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

时间:2019-05-15 02:5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

第一篇: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谈晓敏

编辑:studa1211

论文摘要 政治冷漠是民主制度的大敌,是对个人政治权益的忽视。消除政治冷漠,扩大政治参与,有助于解决农村的政治和经济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持续发展。本文从政治意识、经济、文化、组织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 农村 政治冷漠 原因 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以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大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农民的就业形势、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农民的政治参与也变得更为复杂,与此同时,背离积极政治参与的政治冷漠也在逐渐滋生。政治冷漠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参与方式,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公民不参与政治生活或对政治活动和政治问题表现冷漠、不关注。这种政治冷漠情绪不仅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不关心,甚至对自身的各种切身利益都持无所谓态度。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在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占据重要地位。从群众自身各种权益的主张与保护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民众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的产生通常有两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被动灌输,二是内心自发产生。本文将从政治意识、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及组织因素等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政治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农村政治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下,不问政治以求苟全性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及村民们更是对政治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村民只是一味地遵从政府,有着逆来顺受的心理,在政治领域鲜有发言权,缺乏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如“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根植于农民的内心深处,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村民的心理行为。村民政治心理存在问题,这必然会妨碍村民主体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村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削弱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村民的政治冷漠心理。许多村民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因为“民不与官斗”“胳膊拧不过大腿”等固有思想的作祟而选择忍气吞声,不敢言政、不敢涉政。村民为保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自己不出头坐等别人出头的“搭便车”行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理性而无知”的观念,即人人想要“搭便车”,但最终定会造成人人无便车可搭的后果,因此村民的个人冷漠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整体的政治冷漠。

(二)经济因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经济仍很落后,人均收入低,经济利益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和奋斗的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才会去追求进一步的满足,而政治显然不属于低层次需求。因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民主政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而并不是他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村民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政治,政治参与的热情低迷,最终形成政治冷漠的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侵蚀了许多人的灵魂,毒化了部分人的思想,削弱了这部分人的政治积极性。他们唯金钱是瞻,忽视政治或为了谋利而自动放弃自己应有的政治参与权,对政治抱持观望及冷漠以对的态度。

(三)文化因素

一个人能够理性处理一般问题的前提在于他拥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文化,这就表明,民主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文化为基础,而文化水平通常决定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我国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政治不了解,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淡薄,这无疑成为制约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此外,现在农村中众多男性村民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女性成为农村政治生活的实际主体,女性潜意识的妥协意识、主体意识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些无疑成为村民集体政治冷漠的诱因。

(四)组织因素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农村地区情况尤甚。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政治参与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且信息发布渠道及设备落后,多依靠宣传栏及村广播来传达。农村缺乏健全的基层信息发布机制,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不公开、政府透明度低,基层政府与村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民成为弱势群体。

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村民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主动去找干部,而很少有干部会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的。基层政府人员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村民声音只听不管或不闻不问,导致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也很普遍,虽然涉及金额一般不大,活动范围和涉及面也较小,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使得广大农民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而且会使得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成尖锐对立化,从而挫伤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村民的集体政治冷漠。

二、对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

要改变农民政治冷漠现象,必须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加强农民的法治教育,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观念,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村民的政治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得当代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部分人能够摒弃消极政治参与的传统,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但就整个村民阶层而言,政治意识薄弱,民主活动参与理性不足,政治价值观不正确的情况仍很严重,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需要政府对民主思想、公民享有的权利进行大力的宣扬,来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村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了解自己应有的权利,摒弃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此外,加强农村留守女性的教育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确保村委会干部中的女性比例,争取多设置一些实职、正职让妇女担任,少设副职、虚职。同时,应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完善妇女权益保护机制,鼓励妇女走出纯粹的家务,多关注政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政治活动中去。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推进民主文化宣传,普及民主文化教育,培养大众政治参与技能,构建起农村民主政治体系,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使农民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二)大力发展经济,为政治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青春的保持离不开经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一直为生计疲于奔命,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只有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而不是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让村民不必依靠单一的外出打工来满足物质追求,使村民能够安心从事一些体力以外的事情,改变其政治冷漠的心理。

(三)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会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和配套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村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各项规定,明确划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减少双方工作中的职责交叉现象,真正做到党支部管组织、思想和政治,而村委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发展及公共事务,完善村民自治法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其次,完善相应的民意表达渠道,更新信息发布设备,多方面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提升政务透明度,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让村委会领导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倾听群众的心声。

最后,完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为民谋利,取信于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村委会及村党支部都应该时刻牢记为民谋利,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主动了解民众的困难,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处理,为村民的合法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

(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杜绝不良的人为现象

基层干部的言行时刻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推进村民政治参与、消除村民政治冷漠的关键在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就需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乡镇政府不能过度干预村委会的工作,要对村民意愿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有时村干部都是内定好的,村民觉得选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而不想参加选举。正因为这样,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必须要想方设法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要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只有正确处理好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村民才能感到自己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确实是有职有权、能代表民意的,从而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转变政治冷漠现象。

政府必须要下大力气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并予以严格的法制教育,保证基层干部能够切实为民谋利,公正、平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农村各项事务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总之,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导致村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已被初步分析,相应的对策也逐渐被提上日程。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会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张文杰.新形势下企业统计创新的思考[J]http://www.xiexiebang.com.生产力研究,2007,(13).[2] 温海燕.对企业统计创新问题的思考[J]http://www.xiexiebang.com.青海统计,2006,(5).

[3] 张为.浅议企业统计工作现状及改革思路[J].陕西煤炭,2008,(3).[4] 黄峰.企业统计常见的数据质量问题及控制方法[J]http://www.xiexiebang.com.统计与决策,2008,(23).

第二篇: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较大程度地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改善了农民的精神面貌。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也随之有了更大的进步,他们以多种方式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大大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

一、农村政治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下,不问政治以求苟全性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及村民们更是对政治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村民只是一味地遵从政府,有着逆来顺受的心理,在政治领域鲜有发言权,缺乏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如“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根植于农民的内心深处,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村民的心理行为。村民政治心理存在问题,这必然会妨碍村民主体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村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削弱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村民的政治冷漠心理。许多村民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因为“民不与官斗”“胳膊拧不过大腿”等固有思想的作祟而选择忍气吞声,不敢言政、不敢涉政。村民为保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自己不出头坐等别人出头的“搭便车”行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理性而无知”的观念,即人人想要“搭便车”,但最终定会造成人人无便车可搭的后果,因此村民的个人冷漠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整体的政治冷漠。

(二)经济因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经济仍很落后,人均收入低,经济利益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和奋斗的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才会去追求进一步的满足,而政治显然不属于低层次需求。因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民主政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而并不是他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村民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政治,政治参与的热情低迷,最终形成政治冷漠的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侵蚀了许多人的灵魂,毒化了部分人的思想,削弱了这部分人的政治积极性。他们唯金钱是瞻,忽视政治或为了谋利而自动放弃自己应有的政治参与权,对政治抱持观望及冷漠以对的态度。

(三)文化因素

一个人能够理性处理一般问题的前提在于他拥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文化,这就表明,民主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文化为基础,而文化水平通常决定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我国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政治不了解,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淡薄,这无疑成为制约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此外,现在农村中众多男性村民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女性成为农村政治生活的实际主体,女性潜意识的妥协意识、主体意识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些无疑成为村民集体政治冷漠的诱因。

(四)组织因素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农村地区情况尤甚。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政治参与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且信息发布渠道及设备落后,多依靠宣传栏及村广播来传达。农村缺乏健全的基层信息发布机制,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不公开、政府透明度低,基层政府与村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民成为弱势群体。

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村民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主动去找干部,而很少有干部会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的。基层政府人员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村民声音只听不管或不闻不问,导致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也很普遍,虽然涉及金额一般不大,活动范围和涉及面也较小,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使得广大农民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而且会使得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成尖锐对立化,从而挫伤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村民的集体政治冷漠。

二、对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

要改变农民政治冷漠现象,必须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加强农民的法治教育,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观念,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村民的政治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得当代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部分人能够摒弃消极政治参与的传统,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但就整个村民阶层而言,政治意识薄弱,民主活动参与理性不足,政治价值观不正确的情况仍很严重,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需要政府对民主思想、公民享有的权利进行大力的宣扬,来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村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了解自己应有的权利,摒弃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此外,加强农村留守女性的教育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确保村委会干部中的女性比例,争取多设置一些实职、正职让妇女担任,少设副职、虚职。同时,应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完善妇女权益保护机制,鼓励妇女走出纯粹的家务,多关注政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政治活动中去。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推进民主文化宣传,普及民主文化教育,培养大众政治参与技能,构建起农村民主政治体系,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使农民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二)大力发展经济,为政治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青春的保持离不开经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一直为生计疲于奔命,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只有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而不是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让村民不必依靠单一的外出打工来满足物质追求,使村民能够安心从事一些体力以外的事情,改变其政治冷漠的心理。

(三)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会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和配套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村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各项规定,明确划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减少双方工作中的职责交叉现象,真正做到党支部管组织、思想和政治,而村委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发展及公共事务,完善村民自治法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其次,完善相应的民意表达渠道,更新信息发布设备,多方面发布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提升政务透明度,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让村委会领导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倾听群众的心声。

最后,完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为民谋利,取信于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村委会及村党支部都应该时刻牢记为民谋利,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主动了解民众的困难,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处理,为村民的合法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

(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杜绝不良的人为现象

基层干部的言行时刻代表着政府的形象,推进村民政治参与、消除村民政治冷漠的关键在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这就需要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正确处理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乡镇政府不能过度干预村委会的工作,要对村民意愿给予充分的尊重。在农村基层选举过程中,有时村干部都是内定好的,村民觉得选举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而不想参加选举。正因为这样,政府在选举过程中必须要想方设法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要确保选举的公正性。只有正确处理好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的关系,村民才能感到自己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确实是有职有权、能代表民意的,从而激发他们政治参与的热情,转变政治冷漠现象。

政府必须要下大力气去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干部,并予以严格的法制教育,保证基层干部能够切实为民谋利,公正、平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保证农村各项事务有秩序、有效地进行。

总之,农村村民的政治参与对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有很大的影响,现在导致村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已被初步分析,相应的对策也逐渐被提上日程。相信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我国会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不断推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第三篇: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姚蕴蕴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活条件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尤其是道德冷漠现象问题比较突出,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

目前,道德冷漠已经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本文在伦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正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道德冷漠”概念及相关理论的解释。道德冷漠是一种病态的道德心理现象,它与一般的感情冷淡不同,在道德个体具备一定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在道德生活中表现一种麻木、怀疑的心理,对道德行为漠不关心,甚至相互排斥。具体表现为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第二部分:分析道德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从社会生活因素、社会心理因素、道德主体因素、道德教育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转型期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市场经济竞争的加剧造成了人们追求利益化而忽视了道德责任和义务;其次,在见义勇为事件之后,一些救助者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和保障,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机制还不完善;再次,在某些道德事件背后,如“彭宇案”、“许云鹤案”等,法制观念与道德观念上的矛盾冲突也是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之一。

第三部分:解决道德冷漠现象的对策。在社会道德文化建设中,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提高个人的公德意识水平;社会机制中完善奖罚机制,制定出合理公平的制度。在道德心理方面应当加强公民道德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修养。

最后,道德教育必不可少,实施开放式的道德教育模式,培养道德主体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篇: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道德冷漠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然而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新矛盾。首当其冲的是公民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道德冷漠,“老人倒地无人扶”、“小悦悦事件”等报道屡见不鲜,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道德冷漠现象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我们必须加以重视。道德冷漠产生的原因分析

道德冷漠是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就个体在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识的基础上而在特殊的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不作为’的道德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善的缺失,对道德的冷淡与不关心。道德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教育以及自身素质四个方面。

1.1 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首先,大众媒体社会责任缺失。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众媒体理应肩负起传播社会正能量的社会责任,致力于传播真、善、美。但是,现在很多大众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消极化、虚假化、过度商业化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大众的价值观,负面信息接收多了,势必会导致群众对事物的认知偏差。其次,社会榜样示范的缺失。上个世纪全社会都号召学习雷锋好榜样。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年轻人已经淡化了对雷锋的认识,甚至出现了很多对雷锋同志的另类解读,雷锋榜样形象在人们心中的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现在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榜样都是一些明星或者商界精英,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容易被他们光鲜的外表所吸引。但在道德领域,这些所谓的榜样却经常曝出负面新闻,如吸毒、暴力等。由于传统道德榜样的逐渐退场,人们无法从这些所谓的榜样身上汲取强有力的道德力量。长期以往,便会造成群体道德冷漠,遇事旁观而不作为的悲哀现象。

1.2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子女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每个社会个体的思想道德品质及其观念成熟的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道德出现问题,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很多家长忽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吃饱穿暖,身体健康,学习成绩好就可以了,学校应当承担起教育孩子一切的重任。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利益,对他人漠视甚至无视的人格。其次,一些家长自身道德素质不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他们的行为举止、待人接物的态度,往往会给子女留下深刻印象。家长或者其他长辈的道德素质如果不高,就会给孩子树立错误的道德典范。再次,特殊家庭问题造就的道德冷漠,在社会中也越来越突出。

1.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注重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在学生道德培养方面的缺少也是产生道德冷漠现象的主因之一。

首先,学校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目前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依然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教师在课堂上讲授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并且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学生则处于被动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道德良知,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

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对道德教育课程进行考试,用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品德进行评定,以此作为评奖和升学的依据。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实的生活是道德施行的场所,也是产生道德的源泉,脱离了生活,道德也就成了僵死的条文和抽象的原则,也就无所谓道德了。

其次,功利主义的教育心理 J。目前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教育领域大有蔓延之势,中高考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终极目标,而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也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评价标准,德育便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个点缀。受这种评价标准的驱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完全围绕在努力提高学习成绩的主题之下。学校、家长、学生完全被当前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所羁绊,失去了对学习的正确理解,并丧失了对真善美的独立判断能力,这必然使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1.4 自身素质的因素

人对道德的认识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过程让我们对道德认识达到了分清善恶、是非,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这是由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的。人类虽然在生活条件、生活状态等方面脱离了动物界,但是本质上,人类仍然无法摆脱动物性。任何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人类也不例外。因此,在遇到可能给自身带来伤害或者损害的情况时,受本能驱使,很多人选择袖手旁观。其次,心理挫折的影响。这是个体在日常活动中,由于自身的价值得不到尊重,积极性得不到保护导致的消极的情绪体验,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道德冷漠。再次,从众心理导致了“看客”行为,造成道德冷漠。解决道德冷漠的对策

面对日益普遍的道德冷漠现象,我们要加以重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来重构社会道德体系。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加强全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在良好的道德环境中,行为主体更容易感受到崇高德行的正能量,这样的环境氛围的构建对纠正道德冷漠显然十分重要。

首先,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重视媒体道德舆论建设。媒体对于路人街头摔倒无人敢扶,救人反被讹等事件的报道,固然符合新闻价值的选择原则,但也不能因此而忽视了媒体宣扬社会主义正义的现实作用。事实上,作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大众媒体应该发挥积极、正面的作用,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良好道德行为的宣传报道,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高尚德行的正能量。但我们也不能过度宣扬美好的现象而隐瞒忽略丑陋的失德行为。因此,政府应把握舆论导向,尤其要引导影视、广播、报刊等舆论传播媒体,使之充分发挥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从而为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其次,要树立道德榜样,使其在社会上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社会应鼓励表扬道德模范,宣扬榜样的力量,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使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为他人服务的队伍中来,进而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j1。再次,国家要建立健全社会奖惩和保障机制,保障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加强道德监督、健全道德规范和制度是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建设的重要手段。要想对人们的善恶标准进行重新构建,就必须对善恶进行区分与奖惩 J。为此,政府机构必须对见义勇为、救死扶伤者给予奖励和保障,避免出现“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对社会当中发生的类似见义不为或者见义勇为者遭诬陷这样的道德冷漠行为进行惩罚。政府还应该广泛听取民众对于整治社会当中的道德沦丧行为的处理办法,从而逐步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

2.2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性场所,转变道德冷漠现象,家庭德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重视孩子的道德教育。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一些父母在“重智轻德”思想的指导下,认为只要子女学好了专业技术,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于是非常重视子女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对于德育,则认为是子女成长中的小事,忽视对子女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只会培养出自私自利、道德冷漠的人。家长要树立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认识到从德、智、体等方面全面教育、全面规范,才能促进子女的全面发展。其次,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身为家长,在子女面前应该起模范带头作用,从言行举止、生活态度等各个方面全面严格要求自己,这是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只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给孩子传递正能量,促使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再次,构建和谐健康的家庭环境。长辈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本着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困难与挫折,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家庭矛盾不能够有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而会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造成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与否直接关系到子女道德情感的养成,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有助于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2.3 完善学校道德教育

学校是集中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完善学校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对于扭转道德冷漠现象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完善教学内容,使道德教育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活是伦理道德的源泉,也是道德得以存在的支柱,失去了生活,道德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教师除了在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多组织课外活动特别是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认知,培养道德情感并提高道德责任感。开展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道德原则内化为道德信念,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公民意识,促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迅速成长。其次,摆脱功利性教育思想,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教育者要逐渐转变观念,既要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要重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树立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2.4 提升个人道德修养

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整个社会,而社会道德的沦丧也是由无数个道德水平低下的个体集合在一起共同造成的。所以,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对于改善整个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首先,培养道德自律意识,努力创造自我。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克己修德。这就要求人们在道德培养过程中努力追求高雅的精神境界,要有正确的理念、顽强的意志、持久的耐力。良好的道德行为就是要求自身在现实生活中守德、倡德,努力成为道德典范,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因为受到别人的质疑与嘲笑,就丧失积极性,也不要因为他人的自私冷漠,就盲目从众。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严以律己,倡导德行,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会有显着的提升。其次,增强个人道德责任意识。对于每一个公民而言,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不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构建正义和谐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我们应当自觉践行的社会准则。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努力提升自身道德素质,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敢于同不良道德现象作斗争,成为文明的践行者。结论

目前,道德冷漠现象已不是一个个人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并且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和谐社会拒绝冷漠,当我们每个人把行为内化为道德信念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第五篇: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小编推荐)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原因及对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那么什么是和谐社会呢?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迅速成长为全球经济第二大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国当前社会中不断涌现一些极不文明、不道德的音符,部分公民道德缺失,是非、善恶、美丑不分。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折射出我国当前社会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一种极不协调的的社会冷漠现象,它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强烈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因此,笔者在本文对社会冷漠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折射社会冷漠具体事件及其危害

(一)折射社会冷漠的具体事件

在当今社会,我们不时总会看到这样或那样的社会冷漠现象。社会冷漠现象每出现一次,我们的心痛就加剧一次,因为他们的冷漠,让一个个正义与善良的火种,黯然地熄灭。下面让我们再现这一幕幕令人心寒的社会冷漠画面。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

费!

2010年12月,在济南长途汽车站总站南区,一辆由济南开往菏泽的长途汽车,还有5分钟就要开车了。这时两名男子没买票,却非要硬闯长途车,还在车上蛮横地翻乘客的行李,司机李国强英勇上前阻止。没想到在争执之中,一名穷凶极恶的歹徒竟然拿出水果刀,连捅李国强5刀,李国强应声倒在了血泊中,眼看着歹徒刀捅司机,车上竟无一名乘客伸出援手。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二)社会冷漠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综上事件可以看出,由于社会压力,城市化加速,人们观念、信仰的转变等各种因素,导致人们越发的漠然,社会成员对社会问题及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态度,该问题已经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后果。社会冷漠心理也属于病态社会心理,其危害主要有:第一: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第二,激化了人民内部矛盾,破坏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第三,有害民众身心健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第四,降低了社会认同感和凝聚力,[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因此,冷漠已成为社会的“癌症”。但令人费解的是,为何这一片片的冷漠、一个个的围观、一幕幕的惨剧仍在如此匪夷所思、让人心痛地不断上演着,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当前社会以及人们的越发冷漠呢?

二、导致社会冷漠的具体原因

(一)个人过分重视自保

冷漠源于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可是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估计这种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虽然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但是如果预计自己的付出将会给自己带来较大损失或者招惹较大麻烦的时侯(如彭宇案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的善意就会变得很犹豫,甚至是漠不关心,但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愿意付出的。一旦有了冷漠,在人们心目中就会形成“要是我遇到了麻烦会不会有人帮助我”的疑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冷漠循环”。所以,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只好把自己的善良藏在心底,任凭良心的折磨。

(二)市场经济负面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繁荣活跃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的恶性竞争,让人生产生落后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迫使人变得“自私”起来,自私得连善意都不愿意付出。竞争固然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即天赋),再加上后天的

不平等(教育、出身等),竞争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社会分层就会变得明显。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各层也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各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不是直观的,很容易被人忽略,很少有歌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观众的功劳,而都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大。正因为人对于他人价值的错误估计,导致竞争愈演愈烈,也带来社会的冷漠。

(三)社会转型时期带来的道德冲突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其中,社会转型主要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的成功转型,中国社会努力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社会分化程度的加大,同时社会却也付出了“公民道德行为失范”的代价,其中,社会冷漠现象的存在尤为突出。在中国的社会转型时期中,时代责任感逐渐淡化、约束力日渐苍白,道德教育被大众娱乐等替代,这一切都是道德冷漠滋生的社会基础。

(四)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极大的受到当时环境以及他人的影

响,即人们在遇到危难情况或者特殊情境时,一般会先参考他人的做法,再决定自己如何去做。人们在难以作决定的时候习惯观察别人怎么做,这即为社会冷漠现象出现的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旁观者效应使然。这是由个体的模仿与自我保护倾向决定的。所谓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如果在场的他人都不采取举动,个体可能会觉得别人在场,别人可以帮助受害者,如果自己强行提供帮助的话,可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评价、甚至是嘲讽。从而盲目从众效应下由此产生群体性冷漠。

三、改善社会冷漠现象的对策

(一)引导人们树立正确道德观

为见义勇为等传统美德确立思想基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道德是由该社会的主体生产方式特别是其基本经济制度、利益关系所决定的。就我国当前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体现的基本利益关系,应当是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统一。与它相适应的道德也应当是兼顾三者利益的集体主义道德。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都是我国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造成人们冷漠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道德控制体系,在进行道德教育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将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公私兼顾”的道德,但同时也要大力宣传将他人利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的

优良道德传统,使人们在公私兼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来对这种社会冷漠非正常现象进行引导和控制。其次,大力加强英雄主义教育,为见义勇为树立精神榜样。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英雄,见义勇为者是和平时期的英雄。在当前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英雄主义,为见义勇为树立光辉的榜样。虽然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见义不为的行为在增加,但在人们内心深处都还渴求着英雄的产生,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不敢挺身而出,这说明在人们的内心良知尚存,只不过它需要一种鼓励,一种推动,一种引导。所以我们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要途径,通过所有个体的认识水平的自我提高,从而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大力宣扬英雄主义,在人们意识中不断强化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美好的。当人们心中充满了一种浩然正气,就会对恶势力无所畏惧,永远不向恶势力低头,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在广大社会成员中生长、壮大之时,也就是社会颓风得到抑制、见义勇为蔚然成风之时,则能从根本上杜绝社会冷漠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奖惩机制

从社会、国家及政府的角度出发,还应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利益机制为主要制约力量,以外在力量来约束或诱导社会民众遵守或践行某种道德规范和行为。第一,建立社会奖励和保障制度 ,解除英雄的后顾之忧。目前,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损失的补偿、医疗及抚恤问题,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做了好事得不到适当的精神和物质补偿,甚至更有英雄做了好事反而要自己掏医疗费甚至蒙受更大的损失,导致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建立奖励制度,英雄可以获得一定的物质奖励,虽然英雄在见义勇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物质奖励,但至少可以表示出对他们高尚行为的褒奖,可以激励人们的斗志。同时给予相应的精神奖励,也有助于在社会中扬善除恶。第二,设立必要的基金组织,明确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各行业保护和奖励见义勇为者的责任。目前对见义勇为行为确认、奖励和保护负责的责任部门全国很不统一,有的设在见义勇为办公室,有的设在精神文明办公室,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见义勇为者权益的维护。为了弘扬正气,有必要建立各种道德基金,资金要由企业、个人和政府拨款三部分组成,奖励公共生活中的见义勇为行为,同时也体现出。第三,建立惩罚机制 ,鞭挞围观者的冷漠无情。道德衰败留下的空白应及时用法律、法规来弥补。当前社会中有难不帮、见死不救这样令人痛心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人道主义,对于这些现象要进行批判、谴责和鞭挞。除了考虑对见义勇为者保障的法制化外,还要考虑到对见义不为者惩罚的法制化。这在一些国家已有先例。如《德国刑法》规定:“意外事故公共危险或急难时,有救助之必要,依当时情况又有可能,尤其对自己并无显著危险且不违反其它重要义务而不救助者,处一年以下徒刑并课罚金。”还有《西班牙刑法》对此也有相应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见危不救在法律上的惩罚规定,这可以说是法律上的一个疏漏。没有见义不为相应惩罚条文的出台,使见义不为者有了逃循的空隙,可以光明正大地推卸自己的道德责任而不须承担任何后果,这也可以说是目前见义不为行为屡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前非常有必要建立专门社会救助机构,或强化某些社会机构 的社会救助功能,并且广为宣传,做到家喻户晓,让群众知道万一发生意外事故后可以向谁报告、到哪里去求得救助。

(三)将法律、道德、社会文明有机结合

其实,社会冷漠它既不触犯刑律,也不违反纪律,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算不上违犯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一个看不起眼的缺点,一个不足挂齿的不足之处。然而,当冷漠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时,它就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团结,乃至关系到整个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如果说腐败是恶性肿瘤,那么,冷漠就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毒本身不会致人于死,它只是败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任何一种疾病,都足于置人于死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聚集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人员以及各普通社会成员的冷漠,其能量之大,足可以毁灭一个党,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个社会。

下载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析我国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原因及对策(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文化原因及对策

    论文概要:本文通过作者的深入调研,提出连云港市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农村文化站投入、运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有较为理性的认识。并就如何大力推进我市社会主......

    我国近期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

    我国近期物价上涨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物价上涨原因对策 文章摘要本文通过写2010年我国第三季度物价上涨的原因 影响及我国所采取的措施,指出我们应该正确看待这种现象最近,由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一、我国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的原因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受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农民素质 问题 。 西方 发展 经济 学家舒尔茨说过,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要......

    农村看电影难原因及对策

    论文提要 解决农民看电影难问题,必须理顺行业管理渠道,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建立适应农村电影市场要求的运营新机制,优化整合农村放映队伍,完善农村电影放映网络,使电影发挥其应有的......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大全

    农民冷漠对待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民主进程有了较大进步,但在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等政治活动中却表现出不同程......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合集五篇)

    当前社会冷漠现象及其原因分析—从“彭宇案”、“小悦悦案”谈起 我是一个相信缘分的人,我相信因果报应,天理循环,就如《无间道》教会大家的一句:出来行,迟早要还的。如果将这句......

    浅论占道经营现象、原因及对策

    ——___市___区人民政府___街道办事处近年来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同时,在城市市区出现了一种“以街为市......

    小区常见不文明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小区常见不文明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业主(物业使用人)的不规范行为往往会损害大多数业主的权益,同时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也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不规范行为应当得到纠正。 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