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时间:2019-05-15 02:46: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第一篇: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战略论

21世纪,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环境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三大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化的急速推进、区域的不平衡加剧等,都将成为未来发展的瓶颈制约。根据世界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当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往往对应着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往往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背景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在中国能有效地克服发展路径上的障碍,而且能给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提供光明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作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已经把可持续发展从一个理念变成了一个执政纲领,从以前的学术概念变成了社会的共同理想,最后达到了执政党战略的高度。实行可持续发展基本国策,对我国当代及子孙后代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及本质特征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既可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哲理精华,又蕴含着现代人类活动的实践总结:“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同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当代的努力能够同为后代的努力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本地区发展的努力能够同为其他地区共建共荣的努力相平衡时”,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按照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的表述,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瓶颈的突破两方面去体现。一方面通过物质基础的储备,另一方面通过知识基础的储备,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延续提供潜在的能力,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持续性。毋庸质疑,可持续发展应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持续度”(时间维),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上的长期合理性。这里所指的长期,近者可能包含五代或者十代人的时间,远者直至整个人类的未来。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换言之,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中所关注的发展度和协调度,不应只是在短时间内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它们建立在充分长时间维上的调控之中。

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度)、质量维(协调度)、时间维(持续度),从本质上表征了对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完满追求。

二、可持续发展: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我国拥有全球1/15的陆地面积,目前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也就是说人口密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的失误,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期,人口总量的持续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急剧提高,会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与资源的压力,因此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来说具有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中国发展历程重新审视,所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它是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唯一选择。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进行社会生产的必备条件。任何生活活动,或是工业、农业或其他部门的经济活动,都是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富饶的资源宝藏是一笔天然财富,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无偿“恩赐”。自然资源分为再生资源(如森林和草原)和非再生资源(如矿山)两大类。随着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巨大需求和大规模

水土流失,河道堵塞,抗灾能力减弱;工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经营管理水平低,成本消耗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格体系没有彻底改变,资源性产品价格长期偏低,从而制约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深化改革,切实完善价格体系,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对非再生资源的依赖和使用量,加强对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持,才能全面完成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邴正:《当代发展与文化观念的变迁》,《光明日报》1993年1月11日)。

(三)它是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促使社会全面进步。社会进步的关键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中国是世界上劳动力最充裕的国家,但目前我国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低,有复杂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少,文盲率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助于控制人口增长,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合理的分配关系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分配的严重不公是社会稳定的大敌。为此就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的高收入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努力消除贫困,通过实施行之有效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增强贫困地区自身经济发展能力,本世纪末基本解决56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追求尽可能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是人类的本能和社会发展目标。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容易产生消费方面的异化现象。例如: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以占世界人口的少数,消耗着75%以上的商业能源和80%以上的原料,还在第三世界实行“生态殖民主义”,通过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而进行新的“生态犯罪”,如印度的核污染事件就是一例。正因为这样,我们需要像马克思所研究的那样,建立一个摆脱异化劳动与异化消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稳态”的市场经济模式(辛树帜、蒋德麟:《中国水土保护概念》,农业出版社1982年版,第210页)。

提倡适度消费和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建立“低消耗、高收益、低污染、高效益”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党的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跨世纪的战略任务。同时,可持续发展业已成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为有效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今后工作要在约束机制与投入机制上下功夫。尽管现在颁布了很多环保方面的法规,但一些地方政府与企业合谋,将环境成本外部化的行为屡屡发生,这不仅需要完善立法,更要加大执法力度。再好的法律如果不能有个严格的执法队伍和严格的监督也难于发挥作用。

我国现有环保投入仅占GDP的1%,还要用来解决所有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这些钱分到全国各个环节,就是杯水车薪。要想根本解决环保的资金问题,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要让环保产业化,也就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环境治理。除了一些利在当代、惠及千秋的大工程由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负责外,其他的环保工作完全可以依赖环保产业的良性循环来自行解决。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居民共同努力。首先,政府要扶植环保企业,给它们资金上的、政策上的支持,引导、培育环保市场。同时,居民也要有环境成本意识。企业本身控制技术成本,推广环保产品也很重要。环保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开始的回收环节到处理后的利用环节应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才有利于环保产业化的实现。与环境污染治理相比,生态环境破坏后,生态修复更困难,需要的时间也更长。怎样减少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活动是关键。生态环境的治理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当地人的生存问题,否则破坏的速度会远远大于治理的速度。生态环境建设的原则是要尊重自然,只要不去破坏它,给自然一段时间,就会自然修复。总之,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引起的,是人类社会发

第二篇:自主学习的本质特征

自主学习的本质与特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由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转变。自主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本部分拟对自主学习的若干问题进行剖析,以便对

此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一、自主学习产生的背景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和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自主学习引起

了人们高度的重视。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情感和需要。在其影响下,现代教育主张学习者应具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以民主、协商、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内容应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不仅应促进学习者认知的发展,而且还应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认为学习者在对自己的学习活动享有选择权、支配权和控制权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于对教的研究,包括对教育者、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取向在为教育实践提供具体教学方法的同时,也给教育实践带来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其主体性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大的压抑,学习者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为了克服上述缺点,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地发展起来。通过对学习者及其学习活动和学习心理的研究,许多学习理论随之产生。这些学习理论在关注学习过程的共性的同时,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学习者的个别差异。传统教育中的“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形成尖锐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自主学习便走上了教育理论的前台。

此外,自主学习适应了未来社会对现在学校教育的要求。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位社会成员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进行终身学习,以不断促进自身知识、技能的发展。作为个体终身学习生涯的一个片段,学校教育为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必须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主学习者。学会自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怎样才能把受教育者培养成自主学习者?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急待思考并做出回答的问题。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使学生能适应终身学习的要求,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程实施中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自主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自主学习的本质

虽然自主学习与自学、独立学习、自我调控学习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毕竟不是同义反复,不是一回事。这时里,试图通过分析、比较自主学习与自学、独立学习、自我调控学习之间的异同,从而揭示出自

主学习的本质。

自学不等于自主学习。自学是在没有教师授课或指导的情况下学习,而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在自学过程中,学习者虽然有较大自由度,但这种自由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目标和客观学习条件。而学习目标以及与之相关的学习内容常常不是自学者所能够自由选择的。没有选择的自由,自学也就不能算是自主学习。即使自学者有选择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自由,但是如果他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实现学习目标,或者他不能对学习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自学也不能称为自主学习。

独立学习也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往往指不依靠他人的帮助而进行的学习,如果是独立学习者在没有他人帮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学习他人指定的学习内容,接受他人对自己学习活动结果的评估,达到他人制定的学习目标,这样的独立学习者肯定没有对自己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没有对学习活动的支配权和控制权的独立学习当然不能称为自主学习。

自我调控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而主动运用和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自我调控学习者能够通过选择和利用元认知、动机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够主动选择、建构甚至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能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它重在学习者通过自我控制、调整以积极地进行学习活动,而在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习结果的评估等方面所具有的自由度仍然是非常受限的。因此,自我调控学习也不等于自主学习。通过对自主学习与自学、独立学习、自我调控学习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自主学习高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从其过程看,是一种学习模式,由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等几个必要的环节组成,包含对学习过程顺利进行所做的方法与策略上设计与组合。从其内在隐含意义来看,自主学习是对个体主体品质的磨练、发展与提高,其深远影响在于促进个体适应未来的学习化社会,学会在学习化社会中自主地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与人交往合作、实现自我。

学生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由地开展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但是,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孤立地学习。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既贯穿于学生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反思等整个学习的自主过程,也渗透在学生与教师、同伴,乃至与学校之外家庭、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之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咨询者。教师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对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状态与所需帮助做出判断,需要有适时适度指点的技巧、需要有与学生平等交流、组织、协调学生合作与竞争的能力。总而言之,自主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自主学习的本质中,可以看出,自主学习包括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自主学习是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

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

第二,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学习材料的控制权,即

指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的自由选择的程度。

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弄清了自主学习的含义,可以给自主学习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的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

三、自主学习的特点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与自主学习相对的是他主学习。他主学习是他人(教师)为学生做主的一种学习。从自主学习的本质及自主学习与其相对应的他主学习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出自主学习的几个基本特点:能动性、独立性和

异步性。

1、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受动性而言的

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之上,它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能动性的表现形式有:自觉(自律)与主动(积极)。从这个角度上说,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它走出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这一转,转出了学生的无可推委的主体责任心,也转出了先前可能处在压抑或非觉醒状态的那种自决、自断的智慧。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他律到自律、从被动到主动、从消极到积极,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责任感。”

2、自主学习的独立性相对于传统学习的依赖性

自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独立性基础上,传统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依赖性上。自主学习的实质就是独立性的学习,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它要求学生摆脱对教师的依赖,独立自主地开展学习活动。

3、自主学习的异步性是相对于传统学习的“齐步走” 传统学习忽视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要求所有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运用同样的学习条件,以同样的学习速度掌握同样的内容,并要求达到同样的学习水平和质量。这种“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致使许多学生的学习不是从自己现有的基础出发,结果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性。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需要,制定出具体学习目标,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并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评估。自主学习的异步性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也使暂对落后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教师较多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四、自主学习的意义和作用

1、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可以对课题的学习达到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的掌握,可以提

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尤其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通过自主、独立的思维活动,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灵活性和逻辑性获得发展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实践证明,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将是低效。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个性发展空间,为学生创造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调控的机会。

2、自主学习能让学生潜在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发展

人的天赋是不同的,个性特长的发展需要充分的条件,尤其是高度组织化的学校中,如何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时间和空间上,既要在课堂内学,也需要在课堂外学,多角度、多层面、多领域地进行。

3、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 影响学生学习积极的根源在于学生的内部动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一旦学生失去了主人的地位,就将失去主人的责任,因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果学生把自己置于学习主人的地位,学习就会成为自觉自愿的事。当学生面临真正的课题时,他就会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每一个学生都会改变游移不定的心态,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差异缩小。在被动学习或他主学习占优势的情形下,全班

学生的成绩差异是显著的。

五、自主学习开展的前提条件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1、开展的条件

自主学习的进行,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要有一定的知识;进行学习的课题或主题、活动的目标可以被学生很好地理解;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学生能根据课题或活动的性质改变学习

方法,拥有解决新课题,发展新方法的能力。

2、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客观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估。可以通过学业成绩测试了解自己目前的水平;可以通过学习能力测试了解自己成功的概率和程度;还可以通过心理和智力测验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学习

风格、个性特征、情感特征等。

(2)学生要明确学习的最终目标,学生依据它确定具体学习目标,因为有目的学习比没有目的的学习

效果好得多。

(3)学生要善于拓宽信息渠道,掌握获取信息的技能,以便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材料等方面具备更

高的自由度。

(4)学生要与教师或其他学生共同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学习体会、交流学习材料,并在必要的情况下

相互帮助。

(5)学生要善于与他人交流情感、偏爱,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寻求适当的帮助。

六、自主学习实验举例 福建省在1995年进行了初中数学“指导——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实验,这是在福建省对中学数学“目标掌握”十年教学改革实验的发展。这项实验横向迁移到其他学科,纵向迁移到小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成为全省100多所中小学共同的教学改革课题,并在1997年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在初中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他们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超前学习,然后根据学习超前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化教学。“指导——自主学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教学读书阶段。这是实验的导入阶段,自主学习的起始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教读,学生仿读。教师叫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把课文读通读懂。读通,即阅读后弄清教材每个术语、每个符号、每个公式、每句话的含义,理解例题解证的每个步骤或证明的各个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

会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第二阶段,引读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作用由讲转为引,教师着力于引导,而不是直接讲解,教师引导主要是通过设置阅读思考题来进行的,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关键地方多分析、多思考,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顺利通过难点。教师设置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能充分体现教材的难点和重点,形式应多种多样。阅读思考题一般可分为由浅入深的三个层次:字面理解层次的问题、解释层次的问题和批判或创造层次的问题。这一阶的着眼点是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阶段,自读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可以在基本上独立地进行学习。它的标志是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已经能够进行独立阅读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已经学会自己质疑问难,学会自己提问题。这个阶段的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了。

第三篇: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

周山雪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深圳)

摘要:

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体现在--宏观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理论上,针对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实践上,针对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我们还必须知道:除了两种理想的极端情况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任何教育都同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兴起和普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我国教育的实用性大大增强,教育为经济服务的职能得以强化。在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很多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取得长足进展,但仍然有很多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如关于职业技术教育本质的问题。对这个根本性的问题,理论界一直分歧很大。而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程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有人说争不清楚先不要争,先去做,将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先做出来。不错,是要做,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理论的总结。因为正确的理论指导可以减少实践的盲目性,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少走弯路。为此,本文就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谈谈看法,认识不一定成熟,但愿大家能从中得到启发。

严格说,“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现阶段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我国其他历史时期和各发达国家的叫法都不一样。如我国古代的学徒教育、专业技术教育和近代引进的实业教育(IndustrialEducation)又如现代英国的多科技术学校(Polytechnics)教育、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教育、法国的短期技术教育和德国的“双元制”与高等专科学校(Fachhochschule)教育等等。在我们看来,它们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因

为它们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旨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建议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Technicaland Vocational Education)的概念;我国前几年也有“南派”和“北派”关于“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正名之争”。1985年我国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使用的是“职业技术教育”,而199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则采用了“职业教育”的概念。至于“职业教育”一词在我国则是1904年山西农业学堂总办姚之栋在关于增添教习一文中首先提出的,当时未被采用。到了1917年,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黄炎培等48人在上海发起创办中华职教社后,才将“实业教育”改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ion)”。实际上,职业技术教育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一方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教育现象本身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人们对它认识和理解的侧重点、深度和广度也不一样。因此,要给它下一个绝对准确、统一的定义是很困难的,也不一定必要。但对它的本质或核心进行概括却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来说,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就业者所进行的一种不同水平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教育。即是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某种专门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从而达到就业的目的或就业后易于提高的一 1 种教育。”参考门振华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第3页但在实践中,由于普通文化素质教育的渗透和各种层次的交织,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变得复杂,形式变得多样,理论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也出现了分歧。但不管怎样,从各种职业技术教育现象中,我们可以概括出以下基本特点,这些特点可以说已为大家所公认: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人才的需要,培养初、中、高级应用型技术或管理人才。就我国现阶段而言,一般较强调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和管理模式不再是单纯的学校模式,主张企业、行业、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参与。

第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强调基本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性教学,提倡在职业岗位分析的基础上,以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这里的能力系指一种综合性的职业能力,它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等。

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办学模式和教学工作等主要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体现在:宏观上,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微观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理论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术理论和经验知识;实践上,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专门技能、技巧和其他实践能力。总之,职业技术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或者说,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或专门教育。

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述本质特征从世界上较成功的职教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和加拿大的“CBE”Campentency-Based-Education的特点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它们是通过企业的参与、职业岗位的分析和

职业能力的培养来实现“职业针对性”要求的。我国办得较早的金陵职业大学和办得较好的广州酒店管理学院、白云职业学院也都是在认真研究地方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在培养“职业针对性”人才方面获得成功的。

我院电工、电子类的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考初、中级电工的实践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一般认为,普通教育比较重视理论教学,职业技术教育比较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实际情况并没有那么简单,在考工的过程中,考生的实际操作一般一次就能通过,而理论知识要考几次才能通过。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些大学生、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比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还低吗显然不是,原因是他们的理论知识结构中缺少“职业针对性”的电工知识虽然这些知识的层次并不高。可见,要办好职业技术教育,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就行了。实际上,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等重要,关键问题是要加强二者的“职业针对性”。

本世纪初,黄炎培先生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通过1914年和1915年对国内外教育的考察,发现中国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极力倡导职业教育并创办了中华职教社和《教育与职业》杂志,主张将学校与社会、求学与服务联系起来。他在立社章程中清楚地指出,推行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谋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在区别职业教育与实业教育时,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VocationalEducaton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认为“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曰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以学识、技能而使之生存于世界也。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所谓职业教育,专以职业上的学识,技能教授不能久学之青年„„”。见《黄炎培教育文选》

54、58页。从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思想中,我们还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到“职业”一词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它是实现个人谋生、自我完善和社会发展 2 的基本方式或纽带。

北京师范大学高奇教授在她的《职业技术教育概论》我国第一部职业技术教育的理论论著中则是这样给职业技术教育下定义的:”什么是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对全体劳动者在不同水平的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能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换句话说,职业教育就是针对某种职业用高教授的话说就是“特定劳动部门”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特殊要求所进行的一种专门教育。即是一种“职业针对性”的教育。

此外,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论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时教育的职业性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这些论点的确也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的真实写照。当然,它在教育不断走向大众化、贫民化的今天是不恰当的。不过,如果将其改为“学而优则职”、“读书致富”,也许比较符合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情况。

为了加深对职业技术教育“职业针对性”本质特征的理解,我们还必须认识到:除了两种理想的极端情况外,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实际上,任何教育都同时具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双重特性。右看是职业技术教育,左看就是普通教育了。如我国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职业高中和技校,同样强调高中文化;我国现阶段兴办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也同样强调大专文化;就连短期的就业培训也不能说它对学习者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一点帮助。从教育的起源来看,教育的产生一开始就是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出现的。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才逐渐分化,甚至异化。我们今天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说是教育经历了一系列

曲折历程后回归自我的一种表现。正如黄炎

培先生所说“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

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如同数学上一根连续的数轴有正、负两个方向,正与负是相对而言的,数轴上任何一个数是正还是负要看原点定在哪儿或与另一个数比较而言才有意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如工程教育相对于理科教育而言更接近于职业技术教育,而相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又更接近于普通教育;又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接近于职业技术教育,而相对于就业培训而言又更接近于普通教育。通常我们现在所说的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隐含的前题,就是相对于我们现在的普通中学、大学等以较系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而言。所以,我们说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教育类型。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将“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分开论述,并将“技术教育”放在“职业教育”的前面合称“技术与职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建议使用“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概念,并指出将“技术与职业教育”当一个综合性名词使用,进一步理解为它是普通教育的一部分,是为某一职业领域的就业做准备的手段,是终身教育的一方面。这不正是在解释职业技术教育的“相对性”与“针对性”的本质吗“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念只不过是我国现阶段在对“技术与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的情况下,一种不加区分的说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说法更加确切,关于这个问题还可以另行讨论。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两者与“普通教育”的差别,因此可暂不加区分。假如要细分的话,“职”与“业”、“技”与“术”也有所不同。在中国古代“职”是指“官职”,“业”是指“民业”;“技”是指技艺,“术”是指“方术”。不过,如果我们将普通教育、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等放在一起比较,职业技术 3 教育的“相对性”和“针对性”的本质特征系问题以及构建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体系的就更加清楚了。如果我们深刻地认识和理解问题等等,限于篇幅,这些问题将另行讨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上述本质特征,那么很多

至于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职业技术教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如:职育,是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职业技术教育的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问题;最近几问题就更不用争了,因为它们无非是概念的年我国出现的“普高热”,职业高中招生滑内涵在扩大、外延在缩小的问题,其核心或坡的问题;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本质是不变的。

参考文献:

①李蔺田主编,王萍副主编:《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②门振华编著:《职业技术教育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1988年2月。

③梁忠义、金含芬主编:《七国职业技术教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9月。

④高奇主编:《职业技术教育概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室内部发行,1984年12月。

⑤杨沼全编著:《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5月。

⑥雷光明著:《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初探》,科学普及出版社,1992年6月。

⑦仇江:《CBE教育体系的四个特征》,《职业技术教育》,1994年第3期第41页。

⑧高奇:《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教育研究》,1998年第5期。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Shan-xue(Shenzhen College of Technology , Shenzhen)

Abstract: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featur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t the macro level, vocational education tries to meet the manpower demand rai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more important, local economy;while at the micro level, it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manpower for a given post.It offers its trainees with particular theory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skills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needed for a post.Besid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education is relative.In fact, any education bears both the vocational and academic features.

第四篇: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企业文化的本质特征

(一)人文性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也是企业文化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的根本区别。工业文明是诞生于西方的,企业管理的传统思想带有浓厚的西方科学主义色彩。这样的管理把企业看做单纯的经济组织,把生产过程看作单纯的物的运作过程,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物,人被看作物(机器、产品)的附属品。这其中的见物不见人的片面性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进步的桎梏,而企业文化理论这一充满东方人文色彩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有效地弥合了西方传统管理思想中的先天不足。所谓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就是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看,企业内外一切活动都应是以人为中心的。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不应是单纯地制造产品、追求利润的机器,员工不应是这部机器上的部件;企业应该是使员工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事业追求,和睦相处、舒畅生活的大家庭。从企业外部看,企业与社会不应该单纯是商品交换关系,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是为了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二)社会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这个经济社会群体的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生活信息,等等。它是一种社会群体心理文化、物理文化、行为文化。到“丰田村” 工作的员工,往往都以有“丰田精神”而自豪,使它们的观念、行为、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结为一个整体,企业文化必然是社会性的。(三)集体性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将自己的价值观、规范和制度积淀下来形成的。这不是哪个企业成员或哪一部分人所能完成得了的一个长期的过程。企业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经营理念、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都必须是由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企业文化是依靠一个企业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建立和完善起来的,所以说,企业文化具有集体性。(四)个异性

许多企业管理理论,往往总是试图寻找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企业运行模式。这种“共性”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在今后也不应完全抛弃,但它的确是以往 “一刀切”弊病的原因之一,而企业文化理论则更强调把握企业的个性特征,强调按照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实际上,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特殊品质。从生产设备到经营品种,从生产工艺到经营规模,从规章制度到企业价值观,都各有各的特点。即使是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有不同的文化设施、不同的行为规范和技术工艺流程,所以,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具有其鲜明的个体性、殊异性特色。任何一般的、空洞的企业文化,都不可能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五)社区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群体的存在样式,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机构或生产机 1

构,不是个人的简单集合。企业是一个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的一种社区类型。企业对员工来说,不仅是工作环境,而且是生活环境、交往环境。企业不光为员工提供了谋生手段,同时为员工提供了人生舞台,提供了满足多种需求的条件。(六)综合性

企业文化不但具有个异性,而且也具有综合性。文化本身因为有用、有价值,特别是当一种文化的价值是另一种文化所不具有的时候,它的这种价值便会被别种文化所吸纳。不管何种文化,它作为民族的、社区的共同体验的结晶,都含有特殊的价值。当这些文化相遇的时候,它们彼此相互吸取、融合、调和各个个异文化中有营养的部分,重新构筑新的个体企业文化的机制和特征。这即是企业文化的综合性。企业文化的综合性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宏观文化的吸纳性的综合,这里还包括有选择的成分。二是对不同企业的微观文化的吸收性的综合,把别的企业文化中适于本企业文化吸取的部分拿来,汇合成本企业的新文化。三是对企业各基层单位、广大员工群众中新萌生出的文化胚芽进行概括、加工性地综合。这三个层次,实际上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是一个统一体。

企业文化的综合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面的集中,它实质上是精华的吸收与再造,包括生成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的综合性愈强,生命力就越强。(七)规范性

企业文化是由企业内部全体成员所创造出来的,企业文化具有整合功能。这就要求企业内个人的思想行为——至少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和行为应当符合企业的共同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认同一致。当企业员工的思想行为与企业文化发生矛盾时,应当服从企业整体文化的规范要求,在这一规范下,企业力图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统一起来。(八)时代性

任何企业,都是置身于一定时空环境之中的,受时代精神感染,而又服务于社会环境。企业的时空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它的生成与发展,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必须要受到一定时代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社会结构、文化、风尚等的制约。由后者众多因子构成的时代精神在企业文化中反映出来,即构成了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

企业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又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时地演化着自己的形态。一方面,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同一个企业在不同时代,其文化也有不同特点。每一个时代的企业文化都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特点和风貌,反映了它们产生的经济和政治条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入,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改革开放,开拓进取,竞争,效率等观念、文化都必然成为未来企业文化的主旋律。可见,时代特点感染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反映着时代风貌。

(九)民族性

所谓民族,就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由于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不同,处于不同民族群体之中的人们,由于共同参与一种文化制度,共享一种文化制度,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民族的人们共同的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如特定的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

第五篇:正确认识证券交易活动的本质特征

正确认识证券交易活动的本质特征

证券交易活动由交易对象、交易资本与交易者三大基本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证券交易活动的本质特征与个人交易系统的特点由证券交易活动的内在作用机制及其交易要素的内涵特征所决定。

认清证券交易活动的本质特征

证券市场的存在价值在于其融资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但是,实现其功能的证券交易活动方式是通过交易多空双方买卖交易的博弈活动推动的。交易对象即有价证券的价格波动性特征非常复杂,难以预测,使广大交易者困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市场的理论研究认为股票市场价格遵循布朗运动,随机游走,无规律可循。在此基础上,Fama提出了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EMT),认为金融市场能够对信息做出及时合理的反应,使所有信息都立即反映到价格中去,因而投资者无法通过对信息和规律的利用来获取超额利润,股票投资的技术分析是失败的,甚至在强有效性市场中,任何分析都将失败。有效市场理论主导资本市场几十年,由于其不符合实际的多种前提假设与线性研究范式,存在着对一些市场现象如无法解释的情况和局限性。

证券价格理论的最新研究体现在对市场非线性研究中,如股票市场的波动性、突变行为、溢出效应研究,行为金融学,混沌分形理论等,认为有效市场理论只是资本市场在线性情况下的特例,是复杂的非线性资本市场特征中的特殊情况。如Peters于1994年提出了分形市场概念,1999年又指出资本市场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基本性质有长期的相关性和趋势;在某些特定条件和时点会出现无规则的行为如混沌现象;在不同时间标度上具有类似的统计学特征如分形结构;由于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预测的时间越长,预测的结果越不可靠。非线性理论研究拓宽了视野,增进了对证券市场及其价格运动的深入认识。

实事上,证券市场价格运行的波动性贯穿证券交易的全过程和所有时间周期。证券交易者正是利用这种波动性投入其交易资金,获取买卖差价来赢利。尽管证券价格的波动性特征涉及众多的复杂因素,但是,证券交易的多空双方买卖博弈活动方式,决定了各种复杂因素又都是交易者考量和利用的筹码,对于每个交易者直接面临的交易环境和局面而言,交易就意味着围绕赢利目标以多空买卖方式进行的博弈与对抗行为。正是这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和交易者之间活的博弈行为,使证券价格的运行具有复杂的波动性、随机性、突变性和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因此,证券交易活动的本质是交易者根据交易对象的特点和某种可利用的趋势特征,运用有限的交易资金,以多空买卖的方式进行着的活的博弈与对抗。这种交易活动也并非如有效市场理论定论的完全不可预测,而是如非线性理论研究,证券价格在某些条件下、某些时段内,存在着可以把握利用的特点与趋势。这也得到了证券交易者交易经验的映证:顺应市场特点与趋势,加以利用可赢利,逆市操作者往往损失残重或淘汰出局。这说明,在证券交易行为的博弈对抗本质下,证券交易的指导思想与策略必须将应对不确定性的艺术性与捕捉市场特点规律的科学性有效地结合起来。

下载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是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的深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市场经济,才能使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职业性”:德国职业教育本质特征之研究 【摘要】:在我国,职业教育企业缺位,职业教育地位低下,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相反,在德国,企业有着联合培养劳动力的传统,职业教育享受......

    01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学目标:从马、恩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及对未来社会经济特征的认识入手,运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题目:生态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型城市,主要是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集中体现,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可......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 填空: 1、自然资源定义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对可持续发展影响大的资源主要有:土地、水、矿产特别是能源资源。 自然资源分类 2......

    可持续发展

    一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 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包含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可持续发展

    安徽造纸厂问题和其可持续发展 案例:安徽萧县境内的岱河和新岱河,由于两岸造纸厂向岱河和新岱河排放生产废水,造纸厂排出的生产“黑浆”是其主要污染源之一。淮河流域的安徽宿......

    可持续发展

    资源耗竭或面临耗竭的危险和环境质量下降,自工业革命以来,环境问题日益加剧。发达国家对此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任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