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对策-陈雪娇
当前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 课业负担 现状 对策 内容摘要:
农村小学的音乐、美术、体育课,因师资严重缺乏不能正常开设,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少,大量的时间围绕生字词语进行重复性的练习作业。有的教师“滥布置,乱布置”作业的现象有过之无不及,课堂教学围绕“考试”转。究其原因很多,关键是我们对基础教育的定位不准,教师对所任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不够充分,因此教学中,盲目性很大。
抓住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地布置课外作业,丰富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小学教育成为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优化教育教学的评价机制,增加农村各小学音、美、体方面的师资配制,以满足农村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合理的需求;改进教育教学的评价方法,正确引导课堂教学的良好发展;鼓励教师精心设计有效课堂练习,争取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进行适当的练习和合理的测评,以减轻师生盲目布置不合理的作业所带来的各种负担。
在五一长假期间,我偶尔目睹了邻居小学生的作业过程:短短的三天假期,本应是小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体验,阅读大自然的好机会。可她面前堆积着需要完成的家庭作业,多数是重复抄写课本上学习过的生字词语。假期还剩一天了,孩子焦急得顾不上书写的要求,飞笔抄写,目的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看到这种情况,我不禁悲凉
和同情,想起鲁迅先生说的,“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四角的天空”。
国家中常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课业负担影响到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
这两则事实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我们为了什么?并且从多年的小学教学经验得出:不合理的课外作业和过重的重复性的抄写,机械性的练习,不但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更会给当前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长远利益来看阻碍了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那么,农村小学生课业如何呢?
一、当前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的现状:
(一)、当前,农村小学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校时间、小学生活动等现状:
农村小学一贯实行全日制授课,统一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小学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符合国家课程规定要求的地方教材。
现行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二年级开设:思品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和学校自行开设的健康教育课。每周总课时数是26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为910课时;小学3–6年级开设:思品与社会、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音乐、美术、体育和学校自行开设的一门(根据各校情况自行选择,符合国家课程要求)。每周总 2
课时数为30课时,每学年总课时数为1050课时。
其中,音乐、美术、体育课,除居我县的几所乡级中心小学开设外,其他教学点均未开齐。其原因:缺乏师资或体育课户外没有场地;有的学校暂时开设的这三门课,由其他科任教师兼任,没有专职教师。
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国家规定小学生在校时间为6小时,最多不得超过6个半小时。农村小学生在校分为两个阶段:春夏早晨7:00到校,下午5:10离校,在校时间为8小时(离校近的学生中午回家,14:30到校),距学校5公里以外的学生到校时间早于7:00;秋冬早晨7:20到校,下午16:30离校,在校时间为7小时40分。
小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少。农村小学全部实行“三操一活动”,即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和课外活动。其中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除下雨和下雪外,全部在户外活动。
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方法单一。目前,农村小学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考试科目不断递增,考试次数有增无减。有市的抽考,有县的评价统考,有各校检测考试;考试科目由原来的语文、数学考试增加了英语和综合(思品与科学)的考试;考试次数由原来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增加了每个年级的单元考试(科任教师自行进行)、月考、六年级学生的模拟考试。
实行“绩效工资”以来,各农村小学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主要以所任教学科的成绩为主。其中成绩占80%,师德占10%,考勤占
10%。
我县严禁利用寒暑假给学生补课。可是,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进县城学习。利用两个假期,将孩子送到县城亲戚家或租房进行补课逐年在上升,其中英语补课现象比较突出。
有些农村年轻教师看到了这一良机,利用自己所学的优势,进行暑假补课。其主要目的是商业性。就笔者了解的,仅今年暑假,就有两所学校的本校个别老师私自进行补课。这样的做法作为农村家长,很满意。一则家里正在农忙,孩子放在家里怕出意外,这样有人照看孩子比较安全;二则掏点钱,让孩子学点知识,为以后进县城打好基础。
(二)、当前农村小学作业的现状:
以我县和邻近县农村小学生的作业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生作业情况如下:
1、书面作业:是县教育局明文规定的,为了巩固课堂教学,上交给科任教师精批细改的作业。
一、二年级语文、数学每天各一次,附带县教育局随教材免费下发的练习册各一套;三至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一周三次作业)、思品和科学作业(一周各一次),其中语文、数学、英语各附带一套练习册。像语文作业各校规定不一致,有的学校规定每周让学生写一篇周记,一学期进行8次书面习作。这些作业要求科任教师精批细改,县教研室、学区、学校组织检查作为考核教师的依据。
2、家庭作业:是指在课外完成的,带有实地操作和实践性的作业或少量的书面作业。书面作业的性质一般是巩固和预习性的。各县对小学生家庭作业量都有严格的规定,一般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求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五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不得超过40分钟,六年级学生书面家庭作业量不得超过1小时。
在小学生家庭作业中,大部分是重复性的书写和机械性识记。有的教师乱布置,滥布置作业的现象依然很严重。
小学生除每天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外,其余大部分时间围绕生字词语转,学生作业形式单一。
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认识偏离健康成长的轨道。评价子女的学习,主要以分数为主。采取补课让子女达到自己心目中的分数,多做资料是他们监管子女的主要手段,考进县城中学是孩子发展的主要目标。
小学生心目中,学校不再是他们向往的乐园。学习是他们的负担,作业成了他们学习生活中的主要负担。他们在学校生活中不断变着法儿去适应生活,心理感到无可奈何,烦恼,焦虑。
二、分析产生这些现状的原因:
当前,农村小学生的生活可以这样概括:作业是他们每天的生活,资料是他们生活的内容,分数是学校、家长、教师、学生追求的目标。在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过重的原因由来已久,原因复杂。有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诸多方面的因素。目前,农村小学生的负担
主要是来自作业方面的,尤其以重复性的教辅资料为其主要形式。为什么会成这样?
我发现,学校、教师、家长对小学教育的认识不准是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源。他们三者关注的焦点是“分数”。学校关注分数,因为分数可以使学校挤进名校前列,是校长晋职、提升的主要途径;教师关注分数,因为分数是教师获得“绩效”的关键,也是教师晋职、评优、评先的主要衡量标准;学生关注分数,因为分数,使学生挤进县城学校,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在这三者中,起导向作用的是学校,起决定的是教师,他们二者的目标的实现唯一途径是学生分数的提升。
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教什么,是我们慎重反思和研究的问题。小学基础教育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并不是一种负担。教师对其任教学科的知识体系缺乏正确、全面的了解,以导致课堂教学中盲目性很大。原本是按素质教育标准编排的教材,走在了“应试教育”的老路上,使现有的评价方式难以准确评价,所以监测机构和教师走上了最易判断最易直观的“捷径”——分数。有的教师错误的认为“高负担=高质量”。所以,教师为了适应现行教育教学的评价目的,就多方面地去选择重复识记和机械记忆形式。教育教学评价单一化,作业形式单一化,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负担。
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加之“进城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吸引,使原本不够的师资,更加紧缺。尤其缺乏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教师,使这些课不得不以其他课代替,加重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缺乏音、美、体的学校,师生缺乏生活的热情和创造的活力。长时间地进行书面训练作业,学生的手指、颈椎、腰部因受压易疲劳,久而久之会变形,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的因为书写量大,书写时间长,心理压力大,书写姿势不正确,造成小学生的视力下降;小学生长时间处于作业状态之中,跟笔交流,心理的压力得不到释放,对多次重复性的工作心生怨气,又对老师害怕,不去讲明心中的理由,长时间郁闷会产生烦恼、自卑、任性和脾气暴躁等心理特征;长时间重复性的作业会养成小学生,忙于应付,粗心大意,书写潦草等不良习惯。
有一定的消费者,就有一定的市场。图书市场教辅资料的泛滥和不合理性,间接地影响和加重农村小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解决这些现状的办法和对策:
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基础教育的精神实质。优化农村小学的师资配备,增加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投入和教师的编制,以满足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师资需求。改变当前农村小学因师资缺乏而导致音、美、体课不能正常运转的现实状况。
加强小学教育阶段的考试管理,规范考试行为和科目次数。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的宣传与沟通,引导正确理解和评价教育;引导学校和家庭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正确成长观,合理安排小学生的课余生活,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权力。
优化学校管理的用人机制,优化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
法,切实落实“德育为首”教育方针。活跃师生课余文化生活,构建“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敬业奉献的师德风尚,树立积极上进,健康成长的生活观和人生观。
改革小学教育管理和教师的教学思想。重新认识“小学教育要教会学生什么?”基础性的教育不仅是在“认知”层面,还应体现在小学生认知过程中行为和方法的引导,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从健康的身体基础,良好的心理发展基础,合理的文化认知基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生活品质等方面,为他们进一步接受新一阶段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办出中国特色的,健康、活泼的农村小学教育。重视音乐、体育、美术的教育,使这几方面有特长的农村孩子,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训练技能,形成能力,受到文本的熏陶和教师良好行为的默化,逐步形成学生思想品质的主要阵地。那些虚浮、花哨,不扎实的课堂教学是教师主体观的一种体现。加强“常态课”的科学化管理,形成一贯扎实、求实、严谨的课堂教学风气。杜绝“突击性”,“投机性”,“应付性”的教学在日常课堂中的出现,让凝结着爱心的语言和思想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在教师对文本的正确理解的指引下,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合理的发展。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小学生习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迁移运用的能力。
注意检查、总结课堂学习的效果。不要只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层面。“只可意会”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正处在朦
胧状态,对问题的去向摇摆不定,需要再三思考,所以“不可言传”。凡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内容,都能用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用语准确而具体的表达出来,而且思路清晰,有充分的理由和新的见解,表达流畅。
改变教师的教学态度。注重构建自己教育教学在社会发展中,小学生所需的相应的知识体系,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改变教学中,忙于应付,又为自己眼前利益,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进行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地识记和练习。杜绝课外“随意性的乱布置,滥布置,重复抄写练习”等布置作业的现象,以给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从教育的理性和仁爱的角度出发,合理地安排作业。教师也曾经是小学生,还是小学生的父母,更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善布师爱,传承文明,不断地满足小学生成长的合理需求,为他们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大执法力度,整治图书市场,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杜绝“未经教育部门核准”发行的图书和教辅资料流入市场,走进校园,尤其是中小学生所需的工具类书籍。引导农村小学正确选择和使用,国家教育部小学教材编排组发行的相应的书籍和学习辅助资料,以满足小学生正常的学习需求和辅助教师的课堂教学。
总之,农村教育覆盖面广,接受教育的人数最多。农村小学比较分散,教学条件落后,给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义务教育等惠民政策的不断落实,广大农民对教育的认识逐步提高,以及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合理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因此,影响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问及原因,由来
已久,有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的是“小学教育到底要教会学生什么”,值得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慎重思考,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良思想和不规范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我们只有加强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管理,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树立扎实、求真、严谨的课堂教学风气,杜绝多次机械性的练习和滥布置课外作业等不合理行为的再次发生。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合理地安排小学师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使农村小学成为学生放飞梦想的乐园。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到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素质教育推行艰难,课堂教学收效低微。这是不争的事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探索,尤其是小学基础教育在改革的大潮中,怎样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促进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是现在乃至将来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二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
第三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
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8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04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
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00年是15万,2002年是106.5万,2003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
(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第四篇:当前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信访工作现状及对策
区政协山坡乡工作组
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工作与以往相比,涉及面更广,情况更复杂,处理难度更大。把握关键,找准矛盾切入点,健全机制,正确解决和处理农村社会矛盾,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期,源汇区纪委监察局念好“早、快、防”三字经,对全区8个乡镇办的农村(社区)信访问题进行查办和督办。
念好“早”字,变上访为下防。组织信访室、案件室人员成立督导组,立足于“抓早、抓小、抓苗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村入户,广泛收集信息。把易发、多发信访的落后村作为重点排查对象,对排查出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和不安定因素,及时摸清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措施,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
念好“快”字,变拖延为速决。对信访案件快调查、速处理、快结案,力争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后患,避免出现重复访、越级访。工作中坚持两个“要”,把好两个“关”,做到“三个结合”。即:事实要查细,把好事实关;有错要必纠,把好处理关。问题未查清不结案,处理结果未与上访人员见面不结案,调查结论群众不满意不结案。
念好“防”字,变治标为治本。要求村监委会成员,在平时的工作中,注重了解本村群众的难事、难题,收集村民的意见建议,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向村委会反映,做到早掌握、早疏导、能解决的早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逐级向上级汇报。注重超前预防,从根本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
一、当前农村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和法制意识淡薄。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无法接受和学习新知识。有的村民在遇到山林、土地、拆迁补偿等纠纷时,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了解不透,就抱着“人多势众,法不责众”的心理进行聚众闹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二)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当前,大部分农民仍以基本农业种植等为第一产业为主,城乡之间、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少数人因心理失衡,导致行为失控,甚至铤而走险。有相当一部分的村级组织以前完全靠收取各种规费维持运作,税费改革后,很快“断炊”,因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无钱办事,影响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无力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直接影响村级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
(三)政策公开不够,管理不规范,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主要是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事,在政策宣传上干部本身掌握政策不够全面,在政务公开上不具体、不准确、不真实、不及时,群众不能及时了解政策方面的情况,在执行政策上造成群众的误解,认为是有关部门贪污了政策,从而扰乱了正常秩序,激化了干群矛盾。
(四)历史遗留问题解决难度大。村与村之间的山林、土地权
属不清,特别是一些有争议的山林、土地存在你争我夺的现象,村与村之间纠纷不断。而村干部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上没有发言权,因为群众认为他们是政府代表,替政府讲话,因此对他们不信任,有发言权的往往是村中真正德高望重的人。
二、当前农村信访现象的新特点:
当前信访工作呈现鲜明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集体上访数量相对增加。1-10月份,山坡乡共发生12次集体上访,占信访总数的26.67%。集体上访主要发生在农村土地、林木承包;基层机构改革;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
(二)越级上访更加突出。农民除到乡政府上访外,发生的不经乡,不经区,直接到省、市甚至北京都是越级访。信访的层级性被弱化,突发性增强,给应对工作增加难度,给基层人民政府工作带来很多被动,也增加了解决信访问题的社会成本。
(三)无理上访日趋严重。无理上访占山坡乡越级访总数的80%以上,并且上访人缠访,持数性信访十分严重。
(四)民主上访比较集中。在全部信访案件中,大多是村民对村组的作为不满意,怀疑他们的公正,认为他们侵权,反映出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主要表现在:没有按规定给予土地承包权或者给予的不完整;承包他人的土地、林木不合理,损害村民利益;村干部以权谋私,损害集体利益;村政务财务不公开,剥夺村民知情权;在调处村内矛盾上不积极、不公平等。
(五)利益访现象十分典型。在上访中,都是为着利益,而且是个人利益,很多上访人希望通过信访获取更多的利益,甚至额外的利益。如主动要求政府办理城乡“低保”、要求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要求政府给予经济帮助等。光星村七组村民在村统一分配土地时以虚报人口方法多获取39亩土地,对外发包收益,村集体纠正收回,在经法院审判败诉后,他们到市中院上访,企图夺回土地。
三、多措并举,努力提高信访工作水平:
(一)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其建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前沿哨”。一是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加强农村民主建设,把群众基础好、办事公道、能带领群众致富的人充实到班子中去,把村级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奋进,富有凝聚力、号召力、发展力的领导集体。二是切实加强思想建设。要教育农村
基层党组织的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倡导求实精神,倡导讲实话、办实事、不浮夸,着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多和农民交朋友,了解农民的思想动态,把握思想脉搏,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为农村稳定打下扎实的基础。三是要切实加强制度建设。认真拓宽群众的参政议政渠道,充分发扬民主,为人民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提供条件,搭建平台。重点抓好农村财务和“资产、资源、资金”三资监管和村务公开制度的落实,保证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的真实性。
(二)畅通信访渠道,使信访工作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晴雨表”。一是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信访举报分中心作用。整合纪检监察资源新成立的农村基层工作室,作为信访举报分中心,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整合信访资源,综合运用政策、法律、行政法规等手段,积极采取代表参与、会办督办、公开听证、交叉办理、教育疏导等办法,着力解决信访举报等问题,形成全面协调、力量聚合、运转高效的综合协调处理机制。二是建立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访制度。明确接访领导干部姓名、时间、地点,并向社会公开。对一个时期内的重点信访,进行梳理归纳,并派专人抓好落实。
(三)提升素质,化解矛盾,使信访工作成为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首先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增强分析和妥善解决群众信访反映各类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的学习,积极探索新时期信访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信访群众的满意度。三要善于做好信访群众的教育引导工作。通过多渠道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引导
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依纪上访和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解决矛盾信访,从而维护信访秩序,切实把处理群众来信来访的过程变成沟通思想和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变成疏导群众情绪、化解矛盾的过程,使信访工作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安全阀”。
(四)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稳定预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事件处理、责任追究、责任倒推五种机制。加强过程监控,细化环节落实,增强工作实效。要对可能引起上访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构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乡镇信访办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要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类型的突发案件制定应急方案,做到快速反应。特别是建立责任倒推机制,对引发群体性上访的政策、措施进行检讨、修正,对属于决策问题的可采取问责制的方式予以处理;也可以在政绩考核方面加以统筹应对。
(五)大力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形成化解矛盾的综合优势。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出现以后,能在哪个环节解决就在哪个环节解决,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对本部门无法解决的要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或法定程序表达自己的利益请求,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当前农村普法现状及对策
当前农村普法现状及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以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我国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坚持四项原则、完成七大任务,要求各级大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在各行各业掀起学法用法的热潮。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开展法制宣传资料、法制信息、法制文艺和法律服务进乡村活动,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围;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服务性;继续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健全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怎样才能把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推进我区法律进乡村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呢?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开展了二十多年的普法宣传,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但距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差很远,与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的要求相差更远。封建迷信思想、宗族观念、邪教组织和邪教势力在部分农村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社会风气。基层干部不依法办事,侵犯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侵占集体资产的行为还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乡邻之间争夺承包地、宅基地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征地补偿纠纷还不断发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和谐稳定。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不断发生,充分说明了我们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努力才能做好的地方。为此,我们对当前农村普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以期解决我们在农村普法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当前农村普法的现状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农村普法教育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少组织管理松散,普法对象集中难。由于农村组织化程度低,村落分散,导致普法教育工作面加大,人员难以集中,同时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数农民都忙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根本不愿花费更多的时间 去学习他们自己认为用处不大或没有用处的法律法规,再加上外出务工的人员日益增多,普法对象更是难以集中。
2、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收到理想效果难。据调查统计:在农村,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人群占了农业总人口的51.5%;初中文化程度的人群占了农业总人口的41.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只占农业总人口的7%。因而,多数农民群众对抽象、枯燥的法律条款难以理解,听不懂,学不会、记不住,难以收到理想的普法效果。
3、方法不多形式单调,提高学法兴趣难。我们在农村的普法活动,大多数时候都是采取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造成农民只知道法律名称而不知道法律内容。至于发放的宣传资料,虽然内容都比较详细,但多数群众难以看懂,而且枯燥烦味,根本提不起农民群众的学法兴趣。
4、经费待遇难以保障,普法工作开展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少村组没有集体收入,再加上上级很少有普法经费投入农村,导致农村普法经费匮乏、人员待遇没有保障,造成普法工作没人干、所需宣传资料及教材、设施等严重缺乏的局面,使农村普法工作难以正常开展。
二、今后农村普法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根据“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我们要做好新时期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只有紧扣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始终坚持把助推、护航新农村建设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农村工作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进行。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落实普法经费,保障人员待遇,解决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开展难。据调查,自“一五”普法开始以来,各级人民政府都已逐步将普法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这极大地促进了普法工作的开展。但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普法的成本有了很大提高,还有不少地方的普法经费预算仍然停留在“一五”普法时的人均0.1-0.3元的标准,同时在人口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并不根据人口的增加而相应增加普法经费,这使得本就缺乏资金支持的农村普法活动更如雪上加霜。农村普法骨干的待遇没有保障,普法必须的宣传资料及教材、设施等严重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普法工作的开展。因此,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适当提高人均普法经费标准,落实普法经费预算,使得农村普法必须的宣传资料及教材、设施、普法人员待遇等得到保障。同时,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着力培育农村普法骨干,进一步建立健全区、镇、村、组四级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加强对农村普法人员的选拔使用,努力提高农村普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热心法制宣传、熟悉业务、作风扎实、甘于奉献的普法骨干,从而使农村普法工作做到有人干。
2、创新普法方式,增强趣味实效,解决提高农村群众学法兴趣难。我们要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活动,同时注意增强宣传活动的趣味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的学法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村务公开栏开办普法宣传园地,将其中一定的版面常年用来宣传法律知识,充分利用村民们都比较关注村务公开信息的特点,使广大村民在浏览村务公开信息的同时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普法作用。同时,还可以送法进村、送法上门,针对部分农民群众渴望学到实用法律知识,特别是发生纠纷、遇到需要用法律解决问题的时候,多数农民群众都非常需要法律的帮助,我们要及时利用农民群众的这一实际需求,迅速组织有关部门送法下乡,送通俗易懂、农村实用的普法资料到农民手中。组织法律工作者建立法律宣传咨询点,解答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从而使更多的农民群众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我们还可以以案讲法,把一些案例,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组织农村干部、村民学习,通过一个案例,使广大农民群众弄懂弄通部分法律内容。总之,我们要利用一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提高农村群众学法的兴趣和学法的积极性。
3、改进普法内容,力求通俗易懂,解决农村普法收到理想效果难。我们要改进农村普法的内容,变单调枯燥、抽象泛味的法律条文说教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文艺、小品演出等形式,加大对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把法制宣传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与解决农村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合,通过编演通俗易懂、广大农民群众都能接受领会的法制文艺节目、小品、电影、电视剧等及展出形象生动的法制宣传图片和漫画等活动,切实解决我们在农村普法中收到理想效果难的问题。
4、适应农村特点,拓宽宣传渠道,解决农村普法教育对象集中难。在农村,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因而,我们的普法工作要避开农忙时节,做到生产、普法两不误。要充分利用农村集贸市场农民群众赶集集中的有利时机,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做好农民群众的普法宣传教育。在做好广泛宣传的同时,我们还要针对不同的普法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充分发挥农村普法骨干、普法宣讲员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老党员、老干部在群众中的威望,组织他们学好法律,并通过这些老党员、老干部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法律法规;同时积极利用农村学校学生集中,有固定学习场所和教师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把广大农村中小学生培养成“小小普法员”,让他们放学回家后向家长普法,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一所小学覆盖一个村的普法教育活动,既抓住了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又发挥了学校在农村普法中的辐射作用,从而有效解决农村普法教育对象集中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