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时间:2019-05-14 17:5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第一篇: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

摘要:广东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惨遭汽车连续二次辗压,血泊下,先后有18人路过,竟无一人伸手救援,后在一位58岁的拾垃圾阿婆陈贤妹发现下才救起,可是终因时间耽误太久和伤势太重,小悦悦在医院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在全国,在国内外立即引起普遍震惊,引起热议哗然。人们在对小悦悦表达深切关怀和怜惜的同时,纷纷谴责那18个人性冷漠见死不救的路人,简直到了人神共愤的程度。这段时日里,全体国人一直深切关注着小悦悦命运的悲情,对肇事者和那些见死不救者而义愤填膺,同时又在广泛地视听着社会思想对事件深层次的热议和拷问。小悦悦已经无可挽回地铸成了人世悲哀,这是令所有的社会良知伤心的,这该是引起国人痛定思痛的对事件所链接的社会道德意义进行反思的时候了。

关键词:道德滑坡 反思 建设 正文:(一)社会道德现状考察

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反被质疑为“想出名”。广东佛山的“小悦悦事件”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人们有发自内心的刺痛和疑问,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良善被嘲弄。面对遭面包车碾轧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居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在小悦悦之前,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的“奇迹女孩”小伊伊——项玮伊获救,成为最后一个获救者,而她父母的鲜活的生命永远停滞于此件事故中。

面对几度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停止搜救”之后又从废墟中救出来、被埋20个小时之久的两岁半小伊伊,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只能用“这是个奇迹”来推诿、掩饰。而“奇迹”一词的背后,恰恰显现了政府道德的缺失。

然而,“奇迹”并不止于此,动车事故发生后,竟然还得到了如此的上级救援指示:第一抢救伤员;第二安抚现场;第三尽快通车。前两条无可厚非,其中第三条指示着实令人难以置信,7月下旬并非春运高峰,况且除了高铁动车还有公路、普通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停运高铁动车并不会造成交通不畅,为什么要急着通车?人们只能猜测是经济利益,就怕动车停运带来铁路运输的经济损失。作为政府如此作为,显然对生命缺乏必要的敬畏!

惊讶更不止于以上。其实早在“7.23”动车事故发生之前,在京沪线高铁开通后,接连出现高铁“故障停”,人们纷纷质疑铁道部这是“牺牲安全提速度”。然而,频发的事故和汹汹异议,依然没有唤醒铁道部动车安全的责任意识。铁道部我行我素,无动于衷,最终酿成惨剧,而遭殃的恰恰民众!血的教训,流的只是老百姓的血!

更令人悲愤的是,广东佛山小悦悦尸骨未寒,四川泸州又曝5岁幼童被货车来回碾压至死,目击者称,小孩被卷进车轮拖行了10米,来回碾压至死。

旧伤未近,再添新伤,残忍的现实,足以令人胸闷蹩屈。我们的社会究竟是怎么了?人心如此冷漠,人人与如狼,恍惚间大家进入一个人心不古、国将不国的衰世之中,不,就简直是堕入阿鼻地狱之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而老人则是我们的未来,因此,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社会道德不道德,只要看其对孩子和老人的态度。然而,回望神州大地,且不说毒奶粉、假疫苗事件触目惊心,比如山西黑砖窑事件,劳监部门涉嫌倒卖童工;比如北京定点“取缔”民工子弟学校;再比如就湖南邵阳一地,上半年曝光“邵氏弃儿”事件、下半年“邵阳沉船”事件„„无不荼毒儿童,漠视幼小的生命。而老人呢?一方面老人倒地无人扶,被人们“围观至死”;另一方面扶了倒地老人,反而演绎“农夫与蛇”的故事,人们仅存的微弱的良知滴血至尽。如今老人出门就怕摔跤倒地,因为这一跤下去,自己能爬起来是命大,爬不起来是命该!一切迹象表明,中国已然成为道德洼地。如此中国道德现状,令人几近绝望,有人更是不无担心道:一旦外敌入侵,还有谁会以血肉之躯来捍卫这个国家?

我们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现实,也必须正视连“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公德都无法立足的社会现状。温家宝总理针对“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怒斥说“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现如今出现在马路上、餐桌上、屋顶上、矿井里的一个个事件,一再昭示社会冷漠与道德滑坡会有多么大的危险性和破坏力,加强道德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新闻的选择、极端事件的刺激,有可能放大了冷漠的阴冷程度,但从教师该不该扔下学生独自跑路、特殊人群在公交车上该不该被让座、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起等问题的讨论,从见死不救讨价还价、遇到跳楼起哄叫好、可怜讨薪反被厌弃等现象的累积,我们或许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已经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

若不是有监控视频曝光,小悦悦事件不过是全国每年近20万起致65225人死亡的道路、交通事故中的普通一例,绝对不会引起人们的丝毫关注和怜悯之心。正是因为有了监控视频,国人无不为之震惊,外国媒体也因此惊得目瞪口呆。对于这个视频,我想没有人忍心再看第二遍了,要知道每再看一遍无疑是对自我心灵的再次拷问、对我民族本性的无限失望、对泱泱大国崛起的绝望。曾经我们每天都在关注小悦悦事件的进展报道,希望有生命奇迹的出现,然而,蹒跚学步的幼儿终究抵不过死神的召唤。但我们多么希望社会各界对此的反思不应随幼儿的离世而悄然停止,相反,应以此为契机全面掀起全民大讨论,不断放大这一看似小事件的重大社会历史意义,推动新时期国民性、民族性中丑陋面的自我解剖,深刻剖析社会冷漠的形成逻辑,从而推动形成一系列“向善”社会的制度变革,推动中国社会在精神、心灵、道德、伦理、信仰上的社会进步运动。

(二)道德滑坡、谁之责任

有评论者认为:分析当前一些人道德失范的原因,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旧有道德失去规范的合理性,逐步被社会淘汰;二是新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建立起来,使得一些人处在无规可守的境地;三是由于现行制度的缺失和非合理性以及当代人们被唯己非他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所绑架和灵魂被污染,道德大面积沦丧的结果,第四就是社会立法的不足,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还不够细致和人性化。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新闻时有出现,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伸手相助有可能“惹祸上身”,这让很多人产生道德焦虑,也成为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需要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同时,在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公平、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但如果法律让人因道德行为而损失巨大,则会造成人们因趋利避害而放弃道德行为。无论是南京“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都表明,当前的道德困境,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的困境。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责怪个人的道德水平, 促进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工作, 只有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为道德“撑腰”,鼓励和要求人们在情况许可时伸出援手,同时保护人们在不求回报助人时受到免责保护,好人才有更大的力量放心地做好事。当好心人不再需要“拿着摄像头扶老人”,社会道德才能回归到自然,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就一定能蔚然成风。

对此类的观点,在部分认同的同时,我们却不应该完全认同。我认为,造成当下我们国度的社会人性麻木冷漠道德沦丧(当然不仅仅指的是肇事杀人和见死不救,还包括着恩将仇报讹诈帮扶者),不应该将责任完全归咎于、局限于现行制度的缺失和非合理性以及当代人们被唯己非他的“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所绑架和灵魂被污染。

尽管“小悦悦事件”让人从情感上实难接受,但一味悲叹没有用,反思在进行,反思有必要,一些陈词滥调实际上并不利于反思的深化,反而是反思的障碍。

我们反对对道德标准认知的窄化。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自动逃避。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这样的论调是忽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维,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

我们不应该认同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有人认为,经济领域的改革,导致过度物质崇拜、“一切向钱看”,使得人们忽略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才有道德水平的一路下行。甚至有人据此缅怀逝去的道德“黄金年代”,试图通过对市场经济制度的推翻“重塑”道德风尚。且不论那个时代是否真的道德高标,将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准对立,本身就缺乏说服力,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一些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的道德水平,便知这种认知的无知。

我们也不赞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有人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人性教育,才让孩子长大了不知爱人,不谙同情,甚至有专家建议将“生死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现行教育诚然问题重重,但为什么往往是孩子显得更真诚、更无畏、更多践行基本道德原则,我们在他们小时候鼓励他们这么做,长大了却又告诉他们这样做是幼稚的,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那些纯真和质朴却在一点点失去。

我们走在现代化的路上,现代化的进程,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也面临传统道德向现代道德转型的问题。社会生活已经出现了变化,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的现实,则需要从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一步步来探寻,每个不同的时段,对道德发展的得失究竟如何,从而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拾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最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

回到骨感的现实,社会道德早已降至冰点,甚至有人怀疑,我们一切是不是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社会道德的确是到最危险的时候,最应该吹起集结号,集中力量找回跑路的道德。要找回跑路的道德,当理清责任,并且要有所担当,勇于改变。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物必自腐而蛆生”,差就差在内因。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三)全社会动员起来,共建我们的道德家园

在对各种败德现象同声谴责的批评声中,我们听到的是对加强道德建设、改善道德环境、治理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强烈呼唤。对道德问题,既要回答“怎么看”,更要思考“怎么办”。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就严肃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地防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蔓延,帮助人们树立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风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他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一定要把加强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作为反腐倡廉抓源头的一个重点,把“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把思想道德的建设任务,提升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2.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

参考文献:

[1] 《从小悦悦事件反思社会道德建设》 汕头市编办,蔡蔚斌 [2]《道德集结号,唤回跑路的道德》

第二篇:从小悦悦事件看中国道德

小悦悦事件道德感想

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当如今的中国人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呐喊助威时,当“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已成为一种社会口号时,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一时间再次把我们甚至整个社会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我们在谴责肇事逃逸司机、叩问社会良心的同时,又该如何对待那十几位过路而漠视不管的路人呢?这么多人对一个弱小生命见死不救,是一种“旁观者效应”吗?或许有人会辩称“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且不说因为这些理由,就坐视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是否过于冷血和残忍,就算不敢去扶、去拉,不能打电话报个警、叫个急救,让女童早点得到救治吗?人们往往把社会的冷漠、人与人间的互不关心,把悲剧面前人们的无动于衷,归咎于社会风气的败坏,以及法律条文和相关案例的负面作用,这些并非没有道理,但任何社会、任何风气,都是从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倘若每个人面临类似情况时,都能首先要求“我”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体制弊端不能因此得到根本改变,也仍然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

对于小悦悦事件的发生,网上热议不断,有的人在叹息,有的人在抱怨,还有的人甚至在进行肆无忌惮地谩骂,可是不管怎样,当尘归尘、土归土后,等一切冷却下来时,我们每一个人更需要的是学会反思、学会领悟,然后不断完善,完善自己,完善他人,更为完善整个社会!

作为一名大学生,本着对社会对个人负责的原则,深思中国应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特在此,从社会的立场、专业的角度为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中国社会文化道德体系献计一策,也许我的理论假设还不够成熟,也许我的应对方案还略显稚嫩,但是,至少我在个人冷静思考后,仍在为大家共同的目标奋发图强,希望它能对我国的执政者或执法者在完善此类事件中有所启发和借鉴意义。

1.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意识立法,维护社会公德

在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中,一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格外引人注意。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这无疑是从政府的层面引起了广大国民对思想文化意识的重视和关注,将会起着循循善诱的良好效果。但是制度层面的内容如何更好的实践,并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尤其是当以德治国无法统筹时,这个时候,我们更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加强立法来维护社会公正。就如小悦悦事件来说,如果在我国,早就有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的法律明文条例规范和解读,那么路过的这18名见死不救的路人怎能如此超越道德底线,弃一个两岁女童的生命于不顾?

此外,对于肇事司机两次碾压女童,还能逃之夭夭无法即刻拘捕归案这一有违天理的野蛮行径,法律怎么就能如此坐以待毙?事发后,肇事司机竟还为自己辩解说:“没有看到自己撞了人,只是觉得车身

撞了一下,但并不知道自己撞的就是个孩子。如果早知道是个孩子,我怎么都不会二次碾压后还开车走人啊。”听到这样的辩解,我觉得很是可悲!我在想,哪怕你是撞了一只猫或是一只狗,在国外也是要追究你的刑事责任的啊,更何况你撞的是个人,而且是个两岁的孩子,你作为肇事司机怎么就不能下车查明缘由后再决定是否可以放心离开呢?你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在你的潜意识里,你就事先拒绝了承担一切后果的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能躲则躲,能逃就逃,哪怕最终将你绳之以法了,以现在的中国法律解释,我们除了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外,我们还能强加于你身上什么罪名呢?还不如以道德败坏的唾沫星子来审判你来得更直接更解气。所以,加强立法,尤其是加强对这种严重偏离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意识的行为立法,迫在眉睫,通过立法完善后,我们给予这种人的惩罚不应该只是法律行为上的制裁,更是法律道德上的谴责。

2.加强社会公益组织的建立与完善,鼓励支持乐善好施行为的继承与弘扬

在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对于见死不救的18名路人行为,众多媒体、学者、专家等的评论将此聚焦于“彭宇案”效应,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么冷血冷漠的一面,是因为先前南京彭宇案的判定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一直在此类事件发生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大多数人虽有同情救助之心但只要一想到可能会给自己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便避而远之了。也是,明哲保身的事谁都不想多此一举去趟一道无法预知的浑水。可是,如果社会公益组织在坚持一定法律道德的基础上、以事实为准绳能够主动请缨,帮助那些由于见义勇为而给自己惹来不公正待遇的人更多讨回公道或摆脱这些麻烦的资源或机会,我觉得这也不失为一种社会补偿机制。既解决了受伤者无所适从的必要医疗经

费和精神经费的消耗,也帮助了乐善好施者对社会公德心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的正义维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除此之外,社会公益组织还可以通过它的专业团队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启发效应,走进学校、社区、企业,走向社会等来进行社会文化道德的意识渗透和行为矫正。当然,要想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准高辐射范围高信任度的社会公益组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更需要社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全力配合和专业人才的能力支持等。所以,不余遗力打造社会公益组织,对鼓励和支持社会上乐善好施行为的继承与弘扬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有了具体的方案和政策引导,接下来就是目标制定和评估方法的界定了。对于目标,我们很清楚,就是希望通过社会立法和社会组织完善后,坚决避免甚至杜绝小悦悦此类事件的发生,使得社会多一些温暖少一些冷漠,真正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赢得国民素质及精神文化全面提高的伟大胜利。而至于目标评估方法,我觉得可以从社会文化道德重构的硬件设施(如网络资源设施配置、社会公益机构创建等)和软件设施(如国民文化道德素质教育、公益组织专业人才培养等)、实施过程和实施反射效果来综合评估。

政府作为社会公德的主要引导力量,该出手时就应该出手,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无疑向政府敲响了发起冲锋的警钟,而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社会人,我们不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由始至终都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所以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应该脱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总想着明哲保身,否则,那样只会受尽良心的谴责,一辈子!

3、加强、引导媒体对事件的宣传

看了佛山女童事件,某些媒体名为“声讨社会不道德”,实则在火上浇油,在推进、加深恐惧感和厌恶感---我们生活在一个0道德或负道德的社会里。媒体总是大肆渲染司机和18个路人的道德败坏,却不见媒体大力歌颂救悦悦的阿婆,不见大力歌颂所有关心悦悦的善良的国人。是哪家媒体,率先报出有人质疑阿婆“想出名”动机? 把最彰显社会道德、善良的人和事,非要给抹上灰暗、齿冷的色彩?说居心叵测是上刚上线了,但至少说明,给阿婆义举抹上灰色的记者及这家媒体,在决定报道的时候,没有站在彰显阿婆道德这一方。如果我是记者,听到有人质疑阿婆动机,会认为“值得报道下”吗? 但就有记者,专门报道小人的观点,就有媒体推波助澜去爆炒恶意揣测。迄今为止媒体报道过的南京彭宇案中,老人摔倒反讹人的事例加起来怕也不会超过10起,而中国有多少老人,每天又有多少老人摔倒后被陌生人扶起?因此,这样的事只能把它作为个案处理,是小概率事件或特例。从概率学讲,可以小到忽略不计。如果对此没有一个正确的看法,由此推导出全中国的老人摔倒了都要讹人,显然有悖社会常理和事实。媒体在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事件报道中的偏颇,时评人对这一问题的过度解读和引申,以及以微博和论坛等为主的新媒体对此的过份渲染,对摔倒的老人都起了一种类似妖魔化作用,从而直接促成和放大了这种社会心理。使人们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而不敢再去行善。

古人云“无善恶之心,非人也”。今天,我们依然不得不面对这样严峻的道德课题。尽管时代的文明进步、道德的行为尺度今非昔比,但为什么人们道德感的进化如此缓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明确为兴国之魂,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

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实现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就应该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用良知的尖刀来深刻解剖自身存在的丑陋,忍住刮骨疗伤的疼痛来唤起社会的警醒与行动。在公众参与下,创造扬善惩恶的制度、条件和社会环境,努力提升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每一个人的道德良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第三篇:从小悦悦事件论中国的道德建设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论中国的道德建设问题

摘要:2011年10月“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社会各界对道德滑坡的质疑,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法制建设的抨击使我们认识到道德建设的严峻性。所以,分析事件原因,提出加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探讨加强道德建设的一系列措施。最终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促进我国国民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字:小悦悦

道德建设

社会发展

正文:2011年10月13日下午面对遭面包车碾轧的两岁女童小悦悦,在长达近七分钟的时间里,18名路人居然熟视无睹、不闻不问,直至拾荒的阿姨陈贤妹将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小悦悦事件”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并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英国《每日电讯报》:中国“30年来专心致志的经济发展是否只是留下一种道德真空?”质疑中国的道德问题。华尔街日报称:佛山一个市场的监控摄像机拍下的这段令人不寒而栗的画面,引发中国反思。近年来,中国人的冷漠是外国人和中国人都经常见到的现象。一些人说,这是中国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不过,在仔细研究了小悦悦事件后,很多人指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中国缺乏见义勇为的法律来保护那些帮助陌生人的好心人。当中分析了现象的原因。法广报导:有网友对女童被撞事件发表评论,认为“表面上作恶是司机和冷血路人,但根源是62年毫无人性的专制社会”。强烈抨击了我国的社会制度。BBC报导:社会冷漠网民质疑“幸福广东”。这件事是对广东当局提出的所谓“幸福广东”的莫大讽刺。广东省政府强调不纯粹追求GDP增长,而要建设以人为本,建设全面的幸福体系。

在“扶老携幼”这样的基本功德无法立足,“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道德严重缺失的事件中,我们必须承认当下中国社会道德水准大幅滑坡是一个已成的现实。

㈠ 小悦悦事件背后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信任缺失,旧的优良道德规范标准被淘汰。06年“彭宇案”中老人摔倒扶起反而被冤枉的情况,引发的一系列老人摔倒不敢扶问题。人与人信任缺失,在中国的传统道德哲学“明哲保身”的引导下,人们大多数会选择对事发现象采取视而不见,更有的是躲得远远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似乎不复存在,在外界新的社会道德价值观的影响下,国民道德观的自私、利己比较严重。

随着经济改革开放,国人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而相关的文化道德建设却被远远地抛在了时代后面。经济的繁荣,永远不可能脱离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提升而孤军奋战、一枝独秀。否则,将会在现实中出现一幕幕让人悲怆的苍凉。道德堕落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我们需要鼓起勇气正视以往的发展方式带来的偏颇,用良知的尖刀雕刻重塑社会道德。这次事件中是18个人而不是一两个人所表现出的冷漠,折射出的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我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社会立法的不足,处理社会关系的法律还不够细致和人性化。做好事反被诬陷的新闻时有出现,经过媒体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伸手相助有可能“惹祸上身”,这让很多人产生道德焦虑,也成为摆在法律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需要相互补充,这样既可以发挥道德规范的柔性约束,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和谐,同时,在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又可以通过完善的法律来公平、公正协调利益关系。但如果法律让人因道德行为而损失巨大,则会造成人们因趋利避害而放弃道德行为。无论是南京“彭宇案”还是“小悦悦事件”,都表明,当前的道德困境,一定意义上也是法制的困境。

㈡ 道德建设的含义

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宏观和个体微观道德目标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在中华民族的血管里,道德的血液已经奔涌流淌了五千年。充分肯定中国当前道德状况的主流积极、进步、向善,决不意味着任由各种严重存在的败德现象泛滥成灾,而是要树立必胜的信心去治理和根除这些败德现象。中国人民有足够的道德阅历、道德勇气、道德能力,解决自己的道德问题,完善自己的道德体系,主宰自己的道德命运。

㈢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现状

中国自古重视道德建设,但在新时期的环境下,我们的道德建设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是在社会转型大背景下发生的,具有鲜明的社会转型期特征。正视这一点,是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的必要前提。

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就其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历史性巨变,中国社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道德都得到尊重。道德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社会利益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道德视野内,最根本的利益关系的变革,是个人正当利益获得了重新评价和肯定。道德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据在这里,道德也因面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自身出现了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情况。

在改革开放这个现实背景下,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提高,但道德意识却在逐渐的下降,人们对道德理解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代中国,道德建设问题比较严峻。

㈣ 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毫无疑问,道德问题的主观成因是十分重要的。为什么处在大体相同的社会环境中,处在相同的制度、体制之下,同样经受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同样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人们的道德境界、道德表现却差异甚大?“物必自腐而蛆生”,差就差在内因。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因为他们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滑坡,而这是最致命的滑坡;一些企业和商人诚信缺失,是因为他们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一些社会成员公德失范,是因为自私自利的思想意识在作祟。这印证了一句话: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但是,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在人类历史的本源意义上,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相反。因此,分析道德问题的客观成因,对于我们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1、为什么公德失范问题易发多发?

一些社会成员的公德失范,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以往调节“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受到削弱,而调节“陌生人社会”的道德机制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

在“熟人社会”,人们对自己的处境是比较了解和信任的,在作道德选择时,道德价值观不会出现大的混乱,比较容易拥有道德自信和勇气;而在“陌生人社会”,人们往往需要对新的道德处境进行分析判断,对陌生环境和陌生人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在作道德选择时,自信心和勇气都可能大打折扣。有一种现象很值得研究:当前中国社会的公德失范现象,绝大多数不是发生在“熟人”之间,而是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人们照样会为亲朋好友“两肋插刀”,但面对陷入困境的“陌生人”,往往退避三舍。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当前中国人的社会公德水平普遍滑坡了,而更应该说,一些国人在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的过程中,道德价值观产生了纠结,陷入了道德选择的困惑。

2、为什么官员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少数官员贪污腐败,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权钱交易易发多发,而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从这些年我国贪污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段、领域、人群来分析,一个基本规律是,贪腐现象严重的地方,往往是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部,是新旧体制机制转轨的结合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围绕配置资源的权力展开的寻租博弈,是当前我国腐败现象的基本特征。而所谓寻租,最直接的表象,就是权钱交易。

这样的寻租或权钱交易现象,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很难发生的。在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经济结构简单、利益主体单一,全国的企业就像一个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利润如何分配、工资如何确定,等等,并不由企业自己决定,生产要素的配置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按照计划指令执行。在这样的经济社会环境中,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缺乏寻租的根据,也难有寻租的可能,各级政府对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管制是简便而高效的。

㈤ 加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大讨论,其中有批评肇事司机、18位路人的、有怀疑道德滑坡并分析原因的、有提倡建立健全的法制来建设我国公民道德素质的。这些讨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呼吁着我们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道德是基本的善,道德是燃烧的光,道德也应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党和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2001年,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有力地推动了公民道德建设;2003年,中央确定每年9月20日为“公民道德宣传日”,使道德宣传日益深入人心。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社会兴起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潮。这些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各种会议和赴各地考察中强调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十分关心各行各业道德模范的成长和进步,号召社会各界认真学习道德模范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不断向各级干部提出提高道德素质的要求。这一切,对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公民的道德水平,体现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公民道德不是官员、干部的道德标准,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人格,而是普通人的道德标准、道德底线。虽然道德标准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普通人的事迹、普通人的生活,更能感动我们,而不是仅仅感动媒体或官员。“人皆可以为尧舜”,加强社会制度的规范化,真正成为法治国家,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风气,以至于基本道德规范成为我们大家公认并且自觉自愿践行的底线,这种条件下的社会风气好转,公民道德水准的提高更可以预见。

我国在道德建设中,只重视“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而不提“个人品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偏缺。这种提法,同我们过去一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的传统有关。其实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三种道德固然重要,但其建设更应以个人品德教育为基础。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指出:“法律管行为的结果”,而“道德管行为的动机”。当一个人行为的结果,已触犯法律时,那就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法律靠的是威慑,而道德靠的是倡导、规劝,它能约束行为开始时的动机,使一个人的行为,不会越过法律允许的界限。因此,法律属于他律,带强制性;道德属于自律,带自觉性。道德既然属于自律、自觉,那就是以每个人的自我约束为基础的。试想若离开个人品德,其他三种道德,岂不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吗?

当今不少地方缺少社会公德,在公共场合出现了许多不文明行为,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乘车不排队、不让座,酒后开车,不遵守交通规则,体育比赛时不文明观赛,任意破坏公共设施,等等。这种缺少公德的习惯,还随旅游团带到国外,造成很坏的国际影响,严重损坏了中华民族的形象。要提高社会公德,就必须先提高社会成员的个人品德。现代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人权,包括人的尊严。我们每个人首先要自尊、自重,加强个人品德的修养,自己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职业道德更是一切工作人员必守的底线。现在很多行业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不让人乐观的状况:有些医院以药养医、收受红包;歌唱演员对口形假唱;教育工作者乱收费,不为人师表;媒体炒作假新闻,制作虚假广告;执法人员吃拿卡要,不秉公办事;机关干部办事拖拉,门难进,脸难看,等等,这些已引起全社会的公愤。细究起来,这些不讲职业道德的行为多是由于这些工作人员缺少个人品德的修养造成的。他们平时轻视自己的人格,不用个人品德来约束自己,即使各种职业道德订得再具体,公布得再显眼,也不过是一纸公文,又有什么实效呢?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父母子女夫妻等组成。我国传统文化一直以孝道为轴心,重视家庭美德。尊老爱幼,孝敬老人,夫妻和睦,互相帮助。家庭是每个人最后的精神港湾与情感归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可是一个家庭中,若有一两个成员缺乏个人品德,这个家庭还能安宁、美满吗?最终只能造成离婚率不断上升,家庭残缺,子女不幸,老人伤心。家庭美德,也是靠每个家庭成员的个人品德来构建的。

由此可见,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都离不开个人品德。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这“人”不是抽象的人,不只是集体的人群,而主要指一个个具体的个人。因此,道德教育也要“以人为本”,这就必须重视个人品德教育。其实,许多人在做出不文明行为的时候,他们也许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便和烦恼。不是我们的公民缺少道德心,也不是我们的公民不向往道德的提升以及道德提升后的受人尊敬;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生活的久了,会忽略了自己的言行举止,忽略了别人对他们行为的感受。当这样的生活圈子有个改变,有了提醒他们注意、引领他们改进的人、或者事出现时,他们的感触还是比较深的。我们大家可以一起来建立一个践行公民道德的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人都是不道德行为的劝说员、引领者和实践者。大家都做到为身边的邻里服务,从而做到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为人民服务”;大家都做好本职工作、培养和发展夫妻爱情、长幼亲情来维护好我们身边的小集体,从而维护好我们社会这个“大集体”,构建起和谐社会。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八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社会风气不断得到改善,公民道德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崇尚先进、学习榜样蔚然成风,为人民服务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精神追求,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普遍行动,同时,社会各个方面也都涌现出越来越多体现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模范人物。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我们更提倡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也培育着千千万万个道德模范。崇尚道德模范,弘扬良好道德风尚,是一个社会健康向上的标志,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褒奖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平民英雄”,推崇在基层涌现的“凡人善举”,能够有力地引导人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引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争先创优,使道德模范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我们国家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道德观念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人民群众深情呼唤着、期待着良好的道德风尚。这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新机遇,也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面对的新挑战。我们更加需要褒扬道德模范,弘扬社会正气,树立道德新风,以社会主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公民道德重在养成,社会风尚重在培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育文明风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自觉实践,必定能够使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体系,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新的道德风貌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添新的光彩。

当然,我们不能盲目地责怪个人的道德水平, 促进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唤起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还需要大力推进社会领域立法工作, 只有用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为道德“撑腰”,鼓励和要求人们在情况许可时伸出援手,同时保护人们在不求回报助人时受到免责保护,好人才有更大的力量放心地做好事。当好心人不再需要“拿着摄像头扶老人”,社会道德才能回归到自然,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道德也就一定能蔚然成风。

㈥ 如何加强道德建设

一、德治与法制相结合

在一定意义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历来是人类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治国方式。如果从法治与德治的本质来说,法治属于政治文明的范畴,德治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政治文明以物质文明为经济基础,以精神文明为思想指导,在这一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就有什么样的政治文明。同时,归属于政治文明范畴的法治。作为一种政治建设,重在制度建设;而归属于精神文明范畴的德治,作为一种思想建设,重在素质建设。在制度与素质的关系上,制度建设是首位,素质建设是关键。没有制度建设,素质建设就没有保障;没有素质建设,制度建设也就没有依托。由此可见,治国安邦,单靠法治也不行。单靠德治也不行;法治和德治对立统一,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产生最大最佳的效果。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这就是说,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

二、道德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此相适应,经济发展决定道德建设,道德建设对经济发展又有能动的反作用。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常常把它忘在脑后,犯了许多“常识性”的错误。

经济发展决定道德建设,因此,在道德建设上,我们首先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我们充分发挥道德建设的能动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然而,我们又必须看到,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些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而这些是市场经济本身无法克服的,只有通过包括道德建设在内的整个社会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才能予以逐步克服。因此,我们进行道德建设,就不仅仅是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还必须要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后者。正是我们常常忽视的,其可谓任重而道远。

三、社会总动员,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建设问题不仅是国家法制的责任、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是社会每位公民的责任,加强道德建设,共建道德美好家园。

1、在思想上提高觉悟,在行动上加大力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向全党和全体人民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我们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之初,江泽民同志强调,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因此,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正视和治理各类道德问题,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在思想上进一步觉醒起来,决不能对道德建设有丝毫的轻视和懈怠;就是要在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没有道德领域的进步和发展,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在道德建设上,要做实功而不要务虚名,要日积月累而不能急功近利。要真正把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绩考核指标,纳入干部奖惩评价体系。

2、道德需要终身学习和修养。

儿童道德良心形成的过程,与成人遵守道德规范的良心机理是一致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面对更多的利益诱惑和欲望冲动,面对新旧道德规范的碰撞激荡,无论是少年儿童还是成年人,新的道德良心的养成,既要靠学习教育、靠舆论引导,更要靠制度强制,包括靠法律惩处的“威慑”。人们往往只看到发达国家公共秩序良好的一面,却忽略了发达国家社会公德背后的法律支撑,当闯红灯、乱停车、随地吐痰等轻微违法行为的代价都高昂到承受不起时,人们自然就会变得更加“有道德”。中国自从实行“醉驾入刑”以来,酒后驾车的人数陡然下降。这是道德觉悟提高了,还是惩戒机制奏效了?答案显然是:双赢!因为法律本身也具有思想教育的力量,可以促使人们将道德行为由他律转为自律,并通过正确行为的反复强化、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反复矫正,逐渐使遵守道德规范成为一种不再需要外部监督和意志努力的自觉行为。治乱当用重典,治理当前的道德突出问题,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法治的作用。

3、让法制建设成为道德建设的坚强后盾。

道德的后盾在法律,道德的底线在法律。使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加强道德建设、有效治理道德问题的根本途径。

道德主要依靠良心的自觉发挥作用。人的良心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良心形成的过程,就是逐渐社会化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良心就是内化的社会道德规范。在这个过程中,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肯定和奖励,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言行会受到否定和相应程度的惩罚,人们在激励与约束相辅相成的机制中经受着道德磨练。这一过程表明,道德良心仅仅靠正面的肯定和奖励是不可能健全成熟的,而是一定要有相应的否定和惩戒机制,才能促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的条件反射并养成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健全成熟的道德良心。这就是说,道德良心既是“奖励”出来的,也是“惩罚”出来的。

4、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加强道德建设,治理道德问题,是一项全民共建共享的民心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担当。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不能只当旁观者;都应该成为良善道德环境的维护者,而不能只当享受者;都应该成为躬身行德的实践者,而不能只当评头论足的“批评家”。

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人们反思。比如,一些人一面抱怨“人心不古”、“人情冷漠”,一面又提醒家人“出门少管闲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一面抱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一面又对廉价仿冒名牌趋之若鹜;一面抱怨公共秩序混乱,一面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逆行闯红灯,等等。这种相互矛盾、“双重标准”的心态,这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正是当前道德问题突出的温床和土壤。

强调道德建设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就是强调道德建设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事事可为。每个公民都负有道德建设的责任,都是道德建设的主体;道德建设的成就人人有一份功劳,道德领域的问题人人有一份责任。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人的德行能够折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我们理想的道德家园。参考文献:

1、新华网

2、秋石《正视道德问题,加强道德建设》,来源于《求是》

3、英国《每日电报》、华尔街日报、BBC报道等

4、南方周末

第四篇:从小悦悦事件中的感想解析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从“小悦悦事件”中所想 系 部:建筑工程系 专 业:建筑工程管理 班 级:建管A1002班 姓 名:贾大卫

学 号:0812100215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2012年5月18日

1:内容摘要与关键词 „„„„„„„„„„„„„„„„„„„„„„„ 1

2:社会为何变得如此冷漠 „„„„„„„„„„„„„„„„„„„„„„ 2 3:如何让社会不再冷漠 „„„„„„„„„„„„„„„„„„„„ 4 4:传递温暖,从我做起 „„„„„„„„„„„„ 5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引言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关键词

小悦悦 社会冷漠 人文关怀 传递温暖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一、社会为何变得如此冷漠

孔子说,礼失求诸野。中华民族的礼义廉耻,原本植根于最质朴最底层的“草民”中间。路旁行人口似碑,不管是大是大非的价值判断,还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的民间道德,都是五千年文明史得以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基于此,我们一面对陈贤妹们的良知善行深深致敬,一面也必须对冷血的路人报以严厉谴责,他们对生命冷漠如斯,不仅是文明社会的耻辱,也让文明古国蒙羞。在现实社会中,我们见多了肇事司机撞人后驾车逃跑的情况。但我们远未想到,会有18名路人看见倒在地上的小悦悦而冷漠离开。我们的民族,本是个讲道德重情感的民族。但改革开放之后,人们一直处于追求物质的发展,忽视了人的精神的追求,人们的价值观逐渐改变,社会的道德底线一再下降。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正成为今天我们这个社会必须面对的考题。这道考题不仅涉及道德的考问,也关乎文明社会的公民责任。在一些国家,见死不救甚至会构成犯罪,英国的“见死不救罪”规定:如果涉嫌“没有对涉险人士予以协助”,将面临法律的惩罚。在社会道德被严重污染的时刻,或者可以让法律来拯救道德?

当我从不同途径,见到人们在谴责司机谴责路人的时候,我不禁在想: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其实这件事,只是太多同类事情的一个缩影。冷漠,事不关己,惹祸上身等等想法,早已深刻在我们脑海里。遇到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不关我事。

回想一下,当一个高中生为地铁的铺张浪费举牌反对时,当的士司机揭发的士黑幕的时候,当政协委员韩志鹏在过问的士加价的时候,我们在做什么?问下自己,当我们面对着公共社会问题之时,我们是停留在口头上的谴责还是默默不语?有多少人会真正为那些不公挺身而出?其实放大来看,我们和那18个路人又有什么区别?

你或许说自己力量低微。可是我相信每个人,每个点滴,都可以汇聚成力量。例如举报公车私用的区伯,我们都有手机,我们随手都可以举报公车私用以支持区伯,但我们做了没有?一个人举报,或许有司会有报复,但众人举报,则能汇聚最大的力量,迫使有关部门作出整改。

但同样令我惊讶的是,许多媒体已经迫不及待进行道德审判。先是将恶作剧者当做真实肇事者。虽然最开始出现在媒体上的字眼是“疑似”,但之后再传,就基本已无疑似两字,甚至在电视上直接痛骂。肇事司机逃逸,这是事实。但在没有听过肇事司机一方说法之前,就将“狂魔”等字眼强加于他身上,同样是在为恶。有媒体将《这一天,他们令佛山羞辱》登在头版头条。但仔细想想,这一天,令人蒙羞的不仅是“他们”,还有我们每一个人。我们都是某种程度的恶人。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二、如何让社会变得不再冷漠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一两岁的孩子,躲在父母的怀抱里撒娇,曾几何时,我们也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靠亲人的呵护在社会中成长,只是,这一切在两岁的小悦悦身上定格在了过去。是什么酿成了这场惨剧,又是什么留给了小悦悦的父母无尽的悲伤?除了罪魁祸首面包车司机以外,经过的18个路人是不是也应该担负一部分责任呢?如果当时有人及时抱走了小悦悦,如果有人及时把小悦悦送到医院,哪怕仅仅是打一个120急救电话,都有可能挽救这个孩子的生命。试问,如果我们恰好路过这一幕,你会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呢?这时候,可能有人会想,如果我把她抱起来,反而被她的家人诬赖,惹一身官司怎么办?还有的人会想,有那么多人看见,我不去救也会有别人去救,反正不是我认识的人,事不关己高

高挂起吧。殊不知,正是这种思想在人们的心中蔓延,才让这个社会变得冷漠,变得陌生,变得不再可爱。的确,这种担心的确发生过,但是,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社会看做自己的家,把见义勇为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那么肇事者还能轻易逃走吗?肇事人逃不掉,还有诬赖好人的必要吗?我们不止一次听说过歹徒当场行凶后逃去,听说过公交车上一两个人持刀抢劫无人阻拦,最后任其搜刮钱财扬长而去,试问,满车的人会斗不过一两个歹徒吗?坏人之所以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就是因为看中了人们的冷漠,看到了人们的不团结,略加恐吓就能全身而退。可是,即便今天的受害者不是你,后天呢,大后天呢,将来呢?难保哪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一天我们自己就成为了受害者,到时候我们自己是否希望有人为你挺身而出呢? 当然,我们大部分的生活在学校里,在这个相对安全而温馨的环境里,不过依然会有力气大的同学欺负弱小的同学,或者考试不及格的同学遭到耻笑而没有人来帮助他们,如果这种情形一直持续下去,等到他们长大了,心里就会形成一种思想:别人都不来帮我,我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愈加冷漠,而这些,其实是可以从我们做起,从我们身边消灭掉的。如果,我们看到有人受欺负时一起指责欺负别人的同学而不是躲避,如果,我们看到有的同学因学习不好考试不及格时主动帮助他们解决难题而不是嘲笑,如果,我们在校园里相互关爱、相互扶持,那么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不是会变得更加温馨,学校也会变得更加可爱呢?

古人讲,好的社会环境应该可以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这种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靠大家的共同努力来营造和维持的,我们大学生也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为社会注入自己的一份关爱和真诚。我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真、善、美的一面充分展现出来,让这个社会不再冷漠,三、传递温暖,从我做起

著名学者巴锡尔说过:“一件善行永不会枉费——播撒殷勤,将收割友谊,传播温暖,将收获爱心。”温暖的传递,就投入和产出之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期论文

比,可以说是世界上社会效益最好的一项活动。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影响之大自不必说,就是平时生活中一个亲切的微笑,一句和颜悦色的问候,一次热情周到的服务,或给老人让个座,帮盲人过马路,扶起摔倒的孩子,举手之劳,片刻之功,也同样可以使人感到温暖无比,并影响到他也去把温暖传递给别人。比如,坐过劳模李素丽公交车的乘客,接受了她热情周到的服务,一天都会暖洋洋的,也可能会用同样好的心情和态度去服务他人,传递温暖。而被人民好公仆吴天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感动的居民们,也会很自然地把对吴天祥的感激之情用于自己的工作上,去温暖别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传递温暖的良性循环,造成一个充满温馨友爱的小环境,而这样的小环境多了,社会的大环境也会越来越好。

我们正在以德治国,建立一个爱心洋溢的美好社会自然是题中应有之义,我们渴望温暖,那么,自己就应首先做一个温暖的发起人或传递者。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做到“力到处,常行好事,力欠处,常有好心”,就值得称道嘉许,就是一个合格的温暖传递者。那么,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让我们大家都投入传递温暖的队伍,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传递温暖,就从每天早晨开始,从每件小事开始。

第五篇:小悦悦事件,公共道德建设亟待加强(本站推荐)

小悦悦事件,公共道德建设亟待加强

案例: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命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个人讨论提纲:

从事件本身来看

10月18日,广东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个部门,以“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为题,针对具体事件,进行了专题讨论。讨论中谈到了立法以规范相关行为的问题。

在我个人看来,舆论的关注其实忽略了两个细节:一,18个人路过,他们的不闻不问,不能简单与见死不救划上等号——他们未必都留意到这个孩子躺在路边,更不一定都直接意识到这个孩子处于极度危险中。扪心自问,我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在大街上匆匆过,遇类似事,恐怕都未必留意到,更未必直接与生死时速联系到一起来。二,实际上,终于有人,也就是陈贤妹阿姨救助了孩子。从孩子被撞到陈阿姨救助这个孩子,相距是5分钟。这样的忽略,在很大程度上将本件事中包含的冷漠成份放大了。

但舆论的关注,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将本件事极端化,然而在呼唤公共道德,在倡议“拒绝冷漠,温暖你我”上,意

义不容否认。

言及公共道德,话题便自然延伸至具体事件之外。公共道德,可以细分为个人道德与制度的道德。个人道德是自律。臵于具体事件中,就是如果自己遭遇了类似事,要担忧孩子的安危,关心她、帮助她。制度的道德是自律的升华,升华到一定程度,便会他律,要求他人做到,特别是要求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做到,要求公共服务必须有质量。

说到他律,他律的最高形式是法律。类似前提下,纵然己经将他律升级到法律形式,也不仅只是要求、惩罚,而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于正当权益的保护。即便在要求、惩罚环节,法律主要的要求、惩罚对象,也是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而并非其他个人。

譬如说,具体事件中,即便路过的18人中,能够证明——这实在太难——其中有人确已发现那不幸的孩子处于极度危险中,并已经确认——这同样难——救助她对自己没有危险,却没有帮助她,即便在将见死不救入罪的国家,也不过入轻微罪,惩罚意义依然微弱。反之,如果消防员出于个人好恶不救火;如果送这个孩子入院,医院竟因为费用问题不予及时救治,那问题就大了,在法治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的国家,应该是严重的刑事罪。

说他律在更大程度上是对于正当权益的保护,就是说,法律保护任何机构、个人权利不因救助他人而受损。譬如说,路人扶起摔倒在地的一位老人,没有证据证明后者的摔倒与

前者有关,显然不能因为后者起诉以及法官个人的所谓情理上推论,而判处前者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便违反了民事诉讼“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医院以及医生见死必救,如果被救者特别贫困,无力承担救治费用,则相关费用只能由公共财政买单,且必须形成制度性安排,才能保证医院以及医生的见死必救维持下去。

个人道德是自省的力量,是人与人性、人与天之间的契约,只能提倡呼吁,只能基本上靠道德约束。制度道德则是不同个人、群体、机构间的契约,可以因人力而相对完善,且应该因人力而实现相对完善,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证更多人从中受益,避免任何一个人因此而利益受损。且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制度的道德存在并健全、完善,形成对个人道德的尊重、保护,最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弥漫,公共道德照进现实。

谈及公共道德这一宏大主题,本来就不可能局限于具体事件。

谈及公共道德,自然不能回避个人道德,但更加不能回避的是公共道德。

对当前公共道德建设的思考

一是理性认识公共道德状况。一般来说,我们对公共道德状况的是基于媒体的资讯,而媒体的特点是注意小概率事件,而发生的一些道德失范事件从发生频率来说属于小概率事件。对大量的、每时每刻体现在人们恪守道德准则的行为并不是媒体聚焦的重点,这是媒体的特征所在,无需指责。

然而,很多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以小概率事件得出了公共道德极端低下的判断,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只有理性认识公共道德状况,才不会扭曲人们恪守公德的意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规范正在形成过程中,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互相碰撞、互相交融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道德困惑、行为紊乱,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需要我们正视。尽管如此,我们也会明显地感觉到,正在形成、富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正在逐步渗透到每个人意识中,越来越强烈地发挥它的指导、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二是在全面、系统地落实已有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创新公民道德建设的载体、丰富内涵。提升公民道德素质需要培育社会道德资源,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很难想象,一个不守法、不遵纪的人会有多么高尚的社会公德意识。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漠视法律、漠视制度的现象,不仅在破坏我们的社会秩序,而且会传递到人们的道德观念上,磨损社会公德准则,最终会导致人们普遍的道德失范。因此,培育社会道德资源首先应当是全面、系统地落实已有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此来规范、校正人们基本的公德意识。在这个基础上跟随社会前进的脚步,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内涵,创新与丰富的基本原则应当是:互动而不是说教,喜闻乐见而不是僵硬呆板。三是以加强职业道德为重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推进公民道德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需要每一个公民积极参与。当前,应以加强职业道德为重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在一个职业道德良好的机构或场所,人们会不由自主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自然产生出保护这种状态的意识。反之,面对没有职业道德的人、身处职业道德较差的机构和场所,人们的心境会变差,社会公德的约束意识也会降低。加强每个行业职业道德建设不仅可以培育本行业从业人员的公德意识,还可以长久地影响他人的公德意识,而且职业道德建设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如果每个窗口行业都能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有一个大的提升,必然会对全社会的公德意识提升作出较大的贡献。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根本,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持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围绕普及文明风尚、维护公共秩序、提高服务水平、改善城乡环境四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进一步开展礼仪知识宣传、礼仪知识竞赛等宣传教育活动,引导人们在公共场合中,讲公德、守秩序、促和谐,推进道德养成、优化社会秩序。进一步倡导环保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究卫生、保护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持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要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要求,突出“建设和谐家园”这一主题,在丰富节日内涵,挖掘民俗文化、凝聚民族情感等方面见成效。要充分利用各类节假日,组织开展“缅怀先烈、爱我中华”等主题活动,进一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展示地域文化魅力,凝聚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持续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精心组织道德模范巡回宣讲活动,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推动公民

道德建设深入开展。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崇尚、关爱、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困难对象实施帮扶,在全社会树立“好人有好报”的理念。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个人结论:

个人道德是自省的力量,是人与人性、人与天之间的契约,只能提倡呼吁,只能基本上靠道德约束。制度道德则是不同个人、群体、机构间的契约,可以因人力而相对完善,且应该因人力而实现相对完善,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证更多人从中受益,避免任何一个人因此而利益受损。且有理由相信,正是因为制度的道德存在并健全、完善,形成对个人道德的尊重、保护,最有利于促进个人道德弥漫,公共道德照进现实。

公共道德亟待重建。

下载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小悦悦事件看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悦悦事件演讲稿

    从小悦悦事件看现实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

    关于小悦悦事件演讲稿

    心灵的呐喊 我叫小悦悦,今年我还不满3岁。我喜欢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我更喜欢爸爸妈妈抱我的感觉。可让我伤心的是我再也牵不到小伙伴的手,我也再没有福气拥有爸爸妈妈的温馨怀抱......

    小悦悦事件时事评论

    时事评论 【新闻背景】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

    “小悦悦”事件感想

    “小悦悦”事件感想 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

    小悦悦事件感想

    小悦悦事件感想 篇一:小悦悦事件感想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

    关于小悦悦事件感想

    浅谈小悦悦事件的感想 摘要: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触动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2次碾轧,18个路人的冷漠对待让我们感到心寒,小悦悦事件给我们每个人的感想以及反思、启示是永远的。......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 ——引发的思考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但随后经过的18名路人无一伸援手,导致了小女孩小悦悦被车二次碾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解析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小悦悦事件”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黄岐的广佛五金城内,两岁女童小悦悦被货车撞倒,先后被两辆车的轮胎碾压4次重伤。在随后的7分钟内,18名路人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