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甘肃省华夏文明区建设保护
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
第二篇: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1313工程”.doc
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1313工程”
编者按: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我省确定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总体布局,即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一带”是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三区”是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十三板块”是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从今天起,本报推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1313工程”系列解读,或梳理资源,或展望前景,或探求路径,以期引起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进一步思考和关注。
1313工程解读之一
挖掘资源潜力 构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
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在这条神奇古道上,以始祖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像一颗颗明珠镶嵌其上、璀璨夺目。
把甘肃境内的丝绸之路塑造成一条‚文化发展带‛优势显著,对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意义重大。人们通常所说的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甘肃是这条通道上的重要枢纽,并因此成为黄河文明与印度、欧洲、阿拉伯文明交汇的门户,孕育了丰富厚重、特色浓郁的地域文化。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重要的是,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大多贯穿在丝绸之路这条大通道上,赋予了‚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独特的资源禀赋。
从东向西,华夏文明的最初星火,从大地湾的茅草房燃起,伏羲、周祖教民渔猎稼穑的故事,在华夏儿女中代代相传;马家窑彩陶,既是我国史前艺术的巅峰,也代表了世界古代彩陶文化的最高水平;河州古镇上林立的清真寺与小作坊,让人想起丝绸古道上忙碌的穆斯林商人和工匠们的身影。纵贯河西走廊的长城遗迹,让人恍见霍去病往来驰逐的马蹄烟尘;以莫高窟为代表的石窟群落,依稀可见中国石窟寺的发展历程;分布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古墓葬群,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保存之完好,为国内所仅见;从这里出土的61000余枚简牍,数量居全国之首;武威雷台的汉代铜奔马,是四海游客最熟知的中国符号……
省博物馆馆长俄军说,在甘肃境内,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资源分布有序。沿线每个市州都能梳理出各自独特的文化‚亮点‛,这些地区都可以做出不同的文化文章,把一段段小文章串起来,2 就是一篇大文章。他说:‚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可以视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中轴线’。‛
在这条轴线上,敦煌、武威、张掖、天水4座城市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名。令国内外游客神往的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全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6项标准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公祭伏羲大典、公祭周祖大典、‚花儿‛大赛、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嘉峪关铁人三项赛等品牌节庆赛事,成为耀眼的文化活动。同时,各地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一系列文化招商引资活动和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次第铺开,主打‚文化牌‛、‚旅游牌‛已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兰州文化创意园、敦煌文化产业园建设已开始破题;‚金张掖‛‚银武威‛借力文化发展带,开启了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探索。
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田澍认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在地理上贯穿全省,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人文资源,发挥沿线城市群落的辐射带动作用,锁定‚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两大目标,建设文化大省的‚线索‛将变得更加明朗、更加顺畅。
1313工程解读之二
弘扬始祖文化 建设陇东南文化历史区 如果说东西狭长的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集中带‛,‚由天水、陇南、平凉、庆阳构成的陇东南地区,因为汇集了伏羲文化、先秦文化、农耕文化等始祖文化,无疑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区’。‛ 甘 3 肃行政学院院长石玉亭认为,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是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点睛之笔‛。
甘肃始祖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始祖‛ 伏羲生于天水山区,创八卦、婚配、渔猎、书契记事先河,‚一画开天‛创立古老的华夏文明,形成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华夏民族;周王朝先祖从陇东高原崛起,以农为本,以德治国,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以及礼仪、道德传统;秦王朝先祖从陇南山地走向兴盛,称霸西戎,依法立国,铸造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黄帝于平凉崆峒山向广成子问治国、养生之道,始有《黄帝内经》。
架起线,铺开面,打开点‛,这是石玉亭对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一带、三区、十三板块建设思路的诠释。铺开陇东南这片地面,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是他对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建设的定位。
摸清家底、做好保护,再传承、展示、创新、发展。‛如何铺开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这一‚面‛,石玉亭说,结合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利用现代化手段与技术挖掘、整理文化元素,设计、研发具有‚华夏文明源头性特点‛的文化产品;大力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公祭伏羲大典‛等文化 4 品牌做得更加‚闪亮‛,使海内外炎黄子孙找到‚同根同祖‛的文化归属感,使陇东南作为寻根祭祖圣地、生态陇南、岐黄故里、民俗庆阳等概念深入全球华人内心。以‚华夏文明‛的文化大理念,挖掘具永恒性、普适性、有价值的始祖文化符号,建设始祖文化产业园,以影视、动漫等多种形式,生动直观、立体全面地再现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围绕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养生文化、农耕文化、道教文化,建设内涵丰富的始祖文化产业园,带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西北师大国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伏俊琏指出,建设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既要囊括‚群经之首‛《周易》的核心——伏羲八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龙马精神、周秦‚事功精神‛、崆峒问道养生等‚始祖‛早期的伟大创造和中华文化精髓,又要展现‚始祖后人‛的创新与延续,既要有‚源‛,又要有‚流‛,体现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同时,要统一规划、整体挖掘,避免各自为阵,避免破坏和浪费文化资源。
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必须尊重历史,加强理论基础研究,避免混淆、伪造历史,空穴来风。‛身兼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伏俊琏说,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与西北师大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已联合启动《伏羲文化大典》项目,从学术、历史、民俗、考古学等方面全面、深入地研究伏羲文化,为建设陇东南文化历史区提供翔实的史料依据和科学论证。
1313工程解读之三
弘扬敦煌文化 建设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
河西走廊,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展示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文化生态走廊,同时也是我国西部发展潜力巨大的旅游文化和体育文化走廊。
长期研究敦煌文化的西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并成说,以敦煌文化为核心,建设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有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发展条件相对成熟,前景一片光明。
在河西走廊这条绵延千余公里的狭长廊道上,文脉浩荡,源远流长,聚集着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个地级市和一批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祁连雪峰、茫茫戈壁和浩瀚沙漠,造就了河西走廊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这里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莫高窟,在世界文化、艺术和宗教史上享有无与伦比的盛誉,敦煌学历百年风雨而成国际显学;‚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是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历史古迹;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西夏碑,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见证西藏归属中国版图的白塔寺,张掖大佛寺等等,久负盛名。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悲壮的革命历史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河西走廊充满活力、美丽亘古的源泉。
我省提出建设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就是要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以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为重点,形成集遗产 6 保护、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产品交易、文化交流为一体的文化展示研究基地和文化园区。
甘肃农业大学贺有利教授认为,河西走廊的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毁损、变异,将是人类文明的损失。在建设过程中,要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战略,以高品质的文化产业,引领和推动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昔日河西走廊,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通道;今日河西走廊,依然是中国旅游精品线路之一和世界了解甘肃的重要窗口。香港大学著名音乐人陈永华先生说,他从河西走廊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借助‚敦煌‛题材开发的各类文化产品,包括舞剧《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等,源源不断,香飘四海;在河西走廊‚上演‛的各类节会赛事,包括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铁人三项洲际赛、沙滩排球邀请赛、湿地露营大会等等,已经成为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新名片;把敦煌打造成国家级文化产业名城的规划已经出台,河西地区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日渐完善,一批批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项目正在这里生根发芽。
李并成教授认为,敦煌文化本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从敦煌文化中恢复、挖掘敦煌书法文化、西凉文化、饮食文化、养生文化、传统体育文化、佛教翻译文化等,都有大文章可做,只要做起来,在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省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顾善忠说,我省文化艺术研究资源库中,一些重要子库都在河西,要利用这个平台,走好文化科技融 7 合之路,通过‚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让河西走廊的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更便捷地服务于游客,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艺术创作者。
1313工程解读之四
弘扬黄河文化 建设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甘肃位于黄河中上游,是黄河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仅甘南玛曲就为黄河注入50%以上的流量;临夏有甘肃独有的保安族、东乡族,临夏砖雕、非遗‚花儿‛饮誉全国,占据‚世界六项之最‛的和政古动物化石表明,甘肃曾是气候湿润、植被茂密,适于人类繁衍生息的福地;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1.5万年前,兰州就有人类活动,距今5000年前后,黄河两岸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彩陶文化,黄河水车、金城渡、黄河铁桥、羊皮筏子等黄河水利文化和黄河渡口文化独具特色;定西,有新石器时代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和辛甸文化;曾‚日出斗金‛ 的铜城白银,是红军会师圣地,黄河石林、永泰龟城独具魅力。甘肃行政学院院长石玉亭认为:‚黄河文化在甘肃有着最集中的体现。‛
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工业文化在甘南、临夏、兰州、定西、白银鲜明分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聚合区’,且远古华夏文明与现代都市文明交织重叠。‛石玉亭说,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整体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区域定位及属性,将这颗重要‚棋子‛布局在这一片区,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
兰州,是甘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心,空间地理独特,文化优势鲜明。古老的‚羊皮筏子‛完成从黄河摆渡到黄河漂流的角色转换,悠悠旋转的‚黄河水车‛体现了古代黄河农耕文明,‚黄河母亲‛雕塑是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象征,‚黄河铁桥‛是内陆城市兰州融入近代工业文明的标志,诞生于兰州的《读者》《大梦敦煌》享誉世界,保存在兰州的《四库全书》价值巨大,兰州牛肉面、兰州鼓子、兰州刻葫芦历史悠久,这些都是打造特色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基础和灵魂。
石玉亭建议,以兰州为中心,沿黄河上下,将黄河三峡、黄河湿地、黄河石林串联起来,打造黄河百里文化风情线,将兰州打造为‚黄河之都‛;以《读者》《大梦敦煌》等文化品牌为基础,充分挖掘、发挥兰州牛肉面、鼓子、刻葫芦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培养、引进文化创新人才,加大文化创意研发,建设高层次文化产业圈;结合兰州新区建设,将兰州打造为国家继续向西开放开发的重要平台和节点,发挥省会城市带动作用,促进甘肃转型跨越。
集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及工业文化于一体,建设以兰州都市圈为核心的华夏文明展示区。‛ 西北师大国学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伏俊琏说,在这个‚区‛里,能看到‚屏障中原、联络西域‛的临河关隘‚金城关‛,有呈现兰州茶马互市的‚筏客搏浪‛‚丝路驼铃‛,有东汉墨迹纸、明代印花丝,也有震惊世界的白银大爆炸及早期石油、矿藏开发。
伏俊琏说,建设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要以人为本,均匀、分散地建设科技馆、体育俱乐部等儿童休闲娱乐公共场所;发展影视制作业、文化演艺业,使高雅艺术进入‚寻常百姓家‛;要以教育、科技、人才为支撑,灵活思维、分批立项、重点落实,避免‚大跃进‛式的急躁快行;要借鉴国内外园区建设、运营经验,扬长避短、凸显特色,使其真正成为海内外叫得响的‚文化陇货‛。
1313工程解读之五
加强文物保护 促进历史遗产焕发生机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打的就是‘历史牌’‛,省文物局局长杨慧福直言,‚甘肃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加强文物保护是使命使然,也是理所当然。‛
我省现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16895处,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3处;有馆藏文物43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1万余件。我省享有‚石窟艺术之乡‛美誉,敦煌莫高窟之外,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莫高窟姊妹窟‛的瓜州榆林窟、‚中国石窟鼻祖‛的武威天梯山石窟以及东千佛洞石窟、张掖马蹄寺石窟群等337座石窟寺,既共同构成一部完整的佛教文化流变、发展史,又因时代、地域不同而各有千秋。甘肃素有‚彩陶之乡‛美誉,共有各类陶器约5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彩陶9006件。‚中国独有、世界罕见‛的三趾马化石、和政羊化石等3万余件临夏和政古动物化石被誉为古动物学界的‚东方瑰宝‛。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 10 一的甘南拉卜楞寺,以‚睡佛‛闻名、始建于西夏的张掖大佛寺,建于明代的‚陇右学宫之冠‛武威文庙以及反映明代土司制度的永登鲁土司衙门等古建筑独具特色。此外,特色各异的高台骆驼城遗址及墓群、嘉峪关新城墓群、张掖黑水国遗址、景泰永泰龟城等濒危田野文物遗址以及鲜明独特的工业遗产、乡土建筑、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新品类文化遗产遍布全省。
对文物‘治病救命’,让文物‘益寿延年’。‛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说,文物保护必须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建立各类文物资源数据库、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文物经费预算及投入机制,使全省文物得到覆盖全面的安全防护、科学有序的日常管护、有法可依的法规保护,使有病害等风险的文物得到及时、科学的抢救性维修和保护,推广并加快文物数字档案建设,为子孙后代数字化、永久性地保存好精美壁画等文物遗存的真实信息。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多次说过,石头都容易风化,何况脆弱的壁画和彩塑,敦煌莫高窟的保护是几代人的永恒任务,要在保护中充分利用,在利用中坚持保护。
杨慧福说,‚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要借鉴敦煌莫高窟的保护、管理、开发经验,以及敦煌带动甘肃乃至全国旅游的示范效应,科学测算麦积山石窟、榆林窟等游客比较集中的石窟寺的游客容纳承载量,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让游客在真实洞窟‚走马观花‛之后,通过数字资源全面领略洞窟的‚无穷艺术魅力‛,了解不同洞窟中服 11 饰、民俗等类别各异、丰富多彩的‚洞窟内容及内涵‛,满足不同观众的多样需求,增加观众参观的满足感和体验感;以现代化手段科学管理拉卜楞寺、大佛寺、鸠摩罗什寺等古建筑,重点强化安防、消防措施,完善水、电、暖及游客服务设施,整治周边环境,更好地开放利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马玉萍说,文物保护、资源利用要以‚服务社会、惠及民生‛为宗旨,既通过文物保护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也通过文物资源开发利用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既要提高人民群众对文物保护的高度认同,也要通过文物资源开发利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1313工程解读之六
保护原状原貌 揭示大遗址历史文化魅力
所谓大遗址,通常是指占地面积较大、涉及范围较广、曾有居民生活、有较大影响力、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起源与发祥地的直接见证,是构成华夏文明史史迹的主体,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宣传教育价值和旅游展示潜力。
大遗址也是文物,其重点特征在于‘大’。‛省文物局局长杨慧福告诉记者,‚我省大遗址规模宏大、历史传承久远,在全国同类遗产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性。正因如此,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才将大遗址保护从文物保护的大范围中分离出来,单独列为‘十三板块’之一。‛
长城是我省最大的大遗址,春秋、秦、汉、明等历代长城在我省均有遗存,其中明长城达1738.3公里,居全国之首。甘肃 12 是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成功入选丝绸之路跨国申遗项目。曾出土大量‚五铢‛‚开元通宝‛等汉、唐时期钱币文物的许三湾城及墓群,秦国早期秦公墓地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出土3万多枚汉代简牍的居延遗址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甘肃境内史前文化遗址众多,在甘肃境内首次发现并命名的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史前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篇章。
最早提出大遗址概念的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苏秉琦说过:‚大遗址保护首先要保护现状。‛大遗址主要受风、雨侵蚀等自然因素破坏和大遗址所在地各种的人为因素破坏,保护难度较其他文物要大得多。
关于长城保护,杨慧福说,可在嘉峪关、敦煌等地成功开展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实施简易有效、成本较低的‚立标识、建围栏‛保护方式,避免人为的‚无意破坏‛,并防止家畜野兽的侵害;可通过建设防洪设施、加固保护等措施对长城进行抢救性保护和维修;可在山丹明长城、敦煌汉长城等长城遗址保存较为完整、完好的地方,与当地共同规划,深度融合开展文化旅游。
丝绸之路文化遗存’等大遗址优势独特,可将其‘打包’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保护和管理。‛我省丝绸之路申遗专家组组长、甘肃省博物馆原馆长初世宾说,要充分做好丝绸之路跨国申遗项目甘肃段备选遗产点文物本体保护、遗产价值展示、遗产监测、13 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等相关工作,使甘肃备选遗产点‚以最佳状态‛迎接国际专家组的实地考察和评估,通过申遗助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扩大‚陇原文化‛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
以‘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既充分、有效保护大遗址,又发掘、开发大遗址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既通过大遗址再现华夏文明辉煌历史,又通过大遗址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是大遗址保护最理想的‘双赢’模式。‛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王旭东说,要以现代化手段尝试大遗址原状展示或复原展示,让大众了解大遗址完整的原状原貌,读懂丰富的历史信息;要加强研究,揭示大遗址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了解其深厚文化内涵;要利用大遗址的影响力,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开发相关文化产品;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找到大遗址与城市共生共荣的结合点,实现遗址保护、城市发展和民生改善三者和谐共生。
1313工程解读之七
加强非遗保护 唤醒中华民族文化记忆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文化空间。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花儿‛、环县皮影道情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土族格萨尔、陇剧、秦安小曲等61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市州级和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333项、811项和2422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延续、传承华夏文明,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省文化厅厅长邵明说,我省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非遗保护氛围,通过各级各类普查,基本摸清了我省非遗种类数量、分布状况、保护现状等问题,目前已普查到非遗线索27075条,确立16大类4133项非遗项目,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纸质与数字档案。
非遗保护关键在于其本真性。‛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认为,加强非遗普查、整理、研究,使民族精华‚不变味、不走调‛。
‚花儿‛是我省非遗最大的遗产和财富,除通过‚花儿‛理论学术研讨会、演唱会以及全国‚花儿‛论坛等形式和途径加大‚花儿‛宣传外,我省每年还为‚花儿‛影响力较大的莲花山、二郎山、松鸣岩地区拨付专项资金100多万元,让更多的人听‚花儿‛、唱‚花儿‛,实现真正的活态保护和传承。
013年全国两会上,高培芬、杜拉尔梅等代表纷纷提议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政策扶持,提高生活和医疗待遇,避免‚人亡艺绝‛的状况出现。
开创性地实施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聘工程,让传承人更有尊严地、更主动自觉地传承自己掌握的非遗技能。‛省文化 15 厅人事处处长李长迅告诉记者,目前,已有205名传承人获得副高职称;今后,还将建立专门的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等,培养非遗接班人。
非遗文化生态环境必须得到整体性保护。‛张北辰说,通过建设民俗生态博物馆、民俗文化村等,使民间民俗文化的基本形态、承载方式、核心内涵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通过资源整合、政策引导、市场培育,依托赛事节会、旅游景点、文化贸易使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等民间文化‚活动起来‛,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省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王春生很欣慰,在庆阳,有10万人、300多家公司从事香包产业,‚当年的小香包已发展成为年产值六七亿元的庆阳香包产业群。‛
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处处长薛占平则特别强调:‚要区别对待河西宝卷、佛教音乐等已经没有观众和市场的‘非技艺类’非遗项目,要将保存优秀文化记忆放在第一位,不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邵明说,要以‚花儿‛为突破口,总结庆阳香包、环县皮影、西河乞巧节等非遗项目保护发展的典型经验,通过各级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税收减免等,多措并举促使各项非遗从小产业发展为大产业,让陇原的朵朵非遗奇葩扎根于民间、活跃于民间,生生不息、代代流传。
1313工程解读之八
坚持活态保护 实现名城名镇名村价值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因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丰富的古迹遗存而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重要载体。
我省目前有敦煌、张掖、天水、武威4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宕昌县哈达铺镇,榆中县青城镇、金崖镇,永登县连成镇,古浪县大靖镇,秦安县陇城镇,临潭县新城镇等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以及文县碧口镇、通渭县马营镇、华亭县安口镇、碌曲县郎木寺镇、华池县南梁镇、积石山县大河镇等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些名城名镇在历史上曾扮演着区域政治中心、经贸中心、文化中心及军事重镇等多重角色,在数千年、数百年漫长的积累和发展变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古城镇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历史内涵、文化特色,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华灿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省文物局副局长马玉萍说。在她看来,搭上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趟快车,甘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将散发出新的魅力。
保护既不是改建,也不是复制,而是保护具有传统特色的街区和庭院,保护城市的传统格局和风貌。‛在马玉萍看来,要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关键要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是处理好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城市建设和城乡发展之间的关系。所有进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队列的,其城市建设、城乡发展规划都要符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不能破坏其整体历史布局。其次是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7 与老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常来说一些最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的老街区往往也是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一方面可以对这些老街区进行内部改造,使之更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比如天水市,在遵照‚尊重历史、原样修复‛的原则,对枣园巷、三新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路面进行修缮的同时,还配套建设了供排水、供热、公厕、照明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让公众参与到整个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使文化遗产整体地、原状地保护在其所属的生活环境中。马玉萍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态保护‛。
活态保护更多地体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上。‛青城镇文物保护所所长刘军说,青城镇的城隍庙常年香客不断,每年清明节还要举行‚皇爷出府‛仪式,高氏后人定期在高氏祠堂举行祭祖仪式,正是这些民间传统活动的保持,让青城镇的文脉得以延续。关于‚开发利用‛,刘军说,近几年青城镇按照‚风雅青城、水烟之乡‛的形象定位,根据自然景观开辟了生态休闲区,‚品古镇韵味、赏田园风光‛已成为游客到青城的主要目的。
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有计划有限度地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名城名镇名村的经济发展了,反过来也可以促进保护。专家建议,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品牌价值,发扬每个城市的不同特色,做到定位清晰,同时也要掌握好开发的度。18 要防止过度商业化,从而失去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原有的味道。
1313工程解读之九
保护传承并重 探寻民族文化发展路径 甘肃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是农耕民族、游牧民族、商贸民族合作交融演化的过渡地带,东西方各民族往来丝绸之路,在这里聚居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题中之意。
我省境内现在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就有回、藏、蒙古等10个,其中东乡、裕固、保安3个民族是我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以藏传佛教、伊斯兰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裕固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为代表的草原游牧文化,以回族等民族为代表的穆斯林商业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此外,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语言文字,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宗教信仰,使民族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享誉世界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并称为我省的三大特色文化。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胡小鹏介绍说,甘肃民族文化资源有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唐卡艺术、临夏砖雕、花儿对唱、保安族腰刀制作等都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着甘肃民族文化的不同侧面,特别是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民俗文化项目入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提高了甘肃少数民族文化的知名度。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除了要将民族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传承下来,民族文化中所包含的劝人向善、乐善好施等精神内涵也需要进一步传承发扬。‛胡小鹏建议,用博物馆、民俗文化馆等形式将一些濒危的、不容易利用的民族文化保存起来,对一些可开发利用的文化资源,要有序开发利用,尽量不要破坏其原貌。
近年来,随着甘南、临夏等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拉卜楞寺、临夏大拱北等具有民族宗教特色的建筑,为游客了解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临夏花儿会,甘南‚万人拔河赛‛‚娘奶节‛‚香浪节‛等众多民族文化和民俗节庆活动的开展,成为外界感受我省少数民族文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舞蹈《脚户歌》、长篇小说《首席金座**》、电影《月圆凉州》等,也成为推介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媒介。
省民委副主任马学智说,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目前存在着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与旅游的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我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对濒危的少数民族重要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并借力少数民族文化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此外,民族文化还需与旅游业紧密结合,扩大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继承保护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又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和和谐发展,这是少数 20 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重点所在。‛马学智认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只有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状态,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有机结合,才能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篇: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区建设自查报告专题
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区建设自查报告
市委宣传部:
市委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特色文化大市动员大会召开以后,我县立即行动,进一步了强化了措施,明确了领导,细化了分工,加强了保障,我县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现将主要工作情况简要做一汇报。
一、强化领导,周密部署
1、多级联动,周密部署。市上会议召开之后,我县马上组织召开了县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讨论了我县加强这项工作的步骤和措施;县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又召开多次专题会议研究讨论这项工作,县上有关单位负责人、文化企业负责人、部分民间文化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并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中共***委员会***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特色文化大县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目标任务。
2、明确分工,强化措施。经研究,领导小组对十三板块的100多项重点任务制定了任务分解表,确定了牵头领导、牵头单位和工作时限。要求各单位都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完善措施,确保按照县上要求的时限完成工作任务。
3、加强领导,强化组织。县上成立了以县委书记方新生、县长曹勇为组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双龙、副县长刘忠福为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部、文体局的负责同志担任
办公室主任。有力地加强了这项工作的领导,为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主动衔接,争取支持
按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项目、政策衔接、奖项对接工作指南》的要求,我们把13板块工作任务确定到相关牵头单位,各牵头单位积极行动,主动衔接协调,加强与中央、省市相关单位的联系。截至目前,大多数单位都已经和中央部委取得了联系,特别是***大堡子山开发保护项目已经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视,该项目已经批准,并已到位800万资金,用于前期工作。其余项目、活动、赛事正在与有关国家部委积极衔接争取中。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营造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参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大县建设的浓厚社会氛围,县上强化了舆论宣传工作,主要做法有:一是县电视台、***之窗门户网、***报都开设了专门栏目,大力宣传建设华夏文明创新区的重大意义和县上的重大举措。二是在县城主要街道、乡镇悬挂宣传标语,营造浓厚舆论氛围。三是在宣传文化系统开展了华夏文明传承区建设的学习讨论活动,进一步凝聚建设文化大县的力量。
总之,我县在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区建设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市委的要求还有明显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措施,加强与中央部委的衔接,确保完成市是安排的任务。
中共***委宣传部
XX年8月15日
协会成员的辞职报告范例
协会成员辞职报告范文 尊敬的老师: 您好!
从大一加入xx会到现在将近一年,当初的想法是抱着一颗”锻炼自己的心态”加入这个组织。在里面也感受到了这个组织具有很强的组织、纪律性,也尝到了之中的酸甜苦辣,在里面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让我受益良多!
但最近,感觉到了学习和工作两个方面上都已显力不从心,自感压力!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有很多的缺点,平时的工作也有很多的不够!步入大二,学习压力增大,压力很大!为了照顾我自己的学业,我想退出xx会是我自己经过考虑后想法和行为,与他人无关!
最后,我要说的是在这个组织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交个很多的朋友!我觉得这些都为我的大学时光抹上了重重的一笔!感谢组织对我的培养!希望组织能理解并给予批准.此致
(感谢访问好:)敬礼!作,更十分珍视同您在工作中建立的深厚的个人感情。工作期间,我学到并收获了很多东西,无论是从专业技能还是人生阅历。尤其与您共事期间,在您身边,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您的才华横溢和高风亮节,您立足高远,为人师表,勤奋敬业,事必躬亲,开创了协会工作日益繁荣的新景象,协会今天的所有成绩,正是您杰出领导才能和高超的协调能力最直接体现。在您的运筹帷幄之下,陕西上市公司协会舞台宽广,大有可为!四年的深厚感情,我难以忘怀,更倍感珍惜。难以忘记我们一起搞论坛,办晚会,编杂志,组织大合唱,主办文体活动的每一个瞬间,一个条幅,一页宣传册,一块背板,一本杂志,一个主题报告,我们斟字酌句,左右审视,同甘共苦,披肝沥胆,殚精竭虑,忘我奉献。在您身上,我学会了诚恳做人,勤奋做事;在这里,我收获了最可贵的人生经验和社会资源,这是我最大的财富。能我有幸与您及其他同事一起在陕西上市公司协会的舞台上挥洒汗水,创造历史,我感受到了莫大的荣耀与尊重,这一切,都值得我一生去记忆和回味。
感谢在我工作期间,您对我工作的鼎力支持和无私信任,您永远是我值得尊重和敬仰的好老师!好领导!我们协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组织机构和会员单位日益发展壮大,我很遗憾不能为协会辉煌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只有衷心祝愿协会发展兴旺发达,祝福协会领导及各位同事工作顺利。
基于个人发展原因,我申请辞去现有职务,请您谅解我做出的决定,其实,离开是很舍不得,这里毕竟是自己曾经用尽心力奋斗的地方。但是既已决定,还请领导能够理解和支持。我会尽快完成工作交
接,希望能得到领导的准许!此致 敬礼!申请人: 申请日期:
此外,我还是要感谢以前,学长和领导们给了我这个机会,体验到了别人终老一生都睥睨不到的。但我还是要没心没肺的道一声:对不起,让你们失望了。
望能批准。
此文章来源于【辞职报告】欢迎大家继续浏览 燕对组织部的相关工作都是相当的熟悉。她们都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对她们来说这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
申请人:
【学生会成员辞职报告】一文如不符合您的要求,推荐参考以下同栏目文章:
办公室主任辞职报告范文报社记者辞职报告幼儿园教师辞职报告范文助理研究员辞职报告范文学校教师辞职报告范文深造离职申请书营业员辞职申请报告试用期辞职信模板
>> 辞职报告
立了自己的位置。现在又有xx 市产业扶持的历史机遇,我们完全可以期待她春华秋实,现在具有的风采必然意味着将来的累累硕果。但人各有志,我为个人职业志向与现在公司岗位的迥然两异,经过内心激烈斗争,艰难取舍,还是选择离开。或可能给公司带来的短时影响深表歉意。但工作表现不佳而至内心惶恐稍有释放。相信公司会找到真正优秀之能人,带领运营之新境界。
与大家说再见有点惆怅,提辞职寥寥数字有感于肺腑!一个月的离职期内必仍处理好该做好的事:应用测试、产品工程、流程推进这三部分工作将极力前推。以后也非常乐意以朋友身份为xx公司进言献策。
最后恳请xx总经理批准!此致 敬礼
申请人:辞职报告
第四篇: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文明长久不息;我们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文明永流传。
那滔滔不竭的黄河流水,滋养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那巍峨屹立的雄伟泰山,撑起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脊梁;那被尊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让中华民族的眼界开阔目光长久,思想永不狭隘;幽静恬然,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时刻使中华民族受到心灵的洗礼。中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一条腾飞的神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孔子;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杜甫;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现在,看我们尊敬的毛主席;看“导弹之父”钱学森,看“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人杰地灵,中华民族,是受天眷顾的民族!
儒家经典的四书五经,道家经典的“庄子”“老子”,成就中华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古时中西商贸联合在一起的丝绸之路,诉说着我国当年经济上的强大。体现了我国航海术的先进的郑和下西洋,永久不倒的万里长城,令世人折服的四大发明,我们品析那些经典佳作,回忆那些光荣的历史,赞颂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我们的祖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看到中华民族昔日的辉煌,今朝的美好,让中华民族的未来变得更加灿烂阳光!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文明点赞。
传承华夏文明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302班的——-,今天我想和大家共同讨论的话题是:怎样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中国是文明之国,礼仪之邦。那么如何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呢?请听以下九条:
1、对父母、长辈讲话要恭敬,不惹父母长辈生气。
2、大人问话时,要认真听,并有礼貌的回答。
3、早晚要向父母、老人问好。出去玩和回家都要告诉父母。
4、吃饭时不抢食、不挑食。
5、家中来客时要热情接待招呼,家长和客人讲话时不插嘴打扰。
6、不随便向客人要东西吃。
7、求人家帮助时,要说“请、谢谢”。
8、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捂住嘴鼻,向下或朝外,而不要对着别人。
9。不要在别人面前挖耳朵、抠鼻子等等。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以及这个人的素质。我想只要我们能从小养成好习惯,一定能成为一名文明、懂礼貌的好孩子!
第五篇: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
来源:史利莎、黄璐、许智钇 编辑:Admin 摄影:许智钇
时间:2010-07-31 23:38:28 关键词:迭部评审会
生态文明,迭部县跨越发展新思路 服务藏区,学术界鼎力相助共奉献
——严力蛟博士主持的藏区首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甘肃省 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在北京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
2010年7月25日下午,《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评审会在北京西郊宾馆会议中心举行。由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历时近5个月完成的藏区首例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金鉴明院士、冯宗炜院士和李文华院士担任此次评审专家组组长与副组长,中科院、国家环保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等不同领域的教授及研究员作为该规划的评审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经过项目汇报、专家点评、形成评审意见,最终该规划顺利通过评审,并经进一步修改完善、经过地方人大法律程序报批后,该规划将成为迭部县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指导规划。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评审会
该规划由迭部县县委、县政府委托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完成。为了支援西部建设、支持藏区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研究所所长严力蛟教授接手项目之初当即拍板:“此规划我们服务藏区、不收规划费用,但要比任何一个项目都要用心!”带着“引领中国、示范天下”的决心,项目组发挥创新精神,在5个纵向课题的研究基础上,认真细致地描绘起迭部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蓝图。该规划响应国家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号召,在生态资源良好、尚未经历工业文明的藏区——迭部县进行创新性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将县委最初定位的“生态立县”提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将“循环经济、低碳藏区、三生有幸”的规划理念融入到迭部县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生态人居和生态文化的建设中,力争使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青藏高原上一朵亮丽的奇葩。
会议上,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严力蛟所长对本规划做了基本介绍后,项目组主要成员黄璐博士对规划成果做了详细的汇报,之后与会专家和领导高屋建瓴、从各自专业角度对项目做了深刻点评,并指出项目还待改进、完善之处。专家评审组组长金鉴明院士指出,“该规划的编制和进一步实施完全体现了十七大的精神,有很多先进的理念,非常及时。提出藏汉共建生态文明试点县,分三级时序,从环境保护、产业、人居、文化、保障等方面展开,提出68项建设项目,具有完善的框架、内容和体系。规划还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37项评价指标。三生有幸、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建设理念结合迭部特色,因地制宜。整个规划内容全面、框架合理、文本规范,高标准、高水平、高起点……”同时,金院士也对项目寄予极大的期许,为项目的修改和完善提供了很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冯宗炜院士在对规划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指出了有待修改、完善和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包括:近、中、远期阶段目标如何合理分配以及如何实现?空间布局如何因地制宜?如何在制度、体制、机制、法律层面上保障在县领导班子换届的情况下,规划的实施能够延续下去?另外,还重点就碳汇和碳交易、生态补偿、绿色GDP、矿产开发和水电开发等方面进行阐释和指导,并特别强调要进一步增加规划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由于时间冲突、未能参会的李文华院士第一时间发来评审意见,指出“该规划立足迭部,依托大区,联系全国,放眼世界,不仅对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开拓性和示范性的作用。该规划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正确,依据充分,空间布局与时序安排合理,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一定的可操作性。”国家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的李红兵处长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对规划提出了战略性的方向指引。其他来自清华、北大、浙大、IUCN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机构的教授从不同角度对规划给予评价,并提出中肯的、富有建设性的修改意见。IUCN的田兴敏教授被严教授无私 服务藏区的精神感动,也表示期待与迭部的进一步合作,为迭部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项目负责人严力蛟教授介绍项目基本情况
金鉴明院士和冯宗炜院士对规划文本提出修改意见
项目组主要成员及迭部县领导拜访李文华院士并交流规划文本
本次评审会在各位院士、教授、领导的高度肯定与期许中圆满结束。随后项目组将对规划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并于今年8月8日在兰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召开成果发布会。
评审专家、领导和项目组成员合影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大事记:
2009-07 研究所初次考察迭部县 2009-08 研究所再次考察迭部县
2009-09 正式成立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项目组 2009-12 项目组第三次详细调研考察迭部县
2010-03 确定编写《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
2010-05 在迭部举办《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专家意见征询会
2010-07 在上海举办《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迭部县领导意见征询会
2010-07 在北京举办《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评审会
相关新闻链接:
[1] 浙江大学甘肃迭部项目组考察取得圆满成功
[2] 我所组团赴甘肃参加“绿色长征──为中国加油”走进红色圣地腊子口 [3] 九寨沟的旅游开发及其对迭部的启示 [4] 黄龙景区的旅游开发及其对迭部的启示
[5] 如何将迭部县纳入周边大旅游圈? ——从旅游交通线路说起 [6] 迭部项目组顺利开展第二轮意见征询会
规划相关附件:
附件1:
严力蛟教授在《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项目评审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金院士、冯院士、朱局长、赵书记、各位专家、各位领导:
下午好!
首先要感谢大家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来参加规划评审会,支持西部、老区、藏区的工作,并向各位表示深深的敬意。下面我谨代表规划项目组,把本规划的背景情况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去年6月底到7月初,规划团队部分成员率先进入迭部,对迭部的生态环境与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考察,同年8月在迭部召开的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通过对迭部的进一步调研以及与广大干部群众的交流访谈,对迭部县有了更深的认识,2009年迭部县正在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我们觉得以迭部现有的条件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认识,在迭部县县域将其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已经成熟,经双方商议,确定由我们浙江大学承担《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任务。该规划从2009年6月底开始,到2010年7月结束,历时整整一年。在规划编制启动以前,我们规划项目组首先分成5个纵向课题组,对迭部县的社会、经济、环境进行综合了研究,我们的规划是建立研究基础之上的。本规划的调研工作总共有四次,实地考察时间合计多达一个多月,跑遍了迭部的山山水水。为使规划工作有更坚实的基础,突出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补位发展,项目组还对迭部县周边区域进行考察的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考察。
在本规划的调研和编制过程中,始终得到迭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规划开展前后与迭部的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科技人员、林场职工、农牧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正式的交流会、座谈会和意见征询会就有四次,此外还重点融合了迭部县委书记赵凌云、迭部县各职能部门以及张跃西教授、张正春教授等多方面的书面修改意见(包括结合在迭部召开的由生态、旅游、规划、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参加的意见征询会,全县范围内的意见征集,以及在上海召开的座谈会等),已经几易其稿(正式的文本就做过三次)。其他通过电话、传真、电子信箱、QQ等的交流、沟通就更多了,对接非常充分。所以该规划是我们浙江大学和迭部县共同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双方的心血与汗水,是我们两家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要真诚地感谢迭部县委、县政府、迭部人民以及为该规划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的各位专家。
迭部的地形、地貌、植物、动物、地质、生态多样性非常丰富,是西北的小江南,是活的生态学标本和生态博物馆,是梦中的香巴拉。天险腊子口战役的胜利,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和领导地位,使红军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胜利走向辉煌,当时毛主席在他的诗篇中豪情万丈的抒发了当时决胜千里、胜券在握的心情:“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主席故居、崔古仓遗址,都留下了红色的印迹。迭部人民纯朴善良、热情好客、能歌善舞,迭部的建筑非常有特色,民族服装丰富多彩,藏传佛教神秘而神圣,迭部的领导精诚团结,务实敬业,富有责任性,他们抱着为迭部跨越式发展、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强烈愿望,在競競业业的奉献着。
近年来,甘肃省迭部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机遇、办实事、求发展,在县域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有思路、勤作为、出成效,特别在2010年迭部县将原来的“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这是一次理念的飞跃。《规划》在对迭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迭部,依托大区,联系全国,放眼世界,突出产业,提出以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家园”、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总体战略目标,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生活的“三生有幸”为规划理念,提出建设红绿辉映、民族共荣、低碳循环的新藏区,并重点就生态保护、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生态文化进行了全面规划。
下面请黄璐博士将规划的主要内容向各位专家和领导作一个汇报,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不吝赐教,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的目标一致,就是如何为西部、老区、藏区的建设树立一个样板,打造一个精品。
谢谢!
附件2: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评审意见
2010年7月25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组织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和领导对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编制的《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行专家评审。参加评审会的有来自中科院、国家环保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环保局、甘肃省迭部县委与县政府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20余人。评审专家组成员在认真听取规划编制单位汇报和审阅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经提问和认真讨论,形成如下评审意见:
1.近年来,甘肃省迭部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根据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抓机遇、办实事、求发展,在县域可持续发展建设方面有思路、勤作为、出成效,特别在2008年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体现了迭部人民继承长征精神、实现远大理想的意愿。在此基础上,2009年迭部县将原来的“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提升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这是一次理念的飞跃,具有重要的意义。
2.《规划》在对迭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现状进行全面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立足迭部,依托大区,联系全国,放眼世界,突出产业,提出以建设“中国生态文明家园”、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总体战略目标,立意高远,依据充分,不仅对迭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西部老少边穷地区尤其是藏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借鉴和推广作用。
3.《规划》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幸福生活的“三生有幸”规划理念为指导,提出建设红绿辉映、民族团结、低碳循环的新藏区,并重点就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等进行了全面规划,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和保障体系,指导思想明确,战略定位适当,空间布局合理,建设时序可行,建设项目具体,发展重点突出,充分考虑了迭部县的区域特色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4.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规划》思路清晰,工作扎实,内容丰富,数据翔实,图件规范,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划编制要求,同意通过评审。并建议编制单位充分吸收各位专家和领导的意见与建议(见附件),认真修改、补充和完善后,经法定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
评审专家组组
长:
副组长:
2010年7月25日
附件3:
基本情况介绍
迭部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川交界处。北靠卓尼,东连舟曲,东北与宕昌哈达铺毗邻,西南分别和四川若尔盖县、九寨沟县接壤。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约75公里,总面积5108.3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5.6万人,其中藏族占77%,年均气温6.7℃,森林覆盖率58%。境内有“俄界会址”、“茨日那毛主席旧居”、“腊子口战役”等革命遗址。境内青山碧水,层岭叠嶂,遍布悬泉、飞瀑、神湖、秀峰、险峡等奇丽而壮观的美景,是甘肃的一座绿色资源宝库。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绿色生态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峡谷溪涧旅游、藏文化旅游四大特色。
《甘肃省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是由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博士领衔的规划设计团队免费为迭部做的一个规划项目,前后历时一年,四次进入迭部,实地考察时间达一个多月,跑遍了迭部的山山水水,与迭部的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科技人员、农牧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正式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会有四次。总体来说,当地领导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积极配合,沟通对接非常充分。
附件4:
《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经过情况介绍
这个规划是一个全方位的大规划,涵盖了迭部县社会、经济、环境等诸方面,它将成为迭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行动纲领,也是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总抓手和载体。规划工作自始至终得到甘南州、迭部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沟通对接充分,凝聚了浙江大学和迭部县双方专家和领导的心血与智慧,是我们两家共同劳动、精诚合作的成果。
本规划有扎实的基础工作,从2009年6月底开始,到2010年7月结束,历时整整一年。纵向研究分5个子课题先行,为本规划奠定理论基础。横向规划于2010年3月初启动,预期7月底完成,将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发布规划成果。
一、已经完成的工作
1.调研工作
本规划的调研工作总共四次,实地考察时间合计多达一个多月,跑遍了迭部的山山水水。为使规划工作有更坚实的基础,更充分地了解周边,项目组还前往迭部县周边区域进行考察。
2009年6月30-7月5日:黄璐和史利莎代表严力蛟教授随甘肃社科院张正春先生赴迭部进行初次考察,并参与了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的思路企划过程。
2009年8月27日-9月4日:严教授带领黄璐和史利莎第二次前往迭部县参加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会后又对迭部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察。
2009年12月9日-12月18日:严教授带领项目组10人前往迭部县进行深度调研,为项目组的5个子课题研究工作集中搜集资料、实地调研。
2010年4月28日-5月6日:严教授带领项目组15人参加“绿色长征 为中国加油——登虎头山”系列活动,有针对性地根据规划工作对迭部及其周边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调研。
2.会议讨论
规划开展前后与迭部的主要领导、职能部门、科技人员、林场职工、农牧民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其中正式的交流和意见征询会就有四次,此外还收集了迭部县委书记赵凌云、迭部县各部门及张跃西教授等多方面的书面修改意见。其他通过电话、传真、电子信箱、QQ联系、交流、沟通就更多了。
2009年8月“第一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上严力蛟教授做了题为《整合特色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的报告。
2009年12月严力蛟教授在迭部县做了《生态文明与绿色长征——兼论迭部腾飞的契机》的报告会。 2010年5月项目组在迭部县召开了《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初稿)》专家及领导意见征询会。
2010年7月项目组与迭部领导在上海召开了《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修改稿)》领导意见交流会。
2010年3月-7月收到来自中科院李文华院士、浙江旅游学院张跃西教授、甘肃社科院张正春先生、迭部县赵凌云书记、迭部县各部门等各个领域专家、领导的书面意见若干。
3. 规划工作
在前期几次调研及纵向研究的基础上,项目组于3月开始启动《迭部县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人居完善、文化建设等方面对全县进行总体规划,总共历时五个月,从规划初稿到修改稿、评审稿不断完善。
2010年3月初启动规划项目,以先前的纵向规划为支撑开始总体规划。
2010年4月底完成规划初稿,并在迭部县召开了初稿的意见征询会,听取了生态、旅游、规划、地理、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及迭部县领导的意见。
2010年4月-6月项目组针对初稿意见征询会的修改意见及后来各位专家、领导的书面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两次较大的修改。
2010年7月中旬迭部领导与项目组主要成员在上海召开了修改稿的意见交流会,之后又对规划做了进一步的修改。
2010年7月20日完成规划评审稿,打印成册。
二、下一步的工作
1. 7月25日在北京召开评审会
2. 7月26日-8月5日对规划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定稿。
3. 8月8日在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兰州分会上发布规划成果。4. 进一步的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也要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