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0:57: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当前,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凸现。其中,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日趋严重,这不仅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更易造成基层民众的不满情绪,增加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对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为提升人民福祉,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公共资源配置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不公平教育资源 医疗资源

前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个新的概念逐渐走向人们,即可持续发展,也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保护全球环境的共识。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渐渐深入人心,得到人们的认可。

所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条件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体现了我们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是与自然、社会相和谐,具有长久、活跃的发展能力。

促进公平应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因为更加公平的社会更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能够提供更加优厚的福利。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就是最大的不公平,必须大力加以解决。

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导致了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更加助长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人类持续和加速发展的动力与机会大多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应下大力度,着重解决突出的不公平现象。

公共资源配置现状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称 “以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国家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南方崛起在速度和规模上均史无前例。” 该报告同时指出,虽然中国在经济增长和减贫方面成绩斐然,但也存在收入差距扩大和人类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不平等现象也在扩大。在一些地区,贫困人口无力支付

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直接导致了社会不平等现象。

人人都知道目前有三难:上学难、看病难和找工作难。在这三难的背后其实反映了社会公共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这里的社会公共资源范围指的是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公共资源其实包含的领域比较多:如金融资源、公共基础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还有财政资源等。这些资源大多是需要政府配置的,如果在这方面配置不均衡,就会出现资源的过分集中,造成其他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下面,我们仅就基础设施投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三个方面看看我们公共资源的配置是个什么现状:

1.基础设施投资:

简单拿几个省份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和“三农”经费作对比,就可以看出基础设施投资在城乡间的不均衡:

河南省2012年城镇基础设施投资1500亿。

河北省2013年全省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为1100亿元。

内蒙古自治区2012年1-11月内完成基于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3537.3亿元。

这三个省还基本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且这部分投资中投到省会城市的估计能占到80%。

让我们看看农业方面的投入吧。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5年3万亿,每年6000亿,再分到34个省级单位,每年各省投资到“三农”的钱也就每年不到200个亿,具体分配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资,估计就更加微乎其微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消耗了基础设施投资的大部分。

这就形成了看大城市,我们国家是发达国家,看农村,我们还是一副穷酸相的怪圈。难怪,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年轻农民打破头往城市挤。

2.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先说城市里的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在此以北京的现状为例:

北京市的主要中学绝大多数集中在四个城区, 尤其是西城区和东城区, 分布着全市50% 左右的著名

中学, 如北京四中、北京八中、北师大二附中、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景山学校、北京五十五中、东直门中学等。近郊区中海淀区教学质量最高, 海淀区主要有人大附中、北大附中、清华大学附中、北京101 中学等著名中学, 朝阳区主要有94 中、80 中、日坛中学等, 丰台区则主要有18 中、12 中等, 石景山区几乎没有著名中学。在教育设施的调整方面, 为了适应人口向近郊区扩散的新态势, 有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在人口导入区新建或改扩建了一些幼儿园、小学、中学, 教学设施数量与质量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主客观原因, 调整教育设施配置的工作仍不尽如人意,近郊区学校规模普遍比城区小, 招生人数有限, 教育设施满足不了需求, 以致出现学生远程上学的现象。如建国门以东地区各街道、西三环附近以及北三环附近各街道近年来人口迁入较多, 人口密集, 但中学数量少, 需要增添相应的教学设施。

北京的问题基本上代表了大城市新、老城区之间教育基础设施配置的不均衡。以石家庄为例,房地产大发展以来新开发的小区(旧城改造的除外)大部分片内没有中、小学,孩子基本上享受不到真正的义务教育。由此有了学区房的称谓。

至于偏远地区和大城市比较,那不均衡的程度就更为严重了。因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和师资缺乏,常常是村里的孩子去镇上上学,镇上的孩子去县里上学,县里的孩子去市里上学,趋势是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而不是实现区域的合理配置。为了孩子上学,人口就往市区集中,结果就是落后的地区更加落后,繁华的地区愈加拥挤,择校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义务教育成了名义上的义务教育,为了进好学校,家长们不惜花费重金往名校挤,你说钱都花在教育上了,人们拿什么钱去消费,去刺激经济啊。家庭教育支出的沉重负担直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3.医疗基础设施配置现状

看病难背后的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仍未获明显改善。

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但八成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

民众生病后多数选择去医院尤其大医院就诊住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仍为常态。

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入院人数中,七成以上进入大医院就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

构就诊人数仅占总就诊人数24.7%。

绝大多数民众就医选择公立医院,2011年各类医院诊疗人次及入院人数中,公立医院接纳人数均占总数9成以上,民营医院所占比例均不到一成。

城乡和区域医疗资源分布显著不均衡。我国卫生事业费主要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支持。因此,各地卫生事业费用多少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经济与财政实力。因不同地区卫生投入不同导致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程度近年虽有缩小,仍差距明显。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2》显示,2011年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城市为6.24张,农村为2.8张,相差2.23倍。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最高省份为上海7.55张,最低为贵州2.77张,两者相差2.73倍。

同时,卫生技术人员分布不均衡有加剧趋势。2006年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最高省份为北京10.58人,最低为贵州2.10人,相差5.04倍。到2011年,最高北京14.2人,最低贵州2.68人,差距却拉大到5.30倍。

有数据显示,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占GDP比重为10%左右,美国最高16%,发展中国家一般6%-8%,中国大概5%左右,缺口较大。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严重制约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就会导致其他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就拿教育和医疗而言,一方面大城市的学校和医院人满为患,而另一方面,偏远地区的学校没有生源,没有师资,医院医疗条件很有限。人们不得已花昂贵的择校费和寄宿费送孩子到大城市上学。看病动辄跑省城,甚至跑北京,出现了医院的一号难求现象。这对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不轻经济负担。

再看看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2013年普通高校毕业生699万,就业形势严峻。他们毕业后的流向我们可以从重庆三峡学院的就业信息网可以一见端倪:据该校调查显示:2012年,在毕业后一年内选择留在一线城市的大学生占63%,和上年的38%相比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此外,东部、南部发达地区也是大学生选择的热门地区,比重为20%,而选择中部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6%,只有不到4%的大学生愿意到其他城镇,非城镇和其他地区工作。

大学毕业生大多数都选择留在大城市,造成了大城市的就业难,找不着工作在家呆着,或者研究生毕业卖猪肉,其实是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我们国家花费巨额的高等教育经费,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不了业,那我们的投资不白浪费了。

为什么大学生大多选择留在城市啊?因为城市比农村好的太多了。

中国的经济已经逐步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增长路径,面临全面转型的关键时刻,可是经济的发展依靠什么,我觉得关键还是人才,没有人才,发展经济就是一句空话,以后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个国家能吸引、留住人才,那个国家的发展就会有后劲。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有人才的合理配置,可是人总是对环境有要求的,他要考虑他工作的地方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医院,交通方便不方便,购物方便不方便,有没有公园、图书馆什么的,这就必然涉及到其他公共资源的配置问题。可是,眼下,我们的公共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于是出现了人都往大都市挤,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偏远的农村成了空巢。这种现象任由发展下去,就会让整个社会的机体变得臃肿,没有活力,会给环境、就业、交通等造成永久的压力,目前房价居高不下,也有这方面的原因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房价怎么可能降下来呢?

综上所述,老百姓即使手头有闲钱,也得留着给孩子上学、买房用,怎么能用在其它的消费上呢?消费不振,经济何谈发展。公共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

所以,尽可能地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首先解决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然后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才会有保障,也就是说,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对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有根本的促进作用。

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

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失衡现象比较严重,沿海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现在由于污染问题迫使城市中污染企业外迁,这好像在解决城乡的发展不均衡问题,其实是为环境污染所迫,谁都知道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同在一个地球,从城市迁到城市外延,对地球的污染就不存在了吗?

所以,政府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配置公共资源的权利,合理地配置公共资源,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人才向这些地区合理流动,有了人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根本的保障。另外,我们还可以为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打开通道,有人才会有发展,不然都成了空巢村了,农村还有什么发展可言。我们应该为人才和人口在城乡之间的双向流动创造条件,不然,一味地向城市发展,只能造成更大的不均衡。

结语

经济发展中的大城市病在我国已经相当严重,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就业难、高房价、交通拥堵、人力资源浪费、空气污染、养老机构短缺等等,定会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重重阻碍。只有通过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引导人口向小城镇和农村地区合理流动,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均衡可持续发展,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构建和谐社会才有保障。

就发稿时,我们的大规模造城运动还在继续,我们的建设只关注大的,不关心小的,大笔资金源源不断地投向不知轻重的领域,我们的期盼只不过是个不切人类惯性思维实际的幻想.

第二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均衡发展

洪湖市新滩镇中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周华明

副组长:李长发 张振涛 胡旭东

成员:程昌云 胡永斌 李永安王 进 张毅君 高加坤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程昌云同志兼任。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知识1.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解决了“有学上”之后,逐步解决“上好学”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缩小校际差距、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提高教育质量的本质要求。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本质属性的要求,是政府公共服务的法定职责,更是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

措,将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

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 —— 学校的均衡发展,因为学校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实施机构。

4.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 ——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5.均衡发展“八大均衡”:入学权利和入学机会实现均衡发展,区域间实现均衡发展,城乡间实现均衡发展,校际间实现均衡发展,学生间实现均衡发展,不同类别、不同级别教育间实现均衡发展,教育质量实现均衡发展,教育结果在学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间实现均衡发展。

二、湖北省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摘要)

总体目标

到2015年,使我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师资水平、生源分布、教育质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切实体现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原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教育质量一体化。学校、学生、教师、教学四位一体的评价制度基本建立。生源分布均衡,择校现象有效缓解。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办学质量差距缩小,教育质量整体明显提高。

2、师资配备均衡化。教师编制配备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师补充渠道畅通、科学。县域内教师的定

期交流形成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制度健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3、基础设施标准化。学校数量、规模满足生源变化的需求。办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设备符合要求。

实施措施

配套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义务教育关爱工程”等“四项工程”。

1、实施“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一是激励“优者从教”。加大实施“农村教师资助行动计划”的力度。实行“双岗计划”,推行“师范生顶岗实习、农村教师脱岗培训”。实施“启明星计划”,从城镇学校选派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中小学任职任教。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计划”。二是保障“教者从优”。对在农村任教满30年、贡献突出的教师,设立荣誉称号予以表彰奖励。实现农村教师培训全覆盖。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计划”。实施“楚天中小学教师校长卓越工程”,培养一批教育家型的教师和校长。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培养培训,重视后备人才建设。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制定教师的师德标准和考核办法。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职务晋升、考核的首要内容,实行 “一票否决制”。每年评选十

大“荆楚师德楷模”,树立师德典型。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监督和查处机制。四是完善管理制度。全省统一组织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资格认定,统一组织中小学新进教师考试,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逐步建立“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管理体制。

2、实施“义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提升机制,整体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德育工作,建设一批德育精品课程、一批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加强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和备课组建设。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国家课程,加强地方课程建设,鼓励学校根据自

身特点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行小班教学,逐步达到小学每班35人以下、初中40人以下。落实国家体音美课程计划,完善学生升学体育考试和体音美学业水平评价办法。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学习困难生帮扶机制。健全防止与控制学生辍学和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机制。广泛开展“湖北省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教师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和免费健康检查制度,加强学生食堂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提倡合理膳食,改善营养状况。落实体育大课间,深入开展中小学“大家唱、大家跳”等体育和艺术教育活动,加强国防教育。大力推进普通话教学,使用规范汉字。提高农村学校语言文

字水平。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严禁增加课时和教学难度,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探索率先在小学低年级实现学生家庭书面作业零负担。

3、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以县域为单位,以乡镇为重点,合理规划学校布局,按县确定“永久保留”、“过渡性保留”、“撤销”三类学校名单。制定学校建设标准,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提高学校装备水平。从2010年起,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实施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项目,提高综合效益。在县域内统一义务教育学校的标识。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促进优质教

育资源共享,提升学校信息化发展水平。

4、实施“义务教育关爱工程”。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和组织入学制度,完善随班就读制度,切实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小学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在县(市、区)进行,初中、高中阶段特殊教育原则上集中市(州)进行;加强特殊教育师

资队伍建设,采取措施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在优秀教师表彰中提高特教教师比例。加大贫困生资助力度,创新立体帮扶机制,关爱弱势群体。

保障条件

为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推进,重点落实“两项机制”,开展“两个创建(评选)活动”。

1、探索建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筹资政策,探索县(市、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长效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资金投入;加强政策引导,统筹使用中央和省在县域内相关项目的经费,主要投向均衡发展。

2、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价机制。研究制定促进义务教育均

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库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信息库,逐步建立和完善经常性、过程性、客观性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和督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制定出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加强对各地教育质量监测,切实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落到实处。开展探索建立省域基础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改革教育督导运行机制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3、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对于经过省级综合督导评估认定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

展要求的县(市、区),授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市、区)”的称号。2010年开始开展创建活动,2012年开始接受申请。

4、开展湖北省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活动。制定《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评选办法》,从2010年开始,每两年开展一次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评选活动。对于获奖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学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绩

1.各级政府加大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学校基础建设经费,学校办学条件大大改善。2010年223.7万元新建塑胶运动场、水泥校道、门房安装电动本校门和对教学楼进行装修改造;2012年投入

60万元对学生食堂进行改扩建和校园环境进行改造;2013年投入54万元搭建学生舞台,新建文化长廊和实施校园绿化工程。教学用房、教学辅助用房、生活用房生均达到国家标准,校园环境优美。

2.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学校教学设备现代化程度大大提高。学校建成标准化实验室3个,计算机室1个,多媒体教室1个,班班通教室13个,图书室、阅览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卫生)咨询室、科技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各室装备按二类及以上标准配备齐全。3.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学校现有学生数536人,教学班12

个,平均班额45人。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校分班采用电脑平均分配学生,各班科任教师配备均衡,课程设置按国家标准设置,学生文体活动时间充足,各项活动丰富多彩,学生课业负担安排合理,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提高。

4.重视师资培训,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保障教师培训经费,2010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5%。2011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5%。2012年培训经费占公用经费投入6%。学校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和“比教学活动”的开展,宣起校际交流和校本教研活动的高

潮,做到教师个个参与,教研氛围深厚,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11名参加市级教学比武的教师中有5人获得了市一等奖,6人获得了二等奖。省级教研课题被评为优秀课题。5.特色教育亮点突出。学校注重书法教育,在全体学生中开设书法写字课,教育学生写规范字,学校配备专职书法教室,成立兴钟书法社,活动开展常态化,活动成果突出,经常组织学生作品展,学生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人次多,级别高。

第三篇: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提要】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和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和方向, 也是指导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基础它的提出具有科学和历史的必然性。

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有助于人们自觉地走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道路, 全面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并指导人们更深一步地进行我国的经济改革。最终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我国有限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然资源合理配置经济改革

一 引言

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人与自然资源的结合即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具体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人类发展经济的历史实质上是一部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 也是一部探索并选择适合自然与社会结合的特点, 能够支持人类社会顺利和有效发展道路的历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人类社会对发展经济道路的正确抉择。二 正文

2.1.1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 就是要寻求一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满足人类生存需要与提高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相统一的载体。可持续发展是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将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如若不能满足当代人对生活资料的需要, 就难免有人偷盗, 社会秩序混乱;不能满足当代生产年龄人口在就业上对生产资料、产业结构的需要, 存在大量失业人口, 社会就难以安定, 正常的发展就会受到影响, 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所以, 可持续发展前提是发展, 首先是满足当代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的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一项或几项经济指标, 而是取决于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代际公平, 充分体现出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特别注重代际公平, 如果当代人的发展建立在牺牲后代人利益基础上, 便破坏了代际公平原则, 也就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2.1.2可持续发展是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认识的深化

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类通过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已经有数百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是事实证明, 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一直是不正确的。这正是人类社会经济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因。回顾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 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大体上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级是朦昧的阶段。人类社会初期, 在神权论的统治下, 认为一切都是神的创造, 人对自然界是无能为力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从属于自然, 在生产实践中只能单纯地适应自然、利用自然, 而不能改造自然。由于这时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 人口也不多, 因此人与自然界是处在一种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第二个阶段是对立的阶段。由于伟大的物种学家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进化理论, 批判了神权论, 树立了自然创造万物的思想本上是同一时期,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自然的们的思想, 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阶段, 人们逐渐认识了自然, 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

动性来改造自然, 用自然界的自然资源为自己谋福利, 从而创造了人类的社会文明。但是这一阶段人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摆得还是不正确的, 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人与自然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对立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自然资源索取的强度日益加大, 从而就形成了人对自然界的掠夺。

第三个阶段是和谐的阶段。人们在发展经济破坏自然的痛苦实践中逐步认识到, 人类在一定条件下, 利用自然的两个有限性。一是客观上的自然资源数量是有限的。二是人们主观上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也是有限的。由此就把人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认识推进到了更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是和谐, 人类既要利用自然资源来发展经济, 又要保护自然资源为不断发展经济提供物质基础, 从而就引导人们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2 自然资源与我国自然资源现状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物质资料的自然基础。按自然资源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各种矿产资源;可再生资源, 主要指各种生物资源;可更新资源, 主要指土地资源、水域资源和气候资源等。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发展与自然资源息息相关。在生产活动中, 如果没有自然资源的供给,任何生产都将无法进行, 当然也就生产不出任何物品, 生产活动也就不再存在;在消费活动中,如果没有了生产领域的供给, 人们生存需要得不到满足, 不但难以转化成为其他形式的能量,而且难以维持生命。人类一代一代地繁衍, 就是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然而,因为当代社会人口增长过快过多,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 消耗自然资源必然又快又多, 甚至会耗尽某些自然资源, 损害后代人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平等权利, 从而影响可持续发展。因而,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

那么我国自然资源现状如何? 从我国现已探明储量的自然资源来看, 储量是有限的。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山地、高原多于平地。目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2 亩, 比前几年公布的数字又有减少。长期以来, 我国的土地负荷过重, 人均耕地面积少,全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每年土壤流失达50 亿吨。耕地减少而且质量退化。我国现人均森林面积只有1.65 亩, 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 而且地区分布不均匀。据估算, 全国每年计划外森林资源的消耗量是国家计划内消耗量的2.32 倍。可供应的成熟林已满足不了增长的木材需求量, 现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为8.4 立方米, 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1%。我国的河川径流量居世界第6 位, 人均河川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居世界第88位。由此可见,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 造成开发利用困难。城市缺水也日趋严重, 全国58%的城市缺水, 达58 亿立方米/ 年, 且地下水严重超采, 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水资源污染也随工农业的发展而日趋严重。我国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 但一些大宗消耗的矿产资源并不富有, 满足不了需求, 亟需探索新的替代资源和开采选矿技术。据有关部门预测, 到2000 年时, 除煤炭可充分保证国内需求和部分出口外, 铁、铝、铜、锌等只能基本保证需要。2020 年的矿产资源形势将更加严峻。这不仅关系到我国中、长期经济目标的实现, 而且还将关系到后代人的长远利益。可见我国自然资源短缺,且利用效率低。

2.3.1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资源的利用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具有双重效应,既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必然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合理的资源利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最终达到或趋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协调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关键就是确定这个合理利用资源的度。

无论是自然资源经济学还是生态经济学,都强调用经济学的原理来研究资源的稀缺与利用。确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度,需要用到经济学的原理。自然资源是一种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价格不仅是资源在不同部门(个人)之间配置的信号,也是调节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工具。因此,从资源价格出发,研究自然资源在利用过程中的成本与收益,对确定合理的资源利用的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图一为自然资源价格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图。其中,D为自然资源的需求曲线,MSC为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社会成本,MPC为自然资源开发的边际私人(企业)成本,P2和P3分别为考虑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时的均衡价格。

资源利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3不同的关系,即代价性损失、过度性损失和过度性损失。代价性损失是指在市场功能完整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中必需的资源开发数量,也就是经济增长必须付出的合理的代价,这个代价的标准是在资源利用外部性内化的基础上,其配置达到一个相对自由竞争的市场均衡。在这个关系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处于相互促进的阶段,该阶段的资源利用符合社会总体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代价性损失就是合理利用资源的度。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损失不可避免,但只要是保证资源利用在代价性损失范围内就是合理的利用。这也提供了协调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矛盾的途径。在实际情况中,我国的资源利用由于市场发育滞后和政府的较多干预,过度性损失比较严重。

2.3.2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全面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给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经济机制和活力, 并开辟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这是主要的方面。但同时它也给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我国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需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积极作用, 在使自然资源实现合理配置的情况下, 避免过去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存在的各种严重浪费,同时要研究市场经济本身在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作用的某些不足, 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经济上的作用得到切实正确的发挥。

实现这一要求, 关键的一点, 就是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全面、正确地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作用,包括充分发挥其本身具有的积极作用和避免由于其本身的局限可能带来的某些消极作用。为此, 首先就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内涵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并需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其发挥作用的机制仁给以正确的引导。

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指导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要看到, 它既能推动可再生自然资,如生物资源, 源源不断地被人们长远持续利用,又能推动不可再生资源,如矿产资源, 在有限存量之内, 最大限度地被人们长期持续利用, 两者都属于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范畴, 都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促进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2.4.1我国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管理

我国的资源和经济管理长期以来以非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所带来的对生态和经济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当前转向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住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深一步的经济改革。

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这是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落实于指导全国人民行动的重要措施。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性计划管理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合理配置自然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不矛盾。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成立大会的报告中就已指出, 要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指导改进我国的计划管理, 他指出我国“今后制定国民经济计划, 不但要进行综合经济平衡, 也要进行生态经济的目前, 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并已规定要将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大行动对策纳入我国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并积极推进实施。这样做必将大大推进我国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进程。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调整经济结构。其中既包括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 也包括调整我国的地区经济结构。合理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关键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确定我国的产业政策, 即把它们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在内。在所确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指导下, 我国应该严格限制那些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环境严重的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而积极鼓励并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和产品。合理调整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的关键是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 分别明确各自的资源优势, 包括自然资源基础的优势。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下, 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 实行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同时要实行优势互补。当前我国一个重大的问题是要促进加强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落后,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 促进实现全国经济的合理布局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要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克服短期行为。在我国长期以来非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经济发展中的短期行为到处存在。例如农业上的掠夺地力, 林业上的滥砍乱伐, 牧业上的超载过牧, 渔业上的竭泽而渔, 以及工业和矿业上的“三废”任意排放和野蛮开采等等, 都是典型的表现。自然资源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又是经济发展的原料基础, 发展经济中的短期经济行为大多突出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上, 其结果必然是既破坏了生态, 又限制了经济。这些短期行为的产生, 根源在于主管和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的急功近利, 单纯着眼于经济而忽视生态,只看到某些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和全局的经济利益。因此只有把人们的认识放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 才能克服这些形形色色的短期行为, 从而把我国经济的发展切实放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2.4.2如何协调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我们要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不是靠少数决策者和专家就能推动的,它有赖于全民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要把生态道德理论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理论纳入到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内容中,帮助唤醒每个公民的生态意识,进而超越自私和浅视的视野,自觉做一名大自然的‘守法公民’;要建设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氛围,使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受到社会谴责,不为公众所容忍。

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我国新资源观的确立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发展方向。要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应采取如下几项主要措施:(1)建立自然资源利用限制线(既所谓的资源‘红线’),对水、土地、空气、森林、草地、矿藏、以及其它资源都分别确定科学的开发利用范围;

(2)通过征集资源开发利用税、环境补偿税,建立资源、环境许可证制度等,促进社会向符合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

(3)建立最低生态与环境标准,归还人类要求所处生境达到最低标准的权利;

(4)建立使资源和环境成本内在化的机制,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纳入成本核算中,使环境因素被纳入决策全过程;

(5)确定行业和区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规划,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本行业的发展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可规范并协调不同行业的行为;

(6)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问题协调机构,并赋予其宏观调控的法律权力;(7)开展资源、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科学、资源科学知识,全面培养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

(8)加大对资源、环境、生态研究的投入,制定长期研究政策。三总结

可持续发展是全世界, 也是我国当前和21发展经济的主题。它的核心是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既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 也是一个社会科学的问题。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 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交织愈来愈复杂。事实已经证明, 当今的经济发展问题, 单靠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都不能解决, 而必须依靠它们的相互结合。适应这一要求, 也形成了一些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新兴边缘科学。本文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包括自然资源利用现状和现实经济的发展情况出发, 探讨我国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指导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以及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深入进行我国经济改革的问题, 最终在促进我国充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王松霈《论我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学报 2淑丽《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

3谭荣,曲福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构建治理和预防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省纠风工作暗访片观后感

在单位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观看了广东省纠风工作暗访实录的影像,影片中反映出来的形式多样的、巧立名目的教育乱收费现象引起了我的深思。

几年来,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教育乱收费蔓延的势头正在得到有效遏制,取得了一定成效,有一些省、市、县的教育收费比较规范,已不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取得这些成效的基础还比较脆弱,成果不很稳固,产生乱收费的土壤和条件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学校教育乱收费现象仍时有发生,有的还很严重,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教育收费规范问题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依然严峻。比如,部分学校借培训机构之名,在校外进行强制性补课,收取培训、补课费带来乱收费问题,以及个别地方和学校名目繁多“教材、辅导资料订购”的乱收费等等。我们应当清晰地看到教育乱收费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加重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引起了学生家长的不满情绪,同时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教育乱收费存在的原因的多方面的,其中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是教育乱收费有体制上的深层原因。由于历史、经济、社会、政策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城区的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资源配置很不均衡,教师福利待遇差距较大,给规范教育收费工作带来很大困难。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群众对良好教育资源需求旺盛,已经不满足于“有学上”的基本需要,还迫

切要求“上好学”、“上好校”,学校面临的择校压力与日俱增。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长效机制,要做到两个“三管齐下”。

第一个“三管齐下”,就是要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一是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保证教育经费持续稳定增长。二是理顺合理收费的机制。理清制定教育收费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理清合理收费和乱收费的政策界限。三是要坚决纠正学校自身乱收费。要克服困难,顾全大局,艰苦奋斗,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和理由,违规擅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

第二个“三管齐下”,就是要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建立健全惩治与预防教育乱收费体系。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二是进一步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制度和机制。三是加强监督。各地要坚决把住学校春秋两季开学关口,普遍开展学校自查自纠与职能部门专项检查相结合的检查活动。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由衷地希望我们能够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长效机制,还校园一片净土,让学生、教育事业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

罗柏荣2011年9月19日

第五篇:努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努力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11-

5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开发和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对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抓住并用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努力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海洋是世界贸易的主要通道,是潜力巨大的资源宝库。开发和利用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对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海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增强,海洋战略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海洋生物研发、环境监测、资源勘探开发以及深海探测等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通过科技创新,海洋新兴产业迅速崛起,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部分海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沿海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迅速。

海洋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我国海域广阔,海岸线漫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都是国际技术创新的前沿,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新兴产业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立足点。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发展海洋经济能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发展,修补和维系生态环境,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抓住并用好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一要科学规划海洋发展。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相应的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海洋发展的战略思路,明确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目标任务,明确海洋经济区域布局的要求和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原则。沿海地区应把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发展目标与政策措施更好地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加大海洋投入力度,构建“海陆互动”的工作格局。内陆地区也应在规划制定和实施中重视海洋事业发展有关工作,积极参与和支持海洋开发。

二要大力促进海洋产业发展。要促进海洋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互动,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应加快发展海洋油气、海上交通运输、滨海旅游等产业,着力提升海洋渔业、海洋养殖、海洋化工等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工程等产业有序发展,积极培育海洋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强渔港等港口建设,推进海底隧道、跨海桥梁、海底光缆、供水装置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应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继续推进海岸带及邻近海域综合经济区建设,推进滨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经济区。

三要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要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综合利用率,把宝贵的海洋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应进一步加强海洋资源的调查评价,加大海域油气等重要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有重点地勘探开发专属经济区、大陆架,为海洋资源利用提供基础和保障。在有条件的沿海地区尤其是城市新建区和改造区,应重视海水直接利用及淡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支持海水利用技术的产业化,缓解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压力。与此同时,还要坚持合理开发、适度开发、集约利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源保护,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四要加强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无论是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还是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要加强科技支撑,加快培养所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着力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应继续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及海洋科技计划,瞄准世界海洋高科技前沿,大力发展深海勘探、基因工程、卫星遥感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高新技术;重点开发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体系,加快海洋信息化步伐;深入研究海洋与气候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洋综合战略和政策等重要课题。应围绕海洋发展和创新的重点任务,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外来人才,抓紧培育适用人才,进一步优化海洋人才结构,以人才开发支持海洋事业发展。应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和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海洋科技研究和人才培养,共建研发中心和科研基地,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广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向晓梅)

下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促进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合理配臵。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在人类拥有的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宝贵的,因为它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如果没有人力资源作为基础,其他任何资源都无法实现其经济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管理......

    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加强人才软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人才是流动的财富,是流动的生产力,是区域竞争的焦点,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大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力......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

    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提要 我国人口众多,人力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能有效地配置人力资源,这种配置本身就会有巨大的收益。但在实际配置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问题。怎样有效地解决......

    A题 资源合理配置

    A题 资源合理配置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我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已有20多......

    关于促进天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关于促进天津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一、天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其面临的挑战天津因河而立、因海而兴,要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使天津真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第三极,离不......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全力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沿滩”再探自贡市沿滩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张文华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高工在中共自贡第十一届代表大会上,市委书记雷......

    着力实践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实践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清洁生产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