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什么?
芒场镇党委龙毅
【内容提要】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1981年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再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全党的力量,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和可靠的理论根据。
【 正 文 】
1943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的时候,《解放日报》上出现一个新概念——毛泽东思想。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全党的共识。这一共识来之不易。
早在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对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要时常加以提防。这些思想并没有引起当时党中央领导人应有的重视。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成功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并在实践中逐步制定和实行了一整套保存、恢复和发展革命力量,使革命转败为胜的路线、战略和政策。这一切又遭到来自右的特别是“左“的错误路线的否定。
“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和基本规律,不了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他们低估农民反封建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作用,低估开展军事斗争特别是农民游击战争和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极端重要性,相反,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以城市工作为中心,幻想通过发动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达到所谓“一省数省的首先胜利“,形成所谓的全国革命高潮和全国胜利。其结果,首先造成城市工作的失败,而后使乡村工作的绝大部分也遭到失败。
“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不了解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界限,急于求成,幻想超越民主革命去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他们在反帝反封建的同时还主张反对整个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在农村则强调反对富农。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中间阶层以至部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地方集团都可能参加抗日,这时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仍无视已经变化了的形势,依然实行极“左“的关门主义政策,从而使革命势力被孤立,使红军运动遭受挫折。
“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不了解正确的军事策略必须以正确的形势分析为前提,不了解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开展人民战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们不去客观地考察敌我力量的对比,不去正确判断革命形势的高潮和低落。因此,在应当防御的时候由于盲目实行所谓“进攻路线“而失败;在应当进攻的时候又由于不会组织正确的进攻而失败。尤其是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企图用“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用阵地战代替游击战和运动战。他们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致使革命陷入绝境。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血与火的战争中,在成功与挫折、胜利与失败的鲜明对比中认识到毛泽东一系列决策的正确性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丧失了全部中央根据地,不得不踏上长征之路。长征途中在遵义会议上才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从此,在毛泽东的带领下,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再次实现国共合作,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人是通过学习毛泽东的科学著作,学习马列主义,总结自己的历史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的正确性。延安时期毛泽东在科学研究和理论创造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发表了一系列科学著作。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主义被系统地中国化了。一方面,他不仅使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形式,而且还大胆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中某些过时的、不适合中国具体情况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代之以适合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革命需要的新原理和新结论。另一方面,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来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总结中国近百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3次伟大革命战争的经验,经过深入分析、高度概括和多方面展开,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走向彻底胜利的系统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抽象原理,通过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成为中国人民容易理解和便于掌握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国共产党行之有效的一整套理论、路线和政策。这极大地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全党在思想上的统一。
1943年7月6日刘少奇在《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在22年长期艰苦复杂的革命斗争中,终于使我们的党、使我国的无产阶级与我国革命的人民找到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1](P291)他认为,我们党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是,必须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一切错误路线实质上都是假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则代表着真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的干部党员都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错误思想。接着,王稼祥在1943年7月8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明确提出了“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他说,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22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曲折斗争而形成起来的。它是创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它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布尔什维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是历史的必然。在此前后,周恩来、陈云等党的领导人也曾使用毛泽东的旗帜、路线、方向等术语来表达与毛泽东思想同样的内容。而且早在1941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就使用过“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提法。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后,1943年11月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指出,遵义会议后,党的事业完全是在“中国化的马列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之下”胜利地发展着。为此,我们每个同志都感到很幸福,同时也深感三风不正的危害和整风的重要。[2](P88)通过延安整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章的总纲中明确规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反对任何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偏向。在党章的条文上还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当时,刘少奇在修改党章的报告中说:“我们的党,已经在中国革命的长远道路上,在中国革命的这些特点中,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发展了与锻炼了自己。我们的党,在今后的长时期中,还要在继续深入地认识与利用中国革命的这些特点中,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去为达到自己目标而战斗,并继续发展自己与锻炼自己。“[1](P341)这是全党的共识,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审慎选择的结果。
二
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确立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实践上看,它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了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理论上看,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领域。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之后,立即把它运用于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规律的研究。这一研究取得的成果使唯物史观获得科学的证明。后来,马克思又依据人类学和历史学提供的新材料进一步探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发展,不断拓展唯物史观应用发展的新领域。这些新领域的开拓反过来又继续证明、补充和完善原有的科学结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断吸取实践发展和科学进步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材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然而,马克思主义仍有尚待开拓的领域。由于马克思从事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地域主要在欧洲,他自然对西方资本主义有更直接、更深切的了解。尽管他作为科学家曾敏锐地观察到东西方社会之间的差异,作为革命家又理智地关注着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暴行和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但是这种远距离的观察和关注只能是概括性的、原则性的。他虽然一般地提出了“东方问题”,却没有也不可能具体展开和深入实际地解决,更不可能创造关于中国历史、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系统理论。
列宁主义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时代特征和俄国社会,解决俄国革命问题并取得成功的光辉典范。这一典范使马克思主义由科学变成了现实。中国人正是通过这一典范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尽管共产国际曾经给予中国革命许多具体指导和实际帮助,但是由于缺乏对中国社会历史及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对中国革命特殊性的准确把握,有些指导是行不通的,有些帮助是错误的。盲目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的结果只能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灾难。因此,俄国的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也不应该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中国。中国革命需要自己的理论。
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和中国命结合起来,科学地分析了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的历史和现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政策,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诸多复杂问题。这一理论成果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普遍意义,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学说和社会革命的理论增添了新内容,为研究东方社会和解决“东方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实例。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3]这段话同时也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对于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使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社会的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并且为中国人民所掌握,这正是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贡献。
三
建国以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人们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首先遇到的是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强调的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它说明,只有适合这种特殊性的革命理论,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毛泽东思想的确立实际上表明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决心,即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这样做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随着中国革命的胜利,人们在强调毛泽东思想的时候往往忽略马列主义;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并列又容易使人产生一种误会,认为二者是两回事。
最先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予以纠正的人是毛泽东。早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产生了在出版物和党的文件中不再使用“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想法。1949年1月他在修改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草案时指出,将草案中“毛泽东思想”一律改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思想”改为学习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建国后,在编辑《毛泽东选集》过程中他又提议,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中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体系“用语统统删去。根据毛泽东的意见,1956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不再使用毛泽东思想这一提法。[4]毛泽东之所以这样做,原因之一是在他看来,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与先生的关系,二者是一回事,而不是两回事。
接着出现的问题是在宣传中将毛泽东思想庸俗化、简单化。60年代初开始恢复使用毛泽东思想概念。由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毛泽东思想日益受到全国人民的拥戴。在这种情况下,公开站出来反对毛泽东思想是根本行不通的。于是,林彪、“四人帮”就采取种种手法,割裂、歪曲和篡改毛泽东思想。他们或者把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庸俗化,不管什么人只要有点进步就说运用了毛泽东思想,不管什么事只要做好了就说成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或者把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加以割裂,把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内容简化为“老三篇“、“老五篇”,说只要熟记这些著作就掌握了毛泽东思想;或者断章取义,抓住毛泽东的一两句话、一两个观点,抛弃毛泽东的另一些话、另一些观点,片面加以引申,歪曲毛泽东的文艺方针、教育思想、实践观点、知识分子政策和建党学说等等;或者移花接木,把毛泽东在此时此地此种条件下讲的话搬到彼时彼地彼种条件下,随便解释、肆意篡改。这一切严重地损害了毛泽东思想。
面对林彪、“四人帮“的胡作非为,邓小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早在1960年3月他在中共中央会议上就明确提出“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这个问题。他说:“对待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很严肃的原则性的问题,不要庸俗化,庸俗化对我们不利,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也不利。“他还援引毛泽东的话说:“提法要合乎实际,不合实际就站不住脚。”[2](P284)1975年邓小平重新出来主持工作,在开展各方面整顿的同时,他再次提出“恐怕在相当多的领域里,都存在怎样全面学习、宣传、贯彻毛泽东思想的问题。“[5](P37)毛泽东逝世后,在怎样对待毛泽东思想问题上又出现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搞“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一种是怀疑、反对和否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拨乱反正,及时发表了题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地回答了怎样看待和理解毛泽东思想,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什么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为什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
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个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其精髓是实事求是。对毛泽东思想要完整地、准确地加以理解,不是去照抄、照转、照搬毛泽东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而是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工作。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就是要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这个思想体系,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就是要搞好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他说:“坚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就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维护了毛泽东同志作为一个伟大革命家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革命史上应当享有的崇高地位。”[5](P165)1981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六中全会再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在邓小平亲自主持下起草的。其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仍然是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这次会议是对确立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回归。然而,这种回归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在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回归。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给毛泽东思想下了如下定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个定义给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内容。其中不仅包括毛泽东在民主革命中制定的一整套理论、路线和政策,而且还包括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的新发展。此外,这个定义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强调“被实践证明”和突出“集体智慧“的结晶。
“被实践证明”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也是毛泽东思想中应有含义。在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就有“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明确论断。[6]毛泽东思想本身作为真理当然离不开实践。然而,在一段时期这一论断却有意无意地被遗忘了,以致于70年代末由于“两个凡是”的禁锢,为了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需要重新讨论什么是真理的检验标准。
强调“被实践证明“不仅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而且对于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深远意义。一方面,对于毛泽东那些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和做法要予以抛弃和纠正,把它们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对于毛泽东那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要予以坚持和发展。所谓坚持毛泽东思想,就是指坚持被中国革命长期实践反复证明是正确的那些贯串于毛泽东全部科学著作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所谓发展毛泽东思想,就是指运用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原有含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革命的经验总结就含有这层意思。把这层意思更突出地表达出来不仅丝毫没有贬低毛泽东思想,而且使毛泽东思想的意义愈发厚重。正如邓小平所说:“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5](P172),“毛泽东思想培育了我们整整一代人。……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5](P148-149)。这番话语重心长,寓意深远。由此可见,否认毛泽东思想决不是仅仅否认毛泽东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也必然否认由毛泽东思想培育的整整一代人,必然否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同样,离开毛泽东思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现实基础,也不可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毛泽东思想的再确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次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凝聚起全党的力量,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前提和可靠的理论根据。
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第二篇: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一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二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
具有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富于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历史上最进步的阶级外,还有特殊优点中国无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是世界罕见的2中国无产阶级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有一种天然的联系,为形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增加了无穷的革命力量 3中国无产阶级人数虽少,但集中,便于组织,易于形成强大的力量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 区别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破坏反帝反封建的资本主义成分,两个革命阶段革命对象不同,任务,革命性质不同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联系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个革命过程内部存在着的有机联系
五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六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魔兽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七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
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八 为什么中国革命以武装斗争的形式 1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2中国革命的特点决定的3中国革命的长期和复杂性决定的九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 2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中国革命形势的向前发展 4相当力量正是红军的存在 5发展根本保证
十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取得全国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
2为殖民地半殖民的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经验
3是在反对“左”和右的错误斗争中产生的 十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1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 2中国敌人异常强大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汇集了近代世界上各种矛盾
2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又是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主要承担着
3民族资产阶级时代两重性的阶段(革命性,稳妥性)
4中国的大资产阶级历来是革命的对象,但由于它的各集团以不同帝国主义为靠山,在各个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的时候,各个集团矛盾也尖锐化,在各民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时候,从属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大资产阶级便有可能在一定程度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斗争十二.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经济上实行一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
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十三.当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鲁西南和总任务 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十四.开国外交的重要决策
1另起炉灶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3一边倒 十五.什么是另起炉灶
1不承认过去过国民党反动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不平等的外交关系,不搞外交继承
2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一律不当做外交代表而知当做普通侨民对待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同中国以往历届政府所奉行的半殖民地的屈辱外交划清界限,维护新中国独立和主权 十六.什么是一边倒
1“一边倒”是从全球总体格局出发的一种战略选择
2“一边倒”原则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巩固和建设新中国的紧迫任务 十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论述一: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呢 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2新民主主义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 3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4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论述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2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解放了被束缚的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3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论述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必考)
1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 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 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归宿
论述四: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原因(重点)
1他们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
2他们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它们是我们党指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的方法,是我们党领导革命与建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的或右的错误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一. 息电位的形成原理
(1)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K+平衡电位
二.部兴奋与动作电位的区别 动作电位和局部兴奋的区别 动作电位局部兴奋(局部电位)
刺激由阈上刺激引起由阈下刺激引起
结果可导致该细胞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可导致受刺激的膜局部出现一个较小的膜的去极化,不能发展为动作电位
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脉冲式传导 ③时间短暂①不是“全或无”的②电紧张扩布③没有不应期,可以叠加:包括时间总和及空间总和
原理是Na+内流所致,只是阈下刺激时,Na+通道开放的数目少,Na+内流少而已三.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
1.神经节肉接头的功能结构: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骨骼肌细胞膜终板相接触形成 2.终板电位的发生
3.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发生
4.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2时间延搁3易受干扰4对应传递 四.凝血的过程
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激活3纤维蛋白形成 五.血浆渗透的组成及作用
1.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溶解其中的晶体物质,其80%来自Na和Cl。对于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及其功能极为重要
2.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血浆中的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主要维持血管内外的水的平衡极为重要
六.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心肌收缩力,后负荷
七.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搏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八.胸内压的形成及意义
胸膜腔内负压的产生主要与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的两种力有关 意义:1有利于肺扩张是肺通气的动力2有利于静脉血淋巴血液回流 九.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1血液PH和PCO2的影响2温度32,3-二磷酸甘油酸4其他因素 十.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囊内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2滤过膜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 3肾血浆流量
十一 量饮清水与饮生理盐水尿量有何不同 饮清水尿量增加,饮生理盐水尿量不会增加。因为大量饮清水,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抗利尿剂激素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液稀释,尿量增加,这就是水利尿 十二 EPSP的形成在兴奋性递质作用下,后膜出现去极化电位,成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由Na+与K+过统一通道同时移动形成,形成EPSP的粒子流可能还包括Cl-的内流。十三 IPSP的形成在抑制性递质作用下,后膜产生超极化电位,成为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由于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对Cl-、K+通透性增加,致使Cl-内流和(或)K+外流而产生IPSP。
十四 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特点及意义 1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最终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每一种感觉的传导投射都具有专一性,与皮层间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其投射纤维主要终止在皮层的第四层,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中多次换元,并有聚合性质,所以成为不同感觉的共同上行途径,失去了感觉传导投射的专一性,因此不能产生特定感觉,其功能是维持或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机体保持觉醒状态
十五 牵张反射的类型及意义 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 1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是发生的牵张反射。临床上常通过检查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腱反射减弱或消退提示反射弧损害或中断;而腱反射亢进则提示高位中枢有病变,因为牵张反射受高位中枢的调节 2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保持身体平衡和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也是进行各种复杂运动的基础
十六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产热3调节物质代谢4拟交感作用5影响各系统功能活动
十七 肾上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调节器官功能2调节新陈代谢3参与应急反应
十八 地方性甲状腺肿形成的机理:
世界公认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病因是缺碘,该病主要多见于远离沿海及海拔高的山区,流行地区的土壤、水和食物中含碘量极少,地方性甲状腺肿与缺碘有密切关系。发病率高低与含碘量呈反比,而采用碘盐可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但缺碘不是惟一的原因,研究发现,水中含钙、氟镁过多也可致甲状腺肿;一些与Ⅰ-类似的单价阴离子如:SCN-、F-、Br-、At-、C104-、ReO4-、TeO4-、BF4-等与碘竞争,使甲状腺浓集碘的能力下降,合成甲状腺素减少,刺激垂体分泌较多的TSH,使甲状腺肿大。此外,在自然界含碘丰富的地区也有地方性甲状腺肿流行,主要是因为摄入碘过多,从而阻碍了甲状腺内碘的有机化过程抑制T4的合成,促使TSH分泌增加而产生甲状腺肿,称为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
十九 应用糖皮质激素为什么要缓慢停药
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由于负反馈调节作用,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突然停药后,糖皮质激素分泌不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肌无力、低血糖、低血压、休克等严重时克危及生命,所以要缓慢停药。
第三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涵义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涵义及其关系
(一)实事求是的涵义及基本内容
实事求是,是中国一句成语。
毛泽东古为今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武器,对“实事求是”做出全新的解释,使之成为一个科学的概念,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这一论述,赋予实事求是以科学的涵义和理论的形态,使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邓小平在批判“两个凡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全面阐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的重要理论贡献,在于依照认识的发展过程和认识的基本规律,把实事求是的丰富内涵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根据邓小平的这一论述,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了如下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
它正确地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问题。毛泽东、邓小平都非常强调从中国实际出发的问题。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经验教训表明: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清中国的国情,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路线、纲领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客观依据。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的基本内容,也是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
理论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科学总结,理论只有在与实际的结合中才能起到理论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毛泽东、邓小平都强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反对理论与实践相分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方法的意义和突出理论应用于具体实际的重要作用。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理论向实际转化并不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的现实途径问题。
第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是以客观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是以书本或其他主观因素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重要表现。坚持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邓小平明确地把“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对克服长期存在的个人崇拜、教条主义、思想僵化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的思想路线形态更加完备,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总之,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新概括,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内涵,深刻体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本质,突出了“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地位,把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认识推进到一个新水平。
(二)解放思想的涵义及其基本要求
1.毛泽东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包含着解放思想的因素的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认为,不做实际调查,只照本本办事,“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是“一种保守路线”,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路线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在强调实事求是的时候指出:“我们要在党内发动一个启蒙运动,使我们同志的精神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蒙蔽中间解放出来”。可以看出,要做到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合,必须在主观上解放思想。
2.从理论上、概念上把解放思想明确地引入党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深刻论述解放思想的意义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是邓小平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认为,解放思想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政治问题。教条主义者往往思想僵化,被禁锢于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之中,禁锢于旧的条条框框和“本本”之中,禁锢于己有的某些过时的结论和个别论断上。这种僵化的思想状态,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大敌,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大敌。邓小平指出:“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书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上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抄照搬照转。”因此,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首要的前提是打破思想僵化的精神状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勇于探索。
3.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阐述
邓小平认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邓小平对解放思想内涵科学的解释,为正确地坚持实事求是奠定了基础和前提,也划清了解放思想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界线,突出了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要原则,体现了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对于正确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重大意义。
(三)与时俱进的涵义和内容
“与时俱进”一词,源自《易经》“与时偕行”。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华,赋予“与时俱进”以新的涵义,使其成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并融入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之中。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并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体现时代性,就是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认真研究和探索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总之,它要求人们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要求人们抛弃僵化、保守、过时的传统观念,顺应时势,勇于变革。
把握规律性,就是要求人们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善于透过社会浅层的表象,抓住社会变革深层中的客观规律。变革必须守则,必须围绕“三个代表”所揭示的要求去变革,不断认识和探求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执政党建设的规律,从而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
富于创造性,与时俱进是通过创新来实现的。适应变化、遵循规律其最终目的和结果要体现在现实性上,创新是将其转化为现实的途径,是与时俱进的最终结果和现实体现。坚持与时俱进,最根本的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变革的先导,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地开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我党对思想路线认识的不断深化
(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三者的关系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进俱进,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邓小平认为,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邓小平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在坚持实事求是中提出解放思想的问题,从本质上提出了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关注人类自身主体条件的问题,人们主体条件的状况如何,包括人们的精神状态、知识水平、经验基础、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直接影响着人们做到实事求是的程度和结果。人们只有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反观自身,克服自身存在的有碍于做到实事求是的因素,才能做到实事求是。
其次,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邓小平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提出解放思想,是为了实事求是而言的,离开实事求是来谈解放思想,就会变成脱离实际的臆想,就会违背客观规律,使思想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脱离,这样的解放思想,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邓小平指出,不以实事求是为指针,解放思想就会“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就没有根,没有方向,也就谈不上贯彻党的思想路线”。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
一是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必须正确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根据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来认识客观事物。
二是做到科学的创新精神与求真务实精神的统一。解放思想是为了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勇于探索、大胆试验的敢闯敢干精神,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一番新的事业。敢闯是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脱离实际的“闯”就会到处碰壁。
三是尊重实践与尊重群众的统一。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社会的实践,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要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不断的实践达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人民群众。只有尊重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倾听群众的呼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才能保持思想的活力,防止思想僵化,才能发现新的规律,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关系
首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与时俱进的前提和基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具有内在的统一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使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实现这一根本要求,达到主客观相统一,是做到与时俱进的前提与基础。所谓与时俱进,就是我们的理论和实践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化,顺应时势,开拓创新,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如果不能从时代变化的实际出发,科学地审时度势,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规律,就会把握不到“时”。因为“时”在本质上是客观事物发展中的状态。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科学认识变化中的事物。因此,坚持实事求是是把握“时”的基本方法和基础条件。
由于“时”是发展的、动态的。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跟上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与时俱进。就必须解放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充分看到时代、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才敢于在新的变化面前创造新的适合时代发展的理论,才会主动地和积极地应对变化,才能与时代“同步”,才能使解放思想成为与时俱进的基础。
其次,与时俱进又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1.与时俱进反映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时代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走向新世纪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从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新局面的战略高度出发,提出与时俱进的理念,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当今世界的变化剧烈而深刻,“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与时俱进就是着眼于发展了的社会实际、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其根本用意就在于必须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前头,用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开拓新局面,才能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从思想方法上提出与时俱进,赋予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鲜明的时代特性。
2.与时俱进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品质
与时俱进突出了不断发展的社会实际,强调了用发展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深刻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深刻揭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品格和科学精神。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这就决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要始终如一的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也就是说,解放思想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不可缺少的品质。与时俱进的思想实际上已经逻辑地蕴涵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之中,但我们党把它明确的提出来,就更加完整地表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这是对思想路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
3.与时俱进突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
与时俱进思想的提出,其根本目的在于创新,这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内在目的相一致的。与时俱进则进一步突出了创新在思想路线中的地位。一方面,它强调通过创新来应对时代变化和新的实践的发展要求,通过创新来解决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凸显了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另一方面,它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揭示了以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方面创新的创新规律,使思想路线的创新精神和内容更加鲜明,更加系统化、理论化。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时,邓小平用简洁朴实的语言深刻地道出了这些科学理论的真谛。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用“实事求是”来概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新认识。它反映了思想方法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邓小平理论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因此,中国共产党人也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概括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江泽民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所以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其原因在于: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是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体系。邓小平在理解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丰富的理论内容中和诸多原理中,抓住最根本、最主要之点,即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晶的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这样一种深刻的理论认识,不仅仅是作为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一种理解,而且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特征,是对科学理论的本质认识。这就是说,在新的实践上形成的新的理论也不可能越出这样的科学的规定。中国共产党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形成的理论,就其根本特征来说,是继承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进行实践创新的,形成的科学理论就其精髓来讲,必然具有同一性。因此,实事求是必然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科学的理论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逻辑即思想的产物。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开端,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迈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这是新时期历史的起点,同时也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在这一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伟大的改革开放的实践史和认识史,在实践和认识交相映辉的过程中,在历史和逻辑相互统一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邓小平理论起源的意义上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又是逻辑起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活的灵魂
邓小平理论具有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但是,无论哪部分内容都无不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其出发点和根本点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诸如: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观点;关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关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观点;关于对外开放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的提出、形成和发展,等等,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和产物。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做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形成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重要观点、思想都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像一根红线贯穿于邓小平整个理论体系和各个部分之中,成为这一理论的活的灵魂。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的科学论断,这一崭新的科学命题反映了时代变革的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批判性、实践性的特征,具有重要的思想方法论的价值。
所谓理论品质,是指一种理论所具有的最本质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用“与时俱进”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科学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涵和思维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具体结论要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变化用符合新的实际的结论取代旧的过时的结论。
这一科学概括有重要的理论根据和实践根据:
第一,理论总是随着实践变化而不断变化的。
同任何科学的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社会实践的客观实际中抽象出来的理论,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变化,要求作为客观实际反映的马克思主义必须随时间的推移、实际的变化,不断地用适合新的历史条件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思想来丰富、发展和完善自己,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时代的变化进行创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第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变化的现实,而且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理论。他们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曾不止一次地对自己原有的观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乃至予以摒弃,以适应新的实践的发展。因此,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一贯坚持的重要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根本原则。
第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一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就是与时俱进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主义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19世纪40年代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对当时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宣言》发表后,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开展,马克思、恩格斯还不断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并取得新的认识,在再版序言中对《宣言》作了多次重要补充。
正是依据实践的变化而修改已有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理论才不断适应了实践的需要。
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这时出现了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没有的许多新特点。列宁深入研究了当时俄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少数国家甚至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重要结论,从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认为的由于国际资本的联合,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一国取得胜利,各国无产阶级应当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想法。正是在这一新理论的指导下,十月革命才取得了胜利,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历史条件出发,不断地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毛泽东科学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具体国情,在革命道路问题上,冲破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这条独特的革命道路终于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从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邓小平带领全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际国内情况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实践,创造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积极进行理论创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找到了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正确途径,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思想汇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涵义
尊敬的党组织:
学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科学涵义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价值的相关内容。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交往价值和精神价值三种基本形态,其基本特性有主体性、客观性、相对性;价值观是主体对价值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具体来说就是,作为价值主体的人关于价值目标、价值标准、价值实现手段等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价值观是社会文化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价值原则、价值规范和价值理想。
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价值与价值观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主要表现为:价值是价值观的基础,没有价值也就无所谓价值观。其区别主要表现为:价值是客观的东西,价值观是主观的、观念层面的东西,它与意识形态具有本质的一致性;价值一般用高度凝炼的词组、短语来表示,价值观一般是一个判断、一个命题、一条准则,是目标、理想、观念等;价值的作用方向是由客体到主体,价值观的作用方向是由主体到客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指在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中居统治地位、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代表着全人类共同理想和追求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价值追求内涵上超越了以往任何社会形态,代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推翻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共产主义新社会。其价值目标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未来新社会进行了描述,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恩格斯晚年,当有意大利记者让他用简短的话描述未来社会时,他再次重申了这句话,认为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表达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也强调,共产主义是 “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规定性,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对自己全面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彻底解放。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领导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核心价值,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真正坚持和发扬。把这些问题都理解了,我们就能透彻的学好党的理论和方针,最终在先进的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够早日成长为合格的优秀的中共党员。
汇报人:好范文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于全球化肇端的时间,迄今并无十分一致的看法,但却没有人能够否定近二十年来、尤其是冷战终结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人类社会所造就的巨大影响。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伴之以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脑的普及和信息时代的骤临,当代中国社会及其所处的国际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因此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地位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中,一方面要利用经济全球化加速本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和经济安全;面对两种社会制度之间更加隐蔽、间接和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必须做到既要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化的成果,又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同时,在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分层和利益调整,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人们的政治观念、政治觉悟发生深刻变化、政治需求与政治参与扩大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做到对社会民众分化的利益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具有更强的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社会整合的能力。
毫无疑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生的这些新的变化,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容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新的考验。能否与时俱进地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关系到党能否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因此,充分认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系列新变化,导致一些人对诞生于革命年代的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产生困惑甚至怀疑。对此,我们固然可以从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意义或独创性的内容来回应前述的困惑。譬如说,从关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方面,来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价值,这种回应是必要的,但又是不够的。由于这个问题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带来的,因此,还必须把握变动中的现实,理解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联度,找准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切入点,在观照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衡量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尺度,并在理论上厘清毛泽东思想与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一脉相承之联系,从而明确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使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旗帜上永不褪色的内容。
一、现实与毛泽东思想的生命力:开放的理论与变动的实践
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显著特征的当代中国现实,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及经济全球化潮流的大背景下发生的。面对这些深刻变动中的现实,毛泽东思想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恒久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思想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毛泽东思想诞生于革命与战争的时代,而当代中国所处时代的主题和特征是和平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显然,这两个时代是不能也是无法割裂的,后者是前者历史演绎的必然结果。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连接了前后两个不同的时代。
毛泽东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民主主义理论,在深刻分析近代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围绕着“中国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这一主题,系统回答了包括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道路、步骤、前途等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方向。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华民族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随后又通过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进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并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成功地解决了处于战争与革命时代的中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国是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领导人民所取得的胜利,不仅为中国在和平与发展时代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促进了时代主题本身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的转换,从而迎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新的时代。
毛泽东思想并不仅仅是为了革命与战争而生的,而恰恰是为了消除战争、进而实现和平与促进发展而生的。争取在和平的环境中发展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实现民富国强,正是这一理论的价值所在。因此,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除了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国的理论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直接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国家的现代化有关,至今仍然发挥着指导作用。尤其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将起着长远的指导作用。可见,时代主题的变化,不仅不会导致毛泽东思想的不合时宜,反而会更加充分地层现其持久的生命力。
(二)毛泽东思想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政治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问题凸显,网络的普及导致强势国家、民族与政治团体之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辐射效用剧增。在这种情况下,相对弱势的国家与民族,一方面必须主动实行对外开放,以积极应对全球化之大潮,从而通过跨越式的发展来赶超现代化的先发国家;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的全球化中被“边缘化”,沦为大国的附庸,并导致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不难看出,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外生型国家在对外开放问题上所面临的两难抉择,在现时代仍然没有终结。对于中国而言,这一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而毛泽东思想,很大程度上正是在拒斥半边缘化即半殖民地化与“衰败化”的革命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引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从而成功地阻断了近代以后“中国被边缘化”进程,推动它由被动卷入现代化向主动进行现代化建设转变;同时,毛泽东思想中经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径设计,关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又体现出积极的开放姿态与包容精神。因此,曾经成功指引中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同样可以正确指引当代中国在全球化境况下,通过深化改革和全面开放,成功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毛泽东思想与改革
1978年以来的改革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有目共睹。从模式选择来看,改革显然是对延续二十多年的苏联式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否定。但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决不意味着对毛泽东思想的否定。苏联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但是,几乎在实施苏联模式的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已经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探索中所取得的正确的理论成果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内在逻辑来看,毛泽东思想与当前的改革的关系,并不是相悖的,而是相一致的。
从毛泽东思想与改革的历史关联来看:毛泽东思想直接指引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革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使中国社会实现了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新民主主义社会至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巨变;而1978年以后的改革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当然是关联于而不是脱离于历史上的第一次革命的。改革以毛泽东思想及其当代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也是毛泽东思想生命力的鲜活体现。
从毛泽东思想与改革的哲学关联来看: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是否存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做出明确的回答。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中,首次提出并系统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毛泽东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其性质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其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不仅为当时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为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奠定了哲学基础。
从毛泽东思想与改革的模式关联来看: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由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国度里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能选择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和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扬弃既有的以城市为中心的俄国革命模式,成功地找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过渡时期,党又顺利地走过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956年前后,毛泽东又提出了要“以苏联为鉴戒”,走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毫无疑问,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作的历次探索,无不体现了毛泽东所倡导的创新精神、所强调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种创新精神,无论对于当时的革命与建设,还是对于今天的改革,都是有指导意义的,并将继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发展:直接的价值与意义
按照历史的纵向划分,毛泽东思想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四大方面的内容;而按照理论的横向归类,则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军事、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不管是纵向的划分,还是横向的归类,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与独立自主,犹如“活的灵魂”,将毛泽东思想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联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果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发展的标尺来量度毛泽东思想的价值与意义,可将其分成四类:第一类,如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领导权、动力、对象、性质与前途、道路等问题的论述,主要是一种存留于历史的珍贵遗产;第二类,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活的灵魂”,具有长久的指导价值;第三类,如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由于其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联,需要进一步梳理与解读,以发掘其中曾被忽视的价值,澄清被误解的问题;第四类,是针对中国社会而提出的关于经济、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等方面的“正确的理论原则与经验总结”,则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直接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构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来源。
第一,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观点。例如:关于以农轻重为序、协调处理各种经济关系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关于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统筹兼顾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关于正确处理公有制内部及其与其他经济成分之间关系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关于计划与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商品与价值规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改革等一系列涉及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思考等。这些与发展中国经济密切相关的思想观点,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仍具有积极意义。此外,近年来已经引起广泛关注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也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第二,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只能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各项不可移易的基本制度之上,而关于这些基本制度的阐述,正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同时,毛泽东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的思想,关于造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思想,关于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的思想,关于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中国法制的思想,关于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断言论和行动是非的标准的思想等等,对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具有显著与直接的现实价值。
第三,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毛泽东思想中的文化观点主要包括:关于“向科学进军”,关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关于知识分子工作,关于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工作基本方针等等。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四,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外交。毛泽东外交思想主要表现在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三个世界的划分等方面,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的改善集中体现了上述外交思想的灵活应用,而这又为1978年以后的中国外交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关于毛泽东思想与党的自身建设。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的理论经过了长期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结合当前党的执政条件的变化,毛泽东党建思想中一些理论观点值得关注。例如,对党的自身建设所处客观环境的分析;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的观点;拓展党的群众基础的观点;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施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等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还适时提出了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一重大问题,并就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其中包括“两个务必”、反对官僚主义,防止特权阶层,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
革命事业接班人等等。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实施,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切入点:“中国化”的历史与逻辑
能否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找准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到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与现实意义能否在现实中得到展开与广泛认同。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其必然选择;相应地,也应以其作为权衡毛泽东思想价值的切入点。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存在多维的历史进程:中国现代化之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形态转型之维,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及其实践运动发展之维,等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这多维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而毛泽东思想则处于这一宏大的历史定位中。
第一,关于现代化的维度。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强制纳入世界现代化潮流中,实际上开始了被动现代化进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这一现代化进程完全是被动的,是受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从属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从属于西方那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本质的批判,包含着对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模式的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所提出的“东方社会理论”,又为中国的现代化找到契合国情的合理路径提供了指导:“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吸取的一切肯定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51页)。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回答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国的现代化由被动转向主动,并开始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此即中国现代化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一中国化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第二,关于社会形态转型的维度。近代以来的中国有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1997年9月22日)这两大历史任务表现在社会形态问题上,即要求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同时,实现向以工业化、民主化为特征的社会形态的转型。后者具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道路选择。20世纪上半叶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独具的社会性质、阶级构成、革命性质,决定中国既不可能最终导向资本主义社会,亦不可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设计的过渡性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模式,指明了一条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路径,成为弥合这一“两难”境况,完成现代中国社会形态由前资本主义的半封建社会向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转型的科学选择。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转变理论的中国化。
第三,关于政治思想及其实践运动的维度。近代以来,“西学东渐”,越来越多的先进人士认识到学习西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形成西学“中国化”之流变:先后有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太平天国的“拜上帝会”与《资政新篇》,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尝试等。五四以后,各种政治思潮及其运动更是相互激荡,蔚为大观。但是,在一系列因素作用下,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演绎与实践运动最终成为中国政治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主流。毛泽东思想正是这一进程中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成功的首创之作。
四、毛泽东思想的价值尺度:历史与现实的观照
经过1981年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概括与翌年的中共十二大的补充,毛泽东思想有了确定的科学涵义,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表述,界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回答了其中是否包含科学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疑问。但是,这一回答远远不足以导致分歧的终结,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化,出现了对于毛泽东思想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种截然相反的错误态度:一种是僵化地固守其中的若干理论,另一种是全然否定其现实价值。显然,在毛泽东思想科学涵义的视野中,准确掌握评价的尺度,客观衡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当代价值,是坚持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这一时期的探索及其成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独立自主地找寻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但从总体上看,并没有能够超越苏联模式的束缚。
其次,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长期的积极影响;但这些成果由于种种原因而未能在当时的实践中始终一贯地坚持下去,有的甚至还一度出现了严重的背离。
再次,这一探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形成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这一时期尚未形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系统观点,这些初步探索的最重要的意义存乎其肇端性。
此外,还要对这一时期探索的失误之原因给予充分的重视与准确的分析。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表现在多方面,其中包括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遭到破坏;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上存在某些缺陷;一些国际因素的影响,等等。其中最根本的,在于当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认识不清。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在上述历史与现实的观照下,我们应当对于毛泽东思想中一些观点的现实价值与意义给予科学的评价与估量:既不是拔高,并以此来低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贬低,避免从历史源流的角度动摇中国共产党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