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民行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杨萍)(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5 02:24: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拓展民行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杨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拓展民行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杨萍)》。

第一篇:拓展民行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杨萍)

当前拓展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

门源回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杨萍

摘要: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受理,近几年来一直处于空白,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成了制约当前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拓展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对于这一问题,不仅要理性分析主客观原因,还要考虑到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还要与我国的司法实践相结合,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相联系。关键词: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

对策思考

民事诉讼原则

据最新统计,三年来,门源县人民法院共受理行政案件4件,今年上半年法院的行政案件受理目前为零,而我院最近几年来对于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的受理一直处于空白,民事行政抗诉案件成了制约当前民行检察工作发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拓展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是民行检察工作者应尽心思考,着力应对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民事行政申诉案源减少的原因

当前,造成民事行政申诉案源匮乏,导致民行监督工作下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是多种成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来自法官和司法解释的影响:

1、法官责任心的增强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使法院的民事行政裁判质量得到大幅提高,大大减少了申诉案件。检察机关深入开展民行案件的抗诉工作,加大力度查办法官职务犯罪,对各级法院及其法官的触动很大,促使法院健全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制定 相关的案件质量改革措施,推行错案追究制度;同时,随着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法院在不断提高门槛的同时,加大了对法官队伍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的培养、培训力度,并将案件质量与绩效考核、个人职务升迁、奖金福利挂钩,这些都迫使法官为了少办、不办错案而认真钻研业务,不断地提高业务素质和办案质量。法官办案质量的提高,错案机率减小,直接导致民事行政申诉案源减少。而且,法院一旦发现有错案的苗头,能够迅速启动审判监督程序加以改正。由于法院自身纠错的快捷便利,使得老百姓更愿意向法院申请再审,不到万不得已,不再向检察院申诉,由此也使得民事行政检察案件的来源渠道愈来愈窄。

2、法院和法官的裁判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环境下,法院更加偏重调解结案,使调解结案的比例逐年攀升。据我们最新统计,2010年元至7月份门源县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211件,其中,判决结案33件,调解结案48件,撤案110件,其它20件; 判决结案率15.64%,调解结案率22.75%。三年来,门源县人民法院审理民商事案1032件、行政案4件,其中判决结案233件,调解结案383件,其它420件。今年无行政案件。调解结案增多,判决案件减少,申诉案件相应的就减少了。

3、司法解释不当限制了抗诉案件的受案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发布了多件司法解释,规定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程序的案件;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涉及婚姻关系和收养关系的案件;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案件;执行案件及诉前保全、诉讼费负担等案件,检察机关提出抗诉的,没有法律依据 不予受理。这种解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与立法精神姑且不论,在实践中却是断然取消了上述案件当事人依法向检察机关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进一步限制了检察机关民行检察工作范围,使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更为减少。

(二)民行检察工作自身存在的不足:

1、抗诉案件办理周期过长。根据法律规定,民行抗诉案件,从受理、审查、提抗,到上级院审查、抗诉,再到法院立案、再审等,程序复杂,时限较长。严格的程序有利于保证抗诉案件的质量。但一个案件要经过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最终结案,消磨了当事人申诉信心,加之,“申诉不能对抗执行”,对处于被执行对象的申诉人而言,其失望之情更甚。“迟到的公正并非真正的公正”,诉讼期限过长,成为有限的司法救济程序中的一个痼疾,影响了群众利益的维护,也对民行工作造成了消极影响。而到法院申诉或上诉,程序简,期限短,见效快,且抗诉案件最终仍由法院来裁判,所以许多当事人选择向法院申诉,不到检察机关申诉。这是造成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线索少的重要原因。

2、监督手段不足,监督效力缺乏保障。按照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设计,检察机关对民事审判行政诉讼监督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是抗诉(检察机关设计的“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对法院无制约力,法院一般并不“买账”,实践效果差),未赋予检察机关其他监督权,导致监督软弱无力。而抗诉后,法院虽然无条件进入再审,但又因审级、审限和本位主义及排斥监督心理的影响,法院迟迟不启动再审程序、再审有错不纠、再审 不改上诉改等不正常现象屡屡发生,对此,民行监督只能“望洋兴叹”,事后监督的被动和无奈显而易见。这种抗诉结果使一些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抗诉失去了信心,大大挫伤了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的积极性。

3、民行检察宣传不到位,社会公众知晓度不高。我院每年都举行2次举报宣传月活动,宣传内容却侧重于打击职务犯罪方面,对民行检察职能缺乏深入宣传;虽然也开展了一些宣传活动如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刊发案例、到有关乡镇人口集中地散发宣传材料等宣传民行工作,但社会公众,尤其是乡村农民对民行检察职能仍不十分了解,对裁判不服的,也不知道向检察机关申诉。渠道不畅,申诉案件就进不了门。

4、民行部门技术装备滞后,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民行检察工作的需要。因限于经费,较少购买业务书籍和参加业务培训,现实的办案水平与工作的实际需要不适应。另外,在配合法院案件执行当中,缺乏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设备。因此,配备办案设备,加强在实际办案当中的科技含量,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其他方面因素:

1、多样化的法律救济途径,使案源分流。依照法律规定,当事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在法院裁判后,可采取以下法律救济途径:一是在裁判生效前的法定期限内上诉;二是裁判生效后直接到法院申诉,申请再审;三是向检察机关申诉。另外,少数人放弃法律途径通过上访,寻求行政部门解决。这种选择权的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的来源。而由于立法的 不足,检察机关的民事行政审判监督缺少强制力和权威性,导致当事人不愿选择检察机关抗诉这一程序。

2、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便利了当事人再审。2008年4月1日,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开始施行。由于对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细化、再审案件的审级和审限有了新规定,申请再审的门槛降低了,法院处理申诉案件进一步规范有序,且具有不收费、风险低、与上诉和抗诉效果等同的优点,与检察机关抗诉相比更为简便,即便检察机关抗诉了也得由法院来行使裁判权,当事人自然会选择向一级法院申请再审。申诉案源特别是一审生效的申诉案件向人民法院回流的趋势成为必然,因此必然引起县级院案源的大幅下降。今年1-6月,我院多方采取措施,与律师座谈、走访县法院各基层法庭和部分乡镇司法所、向司法所寄发宣传材料等,但目前行政申诉案件仍然为零。

3、群众诉讼观念的偏差,不愿申诉。由于普法教育的缺位,宣传中存在某些偏差等原因,造成群众对法律知识和法律制度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知。现实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律师代理诉讼的案件下滑幅度较大。在与有关人员座谈中了解到,2009年1月至今,我县浩河律师事务所代理民商事案件下降90%以上,部分律师至今未办理代理诉讼案件;这反映了老百姓不愿打官司的心态依然存在。二是即使起诉了,当法院作出裁判后,群众认为有冤屈的,不是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而是到人大、政府等部门上访、告状,试图通过缠访,求得行政部门的解决,某些职能部门为避免因群众上访而使自己陷于被动,便“积极”甚至主动满足上访 者的诉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三是因宣传不到位,群众对检察机关民行监督职能不甚了解,对不服法院的民事行政裁判案件,不知道向检察机关申诉。即使检察机关发现了法院裁判的错误,由于民行工作实行的是“不告不理”的办案原则,当事人不愿费时耗力,不愿申诉的,民行干警就不能主动办案;最后勉强办了,不能抗诉或不能改判的,当事人会责怪检察机关无能力,对民行监督不信任。在对10余名当事人进行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到检察机关申诉不如找政府解决效果好、有实惠。

二、拓宽民事行政申诉案源的对策思考

解决民行监督存在的问题,有赖于立法的修改和完善,有赖于执法环境的改善和优化等。在现行司法体制和法律制度的框架下,要强化民事行政法律监督,最为迫切的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我们自身的工作。

(一)强化民行职能宣传,营造“裁判不公找检察院”的社会氛围。加强民行检察职能的宣传虽是老生常谈,但在案源匮乏的背景下仍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加大对民行检察工作的宣传力度,增进群众对民行检察工作的了解,使群众自觉把民行检察当成自己合法权益的守护神,以疏通渠道,广开案源。一是做好经常性的普及民行检察知识的宣传工作,深入企业、社区、村组,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橱窗、开展法律咨询等多种渠道,宣传介绍民行检察工作范围、受理案件类型、条件及申诉要求,让更多的公民、法人了解民行检察工作的性质、任务和工作程序,同时也了解自己在诉讼中的权利和义务,在群众中树立起正确的 诉讼观念,鼓励广大群众拿起法律武器,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做好典型案件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改判效果好的抗诉案件进行宣传,扩张民行检察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提升民行检察工作的知名度。

(二)加强与有关单位的联系,建立工作机制,构建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一是发挥好与法院协调配合机制的作用。2007年底,我院与门源县人民法院共同制定出台了《门源县人民检察院、门源县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检察与审判工作联系制度》,其中涉及到民行部门的借阅案卷、抗诉再审审级、再审检察建议范围、民事执行监督、对职务违法行为的监督调查、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等内容,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制约民行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难题。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与县法院及其有关业务庭的协调联系,沟通思想,统一认识,理顺工作关系,取得相互理解与支持,力争促使法院主动将裁判文书与检察机关进行交流,开辟抗诉案源。二是健全完善律师、法律工作者代理申诉制度。加强与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的交流与联系,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座谈会,以掌握他们所代理案件的案情与裁判结果及当事人的态度等,了解其顾问单位涉诉情况,掌握与民行检察工作有关的线索,特别是充分利用律师、法律工作者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色,发现确有错误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积极建议或协助当事人到民行部门申诉或举报,有效拓展民事行政检察案源。三是要建立内部职能部门线索移送机制,形成监督合力。按照“内部整合”的要求,加强与反贪、侦监、公诉、控申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审查控申部门的举报案件线索及反贪局、侦监等部门在办案中发现的审判人员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或者枉法裁判等违法行为的案件线索,从中发现案源。四是要建立与信访、纪委等部门的长效联系机制。充分利用县人大、县纪委、政法委、信访等部门的来信来访资源,主动搜集案源,并通过审查转办件、交办件拓展案源。

(三)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在社会公众中树立民行检察监督的威信。办理民行案件要实现数量、质量、效率、效果、规范五个并重。首先,要严格规范程序。严格执行公开审查制度、申诉风险告知制度、文书送达制度,维护各方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严格执行集体讨论制度,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和其他情况特殊的案件,由检察长或检委会决定,或在提请抗诉前请示上级院;同时要完善、健全有关办案制度,促进办案规范化,进一步加快各个环节的办案进度,以提高办案效率,缩短民行案件的审理期限,让当事人满意。其次,增强法律文书的说理性,提升抗诉实效。唯有通过公开充分说理,说服再审法院依法改判纠错,才能在根本上有助于民事抗诉取得实效。第三,根据民行检察工作发展、业务工作拓展的需要,应适当充实民行队伍,配齐配强民行部门骨干力量,并保持相对稳定和办案力量的有序衔接;要切实加大民行工作人员的学习、培训力度,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民行工作人员的素质,尤其是业务素质,要用新的执法理念强化民行工作人员思想认识,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监督能力和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民行工作的需要。

(四)切实开展法律监督调查工作,进一步增强民行监督的实效性。根据中央司法体制改革精神,紧紧围绕维护司法公正,始终把工作重心放在强化法律监督上。根据高检院《全国检察机关贯彻民事诉讼法座谈会纪要》要求,在监督范围上,不仅要盯住可以引起再审的案件,即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案件,还要善于发现裁判不公背后的职务犯罪线索以及在民事行政诉讼中严重违反法定程序、严重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积极开展对法院的民事调解、民事执行、破产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等活动的监督;在监督方式上,加强民行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书、职务犯罪侦查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和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民行法律监督整体效能。

(五)、积极、主动争取县委、政府、人大的支持,进一步改善执法环境。立法不完善,制度存在缺陷,造成民行工作遭遇许多困难和阻力。在“两高”未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坐等观望与事无补。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性争取党委、政府支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化解检法之间的“法律隔阂”,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从外部方面改善开展民行监督工作的执法环境。当前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少的原因及对策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维护,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但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开展得不很顺利,主要原因在于案源缺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摆脱困难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

一、当前民事行政申诉案件线索少的原因:

今年以来,我院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受案数和往年相比下降了将近3倍,分析后我们认为导致案源缺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抗诉案件办理周期过长,群众意见大,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

对一个符合抗诉条件的一审民事行政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先由做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检察院审查,然后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向他的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然后上级人民检察院的同级人民法院才裁定下级人民法院再审,二审案件抗诉须经一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向二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建议提请抗诉,二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再向其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由上级检察院向二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提出抗诉,然后二审法院的上级法院再裁定再审,程序颇为复杂。无可否认严格的程序有利于保证抗诉案件的质量。可是,法律仅仅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却没有关于时间的严格规定,这一级一级都需要时间,特别是由于法律没有规定各级的具体时间,再加上某些办案人员责任心不 强,导致一个一审案件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发回重审,二审案件则需要更长时间,这一年半载对于办案机关而言不觉得什么,但对于当事人而言,特别是处于被执行对象的申诉人而言,其所受的煎熬可想而知。“迟到的公正并非真正的公正”,程序的过长影响了群众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检察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再加上近年来法院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群众到法院申诉不再是难事,鉴于到法院申诉办案期限短,许多群众选择向法院申诉,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这是造成民行申诉案件线索少的重要原因。

2、法院判决质量的提高也是民行申诉案件下降的重要原因。随着民行抗诉工作的深入开展,查办法官职务犯罪力度的加大,以及法院内部错案追究制度的推行,法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逐渐增强,近年来,法院判决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裁定的满意程度逐渐提高,申诉到检察机关的案件与前几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而且所申诉的案件经审查后判决有误的少,判决既合法又合情合理的多,这也是民行申诉案件下降的重要原因。

3、检察机关内部出台的“不宜抗诉”的规定,既削减了很大一部分案源,又引起了一些群众的不满,不愿向检察机关申诉。

检察机关内部出台的“不宜抗诉”的规定,如标的小的不抗诉,涉及弱势群体的不抗诉等规定,确实起到了节约司法资源,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弱者利益的作用,但卢氏地处深山区,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大部分案件标的都不大,困难群众很多,在经济发达地区,可能让其多承担3万2万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无所谓的 事,但在卢氏山区,即使让其多承担1000元就会严重影响当事人的生活。一旦经济十分困难的群众满怀希望到检察机关申诉,判决、裁定有误却因标的小或者对方是受害方 而不抗诉,在群众中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对“不宜抗诉”的规定实行“一刀切”挫伤了部分群众申诉的积极性,许多群众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

4、有些案件在事实和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方面检、法两家认识不一,抗诉后未能满足申诉人的愿望,挫伤了部分群众向检察机关申诉的积极性。

由于法律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规定得不具体,导致检、法两家在某些案件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问题上认识不一,达不成共识,法院不采纳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维持原判,出现了“申诉时满怀希望,漫长等待后却充满了失望”的情况,尽管这些情况是少数,但使一些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抗诉失去了信心,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出台法律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监督作出具体规定,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最高人民法院尽快达成共识,尽快出台司法解释,对调卷问题、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审理程序问题,如:检察人员出席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再审法庭的标牌和座席问题,审理程序和审理范围问题、审理期限、列席审委会发言顺序等问题作出规范。

2、民行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

民行检察部门既要加大宣传力度,又要提高宣传效果,多向 群众讲解,同时要加强与律师和社会各界的联系,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将民行工作宣传出去。

3、建议对“不宜抗诉”的规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

标的大小、弱势与优势均是相对而言的,就标的大小而言,相同数额的标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状况的百姓心目中的分量是不一样的,就1000元来说,对于有钱人来说根本算不了什么,多拿一点是无所谓的事,不值得纠缠,但对于在贫困线上挣扎的老百姓来说,可能就是他们的活命钱;就弱势群体而言,也是相对的,如果处于侵权一方当事人经济条件好的话,让其多赔偿一点受害方是可以的,但如果处于侵权的一方当事人本身就比受害方还贫困,几乎处于“鸡蛋换盐”的境地,主观过错也不大,哪怕让其多赔偿受害人一丁点,就会使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办理抗诉案件时,要考虑案件当事人的实际和地区实际,对于虽然标的小,但当事人生活十分困难的案件,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坚决予以抗诉,不能把当事人拒之门外;对于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如果侵权一方当事人经济十分困难,就要从公正的角度考虑,依法予以抗诉,以维护法律的公正,以维护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4、建议在抗诉案件办理的每个环节上加快办案速度。各级检察机关要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加快办案速度,上级检察机关要对同级法院加强督促,使其尽快作出裁定,尽快将案件发回重审,防止久拖不决。争当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的排头兵

近日,山丹县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科被张掖市人民检察院评选为二零零九年度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这是张掖市检察机关近年以来在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方面树立的新典型,该科的先进事迹如下:

一、拓宽渠道找案源

检察机关从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寻找案件来源。案件线索的匮乏成了制约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不足的问题,民事行政检察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拓展案源:一是加大民事行政检察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网络等新闻媒介,深入到全县各乡(镇)和部分村社、社区进行宣传,选择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案件,以互动方式进行以案说法,与基层干部和当事人进行现场座谈交流,接受当事人申诉,使宣传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效果明显。几年中,共有30多名当事人是通过宣传活动后,知道了重新主张权利的渠道,主动来院进行申诉的;二是建立同全县律师事务所和法律服务所的长期联系制度,定期不定期地进行交流沟通。通过他们办案活动和过程,及时了解掌握申诉案件的基本情况,扩大案件线索来源;三是参加全县大信访接待工作。通过现场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在为他们提供了法律服务的同时,注意收集民事行政案件线索。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民行案件线索逐年增加,2003年至今,共受理民事行政案件80件。

二、多方协调求支持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履行的是法律监督职责,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对开展检察工作非常重要。近年来,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协调争取支持:一是协调和处理好与律师及法律工作者的关系。从2004年开始,多次深入县内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所和乡(镇)司法所,与他们主动联系,并建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联络点,聘请其负责人为联络员,制定了联络工作制度。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为人民群众进行法律咨询和代理申诉,使更多的人民群众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加深了认识和理解,有效地缓解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案源不足的问题;二是协调和处理好与当事人的关系。在办理申诉案件中,正确处理好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严格执法,文明办案,主持公道和正义。其次,要接受申诉当事人的监督。在办理案件中要端正心态,改变一贯监督别人的做法,通过落实立案、审查、结论公开的审查办案制度,不断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当事人的监督。第三,处理好与申诉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申诉案件中,申诉人与被申诉人之间存在着尖锐的利害冲突,要在分清是非曲直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尽可能地化解申诉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使案件得到圆满解决;三是协调和处理好与人民法院的关系,争取其理解和支持,要正确处理好与人民法院原审法官的关系。通过建立必要的联系与沟通制度,主动与再审法官公开联系、公开沟通、公开协商,就案件事实和证据等方面进行交流,统一认识,从而使案件得到了正确的处理。

三、敢抗会抗保公正

对受理的申诉案件,经过审查,认为人民法院的生效民事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的,不论是一审裁判还是二审裁判,还是调解书,只要是有错误之处,就必须严格审查,决不放过任何问题,从确有错误的文书中找准问题,严把案件事实和证据关。对符合条件的,坚持原则,不徇私情,坚决依法提请抗诉。做到立案有理有据,审理事实清楚,办案程序合法,抗诉准确。通过依法履行监督职责,自2003年以来,立案审查29件,向人民法院提请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案件27件,其中法院改判21件,说服当事人服判息诉49件。从而使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受到了法律保护,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和司法公正。

作者系门源回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公诉科长 原民行科干警

电话:***

第二篇:拓展民行检察业务的思考

拓展民行检察业务的思考

----刘鹏飞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民心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维护,关系到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进一步拓展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空间.摆脱困难,走出困境,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大的课题.也是每一名民行检察干警应该尽心尽力思考的问题。

一、案源缺乏的主要成因

1.抗诉案件办理周期过长.群众意见大,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对符合抗诉条件的一审民事行政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先由做出生效裁判的人民检察院审查.然后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抗诉。上级人民检察院经审查后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二审案件抗诉则须经一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向二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建议提请抗诉.二审法院的同级检察院再向其上级检察院提请抗诉.由上级检察院向二审法院的上级法院提出抗诉。不论哪一种形式,相对来说程序都较为复杂。无可否认,严格的程序有利于保证抗诉案件的质量,可是,法律仅仅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却没有关于时间的严格规定,每走一级程序都需要时间,加之办案人责任心不强,往往导致一审案件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发回重审,二审案件则需要更长时间,对于当事人而言,特别是处于被执行对象的申诉人而言,其所受的煎熬可想而知。“迟到的公正并非真正的公正”,程序的过长影响了群众利益的维护,也影响了检察机关在群众中的威信。另外,近年来法院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群众到法院申诉不再是难事,鉴于到法院申诉办案期限短.许多群众选择直接向法院申诉.不愿到检察机关申诉,造成民行申诉案件线索减少。

2.有些案件在事实和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方面检、法两家认识不一.抗诉后未能满足申诉人的愿望.挫伤了部分群众向检察机关申诉的积极性。由于法律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检察监督规定不具体.导致检、法两家在某些案件事实、证据的审查认定、法律适用问题上认识不一,法院采纳检察机关的抗诉意见少.出现了“申诉时满怀希望,漫长等待后却充满了失望”的情况,使一些群众对检察机关的民行抗诉失去了信心。

3.法院判决质量的提高也是民行申诉案件下降的重要原因。

随着民行抗诉工作的深入开展,查办法官职务犯罪力度的加大.以及法院内部错案追究制度的推行.法官的责任心和业务素质逐渐增强,法院判决质量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法院判决、裁定的满意程度逐渐提高.到检察机关申诉的民行案件呈下降趋势.而且所申诉的案件经审查后判决有误的少,也是民行申诉案件下降的重要原因。

4.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宣传不够。社会公众知晓率不高。以往法制宣传,在宣传内容上往往侧重于打击职务犯罪职能,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缺乏深入宣传.社会公众缺乏对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的了解,即使对生效裁判不服,也不知道可以向检察院申诉。

二、拓展民行检察监督渠道的措施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责任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事行政检察也将逐步提升为最主要的法律监督工作之一.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群众合法诉求的最后一条救助渠道.也是维护民事行政诉讼领域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积极做好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2.加大提抗力度.确保案件质量。民事行政抗诉案件质量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立足点、出发点.也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更是民事行政检察工作得以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在办理民事行政案件时,应尽量减少周转环节,提高诉讼效率.提升案件质量,这样人民群众也才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检察工作.检察机关也才能更有效地履行法律监督职责。

3.在抗诉案件办理的每个环节上加快办案速度。各级检察机关要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加快办案速度.上级检察机关要对同级法院加强督促,使其尽快作出裁定.尽快将案件发回重审,防止久拖不决。

4.加强协调、理顺关系,为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顺利开展酿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虽然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实现公平、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但每改判一件案件,必然会影响到审判人员的形象和威信.因此需要加强与法院的联系,沟通思想.统一认识.争取法院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操作规程,使民事行政检察工作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使民行检察工作与审判工作既互相监督又互相配合。

5.加大宣传力度.开辟案源渠道。要确保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持续健康发展,只有走多种渠道,才能解决案源数量少、质量差的问题。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推介、宣传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加大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宣传力度。增进人民群众对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了解.使人民群众自觉把民事行政检察当成自己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利用报纸、电台、网络、上街开展法律宣传及咨询服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上街道、进工厂、入社区散发宣传材料,大力宣传民行法律.让社会民众知道、了解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职责、受案范围等多种形式,做好经常性的普及民事行政检察知识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民事行政检察职能;做好典型案件的宣传工作.选择标的额大、改判效果好、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提请抗诉案件进行宣传,提高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知名度.充分体现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社会效果。组织相关科室的干警进入社区、走上街道、下到农村.向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及检民联系卡,构建检民联系热线,以案讲法;积极撰写稿件,编写民事行政案例.通过本地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围绕民行工作中集中反映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集中宣传与经常宣传相结合、法律知识宣传与成功案例宣传相结合地开展法制教育。

6.加强同党委、人大、政府等机关的信访部门联系.从信访部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民事行政检察案件来源。为及时掌握更多的案件线索,赢得办理抗诉案件的主动,加大与民行申诉反映较集中.社会热点、焦点大的社保局、国土局、城建局、安监局、公安派出所等部门的协作,建立信息联系,定期不定期了解情况,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案件。

7.加强同法律服务部门的联系,建立长效机制。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是专门为社会提供法

律服务、代理申诉的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法律素养,手中有较多的民事行政案件线索。基层院应当格外重视各个法律服务部门,分片包干,专人负责,加强交流与联系.大胆创新,延伸工作触角,尝试在法律服务部门建立长效机制。如设立民事行政检察联络员.强化律师代理申诉制度,由律师代理群众向检察院申诉,指导群众申诉,并使联络员将他们认为法院判决有误的代理案件线索提供给检察机关的民行部门.使那些不懂、不能、不愿申诉的当事人多一条了解民行检察职能的途径,将法律服务送到群众身边.提供便捷服务,使申诉人少走弯路,从而达到拓展案源之目的。

第三篇:对无罪判决案件的思考和预防对策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好体现。然而在教育整顿活动的查摆问题过程中,发现无罪案件在一些地区具高不下,导致检察机关的案件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把案件质量视为生命,视为形象,下大力量把无罪判决案件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职责,为此,笔者针对无罪判决案件的成因、检察人员执法观念和防范措施等方面作了认真思考,下面就此谈点浅见,一,无罪判决案件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根据刑诉法162条规定,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后作出无罪判决的情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法定无罪,一类是证据不足的无罪。法定无罪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不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体现在刑诉法第15条之中。证据不足被判无罪的案件,有以下几种类型:

1、案件原本证据就不充分,由于案件的发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事过境迁,证据灭失,有的证据搜集不齐,或无法搜集,造成了案件本身就带有证据不足的情况,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要求,从而给案件认定带来困难,法院有可能对案件宣告无罪。

2、被告人翻供,证人翻证导致案件认定不充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对一“的案件中。在庭审过程中,一旦翻供或翻证,否定犯罪事实或改变原来证言,使案件证据出现定与不定的”一对一“状态,如果无新证据出现法院一般要作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3、关键证据发生变化导致案件认定证据不充分。有的证据在案件中起决定作用,有它案件就可以认定,无它案件就不能认定,如鉴定结论等一但发生变化,很可能导致案件不能认定,从而出现法院判无罪的情形。

无罪判决案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1,法律、规定发生变化导致无罪判决案件的产生。1979年刑法实施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许多决定、规定和补充规定,两高对如何执行法律亦作了很多司法解释,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开始实施。为此在新旧法律衔接,接替过程中,执行法律就会出现差异,有些情况下因法律规定的变化而导致无罪判决的出现,如主体发生变化、追诉时效或犯罪数额的变化等。

2、司法各部门之间意见分歧导致无罪判决的产生。由于公、检、法三机关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责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更主要的是证据标准不同,对案件的处理会产生不同认识,由此产生无罪判决案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法律政策界线掌握上的不同产生的无罪判决案件,这类案件法院与检察院在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认识上没有分歧意见,只是对如何运用法律认识不一致,结果造成无罪案件的出现。另一种是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上的不同产生的无罪判决案件。这类情况在无罪判决案件中占绝大多数。

3、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办案制度不落实,导致无罪判决案件的产生。主要体现在办案人员办案水平不高,审查不细,把关不严或者责任心不强,在法律发生变化后仍然凭老经验办案,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严重违反操作程序办案,为此导致出现错案。

二、更新执法观念,提高证据审查意识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出台了若干法律,法规,体现出我国已经走向法制化、依法治国的轨道,特别是修订后刑法,刑诉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后,立法,执法原则有了重大修改,庭审方式亦有重大改变。为此,做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官必须更新执法观念,公正司法,依法办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各类犯罪,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由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方面转变,更新执法观念。近年来有罪推定的积习和重打击,轻保护的执法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在办案中只重视有罪证据的侦查和审查,忽视无罪证据的审查,只重视有罪证据的调取和补充,忽视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和证据间矛盾的排除,结果必然会出现案件质量不高的现象,或造成错案的发生。刑诉法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即犯罪嫌疑人未经法院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的人。明确规定了诉讼过程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要求我们政法干警在办案过程中,不论是侦查阶段还是批捕、起诉阶段,在思想上首先要体现出这种观念,切忌先入为主,其次,要在无罪推定原则指导下,注意听取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即要注意证明有罪、罪重的证据,又要注意证明无罪、罪轻的证据,以改变重打击,轻保护的旧观念,确保公正司法;再次,还要注意各种证据之间有无矛盾,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辩解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切忌主观、片面和先入为主,改变有罪推定的积习,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正确认识起诉标准,提高证据审查意识。每一个刑事案件在各个诉讼环节都有各自的证据标准,起诉环节的证据标准依据刑诉法的规定是:犯罪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情节清楚,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经过、手段、动机、目的、危害后果等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要素清楚。证据确实,是指用以证明犯罪事实的每一个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证据同要证实的犯罪事实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证据的取得和运用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证据充分,是指需要证明的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和情节,都要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依据这些证据作出的证明结论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并且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所证明的事实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证据标准法律规定的相当规范、具体,必须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允许有丝毫马虎和变通。为此,必须提高证据审查意识。既要注意审查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又要注意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使“法律证据”和原始事实相统一,达到去伪存真。

三、预防发生错案的方法和措施

刑诉法规定,无罪判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为不存在犯罪事实的无罪判决,另一种是证据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根据上述两种情况,检察机关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严把案件质量关。一是要用活用足法律,坚持起诉和不诉标准;二是进一步提高干警政治、业务素质,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迅速提高干警的执法水平,尽快把无罪案件判决率降到零。

主要措施:

(一)换位思考,全面分析使用证据。证据标准在各个诉讼环节是不一致的。立案、批捕证据标准与审查起诉证据标准的不同,检察工作人员都比较清楚,然而审查起诉证据标准与审判证据标准不同却容易被公诉人忽视。公诉人在庭审中通过举证出示证据,并经过质证或查证属实,使法律证据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被法官确认和采信,这样的证据才能做为定罪量刑的证据。为此我们在审查证据时,有必要站在法官的角度上,用法官的思维和方法换位体查思考,去分析证据,使用证据,发现疑点和缺欠,及时的在审查起诉环节采取补救措施,完善补充证据,掌握庭审主动权,以达到胜诉的目的。

(二)科学举证,掌握庭审讯问原则和技巧。出庭公诉的目的就是通过举证、质证等活动证明被告人有罪并被判以刑罚。所以,公诉人要想公诉胜利,除依法出庭公诉而外,还必须针对每一个案件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巧驾驭庭审活动。可以说,公诉人在法庭上举证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诉能否成功。目前,合议庭对案件多数不当庭宣判,有的证据也不当庭予以采信,这与公诉人举证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导致合议庭对案件证据把握不准,对案件事实了解不够有很大关系,甚至为案件判无罪埋下了伏笔。要想实现最佳举证效果,必须把握几项原则:(1)思路清晰。即按照一定顺序一定的规律逐一举证;(2)客观全面。即证据本身真实可靠,从重、从轻、减轻要说明,使用证据全面完整;(3)形成证据体系。即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对证据排列组合形成证据锁链,建立证据体系。另外,对举证技巧不能轻视,公诉人除了注重举证颠序和条理外,还应保持举证的层次性和节奏性,举证技巧合理运用。注重举证方法:一是突出举证焦点。既对控辩双方分歧的焦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举证,使辩方无言以对;二是掌握举证时机。对拒不认罪的被告人采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等方法,选准突破口,用证据展开反击,对其谎言予以揭穿和否定,打他个措手不及;三是对翻供的被告人,及时宣读以前供述,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使其无法自圆其说:四是对一些关键证据,要引而不发,留为后用,待摸准辩方火力点后再予以出击占据主动;五是举证要先易后难,使控、辩双方不处于对立情绪中,避免僵局;六是重视专业技术在庭审中的作用,对重大、疑难和及易产生问题的案件,要派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出庭,以提高公诉证据的证明力度。

(三)履行程序,发挥群体智慧。多年来检察机关在办案程序上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如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案件请示制度等。特别是实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在放权和限权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限定了某类案件要提交集体讨论或由检察长、检委会决定,巳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实践表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必须坚持。然而就某些法院判无罪案件上看,个别办案人不坚持这些制度,轻信自已的办案能力和业务水平,该汇报的不汇报,该请示的不请示,最终导致发生错案,教训是惨痛的。为此必须强调遵守各项办案制度,遇有重大复杂案件,要发挥群体智慧,征求各方面意见,变个人行为为集体行为,集思广议,避免发生无罪案件。

(四)用足手段,全面发挥检察职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若干职权,我们行使用足这些职权,无疑对保证案件质量,避免无罪案件发生具有重大作用。刑诉法第140条4款,第142条赋予检察机关不起诉的权利,我们在审查案件时对符合刑诉法第15条情形之一的,要果断的做出绝对不起诉;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即刑法第32条及刑法总则9个条款规定免除处罚情节的,要作出相对不起诉;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亦可以作出存疑不起诉,总而言之,对每一个案件要坚持起诉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管什么原因也不能降低标准盲目起诉,以此来避免无罪案件的发生。此外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发现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需要补充侦查情况后,要及时提出延期审理的意见,该补查的补查,经补查仍不符合条件的,要撤回起诉作其他处理。另外,对明显不够犯罪或经退查仍达不到起诉标准的案件,应按有关规定建议公安机关撤回起诉,作撤案处理。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庭前预测、庭前对抗模拟庭、案件换办(即承办人意见与检委会决议不一致时换人办理,防止消极诉讼)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千方百计确保案件质量,把无罪判决案件降到最低限度。

第四篇: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考与对策

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思考与对策

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2007年,凉州市接待入境游客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08.6万人次,增长14.6%。但凉州的国际旅游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凉州需要对自己的客源市场有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以正确认识自身与周边城市的竞合关系,制定正确的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战略。

一、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意义与地位

当前,凉州旅游业正处在增长期、转折期、产出期和竞争期,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高入境旅游份额,提升凉州旅游国际化水平是确保凉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对于促进凉州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提高凉州的城市品牌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是调整旅游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 相关研究表明,凉州绝大多数旅游国际化发展指标水平仍处于中初级阶段,根据短板理论,凉州必须立足资源优势,把拓展入境旅游市场作为加快凉州旅游业大发展的新的突破口来抓,大力提高入境旅游份额,以真正实现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的“两轮驱动”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和商务会展的“三位一体”,从而带动旅游消费结构、相关产业以及城市功能的全面提升,推动凉州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

(二)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是推进旅游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 中国旅游业正从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转型中迈入国际化时代,国内一大批享誉国际旅游市场的城市,日益关注入境旅游的发展,尤其关注城市旅游业如何更好更快地走向世界。积极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将更加全面地推进凉州旅游与世界市场的紧密对接,以全球眼光审视城市的各项水平,以国际惯例与标准构建城市功能环境,以强大合力全面提升目的地建设的国际化、现代化、人本化水平。

(三)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是推进城市国际化的重要抓手

城市国际化,强调的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物质、能量、信息及人员与国际上其他国家之间交流逐步增强的过程,重点在于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城市国际化有多种发展道路可以选择,旅游国际化则是凉州加快城市国际化的现实切入口和强势撬动点。旅游业是凉州最具比较优势的产业,凉州选择走国际旅游城市的道路符合本地实际,切实可行。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升凉州旅游国际化水平,能大大提升凉州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全面增强凉州在经济全球化中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凉州城市国际化进程。

二、凉州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现状与分析

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核心是增加入境旅游客流量,因为旅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信息、资金、物质和文化的载体。据此,研究入境旅游客流,分析入境旅游现状,有利于认清拓展入境旅游市场过程的软肋与不足。

(一)我国入境旅游形势

1.入境旅游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势头,带动和促进作用日渐显现。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32亿人次,增长5.5%,其中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5472万人次,增长9.6%;旅游外汇收入达419亿美元,增长23.5%。目前,中国处在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位臵。

2.发展入境旅游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机遇。一是世界旅游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0年,全球入境过夜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国际旅游总收入将达到1.55万亿美元。二是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入境旅游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我国在世界上的旅游吸引力不断增强,入境旅游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3.入境旅游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一是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客观上将使部分潜在市场发生消费转向、客源分流。二是影响入境旅游市场的不利因素增多,自然灾害、局部动荡等因素对全球旅游市场消费需求带来不利影响。三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入境旅游持续走低。

(二)凉州入境旅游现状

1.2007年入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2008年艰难增长,增幅明显回落。2007年,入境旅游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208.6万人次,增幅14.6%;旅游外汇收入首次突破10亿达11.19亿美元,增幅23.1%;外国人总数达145万人次,在全国大中城市排位居第五位。2008年,1、2月份受冰雪天气影响入境市场增幅出现回落;

3、4月份市场转好,增幅回升;进入5月,国家对入境签证的管理更为严格,凉州接待入境人数同比增幅连续四个月出现负增长。1-9月份,凉州接待入境旅游者同比增幅仍回落7.5个百分点。

2.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面临更多挑战。一是旅游项目投资受到影响。出现因银行借贷资金周转吃紧而放慢建设进度的情况,进而影响了投资和增长。二是入境旅游市场可能进入疲软期。如果美国金融危机继续恶化,韩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经济将可能遭受沉重打击,这对于一直以日韩和东南亚客源支撑入境旅游市场的凉州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三是中小旅游企业面临经营危机。据有关数据显示,从年初至今广东旅游界业绩下滑至少三成,中小旅行社倒闭十分之一,这对明年凉州中小旅游企业,特别是中小旅行社的经营敲响了警钟。

3.凉州入境旅游市场同时迎来机遇。一是国务院出台促进经济增长“十大举措”。这给凉州旅游重大项目投资建设带来新的机遇。二是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倒逼机制”,对于做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加快旅游休闲产业转型升级是一次重大机遇。三是吸引国际投资机遇。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资金倾向选择高增长发展中的国家,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凉州必将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风水宝地”。

(三)凉州入境旅游客流分析

1.与国内重要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客流分析

(1)凉州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口岸城市的空间相互关系。从总体上讲,这三大城市具有极强的口岸优势,其中京沪的口岸辐射力更为全面,而广州对港澳台市场更具口岸集聚度。从资源方面看,三市与凉州存在较强的互补性,而替代性则不明显。海外旅游者从三大口岸入境后,由于旅游资源互补性的作用,会选择凉州作为来华旅游中的一个目的地。从可达性角度分析,凉州与三大口岸之间的交通十分便利,凉州到上海坐火车也仅需一个半小时,凉州到北京、广州坐飞机仅需两小时左右,旅游地之间的空间位移不再是旅游“瓶颈”。总之,凉州与三大口岸城市的空间相互作用较强,加强与三大口岸城市联系,是争取更多海外游客的重要途径。

(2)亚洲市场是凉州最大入境客源市场,占到了将近90%,其中港澳台市场总和就高达37%。根据凉州22家国际旅行社统计数据分析,港澳台以外的亚洲市场部分所占比重最高,高达52.9%;其余依次是台湾市场占21.2%,香港市场占14.8%,美洲市场占5%,欧洲市场占3.5%,大洋洲市场占0.6%,其他市场占1.1%。按照国家和地区来看,韩国市场最大,其余依次是台湾、香港、日本、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上述数据表明,凉州旅行社涉及的入境旅游市场依然以亚洲近距离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为主。

(3)各大区域旅游市场在时间分布上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如三月是各大市场的重要转折点,香港市场出现下滑,而美洲市场出现上升状态,同时亚洲市场持续上升。这与不同文化背景游客的出游方式与出游习惯不同有关。为了平衡旅游的季节性变化,有必要加强对欧美、大洋洲等市场的营销,有重点、有计划地做好对各个目标市场的宣传促销工作。

(4)来杭游客主要入境城市是北京、上海和凉州。其中,在北京入境的游客占40.6%,在上海入境的游客占30.3%,在凉州入境的游客占23.4%。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更多城市开通香港直达航班,广州对凉州的口岸城市作用正日益降低。

(5)上海和凉州之间是最强的一股旅游客流,其次是苏州与凉州之间。入境游客主要从上海、苏州、西安、北京和黄山等城市来杭,上海占45.4%、苏州占29.5%;离开凉州去上海、苏州的游客分别占62.61%、16.17%。上海、苏州既是入境旅游客流流向凉州最多的城市,同时也是凉州旅游客流流出最密集的地区。这表明加强与长三角区域城市,特别是上海和苏州的旅游合作,对增加来杭入境游客数量有着重要作用。(6)来杭港澳台游客和亚洲游客主要从上海、苏州和黄山等凉州周边城市来杭旅游;而欧洲、美洲和大洋洲游客从西安、北京和桂林等远距离城市来杭旅游的比例较高。

2.与省内城市之间的入境旅游客流分析

统计数据显示,一方面,凉州市在招徕入境游客的同时也为省内其他城市,特别是绍兴、嘉兴和湖州三地带来了大量的游客;另一方面,由凉州流向省内其他城市的团队游客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强省内城市旅游营销合作,特别是加强湖州、嘉兴、绍兴同凉州的合作,能促进多城市旅游合作共赢。

3.凉州在国际旅游市场知名度分析

调查数据表明,游客是因为喜欢凉州而来杭旅游的比例与游客选择凉州为最主要旅游目的地的比例相当,都为30%左右,因为旅游线路中包含凉州而来杭旅游的比例约60%,这说明大部分游客来凉州旅游并未把凉州作为主要目的地,而只是旅行社的报价中包含了凉州,但游客对凉州的评价又很高,这说明游客在凉州的旅游体验满意度要高于预期,同时也说明了凉州在国际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凉州融入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被列入旅游社的报价旅游线路中,同时要进一步利用凉州在国际旅游市场上良好的口碑,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

4.凉州市区游览景点分析

与2007年《凉州入境游客抽样调查》结果相比,入境游客还是主要选择游览文化村落等成熟景点,并且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而选择游览湿地和博物馆等景点的比例仍然较低。对于这一类虽然品质较高、文化底蕴深厚但在国际旅游市场上仍未得到青睐的景点,要作为近期重点整合和推广的项目,并作为凉州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重点塑造。

5.凉州旅游信息检索方式分析

据统计,有42%的游客通过网络了解凉州,其中54%的游客通过本国网站了解凉州。这说明,与客源国的旅游网站开展合作,通过加强网络营销力度可以为凉州带来更多的入境游客。

三、凉州拓展入境旅游市场的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凉州入境旅游客流特点和入境旅游市场拓展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在海外旅游市场需求发生结构性变化、旅游市场需求更加细分化、多样化、个性化的今天,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并在科学分析旅游者心理及旅游偏好的基础上,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全面做好宣传,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产品升级、开发,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业持续发展,提升凉州旅游国际化水平。

(一)打造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产品

虽然凉州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过分依赖于xx等景点,且近年来对这些景点的产品提升不够快,导致这些景点成为相对老化的旅游产品,而且目前面向国际市场的成熟、高端的旅游产品不多,如度假类等产品相当缺乏。由于产品档次或配套水平不高等原因,县(市)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缓慢。凉州要进一步整合大众旅游产品,发展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提高节庆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同时进一步挖掘美食、茶楼、演艺、疗养、工艺美术和运动休闲等十大特色潜力行业的发展优势和国际竞争力。重点推进下湖综合保护工程,湿地二、三期项目和大运河(凉州段)二期工程,并将其打造成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旅游产品。

(二)建设方便快捷的入境旅游交通网络

可进入性是影响旅游客流发展的重要空间区位因素,可进入性强与否,直接关系到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流的规模与发展速度。位于凉州的萧山国际机场虽然是全国第八大航空港,但至今未能开通与美洲、欧洲等主要客源地的直达航班,使得这些客源地的旅游者无法直接进入凉州进行旅游活动。下一步要加快以旅游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交通布局和建设,积极开通国际航线、航班和包机业务,直接引进入境客源。发展景区景点之间以及到入境旅游市场发达城市的旅游客运专线。深入推进“交通西进”战略,完善覆盖区县(市)景区景点的公交线网和旅游专线交通网络建设。实施景区畅通工程,完善集散中心交通换乘、旅游集散枢纽建设,加快西溪旅游服务中心开发与建设。

(三)加强凉州整体形象宣传

近两年来,凉州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吸引海外旅游者来杭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入境游客在到达凉州后才知道凉州和下湖。凉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国际知名度和目的地形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广开渠道,积极宣传凉州旅游的整体形象,并在加强政府宣传促销的同时,引导和帮助旅游企业针对不同地域的境外游客的消费需求,逐步建立起有效的宣传促销机制,完善旅游促销手段。充分利用凉州国际友好城市、友好交流关系及往来城市、国际机构、民间友好组织的资源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加大城市品牌和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尤其与客源国宣传媒体合作,开辟凉州旅游宣传专栏,提高旅游宣传覆盖面。以申办和举办有国际影响力的展览和会议为提升知名度的突破口,进一步提高宣传促销的有效性。据有关部门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参观人数将达8000万人次,预计其中35%的人会流向外围城市,而且主要是流入江浙两省,凉州要高度重视并把握好这一难得契机,提高城市的国际知名度。

(四)加强与重要口岸城市和入境旅游热点城市联动

加强区域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已成为旅游界的共识。上海、北京、广州等重要口岸城市和苏州、西安等入境旅游热点城市,对凉州入境旅游拓展工作至关重要,是凉州拓展入境旅游必需的战略伙伴,要进一步与他们加强旅游合作,建立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实现旅游城市联合营销的格局,共同推出精品入境旅游线路,通过整合营销达到“资源共享、线路共推、客源互送、互惠互利”的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要巩固周边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尤其重视与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南京等15个城市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协作体,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同时充分利用有影响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制作精美的旅游宣传资料,在这些城市加强对凉州的宣传推介,特别要在国际机场、入境码头等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加大宣传力度。

(五)分类制定客源细分市场拓展策略

一是进一步提高凉州在日韩城市中的口岸城市地位。近几年来韩国和日本一直是凉州入境旅游人数排名第一、第二的客源国,已经成为日韩游客入境的重要口岸城市,凉州应当巩固口岸城市地位,发挥入境口岸前端城市的优势,提高日韩旅游市场入境比例,获取较高的入境旅游者消费支出,增加旅游收入效益。二是进一步扩大港澳台市场。港澳台一直是凉州非常重要的市场,占入境游客的37%左右。紧紧抓住近年港澳台地区与凉州在商贸等方面联系紧密的契机,针对他们旅游花费不高、停留时间较短、重游率很高的特点,积极开发相适应的旅游产品,并注重产品内容更新,增强他们对凉州的亲切感,拉近与凉州的心理距离,延长在凉州的停留时间。三是积极开拓欧美市场。欧美游客的旅游消费普遍较高,但欧美市场及其他市场仅占凉州国际游客总量的10%,这就是说,凉州应把欧美市场作为未来市场开发的重点,充分利用香港、北京、上海等欧美游客热点入境口岸资源进行宣传、推销,提高凉州对欧美游客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第五篇:加强案件防控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案件防控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江夏支行 董志伟

作为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在公众中的形象与声誉。各类案件、责任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对银行的品牌和信誉产生严重冲击,带来巨大负面影响,还将牵扯大量精力,动摇员工对发展的信心,影响正常业务经营,损失难以估量。当前,江夏支行已进入高速发展通道,越在这个时刻越要防范各类案件发生,否则,对生存发展十分不利。在此,笔者就如何做好案件防控工作谈几点肤浅看法。

一、当前风险的主要症状

(一)重业务拓展轻内控管理。表现为部分单位在处理“内部控制与业务管理、业务发展”的关系上,认识上存在着偏差,管理上不够规范。有的甚至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对立起来。在处理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过程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贪求所谓的“规模经济”,一味强调争取所谓的“生存发展空间”,致使违规经营一定程度存在。在业务经营中,存在一人多岗现象,没有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其结果是业务不按规定的要求发展,资产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质量却每况愈下,最终导致管理上的失控甚至是经营风险的累积。

(二)重员工管理轻精英层控制。在内部控制管理上,部 分单位实行“双重标准”。一般是“控下不控上”,对“一把手”的约束,主要靠他们的觉悟程度和思想道德约束,事实上不可能每一个管理者都有很高的自我约束能力。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凭借其地位,还会处于垄断信息的优势地位,使员工无法对其违规行为进行监督。这样一无自我约束二无外在控制,往往就会发生个别管理人员滥用手中权力从事违法违纪活动的情况。

(三)重贷前审查轻贷后管理。目前,部分单位对信贷的管理还处于软约束阶段。表现为仅仅满足于决策环节的“审贷分离”,而对贷款发生时以及发生以后的具体风险程度心中无数,缺乏以具体风险评估及控制为核心的信贷风险管理监控手段。贷款发放往往没有实行风险度管理,事事依赖上级行,自身不能做出正确决策和进行预警管理。

(四)重违规稽查轻责任追究。近年来,针对业务经营方面的大大小小的检查不少,也查出了不少问题。但在问题的处理追究上,往往狠不下心,下不了手。检查出的问题较多,整改到位的很少,许多违规违纪行为一犯再犯,使规章制度缺乏相应的权威。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到期贷款收回率偏低和隐性不良贷款占比过高以及其他潜在的风险到底有多大,这将成为制约我们持续健康发展的头号障碍。

(五)重柜台业务轻操作规范。目前,已建立了内控制度,但是,许多内控制度在落实和执行上是为应付检查或流于形 式。例如:岗位设臵不合理,人员分工不明确。有些单位在人员安排上未按规定合理安排,存在业务发展与人员配臵不协调,缺岗缺员;在业务操作上,相关人员短期交接手续不全,不是缺少监交人签章,就是保险柜钥匙、账簿、凭证未登记移交,存在交接不清,责任不明。

(六)重制度建设轻执行效率。部分单位对内控制度的作用和意义不是十分清楚,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根本没有用心去执行,不少员工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知之甚少。这些单位把内部控制机械地理解成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装订和汇总,认为做了建章建制方面的工作,就等于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

目前,我们经营的风险最主要来于自己内部的失控,部分单位没有很好地执行相关制度,“坚固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追根究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一是存在把分工与分责等同起来的思想偏差。一方面有少数单位对案防工作不重视,认为分了工,就分了责,自己就能减责或免责,对案防工作组织、布臵、研究不够,抓得不细,造成内部管理工作力度级级递减。另一方面部分员工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违规行为不纠正、不抵制、不报告,甚至是刻意隐瞒,结果使“违规”发展为“案件”,“小错”酿成“大祸”,既误了他人,也殃及了自己。二是始终存在出事与否是运气好坏的思想偏差。少数同志不相信天道酬勤,却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发不发案不是看管理工作做得到不到位,而是看运气好不好,点子高不高,主要靠“赌火”。

(二)重点部位和重点业务的案件防控不到位。一是基层网点管理。分部分单位对网点案防的压力传导和具体措施的落实都显不力,网点自身在业务发展的压力面前也容易放松对案件防控的要求。二是会计结算业务方面。在管理人员履职、大额支付核实、内控案防例会等制度执行上仍有缺陷。三是信贷业务方面。存在个别新放贷款未严格落实限制性条款、信贷资金支付监督不力、低风险信贷业务操作不规范、虚假抵押、未严格执行银监局“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等问题。四是安全保卫方面。在网点联动门管理、接送库、ATM机加钞、消防等制度执行上仍有漏洞。五是银企对账管理。部分单位进行银企对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不够,对账质量不高,重点账户对账率未达到100%的要求。

(三)人员行为管理不到位。一是部分单位负责人疏于对员工的管理,主管行长的能力很差,不重视、不善于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对员工思想和生活状况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不知人、不识人,自然很难做到知人善用,甚至会用错人,埋下安全隐患。二是有少数单位明知员工有经商、赌博、不正常交友、不良情绪等不良现象,却不劝告、不疏 导、不上报、不制止,听之任之,忽视和放松了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纠偏。三是对人员排查的严肃性、常规性贯彻落实不够,即便发现了问题,也碍于情面不敢大胆管理,排查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四)问题整改不到位。一是部分单位自查本身就只是满足于完成上级行要求的规定动作,没有根据自己业务发展特点和防控情况有针对性地认真开展,自查和整改都流于形式。二是有的行重自查,轻整改,对发现的隐患缺乏措施,整改时避重就轻,对历史问题不敢担责,遗留问题久拖不决。三是有的行就整改而整改,没有深究问题原因,没有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导致有的问题犯了改、改了又犯。四是整改回复质量不高,复查不认真。

三、防范及化解对策

(一)深挖思想根源。要认真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按照全员防险、全面治理的要求,先分析摸底,再科学制定检查预案;先进行本单位和部门的回顾自查,再进行重点检查。要建立检查工作责任制,发现线索要排除阻力,一查到底,确保全面排查各类风险隐患,把案防基础工作做扎实。在彻查风险隐患的基础上,还要深挖根源,肃清思想。有的行之所以违规问题屡查屡犯、“四有”问题比较突出,关键在干部,根源在思想。有的行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偏差较大,不同程度地存在重业务、轻管理,重发展、轻内控的思想,少数 干部受违规经营的毒害很深,“不违规、难发展”的思想根深蒂固,个别干部甚至违起规来理气直壮、面对处罚百般推托。防控案件首先要治理违规,而治理违规贵在通思想。否则,根源找不到、挖不尽,就难保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开展安防工作时,要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对照要求,静下心来好好清理一下自己的思想,看看纯不纯,查查正不正,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警醒、自我校正,筑牢案件防范的思想防线。

(二)全面校正行为。要集中力量,抓好重点业务、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及重点行的治理,打好攻坚战、歼灭战,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特别是对信贷、财会、票据等,用权、管人等重要岗位及其它有制衡作用岗位上的严重违规违纪操作行为等,要进行重点治理。对易发案件的重要业务环节要进行专项治理。要派出工作组,选择重点行或基础管理较差的行进行重点治理。与此同时,要从细微之处着手,着力校正全行员工的行为。对员工一般性违规问题,不能轻描淡写,更不能熟视无睹,要本着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的要求,认真纠正,全面规范员工行为。在此基础上,要继续抓好员工行为排查工作,特别是对有大额购买彩票、股票行为的员工,涉及黄、赌、毒等劣迹和经商等行为的员工,经常出入高档娱乐场所进行高档消费员工等要进行重点排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

(三)建立常态化滚动排查制度。一是明确案件排查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排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责任和任务。二是明确风险排查计划。滚动排查的时间每三个月一次,排查方式以突击检查为主。三是明确排查重点。坚持将案件多发操作领域和有不良行为人员作为案防工作的重点,将实行岗位轮换、强制休假、回避、会计委派制和与客户的对帐作为消除案件隐患的重点,将大额存款、票据业务以及防ATM机犯罪作为当前防控案件的重点。四是明确整改要求。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在迅速查处并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的同时,要注意寻找制度的缺陷、操作的漏洞,并及时弥补和整改。五是明确排查信息的报送时限、内容和路径

(四)高度关注几个突出的案件风险点。一是高度关注大额存款业务风险。坚持“三优先”原则,对大额存款变动优先检查,对存款帐户异常变动优先检查,对重点帐户存款变化优先检查。二是是高度关注集团客户贷款和单户贷款超比例风险。严格执行单一客户10%和集团客户15%的授信高限,坚决控制超比例贷款。三是严格执行对账三个“百分之百”。即对50万元以上存款账户的对账率要按月达到100%;对金额在100万元以上的支付业务的核实要达到100%;对银行承兑汇票的核实率要达到双100%。四是加强上门服务的规范。对上门收款和上门服务业务要坚持做到“四个不得办理”,即未得到批复的不得办理,未与服务单位签订协议或 协议已到期的不得办理,超过审批范围的不得办理,达不到上门服务工作要求的不得办理。

(五)构建长效机制。一是长敲思想警钟。要把防范经营风险作为全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防“风险”保安全要在全体员工中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当发现端倪时,就要及时敲警钟,使全体员工始终绷紧“风险”这根弦。二是实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和坚决有力的惩治举措,对违规行为“露头就打,伸手就捉”,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只要这样,才能起到震慑作用,扩大教育面。三是要注意边治理、边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对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在强化落实的同时不断完善;对过时的或存在明显缺陷的规章,按照程序和管理权限,该停的停、该补的补或推倒重建,抓好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的治本工程。同时,还要公开表彰一批长期依法合规经营先进单位,并给予单位领导干部精神和物质奖励,加强案防工作正面激励,努力构建案件防范工作长效机制。

下载拓展民行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杨萍)(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拓展民行案件案源的对策思考(杨萍)(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