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众心理的简介
大众化攀比心理(即面子问题或者虚荣心)
虚荣心理: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所谓虚荣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们都希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声誉.威望等等比较关心,而虚荣心强的人一般自尊心都很强。物质攀比和炫耀性攀比
产生原因:1.“面子观念的驱动”。五十多年前,林语堂先生在《吾国吾民》中认为,面子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之一。“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面子行为反映了中国人尊重和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2.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慕虚荣的人多半为外向型.冲动性.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3.虚荣心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沉心理缺陷。具有虚荣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只是一种补偿作用,竭力追慕浮华,以掩饰心理上的缺陷。
克服:1.做到自尊自重克服虚荣心这是首先要做到的。做人起码要诚实、正直,绝不能为了一时的心理满足,不惜用人格来换取。有的少女为了满足物质的追求,牺牲自己最宝贵的贞操,是值得深思的。只有把握住自尊与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扰下失去人格。
2.树立崇高理想人应该追求内心的真实的美,不图虚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就是因为有自己的理想。同时,做到有自知之明。这就是说要能正确评价自己,既看到长处,又看到不足,时刻把消除为实现理想而存在的差距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
3.正确对待舆论,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材料1: 调查显示逾九成民众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
2011-10-18 07:12: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目前,一些青少年在选购各种学习用品和服装鞋帽时,出现了攀比现象,这让不少家长备感压力。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730人进行的调查显示,多达96.0%的人直言当前青少年普遍爱攀比,其中52.6%的人觉得这样的人“非常多”。受访者中,“80后”占43.0%,“70后”占35.9%。
武汉市市民谭先生的女儿最近吵着要买一台Ipad2(一款最新的电子产品——编者注),她说班上很多同学都有,用它看电子书更方便,有助于学习。谭先生认为,现在很多孩子都有攀比心理,只要家庭条件能承受,孩子成绩不落下,家长一般都会满足,更别说对孩子学习有益的商品了。
有网友表示,中小学生攀比的物品,已不仅限于穿着、文具、书包这“老三样”了,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中小学生中“风头正劲”。
青少年最喜欢攀比什么?调查中,83.3%的人首选“穿着打扮”,接下来是“电子产品”(83.2%)和“零花钱”(53.2%)。还有48.7%的人指出,很多青少年喜欢攀比“父母”。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张杨波说,自己读初高中时,同学间攀比的主要是成绩,有钱但成绩不好的学生经常会被同学看不起。而现在只要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不管成绩如何,大家都很羡慕。
与不少青少年攀比心较重的情况相比,很多家长却是勒紧了裤腰带。外地来京务工的杨女士说,正在读高二的女儿经常要钱买东西,这让她十分为难。“女儿班里的攀比现象非常严重,作为家长,我们真不希望孩子被同学、老师看不起,所以省吃俭用也尽量满足她的要求,但这样一来压力就太大了。”
本次调查中,90.0%的人感觉,当前“父母艰苦朴素、孩子奢侈”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种错位亟待引起社会关注。
对于很多青少年爱攀比的原因,78.7%的人认为是“受整个社会普遍攀比风气影响”;77.2%的人觉得原因是“重物质、轻内涵”的社会观念盛行;62.3%的人直指“家长过于溺爱孩子”;59.2%的人将原因归结为“虚荣心作祟”;53.9%的人觉得原因是很多家长自己就爱面子。
银川市某事业单位职员欧锦沙说,如今越来越多青少年爱攀比,体现出整个社会“幸福观”、“成功观”的扭曲。一些人总认为“幸福就是超越别人”,“成功就是有权有钱”,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青少年攀比心重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中,80.5%的人认为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78.0%的人觉得,攀比心重不利于青少年自强独立;72.3%的人认为会加重家长的负担。
湖南邵阳学院社会学专业教师胡楠建议,家长应让孩子明白,一个人是否优秀并非由外在物质条件决定,而是由内在品质和修养决定。要改掉青少年攀比心重的坏毛病,不仅需要家长主动调整心态,还要靠整个社会,包括学校和媒体加强正面引导。实习生 方磊 本报记者 肖舒楠
材料2:大学生消费奢侈令人吃惊
2004年02月24日15:02 中国宁波网-宁波晚报
记者周立明通讯员金丹俊
宁波晚报讯除学杂费教材费外,一个普通的在校大学生每月消费约需多少?日前,浙江万里学院一个名为“学生权利研究协会”的学生社团,就此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在高校校园内发放了问卷620份,其中收回的有效答卷共471份。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已越来越显奢侈化。96%的学生拥有手机
“您目前是否拥有手机?”竟有96%的学生表示拥有手机,没有的只4%。关于每月通讯消费的支出,有36%的学生在100元以上,40%的学生在56元至80元。
有35%的学生自称要透支
“您在学校期间每月的生活消费额度是多少?”56%的学生选择答案月消费在800元至1000元之间,还有24%的学生则称月消费要在1000元以上,只有12%的学生选择600元至800元,8%学生为400元到600元之间。而问卷调查中同时显示,高校学生的日常消费主要来源绝大多数仍然是家庭(约占90%),只有6%的学生敢自称来自兼职收入,另外还有4%的学生靠助学贷款。调查最后的一个问题问及学生消费是否会透支,结果有35%的学生自称要透支。交际费用占了大头
调查同时显示,除日常的饮食消费外,目前大多数学生在交际上费用比其他任何方面都要多。在调查学生每月交际花费(花在同学、朋友聚餐以及互送礼物上的费用)时,有16%的学生选择为200元以上,38%的学生选择100元至200元,42%的学生选择50元至100元。而当问及“您每月花费在学习上的支出是多少”时,却只有10%的学生选择80元以上,20%的学生选择50元至80元,70%的学生选择50元以下。
克服方法:1.对荣誉要有正确认识,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尊重是正常的,但这种尊重的是自己有所作为,而不是弄虚作假;
2.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人所追求的目标越高,对低级庸俗的带我就越不会注意;
3.人要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要有正确的认识,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虚荣心理就会大大削弱;
4.增强自我意识,不计较他人议论。“人言可畏”,但是对“人言”也要具体分析,要相信正确的一定会实际行动中显示其真正的价值,能获得就有的荣誉。5.正确对待舆论因为,虚荣心与自尊心是联系的,自尊心又和周围的舆论密切相关。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进步的外因,决定需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只有这样的自信和自强,才能不被虚荣心所驱使,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第二篇:一汽-大众简介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简称一汽-大众,是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和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奥迪汽车股份公司及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大型乘用车生产企业,其中一汽集团公司占60%的股份,德国大众公司占20%的股份,奥迪公司占10%的股份,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占10%的股份。
一汽-大众于1991年2月6日成立,1991年12月5日,第一辆解答A2轿车在一汽轿车厂组装下线。1992年1月21日,公司开始进行首次捷达轿车国产化件实验。1995年末,一汽和德国大众及奥迪公司三方在北京共同草签了奥迪轿车纳入一汽-大众生产的合同。1996年7月10日,公司15万辆轿车工程中投资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的项目——发动机车间全面建成投产。1998年,一汽-大众正式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2年,一汽-大众通过ISO9001(2002版)标准认证,并荣获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经过二十三年的发展,一汽-大众在长春、成都、佛山建有三大基地,拥有轿车一厂、轿车二厂、轿车三厂、轿车四厂、发动机传动器厂、成都发动机厂以及冲压中心等七大专业生产厂。其产品由大众和奥迪两大品牌构成,有新捷达、宝来、高尔夫、高尔夫GTI、速腾、速腾GLI、迈腾、CC和奥迪A3、奥迪A4L、奥迪Q3、奥迪Q5、奥迪A6L等系列产。
2013年,一汽-大众共生产整车1,538,888辆,同比增长14.6%;实现销售
1,525,288辆,同比增长18.4%;从1991年12月5日至2013年年底,一汽-大众已经累计生产整车831.15万辆。
一汽-大众公司供应链体系管理开始较早,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生产管理与德国大众先进的R3管理系统同步,生产全过程由计算机控制,而物流的管理采用了世界前沿的流动物流管理理论和网络管理系统,整车装配实现了模块化和大规模订单制的平准化,这充分满足了市场订单制的多品种混流生产,也为零部件采购供应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大众消费心理(精选)
1、消费:人们为满足生产或生活需要而对物质产品和服务进行消耗的过程
2、消费品的类型按购买方式分为便利品、选购品、特殊品、非寻求品
3.消费品的类型根据商品形态分为有形商品、无形服务、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物。
4、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倡议者、影响者、决策者、购买者、使用者,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决策者。
5、从消费品的角度分析消费者有现实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永不消费者
6、消费者行为是指消费者获取、使用、消费、处置产品或服务时所表现出的的各种行为及其过程
7、消费者行为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复杂性、可引导性
8、1899年,美社会学家凡勃伦提出了炫耀性消费及其社会涵义,这是消费者心理与行为发展的萌芽时期
9、1968年,第一部消费者行为学教材《消费者行为学》 1969年,美国的消费者研究协会正式成立,这都属于消费者行为发展的变革与发展时期
10、消费心理与行为学研究的方法包括实验法、调查法、投射法、观察法。在著名的“速溶咖啡为什么受冷落”的调查中,研究者运用了投射法。
11、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的意义:企业营销活动的市场基础与决策依据、消费者科学消费的前提条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依据
12、消费者决策是消费者在可供选择的若干种购买方案中选定一种合理方案的过程。13、消费者决策过程包括问题认知、信息搜集、评价选择、购买和购后行为五个阶段 14、消费者购买决策内容包括购买目的、购买对象、购买时间、购买方式、购买地点和购买者。15、根据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介入程度的不同,消费者购买行为类型可分为三种类型:扩展型、有限型和名义型,介入程度最高的是扩展型,介入程度最低名义型
16、消费者高介入购买的条件:该产品对消费者非常重要;该产品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该产品是消费者真正的长久的兴趣所在;购买该产品消费者承担重大风险;该产品符合某一社会群体的价值标准 17、.问题认知的过程就是消费者意识到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之间存在差距,从而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
18、消费者对问题产生认知后是否采取行动取决于差距的大小和问题的相对重要性
19、影响消费者问题认知的因素有时间、环境的改变、产品获得,产品的消耗、收入的变化。20、消费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包括记忆来源、个人来源、商业来源、大众来源和经验来源,最重要的来源是个人来源。
21、内部信息搜集包括哪些内容:关于产品评价标准的信息、关于备选品牌的信息、关于备选品牌具体特征和属性方面的信息 22、消费者在选择备选品时所考虑的产品属性或特征即为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选择。
23、消费者选择商品时的评价原则包括最大满意原则、相对满意原则、遗憾最小原则、预期满意原则。
24、在购买意向形成之后,他人态度、购买风险和意外情况影响消费者的最终购买
25、影响消费者商店选择的因素包括购物动机、人口统计特征、购物导向、知觉风险、商店的位置与规模、商店的形象和商店的营销策略
26、商店形象是指消费者基于对商店的各种属性的认识所形成的关于该商店的总体印象。商店形象的构成因素包括商品、服务、顾客、硬件设施、便利、促销、环境、声誉、交易后
感受。
27、影响品牌选择和产品购买数量的店内因素包括购物点陈列、店堂气氛、削价与促销、商品脱销、销售人员
28、商品脱销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体现在购买行为、口头行为和态度上
29、影响冲动性购买的因素有产品性质、顾客特征、现场促销的诱导作用和购物环境 30、如何避免冲动购物
31、产品处置方法包括保存、暂时性处置和永久性处置
32、消费者的购买评价包括对商品品牌、商品质量和经营企业作出评价 33、购物预期实现与否是影响消费者购后满意与不满意的重要因素。
34、消费者不满的表达方式有自认倒霉、采取私下行动、要求第三方予以干预、直接对零售商或制造商提出抱怨,要求预以补偿或补救 35、影响消费者抱怨行为的因素
消费者不满的水平或程度;消费者对抱怨本身的态度;从抱怨行动中获得的利益大小;消费者的个性;对问题的归因;产品对消费者的重要性;消费者用于抱怨的资源及其可获得性 36、忠诚消费者的特点:关注、信任企业及其产品或服务;重复购买、扩大范围;向他人推荐、宣传;忽视其他竞争者的促销活动。
37品牌忠诚就是是消费者对某一品牌形成偏好、试图重复选择该品牌的倾向。
38、品牌忠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品牌忠诚降低了消费者受竞争行为影响的程度;品牌忠诚缩短了顾客挑选的时间;品牌忠诚降低了顾客对价格的敏感性;品牌忠诚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事故的承受能力
39、消费者需要的特征:多样性和差异性、发展性和层次性、伸缩性和周期性、可变性和可引导性、相关性
40、消费者动机具有主导性、可转移性、内隐性、组合性和冲突性的特点。
41、消费者需要按层次划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
42、消费者需要的基本内容:对商品基本功能的需要;对商品质量性能的需要;对商品安全性能的需要;对商品消费便利的需要;对商品审美功能的需要;对商品情感功能的需要;对商品社会象征性的需要;对享受良好服务的需要
43、消费者具体购买动机 :追求实用的购买动机;追求美感的购买动机;追求新奇的购买动机;追求廉价的购买动机;追求名望的购买动机;追求安全健康的购买动机;模仿或从众动机;好癖动机;攀比动机;纪念性动机;馈赠动机;炫耀性动机 44、消费者购买冲突:消费者在购买某些高档商品时,可能会出现对所选的商品爱不释手,但另一方面又嫌商品的价格过高,(有人喜欢吃巧克力却怕胖)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趋避冲突;消费者因在股市上收益了一定数额的金钱,或买彩票中奖了,既想购买一套高档家具,又想去外地旅游,这体现了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双趋冲突。44、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部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一种反应。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过程中。
45、商家在年初岁尾搞促销活动时,若想让消费者对涨价感受不到而对降价感受得非常明显,主要是利用感觉的差别感觉阈限原理
46、消费者的错觉就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企业常会利用人们的错觉进行营销
47、消费者的知觉是人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应。48、知觉的特征: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消费者在购物过程通过商店内的优质商品、店员的良好服务、舒适的购物环境,形
成了对商店的良好印象,这是由于消费者知觉的整体性在起作用。
一些传统商品、老字号产品之所以能长期保有市场份额,是因为消费者知觉的恒常性在起作用。
49、注意类型 :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我们经常有看电视时,发现屏幕右下角会有一些定时活动的广告字幕,街上的霓虹灯广告,主要是利用消费者的无意注意 50、知觉风险是消费者在产品购买过程中因无法预料购买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
知觉风险类型:功能风险、经济风险、物质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心理风险、机会成本
规避风险的措施:主动搜寻更多的信息、保持品牌忠诚、依据品牌与商店形象、根据产品价格来购买产品、寻求商家保证、从众购买。
51、学习,是指人在生活过程中,因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52、学习方法:模仿法、试误法、观察学习法。
服装企业经常通过用名人做广告来促进销售,这是利用了消费者学习方法中的模仿法 ;当你发现朋友家的某种品牌的音响设备效果特别好,就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在自己需购置音响设备时,不自觉的想到朋友家的音响,并形成某种选择或购买意向,这运用了消费者学习方法中的观察学习法;
53、学习效果:学习加强型、稳定型、削弱型和无效型。
小李虽然从报纸、杂志、专家处了解到多喝牛奶对增强体质有好处,但他仍然不愿意喝,这属于消费者学习类型中的学习无效型;如果他今后开始多次购买,就是加强型。
54、记忆类型:情绪记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和运动记忆。
南方黑芝麻糊广告成功运用了情绪记忆原理,激发了消费者的怀旧情绪;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前浮现 出以前在某商店看过的这个商品的样子和颜色就是形象记忆;对使用过的某个产品的质量好坏的记忆是逻辑记忆;
55、记忆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就企业而言,运用各种宣传促销手段的最佳效果,就是使消费者对商品品牌或企业形象形成长时记忆。
56、消费者态度的特点 :社会性;效用性(某种商品对消费者来讲效用非常大,那么它就会对该产品产生积极的态度);相对稳定性(消费者态度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某种态度在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予以调整和改变的)差异性同一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态度是不同的,不同消费者对同一商品的态度也可能是不同的 57、消费者态度改变的形式:性质的改变和程度的改变
58、消费者态度的构成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
59、消费者态度形成的影响因素:需要的满足程度;知识经验的积累;家庭因素的影响;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60、根据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能力的差异,可以将消费者分为一般型、成熟型、缺乏型 61、消费者从事各种消费活动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包括感知能力、分析评价能力、选择决策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62、家庭消费具有阶段性、稳定性、遗传性的特点;通常在购买行为中,家庭成员扮演着倡仪者、影响者、使用者、购买者和决策者五种角色。
63、传统家庭生命周期: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空巢阶段、解体阶段 64、家庭购买决策的类型:丈夫主导型、妻子主导型、联合型、自主型 65、影响家庭购买决策类型的因素
家庭购买力;家庭民主气氛和家庭分工;介入程度及所购商品的重要性;购买时间;可知觉风险。66、消费者群体是某些具有共同消费特征的消费者组成的群体,同一消费者群体在购买行为、消费心理及习惯等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不同消费者群体之间则差异较大 67、性别和年龄是划分消费者群体的常用标准。
6
8、参照群体指个体在形成购买或消费决策时用以作为比较参照的个人或群体.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行为影响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模仿、从众行为和消费流行。69、青年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特点:追求新颖追求时尚的趋向;购买行为中有较强的感情色彩;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和较广的购买范围;追求个性,表现自我
70、女性消费者特点 :女性消费者数量庞大,是大多数购买行为的主体;购买商品挑剔,选择性强;注重商品的外观和感性特征;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具体利益;注重商品的便利性和生活的创造性;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 71、社会阶层具有动态性、层级性、同质性和多维性,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不是固定不变的,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或消费者自身的努力,消费者所处的社会阶层会发生变化。72、最常用的评价消费者社会阶层的三项因素为职业、教育和收入。
73、不同社会阶层者的心理与行为差异:社会阶层不同,对信息的利用和依赖程度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对产品的选择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购物方式不同。
74、文化具有习得性、稳定性、无形性、规范性、差异性和共有性的特性。
75、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表现在:文化不同,消费者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不同,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各异。文化不同,消费者的审美观念不同
76、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行为影响表现在: 消费行为上的大众化;人情消费比较严重;消费支出中的重积累和计划性;以家庭为主的购买原则;品牌意识比较强。7
7、《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以保护消费者为立法宗旨的法律。
7
8、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消费者权利的内容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其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第四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南昌大学
行政管理11级
风尘叹
《乌合之众》这本书出版于1895年,是一部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全书的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且入木三分,一经问世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此书颠覆了人们对群众的通常认识,在阅读该书时我同样触碰到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作者以十分简约的方式,极为精细的考察了个人聚集成群体时的心理变化,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个性就会被湮灭,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义,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的特点。
决定看这本书是因为第一眼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描述它,那还是弗洛伊德说的:“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彩地描述了集体心态。”从头看到尾我都感觉到这本书中的论述有所偏激,可以说我应该是集体主义观念支持者,但勒庞这本书却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就彻底颠覆了我的观念,集体(群体)原来远远不是我所认识和接受的那样无所不能,无坚不摧。群众竟成了一群毫无自我意识的就如同书名上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乌合之众!虽然我并没有完全的跟从书中理论否认我以前的思想,但是我还是明白群体远远不是我被灌输的和自己想象的那样。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对群体竟然感觉到有点儿不安,因为事实上社会的确存在着种种现象昭示着群众的没有自主意识的从众性。比如在图书市场中,当一本书“红”起来位居畅销书榜后不久,便会有一系列从名称、封面、内容、体例甚至版式都类似的书涌现出来,从而出现一股出版潮流,一种时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似乎又助长了这种风气,从“谁动了我的奶酪”到“狼行天下”,从“名人风”到“励志风”,从“财经风”到“医疗保健风”,从“家教风”到“无人不读史”,每一种风气盛行时,各种类型的读物哗啦啦赶着往外冒,作者五花八门,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大多都会有着不错的销量,甚至稳居在畅销书架上。然而我们读者几乎是没有自己的辨别能力,抱着流行即优质的想法,跟在别人后面买书,此时的消费者便受大众消费趋势蛊惑,沦为身不由己的乌合之众。在从众过程中,个人因为有背后的集体力量的支撑,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可接受的,尽管有些行为是非理性的或者是低于个体思想,但却可以被群众接受。而这正是勒庞认为的群体中的智力泯灭,文中得出“群体中个人智力泯灭存在着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我意识模糊; 第二阶段是独立思考能力下降;
第三个阶段是判断力与逻辑在暗示与传染的作用下趋同一致; 第四个阶段是残存的智力品质被彻底反噬。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一个头脑非常严谨的个人不复存在,他成为了群体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一个不具备逻辑能力与判断力的智力泯灭者。”——35页
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但不得不说,能够论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着。其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从高中的起早摸黑的苦读到大学生活的悠哉游哉,那么多的大学生就这么堕落着,偶尔冒出的发愤图强的激情在看到周围的同学懒散的样子也持续不了几天。
我们学习和理解群体特征,进而来探明群体动向,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保有一定的理性。但群体中的个体要想超越群体是非常艰难的。毕竟个体既然身为群体的一员,就意味着个体有着与群体有相同的想法,要想超越,第一件事就是改变原有的观点,然而人性中能够轻易的否认他人却很难来否定自己,其二就算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却很难得到群体中的人的认同以及支持,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很容易遭受到排斥,很可能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想法,沉沦在群体这个波流中。
比如说,股市中的投资家,与其他所有在股市中投资的人有着相同的意识就是想要赚钱。也正因为如此,他跟其他股民一样都是在一个群体中的人,智能水平是低下的。他要想超越大家,就得从不同的方面出发要与大众思想不同,就像涨得好的时候卖出,跌得惨时买进,横盘时还要忍受。自己不仅需要有独特见解而且还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其他人的的事影响,就算时常要遭受低谷也不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当然这是十分困难的。
如此,群体中的优秀个体是极为稀少的他们是在孤独中前行的。
另外,我在文中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令我印象十分的深刻: “个人需要为他的行为承担责任——法律上的和道德上的。但是群体则不然,群体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群体就是法律,群体的就是道德,群体的行为是天然合法的。
这是因为单独的一个人是有其名姓的,而群体的本身就是他的名字。群体是无名氏!无名氏不需要为他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担责任。因为无名,所以无由指控!于是群体得到的,是最为原始的本能表达与宣泄。”——9页
当时我就回想起我曾亲眼见证的一件事:一辆装满各种水果的卡车在转弯处予另一辆车相撞,当即就撒了一地的水果,开始的时候只有少部分的行人捡拾地上的水果,然后人数越来越多,最后竟不顾司机的阻挡疯狂地哄抢!事情为何演变成这样的呢?除了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的贪欲,再者就是秉持着众人都在捡,我跟着做也没多大关系的想法。所谓“法不责众”的经验使他们意识到,他们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肯定自己不会受到惩罚——而且人数越多,这一点就越是肯定——以及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所以他们不但没有负罪意识,反而沾沾自喜。
还有就是对本书中介绍的煽动群体的技巧,领袖的动员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深有感触。
群体意识行为简单,那么激发群体行动力,就要使用简捷的语言,并且要用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反复宣讲。也就是勒庞所提出的:断言、重复。在此基础上,群体会自然地互相传染。
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一断言:“做出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进入群众头脑最可靠的办法之一。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证据和证明看上去越贫乏,它就越有威力。一切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总是诉诸简单的断言。号召人们起来捍卫某项政治事业的政客,利用广告手段推销产品的商人,全都深知断言的价值。”——107页
断言,就是你只能服从不能质疑。清除了思维一种是手段中的其他念头,群体的行动力很容易的被激发。无论是战场上还是商场上,领导一声话,胜过千言万语。随从者们不会仔细想一想这句话对不对或者应不应该遵从,而会一跃而上。
但是,如果断言没有不断地重复,而且要尽可能的不更变措辞,它还是不会起着真正的影响。拿破仑曾经说过,极为重要的修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重复。重复也是本书中提到的领袖的动员手段之二。三人成虎,谎言重复千遍就成了真理。人性懒惰,思维更懒惰,是不愿意多想为什么的,所以,一句谎话如果翻来覆去地重复,大家就会以此为真,真话反而没有人信了。这就是说,那些断言的事情,必须要通过不断的重复才能在头脑中生根,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把它当做得到证实的真理接受下来。正如书中所言:“不断重复的说法会进入我们无意识的自我的深层区域,而我们的行为动机正是在这里形成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我们会忘记谁是那个不断被重复的主张的作者,我们最终会对它深信不移。”——108页 最后一种手段是传染,任何人都逃不掉传染,当身边的某一个人对某一件事情言之确凿是,就会不由主的相信着,难怕理由也不是那么充足时。“各种观念、感情、情绪和信念,对于群众来说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109页
“领袖们借助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的手段,用观念和信念来影响群体的头脑,虽然这些作用有些是缓慢的,然而一旦生效,却有持久的效果,由此得到民众接受的每一种观念,最终总会以其强大的力量在社会的最上层扎根,不管获胜意见的荒谬性是多么显而易见。”——112页
希特勒也曾在《我的奋斗》中写道:“群体爱戴的是统治者,而不是恳求者,他们更容易被一个不宽容对手的学说折服,而不大容易满足于慷慨大方的高贵自由,他们对用这种自由能做些什么茫然不解,甚至很容易感到被遗弃了。他们既不会意识到对他们施以精神恐吓的冒失无礼,也不会意识到他们的人身自由已被粗暴剥夺,因为他们绝不会弄清这种学说的真实意义。”
社会中大多数处于中下层地位的群众,大多对超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般问题不甚了解,很难辨明真伪,希望可以听从权威的意见,这样就不会茫然无措。因此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他们崇尚威势,迷信权威人物,我想这也给予了上位者以利用的机会。
这本书毫不留情的揭露了群体阴暗面,虽然以前也窥测到了一些,但都不及这一次来的凶猛,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让懵懂的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
总之,在勒庞看来,群体不管性质如何,与孤立的个人相比,总是较为低劣的。这让我们不禁联想到自己在在现实中的状况,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随波逐流,做一个清醒的人,尤其是在群体中更要保持警惕,坚持自己的信念。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第五篇:《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
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运动、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本书着重在于对大众心理的研究,分析大众心理形成的机制、特征、表现以及群体心理影响下的行为分析。让我们深刻的认识到生活在群体之中的我们可能一不留神就会卷入这种集体的无意识之中,做出甚至连我们自己都无法解释的行为,可能脱离群体之后便会为自己的行动所懊恼与不解。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现象的产生,从而导致相应的群体行为。古斯塔夫•勒庞在此书中用心良苦的为我们做了深入的分析与解答。
对于群体心理。勒庞认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会转到同一方向,个人的理性和个性会消失,从而表现出群体个性、心理,即会变得烦躁、单纯、偏执、冲动、轻信、贪婪而易于接受暗示,从而使个人因为群体的价值理念而变得富有牺牲精神,要么表现出极大地破坏力,要么极具英雄主义。群体习惯被控制和领导,崇拜强权,领袖的权力在群体中是至高无上的,理性的规劝和退让只会让群体觉得软弱可欺。勒庞甚至断定,个体在群体中所犯下的暴行只有在群体力量的支持下才会实现,一旦离开群体,个体又会恢复自身本来的面貌,其甚至会无比惊讶自己在群体中的表现。依据勒庞的理论,宗教导致群体偏执和妄想,种族是群体心理形成不可或缺因素,背离种族本身组成的群体不会长久。根据勒庞的理论,既然个体在群体中是丧失理性和易受感染的,所以在固定的群体中,外在力量想要影响和改变个体的思维是不太现实的,尤其是在有固定宗教信仰和同一种族的群体中。
上述勒庞的理论表明,群体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加强对群体的研究,加强对各个群体间的控制和平衡,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鉴于群体中领袖的作用非凡,保护、承认并让群体领袖参与社会管理、变革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手段。
关于传统。勒庞认为,传统代表观念、欲望、感情,它支配着人们,更支配群体。人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改变传统的名称和外在形式,但却无法改变传统本身,传统是根深蒂固的。脱离了传统,不管是民族气质还是文明,都将不复存在。但勒庞也从功利的角度解释说,传统并不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当传统带来的有益成果变得破败不堪时,人们便会努力摧毁传统,建立新的传统。没有传统,文明是不可能的;没有对传统的破坏,进步是不可能的。因此,摧毁传统会带来文明消失的剧痛,采取暴力等一蹴而就的摧毁手段会使疯狂过后的人们因为伤口太深而急于治疗,那么由此推断,企图一蹴而就进行变革的方式最终只会是换汤不换药的朝代更替。上述观点表明,勒庞认为在改革中文明与进步是相互对立的,但并不否定人类的生存本性,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进步是必然会打破传统的,但其并不主张激烈的方式进行变革。勒庞的此种主张与其亲历了法国大革命的起起伏伏是密切相关的,但是其主张对于正在进行变革的现代社会而言,同样有借鉴意义,渐进式的变革也许更符合改革开放的实际。
关于信仰。勒庞认为,信仰是群体行动的向导,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只要能激起群体的认同,口号的力量也足以推到旧社会,建立新时代,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印证。现代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群体层出不穷,信仰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冲突,重塑公共信仰将会是改革开放的中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总之,作为群体中的一份子,永远不可能脱离群体而存在,由于群体的多样化,资源的有限性,故必须控制和平衡群体的发展,重塑公共信仰,为社会变革创造一个稳定的外在环境和共同的奋斗目标。此外,每个人都受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勒庞也不例外,因此勒庞关于妇女、儿童是低级的、愚蠢的评论可以作为考究其生平的研究材料,这点瑕疵对于《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这本书的价值而言犹如沧海一粟,不值一提。
这部著作在国际学术界有着十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弗洛伊德曾评价说:“勒庞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他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评价说:“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经写出的著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社会学家墨顿评价?: “勒庞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与任何学术著作一样,该书也有其局限性,如作者因群体的非理性性质和表现而对它持鄙视和恐惧的态度。他说:“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但同时他又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但这种内在矛盾并未减损其思想学术价值,而是为后来者开启了更深入研究的空间。这部著作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和研究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
作为一部经典之作,《乌合之众》对于理解今天仍不失现实意义。日本普通民众为何曾变成战争机器,‘文革’青年为何曾变得丧失理性,入市股民又为何会变得群情激亢,“抵制家乐福”为何会声势浩大?我想从《乌合之众》一书中就可见一斑。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理解、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