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Word版含答案]

时间:2019-05-15 11:52: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Word版含答案]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散文类文本阅读(二)]

一、(2013年山东省实验中学测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不)相信 龙应台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国,后来知道“国”的定义有问题,通常那循循善诱要你爱国的人所定义的“国”,不一定可爱,不一定值得爱,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的。前朝史永远是后朝人在写,后朝人永远在否定前朝,他的后朝又来否定他,但是负负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积渐进的扭曲变形移位,使真相永远掩盖,无法复原。说“不容青史尽成灰”,表达的正是,不错,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为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胜利的。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文明的进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蛮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纯朴的农民工人、深沉的知识分子、自信的政治领袖、替天行道的王师,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蛮,而且野蛮和文明之间,竟然只有极其细微、随时可以被抹掉的一线之隔。

曾经相信过正义,后来知道,原来同时完全可以存在两种正义,而且彼此抵触,冰火不容。选择其中之一,正义同时就意味着不正义。而且,你绝对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机热烈主张某一个特定的正义,其中隐藏着深不可测的不正义。

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后来知道,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力的测试:一掌有权力,他或者变成当初自己誓死反对的“邪恶”,或者,他在现实的场域里不堪一击,一下就被弄权者拉下马来,完全没有机会去实现他的理想。理想主义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权力腐化;理想主义者要有能力,才能将理想转化为实践。可是理想主义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几希。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那玲珑剔透的冰块吗?

曾经相信过海枯石烂作为永恒不灭的表征,后来知道,原来海其实很容易枯,石,原来很容易烂。雨水,很可能不再来,沧海,不会再成桑田。原来,自己脚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毁灭。海枯石烂的永恒,原来不存在。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国也许不可爱,但是土地和人可以爱。譬如史也许不能信,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譬如正义也许极为可疑,但是在乎正义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义者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圆寂前最后的手书:“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1.作者以“(不)相信”为题,妙意何在?改为“相信与不相信”会不会更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文章表达了作者在“相信”中包含着“不相信”,“不相信”中又杂糅着“相信”的复杂情绪。括号的作用本来就是补充说明,将“不”字放在括号里,是暗示着作者还是以积极正面的“相信”为主。

(2)不好,若换成“相信与不相信”,意思是更清楚明白了,但失掉了那种简练含蓄的韵味。(若回答“好”,言之成理也可)2.联系文章主旨,赏析“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这句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你要问我到什么地方去,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我只是在这大自然中自由自在地行走,看着枝头的花开花落,天空的月圆月缺。(答出“何适”“华枝”)作者借李叔同的话来表明自己似乎领悟到了不应该执著于“相信”或“不相信”的道理,只要怀抱着一颗真诚的心去体会这自然、这世界就可以了。(答出“不应执著”“体悟自然”即可)3.在几个句子的统领下,整篇文章层次非常清楚,请你从原文中把它们找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一件一件变成不相信。”(2)“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3)“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4)“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令人沉吟。”

4.作者相信的是什么?不相信的是什么?请你简要概括。然后联系现实,任意选择她的一个观点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相信应该热爱祖国的土地和人民;相信真相是存在的,只要你不停止追求;相信应该依靠文明、正义和理想的力量;相信应该全身心地投入爱情;相信只要用心,刹那就是永恒;相信自然而然。(答出两点即可)(2)作者不相信别有用心的爱国和正义,不相信编造的历史,不相信文明能完全消除愚昧和野蛮,不相信单纯的理想和爱情。(答出两点即可)(观点必须来自作者,言之成理即可,一定要联系现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

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是霜花!

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婴儿,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却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钟,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

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

(有删改)5.文章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分析文章开头一段环境描写的作用,必须先明确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交代背景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另外,还要从结构上分析其作用。文章开头一段一般有引出下文、设置悬念等作用。

答案:这一段环境描写,描绘出冬天的寒冷景象,突出了寒冷的季节里仍然有生命的律动,自然地引出下文对霜花的描写。

6.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这句话是在介绍完霜花的基本特点之后的概括性语句,句中一些关键词如“灿烂”“孤独”“祥云缭绕”“离人的眼泪”等,点出了霜花的特点及其经历。

答案:这句话是对霜花整个生命过程的概括,表现出美丽的霜花也跟其他生命一样,有灿烂与辉煌,也有孤独与失意。

7.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霜花的消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作答该题应找准答题区间,即文章倒数第二、三段,通过分析该部分内容,可以概括出霜花消失的过程。注意答案语言应简洁,要点应全面。

答案: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太阳完全冒出头,霜花变成橘红色;太阳升得高了,霜花回到银白本色;太阳越高,霜雪图损毁得越厉害;正午霜花消失得干干净净。

8.作者通过对霜花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人生态度有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本文通过描写霜花从灿烂到消失到再度出现这一过程,寄寓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因此,对于第一问,只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分析,提炼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即可。而对于第二问,则需要根据得出的观点,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进行分析。

答案:作者通过对霜花的描写,展示出霜花由灿烂到消失到再度出现的过程,表达了应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起伏的人生态度。花无百日红,人也是一样,生活中,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或幸福,或痛苦。然而,这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生活,都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地体会。面对幸福,我们应该感到欣慰;面对痛苦,我们也要学会乐观旷达。无论遇到什么坎坷挫折,我们都不能失去信心,失去希望,只有我们以积极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痛苦才会离我们而去。

[散文类文本阅读(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烟波江上

查干

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旧址离此还有千米之远。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果不其然,眼下此楼的非凡气势,足够说明登临者的慧眼。

浩然长江,劈开巴山群峰,携潇湘云水,在三楚之地与汉水汇合,造就了隔水而视的武汉三镇。我脚下的黄鹤楼,位于武汉市的蛇山黄鹤矾头,楼五层,气势浩然。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历经36年的风风雨雨,毅然横躺在宽阔的江面上,不改旧时容颜,坚挺依旧。

当年,我独自徘徊于长桥上,寻寻觅觅,然黄鹤楼不见了踪影,只好走到古琴台,凭吊了事。现在,武汉三镇漂浮在一片烟雨里,似一艘从远古缓驶而来的捕鱼船,临了,泊靠于江边,悬起了它千岁风灯。猛然有一种冲动从心底腾起,似乎那一位艄公就在我眼前,左手握橹右手持酒,微笑着与我寒暄。他不就是黄鹤楼吗?一身的蓑衣,滴着千古辛酸,滴滴含有说不尽的沧桑故事。

当年的诗人崔颢有无与我同样的感觉,我说不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站在黄鹤楼上的那种苍茫而游动的悲壮心态是相似的。他一口气呤尽心中的块垒,才得以解脱,甩袖而去。一个真正的诗人,必具备心怀天地的大胸怀,不然他的文字不会感天撼地。这里需要大“我”而非小“我”。我们再来读一遍他的七律《黄鹤楼》吧:“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真是千古绝唱,不可复制。连“诗仙”李白登得此楼,见有崔颢题诗,连连赞叹不敢题写,只好幽默两句打油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是我们古人的修养和谦和心态,不能不叫人心服。

古时行路难,少小离家老大回者,十有八九。所以楼头远眺的崔颢,只好对江兴叹,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了。古人感情沉静,少有浮躁心态,怀乡之情似一条无形的丝线,把游子和故土连结在一起。而我们则方便了许多,譬如我站在烟雨蒙蒙的黄鹤楼头,打开手机喊,“喂!听得见吗?我现在已经登上黄鹤楼了,武汉三镇均在一览之中啊。”的确,我比崔颢优越了许多,乡关万里一日可达。然而,今天的我们是不是因为物质的丰裕和生活的便利而失去了一些什么?又有谁,为远去的黄鹤而黯然神伤呢?倒是有一位壮年男子登楼后对他的同行者说,有名的黄鹤楼也就这样,登上来了又怎么样?还不如旱早回去灌一

肚子清凉啤酒,再来一个足底按摩为好。闻罢此言,我心中流出一股很苦的滋味,霎时,无颜面对这一座千年古楼。好在崔颢、李白、王维、白居易、陆游们早已远去,不然他们会作何感想呢?

黄鹤楼初建于三国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之后,屡建屡毁,风雨飘摇。1955年,因兴建跨越武汉的长江大桥而遭拆除。三十年之后,再度复建于武昌,以至于今。虽然形貌似古,但已是钢筋水泥的现代结构,亦实非旧观,但它的“神”依然存在,可见精神力量之永恒。黄鹤楼,因崔颢的一首诗而名扬遐迩,千古不朽,诚如清代诗人赵瓯北所说: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

老天也有一副柔肠,刚才登楼时大雨瓢泼,我们撑伞而上,鞋子与裤腿全淋湿了,因登楼艰难,浑身汗水淋淋,而当我们登到顶层时雨小了,变成了蒙松雨,继而云走天晴,周遭之高楼大厦,脚下的长江大桥,晴川与芳草皆显出了本色。江上的烟雨,更富柔情和诗意。来往的船只,都是流动的画面,静静的、幽幽的,何来何往?云天没有答案。怨不得登高远眺的崔颢如斯感叹。

举目,龟蛇二山依然静卧,长发披肩。龟蛇锁大江,是诗人毛泽东当时的感受,是心情使然。在我看来,龟山和蛇山,像两个护江的壮士,枕戈待旦,在保一江的平安和畅通。然而,烟波江上的历史沿革,依然延续,崔颢的愁绪并没有消失,也不会消失,因为此愁不仅仅是属于个体的,而是属于人生之愁,天地之愁。愁不一定都是坏事,愁有时使人多思、使人清醒,也使人生情和远虑,在这般亘古恒定的烟波江上,尤其如是。

(选自《中国艺术报》2012年04月26日)1.文章开头直说“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结合后文,这句话有着怎样的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从题干中“结合后文”“开头直说”可以看出结构上引出下文的用意;“现在的黄鹤楼,非崔颢登临的黄鹤楼”交代了写作对象,突出了主题。

答案:引起下文对黄鹤楼历尽风雨,楼址多次迁移,有着复杂的历史沿革的叙写;有利于突出黄鹤楼虽经时空变换,但“它的‘神’依然存在”,它有着特

定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种象征这一题旨。(意思对即可)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1)似乎那一位艄公就在我眼前,左手握橹右手持酒,微笑着与我寒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诚如清代诗人赵瓯北所说:楼真千尺回,地以一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题目有两问,一是特点,二是作用。特点可从修辞手法等概括,作用是描绘黄鹤楼的亲切感和历史悠久、闻名于世。

答案:(1)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黄鹤楼蹲守在江边的形象,写出了对黄鹤楼的亲切之感。

(2)此句是用典(或引用)。高度概括了黄鹤楼因崔颢的一首诗而闻名于世的事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意思对即可)3.作者在听了一位登楼的壮年男子的话后,为什么会说“我心中流出一股很苦的滋味,霎时,无颜面对这一座千年古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很苦的滋味”和“无颜面对”两个短语,前者是指黄鹤楼引发登楼者的乡愁,后者表达了作者对黄鹤楼作为文化载体和象征不被人理解的失望之情。

答案:屹立在烟波之上的黄鹤楼承载着崔颢游子思乡的愁绪,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而这些却没有被后人理解和传承,因此作者感到失望和愧疚。(意思对即可)4.文章主要围绕黄鹤楼来抒写怀古幽情,但作者没有以“黄鹤楼抒怀”为

题,却用“烟波江上”作题目,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题目看似局限于标题,实际上关涉全篇内容、主旨。文章抒发的是思乡之愁,黄鹤楼只是抒情的依托,以此为题太直露,缺乏诗意;而以“烟波江上”为题,则给人以想象空间。

答案:楼是因诗闻名,而诗抒发的主要是烟波江上的思乡之愁,楼仅是观景的立足点,是抒情的依托;作者说这种“愁”不是个体之愁,而是人生之愁、天地之愁,是不会消失的情愁,因此“烟波江上”是一种更为宏阔的背景,更增添了“愁”的浓郁之感,给人遐想的空间。(意思对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视野的盛宴 张承志

有个习惯,是在一个大视野——在隔开阿拉善沙漠和宁夏回民灌区的贺兰山口养成的。

那一年在宁夏开会,一位朋友说你若想去哪儿就言语,他出车。我想了想回答,那就走一次阿拉善吧。

阿拉善左旗虽是蒙古的地方,却以宁夏的省城为依托。近代以来,不论军事、教育还是商业哪个方面,阿拉善左旗都受着银川回民军阀的控制。阿拉善它确是沙漠型的牧场,是最贴近农耕文明的牧区。

后来,结识过在银川读书的蒙古人,也远眺过贺兰山的峥嵘相。蒙古人告诉我:“近得很!去阿拉善,坐班车一个小时就到了!”而山却又丑又瘦。狭窄的它,居然就是楚河汉界的贺兰。

真的那么近么?二十年走尽了宁夏,若没有见识一下隔山起伏的阿拉善沙漠牧场,岂不太不像话。

给我车的朋友也说:“一个小时就到了。”那就是说,羊圈和水稻,沙漠与银川,蒙古人与穆斯林,两个地理区域和两种文化,中间就只隔着一条狭窄得只有“一个小时”的山。

这个念头,一直引诱着我。....

无需再作交代,一个小时以后,我站在了“贺兰山缺”上。

这一个山口——我依然不费力地写它。若说就只说一句:山脉在这儿断成了一个山口,两翼拉拽而来,在山口子上低低地变成一条长脊。

公路如一道细痕,嗖地划过山脊,毫无一丝踟蹰。

左手边是游牧的沙漠草原,右手边是农耕的黄河灌区。左手边的沙漠草原一览无余,可是右手边灌区却被山脊挡着。虽然被挡住了,但是那地方我走得熟:我深知村庄就在山脚,上山顶就能瞭望稻子。这里的人不爱吃面,离不开大米。就在贺兰山背后没多远,回民的清真寺星罗棋布。

等走尽了一座座渠、闸、桥、堡,看遍了古老灌区的处处庄子,再过下马关,深入固海,直下泾阳,穿透它整片的黄土高原„„

什么是“贺兰山缺”?

没走过的一侧,也并不陌生。沙窝子有水草,这一点我早就知道。说陌生,是因为我没有骑马从乌珠穆沁到过这儿。若说文化哪里陌生,那是我的本业。绵羊、山羊、马群,居然也和乌珠穆沁一样膘肥毛亮。稀疏的牧民不骑马,坐骑是摩托、骆驼。站在圆滚滚的山脊向四周望去,灰毡包呈着深色的影子,沙窝子里炊烟袅袅。照理说从这儿一直能走到蒙古中央去,只是阿拉善人更愿意绕道银川,到了那儿再试着搭火车。

这不像一个山口,倒像是一座桥梁,一条边境线。

我享受着风的呼呼推撞,享受着一字并肩的视野。山脉在此断为一个口子,山口高踞俯瞰,地势比蒙古、宁夏高。我意识到正脚跨两边的文明。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这山口密切相关,但又语焉不详。风抖甩着车前的小旗,飞来的云朵,染黑了山巅的锯齿。我凝视着,让眸子尽兴,说不出心里的复杂,一阵阵徒然地冲动。

在山口疾走的强风中,我用身体做轴,端牢相机,用了大约三张底片,照了一帧连接阿拉善沙漠和银川水稻区两个世界的——贺兰山缺口。

这样的地点,有着这样视野的例子,也许我能举出不少。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意,没有介于两块地理区域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的地点,就更多了。

以前,我喜欢捉摸人的活动半径对人的思想性格的意义。一个牧人大概能享有约八十里方圆。那种羊倌八

十、马倌二百的日常生活半径,造成了牧人的视野

与心胸,给予了他们与农耕民族的巨大差异。

由于害怕落一个鼠目寸光,我总是千里投奔,寻找这样的地方。十几二十多年过去了,地点的体验积蓄了很多。我常独自计算自己的拥有,像那些发了的富汉掂量埋在地下的钱。如今我已上瘾成癖,如受着磁石吸力,脚上绑着“甲马”。闹了半天,我恍然大悟了:我一生的目的,原来就是这个。

那也就无从修改。

就让自己且看且行吧!无论如何,追逐伟大的视野,于我已是流水的日程。这不挺好么,让眸子享受盛宴,让身体处于分界,不正是我的正业要事?

(选自《北京青年报》,有删改)5.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作答时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具体分析。第一点作用可以从句中提及的“贺兰山口”来归纳,显然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第二点可以从“养成”这一重要词语切入,得出设置悬念这一作用。

答案:①以一个习惯的养成来引出下文,先声夺人,写出了贺兰山口是一处大视野,对作者有着重要的意义。②只说习惯在贺兰山口养成,但没有说明原因,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作者在文中说“这个念头,一直引诱着我”。“这个念头”是一个什么念头?为什么会“一直引诱着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义的能力。第一问是对指示代词“这个”的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确定所指内容的区间来进行归纳。第二问主要回答“引诱”,作者想去看,是因为这地方有其特殊性,结合文本,找出其特殊性即可。

答案:①“这个念头”指的是如果没有见识一下阿拉善沙漠牧场,就太不像

话了。②这个念头会一直引诱着我,是因为狭窄的贺兰山居然是羊圈和水稻,沙漠与银川,蒙古人与穆斯林,两个地理区域和两种文化的分界线。

7.文章以“视野的盛宴”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标题的能力。要领悟文章标题的好处,可以从文章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文章标题与文章主题的关系,文章标题与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关系等方面去思考,结合与标题有关的词语去归纳答案。

答案:①以“视野的盛宴”为标题,使文章显得豪放大气,能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视野的盛宴”是全文的中心内容,作者借此表达了他的人生追求,标题暗寓了文章的主旨,意蕴丰富。

8.作者在文中说,“当然,没有地理上的特殊含意,没有介于两块地理区域之间——但是一样视野辽阔的地点,就更多了。”你是怎样理解地理上的特殊含意对于一个地点的重要意义的。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本题要探究的是“地理上的特殊含意”与某一“地点”的关系,答题时就必须围绕二者的关系来回答。再从本文来看,作者在“贺兰山缺”享受到了视觉的盛宴,正是因为这个地点具有特殊含意。这样简单分析即可归纳出答案。

答案:地理上的特殊含意,可以使某个地点具有特定的历史意蕴、文化内涵,这些特殊含意使一个人的视野不再停留在由单纯的地点产生的视觉效果,而是融入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地理的内涵。就如“贺兰山缺”,蒙古的知识,宁夏的经历,都与它密切相关,因此它就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山口,而与历史、文化有关,更能开阔一个人的视野。

第二篇: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组合练

2018年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组合练

(十)练习(1)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让座是道德自律的行为,不能用暴力强求。当一种起码的道德被当作标准来要求甚至规定时,社会的道德基础就岌岌可危了。

②尽管目前金融危机让部分企业减少了人才的需求量,但一些大中型企业从长计议,借机进行人才储备,有针对性地吸纳专业后备人才。

③10月1日晚上,3万多枚烟花同时燃放,打出了各种造型,烟火交相辉映,令人目不交睫。

④惠普网络中国高层换帅尘埃落定,11月15日,新任中国区总经理琴德智音沃在惠普“网络优势,尽数呈现”的媒体见面会上露面。

⑤伴随着古典优雅的音乐,大幕缓缓拉开,十二名长袖善舞、身姿曼妙的舞蹈演员身着古装,为大家表演了经典的舞蹈《敦煌》。

⑥本届书画交流活动中,书画名家纷纷献艺,一幅幅书法力透纸背,一幅幅丹青意境深远,博得观众的连声喝彩。A.①③⑥ B.②③⑥ C.③④⑥ D.①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国制造业发展程度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大而不强。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转型升级与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刻不容缓。

B.国务院近日完善消费品进出口的相关政策,对国内消费者需求大的部分国外日用消费品,于今年6月底前开展降低进口关税试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扩大降税商品范围,丰富国内消费者购物选择。

C.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强弱已成为国际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决定性因素。在新时代进步时,竞争显示出许多新特点,特别是竞争与合作往往同时存在。因此,必须恰当地运用竞争的方法与艺术,处理好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D.由于北京市近年来调整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定位以及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等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将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常规引进人才进京的数量将逐年减少。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文学,你是什么?你是一个忠实的朋友,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们默默奉献,________。只要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把心交给他们。

A.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并把他们引入博大精彩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

B.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并把他们引入博大精彩的世界

C.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并把他们引入博大精彩的世界,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

D.把他们引入博大精彩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 生的真谛

二、古代文化知识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迁”“起”“擢”“进”“改”“兼”均指升官。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诏狱,指九卿、郡守一级的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D.“夺哀”犹“夺服”,也叫“夺情”,指古代官员丧服未满而被朝廷强令出仕。

三、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为慷慨激昂而又富有哲理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

(2)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道出了“开张圣听”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悲愤情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语段翻译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合辄罢去,云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选自《金史·杨云翼传》)(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

五、写作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50分)

近日有媒体报道,出身贫寒的在校大学生谢某,伪装成富二代,疯狂打赏女主播,甚至在花光父母积蓄后通过校园贷借款十几万元来维持打赏,而父母却在家吃低保。

近几年直播平台崛起,因为参与其中所获得的体验感,一些人乐在其中,通过打赏获得主播青睐,或在圈子内赢得尊重。翻看网络,类似新闻并不少,比如“14岁儿子把父母一年收入打赏主播”“13岁男孩儿打赏主播,竟然花了父亲的手术费”……

你对材料中打赏女主播的现象怎么看?请体现你的思考、分析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六、时文阅读

人·思想·站立 黄小平

论游,人游不过鱼;论跑,人跑不过马;论力气,人比不过牛;论身躯,人比不过大象;论尖牙利爪,人比不过老虎和狮子。

但人却稳稳地统治着地球。在很多方面都不如各種动物的人,靠什么来统治地球呢?有人说,人能统治地球,那是因为人站立起来了,能直立行走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特征。但在我看来,人仅靠身躯站立起来,还不足以统治地球,毕竟人身躯的力量是有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人统治了地球呢?是思想!思想才是人区别于一切动物最本质的东西。思想才是最会游的“鱼”、最会跑的“马”,思想才是最大的力气、最高的身躯、最锋利的牙、最锐利的爪,思想才是让人强过一切动物最强大的武器。

哲学家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起来的。此话不假。

练习(2)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两人当初合资创办企业的时候投入资金多少差异很大,所以在年终分红之时就有人提出来不能平分秋色,要有所区别。

②李繁民对画马胸有主宰,心储造化,作画时风舒云卷,一挥而就,整个过程酣畅淋漓,艺术形象呼之欲出。

③报复性涨价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高投机性的本质特点,这几乎已经伴随着调控全过程,并一次次使得调控成果半途而废,毁于一旦。

④家具市场产品鱼龙混杂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网购平台上售卖仿冒名品家具的卖家也越来越多,有关部门有必要展开一轮彻查严打的行动了。

⑤在传达上级文件的会议上,与会代表鞭辟入里地学习,吃透了精神,明确了任务,统一了思想,对今后的工作也有了具体的规划。

⑥珠海水湾路酒吧街,噪音超标,扰乱民众生活,市民多次反映,但珠海市环保局置若罔闻。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西行姑娘楼佳悦将心爱的老马赠予玄奘,让老马代替她伴随取经人迢迢万里行是电影《大唐玄奘》中最令人心碎的场景。B.随着实体书店的升温,让不少独立书店都展开了一系列和书有关的活动,而被称为“中国最美书店”的钟书阁也选择了在这一天试营业。

C.在公共图书馆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数字图书馆处理、接受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

D.《中国喜剧星》不同于《欢乐喜剧人》属于“零门槛”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展现天赋和潜能,从而实现梦想。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诗有比其他文学样式更精美、隽永的语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诗的美应该是内在的美、本质的美 ②或描绘动人的场景,或抒发美好的情感 ③但是诗的美却不是靠华丽词藻装饰起来的 ④而不应该是浮艳的美、矫饰的美 ⑤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 ⑥华丽词藻的组合不一定是诗 A.①⑤④②③⑥

B.②③⑥①⑤④ C.③⑥①⑤②④ D.②⑤③④①⑥

二、古代文化知识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的字义十分相近;有的则含义相反,如袁盎,盎是充盈的意思,字“丝”,则是少的意思。

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姿有多种:“常同席坐”的“坐”与我们现在的坐姿是相同的。但是“箕踞”的坐姿则是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如“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D.皇后,皇帝的正妻。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众妃子之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三、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周敦颐《爱莲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了莲花的洁身自爱、天真自然、不显媚态。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描写五壮士牺牲自己,开通了秦蜀两地交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虞美人》中,李煜回首故国,回想旧时宫廷犹在,物是人非之感涌上心头,这之后唱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语段翻译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古今稗官野史不下数百千种,稗官为史之支流,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传云:“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是书有焉。甚矣!有《水浒》之笔之才,而非若《水浒》之致为风俗人心之害也。则与其读《水浒》,无宁读《儒林外史》。(选自闲斋老人《〈儒林外史〉序》)(1)善读稗官者可进于史,故其为书亦必善善恶恶。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善者,感发人之善心;恶者,惩创人之逸志。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学生向他的老师请教有关人生计划的问题,老师答说:我们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对于老师的说法,你是怎么想?请谈谈你的认识或体会。

要求:立意自定,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立意指导:

题目中这位老师的话看似浅显,实则其含义富有哲理。如果要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作文,无论是从“谈体会”或是从“谈认识”去写,都必须先读懂读透这句话的意思。

首先认真分析材料,看老师的话:我们的人生重要的不是所站的位置,而是所朝的方向。虽然老师的话是一个并列的复句,但强调点明显是在后半部分。(这一点和偏正关系复句相同)所以从材料入手分析,其立意点在于分析方向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当然,不能因为说“朝的方向”比“站的位置”重要而否定站的位置。如果这样立意,是没有辩证思想的。因此,可以这样思考:当我们选定好了位置后,如果没有找准方向,哪怕后面付出了很多努力,都只会南辕北辙。并结合事例,分析其观点 的正确性。然后强调在人生路上找准方向的重要性。

六、时文阅读

“早快好省”能换来幸福吗

土土绒

4岁起在父亲开办的私塾里读书,10岁就考入商丘工学院,最近,一位河南女孩 “火”了。有人称其为“神童”,也有人怀疑是“炒作”。但作为一个妈妈,笔者感受到的却是心疼。

上大学,不光意味着高考分数超过了某个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更意味着她应该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有独立面对各种难题、挫折和意外的能力,有随时走向社会的能力,而这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她准备好了吗?都说3年一个代沟,而河南女孩的同学普遍比她大了七八岁,并且都是通过义务教育正常升学而来,跟她的经历完全不同,他们之间能成为朋友吗?

基于教育规律的反思,即使河南女孩真的是个“神童”,或者说被培养成了“神童”,这些问题一样不可忽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光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完整人格的培养。而这一点,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努力。我国的义务教育之所以规定了9年的时间,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不然,仅仅用时间上的“早”和“快”作为衡量标准的话,相信会有很多人能用更短的时间通过某个高校的录取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高校一度兴起过创建“少年班”的热潮。在那样一个科技人才严重断档的特殊年代,少年班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但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十四五岁的少年进入大学,接受“超前”培养,他们同样被誉为“神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成为了行业精英。他们当中,有的毕业之后选择了出家,有的跟导师关系恶劣而不得不中断了求学,还有的甚至患上了精神疾病。现在,国内仍然开设“少年班”的大学只剩下了3所,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则早就停止了少年班的招生。许多教育界专家都在质疑“少年班”模式是否揠苗助长,而那还是14岁的少年在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之后的结果。一个10岁的孩子通过私塾考上大学,是否更加操之过急了呢?

近日网上热议的“程序员精英被骗致死”事件,虽然事实还不清楚,但是从死者的自述和聊天记录截屏可以看出,这位程序员虽然在专业方面堪称精英,但是在人际交往、社会经验上却能力堪忧。而最后导致他死亡的,除了外界因素以外,他本人处理问题的能力太弱也是不可否认的。人生是一场漫长的旅行,不是一次短跑竞赛,仅仅追求“赢在起跑线上”有什么意义呢?赢了开头不代表能赢到最后,家长和社会唯一应该做的,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让他拥有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并自己去选择未来的人生。如此,即使失败,也不会后悔。

笔者丝毫不怀疑这位爸爸对女儿的爱,但很担心他“早快好省”教育观会误导他人。现在家长的教育“军备竞赛”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人为地“打造”出一个10岁上大学的神童更是给这种焦虑“火上浇油”。现在的教育界,是最需要“平常心”的时候,就别再用“早快好省”的理论给孩子家长加压了。

练习(1)答案 1.答案 D 解析 岌岌可危:岌岌:山高陡峭,就要倒下的样子。形容非常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从长计议:慢慢儿地多加商量;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长袖善舞:比喻做事有凭借,就容易成功。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2.答案 D 解析 A项“紧迫”与“刻不容缓”语义重复,造成成分累赘,应删其一。B项语序不当,应当改为“扩大降税商品范围,扩大国内消费需求”。C项混淆概念,这段文字本来强调的是国际竞争,但中间却将国际竞争换为竞争,范围模糊,两面失衡,表意有偏差。3.答案 A 解析 “把他们引入博大精彩的世界”后面一定要接“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这两个分句之间是承接关系。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D项的排列顺序把“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与“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看成并列关系了。其实文学的第一功能就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把他们引入博大精彩的 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是文学的另一功能,两种功能是并列关系,所以A项正确。4.答案 A 解析 “改”是改任,表调动;“兼”是兼任,同时监管。

5.答案(1)留取丹心照汗青(2)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3)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6.答案(1)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2)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参考译文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夏秋之交,染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繁琐苛刻的考核程序,只要稍有不合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当时的朝臣,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瞻前顾后,迟疑不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病的方法,杨云翼回答说:“只要治疗心就可以了。如果心态平和,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 来进谏。

练习(2)答案 1.答案 A 解析 ①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在此处形容两人年终分红得当。②一挥而就:形容才思敏捷,一动笔就写成。这里形容画画,语境符合。③半途而废:做事情没有完成而终止。侧重指主观上不能坚持,主动或被迫放弃。对象不符。④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杂在一起。这里是指真假,用“鱼目混珠”较好。⑤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里:里头)。不能修饰“学习”。⑥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儿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关心。2.答案 A 解析 B项缺少主语,去掉“让”。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接受、处理和传递信息”。D项有歧义,属于“零门槛”选秀节目指的是《欢乐喜剧人》还是《中国喜剧星》,不明确。3.答案 B 解析 ③⑥衔接紧密,指的是诗的外在美,可排除D项;①谈的是诗的内在美,与③⑥相对,形成转折,可知③⑥①应排在一起,排除A项;⑤④对照,衔接紧密,由此可确定答案为B。4.答案 C 解析 古人有多种坐姿,“席坐”应指“以膝居地,小腿平置于地,臀部贴于脚后跟”。5.答案(1)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答案(1)喜好阅读野史小说的人可以在史学方面有进益,所以那些写野史小说的人一定要赞扬美好的(人和事),贬斥邪恶的(人和事)。

(2)美好的东西,能够感奋激发人美好的心灵;丑恶的东西,能够惩戒人的纵欲放荡之心。

解析(1)第一个“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喜好;第二个“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赞扬;第三个“善”,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好的(人和事)。(2)句中两个“善”,都翻译为“善良的”“美好的”。

第三篇: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旅游地理专练(含答案)

旅游地理专练1

1.[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柴旦地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拥有极为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但是该地的旅游产业才刚刚起步,还存在着很多软硬件的不足。下图大柴旦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和交通分布图。

试评价该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分析大柴旦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软硬件不足。

2.(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下图为我国某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该旅游区旅游资源的优势。并针对该旅游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提出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

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近些年,随着城市夜生活的繁荣,我国各大旅游城市越来越重视发展夜间旅游。以吴越文化为代表的杭州市是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之一,拥有西湖、钱塘江、大运河等众多旅游资源杭州市积极拓展夜间旅游,现已形成“一心二廊”(环西湖夜休闲中心、运河古风夜游长廊、钱江灯火夜游长廊)的夜休闲空间格局。

分析杭州市夜间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旅游地理专练1参考答案

1.【答案】特点: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型和永续性(非消耗性、长存性)。不足:硬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宾馆、饭店等配套接待设施不足,景区建设需要跟进。软件:观念、管理落后;服务质量尚需提高等。

【考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解析】解:旅游资源的特点一般包括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永续性和观赏性、吸引性、不可移动性和变异性等。旅游产业发展的硬件一般从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宾馆酒店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方面考虑;软件一般从旅游经营的观念理念、管理方法经验、旅游服务质量等方面考虑。大柴旦地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地理位置偏辟,环境较差,在交通、宾馆、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接待设施不足,景区基础建设需要不断改善和提高。位于青藏高原上,在旅游经营的观念、管理方面较落后,旅游服务质量尚需提高等。

2.【答案】优势:旅游资源价值独特,价值高;旅游资源类型齐全;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措施:植树种草,保护植被;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考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是我国5A级沙漠生态旅游区景观,所以该地旅游资源独特;是以干旱沙漠景观为主,旅游资源价值高;读图可知,图中反应的旅游资源有沙漠景观、古文化遗迹、水域、娱乐设施、度假等于一体,说明其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类型齐全;图中旅游景观景点相距近,说明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同时根据题干判断,该景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其气候干旱,植被稀少,绿色影观有限,所以其生态环境脆弱。对于脆弱的生态环境,要加强植树种草、保护植被等保护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还要根据旅游环境容量控制游客人数,不要超过去承载力;同时要节约用水,保护水环境。

3.【答案】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高,杭州市夜间旅游市场需求量大;居民夜间闲暇时间较充足;

杭州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旅游接待能力强;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好;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夜间游览价值大;科技发展,夜间灯光景观呈现效果好,吸引力强;夜间旅游可避开白天旅游竞争,错峰发展;政府的大力支持

【考点】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解析】杭州市夜间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可以从市场、居民的作息时间、交通、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知名度、吸引力、错峰发展和政府支持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市场来看,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居民收入水平高,城市夜生活繁荣,杭州市夜间旅游市场需求量大。从居民的作息时间来看,居民夜间闲暇时间较充足。从交通条件来看,杭州市地处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从旅游资源来看,杭州市是我国主要旅游城市之一,拥有西湖、钱塘江、大运河等众多旅游资源,地域组合好;旅游资源知名度高,夜间游览价值大。从吸引力来看,夜间灯光景观呈现效果好,吸引力强。从错峰发展来看,夜间旅游可避开白天旅游竞争,错峰发展。此外,还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等。

旅游地理专练2

1.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据泰国旅游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有875万中国游客游览泰国,同比上涨10.34%。而泰国外交部预测,2018年将有980万中国游客赴泰,同比增长将达11.5%。数据显示,前往泰国游览的游客中有60~70%为自由行,只有30~40%为跟团旅游。

材料二

据泰国《曼谷邮报》2018年2月20日报道,泰国旅游局近期已提议让泰国海军方面开放军事设施,以吸引来自中国的游客参观。未来,更多能显示泰国个性的旅游景点都将会对中国市场开放。

(1)泰国采取措施吸引中国游客的原因有哪些?(4分)

(2)泰国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带来哪些积极影响?(4分)

(3)“自由行”旅游是最为时尚的旅游方式,这综合了组团出游的低花费和自助游的自由、随意性,因此自从面世以来日益受到现代旅游者的青睐。“自由行”旅游在我国迅速兴起的原因是

。(2分)

A.经济收入的差别不断增大

B.旅游业中介服务机构日渐衰落

C.交通的发展及休闲时间的增多

D.新的旅游景点不断增多

(4)赴泰国游,对我国旅游者的重要意义有()(2分)

A.丰富和积累文化知识

B.扩大就业机会

C.促进环境保护

D.促进经济发展

2.华山、黄山、西湖均为我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欣赏。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材料二

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赞黄山“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图为“背箱书童”景观图。

材料三

“断桥残雪”“平湖秋月”是西湖十景之二。

(1)华山位于我国地势的阶梯,“华山天下险”是描述自然景观的美,华山是断块山(属于地垒成山),因此它有很高的价值。

(2)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欣赏“背箱书童”应,并。

(3)“断桥残雪”景观只能在积雪半融时才能领略到,欣赏“断桥残雪”时最重要的是。

(4)欣赏图中“平湖秋月”中的“月”时应该

(填“平”、“俯”、“远眺”、“仰”)视。

3.黄山,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千姿百态;烟云翻飞飘渺,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惟妙惟肖;温泉终年喷涌,五色无嗅,可饮可浴。

(1)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江南丘陵,地处我国地势的第_____级阶梯,由________岩构成,植被类型主要是

。(填自然带名称)

(2)山“四绝”中,属于气象与气候景观的是___________。从旅游资源的类型来看,黄山

属于__________景观。

(3)若想观赏到变幻莫测的“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_______,最佳天气是_______。

(4)简述在规划黄山旅游活动的规模时应注意的问题。(4分)

(5)请对黄山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评价。(6分)

旅游地理专练2参考答案

1.(1)泰国距离中国近,中国是泰国主要的客源地;中国是人口大国,外出旅游的游客人数多;中国经济发展快,居民收入高,外出机会多。(任答2点,4分)

(2)增加外汇收入;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任答2点,4分)

(3)C(2分)

(4)A(2分)

2.(1)二

美学

科学(6分)

(2)选择特定观赏点(2分)

发挥想象(2分)

(3)把握观赏时机(2分)

(4)仰(2分)

3.⑴

花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云海

自然和文化景观

(3

夏季

雨过天晴

(4)制旅游规模;严禁建造各种破坏自然景观的设施。

(5)黄山的旅游资源质量高(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非凡性)和地域组合状况好(景观具有多样性);黄山靠近长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较近),客源市场充足;黄山交通位置优越且交通日益发达便捷;黄山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好。(任答3点)

旅游地理专练3

1(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地旅游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典型的自然性或原始性而著称,如处于板块交界附近的南迦巴瓦峰(西藏)、贡嘎山(四川)、珠穆朗玛峰(西藏)、梅里雪山(云南)、冈仁波齐峰(西藏)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名山,其高大的山峰、茫茫的冰川、幽深的峡谷及多变的气候和丰富的生物景观受到旅游者的追捧。但由于这些山地资源的开发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前往的探险者较多,而普通的旅游者却很少。

我国西南地区山地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根据材料简析制约其开发的主要因素。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涵养水源离不开植被的功能,高寒草甸生态环境系统(左图)是三江源区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上个世纪80年代,该区草地生态环境退化严重,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枯落物、覆盖度多个层次对水循环产生影响,进而重新分配降水资源,影响草地的水文生态环境。近十多年来,国家在三江源地区投入100余亿元用于生态保护修复,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境内草地、林地长势趋好,植被盖度稳步增长。

材料二

稻城、亚丁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横断山脉东侧,属甘孜藏族自治州。这里有超越你想象的辽阔的地域、绵延的山脉、丰腴的草场、清澈的溪流、圣洁的雪山和热情质朴的康巴人,是国内背包客心目中的圣地。下图示意稻城自驾游景点、山峰雪峰与道路分布(右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枯落物、覆盖度对水循环环节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说明成都和昆明的游客喜欢自驾前往稻城、亚丁旅游的原因。

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九仙山风景区地处福建省泉州市,景区面积约3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658米,是闽南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活动重要场所之一。每年的1-2月份和5-10月份为九仙山风景区的传统旅游旺季,也是雷暴、暴雨、大风、大雾、低温等气象灾害的多发期,对游客人身安全及景区旅游设施均产生了较大危害。为了降低气象灾害对游客及景区旅游设施的危害,请简述九仙山风景区应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喜马拉雅山和众多山脉交汇复合的地区,区内地形主要是高山峡谷、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湖盆。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水汽通道的影响,年降水量可达1000m左右,加上高山峡谷的作用,山地垂直自然带十分丰富,被誉为是“西藏的江南”。这里动植物、菌类丰富;拥有独具特色的冰川,有易贡湖、然鸟湖等众多迷人的盆地湖泊,是最洁净最优美的地区。这里还是我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察隅的僜人,都是大峡谷特有的少数民族,其民居独特。

据材料,说明当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并分析在当地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5[地理一选修3:旅游地理]

2020年9月9日,来自长三角地区的360佘位游客乘坐“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客源援藏专列”抵达拉萨,开启了高原之旅。“三区”是西藏自治区、青川镇甘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三州”是指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这些地方都是深度贫困区.但旅游资源富集,其独特性和差异性对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1)说出三区三州具有独特性的人文旅游资源。

(2)分析旅游大环线的推出对三区三州脱贫致富的积极意义。

旅游地理专练3参考答案

1.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旅游者可进入性差(或进入成本高);距主要客源市场(我国东部、欧美地区)较远,游客数量有限:西南地区经济不发达,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差;地处高寒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旅游者身体、心理素质及经济条件要求高。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条件、交通、市场、基础设施等因素进行分析。注意题目中,要分析影响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利因素。

【详解】西南地区,位置偏僻,由于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且离东部、欧美地区的客源地较远。西南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且当地地处高海拔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对旅游者身体、心理素质和经济条件都有一定的要求。

2.(1)①草地生态退化,植被冠层减少,使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功能减弱;②枯落物数量减少,使地表水蒸发量加剧;③枯落物数量减少,使地表径流的流速加快;④枯落物数量减少,导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减少了地下径流;⑤植被覆盖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⑥植被覆盖度降低,使地表径流速度加快。

(2)①稻城、亚丁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②景观地域组合好,集群性好;③景区知名度高,自驾游性价比高;④各个景区有直达公路连通,交通便利;⑤景区基础设施完善,接待能力强;⑥成都、昆明与稻城、亚丁距离适中,适合自驾出游。

【分析】本题考查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枯落物、覆盖度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和旅游资源的评价。

【详解】(1)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植物蒸腾等,而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区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涵养水源,涵养水源离不开植被的功能,可以从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枯落物、覆盖度进行分析即可。退化的高寒草甸植被冠层减少,即草地生态退化,植被冠层减少,使植被截留大气降水功能减弱;枯枝落物数量减少,覆盖率降低,使地表水蒸发量加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使地表径流的流速加快,进而导致下渗量减少,减少了地下径流;植被覆盖度降低,蒸腾作用减弱。

(2)由材料可知该地有辽阔的地域、绵延的山脉雪山、丰腴的草场、清澈的溪流和热情的康巴人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且地域组合好,集群性好;国内背包客心目中的圣地,知名度高;由图可知,该地距离程度昆明距离适中,适合自驾游,且经济节省费用,沿途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可以作为中转休息场所;各个景区有直达公路连通,公路交通便利。

3.加强对旅游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灾害天气时控制游客数量;在灾害多发区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在景区热门景点、游客密集区建立应急避难场所;提高景区内各种旅游设施的坚固程度;配备各种抗灾设备,提高突发应急能力。

【分析】本题以气象灾害对游客危害为切入点,考查旅游开发等相关知识,侧重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等,也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进行了考查。

【详解】加强对旅游气象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及进发布相关信息,灾害天气时控制游客数量,防止意外发生;在灾害多发区设置相应的警示标志,避免不必要的危害发生;天气是多变的,在景区热门景点、游客密集区建立应急避难场所,应对突发事件;提高景区内各种旅游设施的坚固程度,防止大风等气象灾害对设施造成破坏而造成对游客的伤害;配备各种抗灾设备,提高突发应急能力,把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4.自然景观:独特的山光水色,高原峡谷的风云变化,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冰川等;人文景观: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野生动物侵袭;高寒缺氧;多变的天气。

【分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和旅游规划。

【详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包括自然影响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是喜马拉雅山和众多山脉交汇复合的地区,区内地形主要是高山峡谷、河谷平原、山间盆地和湖盆,独特的山光水色,受雅鲁藏布江大拐弯水汽通道的影响,高原峡谷的风云变化,山地垂直自然带十分丰富,被誉为是“西藏的江南”,丰富的生物资源,独特的冰川等;人文景观:我国最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墨脱的门巴族、珞巴族、察隅的僜人,都是大峡谷特有的少数民族,其民居独特,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独具特色的文化、建筑等。

地处板块交界处,且降水丰富,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原始环境,多野生动物侵袭;青藏高原地区,高寒缺氧;地形影响,天气多变。

5.(1)少数民族风情、多元的民族历史文化名胜。

(2)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增加就业机会,安置闲散劳动力,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

【分析】本题考查旅游资源极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详解】(1)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独特性决定了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信仰及历史的独特性。由材料可知“三区三州”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多元的民族历史文化名胜。

(2)旅游大环线的推出对三区三州脱贫致富的积极意义主要为经济意义:可以促进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政府税收;为当地的闲散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了其就业机会,提高了经济收入水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

第四篇:2018年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组合练

2018年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基础组合练(4)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与做人一样,李天来对待试验同样谨小慎微。他说:“试验处理获得的数据是要用来指导生产的,不能有‘差不多’等情况出现。”

②我国反导技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与美国的反导技术相提并论。未来我国的反导系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

③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IBM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

④豪斯德尔集成墙板,以其对市场独到的见解和对欧洲家居装饰市场的潮流把握,将环保、时尚、实用集于一种产品之上,投资者趋之若鹜。

⑤“人命至重,有贵千金”,在突发疾病、意外伤害面前,分分秒秒都生死攸关。救人性命是人的本能,但人们又常常会束手待毙。

⑥美术设计是仁者见仁的事,不可能强求同一标准,美学本身没有同一标准,浙江大学对校门设计的不同意见不妨择其善者而从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⑥ 答案 D

解析 ①谨小慎微:对琐细的事情过分小心谨慎,以致流于畏缩。不合语境,应改为形容办事认真的“一丝不苟”。②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使用正确。③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使用正确。④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含贬义)。褒贬误用。⑤束手待毙: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危险或困难,不积极想办法解决,却坐着等死或等待失败。不合语境,应改为“有心无力”。⑥仁者见仁:指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使用正确。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0月16日中国台风网报道,预计,“莎莉嘉”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即将于今天上午进入南海东部海面。进入南海后,“莎莉嘉”将再次加强,并逐渐向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靠近。

B.去年“双十一”,淘宝24小时便创造出571亿多的成交额。在电子商务的攻势下,每年“双十一”已经由光棍节脱胎换骨,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

C.北京时间10月17日7时30分,搭载着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一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点火升空。神舟十一号飞行员是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景海鹏担任指令长。

D.有人批评“汉字听写大会”听写的字词古怪生僻,有故意刁难人之嫌,但更多的人则赞扬这种比赛有助于拯救汉字于危机之中,弘扬中华文化。

答案 D 解析 A项句意不明,“海南岛和广东的东南部沿海”有歧义。B项成分残缺,应改为“变成了全民狂欢的购物节”。C项句式杂糅,应改为“飞行员是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或“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组成”。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的体质需要锻炼,①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②不管是在野外劳动③在厂房的工业劳动,对脑力劳动都是一种调剂。④多数学生劳动回来,都变得更健康了。⑤不锻炼身体,⑥课堂上学得很多,将来也未必有大的作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可是 或者 不过 所以即使 B 而 因为 或者 可是 可见而 C 因为 还是 所以 如果即使 D 而 可是 还是 所以 不过而 答案 C

解析 整个语段是个议论性语段,其论点就是第一句话。首句论点与后面的成分之间是因果关系,据此可以排除AD两项。根据“不管是”可以断定第二个空应填“还是”,而排除带有“或者”的AB两项。第四个空前后是因果关系,由此可以排除表示转折关系的AB两项。第五个空之后是假设论证。据此可以排除ABD三项。最后两个分句子之间是假设关系,因此可以排除BD两项。

二、古代文化知识

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和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答案 C

解析 “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三、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要牢记历史的教训,“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庄子·逍遥游》中,上承对蝉和斑鸠嘲笑大鹏的叙写,下启对朝菌、寒蝉等的论说的句子是“

,”。

(3),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答案(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小知不及大知 小年不及大年(3)庄生晓梦迷蝴蝶

四、文言语段翻译

6.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乾祐中,命赐潞帅常遇生辰礼币。遇,周祖之外兄弟也。时周祖镇邺,被谗,族其家。永德在潞州,闻有密诏授遇,永德探知其意,谓遇曰:“得非莅杀永德耶?永德即死无怨,恐累君侯家耳。”遇愕然曰:“何谓也?”永德曰:“奸邪蠹政,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遇以为然,止令壮士严卫,然所以馈之甚厚。亲问之曰:“君视丈人事得成否?”永德曰:“殆必成。”未几,周祖使至,遇贺且谢曰:“老夫几误大事。”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引契丹来侵。世宗亲征,战于高平,大将樊爱能、何徽方战退衄。时太祖与永德各领牙兵二千,永德部下善左射,太祖与永德厉兵分进,大捷,降崇军七千余众。及驻上党,世宗昼卧帐中,召永德语曰:“前日高平之战,主将殊不用命,樊爱能而下,吾将案之以法。”永德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世宗掷枕于地,大呼称善。翌日,诛二将以徇,军威大振。(选自《宋史·张永德传》)

(1)郭公誓清君侧,愿且以永德属吏,事成足以为德,不成死未晚。译文:

(2)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译文:

答案(1)郭公发誓清除君王身边的奸臣,希望您暂且把我交给下面的官吏,事情成功了,足以为恩德,如果事情失败了,到时您再杀我也不迟。(关键词:“愿”“且”“属”)

(2)陛下想要固守封疆就算了,(但是)如果一定要开疆拓土,威加四海,就应该严加惩罚他们的过失。(关键词:“则已”“痛惩”“失”)

参考译文

张永德字抱一,并州阳曲人。乾祐年间,朝廷命令赏赐潞帅常遇生日贺礼。常遇,是周祖的表兄弟。当时,周祖镇守邺城,被人进谗言,家族被诛灭。张永德在潞州,听说有密诏授予常遇,张永德打探得知他的意图,对常遇说:“难道不是来杀我的吗?我就是死也没有怨言,只是怕连累了君侯您家罢了。”常遇吃惊地说:“这是什么意思?”张永德说:“奸邪败坏政治,郭公发誓清除君王身边的奸臣,希望您暂且把我交给下面的官吏,事情成功了,足以为恩德,如果事情失败了,到时您再杀我也不迟。”常遇认为张永德说得对,只下令让手下严密守卫,然而馈赠的食物很丰厚。常遇亲自问他说:“你看你丈人的事能成功吗?”张永德说:“恐怕一定能成功。”不久,周祖的使者到达,常遇向张永德道贺并道歉说:“老夫差点耽误了大事。”

显德元年,并州刘崇带领契丹军队前来侵犯。周世宗(柴荣)亲自出征,在高平与敌军交战,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退缩。当时太祖和张永德各率领士兵两千人,张永德的部下善于从左边攻击,太祖与张永德厉兵秣马分头进攻,取得大捷,俘获刘崇士兵七千多人。等到驻军上党,世宗白天躺在帐中,召张永德前来说:“前日高平一战,主将毫不效命,樊爱能以下,我将依法追究。”张永德说:“陛下想要固守封疆就算了,(但是)如果一定要开疆拓土,威加四海,就应该严加惩罚他们的过失。”世宗把枕头摔在地上,大声称好。第二天,诛杀了(樊爱能、何徽)两员大将以示众人,军威大振。

五、作文审题练(漫画作文)

1.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审题提示 阅读漫画材料,首先要注意两类人:一类是天上飞的两个获得“高考加分”的考生,另一类是地上跑的两个大汗淋漓的考生。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两类人的命运和待遇截然不同。接着,我们通过追问寻找答案:同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观察漫画不难发现,两位考生获得加分腾空而起,靠的是权力和金钱。至此,漫画的寓意已经非常明显:从表面上看,这幅漫画反映了高考加分的不公平现象;深层剖析,它反映的是权力腐败和金钱万能的社会现实。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立意:(1)遏制权力腐败。(2)维护公平正义。(3)做到资源共享。(4)加强舆论监督。

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 审题提示 材料由四幅漫画组成,漫画的主角都是同一个人,区别是人物处在不同的环境里且想法各不相同。这四幅漫画又可分为两大部分,前三幅表示“不错”的漫画为一个整体,最后一幅漫画独立。具体分析可知,前三幅漫画中的“一辈子活在树上”“一辈子活在坑里”“一辈子活在水里”都是人物自己的选择,是“不错”的;而最后一幅漫画中的“一辈子只能活在父母期望里”则是人物所不能接受的。据此,可从三个角度分析立意:①从前三幅漫画的角度看,可以写只要自己乐意,在任何地方、任何岗位上都会获得幸福。②从最后一幅漫画的角度看,可以写父母过高的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压力,或者更深入一点去写期望和目标会压垮人这类的立意。③也可以利用材料的对比性来综合立意: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是最痛苦的;要主宰自己的命运。

素材:

根据《2016年宁夏银川中考加分政策》,凡来银川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的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参加录取,每个分数段为10分。说实话,这样颇具“地方特色”的中考加分,恐怕会让许多人不淡定,因为对有钱投资的企业家的“富二代”来说,他们或许占尽了加分政策的便宜。

银川相关部门出台此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鼓励企业家多来银川投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细想想,凭什么将地方经济的发展与中考政策挂钩?中考加分,不管是政策类还是鼓励类,加分的初衷都是为了优待特定人群,弥补中招制度的某些缺陷,背后蕴含了教育公平,但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事实面前,一些加分项目反而有可能为考场外的较量打开“豁口”。

加分本身没错,因材施教、因人制宜,这是契合教育规律的事。深究起来,琳琅满目的加分政策的初心恰恰是为了弥补“一根分数线到底”的野蛮与不公平,也为不少特长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但是,加分政策一旦被玩坏,有比没有更叫人愤懑。任性加分,让人不淡定。打着教育公平的旗号,却又在教育公平上“薅羊毛”,跑偏的地方加分政策在制造舆论槽点的同时,也带来新的公平隐忧。在代际公平的路上,五花八门的加分政策确实该清理门户了,中考加分政策“瘦身”后,“不拘一格选人才”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第五篇:2010高考语文一轮文学类散文阅读复习

2010高考语文一轮文学类散文阅读复习

第十六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明确要求:“了解散文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选材上看,考试大纲明确了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类型及顺序,即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由此可以看出,小说、散文仍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热点体裁。从作品出处看,地方特色、名家名作仍是选文的重要方向。从考查内容看,试题对文学类文本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了考生的创意解读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的还间接考查了学生的写作分析能力。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现代文阅读”中,要求学生“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并提出“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三项九条具体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属文学作品阅读,高考测试除了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外,还要考查学生初步鉴赏评价的能力。

“理解”和“分析综合”包括七条具体要求,是阅读方面基本的能力要求,能力层级分别属于B级和C级。而“鉴赏评价”包括两条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能对所给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这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较高的一种能力要求,能力层次属于E级。学生明确了以上这些要求,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就应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拓展散文阅读,有意识地提高“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和哲理)

纵观09年高考试卷考查到散文的试卷有:全国卷1、2、北京卷、天津卷、江苏卷、江西卷、山东卷、重庆卷、湖北卷、湖南卷、上海卷、广东卷,共12套,可见,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一、(全国卷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彩色的荒漠

从库尔勒出城不久,车子就离开国道,进入石油公路。新修的石油公路,像一支黑亮的箭镞,直直地射向前方。前方,是茫茫的戈壁,是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举世闻名的西气东送的第一口气井。车子全速奔驰在戈壁上。在我们的视野里,地平线的远处,是无遮无拦的穹窿和淡淡升腾着的云朵。开阔的戈壁,像是一方棋盘,偶尔看见一团两团圆圆的草棵,像是刻意摆下的一局残棋。生存与死亡,在这里艰难地进行命运的博弈。我们来到这里时,已是深秋时节,灰色,到处是灰色。

沿着公路,我们向塔中油田进发。这条路将劈开塔克拉玛干沙漠直通塔里木盆地的中心。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塔里木河是一条河岸散乱的河流,夏季过去,汹涌的河水已变得平静和细瘦。河的两岸,是密密麻麻的胡杨树林。这些树,多数已经飘落了黄色的叶子,呈现出一种刚劲和苍凉。车子向前,茂密的树林,渐次变得稀疏。树的脚下,已经薄薄厚厚的铺上一片黄沙。独立的树木,有的如石雕,有的如铜铸;虽然,它们也许已经死去,年复一年的风沙,折断了树枝,剥开了树皮,可是树的残干依然挺立,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向天空和大地顽强地倾诉着它们的意志和信念。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和我一样,石油工人们也喜欢胡杨树,曾经为了保护26棵胡杨,他们7次挪动井位,多花费了200万元人民币。渐行渐远,塔里木河水显然已无力哺育这些植物,塔克拉玛干高大的沙丘,已愈来愈稠密地拥挤在道路的两边。

可是,这一条沙漠公路却宽阔、平坦,不逊于我在内地看到的任何一条道路。笔直的道路随沙丘的起伏,上上下下。炎夏地表温度可以达到60℃—70℃。你尽可以想象炎热、干燥、漠风会怎样折磨工人们的血肉之躯;但你无法想象,他们以怎样的智慧固定流沙,夯实路基,让这路像与生俱来地生长在沙漠中一样。

翻过几座沙山,眼前一亮,只见一片银灰色的油罐塔高耸,巨大的弯弯折折的银灰色管道在塔间穿绕;还有一些雄伟的建筑和这些油塔管道比肩而立。阳光下,银色、金色、棕色,各种由建筑物放射出的光芒,让人顿时抖落了长途奔驰的困倦与疲惫。塔中油田到了。仰望那些建筑,那一瞬,脑海突然闪现出唐僧师徒历尽波折,看到了西天胜景时的那番惊讶和喜悦。明知一切都是真实的,你有时还不得不问自己:这会不会是幻觉?

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那是一种让人肃然起敬的颜色。红帽、红衣、红裤,有如朝霞,有如春花。更似共和国飘扬的旗臶。照耀着这一片沙漠。在油田,我看到最显眼、最有气势的两句话:“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这话被写在墙壁上,刻在石头上,嵌在沙丘上。是心声,也是写照;是鼓动,更是诺言。我们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送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和沙漠地貌截然不同,这里是犬牙交错、怪石林立的雅丹地貌。没有路,钻井的迁移甚至不得不动用直升机。石油工人硬是在这乱石中,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当我把耳朵贴近输气管道,听见丝丝的天然气奔走的急促喘息声,那一刻,真有点让人激动。它们翻山越岭,渡江跨河,要到数千里之遥的上海、北京。那一刻,我真想让北京的亲友知道,当你们为做午餐轻轻转动天然气灶的开关旋钮时,我能听见那清脆快活的声音,我的心跳正激荡在这离你们遥远而又亲近的地方。

虽说是深秋,草木尽枯,但我却看到了荒漠里最令人难忘的色彩。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答:第一问: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

第二问: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解析:

(一)第一问筛选整合信息,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二)第二问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15.(4分)

(1)我喜欢这些树,视它们为上天兆示给人类的精神榜样。

答:恶劣环境中的胡杨树,仿佛被上天赋予了顽强的意志和信念,具有吸引人的力量。(2)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答:尽管沙漠是荒凉和单调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劳动让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为什么说,在他所看到的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工装的红色?(6分)

答:①相比荒漠和油田建筑的色彩而言,石油工人工装的红色显得更加耀眼夺目;②工装的红色如花如霞,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美好心灵的赞颂和敬仰;③工装的红色如共和国旗臶的颜色,寄托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答:第一问:

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二、(全国卷2)(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岳桦

任林举

第一次去长白山,是1995年的夏天。也只有从那时起,才知道岳桦是一种树的名字。那是一种只在长白山上才有的树。

那时的长白山,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所以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景点”,许多人去长白山,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去看天池。我们大概也是那个样子,所以一爬上汽车,人们的心和飞旋的汽车轮就达成高度的默契,一路盘旋而上,直奔峰顶。尽管一路上的好花、好树、好景色层出不穷,似乎都与我们无关。过后,当我重新翻阅那天的记忆时,除太阳未出时的美人松剪影和最后的那泓天池水还算清晰,中间大部分片段都是些红绿交错、模模糊糊的虚影,如一张张焦距没有对准的照片。

只有那些岳桦树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个意外,也是一个惊奇。

接近山顶时,我无意地将疲惫的目光从嘈杂的人群转向车外,突然,我感觉到,有什么我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那些树,纷纷地沿着山体将身躯匍伏下去,并在斜上方把树梢吃力地翘起。在透明的,微微颤抖的空气里,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这些树的名字,就叫做岳桦。

本来,树与树并立于一处时应该叫做林或森林,但许许多多的岳桦树并存一处时,我们却无法以“林”这个象形字来定义这个集体。因为它们并不是站立,而是匍伏,象一些藏在掩体下准备冲锋或被火力压制于某一高地之下的士兵那样,集体卧伏于长白山靠近天池的北坡。如果非给它们一个词汇不可的话,或许叫做“阵”及“阵营”更合适一些。那么,构成这个巨大阵营的,到底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它们到底肩负着怎样的使命?

我不知道白桦和岳桦在血缘上有什么联系,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同一种植物,但我坚信,它们彼此是迥然不同的,就算当初它们的生命基因都来自同一课白桦树上的同一颗种籽。白桦树生在山下,与溪水、红枫相伴,过着养尊处优、风流浪漫的日子,风来起舞,雨来婆娑,春天一顶翠绿的冠,秋日满头金色的发,享尽人间的艳羡,占尽色彩的风流,如幸运的富家子弟,如万人追捧的明星。而岳桦却命里注定地难逃绝境,放眼身前身后的路,回首一生的境遇,却是道不尽的苍茫、苍凉与苍桑。

有人断言:“性格决定命运”。暂不说这句话用预人是否准确,但用到树上,肯定是不准确的,实在讲,应该是命运决定了性格。岳桦,之所以看起来倔强而壮烈,正是由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残酷。

想当初,所有的桦都是长白森林里白衣白马的少年,峰顶谷底任由驰骋。后来,那场声势浩大的火山喷发,将所有的树逼下峰顶,就在向下奔逃的过程中,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前边已经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每一种树都沿着山坡占据了自己的有利地形,没有了空间,没有了去路;而后面,却是火山爆发后留下的遍地疮痍与废墟,以及高海拔的寒冷,但那里却有着绝地求生的巨大空间,尽管那里有风,有雪,有雷电,有滚烫的岩石和冰冷的水,最后,它们还是选择了调头向上。

一旦选择了返身向上,桦就变成了岳桦。而今,不管我们把怎样的情感与心愿给予岳桦,岳桦也不可能变成那些明快而轻松的白桦了,如同山下的白桦永远也不能够站到它们这个高度一样,它们再也不可能回到最初的平凡与平淡。因为从白桦到岳桦,作为一种树已经完成了对树本身或者对森林的超越,它们的生命已经发生了某种质变。而今,与山中的那些树相比,它们看起来却更像一场风;与那些各种形态的物质存在比,岳桦更像一种抽象的精神。(有删节)

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上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答案: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解析:考查行文思路结构,注意,把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结合回答,解题提示: 答“用意”可从三方面考虑:内容上,为表达某种意思;结构上,为铺垫照应、推动行文发展;艺术手法上,为更加强烈突出,富于表现力。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

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16.作者坚信岳桦与白桦是迥然不同的,他的主要理由是什么?请根据文意作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它们的命运不同:白桦生长在山下,养尊处优,而岳桦生长在山上,身处绝境;②它们的形态不同:白桦挺拔明快,而岳桦身躯匍匐;③它们性格不同:白桦风流浪漫,而岳桦倔强壮烈。

解析: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策略:■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论题、论点(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特点)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

■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属”; 相并关系取其”和”; 主次关系(偏正关系)取其”主”。■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语言组织方法主要有:(1)采用摘句法: 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2)采用合并法:

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3)采用提炼法: 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分析语句间的关系,把握其内容的重点,选择主要内容;

17.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表现岳桦?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第一问:拟人、比喻 第二问:

①通过拟人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由谷底到峰顶、由平凡到卓越的过程更加生动形象;②通过比喻的手法,可以使岳桦的内在气质得以揭示和提升。

解析: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提示:思路:判断手法,文中具体语句,表达效果。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果。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因此,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入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而读懂作者的感悟,领会文章的主旨。高考试卷中的散文阅读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命题。

2、深入分析文章的思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散文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在作品中的,作品的结构就是它的思路的具体展现。高考试题常常通过对作品的结构进行设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路的把握能力。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更要把握文章的脉络。

3、仔细品味散文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描写细腻,表达深刻,内涵丰富。高考散文阅读命题有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对散文中负载信息量大、内容含蓄、意义深刻、表现力强的语言进行鉴赏。鉴赏散文的语言,只有联系文章的主旨,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语境,细加品味、揣摩,才能正确理解其中的含义。这也是阅读散文的基础。

4、正确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

散文的写作,一般都很讲究表现手法的恰当运用,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烘托对比、虚实相生、象征手法、修辞技法等等,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常使作品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高考试题通过对这些技巧的鉴赏,可以直接透视学生的阅读品位。所以,阅读散文还要注意鉴赏常见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5、精心组织符合要求的答案。

高考散文阅读试题,一直以主观性测试为主,题型基本不变,每年只在所考查的知识点上略有不同。从试题的要求和要求回答的问题看,难度在逐步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数问题的答案在原文中都有照应、有暗示,甚至直接暗示。这就告诉我们,回答问题要善于从原文中抽取关键语句,并根据题目要求进行适当整合,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精练确切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解题方法点拨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类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答题步骤为:

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

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

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

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

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

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

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

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

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答题思路】

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

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

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答题思路】

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臵,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

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二)“表达技巧”鉴赏

1.从审题入手,善于从题干及选项中获得答题的信息

要善于揣摩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准确地找到答题的切入口,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区间。

在题干中,常常会指明问题的区间和考查目的及要求。这时,我们可以借助平时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很快找到答题的切入口。

阅读解题的核心是“提取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表现在文章的内容上,还表现在试题题干上,充分发掘题干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从中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是正确解题的重要途径。

2.掌握答题技巧,从内容上把握答题的要领

认真审题,明确答题方向,这仅仅是答好题的必要前提。要进一步找准答题的信息区间,筛选并整合答题的内容,还需学会答题技巧,善于借助原文内容,把握答题的要领。

命题所涉及到的信息区间,它可以是一个小节,可以是两个小节,也可以散见于全文的相关区域。“概括”就是根据命题要求,运用求同思维从不同的信息区间,抽象出相同点。这是一个分析综合的过程。有些考生由于寻找相关信息的失误,而导致概括的内容完全脱离命题的要求;由于运用概括方法的不当,而导致概括的内容舍本逐末,或不够全面。由此可见,掌握准确寻找相关信息的方法,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在概括中注意到概括角度的一致性、涵盖内容的全面性,就能减少答题的失误。

解答表达技巧类试题时,一般要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虑,侧重内容的一般是证明观点,或者增强表达效果,侧重形式的一般是使用什么手法和表现方法?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具体,不要笼统地贴标签。

3.语言的运用,力求准确、精练、概括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以主观表述题为主要的考查形式,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题目,所以如何组织好答题的语言,把筛选整合好的内容准确、精练、概括地表述出来,就显得非常重要。

①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组织答案。

一般来说,答案所涉及到的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就能“抠”出答案来。当然找出的词语、句子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需经过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比较接近标准答案。②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从适宜的角度作答。

即:怎么问就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有时在原文摘取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能从命题者所“问”的角度作答,如果直接使用会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定要紧扣题目的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排列组合,特别注意用句式的变换来重组,使之成为与命题提问角度相契合的答案。③ 语言表述力求精练。

这对于受字数限制的表述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高度概括的题目,当我们筛选整合好文中的相关信息之后,要把具体、形象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的语言;对于解释、阐述、评价性的题目,我们可删去描述性的修饰语、较长的限制语,或合并同类项,或改字缩词,或使用指代词,使语言的表述高度浓缩,以符合题目的要求。顺便提醒,对于不受字数限制的题目,不妨多答些(不能过份),在踩“点”给分的批阅方式中才能避免吃亏。

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首先必须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语汇、句段、结构、章法。其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表述能力,懂得一定的写作技法。再次是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想象能力和归纳能力,能根据整体阅读的原则,综合运用各种文学知识去分析评判作品的相关内容。同学们只要认真训练,是一定能提高解题能力的。

(三)“表达作用题”类

1、人称表达类

可以针对某一人称的运用命题,也可以针对行文中人称的变化命题,或者针对称谓的变化命题。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

第二人称

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2、修辞方法类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这类语句作用题,首先要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在答题时点名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答题时,要明确每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所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表如下: 比喻

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 夸张

表达感情更强烈 拟人

表达亲切,有情趣 对偶

整齐,有节奏感 排比

一气呵成,突出强调

反复

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反问

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 设问

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如下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表达方式

主要作用

肖像描写

以形传神

工笔细描

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 动作描写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细节描写

准确传神鲜明

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插叙

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心理描写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倒叙

设臵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景物描写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题旨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寓情于景,物事含蓄

(3)确定所指定语段运用何种表达方式,结合文章具体分析。

4、行文段落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臵。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表: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或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3)结合段落位臵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回答。如前例答为:①照应开头,呼应前文;②深化主旨,说明恩师高尚的品德将代代相传。

5、表现手法类 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如下表:

象征

引申事理,含蓄形象鲜明 衬托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特点 扬抑

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渲染

为行文设臵铺垫,营造氛围 对比

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以小见大

小中见大,表现人、事(3)明确所用表现手法并结合文句内容作答。

6、物象类

(1)宜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思考。对文章结构具体的思考角度如下:

结构

开头结尾的谋划

详略主次的安排

行文线索的贯穿

过渡照应的勾连

伏笔悬念的设臵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思考角度:

①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 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

鲁迅:观察冷峻,讽刺辛辣,批判严峻。巴金:真挚朴实,富有激情,寓深刻于平淡。季羡林:“形式似散,经营惨淡”,本色天然,朴实无华,小中见大。

冰心:清婉明丽。

秦牧:知识丰富,观察细致,构思精巧,文采精丽。

李乐薇:写景优美,诗情画意,超凡脱俗。

林清玄:恬淡自然,蕴涵哲理;醇厚浪漫,宽容博爱;朴素浅易。

贾平凹:清淡古雅。

毕淑敏:比喻形象,文笔流畅,情感真实,富含哲理。史铁生:沧桑内敛。

余秋雨:语言通俗,散文小说化;篇幅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7分)春联儿 叶圣陶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注]。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教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老俞推车,一路跟你谈话。他原籍眉州,苏东坡的家乡,五世祖放过道台,只因家道不好,到他手里流落到成都。他在队伍上当过差,到过雅州跟打箭炉。他做过庄稼,利息薄,不够一家子吃的,把田退了,跟小儿子各推一挂鸡公车为生。大儿子在前方打国仗,由二等兵升到了排长,隔个把月二十来天就来封信,封封都是航空挂。他记不清那些时时改变的地名,往往说:“他又调动了,调到什么地方——他信封上写得清清楚楚,下一回告诉你老师吧。”

约莫有三四回出城没遇见老俞。听旁的车夫说,老俞的小儿子胸口害了外症,他娘听信邻舍人家的话,没让老俞知道请医生给开了刀,不上三天就死了,老俞哭得好伤心,哭一阵子跟他老婆拼一阵子命。哭了大半天才想起收拾他儿子,把两口猪卖了买棺材。那两口猪本来打算腊月间卖,有了这本钱,他就可以做些小买卖,不再推鸡公车,如今可不成了。

一天,我又坐老俞的车。看他那模样儿,上下眼皮红红的,似乎喝过几两白干酒,颧骨以下的面颊全陷了进去,左边陷进更深,嘴就见得歪了。他改变了往常的习惯,只顾推车,不开口说话,呼呼的喘息越来越粗,我的胸口也仿佛感到压迫。

“老师,我在这儿想,通常说因果报应,到底有没有的?”他终于开口了。

我知道他说这个话的所以然,回答他说有或者没有,一样地嫌罗嗦,就含糊其辞应接道,“有人说有的,我也不大清楚。”

“有的吗?我自己摸摸心,考问自己,没占过人家的便宜,没糟蹋过老天爷生下来的东西,连小鸡儿也没踩死过一只,为什么处罚我这样地凶?老师,你看见的,长得结实干得活儿的一个孩儿,一下子没有了!莫非我干了什么恶事,自己不知道?我不知道,可以显个神通告诉我,不能马上处罚我!”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这跟《伯夷列传》里的“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倘所谓天道是耶非耶?”是同类的调子,我想,我不敢多问,随口地说,“你把他埋了?”

“埋了,就在邻居张家的地里。两口猪,卖了四千元,一千元的地价,三千元的棺材——只是几块薄板,像个火柴盒儿。” “两口猪才卖得四千元?”

“腊月间卖当然不止,五千六千也卖得。如今是你去央求人家,人家买你的是帮你的忙,还论什么高啊低的。唉,说不得了,孩子死了,猪也卖了,先前想的只是个梦,往后还推我的车子——独个儿推车子,推到老,推到死!” 我想起他跟我同年,甲午生,平头五十,莫说推到死,就是再推上五年六年,未免太困苦了。于是转换话头,问他的大儿子最近有没有信来。

“有,有,前五天接了他的信。我回复他,告诉他弟弟死了,只怕送不到他手里,我寄了航空双挂号。我说如今只剩你一个了,你在外头要格外保重。打国仗的事情要紧,不能叫你回来,将来把东洋鬼子赶了出去,你赶紧回来吧。” “你明白。”我着实有些激动。

“我当然明白,国仗打不胜,谁也没有好日子过,第一要紧是把国仗打胜,旁的都在其次。——他信上说,这回作战,他们一排弟兄,轻机关枪夺了三挺,东洋鬼子活捉了五个,只两个弟兄受了伤,都在腿上,没关系。老师,我那儿子有这么一手,也亏他的。”

他又琐琐碎碎的告诉我他儿子信上其他的话,吃些什么,宿在那儿,那边的米价多少,老百姓怎么样,上个月抽空儿自己缝了一件小汗褂,鬼子的皮鞋穿上脚不如草鞋轻便,等等。我猜他把那封信总该看了几十遍,每个字让他嚼得稀烂,消化了。他似乎暂时忘了他的小儿子。

新年将近,老俞要我替他拟一副春联儿,由他自己来写,贴在门上。他说好几年没贴春联儿了,这会子非要贴一副,洗刷洗刷晦气。我就替他拟了一副: 有子荷戈庶无愧。为人推毂亦复佳

约略给他解释一下,他自去写了。

有一回我又坐他的车,他提起步子就说,“你老师替我拟的那副春联儿,书塾里老师仔细讲给我听了。好,确实好,切,切得很,就是我要说的话。有个儿子在前方打国仗,总算对得起国家。推鸡公车,气力换饭吃,比哪一行正经行业都不差。老师,你是不是这个意思?” 我回转身子点点头。

“你老师真是摸到了人家心窝里,哈哈!”

(原载1944年7月《中央日报〃星期增刊》第23期)【注】鸡公车:当时四川成都地区一种独轮手推车。1.“我”为什么要给老俞拟这样一副对联?(6分)

答:

2.评论家夏志清对叶圣陶作品有这样的评价:“文笔的长处乃在于观察力。”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6分)

答:

3.下列选项中,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两项是(5分)

A.文章重点表现了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以及他们在苦难生活下的秉性和心理。

B.面对人物悲惨的命运,作者以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自己的见解和深切的关怀与同情。C.生活的不幸让老俞陷入彷徨无助甚至对生活麻木的状态,让人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D.这篇散文在人物描写、故事叙述和结构安排上表现出小说化的倾向,可以当作小说来读。E.这篇文章语言朴实,基本上以口语做底子,稍有提炼,但不夸饰,十分流畅。

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之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 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 就不可能是赵孟。赵孟 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 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 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家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它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得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⑥这就是可敬而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统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②段中有“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一句,联系全文,“吐”“纳”的具体含义各是什么?(4分)

2.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2分)

3.试对第⑤段的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概括。(2分)

4.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中说的“中国文化”,不单指书法艺术,文章的观点也适用于其他文化艺术。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傅青主认为,赵孟 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D.末段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E.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20分)经典的意义 李书磊

世界上自从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经典,自从有了经典才有了文化的有效传接。经典制度走先辈为后代设臵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圈套:有意把某一本书神化,并规定为代代人启蒙和深造的权威读物,制造出一壁完美的不可企及的错觉和神话。久而久之,经典崇拜就成了人类不可动摇的习惯。大家世世代代都说这本书好,翻开一看:果然好。——其实人们评价的标准和趣味也是一种习惯的产物,这种标准和趣味本身就是经典培养妁结果,经典的精神和价值早已化作一种气氛弥漫入社会的日常之中。人们就生活在这种文化的循环之中,成为经典的奴隶而不自觉。社会需要经典是必然的,但成为经典的幸运落到哪一本书的头上就多有偶然了。指出经典的由来并不是要颠覆经典制度,而是向人们揭发文化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提醒人们不要总沉溺于习惯的盲目之中。

《红楼梦》自从成为经典之后,人们总对它保持着一唱三叹的赞美。在《红楼梦》既定的阅读传统中,读者和它处于极端不平等的地位,面对《红楼梦》你总是感到自己的渺小而心怀自卑,打开这本书时你就不由得解除了自己的精神武装而变成投降者。《红楼梦》早巳不再是小说《红楼梦》了,它成了我们文化水准的一个维持者:它代表着人类文化造物的富丽与堂皇,代表着人类自我理解的深刻与精微。事实上,你只有这样心怀谦卑才能真正发现并欣赏《红楼梦》的诸种妙处,才能和这本书保持—种和谐并从这种和谐中获得极大的美感和满足:对经典的崇拜是与爱情相近的—种心理痴迷,任何心理抗拒和保留都会破坏美感的纯粹。读《红楼梦》这样的书就如同接受催眠一样,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我们确实就是这么读 《红楼梦》的。

因而《红楼梦》对我们经典化影响是复杂的.它确实比任何中国艺术作品都高出一筹,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艺术的精华与集萃。研习《红楼梦》可以接受中国艺术最高尚的熏陶而得其灵魂;但另一方面,由于《红楼梦》过分的辉煌和我们对这种辉煌过分的崇拜一一这两者是互为因果的一一使我们陷入了对《红搂梦》以及对整个中国艺术的爱的偏执。这种偏执限制了我们的心灵和视野,使我们错过了更辽阔更新鲜的风景,对与《红楼梦》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比如,热爱《红楼梦》的人就很难同时真正热爱莎士比亚。所以,《红楼梦》作为经典,经典诸如《红楼梦》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们既是一种桥梁;也是一道障碍;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敌人。因此,人们建立自己的文化基础需要研习经典,而开始自己的文化创造则需要打倒经典了。人们对经典往往怀着一种一言难尽的复杂情结.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法国现代小说家们要火烧巴尔扎克的疯狂热情了。然而,疯狂的仇恨并不能真正地打倒经典一一它不过是偏执崇拜的别一种形式。真正能消解经典偏执的是一种坦然对之的平常心。

让我们用平常心来读读《红楼梦》吧。

1。结合第一段内容解说“文化的循环”的含义,不超过40字。(4分)答:

2.联系全文理解“你必须和催眠者配合才能有这种满意的效果”这句话意在阐述什么道理?(6分)答:

3.结合文意说说我们究竟应该用怎样的“平常心”来读《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呢?(4分)答:

4.结合你的阅读经典的经验,评价作者对于经典的观点态度。(6分)答: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白马湖 朱自清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旱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的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便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西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流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丏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节选自《朱自清散文集》)

1.白马湖是一个很小的地方,为什么会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答:

2.本文作者重点描写了白马湖的景色,试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答:

3.作者重点写了哪几个季节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4.本文的结尾从白马湖的景又转到了人,你怎么看? 答: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忆冼星海先生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并且是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然而参加合唱的人数已有三百左右;朋友告诉我,曾经有过五百人以上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是星海先生担任鲁艺音乐系的短短时期内训练出来的得意弟子;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这次的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这是小规模”,而且由他的高足代任指挥,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这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呢,在西安已住了几个月,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心里这样说,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和友人初次见面,我总是拙于言词,不知道说些什么好,而在那时,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他刚出来,就知道我进去了,而在我还没到西安的时候就知道我要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问起了新疆的情形,接着就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我对于音乐的常识太差,静聆他的议论,实在不能赞一词。岂但不能赞一词而已,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呢。可是,他那种气魄,却又一次使我兴奋鼓舞,和上回听到《黄河大合唱》一样。拿破仑说他的字典上没有“难”这一字,我以为冼星海的字典上也没有这一个字。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呵!“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回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傥来”的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觉得何幸而有此罢?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节选自《茅盾散文集》)

1. 作者在写与冼星海见面之前,先写了他想象中的冼星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在见到冼星海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答: 2. 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 作者在结尾处说:“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

4. 对冼星海之死,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伤悲之痛,作者是怎样表述这种情感的? 答:

参考答案:

一、1、春联实际上是车夫老俞的精神写照,它既能体现老俞身上那种自顾不暇尚能勇于承担国家、社会责任的高尚品德,也表现出老俞不屈于悲惨命运压迫的韧性。“我”为老俞这种可贵的精神所感动,因此写了这副对联送给他。(一是车夫“老俞”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4分;二是“我”对“老俞”的情感态度,2分。)

2、这一评价说明了叶圣陶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动作,并用简练的方法加以表现的写作才能。如文章开头描写老俞招揽顾客的手段,作者用了“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等几个动作描写,将老俞那种急于做生意但又不好意思直接和同伴竞争的心理揭示出来。再如对老俞收到大儿子来信后对我絮叨的描写,很有生活气息,体现了老俞对儿子的想念,为儿子感到光彩。(正确地理解“观察力”的含义得2分,结合文章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3、BC(B项“沉重的笔墨直接表露”有误,作者是在平淡和冷峻中蕴涵深沉的情感;C项的“怒其不争”不妥)(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二、1、“吐”的含义是: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解析:本题难度较大,需要从全文角度出发去答题。要找出哪些是例子,哪些是论述,然后根据论述归纳总结。每项1分)

2、过于纯净的赵孟 就不可能是赵孟。(意思对即可得分。解析:“这个论断”指代前文说的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的见解,只要略加归纳即可。)

3、书法家高峰迭起之后,(1分)子孙们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干系。(1分)(解析:这里是考查归纳信息的能力,本段中的一个主要意思是谈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重点是谈创新难的问题,再根据原文的语意归纳。)

4、CE(解析:C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所认为的;E项“个性人格”理解不对,文中的“个性人格”是指中国文化的个性人格。)三1.前人为后人规定了经典,后人用经典培养的标准和趣味阅读经典,强化了对经典的崇拜。(答对一个2分,二个3分,三个四分)示例:先辈为后代设臵经典制度,变经典崇拜为习惯,将其精神和价值化作气氛弥漫入日常生活。(2分)

前人有意神化某书使之成为经典,影响后人的评价标准和趣味,这些又被继承进新文化中。(2分)

2.⑴接受经典制度给予的评价标准和趣味(2分),读者心怀谦卑和崇拜(2分),发现经典的妙处,与之保持和谐,并获得美感与满足。(2分)

示例:这句话表明:既定的阅读传统过分崇拜经典,导致读者与文本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心怀谦卑,放弃了自我,既有益,又有害。(2分)

3. 我们要研习经典从中接受艺术的熏陶(2分),但不可过分崇拜(陷入爱的偏执)而排斥与之相异的情调(2分)。(答题区间在第3段,“它确实……和拒绝”。其中“但另一方面”提示我们从两方面作答。)

示例:研习经典,接受其熏陶,但不因崇拜而对与经典相异的情调有一种本能的排斥和拒绝。(4分)

“平常心”指既充分认识到《红楼梦》这样的经典本身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要打开自己的心灵和视野,不要盲目崇拜。同时也不要进入仇恨经典的另一个误区。(2分)

4.示例⑴: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1分)。我也有这方面的经验,如:《三国演义》中孔明的谋略、关羽的忠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进步思想,有积极意义;但作品中尊刘贬曹的倾向,反映了封建正统的思想,有其局限性。因此,我们既不能偏执崇拜,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在传承中汲取其精华,创造新的文化。(3分)示例⑵:作者能够从文化传承和文化创造的高度辩证看待经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作用(2分),是很中肯的(1分)。如:我们在读《诗经》《论语》时并不是自觉地被它的文化魅力而吸引,更多的是被前人已赋予它的光环荣誉吸引。评价它们总是先入为主,丧失了自己的看法。所以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很符合实际,且很可观辩证,并且思想也达到一定的深度,具有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应该是:摆出作者的观点(2分),提出自己评价(1分),举例说明(3分))、四、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以及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重点从白马湖景色特点和在白马湖与朋友和谐相处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白马湖清静幽雅的景色以及与丏翁等朋友的和谐相处,使作者对这个地方难以忘怀,以至几年后仍念念不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题应先找出描写白马湖的有关段落,然后结合重点语句加以概括。答案:色彩斑斓,清静幽雅。具体说来大约有这么几点:水清、水满、水软,山青,菜花鲜艳,薄雾朦胧,萤火闪闪,桃柳相间等。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1)作者重点写了春夏两个季节的特点。春季的特点是:山青,水满而软,桃柳相间,菜花鲜艳,可以说是别有风味的。夏季的特点是:可以在湖里划船,感受世外之感;可以看成千成百的萤火闪烁。(2)表现了作者对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的留恋之情。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要联系原文中景和人两个方面来回答。答案:结尾又一次写白马湖令人难忘的地方,景固然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是人,这样的结尾简洁,让人思索。

五、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行文思路和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以及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1)运用铺垫手法,使读者对冼星海有个全面深刻的了解,使冼星海的形象更加鲜明。(2)说熟识,是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较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是过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和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E级。答案: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惋惜、哀痛和思念之情。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这是对“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同样也活在诸多读者的心中。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将永垂不朽。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和文章思路的把握,以及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能力层级为D级。作者以写两人的唯一一次见面,并听到他的创作计划,然而他却不能回来了,来表现自己的伤悲。接着,作者又通过“我在写这小文的时候还觉得我是在做恶梦”,“我看到报上的消息时,我半晌说不出话”,“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这些带有极强感情色彩的语句,抒发了对冼星海之死的悲伤。

下载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精华练:第4部分 散文阅读2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专练(★)

    2014届高考一轮复习文化生活专练一、选择题1.2013年6月10日,第五届端午文化节在北京开幕,粽子几乎成了端午节的代名词。我国各地饮食习惯是有差异的,南方人爱吃咸肉粽子,北方人粽......

    2014云南高考一轮复习综合练

    云南新思考教育2014云南高考一轮复习综合练(昆明新思考教育文综组)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4分,共56分)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

    浙江省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增分练23(含解析)

    基础增分练23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果放眼全世界的话,不少国家也纷纷在酝酿(niàng)或正建造着“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都想.为......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5散文阅读(押题专练)

    专题15 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题。 长冬麦语 宋殿儒 ①寒烈的长冬里,很多人会赞美那枝“风中俏”的梅花,而我却常常透过梅香,想起家乡冬野里盛放春绿的麦子。 ②麦......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11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文字运用必知技巧 一:多音字识记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

    2022届高考语文一轮现代文专题复习:审美主题练

    审美主题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的时代思潮相适应,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趋向呈现出一种划时代的历史转化。他们追求和向往的不再是唐代文人那种渴望......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九)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九)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整理的“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欢迎阅读参考,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基础模拟练习题 一、语言基......

    高考一轮复习

    一、地毯式扫荡 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哪怕是阅读材料或者文字注释。要有蝗虫精神,所向披靡一处不留。 二、融会贯通 找到知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