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

时间:2019-05-15 02:5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

第一篇: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主进程有了较大进步,但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中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政治冷漠,对参加选举积极性不强,参与随意性突出,漠视不正当选举,阻碍了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研究发现,造成村民政治冷漠的原因分为四方面,分别是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现实因素。要解决基层民主选举中政治冷漠,也要从这些原因方面着手,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完善各项制度等。

关键词:基层民主选举;政治冷漠;原因;对策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asants’

Political

Indifference

Chen yao

Facultyl of Law and Politics ,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48

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rural areas’economic get a certain degree of development, has made significant progress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but in the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tic elections and other political activities, but showed varying degrees of political apathy, an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elections is not strong, involved in voluntaryprominent, and ignore the unfair elections, hindering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democracy.The study found, causing the villagers to political apathy is divided into four areas, namely economic factors, cultural factors, institutional factors, and reality factors.Grassroots democratic elections to solve the political indifference, we must proceed from these reasons, the need to vigorously develop the economy, to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the villagers, and improve the system.Key words:

Countryside

Grass-roots democratic elections

Political Indifference

causes

Countermeasure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获得显著提高。伴随经济发展的脚步,农村基层民主制度也不断完善,成为保障农民享受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其中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重要的实现途径,努力增强农村群众的选举热情,对于扩大基层政治参与和增进民众合理诉求的表达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也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存在大量政治冷漠现象,不利于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完善,必须对其给予关注和解决。

本文以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部分村庄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的大量的问卷调查,以期得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当前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表现有:

(一)选举参与热情低,主动性不高

自古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的主动性相对较低,被动性突出。受传统思想和村民自身文化水平影响,大部分村民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自己的政治权利,对于基层民主选举更是知之甚少。加上改革开放以来,以往的集体生产队模式破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更是使各家各户相对孤立开来,大家只关心自家经济生产,对于农村公共事务和政治选举不闻不问。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48.77%的村民认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与自己有关,32.13%村民认为选举与自己无关,而19.1%的村民则表示选举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是一种说不清的态度。在接受问卷调查的村民中,超过半数的人对自身的政治权利认识不清,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一知半解。此外,调查数据显示,接近七成的村民认为,就算了解基层民主选举的相关信息,也不想过多的去参与,认为此举耽误时间,耽误生产。在问及去参加选举的原因时,45.8%的村民认为是自己的权利,33.6%的村民认为是随大流,16.2%的村民认为是村干部的动员,还有4.4%的村民表示是收了好处,受人之托。

数据表明,大部分村民政治参与热情较低,相对于民主选举这样的政治活动,他们更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只是将民主选举作为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

(二)参与选举随意性突出

在被问及认为自己的投票是否有用时,认为有用和没用的农民比例分别为

53%和47%,近半数农民没有看到自己与政治参与的密切关系。

在关于如何确定自己的选票问题上,除少部分村民认为是此候选人能力突出,可以为村子做出贡献,44%的村民觉得无所谓,随便选一个应付了事,36.5%的村民表示是受人情因素影响,碍于情面不得不选,剩下的部分村民则明确表示是收了好处。

调查显示,有相当部分的村民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参与选举过程中随意性突出,参与选举的质量不高。

(三)对不正当选举行为的漠视

在调查中,当被问及发现村干部以权谋私等不正当选举行为该怎么办时,选择向有关部门反映的仅为44.6%,而选择不管不问的为55.4%,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村民面对不正当选举行为选择了漠视,而正是这种漠视纵容了选举中非法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政治参与水平。

二、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

(一)制度因素

1、选举制度不完善

我国的民主政治还不完善,参与机制还不健全,尤其是在选举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制度规章,组织过程不严密,阻碍了广大农民顺利参与政治生活,最终成为广大农民政治冷漠的制约因素。

就目前来看,部分农村地区选举制度不够完善,选举程序还存在较多缺陷,公平化和透明化都有待提高。1998年,我国颁布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成为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主要法律依据。在它的的指导下,我国基层民主选举逐步程序化、规范化,选举质量有所提高。但另一方面,《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关于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内容只有数百字,过于抽象、简单,在实际应用上,对于具体的选举制度、程序缺乏相应指导,这就使得全国各地基层民主选举形式万千,却没有真正严密有效的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利,挫伤了广大农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和积极性。

2、民意表达渠道不畅通

在当今阶段,村一级事务仍受乡镇领导,部分村干部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

在如何讨好上级的问题上,对于真正有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往往表现的不够关注。因此农民有了问题,想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就必须自己去找村干部,而村干部极少主动走访各家各户,了解农民的切身需求。村干部和村民之间缺乏真实有效的沟通渠道,村民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没有得到保护,使得不少地区的村民对村委会逐渐失望乃至怨恨,干群关系呈现尖锐化、对立化局面,广大农民愈发表现出对民主选举的冷漠。

3、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健全,还突出的表现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由于根本有效的防腐监督机制尚未形成,在不少地区的基础民主选举过程中,为拉票而行贿、村干部收受贿赂、乡镇干涉操纵选举、实力较为庞大的宗族乃至黑恶势力干涉选举、不合格人员当选等问题时常发生。这些都极大的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选举的积极性,强化了村民的政治冷漠。

总之,制度因素是现实生活中影响村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最主要因素。

(二)经济因素

1、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产生政治冷漠现象的经济根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影响并制约着政治的发展。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较好满足时,人们才会关注到自己更高层次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包括政治参与和政治地位等。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很多地区经济仍然很落后,人均收入低下,在部分农村地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经济生产中,更加关注自身的物质生活,对于基层民主选举这样的政治生活,则选择了冷漠对待,被他们看做是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根据的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上的农村家庭,明显表现出更高的政治热情,对于基层民主选举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表示愿意积极参加,并且认为选举对自己来说很重要。年收入在5000---10000元的家庭表示选举跟自己有关

系,愿意参加,但主动性不是很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家庭则明确表现出对选举的漠视,表示除非有好处或者村干部强制,否则不愿意参与选举事宜。可以说,普通村民拥有的经济实力不足,直接影响了他们参与选举的能力和热情。

2、个体独立的生产方式以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的集体的、高度集中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各家各户逐渐独立开来,村民间的联络逐渐淡化,这样就更加弱化了村民参与自治的政治热情。在实际生活中,村委会的功能大多集中在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上,村民各自忙于生产,认为选举的结果乃至村委会的运转与自己没有太大关系。

此外,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在整个国家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宏观背景下,相当多的公民也开始把注意力从参与政治转到发展经济上去。“对于刚刚摆脱了高度集中的、遏制个人经济活力和物欲追求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羁绊而踏入市场经济圈的人们,金钱更具有排斥一切的魅力。因而人们对金钱的向往和物欲的追求取代了对政治地位的崇拜和参与政治的热忱。”

市场经济是开放性的经济,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逐渐增多,许多农民开始选择外出务工经商,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民主选举之类政治参与已经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他们大多在发达地区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作繁忙,若为了参加选举而耽误工作,再支付高额的返乡费用,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拒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是思潮也逐步向农村地区蔓延,部分村民受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影响,思想和灵魂也逐步受到侵蚀,更进一步的淡化了这些人参与选举的政治积极性。

(三)现实因素

1、宗族势力庞大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更是将整个农村看作是一个人口相对稳定的宗族社区。虽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传统宗族制度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同宗同族的宗族思想仍然流传至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进入了一个重新整合的阶段,部分地区宗族势力复苏崛起。这些宗族势力往往在本村具有较多的人数,而且在本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或者是本族中有人在本村乃至县乡拥有较高的地位,享有较高的威信。

在调查中,问及村民是否更愿意在选举中选择本族中人的时候,62%的受访对象选择了愿意。并且,还有受访者告诉我们,村中的民主选举很大程度上受控于某一个宗族势力,其他村民开始时还表示不满,但由于担心打击报复而选了继续忍耐,现在逐渐习以为常。

可见,在部分农村地区,宗族势力操纵把持基层民主选举的现象确有发生,阻碍了正常民主选举的进行。此外,部分宗族势力都为自家利益而扩张争斗,甚至发生派系斗争。而其他村民由于惧怕宗族势力打击报复,对不正当选举行为大多选择了沉默纵容。宗族势力把持选举的局面,不仅极大的损害了广大村民的合法群益,更是严重打击了村民参与选举的政治积极性。

2、村中事务群众不做主

导致村民政治冷漠的另一个现实因素是村中事务群众不做主,主人翁地位未能体现。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起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中,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村民自己无法做主村中各项事务。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个村中,有近乎一般的村庄未能实现村务公开或者完全公开,部分受访村民表示从未参与也无法参与本村的公共事务管理。村里的大事村民做不了主,村内的公共事务管理村民插不上手,村民普遍关心的问题不向村民公开,或者即使公开了,其详情村民也并不了解,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导致了村民对基层组织的不信任,对基层公共事务的不关心,甚至出现抗拒心理、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基层民主选举中村民的政治消极与冷漠现象。

(四)文化因素

1、历史因素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思想对人民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只求自家温饱,不问世事政治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一味遵从政府的统治,贱民、草民的思想严重阻碍了广大农民参与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当他们发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或者是发现不正当的选举行为时,往往选择了忍气吞声,认为民不与官斗,或者不愿做出头鸟,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自己则先持观望态度。两千年来所形成的的小农意识、官本位思想深植农民心中,使

得他们束缚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民主政治意识,不敢甚至不愿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最终形成了冷漠的政治心理。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以一个隐形因素在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广大农民的冷漠对待民主选举的结局。

2、受教育程度

民主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文化作为基础,文化水平通常能决定一个人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村民中,高中以上学历只占了很小一部分比重,初中及以下学历者占到了69%,在55岁以上人群中,文盲或半文盲现象较为严重,接受调查的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对民主选举表现出的兴趣越大,积极性越高,对自身的政治权利也了解的越多越详细;反之则越低越少。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部分地区文盲、半文盲现象突出,部分村民政治素养、民主意识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参与选举的随意性突出,大多是随意勾画,并未真正将民主选举作为自己行使政治权利的体现,只是随便应付了事。面对不正当的选举行为也是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未能行使自身的监督权,维权意识较差。改革开放以后,受市场经济大潮影响,村中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纷纷进城务工经商,留守村中多是老人、妇女和孩童,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大多数没有学历,民主意识、主体意识更加薄弱,进一步导致了整个村中政治冷漠的结局。

三、对于政治冷漠现象的解决办法

(一)坚持不懈的加强制度建设

1、要完善选举制度,确保程序公正

要继续完善民主机制,在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基础上,各地区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本地区的选举制度,并严格按制度进行。要进一步完善候选人提名机制,确保选民的提名权得到落实,并要保障选民对候选人的知情权,可以适当的引入竞争机制,由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选民按自己的意愿 7

投票,保障选举的公平、公正、公开。

在完善选举制度的基础上,还必须保证选举依法进行,打击破坏选举的不法行为。前文中提到,不少地区宗族势力复苏崛起,大家族把持操纵选举,贿选拉票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有黑恶势力恐吓、威胁选民,严重干扰选举的正常进行。对此,我们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细化组织实施程序。对于破坏和干扰选举的违法行为,要坚决打击、强力震慑,确保充分实现民主,严格依法办事,让选民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表达政治意愿,在不受胁迫的情况下实现政治诉求,从而调动民众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主动性,有效解决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治冷漠问题。

2、完善民意表达渠道

要消除村民的政治冷漠,就要加强村干部与群众间的交流,并对村务、政务、财务进行公开,多方面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村干部应该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定期走访各家各户,倾听群众的心声,了解村民的切身需求,真正做到为群众办事。要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这样才能取信于民,让群众恢复对村委会和民主选举的热情与信任。

3、完善选举监督机制

要保障选举的公平、公开、公正,就必须建立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是选举在阳光下进行,确保选举的每一步都能让群众看的清清楚楚,让广大农村群众相信,当选者确实是由自己选出的,才能逐渐消除群众的冷漠心理。

完善监督机制,可以由县乡政府派遣选举观察员,或者由本村村民选出具有一定威望和公信力的村民担任检查员,全程监督选举的每一个细节,以加强对村委会选举的监督。

逐步建立选举违法纠错机制,鼓励号召全村村民监督基层民主选举,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纠错,让群众自身成为监督的主体,激发其参与政治选举的积极性。

(二)大力发展经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民主政治也无法进行开展。要消除村民的政治冷漠,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还很落后,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为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政府应该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总之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才可能将精力投入到政治生活中,只有当农民的物质诉求得到满足,才会寻求政治上的权利。只有农村经济获得了发展,才能逐步消除农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漠,才能逐步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促进基层民主的进一步发展。

(三)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

农民之所以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外,农民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养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要消除农民的政治冷漠,还必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我们要消除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农民的影响。两千年的封建专制,致使小农意识深植广大农民心中,认为自己是草民,不应该或者不需要参与政治,只是老老实实服从政府安排即可。这就导致农民群众不敢也不愿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参与选举的政治热情也逐渐降低,最终导致政治冷漠。因此,我们必须消除根植于农民心中的小农思想,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替农村群众心中过时的、不正确的小农思想,引导帮助广大农村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培养其参与政治选举的积极性。

其次要对农民进行文化、法律、政治等方面的教育。一个人文化水平往往决定了起民主政治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要继续坚定不移的推行九年义务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确保学龄儿童按时入学,降低新一代人口中文盲或半文盲的数量。要在广大农村地

区开展普法教育宣传活动,让群众了解与自身利益相关、与选举相关、与基层民主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导广大群众在自身合法权益收到损害时拿起法律武器进行捍卫。此外,农村地区群众大多民主意识淡薄,政治觉悟较低,因此还必须向广大农村群众灌输民主政思想,让广大群众了解自身的政治权利有哪些,又该如何去运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农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时候,必须掌握恰当的方法,不能一味枯燥的说教,而要采取广大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将法律、政治常识编成话剧,制作横幅、宣传画,安排专门的工作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宣传教育。此外,还要注意运用榜样的力量,积极树立典型,向广大群众宣传那些积极参与政治、主动维权的典型事例,将宣传放在广大群众能够看见的地方。

根据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前农村地区确实存在村民冷漠对待基层民主选举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单纯的讨论经济因素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单纯的妄图从经济角度来解决问题却是不可行的,或者说是不能立马从实际上解决问题。在现实情况下,要真正保障农民的政治权利,还是要从制度上着手,大力完善各项监督制度,使农民的权利落实到实处。

本文以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部分村庄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目的是调查村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旨在消除村民的政治冷漠,提高其参与选举的政治觉悟和积极性。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且进行调查研究的对象仅是个人家乡附近村庄的部分村民,研究深度还不够,希望今后能够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德霓.当代中国政治冷漠现象的成因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2,(01):144,143. [2]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陈思.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中的政治冷漠现象探析[J].领导科学,2009,(20):D422.6.[4]谢晓虹.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产生原因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01)

[5]蔡旭.当代中国农村选举中农民政治冷漠的原因及对策[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7,(01).[6]赵晋泰.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冷漠现象分析[J].理论探索,2007,(01).[7]谈晓敏.论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2,(30).[8]谢治菊.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现实审视与路径优化——基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证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03).[9]田占岩.农民政治冷漠成因及对策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2011,(05).[10]赵树凯.关于一些地方村民消极对待村级选举的分析[EB/OL].http://www.xiexiebang.com/Item.aspx?id=32961

附录

附录A:调查问卷:

各位农民朋友:

你们好!我们是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的学生,为了深入了解我国农村村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相关事宜,现在河南省信阳市新县郭家河乡的部分村镇展开问卷调查,烦劳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完成。本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请您放心填写。

请在您认同的选项上打:“√”。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年龄:

A、20--30

B、30--40

C、40--50

D、50--60

E、60及以上 3您的受教育程度:

A、文盲或半文盲

B、小学及以下

C、初中

D、高中

E、高中以上

4、您的政治面貌:

A、群众

B、中共党员

C、民主党派

D、宗教信仰者

E共青团员

5、您的家庭年收入:

A、5000及以下

B、5000-10000

C、10000--20000

D、2万以上

二、政治参与情况调查

1、您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否了解?

A、完全不了解

B、了解一些

C、了解较多

D、了解很详细

2、您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是否感兴趣?

A、完全不感兴趣

B、略微感兴趣

C、比较感兴趣

D、十分感兴趣

3、您为什么去参加选举?

A、随大流

B、受人之托

C、收了别人好处

D、村干部动员

E、认为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4、您认为自己投出的票有用吗?

A、完全没用

B、可能有用

C、很有作用

D、无所谓

5、您如何投出自己的选票?

A、觉得此人能为村子做贡献

B、关系好、碍于情面

C、收好处

D、随大流、无所谓

6、发现不正当选举时,您会怎么做?

A、向有关部门反映

B、不管不问

C、等别人检举揭发

D、认为很正常

7、您为什么对选举不感兴趣?

A、没钱,没时间管这些事情

B、自己是普通老百姓,政治与自己无关

C、自己参与投票也没用,反正上级安排说了算

D、村中有人控制选举,自己投票没用

E、对选举不了解,不知道自己的权利

F、其他

8、您是否知道《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A、完全不知道

B、听说过

C、有所了解

9、您了解本村的村务和财政状况吗?

A、完全不知道

B、了解一点

C、有所了解

10、您对选举有什么建议吗?

再次感谢您的参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D、相当了解D、相当了解

致谢

通过这次论文的撰写,使我对中国农村的民主政治情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在思想方面上更加成熟,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库的同时也加强了个人的自信,勇敢与人交流。这次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与张彦修教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论文设计的全过程在我们的导师张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张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与此同时,我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由于时间紧促,实践经验缺乏,理论大多来自书上和课堂听讲,文章中出现错误,希望各位老师能够老师在此指正。

第二篇: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最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实施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 J。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 自身素质的因素

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达到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

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氛围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则,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榜样,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榜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服务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j1。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规范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 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办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2.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子女学好了专业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于是非常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则认为是子女成长中的小事,忽视对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人。家长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教育、全面规范,才能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为家长,在子女面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言行举止、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长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女道德情感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 完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集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于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得以存在的支柱,失去了生活,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多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并提高道德责任感。开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迅速成长。其次,摆脱功利性教育思想,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者要逐渐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4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由无数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共同造成的。所以,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培养道德自律意识,努力创造自我。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克己修德。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努力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理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要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守德、倡德,努力成为道德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就丧失积极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自私冷漠,就盲目从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倡导德行,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显着的提升。其次,增强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当自觉践行的社会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不良道德现象作斗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结论

目前,道德冷漠现象已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谐社会拒绝冷漠,当我们每个人把行为内化为道德信念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四篇: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文章标题: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如果说农村改革以来的20多年中国农民负担治理是治标阶段的话,那么到21世纪初叶,中国农民负担治理则是从治标向治本渐进的转型阶段。农民负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不仅是农村社会公共产品的分配,而且直接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涉及农村社

会稳定和安定的大局;不仅有其诸多表象原因,而且有着深刻的制度性背景。因此,对农民负担的界定、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及对策等进行积极的探讨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民负担问题,为农民减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农民负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现实工作中对农民负担内涵的理解认识不足,农民负担过重的界定不清,严重影响了实际减负的成效。本文对农民负担的内涵、负担过重的界定及其成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实施减负的对策建议。

一、农民负担的含义及农民负担过重的界定

1.农民负担的广义和狭义。

(1)农民负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农民负担属农村财政学的范畴,指农民为实现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而承受的税费负担。根据公共财政理论,农村公共产品由于存在极端的外部性特征,其供给应由政府承担,农民作为纳税人承担公共产品的供给成本。因此狭义的农民负担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农业税收。据测算,1997年主要农作物每亩实际税收负担率(税金/纯收益)为:稻谷8.63%,小麦11.88%,玉米10.61%,大豆8.5%。

①这4种主要农产品的农业税实际负担与城市个体工商户5%的所得税相比,明显偏重。而按现行税费改革政策,改革后农业税加特产税两项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仍达15%以上.

②与市民的所得税义务相比,仍然十分沉重。

(2)“三提五统”。“三提”是指村级组织向农民收取的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从理论上讲,它是当前虚置的土地集体所有权在经济意义上的实现(地租)。在实践上,现行的土地集体所有制对农业家庭经营,对农民利益并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反而使集体组织与农户处于对立地位,农民时刻担心土地承包权被剥夺。土地集体所有制除了引起土地资源的租值耗散,徒然增加农民负担(三项提留)

之外,在经济上并无实质性意义。因此,“三提留”是建立在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之上的。“五统”是指乡镇政府向农民收取的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教育附加费、乡村道路建设费和优抚费。统筹款在性质上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费用,理应由政府财政负担,由农民在税外负担是不合理的。这就是所谓农村公共产品的制度外供给体制。实际情况还要糟糕,统筹款几乎涵盖了乡财政所有的支出项目。

(3)农民义务工。农村劳动力要承受义务工和累积工的劳务负担,一般每年少则十几个,多则二十几个。

(4)“三乱”,即是指对农民的乱集资、乱收费和乱罚款。“三乱”名目繁多,数不胜数。据某省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全年负担达到100多项,其中,统筹收费20多项,如农村办学费、村干部报酬及保险金、国防教育费和优抚对象优抚费、计划生育补贴费及保险金、民兵训练费等;服务费用17项,如猪禽检疫防疫费、水利工程供水费、人身农房保险费等;管理费用29项,如市场管理费、土地及宅基管理费、水土保持费、林木砍伐费、中小学生杂费、公路建养费、各种牌证照费等;用工及其他费用11项,如植树、兴修水利、公路建设用工折款等;罚没款15项,如违反土地管理条例罚款、超生罚款、不按规定品种或技术程序种植罚款等;集资8项,如社会福利募捐、集资办电、集资建校、集资建桥、集资建农贸市场等。在“三乱”中,反映最强烈的是农村中小学乱收费、乱集资。

广义的农民负担包括税费负担,还包括农民的一些机会成本:(1)农民所承受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损失。长期以来,工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存在巨大差距,农户出售农产品,购买工业品时,必然会损失一部分收入,损失的这部分收入实际也是农民的一种负担。据测算,1979—1994年的16年间,政府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形式从农民手中提取的收入是同期农业税总额的8.5倍。前者是后者的8.5倍。只是由于税费负担是直接从农民手中攫取钱物,农民对税费的感受更直接、反映更强烈罢了。(3)地方政府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干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害是农民的另一项负担,它使农民利益直接受到侵害。表现形式之一是在实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农户”在地方政府手中变成了“公司+乡政府+农户”。由政府直接下达种植计划,稍有不从,就遭罚款。表现形式之二是频繁地收回土地承包权,造成农户对土地经营预期的短期化。(3)长期存在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的农民负担。仅仅由于出生地的不同,农民生来就只能种地,改变命运的机会极少。由于存在就业障碍,农民失去了争取高收入的机会;由于缺乏社会福利保障,农民的生命成本加大。这同样是农民的一种隐形负担。

2.农民负担过重的界定。

职能管理部门再三强调,要将农民负担的绝对额控制在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的5%以内,于是不少人将“5%”视为农民负担过重的界限。在农民负担标准还未统一,5%计提线尚未制定出完

善的配套的核定、征收、监督措施的今天,不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前景及其他部门的经济发展,就将“5%”当做判断农民负担过重与否的标准未免有失合理性。农民负担隐含着三重含义: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农民所必须承受的法定负担限额。若超过了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在其经济承受能力之内,也会影响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若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就直接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如果法定的农民负担限额接近或超过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则合法负担也会成为不合理的过重负担;另外,如果在5%的计提线之内超过了《农业法》所规定的“农民合理负担”,或者在其之内而超过了5%的限额,都应视为农民负担过重。

3.农民负担的复杂性。

我国有十二亿多人口,其中九亿多是农民。农民的收入、生活情况,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关系密不可分。“三农”问题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在我国现行分配制度下,农民负担的具体形式表现为:向国家交纳的各种税金;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提留统筹费和劳务;社会集资、摊派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以工农产品剪刀差形式承担的隐性负担。在实践中,我国现阶段的农民负担,既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既有合法的,也有不合法的;既有合理合法的,也有不合理不合法的;既有合理不合法的,也有合法不合理的。总之,农民负担的现状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

国家对农业一直实行稳定的轻税赋政策,这体现了党和国家保护农民的利益,让农民休生养息的基本方针,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向农民收取的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等,体现了国家与农民的正常分配关系,是合理合法的,广大农民对此也是认同并自觉履行应尽义务的。

二、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及其他原因

1.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源

导致农民负担过重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机构庞大、冗员过多的原因;有管理混乱、贪污腐败的原因;有监督不力的原因;有政府行为不规范和行为短期化的原因;有分税制改革造成征税不足、地方财政困难的原因;有干部政绩考评制度的原因,等等。这些都是引起农民负担沉重的外部因素,但并不是问题的要害。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没有权利。农民只有遭受剥夺的权利,而无拒绝的权利,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农民没有权利的现实源自当前的政治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这种“压力型体制”通过将政府确立的经济发展的硬指标分解下达,从县、乡(镇)再到村,村再将每一项指标落实到每个农民身上。这样,县、乡两级首尾连贯的经济承包制演化为“政治承包制”,形成县委(政府)——乡镇党委(政府)——村支书(村长)连坐制。压力型体制从本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农村建立起来的牢固的以行政关系为特征的管理体制。正是这种体制的存在,确保了对农村的控制,也排除了农民分享政治权利的任何可能性。显然,这种体制是由可靠的经济基础作后盾的,集体掌握着土地,又有行政权力,完全控制了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农民对集体组织进而对乡村政权存在经济依附关系。失去经济上的独立性,农民别无选择,只剩下服从的权利了。农民上交负担款,损失的只是部分钱财,而抵制负担款,就要遭受更大的惩罚。分散的农民不具有与有组织的政府机构抗衡的力量。农民能不能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农民面临着巨大的组织成本。道理在于反对加重农民负担得到的收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这些收益会平均分摊到农民身上,单个农民存在搭便车的动机。而反对加重农民负担行为的成本却由个人承担,收益与成本相比,农民便失去了参加“集体行动”的激励。

简言之,农民(个人或集体)抵制负担款的边际成本要大于其边际收益。交出部分财产以消灾避祸,这反倒是农民的理性选择(以收入换取安全,除非农民的生存条件受到直接的威胁)。

2.其他一般原因

农民对其负担反映强烈的原因,既有负担项目的问题,也有负担水平标准的问题;既有负担的收取方式问题,也有负担的使用和管理上的问题;既有经济承受能力的问题,也有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

首先,在于各级政府对农村集体产权的独立性认识不足,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致使集体经济中的委托一代理关系严重扭曲;同时,由于农村基层政府机构的效用目标不同于集体经济组织,导致其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利用现行政策中的一些不规范的规定,通过行政手段向农民收费,加重农民负担。其次,农村公共分配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现行的农村公共分配制度,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撤社建乡时制定的。“三提五统”被乡政府统一采用,是以政府法规形式肯定的筹资方式。这样就形成了由国家预算内资金和乡镇自筹的预算外资金组成,规范分配与非规范分配、集中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分散分级管理并存的农村公共分配制度。这种制度的基本特点是财权分散,管事的管钱,花钱的人管收钱,事权与财权高度统一,而对花钱又缺乏约束机制。这种制度虽然起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这其中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农村现行的财税体制方面的因素。首先,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不够清晰明确,而且事权与财权不统一,尤其是乡政府,包括村民委员会,往往有决定某项公益事业的权力,如道路交通、邮电通信、文化教育、卫生防疫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但又不能筹措足够的资金,而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又非常有限,所以不足的部分只好通过向农民摊派、集资来解决。其次,政府收入被分成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这种分割造成政府职能弱化。在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这种分散的财政格局使地方财政沦为“吃饭财政”。预算内收入只能维持政府和机构的正常运转,这样提供农村公共品所需的资金只能从不规范的制度外收入来获取。再次,农业税税赋偏低也是农民负担过重的一个原因。农业税在税制改革以后,税赋从11%降到5%左右,地方税种成为以农业为主的县市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不能自行开征新税种,使得地方政府资金不能随农业和农村各项公益事业的需要而增加,从而不能满足农村公共品支出的需要。

(2)农村行政体制方面的原因。首先,县市、乡镇各级干部由上级层层任命,这样对各级干部“政绩”的评价,取决于他们对上级所下达的各种任务的完成情况。在自身利益的驱动下,各级干部则片面追求政绩,如提前“普九”达标,村级干部公路建设达标等,大大加重了农民负担。其次,对于农村基层干部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一些涉及农民的税种,如农业特产税、屠宰税等,地方政府在征收过程中,不按税收法律、法规据实征收,而是扭曲为田亩、人头进行平摊,实际是一项变相收费。某些基层干部行为失范,有的将从农民手中集资的钱挪作他用等。对于乡村干部的这些行为,县、乡人大的监督制约往往是形式上的多,大部分是在有关干部的问题揭露以后,人大才被动的行使自己的罢免等权力。其结果对干部监督不利而造成的损失最终由农民来承担。

(3)农民隐性负担不容忽视。据笔者调查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效益”意识和“算账”观念也随之加强,对居家务农的“投入产出”情况十分清楚。通过近几年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努力,使各种明显超重的交款、缴费、提留、摊派等不合理负担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各种隐性负担仍不同程度存在,制约了农户对生产的投入,压抑了农民在家务农的积极性。这种隐性负担大致表现为:

①农业生产资料涨价,生产成本“水涨船高”。这严重地加重了农民负担。虽然粮油等农产品价格有较大提高,但从整个物价水平来看,工业品价格明显高于农产品价格,“剪刀差”还在拉大。

②借故增加义务工,强行以资代劳,加重农民负担。发展乡村公路,修建铁路,种植防护林,修建护坡等,让农民出力。农民有的出工,而不出工的则以资代劳。通过调查发现,以资代劳取得的资金,用于雇请劳力代工的仅占35.38%,而被挪作他用或上交到县乡镇的则占18.91%。

③通过向孩子伸手,加重家长负担。有的乡村财政拮据,难以支付教育费用和修建校舍,便要每位学生每学期多交费用20~100元不等。一些学校经常向学生收取考卷费、补课费、资料费等。

④提高上报人均纯收入基数,加重农民负担。一些乡政府人员为提高“政绩”,而在统计农民人均纯收入上注入“水分”报出的数据大于农民实际收入,这种现象无疑加重了农民负担。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在不违背条例的情况下多提农民负担,满足乡村集体组织不断增长的支出;另一方面多提人均纯收入指标可掩盖农民负担比例的真实性,又可得到因虚报的成绩而带来的奖励,侵占农民和集体利益。

⑤农村金融部门借机加重农民负担。在农村金融部门向农业银行转轨过程中,政策允许贷款利息有一定的伸缩幅度。而信用社贷款是只伸不缩,普遍取最高限额,有的信用社放款时即扣除利息和提高风险金。

三、减轻农民负担对策探讨

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必须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标本兼治,必须采取全面系统的综合性措施。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千方百计的增加农民收入,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切矛盾归根到底都必须依靠发展来解决。从总体而言,农民负担反映强烈、矛盾比较突出的是低收入农民。就地区而言,经济落后地区特别是中部农业省区农民负担相对较重。这些地区第二、三产业不发达,使得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加大农民负担来调节社区经济分配关系。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政府的运作建立在集体经济基础之上,公共产品的成本通常主要有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来支付,农民的直接负担相对较轻。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农民的分配关系,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对负担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

2.改革税费制度,理顺财政体制,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基本前提。我国农业长期处于“低税赋,高负担”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在认真清理整顿现行各种收费的基础上,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将税收、规费、使用费等综合考虑,依不同的资金性质、特点,使其各行其道,从而规范政府资金的分配,合理有效地使用和管理各种资金,理顺财政体制和相关分配关系。完善农业税收政策,加大征管力度,加强税收在组织财政收入、提供农业所需公共物品和调节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完善税外规费征收制度,加大征管力度,加强监督管理力度,推广农村集体提留的预决算制度、负担卡监督制度和定向审计制度。对统筹提留实行“费改税”,可采用收取农业税附加的办法来筹集农村公益事业费和集体提留资金,规范乡村两级的政府行为。这项改革与农业税制改革配合起来,可切实减轻低收入农户的负担,从而达到经济有效。实行“费改税”后,使农村公益事业费和集体提留同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和范围性,有利于缓解干群关系,降低收费成本。

3.改革政府机构,规范政府行为,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必须精简机构,裁减超编人员,压缩经费,从根本上控制“需求”。同时要规范政府行为,做到权力与部门利益彻底分离。要加强对乡镇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实行“源头控制”,规范收费行为,统一收费立项权管理。统一票据管理,使乡镇预算外资金的源头管理规范有序。要健全和统一乡镇财务制度,科学、合理、规范地管理和使用预算外资金。

4.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保证。必须提高认识,严格贯彻执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法规、法令和政策,严禁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严禁要农民额外出钱、出物、出工的达标升级活动。对于执行减负法规、法令和政策不得力,不能确保一方平安的负责人,要做必要的组织调整;对于随意加重农民负担,造成严重结果的负责人,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切实把减负的各项法规法令和政策落到实处。有人提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构应该从同级政府的农业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制,实行条条管理,从而保证其切实履行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等执法职能。

5.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的自我保护能力。由于农民的整体文化政治素质较低,对政策了解较少,对国家行政管理行为的监督还缺乏自觉性和足够的勇气。因此要加强国家政策法规的宣传和农民负担卡的发放工作,让农民知道哪些是合理的负担及合理负担项目、金额、比例。同时,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等宣传工具要大力宣传、报道那些坚持原则、敢于同违反负担政策行为作斗争,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监督勇气,自觉抵制不合理负担。

6.廉洁高效的政府机构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民来讲,所谓廉洁,就是干部在涉农服务中,不吃、拿、卡、要,不图名不图利,该给农民的钱和物,不折不扣的给农民,该给农民办的事应尽快尽力的办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用于公款吃喝的花费达几千亿元,如用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上,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市、乡、村都要按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加大力度精减机构,分离富余人员。

7.农民要自觉学习农业科学技术,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民由于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在选种、耕作、施肥、使用农药等方面要么重复投资,要么投资不到位,造成投入产出比少,收益低,增加了农民负担。可以具体组织村级开办图书馆,让农民多读科技书籍,还可以组织送科技下乡活动,让科学种田的方法通过有效的途径传给农民。同时,对农民自身来说,应该自觉学习现代的农业科学技术,杜绝和减少浪费,以达到自我减负的目的。

8.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这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一,通过推行村民自治,建立村民议事制度,使农民通过投票表决自主决定本村内公共产品的供给与需求。这种民主决策程序,既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减少决策失误,又可提高村民参与乡镇公益事业的积极性。第二,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村民委员会和村民议事机构,可以在教育、领导农民履行法定税费缴纳义务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又能成为农民抵制三乱收费的组织依托,从而使减轻农民负担真正落到实处。第三,实行村民民主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制度,村委会干部的任免和奖惩权掌握在本村农民手中,使得村干部能够真正以本村农民的根本利益为依归,对农民负责,受农民监督。这样,当前在农村中积极推进的“村务公开,财政公开,民主理财”的活动才能真正扎下根,见实效。以保证本村公

共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地使用,杜绝贪污浪费现象。

9.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训农民经济组织及专业技术协作组织,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同时拓展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目前,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的指示精神,借助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搞好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调整,在保证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加快保护蔬菜、花卉、林果、中药材、茶叶和其他特色种植业的发展,加快畜牧业的优良品种的推广。促使肉、奶、蛋等优质低成本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最终以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达到减负目的。

10.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村市场经营队伍。目前,农产品的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农民没办法迅速全面地得到完整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为此,农村要发展农村人自己的经营队伍,所谓的“猪贩子”、“羊贩子”不大好听,实际上是经纪人,农村需要大批的农村市场经纪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村的信息化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搞好农业科技推广,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最终要靠科技;二是要及时发布国际国内市场信息,搞好社会化服务。

11.千方百计促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由于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得可怜,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要少数人种地就可以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需要走出去。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总量已达4796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46.1,而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仅为15.9,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社会平均水平的1/3。有限耕地上农业劳动力总量居高不下,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难以增加的又一原因。目前,解决这一困难的办法是农民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进程要加快,提高城市化率和城镇人口的比重。因为不这样做,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了很多制约,目前,不少大中城市还有许多限制农民进城的政策,但并没能限制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只不过使农村的转移就业提高了成本,减少了其收入。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面临着重组、改制或被淘汰的考验,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变弱。为此,必须大力拓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全而的多层次的转移,但根本途径还是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和坚持城镇化方向。

《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浅析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对策。

第五篇: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历来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独立自主的基础,国家对农业一贯的轻税政策和目前正在实施的农村税费改革都表明了国家对减轻农民负担的关心。但仅仅从农业内部来减轻农民负担还远远不够,只有站在宏观经济的角度研究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关系,通过规范、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和发展农业经济的基础地位,才能最终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关键词:农民负担原因分析对策和思路 Abstract:Our country was a history glorious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the agriculture always is the economical development,social stability,the national independent foundation,the country the countryside taxes and fees reform which implemented had all been indicating to the agricultural consistent light tax policy and at present the country to reduced the care which the farmer bore.But merely reduces the farmer from the agricultural interior to bear also by far insufficiently,only then stands in the macroscopic economical angle research agriculture and the entire national economy relations,through the standard,reduces the farmer to bear consolidated and the development agricultural economy foundation status,can finally maintain the national economy continually,the stable growth.Keywords:Farmer bearsReason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and the mentality

1.新形势下农民负担问题的表现

政府采取的各种各样的惠农政策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尤其是税费改革之后,农民负担明显减轻,生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现阶段农民负担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社会负担沉重。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农村社会发展这条腿更短。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严重不足,是农村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这两年我们在农村教育和卫生方面已采取了不少措施,成效很大,但问题依然突出。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对于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对于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十分紧迫和重要。

1.2部分地区举债搞建设,农民负担反弹。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有的村为了整治村容村貌,加强环境治理,大搞基础设施的建设,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靠举债来进行。再加上税费改革后逐渐浮出水面的乡村债务问题,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稳定,同时也导致农民负担反弹。

1.3农村不良习气,农民自我增负。“自我增负”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一是人情消费重;二是迷信消费多;三是结婚消费大;四是赌博消费沉重。农民“自我增负”现象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重视,正确引导农民“把好消费关,用好血汗钱”。

1.4农民隐性负担依然存在。长期以来,国家通过价格“剪刀差”,将大量的农业

资源转移到工业部门,造成农业生产的低效。这种状况并没有因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的深化而终止。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上涨,其上涨幅度已抵消了国家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税费负担、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实惠。与此相反,农产品价格却持续低迷。

2.原因分析

2.1分配制度不合理。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取得多,给得少,管得死”,农民不仅以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土地征收征用等形式向国家提供积累,承担巨大的隐性负担,而且以税费、劳务等形式承担农村公共事业的支出义务,造成农村长期贫困,城乡差距拉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率长期维持在2以上。近年来,虽然通过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税费,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明确今后新增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庞大,乡村债务过多。因此,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农村的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等方面还需要以“一事一议”的形式,继续由农民承担一定的资金与劳务。

2.2乡村债务化解缓慢,成诱发农民负担反弹严重隐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量资金,然而目前许多乡镇和村集体却因为债务缠身而困扰。各地在化解乡村债务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任务仍然很艰巨,一些地方的债务甚至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值得关注。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另一重要原因就是税费减免以后乡镇机关的运转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法保障运转,一些乡村干部便向农民“伸手”。

2.3农村管理体制不完善。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突出表现为基层政府职能定位不清,越位与缺位并存,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臃肿,人员庞杂,人浮于事,甚至出现养人为了收钱,收钱为了养人的状况。在财政管理体制方面,把行政事业性收费作为增加财政收入、平衡财政预算的重要途径,扭曲了政府行为,也为“乱收费”提供了制度性诱因。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义务教育投入“以县为主”的政策规定增加了基层政府财政的困境,造成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教育教学和发展困难重重,因此部分学校开始向学生及其家长乱收费、乱集资和摊派。

2.4农民负担缺乏有权威的监督机构和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0年农业和农村工作意见》(中发[2000]3号)中提出,要建立有权威性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机构。但在实际运作中,这一机构的人员、经费往往得不到保证,其职权也因法律规定不明确而多数处于事后监督状态。而直接面向农民的乡镇经管站,在组织上无法独立行使职权,有些地方在实施《乡镇工作纲要》中,经管站被撤并,更是无法履行监管职能。

3.解决农民负担问题的对策和思路

3.1切实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3.1.1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长效保障机制。具体要通过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逐步免除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交纳的杂费、课本费,对农村贫困

家庭学生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基本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完善现行教育工资保障机制;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兼顾东部困难地区,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负担的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促进教育公平。

3.1.2切实加强国家对农村卫生服务的投入。要加大中央财政卫生支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支出总量并提高支出比例,缩小财政卫生资源配置的地区差距;加大农村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特别是财政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的财政支持,缩小卫生服务的城乡差距;要对财政资金用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向做出调整,以乡村两级为主;要明确政府在乡镇卫生机构建设中的财政支出范围,加强政府对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的预算支出。再就是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3.1.3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地方财政也将相应增加投入,农民缴费暂不增加。争取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基本覆盖全国农村;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农村社会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贯彻落实修订后的《农村五保户供养工作条例》,健全完善农村特困群体定期定量救助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依法将进城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探索适合进城农民工特点的大病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办法。

3.2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纠正乡镇经济管理中的不规范行为。分类处理现有乡村债务。首先,要按照债务的不同来源,制定相应的化解措施。其次,按照债务的不同用途,采取相应的化解办法。最后,通过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化解债务。其一,建立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激励机制。其二,建立偿债基金,为化解乡村债务提供资金来源。

3.3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是农村良好社会风貌的具体表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组织要高度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新风尚,大力加强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切实提高改造农村精神风貌的本领。在乡风文明方面,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平安和谐新农村。

3.4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要不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提高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与监督意识,抑制农村乱收费、乱摊派等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保障农民的正当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发展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党在农村各项政策的落实。

3.5构建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长效机制。当前,我国颁布的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法规不少,但真正的法律约束机制却不健全。要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必须制定相应的配套法律,如《农民权益保障法》,把对农民负担的监管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同时要加强对农村收费行为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涉农收费“公示制”的质量;认真受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测体系,实行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制度;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畅通农民反映问题的渠道,形成农民负担全方位监督体系,确保农民负担得到严格控制,以长期保持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严蓓蓓.减轻农民负担与构建和谐社会,经济师[J].2006,1:210

[2]余道先、汪小勤.论我国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出路,商业研究[J].2005,总第318期:123

[3]张小林、刘河军.新农村实践面临九大难题 瞭望[J]2007.1.8--博才网

下载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小编推荐)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谈晓敏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政治冷漠是民主制度的大敌,是对个人政治权益的忽视。消除政治冷漠,扩大政治......

    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及对策

    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原因及对策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他们付出劳动得到劳动报酬天经地义,但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在建筑领域拖欠......

    简析现阶段农民增收难得原因及对策

    简析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的原因及对策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重中之重则是收入问题。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已经到 了非常严峻的地步。造成农民增收 困......

    月光:社会乱象原因及如何对待

    月光:如何对待社会乱象 从郭美美事件到天津港,从如家到雷洋,还有天价鱼虾,疫苗,高考公平等,不断曝光的社会热点爆炸性的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不由得发问: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有......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浅议博罗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既是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

    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