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11: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第一篇: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4.0时代

在充满朝气的五四青年节,“习朱会”如期举行。继胡连会、胡吴会后,梅开三度,国共两党领导人握手言和,共话桑麻。对大陆执政的共产党而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关乎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和国家核心利益,两岸统一是中国梦的浓墨重彩。对中国国民党而言,“中华民国”创于大陆,前生今世与大陆紧密相连,两岸关系是国民党政策强项,也是马英九赢得“总统”大位的民意基点,是摆脱当下执政困局、竞逐2016大选的优势资源。

10年来,国共两党和两岸同胞共同努力,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两岸同胞的广泛支持和认同,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肯定和赞扬。两岸进入了建立互信、共同发展的最佳阶段,经济合作与人员交流达到历史新高峰,过去七年两岸协商成果,超过之前二十年的总和,创造了两岸关系六十多年来最稳定的时刻。

习近平会见朱立伦时,提出三个观点。一是“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亟待两岸政治人物以新思维开创新局面。二是“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契合习近平倡导的“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三是“在一个中国原则下进行平等协商”,合情合理安排台湾地区的国际空间。朱立伦给予积极回应:“两岸同为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希望在“九二共识”基础上,让两岸关系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基层民众、中小企业和青年群体。

习近平就建设两岸命运共同体,明确提出五点主张。一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二是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三是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四是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五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指日可待。

习近平引用了《尚书·说命》一句名言,关键要“虑善以动,动惟厥时”。这句话的潜台词丰富,触及岛内各派政治力量的痛点、痒点和躁点。去年岛内轰轰烈烈的“太阳花运动”迫使两岸服贸协议破局,中韩经贸合作关系赶超了两岸;今年台湾面对大陆“亚投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马英九政府决策优柔寡断,过度仰仗美国脸色,错失了增加国际能见度、国际话语权的良机;面对南海、钓鱼台议题,两岸态势处于无法合作的局面,大陆方面坚决抗争,积极有为,多次传递两岸合作的意向,而马政府受制于国际政治的政策“困境”,在领土领海争议中无从着力,无所作为,加深了被战略边缘化的疏离感。

抚今忆昔,两岸关系六十多年坎坎坷坷,和平发展弥足珍贵。我认为,两岸关系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并将迎来两个新阶段。

第一阶段,冷战1.0时代。1949-1987,美苏争霸的历史背景,毛泽东“一定要解放台湾”,蒋介石“一定要反攻大陆”。

台海两岸兵戎相见,势不两立。金门登陆战(台湾方面称古宁头战役),解放军全军覆没。紧接着抗美援朝,解放台湾戛然而止。谁也解放不了谁,谁也反攻不了谁。1963年,周恩来提出对台和平统一的“一纲四目”政策,遭蒋介石冷遇。1975年,蒋经国在金门发表《告大陆同胞书》。1976年,蒋经国发表三不政策,告诉《纽约时报》:“与共产党接触(谈判),就是自杀行为,我们没那么愚蠢”。1981年,叶剑英提出“叶九条”,未能叩开两岸和平大门。l982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依然得不到蒋经国热脸相对。

第二阶段,纠结2.0时代。1992-2008,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PK,“导弹”与“选票”对垒。

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邓小平推动大陆改革开放后,两岸开始缓和。1987年蒋经国解除戒严令,促进台湾地区民主化,开放大陆探亲。蒋经国生前最后接受专访说:“共产党已经在改变,要迎合我们的立场,而不是我们去屈就和变更”。他相信在台湾完成民主化后,将推动中国大陆相同动力,或许数年之内就可见到功效。1988年,蒋经国解除实施30多年的党禁和报禁,台湾开创第一个民主自由的华人社会典范。

蒋经国去世后,李登辉上台采取“务实外交”,默认大陆政治实体,取代过去“汉贼不两立”,且于公开场合多次表露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在《国统纲领》,写有“台湾固为中国一部分,大陆也是中国的一部分”。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接洽,出面处理官方“不便与不能出面的两岸事务”,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此后在新加坡成功举行汪辜会谈,两岸实现三通。1996年,李登辉与连战搭档,成为台湾首任民选“总统”。在大选最后阶段,酿成第三次台海军事危机。李登辉急转弯,抛出两岸“特殊国与国”关系论,以媚日为荣,摇身一变成“台独之父”。李登辉提出“中国七块论”(分割为台湾、西藏、新疆、蒙古、华南、华北、东北,各自竞争发展),在全球华人引起轩然大波。2000年,陈水扁上台,宣称“一边一国”,大力推行“台湾正名”、“去中国化”,一系列“台独”疯狂言行,割裂了台湾社会,引发蓝营民众愤慨。陈水扁不断冲撞大陆对台底线,大陆通过了《反国家分裂法》,美国政府也不得不出面强力喊停。

第三阶段,冷和3.0时代。2008至今,两岸交流愈来愈密集,两岸政治认同却愈来愈疏离。

2005年,连战“大哥,你终于回来了”,令中国民众热泪盈眶。“胡连会”实现国共两党领袖历史性握手,融化心灵坚冰,彼此坦诚相见,发表五项共同愿景。2008年马英九上台,国民党重新执政,两岸关系朝着和平共赢发展。从吴伯雄出席第四届至第九届国共论坛,到谢长廷、陈菊等绿营大佬陆续到访大陆,两岸交流合作呈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九二共识”政治基石上,两岸签署了ECFA、赴台游、直航、司法互助等21项协议,给各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但是,两岸主权、治权冲突的氛围,一直未能纾解。马英九出于台湾地区利益、政党利益、自身利益及民主价值观考量,在两岸统一之路上,自缚手脚,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突破性成就乏善可陈,只能形成“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不统、不独、不武”的消极主张,在“九二共识”的权宜下,推动二个实质治权之间侧重经贸文化的协商合作,但两岸政治认同疏离依然难以改善。

习近平对台“四不原则”政策,在划清反对“台独”底线的同时,展现更柔软的身段。习近平在北京会见宋楚瑜时,强调“两岸一家亲”,“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不断增进理解,拉近心理距离。”但是,大陆高举“一国两制”旗帜,被绿营视为统战工具;国共两党交流平台、海协海基两会对两岸和平发展的种种努力,常常被绿营抹红抹黑。在全球化大潮下,普世价值成为台湾主流价值观。大陆经济成就虽然举世瞩目,但一党执政体制,令台湾青年一代疏而远之。台湾民众的本土意识、公民意识与民主价值观,在选举中屡屡被动员和强化。透过民主选举,建构台湾本土意识的凝聚力;经由本土意识的诉求,深化台湾民主制度的正当性。2014年,台湾民众“认同是台湾人”比例已达60.6%,“认同既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比例只有32.5%,“认同是中国人”比例仅剩3.5%,两岸政治认同疏离更形深化。

第四阶段,阳光4.0时代。期待“习朱会”开创新局,两岸政治人物(台湾不论蓝绿)求同尊异,阳光互信,民族共融、民生共赢、民主共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

如果说,国共对抗时期的两岸统一,是自家兄弟的分了再合;那么,在台湾地区实现民主自由制度的今天,两岸统一则像一场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苦恋了。在大陆民众眼里,台湾同胞永远是骨肉亲人,打过骂过,都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在台湾民众眼里,分离太久,变化太多,大陆就好比曾经家暴而离异的前夫前妻,要破镜重圆,需经历一段互信互尊、弥合分歧的漫长过程。

“连胡会”十年前发表五项愿景,习近平去年发表“四不原则”,虽然“虑善以动”,但若是要实现,恐怕还是会成乌托邦。大陆长期对台经济恩惠政策的良苦用心,终究没有赢得台湾最大多数民意,国民党也没能把两岸关系的政绩换取更多的选票,相反去年岛内“三合一”大选,国民党输得差点脱裤子。两岸签署“服贸协议”引爆了“太阳花学运”,而香港政改方案、普选**,更让台湾民众对“一国两制”不敢苟同,无异于间接为绿营助选。不论是太阳花学运、双橡园升旗事件、到近期大陆贴近海峡中线的新航道问题,皆令两岸当局不悦,增添了彼此不信任。接下去,两岸如果强力推进和平协议或军事互信机制,那台湾民众不闹革命才怪。

开创两岸关系阳光4.0时代,需要两岸各方政治家超越自我,不固守一己之利,如习近平所言“秉持民族大义,承担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的神圣责任”,以更多的和解达至稳定的和平,以更多的尊重达至牢固的互信,以更多的善意达至普遍的共识,以更多的努力达至发展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大陆执政党致力两岸和平发展,追求国家统一,光靠对台经济恩惠不够,导弹更是吓走民心,给美日联盟围堵中国、介入台海事务更多可趁之机,而宜加快实现民主化,补好现代政治文明的功课。两岸政治认同愈来愈疏离,其本质是两岸政治文明的差距与疏离。两岸价值观认同,心才会融合一起。

对于国民党而言,百年老店,三起三落。经验与教训很多,也很深刻,这些应该成为肩负中华民族更大使命的正能量。马政府的两岸政策,虽和平却不够积极。此次朱立伦访问大陆,并未在两岸关系有大突破。从活动内容看,一是延续国共交流平台,把稳国民党在岛内对“九二共识”的诠释与话语权,二是经济、青年话题,对岛内“三中一青”群体间接喊话,为国民党重夺失去的票仓埋伏笔,三是全程透明阳光,无闭门会谈,堵住绿营一贯斥责国民党“黑箱作业”之口。相信朱立伦“动惟厥时”,时机成熟会有突破性的两岸关系创建。

台海两岸分离分治,是国共内战的不幸结果。骨肉亲人一海相隔,遂成家国之痛、民族之憾。六十多年风雨沧桑,六十多年翘首企盼,六十多年受制于人,何时能破镜重圆。两岸和平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美好心愿。国共携手,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责无旁贷。

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美英法德俄罗斯概莫例外。中华民族的确立,来自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承认与开放。中国的民族主义,是面向世界、心灵开放、包容和平的民族主义。同时,伴随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历史耻辱,构成中国人“落后就要被挨打”的痛苦的民族经验,并成为中国人无法抹去的集体记忆。梁启超说:“没有民族就没有国家。”严复说:“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抛弃了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必被列强侵略、瓜分和欺凌,古今中外例子比比皆是。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对内自由民主,对外战争掠夺,从未改变。美国战略重心由中东向远东转移,重返亚太脚步铿锵,采取“结盟日本,笼络东盟,打压中国”政策。在此种战略意图之下,台湾无疑成一张王牌,加之与日菲的军事同盟,妄图把中国封锁在第一岛链之内。但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打乱了美国围堵的阵脚。中国崛起,亚洲必将进入“后美国时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必将发生深刻变化。

对于民进党而言,许多民主前辈的献身与坚守,点亮了今天台湾的民主灯塔。但是,民主不能演变成民粹主义,本土意识不能割弃民族大义。如果民进党重新执政,不能回到陈水扁的台独立场,成为两岸麻烦制造者。一味排斥“九二共识”,只会继续逼仄自己的执政空间和国际舞台。一味指责国共交流是“黑箱作业”,本身其实也是“黑色的空箱作业”,除了破坏,没有建树。“台独”各种花招,已被李登辉、陈水扁这两位前辈玩尽,结果都很狼狈。前民进党主席许信良直言,当前情势虽有利民进党,但相信党内没人会乐观认为,情势已好到可不理大陆;民进党的问题,已非如何打赢选举,而是执政后如何避免让两岸再陷僵局,如一意孤行,被大陆否定,就算手握政权,仍将难以执政。他强调,“不挑战不代表同意,更不代表接受;只是当全世界都不会挑战一中,请问蔡英文想挑战什么?”

毫无疑问,民进党需要正视“九二共识”,超越台独思维,超越恶斗格调,归依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家一起来”,把民主进步的立党精神普及台海两岸,共同追求一个自由、民主、法治、富强、文明、统一的大中国。这才是民进党的时代魅力,是未来光明坦途,是更伟大的历史担当。

两岸和平发展,比拼的不是导弹,不是民粹,不是GDP,而是现代文明,这才是两岸人民之福,民族和国家之幸。两岸和平统一,政治家需要大智慧,更需要大胆略和历史责任感。此岸不能把宪法坐在屁股底下,彼岸不能把孙中山遗志压在枕头底下,绿营不能天天把砖头拿在手上。两岸统一过程,不仅仅是地理疆域的分了再合,也是政治文明的优化融合,是两岸中国人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的重新选择。两岸统一,既可理解为“大陆在地理疆域统一了台湾”,也可理解为“台湾在政治文明统一了大陆”。既然两岸一家亲,何分彼此?

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民主认同到国家认同,从平等分治到公平竞选,从经济文化融合到政治联合治理,期待在十年二十年内,在更短的将来,两岸迈入民主统一5.0时代。两岸民众共同选举中国主席,众志成城,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

第二篇:“习宋会”对深化发展两岸关系意义重大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到访的台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一行。习总书记在会见中就两岸关系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着重表达了四点意见,被外界称为“四项原则”,即:“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以及“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习总书记的讲话、特别是其提出的四点意见,对深化两岸关系发展深极具影响、深具意义。

高度肯定两岸关系发展。近段时间,台湾岛内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出现了一股逆流,民进党及绿营利用少数政治色彩浓厚的学生领袖,盅惑、煽动了一场所谓的“太阳花学运”。受蒙蔽的学生们在民进党及绿营撑腰打气下,依仗着学生这层保护伞,欲所欲为、肆无忌惮,采取非法暴力手段,占领台最高立法机构20余天,一度冲入台最高行政机构,创下台学运、甚至是社运史上破天荒的记录,配合民进党成功挡下服贸协议,使得马当局、国民党方面被迫吞下“先立法(设立两岸签署协议监督条例)、后审议”(服贸)的苦果,亟欲通过生效的服贸协议遥遥无期,动弹不得。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干扰。面对这种情况,究竟如何看待当前两岸关系,这既是外界极其关心的议题,也是大陆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习总书记在与宋楚瑜主席会见时就此表明了态度、立场,指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稳定,经得起风浪考验。两岸关系风风雨雨几十年,总体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习总书记的讲话,对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给予高度肯定,“太阳花学运”只是两岸关系前进发展中出现的一股逆流,两岸关系经历过几十年的大风大浪的考验,这股小小的逆流,不足以改变大陆对两岸关系大局的看法,更无法阻挡两岸关系滚滚向前的历史潮流。

坚持既定的对台政策不动摇。经历反服贸的“太阳花学运”的政治**,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受到严重干扰,特别是民进党、绿营煽动学运以反服贸协议为名,行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之实,他们表面上是对服贸协议不满,实则是不满马当局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学运的主轴是反两岸交流,主张两岸“一边一国”,从“台独”的观点来反对两岸经贸产生进一步连结。但这股逆流并未影响到大陆对两岸关系的基本认识,大陆对当前两岸关系基本看法没有发生重大改变,依然充分肯定两岸关系的大方向。这向外界清楚表明,“太阳花学运”并不能影响到两岸关系发展前进的脚步,无法动摇大陆对台的既定政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针政策不会改变”。这充分显示,大陆不会因岛内暂时出现的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逆流,而随意调整既定的对台政策,将来两岸关系的重点、基本政策仍是和平发展,大陆对台政策的大政方针没有任何改变。当然,大陆发展两岸关系是有其底线的,那就是绝不允许“台独”的重新抬头和泛滥,大陆“制止‘台独’分裂图谋的坚强意志不会动摇”。这是原则问题,是底线、是红线,不可逾越,在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商量和妥协的余地。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台独”分裂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仍然是对台海和平的现实威胁,必须继续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主张和活动,不能有任何妥协。

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岛内“太阳花学运”爆发后,外界对大陆下一步在两岸关系方面的动向极为关注。习总书记会见宋楚瑜主席时清楚表达了大陆的立场,为现阶段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继续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合作、力争互利共赢。习总书记明确指出,经济融合有利两岸互利双赢,任何时候都不应受到干扰。大陆将一如既往,“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务实举措不会放弃”。这向外界发出了非常明确的信号,不会因为服贸协议的暂时受阻,影响两岸正常的经贸交流合作,两岸经济融合的整体方针不会因“反服贸”而改变。也就是说,大陆将继续加强与台方的经贸交流合作,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创造两岸的互利共赢局面。只是会考虑到岛内的实际情况,设法采取有效措施,照顾弱势群体,使更多台湾民众享受到两岸关系发展红利。二是推动两岸全面交流增进互信。习总书记在会见宋主席时表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加深两岸同胞相互信任。同胞有了互信,很多难题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民众的接触面,面对面沟通,拉近心理距离。事实上,这次邀请宋楚瑜访问大陆、举行“习宋会”,就是扩大两岸社会各界各阶层接触、增加相互信任的具体举措。宋楚瑜作为亲民党主席,曾当过台湾省长,对基层民众与社会民情有很好的掌握,有一套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习宋会”就是在倾听台湾不同的声音,也是以实际行动体现大陆“团结台湾同胞共同奋斗的真诚热情不会减弱”。三是重点加强两岸青年交流。习总书记指出,两岸青少年身上寄托着两岸关系的未来。要多想些办法,多创造些条件,让他们多来往、多交流,感悟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感悟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趋势,以后能够担当起开拓两岸关系前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这也是针对“太阳花学运”的有感而发,两岸青年的交流活动增多,双方的互信增强,相信类似的反对两岸关系发展的“太阳花学运”将会减少甚至灭迹。

第三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李树文)

2011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11年以来一年多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一年多,两岸关系维持稳定、有序、良性的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2011年后一年来,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不断累积,两岸经济关系在ECFA后续协商及实施过程中稳步取得实质性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的内涵逐渐充实。尽管岛内各政党为争夺2012年“大选”而对两岸政策多有着墨,使两岸关系面临复杂态势,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始终是岛内的主流民意。

一、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持续增进

(一)两岸共同反对“台独”、认可和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愈加稳固。

2011年后一年来,大陆方面继续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突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在两岸互动中的核心地位,台当局对此亦呼应,一度在岛内掀起对“九二共识”的大论战,有效增强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和坚持。一是大陆高层持续表态,凸显“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1年11月,胡总书记在美国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九二共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贾庆林主席也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首要关键是“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2011年11月,国台办主任王毅也明确指出,“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二是马当局也给予回应,不断巩固“九二共识”在岛内的认同。马英九多次在重要集会场合及接受岛内外媒体采访时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两岸协商的基础”,并明确指示各“部会”公文应使用“中国大陆”或“大陆”,禁止独称“中国”。“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明确表示,在台湾支持“中华民国宪法对两岸定位的规范”等同于支持“九二共识”。2011年8月底至9月间,岛内社会一度掀起关于“九二共识”的论战,“行政院”、“陆委会”、国民党籍“立委”等均集中表达捍卫“九二共识”的立场,岛内主流媒体持续跟进表态支持,进而使岛内民众清晰、客观地认知“九二共识”,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说明了“九二共识”逐渐被大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2012年1月14日晚,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689万票,51.6%的得票率获得连任。挑战者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落后马英九约80万票而落选,同属泛蓝的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屡败屡战,又一次由于弃保原因,仅得36万票。这次“总统”选举结果说明了 “九二共识”逐渐被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一个中国”意识就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只不过这个“一个中国”是指“一个中华民国”。那个时候,台湾主流媒体经常宣传大陆是属于“中华民国”的“匪区”,“反攻大陆”是台湾军民的神圣使命。

1991年2月,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愈加活络。为了解决两岸交流所遇到的公权力如何承认的问题,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共同以口头方式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去深究这个“一个中国”的内涵为何,这只是双方的默契,并未将“九二共识”付诸文件,这就为民进党及“台独”分子否定“九二共识”提供了借口。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李登辉当局和陈水扁当局长期操弄“台湾主体意识”下,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意识被扭曲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识,造成了承认“九二共识”就会出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利益。

马英九政府自2008年5月执政以来,两岸和平发展取得了世人普遍肯定的成绩。虽然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但他更强调的是“一中各表”,这种各表很容易被曲解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另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由于马英九政府近四年间沉湎于“以台湾为主”,既“不独”又“不统”,没有很好地向台湾民众正确引导“九二共识”的真实意涵,因此,马英九只要一强调“九二共识”,就立刻被民进党攻击为“卖台”。

大陆一贯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从未动摇过,2008年5月以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签署了十多项协议,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实现了“三通”,陆客、陆资、陆生来台,大陆惠台政策接连出台,台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惠于大陆让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台湾民众不可能体会不到,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这次选战打到最后关头,变成了捍卫“九二共识”的关键战役。一方面,马英九政府不断宣导自己在两岸关系所做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众多本土知名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接二连三地表态承认“九二共识”,呼吁大家要珍惜三年多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这就大大提升了马英九政绩。台湾许多民众也充分认识到如果选择了主张所谓“台湾共识”蔡英文,无疑会让两岸关系大大倒退,升斗小民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在选战后期,台湾中南部许多果农,许多石斑鱼养殖户,甚至砂石业者,这些以往都是民进党的忠实支持者,他们逐渐认同于“九二共识”,纷纷在选战中转向。结果,蔡英文在台湾中南部的得票不如预期,马英九在台湾中南部只是小输,说明了“九二共识”开始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民众中蔓延开来。

马英九此次选战起初打得很辛苦,原因在于他不敢高举“九二共识”,深怕被对方攻击为不爱台湾,是“卖台”,2011年10月,马英九刚释放出两岸有可能签署和平协议这个风向球,一遇到民进党的攻击,他就立刻收回去。到了选战最后关头,这么多企业家集体支持“九二共识”,马英九及其国民党才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携着强大民意打赢了这场牵系台湾未来能不能实现“黄金十年”的选战。

可以预断,经过这场“大选”,“九二共识”在台湾摆脱了污名化,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会更加认同 “九二共识”,马英九的新一届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中会更加积极,甚至有可能在文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快“中国化”,让台湾社会逐渐形成“台湾意识”从属于“中华意识”的观念。“九二共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如果还想重新上台执政,就必须面对民意,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摒弃“台独”思维,认同“九二共识”。

(二)两岸高层互动顺畅,不断累积两岸互信。

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先后与参加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会面,胡锦涛对吴伯雄率团赴成都出席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来北京访问表示欢迎,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要继续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第二,要继续维护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良性互动;第三,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第四,要继续保障台湾基层民众共享两岸交流合作成果。吴伯雄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双方共同巩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经贸合作是两岸手携手,文化交流是两岸心连心。3年来两岸交流持续扩大,协商积极进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走在历史正确的道路上,不应该受到阻碍,更不能倒退。我们要珍惜已有的成就,克服存在的困难,继续奋勇前行。

2011年8月和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美国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两次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说,3年多来,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新局面。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意愿,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向是正确的。两岸双方应该继续努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巩固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把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势头保持下去。胡锦涛同志强调,“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官方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体现了对待两岸间政治问题的务实态度。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台海形势稳定,为了两岸民众福祉,双方应该继续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增进政治互信,继续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开辟新的前景。连战表示赞同胡锦涛总书记的意见。连战说,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呈现政治和平发展、经贸互惠交流与社会融合互动的新局面,令人非常欣慰。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两岸经贸互惠与繁荣的基石,也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凭借。期望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为两岸人民的福祉作出更积极的贡献。会见中,连战转达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问候,胡锦涛也请连战转达对马英九的问候。

两岸高层保持了密切的互动,两岸经贸论坛等党际交流平台运作稳定、良好,为两岸关系其他方面的交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亦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了双方政治互信。

(三)两会制度化协商应需召开,稳步向前迈进。

两岸两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并根据两岸交流的发展与需求适时适宜地进行各类磋商。2011年2月底,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深入台湾南部绿营执政县市参访,考察两会签署协议的具体实施成果。在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灾害后,2011年10月的第七次“陈江会”为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与安全签订了《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并就两岸产业合作等达成多项共识。2011年后一年来,两会协商充分体现了“因时制宜、高效专业、紧贴民生”的特点,不仅开辟了两岸深化互利合作的新前景,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保障,使协商化解分歧、合作取代对抗、发展共创双赢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两岸务实处理台参与对外活动等敏感问题,成为两岸互信累积的重要佐证。

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本着“搁置争议、建立互信、良性互动”的精神,以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为依归,共同妥善处理台对外关系等议题。2011年7月,台湾驻港、澳机构均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港台、澳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两岸继续灵活处理了台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亚太经合会等问题,这些都是两岸互信增进的重要表现。

二、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更加深入

(一)以落实ECFA为主线确保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更加稳固。

ECFA早期收获计划于2011年元旦正式起步,2011年1月6日,两岸在“两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专门负责ECFA签署后两岸经贸事务的协商,先后召开了两次例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合会”的成立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重要进展,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处理两岸经济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平台作用。

(二)两岸经贸迅猛发展,合作层次逐渐深化。

1、两岸双向贸易、投资均大幅成长。

两岸依据ECFA通过三个阶段的降税达到零关税,为两岸尤其是岛内相关业者减免了大量税额,为两岸经贸双向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1-10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达1331.2亿美元,同比上升12.2%,大陆对台出口为294.8亿美元,同比上升24.3%,自台湾进口为1036.4亿美元,同比上升9.1%。

2、两岸服务贸易深度开放。

大陆向台湾开放了会计、信息、银行等11项服务业,台湾则向大陆开放了9项服务业,尤其是台“金管会”于2011年12月批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台北筹设分公司,成为两岸金融业深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两岸服务业向纵深领域的开放,不仅便利两岸各类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生活,更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增加了新动力。

三、两岸其他交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局面更加凸显

(一)两岸文教交流逐步向纵深迈进。

1、两岸文化交流内涵与层次更加深化。

2011年5月,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在分隔62年后于台合璧展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后,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赴台参观画作展览,并与台“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会面,就继续促进两岸文化合作协议的签署交换意见,进一步为实现两岸文化合作制度化铺垫。2011年9月,两岸的文化促进会签订协作备忘录,共促两岸文创产业发展。2011年10月,第四届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行,成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对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2、两岸教育双向交流更趋平衡,尤其是陆生赴台取得突破。

“陆生三法”修正案在2010年经台“立法院”通过后,2011年台首次拟招收约2000名,最终确定招收大陆本科生1015人、硕博士生248名,录取率达65%,为陆生赴台攻读学位开了好头。同时,大陆进一步放宽高校免试招收台高中毕业生的标准,由“学测”的“顶标级”扩大至“前标级”,有力增强台生来陆就读的动力。

(二)两岸人员往来规模逐步扩大、领域更加宽广。

1、人员交流规模更加扩大。

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自由行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厦门成为首批试点城市。2012年2月9日,台旅会、海旅会在香港完成陆客赴台自由行开放城市新增8城市协商,据了解,双方已经对新增8城市有共识,将会开放天津、南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西安和济南。2011年7月,福建省居民赴金、马、澎地区个人游亦开启,标志着两岸双向、直接、全面、对称、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已然拉开序幕,有利两岸民众增信释疑,促进感情融合。

2、人员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除了旅游外,两岸人员交流内容较以往有新特点。如大陆省市参访团在经贸交流方面更注重“长线合作、精细互动”,文化交流分量明显增强,交流对象凸显“向南走、向下沉”的特点,进而使两岸人员交流的内涵更加丰富,增进情感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两岸民间交流尤其是基层及青年互动更加频繁。

1、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

2011年6月,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成功举办,论坛突出了“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进一步拉近了两岸民众的纯朴情感,强化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贾庆林主席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三年来,论坛坚持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色,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他强调,两岸同胞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呼吁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前进,一定要稳定,一定要团结,一定要共赢。他希望两岸各界人士要切实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不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努力推进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两岸基层的对接与互动,积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难得机遇。

第三届海峡论坛较往届呈现五大新的亮点:

第一,台湾各界乡亲踊跃参与。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了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多数民众是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其中不少还是第一次来大陆。

第二,基层心声充分展现。“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头号关键词。论坛凸显基层的交流特点,注重“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围绕基层民众的需求展开系列活动,论坛大会发布政策措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的福祉。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前虔诚的两岸信众,到台湾特色庙会上其乐融融的市井人生;从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到阿里山、日月潭等台湾景区络绎不绝的大陆游客„„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两岸更多的基层民众走到前台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唱大戏,多唱好戏。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最强音。

第三,特色庙会精彩纷呈。台湾特色庙会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一大亮点,庙会荟萃台湾10个县市的夜市美食,展示台湾13个县市的名品特产,近200种台湾特色小吃及近千种特色产品令人目不睱接。展演闽台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参加庙会的民众饱览台湾民俗风情。台中市九天民俗技艺团、桃园县和成八音艺术团、云林县电音三太子乐队、台湾少数民族表演队与福建厦门、漳州、龙岩、泉州等地民间演艺人员同台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庙会举行期间,参观总人数超过160万人次。台中市、桃园县和屏东县利用庙会的平台,分别举办了专场推介会,福建省和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领导和农业、经贸、旅游行业代表人士共1000人分别参加了推介会。

第四,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布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2011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农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成为第一批试点三城市之一,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第五,活动实效更加显著。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王毅主任在论坛大会上表示,从2011年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还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申请登记为个体商户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到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测预报体系提出合作5项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界、金融、农业、佛教等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签约合作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人民币;福建省三明市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同时,两岸医事交流合作协会、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两岸经贸文化发展协会等民间自发组织的交流平台相继成立并运作顺畅,促进两岸民间互动更加热络。

2、两岸基层交流程度加深。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组织“感恩团”入岛济贫行善,直接与岛内基层民众互动,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团登陆与大陆民众交流,首次两岸乡镇区长活动、第三届两岸乡村座谈等广泛开展,不仅深化了两岸基层合作的程度,增加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而且有效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3、两岸青年交流更加活跃。

2011年7月,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合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胡总书记亲切看望两岸青年朋友并寄予深情期望。此外,“南京大学周”等两岸高校青年交流会、第九届海峡青年论坛均首次移师台湾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在两岸往来中的地位与分量逐渐凸显,不断累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动力。

四、岛内主流民意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压缩“台独”势力的空间

(一)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增强。

2011年后一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大开放、大交流、大发展的格局逐步深入,尤其是大陆惠台措施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更顾及岛内民众切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岛内群体、行业、地区在两岸关系深化和解、交流过程中获得实际利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逐步强化。

(二)民进党被迫不断模糊“台独”路线。

面对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声音及国际社会对两岸和平稳定现状的肯定,为争取2012年“大选”胜选,民进党在蔡英文主导下不得不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调整。

1、坚持“事实台独”立场上试图以“台湾共识”化解“九二共识”的压力。2011年年以来,民进党内有意角逐2012年“大选”的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等“天王”便陆续抛出两岸政策新论述,蔡英文更是精心炮制代表其两岸主张的“十年政纲”,并于2011年8月出炉,政纲主张“一边一国”的立场,但只字未提“台独”二字,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声称“九二共识虽不事实存在,但可纳入台湾共识以民主程序进行讨论”。2011年下半年随着“大选”选情日趋胶着,蔡甚至抛出“中华民国即台湾,台湾即中华民国”的言论,极力向中间路线靠拢。

2、对两岸关系采取“政经分离”立场,企图“要经去政”。

民进党从过去坚决反对ECFA及其他两岸交流,到抛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模糊论述,主张“建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维持稳定的建设性双边关系”,“不要一中、但要和平、要红利”的意图明显。

3、绿营地方人士务实赴大陆交流频率增高。

民进党籍云林县长苏治芬、屏东县长曹启鸿及部分基层民意代表不断来大陆推销农、副产品与交流,前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2011年内更是两次登陆,显示绿营内部对如何处理两岸关系逐渐出现分歧。

五、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

(一)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仍不断给两岸关系增加困难。

1、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短期难以实现突破。

2012年1月14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之后,民进党内希望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此起彼伏,不少人据此认为民进党此次两岸政策调整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其实,民进党历史上也多次出现选举败选后党内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但绝大多数都是“光打雷不下雨”。这次党内要求反省的声浪看似很大,但最终恐怕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难以在观念、现实、时机上实现突破。

(1)观念上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要想从根本上调整两岸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大破大立,针对“台独党纲”、“九二共识”等核心问题进行务实处理,突破“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制约。谢长廷提出“即使是‘台独党纲’,没什么不能修”,“民进党两岸政策应该往中间靠拢”,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向。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声音在民进党内还并非主流,主要是因为很多民进党人在观念上还是认为,“台独党纲”是不能撼动的“神主牌”,民进党不能放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依然不甘心、不放心将“台独基本教义派”及其支持者拱手让给“台联党”。他们担心一旦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不仅得不到深绿民众的支持,无法巩固基本盘,也难以获得中间选民的认同,变成“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台联党”就会趁虚而入,取而代之,民进党甚至可能面临分裂或解体的危机。这种观念不改变,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有大的调整。

(2)出于现实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要承受和突破台湾政党政治和政治斗争的现实压力。台湾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地区,民进党虽然败选,但依然声称要扮演“坚定的反对党”和“政治制衡者”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不惜要“为反对而反对”,以凸显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存在的价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主张上必须与国民党有所区隔。一些民进党人士担心,民进党如果真的在两岸政策上与国民党趋同,会让选民认为民进党丧失“民主精神”,丧失了自己的政党特性,从而失去他们的支持。而且,两岸议题往往是国、民两党政策分歧最严重、冲突最激烈的领域,也最能够为民进党政治人物赢得“镁光灯”和新闻版面。因此,从政治现实的角度考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向国民党靠拢。

(3)时机上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在时机上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为选举而调整”的考量。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要求民进党两岸政策检讨的声音,往往出现在败选之后,而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行动则大大滞后,往往出现在选举之前,体现在候选人的选举政见之中。这就使得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检讨沦为一种为选举考量而进行的策略性调整,不仅无法取信于大陆,也让台湾人民不放心。这次民进党败选后,虽然党内立即出现了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两岸政策检讨并非迫在眉睫。其中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民进党内的权力结构面临重组,这是首要任务,还顾不上检讨两岸政策;二是台湾今后两年没有选举,2014年的选举也是地方选举。第一个理由尚可理解,而第二个理由就充满选举考量,说到底还是要等到2015年下一任候选人出现后,才要提出两岸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民进党依然不改变“台独”理念,依然从选举需要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看待两岸政策,就难以将此番党内要求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转化为调整两岸政策的行动。

2、少数“极独”势力仍不放弃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包括台联党、深绿团体等恶意污蔑两岸关系改善取得的成绩,尤其对中南部民众会产生较大的蛊惑。

(二)美、日等国际反华势力仍不时对两岸关系进行干扰。

美、日等国虽表示乐见两岸关系改善,但极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发展过快过密,尤其对涉及两岸政治议题的协商十分敏感。美国在2011年推行所谓的“战略东移”、“重回东亚”,极力在东亚扩张影响,矛头直指中国,给台海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美于2011年9月公然对台进行升级F-16A/B战机等高达58.52亿美元的军售案,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迹。

第四篇:海峡两岸关系新局面及其前景 (jiejian )

盐城师范学院考查试卷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专业 《形式与政策》

试卷

班级 10(8)学号(8位)10313843 姓名 季龙 得分

海峡两岸关系新局面 1、2008年春以来新局面的表现

总体来说,自去年以来两岸关系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变化。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秉持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初步形成良性互动,促成两岸协商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以恢复并取得重要成果, 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商谈得以恢复,建立起两岸双轨协商机制,“双十六字方针”的确立,陈云林赴台是两岸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跨越,马英九对两岸关系定位与两岸政策的重大突破,两岸关系“转危为安”。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两岸关系开始步入和平发展的轨道。

经济上喜中有“忧”。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两岸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商谈得以恢复,并先后在北京与台北举行了两次“会长级会谈”。六月在北京进行的两会商谈中,双方达成两项重要经济协议:一是海峡两岸达成周末包机协议,使得两岸空中通航由过去的“节日包机”变为“周末包机”;二是双方达成《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协议》,大陆居民得以正式赴台旅游。但是,由于受到多种政策限制与旅游费用偏高的影响,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尽管获得政策上的重大突破,但在效果层面却未达到台湾方面的期待。海峡两岸将就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问题继续进行协商,以促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带动台湾经济增长。

2008年11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率团访问台北,在台北举行了一年之内的第二次“陈江会”,实现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尤其是两会签署了《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等经济协议,标志着海峡两岸大“三通”的基本实现。

在历经59年的波折和期待之后,两岸的客机、轮船和信件,15日历史性地跨越台湾海峡,不再绕经第三地而直接通往彼岸,基本实现直接“三通”。

分析人士说,两岸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的启动,标志着两岸交流更加紧密、关系更趋缓和,并为台海地区的合作、和平、和谐铺设了光明之路。

15日8时05分,迎着绚丽的曙光,大陆东方航空公司的MU2075航班从上海浦东机场起飞,首度沿“截弯取直”的台湾海峡空中双向直达航路飞向台北。

6分钟后,伴着期盼的目光,台湾复兴航空公司的332号航班从台北松山机场腾空,也第一次沿双向直达航路前往上海。

8时47分,这两架执行两岸空运直航的首班包机在相隔3000尺的空中相遇,乳白色的烟迹汇合成两岸关系交往史上的新节点。

在东航航班离地后,上海区域管制中心与台北区域管制中心通过直通热线电话,进行历史性的首次直接对话,互致问候,建立直接交接程序。

上海区域管制中心管制运行部主任钱海生和台北区域管制中心值班主任季亮,相互表示己方的直航保障工作已准备就绪,愿密切配合,加强交流,以确保飞行安全并合作愉快。

经过约1小时40分的飞行,东方航空MU2075航班满载乘客,顺利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复兴航空332号航班则安全降落上海浦东机场。

当天开通的台湾海峡北线空中双向直达航路西起浙江省东山,东接东亚经台湾至东南亚的B576主干航路,能够有效缩短台湾至大陆北部和中东部城市的空中飞行距离。

据两岸民航部门测算,经这条“截弯取直”后的新航路,北京和上海至台北的飞行距离比绕经香港,单程分别减少1100公里和1000公里左右。

15日开始启动的两岸常态客运包机,大陆方面共有北京、上海(浦东)、广州、南京、成都、沈阳、深圳、武汉、昆明等21个航点;台湾方面共有桃园、高雄小港、台中清泉岗、台北松山、澎湖马公、花莲、金门、台东等8个航点。

今后,双方每周七天共飞不超过108个往返班次,并视市场需求适时增减班次。自此,大陆和台湾的“两岸一日生活圈”终成现实。

同日11时,在漫天飞舞的礼花和彩球的掩映下,万吨巨轮“新烟台”号满载装有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化工产品、食品等的集装箱,离开天津港,驶向台湾基隆,执行穿越台湾海峡的两岸海上直航首航,航程预计48小时,比过去绕航大约节省1天时间,可节省燃油140吨。

而大约45分钟前,可装载货柜1200只的台湾长荣海运公司所属的“立敏轮”,在响彻云霄的汽笛长鸣声和喷涌而出的送行水柱中,驶出台湾高雄港,乘风破浪,不再辗转日本港口,而直接经台湾海峡前往天津,预计19日抵达。这是从台湾出发的首艘两岸海运直航船舶。

当天上午,两岸另有多家海运公司也先后发出各自的两岸海运直航船舶。今后,大陆63个港口与台湾11个港口间将构建起一条繁忙的直达“黄金海路”。

据有关部门测算,按照两岸年贸易额1000亿美元、年运输量7000万吨计算,两岸海上直航后,每年可减少运输时间11万小时,降低运费1亿多美元。

两岸全面、直接、双向通邮也于当天正式启动。9时许,在北京航空邮件交换站,出生在台湾的81岁的郑坚伸出微微颤抖的手,投出一封寄往台湾的家书。

新中国成立前夕,郑坚从台湾来到大陆求学,1949年两岸隔绝后,郑家离分两岸。“现在两岸终于实现直接通邮,我可以最快速地把中药寄给在台湾的妹妹了。”郑坚说。

这封具有历史意义的直邮家书搭乘华航的C17952班机,约17时45分抵达台北。这架班机共载有从北京收寄的266公斤、164件邮包。

北京市邮政公司副总经理丁前亮带领员工,也当场向台湾同行邮寄了30封新年贺卡及16个装有北京特色食品的包裹。

当天9时17分许,台湾中华邮政公司董事长吴民佑寄出第一封快捷邮件给中国邮政集团总经理刘安东,这是首封从台湾寄往大陆的快捷邮件,当天下午即送达。

此前,两岸间的邮件最快也要大约三天才能到达。两岸直邮后,航空邮件将由国航、台湾华航和长荣航空执飞。

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两岸“三通”的议题就此提出。

经过两岸同胞30年的苦苦等待,直接“三通”今朝终成现实。大陆主要门户网站的有关评论、留言、跟帖在直航启动短短几小时内就达数万条。“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相信每个中国人都会牢牢记住”„„

海峡两岸的多名高级官员出席当日直接“三通”的相关启动仪式。两岸媒体也争相报道这一历史性的场景。

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在主持高雄港两岸海运直航首航仪式时表示,两岸“三通”启动象征两岸和解,不再走对立冲突的路,希望两岸能够共谋和平繁荣。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出席两岸海上直航(天津港)首航仪式时说,实现“三通”后,两岸关系将迎来一个大交流、大合作、大融合和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北京的台湾问题专家徐博东说,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并加重威胁两岸经济的情况下,直接“三通”的基本实现有助于两岸共克时艰、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更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全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大陆客来台限制将进一步松绑。台当局观光部门透露,近期将修正大陆来台组团人数从十人下修为五人,自由活动时间从原本的五分之一增加到三分之一,在台时间也由十天延长为十五天,“其实已等同于自由行。”

两岸今天全面“大三通”,未来观光发展备受期待,但大陆客来台须团进团出饱 受批评,也被视为大陆客来台人数不够多关键。“陆委会副主委”傅栋成与“观光局业务组组长张”锡聪都说,过去大陆客来台自由活动时间及人数限制较多,最近可望通过两会协商放宽,“观光局”估计,在限制松绑及平日包机开放后,农历年前陆客人数可望倍增,下阶段预估每日来台可达一千人。

“观光局”表示,新制实施后,台湾旅行业者在行程包装上将更自由多元,下阶段将主打天数较短的深度旅游,可吸引更多大陆客赴台旅游。

过去大陆客来台人数因航班、航点受限,人数一直不如预期,今年七至十一月大陆客来台人数平均每日约三、四百人。“观光局”统计,今年十月来台观光的旅客中,以大陆市场成长六成五最高,二次“江陈会”协议两岸每周对飞一百零八班平日包机,航点从五个扩充为二十一个,预估观光成长空间还会大幅提升。

“观光局长”赖瑟珍指出,来台大陆客的省份及组团设限,近期都会进一步开放。“陆客人数预估到年底可呈倍数成长,达每月两万人,平均每日七百人,并将平日一千人、周末三千人作为下阶段目标。”

海运直航的效益更可观,“陆委会”表示,平均每航次节省航行时间约十六至二十七小时,节省运输成本15%至30%。“陆委会”表示,空运直航后节省飞航时间约十三至六十四分钟,航空公司估算,燃油成本将可较现行飞航方式节省约40%至45%,总计航空公司及旅客节省之时间及成本,估计每年约达新台币三十亿元以上。

新华网北京12月23日电 赠台大熊猫“团团”“圆圆”23日将从四川成都双流机场搭乘台湾长荣航空公司的专机飞往台湾,为台湾民众带去大陆同胞的殷切祝福。

2005年5月,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陈云林受权宣布,大陆同胞将向台湾同胞赠送一对象征和平团结友爱的大熊猫。

2006年1月6日,国家林业局宣布两只赠台大熊猫遴选结果出炉。1月28日,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一亿多人次观众投票

“团团”“圆圆”成为两只赠台大熊猫的乳名。“团团”是雄性,生日是

2004年9月1日;“圆圆”是雌性,生日是2004年8月30日。

但是,民进党在台当政期间,长期以种种理由阻挠、拖延大熊猫入台,致使“团团”和“圆圆”长期未能和台湾民众见面。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原居住在卧龙的“团团”和“圆圆”受到惊扰。6月18日,“团团”和“圆圆”被转移至雅安碧峰峡基地,得到精心呵护并很快康复。

2008年8月,台“农委会林务局”宣布,经“熊猫项目审查小组”对台湾相关动物园的实地勘查和审查会议决议,台北市立木栅动物园获准接收大陆赠台大熊猫“团团”和“圆圆”。

2008年12月23日,“团团”“圆圆”将入住台北市立木栅动物园。在经过一个月左右的检疫期之后,它们有望在春节前后与台湾民众见面。

2008年是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一年。中断近十年的海协会与海基会恢复协商,先后达成六项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协议,两岸直接、双向“三通”基本实现,开创了两岸经贸关系制度化协商的新一页。与此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的冲击,两岸贸易增长放慢,台商对大陆投资有所减缓,大陆台资企业面临的经营、转型升级的困难加大。

三、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1、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民进党的反对与压力下,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也受到影响,经贸、文化等相关政策的开放程度与推进时效也大打折扣。尤其是两会签署的四项经济协议在“立法院”审议受到民进党的阻挠,未能及时通过,预示着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及相关协议仍会受到民进党的牵制与干扰,未来两岸关系仍将在挑战中发展,在发展中突破。

第一,“台独”分裂势力仍极力阻挠两岸关系发展,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阻碍和一系列复杂问题。

2008年,海峡两岸关系获得重大改善,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取得不少重要成果。然而,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与发展过程中,在岛内有一种不和谐的声音,有一种不可忽视的破坏力量,在干扰与阻挠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失去政权后的民进党,作为岛内最大的反对党,未能深刻自我反省,也没有认真检讨错误的两岸路线与政策,反而走上了一条更为激进“台独”与“反中”路线,扮演了破坏与阻挠两岸关系发展的角色,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要破坏力量。

以民进党为代表的泛绿阵营,以大陆“三鹿奶粉产品事件”为借口,在岛内掀起所谓“反黑心,反中国,顾台湾”的一系列抗议活动,不仅发生了引起海峡两岸高度关注的“张铭清被推打事件”,甚至民进党还公开策划了反对与抗议陈云林的访台活动,制造了严重的警民冲突流血事件,成为2008年两岸关系改善与和平发展中最不和谐的一幕。

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对于海峡两岸两会的协商,本来可以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张,可以对台湾的执政党的大陆政策依民主法制程序进行监督,而不是采取民粹的、暴力的方式进行抵抗,不能为反对而反对。如果不能务实的提出可行的两岸政策主张,不能提出符合绝大多数台湾民众利益的两岸政策,而是采取非理性的抗争手段,则背离主流民意,让自己的两岸政策边缘化,永远得不到多数人民的支持,也就无法重新执政。两岸问题,既是民进党挑动支持者的敏感议题,也是困扰民进党发展的重大挑战。依目前形势观察,在短期甚至较长时期内,民进党仍然走不出以对抗为核心的大陆政策思维,仍然在坚持台湾独立的政治立场下,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碍力量。

第二,国民党的积极作用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马英九上任后,经过半年多的“磨合期”,马当局党政关系、行政运作渐趋顺畅,执政基础较前巩固。在两岸关系方面,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马英九交出了亮丽的成绩单,受到民众普遍肯定。但因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马当局“拼经济”仍面临巨大压力。马英九上台后,筹组“财经内阁”,以“拼经济”为首任。但因党政关系、行政运作不顺畅,尤其是受国际金融风暴冲击,马当局的执政绩效不彰。

首先,岛内经济不进反退。陈水扁8年执政导致岛内经济积重难返,而2008年7月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台湾经济,导致台湾出口大幅下滑,企业倒闭数量持续增加,失业率随之升高。9月底,台“主计处”公布的失业率高达4.27%,创近3年来新高,台股也从马英九上任时的9000余点“跳水”至4000点。11月中旬,“主计处”数据显示,台经济第三季度增长率为-1.02%,预估年增长率为1.87%,创2001年以来新低纪录。马英九坦承,“633政见”(即经济年增长率达到6%、失业率降为3%、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美元)可能要到第二任期届满方能实现,使之前对改善经济寄望过高的民众大为失望,马英九施政满意度因此不断下滑。TVBS民调中心11月份的民调显示,高达60%的民众不满意马

“拼经济”的表现。

其次,马当局的执政能力和风格饱受质疑。为扩大群众支持基础,马上任之初秉承“党政分离”、做“全民总统”等理念,刻意与国民党保持距离,启用多名偏绿或社会人士出任“阁员”,其“蓝绿通吃”的做法引发党内人士及支持者高度不满。马提名的“监察院副院长”沈富雄、“考试院院长”张俊彦等被党籍“立委”封杀,更是重创马英九形象。为落实“双首长制的宪政理念”,马“退居二线”也被讽刺为“二线宅男”、“缺乏政治头脑”。以“行政院长”刘兆玄为首的执政团队在处理油价、“阁员”绿卡、勘灾等问题上政策反复、混乱,则被民众批评为“眼高手低、缺乏施政能力”。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民众对马团队的失望,加上民进党的极力唱衰,导致中间选民、甚至泛蓝支持者不满情绪不断升高,马的满意度持续下降,就职

一、两个月后民意支持度从70%左右的高点大幅下跌至40%以下。尽管8月陈水扁海外洗钱案爆发后,马的满意度一度出现回升,但随着金融风暴负面效应不断显现,马的满意度难有明显改善,不满意度则持续维持在50%以上。

第三,台湾问题中的国际因素:以美国为例

众所周知,没有美国的介入,就没有所谓的台湾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博弈,主要是与美国的博弈。朝鲜战争之后,美国改变其对台战略思路,公然介入台海局势,对蒋氏父子改遗弃为利用。及至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才作出了必须的战略修正,“中国必将统一,但不是现在”,是1978年美国检讨分析对台政策之后的结论,这个结论至今不仅影响着白宫和五角大楼对华政策的决策思维,同时也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台湾朝野政治势力思考和阐述两岸关系政策的价值判断和政策思维。最新的例证是,马英九的“终极统一论”,民进党的务实派近年来的思考出发点和阶段性结论的获取,其实也或多或少折射出类似的思考痕迹。

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因素无时不在,只能正视,无需回避。九五、九六台海危机逐渐平复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以及13亿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捍

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有进一步深刻的印象和体验。

今年开春,当陈水扁提出“废统论”时,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恰恰在华盛顿访问,中美双方就此危机问题进行过协商,启动预防发生危机的协调机制。经过一个月的时间,分析家认为,中美双方显然已经扮演了协合又分工的角色,一前一后分头进击,颇有默契。

国际观察家指出,目前,中美两国拥有前所未见的高度战略默契。首先,在于进入21世纪后,美中双方具有愈来愈多的共同利益,国务卿赖斯说,美中关系目前是后冷战以来最好的时期,故处理美中重大利益具高度共识;这个结论和她的前任鲍威尔是一致的。胡锦涛主席去年在美国与布什会晤时,呼吁中美两国共同维护台海局势的和平与稳定。这一次围绕陈水扁“废统论”诱发的危机,以及危机的管控和危机的处理过程,美国的表现并不尽人意,关键点不在于他对陈水扁没有足够的制约和管束能力,而在于美国不可能在此时完全放弃台湾,或者完全放弃继续借用和利用台湾牌牵制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意图。这就是美国留有的一手,而这样的留有一手,就给陈水扁频频要价的可乘之机。

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观察台海关系中的美国因素:一是美国一再坚持国统会和纲领没有被废,只是中止运作与适用;二是美国要求陈水扁亲口说出“陈七点”,再度向美重申过去的承诺,华府甚至要台北“改正记录”;三是陈水扁承诺不改变现状,不排除两岸未来发展任何形式的关系(即包含统一选项),以及遵守宪法规定的宪政程序。这些都是北京现阶段所需要看到的,对于美国在牵制陈水扁的能力评估,相信北京还需要作出更进一步的观察和评估,毕竟这还只是第一次.2、前景分析

近期:2009年,海峡两岸关系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除了两岸高层互动会持续进行,民间交流与交往会进一步扩大外,海协会与海基会两会将会持续接触与协商,预计下一个“陈江会”仍将是新一年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头戏。在2008年两岸通航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两岸金融往来与合作问题、产业合作与对接问题、双向投资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两岸能源合作问题、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合作问题等将成为主要讨论议题,预计两岸经贸合作协商将会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与突破。

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仍会持续,世界经济增长预期普遍大幅下降,会继续影响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岸贸易仍将呈现低增长或负增长,台商对大陆投资可能持续下滑。但两岸经贸互动将持续增强,经贸协商与经贸合作将会取得新发展。2009年,海协会与海基会的互动将更为频繁,将会展开一系列的不同层级的会商与会谈,就两岸关心的金融合作、双向投资、投资保护、食品安全、知识产权保护、农产品检疫检验标准、能源合作等展开新一轮协商。尤其是两会将举办新一轮的“陈江会谈”,有望签署新的经济合作协议。甚至不排除两会及有关部门就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展开讨论与协商,以推进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与制度化发展。两岸金融领域的合作与开放将成为2009年两岸协商的重要议题。两岸金融领域的政策与合作严重滞后,影响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与深化。预计两会将就两岸银行或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金融机构相互参股与并购、资本市场开放、金融监管、货币清算以及共同抵御国际金融风暴等议题展开讨论,预期将会取得重要进展。大陆企业有望实现赴台投资,改变目前两岸单向投资格局。大陆企业赴台投资逐渐成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的热点议题,台湾方面也在加快制订相关具体政策,预计2009年上半年会正式出台,两会也会就此议题展开

协商,大陆企业将会直接赴台投资,实现两岸双向直接投资。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人数有望获得大幅增长。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效果不如预期,两岸对此进行了检讨,逐步采取了一些新的改善措施,调整旅游路线,降低旅游费用,减少相关政策限制,尤其是在直航实现后,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热有望逐步出现

目前,岛内的台独势力依然嚣张,民进党等绿营政党正摩拳擦掌,试图为两岸交流进程设置障碍,以期影响马英九政府的稳定执政。除此之外,美国也不愿意看到两岸过于“亲密”,不愿意看到自己在台海局势中的地位和角色受到挑战,为此极有可能采取一些离间或间接阻挠的措施。面对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隐忧,两会应该未雨绸缪,将这些问题都考虑在内。台湾海基会则应提醒马英九政府,在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制定一些长远计划和战略,以扭转多年来绿营“去中国

化”

给台湾新一代年轻人造成的不良影响,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对一个中国和中华民族产生认同。

远期: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依然面临不少挑战。除了岛内反对党的干扰外,海峡两岸关于台湾国际空间的安排与参与问题仍将是一个主要的争议焦点,随时会影响两岸关系的顺利发展。同时,国际金融海啸与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对海峡两岸贸易与台商在大陆投资发展的冲击越来越大,成为两岸经贸合作面临的另一挑战。

大陆坚持以人为本,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最广泛地团结台湾同胞一道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发展、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雄伟步伐,必然强有力地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和平统一的进程。

第五篇:2017考研政治时政知识点:“习马会”回顾两岸关系.

2017考研政治时政知识点:“习马会” 回顾两岸关系

备受瞩目的“习马会”已举行,两岸领导人66年后再度握手。两岸关系立马成为今年考研的一个重要方向。下面就马上回顾一下两岸关系问题!▶重点一:“习马”见面身份和称谓

此次会面双方以两岸领导人身份和名义举行,见面时互称“先生”。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张志军说,这是在两岸政治分歧尚未彻底解决的情况下根据一个中国原则作出的务实安排,体现了搁置争议、相互尊重的精神。

人们记得,当年毛泽东和蒋介石曾在书信电报往来中称对方为“先生”。▶重点二:为什么是在新加坡见面? 张志军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这次两岸领导人会面安排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再次见证两岸关系历史性一刻。

1993年4月,首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海皇大厦举行。2015年11月6、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新加坡。▶重点三:两岸关系大事记

1949年后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对峙长达数十载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 1971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9年1月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

▶破冰

1979年元旦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1987年底两岸同胞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4月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举行,1949年以来两岸授权高层人士首次会谈

1998年10月第二次“汪辜会谈”在上海举行,拉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 ▶反分裂

1999年7月时任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抛出“两国论”的分裂主张,致两会商谈被迫中断

2000年5月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执政”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相逢一笑

2005年4月首次“胡连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60年来国共两党主要领导人首次会谈

2005年5月胡锦涛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 2006年4月第二次“胡连会”延续两党高层互动惯例

2007年4月第三次“胡连会”两党应对“台独”运动 ▶拨云见日

2008年3月认同“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2008年5月首次“胡吴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与时任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会见

2008年6月海协会与海基会领导人在北京举行会谈,中断9年的两会制度化协商重启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翘首以待30年的“三通”基本得以实现 ▶继往开来

2013年2月25日“习连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强调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是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责任

2013年6月13日“习吴会”,习近平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 2015年5月4日“习朱会”,习近平会见国民党新任主席朱立伦 2015年9月连战应邀参加“九三”阅兵 ▶开先河

2015年10月在两岸关系再次面临道路选择的重要节点,国台办主任张志军和台湾陆委会主委夏立言在广州会面,就举行两岸领导人会面达成一致

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下载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朱会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习朱会”详细内容----习近平提出“五点主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5月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5月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未来

    从“习马会”看两岸关系发展走向 前不久,也就是11月7日下午,举世瞩目的“习马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台湾方面的领导人马英九以两岸领导人的身份......

    如何保持两岸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和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如何保持两岸关系正确发展方向和开创两岸关系新局面 坚持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和各项政策;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共同维......

    个人简历-朱习腾5篇

    朱习腾 基本信息 真实姓名: 朱习腾 最高学历: 大 学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婚姻状况: 未 婚 户 籍 地: 衡 阳 求职意向 求职意向: 销售顾问 工作地点: 广东佛山市 薪水要求: 面议 工......

    2017高考政治热点专题21.“习马会”翻开两岸关系新的一页.doc

    二十一、“习马会”翻开两岸关系新的一页 【背景材料】 2015年11月7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

    学习体 会

    学习体 会 元月21日,我库组织学习了《关于讲政治》、《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三篇文章,其中的涵义......

    学习体 会

    学习体会 参加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精品课程师资网络培训第一期第一个学习班的学习已经结束一周了,李尚志教授宏亮的声音还一直萦绕耳旁,生动地课堂讲解热烈的讨论,以及大师不知......

    学习体 会

    学习体 会 通过《卢作孚洞察中日差距》、《自己属于第几类,有改变的想法吗?》、《千万别把观念搞反了》三篇文章的学习,感觉颇有受益,体会如下: 阅读《卢作孚洞察中日差距》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