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围城文学评论
《围城》赏析
专业:机械工程 班级:研1405 姓名:张鹏 学号:142080200132 《围城》一书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有知识分子,有名嫒淑女,亦有商贾政客。作者对这些人,有的浓墨重刻,有的轻描淡写,但无论采取何种手法,都生动绘出了他们各异的特征:或卑微、或鄙俗,或勾心斗角,或虚与委蛇。
小说中的一号人物当然是方鸿渐,这个曾留过洋一一或许说游过洋更为恰当些——并客串过一番克莱登大学博士生的尴尬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其实仅用一句话即可概括,“一失足成千古恨”。这“一失足”即指买假文凭事件。或许,方鸿渐当时只是嘲讽世人〈如周经理之类〉而故意为之,但发展到后来,诚如赵辛楣所说:“谎是撤不得的„„你那一回事是开的玩笑,可是开玩笑开出来多少麻烦。”确实,有了这回事,他以后在事业上不顺,在爱情上也遭鄙视。方鸿渐仿佛天生不是个会成大事业的人,他总是处于中间状态,坏也坏得不够彻底,却又不是纯然意义上的好人。苏文纨有一句评方鸿渐的话极为中肯:“你在大地方已经玩世不恭,倒向小节上认真,矛盾得太可笑了。”他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对李梅亭,顾尔谦的厌恶摆在脸上;对高校长的不满不加掩饰;对韩学愈的学籍出言试探;对汪处厚曲意逢迎却没能恰到好处;对刘东方的一着险棋算是胜了,一场作媒**也闹得鸡飞蛋打。可见,方鸿渐学不会如何在别人倾轧自己的情况下保持镇定,他学不来韩学愈的厚颜无耻,因此只能当副教授;他也学不来顾尔谦那副“狗望着主人”的姿态,因此更讨李梅亭的嫌。总之,方鸿渐就是那种无恶意的好人一一不令人十分讨厌却一无用处。
赵辛楣在小说中算是颇为可爱的角色。他活得挺潇洒,“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是个系主任。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缺点在于有时候故意拿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比如他说:“办报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论影响的范围,是办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但是这番话却被方鸿渐以“大话哄人”和“小政客办教育”讥讽得体无完肤。此外,辛楣可说是无可挑剔的人物。看完《围城》,想象苏文纨这个人物,我总莫名地想起《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这两个女人都属于很有心机的那一类。可苏文纨的心机只让人厌惑,而白流苏的心机倒颇能惹人同情,这大概就在于一个“度”的问题。后者押宝于一个男人身上,而苏文纨却试图激起三个男人的互相嫉妒之心,还怕他们太早分出胜负,“自己身边就不热闹了”。苏文纨选丈夫,不是选所谓“乘龙快婿”,而是选一个易于控制的,比较没用的男人。因此,她不会选赵辛楣。赵辛楣拥有家世,有地位,事业如意,无需苏文纨的施舍,这就减轻了苏文纨的优越感。方鸿渐是个小乡绅的儿子,虽也有“博士”之名,但苏文纨深知其中底细,自忖他端不起这架子。而且,方鸿渐还是她大学时代中国文学系的同学,这也合乎她“女诗人”的浪漫想法一一至少方鸿渐是个知音。她岂知方鸿渐对那首“锁与钥匙”的诗根本不解。当她知道她堂堂女留学生输在一个黄毛丫头手上时,官小姐的自尊迫使她为曾经的自作多情挽回面子。这样,方鸿渐的“失足”就变成他和唐小姐情变的主因。
苏文纨下嫁曹元朗,从男人角度看,自然是“女人傻起来真是没有底的”。其实却不然。首先,苏文纨早已列人大龄女青年行列;其次,对方鸿渐的失败使她急需重建自信;再次,曹元朗总算会写两句“孕妇肚子颤巍巍贴在天上”的歪诗,勉强符合“女诗人”的要求。一言以蔽之,苏文纨是个工于心计,虚伪做作的新派大家闺秀。
孙柔嘉是小说中另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她唯一的缺点在于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但这也无可厚非。她生长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不被重视的结果让她懂得自己去争取喜爱的事物。对一个她还算倾心的男人,女人耍点小心机不足为怪,实际上,有心机的女孩多半是聪明的女孩。方鸿渐相当需要一个象孙柔嘉这样外柔内刚,颇有主见的内助来克服他自身遇事彷徨患得患失的毛病。可是,他们的婚姻掺入了太多旁人的因素:与方鸿渐相连的是一个没落的乡绅家庭一一号称开明却并不理解儿子的父亲和唯唯诺诺的母亲及虎视眈眈妒忌心重的弟弟弟媳,这样的家庭当然让孙柔嘉受不了;与孙柔嘉相连的则是洋味十足的姑母家,姑母把自己的先生管得服服贴贴还不够,要怂恿孙柔嘉管制方鸿渐。姑母的居高临下同样令方鸿渐无法消受,于是矛盾就产生了。结婚实在不只是两个人的事,结婚前一番考察就涉及祖宗三代,《围城》中也曾有过类似描写:“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他的老子或哥哥。”结婚后更不必说,三姑六婆的搬嘴,“内阁高参”的指导,无不有机会闹一场夫妻吵架。总之,孙柔嘉虽有心计,还不失可爱,她是万千平凡女子中的一员。
《围城》的语言艺术
有人说“围城之妙,该是妙在作者钱钟书先生的超人机智,和他那五车的才学”。的确,不说別的,光看《围城》的语言,我们也能体会到这蕴涵在语言里面的机智和才学。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和对世态人心的剔透洞明相映成趣。比如,“这次兵灾当然使许多有钱,有房子的人流落做穷光蛋,同时也让不知多少穷光蛋有机会追溯自己为过去的富翁,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没有存在的产业,破坏了许多片面相思的姻缘。譬如陆子潇就常流露出来,战前有两三个女人抢着嫁他,“现在当然谈不到!”李梅亭在上海闸北,忽然补筑一所洋房,如今呢?可惜得很!该死的日本人放火烧了,损失简直没法估计。方鸿渐也把沦陷的故乡里那所老宅,放大了好几倍,妙在房子扩充而不曾侵略邻舍的地。这些话原本就是极平常的事实,一般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而经作者这么一说,便风趣非凡。同时,也把人性中虚荣的弱点暴露无遗。
又比如写陆子潇,说他亲戚曾经写给他一封信,“左角印“行政院”的大信封上大书着“陆子潇先生”,就仿佛行政院都要让他正位居中似的。他写给外交部那位朋友的信,信封虽然不大,而上面开的地址“外交部欧美司”六字,笔酣墨饱,字字端楷,文盲在黑夜里也该一目了然。。。大前天早晨,该死的听差收拾房间,不小心打翻墨水瓶,把行政院淹得昏天黑地,陆子潇挽救不及,跳脚痛骂”。对人物行为和心态的描摹有入木三分之妙。像这样精彩的刻划,在《围城》中可以说俯拾即是。
在《围城》中,语言上另一个特色,是具有极其丰富而又形象生动的比喻。《礼记》中说“不学博依,不能安诗”,意思是说广泛的引类取譬的能力,是写好诗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人统计,一部《围城》中所用的比喻的数目有好几百条。由于比喻的形象和巧妙,极大的増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提到高松年是位“老科学家”时,对“老科学家”四个字颇费斟酌,是解释为“老的科学家”还是“老科学的家”,作者写道:“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而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写方鸿渐和鲍小姐在澳门吃西餐是“上来的汤是凉的,冰淇淋是热的,鱼像海军陆战队,已登陆好几天;肉像潜水艇士兵,曾长期伏在水里;除醋以外,面包、牛油、红酒无一不酸。”
这类巧妙而生动的比喻,仿佛闪闪发光的珍珠,散布在作品的细节、情节、人物心理、性格等一切方面,从这些比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才学和机智。因为这种能力对于作家来说,并非凭空产生的,它主要来自两方面的素养,一是对他所描写的对象知之甚深,烂熟于心,有“透彻之悟”的了解;再就是作家的深厚而广泛的关于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修养。没有前一点,任何比喻就会不得要领;没有后者,就不可能信手拈来似的运用了那么多贴切的比喻。
正因为《围城》的语言内含了作者的超人机智和五车才学,所以我们重读之时,往往不再追求他的情节,而是常常流连于它的语言,细细咀嚼,满口生香。
拜读完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我觉得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比喻句。有人统计过,说作品中的比喻句有一千二百多条。这我们先不管,我们不妨先看几条比喻句,好好鉴赏一番。
“夜仿佛浸透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春气鼓动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瘙痒。”
“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点不着火,而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不尽灯火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镊不破了,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样也是死的样本。” 让我们来分析这三个句子吧。
第一个比喻句的主体是夜,喻体是油;第二个的主体是春气,喻体则是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第三个的主体和喻体都很多,我也无须一一列出。但这三个句子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主体和喻体乍看起来没有任何联系,必须通过作者的一番仔细描述,由一个个意境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的承认,两者确实有着某种内丰的联系。比如第一句,夜晚的夜都容易让人联想到红色的东西,可这种红又不是调色盒里常见的那种,通过对熟悉事物的观察分析,于是便有了“傍晚的夜也像被涂上了红漆。”而真正要写出“像浸透了油的纸”并非易事。据杨绛女士讲,在1941年正值珍珠港事变时,钱钟书先生沦陷在上海出不去,《围城》便是他那个时期写的。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钱钟书写比喻句的一种风格:想别人所未想,把两种没有联系的事物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便是一种创新思维。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每个时代都需要有创新。由于清朝末期统治者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而闭关守国,既不接受外来的文化知识,也不在国内进一步创造新事物,才导致整个中华民族深受列强殖民者的洗劫。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这一场场血战、一件件耻辱使世人坚信不疑:创造是促进社会前进的动力。这不禁让我想到——要不是达尔文提出进化论,或许人类至今也弄不清自己的祖宗是谁;要不是马克思创造性提出了科学理论,或许人类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要不是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的理论付诸实践,或许现在我们的生活还是颠沛流漓。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创新更是必不可少的。
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人才,但更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才。然而,因为我们现实社会种种原因的限制,有创新思维的人却又不能施展其才华。
记得在一所小学里发生了这样的事。一个老师问他的学生:“雪融化成了什么?”一个学生说是融化成了水,另一个说融化成了春天。结果前者得满分,后者得零分。老师又让学生用“活泼”造句,一个说:“我是活泼的孩子。”另一个说:“阳光很活泼。”结果前者又受到表扬,后者又是一顿批评。
又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一个采访队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小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中学生的答案只有两个:零和字母欧。而到了大学生那儿,却被他们这些高材生说是在戏弄他们。
我讲了那么多只是要说明一点。拿钱钟书的比喻句来说,他的创新思维在那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是那么珍贵。凡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能有一种创新思维并把其反映出来是那么的弥足珍贵。我之所以读《围城》,便是想从中得到一点创新思维。而当我们认真读,再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时,却不难发现现代社会已开始有了这一种气息了。
新概念作文已开办了三届,韩寒以一篇《杯中窥人》获得了一等奖。我们看完后觉得确实不错,于是又读了他的《三重门》,不只是为了要从中体验现代中学生的生活,也是为了得到一种创新思维。接着,书店里标有创思的诸如《新概念作文选》这类书总是最畅销的。望洋兴叹连在考试时,老师也会不厌其烦地强调:“作文要创新才能拿高分!”遗憾的是此时的中国在这方面远不如欧美国家。中国缺乏的还是这一种人才。人的思维需要创新,这也是最宝贵的。
于是,这便引出了我写本文的目的。不是为了几个比喻句的赏析,而是希望能唤醒某一些东西„„
第二篇:围城文学评论
《围城》文学评论
《围城》的作者是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围城》写作于1944年,1946年完成。当时作者钱钟书羁局沦陷的上海,情绪惆怅。在《围城》初版的序言里曾自述创作意图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着意表现的是现代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作者当时还在忙着写《谈艺录》,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多,两年里作者忧世伤生,屡次想终止,作者提到“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很多事,省出时间来,得意锱铢积累地写完”。
《围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版,一九四八年再版,一九四九年三版,以后国内就没有重新印过。美国哥伦布比亚大学夏志清教授的英文著作里对它进行了过高的评价,导致了一些西方语言的译本。日本京都大学荒井健教授很久以前就通知作者他要翻译。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小说的整个情节,是知识界青年男女在爱情纠葛中的围困与逃离,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表现一部分知识者陷人精神“围城”的境遇。而这,正是《围城》主题的深刻之处。另外,《围城》的讽刺艺术是极其与众不同的,极具幽默性,一如:因为总有这么一种感觉在心头:正笑别人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裸奔,忽然发现自己也只是穿了一个遮羞的裤衩而已。这有一个很好的诠释,汽车陷入了烂泥沟,不肯走了,“汽车夫就破口大骂,此刻骂得更厉害了。骂来骂去,只有一个意思:汽车夫愿意跟汽车的母亲和外祖母发生肉体恋爱”。此处形象地描述了方鸿渐一行人在去往三闾大学途中一辆挤得密不透风的客车中汽车夫的抱怨,让人读来忍俊不禁,讽刺了汽车夫的大老粗形象。而如对方鸿渐学位的描写,实际上方鸿渐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出国留学也只是混了假学位,回国时为了向家里有交代,买了克莱顿大学的证书,留学归来更是名气大振,上报纸,受记者采访,可是无时无刻都怕自己的假学位被拆穿,可是当发现大家都尊称自己为“方博士”时,他的虚荣心又再次出现,正如文章描写“鸿渐虽然嫌那两位记者口口声声叫‘方博士’,刺耳的很,但看人家这样郑重的当自己是一尊人物,身心庞然膨胀,人格伟大了好多。他才知道住小地方的便宜,只恨今天没换身比较新的西装,没拿跟手杖,手里又挥着大折扇,满脸的汗,照相怕不会好”。后来在三闾大学遇到口中说是克莱顿大学毕业的同事,心中慌张起来,同时又暗自揣测这个同事也不过如此,美国到底有没有这么一个大学。再次有些比喻更是新奇,鞭辟入里,如“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知道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做官,让人联想到腐败,其实腐败的真正原因是他的心里本身就长着一棵腐败的幼苗,只不过做官了,肥料施得好了,苗也就长的亭亭如盖,不可抑止了!”.《围城》对主人公方鸿渐和四个女人的描写也是极具波澜,充分讲述主人公方鸿渐失败的人生,包括他的婚姻、事业、爱情。以致反应庸俗的世态,现实与理想的差异。从留学归来途中开始描写,交代了他的家庭背景,留学的大体经历,方鸿渐和诸多女人都存在情感纠葛。最先出现的是鲍小姐,此人一出,就给读者一种放荡不羁,水性杨花的感觉,方鸿渐在留学期间,迫于家里的压力,不敢恋爱,遇到鲍小姐,与已经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立刻产生化学反应。正如现代社会的“一夜情”,旅途结束后,二人自然分道扬镳。在船上遇到的第二个女人是苏小姐,此人有着苏小妹般的才情以及法国的博士学位,可以说,是她先爱上了方鸿渐,但其“犹抱琵琶半遮面”,尽管知道方鸿渐喜欢唐晓芙,但是除了羡慕嫉妒恨之外别无他法,她喜欢几个男人为了她争风吃醋,费尽心机去导演一场“猫捉老鼠”游戏,最终却因方鸿渐的拒绝而匆忙嫁人。而方鸿渐遇到的第三个女人唐晓芙,可谓是方鸿渐第一次真正爱上的人,开始他处于苏小姐和唐小姐中间尴尬纠结万分,直至他后来真的爱上了唐晓芙,却在一个大雨瓢泼的夜晚结束了这份痛彻心扉的感情,“他听到最后一句话,绝望地明白,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整是对方鸿渐求爱遭拒的描写。接着他收到三闾大学的聘书,为了逃避这段感情,他离开了,然后就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孙柔嘉。孙柔嘉初次在船上亮相,显得幼稚怯懦,到达三闾大学,教英文时还好像是个入世未深,受人欺负的小姑娘,因害怕黑夜里一个人走,他萌生靠拢之意,才发现孙柔嘉是个很有主见的人,一经订婚“鸿渐仿佛便有了个女主人”,听之任之,等到辛楣唤醒他时,他早已深陷围城。《围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婚姻很多都是不以爱情为基础的,正如书中所说“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的那样郑重,真是幼稚,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外一个。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所以,钱钟书认为,结婚无需伟大的爱情。
《围城》可以看做是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本书故事情节精彩万分,语言生动幽默,鞭辟入里,可谓文学经典。
国际交流学院 2010级1班 康菲
第三篇:文学评论
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運用文學理論現象進行研究,探討,揭示文學的發展規律,以指導文學創作的實踐活動。
文學評論包括詩歌評論、小說評論、散文評論、戲劇評論、影視評論等。《我的父親母親》是電影。電影是集編劇,導演、演員、攝影、音樂、美工、剪輯、服裝、道具、化妝、燈光、特技等于壹身的壹種集體創作的綜合藝術,影視評論既可對諸多方面做綜合評論,亦可對某壹方面做重點評論。
文學評論與壹般的思想評論是不同的。思想評論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和人們在其生活,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種種思想問題,目的是幫助人們提高思想認識,分清是非;它可以通過各種各樣,各方面的材料予以論證,只要緊扣妳所要闡明的觀點就行。
文學評論的對象是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繪畫、影視等);評論的目的是通過對其思想內容,創作風格,藝術特點等方面議論、評價,提高閱讀,鑒賞水平,評論時當然可以旁征博引,引用各種材料論證,但這旁征博引的各種材料,應是與文學作品有關的,而文學評論所用的材料基本上是來自所評文學作品本身。
另外文學評論與壹般的作品分析也不同。當然從某壹角度講,文學評論首先要基于對作品的分析,沒有分析何來評論;而分析本身也自然含有對作品的評價。但之間仍是有區別的,分析作品側重是談作品“是這樣”;而評論側重是談作品“爲什麽是這樣”,“這樣好不好”。文學評論必須對作品有總的評價,並且對妳這個評價有壹定論證過程,但作品分析就未必對作品要有總評價。
另外在寫文學評論時,不必大段引述原材料,那樣會用原材料擠掉妳的論述;評論點要集中,鮮明。評論角度不要過大,比如妳寫“評《紅樓夢》”如此宏大的古典巨著,妳從何處下手評?很難寫,如果妳把它縮爲“評《紅樓夢》中人物的對話”,進而再縮小角度爲“評《紅樓夢》鳳辣子的語言特征”就容易下筆了。
觀點要鮮明,要用確鑿的材料的闡析去支持觀點,引證的材料首先要來自作品本身,當然還可旁征博引,材料分析和觀點要始終保持壹致。對讀者不太了解的作品,評論前要對其有關方面作壹定的交代。
文學評論的標准: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了文學評論的兩個標准即:壹個是政治標准,壹個是藝術標准。政治標准是爲了解決文學爲什麽人服務的問題,藝術標准則是爲了解決文學如何服務好的問題。這兩個標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壹直堅持的文學藝術工作的指導思想。
編輯本段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辦的全國性文學研究和理論批評的大型學術刊物。
文學研究所成立于1953年2月22日,原屬北京大學,1956年撥歸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領導,1977年5月哲學社會科學部改爲中國社會科學院,是《文學評論》的主辦和主管單位。
《文學評論》原名《文學研究》,1956年下半年籌辦,1957年3月12日創刊號出版,爲季刊。1959年2月定名爲《文學評論》,由季刊改爲雙月刊。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刊物出至當年第三期被迫停刊。
刊物重視對新時期文學成果的研究和評論,注意扶植中青年文學研究工作者,爲繁榮文藝,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
編輯本段寫文學評論
文學評論的寫作大致有四個步驟:閱讀——定題——評論——寫作。
(壹)閱讀閱讀對于文學評論來說,是占有材料、調查研究的過程。只有通過閱讀,才
能爲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1.閱讀範圍。從文學評論的寫作要求看,閱讀既要做到點面結合,又要做到深淺結合。
所謂點面結合的“點”,是指作品。所謂“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這裏,作品的閱讀是最重要的,這是獲得評論權的最重要的依據。只有閱讀作品,才能使自己對評論的對象了如指掌,評論時說到點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謂深淺結合,是指作品的閱讀要深壹點,鑽得透壹點,深到能産生真知灼見爲止。爲了深,就要多讀幾遍。恩格斯爲了對拉薩爾的《弗蘭茨·馮·濟金根》壹劇本進行評論,先後將作品至少讀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薩爾》中說:“爲了有壹個完全公正、完全‘批判’的‘態度’”,爲了“在讀了之後提出詳細的評價、明確的意見”,所以需要壹個“比較長的時間我才能發表自己的意見”。再如,列甯爲了對小說《怎麽辦》進行評論,在壹個夏天把這部小說讀了五遍,“每壹次都在這個作品裏發現了壹些新的令人激動的思想。”(《列甯論文學藝術》第897頁)毛澤東也說過,《紅樓夢》要讀五遍,不讀五遍就沒有發言權。
這說明,浮光掠影、晴蜓點水式的閱讀是不行的。對于被評論的對象,壹定要研究得透徹壹些,對作品象對人壹樣,要知心、知音。對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閱讀不妨淺壹點,浏覽壹遍,有壹個直覺印象即可,否則,不能保證“點”的深。2.閱讀方法。壹般采取“總體——部分——總體”的步驟。壹、總體,就是從頭至尾通讀。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
二、部分,是要對重要部分仔細地讀,分析研究,加深印象,發現特色(或發現問題),初步形成觀點。
三、總體,是要獲得完整的本質的認識,對作品的傾向和藝術性作出自己的判斷。在閱讀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摘記工作。有壹種“評點法”的評論,就是壹手拿筆,壹邊閱讀,壹邊評點的。如金聖歎評點《水浒》、《三國演義》。還要通過閱讀培養複述節錄作品內容的能力。這是因爲評論中常要概述作品內容,以作評論的依據。
(二)定題所謂定題,就是在讀書、搜集材料的基礎上,選擇並確定評論的題旨(中心)。定題也稱爲“選題”。
初學寫作文學評論的人在定題時常犯以下幾種毛病:第壹種,爲評而評,無的放矢。評論者隨便拿壹篇作品,自己沒有明確的目標,未經過認真思考,就去評論。第二種,貪大求全,面面俱到。壹開始就寫《論×××的小說創作》這樣大的題目,往往無從下筆而流于壹般、平庸、膚淺。第三種,缺乏新意,老生常談,步別人的後塵,拾人牙慧。應該怎樣定題呢?首先要選准作品。應該選擇什麽人的哪壹篇作品,這是有標准的。標准就是:
(1)作品的價值。壹篇作品拿到手,要掂壹掂份量,權衡壹下,問問自己:這作品有沒有價值?值不值得評?俄國文藝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假使妳要做壹個徹底的人,那麽就應該特別注意作品的價值,而不必拘泥于妳以前覺得這同壹位作家的作品是好還是壞。”(《談批評中的坦率精神》)這說明:文學評論要評的是文學作品,作品本身的價值才是我們確定評論與否的重要依據。所謂作品的價值,指的是它的美學價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的水平應是很高的,或比較高的;另外,是某壹種作品代表著壹種值得注意的傾向,或者就是壞作品。這兩類作品都是值得評論的。因爲,評論好的,可提高讀者的審美水平,使讀者獲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認識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發展,提高壹步;評論壞的,可以防微杜漸,給作者敲警鍾,使讀者也能認識假、惡、醜。
(2)現實的需要。現實的需要指的是:國家事業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凡是現實需要評論的作品,我們作爲評論者,就應該負起評論的責任。
(3)個人的專長。選作品要根據自己的愛好、專長來定。也就是說,要選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評論的來評。尤其是初學評論寫作的,更要揚長避短,否則評起來困難,也不容易評好。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確定評的論中心,有兩個原則要遵守:第壹、不同體裁,區別對待。體裁不同,確立評論中心的角度也應有所不同。如:敘事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信箋于人物塑造、矛盾沖突等方面。抒情文學的評論,評論的角度應偏
重于藝術意境、感情抒發等方面。第二、應有真知,貴在創新。評論的中心,必須從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真知灼見出發來確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見,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創新,評出新水平。對壹篇作品,是評人物形象,還是評情節安排,是評某壹細節,還是評全篇結構,是評思想意義,還是評語言風格,都需要評論者具有壹雙慧眼。培養“眼力”,可以采取兩個辦法:壹是選取。選取作品有意義之點來評。因爲作者在寫作時就是這樣選材的。魯迅說:“選取有意義之點,指示出來,使那意義格外分明,擴大,那是正確的批評家的任務。”(《關于小說題材的通信》)應該使自己能夠熟練地從評論的作品中選取有意義之點。在開始時,可以選擇壹些名篇,自己確定壹個具體的範圍,選取壹些有意義之點。如評價魯迅的小說《祝福》,可以確定壹個範圍:評論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這樣,既可以從總的方面——祥林嫂是壹個什麽樣的典型,成功在哪裏等方面來選取;也可以從局部的方面——魯迅怎樣刻劃祥林嫂的眼睛、語言、性格等方面來選取。二是甄別。主要從三方面鍛煉自己的甄別能力:壹,作品中什麽是應選取的有意義之點,什麽是要舍棄的無意義之點;二,什麽是自己對于作品的真知灼見,什麽是拾人牙慧的舊調重彈、老生常談;三,哪些是自己評論時能夠駕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難自己力不勝任的。總之,定題是在閱讀作品的基礎上,通過評論者的思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要順利完成這個“飛躍”過程,需要花大力氣、下深功夫。壹些批評家能定題定得准,不是壹朝壹夕之功,“冰凍三尺非壹日之寒”。
(三)評論多數評論是基于以下五個問題:
1.這部作品說些什麽?
2.這部作品意味著什麽?
3.這部作品是如何表達的?
4.這部作品表達得好不好?
5.這部作品值得創作嗎?
第壹個評論的問題,只涉及到作品的壹些表面現象。主要應對“誰”、“什麽”、“何處”、“何時”、“爲何”和“如何”給予正確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確作品所反映的具體內容,並且把作者所經驗的與自己所經驗的聯系起來。
第二個評論的問題,在于闡明作品的主題。這種能力只有在閱讀和欣賞文學作品有了豐富的經驗之後才能具備。要正確評論作品的主題,壹般要從:壹、內容釋義;
二、感覺感情;
三、語言調整;
四、作者意圖等四個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個評論的問題,涉及到作者爲了在讀者中得到預期反應所運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要達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爲文學作品來說,除非能夠注意並運用這些特殊的技巧,否則,讀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評價它。評價作品的表達技巧是讀者和作者都會感興趣的。
第四個評論的問題,是建立在對前三個問題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爲了公平、正確地評價壹部文學作品與讀者進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這種評價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評論者對這部文學作品的個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確判斷作者藝術手法表達的成功程度,對作品的技巧的運用作出應有的評價,將會得到作者和許多讀者的贊同。
第五個評論的問題是關于作品的價值的。壹篇文學評論只有正確地指出作品的認識價值和藝術價值,才稱得上是壹篇好的文學評論。“使文學作品獲得寫作價值的,除了帶來愉快,擴大知識領域,提供新的見識,促進積極行動,促進對生活有更正確的態度等等以外,還有語言的描繪(通過色彩、形狀、明暗、場景的描寫),思想、結構或語言的宏偉,曆史性(對于另壹時間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許多散文和詩歌中的韻律。”(威廉·W·韋斯特《提高寫作技能》)
在《文學評論》、《文藝報》等報刊上發表的評論作品,爲我們學習評論提供了範文,我們可以從這些評論中學習到有益的評論方法。
(四)寫作文學評論屬于議論文。它必須具有議論文的壹般特點,這是它與其它議論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對文學作品發表的評論,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議論文,而要有點文學色彩,這是它的個性。因此,壹篇好的文學評論,既要具有壹般論說文的特點,又要講究文學性。
1.要有正確而鮮明的觀點(論點)。我們對壹篇文學作品發表議論,總要有個基本看法:是好還是壞?是基本上好的還有缺點,還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處?這個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論點,而這個論點必須是正確的、鮮明的。
2.要有准確、充分而有說服力的論據。文學評論的論據,主要應從作品的人物、情節和藝術描寫中去找,也就是說,要對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藝術描寫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具體的分析。從而引用足以說明自己論點的材料來作爲論據。這些論據壹定要准確可靠,不能想當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斷章取義,攻其壹點不及其余。
3.要運用科學的符合邏輯推理的論證方法。是用歸納法,還是用演繹法,或者是類比法,應深思熟慮。而且,是寫成壹篇立論的評論,還是壹篇駁論的評論,也需要根據寫作目的,從作品實際和讀者需要出發來確定。
4.要具有文學批評的當代意識,能按照文學規律和特性結合作品實際進行寫作。必須運用學過的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史知識、美學知識、語言學和修辭學知識,針對具體作品進行具體分析。否則,在文章中盡講外行話,或者對文藝作品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樣的評論肯定難以服人。
5.在創作上文學觀念在不斷更新,因此文學評論的理論和術語也隨之不斷更新。爲此,就要努力使評論的語言既准確、嚴密、有科學性、理論性,又要鮮明、新穎、有文學性、形象性。要通過語言的運用將評論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結合起來。
第四篇:文学评论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谄媚的奢华
------电影《红高粱》的后殖民主义色彩
【摘要】:后殖民主义是90 年代兴起的一种新的国际文化思潮,其影响正在日益扩大。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从三个方面探究了影片《 红高粱》 的后殖民特性。在张艺谋改编自莫言《红高粱》《高粱酒》的电影《红高粱》里,就保存着这种后殖民主义的特性。并近乎于谄媚的表现出民族的劣根性。
关键词:《红高粱》 张艺谋 后殖民主义
后殖民主义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与殖民地的文化话语权力关系,以及有关种族和文化帝国主义的问题。爱德华· 赛义德在《 东方主义》 一书中认为:在西方学人的视界中,“东方”被憧憬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洋溢着异国情调与传奇色彩的浪漫国度,而且这种憧憬是一种文化猎奇。虽然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地沦落为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可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我们却遭受着殖民化的统治。
在莫言的小说中,并没有这些在电影中表现的这些意象元素,在经过张艺谋的改编之后,凸显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一些问题上的是是非非。张艺谋作的电影作品《 红高粱》首先是在柏林电影节获得金熊奖之后,在国内外引起了一片轰动,特别是猎奇心理支配下的西方观众,可是在国内对于影片却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影片《 红高粱》 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射的落后文明是旧中国的真实写照,但是相应地迎合了西方东方主义者的欣赏品味。可是在这其中也暗含着许多实际中并不存在的东西。
一、“伪民俗”迎合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在小说《红高粱》中,作家莫言所描写的是在山东高密的事情,张艺谋导演有意的将这故事背景挪用到了陕北的高原之上。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才是最原始的的最富有激情的,也是最能够满足西方人对中华文化的猎奇心理的。可是《 红高粱》 这部影片对民俗文化的阐述却带有很强的虚构性,即“伪民俗”性。
首先,在故事的层面上将故事的发生地移植到陕北那是合情合理的,但从史实的角度出发,这未免就太牵强了。影片将地点改在了边远的宁夏地区而不是原作中的高密东北乡。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因为当年日本侵略中国并没有深入到边远的宁夏一带。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会让东方主义者认为当年的中国非常弱小,连偏僻的内陆深处都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蹂踊。
其次,影片中我奶奶要嫁过去的十八里坡是除了烧酒作坊一家人外荒无人烟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村庄是如此荒凉、人丁稀少的。
再次,去十八里坡的路上经过的那片高粱地被拍摄成野生的高粱,这也是站不住脚的,没有野高粱会是那么整齐壮观的,更不可能如此的生长在陕北大地上,在那片土地上,是不可能出现“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阴”的美满的。《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最后,烧酒作坊的人崇拜酒神。但是,我爷爷的恶作剧朝高粱酒里撒了一炮尿,竟然酿成了喷香的好酒一一十八里红。如此多的“伪民俗”客观上无形地迎合了西方世界的观众,为他们呈现了一个神奇的东方国度,从而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引发了他们对东方中国“神秘”的幻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对于不了解我们中国文化的西方人来说,无疑是在给我们中国,中国认得脸上抹黑,可是对于张艺谋来说,通过这样做他成功了。
二、愚昧和落后引发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绪
影片刻意在视觉上营构了流动的画面,以最大的信息量来表现东方大陆传统文化的原始荒蛮与愚昧落后,供西方读者猎奇。在三四十年代的抗日战争开始前后的那段日子里,并没有影片所展示的那般的丑陋不堪。张艺谋有意的将这段传奇刻画成如此直露的对于金钱,物质等的追求实在是有那么点差强人意。
首先,在我奶奶上花轿前后,画外音里的那段“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些语言信息无非在向我们传达新娘必须在轿子里也规规矩矩,哭和吐等任何动作都是伤风败俗的,新娘没有一丁点的自由,花轿也是一种束缚而不是让人欢喜的地方。
其次,我奶奶在曾祖父的眼里就相当于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曾祖父用她换取了李大头给的一条老骡子。为了让老李家的名气和气派提高自己的声望,穷困的曾祖父把她嫁给了李大头,逼她做了买卖婚姻的牺牲品,并向她隐瞒了未来丈夫的情况:对方五十多岁了而且还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是个麻风病。对于这桩婚姻,曾祖父自个心里美滋滋的,觉得自己的 女儿高攀了。但她仍然处在父权制和夫权制的夹缝中,她只好把自己屈服给了余占熬。这样的情节塑造使得西方猎奇者认为,中国的妇女丧失了主体地位而沦为工具性客体,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和言语权力,仅仅缩为一个空洞的能指而成为夫权主义的反证;她们不仅受到压迫而且通过在中国社会日常生活的基础上养成的精神驯服来支持对她们自己的压迫即她们已经心甘情愿地适应了男性的压迫。
再次,影片多次向观众展示了我奶奶的金莲小脚的诱惑魅力,也就是展示了中国妇女在身体上所受到的夫权社会的残害。拦路抢劫者掀开轿子的帘子时,注意到的是我奶奶的那双小脚,而不是她那美貌的容颜。我爷爷和我奶奶第一次的肉体接触就是我爷爷对我奶奶伸出轿子外面的金链小脚的抚摸和凝视。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这种刻意把女性角色塑造成被动客体,营造为男性观赏愉悦对象的做法,使得西方人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来看待东方,对待东方女性群体。
三、对情欲的大肆捕捉强化了西方观众的后殖民情结
在影片中张艺谋刻意的策划了几处具有商业元素的情色场面,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描写两性之间的苟合,但是在在那种大写意的视觉元素下,加上电影蒙太奇剪辑的视觉补偿,在看完这样的段落之后,自然的会在我们的意象里产生这样的错觉。这样的视觉营造,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了西方人对于东方女性的视觉上的欣赏。
在迎亲的队伍里,我奶奶的三寸金莲的小脚,对于作为轿把式的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我爷爷的迷惑,甚至是对拦路抢劫的假“神枪三炮”的迷惑,这些稍微的流露着“色”,甚至是“性”的暗示,给西方观众传达了东方人含蓄的两性观念。在西方人的好奇心理的后殖民情绪中,似乎也是对于近日的老外对华人女性侵犯的始作俑者。
在我奶奶回娘家的时候,我爷爷将我奶奶捉到高粱地里并踏出了在一些影评人眼里的女性“生殖器”的造型,这无疑是对西方人的猎奇心理的苟合。在中国的历史上,的确存在着生殖崇拜。在那个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年代,只有人口多了才是强大了,所以会更多的重视女性,重视生殖。可是在这里的生殖崇拜,似乎有点不合乎情理。虽然我们面对的是比我们强大的敌人,可是这样的背景对生殖崇拜似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的联系。再者说来,这种穿越式的理念构架,除了满足西方人的欲望之外,尚不若实实在在的好。
总之,这部影片刻意营构了本土传统文化的愚昧和落后以取悦西方大众,使得西方观众对东方、东方文化以及东方人更感到好奇,满足了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
参考文献
【 1 】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第二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2 】罗钢,刘象愚《 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 北京:中国社会科 《文学评论》
《谄媚的奢华》
学出版社,19990 【 3 】张京媛《 后殖民理论与文化批评》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五篇:文学评论
永恒的爱情与悲剧
——读《穆斯林的葬礼》
很厚的一本书,拿在手上,感觉沉甸甸的。很厚的一段情,读完之后,心里沉甸甸的。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他是故事中的主线,应该算是相当份量的人物,而我对他却始终没有太多要说的。这个男人,因玉而成为响当当的人物,也因玉而成懦弱不堪的人物,叫人是可敬还是可悲呢?他爱冰玉,却叫她一个人远赴重洋,甚至用眼泪与下跪留下女儿,只为了安慰他的爱情。他不能勇敢的与冰玉逃离现世,只能留着女儿作为一种思念,却不曾想到一个女人,没有了爱情,更要失去做母亲的资格,只身一人去漂泊,是怎样的凄凉?他是自私的吗?或许一个男人为了一样东西着了魔,就真的身不由己了。冰玉走了,他也从此不与妻子同房,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儿长大了,进入了她理想的学府。然而,命运却不会眷顾这个飘摇的家庭。新月死了,子奇垮了,还舍不得他的那些玉。三十年前的旧账翻开了,被赶走的侯掌柜终于沉冤得雪,清清白白的死了。红卫兵冲进了博雅老宅,抄出了价值连成的玉,那些商、秦、汉、唐、宋、元、明、清的古玉收藏再也不是属于他的了。
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爱情的来临显得那么突然,不过这终究是种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的他难以面对守侯了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而是继续留在北京。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玉。他为了自己的玉舍弃了很多,这说不上,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韩新月。
她出生的时候,一弯新月初升。于是,新月便成了她的名字,她的人生就真的只是一弯新月,永远停留在最初的静美。
这个女孩子,在外人看来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性情也是值得这么多人爱她的。她不似哥哥那样总是一言不发,她懂得讨好亲人,包括姑妈在内。父亲将对冰玉的爱全部寄托在她身上,哥哥与姑妈都懂得她的好,只独那个名正言顺的母亲,她大概总难博得母亲的深爱。从小到大,隐隐约约,她总想母亲为何不是那个慈祥可亲的母亲呢?可是,她是懂事的孩子,她表现的无忧无虑。内心的疑惑与不安,从来不曾跟任何人提起。她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有自己的理想,梦想进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将来成为一个翻译文学作品的学者。当然,她做到了,在父亲与哥哥的鼓励下,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这个倔强的孩子,不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就这样全力以赴了。在北大的校园,她遇到了她的爱情。
原本以为,新月这样美好的女孩,一定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然尔,霍达给了她这样一个名字,同样也给了她这样的一个命运。她终究是这样走了,带走了父亲、哥哥的爱,带走了楚雁潮最纯洁的爱情,她就这样在花开得正好的时候,谢了……
当她的爱情来临的时候,她的生命,已经开始一点点的走向终点了。然而它来了,来的那么纯净美好,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然而和自己的老师产生感情,这又是不被允许的。不过他们不怕,什么也不怕,连死也不怕了,更何况爱情的阻挠呢?要走的人,注定是要走的,谁也留不下,这是她的宿命。她离去的时候,他那疯狂的吻,是初恋的吻,也是诀别的吻。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小说写的很真实,无论是历史,宗教,手工艺,还是人的感情。虽然有关很多历史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的宗教文化我也不甚了解,但是看完这书,就是觉得,很多东西好像就那么真真切切的放在面前,大到一个葬礼,小到一块玉。
作者在后序中说,“我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每天从早到晚,又夜以继日。我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已经舍不得和我的人物分开。当我把他们一个一个地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然而故事中的人,还是要离开,一个又一个,排着队似的,不紧不慢地离开。悲剧故事都不可避免的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韩子奇身处英国伦敦时给家里寄去的那封信。说是一封信,却也只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还活着。你们还活着吗?”还活着吗„„在那样一个战争**年间,信竟然是这样写的,如此的问候,我心里一阵凄凉,一滴眼泪往下落。
在这本厚重的书里,可以看到两代人的凄美爱情,看到爱情中的无奈和悲哀。有时候我们确实是爱着的,但也因为爱着,才会感到无奈,做出些伤到别人也伤到自己的事。
爱情到底该是一种责任?或者说由责任萌发爱情?还是患难中的惺惺相惜?抑或是生命有了交点后所碰撞出的火花?怎么样的爱情才能不被时间遗忘,才能称得上永恒?或许正是不完美才能永恒吧!
院系:历史学院
专业:人文班(中文方向)
姓名:余爽
学号:200738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