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夏文明释疑论文 Microsoft Word 文档
汉族与匈奴关系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民族共同体。在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朝代和民族,中国境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使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它们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尤其是在和匈奴的关系上„„
一、秦汉与匈奴
战国末年,古老而强悍的游牧民族—匈奴,在大漠南北崛起了。尧舜时称它为荤鬻,自称黄帝的后代,与夏朝密切的交往。在商朝和西周是侵扰北方,掠财、害民。
后来,生产力大大提高,产品有了剩余,集体化游牧转变为个体化,公有制转变为私有制。随着私有财产和奴隶制的出现,以及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 财富和奴隶,加强了他们的权力和地位。后来又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增设等级森严的各级官职,把匈奴分为左右中三大部,中央设单于庭,统领全国军政,左贤王庭在东部、右贤王庭在西部,分管各自的军政事务。为了维护匈奴奴隶主的统治秩序,冒顿建立了一套从 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组织,发展了军队。
“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匈奴驱驰于楼烦之下”,不断南下侵扰燕,赵,秦北方边境,给三国以很大的威胁,迫使燕秦赵三国修筑长城以御之。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攻破楼烦、林胡,修筑外长城,与匈奴隔长城相望。前265年赵孝成王派李牧守代、雁门郡,以资防备,结果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给匈奴以很大打击,迫使匈奴十数年不敢侵扰赵国的边城。
二、西汉与匈奴
西汉初期,中原几经战乱,社会经济残破,劳力不足,物资匮乏,国力极度空虚,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刚建立的汉朝面临休养生息、恢复社会秩序的巨大任务,加上地方“异姓诸王”的存在,中央集权尚未确立,无力抗拒匈奴的不断侵扰,只能采取消极的防御政策。
1、和亲政策
刘邦死后,子刘盈(惠帝)即位。前192年,以宗室女为公主嫁给冒顿单于为阏氏,另送千金财物,结和亲之约。其后每年奉送一定数量的絮缯、酒、米、食物等,实践了“和亲”政策。从惠帝起,经吕后、文帝、景帝六七十年间,“和亲”政策成为西汉初期对待匈奴的一种屈辱政策。对此汉王朝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高 帝九年始,下至武帝元光二年才告终止。冒顿对此并不满足,公然致书吕后,侮辱性地提出“愿游中国,娶吕后为妻”,想到中原来当皇帝。汉文帝初年继续与匈奴“和亲”。文景帝在前174年、前156年和前152年将公主嫁给单于稽粥为阏氏。年年奉送财物,不断增加金帛、丝絮数量,卑辞厚礼。
在西汉,“和亲”的同时也开放“关市”,准许两族人民交易。“和亲”与赠礼品得益的是匈奴首领单于和奴隶主贵族。而中下层匈奴人生产上和生活中急需汉朝的铁铜器、丝絮、金帛等物品,只能在关市才能得到解决。汉人也从匈奴人手中换回所需的马匹牛羊等牲畜以及大量毡球、皮毛等物品。通过开放“关市”两族人 民互相往来,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族人民的生活。前162年,汉帝致书与匈奴单于相约,以长城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民族活动的分界线,汉匈兄弟相处决不负约。然而,嫁公主、赠财物和开放“关市 ”、以长城为界,并不能满足匈奴奴隶主的贪欲,尽管西汉王朝委曲求全,也未能乞求到和平、安宁,从前200年至前133年的67年间,匈奴骑兵西起陇西、东至辽东经常南下,掳掠攻城。
2、汉武帝反击战
前140年汉武帝即为,他一改消极的和亲政策,采纳了主战派大臣的意见,对匈奴实施反击战。前138年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欲在东西夹击匈奴。前133年冬十月,武帝采纳王恢提出的 “伏兵马邑袭击单于”的计划,被单于发现破绽,单于捕得汉朝尉史,便引兵撤退,设伏失败。从此,汉匈关系恶化,匈奴大肆进攻北方边塞,汉匈之间展开了长期的战争。汉武帝为从根本上解除匈奴的 侵扰,先后部署几次关键性战役:一是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收复河套以南);二是河西之战;三是漠北之战。
前87年汉武帝死,汉朝暂时停止反击。汉匈在经历40余年战争后,双方在兵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损耗巨大,尤其匈奴损失更惨重,上下疲备以极,人民痛苦不堪,各阶层都想暂时停战讲和。
汉昭帝时,匈奴为缓和与汉的敌对关系,实现和亲,把扣留在匈奴19年的汉使苏武放回。但匈奴骑兵仍不断在汉北方边境出现,由于汉朝防守严密,匈奴骑兵无隙可乘。前73年匈奴转攻西域的乌孙,向其索要乌孙公主(即汉朝嫁给乌孙王的解忧公主),乌孙王向汉朝求救。汉宣帝组织五路大军与乌孙联合出兵组织出击匈奴,大获全胜。这是汉匈战争以来的最后一次大战,匈奴惨败。从此北方边塞愈加平静了。
这几十年的反击战,保卫了汉朝北方和边境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保证了西汉的稳定统治;有效地开发边疆地区,使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经济文化得以恢复和发展;打通了古丝绸之路,加强了古代中西方的交通和联系,促进了东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
3、西汉后期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
匈奴战败后,游牧区域大大缩小,生产日趋萎缩,加上各属部的反叛,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和内讧,庞大的匈奴奴隶主政权陷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呼韩邪单于稽侯珊,他采纳了左伊的建议,归附汉朝,与美女王昭君和亲,愿为汉守卫北方边疆。他是汉匈两族 历史长期发展的必然产物。
完成了汉匈两族的团结合作事业;开了北方政权接受中原中央政权领导之先河,密切了塞北和中原的政治关系,促成了塞北与中原的统一;加强了汉匈两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匈奴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促使匈奴向封建制转化;结束了匈奴二十余年来的分裂,统一匈奴,为匈奴安定政治、发展生产、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同时,汉王朝“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北方人民获得达60余年的休养生息;也使汉王朝的声威在西域大震。
三、匈奴与东汉 直到公元1年(汉平帝 元始元年),王莽违反了元帝时汉与匈奴的三项约定。东汉初期汉匈关系仍没有改善。一方面,匈奴附汉以来内部安定,社会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到公元前后,力量已很强盛,奴隶主贵族中的侵扰势力重新抬头,控制了西域各族,勾结并支持中原割据势力,参与中原的分裂活动。另一方面,王莽的错误政策和汉末农民大起义,以及中原割据势力的嚣张。东汉初,政治军事力量比较薄弱。这种形势使东汉政府对匈奴的侵扰无法在战略上采取积极反攻 的行动,只能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和策略。政治上,光武帝刘秀遣使匈奴赠送金币以通旧好,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军事上,调兵边塞以守为主,很少出击。匈奴针对东汉这种局面,仍继续不断南侵,间或有使节往来,但这种接触,无法从根本改善双方关系。
自西汉以来,汉匈关系由和亲到战争,从敌对到友好,以及由破裂再为侵扰,这种曲折、迂回反复演变的过程,是汉匈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等因素起重要作用。
四、和亲征伐非上策
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由来已久。除了修长城等防御隔离措施之外,温情脉脉的和亲与赤裸裸的征伐是企图缓解上述矛盾的两种常用手段。
和亲是游牧与农耕民族契约和平的一种形式,盛行于匈奴、突厥时代。其渊源或许可追溯到先秦,到冒顿单于时代才形成定式。从白登之围的和解到马邑之谋的设立,六十余年匈奴与汉朝以和亲形式保持契约和平关系。马邑之谋就标志着汉匈关系和平破裂,从此进入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争时代。经过双方的努力和反复谈判,呼韩邪时的昭君出塞,汉匈之间重新建立了和亲关系。
公元前206年,刘邦统一中原,建立了汉朝;冒顿征服了东胡,称雄蒙古草原。六年之后刘邦与冒顿率大军相会于平城,冒顿围困刘邦于白登山达七日之久,史称“白登之围”。这是汉匈军事实力的一次较量;其和解标志着汉王朝与匈奴汉王朝都相互承认,并达成了某种默契。这种默契是由刘敬等发展为“和亲”的。刘邦完全同意刘敬的建议,但因吕后舍不得女儿“弃之匈奴”而打了折扣;只好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冒顿不太明白和亲的真实意图,原则同意约为兄弟以和亲,接受了汉朝奉送的身份可疑的公主和酒、缯、絮、米等物。不出刘敬所料,假公主在匈奴默默无闻,未曾有生儿育女的记载。汉朝送给匈奴的财物也微不足道,因此匈奴仍不时袭扰汉朝。汉朝坚守和亲政策,以忍让求和平。根据刘敬当初的设计,“和亲”是一项长治久安之策,但实施过程中大打了折扣,因此没有实现刘敬和刘邦所希望的效果。
“和亲”作为游牧与农耕民族契约和平的一种形式,在以后的历史中出现过多次,其内含和形式略有差异。绝代佳人王昭君和文成公主等参与了和亲活动,扩大了和亲的影响和作用,但其作用仍然非常有限。
年青气盛的武帝渴望建功立业,不以作皇帝为满足,想大治天下。他听从王恢等的建议,设马邑之谋诱捕单于。从此汉匈关系破裂,走上了相互攻伐的道路。武帝以为彻底胜利指日可待,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动了最大规模的北伐战役。这对匈奴确实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这场战争对汉朝的伤害也是难以康复的。战争暂告一段落,两败俱伤,汉匈之间千里无人烟。
经过了这么多年,中国古代,尤其是对匈奴的关系,发生了及其巨大的变化,但又“征不服,隔不开”。征服和隔离都不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有效途径。唐太宗和康熙都认识到了长城或隔离的无益,强调恩威并施。只有到了乾隆时代才彻底改变思维方式:化敌为友。他不再将北方游牧民族看成征服或防御的对象,而是放开心胸决的办法。唯有化敌为友,才可能无敌于天下。
第二篇: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长久不息;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永流传。
那滔滔不竭的黄河流水,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那巍峨屹立的雄伟泰山,撑起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那被尊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让中华民族的眼界开阔目光长久,思想永不狭隘;幽静恬然,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时刻使中华民族受到心灵的洗礼。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一条腾飞的神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在,看我们尊敬的毛主席;看“导弹之父”钱学森,看“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人杰地灵,中华民族,是受天眷顾的民族!
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的“庄子”“老子”,成就中华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时中西商贸联合在一起的丝绸之路,诉说着我国当年经济上的强大。体现了我国航海术的先进的郑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万里长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发明,我们品析那些经典佳作,回忆那些光荣的历史,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今朝的美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变得更加灿烂阳光!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文明点赞。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302班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是: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那么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呢?请听以下九条:
1、对父母、长辈讲话要恭敬,不惹父母长辈生气。
2、大人问话时,要认真听,并有礼貌的回答。
3、早晚要向父母、老人问好。出去玩和回家都要告诉父母。
4、吃饭时不抢食、不挑食。
5、家中来客时要热情接待招呼,家长和客人讲话时不插嘴打扰。
6、不随便向客人要东西吃。
7、求人家帮助时,要说“请、谢谢”。
8、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捂住嘴鼻,向下或朝外,而不要对着别人。
9。不要在别人面前挖耳朵、抠鼻子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个人的素质。我想只要我们能从小养成好习惯,一定能成为一名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第三篇:人力资源若干问题释疑(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1.公司的人力资源咨询与教师的人力资源咨询有何区别?
80年代,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倡导人力资源管理,引入了我国早期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后来,以公司(法人组织形式)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咨询蓬勃发展,与过去以个人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咨询有了明显的区别:
着眼点不同:人力资源咨询公司是在理念引导下,进一步关注人力资源咨询的可操作性和时效性,即着眼于“如何去做”,是过程与结果导向的。
咨询理念不同: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以咨询活动及其效果为自身业绩,从自身利益出发希望与客户结成长期伙伴关系,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运作规范不同:人力资源公司以咨询为己任,遵循业界运作规范,有科学的流程和制度,依靠数据库进行技术分析,重视企业长期利益。
智力资源不同:公司提倡团队协作,智力联盟,既延揽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学者,又聘用业界精英,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既有经验的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力。
外在约束不同:在目前的法制背景下,公司作为法人实体,所受外在约束严格;同时,作为一个长期存在,谋求发展的企业,人力资源咨询公司具有内在的自我控制机制。
2.什么是大人力资源观?
我们倡导的“大人力资源观”强调的是以系统、全局的观点来看待人力资源问题,即跳出人力资源的圈子看人力资源。不把人力资源局限于相关的部门,不把人力资源管理封闭于狭小的领域,而是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性力量,在企业远景、企业使命、经营战略、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使它与企业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以达到短期内促进企业业绩提升,长期内推动企业战略实现的目标。
3.“软”的企业文化如何与“硬”的人力资源操作系统融合?
从大人力资源观来看,企业是一个大系统,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平台、操作系统是这个大系统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子系统。系统的观点强调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必然影响其他子系统。因此硬的人力资源平台、操作系统的设计,不能不考虑软的企业文化。举个例子: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是碳酸饮料的两强。可口可乐由于起步早,建立了霸主地位,它的企业文化崇尚稳固、渐进,与之相适应的职位、工作、人(即人力资源平台)强调的是渐变,是相对稳定的;而操作系统中的招聘系统则强调员工的稳重素质,一般从内部提升管理者。相反,百事可乐出道较晚,必须以锐意进取、求异思变的精神去挑战行业巨头可口可乐,因此,百事可乐的企业文化注重的是创新、进取,其人力资源平台经常处于变动之中,而其招聘新员工时则强调创新、变革和冒险精神,喜欢从外部招人。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平台、各操作系统的融合并不是机械的,是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的。处理好三者关系的核心在于建立人力资源平台和各操作系统是要有意识地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要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协调一致,如果存在矛盾,就必须站在企业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人力资源平台与操作系统。
4.人力资源系统如何与其他系统相结合?
从大人力资源观的观点出发,人力资源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每一个系统中都有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职能系统包括可操作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程序、方法;人力资源部通过制定作为“技术资源”的职能系统,以及为公司所有管理者提供“技术”应用培训和咨询辅助,促进管理者有效运用功能系统,两类系统的有机结合,旨在形成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机制。事实上功能系统融于企业的每一个系统之中,因为员工吸引、人事考核、员工激励、员工保留也是生产系统、财务系统、营销系统、决策系统等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功能系统这个层次上,人力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功能系统使人力资源系统与其他系统相结合,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人力资源系统建设时与其他系统协调一致,这就是结合的方式。
5.人力资源部与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区别何在?
大人力资源观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的事。事实上企业各部门都存在人力资源管理,但人力资源部与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在职能上有很大差别。人力资源部有三大特点:
人力资源部主要通过建设人力资源平台(职位、工作、人三者关系),来建立各操作系统,如招聘录用、绩效管理、报酬奖励、培训发展等,因此人力资源部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制度,提供作为“技术资源”的职能系统。
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是辅助、监督其他部门按统一制度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确保每一位员工得到公正的对待。
人力资源部还担当了一个培养、培训的专家角色,为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支持性服务,而其他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在人力资源部的指导下,遵循人力资源部制定的制度,将之用于本部门经营活动。也就是说人力资源部与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功能系统,通过功能系统作用的发挥,企业形成了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机制。
6.如何衡量人力资源咨询的效果?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目标是短期内促进企业业绩提升,长期内注重企业发展,而侧重点是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样就给评价、衡量人力资源咨询的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即人力资源咨询的效果大部分是不能量化的,但这并不是说无法评价、衡量人力资源咨询效果,事实上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衡量:
短期内,进行成果导向的绩效评估: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总是因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招聘、面视程序不合理,关键员工无法保留,报酬系统不合理,绩效考评流于形式等。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咨询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紧迫问题”,处理“危机”,这些问题是否得以圆满解决是衡量人力资源咨询成效高低的标志。
长期内,人力资源咨询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内容包括人力资源框架(包括价值观、企业文化、组织结构)的重构,这些都是需较长时间才能有效反映出来的。在这种情况下,衡量人力资源咨询效果主要是看是否有效提供了新理念的启发,是否引导了企业内部新理念的产生和认同。
从技术手段上讲,可以采用满意度调查、组织气氛调查、组织文化调查等多种方法来评价、衡量人力资源咨询的效果。
人力资源咨询在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只能扮演一个战略支持的角色,不可能在企业发展中居主要地位。但是推崇“成长伙伴”理念的人力资源顾问公司会将自己与被咨询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提供跟踪服务,对既有成果不断进行评估,寻求改进。
第四篇:华夏文明发源与四川盆地
华夏文明发源与四川盆地
越来越多的证据有可能证明四川盆地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发源地:
1、四川盐亭金鸡是嫘祖的故乡,嫘祖是黄帝正妃,这是大家公认的.远古时期黄帝不可能远涉数千里之遥到四川省以外娶妻生子,所以黄帝之国在离盐亭不远的三星堆的可能性最大;
2、古书载,黄帝生于昆仑轩辕之丘,所说昆仑山即为岷山,丘字在甲骨文中是两山之间的盆地形状,极符合三星堆所处地理位置特征;
3、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伏羲之孙,有传说伏羲生于四川省阆中;
4、黄帝长子为玄嚣,次子昌意,昌意生子颛顼,颛顼生鲧,鲧生大禹。有足够多的证据证明禹的故乡即北川;
5、三星堆所出青铜器多为云纹,古传黄帝之师为云师,三星堆即黄帝之师所在地;
6、三星堆有无数鸟造形器物,说明鸟为该国图腾,而玄嚣(少昊)即是以鸟为图腾,故三星堆是黄帝之国即其后裔的可能性极大;
7、在距今3000~5000年地中国大地,三星堆是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古老的国家城池,说明当时在中国以至全世界都是有巨大影响的,而有如此巨大影响的国家和领袖必定会传于后世,而黄帝是唯一的传说,那三星堆不是黄帝之国还会是什么?
8、凡此种种,无一不证明,川西盆地、三星堆极有可能就是黄帝之国,巨大纵目人面像就是黄帝,川西极有可能就是中华文明的真正发源地......鲧与大禹父子已经考证为源于蜀地,后进入中原的,至于炎黄二帝,本出自西方......另有证据:
1、山海经等古书记载,“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此处“都广”即成都,众帝指伏羲、黄帝等,那么建木神树不在三星堆还会是什么是方?
2、有古书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鲧系黄帝曾孙。三星堆城墙整体呈不规则矩形,且局部布局怪异,城墙异常宽厚,应有防洪作用。数个巨大的人工土堆分布于不同区域,据当地人传说是玉皇大帝抛下的土堆,这不就极象神化后的“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的传说吗?
3、据载黄帝二十九年(前2839年),嫘祖于“若水”(雅安荥经)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于四川“若水”。其后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一子颛顼;
4、《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海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有九丘,以水绕之”。
5、上述多处提到的“若水”,有行内人士研究得出“若水”即“洛水”,至今“洛”则衍变成“雒”,即今之雒城(广汉)读音来源,因此现在人分析伏羲观洛水造八卦的洛水即今天三星堆侧的湔江,是有道理的。从今天三星堆古城地形分析,有马牧河穿城而过,城中部地势低洼宽阔,四周为地势较高的二级台地及星落棋布的城墙及土丘,极似“有九丘,以水绕之”的描述;
6、《山海经?海内经》:“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建木。大皡爰过,黄帝所为。”,大皡即伏羲,按古书记述建木在今芦山、宝兴一带,说明伏羲、黄帝的确在今川西盆地呆地;
7、本人多次实地调查,据当地村民称,60年代时局部古城墙尚有众多的城墙砖,砖上有各式花纹,且城墙内部有传音或导水作用的空洞,说明当时的古城功能及文明程度是非常高的;
8、文字:考古证实的三星堆文字有七个字符,民间留传的三星堆文字众多,那么三星堆到底有没有文字?个人认为肯定有,很可能是与,甲骨文同期或更早的文字,这有待一步考古研究证实。但有着如此发达青铜文化及图纹想象力的古民族,没有文这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文字留在青铜或石器上的文字极少,可能古人当时更习惯于将文字写于木质或绢布一类但于书写的载体上有关。
9、从C14年代分析,三星堆国家存在有两千年的漫长历史,如此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古城,怎么可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而无影无踪?寻找其踪迹,就在远古的传说中,炎黄的传说是最好的钥匙;
10、本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和分析,已初步得出了这个远古文明之国最终被遗弃并消失的最可能原因,但本人不是考古专业人士,在此不多说了,因为这还需要更多的有力证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不能凭空想象。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个古老传说:首先,我相信这样的传说肯定不会无中生有。
1、“洪水滔天”-------古时四川盆地因长江峡口未贯通,周围山区的水均往盆地内到贯,所以川西盆地是一泽国,洪水时常泛滥,这个事实是不容置疑的。而同时期的中原一带发生大洪水的可能性至少无川西的概率大;
2、“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既然”息壤“需要窃取才能获得,说明这个东西洪水泛滥地是很少且很有堵水作用的粘性土(或黄土)。中原一带是黄土区,会缺少黄土吗?肯定不缺。而在三星堆及其附近,黄色粘土一般只分布于条埂状的二级台地上,其余地段是卵石,粘土是有限的,只有在有限的情况下,才会采用窃取的手段取得。到过三星堆实地调查的人一定会发现,巨大的城墙粘土及城内城外的数个人工土堆的粘土来源并不十分易得,只有二级台地才有约4~8m厚的粘土层,而二级台地又正是帝王宫殿所在地,所以要想或取堵水用的粘土(息土),就不得不去挖取面积并不十分宽广的二级台地,这不就正是”鲧窃帝之息壤“并最级使鲧遭到杀身之祸的原因吗? 探讨:
1、东晋蜀人常璩《华阳国志》,这是最早一本关于蜀人记载的书:“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周的历史:距今2800---3100年,三星堆古城历史:距今3100-----4800年,这里时间上对不上,“周失纲纪”至少在3000年以后的事,三星堆到3100年就截止了。”周失纲纪,蜀先称王“如果真有其事,那么蜀先称王的都城就不是在三星堆。据今初步考古证实,柏灌都城大约在温江寿安镇长青村,鱼凫都城在温江万春镇,杜宇建都于郫,似乎都与三星堆无关。如此一来,三星堆到底是谁的都城?
2、从发现的三星堆纵目人像分析,与“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又高度紊合。问题就此出来了,纵目人像到底就是那个先称王的蚕丛还是另有其人?有研究者指出:纵目人其实就黄帝,当然其证据还有争议。但从青铜器花文常呈“已”字形,已同姬同姒(均为黄帝姓)来看,颇有道理。
3、商朝时间大约距今3100---3600年,这与三星堆文明高度发达的时间基本一致,商灭,三星堆即灭,这二者间似乎有着高度的关联性。更为重要的是,从4800年----3100年,三星堆这个古城是继承式的传承了下为,这在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是绝无公有的!
4、《山海经》是今所知最古老的书,成书大概于战国,该书大量的文字可以说明黄帝国就在成都平原上。当然,其后的《世本纪》、《史记》及中原民间传说却又说明黄帝于中原。并有后来人指出《山海经》是巴楚人所写,故意把黄帝同成都地区牵强附会地拉扯到一起的。那我们就要问了,既然后来的记载能推翻最古老的记载,那为什么就不可以说是后来巴蜀以外的人为了同黄帝扯上关系而故意臆想不存在的事实呢? 下面这几个文物,有一个共同特点,感举的朋友可以找一找,或许能为我们提供破解密团的钥匙:
1、太阳轮
2、金杖
3、铜牌三星堆出土文物——铜牌饰长
14、宽4.9-5.6、厚0.2厘米 四川省广汉市 三星堆遗址出土A型。铜牌形制为呈圆角的长方形。牌面形式处理为镂空花纹图像,牌面中心为一主干,两侧有五对10个“S”形的镂孔,空隙处饰20个三角形镂孔和4个弯月形镂孔。一般认为,该铜牌的图像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兽面纹。
以上三件文物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五”:太阳轮有五个放射轴,金杖上的人像带五齿冠,铜牌上有五只鸟,这是不是显示了三星堆人对“五”的崇拜?
大家知道,道教发源于四川,四川地区至今尚存的驱鬼捉神的“端公”即头戴五齿冠。五齿冠上所绘的五位神仙应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五位天神: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君(简称青灵始老苍帝君),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君(简称丹灵真老赤帝君),中央玉宝元灵元老君(简称元灵元老黄帝君),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君(简称皓灵皇老白帝君),北方洞阴朔单郁绝五灵玄老君(简称五灵玄老黑帝君)。此五位天神,盖源于古之“五帝”传说。
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四川道教又常指为:东方青帝(伏羲)、南郊赤帝(神农氏)、中央黄帝(轩辕)、西郊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颛顼)。古书记载三星堆之后的开明王朝即信奉“五色帝”,应也指上述五帝。
如此一来,我们没有理由不下这样的结论:金杖上的人像所带五齿冠,即是指上古五帝;太阳轮也可说是源于对五帝的崇拜。为此,是不是就应该可以作下“三星堆即是黄帝及其后裔”的结论了呢?1929年春,当地农民燕道诚在宅旁挖水沟时,发现了一坑精美的玉器,由此拉开三星堆文明的研究序幕。1986年,三星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上千件稀世之宝赫然显世,立刻轰动了世界!被国外媒体广泛认为“是世界上最引人注目的考古发现”、“比著名的中国兵马俑更要非同凡响”。谜团一:文明起源于何方?这里数量庞大的青铜面具、人像和动物,无论从造型还是从铸造技术上看,都不能归属于中原青铜器的任何一类。青铜面具和人像“高鼻深目、颧面突出、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根本不像中国人,或者说地球人,所以,很多人都猜测三星堆文明也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和遗迹”。▲三星堆青铜面具(网络图片)。谜团二:与古玛雅、古埃及文化有何联系?三星堆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中,基本上没有生活用品,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品。表明古蜀国的原始宗教体系已比较完整。这些祭祀用品带有不同地域的文化特点,特别是些青铜人像诡异的造型及金杖上神秘的符号和图案,与世界上著名的玛雅文化、古埃及文化非常接近。而这些古老文化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都在北纬30度。难道会有这么多的巧合吗?▲神秘的北纬30度(网络图片)。5000年前的玛雅人神秘而辉煌,突然间就消失了;5000年前的三星堆人和玛雅人一样神秘辉煌,也同样的消失了。中国大陆上的其他文明都还存在,仅仅是当时最昌盛的三星堆文明不见了,这不是平白无故的,很有可能是外星人自己离开了地球。最大胆的猜测,5000多年前,在北纬30度附近散落了一些外星人居住,并且教会了当时地球上原始人类很多知识,原因可能是飞船坠毁,无法离开等等,大概5000年前,外星人修复了百慕大通往月球的虫洞,在月球登船离开。▲仔细看,是不是与外星人形象非常相像?(网络图片)。谜团三:出土陶器上的符号有什么含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亿计的陶器残片,足可说明当时陶器的种类已颇为丰富。通过多年的考古发掘证明,诸如炊器、酒器、饮用器、食用器等生活用器以及少量的礼器和生产工具,在三星堆古蜀国曾被大量而普遍地使用。古朴的蜀陶向我们展示了古蜀先民日常生活中一幕生动的生活画卷。在这些陶器上可以找到一些不规则的图形符号,即所谓“巴蜀图语”。▲无人能解的巴蜀图语。它们是文字?是族徽?是图画?或是地域性宗教符号?也许,其中某些部分具有文字意味?毫无疑问,“巴蜀图语”的破译,一定会对解开三星堆之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谜团五:三星堆金杖之谜何在?金杖的来源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更是三星堆的一个千古之谜。有的学者认为金杖是一种外来文化,源自西亚或埃及,由遥远的西亚北非传来,但大部分学者否定这种推测,认为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三星堆金杖(网络图片)。从金杖上的图案来看,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因此,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是王权的象征。或者认为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还有人认为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至于金杖上的图案是图是文,见仁见智。有的已在试图破译,另一些专家则认为刻画的符号基本上单个存在,不能表达语言。不过如果能解读这些图案,必将极大促进三星堆之谜的破解。三星堆在文字方面尚存问号,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谜团六:三星堆文明是如何消失的?三星堆文明的繁荣持续了1500多年,然后又像它的出现一样突然地消失了。历史再一次衔接上时,中间已多了2000多年的神秘空白。关于三星堆文明的消失,人们假想了种种原因,但都因证据不足始终停留在假设上……水患说:三星堆遗址北临鸭子河,马牧河从城中穿过,因此有学者认为是洪水肆虐的结果。但考古学家并未在遗址中发现洪水留下的沉积层。战争说: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大多被事先破坏或烧焦,似乎也应证了这一解释。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些器具的年代相差数百年。迁徙说:这种说法无需太多考证,但它实际上仍没有回答根本问题:人们为什么要迁徙?成都平原物产丰富,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用灾难说解释似乎难以自圆其说。
第五篇: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
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走进文化遗产,感悟华夏文明
——游览天坛有感
天坛(Temple of Heaven)地处北京,在原北京外城的东南部,位于故宫正南偏东的城南,正阳门外东侧。始建于明朝 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明、清两代帝王用以“祭天”、“祈谷”的建筑典范。
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
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的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的价值。看到了有着深厚文化底蕴五千年历史的祖国是何等的伟大啊!不论从它建筑造型还是庙宇文化都反映出我们前辈的聪明才智。
天坛占地272万平方米,整个面积比紫禁城(故宫)还大些,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它是中国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结晶,其宏伟的建筑、苍翠的古树、丰富的文物收藏既记载了中国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记录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但如今的天坛有了新的意义象征,它正在以它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宝贵的科学艺术价值以及优美的园林景观获得了世人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成为各界游客参观游览的旅游胜地。
沿着“中轴”从北往南参观,进入祈年殿,看着三层圆形的木顶,多学博见,和而不同
满”的基本想法。
天坛的每一个建筑都十分的精美细致,这里的每一个建筑都凝结着设计者和建造者的智慧,每一个屋宇都是一部史书,每一块铺地大理石的斑斑伤痕都记录着岁月的辛酸,每一棵翠柏和小草都在向行人述说着过去的历史,这里的点点滴滴都是有着生命力的。看着他们好像是一座座雕像,其实他们活着的思想却已经传承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它将在这里依然肩负着这样的任务,传达着属于华夏人自己的文明。
天坛不仅向游客展现了中国古代宏伟的建筑风格、精巧的手工艺,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向人们展示了他数百年经历的风雨历程。过去的辉煌我们不会忘记,希望发展中的天坛以它独特的华夏文明让更多的人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