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木工机械引发事故原因与预防措施
木工机械引发事故原因与预防措施
木制品加工是指通过刀具破坏木材纤维之间的联系,从而改变木料形状、尺寸和表面质量的加工工艺过程。进行木制品加工的机械称为木工机械。木工机械使用量大,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厂的木模加工以及家庭装修等行业。木工机械种类繁多,按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及性能结构可分为木工锯机、刨床、铣床、钻床、车床以及砂光机等。木工机械设备属于操作危险性较大的设备,由于其大都是操作者用手送料,两手与刀具较近,所以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在加工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木屑、粉尘、噪声,这些都是对人体健康有害的。木制品加工中产生的危险
1.1 木工机械上的零件或刀具飞出的危险木制品加工中,机床上的零件、刀具发生意外情况造成断裂而飞出,会酿成伤害事故。例如:带锯机上断裂的锯条,砂光机上断裂的砂带,木工刨床上未夹紧飞出的刀片等。
1.2 工作时与工件接触的危险在加工时,与加工的工件接触会造成伤害。木工机械多采用手工送料,这是容易伤手的原因之一。当手推压木料送进时,遇到节疤、弯曲或其他异常情况,手会不自觉地与刃口接触,给手造成割伤甚至断指。
1.3 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带来的危险
许多伤害都是人为造成的。操作者不熟悉木工机械性能和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按安全操作规程作业,加之木工机械设备没有安装安全防护装置或安全防护装置失灵,都极易造成伤害事故。
1.4 接触高速转动的刀具的危险
木工机械设备的工作刀轴转速很高,一般都到2 500 6 000 r/min,最高到20 000 r /min,转动惯性大。操作者为了使其在电机停止后尽快停转,往往习惯于用手或木棒制动,常因不慎与锋利的刀具相接触造成伤害。
1.5 木屑飞出的危险
木制品加工中,产生大量的木屑,如圆锯机没有装设防护罩,锯下的木屑或碎块可能会以较大的速度(超过100 km /h)飞向操作者脸部,给操作者造成严重伤害。
1.6 木材或木粉发生燃烧及爆炸的危险
木材是易燃物,加工时产生的木粉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会形成爆炸混合物。当木粉在车间堆积过多时,尤其是接触到暖气片或蒸气管时易引起阴燃。
1.7 由于制造原因产生的危险与其他机械相比,大多数木工机械制造精度低,又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装置,或装置失灵,而且手工操作多,易发生事故。
1.8 触电的危险
木工机床所用电机多为三相380 V电源,一旦绝缘体损坏,很容易造成触电事故。
1.9 工件伤人的危险在没有设置止逆器的多锯片木工圆锯机、木工压刨床上,易发生工件的回弹伤人的危险。木制品加工中的有害因素
2.1 噪声
木工机械转速高、送进快、木材软硬不均,所以加工时产生的噪声较大。操作人员长时间在此环境中工作,劳动强度大,易产生疲劳,感到烦躁,影响健康且易使操作者因误操作而发生伤亡事故。
2.2 粉尘
木工机械在操作时,产生的木屑高速飞扬,微小的粉尘大量悬浮于空气中,极易被人吸入,长期以往会对人的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3 振动
木工机床转速高、进料快,进料时会引起较强的局部振动。尤其当木质不均匀时,比如遇到节疤、弯曲或其他缺陷时更易产生振动,长时间的振动会给人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4 劳动强度大
木材加工多用手工上料,有的木料重达3050 kg,在传送、堆放、运输和搬运时,常常需要高强度的劳动作业。
2.5 湿度及高温
一般来讲,在木材加工的工作区湿度都比较大,而给木材进行干燥的设备又会产生高温,这些都会给人带来不利的影响。造成木工机械事故的原因
3.1 直接原因
造成机械伤害事故的直接原因可归纳为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这三个方面。
3.1.1 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
所谓的操作者的不安全行为是指工作时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或精神过于紧张,或操作人员对机器结构及所加工工件性能缺乏了解,或操作不熟练及操作时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或不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设备的安全防护装置等。具体表现:
(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包括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如按错按钮,扳手、把柄的操作方向相反);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工件、刀具紧固不牢;加工时切削量过大等。
(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失去作用,调整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3)用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直接清理切屑,不使用夹具固定工件而直接手持进行机械加工等。(4)机械运转时,进行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或清扫。
(5)穿不安全装束。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未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或忽视其使用。如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时,穿着过于肥大、宽松的服装,在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穿拖鞋进入车间等。
(6)无意或未排除故障而接近危险部位。如在无防护罩的两个相对运动的零部件设备之间清理卡住物时,可能造成挤伤、夹断、切断、压碎或人的肢体被卷入等严重的伤害。除了机械结构设计不合理外,也是违章作业所致。
3.1.2 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
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计和制造中存在着缺陷,机床部件、附件和安全防护装置的功能缺失等。具体表现:
(1)防护、保险、信号等缺失或有缺陷。①无防护。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设备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噪声大,无限位装置等。②防护不当。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安全距离不够,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等。
(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①设计不当,结构不符合安全要求。制动装置有缺陷,无急停装置,木工圆锯机无分料刀,木工压刨床无止逆装置等。②强度不够。机械零件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选用材料不符合安全标准要求,高转速主轴没作动平衡等。③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等。④维修、调整不良。设备失修,保养不当,设备失灵,未加润滑油等。
3.1.3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工作场地照明不良、温度或湿度不适宜、噪声过高、设备布局不合理、备件摆放零乱等。具体表现:
(1)生产场地环境不良。①照明光线不良。包括照度不足,作业场所烟雾、烟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有眩光等。②通风不良。无通风或通风系统效率低等。③作业场所狭窄。④作业场地杂乱。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
(2)储存方法不安全。物品、物料等堆放过高、不稳等。
(3)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他液体,地面有易滑物如圆柱形管子、料头等。
3.2 间接原因
几乎所有事故的间接原因都与人的错误有关,尽管与事故直接有关的操作人员并没有出错。这些间接原因可能是由于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等人员所犯的错误。
3.2.1 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
(1)设计错误。预防事故应从设计开始。大部分不安全状态是由于设计不当造成的。由于技术、知识水平所限、经验不足,可能没有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而犯了考虑不周或疏忽大意的错误。设计错误包括强度计算不准,材料选用不当,设备外形不安全,结构设计不合理,操纵机构不当,未设计安全装置等。即使设计人员选用的操纵器是正确的,如果在控制板上配置的位置不当,也可能在操作时被操作人员混淆而发生操作失误,或不适当地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反应时间而忙中出错。
(2)制造错误。即使设计是正确的,如果制造设备时发生错误,也会成为事故隐患。在生产关键性部件和组装时,应特别注意防止发生错误。常见的制造错误有加工方法不当(如用铆接代替焊接),加工精度不够,装配不当,错装或漏装了零件,零件未固定或固定不牢。工件上的刻痕、压痕、工具造成的伤痕以及加工粗糙,也可能造成应力集中而使设备在运行时出现故障。
(3)安装错误。安装时旋转零件不同轴,轴与轴承、齿轮啮合调整不好(过紧、过松),设备安装不水平,地脚螺栓未拧紧,设备内遗留的工具、零件、棉纱忘记取出等,都可能使设备发生故障。
(4)维修错误。没有定时对运动部件加润滑油,在发现零部件出现恶化现象时没有按维修要求更换零部件,都是维修错误。当设备大修重新组装时,可能会发生与新设备最初组装时类似的错误。安全装置是维修人员检修的重点之一。安全装置失效而未及时修理,设备超负荷运行而未制止,设备带“病”运转,都属于维修不良。
3.2.2 教育培训不够
未经培训上岗,操作者业务素质低,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操作技能不熟练,工作时注意力不集中,对工作不负责,受外界影响而情绪波动,不遵守操作规程,都是事故的间接原因。
3.2.3 管理缺陷
劳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合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有章不循。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无安全操作规程或安全规程不完善。缺乏监督,对安全工作不重视,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建立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调查、整改不力等。所有这些在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均能引发事故,关键原因是企业管理人员不重视。把造成机械事故的原因分为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讲,所有的机械事故均是由人的原因引起的。机械的设计、制造、运输、安装、操作、维护、管理、拆除等各个环节都是由人来完成的,只要有一点疏忽,就可能引发事故,造成伤害,因而,在分析事故原因时,无论是直接原因或间接原因,人的因素总是起决定作用的。预防木工机械事故的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包括由设计、制造阶段采取的安全措施和由用户采取补充的措施。设计、制造是木工机械安全的源头,当设计、制造阶段的措施不足以避免或充分控制各种危险时,则应由用户采取补充的安全措施,以便最大限度减小风险。预防木工机械事故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实现本质安全性。这是指采用直接安全技术措施,选择最佳设计方案,并严格按照标准制造、检验;合理地采用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危险或限制风险,实现机械本身应具有的本质安全性能。
(2)采用安全防护装置。若不能或不完全能由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实现安全时,可采用间接安全技术措施即为机械设备设计出一种或多种安全防护装置,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事故发生。要注意,当选用安全防护措施来避免某种风险时,要警惕可能产生的另一种风险。
(3)使用信息。若直接安全技术措施和间接安全技术措施都不能完全控制风险,就需要采用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通知和警告使用者有关某些遗留风险。例如在机床上粘贴警示标志,在使用说明书中做出安全方面的提示等。
(4)附加预防措施。它包括紧急状态的应急措施,如急停措施、陷入危险时的躲避和援救措施,安装、运输、贮存和维修的安全措施等。
(5)安全管理措施。这是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规章制度,对机械设备实施有计划的监管,特别是对安全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检查和报废处理等,选择、配备个人防护用品。
(6)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绝大多数意外事故与人的行为过失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法规教育、风险意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特种工种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并掌握必要的施救技能。结 语
木工机械产品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消除某一危险或减小某一风险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措施,每一种措施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要对所有可供选用的对策仔细分析,权衡比较,在全面周到地考虑各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寻找最好的对策,提供给设计者决策,最终达到保障木工机械产品安全使用的目的。
对于生产木工机械产品的企业来说,努力提高其机械设备的安全设计能力,采用木工机械安全标准,不断积累产品有关安全使用的信息与经验,增强有关机械安全性能的检验与测试手段,无疑是提高产品机械安全技术水平,获得市场准入的前提条件和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的重要途径。
对于生产木制品产品的企业来说,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规章制度,对机械设备实施有计划的监管,选择、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包括安全法规教育、风险知识教育、安全技能教育、特种工种人员的岗位培训和持证上岗,并掌握必要的施救技能等是最大限度减少机械事故重要保证。
第二篇:(双氧水)交接班疏漏引发爆炸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双氧水)交接班疏漏引发爆炸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2006年4月22日上午8时,山东省东营市某化学有限公司双氧水车间的操作员张川和许平与操作员朱训像往常一样,在完成交接班后一起例行巡检。当他们巡检完毕,准备离开操作间时,突然听到操作间外传来“咝咝”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巨大的爆炸声,顿时车间内浓烟滚滚。情急之下,张川和许平从窗口跳下,经过雨棚落到地上,然后迅速离开现场。事故发生时,有2名济南工艺设备安装公司的职工正在双氧水车间4楼拆除墙外管道保温脚手架,他们在逃离现场过程中,1人被大火烧死,1人从2楼楼梯平台跳到地面,脸部轻度烧伤。
大火燃起后,东营市公安消防部门紧急调动消防救援力量全力扑救。直到中午12时左右,大火才被全部扑灭。这起事故除造成1人死亡、1人受伤外,还使得氧化残液分离器完全报废,车间内各类泵、容器10多台(套)损毁,车间玻璃及其它辅助设备、设施遭到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302.63万元。火灾后,公司氯碱生产系统全面停产整顿。
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后,山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省总工会和东营市相关部门及有关技术专家立即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查,对相关人员进行了调查取证,经过详细的综合分析,最终认定该事故是一起“违规操作引起的爆炸火灾事故”,系因违规操作所引起的责任事故。
联合调查组在勘查事故现场中发现,双氧水车间内氧化残液分离器罐顶的放空阀是关闭的,而按照操作规程,氧化残液分离器排液后必须打开罐顶的放空阀,恰恰是由于放空阀关闭,造成氧化残液分离器内残液中的双氧水分解产生的压力不能及时有效地卸压,极度超压后终致氧化残液分离器发生爆炸。爆炸产生的碎片同时击中氢化液气分离器、氧化塔下面的工作液进料管和白土床至循环工作储槽的管线,致使氢化液气分离器内的氢气和氢化液喷出后发生爆炸和燃烧,氧化塔内的氧化液喷出并烧灼,白土床口管内的工作液流出并燃烧,继而形成了双氧水车间的大面积火灾。经调查询问,联合调查组得知,操作员朱训把工作交接给操作员许平和张川之前,未按规定将分离器内的氧化残液排空,而是准备交给许平和张川处理,但又没有向他们交代清楚。接过工作后,张川想当然地认为朱训肯定已将分离器内的氧化残液排空,就未按规定打开罐顶的放空阀,而与张川一同巡检的许平既没有去核实分离器内的氧化残液是否排空,也没有对张川未打开放空阀提出疑义,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随着调查的深入,联合调查组还发现,有一些因素间接导致了事故的发生,并使得事故没有及时得到控制。
从安全管理上,公司安全生产目标不明确,没有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没有把安全生产责任书的签订具体落实到班组和员工。
公司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对员工中出现的“三违”现象监督不力、处理不严,致使员工缺乏严谨的工作态度、思想麻痹,交接班时没有严格按照装置规程进行操作,又没有认真进行核实。
公司消防设备不完善、消防水源不足、缺乏自防自救能力,没有制订全面、系统的应急救援预案,平时演练不够,致使对突发事故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时控制。
从生产装置上,公司为了提高双氧水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对双氧水装置进行技措改造,但是没有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要求报有关部门审批,也没有经过装置原设计单位的确认。
双氧水装置原设计单位对氧化残液分离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没有在氧化残液分离器上设计相应的压力表和自动卸压装置。
整改和预防措施
为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公司采取了2项措施。第一,与双氧水装置原设计单位沟通,在氧化残液分离器上设计安装压力表和卸压装置,确保操作员随时了解分离器内工作压力的大小,或实现氧化残液分离器自动卸压。第二,规范员工交接班工作,要求在工作交接时,上一班操作员把装置的工作状态向下一班操作员交代清楚,下一班操作员与上一班操作员当面核实装置运行状态,双方要签订交接班记录,以免留下隐患;而无论上一班工作完成到什么程度,下一班操作员都要及时检查氧化残液分离器工作压力,按规定打开罐顶的放空阀,防止氧化残液分离器超压而发生爆炸。
有关监管部门给企业领导层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1.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层层分解责任制,具体落实到每个管理层领导直至企业各个班组、员工,并建立严格的奖惩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安全组织机构;加强培训,强化安全管理人员、危险化学品操作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坚决杜绝“三违”现象发生。
2.进一步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全面检查安全、工艺、设备等管理制度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修订完善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加强设备的监控管理,严格执行作业现场巡检制度。
3.组织员工一丝不苟地做好交接班组工作
严格落实各项交接内容,包括各种操作规程档案、工具数量和质量情况、设备装置独有的性能特征、事故隐患规律、维护经验和技术等,使员工做到认真交接、清楚交接、全面交接,有效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4.加强消防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
完善各项消防设施,全面提高企业员工的自防自救能力。根据企业发展状况,及时修订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演练,增强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文中人名为化名)。
第三篇:电动机引发火灾原因及预防措施
电动机引发火灾原因及预防措施
1.电动机引发火灾的原因
1.1 过载
1.1.1 由于机械荷载过重或电网的电压过低,使电动机的出力降低,转速减小,电流增大。
1.1.2 电动机轴承缺润滑油或太脏,轴承损坏不易转动而卡住转子。
1.1.3 电动机拖动的机械被杂物卡住转不动或皮带过紧,使电流增大,线圈过热导致火灾。
1.2 缺相
三相电动机在运转过程中,电源回路有一相断线时,电动机转速降低,其余两相电流将升高到正常工作电流的倍,引起线圈温度升高或绝缘损坏,造成火灾。
1.3 短路
电动机的定子线圈发生单相匝间短路、单相接地短路或相间短路,都会使线圈局部过热,绝缘损坏。在绝缘破损处,还可能由于对外壳放电而形成电弧和火花,引起绝缘层起火。
1.4 接触不良
在电动机的接线端处,由于安装不当或接线松动,接触电阻过大,产生高温或火花,引起绝缘或附近可燃物燃烧。
1.5 散热不良
电动机的维修保养不到位,通风槽被粉尘或纤维物堵塞,以及风叶损坏,不能起到散热作用,使线圈过热,引发火灾。
另外,电动机质量差,安装场所通风不良等,也同样会引发火灾事故。
2.电动机引发火灾的预防措施
2.1 安装电动机要符合防火安全要求。在潮湿、多灰尘的场所,应选用封闭型电动机。在比较干燥、清洁的场所,可选用防护型电动机,在易燃、易爆场所,应采用防爆型电动机。
2.2 电动机应安装在非可燃性材料的基座上;电动机不允许安装在可燃结构内;电动机与可燃物之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周围不得堆放杂物。
2.3 每台电动机必须安装独立的操作开关和适当的热继电器作为过负荷保护,电动机电源回路选用的熔丝应适当,过小容易熔断而缺相,过大不能很好地起到保护作用;对容量较大的电动机,在三相电源线上宜安装指示灯,当发生一相断电时,便于立即发现,防止缺相运行。
2.4 电动机要经常检查保养,及时清扫保持清洁;润滑系统要保持良好状态;散热用风叶要完好;碳刷要完整。
第四篇:煤矿机电设备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煤矿机电设备事故原因及预防措施
1、煤矿生产中发生机电设备事故的原因
1.1 机电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
据统计,在机电科工作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中专以上的仅有10%。机电操作人员文化基础差、安全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达不到安全操作规程的要求。特种作业人员掌握特种作业技术不娴熟,再加上特种作业人员频繁调整岗位,也给安全埋下隐患。违章指挥、违章操作时有发生。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技能,特别是自觉遵章守纪的意识,任重而道远,且又尤为紧迫。
1.2 设备预防性维修、保养不到位
机电设备长时间运行和在机电设备运行中职工操作的失误都会引起设备的损坏,这就要求对设备检修必须做到认真、细致、全面。现在的维修人员力量不足,再加上维修人员整体素质较差、设备维修工作量大等,所以对设备的检查维修只能是哪坏修哪,年检月检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存在“只要设备在自己负责的八小时不出问题”的消极意识。班班得过且过,对设备运行中的异常振动、声音、气味等不进行认真观察,进行简单处理后设备带病运转,导致一些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或者更换一个螺母就能解决的问题到最后不得不更换一台电机,因此带来的经济损失和造成机电事故的现象也曾发生。据统计,发生的机电设备事故约有75%~80%是由于操作不规范、检修不到位造成的。1.3 我矿部分机电设备未按国家规定进行检测检验
煤矿机电设备的检测检验是一项新工作,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安全检测检验标准,由于安全管理人员思想还停留在以前的观念上,认为主要机电设备进行检测检验就可以,对其它机电设备检测检验工作不够重视。而只靠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及维修人员用眼睛去判断机电设备上的问题,也只能治标不治本。
2、煤矿生产中发生机电设备事故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管理者、职工、还是安全员,都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来做好安全工作,确保煤矿职工生命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尽一切力量扭转我矿安全生产的被动局面。加强职工安全技术培训,提高职工安全技术素质,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加强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减人提效后,以岗定人,需根据新的形式采取新的对策:①建立竞争机制。例如对技术工种和管理人员采取竞争上岗,对所有职工都采用岗位技能工资,划分工资等级,引导职工自发学习安全业务知识;②各类机电操作人员上岗前要经过技术培训,考试(包括现场操作)合格,颁发合格证,人人持证上岗,按章操作,严禁无证上岗。要做到“三懂”“四会”,即:懂设备原理、设备构造、设备性能;会使用、会维修保养、会检查、会排除故障。机电设备切忌超负荷运转:③每隔一定时期组织职工进行技术比武,对优胜者给予重奖,以调动职工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业务技术素质,促使他们在岗位上“干标准活、上标准岗”,按照《媒矿安全规程》进行作业;全面提高职工的安全业务素质。④采用“三结合”的培训方式,即业余培训与脱产培训相结合,以业余培训为主:全员培训与重点培训相结合,以重点培训为主:内部培训与外部培训相结合,以内部培训为主。对新工人、新岗位、新技术要进行强化培训。
(2)加强特殊工种的用工制度管理。煤矿机运工种的技术性较强,要由思想端正、技术全面的工人来担任,尽量少用或不用临时工。除特殊情况外,特殊工种人员不能随意调换,要严格考核发证,定期对特殊工种人员进行培训,做到人人持证上岗。
(3)加强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引导教育职工,明确事故发生后的危害性,消除安全侥幸心理,增强安全意识,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建立典型事故案例教育展室,定期对职工开放,用生动的案例形象教育职工;
②用典型说教的方式,教育职工认清“三违”的危害,强化职工安全防范意识;
③特别要注意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和生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加以监护,防止因不安全心理因素造成的突发事故。
2.2 加强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①科学检修。机电设备维修人员要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改变以往机电设备哪儿坏修哪儿的旧传统,井上、下设备到达修理车间后,从螺丝、轴承查起,对设备全面检修,消除检修隐患,做到眼勤、嘴勤、手勤,即:勤观察、勤说话、勤维修,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同时,必须对设备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②建立完善设备维修台帐。制定(包括设备的出厂日期、使用年限、检修部位、检修时间等内容)的设备台帐,每台设备都有了“户口”,往来使用的设备都登记在册,掌握设备的使用周期。③对损坏的设备,实行责任追查。出现机电设备事故后,由机电事故分析小组牵头,调查设备损坏原因,找出使用责任,检修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落实到人。④进一步深化包机责任制。在定期组织涉机、涉电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的同时,将机电设备管理权落实到人,交接班检查后双方签定设备完好登记本,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保持设备的使用寿命。
2.3 采取一切可行的手段,加大设备投入和改造,对照《煤矿安全规程》及有关行业标准,做出规划,确保煤矿必须的生产装备、安全监控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更新换代,对保护装置不齐全的设备必须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完善保护或予以更换。以较为先进和节能降耗的新型现代化机械设备来代替原来的陈旧设备。组织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改造,降低环境噪声污染和高能耗,提高设备的性能和效率。推广使用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特别是创造条件使用综合机械化采煤设备。避免采用低设备投人、大量投入人员、点多面广、效瘁低下的人海战术,应走出恶性循环圈。采用先进工艺流程,合理控制作业点和作业面个数,减少事故发生源的个数,真正实现矿井的安全、高产、高效。
优先使用大功率采煤机、综掘机、绞车变频调速装置、斜巷行人行车综合监测保护装置、轨道运输监测监控系统、变电所监测监控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装备。2.4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制度是一种约束机制,是指导职工如何开展工作的尺度。只有制度完善、管理到位、责任到位,才能保障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最基本的一项安全制度,是企业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因此,为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必须严格落实生产责任制、工种岗位责任制、事故责任追究制等,实行安全工作人人管理,让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要负起职责范围内的安全工作,使安全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2.5 加强机电设备检测检验工作
煤矿企业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主提升、主通风、主排水、压风设备、供电系统保护、防雷接地装置等进行定期检测检验。不使用未按规定检测检验或检测检验不合格的产品。专门升降人员及混合提升系统每年进行一次性能检测检验,其它提升系统至少每3年进行一次性能检测检验:新安装的主要通风机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一次通风机性能检测检验和试运转工作。在用主要通风机、主排水设备至少每月检查一次,水泵、水管、闸阀、排水用的配电设备和输电线路,每年雨季前进行一次全面检修,并进行一次联合排水试验。对检测检验不合格的机电设备要按标准要求整改到位,将机电设备的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第五篇:事故预防措施
石匣小学事故预防措施
为了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校内学生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提升学校应对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意外事故带来的损失,根据教育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江苏省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的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本应急处理预案:
一、事故原因预测
课间学生追逐、打闹;体育活动中不慎碰撞、摔倒;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和本市的安全标准;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或未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实验操作不当;极个别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
二、预防措施
1.成立学校突发事件紧急处理领导小组,建立校园安全预防网络。组长:张华
副组长:杨军旗 曹改荣 组员:全体教师
2.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的师德规范教育,提高教职工安全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保护。3.利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等,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学生一些减少危险发生的方法和面对危险的基本应急措施。
4.明确班主任安全工作要求,在班级各种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的法制、安全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在班级、学校大型活动中要注意加强监督、防范措施到位,进行安全管理。
5.总务部门加强对学校教育、放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以及场地、房屋和设备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大型活动前集中巡检,平时保证每月至少对教学设施全面检查一次,每天巡视一次,及时处理检视中发现的问题。
6.严格门卫制度,认真遵守门卫岗位职责,做到不擅自离岗,外来人员进校门有来客登记、客人持《出入证》进出,出校门有接待人签名。
7.加强对学校专用教室的管理,对化学物品、危险物品有专人负责保管,使用时严格遵循有关规定。
三、处理程序
1.学校建立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与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制度,明确在课堂教学期间,任课教师为第一责任人;在课余活动中,现场目击者或第一个接到学生报告的教职员工为第一责任人。第一责任人必须配合学校共同解决事故。2.学生意外伤害事故与突发事件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是:对发生意外伤害的,立即告知卫生室与班主任;对发生突发事件的,除立即报告班主任及校长室外,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防止事态扩大。3.当事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的职责是: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及时告知家长和报告学校领导;负责事后的教育、关心,在孩子恢复期间协同其他教师或校领导上门家访。4.接到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报告的校领导的职责是:立即赶赴事发现场并组织指挥处理。5.学生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时,第一责任人应协同在场的老师和学生立即将受伤学生护送学校卫生室检查,卫生室立即进行诊断与救护;对需要送医院作进一步诊断与救治的,第一时间由班主任和卫生老师负责护送受伤害学生去正规医院救治(保留各耗资单据),并同时通知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立即前往医院。如班主任或卫生老师其中一人不在,由德育处派人协助护送处理解决事故,以最快的速度把受伤的学生送往医院救治。学校领导应及时到医院安抚受伤学生,向学生家长通报情况,尽力做好家长的安抚工作。6.学校领导在接到学生伤害事故报告后,应启动处理应急小组,调查取证。被调查人要有班主任或监护人在场并且签名;调查人员应2名,记录内容要实事求是,不诱导;记录用钢笔或水笔。7.对重大或较重大的伤害事故以及其它突发事件,由学校领导集体参与处理并及时报告教育局。
四、事故处理阶段的原则和注重事项 1.“救治第一”的原则
发生事故时,必须遵循“救治第一”的原则,第一时间组织力量将受害学生送往卫生室或医院救治,事后再明确责任,进行奖惩处理。不可在事故现场置受害学生于不顾,相互推诿责任,延误学生的治疗。如因救治不及时造成严重后果的,将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厉处分!2.依法调解原则。
根据学生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条款规定,接待家长。注重不要信口开河,随心所欲,做到合法、合理、合情、有情操作。3.一次性解决原则。
学生事故的善后处理工作要做到一个事故一次解决,不留尾巴;不搞分段解决;如家长不同意可提醒家长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