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

时间:2019-05-15 11:20: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

第一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货车撞倒,先后被两辆车的轮胎碾压4次重伤。在随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无一人施以援手。最终,一位拾荒者看到并施救。21日,小悦悦经医院抢救无效离世。一时间,这则消息迅速在网络以及各大平面媒体广泛报道传播,不断拷问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国人脆弱的道德神经再次被触碰被打击,悲观的认为这个社会道德的濒临瓦解。

然而,事件所涉及的道德因素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去深入思考的是隐藏在这背后的社会心理作用。只有从挖掘根源,才能更好的改变它。它并非为“无德者”开脱,而是希望能从心理过程来分析救助行为的发生和不发生,让我们能以更加科学、理性的态度看待社会事件。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18名路人的视而不见,冷漠对待,不一定非得归为因为害怕卷入是非,所以大家对同胞的遭遇麻木不仁,甚至为道德伦理的败坏。其实,这样类似的案例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发生过,社会心理学家将其归为“旁观者效应”,也称为“多元无知”效应。

何为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社会责任被分摊了。相反的则是,如果在一个只有旁观者本人和受害者的现场,90%的情况旁观者都会报警或者进行救助。

而“多元无知效应”是指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或者形势不够明朗,不确定性占了上风的情况下,我们最有可能以别人的行为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

结合此次的小悦悦事件来看,18名路人无一援手的第一个原因可能在于他们均认为,当周围有其他人可能帮忙的时候,大家的责任感同时在在下降,他们认为或许会有其他能够站出来,然而,当每个人都认为别人会帮忙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人帮忙。旁观者越多,挺身而出帮忙的人就越少,相反的情况,如果在场的只有一个人,那么他(她挺身而出的可能性反而增加。这体现了“旁观者效应”。第二个远在在于从众心

理基础上这与“多元效应”有关,当我们遇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是,自然而然的会先去看周围其他人的反应,但与此同时,我们却经常忽略,其他人也可能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来做出他们是否采取行动的决定,每个人都一句别人的反应来决定是否采取行动,结果依然还是会导致没有一个人行动。与此同时,事态将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危急,很可能达到某个一触即发的临界点。这时候,终于会有人不再受其他人的影响,站出来采取看来正义的行动。即此时陈贤妹阿姨出现并对小悦悦进行了施救。

旁观者效应,从心理学上讲,存在“责任扩散”;但是,从道德学上看,是道德力量的匮乏。故而,我们不能因为将其看为心理学上的问题就不闻不问,任其发展,沦为旁观者效应的俘虏。

从政府层面而言,应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以及加强立法,弥补我国法律体系对于这方面的空白,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我们能够且必须去做的是解救心灵,突破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遇到模棱两可的情况,应该忍住观望别人“旁观者效应”的冲动,果断采取行动,担起责任,人人争先创优;并且在需要他人进行协助的时候应具体指定旁观的某一人,因为这将有助于打消人们的推卸心理。当我们作为受害者的情况下,需要别人帮忙,此时,我们应当主动的让周围的群众明晰自身情况,并积极寻求帮助,与其大声呼喊,不如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人或人数较少的几个人,同样的这样也有助于打消旁观者的推卸心理。

我们能够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对小悦悦事件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但不可否认的

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道德相比之前确实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这足以且必须引起我们每个人的重视。只有树立好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才是改善社会整体大环境的最根本的方法,将每个人对于诚信道德的那份坚守联合在一起,和谐的社会才会呈现在你我的面前!

第二篇: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摘要:去年发生在佛山的小悦悦事件震惊了国人。一幼女小悦悦被车两次碾压,周围18名路人竟无一人出手相助,最后小悦悦因为伤势过重抢救无效离开人世。从社会心理学看,是什么照成了这一切呢,旁观者效应?从众心理?还是其他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呢? 关键词:小悦悦;

社会心理学;

旁观者效应;

从众心理

The Analysis of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Xiao Yueyue” Event

Abstract: the “Xiao Yueyue” event happening in Foshang last year shocked all Chinese people.A toddler was run over twice by vehicles and passed away for heavy wound.However, none of 18 passerby gave her a hand.In term of social psychology, what made the tragedy happened,bystanders effect? Conformist mentality? Or somethings complicated?

Keywords: “Xiao Yueyue”;Social psychology;Bystanders effect;Conformist mentality

一.小悦悦事件概述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无奈,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佛山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不仅国内新闻媒体,在美国的CNN媒体也登上了头版引起了轩然大波。《南方周末》在“方舟评论”《省察我们的灵魂,让善意充实内心》中写道:“身体的痛苦不得不由小生命承受,我们只能眼睁睁站在这场生死搏斗之外,做更多的检讨:从最先的监护人义务到司机责任,从路人消极自由的界限到公民德性的养成,从急救常识的缺乏到原子式陌生人社会里令人寒彻心肺的冷漠„„”

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地离开了我们,而对于那18个“帮凶”,媒体、社会大众纷纷出来进行指责,认为由于长期片面强调经济的发展,人们变得越来越冷漠,越来越没有人情味。有人甚至得出结论:病态的社会没救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不。事实上,这18个人并非大奸大恶之徒,平常生活中也不是无情无义之辈,而跟你我一样,只是社会上的普通老百姓而已。那么,为什么在惨剧发生后,有这么多的旁观者的情况下,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拯救这个女孩呢?旁观者的冷漠让我感到心寒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旁观者心理的思考。

二.悲剧后的社会心理学原因

(一)旁观者效应:

其实类似的悲剧,在历史上,世界各地,甚至在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也是层出不穷。早在1964年的美国,3月13日这天,一名年仅28岁的花样少女Kitty Genovese在大街上被一名歹徒当众袭击并最终被刺死。据报道,歹徒袭击过程长达半小时之久,目击者总数高达38人之多,Kitty曾大声向身边围观和经过的路人呼救可惜的是没有一个人试图或者尝试站出来制止凶手最终导致惨案的发生。这场悲剧在美国引起了关注,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心理学家研究的焦点,最终成为经典案例出现在社会心理学的教科书中。现在社会心理学家撑这一现象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在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利他行为受到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便是“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上文中的Kitty Genovese案例一直被视为“旁观者效应”的经典案例,而如今的小悦悦事件又为“旁观者效应”增加了一个经典案例。

(二)助人行为得不到实施

救援小悦悦实际上属于亲社会行为的助人行为,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但是如果这种合作背后的机制被破坏的话,就会影响到这种行为的出现。

而助人行为的发生又会受到个人、环境、受助者三方面的影响。个人会考虑到时间压力、结果回报,比如说由于国内缺乏见义勇为的相关法律,导致旁观者知道救援行为会导致自身的伤残、死亡,给自己及家人带来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和生活上的巨大困难,从而放弃救援;甚至有时担心在救人之后还会遭遇反咬一口;更有甚者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毕竟“各人自扫门前雪”可是自古流传的。除此之外,由于社会文化倡导的不恰当的助人观念,导致了助人者很多情况下出现了“越俎代庖”的行为。另外,小悦悦对于路人而言是陌生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对助人行为的出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助人观念教育的不到位和各种实际情况的不允许导致了小悦悦的悲剧。

(三)社会学习理论

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彭宇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最后却被老人反咬一口,最后收到了那份不可置信的判决书。诸如此类“碰瓷”事件在媒体网络上的报道、宣传,强化了人们不能随便对处于危急中的人实施救援的心理,人人都害怕成为彭宇。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首先想到的不再是如何去救,而是该不该去救、救完了以后我会怎么样等…从而导致了救援的耽搁、或不救援。

不得不承认那位老人掀起了我国思想道德的一次大变革。

(四)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认为人们社会活动实质是进行各种的交换,但前提是相互等价地给予或汇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在小悦悦案子中,路人在知觉到小悦悦处于危急状况之时,内心产生了矛盾的心理。不救的话,内心会产生焦虑、愧疚的心情,但是由于旁观者众多,实际上分担到身上的焦虑和矛盾就会变少,“如果每个人都不采取救援措施的话,自己也没必要愧疚”,能够缓解自己的焦虑心理;而反之如果采取救援行动的话,虽然缓解了自己的愧疚心理,但是做出与群体相逆的行为会为其带来很大的压力,而且由于媒体曝光彭宇案以后国人产生的“救人有可能被反咬一口,得不偿失”印象,路人会觉得是回报小于付出的,于是选择了漠视。

(五)群体性的认知失调

小悦悦明明是被车撞伤,旁人救助不会出现类似彭宇案中出现的被讹诈的现象,另外,打电话报警或者给医院都不会遭遇被讹诈的后果。而可能性的原因在于旁观者产生了“小悦悦如果受伤了肯定会被别人救起,一定是自己看错了”这样矛盾的心理,所以就对选择对小悦悦视而不见。

(六)社会抑制

个体行为受群体的影响作用,表现为社会促进行为和社会抑制行为。社会促进行为是指在群体活动中,个体活动效率因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出现提高的现象。而社会抑制行为则与此相反,个体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的影响而受到减弱。社会抑制的主要原因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心理紧张。这种心理紧张主要是由于个体想从群体中得到尊重和赞许的愿望与对自身工作的信心之间的差距造成的。

小悦悦事件中人们表现得便是一种社会抑制行为。

(七)助人行为的过程

第一,我们要注意、感知到这一问题。在小悦悦事件中,对于那些没有进入镜头的商铺老板而言,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外面道路上,一起车祸已经上演,所以也就无从谈起助人行为的实施。第二,在注意、感知事件的基础上,将其理解、判断为紧急事件。对于那18个路人而言,有一部分人是看到了小悦悦倒在地上的场景,但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这是危急的事件,也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行动。第三,在理解为紧急事件以后,分析自己在救援中是否担当责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觉得这是与自己无关的事件,那么小悦悦的情况就无从缓解。

(八)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小悦悦事件中,每个人看见其他的旁观者没有采取任何救助行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服从大多数人而选择冷漠离去。

三.解救心灵突破一个旁观者

为了消除旁观者效应,一些国家组织相关培训以及进行立法。例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将救人于危难之中定为法律义务,救助的方式包括亲自救和找人救,除非事情对旁观者有危险,或者旁边有更合适的人来救。美国有专门的“见义勇为法”,不是为了奖励见义勇为者,而是为了保护“见义勇为”者免于受到恶意诉讼而制定的。它保护见义勇为者对受难者的死亡、伤残、残疾不承担法律责任,只要见义勇为者行为理智,出于好意,遵循常识和使用合理的技能。

具体到每个人,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梅利莎·伯克利博士提出如下建议:

如果你是旁观者,发现情况模棱两可,一定要忍住观望别人的本能冲动。如果你认为有人可能需要帮助,就应果断采取行动,毕竟出洋相只会窘几分钟,而你的行动或许可以救人一命。如果现场还有其他人,你要意识到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推卸责任,只要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担起责任。当你还需要发动更多的人一起帮忙时,你要指定具体的一个人上去救人,另外一个人打电话报警——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

如果你不幸成了受害者,需要别人的帮忙,一定要让周围的人明确知道这是危急状况。你要主动让旁观者中的一个人感到有责任帮你渡过难关——在一大群看客围观之下,我们以为大声求救肯定会有人出手,但正确的做法是死死盯住一个人,向着他恳求,告诉他你需要帮忙。这会让他突然感到帮你是责无旁贷的,而且会带动其他人帮忙。四.结束语

因“冷漠的旁观者”引发的一件又一件惨剧让我们震惊、扼腕叹息。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公众都一味地认为公众的冷漠是此次悲剧的祸端。但我觉得要更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件事,分析旁观者的心理,得出合理的应对方法,以鉴后人。旁观者效应等社会心理学理论产生了,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错综复杂。除了用法律形式规定公众去见义勇为并维护见义勇为者的利益、教育公众克服旁观者心理,我认为被害一方的呼救方法也是关键。我不单以最坏的想法去考虑人心,我认为大多数的人不是冷漠的,是有良知的。把人最柔软的内心唤醒起来,摆脱旁观者心理,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佚名.《小悦悦事件背后的社会心理》

西安日报

2011 [2] 侯释.《旁观者的心理》

书摘

2008 [3] 佚名.《旁观者效应》

校园心理

2006 [4] 深堀元文.《图解心理学》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5] 高娟,张运红.《“旁观者效应”的社会认知分析》

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005 [6] 郭海月

《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社会心理学视角解读小悦悦事件》

2011

[7] 百度

百度百科

我对社会的贡献:

我的消费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

我进入校园接受教育,对教育体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有贡献; 我的出生、成长,对我的家庭、社会都有贡献; 我现在还好好地活着,这是我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第三篇:小悦悦事件感想

小悦悦事件感想

篇一:小悦悦事件感想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

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

最后还是有一位善良女性来救了这一位孩子,一位捡垃圾的大婶。也许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这份善良还没有磨灭。

中国现在富翁很多,但是毫无疑问,同时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贫穷的国家。

中国,是一位巨人,从外表上看。而它的内脏,所有主要器官,却已烂了,已经发臭了。

中国自从毛公砸烂四旧,多次运动,已让人性丑恶之极,道德沦丧,人间再无信任。到邓某摸着石头过河,物质第一,金钱至上,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伪命题,中国人便彻底地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毫无信仰、毫无道德约束的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笑柄。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光有金钱是不行的,更需要成为一个让世界各国人民尊敬的国家。

彭宇案是促使中国道德沦丧到极点的一个标志性案件。2007年,一个叫彭宇的年轻人去年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去医院。不想,老人及家人得知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异口同声指其撞了人,要他承担数万元医疗费。索赔未果后,老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13万多元。2007年9月5日此案一审判决,彭宇被判一次性给付原告元。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不是彭宇撞的老太太,他完全不用送她去医院”。

此案判决一出,舆论大哗,本来已经毫无道德观念的中国人,更加确信,好人无好报,好事做不得。

目击者:老太自己摔的据证人陈先生在今年7月6日第三次开庭时所做陈述,他看到的情况是:老太太手里拎着保温瓶,向第三辆公交车跑去。她跑到第二辆车的车尾时,不知为什么就跌倒了。这时,他看到从第二辆车后门下车的彭宇走了几步,上前帮忙,然后自己也上前帮忙,并打电话叫老人的儿女过来,整个过程大约半个小时。

徐老太太曾在法庭上称不认识陈先生,当时不是他帮助的自己,陈先生非常气愤,提出自己当时曾用自己的手机帮老太太打电话,手机里有通话记录可以证明。

现今的中国,正被一帮嗜血狂徒,裹胁在一辆早已失控的动车,一直往前冲,冲向万劫不复的地狱深渊!

篇二:小悦悦事件感想

从小悦悦事件中,有人说中国变成了一个缺德的国度,可是这位母亲强忍着撕心裂肺的心痛,虽然小悦悦没有能逃过死亡的厄运,为什么还要夫妻双双下跪在这位拾荒的陈贤妹阿姨脚下啊?而拾荒的陈阿姨虽然命苦,一贫如洗,为什么这第十九位过路人,却成为第一位救人者。有道是“贫贱不能移”,其实,救人与感恩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在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仍然是重如泰山啊!只是为什么就有那样的中国人,满嘴仁义道德,浑身上下都是原则,还要争着一辈子在做人民的公共仆人、佣人,而这些人的良心几乎一个个比冰心还冷酷呢!又有多少人被这些“公仆”定下的游戏规则,逼得其不敢再见义勇为了,可悲啊!究竟谁是杀害小悦悦的凶手,这还用多说吗!?

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在背靠着一片灰白的,墙壁众多的人间阴影,痛定思痛的母亲陷入了沉思。这个世界实在是太残酷了。不过,我想也许小悦悦这一走并非是坏事。她也许是一位小天才,过早的嗅到了当今世道的不公,这样一走,以后她再也不用尝毒奶粉了,什么地沟油就与她彻底无缘啦,父母再也不用担心,有朝一日小悦悦到幼儿园去,会遭下毒手的危险呢。再说你爸又不是李刚,只是一对在异乡打工做父母的,在这样的社会中,能为她今后带来多少>幸福?做父母的,再认真的想一想吧:在中国,与那些多多少少被人整人,整死的冤死鬼相比,小悦悦过早地离开了人间,还算是有福的呢!与其在人间受苦一辈子,还不如趁自己在不懂人事之前,一了百了的痛快呢!祝小天使一路走好吧,但愿小悦悦的再次投胎会比现在会更加幸福呢。

篇三:小悦悦事件感想

两岁女童小悦悦的遭遇震惊了社会,也牵动着亿万人的心。广东省领导前往医院探望,拾荒阿婆陈贤妹捐出奖金,天南海北的人致电祈福,更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和企业竞相捐款„„人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爱的暖流唤醒小悦悦,让>人间真情挽留住悬崖边那弱小的生命!

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救赎”也在进行着。连日来,围绕小悦悦事件的网上论坛、微博跟帖数以百万,谴责挞伐如潮般指向冷血的“路人”,在原生态的民间舆论场中,虽然不乏偏激和非理性成分,但喧嚣背后清晰凸显着主流民意,映射出社会的良知和基本伦理。18名路人的冷漠撩起了现实残酷的一角,但公众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冷漠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抉择。

面对被车轧的小悦悦,漠视和救助之比为18:1,多么不堪、不齿,而又让人难以相信的一幕!面对倒于血泊中的弱小生命,18路人为何出现了“群体性”的“道德沦陷”?这看似偶然的事件,揭示出怎样的社会病症?扪心自问,假若这事让自己摊上,你是否真会与那些路人不一样?

应该说,18路人不是坏人、恶人,他们是思维健全的公民,在家庭和熟人间,他们甚至可能是有担当负责任的人。但在小悦悦事件中,他们的冷漠和对责任的逃避,不仅让小悦悦幼小的心灵受伤,也演绎出一幕触目惊心的“道德公共事件”。

善,是维系人类社会的润滑剂,也是一种正义,一种责任。失去了善的道德护佑,社会每一个体都可能沦为受害者。毋庸讳言,18路人“冷漠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这就是我国由乡村“熟人社会”向都市“陌生人社会”转化中的社会伦理困惑和价值观重塑。传统的乡村熟人社会,血缘和地缘的亲情,给人与人的>守望互助系上牢固的纽带。而到了“陌生人社会”,安全和社会信任度的降低,许多看似简单的事却让人们无所适从,戒备、过度防范,更增添社会行为的踌躇和茫然。“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要给陌生人开门”,这是从家长到学校给孩子的忠告,又何尝不是成人及整个社会的“秩序规范”。这种社会转型中“陌生人伦理”和过度防范意识,既加大了社会运作成本,也拖累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和谐安宁。

巧合的是,数年前,美国哈特福德市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一位78岁的老人被两辆车碾过,随后,9辆车驶过其身旁,没人停下救助,诸多路人也无动于衷。此事震惊了美国社会,也引发当地“寻找灵魂”的大辩论。美国有学者还做过试验,观察从小镇到大城市,对人遇难救助的不同反应。结果显示,在小镇熟人社会,人们扶危救难的出手率,远高于城市的“陌生人社会”。这说明,环境变化确实影响着人的施善行为。

这样说,并非给对漠视小悦悦生命的行为开脱。在“陌生”条件下,同样有“拾荒阿婆”,也有杭州市“最美妈妈”徒手救起10楼坠婴的大无畏之举。但是,新社会形态下出现的传统道德滑坡、价值观紊乱、行为失范等等,我们也不能不正视。这也是当前“社会建设”宏大工程的紧迫课题。在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会嬗变中,公民意识、社会伦理、公共道德等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兀而昭彰。打破人性隔膜、冷漠的无形坚冰,培育公民的道德自律,构筑新的伦理秩序,让施爱施善成为每个成员的自然行为,这一切,都应列入当前“社会建设”的蓝图中。

第四篇:“小悦悦”事件感想

“小悦悦”事件感想

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终于,濒临脑死亡的小悦悦,躺在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2011年10月21日,多次越过死亡线的小悦悦绝望地撒手人寰,她才来到这个世界两年,还不曾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繁华和美好,而这个冰冷的世界和冷漠的国人就已经将她无情地抛弃……

逝者小悦悦,一个两岁的小女孩。这个秋天小悦悦见识了人性最冷漠的一面。也许直到离开的那一刻,她都不会想到国人的冷漠竟至于此!且不说坐视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是否过于冷血和残忍,就算不敢去扶、去拉,不能打电话报个警、叫个急救,让女童早点得到救治吗?如果每一个“我”都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至少也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

或许有些人想去救人,但又害怕“狗咬吕洞宾”,当这两种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时,其实更多的是在想救人之后被诬陷怎么办?被索赔怎么办?

公交司机救人反被诬告,因为一个小小摄像头还其清白。“彭宇”效应,已经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底。好事,做?不做?两难!很大一部分人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想我不去救人,后边的人会去救的。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行侠仗义的黄飞鸿早已成为佛山历史与民风的一种代表,佛山 因此“城市名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不幸的是,近日佛山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黄飞鸿大师,而是因为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遭两辆车碾过身体、18名路人经过却无人问津。他们的冷漠,是让文明蒙羞的道德灾难。而这样的冷漠,绝非特例,却有日渐弥漫的趋势:比如频频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扶助,面对歹徒行凶无人挺身而出……”

让人诧异的是,在道德环境因各种冷漠渐显不堪之时,弱势者却义务反顾地表现出他们的仗义,比如这一事件中救助女童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还比如那些扶起摔跤老人的青少年……社会道德要靠底层和弱者来维系脸面,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让我们每人都伸出一把援助之手吧,别让尘世的浮华蒙蔽了我们的良心,而弃基本道德不顾,我们是有血有肉有心的人,不是一副冷漠的躯壳。

第五篇:小悦悦事件演讲稿

从小悦悦事件看现实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一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带给我们的是对道德观念的思考,无法掩饰的事实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已经不如从前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脚步也随着加快,以至于出现现今社会上的很多不道德的事情。那么小悦悦的惨剧到底该怎样看待?见死不救的路人自然是让人气愤,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只是我们大多数人的代表,有没有想过换作是你会像拾荒阿姨那样吗?

凭心而论,我认为我不会,我会做的是打120,并保护现场,等待救援。但是对于那18路人我只能说他们不仅没有爱心而且没有常识,我想至少有路过,又看到,打个报警电话或急救电话而已,难吗?难道真的怕人诬陷?恐怕不是吧!是个人修养的问题吧!是他们本身没有养成中华民族自古的良好的品德吧!我知道,过多的谴责也是徒然,因为他们看不到,听不见,即使他们知道了那也只能期待他们以后能稍作改变,能更懂得爱惜生命!

下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 ——引发的思考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但随后经过的18名路人无一伸援手,导致了小女孩小悦悦被车二次碾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

    小悦悦事件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 【新闻背景】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

    关于小悦悦事件感想

    浅谈小悦悦事件的感想 摘要: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触动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2次碾轧,18个路人的冷漠对待让我们感到心寒,小悦悦事件给我们每个人的感想以及反思、启示是永远的。......

    关于小悦悦事件演讲稿

    心灵的呐喊 我叫小悦悦,今年我还不满3岁。我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我更喜欢爸爸妈妈抱我的感觉。可让我伤心的是我再也牵不到小伙伴的手,我也再没有福气拥有爸爸妈妈的温馨怀抱......

    从“小悦悦事件”看中国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看中国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举国震惊的“小悦悦事件”,迫使我们深刻反思国人的道德良知。在舆论纷纷谴责冷漠的18位路人,哀叹社会道德沦丧,呼吁我们树立见义勇......

    “小悦悦事件”的反思5篇

    “小悦悦事件”的反思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

    关于小悦悦事件的评论★

    关于小悦悦事件的评论 【真相还原】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摘要: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惨遭汽车连续二次辗压,血泊下,先后有18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救援,后在一位58岁的拾垃圾阿婆陈贤妹发现下才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