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

时间:2019-05-14 12: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

第一篇: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

河南中易恒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周淑贤

摘要 通过阐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恶化原因,从而提出了强化生态环境保 护的措施,建议必须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才能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

人是生态环境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幅员辽阔,多样性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现代建设的宝贵物质基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和宏伟工程。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成为我们共同的心声,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加快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已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制约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努力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 生态环境现状

由于一些地方没有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使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1 森林覆盖率降低,滥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植被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按照生态学要求,森林覆盖率占30%以上才能有效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达到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自然灾害的作用。而我国森林覆盖率远远低于30%,而且普遍存在乱砍滥伐、毁坏林木的现象,造成生态系统衰退。1.2 物种资源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地区内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总和,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各种机会。目前,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的发展,物种资源逐渐减少,即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能源,建筑业的发展和土地,生物各种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各种污染物使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加之种植作物的单一化,使不少适于当地生长的品种已丢失或减少。1.3 土壤污染严重,土地荒漠化

大量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造成土壤污染,一些污染物长时间存留于土壤而不降解,某些重金属离子在动植物内富集,影响动植物生长,并危害人类健康。农业生长结构,种植结构不尽合理,造成土壤养分失调。荒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和某些半湿润、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使土地生物和经济生产潜力减少,甚至丧失。1.4 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工农业大量用水及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缺水。地下水呈漏斗状,地表水受到污染,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产生的“三废”和酸雨的影响已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5 以烟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城市环境空气污染

城市工业和个体加工业防治大气污染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得不到落实,致使烟尘和SO2超标排放。1.6 固体废弃物污染日渐加剧

每年有新增的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2 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一些地区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一些部门和单位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致使许多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屡禁不止,加剧了生态环境的退化,同时,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与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及建议

3.1 强化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全民参与的一项伟大的事业。首先要唤起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这就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和职能部门密切结合,加强对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提倡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和手段。而创建“绿色学校”这一举措是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总之,我们要采取各项措施,调动亿万群众的积极性,组织全社会的力量,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我们实现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事情来抓,通过多种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教育,使人人都关心环境保护,自觉提高素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以实际行动自觉自愿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去。3.2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支好的队伍是做好环保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宣教队伍人员素质。宣教队伍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质量。从事宣教工作的同志要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努力提高自身基本业务素质,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熟悉环保工作的整体情况,精通本职工作,刻苦钻研业务,以此来培养对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敏感性及对环境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只有这样,在从事宣教工作的时候才不会说外行话,才能有的放矢,讲清问题,充分发挥宣教工作前导轮的作用。环保人员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工作作风,为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做出应有的贡献。3.3 加强领导,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决策机制,必须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建立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要按照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的要求,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落到实处。层层推进各级政府任期和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区等特殊生态功能区的建设管理、资源开发项目的管理等生态环境保护内容,纳入责任状。同时,实行各级政府与其林业、农业、水利、土地和畜牧等有关部门签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状,使各级部门对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制落到实处。由各级环境保护部门代表本级政府考核完成情况,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把本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考虑,综合平衡,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投入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的各项制度,形成有效的管理程序,实行对重大经济决策、发展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合理体现经济、环境效益。

3.4 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在开发建设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严格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环境安全和民族生存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必须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各级人民政府的有关部门都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在实施大开发的过程中,各有关部门都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行使统一监督管理职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体制,强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合协调与监督工作;计划、农业、林业、水利、畜牧、国土资源和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自然资源开发的规划和管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特别是做好生态恶化重点区域生态的治理和恢复,遏制土地荒漠化加剧的趋势;做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流域规划,保证生态用水,严禁对现有草场、植被的破坏;抓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批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城市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基础建设中生态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

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确定本辖区的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与监管区域,按照统一监督与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协调与合作,形成上下配套、健全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体系。切实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工作的优先位置,确保大开发得到顺利实施。3.5 积极开拓环保融资渠道,加大环保投入

加大环境投入,对工业生产要求走清洁生产,控制排污总量,实行综合治理,使经济建设全面朝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迈进,对农业生产要积极调整种植结构,适度发展畜禽养殖业。

要达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必须加大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地筹建资金,拓宽资金来源,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能纳入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项目的,争取国家资金技术的投入和财政的实施,地方要安排一定比例的配套投入。对于一些地方性的生态建设项目,地方要负责投入,安排专项资金,以保证真正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去。一些小型建设项目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劳务投入和国家以工代赈投入。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的投资,鼓励资金,技术的投资主体向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流动。

3.6 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要利用多种新闻媒体,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四·二二”地球日,“九·一六”国际臭氧日等环保纪念日,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加快制定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学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法律意识。目前还存在着执法不严、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要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强化法律的监督管理职能,依法打击各种破坏生态资源环境的犯罪分子。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在开发项目实施建设中,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有关法律法规,在开发项目的立项、设计和论证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工程项目验收时,要同时检查验收生态环境措施的落实情况,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禁止任何毁林开荒行为,破坏草地资源、污染水源,浪费土地等的违法活动,真正使生态环境建设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

3.7 加大科研支持能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保护是有着显著社会效益的公益性事业,各地要确保对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到位,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各级人民政府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从本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和需要出发,确定研究课题,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和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在生态环境保护经费或其他渠道的捐资中,确定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用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推动科研成果应用的转化。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

生态环境监测是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督和环境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控能力建设,逐步建成自治区生态监测网站,确立和完善生态监测指标体系,采用遥感等高新技术,建立生态环境灾害预警系统和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加强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预测预报。3.8 积极开展国际环境合作与交流

我国已参加签订了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的国际公约,我们要积极参加这些履约活动,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维护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权益,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做贡献。积极开展国际环境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坚持经济与技术合作并重,积极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生态环境管理经验,推动我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全面发展,特别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引进资金上有较大的突破,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工作做好服务。

参考文献:

1、《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2、王德运·强化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州环境

3、朱桂香·樊万选·关于河南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的研究·中州 环境

第二篇: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环境。

【总结】 人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可持续发展广泛性定义

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布伦特兰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其亦即: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 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 连续性原则

是指生态系统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其生产率的能力。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保持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根据可持续性的条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

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实,勿论欠发达的萍乡或者已经较为发达的其他地区,可持续发展才是不变的道理。萍乡市是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之一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可持续

发展能力的不断弱化。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才是关键之关键。首先便是构建体制机制、着眼长远发展,推动经济转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着力解决资源枯竭产业和企业遗留的各种历史问题,优先安排解决其人员就业问题和社会保障问题,确保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只有做到这点才是萍乡得以长远发展的基础。同时,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其次是着力项目建设,以接续替代产业支撑转型。项目建设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如前所说,萍乡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第三产业便成为一个极不错的选择。萍乡是一个资源型城市,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如何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便是转型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最后便是注重创新,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创新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科技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也能得到许多机会。同时,加强创新能力也是萍乡人急需解决的问题。前文所说,萍乡工业规模较大,但却极为传统,污染重,产量低。加快萍乡工业转型的需求极为迫切,这依靠的便是创新能力啦。总之,无论是为了好好发展,还是长久发展创新都是最为有利的手段。换句话说,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凭依。

自然资源优势极为明显的萍乡,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变得极为贫困。于是大力发展工业,但“粗制滥造”的工业并未带给萍乡人富裕,反而带来了再次贫困的恶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正是摆脱这个循环的有利手段。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萍乡市的转型。我想,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萍乡定能变得更好。

资源问题

材料一提到的资源问题首要便是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总是有一个极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在一定时间和地区是有限的,是会出现资源枯竭、短缺问题的。但资源短缺问题不仅仅是这个自然极限造成的,人类不合理的利用、不适当的管理,人口增长过快,经济-社会结构的不适应、科学技术水平低,环境恶化等因素,才是资源短缺的最主要的原因。在这里就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资源稀缺问题谈点看法。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处于世界后列,经济上又正处于一个高速增长阶段的国家,自然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显得突出,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根本的改善。

自然资源利用是不平等的。首先,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中国发正面临资源短缺的瓶颈,如何应对资源短缺,为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提供资源保障,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立科学能源观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尽管中国目前还有条件依靠国内保障能源供应,但从发展来看,形势非常严峻。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和今后的挑战,必须依靠科学的方式来确保能源供应安全。

首先是树立科学能源观。具体而言,应该做到以下5个方面:1.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在经济转型期,会出现新的矛盾和不确定因素,必须从战略高度、人类文明的高度来谋划或制定资源战略。2.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世界是个整体,要从全球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借助外力,加强内力,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3.符合自然发展规律。发展循环经济,不能走重工业道路。要对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科学利用、科学配置和科学管理,滥肆开发资源,破坏生态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4.符合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资源战略要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负责,既要创造物质文明,也要创造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扎扎实实的符合民众的意愿和需要。5.符合科学规律。要完善机制、调整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减少能耗。

开源则是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就矿产资源问题可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第一,立足国内,获得更多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第二,开拓境外,以更经济、更安全的方式,如投资、合作、期货、现货等多种方式获得更多的国外资源;第三,积极开拓新型的替代资源。寻求新型的、非常规的替代资源,是解决人类矿产资源短缺的崭新思路,也是新兴产业崛起的需求。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类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对生态的破坏与环境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现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的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所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也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人类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从显层面看是重在解决生态危机中 的资源与环境的再生性和可持续问题, 追求人类与 自然界和谐发展。但从深层次看, 可持续发展也是一 种解决世态危机和人态危机而使人与人、人自身和 谐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

一是关于生态危机和生态和谐。传统的社会发 展模式浸透着一种纯功利主义的“ 人类中心主义” 观 念。这种观念认为, 人是整个宇宙中至高无上的绝对 目的主体和无所不能的绝对理性主体, 自然界不过 是人用来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 有用物”。近代以来 的实证科学, 工业和技术革命以及市场经济, 加剧了 人类对自然界的单向度物质征服和物质改造, 助长 了人类从纯功利目的出发去无限度的掠夺自然资源 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盲目倾向, 客观上破坏了人与自 然之间的有机联系, 弱化了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 使 社会的发展难以持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以现代生

态学革命为契机, 倡导“ 没有破坏的发展” , 认为人类 的发展不应干扰和削弱自然界多样存在的发展能 力, 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人类在与自然界 的各种变换关系中, 必须把自己置与自然生态系统 的关联网络中, 在自身发展中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 生存和发展, 在自然界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有机 统一中实现自己从自然界的真正提升和不断解放, 确认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合理性的主体地位, 从而达 到与自然界的互利共生、和谐发展。二是关于世态危机和世态和谐。自有人类社会 以来, 人类的活动一方面推进社会进步,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人与人, 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全面紧张及至根 本对立的世态危机的出现, 显示出传统社会发展模

式所具有的社会对抗性质。

可持续发展从一个更深的层面来说, 寻求的是世态 和谐。这种和谐, 归根到底, 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罗马俱乐部主任佩奇说

:“ 我们是地球上变化的最高代

行者, 我们要做的一切, 都会给今后的各种世态带来影响, 成为左右我们自己未来的主要因素„ „ ” , 我 “ 们所选择的道路, 不论成功的道路还是破灭的道路, 它都不会局限与各个孤立的国家和地区, 而会将整 个人类卷进去。”

三是关于人态危机和人态和谐。世纪以来生态危机、世态危机的出现在更深的层次上也揭示了 人性的异化, 人自身和谐丧失的人态危机日趋严重。人类所追求的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而在传统社会 发展模式中, 对人有两个设定, 一是经济的人, 一是

理性的人

可持续发展观一反传统社会发展观的“ 物本”倾 向, 强调社会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自然诸领域协调互动, 全面进步的过程, 是人的多种价值要求的实现过程和人的自身价值的 提高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元价值和终 极目标, 也是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即人态和谐, 这就 要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和发展, 即“ 培养社会的 人的一切属性, 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 的人生产出来”。

» 这样, 人才能在整个自然界中

确立自己真正的主体地位, 成为社会的人, 成为造福

于人类的人, 唯其如此, 经济— 自然— 社会— 人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有可靠的保证。综上所述, 可持续发展从显层面是为了能解决 生态危机, 实现生态和谐, 但更深层面的是为了解决 世态危机、人态危机, 实现世态和谐和人态和谐。而 这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展开进行的, 所以可持续发

展观实际就是一种新的“ 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篇: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重要性及意义等方面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文中指出:人类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引言:

进入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也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对此,人们产生了盲目的乐观情绪,好像自己已经成为大自然的主人,可以长期掠夺资源而不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然而,这种掠夺式的生产已经造成了生态和生活的破坏,大自然已经向人类亮起了红灯。

人类的明天将是什么样子呢?悲观主义者描述了世界末日的景象,向全世界敲响了警钟。人们承认面临的严重危机,但是可以通过共同的努力战胜它,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意义

在现阶段,全球各国人们都在积极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以求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而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相反地,却在逐步地走向恶性循环,人类生存的活动范围逐步缩小。因此,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中指出:“现在是采取保护使今世和后代得以持续生存的决策的时候了。”“未来的希望取决于现在就开始管理资源环境,以保证持续的人类进步和人类生存的决定性的政治行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已经开始呈现出穷途末路的局面了,而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需要的却恰恰不是现在所看到的,我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持续发展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同时能够使生态环境保护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正式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内涵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的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因此,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在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给人类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 1

望。同时,当代的人类要处理好“代际平等”关系,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有规律地利用。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时刻都在发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由于人类处在原始的捕猎阶段,主要靠采集、捕猎自然食物来取得生活资料。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人类对环境有了很强的依赖性,而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却很弱,所以当时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不是很大。当时的生态环境问题,基本上都是“因为乱采、乱捕破坏人类聚居的局部地区的生物资源而引起生活资料缺乏甚至饥荒,或者因为用火不慎而烧毁大片森林和草地,迫使人们迁移以谋生存。”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类的社会生产力较原始社会时期有了明显地提高,因而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面积迅速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不过,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当时人们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如庄稼的稻秆、人粪尿等可以施肥,相反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的自净压力。环境污染和破坏最为严重的是产业革命之后到当前这一段时期,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化的新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促使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们从各个方面对环境资源进行了采伐和采掘。工业生产的各种化学溶液的相互合成影响了整个生物圈的生存环境,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等一系列的问题,社会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及采取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环境问题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害,世界上许多国家或者社会团体逐步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发现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存在着极大的压力,所以他们积极呼吁人类应该意识到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倡导人类生产活动应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生态环境。为此,就全球范围而言,联合国于近几十年召开了多次会议,且制订并通过了很多项决议与宣言。如联合国于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宣言》,严肃郑重地指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现在已达到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的时候,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为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2]此外,1982年5月联合国人类环境特别会议通过了《内罗毕宣言》,1987年4月27日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以上的种种会议及宣言都指出了生态环境正遭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严肃地阐明了当今急剧改变着地球和威胁着人类环境的严重问题。同时,大量有关生态环境的诉讼案件都无可争辩地说明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在受到污染和破坏,资源迅速减少,不断恶化。

各种对生态环境保护会议与倡议的社会活动都说明了在当前阶段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同时也在另一层面说明了各个国家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态度。目前,各个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一条能够促进本国经济建设,适应生态环境发展的环境法制道路,努力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某些国家,其环保活动已经逐步演变成为全体国民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了。

换句话说,为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建立正确的资源、环境价值观念,改变过去掠夺式的、挥霍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爱惜和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及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社会。同时,人类需要随时调整自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充分认识人既是地球生态系统中心,又是地球生物组成的一员,人类所需要的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相协调、共处,使得人类的进步和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得到发展。因此,各个国家在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各个国家环境法律工作者在制定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时,必须密切注意生态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相互关系,力求使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法律条文中得到良好的体现,同时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人类生存发展。环境保护,在另一个角度上也是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一种保护,而且人类生存的环境时刻都同人类的社会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着,两者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保护环境既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保证现代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一种基本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相反地会促进和鼓励经济增长;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重视增长数量,追求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养活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因而,制定环境方面的法律,首当其冲地必须将环境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视其所调整的对象的特殊性而制定相应的政策。正如苏力先生所言,“在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的过程中,必定要求和引起法律和习惯的变化,最终要求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治。”[3]很显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也必须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其次,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落实方面,环境管理机构必须依照国家环境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法律制度,针对环境案件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使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运行下去。可持续发展重在以保护自然为基础,包括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命支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因此,各个国家在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强调保护和改善环境,也不能不顾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而盲目地追求人类社会发展。尤其对我们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能在适度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结合当地现实情况,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保障人类的生存、生产环境不因生态环境保护而受到限制,以引导人类与生态环境保护朝着良性循环道路发展。

第三,人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观念还有待改变,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有学者认为,“环境问题的社会根源是整个社会系统鼓励追求短期经济而不是长期保护目标。”[4]这种观念可以称之为“机械环境观”,生态环境的保护不是一项短暂的间歇性工程,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稍有不当,就会给子孙后代的生存带来不利后果。人类在改造自身的生存环境时必须先改变这种不合理的观点,应该站在长远发展的立场上改造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生态环境保护。

三、结论

总而言之,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战略目标,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对资源需求的与日俱增,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问题日益突出,生物的多样性已经受到严重新威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一项全球性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强大。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自然生态系统转化为人工和半人工生态系统。伴随着人类对自然界开发利用强度与日俱增的是资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锐减。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降低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这种变化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告诉人们,生物种群的数量及其质量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就越稳定;反之就越脆弱。例如,中国西周时期黄河流域森林覆盖率达53%,而到1949年时降到3%。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流域生物种类急剧减少,致使自然灾害和生物灾害连接不断。

生物多样性还能增强生态系统的缓冲

和补偿能力。生物种类越多,系统的缓冲和补偿能力就越强。

生物物种间通过生存竞争、相生相克、联合作用、半生互助等,提高了自身的生存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也增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展现给人类一个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生物世界。

(2)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现代人得以丰衣足食主要依靠栽培

植词二(且家物产用减远地类都样的物和饲养动物多样性作保障养动物的多样性一是指其种是指品种,品系或生态型的3)多样性与人类的未来 生物多样性不仅与人类未已影响到了现实的生活。例普遍感到,用来改良作物和钟已越来越少;②以动、植面临资源日益短缺的严重局化学杀虫剂,为作物授粉的少,人工授粉不但耗费人力不如昆虫授粉。美国昆虫学家E.O.Wilso球上各种昆虫和节肢动物都只能存活几个月。人类社会建立在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性对历史、现实及未来社会意义。,栽培植物贺类的多样性;多样性。来如畜物面昆物息:、为③虫力息①禽原大种,相育的料量类且关种野的使急效,专生生剧果n认为,如果灭绝的话,人从远古至今。足见生物多具有及其重大

第四篇: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李剑

根据武冈市农业局党委的安排,武冈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组织了全体站员参加的“加快邵阳发展大家谈,推动武冈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大和谐”活动,站员们踊跃发言,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和武冈市农业资源和环境的现状,以及全国和国际的大环境谈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一些心得和建议总结如下:农业资源与环境是自然界中能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农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武冈市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全市农业的未来任重道远。

一、农业资源与环境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战略目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不仅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努力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历程,都出现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而农业资源如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和资金等做为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业发展和社会发展,应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二、农业资源的概念和可持续发展。

物种资源等等。农业社会资源指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因素中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主要有人口、劳动力、科学技术和技术装备、资金、经济体制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资源已成为评价和衡量农业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所以,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解决农业资源日益尖锐的供需矛盾,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从农业资源角度来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充分开发、合理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合理地协调农业资源承载力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提高资源转化率,使农业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优化配置达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使农产品能够不断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需求。

三、农业资源与环境

武冈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只有大力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提高上的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业发展、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业发展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业发展于农业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经济和社会经济全方面的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不单纯地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业社会全面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要保证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率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效益可持续增长。人口是重要的经济

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农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农业产品的产出率、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而且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统一。贫困造成资源环境恶化,资源环境恶化又加剧贫困,最终对农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制约,造成了人口增多一贫困-资源环境恶化一经济发展减缓的恶性循环。工业“三废”污染急剧向农村蔓延。农药和化肥的超量使用使得农药残留超标率和检出率很高,化肥的使用已使粮食增产出现了边际负效应。农药化肥等的滥用不仅使土壤、水体和大量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不少农作物高产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失调,病虫害越治越多,耕地污染、水污染及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乡镇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对农业资源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这样不仅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造成资源恶化,制约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探讨农业资源问题

武冈市面临的农业资源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严重影响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下,如果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农业资源保护,就会使目前已经恶化的局势进一步加剧,导致农业生产严重缺少后劲;制约农业发展进而制约整个经济发展。由于对农业自然资源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土壤侵蚀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改善农业资源环境。防止工业“三废”直接排入农业环境而造成危害;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污染源;最后要控制农业自身的污染源,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尤其是高残毒农药的使用,防止过量使用氮素化肥,避免农用水体富营

养化等等。长期以来农业资源的无偿使用已经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对农业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非常不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若不能及时扭转资源无价和价格扭曲现象,就会加重对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规范农业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产的评估方法,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估价和评价工作,推行有偿使用及社会补偿制度,资源开发的申报和审批制度,以便加强对农业资源的管理,保护农业资源环境。

五、对武冈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些建议

由于武冈市人口多、人均资源贫乏,尤其是近年来农业资源问题日益尖锐化,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制约,要认真分析面临的困难,积极采取解决措施。

1、加大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大力培训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的专业人才,完善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法律、管理、工作程序等规章制度,加大农业环境执法力度,建立对造成农业环境破坏的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追究制度和相应的措施。

2、加大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逐步完善这项工作的基础和监测设施。

3、开展生态农业、集约化农业,建立健全资源产权制度、农业自然资源的评估方法和有关农业资源的法律法规等,节约农业资源,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农业资源的浪费,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农业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程度,就可以实现武冈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武冈市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管理站

第五篇: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蓝雄现

论文摘要:本文略述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章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全文分三部分:

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二、生态环境系统是生产力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生产力体系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口、资源、环境如何协调发展,和谐共进的问题。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需求日益增加,生产力突飞猛进,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在这一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因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总是要在一定生态环境中进行。生态危机,实质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协调,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当的结果。

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环境是指作用于人类的所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人类或生物集团与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共同构成的生物——环境复合体的总称。生态环境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对象,如土地、森林、草原、淡水、矿藏等。同时,生态环境又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生态环境也为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条件,如经过地球大气层选择和吸收的阳光、特定质量的空气和水源,作为旅游资源的名山大川,作为天然基因库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等。可见,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基。

生态环境是一个大系统,称为生态环境系统。它是由生物及其环境所组成的系统,简称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在不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冲击的条件下,它保持着一定的平衡状态,维持自身的正常运动。当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冲击,违反生态规律,旧的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新的平衡又建立不起来,那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包括内部结构的平衡、各生态群落之间的平衡和生态群落与它的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结构和能量输出输入之间的平衡。生态系统长期受到破坏,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在人类出现之前,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是一个纯粹的自然过程。人类出现以后,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介入,打乱了自然界原有的秩序,纯自然的过程就变成了自然——社会过程。自然——社会过程的产物,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而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8页)。这就是所谓的“第二自然”或“人工自然”。生态系统的性质也由此发生了变化,由自然生态系统变成自然——社会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人类改造自然,利用一部分自然物创造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必然对其他的自然物及其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甚至会造成严重的破坏。由于生态环境后果与生产者的利益关联不太直接,因而往往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掩盖而不被人们注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主要只注意到最初的最显著的结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正在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终要达到使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在理论上我们很明确,生态环境一定要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要在保护生态环境中发展社会经济,又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不论何时何地,一定要很好地把两者结合起来。认真做到人与自然统一,建设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从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到人与人之间和谐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其基础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只要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和谐的,那么,他(她)无论身居何处,干何种事业,就会自我平衡,心态平和,安居乐业,从而他(她)与周围的人们就会和睦相处,与社会人群之间的关系也就会谦和融洽,整个社会呈现出和谐氛围,社会主义社会就会出现崭新的和谐的精神风貌,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系统是生产力体系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体现为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人类在利用自然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人类利用自然的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再生产的统一。自然生产过程形成自然生产力或生态生产力(自然力、自然资源、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等等),社会经济再生产过程形成 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生产工具、科学管理等等)。所以,生产力是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集合体。生态生产力是生产力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马思全集第23卷第201页),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马思全集第23卷第662页)同样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也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我们对生产力这个范畴就有新的认识。所谓生产力这个体系,是人与自然在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社会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生态再生产能力和社会经济再生产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社会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自然生态生产力的总和。我们对生产力的这样认识既把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纳入整个自然生态再生产的过程,又不把自然生态的再生产看成是纯粹的自然过程,从而把自然生态再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再生产视为同一的过程,把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融为一体,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实际情况的。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人的劳动能力(脑力、体力、科学技术等)及其组合构成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自然生产力是纯粹的自然力(如瀑布、河流等),广义的自然生产力则不仅包括自然力,而且还包括自然资源以及生产所必备的自然条件等等。我们这里讲的自然生产力指的是广义的自然生产力。自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自然生产力作用制约着社会生产力。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不同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倒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运的河流、森森、金属、煤炭等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60页)。这就是说,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既包括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也包括作为“劳动资科的自然富源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第一,自然生产力通过为人类提供生存资料影响“人本身的自然”。劳动者是构成社会生产 力的首要因素,而自然界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住行及所需的各类物质产品,无一不是来自于自然界。人类如果不从自然界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人类就不能生存,则任何社会生产力就无从谈起。而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生存资料多寡和质量优劣,则取决于自然界再生产能力的强弱。自然再生产能力愈强,人类所获得的生存资料愈丰富,人本身的自然(人的脑力体力)等就愈发达:反之,自然再生产能力愈弱,人类所获得的生存资料就愈贫乏,质量愈差,则人本身的自然也就愈羼弱。如果自然生态系统被严重污染和破坏,则人类所取得的生存资料会危害人的健康,人类就必然会丧失生产能力。

第二,自然生产力通过自然再生产为人类的经济再生产创造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马克思指出:“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 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资本论第2卷第398—399页)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有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如农业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社会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演替进化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过程。二是通过自然再生产为经济再生产创造自然前提。人类的社会经济再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而这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可再生资源)是通过自然再生产而不断得到补充的。如果自然再生产能力被破坏,经济再生产的自然条件就会恶化。经济再生产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就得不到及时的补充。甚至会枯竭,经济再生产就无法进行。

第三,自然生产力直接影响劳动对象的数量和品质。社会经济再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对象。在自然再生产能力比较旺盛的区域,它就能为经济再生产提供的劳动对象就比较充裕。自然再生产就能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它就能为经济再生产提供品质较为优良的劳动对象。反之,在一个严重污染的自然生态环境中,自然再生产的能力被抑制和破坏,自然再生产过程所能提供的劳动对象不仅数量减少,而且其品质也会大大降低,社会生产力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其次,社会生产力也作用和制约着自然生产力。这种作用和制约关系是这样的:一是社会生产力使自然生产力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无论有多大,如果离开了人类劳动的参与,自然生产力只能是自然物,是潜在的生产力,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二是社会生产力可以极大地改变自然生产力。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改变自然物的面貌,改善或破坏生物的生境,启动或消灭生物群落,从而给自然再生产以极大的影响。人的社会性愈是得到充分的展现,人们对自然再生产的影响也愈是巨大。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看,在农业文明的初级生态农业条件下,自然生态较少受到破坏,人与自然处于低水平的平衡之中。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以机械化、化肥为主要标志的农业生产,是依赖投入高能量获得高产量,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然而也提高了农业成本,造成能源紧张,而且由于过多使用化肥和农药等物质,从而使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含量降低。高毒残留农药还污染了生态环境,使有益昆虫、青蛙、鸟类等数量急剧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然生态平衡。造成自然生态功能萎缩或复异。

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是一种追求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费的生产、生活模式,本质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弃物的一种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因而是一种破坏生产力的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这是人类社会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必须改变这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态家园,维护生产力体系的功能和完善。

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不仅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而且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如前所说,自然生产力之所以成为现实生产力,就在于有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参与,即社会生产力渗透其中。同样,社会生产力能持续稳定发展,也在于自然生产力旺盛,使经济再生产过程始终如一地有自然再生产过程相伴随。这就是社会经济再生产与自然生态的再生产相互渗透、相互交织,构成了生产力体系发展的全部过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促进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可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破坏生态环境就必然破坏生产力。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任何时候都要把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结合起来,才会使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上个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发展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一)自觉保护生态环境,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确立自然价值和文化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来源于人们对以往社会经济活动违反生态规律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影响的反省。现在终于认识到,生态危机主要是由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所致。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必须自觉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保持生态平衡。因此,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绝不能妄自称大,胡作非为。必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进。我们这一代人要为以后的世世代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把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交给他们,决不能做贻害子孙后代的事情。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1、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真诚的朋友和伙伴。要在感情上真切感到大自然是人类之母。生命之源,衣食之库,人的聪明智慧都是来自于大自然。要从整个人类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出发,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并不是彼此分离、相互隔绝的各个实体,而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包括在地球命运共同体之中的,人类要摆正自己在大自然界中的位置。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2、在社会生产中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经济。要设计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的产业技术系统。在这样的生产过程中,输入生产系统的物质在第一次使用生产第一种产品后,它的剩余物是第二次使用成为生产第二种产品的原料;接着第二种产品的剩余物是生产第三种产品的原料。如此类推,直到整个生产过程所有的剩余物全部都用完,最后才以对生态环境无害的形式排放。这就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的思维。上个世纪末,国家环保总局在我区贵港市开展了国内第一个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的建设,启动了全国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建设的试点。我国“十一五”规划正是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下所形成的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设计。

3、在消费领域崇尚简朴,摈弃过度消费和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人类应追求与自然同在,过简朴生活,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我们每个人都以勤俭节约为荣,奢侈浪费为耻,为自然生态环境负重减压。

4、在科学技术上,不但重视科技的发明创造和使用,更重视科学技术 发展向生态化转变。使整个科学技术体系的始终沿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方向发展,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有力支撑。

5、在人口问题方面,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既重视控制人口的数量,更重视提高人口的素质。在人口政策上要求实行计划生育的同时,把人口数量增长的控制与教育结合起来,通过 发展教育事业来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要立足于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二十三章标题是:“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本章的引言强调指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点要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从人工建设为主向自然恢复为主转变,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这段文字表明我国今后对生态环境保护,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思路,可说是对人工万能的规劝,是对我们调整人与自然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这里仅就桂林漓江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治理略提个人的看法。发源于兴安猫儿山的桂林漓江,是一条小江,江虽小而名气大。由于高差大和石炭岩层的作用,使江水清澈如镜,蜿蜒南流,两岸奇峰夹江林立。倒影江中如画似锦,随波逐流,宛如水上画卷,素称“漓江百里画廊”。加上韓愈的丰富想象。南望“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漓江山水组合的生态景观美;后来王正功又作了高度概括,桂林山水甲天下,使桂林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就特别之美好,为世人羡慕。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桂林旅游业火爆之后,国内外旅游者,慕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之名,纷至踏来。到桂林必游览漓江;如到桂林不游览漓江,似有未到桂林之憾。漓江水上游是响噹噹的旅游品牌。然而,近三十多年以来,漓江水上游遇到两个紧密相连突出问题:那就是漓江的枯水期越来越长,致使漓江游览在时间和空间上越来越短;漓江的山水风景景观大为逊色,昔日能看到的“群山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如神”,“分明看见青山顶,船有青山顶上行”的动人景象难于见到了。关键是漓江水问题,在于水流量不足,影响了漓江水上游览的效果。历届桂林市政府领导都极力做“水”文章,或叫做给漓江补水的文章。关于桂林漓江补水这篇文章,有两种意见:一个叫做人工补水,另一个叫做生态补水。

先说人工补水。所谓人工补水,其办法是将漓江分段筑坝壅水,逐级抬高漓江水位,以满足大型豪华旅游船只通航。专家认为这样做会使自然流畅的漓江变成漓湖、漓塘,破坏了漓江流域的自然生态,不可取。于是,人工补水又改为在漓江上游修水库蓄水。说当漓江上游发大水时,就把所有的水蓄存到水库里去。枯水季节打开水库的闸门放水,使漓江水的深度保持在能满足大型游船顺利航行的需要。这个想法都有了规划。其名叫做“生态补水”。笔者认为,设计部门是用错了词。不论是筑坝壅水,还是修水库蓄水来给漓江补水,都是属于人工补水,不是生态补水,这里先规范这个用词。不能把生态这词滥用了、乱用了。免得真正讲生态补水反而使人弄不明白。

关于生态补水问题,说的是把漓江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治理。漓江是一条江,上游、中游、下游、紧密相连。漓江补水应该是全面的整体的从源头上来解决问题。那就是要从发源于猫儿山的漓江,首当其冲的是保护好猫儿山(包括海洋山和青狮潭)的森林植被,而且一定要保持森林群落结构合理,这样就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特别是猫儿山顶上有一块叫八角田的地方是要绝对保护好,这样才能使漓江水源头长年川流不息,水流量保持稳定。漓江补水应当从源头抓好,而漓江的中游、下游,包括整个漓江流域两岸天然植被 也要保持绿荫护岸,更不要人为开挖河床,采石挖沙,河道不要截弯取直,而是任其自然,弯弯曲曲,自然天就的漓江。漓江游览应该按照邓小平同志当年视察桂林时提出的因水择船,用小木船游览并非不好。竹筏漂流漓江也是很有趣的游览方式,难道只有乘座豪华游船才算游览漓江吗?笔者赞成生态补水的办法解决漓江补水。这实际上是桂林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也是桂林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之路。

下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含五篇)

    论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某某 (专业班级:学号:)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惠东县人民政府 ——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并按......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大全5篇)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如何......

    第6章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第6章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6、(掌握)生态和环境保护的主要政策6.1 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6·1·1......

    第三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127· 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朱兴东 (西北政法大学西安市长安南路300号西北政法大学(雁塔校区)303信箱710063) 摘要随着我国......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文华 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3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漾月街道是2013年12月师宗县行政区域划分调整后新成立的街道,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 “绿色漾月、和谐漾月、法治漾月”......

    关于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关于宁蒗县煤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探讨 前言 煤矿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宁蒗县有限的煤矿资源在开发利用中为我县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