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00强企业人力资源制度.pdf
*****公司
*****公司
制度汇编
人力资源部 / 17
5*****公司
目录
组织机构、岗位编制管理办法...................................................................3
招聘管理办法...............................................................................................11
各岗位外部招聘基本任职条件..............................................................15
员工转正管理办法.....................................................................................17
实习生管理办法..........................................................................................33
员工离职管理办法.....................................................................................45
返聘人员管理办法.....................................................................................55
员工调动管理办法.....................................................................................59
各种假期管理规定.....................................................................................74
薪酬管理规定...............................................................................................91
员工培训管理办法.....................................................................................98
管理人员晋升、聘免管理办法............................................................112
员工晋升管理办法...................................................................................118
劳动合同管理办法...................................................................................132
员工健康体检管理办法..........................................................................155
人事档案管理制度...................................................................................158
内训师管理办法(试行)..........................................................................162
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暂行办法............................................................170 / 175
*****公司
组织机构、岗位编制管理办法
1.目的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及所属产业公司组织机构与编制管理工作,促进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有效控制人力资源成本,结合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2.范围
2.1 本办法所称组织机构与编制管理,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立、撤销或合并,机构名称、机构规格、职能配置,人员编制、领导职数、岗位设置等事项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2.2 适用于股份公司职能部室及属各产业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立、撤销或合并,岗位设置、人员编制等事项的管理与监督。
3.组织机构、岗位编制设置原则
3.1 以经营任务目标为导向。组织结构设计要服从企业的工作任务和战略目标,体现为目标
服务的宗旨。有利于加强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优化,建立信息畅通,反应灵活、适
3.2 职责清晰、精干高效。机构设置和编制确定,应有利于建立层次简化、机构精干、职责
明确、办事高效、运转顺畅、行为规范的管理体系。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增强市场
3.3 规范程序、严格审批。依据管理权限和程序确定机构设置和编制,机构设立、撤销、合
并和编制调整,应充分论证、慎重研究、严格控制,避免随意性,杜绝因人设机构增编
3.4 组织架构、岗位编制应作为“职位晋升、薪酬方案制订及调整”审核的前提、必要依据。制的现象发生,防止机构和人员膨胀。竞 争力,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应企业发展特点的运行机制。
4.管理职责和权限
4.1 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职责与权限
4.1.1 负责对股份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调整提出建议,并制作股份公司组织机构图;
4.1.2 负责组织股份各职能部室开展岗位编制制定、审核工作;
4.1.3 负责组织运管部、财务部审核股份公司所属各产业公司组织机构的设置、调整及岗位 编制的制定、调整;
4.1.4 负责指导、审核股份所属各产业公司组织机构设置及岗位编制工作。
4.2 股份公司运营管理部职责与权限
4.2.1 负责根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管理定位,对内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情况组 织开展分析评价、提出建议及方案;
4.2.2 负责对股份公司、所属各产业公司的组织机构设置、调整的合理性进行审核。
4.3 股份公司财务部职责与权限
负责审核所属各产业公司财务组织机构、岗位编制的设置与调整。
4.4 所属各产业公司人力资源部职责与权限 各产业一级单位人力资源部负责其职能部室组织架构设置、岗位编制的制定;同时负责审核 / 175
*****公司
下属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岗位编制的制定,并上报股份公司审批; 5.组织机构、岗位编制设审批流程
5.1 股份公司职能部室岗位编制制定、审批流程
5.1.1 每年各职能部室签订完目标责任书后,由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职能部室开展组织机构、岗位编制的 制定工作;
5.1.2 各部门负责人制定本部门岗位编制,分管领导审批并签字确认后,报至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分管领导审核,股份公司总经理审批。
5.2 股份公司所属单位组织机构、岗位编制制定、审批流程
5.2.1 每年各产业单位签订完目标责任书后,根据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的通知,拟定本年度
组织机构、岗位编制;
5.2.2 各产业一级单位总经理及产业主管领导审定并签字确认后,报送股份公司审批;
5.2.3 各产业一级单位所属分公司的组织架构、岗位编制,先由产业一级单位相关部门、领
导审核后,报至股份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
5.3 新成立公司组织机构、岗位编制制定、审批流程
5.3.1 新组织机构设置的前提是相关部门、股份公司领导已批复该项目设立;
5.3.2 确定该项目/公司的经营发展方向,业务阶段性任务目标,作为组织机构设置、审核 的重要依据;
5.3.3 根据经营业务,搭建组织机构框架;确定各部门职责,并制定岗位编制。
5.3.4 新成立公司已审批的组织机构、岗位编制,将作为薪酬方案制订的重要依据。
5.3.5 审批流程同 5.2 条规定。
6.编制管理
6.1 编制管理以公司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公司年度经营任务为目标,遵循“总量控制、精干高
效、严控成本、合理规划”的原则,合理安排编制、有效控制编制、适时调整编制,充
6.2 人员编制从总量、结构和领导职数三个方面进行设置。分发挥岗位编制管理在提高人力资源效能和工作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6.2.1 人员编制总量。根据生产规模、工艺流程、劳动定额、设备类型和性能、人均营业收 入、人均利润等指标,分析内部历史数据和横向对标数据,在企业年度人工成本预
6.2.2 确定岗位编制,应以标准的经营任务、岗位核准的工作任务量为前提,以科学的劳动
定员、定额标准为依据,不得以定性方式设置编制;
6.2.3 人员编制结构设置。人员编制结构主要包括一、二线人员结构比例;管理人员、专业
技术和操作类人员结构比例;高、中、初人员层级结构比例等。各单位根据内部历史 数据和横向对标数据,科学合理确定各类人员编制结构比例。
6.2.4 领导职数设置。算 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进行岗位和人员编制设置。
6.2.4.1职能部门领导职数按业务分管、合理管理幅度原则设置。部门编制数在20(含)人 / 175
*****公司
以下的,领导职数2至3人;20至30(含)人的,领导职数3至4人;30人以上的,领
导职数4至5人。业务量大且专业技术性较强的部门,经批准,可适当增加领导职数。
6.2.4.2产业及所属公司经营班子领导职数,根据企业人员规模、经营任务、职能分解、内
设机构管理等方面确定。规模在500(含)人以内的,经营班子领导职数3至5人; 规模在500至1000(含)人的,经营班子职数5至7人;规模在1000至2000(含)人 的,经营班子职数7至9人;规模在2000人以上的,经营班子职数9至11人。跨地域 经营、四类及以上艰苦地区的单位,根据实际需要经营班子职数可增加0.1至 0.2 个系数。确有其他特殊情况的,经集团公司组织机构与编制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后,按特殊情况处理。
6.2.4.3主管级比例根据实际情况确定。6.3 岗位定员方法
6.3.1 效率定员法:凡是能够计算工作量、能够实行劳动定额的人员,均应按效率定员的方
法进行劳动能力平衡,一般用于直接生产人员和部分辅助生产人员。
6.3.2 岗位定员法:分为设备岗位定员法和工作岗位定员法。
6.3.2.1 设备岗位定员法:主要是指看管设备的岗位,根据其生产过程、班制负荷程度、岗
位区域条件和能否实行交叉作业等,在明确岗位责任制的基础上确定定员的方法。
6.3.2.2 工作岗位定员法:指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既没有固定设备,也不能实行定额和制
定人工指标的人员。
6.3.3 比例定员法:按企业的职工总数(或一定范围人员的总数)的一定比例确定某一类人
员数量的方法。
6.3.4 按组织机构、职责范围和业务分工定员法: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
人员的定员。
6.4 股份公司组织及定岗定编审核原则
6.4.1 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符合本公司当年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及经营变化;根据项目建设
期、运营期,是否设置了适合该时期的组织架构、岗位编制;
6.4.2 职能、业务及后勤等岗位编制应从严审核,控制合理比例内;
6.4.3 定编定员确定后,在不发生大的经营目标变化、不增加生产规模的前提下,组织架构、岗位编制数量不允许增加,可进行优化调整。
6.4.4 组织架构、岗位编制设置应以经营业务、管理范围、生产规模等硬性条件为依据;同
时将外部同行业的标杆企业,内部的同类企业,作为组织架构、岗位编制设置的参照
标准。
6.4.5 编制的增长比例应小于年度目标产量/销售收入等经营目标的增长比例。
6.4.6 相似岗位职责合并,提倡一岗多职,以利于流程环节精简和员工业务素质的提升。相
似岗位界定:工作性质和业务流程类似;对岗位职责承担人技能要求相近;岗位责任 应清晰界定,以利于考核的实施。/ 175
第二篇:旧制度与大革命PDF
《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的著作,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在原有的封建制度崩溃之时,因并未带来革命预期的结果,而致使执政者与民众间的矛盾公开化,社会动荡愈演愈烈。看这本书的原因,是处在中国反腐浪潮风口浪尖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同志想推荐的,虽然是一名工科研究生,我却明显的感受到当前中国社会背景复杂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处境,与法国大革命时期有某种相似性,特别是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背景和旧制度的分析有其独到的视角,改变了我对革命的看法。为什么法国的封建权利比在其他任何国家更令人民感到厌恶?为什么法国大革命是在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最轻的地方发生的?
关于大革命的重新解读
《旧制度与大革命》在我看来并不是一本历史书。显然,托克维尔并没有采用大量的史料堆积,同样无意于去详细介绍法国大革命的前因后果与具体进程。
然而,这本书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能够激起广泛的思考与讨论。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
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
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
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
托克维尔(1805-1859)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
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剧了法国阶级的分离,法国人们变得彼此相似,但却比以往更加分割成一个个陌生的小团体,彼此漠不关心。最后,法国的旧制度被一群相似的人推翻。造成社会阶层分化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不简单地成为纷繁历史的工具,也不轻易地沦为激昂情感的奴隶。正因为此,思想才能穿越时代的隔膜,成为深邃的洞见。革命的发生并不是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的忍受着罪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们,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他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他开始改革的时刻。”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情况。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时就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那时候公共繁荣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财富增长更快,但是却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改革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改革可能促进制度的覆灭。如中国的同治中兴,同治中兴时期清政府采取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目标是要恢复古代最完善制度的活力。但同治中兴的伟大目标是复兴儒家价值观念及其制度。同治中兴和路易十六期间进行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路易十六不同的是,他的改革刺激了人民发财的热情,但是其存在的政治制度却阻挠了这种热情实现的可能性,使得人民认定了法国封建体制不得不推翻,从而促成了
自身的毁灭。
经济繁荣何以反倒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托克维尔还观察到了另一个“悖论”: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
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
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
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
本来人们认为革命往往是在人民处于水深
火热民不聊生的时候发生的,但路易十六统治时
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
了大革命的到来?
托克维尔的判断是:革命的发生并非因为人
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此前人们对未来无所期望,现在人们对未来无所畏惧,一心朝着新事物奔去。
伴随着社会繁荣,国家财产和私人财产从未如此
紧密混合。国家财政管理不善在很长时间内仅仅
是公共劣迹之一,这时却成了千家万户的私人灾
难。也就是说,改革已经开始,改掉了一部分,读者在当当网购买的《旧制度
与大革命》 使得没有改的这一部分显得分外触目,更令人无
法忍受,后者坚持不改,这个时候革命就来了。
当今中国,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和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后,开始面临一些转型难题。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加大,阶层固化、社会不公、政府腐败等现象,都是中国现代化道路上不得不正视的挑战和考验。
当前中国与大革命前的法国都处于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表达权、批评权。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文化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的增加,人们对于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容忍度更低。中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改革势必会遭到特殊利益集团的阻碍,尤其那些依靠权力寻租、依赖特权致富的人群,不愿意改革,不愿意牺牲一些利益,阻力障碍会很大。但是如果停滞、不改革,忽视社会的公平正义,只会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使社会陷入动荡的危险境地。借用托克维尔的话“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那么中国现在政府不断强调政治体制改革说明中国社会也处在非常危险的地步。法国革命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经济繁荣期,政府应十分关注人们的态度,对民众不满的地方要及时回应,及时疏导民众的情绪。要真正实践科学发展的理念,使发展的红利人人得以分享,使发展的代价降到最低。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上)
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衷心的热爱着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这从他对英国政治制度的不遗余力的褒奖中就可以看出来。在他关于三级会议省朗格多克治理状况的描述(商务印书馆92年版附录一)中,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他看来,英国、美国,以及在某种意义上的朗格多克,都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他评价朗格多克的地方自治制度说:由于有了朗格多克这种特殊政体,新的时代精神才得以平稳地渗透到这古老的制度中,它什么也不破坏,就改变了一切、全部适合现代文明的需要。
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他在全书各处不止一次的对这种制度的弊病痛心疾首。他这样评论已经变质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种政治制度,但它仍旧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庞大的一种。范围缩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摧毁一部分中世纪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厌恶百倍。对国王的中央集权制度,他更不留情面,这里仅举一例:国王窃取权力任意征收捐税乃是一切流弊的根源。
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这是青春、热情、自豪、慷慨、真诚的时代,尽管它有各种错误,人们将千秋万代纪念它,而且在长时期内,它还将使所有想腐蚀或奴役别人的那类人不得安眠。与之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又非常遗憾的说法国人抛弃了他们的最初目的,忘却了自由,只想成为世界霸主的平等的奴仆。他甚至断言: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地下降,并进而认为,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他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那么,对于未经王权专制污染的传统封建制度,对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又是如何评价的呢?在这方面他的态度仿佛非常暧昧。一方面,他曾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以此看来,他仿佛是反对这一极不平等的制度的。但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书中更多的地方,托克维尔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他说,在封建时代??贵族享有令人痛苦的特权,拥有令人难以忍受的权利;但是贵族确保公共秩序,主持公正,执行法律,赈济贫弱,处理公务。多少世纪中一直走在最前列的阶级,长期来发挥着它那无可争议的伟大品德,从而养成了某种心灵上的骄傲,对自身力量天生的自信,惯于被人特殊看待,使它成为社会躯体上最有抵抗力的部位。它不仅气质雄壮,还以身作则来增强其他阶级的雄壮气质。
托克维尔甚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他说:世界上所有社会中,长期以来一直最难摆脱专制政府的社会,恰恰正是那些贵族制已不存在和不能再存在下去的社会。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
试论本书的政治思想(下)
在阅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我猜想,无论如何,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抱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也许他更喜欢后者。毕竟,他在描绘贵族的传统美德时动用了那么多浪漫华丽的词汇,而这些丰富的感情却从未应用到消除了等级差异的平等社会的身上。
托克维尔在书中还不止一次的描述了贵族政治瓦解之前地方自治带来的美妙效果,以及各阶级之间通力合作的美妙关系:如果你研究初期三级会议,定会看到??资产者与贵族那时有着更多共同利益,更多共同事务;他们表现出更轻微的互相仇恨。在最初和在长时期内,农村的阶级??与贵族接近、??与贵族混合以处理同样的事务。资产阶级作为整体,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却占据更有保障的、更高的地位。资产阶级参加政府的权利是无可争辩的;资产阶级在政治议会中起的作用始终是重要的,常常举足轻重。其他阶级每天都感到需要重视资产阶级。??贵族和第三等级当时??共同管理事务,共同进行抵抗。当然,托克维尔的这些话并不是在正面论述封建社会的美妙。他的本意是拿贵族政治全盛时期和贵族政治衰落后的情形作对比,以彰显后者的不堪。但每当读到这些内容的时候,我就会有一种怀疑的感觉:他毕竟表露出了某些倾向性。欧洲封建社会真的这么美妙吗?各阶级之间真的这么通力合作吗?地方自治真的这么卓有成效吗?然后,我看到这一句话:领主法庭为农村小所有者所作的事情,省三级会议与更晚些的全国三级会议也为城市资产者作了。引起我注意的是,在这里,领主法庭和三级会议服务的对象是农村小所有者和城市资产者,也就是说,没有所谓无产者的位置。
这个小小的发现触动了我的某根敏感的神经。再次读第二遍书的时候,我注意到,托克维尔的用词习惯中,仿佛总是把人们和人民分开来,人们常常指代当政者、特权者,有时也包括资产者,而人民则指代劳苦大众。甚至有一句话:所有阶级都可能与人民分离,仿佛托克维尔在写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把人民也算作一个阶级。尽管妄自揣度前人是需要谨慎的,但我还是隐约感到,虽然托克维尔曾经批评过当权者对人民的轻视,并指出这种轻视的确激怒了人民,但在无意之中,他自己也流露出相同的倾向。当然,对于一个出身贵族、一生混迹于政坛的知识分子,要求他对待人民也抱有与对待贵族一样的尊重,这未免也太苛刻了。何况,托克维尔自己也承认: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但由于本能,我却是一个贵族--这就是说,我蔑视和惧怕群众。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
说到民主,顺便提一点疑问。初读的时候,托克维尔对民主这个词的使用总让我感到疑惑。有时,他似乎把民主和平等等同起来,作为等级特权的对立面。在他看来,民主和专制似乎并不矛盾,一个民主的社会同时也可以是一个专制的社会。从我今天的理解看来,这种对民主的理解岂不是很奇怪?民主只是意味着平等、无特权吗?难道它不包括对专制权力的反对吗?是这个词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内涵发生了变化吗?或者,仅仅是一个翻译上的问题?篇二:《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思考与感悟
学期伊始,我选修的《法国文明史》周老师热力推介我们阅读《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由于图书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全都被借出了,只找到了相关的一本《现在为什麽要读〈旧制度与大革民〉》的书籍,便先借来翻阅,方得知此书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还有老师的推介之由。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主持听取专家学者对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时,向与会专家推荐了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该书探讨的是法国大革命,原有的封建制度由于腐败和不得人心而崩溃,但社会动荡却并未带来革命党预期的结果,无论是统治者还是民众,最后都被相互间的怒火所吞噬。中国很多进步开明人士很早就注意到并研究与讨论法国大革命,这本书特别是有了中译本之后,它一直是中国思想界、知识界的关注对象,并被列为政治学的必读书目。随后我便带着急切阅读此书的欲望从网上下载了电子书版的《旧制度与大革民》,利用两周的空余时间将之通读,的确感悟颇深,受益匪浅。这本书思想触发点有很多,全书似在解疑,通读之,则引更多疑问与思考,带着很多疑问我查阅了一些学者书评,便在之后又通读了第二遍。接下来,我将在我的读书笔记基础上浅谈一些思考与感悟。
一、《旧制度与大革命》内容概述与读书笔记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托克维尔于1856年出版,以“把事实与思想、历史哲学与历史本身结合起来”为目标的评价历史著作。本书着眼于对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下政治、社会生活画面的剖析,并由此阐明旧制度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基础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亦是大革命后人民重新建立起来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制度原型。点明法国大革命真正的目的,是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实现平等。本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
第一章托翁基于对法国大革命成果的疑惑,认为所谓的大革命的新鲜成果其实都是旧制度在新环境下的重新表现和完善,提出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原因的探索时不我待。第二章和第三章分析了宗教对大革命发生的障碍性作用,从而导致大革命以宗教革命形式展开的原因:一是宗教信仰与平等、自由、民主的18世纪哲学思想相悖,二是宗教对世俗的实际控制及其教会成员所享有的特权和优势地位所代表的等级制度与革命者对于平等的追求相冲突。同时分析说明了政治权力在大革命前的法国的无限集中趋势以及对特权的纵容,从而导致革命者为实现平等而欲完全摧毁的愿望,从而导致法国特殊的无政府状态。但大革命后基督教会和集权制的政府无一不重新振兴,由此证明摧毁宗教力量与削弱政治权力并不是大革命的根本和最终目的。大革命真正的敌人,是罗马帝国崩溃以后在欧洲普遍建立的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大革命只是借用反宗教和无政府主义这两种形式作为实现革命的手段。第四章、第五章作者基于对整个欧洲制度、社会结构的相似性的分析和比较,发现封建制度衰落的地方,民众对其仇恨越大。同时得出,法国大革命特有的功绩,是企图用平等、一致的社会政治秩序来取代统治整个欧洲的封建制、贵族制的政治制度。
第二编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
第一章指出了法国农民在自由权利方面的进步性,进而再次提出革命爆发于桎梏最轻的地方的问题。与之相对应,贵族权力也已在革命前大大衰落:贵族作为一个阶级整体,已经不得不放弃了治理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誓死保住了经济上的特权,并使之不断扩大。第二章描绘了在大革命之前法国的真实权力结构——由国王亲自设立以加强集权为目的的新行政体系:由御前会议、总监、各省的总督、各县的总督助理组成。税收、征兵、筑路、救济以及部分立法和司法等,都由这一行政系统所控制。从而证明,中央集权乃是存在于大革命爆发前的旧体制,大革命只是对其的沿袭。第三章描写集权政府为财政卖官鬻爵的行为使得城市政府混乱不堪,地方自治权丧失,城市全民大会不再具有全民代表性,农村领主也不再进行治理。人民几乎完全退出了公共活动,人民所剩的,只有空洞的教区自由。第四章叙述集权政府对司法权的剥夺:中央政府通过特别法庭、调案等手段实际控制法庭的司法权,通过官员保证制庇护着自己的官员,使法律总是为政府所用。第五章讲述了中央集权在旧制度中的生命力何在:中央政府的这个夺权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是出于政府独揽大权的本能,也出于人民的某种自然倾向。正是这种倾向,导致了大革命后君主制度的重新恢复。总之,作者通过对旧制度下行政、司法等机制的描述得出,作为大革命成果之一的中央集权制,其实并不是大革命的发明,而是在旧制度中早已有之且已占据统治主体地位,大革命只是重新使之完善来适应新的时代。
接下来,托翁描述了这种中央集权制在旧制度下对社会和人们带来的影响。第六章形象的描绘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如何重塑了社会风尚:政府方面,官僚机构效率低下,权力交叉严重,轻视和随意更改法律;人民方面,养成了对政府权力的依赖习惯,也不知何法可依,同时寄托所有希望于政府,认为一切成功的实现皆依靠政府的英明决策。第七章论述了由于中央集权制,首都巴黎成为全国的绝对主任,外省成为巴黎附庸,其行动皆以巴黎为指向标。从而导致日后革命自巴黎爆发后各省的蜂拥而至。第八、九章具体描绘了中央集权制下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不断分离和更加冷漠。贵族虽然日益贫困,与日益富有的资产者在财富、知识、思想、习惯方面差异越来越小,然而由于权力的差异,尤其是免税特权的差异,使得贵族对资产者始终蔑视,他们之间的界限始终分明。而且他们日益成为敌人。此外,资产者几乎全部住在城市,他们酷爱官职,这些官职也给他们带来某些特权,从而把他们与城市平民、农民也分隔开来。城市资产阶级内部也分裂为无数小团体,且越分越小,只图私利,毫无公共精神。最悲惨的是农民,他们被贵族和资产阶级抛弃,承担着沉重的赋税、兵役、劳役,处于毫无希望的境地。总之,社会各阶级的相互隔绝,处于稍有触动就会分崩离析的危险状态。第十章对中央集权制所带来的这种种弊病给出来源上的解释。历代国王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些贪欲,顺利筹集供自己挥霍的钱财,施行更多不平等的措施。这些不平等加剧了阶级之间的分离。随着这种趋势不断发展,国王为顺利实现集权、集财,进一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自由,限制三级会议,而这又进一步导致各阶级之间的分离和不团结。当各阶级之间陷入不团结的争吵时,地方自治变得更加困难,这就给中央集权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总之,这是一个循环作用过程。第十一章阐释了隐藏的大革命力量:人们的自由性格。一方面,政府贪婪捞钱的欲望损害了它的控制力,而且它的集权经验不足,不自信,行政风格上也受到司法习惯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专横跋扈。另一方面,虽然被大量剥夺,贵族、教士、资产者、司法机构,还都保持着一些自由的性格。它表明法国人并没有完全心甘情愿的服从于专制的奴役。当然,作者说,这种病态的自由虽然有助于法国人推翻专制制度,但它也使得真正自由的法治国家更难于建立了。
第三编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第一章里,托克维尔认为,在大革命之前,持有政治理想却对政治现实一无所知的文人掌握了法国的社会舆论。而由于被分离开和被抛弃太久,人民早已与公共政治生活脱节,于是盲目地追随由无政治经验的文人提出的大胆的“推倒重来”的政治理论,对这种理想主义的政治理论在实践上的不可行性毫无预见。其结果是,文人这些理想主义的政治主张快速渗透了全民族的精神,从而导致了后来大革命因为理想的冲动而革命,产生的却是回归专制的畸形成果。第二章解释为什么反宗教成为普遍的情绪。由于文人在舆论中占有了主导地位,他们的理想主义政治原则和教会的宗教原则正好是相悖的,因此为了避免被孤立,无论是否与群众思想一致,均追随之乔装为反宗教的阶级。第三章论述了法国人对平等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模糊态度。法国的经济学派传统上就强调平等,并不崇尚自由。而人民处于对等级制度的憎恨,也只是将平等作为第一需要。同时,作者认为人民对自由的热情具有极强的功利性,他也直言:“谁在自由中寻求自由本身以外的其他东西,谁就只配受奴役。”第四至七章描述了四个看起来矛盾的事实,这些事实构成了法国大革命的直接刺激:一是路易十六政府着力于削减农民的不平等,在税收等各方面弥合差距,并开展公益事业进行救助等。这些措施在促进了公共繁荣的同时,激发了人们发财的欲望,但政府财政等方面和本身的局限性又妨碍了人们致富的步伐,这使得人们对政府更加仇恨;二是18世纪的一些显贵们同情农民,为农民大声呼号,但本质上对农民始终蔑视。他们言论没有使农民实际福利,只是刺激农民对自身处境的认知,点燃了农民心中的怒火;三是在大革命过程中,人民推翻旧制度时所使用的种种手段,恰恰是旧政府自己教给他们的,这些手段包括对制度、传统、产权和个人意愿的不尊重、草率不公的刑事诉讼等;四是路易十六推行一系列重大的司法、行政体制的改革,其初衷是顺应民意要求,改善社会状况,但相应的却破坏了制度和传统习俗,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基础,社会最细节的平衡被扰乱,结果导致更大动荡的出现。同时,因为草率和鲁莽,许多制度在改革后很快重新恢复,这更加嫉妒了人民。第八章,作者对大革命从旧制度种自然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再一次阐述对于自由的热爱,并指明之追求平等的革命得到的结果可能是平等的奴役,只有追求自由的革命才会换来真正的平等、民主和自由。
二、思考与感悟
很多学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无其必然性,那么,是什么撬动了法国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并不容易,却着实激烈、彻底。正如托翁所言:“只有法兰西民族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 认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不易,主要依据是四个稳定的阶级:国王与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资产阶级、农民(第三等级)。而以上阶级形态的构成,究其根源,均落脚于封建专制主义的旧制度的影响。
具体来看,贵族在遭到集权权力较为充分的剥夺后,安于守住其经济特权度日,并因此保留有对资产阶级的蔑视和自由的性格。资产阶级则在积极争取后实际掌握国王权力中心以外的大小官职和权力,并成为贵族以外享有特权最多的阶级,可以说是大革命前法国社会幸福指数最高的阶级。对于农民而言,他们被压迫和贫困牢牢拴在偏远的土地上,远离公共生活,从不参与政治。他们甚至没有产生相对剥夺感的权利和机会。他们对自己的境况困住,又对它一无所知。他们的学识、认知都不足以使他们产生革命的念头。不可忽略的是,各阶级相互分离的趋势,使得他们团结起来的可能性变得更加渺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抑制革命发生的作用。因此,环顾各阶级的境况,无论哪个阶级,都没有进行革命的直接动机。因此,法国大革命爆发并没有其必然性。
可是,革命还是似乎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且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然而,若究其突发性所依赖的必然性基础,这些基础或许恰恰是阻碍法国大革命发生的旧制度下的政治、社会形态。这些,造就了稳定又不无生命力的阶级。
革命之所以反复,最重要的原因是法国人民选择了平等,而放弃了自由。正如托克维
尔认为,只有自由的制度才能杜绝专制集权统治。法国人民由着对平等的执着发起的革命最终结果却再次回到旧制度的框架和束缚中,所实现的平等不过是平等的被领导甚至奴役,因此这必定不会成为革命的结束。同时,人民也绝不会满足于这样的平等。托克维尔这样有些诗意的描述法兰西民族来进行解释:“它从未自由到决不会被奴役,也从未奴化到再无力量砸碎桎梏。”
革命之所以矛盾甚至对立,首先体现在旧制度的摧毁和重建。无论是宗教还是旧的政治体系、行政体系,虽然在彻底革命的要求下被暂时摧毁和抵制,但在革命后重新不可避免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继续领导、管理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中。而产生这一结果,一方面在于革命抱负的理想化,而没有具体的实践指南;另一方面便在于旧制度的许多不是非摧毁不可,人民甚至对于其中诸多的暂时消失而抱憾。与此同时,社会的进步与其对革命的催化作用也是矛盾的。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政治更加开明,压迫和特权不再死死压制人们,人民逐渐产生了对自身境况的认知和不公感,加之国王、贵族和善良的资产阶级的鼓舞,正是他们给了农民产生相对剥夺感的资格,从而激怒了他们进行对他们的反抗。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实属偶然,但当回望法国这片孕育革命的土壤上所发生的,又会发现其必然性。必然性首先要存在,才得以在适当的时机得以爆发。就像托翁所言:“但是必须承认,所有这些原因加在一起,也不足以解释法国以外类似的革命。”
在历史与体制上法国与中国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有人说,中国和法国在传统上是极为相似的两个国家。读过《旧制度与大革命》,我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书中所谈及的种种现象,很多都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找到类似的对应物。因此,该书对我们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托翁抱怨短暂的王权专制统治给法国社会风尚带来的创伤,而对于中国来说,中央集权的帝国时代一直持续了两千年,它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在性质上与托翁所提出的问题类似。托翁对充满暴力的大革命没有好感,认为它反而加剧了专制制度。他说: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这就让我想起清末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争论--不管立场如何,面对类似的社会问题,不同国家的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也都是一样的。托翁的一大主张是反对超越社会风尚现实去谈论社会的改造。他认为,法国人法律观念的淡薄应该归咎于旧制度对风尚的塑造:人们常常抱怨法国人蔑视法律;哎呀!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学会尊重法律啊?可以说,在旧制度的人们身上,法律概念应在他们头脑里占有的位置一向是空的。每个恳请者都要求人们照顾他而撇开现行法规,其态度之坚决和威严就像要求人们遵行法规一样,的确,只有当他们想拒绝法规时才会以法规来反法规。人民对当局的服从还是全面的,但是他们遵从当局却是出于习惯而非出于意愿;因为,倘若人民偶然激动起来的话,最微小的波动立即就可将人民引向暴力,这时,镇压人民的,也总是暴力和专权,而不是法律。而今天,人们在谈论中国的法治化,托翁的观点也许能够给我们以警示:在法治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风尚,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来促进风尚的改变呢?
托翁说,中央集权制导致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过度依赖:由于中央政权已经摧毁了所有中间政权机构,因而在中央政权和个人之间,只存在广阔空旷的空间,因此在个人眼中,中央政权已成为社会机器的唯一动力,成为公共生活所必须的唯一代理人。大家都认为,若是国家不介入,什么重要事务也搞不好。这些改革家们提出的目标虽然不同,他们的手段却始终一致。他们想借中央政权之手来摧毁一切,并按照他们自己设计的新方案,再造一切;在他们看来,能够完成这种任务的,唯有中央政府。他们说道,国家力量应像国家权利一样,没有限制;问题只在于劝说它恰当地使里它的力量。这些论述对于我们思考中国今天的发展问题、对于我们思考某些具体的政策问题,都是有益的。另外,我感觉,中国目前的城乡户籍制度,与当年法国的贵族等级制度有一点类似之处。
这两者都是不平等的制度,都是出身论。从前,人们根据某些需要制定了它们,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员的流动,在今天,或者在不远的将来,在中国进城的农民工看来,户口这个东西,正如从前法国农民眼中的贵族特权一样,将会变得毫无必要而且罪恶万分。托克维尔还描述了中央集权国家首都的畸形繁荣和农村的凋敝:种田人一旦靠勤勉挣到一点财产,便立即令其子弟抛开犁锄,打发他进城,并给他买下一官半职。„„农民与上层阶级几乎完全隔离开了;他们与那些本来能够帮助他们、领导他们的乡亲们也疏远了。这些人有了知识,富裕起来,就避开农民;农民好像被人从整个国民中淘汰下来,扔在一边。对应中国三农的现实,我们可以发现某种惊人的相像。
此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启发有那些呢?
托翁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我们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以及管理制度,就有可能遇到以上矛盾,甚至有的因为矛盾较为尖锐导致流产,或者就是所说的暂停执行等等,其中的原因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敏感,引起我们的思考。因此,在任何一件事情改革之前,要让被改革的人明白为什么要改革,明白改革不能一步到位,改革会让大家变得越来越好„„,只有赢得了被改革的人的支持,改革的效果才会更好。同时,更应该坚持的是,要研究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形势,改革不能停止,改革应该坚定不移,不畏艰难。
国家号召“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一切“民主公开”。一方面国家号召让人民体面地劳动、有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诸如富土康的员工跳楼、官二代和富二代撞人、救母卖肾的事件不断发生,房价,油价,物价持续上涨,贫富差距日益加剧。官员、学者、网络上的言论不停地换起对穷人的同情,而现实又不能满足他们的欲望。这些无不重蹈着法国的覆辙:社会上层阶级开始关心穷人的命运时,穷人尚未使他们感到畏惧;他们关心穷人时,尚不相信穷人的疾苦会导致他们自己的毁灭。在互联网时代,压制社会各界对穷人的同情几乎不可能。无论从道义还是现实出发,关注和同情穷人都是正确的。但正是这种同情和关注,使得穷人的欲望和怒火被点燃,而庞大的中国社会,不可能一夜转型,实现政通人和。农民上访,工人罢工,张力正在加剧,危机正在迫近。中华民族实现稳定转型,更需要的是坚定不移的改革,破解难题。
经济繁荣也会加速革命的到来。托翁在考察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时观察到:大革命前二十年,社会财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增加,“人口在增加,财富增长得更快。??国家因战争负债累累;但是个人继续发财致富,他们变得更勤奋,更富于事业心,更有创造性”;“公共繁荣在大革命后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以前20年中那样发展迅速。”“政府一方面积极鼓励民众发家致富,另一方面则发起各种新兴事业,成为国内市场最大的消费者,民众与政府之间的贸易关系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但结果民众收获了更大的失望,因为政府残留了太多专制时代的毛病,民众“用自己的资本去买政府的公债,他们绝不能指望在固定时期获得利息多”?? 所以,托翁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篇三:《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品味历史的点滴
——随托克维尔一起看法国大革命 路尧
社科8b 2008012705 【摘要】本文是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读书笔记。文章阐述了作者对托克维尔法国大革命研究的理解,并结合中国历史写了作者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旧制度与大革命》;托克维尔;读书笔记
引
当研究一部历史时,重要的不是史实,而是对各种社会要素的分析,既这些要素如何作用而使历史成了这般模样?这些要素往往复杂琐碎,它们之间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能把它们理清,本身就是一项伟大的工作。
托克维尔正是做了这样一件工作。
托克维尔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他的成名作是1835年问世的《论美国的民主》,年仅36岁的他就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他出身贵族,但在政治上却倾向于自由主义。《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他在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建立第二帝国的动荡时期酝酿并完成写作的。他“企图解释那些构成时代连锁主要环节的重大事件的原因、性质、意义,而不是单纯的叙述史实”1,并最终出色的实现了这一初衷。
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前后延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一个月中,一边读书,一边对重要内容做笔记,然后再综合几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这些读后感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还有结合书中观点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思考,总共十三篇小文章,按照书中章节的顺序进行排列。对中国问题的分析只是作者个人想法,恐怕还有不少问题,请读者多多指正!
文章中所有带引号的部分如无特殊注明,全部摘自《旧制度与大革命》
一、前言
1.专制与自由对公民思想的影响
在前言中,托克维尔表达了自己对专制的厌恶与对自由的向往。他指出,专制制度有趋利性的本质,在专制制度下,“对商业的嗜好,对物质利益和享受的追求成为最普遍的感情”2;而只有自由制度“能够随时以更强烈的、更高尚的激情取代对幸福的沉溺,使人们具有比发财致富更伟大的事业心”3。1 2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序言ii。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35页。
首先,来梳理一下托克维尔在此问题上的逻辑。在叙述专制制度的趋利性时,托克维尔实际上认为人们的趋利性是一直存在的,而专制制度把人们的注意力进一步从公共事务上转开,更加集中于金钱地位上。用托克维尔自己的话就是“若无专制制度,这类感情或许也会变得强烈;有了专制制度,它们便占据了统治地位。”4前言中托克维尔并没有对专制制度如何具体地为拜金主义提供“秘诀和庇护”作出解释。在我看来,或许可以这样分析:专制制度下,一方面,社会等级明显,阶层之间流动较少,因此如果下层公民想享受更好的生活,就要表现得更加急功近利,由此拜金主义有了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专制制度限制人们自由往来,公共事务的处理不经过公民的互相讨论,而是由专制的权力决定,然而公民正是在讨论中“相互理解,说服对方与人为善”的,因此在专制制度下公民的“善”得不到发展。
在叙述自由制度时,托克维尔更明确地提出了在分析专制自由与公民思想之间关系时的一个前提:公民地位具有独立性。这一独立性使公民生活在独立状态中,而在自由制度下,公民需要在商议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相互考虑对方、相互理解,由此也就少了庸俗的思想,而多了对集体利益的关注。托克维尔还鲜明地指出:没有自由的社会可以繁盛,但绝没有伟大的公民。
写到这,我不得不抒发一些随想,或许并不适宜。中国当前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呢?一言蔽之,是拜金的、拜权的。能否从社会的专制与自由上找出相应理由呢?我认为,总的来说,我国现在的社会还是专制的。这并不是说形式上人民没有应得的权力,而是实质上社会崇尚绝对权力,社会阶层分明而缺乏流动。这其实与托克维尔描述的专制社会很像。在现在的社会中,人们为了突破阶层限制而过上更好的生活,不得不“辛苦的奋斗”,有时做出因金钱权力出卖人格的事也在所难免;在现代社会中,公共事务的决定还是由统治阶级做出的,人民并不广泛地具有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力,因此也就缺乏了在讨论中互相体谅的机会。因此,生活在当下社会的人会感到人情淡薄,人们互相为了自我利益奋斗,越来越少的人关注国家、集体利益。虽然我们的时代是繁盛的,但如托克维尔所言,“没有伟大的公民”。2.托克维尔的写作背景
《旧制度与大革命》成书于1851——1856年,当时法国正值拿破仑三世统治时期。托克维尔对旧制度的复辟非常反感,由此写作了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由此,便可以理解托克维尔在前言开头提到的有关法国大革命功绩的评价“在这项独特的事业中,他们的成就远较外人所想象的和他们自己最初所想的要小”。5 另外,托克维尔还提到“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利用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6。法国大革命向来被认为是资产阶级革命中最彻底的。但其实任何革命都对旧社会的部分制度、思想有所保留。联想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虽然从1840年到1949年持续了一百多年,但其实直到今天,封建思想的残留还依稀可见。由此,完全彻底的革命是不存在的,绝大多数革命都是利用“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制度。
第一编(五章)
二、法国大革命与宗教革命
在大革命初期,欧洲各国都低估了这场革命,大多数国家都认为大革命是“转瞬即逝的地方性事件,只消从中渔利”7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法国大革命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它不仅摧毁了法国国内的一切政治机构,变革了法律,动摇了社会基础,并很快跨越国界,像瘟疫一般影响着其他国家。
对于大革命的起因,托克维尔认为18世纪哲学(启蒙运动)是主要原因。18世纪哲学又包含两个部分,一方面包含关于社会地位和民事、政治法律准则的所有革新的观点。比如说人生而平等,应该废除各项特权等等。另一方面是与教会为敌,但需要注意的是,与教会为敌的本质是与教会背后的政治制度为敌。人们之所以憎恨教会,是因为当时教会在社会统治阶层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法国革命不同于亚洲很多革命的特点。但反对宗教并不是法国革命的本质,因此作者指出当时(拿破仑三世复辟时期)在法国出现的对自由的追求已经丧失,对宗教的反对仍然保留的现象是没有意义的。5 6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29页。同上。
法国大革命像宗教一般,传播极其广泛。然而,大革命一个基本特点确是反对天主教会在法国的特权。用托克维尔的话来说,法国大革命是“以宗教革命的方式,带着宗教革命的外表进行的一场政治革命”8也就是用宗教的形式反对宗教特权。
那么大革命是如何反对宗教特权的呢?我们来看一些史实。
1789年(大革命开始的一年)的10月1日,制宪会议颁布法令没收教会土地;1791年的《信仰自由法》宣布了法国信仰自由;1792年离婚法允许教士结婚,使教会进一步世俗化;1792年11月的财政预算法案取消了给教士发放的年金,这是法国迈向政教分离的重要一步。再看领导大革命的派别,雅各宾派的领袖们都是自然神论者,雅各宾派实行了严格的政教分离政策,激起了教士的反抗与叛乱;热月派的宗教政策有所松动,但这一松动的目的是为了争取教会的支持,当教会力量再度反对热月派的统治时,对宗教的镇压又开始了;拿破仑·波拿巴实行了更宽松的宗教政策,与罗马教皇签署了《政教协议》,但实际上宗教此时已成为拿破仑统治的工具;后来的各代君王的宗教政策时而严苛时而宽松,但都倾向于把宗教作为统治的工具。有位学者将这一时期的宗教斗争概括为“当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极端君主派、立宪派和自由派相互较量的中心内容”。9 也就是说,大革命始终在反对宗教的特权,而在我理解来,法国革命反对的根本上是社会的制度建构,反对在此种制度下的种种特权。而为了反对这种制度,法国人采取了近乎推翻一切的方式。然而很多国家的革命并不具有这一特点,比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就保留了皇室的特权,中国的辛亥革命虽然提出了推翻满清的统治,但为了“保留革命成果”,革命后把实际权力交给了袁世凯,实质上并没有推翻封建帝制,后来又出现了军阀统治,还是封建集权制的延续。可以说,很少有革命像法国大革命一样,为了反对旧制度,就推翻了旧制度框架下的一切。
以上给出了一个现象:法国大革命具有宗教的形式,并反对宗教特权。那么为何会如此?
首先,为什么法国大革命具有宗教的形式?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法国有政教合一的传统。10法国在宗教上是一个很矛盾的国家,一方面法国历史上君权8 9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8月,第一版,第51页。此句话以及此段所有史实都摘自:马生祥:《法国大革命的宗教外观》,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25卷,第3期。
第三篇:1.医嘱执行制度.pdf
护理核心制度
医嘱执行制度 雷州仁康医院: 2017 年 5 月
一、资格
医嘱必须由在本医疗机构拥有两证(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和处方权的医师开具,并直接录入电脑、核对,为避免错误,护士不得代录入医嘱。具有护士执业证的护士方可执行(实习、见习期人员需在护士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二、护士责任
护士应及时、准确、严格执行医嘱,不得擅自更改。如发现医嘱有疑问或不明确之处,应及时向医师提出,明确后方可执行。
三、执行
文员负责打印医嘱执行单,管床责任护士核对执行。执行后,在医嘱执行单上签署执行时间和执行者姓名。
四、查对
在执行医嘱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床边双人查对制度。下列情况需执行护理人员床边双人查对:交叉配血、输血、执行特殊药物(如化疗药物、高危药物、毒麻药物)、疑似药物过敏试验阳性。
五、口头医嘱
一般情况下,护士不得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因抢救急危重患者需执行口头医嘱时,护士应当复诵一遍,执行前与医生核对药物无误后方可执行,执行后将药物安瓿或包装留下,并与医生再次核对。抢救结束后,护士应及时在医师补录医嘱后签上执行时间及姓名。
六、核对
所有医嘱,必须经第二人核对后方可执行。病区每天中午对所有患者的医嘱必须在当值组长和责任护士的参与下分组统一总核对一次。
七、保存:医嘱执行单实施一人一日一单制,由科室专项保存,保存时间半年
第四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与激励制度简论
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激励制度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企业开始发展。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的脉搏,中国的经济的确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中国经济和企业面临的竞争无处不在,我们必须看到,中国企业从规模、技术到营销、人力资源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都不占绝对优势。那么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成为常胜将军,企业长久的动力怎样获取?
根据众多知名企业成功案例的分析得知,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手段中,激励问题又是重要内容之一。激励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运用的效率。而如何建立完备的科学激励制度成为目前困扰大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中引入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一)激励机制是企业留住和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以下现象:一方面,员工文化素质相对较差,拥有中学甚至小学学历的员工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他们中的大多数只能从事一般的、技术含量低的工作,真正懂得经营、管理、技术等全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很少;另一方面,企业中一些有能力、有经验的管理者和技术、业务骨干流失却很严重,由此造成的人才匮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由此看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和吸引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二)激励机制的实施有利于企业的绩效的显著提高
一个企业有了好的绩效才能生存。企业要想有较高的整体绩效水平就要求全体员工有较高的个人绩效水平。在企业中,我们经常看到有
些才能卓越的员工的绩效却低于一些才能明显不如自己的人。可见好的绩效水平并不一定和员工的个人能力成正比。以往我国的企业过分强调员工的个人能力,认为企业效益完全由员工素质决定。其实,这个观点并不是十分科学。从“绩效函数”(如下)可以看出,个人绩效还与激励水平、工作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激励水平也是工作行为表现的决定性因素。员工能力再高,如果没有工作积极性,也是不可能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的。p_-f(M×AbX E)P-——个人工作绩效;M——激励水平(积极性);Ab_——个人能力;E——工作环境。
(三)激励机制可激发员工的潜力
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挖掘员工潜力在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他们的能力发挥可上升至80%一90%。由此可见,适当的激励可促进挖掘企业员工的潜力。因此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主旨的激励机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二、目前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
1.企业对员工激励意识落后。
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管理者在日常管理中缺乏激励意识,没有认识到激励制度的重要性。这些企业就需要转变自己的陈旧观点,把人才当作一种资源来看,挖掘人的潜力,重视激励,使之成为企业的经济增长点。还有的企业,口头上重视人才,行动上却还是以往的一套。这些企业管理思想落后,这就造成这些企业里的员工积极性很低。
2.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估手段。
良好的激励机制需要合理的考核机制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有些企业制度较为松散,主要凭管理人员的个人直觉、印象、随意的观察以及凭简单的成绩记录对工作情况做出评定,因而缺乏严格、系统、科学的评定手段,容易造成评定上的失误。对一般员工而言,因为缺乏对员工日常工作的标准化考核,升迁和裁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个人情感。这样,往往离职的并非是庸才,升迁的也未必就是良将。
3.缺乏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
现在企业员工的薪酬水平主要依赖于个人职务的提升,未能以价值贡献作为激励标准。大多数中小企业采用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岗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岗位的相对价值高,其工资也高,反之亦然。薪酬往往跟高层、中层和基层主管等职务挂钩,员工工资的增长主要依靠职位的晋升。这种激励制度主要以对高中基层管理人员激励为主。这种仅以职务高低确定薪酬高低容易使企业资源错置、浪费人事成本,不能充分发挥员工个人潜力。
4.激励方式单一,缺乏人性化的激励。
中小企业所采用的激励形式主要是物质激励方式单
一、死板,且缺乏贴切员工实际的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过分强调利益导向及物质激励,没有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感受,不能充分满足员工尊重、成就、动力、自我价值实现等需要,因而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造成很多负面影响,如只讲竞争、不讲合作,损人利己、封锁消息、一切向钱看等等,最后员工的工作效率降低,积极性降低,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三、制定科学、合理企业激励机制
(一)改革薪酬分配制度,制定科学均衡的薪酬体系
激励是管理的核心,而薪酬激励又是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激励手段。而要想真正发挥薪酬管理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要深化薪酬改革,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的职位管理体系。包括规范的职位设置、职位序列、职位说明书等。其次,要运用科学的量化评估系统对职位价值进行评价。即职位评估。再次,员工能力要与职位要求基本匹配。按职位价值确定报酬,可以让员工从注重职位高低转变到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上来,以价值贡献换得报酬。让员工面对了解自身价值的高低并寻求真正的努力目标,有利于个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淘汰机制
绩效、考核和激励淘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以“绩效—考核—激励淘汰—绩效”的流程来表示,由此可以看出,因绩效而考核,因考核而激励淘汰,因激励淘汰而有绩效,彼此间是互动关系。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科学的考核是奖惩的主要依据。企业要运用正式的评价系统,准确、公正、积极地对员工做出考核和评定。考核方法应该有科学性,应该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应该使考核制度化、规范化。能准确地不带个人感情色彩地判断每个人的功与过,以及每个人贡献的绝对量和相对量,公正地决定奖励谁、惩罚谁。公正和公平的奖惩,必须建立在公正和公平的考核基础上。以“绩效”为主线的员工考核是完善激励机制的核心内容。实施员工绩效考核,不仅能够激发员工比业绩、论贡献的积极性,还能为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提供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促进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为企业输送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总之,现代企业管理中,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激励方式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改革方面,只有建立完备的企业员工绩效激励考核制度,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经久不衰,才能具有持久的动力,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朱伟康10工商管理 2011年11月15日星期二
第五篇:人力资源调配制度
人力资源调配制度
为合理地做好人员的优化与科学配置,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员工的调配工作由办公室统一管理。
(二)部门主管级以上(含主管级)员工的调配需由总经理批准后方可执行。
(三)公司一般员工的调配,由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合理调配各部门。员工调出部门在接到“调动通知单”后,通知被调动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调入部门报到,调出部门停止其考勤,调入单位无权拒绝接收;如果本人要求调换部门,须由本人提出申请,须调出、调入部门签署意见后,由办公室经办。根据变动后的岗位重新确定岗位工资。
(四)部门之间临时借用人员,必须由办公室批准办理临时借用手续。
(五)凡来公司应聘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本人写出申请并将毕业证书、职称证、个人简历及其他证件交办公室保管,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余缺情况提出初步意见,报公司领导审批。同意聘用的,按公司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六)凡求辞职的人员,须首先写出辞职报告,部门主管级以上(含主管级)人员由总经理批准,其他人员由部门负责人签署意见,报办公室批准。无论辞职、解聘及合同期
满等其他原因离开公司的人员,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按办公室开出的《调离公司员工交接清单》到有关部门交还证件、公款、证物等,全部交清方可离开公司。部门负责人由于工作失误,该回收的财务没有及时收回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将追究部门负责人的领导责任。
(七)对于不办理任何手续私自离开公司的员工,公司视其为自动离职,办公室不补办手续,不清算工资。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赔偿,情节严重、性质恶劣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当事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