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
关于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厅):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印发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加强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工作,防止开发建设不当造成新的重大生态破坏,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强化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管理,遏制新的重大生态破坏
1.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高度重视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完善制度,严格监管,切实扭转当前一些地方在生态环境方面边建设、边破坏,建设赶不上破坏的被动局面。
2.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以控制人为不合理开发活动为重点,坚持事先监管、全过程监管,把资源开发的生态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将资源开发活动生态环境监管纳入年度工作重点,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态环境监管中的难点问题,健全机构,充实执法人员和装备,保证经费投入,分级监察和考核,全面推进资源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监管。
二、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对资源开发实行全过程管理
1.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资源开发规划和资源开发项目中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进行重点监督,防止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立项、实施。
2.审批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要严格实行逐级备案制度,做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无错编,无漏审;凡违反有关分级审批规定,越权审批或降级审批的一律无效;凡未按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规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部门不予审批。
3.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持有单位的管理。凡超业务范围、借用或变相借用环评证书、或者评价结果失实及出现重大失误的,应依法追究评价单位和评价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环评证书,并予以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采取措施,严把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关。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要退回编制单位重新编制:未开展生态环境调查;生态环境影响论述不清;未进行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分析;生态保护措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下列情况的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不符合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造成重大生态破坏。
5.各地要制定资源开发项目生态环境监察管理办法,加强环境监察队伍的生态环境监察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监察人员培训等工作,逐步建立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生态环境监察体系。实施资源开发建设项目设计、施工、运行等全过程的生态环境监察,切实解决中小型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低和重审批轻管理的问题。
6.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和竣工验收制度。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措施达不到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规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批复要求的,由负责其项目竣工验收的环境保护部门责令其限期整改,由负责现场生态环境监察的环境监察机构出具整改现场环境监察合格报告后方可验收;超过期限未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资源开发建设项目,依法责令其停止试运行。
三、预防关口前移,加大对重点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监管工作力度
1.各级环境保护部门要在生态调查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科学划定生态环境敏感区和各类资源开发“禁区”,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和生产力布局。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指导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现场管理和规范各类资源开发活动的依据。
2.水资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流域水资源开发规划要全面评估工程对流域水文条件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控制新建平原水库,将最低生态需水量纳入水资源分配方案;对造成减水河段的水利工程,必须采取措施保护下游生物多样性;兴建河系大闸,要设立鱼蟹回游通道;在发生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超采的流域和区域,坚决禁止新的蓄水、引水和灌溉工程建设。
3.农业资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禁止毁林毁草(场)开垦和陡坡开垦;在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禁止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已经建成的要限期搬迁或关闭;畜禽养殖区与生态敏感区域的防护距离最少不得低于500米;渔业资源开发要执行捕捞限额和禁渔、休渔制度;水产养殖要合理投饵、施肥、使用药物。禁止向农村公路两侧和河道倾倒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尾矿渣、废土石渣、农作物秸秆等固体废物;禁止在农村集中饮用水源地周围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项目或从事有污染的活动;禁止使用污水浇灌生食蔬菜和瓜果;科学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和农膜,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4.矿产资源开发规划和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在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专题分析;资源枯竭后必须复垦或恢复植被。不得在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部门规定的区域或生态功能重要的区域开采矿产资源。
5.城镇道路设施建设、新区建设、旧城区改造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严格保护城市内的天然湿地、草地、林地、河道等生态系统;城市渠系、水体整治中不得随意对自然水体进行人为的“防渗处理”;城市绿化树(草)种应推广本地优良品种,严格控制对野生树木的采挖移植;禁止古树、名木异地移栽,防止“大树进城”造成原产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6.林草资源规划和开发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禁止荒坡地全垦整地、严格控制炼山整地;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地区,严格限制乔木种植和速生丰产林的建设;水资源紧缺地区,不得以灌溉大面积推进和维持人工造林。草原放牧要严格实行以草定畜和禁牧期、禁牧区以及轮牧制度;禁止采集国家重点保护的生物物种资源;在野生生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应划定野生生物资源限采区、准采区和禁采区,对采挖方式进行严格规范。
7.旅游资源开发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必须有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宣传教育专项方案;旅游区内禁止建设破坏景观资源的楼、堂、馆、所;严格限制索道、滑道、旅游列车、娱乐城等建设;科学核定景区旅游容量,做到“区内游,区外住”; 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从事旅游开发,不得以开发为目的,擅自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调整为实验区。
8.湿地等重要资源开发项目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穿越湿地等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建设便于动物迁移的通道设施;在湿地内开采油、气资源应采取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枯竭后,应及时拆除生产设施,恢复自然生态;禁止围湖、围海造地和占填河道等改变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禁止利用自然湿地净化处理污水。
9.外来物种引进和转基因生物应用的环评审查和生态环境监管的重点是:引进外来物种和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前,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禁止在生态环境敏感区进行外来物种试验和种植放养活动;严格限制在野生生物原产地进行同类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
四、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监管机制
1.将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当地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对责任人定期进行考评,考核结果纳入其政绩考核内容。
2.加强资源开发活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管,建立资源开发活动的监察机制和体系。对工作中失察、失职,不报、迟报、漏报、瞒报生态破坏事件者,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
3.环保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联合工作机制,加强与计划、财政、监察、国土、农业、水利、林业和旅游等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上的协调,各司其职,依法依规监管,及时制止、纠正和查处资源开发中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防止资源开发导致的新的重大人为生态破坏。
4.建立公示、举报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制定有关公众参与的管理办法。加强舆论监督,对资源开发违法案件及时曝光;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要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验收前公示和验收结果公开。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资源开发活动中环境影响监管的意见。
二○○四年二月十二日
第二篇:《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教案2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坏境基本概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各类资源的分布以及开发状况。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分析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2.分析青藏地区交通运输的变化对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3.能根据所学知识体会开发青藏、建设青藏、维护统一的原因和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建设边疆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地区的资源开发
教学难点:学会分析过度人为活动对当地生态坏境的影响。理解开发青藏,维护统一的重要性。
【媒体选择和设计】
本节课使用的电教媒体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主要包括 4 部分内容:文本、图片、音乐、视频。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手段,整合大量的图片生动形象的展示了雪域高原的魅力,置学生于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在欣赏、感悟中学习新知识。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回忆复习第一节内容:
一、世界屋脊
(学生活动)阅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提问)
1、青藏地区地形最大的特点是什么?(高)2.本区有哪些主要山脉? 3.本区内都有哪些重要的河流?
二、高寒气侯
(承转)海拔高是本地区地形最突出特征,这种地形条件对当地的气候产生了极大影响。(课件展示)不同高度的气温差异(学生活动)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 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学生计算并回答)
(课件展示)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温差异(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寒冷)(课件展示)高寒气候(简要讲解)
导入:展示志愿者到高原上拾捡垃圾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讨论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学生)得出答案,举手发言
1、生态环境保护
让学生阅读P87-P89内容,初步了解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何,现在有了哪些变化,人们针对这些变化采取了什么措施。(展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图片)
教师阐述该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立。
2、资源的开发
让学生阅读课本,然后进行讨论,该区有哪些自然资源。介绍“聚宝盆”——塔里木盆地
盆地内部因蒸发强烈,地表水难以保存, 所以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地 塔里木盆地的城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有高山冰雪融水滋润的 带和河流沿岸 ,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地降 绿洲,以及盆地边缘的河流沿岸,沿着盆地边缘呈环状分布。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储量丰富,尤其是天然气储量占全国陆上储量的1/4左右。简要介绍
矿产资源:盐、石油、天然气、石棉、铁、锰、铬、稀有金属等都很丰富,其中钾盐的储量居世界前列。
能源资源:水能、太阳能、地热能。老师自述
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他们持续的发挥良好的效用,会造福于我们自己,也会造福于子孙后代。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该区的生态环境正遭到严重的破坏,一些野生的珍稀动物濒临灭绝。
(出示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被猎杀的图片)提问:针对上述现象,你想说什么? 【课堂小结】
青藏地区在高寒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许多独有的特点,但这些特点又是相互关联的。对于人类来说青藏高原的环境是十分恶劣的。我们是否应该放弃开发这块土地?如果不放弃,我们应该怎样开发这块土地呢?青藏地区有哪些资源可供人们开发利用?为什么青 藏地区气温低、太阳能却非常丰富,拉萨有“日光城”之称?请同学们在课后积极搜索材料解答这些
问题,同时也可以提出更多关于青藏地区的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再一起一一解答这些疑问。
第三篇:关于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前言
煤矿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宁蒗县有限的煤矿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在开发利用中引发了不少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为此,我们作为煤矿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者,充分认识煤矿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各项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严格管理好我县煤矿资源,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基本情况
(一)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分布利用情况
宁蒗县地处丽江市东北部的小凉上区。全县总面积6205平方千米,下辖14个乡一个镇。县境内煤矿资源较为丰富,有铜、铁、铝、锌、铅、煤、石膏及贵金属金、银等。现煤矿资源以煤炭资源为主,目前全县有五个乡镇已经进行煤碳资源的开发,煤炭资源品种为烟煤、无烟煤。资源整合前有生产矿井5对,分别是汉家厂煤矿一号井(年产量3万吨)、汉家厂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海子坝煤矿(年产量4万吨)、兰草箐煤矿二号井(年产量3万吨)、上拉垮煤矿(年产量4万吨)。在建矿井7对,分别是马家窝子煤矿(年产量6万吨)、阿明地煤矿(年产量6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万吨)、九台湾煤矿、羊场煤矿、宏发煤矿、新龙湾煤矿、金山马鹿塘煤矿,年产量均为6万吨。根据云南省煤炭资源整合工作领导小组的目标要求,宁蒗县的煤炭整合为3户企业6对矿井,设计能力为年产量75万吨①1。目前,煤炭产业已成为宁蒗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近五年来煤炭资源实现工业产值近4亿元左右。煤炭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运输业、餐饮业、直接劳动业的发展,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许多经济效益,为全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宁蒗县“以煤为主”的煤矿业始于“九五”末,历经“十五”的深化专项政治和“十一五”的发展,我县煤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专项整治和资源整合,着力实施了“三统筹”“一道路”即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走资源利用率高,科技装备水平高,安全有保障和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煤炭工业发展道路。尽管如此,煤炭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瓶颈。
二、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煤炭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土地及生态环境,对土地的影响主要是土地沉陷引起的下沉盆地、裂缝、台阶和塌陷坑以及露采迹地和固体废弃物堆积压占,并诱发地质灾害。宁蒗处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多是水土流失严重区和生态脆弱的风沙区,在煤炭资源开发的影响下,因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枯竭、地下水疏干等问题,沙生物枯死,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地风蚀和荒漠化程度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①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煤炭资源的开发诱使地质灾害频发,滑坡、泥石流等灾害严重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安全。且煤炭燃烧产生了大量SO2、CO等有害气体。这些有毒气体和矸石里面的有毒、有害成分共同污染着矿区的大气、水体和动植物,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严重危害。
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发展不平衡,是由于市场经济、地方经济等客观因素以及一些主观因素影响,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对煤矿资源保护认识不足,对环境和生态白虎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了煤矿工业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模式,尤其大多矿井采取了“大、中、小型矿井并举,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导致乡镇、个体矿迅猛发展,而这些小矿大多分布不合理,设备简陋陈旧,技术力量薄弱,环保措施不到位,其回采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这种“掠夺式”的乱采、滥挖使宝贵资源遭到严重的浪费,并且造成当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成为制约宁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煤矿资源开发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宁蒗县煤矿业结构不合理
煤矿山数量多、分布散、规模小,小型矿点开采企业及个人开采占全县矿山数的一半以上,煤炭的开采以前管理混乱,浪费了不少资源,没有很好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价值,自2009整顿改革煤炭资源开发以来 煤炭的开采利用逐步走向规模化、价格合理化、效益化,有效防止了对资源的浪费。
(二)宁蒗县煤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开采煤矿资源肯定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遭到影响破坏。我县采矿权人对保护环境法律意识淡薄,采富齐贫,废石废渣随意堆放,易造成河道行洪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阻塞,最终易造成水土流失或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主要是破坏土地、损毁植被、土层剥落、局部地面塌陷、山系裂缝、水质污染等,有的矿山企业已停采,但没有遵照“谁开采、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废弃矿山没有进行恢复治理,影响了整个山脉的外观形象。
由于煤矿资源在开采过程中,一直遵循“ 地上服从地下”的原则,加之过去重生产、不重保护与恢复,致使大面积原生植被遭到破坏。矿区占地面积大,遭破坏的造林难度大,成本高。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矿业的发展,污染排放加剧,打井过程中产生化学泥浆和洗井废水使得许多土地变成泥浆地、排污池、废水排放池等。土壤、植被的大面积污染。
例外,煤矿等煤矿开采造成采空塌陷外,还危及地下水资源,加剧缺水地区的供水紧张。随着煤炭开采和延伸速度的不断加大提高,可能导致地面沉降和地面塌陷,矿区地下水位大面积下降,使缺水地区供水更为紧张,以致影响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另一方面,大量地下水资源因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对矿区周边环境形成新的污染。开采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如SO2、CO2、CO 等废气,排放的废水、废渣造成从天空到地下立体的严重污染环境并直接损害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宁蒗县.煤矿资源管理措施水平不高
由于人员、技术设备等限制,对矿业活动动态监控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依法行政力度不强,从而造成违法违规现象的时有发生,影响整 4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煤矿资源规划不够完善
宁蒗县煤矿资源的勘查程度很低,资源的开发没有形成规模,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煤矿资源整合力度不大,整合目标不太明确。现在进行的煤矿资源规划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均应在规划中加以解决。
2.矿山采矿权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资源保护意识淡薄
宁蒗县矿山开采主要以个体为主,进行小规模开采,对矿山的投入不高,开采技术落后,多数矿山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眼前的经济效益,对煤矿资源如何在开发中实现有效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如何保护等,认识不清,意识淡薄,缺乏可持续发展理念。
3.监督管理不到位
基层矿政管理不到位或缺失。一些矿业权人和基层群众矿业法制观念淡薄,煤矿资源国家所有观念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煤矿资源意识还有待提高。加之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缺乏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缺乏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一些煤矿资源开发项目本不可或缺的环境评估因此变成了招商引资的优厚筹码。
矿山生态管理职责交叉,缺乏明确的分工,矿山生态保护与治理工作涉及国土资源、环保、农业、林业等多个部门的管理职能,由于职责交叉,缺乏宁缺规定,在监督管理、整治项目、资金投入上形不成合力,影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的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效果也不明显。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而且由于管理人员少,技术设备落后,对探矿权、采矿权中出现的非法转让、越界开采、非法采矿等现象监管不到位,日常巡查工作抓得不紧,致使出现当场抓住停产,撤销设备,过后偷着采、偷着挖,措施不力,不能对非法采矿的业主给予强有力的打击。
三、煤矿资源生态建设与补偿的建议
补偿是利益差别的整合器,可以改变成本收益的时空、动态关系,促使有害行为的外部不经济性内在化,激励有益行为的社会化并得到回报,宁蒗县应尽快以市场调节为手段,以法律保护为前提的生态补偿机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正正义的角度来看:要妥善协调煤矿资源生产区的利益分配关系,宁蒗县没煤矿资源管理机构应下大决心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承认生态环境价值。②
(一)应用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从源头上抓起,从煤矿资源开采项目的立项、设计、建设之始就应该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减轻矿业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可逆转性破坏的煤矿开发项目。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开采煤矿资源。限制在人口密集区、环境敏感区开采煤矿资源。对新上的煤矿开发项目,矿山基建时环境保护的设施、环境问题的预防工程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坚决杜绝“先污染,后治理”项目的上马。
要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址破坏和环境污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
(二)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
要切实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的投资体制,严格执行矿山生态治理恢复备用金制度,构建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双赢的良好局面,提高矿山企业等行业对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应用经济手段进行煤矿资源管理和生态补偿
建立科学的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制度。应结合各地的地质条件、采矿方式、采矿强度和形成地质灾害的特点等内容,组织地质生态专家,不断修改矿山地质生态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煤矿资源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的确定提供依据。
(四)通过行政法律手段对煤矿资源进行生态补偿
在已有的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宁蒗县县情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的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注意对生态执法的力度。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建设,正确评价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立反哺的生态环境补偿费管理体制,规范生态环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境补偿费的征收、使用行为,科学的制定收费标准,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执法力度,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强制,切实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提供可靠保证。
加强同公安、安监、工商、城建、水务、林业等部门的联合协作,齐抓共管,加强执法,对违反《煤矿资源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和县政府规定的,要及时查处,对触犯刑律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政策法律业务素质和依法行政水平,为生态县建设及东部新门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五)加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2
3对已开采、新开采的矿山企业严格按照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省环保总局要求的对矿山企业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的要求,促使矿山企业积极缴纳保证金,明确“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责任与义务,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③。
②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 ③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2 8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结语
目前,宁蒗县的煤矿资源管理体系在不断的完善,在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政府组织、个人群体对在矿产资源资产管理中走发展循环经济道路。宁蒗县在煤矿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从地域、矿种、行业多维度来探索和推进“以优化资源配置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进一步转变观念,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和资源节约观,强化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广大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把煤矿资源的多目标开发、综合利用、节约等活动逐步变为全县公民的自觉行动。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参考文献
[1]
杨光银:宁蒗彝族自治县概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孟梅,金晶.浅议新疆煤矿资源开发与利用[J].资源•产业,2005,(2).
[3]吕波,高伟.新疆矿业发展展望[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05.
[4]郭兰在,王漠.实现新疆煤矿资源优势转换战略与对策讨论[J].资源与煤矿,2000,(5).[6 ] 中新网.国土资源部公布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 [OL].2006-4-5 [7] 田茂虎,马培智.埠村煤矿下组煤综合水文地质勘探方法[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6,33(2):59-60,63.[8] 赵艳斌.综合地质勘探方法在煤矿生产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8,4:49-50.[9] 卜昌森,张希诚.综合水文地质勘探在煤矿岩溶水害防治中的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1,29(3):32-34.[10] 吴钦宝,陈同俊,陈凤云.中国东部煤矿深部开采中的地质勘探技术[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5,20(2):370-373.[11] 王家兵.深层岩溶供水水文地质勘探方法的探讨[J],煤田地址与勘探,1994,22(3):32-35.[12] 昆明 春城晚报 2010年4月6日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致谢
历时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家人和同事的帮助下度过了。尤其要强烈感谢提供我材料的同事,他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另外,在网络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工作人员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同志表示最中心的感谢!
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批评和指正!
第四篇: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极大地增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全国上下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如何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
一、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基本现状
(一)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1.资源情况。**是全省资源大县之一,境内资源较为丰富。一是矿产资源。现已发现矿产30种,探明储量14种,煤、铅、锌、铁、硫铁矿、大理石、石英等矿产储量较为丰富,其中石英矿储量23亿吨,居**首位;煤储藏总量15.9亿吨,小发路优质无烟煤被誉为世界煤炭“**”;铅、锌储量104.32万金属吨;铁储量4700万吨。矿产地129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5处。二是水能资源。境内有大小河流150多条,开发条件好,其中经流面积大于50KM2的17条,总径流面积1850.4KM2,径流量17.4亿m3,平均比降6.4‰,平均每平方公里面积产水60.1万m3,以**、**江和**河三大干流水能储量最大。根据水利部门水电资源规划数据显示,全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86.76万千瓦,可开发量34.725万千瓦,现已规划电站197座,总装机容量34.725万千瓦,年发电量193755万度。三是生物资源。全县生物资源品种多,开发潜力大。天麻、核桃、魔芋、竹笋、花椒、板栗等最具特色、发展前景极为广泛。小草坝天麻驰名中外,**被誉为世界天麻原产地,现已开发出天麻胶囊、天麻饮片、天麻保健酒等产品,药用价值居世界一流,是**麻、**天麻的代表,素有“云天麻”之称。四是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资源,是罗炳辉将军和时代英雄徐洪刚的故乡,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境内有小草坝原始森林、**万亩竹林等自然风光。小草坝省级风景名胜区,面积达108平方公里,有各类野生动物1200余种;**竹海旅游景区面积达40多平方公里。牛街古镇历史悠久,民族民间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所列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74种中,**县就有59种,占79.73%,旅游资源类型组合较为有序。
2、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全县资源开发潜能和市场利用价值大,招商引资氛围浓,投资环境条件好。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努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目标,促进全县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以工业经济发展为例,全县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工业经济连续5年高位运行,总产值从2007年的12.4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0.54亿元,年均增长22.22%,从全省的75位跃升到55位。驰宏铅锌选厂,天力煤化,庙林电站等一批骨干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天力碳素,旺立达增温还原剂,**水泥厂技改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进度加快,煤炭、铅锌、电力等产业集群培育初具雏形,现已累计完成工业投资46.3亿元。
(二)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1.环境质量现状。一是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根据**县水资源区划报告数据显示,全县源头水功能保护区内水质较好,水质为I至Ⅱ类。主要包括角奎小河源头支流海子河与眯洱河全河段、**河从源头至角奎纸厂段、钱家沟全河段、黑龙潭河全河段,**江水系花果河全河段、**全河段、水果河全河段、**坝小河自源头至牛街纸厂段、云峰沟全河段。**省级自然保护区,**江一级支流中厂河;小草坝地级自然保护区,大桥河、朱家沟;**江小河桥至溪口县级自然保护区,**江干流小河桥至溪口河段。**河保留区现状水质为III类。**一角奎段开发利用区,河段范围自巴爪河出口至欧家小河出口,**江支流**坝**纸厂至**江干流大石盘,水质均为IV类。现状水质为IV类,以及**江水系的牛街纸厂一大石盘段开发利用区,河段范围自**江支流**坝**纸厂至**江干流大石盘,现状水质为IV类。二是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县城绿化覆盖率为20%,全县森林覆盖率为30%。现有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总面积9075公顷,其中**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天然毛竹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亚热带山地湿性阔叶林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三是空气环境质量现状。县境内绝大部分为河谷区、山区和半山区,其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一级标准。县城中心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雨季达到或超过二级标准。四是声环境质量现状。县域大部分地区声环境质量良好,县城及周边地区由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相对集中,交通拥挤,按照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3096-93)评价,所测4类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不同程度超标。
2.环境监管情况。“十二五”以来,全县环保工作成效显著。一是环境治理资金和设备投入加大。督促18个行业、369家中小民营企业加大环保建设资金投入,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对**江、**、**河、**等河流进行治理,对河流两岸生态进行建设;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督促16家企业加大环境污染整治,提升节能减排设施改造,关停14家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督促126家企业完善环保设备设施。二是严把环境准入关,严格控制污染源。主持评审,新建、扩建、改建等项目365个,发放排污许可证101个。三是环境保护与监察执法力度明显加强。依法开展核与辐射及危险化学品监管,对全县32家企业进行排污申报及核定,累计征收排污费377万元。“十二五”以来,累计出动执法车辆580车次,执法人员2300余人次,检查企业548家,查处违法企业71家。四是环境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全面完成大气、水、噪声等常规监测,完成18家煤矿、4家采石场、2家洗选厂的噪声监测。五是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重金属污染治理项目即将进入招投标程序,灾后恢复重点环保项目6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源地保护项目均已评审通过。
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建议
(一)增强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及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县委政府网、**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县政府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大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着力宣传培训环保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县环保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环境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及各项业务培训,提高企业企主及环境监管干部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了解。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增强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到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来,树立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环境污染监督。环保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环保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问责制度,确保企业法人和公众环境保护法制意识的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设置矿权。根据全县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能。严禁新上污染环境建设项目。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加快环保发展产业,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动清洁生产。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打通交通大动脉、积极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圈;要发展城市经济,重点打造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尽快将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大力气将经济砝码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转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向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全县在新设置矿权和布局产业时,要强化规划,科学编制矿权设置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现有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不合理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资源开发整合意见相关要求,加快推进资源开发整合,实现资源重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合理目标。
总之,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是为人民谋利、为子孙造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力推进**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第五篇: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35号)
《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6年1月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甘肃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一条 为加强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油田生产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区域油田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和落实油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油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油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当地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案,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第五条 油田发展规划编制应当组织环境影响评价,编写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未进行区块环境影响评价的,单井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第六条 油田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按国家规定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油田开发单位方可开工建设;未经批准的,国土资源、建设、林业、水利等部门不得办理有关手续。
第七条 油田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在钻井、油田生产环节完工后,由油田环保部门负责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抽查监督。
第八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于每年第一季度向当地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本勘探、钻井、试油等作业计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注明井号、井位。如有调整,应及时向当地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调整登记。
第九条 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油田生产单位、有关专业技术部门每五年编制一次油田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报告。
第十条 油田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改善油田生产环境,支持油田生产、公安、工商、环境保护等部门应当依法查处盗窃原油和破坏输油管道及附属设施的行为,清理和取缔非法收油、售油场点。严禁非法采油、炼油、保障油田生态环境安全,依法维护油田开发秩序。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防止管道人为破坏。发生管道破漏事件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配合油田生产单位抢修和清理污油污物,并依法维持现场秩序。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向油田生产单位乱摊派、乱罚款;不得妨碍、干扰和阻挠油田生产单位的生产和生态治理恢复工作。
第十二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污染物排放的种类、数量、浓度,提供有关污染防治的技术资料,取得排污许可证,按许可的排放总量和标准排放污染物。超过排放总量和标准的,由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
第十三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实行清洁生产,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防止油田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第十四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建设采出水处理设施,油水分离后产生的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应当回注采油层或者综合利用,不得污染地下水;需要外排的,应当排入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场所。
第十五条 油田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落地原油必须在完成试油、修井作业后5日内清除,井场油池存放的原油必须在10日内清除。
第十六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制定环境污染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发生污染事故,应按规定时限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接受调查处理。
第十七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加强油气集输管线和油气储存设备的巡查,定期进行检测、维修,采取有效的防腐、防裂等措施,防止渗漏、溢流事故发生。
油田生产单位发生井喷、管道破裂、穿孔等突发性事件,或者因盗窃事件致使原油泄漏的,应当采取应急措施,排除故障,防止污染扩大;落地污油污物应当在排除故障10日内予以清除,居民区内污油污物应当在2日内清除。
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和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支持配合油田抢修、排除故障。
第十八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建设清洁井场,做到场地平整、清洁卫生,在井场四周设置符合规定的挡水墙、雨水出口和防洪渠道,在井场内设置防渗漏的油污回收池和排污池。禁止掩埋作业中散落油和油水混合液。
第十九条 钻井应当采用清水或者低毒泥浆,提高泥浆循环利用水平。泥浆池应当采取防渗漏措施,钻井废水应当处理后回用或者达标排放。
试油过程中应当及时回收落地原油,含油污水应当集中处理后回用或者达标排放。有毒泥浆、含油岩屑、污油或者油泥等污染物应当在市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地点集中安全处置。运输原油或者化学药剂应当采取封闭措施,防止泄漏,不得随意排放。
第二十条 天然气、油田伴生气及其他可燃性气体应当回收利用。不具备回收利用条件需要向大气排放的,应当经过充分燃烧或者采取其他污染防治措施。由于生产需要必须排放的,油田生产单位应当立即报告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一条 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和装置采取消音、隔音、防震等有效措施。
禁止夜间在居民区、文教区、疗养区等控制区域从事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作业。因抢修、抢险作业和生产工艺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应当向所在地县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且公告附近居民。
第二十二条 油田生产单位与施工单位在签订承包合同时,应当明确双方的环境保护责任和措施,并监督执行;责任不清造成污染后果的,由油田生产单位承担相应责任。
第二十三条 油田生产单位要加强对技术关闭井、报废井管理,限期安全封堵,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开启。
对套管破损的油(水)井应当及时修复,不能修复的,应当彻底关闭。
中转站、联合站等生产设施应当在油田生产单位确认无使用价值后六个月内予以拆除,限期治理恢复。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规定,依照法定审批权限划定本区域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的水源保护区应当树立明显标志,采取保护措施,向社会公布,明确管护职责。
第二十五条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进行油田勘探开发。已开油井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逐步关闭。
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油田开发建设项目。禁止在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设置废弃物堆放场。
第二十六条 依据具备资质的水质检测部门的报告,因油田生产活动对生活饮用水源水质造成影响的,油田生产单位应当建设生活饮用水的替代水源和供水设施;无条件建设替代水源和供水设施的,应当对受损失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补偿。
第二十七条 油田生产应当依法取水,实行取水许可证制度。油田生产用水禁止开采浅层可饮用地下水。
第二十八条 油田生产单位新建油区专用道路占用土地的,应当依法报批,并采取措施保护耕地、植被和石被;油田废弃道路,应当限期治理恢复;油田生产单位迁建的,应当对原有的生产、生活基地加以保护,并与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协商,妥善解决。造成土地闲置荒芜的,按土地法规定处理。
第二十九条 自然保护区内禁止进行油田勘探开发生产活动;已经开发生产并造成损害的,应当采取补救措施,限期治理。
第三十条 建立油田开发生态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一)运输原油、化学药剂泄漏、溢流,造成污染的;
(二)随意排放、倾倒含油岩屑、泥浆和其他有毒有害废弃物,或达标污水未排放到指定地点的。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一)落地油和井场内油池存放的原油没有在规定时间内清除,或掩埋、焚烧落地油、油水混合液和其他废弃物的;
(二)发生井喷、管道破裂或者穿孔等突发性事件,未采取应急措施或污油未在规定时间内清除的。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非法收购、储运原油及盗油、非法采油、炼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环保等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由公安机关没收原料、非法采油炼油产品和生产、储运设备以及非法所得,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在居民区、文教区、疗养区等控制区域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作业时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七条 本条例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