是统一组织有关部门防范和处置辖内信用社金融风险,今后对高风险机构的处置,在省级人民政府承诺由中央财政从转移支付中扣划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可以提供临时支持;四是帮助信用社清收旧贷,打击逃废债,查处信用社各类案件,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维护农村金融秩序稳定。试点地区可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简化管理层次,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成立省级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省级管理机构,在省级人民政府领导下,具体承担对辖内信用社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省级人民政府应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和县、乡政府。地(市)级不再设立联社或其他形式的独立管理机构。

银监会作为国家银行监管机构承担对信用社的金融监管职能。主要职责:一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监管的规章制度;二是审批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三是依法组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做好信息统计和风险评价,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四是审查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五是向省级人民政府提供监管数据及有关信息,对风险类机构提出风险预警,并协助省级人民政府处置风险;六是对省级人民政府的专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七是受国务院委托,对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信用社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报告国务院。

为了帮助消化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改革试点的顺利开展,在防范道德风险前提下,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国家给予以下扶持政策:1.对亏损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具体办法是,由财政部核定1994-1997年期间亏损信用社实付保值贴补息数额,由国家财政分期予以拨补。2.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其他地区试点的信用社,一律按其应纳税额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3年1月1日起,对试点地区所有信用社的营业税按3%的税率征收。

3.对试点地区的信用社,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一是由人民银行按照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安排专项再贷款。专项再贷款利率按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减半确定,期限根据试点地区的情况,可分为3年、5年和8年。资不抵债数额按照信用社法人单位计算,以省(区、市)为单位汇总,专项再贷款由省级人民政府统借统还。实际资不抵债数额按照“历年挂账亏损+实际资产损失-所有者权益-呆账准备金”的公式计算。其中,实际资产损失按照“呆账贷款+呆滞贷款的40%+逾期贷款的10%+投资资产的10%+抵债资产的50%”计算。二是人民银行按2002年底实际资不抵债数额的50%,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贷款,票据期限两年,按不低于准备金存款利率按年付息。该票据不能流通、转让和抵押,可有条件提前兑付。中央银行票据支付必须与信用社改革效果挂钩,以县(市)为单位验收支付,标准为:产权明晰,资本金到位,治理结构完善,由人民银行分支行、银监会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监督执行。上述两种方式由试点地区自主选择,具体操作办法由人民银行另行规定。4.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1.0至2.0倍范围内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不超过1.2倍)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款还可适当下浮。

信用社改革试点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严格清查资产,追讨债务,分清责任,严惩犯罪。

在信用社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后,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对信用社的管理职能,在中央有关部门协助下,运用试点工作的经验,及时指导和组织信用社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并承担起对信用社的风险防范和处置责任。

三、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深化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由银监会负责组织实施。按照引导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试点单位的选择,由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自愿申报,银监会统筹安排后报国务院确定。2003年试点在东、中、西部共选择3-5个省(区、市)进行。确定试点的省(区、市),要根据本方案的精神,提出本省(区、市)试点的具体实施意见,由银监会审核,报国务院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进度安排:

试点工作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力争年底之前完成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改革试点地区,将信用社管理责任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并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在总结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国推开。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保持信用社各项管理工作和支农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要遵守纪律,顾全大局,不得自行其是,防止借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花钱,突击放贷,防范各类道德风险。二是试点地区的改革,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进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加强信息沟通,试点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在积极推动改革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有效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三是正确处理改革试点和面上工作的关系。试点地区,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未进行改革试点的地区,按照现行管理体制,银监会及其分支机构要切实加强对信用社的监督和管理,督促信用社进一步改进支农服务,防范和查处大案要案。四是改革过渡时期要特别注意防范和处置信用社风险,对可能出现支付风险的信用社,监管部门要及时提出处置预案,需要资金救助的,按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办理。地方人民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要研究建立突发性支付风险的应急处理机制。

第四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黑政

【发布单位】黑龙江省

【发布文号】黑政发〔2005〕60号 【发布日期】2005-08-28 【生效日期】2005-08-2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黑政发〔2005〕60号)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根据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精神,2005年我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要在总结2004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本着“巩固、完善、深化、提高”的方针,正确处理加大改革力度与承受能力的关系,准确把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力争在一些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进展。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巩固“三个确保”成果。一是减轻农民负担政策不变、力度不减。继续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和全部免征农业税改革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确保已经实行的取消乡统筹、取消屠宰税、取消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农业税及附加等项政策不改变,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减少,并不得将已经减掉的负担再变相以收费形式收取(按照政策规定国有土地、村机动地、待造林熟化土地等应该收取的租金、土地承包费、使用费除外),将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休养生息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转移支付资金足额落实到位。省级财政采取“下达到市(地)、核定到县(市)”的形式,对市(地)、县(市)、乡镇、村因减免农业税费造成的减收,通过转移支付予以适当补助。市(地)、县(市)要按照规定标准和计算基数,将教师工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乡镇公用经费、农村优抚对象补助费、农村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农村计划生育免费避孕节育经费、农村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经费、乡级道路建设维护资金、宣传文化经费、五保对象供养经费、村干部及误工人员(包括计划生育、预防保健、畜牧防疫、治安保卫、宣传文化、群团工作、集体资产管理等因公误工人员)补贴、村办公经费等项支出分项纳入预算,切实核拨到位,做到标准、计算基数和分配金额公开透明,防止截留、挤占、挪用。省和市(地)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正常经费需要,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省财政厅牵头,省农委、教育厅、审计厅、监察厅、纠风办等配合)。

二、巩固、完善乡镇机构改革。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把乡镇政府工作的重点转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以及营造发展环境上来,构筑“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大服务”的基层政权新格局。进一步界定乡镇政府职能,并在实践中深化,做到责权统一,行为规范,依法行政,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建立与“三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市(地)、县(市)要转变职能,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克服层层下达指标、文山会海等不良风气,取消脱离实际的“达标升级”和评比检查活动,明确县乡事权划分,提高行政效率。省直各部门要统一认识,支持乡镇精简机构和人员,不得擅自要求乡镇增加机构和人员,通过加强系统工作指导、提高干部业务素质等新机制,实现乡镇干部一人多职、一专多能,使各部门职能在基层得到最好发挥(省编办、人事厅牵头,省农委、民政厅等配合)。二是搞好乡村干部培训。对乡村干部分期分批地进行全员培训,着重解决“更新思想观念,明确职能定位,掌握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学会工作方法,增强服务本领”的问题,尤其要用典型现身说法,使乡村干部尽快适应新时期服务“三农”工作的需要。市(地)负责对乡镇干部培训(省人事厅、编办牵头,省科技厅等配合);县(市)负责对村干部培训。哪级培训由哪级财政负责经费,不得增加乡村组织和干部个人负担(省农委、民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配合)。三是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将乡镇事业单位区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实行分类管理。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强化服务功能,经费主要由财政保障;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强化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推向市场。探索改革经费供给方式、实行多种服务形式的有效办法,增强为“三农”服务的内在动力。先行在部分县(市)试点,取得经验后再推开(省编办、人事厅牵头,省农委、水利厅、林业厅、畜牧局、卫生厅、人口计生委、文化厅、广电局、财政厅等配合)。四是从严控制乡镇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对乡镇行政、事业编制管理实行“实名制”和省级总量控制制度,除国家新的特别规定外,5年内不得突破。完善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套的约束机制,财政部门按核定的编制、离退休人员数量和标准核拨经费,并实行工资卡制度。建立乡镇编制公示和擅自增加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责任追究制度(省编办牵头,省人事厅、财政厅、监察厅、纠风办等配合)。五是以推进城镇化为目标,进一步搞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撤并工作。规模较小并具备撤并条件的乡镇要继续撤并;管辖乡镇较少的市辖区,原则上要撤并乡镇,由区直管行政村;县(市)政府所在地可以撤销建制镇,实行社区管理。对撤并乡镇和精简乡镇行政事业人员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已经实行并村的,要以强化中心村建设为目标,巩固并村成果,消化并村矛盾,尽快实现合并村的正常运转(省民政厅牵头,省财政厅、农委等配合)。六是推进乡镇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乡镇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设立“阳光大厅”,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实行开放式办公,一站式服务,让群众了解、支持、参与农村经济社会管理工作,让群众监督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农村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要扩大空间,形式要贴近实际,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都要予以公示,确立与现行农村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运行机制,改善和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省民政厅牵头,省农委等配合)。

三、进一步规范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一是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制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管理和监督办法,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市(地)、县(市)要统筹使用上级拨付转移支付资金、奖励资金和自有财力,按照规定标准确保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农村义务教育、优抚对象补助优待、计划生育、预防保健、宣传文化、乡级道路和村级三项经费等项支出。将乡镇新增财政收入全部留给乡镇;凡属县级政府承担的财政支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嫁给乡镇;属于乡级应得的财力,县级不得以任何借口截留。对县(市)政府增加税收收入、县乡两级人均财力均等程度较高和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的县乡,对村级三项经费发放到位且经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行政村,由省级财政予以奖励和补助。村级应得经费和收入,各级均不得截留、挤占。要对“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方案。完善城乡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教育、道路、供水、卫生、文化事业的投入。二是加强乡镇财政自身建设。继续规范和完善乡村财政财务会计核算、电算化管理和财政财务规章制度建设,切实搞好乡镇财政干部业务知识培训,以适应新时期财政支持和服务“三农”工作的需要,将乡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纳入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轨道。三是涉农补贴实行“一折通”。财政部门要探索对村干部补贴、五保对象供养资金、农村优抚对象补助资金、农村计划生育奖励资金、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直接补贴资金、良种补贴资金等涉农补贴,纳入一个存折直接发放给农民,并向农民公示,防止截留、挪用、挤占和欠补,实现涉农补贴资金发放“及时、足额、透明、安全”的工作目标。同时,将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发放信息纳入全省原农业税征管和乡镇财政信息网,及时掌握和监督涉农补贴资金运行情况(省财政厅牵头,省发改委、农村信用联社等配合)。

四、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一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保障机制。县(市)财政部门要按照354元/年和305元/年的标准,将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含杂费收入)及时足额地核定拨付到各中小学校专户,维护学校的正常运转。省、市(地)有关部门要按照省监察厅、财政厅、审计厅、纠风办《黑龙江省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监督管理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黑监发[2004]7号)的规定,加强对教育公用经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严肃追究责任。二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保证学生就学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农村中小学教育危房改造和小城镇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寄宿制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食宿和交通条件,实行相对集中办学。继续实行撤并农村中小学校奖励政策。三是加快教育危房改造步伐。力争用一至两年时间打一场全省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歼灭战”,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县级以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建设性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严禁将教育危房改造资金缺口压给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减轻学校负担,解决农村中小学电价过高问题。四是减轻农民教育负担。继续实行对国家和省定贫困县学生以及非贫困县贫困生的“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杂费、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严格执行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中学每生每年90元、小学每生每年60元的收取标准,减收部分由省级财政通过转移支付予以补助。五是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要善始善终地完成中小学教职工定编、定岗和超编人员分流任务,实施乡村教师培训计划,组织城市教师支援农村义务教育(省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审计厅、监察厅、纠风办、物价局、新闻出版局等配合)。

五、逐步化解乡村债务。一是坚决遏制新债发生。各地在积极组织招商引资和财源建设工作中,要严格遵守国务院关于制止新债的“约法三章”,即各地一律不得给乡镇下达招商引资指标;乡镇政府一律不得为经济活动提供担保;乡镇政府和村级组织一律不得举债搞建设。同时,除中央另有明确规定的项目外,上级不得要求乡村为公共事业建设安排配套资金。要建立新债责任追究和乡村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凡改革后违反规定发生新债务的乡镇和行政村,必须追究乡镇、村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在新债化解之前,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不得提拔重用,不得异地任职(省财政厅、农委牵头,省审计厅、民政厅、监察厅、纠风办等配合)。二是以村为单位核清村级债务。建立村级债务台账,分类输入数据库,逐级呈报省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为进一步化解村级债务奠定基础(省农委牵头,省税改办等配合)。三是采取奖励措施促进乡村化解债务。对乡村偿还因举办农村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所欠债务的,由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予以奖励。此项工作在绥化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在全省推开(省财政厅牵头,省农委配合)。四是组织债权回收。农民欠集体和个人的债务(村集体或个人为农民垫付的税费),要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制定还款计划,根据农民经济承受能力,逐步组织偿还,但要严禁组织小分队登门索债和动用专政工具强行回收。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干部职工欠款,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坚决回收。省直有关部门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要积极主动地寻求豁免乡村呆死债务的办法(省财政厅、农委牵头,省农村信用联社等配合)。

六、妥善处理税费尾欠。本着“区分情况、区别对待”的原则,对于税费改革前的农业税费尾欠(不包括村集体或个人为农民垫付的税费),要清理、登记,继续暂缓回收,待农民有偿还能力时再作处理。对于税费改革后的农业税费尾欠,有偿还能力而无故拖欠的,要依法清收;确无偿还能力的,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经县级主管部门批准,可予以豁免(省财政厅牵头,省农委配合)。

七、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完善农村五保户保障制度。要严格按照五保户的条件,继续做好农村五保户的确认、审批及发证工作,按照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基本生活费用不低于1500元/年、分散供养五保户基本生活费用不低于1200元/年的标准,确保五保户供养资金据实、足额、按季直接发放到户,做到应保尽保。对五保户依法分得的承包田,不得以提供供养资金为由非法收回。有条件的县(市)要充分利用撤并乡镇、学校闲置的房产和分流人员,积极整合现有敬老院资源,走集中办院的道路(省民政厅牵头,省财政厅配合)。二是在全省范围内实施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本着“低标准起步、广覆盖铺开”的原则,确保农村医疗救助资金落实到应救助的农民,不得截留、挤占或挪用,逐步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省民政厅牵头,省财政厅、卫生厅配合)。三是全面推行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农村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力度,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铺开(省人口计生委牵头,省财政厅配合)。四是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由原来9个扩大到14个,有条件的县(市)可以自主自费开展。推进农村药品监督网和供应网建设,确保农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方便(省卫生厅牵头,省财政厅、食品药品监管局配合)。五是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由原来4个试点县(市)扩大到绥化市所属各县(市),有条件的县(市)也可以自主自费开展,其他地方也要做好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的测算和准备工作(省民政厅牵头,省财政厅配合)。

八、继续完善“一事一议”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引导农民开展自己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公益事业;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使他们学会做群众工作、学会与群众商量着办事、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农村的事情、农民的事情办好;继续实行在农民负担筹资12元/年限额内搞公益事业建设的奖励办法,支持和引导农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建设。积极争取将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和维护纳入国家计划,分步组织实施。抓紧研究制定新的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和行政村内部道路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投入制度,明确各级政府和农民的投入责任和义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公益事业水平(省财政厅、交通厅、水利厅牵头,省发改委、农委配合)。要尽快颁布农村集体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地方法规,明确农民的权利和义务(省法制办、省农委牵头)。

九、积极探索妥善处理农村土地矛盾纠纷的办法。继续对土地矛盾纠纷问题进行全面排查,摸清情况,分析成因,明确责任,限时解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要按照法律法规及时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省农委牵头,省信访办配合)和土地权属纠纷(省国土资源厅牵头,省农委、林业厅、畜牧局、监狱局、森工总局、农垦总局等配合),对无地农民,要在劳动力转移、发展畜牧业和二、三产业方面予以支持,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要优先予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省农委牵头,省劳动保障厅、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民政厅、财政厅配合)。要尽快颁布《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细则》,进一步明确农民承包土地相关政策,及时解决农村土地矛盾纠纷问题(省法制办、省农委牵头)。

十、继续清理和规范涉农收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进一步清理和取消涉农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为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提供制度保证(省物价局牵头,省财政厅、农委配合)。坚决贯彻落实现行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和村级公费订阅报刊“限额制”,坚持村级公费订阅报刊每年每村不超过1500元、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市)所属村公费订阅报刊每年每村不超过1200元标准;乡镇公费订阅报刊也要严格控制,抵制行业性报刊硬性摊派(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教育厅牵头,省财政厅、物价局、审计厅、农委、监察厅、纠风办等配合)。

十一、做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调研、测算和准备工作。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争取用3年左右时间将农场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收费全部减除,对减除的收费不得再变相提高土地承包费,切实减轻农场职工负担。同时,国有农场必须大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剥离办社会职能(农垦农场除外),减少企业管理层次和机构,精简管理人员,降低行政性运行成本。今年要就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搞好调研,认真测算,提出方案,争取明年迈出实质性步伐(省农垦总局、监狱局、农委、畜牧局、林业厅、森工总局牵头,省税改办、发改委、财政厅、编办、人事厅配合)。

十二、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协调发展。一是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要处理好发展占用耕地与实现粮食安全限制占用耕地的关系,既要发展,又要严格保护耕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同时,有条件的地方,农户可以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的使用权,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创造条件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二是积极稳妥地促进城镇化。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实事求是地提高城镇化的速度和水平,既要保障农民在流动进城务工中的合法权益,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又要保障农民在农村的土地承包权。在城镇化过程中,既要增加农民收入,又要保持社会稳定。三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下大力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增加投入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生产方式的转变,切实把农业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加强农村各项建设。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庄建设规划,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五是扩大和健全农村基层民主。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民主决策程序,依法办事,同时也要教育和引导群众懂得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力,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六是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引导和鼓励农民在经营好土地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投入少、见效快的多种经营项目。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主辅换位”,加快发展畜牧养殖业。帮助农民发展特色种植、采集编织、运输餐饮等二、三产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增产增收。七是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要引导农民建立新型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解决农民分散经营与市场的矛盾,有效降低农民进入市场的风险,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农民提供产、供、销系列化优质服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八是建设节约型农业。农业也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节约用地、用水、用电、用油,搞好测土施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省农委牵头,省发改委、财政厅、民政厅、畜牧局、劳动保障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教育厅、卫生厅、文化厅、体育局等配合)。

十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事关农村的发展、稳定大局。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切实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改革。各级政府要层层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工作领导负责制,明确目标任务,强化督促检查,对薄弱地方和薄弱环节领导要亲自动手,着力解决全局工作中的不平衡问题,与时俱进,及时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健全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及办事机构,完善工作机制,为改革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省编办、税改办牵头,省农委配合)。要切实加强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执行督查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巩固改革成果的长效机制。健全农民群众信访督查反馈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为继续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对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行为,要严格按照《黑龙江省关于违反农村税费改革政策行为党纪政纪处分的暂行规定》严肃处理(省农委、监察厅、纠风办、税改办牵头,省信访办等配合)。要加大信息和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好典型、好经验,以点带面,将改革试点工作逐步引向深入(省委宣传部、省税改办牵头,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省直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针对重点问题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改革文件,加大专题推进工作力度(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牵头,省税改办配合)。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分类指导,督促各市(地)、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意见,确保实现2005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既定目标(省税改办牵头,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

2005年8月2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

【发布单位】福建省 【发布文号】闽委[2003]40号 【发布日期】2003-10-07 【生效日期】2003-10-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

关于全面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

(闽委[2003]40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发〔2000〕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1〕5号)、《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03〕1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天津市、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的复函》(国办函〔2003〕6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经国务院同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武平、松溪、福鼎三个县(市)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基础上,从2003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现将《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印发你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深刻认识农村税费改革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农村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是规范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有利于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农村生产力;有利于促进乡(镇)精简机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大事,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提高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认识。要按照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的要求,深刻领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重大意义,准确地把握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指导思想、基本目标、基本原则、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政策,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积极稳妥地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学制定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方案

科学制定好改革方案是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各地要依据《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在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底数的基础上,制定本地区的改革实施方案和配套改革措施。

切实把减轻农民负担放在改革试点工作的首位。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县(市、区)为单位,农民平均减负率要达到60%以上;各乡(镇)、村、组和农户负担减轻的程度有高有低,但比税费改革前都应有所减轻,做到村村减负,户户受益。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要切实做到“三个确保”(确保改革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确保乡镇机构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这是衡量农村税费改革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也是顺利推进试点工作,巩固改革成果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明确配套改革的目标任务,制定具体的措施和办法。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确保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低于改革前总体水平,并逐步有所增加,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的基本目标。

稳定农业税政策。改革后农业税税负不再增加,按现有负担水平稳定不变。考虑到目前农民增收趋缓,农业税附加目前仍按现行政策执行。对于《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中关于农业税附加可按最高不超过正税的40%征收的政策,何时执行由省委、省政府在必要时研究决定。

立即停止征收乡统筹费、村提留费、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集资。对今年以来已经向农民收取的乡统筹、村提留等税费,要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并登记造册,在改革方案实施后给予农民抵顶今年或明年的农业税。要立即暂停清收农村税费改革前的农民税费尾欠,对有困难的农民给予减免照顾。

各市、县制定的实施方案应于10月15日前报送省政府审批。各设区市除上报本级实施方案外,还要负责对所属县(市)实施方案进行审核,并按时转报省政府审批。

三、认真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工作

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要精心谋划,扎实工作,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务必做到“三个确保”。

加强宣传培训。要运用电视、广播、报刊和宣传栏等,对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进行必要的宣传。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重点加强“进村入户”的政策宣传工作,把中央和省的改革精神交给基层干部和农民,做到家喻户晓,使每个农户有一个改革政策“明白人”,有一张税费项目“监督卡”,有一本税费负担“明白账”。特别要加强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确保农村税费改革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宣传培训工作既要深入扎实,又要适当有度,不得超越现行政策规定随意承诺。要通过扎实的工作,把农民通过农村税费改革激发出来的积极性引导到加快发展上来。

完善监督机制。农村税费改革后,要严格执行新的农村税费制度,逐步形成农民负担的刚性约束机制,特别是要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各种涉农收费,将其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范围进行村内“一事一议”筹资投劳,不得超范围、超标准、强行向农民筹资投劳,更不得强行以资代劳或将“一事一议”作为固定收费项目向农民收费。要全面落实涉农税收、价格、收费“公示制”、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和违反农民负担政策“责任追究制”等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凡是要农民认可的都要经农民签字,凡是政策要求向农民公开的都要张榜公布,凡是按规定要接受群众评议的都要征求农民意见,凡是向农民长期固定收取的都要写入“监督卡”。凡有违背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一经发现,严肃查处。

推进配套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最终能否成功,能否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套改革。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抓紧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等相关配套改革。要以创新促进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通过减事减人,减少开支,最大限度消化改革带来的减收因素。配套改革要和税费改革同步进行,整体推进。

规范农税征管。改革方案实施后,各地要尽快建立以农业税收征管机关为主体,聘请协税员协助征税,乡村干部协助做好基础工作,但不直接征税的新的征管体系。推行以定时、定点、定额征收农业税为主的征管方式。要规范完税凭证的使用管理,做到一户一票,不准“打白条”或使用其它非法票据,不准非专业征收人员直接收取农业税税款,严禁组织小分队或动用警力强制收取农业税费。要做好农业税减免工作,稳定减免资金来源,严肃减免政策,规范减免办法,及时兑现到农户。

四、切实加强农村税费改革的组织领导

农村税费改革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这项改革是在过去农村问题积累多年、积累较深的情况下进行的,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困难,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和完善。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有充分的认识,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深入的研究和扎实的准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保证试点质量,适当加快进度,确保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建立严格的领导工作责任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把改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靠前指挥,指导协调。要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省、设区市两级重点抓好制定本地区改革方案,研究解决本地区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加大对改革的财力支持力度,督促指导基层落实各项政策。县、乡两级是改革的具体组织者和执行者,是改革试点工作的关键环节,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是改革的主要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是直接责任人,对本地农村税费改革负全面责任。各地要调整充实农村税费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落实专项经费,完善工作机制,及时有效地开展工作。对于领导不力,组织不严,工作不慎,或者不按规定自行其是,影响改革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各部门要积极支持和配合搞好改革。省、市、县各部门要带头执行农村税费改革的各项政策,自觉服从农村税费改革的总体安排,适应改革的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有关政策和工作方法,坚决取消各种不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农村达标考评和干部考核项目,努力拓展新的工作空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可办可不办的事不办,能缓办的事缓办,决不能用牺牲农民利益的代价谋求自身的“政绩”。加强部门协调,形成改革合力,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干扰改革的大局。

加强督查和工作指导。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健全群众信访通报制度,向社会公开咨询和举报电话,确保信访渠道畅通。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符合政策、具备条件的,要及时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耐心地向农民解释清楚,做到事事有反馈,件件有回音。对上级批转的信访事项,要按期反馈查处结果,不得搪塞敷衍。各级领导要亲自抓督查工作,定期或不定期派出督查组,对改革政策落实情况开展明察暗访,了解真实情况,及时查错纠偏。凡是违反有关规定乱收费,或者歪曲中央和省改革政策加重农民负担的,不但要追究该地区的领导责任,而且上级财政要相应扣减给该地区的转移支付资金,并将重大案(事)件予以通报。各地要把督查与调查研究、指导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对改革中的问题早预见、早察觉,及时研究对策,减少失误,扩大成果,真正把农村税费改革这项利国利民的大事办好,好事办实。

附件:《福建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3年10月7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24号)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