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管理与危机管理专题试题库
1.【单选题】“在垂直层面,在上级看来,下级的执行、下级的决策就是执行”,这句话出自(D)。【2 分】
A.肯尼斯·约瑟夫·阿罗
B.约翰·希克斯
C.罗伯特·福格尔
D.西蒙
2.【单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的政府改革是以(C)为重点内容的改革。【2 分】
A.选举制度
B.行政审批制度
C.政府管理体制
D.多党制
3.【单选题】编制应急计划时,应依据(B)应急预案情况、权利和掌握的资源。【2 分】
A.上级
B.本级
C.下级
D.任务区
4.【单选题】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应急预案特点的是(D)。【2 分】
A.针对性
B.全面性
C.规范性
D.准确性
5.【单选题】(A)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将提高政府执行力纳入党和政府的文献。【2 分】
A.2003
B.2004
C.2005
D.2006
6.【单选题】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A)这样说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2 分】
A.《求是》
B.《人民日报》
C.《扬子晚报》
D.《信息时报》
7.【单选题】“我深刻的感到出个主意是非常容易的,定个政策也不是很难,但是要落实就难得很”,这句话出自(D)。【2 分】
A.邓小平
B.胡锦涛
C.温家宝
D.朱镕基
8.【单选题】本课程提到,(C)年,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2 分】
A.1985
B.1986
C.1987
D.1988
9.【判断题】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不足,导致了上级部门利用行政命令和文件等形式干预地方的机构编制管理。A【2 分】
A.对
B.错
10.【判断题】本课程认为,优化战略流程的目的是制定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A【2 分】
A.对
B.错
11.【判断题】本课程认为,政府权力的集中程度和政府规模的大小是衡量政府好坏的主要标准。B 【2 分】
A.对
B.错
12.【判断题】突发事件是风险源及其影响因素不断产生、增加、积累和相互作用,达到一定阈值后产生的结果。B【2 分】
A.对
B.错
13.【判断题】本课程认为,一种完整的管理行为或管理活动应包括组织和管理两个方面。A【2 分】
A.对
B.错
14.【多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成果包括(全)。【3 分】
A.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B.医疗保障制度
C.一站式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
D.以消防队伍为主力的应急管理体系
E.以信息公开为核心的政府网站建设
15.【多选题】本课程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基本围绕哪两个方面?(AC)【3 分】
A.打造公共平台,实现民主治理
B.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C.做好政府回应性,改善政府绩效
D.进行环境治理,改善城市形象
E.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城市内涵
16.【多选题】本课程认为,中国政府面临多重压力,主要包括(全)。【3 分】
A.民主化的要求和压力
B.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压力
C.上级政府的要求和压力
D.国际趋势的要求和压力
E.舆论的要求和压力
17.【多选题】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分类结构包括(全)。【3 分】
A.整体预案
B.专项预案
C.部门预案
D.单位预案
E.综合预案
18.【多选题】本课程提到,管理流程优化的基本方式有(BC)。【3 分】
A.循环优化
B.水平优化
C.垂直优化
D.线型优化
E.网状优化
19.【多选题】本课程提到,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地方政府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ACD)。【3 分】
A.管理驱动
B.舆论驱动
C.政绩驱动
D.财政驱动
E.法律驱动
20.【多选题】应急预案是应急计划的雏形,应急预案的作用包括哪些(BE)。【3 分】
A.降低应急成本
B.以最快的速度从常态转入应急状态
C.提高应急人员基本素质
D.避免上级追究责任
E.为应急训练提供基本依据
21.【多选题】本课程认为,改善运营流程的原则有(ACD)。【3 分】
A.以客户为中心
B.以职能部门为中心
C.组织结构扁平化
D.掌控工作执行情况的手段自动化
E.执行手段强硬化
1.【单选题】根据本课程,以下哪项不属于我国政府治理的特点?(A)【2 分】
A.集中管理
B.倒计时管理
C.运动式管理
D.开放式管理
2.【单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B)主导。【2 分】
A.社会
B.政府
C.企业
D.个人
3.【单选题】“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句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话出自(C)。【2 分】
A.胡锦涛
B.江泽明
C.温家宝
D.贾庆林
4.【单选题】本课程认为,我国的政府改革是以(C)为重点内容的改革。【2 分】
A.选举制度
B.行政审批制度
C.政府管理体制
D.多党制
5.【单选题】政府管理的相关法律规定,国家政府管理的层级是(C)【2 分】
A.三级政府
B.四级政府
C.五级政府
D.六级政府
6.【单选题】国外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大多采取按(A)确定配备人员比例的做法。【2 分】
A.服务对象多少
B.地域划分
C.部门划分
D.居民多少
7.【单选题】服务型政府建设对社会管理模式的追求是(C)。【2 分】
A.统治模式
B.管理模式
C.治理模式
D.包干模式
8.【单选题】 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在(A)这样说到:“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制度执行意识,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2 分】
A.《求是》
B.《人民日报》
C.《扬子晚报》
D.《信息时报》
9.【判断题】根据本课程,未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是重新定位政府角色,改变全能主义政府的定位。A 【2 分】
A.对
B.错
10.【判断题】本课程认为,优化战略流程的目的是制定能切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A【2 分】
A.对
B.错
11.【判断题】 1982年公布施行了《国务院组织法》,建立了干部离退休制度,从根本上奠定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B【2 分】
A.对
B.错
12.【判断题】本课程认为,政府权力的集中程度和政府规模的大小是衡量政府好坏的主要标准。B【2 分】
A.对
B.错
13.【判断题】我国政府治理结构的特点之一是上层多头管理。A 【2 分】
A.对
B.错
14.【多选题】根据本课程,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从哪些方面实现根本的转变?(ABCD)【3 分】
A.管理理念
B.管理职能
C.管理制度
D.管理手段
E.管理对象
15.【多选题】机构改革是政府对自身的改革,保持和维护机构改革成果必须坚持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推进机构改革的(ABD)进程。【3 分】
A.科学化
B.法制化
C.法治化
D.规范化
E.市场化
16.【多选题】根据本课程,风险管理过程包括哪些(BDE)。【3 分】
A.风险监测
B.风险识别
C.风险分类
D.风险评估
E.风险应对
17.【多选题】本课程认为,制度变革和制度供给是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全)。【3 分】
A.在政党建设上,以党内民主重新塑造党的领导力
B.在经济建设上,转变增长方式,寻找新的增长点
C.在社会建设上,推进社会保护体系建设,培育社会自治
D.在法制建设上,推进司法改革,促进司法独立
E.在政府建设上,实现政府转制,打造服务型政府
18.【多选题】本课程认为,高度重视政府执行力建设有利于(ABC)。【3 分】
A.继续保持社会主义国家最大优越性
B.保持政府工作的生命力和提高政府公信力
C.使决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D.提高政府威信
E.人民群众满意政府工作
19.【多选题】根据本课程,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的体现包括(ABC)【3 分】
A.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理顺
B.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依然没有得到很清楚的划分
C.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的现象依然存在
D.政府直接干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现象依然存在 E.以上都是正确的20.【多选题】在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ABDE)【3 分】
A.经济调节
B.市场监管
C.资源分配
D.社会管理
E.公共服务
21.【多选题】根据本课程,深圳市的大部制改革的带来的好处包括(全)【3 分】
A.市场监管执法统一,大大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B.市场准入和窗口服务统一,大大提高行政服务水平
C.商品质量监管统一,构筑全过程质量防线
D.食品安全监管统一,大大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E.技术、专利、标准、商标工作统一,建立国际水平的服务经济发展的平台 判断题:
1、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错)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对)
3、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对)
4、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补偿。(错)
5、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错)
6、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对)
7、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对)
8、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错)
9、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对)
10、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对)
1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错)
1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性。(对)
13、目前,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体系,体制不顺,管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法制建设滞后。这些问题急需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来加以解决。(对)
14、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是规章制度和现场管理松弛,监管不到位;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所造成。(错)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进行预警。(错)
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
2小时内向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接报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政府报告。(对)
17、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就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影响十分严重。(错)
18、突发事件的善后重建,不仅要注意恢复事件中受损的物质与环境,更要注意恢复和重建事件中参与人的精神和心理。(对)
19、迅速从紧急情况转到正常情况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
20、虽然国际恐怖主义时有发生,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不用担心国际恐怖分子会流入我国进行恐怖活动。((错)
21、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
22、危机预案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
23、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只能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节点和网络,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收集的可靠性,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度。(错)
24、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应当利用主流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导,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对)
25、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对)
26、《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对)
27、公共危机管理中,利用权威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时,存在一个相对具有客观性的信号引导体系。(对)
28、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是保证耕地、水资源等食物资源总量不减少。(错)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D)
A、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超常性
D、不可转化性
2、发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C)
A、一般危机事件
B、较大危机事件
C、重大危机事件
D、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3、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4、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B)A、《紧急状态法》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D、《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5、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D)
A、上级政府管理为主
B、县以上政府管理为主
C、基层政府管理为主
D、属地管理为主
6、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 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 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 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
7、在公共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建设中应避免出现的情况是(A)A、保持沉默,少说为佳
B、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C、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D、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8、下列关于危机发言人应具备的相应技能中,不应有的是(C)
A、质疑不准确的信息
B、解释有些问题不能回答的原因 C、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D、压力下保持冷静
9、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A、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
B、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
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记者采访、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
10、当强烈地震发生时,民众在自救中不应有的行为是(C)。
A、躲进卫生间
B、就近找个枕头、坐垫、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 C、赶快乘坐电梯下楼
D、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公共危机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B、我国大量已有的突发事件显示,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危机应对技能训练。
C、在危机的经验中,民众相信传闻而不相信政府是没有任何道理的。D、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是以(B)为基本行政单元实施灾情管理。A、乡镇级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13、一级响应只需要满足下面选项中哪一条就可以?(A)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少于90万 C、倒塌(严重损坏房屋)5万间以上,少于15万间 D、死亡人口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14、重大、较大、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 30日。(A)A、15
B、18
C、10
D、20
15、下列哪个不是“四不放过”原则?(C)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C、检查验收未通过不放过
D、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6、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的是(D)。
A、成因的多样性
B、传播的广泛性
C、分布的差异性
D、治理的单一性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遵循(B)的原则。A、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置
B、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
C、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D、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
18、能否处理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原则是(B)。
A、以人为本原则
B、尽早化解原则
C、依法处理原则
D、当地领导负责原则
19、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B)。
A、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
B、迅速控制事态
C、主导舆论导向
D、动用武装力量
20、当前,国际反恐的主导是(D)。
A、八国集团
B、欧安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联合国
21、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B)。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22、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D)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3、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A)的建设目标。
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24、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公共危机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B)。
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25、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D)。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6、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C)。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27、制定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B)。
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2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公共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D)。
A、监测系统
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
D、咨询系统
29、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B)。
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30、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B)。
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多项选择题:
1、下面哪些不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AC)
A、信息的充分性
B、突发性
C、高度确定性
D、紧迫性
2、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其中“三制”是(ACD)? A、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
B、应急预案
C、运行机制
D、法制 3、2008年以来,浙江有两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CD)A、口蹄疫
B、乙肝
C、麻疹
D、手口足病
4、科学技术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依靠,这就要求(ABCD)
A、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B、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救灾知识水平
C、需要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智力支持 D、必须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工具
5、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不足有(ABCD)
A、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明确 B、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没有形成
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 D、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充分、不得力
6、《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制度,包括(ABCD)A、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B、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应急议案体系
C、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报告制度 D、建立了社会大众学习安全知识,并参加应急演练的制度
7、最小代价原则的要求包括(ABCD)
A、前提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优先权 B、要把对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C、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 D、要把对正常的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D)
A、综合协调包括政府的协调和办事机构的协调
B、分类管理是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相应的管理 C、分级负责是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 D、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要坚持属地管理为主
9、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包括(ABCD)
A、建立应急报告制度
B、建立举报制度
C、建立信息分析制度
D、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10、制订重建工作计划的基础是建立信息库,具体包括(ABCD)A、历史上有关灾情的报告、文字记载、相关资料
B、灾后的评估报告、为灾区所收集的资料、信息的储存、数据参考 C、在救援阶段的资料、信息、报告
D、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报告
11、制订重建计划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计划,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ABCD)
A、教育卫生系统
B、社会服务体系
C、社区建设与服务
D、旅游产业
12、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哪些观念?(ABC)A、以人为本
B、安全是最大效益
C、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13、下面哪些选项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环节?(ABCD)
A、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B、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
D、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14、事故现场救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CD)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B、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影响范围继续扩大,并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
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1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ABC)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毒
16、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哪些方面的结合?(ABD)A、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 B、直接任务与间接任务结合 C、职能机构和协理机构结合 D、国内与国际结合
17、下列哪些属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案三制”中的三制?(ACD)A、应急法制
B、应急预案
C、应急体制
D、应急机制
18、从微观层面上要减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做好下面哪些工作?(ABCD)A、加强对重点人的预防
B、加强对重点时空的预防
C、加强情报信息,掌握闹事苗头
D、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19、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
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 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
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 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 20、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有哪些情况要采取强行处置措施?(ABC)A、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B、卧轨拦车、阻断交通 C、骚乱、打砸抢烧
D、游行示威
21、政府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次级职能有(A, B, C)。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
D、应急预测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 B, C, D)。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23、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A,B,C,D)。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24、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A, B, C)。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25、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 B, C)。
A、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26、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B,C,D)。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27、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B,C,D)
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28、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B,C)来分级。A、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29、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包括(A,B,C)。
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30、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B,C,D)组成。A、能源生产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11、制订重建计划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计划,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ABCD)A、教育卫生系统 B、社会服务体系 C、社区建设与服务 D、旅游产业
12、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哪些观念?(ABC)
A、以人为本
B、安全是最大效益 C、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13、下面哪些选项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环节?(ABCD)
A、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
B、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D、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14、事故现场救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CD)
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B、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影响范围继续扩大,并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
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1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ABC)
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毒
16、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哪些方面的结合?(ABD)
A、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B、直接任务与间接任务结合C、职能机构和协理机构结合D、国内与国际结合
17、下列哪些属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案三制”中的三制?(ACD)
A、应急法制
B、应急预案
C、应急体制
D、应急机制
18、从微观层面上要减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做好下面哪些工作?(ABCD)
A、加强对重点人的预防B、加强对重点时空的预防 C、加强情报信息,掌握闹事苗头
D、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19、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
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
20、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有哪些情况要采取强行处置措施?(ABC)
A、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B、卧轨拦车、阻断交通
C、骚乱、打砸抢烧
D、游行示威
21、政府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次级职能有(A, B, C)。
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
D、应急预测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 B, C, D)。
E、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23、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A,B,C,D)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F、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G、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H、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24、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A, B, C)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25、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 B, C)。
B、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26、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B,C,D)。E、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F、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G、一般法律法规 H、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27、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B,C,D)
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28、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B,C)来分级。B、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29、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包括(A,B,C)。
B、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30、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B,C,D)组成。
第二篇:政府危机管理——泥石流
甘肃舟曲泥石流 摘要: 关键字:
提纲:
一、背景
二、现象
三、真相;
四、原因;
五、对策 正文:
2010年8月7日22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97mm,持续超过四十分钟。引发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等四条沟系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泥石流长约5千米,平均宽度300米,平均厚度5米,总体积750万立方米。泥石流冲进县城,并形成堰塞湖。以前舟曲山上多是郁郁葱葱的大树,很少发生泥石流,由于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之风的盛行,舟曲周围的山体几乎全变成了光秃秃的荒山,加上民用木材和倒卖盗用,全县森林面积每年以10万平方米的速度减少,植被破坏严重,生态环境遭到超限度破坏,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又遇突如其来的强降雨,导致较严重的泥石流发生。【1】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据中国舟曲灾区指挥部消息,截至8月28日,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1463人遇难,失踪302人,受伤住院人数72人,其中转院治疗59人,治愈出院10人,现有住院3人,累计门诊治疗2244人,已解救1243人。
一、成因分析
前面已经提到,这次灾害主要发生在三眼峪和罗家峪,而这两条沟位于白龙江的北岸,沟口距离舟曲县城约2千米。现在笔者将对本次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原因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1、地质条件因素
舟曲当地地形地貌和特殊地质构造,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专家分析认为,舟曲县城附近的地质构造岩性松软、风化程度也很厉害,比较容易发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1.1 地形地貌
舟曲县城段地处西秦岭南脉山区的岷迭山系,山体高耸挺拔,地势险峻,河谷深切,水流湍急。白龙江两岸海拔高程大多在3000—3500米以上,谷地海拔高程850—1350米。县城以北的雷古山海拔高程4154米,为本区最高峰,以南的葱花坡海拔高程3250米。地形相对高差达1000—1500米,最大达2900米,呈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特征。【2】 1.2 底层岩性
三眼峪、罗家峪泥石流沟所处底层岩性中多汗灰岩、白云质慧眼等,遭风化强烈。并且整个流域处于两条断裂带所夹的断块中,断裂两侧岩层破碎,褶曲强烈,掩体较破碎,并且沟道中部分布着滑坡、坍塌、崩塌及沟道洪积物等松散堆积物。这些堆积物遇到长时间持续的大雨,很容易被冲走,造成泥石流。1.3 地质构造
舟曲县城段区域上属秦岭褶皱系--西秦岭南部印支褶皱带,北以临潭--宕昌断裂带与西秦岭北部华里西褶皱带分界。另外,舟曲地质历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呈东南-西北隆起延伸,在长期挤压、扩张、褶皱和不断复合过程中,形成地质体不连续、不完整、不稳定,造成多期性断裂构造。如今舟曲境内山高沟深,地形起伏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软岩分布广,岩体破碎。【3】舟曲的地质山体构造本就十分松散,这是孕育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温床。
2、固体物质条件与人为破坏
由于舟曲县城位于断裂带,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活动强烈,这样地面的岩石之类的本来就十分破碎。另外一方面,当地农民大规模地开看坡地也破坏了地表,诱发了泥石流。因为开垦坡地不仅严重破坏了植被,而且破坏了地质环境和地表,开垦出的土地不仅未给当地群众带来经济效益,反而造成了大面积的水土流失,使得本来碎散、破碎的岩石失去植被的覆盖,更容易受到雨水的侵蚀,因而会加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同时,当地人民修路时开挖山体也是对其破坏。另外,舟曲从2009年第四季度到2010上半年的持续干旱,造成城区周边岩石解体,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使雨水容易进入,也容易导致滑坡。
3、地震的影响 舟曲县也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这次地震加剧了舟曲县城周边的山体松动和岩层破碎,曾有专家介绍说,因地震造成的山体松动等影响需要3到5年才能消除。但是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距离汶川地震发生仅两年多的时间,其影响肯定没有消除,因而这次大地震也成为其诱因之一。
但是中科院专家马东涛却认为汶川地震对舟曲地区泥石流影响较小,因为汶川地震时该区的地震烈度只有六度,应该说地震对舟曲的地质环境影响较小。但是,光绪五年即1879年甘肃文县8.0级特大地震对甘肃文县、舟曲和武都等地区地质环境破坏巨大。他表示,据他在甘肃陇南的调查,1879年的这次特大地震是该区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发育的重要原因。地震造成山体结构松散破碎,形成崩塌、滑坡等堆积在沟床上,成为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
据1997年的调查,三眼峪沟内存在松散固体物质5000万方,其中可直接补给泥石流的达2000万方以上。本次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就来源于文县地震后的崩塌滑坡堆积物。
不管是汶川地震也好,还是1879年的特大地震也罢,反正地震所带来的岩体松动都会引起泥石流的发生或者加大其程度。
4、降水条件
舟曲地处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区,降水量少并且很不均匀。在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之前,就有特大暴雨持续了四十几分钟。不难知道,暴雨是舟曲泥石流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前面已经提到,此地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比较破碎,加上人为地破坏和地震的影响,岩土体更加松动破碎,又历经长时间的干旱缺雨,因而瞬时间的大暴雨催化了滑坡、崩塌的发生,也为泥石流提供了巨量的松散物质来源,加剧了泥石流的发生。
5、地质灾害自身的特征
众所周知,泥石流自身就具有隐蔽性、突发性和很大的破坏性。其发生是难以预测的。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都是泥石流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固体物质来源。当然,在没有水作为动力的情况先,松散物质堆积沟道,不会对下游产生威胁。但是一旦有瞬时的暴雨,其危害程度就会相当之大。舟曲泥石流中巨大的泥石流掩埋村庄、阻断交通、冲毁房屋建筑、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都充分地体现了泥石流的这三大特性。
在以上原因综合影响、共同作用之下,舟曲爆发了特大泥石流,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威胁。那么我们的党和政府面对此次灾害之时,采取了哪些措施呢?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就将对灾害发生之后党和政府的反应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二、自本次灾害发生以后,可以说党和政府都很及时地采取了各种措施。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紧急行动,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积极应对这次重大泥石流灾害。
1、坚强后盾——党中央、国务院
甘肃舟曲灾情发生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抢险作出重要指示。8月8日中午12时,灾害发生的第二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赶赴受灾地区。温家宝于当日中午乘专机赶赴甘肃,途中在天水机场换乘直升机后辗转前往舟曲县,指导抢险救灾,他在多个场合强调,目前的第一位的工作就是救人。
在他的专机起飞后不久,即于12时15分许召集随行的有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国务院舟曲抗洪救灾临时指挥部并作出部署。会议有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卫生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国务院研究室和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对灾情进行了初步分析。
在这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甘肃舟曲8日凌晨发生特大泥石流灾情,由于当地地处山区,较为偏僻,水、电、路和通信中断,救灾难度大。会议确定了9项工作:第一,第一位的任务是救人。要千方百计寻找和抢救可能幸存的人员,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能救一个人就救一个人。第二,必须在查清泥石流情况和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清淤方案。第三,尽快稳妥处理堰塞湖,在确保上下游安全的前提下使湖水缓慢下泄。第四,抓紧修复当地基础设施,尽快通路、通电、通水,恢复通信。第五,根据气象判断雨情灾情变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制定下一步防灾减灾方案。第六,想方设法安置受灾群众,要尽快调运帐篷、粮食、饮用水等物资,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第七,加强卫生防疫工作。第八,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领导干部要深入灾区第一线,党员干部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第九,要迅速、及时、准确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灾情和抢险救灾进展情况。
另外,中央各部也火速采取了行动。公安部在灾害发生之后就迅速启动应急机制,组织开展救援处置工作。此外,公安部部署相邻地区消防部队和公安特警等近千名警力,携带抢险救援器材,实行摩托化开进,火速赶赴灾区增援;国家防总决定自8月8日14时起紧急启动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全力应对甘肃舟曲特大滑坡泥石流灾害。受国家防总总指挥、水利部部长陈雷委托,国家防总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刘宁于8日晨率国家防总工作组和有关专家,紧急赶往现场协助抢险救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8日8时30分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并向灾区调拨5000个睡袋。下午,国家救灾应急响应等级提升至二级;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副局长许小峰8日早间就灾区抢险救灾气象服务保障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8日上午,中国气象局已紧急组成救灾指导工作组,该工作组由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应急办等单位组成,于当日启程赶赴灾区,投入抢险救灾气象保障服务工作。
另外,中央政府举行的全国性的悼念活动,也得到了众多外国媒体的好评。
2、当地政府——中流砥柱
笔者之所以说当地政府是抗灾的中流砥柱,是因为它是联系中央和当地人民的桥梁,是中央抗灾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者,同时也是人民利益的直接捍卫者;是中央政策直接的执行者,也是人民群众诉求利益的倾听者。地方政府在此次事件中所做事件
下面,笔者就将对甘肃省人民政府、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府和舟曲县县政府面对灾害采取的措施做一个简介。
2.1 积极配合中心,开展各项救援计划。前面已经提到,中央各部很快地确定了各种行动方案,但是任何方案的实施都是需要地方政府去真正地贯彻执行或者说是配合执行,地方政府的配合协调工作做好了,对于各种政策的贯彻实施也是十分有利的。
2.2设立新闻中心。甘肃省舟曲县8月9日正式设立新闻中心,迅速、及时、准确通过新闻媒体发布灾情和抢险救灾进展情况。新闻中心设立在舟曲县政府办公大楼的九层,新闻中心内摆放了多台电脑,供境内外记者发稿使用。该中心于9日晚举行了首场新闻发布会,中共甘南藏族自治州委书记陈建华在发布会上向媒体通报灾情。之后,新闻中心每天都会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通报灾情和抢险救灾的最新情况。尽管条件艰苦,工作环境恶劣,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是全天候工作,并尽力为前来采访的记者服务。
成立新闻中心,及时通报灾情,是中国政府在多次面临重大灾害之后总结出的经验,也可以说是其走向透明化的一大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3 为应急安置群众发放生活补助。甘肃省人民政府9日发布关于甘南州舟曲县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受灾群众生活安置有关问题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对应急安置的受灾群众每人按150元发放生活补助,时限为15天。具体的补助政策和标准为:(一)应急期救助。对应急安置的受灾群众每人按150元发放生活补助,时限为15天。(二)过渡期救助。每人每天按1斤粮、10元钱发放临时生活救助,时限为3个月。“三孤”人员过渡期为3个月,每人每月按800元发放临时生活救助,过渡期满后,按正常“三孤”人员标准发放补助。(三)遇难人员抚慰和安葬费。每一位因灾遇难人员,对其家属按8000元发放抚慰金及丧葬费。(四)居住房屋倒塌重建补助。农村受灾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需重建的,每户平均补助2万元,需要维修的,每户补助4000元;城市受灾居民住房倒塌或严重损坏需重建的,中央每户平均补助2.5万元。
这些补助很好地为受灾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彰显出人民政府的爱民亲民形象,体现出我国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提出这些意见的同时,也提出了三点要求,以保证这些措施的顺利实施,这都反映了政府在解决关系民生的问题上面付出了努力。
3、人民解放军——坚强卫士
在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参加救援的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不愧为人民的坚强卫士。
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表彰舟曲抢险救援部队的通报中指出,甘肃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后,兰州军区、空军和武警部队等有关单位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决策指示,组织部队全力投入抢险救援斗争。截至2010年9月7日,军队和武警部队共动用兵力16.5万余人次,组织动员民兵预备役人员4.8万余人次,出动飞机和直升机75架次,车辆机械10.8万多台次,冲锋舟380艘次,转移安置群众24252人次,搜救幸存者53人,救治伤病员18217人,抢运物资2355吨,疏通道路85.6公里,清理淤泥229万余立方米,防疫消毒321万余平方米,在舟曲抢险救援中发挥了突击队作用,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通报还指出,各任务部队视灾情为命令,快速反应,紧急赶赴灾区展开应急抢险救援。广大官兵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抢救生命为第一任务,在舟曲抢险救援联合指挥部统一领导下,与地方救援力量和灾区干部群众一道,全力搜救和转移安置群众、医治伤员,快速展开堰塞湖排险、城区清淤和疫情防控等各项救援工作。在抢险救援战斗中,各级党组织精心策划、严密组织、科学救灾,实施强有力的领导。各级领导率先垂范、靠前指挥,有400多名团以上领导干部奋战在救灾第一线,带领部队完成任务。广大共产党员哪里最危险就冲向哪里,哪里最艰苦就战斗在哪里,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救灾官兵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硬仗,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各部队在进行抢险救援的同时,牢记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积极做好暖民心、稳民心、聚民心工作。广大官兵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严守纪律,秋毫无犯,展示了我军文明之师形象,增进了军政军民团结和民族团结。的确,各任务部队在执行任务之中,弘扬了人民解放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和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和伟大精神,他们时刻牢记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支援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全面履行人民解放军的职能和使命,圆满地完成了党和人民富裕的任务,做好了人民的坚强卫士。
三、参考文献:
【1】《防灾减灾规划与灾后重建规划的反思——由舟曲泥石流灾害想到的》,谢映霞,《灾害学》,2020年10月第25卷增刊。
【2】《舟曲泥石流地质灾害形成原因分析》,张成勇,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0年12月第46卷第12期。
【3】《关注甘肃白龙江水土流失:保护小江南任重道远》,浙江在线
第三篇: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库
《公共危机管理》试题库
判断题:
(对)
1、危机治理与危机管理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内涵上的重大区分。
(错)
2、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是唯一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和成员只能被置于被动的配合与执行地位。
(错)
1、在我国,根据危机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可分为四级:Ⅰ级(一般)、Ⅱ级(较大)、Ⅲ级(重大)和Ⅳ级(特别重大)。(对)
2、《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个大类。
(对)
1、公共危机管理法治属于非常态法治,它是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引起的公共紧急情况下如何处理国家权力之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公民权利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和。
(错)
2、对于因采取危机措施的需要而给公民的财产和权利造成损失的,事后不需要任何补偿。(错)
1、危机决策有其选择与成本的紧密相关性,解决问题的时间越长,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其相应的付出成本与代价也就越低。
(对)
2、参谋咨询系统是构成危机决策机制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构成参谋咨询系统的可以是特定职位的人,也可以是组织机构。
(对)
1、公众和媒体是危机沟通的两大重点对象。
(错)
2、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出现了新闻报道与事实不符,那就只有让它先报了,不用理会它,身正不怕影子斜,过一段时间就会真相大白的。
(对)1、通过各类社会组织与普通民众的积极参与来构成多元化的危机处理网络,是当今危机治理的世界性趋势。
(对)2、在大规模公共危机中,民众个体发挥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但民众可以通过参加政党、社团、社区组织或群众组织等方式组织起来,这样就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错)
1、我国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由于整治有力,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呈逐渐下降趋势。
(对)
2、浙江省的气象灾害具有鲜明的规律,如季节性、区域性、局部性和多灾并发性。
(对)
1、目前,生产安全应急救援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没有形成体系,体制不顺,管理不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体系和法制建设滞后。这些问题急需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来加以解决。(错)
2、多数事故的直接原因,一般是规章制度和现场管理松弛,监管不到位;间接原因往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作业环境的不安全状态所造成。
(错)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绿色进行预警。
(对)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属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各级人民政府应在接报后2小时内向上一级政府报告。
(错)
1、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就是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影响十分严重。
(对)
2、突发事件的善后重建,不仅要注意恢复事件中受损的物质与环境,更要注意恢复和重建事件中参与人的精神和心理。
1、迅速从紧急情况转到正常情况的能力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
2、虽然国际恐怖主义时有发生,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我们不用担心国际恐怖分子会流入我国进行恐怖活动。(错)
3、对生产安全事故要坚持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 1 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原则。(对)
4、危机预案是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预防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对)
5、建立危机预警机制时,只能设立专门的信息收集节点和网络,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收集的可靠性,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和准确度。(错)
6、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应当利用主流媒体做好正面宣传报导,减少和消除不实谣言和传闻的负面影响。(对)
7、突发公共事件是否最终演化为公共危机,其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是领导者的决策和管理能力。(对)
8、《突发事件应对法》适用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对)
9、公共危机管理中,利用权威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时,存在一个相对具有客观性的信号引导体系。(对)
10、中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指标是保证耕地、水资源等食物资源总量不减少。(错)
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危机基本特征的是(D)。A、危害性 B、不确定性 C、超常性 D、不可转化性
2、发生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市(地)以内或是波及两个市(地)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有关部门力量方可控制的危机事件,应属于(C)。A、一般危机事件 B、较大危机事件 C、重大危机事件 D、特别重大危机事件
3、政府采取危机应对措施必须有宪法上的授权,并且政府启动危机管理机制必须有法律上的明确规定。这即告诉我们,政府在危机应对中应当遵循(A)。
A、合法性原则 B、合理性原则 C、责任原则 D、时效原则
4、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是(B)。A、《紧急状态法》 B、《突发事件应对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戒严法》 D、《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5、我国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的要求是: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D)。A、上级政府管理为主 B、县以上政府管理为主 C、基层政府管理为主 D、属地管理为主
6、下列关于危机决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A、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条件充分的情景下做出的 B、危机决策往往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景下做出的 C、危机决策往往是在时间不充裕的情景下做出的 D、危机决策往往是在后果不确定的情景下做出的
7、在公共危机管理沟通机制建设中应避免出现的情况是(A)。A、保持沉默,少说为佳 B、保证正规渠道畅通 C、保持信息口径一致 D、保证公众的知情权
8、下列关于危机发言人应具备的相应技能中,不应有的是(C)。A、质疑不准确的信息 B、解释有些问题不能回答的原因 C、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D、压力下保持冷静
9、关于危机事件新闻发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一定要及时、准确,争取先声夺人。
B、充分考虑民众的心理承受能力,把有些很严重的危机事件暂时说得轻些。C、不能因为没有弄清楚情况而对相关信息不予披露。
D、新闻发布可通过新闻发布会、吹风会、新闻通稿、记者采访、书面回答记者提问等多种方式进行。
10、当强烈地震发生时,民众在自救中不应有的行为是(C)。
A、躲进卫生间 B、就近找个枕头、坐垫、厚书本等护住头、颈部 C、赶快乘坐电梯下楼 D、就近躲藏在坚固的机器、设备或办公家具旁
11、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C)。
A、要从中小学开始普及公共危机教育,提高每个公民应对危机的能力。
B、我国大量已有的突发事件显示,我国公民的生存能力不容乐观,普遍缺乏危机应对技能训练。C、在危机的经验中,民众相信传闻而不相信政府是没有任何道理的。D、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2、自然灾害的应急救助是以(B)为基本行政单元实施灾情管理。A乡镇级 B县级 C地市级 D省级
13、一级响应只需要满足下面选项中哪一条就可以?(A)A、死亡200人以上
B、紧急转移安置10万人以上,少于90万
C、倒塌(严重损坏房屋)5万间以上,少于15万间 D、死亡人口100人以上,200人以下
14、重大、较大、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日内做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做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A)A、15 B、18 C、10 D、20
15、下列哪个不是“四不放过”原则?(C)
A、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B、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 C、检查验收未通过不放过 D、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6、下列不属于公共卫生事件特点的是(D)。
A成因的多样性 B传播的广泛性 C分布的差异性 D治理的单一性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遵循(B)的原则。A、早期发现、早期报告和早期处置
B、网络直报、分层管理、逐级审阅、分级处置 C、共同参与、协调配合 D、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国际合作
18、能否处理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原则是(B)。A、以人为本原则 B、尽早化解原则 C、依法处理原则 D、当地领导负责原则
19、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一旦发生,首先要做的就是(B)。A、领导与群众直接对话 B、迅速控制事态 C、主导舆论导向 D、动用武装力量 20、当前,国际反恐的主导是(D)。
A、八国集团 B、欧安组织 C、上海合作组织 D、联合国
21、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性质、涉及范围、造成的危害程度、可控性等各不相同,实行(B)。
A、分级管理 B、分类管理 C、分层管理 D、分群管理
22、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属于(D)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3、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系统要实现指挥一体化、信息网络化、执行程序化、(A)的建设目标。A、决策智能化 B、检查经常化 C、处理及时化 D、责任明确化
24、在非常规状态下,即便没有针对某种特殊情况的具体法律规定,行政机关也可进行公共危机紧急处置,以防止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受到更大损失。这是指(B)。A、权力优先性 B、紧急处置性 C、程序特殊性 D、社会配合性
25、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时,要考虑政府治理能力、民众心里承受能力和大众传播媒介等诸多因素。这是指(D)。
A、以人为本原则 B、常抓不懈原则 C、分级预警原则 D、讲究方法原则
26、在公共危机状态下,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有很多时间去搜集大量信息,只能依据不充分的信息作决策,这指的是(C)。
A、事态的严峻性 B、时间的紧迫性 C、信息的不充分性 D、资源的有限性
27、制定公共危机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是(B)。
A、现场调查 B、开展重大危险源普查 C、事故等级和类型的划分 D、应急响应机制
28、定期进行信息沟通,提供与公共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为处置的建议和意见等的公共危机预警系统是(D)。
A、监测系统 B、组织系统 C、决策系统 D、咨询系统
29、地方政府是发现公共危机事件苗头、预防发生、首先应对、防止扩散的第一责任人。这是指公共危机管理的(B)。A、社会性大协作原则 B、属地管理 C、常设性原则 D、统一指挥原则 30、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第一道防线是(B)。
A、危机决策机制 B、危机预警机制 C、危机资源配置机制 D、危机保障机制
多项选择题:
1、下面哪些不是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AC)A、信息的充分性 B、突发性 C、高度确定性 D、紧迫性
2、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其中“三制”是(ACD)A、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 B、应急预案 C、运行机制 D、法制 3、2008年以来,浙江有两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是(CD)A、口蹄疫 B、乙肝 C、麻疹 D、手口足病
4、科学技术是处置突发事件的依靠,这就要求(ABCD)A、要有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
B、要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灾救灾知识水平C、需要得到各方面专家的智力支持
D、必须配备必要的装备、设备、器材、工具
5、现行的突发事件应对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存在的不足有(ABCD)A、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明确
B、统一协调、灵敏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没有形成 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高
D、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充分、不得力
6、《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预防和应急准备的制度,包括(ABCD)A、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
B、建立了处置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应急议案体系
C、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信息收集报告制度 D、建立了社会大众学习安全知识,并参加应急演练的制度
7、最小代价原则的要求包括(ABCD)A、前提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优先权
B、要把对自由权和财产权的损害控制到最低的限度 C、坚持常态措施用尽原则
D、要把对正常的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8、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D)A、综合协调包括政府的协调和办事机构的协调
B、分类管理是按照突发事件的不同特性实施相应的管理 C、分级负责是指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由不同层级的政府负责 D、任何突发事件都必须要坚持属地管理为主
9、建立信息报告机制包括(ABCD)A、建立应急报告制度 B、建立举报制度 C、建立信息分析制度 D、建立信息发布制度
10、制订重建工作计划的基础是建立信息库,具体包括(ABCD)A、历史上有关灾情的报告、文字记载、相关资料
B、灾后的评估报告、为灾区所收集的资料、信息的储存、数据参考 C、在救援阶段的资料、信息、报告 D、国际救援机构提供的报告
11、制订重建计划的内容应当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作计划,它涵盖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ABCD)
A、教育卫生系统 B、社会服务体系 C、社区建设与服务 D、旅游产业
12、通过安全文化建设,使广大群众形成了哪些观念?(ABC)A、以人为本 B、安全是最大效益
C、安全工作,人人有责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
13、下面哪些选项是生产安全事故的预防环节?(ABCD)A、倡导安全文化,强化安全意识。
B、健全安全法制,贯彻“依法治安”方略。C、强化安全责任,落实责任制。D、推动安全科技进步。
14、事故现场救援的基本要求有哪些?(ABCD)A、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他人员。
B、迅速控制事态,防止事故影响范围继续扩大,并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C、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D、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15、传染病的流行有哪些基本环节?(ABC)A、传染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病毒
16、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哪些方面的结合?(ABD)A、技术层面和价值层面结合
B、直接任务与间接任务结合 C、职能机构和协理机构结合 D、国内与国际结合
17、下列哪些属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案三制”中的三制?(ACD)A、应急法制 B、应急预案 C、应急体制 D、应急机制
18、从微观层面上要减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做好下面哪些工作?(ABCD)A、加强对重点人的预防 B、加强对重点时空的预防
C、加强情报信息,掌握闹事苗头 D、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
19、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方法主要包括(ABCD)A、管制现场,控制局势;
B、调查了解事件概况,提出处置决策; C、直接对话,解决、解释有关问题; D、采取强制措施,果断平息事态;
20、按照公安部的规定有哪些情况要采取强行处置措施?(ABC)A、围堵、冲击党政机关 B、卧轨拦车、阻断交通 C、骚乱、打砸抢烧 D、游行示威
21、政府在公共危机应急处理中的次级职能有(A, B, C)。A、决策 B、指挥与协调 C、危机监测 D、应急预测
22、公共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包括(A, B, C, D)。A、领导与决策组织体系 B、专业救助组织体系 C、专家咨询组织体系 D、辅助与支持体系
23、建立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的意义(A,B,C,D)。
A、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 B、是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必然要求 C、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D、是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必然要求
24、公共危机善后管理的意义(A, B, C)。
A、对危机后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B、对危机后不稳定的社会状态起到缓解和消除的积极作用 C、为进一步提高政府危机管理能力提供经验 D、是建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
25、强化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主要是指(A, B, C)。
A、加强内部控制 B、第三方评估 C、公众与舆论监督 D、财政预算管理
26、一套完善系统的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应当包括(A,B,C,D)。A、宪法中的紧急状态制度条款 B、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基本法 C、一般法律法规
D、国际条约中的突发事件与紧急状态条款
27、公共危机管理的财力资源主要来自(A,B,C,D)A、国家财政支出 B、社会救助 C、国际援助 D、政府通过其强制力取得的临时性财产征用
28、在我国,预警级别是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A,B,C)来分级。
A、危害程度 B、紧急程度 C、发展事态 D、控制程度
29、公共危机应急处置包括(A,B,C)。
A、信息报告 B、先期处置 C、应急响应 D、应急总结 30、全球视野下的战略物资保障体系应由(B,C,D)组成。
A、能源生产体系 B、国外能源供应体系
C、能源战略储备体系 D、国内能源勘查开发供应体系
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一: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7月5日,云南省德宏州盈江、陇川两县普降大到暴雨,多处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截至6日15时,受灾人口达15.2万人,死亡11人,失踪34人,重伤6人,被困360人,紧急转移安臵灾民3900多人;倒塌房屋2100间,损坏近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5600公顷,绝收面积2500公顷,死亡大牲畜1000多头;交通、水利基础设施也遭到不同程度损坏,因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8亿元。请问:
1、该地区启动自然灾害救灾响应的等级应为何性质何级?
2、试用公共危机管理知识来分析此案的处理。
案例分析题二:
珠海骆某某厌世故意撞人事件。骆某某是一名个体司机,平时言语不多、性格内向、行事偏执。2008年10月22日,本无摩托车驾驶证的骆某某,驾驶其购买的假牌假证摩托车在路面行驶时,被珠海斗门交警大队依法查扣摩托车和驾驶证。骆某某请人帮忙,想拿回车和证未果,再加上无驾照一段时间内无法营运影响生计,遂向父母和妻子流露出厌世和报复社会的情绪,并给父母和妻子写下遗书,表示不想活了。11月5日14时许,犯罪嫌疑人骆某某在朋友曾某的陪同下,到斗门交警大队咨询其交通违法行为如何处罚时,民警告知他还要依法处罚款1000元,并记12分,待参加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发回驾驶证。在回家的路上,骆某某告诉曾某想驾车到白藤湖小学撞人,曾某极力劝阻。15时30分许,当曾某中途打完电话时,发现骆某某不见了,曾某立即报警。斗门公安分局接报后即派出警力带曾某到白藤湖小学处臵和指令路面警力加强巡逻警戒。16时45分许,犯罪嫌疑人骆某某驾驶蓝色东风自卸式单排座货车在城东中学北门外将两名学生撞伤,一名在学校门口维持秩序的派出所综治队员见状跳上车试图制服犯罪嫌疑人,被其驾车甩伤在地。另一名综治队员迅速用对讲机向派出所报告警情。随后货车闯入学校北门,穿过校园,一路撞倒多人,从校南门驶出。接到警情后,白蕉派出所2名值班民警,带领2名综治队员,驾驶处警汽车前往拦截,当赶至白蕉镇鸿福路龙泉花园路段时,发现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车辆迎面快速驶来,车左前方保险杠上挂有1名生死不明的男子,即用汽车堵截,并喝令货车停下。但犯罪嫌疑人臵若罔闻,继续驾车绕过快速行进。因处警汽车一时无法调头,一名民警迅速跳下车,跑步追赶犯罪嫌疑人驾驶的货车。前方是圩镇闹市,路上有很多放学学生及群众,人员密集,情况万分危急。这名民警一边快速追赶一边继续喝令犯罪嫌疑人停车,但犯罪嫌疑人根本不理睬,仍然驾车快速向群众冲去。于是民警果断朝犯罪嫌疑人连开2枪,犯罪嫌疑人中弹当场击毙,避免了更大的人员伤亡。犯罪嫌疑人骆某某的行为已造成5人死亡,死者中有4名学生和1名学生家长。19人受伤,伤者中有18名学生和1名群众。请问:
1、此案是什么性质的事件?有何启示?
2、根据公共安全管理的相关原理予以恰当处理。
案例分析题三:
自2008年3月上旬起,安徽阜阳几家医院陆续收治了以发热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为主的疾病患儿,之后多例患病儿童连续死亡……一起公共卫生事件,让谣言与恐慌,迅速通过网络与手机短信,弥漫在4月的阜阳城市上空。当地政府辟谣称:确有“几名”婴幼儿因患春季呼吸道疾病相继夭折,且这几例病例没有相互传染联系。而市民觉得政府的公告显得有点迟缓与暧昧,因为出现在医院和幼儿园门口的宣传单的内容是“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3月29日上午8时,阜阳市疾控中心接到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医生报告疑似疫情后,派员至医院探查,并采集标本。当日及次日晚间,市卫生局两次召集全市呼吸疾病和儿科专家的紧急会议,此事亦被报知阜阳市主要领导。3月31日,阜阳市卫生局向安徽省卫生厅报告可疑病情。到4月15日,当地政府首次公开病情,安徽省卫生厅向卫生部作了汇报。
卫生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于4月16日凌晨抵达阜阳指导疫情防治,4月23日,卫生部专家确诊疾病为肠道病毒EV71感染。当晚,安徽省卫生厅网站上发布消息,标题称“我省阜阳市积极防治肠道病毒感染疾病”,而当时已有600多例病例、18例死亡病例的内容被放在了第二段,这样的表态引起当地众多一直焦急等待确实消息的群众不满。直到4月25日,当地媒体首次报道确诊消息。此后,其他一些省市也发现疫情。
5月1日安徽全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级响应措施,努力把手足口病(肠道病毒EV71感染)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并成立了手足口病防治指挥部,省长王三运任指挥长,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严格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发现疫情迅速及时有效控制处理。安徽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省财政紧急拨出防治经费1000万元。安徽省卫生厅还会同财政部门向阜阳市紧急拨付150万元专项经费,阜阳市财政也划拨了1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防治工作。5月2日,阜阳市出台全市困难群体手足口病(EV71感染)患儿家庭的治疗和救助措施。为了确保此项措施落实到位,阜阳市手足口病防治工作指挥部要求各地要认真做好农村特困户和城乡低保户的核查工作,各医院严格掌握重症、危重症的标准,严禁弄虚作假,切实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关爱政策落到实处。
5月4日,安徽阜阳市手足口病防治指挥部通报,“严肃查处了一批违反防疫制度、防控不力责任人”———颍泉区邵营卫生院两名医生和一位副院长受到记大过和撤职处分,另有太和县三塔镇派到乡村的包点干部被责令写“深刻检查”。
6月2日,受手足口病疫情影响停课的安徽阜阳市幼托机构全面复课;6月10日,卫生部通报,今年5月1日至31日,我国内地共报告手足口病176321例,死亡40例,全国手足口病疫情稳中有降;6月23日,国家医疗队全部撤离阜阳,阜阳市手足口病的疫情呈逐渐下降趋势。请结合案例和自己掌握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手口足病作为一种常见并易治疗的传染病,前期为何引起阜阳民众恐慌与不满?
2、安徽及阜阳政府部门在处理这次事件中,有何可借鉴之处?
3、此次事件给我们政府管理工作有何启示?
案例分析题四:
从2007年5月29日开始,江苏无锡市大批城区居民家中的自来水水质骤然恶化,气味难闻,无法正常饮用。经无锡市有关部门查验,居民自来水污染是由于无锡市唯一的饮用水取水源——太湖,爆发了大量蓝藻。
近几年受风向、湿度、水流等影响,太湖几乎每年都会在5月底6月初爆发蓝藻,这次是历 年水污染最严重的危机。由于自来水一时间不能恢复水质,无锡市民开始抢购纯净水。5月29日晚,无锡市绝大部分超市的纯净水已经断货,导致居民生活危机。
5月29日晚,无锡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听取专家对消除蓝藻危机的建议,很快启动公共危机应对机制。有关部门加大了引长江水补充太湖水的调水力度,采取了人工增雨、对自来水强化处理等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加上连续降雨以及除臭技术的帮助,到6月3日下午,无锡市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但是,网民对水质环境的改善仍持悲观态度,受到互联网舆论影响,部分市民对政府水质达标的通报将信将疑,不敢饮用自来水。恐慌源于无知,谣言止于智者。无锡市政府通过主流网站和《无锡日报》向市民报告了“高锰酸钾前移到取水口投放,粉末活性炭则放到蓄凝池”,让大家清楚知道这种新的水处理技术完全可以解决水的臭味,必要的添加剂也不会对健康有害。新华网发表了《专家表示:无锡现有饮用水不会增加致癌风险》一文,向全国网友澄清了 此前“饮用水致癌”的谣言。6月5日,无锡市市委书记杨卫泽和市长毛小平公开饮用烧开后的自来水。
6月11日,宜兴5名官员因太湖排污监管失职被处分。同日,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在无锡召开,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污水处理厂建设,企业达标排放等关键性项目排定时间表,凡是不能按时达标的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沉痛地表示:这次太湖蓝藻,人们不仅对江苏发展模式产生了质疑,苏、锡、常全面小康的成果也被颠覆了,苏、锡、常没有一个城市算是全面小康的,现在就要开始补课,要向大自然还帐。请结合案例和自己掌握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出现饮用水危机事件后,无锡市政府在应对中有哪些可取之处?
2、民众和相关社会组织在参与应对饮用水危机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哪些作用?
3、这起事件主要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启示?
案例分析题五:
2007年6月5日,河南一位沦落“黑砖窑”后获救男孩的亲属“中原老皮”在大河网的“大河论坛”发帖,题为《罪恶的“黑人”之路!孩子被卖到山西砖窑,400位父亲泣血呼救》,7天后点击率达到31万。帖子说,河南的一些孩子在郑州火车站、汽车站等地被人贩子诱骗或强行拉上车,卖到山西的黑砖窑做苦工,山西临汾市、永济市是窑场比较集中的地方。6月7日,该贴被转载到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天涯论坛”,6天后在“天涯社区”的点击率达到58万,并有3000多篇回帖。6月7日,《山西晚报》刊发洪洞县“黑砖窑”案报道《黑砖场里,他们过着“奴隶”生活》,并配有31名奴工惨状的照片,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
从2007年6月11日起,“黑砖窑”事件成为国内各大门户网站头条新闻。《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南方周末》等传统媒体跟进报道,“黑砖窑”事件进一步在网民中形成高潮。电视台记者陪同一些河南父母前往山西“黑砖窑”,寻访和解救被强迫劳动的儿童时,未能得到当地政府尤其是警方的得力帮助。这些视频在网络上出现后,引起了网民的巨大愤怒。
网络舆论的强烈呼声,引起中央领导的关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王兆国对“黑砖窑”事件做出批示。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纪检组长张鸣起赶赴山西现场,督促查处该案件。接着,胡锦涛、温家宝、吴官正、李长春4位政治局常委对“黑砖窑”问题做出重要批示,同时成立了由全国总工会、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组成的中央联合工作组,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派出检察官前往山西调查“黑砖窑”背后的渎职犯罪。
在中央强力干预下,山西紧急部署“打击黑砖窑主、解救被拐骗农民工”的专项行动。显然,没有网络上强大的舆论压力,没有中央的高度重视,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解救这么多被拐骗农民工和未成年人。
对于“黑砖窑”事件,一些政府部门曾经避重就轻,定性为“非法用工”,似乎只是一件普通的“劳资纠纷”,这又引起网络舆论大哗,成为“黑砖窑”事件曝光以来第二个民意沸腾的高峰。9 2007年6月2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严正指出:山西“黑砖窑”不仅存在非法用工问题,而且存在黑恶势力拐骗、限制人身自由、强制劳动、雇佣童工、故意伤害甚至致人死命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会议要求“依法惩处犯罪分子,严肃查处有关工作人员的腐败和失职渎职问题”。这一中肯的判断得到全国舆论高度认同。
从2007年6月14日开始,门户网站根据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要求,正面报道党和政府解救“黑砖窑”受害者的大规模行动,在突出位臵发布新闻,反映政府解危济难、严惩黑恶势力、追究失职渎职和腐败行为的决心,增强了民众对解决问题的信心。请结合案例和自己掌握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山西“黑砖窑”事件发生并导致事态扩大的原因。
2、这起事件给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案例分析题六:
英国是疯牛病危机的发源地和重灾区,英国政府对这一危机初期管理的滞后导致了危机的蔓延扩散。从1996年开始,欧盟对英国牛肉实施出口禁令,英国政府曾一度采取不合作政策,与欧盟成员国乃至欧委会的摩擦不断,“牛肉大战”演化成为外交危机。1997年,布莱尔政府开始在疯牛病问题上与欧盟合作,并在内外压力下强化了对危机的预防、监控和处理的机制,使该危机有所缓解。但是2000年,疯牛病在德、法等欧盟国家相继爆发,导致了新一轮的疯牛病恐慌,疯牛病危机成为欧洲人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
疯牛病1986年在英国出现,1996—2002年,英国已有89人被证实死于新型克雅氏疾病。英、法、德等国民众纷纷通过示威、抗议等形式表达对政府危机管理无能的不满,隐藏已久的疯牛病危机骤然表面化,从一场农牧业领域的经济危机升级为社会、政治危机。
1996年3月27日,欧洲理事会禁止英国出口牛肉以及相关产品。除了通过出口禁令来制止疯牛病危机的蔓延以外,欧盟还采取了其他的防范措施,包括:1997年4月1日开始实施关于处理动物废料的“严格加工标准”;1998年5月1日开始对检测、控制和消除疯牛病实施“积极监督”。
2000年2月初,欧盟各国农业部长一致认为,疯牛病危机对欧盟的经济和社会压力已经达到“紧急状态”。2000年10月,法国一些超市里发现了被怀疑染有疯牛病病毒的牛肉,引起普遍恐慌。此后不久,德国、西班牙和意大利也相继发现了疯牛病病例,整个西欧陷入了一场严重的疯牛病危机。疯牛病危机使欧盟内部的贸易摩擦增加,这其中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英法牛肉大战”。尽管欧盟已经于1999年取消了英国牛肉的出口禁令,但法国政府仍拒绝解禁。2000年12月,欧盟法院曾下令法国解除这项禁令,遭到了法国政府的拒绝。英国对此强烈不满,认为法国不是在“防止疯牛病蔓延”,而是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为此,英国一些进口商对法国的水果、酒类和其他食品进行了抵制,这对两国的贸易往来产生了不利影响。随着疯牛病的进一步蔓延,类似的贸易摩擦也不断显露,已经影响欧盟内商品流通的正常运转。请结合案例和自己掌握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政府及欧盟在疯牛病危机应对中有哪些经验和教训?
2、疯牛病危机给我国今后应对此类事件提供了哪些启示?
第四篇: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
政府公共危机是指在政府管理国家事务中,突然发生的如地震、流行病、经济波动、恐怖活动等对社会公共生活与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失的事件。在危机发生越来越频繁的今天,一个国家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政府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系统的危机管理包括危机的预防与应对。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能够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一个有序、规范、条理的轨道中,保证政府在危机发生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有效调动社会资源,将危机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一、政府公共危机的预防管理
1.建立政府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危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是危机预防管理的核心部分,其职能是对各种潜在危机进行预测,为危机的处理制定有关策略和步骤,危机发生后,指挥中心立即做出反应,负责指挥危机的处理。在美国,危机管理的决策中枢由总统、副总统、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国务卿、国防部长等组成。俄罗斯的决策指挥中心由总统、国家安全秘书、紧急情况部长、内务部长、国防部长等组成。从世界范围看,总统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统为核心的机制,议会制的国家一般建立以总理为核心的机制。与国际社会相比,我国没有一个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中心,灾害发生后,一般都是临时成立工作组应付危机,这种工作组不能保证危机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缺乏对危机处理的经验教训进行有效总结、分析、保留和借鉴。在今天这样一个高危机的社会里,只有成立常设规范的危机管理中心,才能将政府的危机管理纳人到科学、规范、有序的轨道。
2.建立危机风险评估机制。危机预防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对各种潜在危机风险随时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政府可能遇到的各种危机,把握政府危机的数量、种类、性质、特点及其规律,对危机的形态进行分类,并根据危机的不同性质,对危机划分等级;其次,为每一类别或级别的危机制定具体的危机处理战略和战术,一旦发生危机,可根据危机应急机制马上进人危机处理。如美国在“9·11”事件后成立了国土安全部,该部直属总统领导,专门处理美国国内危机,将美国的安全分为5个等级,并相应做出不同的防御措施;再次,监控危机的发生,注意搜集与危机有关的各种信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判断和数据的分析,掌握危机的各种变化和最新信息,监测危机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分析危机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对危机作出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3.加强危机训练与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公众的危机意识。中国传统的历史文化养成了中国人以不变应万变的性格,向往“永世不易”的理想社会,老百姓的危机意识比较淡漠。我们虽然热切关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国际危机,但总是认为那是外国的事情。由于缺乏危机意识,当危机来临时,人们便毫无准备,手足无措,立即陷人恐慌之中,给政府处理危机带来极大困难。2003年春天“非典”事件中老百姓的恐慌、无所适从并导致社会局面的失控即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因此,在危机预防管理中政府必须做到:一是要警钟长鸣,经常进行危机训练和演习,提高公民的危机意识,树立危机观念;二是要大力普及有关危机知识,让公民掌握正确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与方法,明确个人在危机中的职责。加强危机的预防训练,整体提高国民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一旦发生危机,国民才能从容应对。
消息反而会为流言的传播创造条件,况且信息全球化使任何政府想隐瞒事实真相成为不可能。
杜绝谣言的产生、避免发生群体性的社会恐慌,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对处于萌芽状态危机事件的一种敏感性,缺乏这种敏感性就会贻误危机处理的最好时机。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我国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在短时间内爆发并在较大区域内流行,与政府有关人员的危机意识淡漠有直接关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工作人员存在着报喜不报优的心态,危机发生时常常采取低调处理和封锁消息的做法。这种做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反而会丧失平息
事态扩大的最佳时机,导致危机进一步扩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如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提一桶水来救火,这个行为就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就会冷静下来,跟着去提水救火;相反,如果有人第一个逃走,这个行为也将成为“紧急规范”,大家同样会效仿,争先恐后地逃跑。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4.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世界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危机状态下政府协调职能的发挥,例如英国为了协调各部门的紧急应变工作,政府于2001年设立非军事意外事件秘书处,秘书处的宗旨是“就预见、预防准备和解决办法提高英国应付突发挑战的能力”,在政府内外协调各部门作出综合整体反应,与各有关组织建立伙伴关系,开发和共享英国关键网络和基础设施资源,统一、合理、有效使用政府各部门资源,确保预防和控制灾难的规划和机制实施到位以及发挥效应,确保政府在处理危机期间能够继续发挥正常社会职能。美国国务院下设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集中中央到地方的救灾资源,建立了一个统合军、警、消防、医疗、民间救难组织等单位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发生重大灾情即可迅速动员一切资源,在第一时间内进行支援工作,将灾情降到最低。总之,在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
5.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也使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
理的结束。当人们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沟通工作,向国民承诺政府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虽然不可避免,但危机却是可以管理的,有效的危机预防可以减少危机的发生,积极的危机应对则可将危机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第五篇:政府危机公关管理文献综述
目录
一、前言.....................................................................................................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
(一)、国外研究状况........................................................................1
(二)、国内研究现状........................................................................2
三、相关概念界定....................................................................................2
(一)、公共危机................................................................................2
(二)、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理论........................................................3
(三)、政府危机公关........................................................................3 第一、平时政府危机管理............................................................4(1)国外平时危机管理体制................................................4(2)我国平时危机管理体制................................................4 第二、平战转换(战争动员)体制............................................4(1)国外平战转换体制..............................................................4(2)我国平战转换体制..............................................................5
(四)、与时俱进的政府危机公关....................................................5 第一、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5 第二、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不足........................5 第三、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改进........................6
五、结语.....................................................................................................6
六、参考文献.............................................................................................7
关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文献综述
一、前言
政府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它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政府的一切行为在符合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和精神下,对其规定的所有适用对象产生效力,并以国家武装力量为后盾强制执行。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从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等人祸,政府这一国家机器在运转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危机,政府能否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不仅关系到自身形象的建立,还关系到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直接决定了政府以后日常工作的开展、政策的制定、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甚至关系到国际影响力。因此政府对公共危机公关的正确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危机公关理论是政府公共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的诸多的危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引发了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因此如何应对社会和政治领域发生的危机事件成为当时政府部门和普通学者广泛关注的问题。到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更是一个突发性公共事件爆发频繁的时期,政府如何借助危机公关与公众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处理好危机成为当代整个国际社会关注的主题,也成为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界所一直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现代西方学者对危机公关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对危机传播的研究,许多西方学者将危机公关同危机传播的策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如美国学者班尼特(Bemsterin)就认为,从更专业的角度看危机公共关系可以称为危机管理或危机传播。据此提出了形象修复理论,该理论提出应该从战略高度去维护声誉或者公众形象,并给出了五种战略方法。而对危机的解决,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格鲁尼格(James.Grunig)教授认为良好的危机传播始于危机爆发之前,在决策之前与公众沟通是解决问题和危机的最有效方法。托马斯•伯克兰(Thomas Birkland)的焦点事件理论。而托马斯•伯克兰在1997年提出了另一种研究危机传播的视角,他认为那些“突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在促进公共政策讨论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他称为“焦点事件”。伯克兰相信焦点事
件在设置公众议题方面具有扮演主要角色的能力,因为媒体对焦点事件的采访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并促使政府或组织采取改善行为,最终使得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公共政策产生后继影响。
从目前情况来看,国外学者对当代西方危机公关研究由过去的主要采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发展为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传播学以及数学等多种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研究,研究的范围从原来的自然灾害领域和政治领域逐步转向社会领域。这与当前西方国家的恐怖主义活动、国内矛盾和社会矛盾正变得日渐突出密切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中,以“主题”为检索项,以“政府危机公关”为检索词,检索2003年到2009年的论文成果,与政府危机公关相关论文共有65篇。从研究方向来看,有25篇文章是从具体案例出发研究政府危机公关,如《论政府危机公关的效益——“躲猫猫”事件的媒介传播案例解析》(鲁津,《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3期),《从成都公交燃烧事件看政府的危机公关》(吴成钢,《四川党的建设》,2009年07期)。这类文章往往是就事论事,通过对具体公关事件的分析,总结相应经验教训,提出作者对政府危机公关的建议。有5篇文章是研究危机公关与政府形象塑造,如《危机事件中的政府形象和政府危机公关》(朱光喜,《公共管理学报》,2006 年 2 月),《危机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及其重塑》(朱秦,《行政论坛》,2005年1月)。12篇文章的研究方向是政府危机公关与媒体或者说是信息传播控制的关系,如《试论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大众传媒的运用》(朱红,《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7期)、《论政府危机公共关系中的信息传播沟通》(徐一林,《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3期),这些文章都旨在论证政府在危机公关中信息传播和控制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建议。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危机
危机管理专家马里尔罗森给公共危机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公共危机是一种严重威胁社会系统基本结构后基本价值规范的形势,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在雷晓康《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一书中就采用了这一观点。但是国内学者也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危机给出了定义,比如将危机界定为:“社会遭遇严重天灾、疫情,或出现大规模混乱、暴动、武装冲突、战争等,社会秩序遭受严重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安全遭受直接威胁的非正常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公共危机的所共有的特点:高度的不确定性、事件的演变迅速、强烈的危害性以及层次性。
(二)公共危机生命周期理论
只有了解到了危机的生命周期才能有效地制止危机的扩大,因此,国内外对危机的生命周期研究很多。
关于危机的生命周期理论,学者们提出了四种模型。
Fink(芬克)在《crisis management》中提出四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征兆期,有线索显示有潜在的危机可能发生;第二阶段是发作期,具有伤害性的事件发生并引发危机的过程;第三阶段是延续期,危机的影响持续,同时也是努力清楚危机的过程;第四阶段是痊愈期,有一些迹象清晰地显示出危机不再具有威胁性和破坏性,危机事件已经完全解决。
Mitroff(米特罗夫)提出的五阶段模型:第一阶段是信号侦测,识别新的危机发生的警示信号并采取预防措施;第二阶段是探测和预防,组织成员搜寻已知的危机风险因素,并尽力减少潜在损害;第三阶段是控制损害,即危机发生阶段,组织成员努力使其不影响组织正常运作的其他部分或外部环境;第四阶段是恢复阶段,尽可能快地让组织运转正常;第五阶段是学习阶段,组织成员回顾审视所采取的危机管理措施,并整理使之成为今后的运作基础。
同时我国学者薛澜,张强等也提出了一种五阶段模型:危机预警和危机管理阶段;识别阶段;隔离危机阶段;管理危机阶段;危机后处理阶段。并且提出应该根据每个阶段的不同特征采取相应的危机管理措施和策略。
John进一步简化提出了三阶段模型:危机前阶段、危机阶段、后危机阶段。这几种关于危机生命周期的不同划分,在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相对完整的危机分析框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米特罗夫的五阶段模型要比芬克的四阶段模型要多出一步反思进步的过程。但是不管是企业危机管理还是政府危机管理,我们都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危机特征,提出不同的危机处理策略。
(三)政府危机公关
政府公关政府公关(Government Public Relations,,简称GPR)指以政府为行为主体的一种传播管理,旨在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这种良好的公众关系表现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沟通、坦诚合作、和平共处。因政府的特殊存在,导致政府在进行危机公关时就有其特殊性。它所要应对的对象往往是其要服务的对象,即人民群众,它有别于企业与顾客的关系。政府的危机公关所要面对的也许是表面看起来是很小的事件,但他有可能是冰山的一角,隐藏在海面下的冰山才是事件的本质。
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一般包括平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和平战转换体制,像在李经中编著的《政府危机管理》一书中就着重讲了由战争、恐怖活动、骚乱、灾害造成的危机管理。
第一、平时政府危机管理
(1)国外平时危机管理体制
第一种是美国的联邦以及管理署模式:有一个专门的、直接隶属于总统的危机管理结构在平时的政府危机管理的各个阶段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其本身没有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处理阶段其实是组织者、协调者与指挥者。
第二种是俄罗斯的紧急情况部模式:紧急情况部又称为民防、应急和减灾部有专门的、直接隶属于总统的危机管理机构从事危机管理的综合协调及应急处理工作,该机构直接指挥一支由现役军人组成的应急救援队伍,在应急处理阶段该机构承担一切组织、指挥、抢险甚至包括新闻发布的功能。
第三种是瑞典的国防部下设民防局模式:是危机管理机构不是一个直接隶属总统的职能部门,而是设在国防部或者内政部,该机构是一个协调机构,没有应急救援队伍。
(2)我国平时危机管理体制
我国针对平时发生的恐怖骚乱灾害等危机事件,实行了分部门管理模式,即由一个临时性、非常设机构的领导,由一个或者几个具体的部门来应对一项或者几项危机事件。一般有国家安全生产检查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建设部、办公厅、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抗震办公室、地震局、交通部、水利部、民政部等等。
第二、平战转换(战争动员)体制
(1)国外平战转换体制
各国战争动员制度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如都有战争动员的领导与指挥体系、动员的计划体系、动员的法规体系等;不同的地方如各国对战争动员的等级划分是不同的。美国将战争动员划分为6个等级:选择性动员、征兆志愿预备役、总统下令征召20万精选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局部动员、全面动员、总动员。英国将战争动员划分为2个等级:局部动员和全国总动员。(2)我国平战转换体制
我国战争动员计划则分别由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下属的4个办公室提出并监督之行。包括:人民武装动员办公室、国民经济动员办公室、人民防空动员办公室、国防交通动员办公室。我国则有一到四级的备战等级划分。
(四)与时俱进的政府危机公关 第一、政府与网络媒体的互动关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政府危机管理也在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尤其是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之下,要求政府在处理公共关系时更加透明、更加有效、更加民主。施芬在《公关危机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一文中将政府与媒体的关系模式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掌控(父子关系),改革开放之前,媒体作为党的喉舌为政府“说好话”、“说大话”、“说假话”,政府完全处于主动地位。第二、摩擦碰撞(母子关系)媒体开始脱离政府的掌控,逐渐走向独立,政府与媒体有了轻微的摩擦。第三、冲突升级(夫妻关系)媒体开始引导舆论的方向,政府与媒体的地位已渐趋于平等。第四、平衡关系(协作关系)由于网络媒体的发展,媒体以及基本起的独立地位,政府很难全面的及时的掌控信息,因此在危机公关时政府必须与媒体相互达成一个妥协的平衡点,以实现共赢。
第二、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不足
自2010年随着微博的热潮,人们对政府危机公关有了更深一步的关注,民众与政府再也不是单方面的对话,而是逐渐形成了一种双向沟通体制。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危机公关中的不足就更加凸显了。杨振华在《政府在危机公关中的行为分析》中将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不足总结为一下四点:(1)政府危机公关意识薄弱。(2)政府危机公关部门职能缺失。(3)政府对信息的披露存在问题。(4)政府公关人员素质问题。
这四点结合我国当下国情和历来传统,是很容易理解的。吕晋又补充了一点是:政府缺乏应对危机的勇气。这也是有某些政府官员的政绩观、面子观所影响的。李楠则提出一条:政府公关对象的选择存在偏颇。由于政府开展公关活动所面临的对象包括社会的各个阶层、民族、党派、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就要面临不同公众采取不同的公关政策,就导致了政府在选择对象时存在偏颇。
第三、网络媒体环境下,政府危机公关的改进
根据上述政府在危机公关中的不足,杨振华也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策略:(1)树立危机公关意识
(2)成立专门的政府公关职能机构:这一点我们在上述的我国与国外平时政府危机管理体制中就可以看出,我国的危机管理机构过于散乱,没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相互之间协调困难。因此要建立专门的政府公关职能部门,以便可以迅速的、系统的就突发应急事件采取行动。
(3)积极拓宽政府内外沟通渠道,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话和新闻发布会之外,更要主动网络传媒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吕晋在《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一文中有更为全面系统的介绍。他提出:第一、完善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第二、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制度,第三、建立有效的网络危机公关处理预案,第四、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维护互联网网络秩序。(4)培养合格的政府公关人员。
(5)政府面临危机应该增强必胜的信心。
五、结语
在政治社会中,政府的每一项决策均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危机管理工作的每一个层面均与政府公共关系紧密相连,并有赖于政府公共关系。政府公共关系的沟通、协调和传播活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并促进政府管理的科学化、民主
化和信息化,为发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创造了条件,为维护和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奠定了基础,成为政治社会中有效管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六、参考文献
1、丁伟
浅谈政府公关危机管理
东方企业文化天下智慧 [J] 2011 年4月
2、李经中
政府危机管理
[M] 2003年08月
13--25
3、雷晓康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
[M] 2006 1--3
4、杨一风 危机管理在中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中的应用 [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5(3)268--271
5、薛澜,张强,钟开斌
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
[M].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 2003
6、施芬 公关危机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关系
中国集体经济 社会视野 [J]2011
7、肖鹏军 公共危机管理导论 [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8、迈克尔 里杰斯特著
危机公关
[M] 1998
9、杨振华 政府在危机公关中的行为分析
管理传承[J] 2011
10、吕晋
论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公关
改革开放 [J] 2011年11月
11、张蕾
从会理ps事件谈网络时代的政府危机公关 传媒与和谐
2011
12、李楠
转型时期我国政府公共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0期
13、朱晓宇 危机中的争睹公共关系研究 [J] 2011
14、吕瑛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公关能力体系 [J]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15、孟先琴 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地方政府公共关系 [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