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物价)

时间:2019-05-12 11:42: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物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物价)》。

第一篇: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物价)

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资源价格改革的消息十分引人关注。年前,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天然气出厂价格,并实行新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紧接着,发改委又宣布2006年将取消电煤价格临时性干预措施,电煤价格走向企业自主。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对成品油价格调整。这些举措拉开了一系列资源价格改革的大幕。作为县级物价部门,应该正确把握价格改革的重点和方向,及时疏导多年积累下来的价格矛盾,认真做好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价格工作。

一、资源价格改革势在必行

资源价格改革滞后已经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央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认为,我国公共服务品价格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将会释放部分隐性通货膨胀。燃油、水、电、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价格和公共交通等服务价格都存在潜在的上涨压力,一旦释放,将会推动未来价格水平的上升。但是我国资源价格水平长期偏低,不仅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经济增长,而且还导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扩大了贸易顺差,夸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资源价格主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源价格基本上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只反映了资源开发成本,没有全面覆盖环境破坏成本和安全生产成本。资源税很低,没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资源稀缺程度,致使资源价格偏低。长期以来,我国水、电、煤气、热实行政府定价,天然气和成品油的出厂价格实行政府指导价,此外,政府还可干预电煤和土地的价格。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煤、焦炭、天然气、水、电的价格均相对较低。在地价方面,不少地区为招商引资,压低征地补偿费。成品油价格虽然根据国际市场油价变动情况进行调整,但调整时间滞后,调整幅度也低于国际成品油的涨幅。二是资源性产品之间比价关系不合理。从电力与替代燃料的比价关系看,我国单位兆焦的电力价格,只相当于燃料油和天然气的70%、液化气的67%、人工煤气的56%。资源价格偏低和比价关系不合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我国偏低的资源价格不能及时和充分地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缺乏对投资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度需求和过度浪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不到发挥,因此形成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粗放的,资源产出效率低。二是偏低的资源价格加剧了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从需求来看,资源价格偏低导致资源需求的过快增长,特别是不正常的投机性资源需求的快速增长。从供给来看,资源价格偏低,影响了资源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此外,资源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还促使资源出口大幅增长,最终造成国内资源供给不足。三是资源价格扭曲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汇率上升的压力。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使得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很低。出口产品的价格水平始终保持在全球较低的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会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

二、资源价格改革的重点和思路

针对当前我国资源价格市场化程度不高、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等问题,资源价格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考虑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按照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推行渐进式改革,力争把改革的负面影响和不确定因素降到最低程度。在具有竞争潜质的领域,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放松政府对价格的直接管制,让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充分发挥价格信号调节市场供求、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对部分不能形成竞争的经营环节,要加强价格监管调控,确保市场平稳运行和国家经济安全。资源价格改革的重点一是全面推进水价改革。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推行面向农民的终端水价制度,逐步提高农业用水价格;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尽快把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调整到保体微利水平;合理提高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价格等。二是积极推进电价改革。要逐步建立起发电、售电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输电、配电价格实行政府定价的价格形成机制。将上网电价由政府制定逐步过渡到由市场竞争形成。三是完善石油天然气定价机制。坚持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方向和原则,建立既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又考虑国内市场供求、生产成本和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等因素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提高天然气价格。四是全面实现煤炭价格市场化。政府逐步淡化对煤价形成的干预;研究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煤电价格联动机制,通过市场化方式实现煤电价格的良性互动。五是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使土地价格真空反映土地市场供求和土地价值,反映土地资源的稀缺状况。严格控制行政划拨用地范围,扩大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的范围,减少协议出让土地的数量。

今年是“资源价格改革年”,高县的工作思路是把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需要与可能、力度与承受力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以及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安排好全年的定调价工作。一是适当调整工商类销售电价,缩小与大网电价的差距。二是调整农村汽车客运票价,规范农村客运市场。三是加快城镇供水价格改革,在条件成熟时开征污水处理费。四是出台廉租房租金标准,适当调整直管公房租金水平。五是合理核定天然气安装工程费和天然气试销价格,保持天然气与煤气的合理比价。通过价格改革促进煤气公司提高供气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天然气和煤气适度竞争。六是按照“分级定价、优质优价”的思路研究学校住宿收费,促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三、资源价格改革对经济运行和群众生活影响

当前我国资源价格进行全面市场化改革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并不成熟,不宜全面铺开,急速推进。一是资源价格改革可能会破坏宏观调控的成果。我国宏观调控虽然取得了成效,但目前仍处于稳定消化阶段。资源价格的放开将会直接导致作为经济源头和基础的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涨,从而增加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抑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作用,但是却会引发资源开发和生产部门的投资扩张,从而在上游部门产生新的投资过热。而资源产品的价格上涨,通过价格传导机制的作用,将会直接推动下游产品的价格上升,形成通货膨胀的压力。二是资源价格的上涨有可能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我国的国内需求一直徘徊不前,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资源价格上涨将会进一步抑制本已疲弱的国内需求。一方面直接增加了消费者在水、电气等公共资源产品上的支出,另一方面通过价格传导提高了其他消费品的价格,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这不仅直接降低国内的总需求水平,而且也会降低消费者的实际生活水平。而且,资源价格上涨还会削弱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05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已经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出口产品的成本。由于汇率变动对贸易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将在2006年开始显现。资源产品价格的上涨,对于出口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资源部门自身对于市场化改革的准备还不充分。资源价格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资源产品的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消耗和资源成本在产品价格中得到体现。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然而在资源部门自身的改革进程滞后的条件下,单纯放开资源产品价格,将会使资源价格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众所周知,由于资源部门的特殊性和历史原因,资源部门大部分仍然是垄断经营。在许多资源性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没有体现在价格中,外部成本没有内部化。通过价格改革使其内部化也是政府的一个目标。但是,在没有破除行业垄断,形成充分竞争的情况下,贸然放开价格,垄

断厂商将会毫无疑问地制定垄断高价,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而政府希望通过价格改革使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破坏和污染成本内部化的良好愿望也不可能实现。由于垄断企业可以通过垄断价格将这些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价格放开并不会对垄断企业产生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的激励。结果将是使资源价格改革变成一次资源部门向下游产业和消费者攫取垄断利润的利益再分配。四是相应的社会保障和补偿机制尚未到位,资源价格改革不仅直接导致资源产品价格上涨,也会引起其他消费品价格的上涨,从而增加了消费者必须的生活成本。对于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而言,价格冲击更为剧烈。因此,在进行资源价格改革的同时,必须同步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或补偿机制,保证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会恶化。这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资源改革成功的保证。

四、资源价格改革应完善综合配套政策措施

资源价格改革要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积极推进、稳定实施。当前要认真研究水价、电价、石油天然气、煤炭、土地价格等方面的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改革中要重点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要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和价格形成的干预,逐步建立以市场定价为主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同时,加强和改善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完善对垄断性、公益性价格的管理,注意运用物资储备、价格调节基金等经济手段引导价格。建立健全价格法律法规体系和科学有效的价格管理体制。二是正确处理价格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系。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资源市场体系,促进资源产品自由流动。加快企业改革,健全企业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企业更加自觉地接受市场价格的引导。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保障资源价格改革的顺利进行。三是正确处理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要通盘考虑,科学论证,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合理调整资源产品的比价关系,建立健全相关行业价格联动机制,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利益调节机制。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进资源价格改革,要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特别是充分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承受能力。改革要把握时机,分步推进。要建立健全对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保障机制,积极采取社会保障、财政补贴、价格优惠等措施,确保困难群众的实际生活水平不因改革而受到影响。要完善价格听证制度,争取社会对改革的理解和支持。

第二篇: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天然气的碳排放比煤和石油都低,煤为2.66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石油为2.02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天然气仅为1.47吨二氧化碳/吨标准煤。天然气的利用主要有4个方面,即城市燃气、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发电。提高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是中国迈向低碳经济的桥梁。

提升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比例 国家能源局的目标是,到2015年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例提高到8.3%,2020年提高到12%。中国能源消费基数很大,天然气在能源构成中要如此大幅度提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深入研究其可能性和实施的条件。

提升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对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非常有益。与世界相比,我国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所占比例最低,占4.8%左右,而世界平均占比是23.8%以上。中国今年的天然气产量是1000亿立方米,进口是300亿立方米,目前天然气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是上升的,近两年的增速在20%左右。

目前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中国的结构则更加不合理,70%以上是煤炭,18%左右是石油。几乎所有关于能源发展战略的研究都认为,应该把煤炭的百分比降下来,因为煤炭总量下降现在看来是较难的,但是比例下降还是可以做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其他能源的比例,能源界的观点同样认为,要在短时间内把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得很高,困难也不小,所以普遍认为,天然气是高碳排放的化石能源向低碳排放的能源过渡的最好办法,因此要提大力高天然气的利用率和消费比例。

我国发展天然气产业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常规天然气和非常规天然气结合,国内天然气和利用国外天然气相结合。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具有较高商业价值的致密砂岩气,对页岩气要进行很好的评价和技术上的积累,真正把产业做上去。其次,要认识到虽然世全球至今仍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但是进口难度同样不小。2011年国内天然气进口量超过30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82.3%。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至24%。国家发改委提出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2600亿立方米,有900亿立方米天然气需要进口,届时对外依存度将达到30%以上。除300亿立方米的煤层气外,未来4年国产天然气需要增加400亿立方米。业内专家分析预测结果认为,2030年中国理想的天然气消费量目标为5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国内产量大致为2500亿立方米,还需从国外进口天然气2500亿立方米。

积极发展页岩气

对于如何发展页岩气,要认识到中美两国情况有很多差别,具体包括: 一是中美两国的页岩气埋藏深度不一。美国页岩气的埋藏深度,一般都是地下几百米到两千多米的深度,虽然每口井的采量有限,但总体的成本比较低,可以打大量的水平井。中国的页岩气埋藏太深,一般是四五千米。这就导致了井的成本升高,经济上就不合算。

二是美国的页岩气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作业车辆进出很方便,中国页岩气地质条件最好的在四川山区,问题表现在:一是页岩气压裂技术需要大量用水,山顶缺水;二是压裂需要大型压裂设备,山区交通不便利,作业难度大,这些都会使开发企业成本大大增加。

所以页岩气必须要发展,但是要进行科学实验,谨慎推进。必须要坚持以下两点: 第一,要积极不要过热。现在国内正在做页岩气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区块优选,地质储量以及可采储量尚没有确切的数字。对于美国大力宣传页岩气,要客观看待。美国能源信息署(EIA)认为,中国有地质资源量144万亿立方米,技术可采资源量为36万亿立方米,一下子就把中国推的非常高,容易引发过热的追捧。对中国的页岩气来说,应该搞积极推进,但是产量很难像有关部门估计的那么高。第二,要谨慎不要冒进。目前,国内对页岩气的发展,各方主张差别较大,石油界的专家相对比较保守。能源主管部门提出的指标是,到2015年页岩气达到65亿立方米,2020年达到800亿立方米。国土资源部油气中心提出2020年页岩气达到1000亿立方。对于这样的发展目标,我认为“十二五”的目标相对比较客观,2020年的目标要完成,难度很大。

煤层气就是一个例子,煤层气2015年规划目标是300亿立方米,一半依靠井下瓦斯产量。我国煤层气产业是从1996年正式起步,后被纳入国家科研重大专项。虽经15年的发展,但总体上处于初期发展阶段。2010年地面抽采和井下瓦斯只有约100亿立方米。

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深化产品价格改革”连续多年被政府部门关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也成为重要的改革议题之一。

从国际范围来看,天然气不同于石油,没有形成世界统一的价格,全球大致形成了亚太、欧洲、北美三大市场,亚太地区价格最高,欧洲较低,北美最低。在中国,2011年,中国石油(9.56,0.04,0.42%)企业海外油气权益产量达8500万吨油气当量。其中中石油权益油产量4173.2万吨,权益气产量125.7亿方,合计5170万吨油气当量。制约天然气进口贸易发展的最大障碍是气价较低,尚未建立起由市场定价的天然气价格机制。

关键问题就在于,将国内气与进口气混合后,虽然价格有所降低,现阶段石油企业可以承受,但随着中亚天然气、沿海LNG进口规模增加,以及未来天然气消费比例的上升,这种价格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以中亚天然气为例,今年1~2月份,西气东输二线进口中亚气到达新疆霍尔霍斯口岸价为2.46元/立方米,加上至少1元/立方米的管输费,到达北京的门站价格在3.5元/立方米。而北京民用销售气价是2.05元/立方米,亏损达1.5元/立方米,这一差价由石油公司承担。所以气价问题不解决,引进国外天然气的方针就很难实施。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在广东、广西两地开展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试点,改革路线确定为由“成本加成法”向“市场净回值法”转变,目前看来,进展仍然有限,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仍需快速推进。广东供气主要依靠LNG,气价之所以偏低,是因为中海油进口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时,价格是按照当时的原油价格20美元/桶的基准,将气价与油价挂钩,现在对方开始觉得不划算,已经提出涨价的要求。

由于气价较低,已经影响了石油企业的积极性,让中国在国际天然气进口的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以中俄天然气价格谈判为例,按照俄方的报价,核算0.35美元一立方米气,折合人民币2元多,再加上管输成本,注定了中方企业无法承受。

目前国内气价由政府来调节,地区之间有差别,体系比较复杂,但总体上价格偏低。原因就在于政府担心放开气价后,会带来市场和价格的动荡。实际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一直以来,国家部门的表态是择机推出天然气价格改革,但这个时机把握不容易。天然气价格最好由市场自行调节供需和价格,已成共识,目前只能一步步做,最关键的是如何走出第一步。

第三篇:努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努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11-

5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开发和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对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抓住并用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努力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和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对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海洋战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海洋生物研发、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海探测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通过科技创新,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部分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发展海洋经济能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修补和维系生态环境,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抓住并用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一要科学规划海洋发展。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应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海洋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明确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要求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则。沿海地区应把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更好地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海洋投入力度,构建“海陆互动”的工作格局。内陆地区也应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重视海洋事业发展有关工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海洋开发。

二要大力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要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互动,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应加快发展海洋油气、海上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着力提升海洋渔业、海洋养殖、海洋化工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等产业有序发展,积极培育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渔港等港口建设,推进海底隧道、跨海桥梁、海底光缆、供水装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应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继续推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综合经济区建设,推进滨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经济区。

三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要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率,把宝贵的海洋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应进一步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大海域油气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为海洋资源利用提供基础和保障。在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城市新建区和改造区,应重视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支持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合理开发、适度开发、集约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源保护,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要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无论是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要加强科技支撑,加快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应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及海洋科技计划,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大力发展深海勘探、基因工程、卫星遥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重点开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加快海洋信息化步伐;深入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综合战略和政策等重要课题。应围绕海洋发展和创新的重点任务,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外来人才,抓紧培育适用人才,进一步优化海洋人才结构,以人才开发支持海洋事业发展。应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建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向晓梅)

第四篇: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人才是流动的财富,是流动的生产力,是区域竞争的焦点,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大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保证。而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是服务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为彻底摸清我市人才软环境建设现状,民盟XX总支特邀XX市组织部、人事局、科技局、劳动局、教育局、卫生局等分管领导召开座谈会,并赴上海、苏州等地走访调查,与我市流往这些地区的中高级人才及所在单位领导交流座谈,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有关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培养、引进、使用上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每年都招聘引进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及实用性人才,为全市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人才软环境逐步得到优化。但人才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需求,呈现四多四少状况。在人才分布上: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较多,乡镇基层单位和企业严重偏少。2006年底XX工业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工业企业所需各类人才在15000名左右,而我市工业企业高级工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仅有3695人,其中绝大多数年龄偏高,且集中在老国有企业如丹棉、丹化的传统岗位上。在

1人才结构上:党政管理、教育、卫生专业的较多,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人才较少。在人才层次上:普通性较多,高学历和高层次的较少。06年,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数为63096人,具有高级职称(含已退休)的共2760人,仅占技术人才总数的4.37%;在人才流动上:招聘的大中专毕业生多,引进的成熟性人才少;流失的都是成熟性、实用性的人才。

二、人才软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行机制不顺畅。我市相继出台了人才工作的有关政策,但有些好政策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人才地区所有、部门所有的界限没有被打破,人才自由流动的渠道不畅。人才评价体系尚未科学构建,人才队伍中有名无实、职称与能力不相符的滥竽充数泡沫化现象严重,影响真正人才作用的发挥。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普遍采用大平均、小差距的分配制度,高层次人才的劳动价值、贡献、效益与分配很不成比例,严重制约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培养、使用制度不配套。我市有169、333、358工程等各类人才培养选拔制度,往往各行其是、多头行政、多头选拨,全市未形成统一扎口管理的制度。每年受表彰的总是那些“名医”、“名师”、校长、院长及科主任,老面孔、老人头,钟情于锦上添花。而那些埋头苦干、破茧欲出的中青年人才却鲜有人文关怀和精神褒奖,激励功能显失。即使

引进了单位所需的人才,也因人才环境恶劣而难以久留,成为人才流转的中转站。我市某事业单位曾引进4名稀缺性专业人才,但由于编制、职称等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没过几年就走了3人。近三年,全市外流中级职称以上各类人才160人,还不包括未办理流动手续的自动流失人才。外流人才的负面广告效应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的引才引智工作。

3、人文环境不相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被全社会所接受。对人才的投资明显不足,多元化的人才投资机制尚未形成。我市外流到上海、苏州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反映:一些单位对人才重视还仅停留在口头上,使用上随意性较大,不能及时给真正学有所长的人才提供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和条件,常常导致“英雄无用武之地”。有些单位用人不公、管理简单、人际关系紧张,排斥压制人才。有些部门系统人员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职称,往往要一年以后单位才会正式聘用。一些单位的学科带头人在出国培训、外地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中受到排挤和漠视。目前,我市除部分上市公司及规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外,大多数企业还是处于家族式管理和个人管理模式,导致外面的优秀管理人才难以进入企业重要岗位。同时,由于我市缺少大型的图书馆、科技馆、体育馆等文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质量相对落后,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学习、交流、休闲的需求。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我市有些单位在人才使用上出现“用不好”、“留不住”、“进不来”和“不进来”的现象。

三、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的几点建议:

要实现我市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科学高效地开发利用好人才资源,在人才软环境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进一步优化管理环境。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议成立“XX市人才使用管理中心”,按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管理的不同特点,建立和完善分门别类的人才管理体系,认真梳理现有各类人才激励政策,使人才培养、吸引、使用、评价、激励真正体现各类人才的不同特点,彻底改变目前我市人才多头行政、多头管理的弊端。要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能够促进人才有序流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配套的人才管理新体制。要大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抓紧培养一批与我市重点产业相关的中高级人才队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应用人才实现本地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领导目标考核责任状。

2、进一步优化制度环境。制定灵活的引才引智政策制度,健全科学、开放的人才吸引机制,实施“构筑人才资源

高地”战略,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启吸引各类人才来丹创业的“绿色通道”,吸引一大批高学历、高潜力的高新技术人才。对取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以及我市经济发展急需、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人才,要积极引进和吸纳。尤其要围绕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引进以木业加工、五金工具、丝绸家纺、皮革制品、汽车零部件等特色产业为主体的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使用上要看主流、看潜能,尤其是对于那些有一定专业技术、成长态势良好、日后能独领风骚的“准人才”,要进一步做好孵化和催化工作,多做雪中送炭的事,精神上鼓励、政治上激励、经费上保证。对于真正优秀的人才,要敢于破格重用,压担子。

3、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的作用,大力宣传科技和知识分子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努力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与此同时,要大幅度提高各类人才的经济待遇,缩小与周边兄弟县市的收入差距,使人才待遇与XX在省内的经济地位相适应。积极推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鼓励用人单位在薪酬方面向业务骨干、高级人才倾斜,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逐步实现一流人才、一流待遇,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级人才实行重奖。

借鉴南通市建设集住宿、运动、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科技人才社区”经验,我们积极建议建设“XX市人才公寓”,采用租赁、销售等方式,面向各行业人才和企业优惠出让,筑巢引凤,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XX落户。对于引进的人才,要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切实帮助解决科研经费、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们的领导干部一定要有爱才之心、容才之量、护才之胆,倾听意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愿望和要求,满腔热忱地为他们解决好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做到知人、知面、知心、知情。抓好住房、医疗、各项待遇落实等问题,为他们多做实事,当好“后勤部长”。

人才兴则城市兴,让我们全市上下共同奏响吸引、留住、用好人才的主旋律,共同营造宽松、和谐、优良的人才软环境,让各类人才在XX这块古老、美丽的土地上扎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把XX打造成现代化苏南强市而共同努力。

第五篇:推进生态经济 实现泾县可持续发展

推进生态经济 实现泾县可持续发展

(口播)近年来,我县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狠抓污染减排和生态创建,加强环境管理,严格环境执法,有力促进了全县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配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新型工业化要求,我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重,积极扶持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生态工业产业集群。2009年至2011年三年间,全县万元GDP能耗分别较上年下降

4.424%、7.427%、6.139%,COD削减1175吨,SO2削减44.4吨,使COD排放强度始终控制在4.0以下,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指标。

同时,我县还围绕发展壮大茶叶、蚕桑、蔬菜、粮食、畜禽等优势农业产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坚持用先进科学技术装备提升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扎实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生态健康种养模式,切实抓好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截至去年年底,我县通过了“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三品认证的农作物基地面积为40.166万亩,占全县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66 %。

此外,我县还以参与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拓宽和深化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内涵,不断配齐配强“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产业要素,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力度,集中精力打造一批生态旅游景点景区,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强化旅游市场和景区环境质量监管,扎实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旅游综合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章伟

下载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物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资源价格改革 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物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天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天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天津因河而立、因海而兴,要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使天津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离不......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沿滩”再探自贡市沿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文华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高工在中共自贡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雷......

    着力实践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实践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

    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发展 摘要:中药资源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物质基础。结合当前中药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人均拥有资源量降低、需求的迅速增加,使得我国药用动植物资源......

    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思考

    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思考吴旭富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是今后一个时间价格改革的攻坚战,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期的是通过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讲述资料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资源可持续发展 河南中易恒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周淑贤 摘要 通过阐述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恶化原因,从而提出了强化生态环境保 护的措施,建议必须切实加强生......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

    第七章 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资源日趋短缺的局面,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认识到不改变长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来推动......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凸现。其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