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妥善处置公安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妥善处置公安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态势,在公安信访工作中,非正常访、越级访、进京访一直在高位运行。这种状况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笔者作为一名公安基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接触了大量信访案件,并深刻认识到,公安信访工作已经成为“三基”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信访案件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干扰和影响公安机关正常的警务工作,而且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对公安信访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并制定相应对策。
一、公安信访案件的客观分析
公安机关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上访原因千差万别,申诉和控告的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有理合法型。这类上访人的诉求属于合理诉求,采取的方式也属于正常的表达方式。有的当事人因刑事案件久侦未破或犯罪嫌疑人在逃久抓未获而常年到公安机关甚至党委政府上访,要求公安机关加大侦破和抓捕力度;有的因为公安机关办案失误导致自己蒙受某种损失等。在上访过程中,他们能以文字材料或口头表述方式向接访人员表达自己的诉求,要求公安机关予以解决。二是有理非法型。这类上访人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失望甚至抵触心理,认为公安机关没有为他们尽力办事,从而产生不满,遂采取非法过激行为。有的大闹公安机关,影响正常办公秩序;有的游说其他党政机关,施加影响;还有的上访人受“把事情弄得越大、越严重,就越能引起上级重视的错误思想支配,把自己申诉的问题随意夸大,极力渲染。我区有一位上访人因妻子被打伤致死,犯罪嫌疑人在逃,该人便多次上访,向公安机关施加压力,声言公安局一天抓不到人,妻子的尸体便一天不火化。
三是无理合法型。此类上访人多数性格比较偏执,通俗地讲就是“认死理儿”。他们上访的方式是合法的,但其诉求属不合理要求,实质是无理缠访。有的上访人,常年奔波于各个国家机关信访部门,成为所谓“职业上访人”; 有的常年坚持不断地给各级领导投递告状信件,且一信多投,其反映的问题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大多属历史遗留问题。还有的上访人形成了所谓“上访依赖症”,往往其主诉求得到解决后,不断提出新的诉求。此类上访人常年生活在上访的状态中,往往最难处理,俗称为“狡牙”。
四是无理非法型。有些上访案件,公安机关在办案中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没有任何瑕疵,但上访人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赔偿,既不到检察机关追诉,也不到法院追偿,而是一味在公安机关无理纠缠,在具体办案环节上“鸡蛋里挑骨头”,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采取激烈手段,拦截领导车辆,大闹公安机关。
二、公安信访案件的主观分析
面对群众来访和投诉,我们的公安民警能否用正确的方式处臵和对待,是决定一起信访案件走向的重要因素。处臵得当,就可能直接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初访;反之处臵不当,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直接引发越级访、非正常访。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错误做法:
一是敷衍推诿。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信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待群众初信初访不积极,不真诚,漠然处之,推来推去,相互扯皮,或矛盾上交,或皮球下踢。如果基层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给予足够重视,真诚接待,认真解决,相信绝大部分越级访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还有的同志抱着“新官不管旧事”的态度,对于以前发生的问题一概推出去,使群众求助无门。
二是厌恶反感。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上访人态度粗暴,存有偏见心理,视之为“刁民”,将其拒之门外。有的民警一见有群众来访,就产生反感心理,特别是对待上访老户,不是认真去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认为他们无理取闹,故意出难题,找麻烦。三是恐慌惧怕。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上访群众存在惧怕心理,特别是对上访老户,更是惧怕三分,总是认为多年的老问题很难解决,又怕自己说错了话被他们抓住把柄。有的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一听说上访老户来了,就全部躲出去,唱空城计,用“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消极对待上访群众。由于害怕引起群众上访和被错案追责,有个别民警不敢办案,领导不敢批卷的现象发生。实际上,有些上访案件没有得到解决,是受当时历史、技术、观念等条件的限制。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关键是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问题。但无论如何,一个人民警察惧怕和回避上访群众是毫无道理的。
三、公安信访案件的对策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公安机关肩负的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使命,使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抱定知难而上、敢于攀登的决心,将公安信访工作纳入到“三基”工程建设的大格局中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处臵公安信访案件中应注意“八宜八不宜”:
——宜诚不宜虚。作为信访干部,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上访人,深入了解他们的诉求,多进行换位思考,不能对情绪激动的上访人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对于群众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想方设法给予解决,要让他们感到“真把他们的事当回事”,用真诚拉近群众、打动群众、取信群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行为激烈的上访人,一定要用亲切话语打动他们,用真心诚意感动他们,往往一句好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局有一起进京到省的疑难案件,上访人2001年被打成重伤,眼球摘除,此案一直未破。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分局领导亲自到其家中下访,上访人父子深受感动,表示再也不会越级上访。我们并没有因上访人息诉而放松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而是积极组织力量继续追捕,终将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宜啃不宜弃。对有些长期上访的疑难案件,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敢于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研究解决办法,坚定信心,破解难题。我局有一个连续28年进京到省的信访案件。上访人的行为异常激烈,拦截过很多重要领导的车辆,被公认是一个“老大难”案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如果我们继续将这起信访案件束之高阁,放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努力,上访人势必会继续访下去,甚至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来。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我们从法律、道德、社会的角度讲解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肯定上访人诉求中的合理部分,又对其过分的补偿要求给予批评,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上访人放弃了过高的赔偿要求,偃旗息鼓,停止了28年的上访路。对于这类长期上访的案件,我们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多花些时间作准备,在法律与情理之间找准契合点,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解决方案。
——宜疏不宜堵。在工作实践中,有些上访人总是不相信基层民警,坚持要局长接待。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上访人的要求,就会使上访人对公安机关产生不信任感。失掉了群众最初的信任,也就直接失去了最佳的息诉时机。因此,我们分局规定,只要群众有请求局长接待的要求,控申部门不得无故拒绝,分局党组成员轮流接访。其实,有些信访案件即便是局长亲自接访,也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分局领导亲自接访却一定能够传达真诚的信息,从而在公安机关与上访人之间建立最初的信任关系,为进一步解决好实质性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实践表明,大多数上访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群众有求要诉、有理要讲、有冤要伸,公安机关就应该为群众开辟一个稳固、畅通的渠道。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群众随时可以通过信访向领导反映问题,不仅让信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而且也使基层民警在执法、服务过程中减少了随意性,增强了责任感。
——宜细不宜粗。做好公安信访工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信访干部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从上访人的言谈举止以及字里行间读出所蕴涵的深层次信息,从中得出初步结论。信访干部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听众,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上访人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往往比书面文字更加真实可靠。同时,耐心倾听上访人的陈述也往往是赢得对方信任的第一步。通过细致的“听”,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信访人的文化程度、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程度、有无上访经历,进而判断其所反映问题的可信程度等等。总之,我们的心越细,得到的信息就会越多,对解决问题就越有利。
——宜冷不宜热。上访人在诉说自己的遭遇或委屈时,往往处于“过热”的状态,声泪俱下,情绪失控。有的上访人来到信访接待室时,就是带着“怨气”来的,几句话不如意就对接访人员横加指责。我分局辖区内有一个上访老户,每次到分局上访时都是情绪激动,几乎所有接待她的同志都被她骂过。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其采取了“冷却”措施,在其情绪失控时进行冷处理,民警们克服埋怨情绪、厌烦情绪和对立情绪,恪守职业道德,耐心地作好工作。同时我们细致地研究了她的上访诉求,对其中的合理要求部分给予了重新处理,对不合理的诉求也给予了明确答复。我们的真诚终于使这位上访老户放弃了对公安机关的偏见,还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宜解不宜结。在接待非正常的上访人时,对其错误的上访方式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更要本着人性化的思想,对其采取过激方式的原因和动机进行深入了解,尽量化解其内心深处的“症结”,使其气顺情畅,化干戈为玉帛。我分局有一起因伤害引发的上访案件,上访人之子手腕被砍成轻伤,犯罪嫌疑人潜逃。上访人要求迅速追究犯罪嫌疑人责任。达到上访目的,该人曾爬到市局对面的楼顶上散发传单,并以跳楼相威胁。通过对其情况的了解,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上访人下岗,被害人上学,家里无力负担治伤的医疗费用。为了帮助这个贫穷的家庭尽快摆脱困境,分局组织专门警力负责追捕这起轻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经过不懈努力,民警终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为被害人带来了希望。象这样采取非正常手段进行有理上访的上访人,大都面临着一些经济上的困境,其中的一些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就本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其跳楼要挟的行为进行处罚,不仅解决不了原来的上访问题,还会结下新的上访“疙瘩”。因此,对上访人采取的过激行为,只要不是对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犯罪行为,或者恶意制造事端和影响的,通常不宜采取严厉的手段给予处罚,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与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对待。
——宜调不宜处。公安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彰显和谐理念。一些由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轻伤害等案件调解处理比之依法处罚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执法理念。我分局有这样一起上访案件,邻居赵某和陈某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撕打,赵将陈的门牙打掉两颗,经法鉴为轻伤,同时,赵某也受轻微伤。派出所按照《刑法》及《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对赵某和陈某分别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结果引发双方不满,家属分别到分局、市局和省厅上访。在这起案件中,派出所依法处理没有错误,但考虑到邻里之间矛盾引发的打架案件,社会危害性不大,虽然陈某构成了轻伤,伤情并不很严重,且双方有调解意愿。于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我们进行调解处理。经过几次协商,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不仅使两个家庭免于离散,也使邻居之间保持和睦相处。从整体效果看,这样的人性化执法比惩处一个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嫌疑人更有意义。
——宜进不宜退。如果说,对于有些有理上访群众的过激行为适当忍让是一种工作方法的话,那么,对于无理上访人的非分要求决不退让就是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尤其是作为公安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决不能对无理闹访有任何的姑息。由于受法制观念、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有些上访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叫唤孩子有奶吃”的错误观念,认为闹得动静越大,得到补偿越多。对此,作为公安信访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有的时候,上访人的诉求中,有合理的和无理的成分相互搀杂,主要领导接待时,强调有理因素,争得有利于己的承诺,其他信访干部具体办理时,又加入无理内容。因此,作为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在接访前要对案件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对上访人诉求中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条块区分开来,在不合理的方面要坚守原则,决不退让,不能让其无理的要求得逞。
第二篇:浅谈执行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执行信访案件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普法宣传的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纠纷,很多通过诉讼程序进行解决,其中一些案件的当事人由于不同的原因走上了信访的道路,这使得执行信访数量居高不下,而且有增多趋势。重复访、群访现象日益增多,上访老户问题难以解决,这不仅给法院的审判和执行工作带来极大压力,占用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给社会的正常管理带来不安定因素。
所谓执行信访,是指执行案件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就案件执行提出异议并希望得到解决而向相关部门采取书面或口头形式反映相关问题的一种形式。执行信访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着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政策原因、当事人自身原因及法官原因,法院工作存在的瑕疵、当事人认识存在错误等。
一、执行信访案件形成的原因
(一)案件“执行难”成为执行信访发生的主要原因
全国法院系统普遍存在着“执行难”,“执行难”这一难题是引发执行信访案件的主因。
一般来说,信访所反映的主要是未执结到位的案件,这些案件涉及深层次疑难、棘手案件,解决难度大,紧迫性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无可供法院执行财产,并且申请人执行人并不积极的提供相关线索,致使案件长期无法执行。申请人把责任归于法院,把执行不能的风险转嫁给执行法官。
2、被执行人有能力偿还,但通过各种手段隐匿、转移财产,执行人员通过各种方式仍无法获取执行线索,使得执行期限过长。而且有些执行标的较大的案件,被执行人宁愿被拘留也不履行义务。
3、被执行人无执行能力,无可供执行财产,法院即使采取了各种执行措施,申请执行人人的权利仍然得不到实现。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交通肇事、意外事故等案件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上,由于这类案件赔偿数额较大,被执行人即使倾家荡产也难以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遇到这种情形,法院一般采取执行终结措施,一些申请执行人人不理解,遂开始逐级上访。
4、案件执行不到位,申请执行人的请求没有全部实现,只实现一部分;或同一案件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申请执行人,只有部分人的权益得到实现,这也造成申请人上访。
(二)信访人错误的心态是导致执行信访增加的一个原因
有些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信访”不“信法”,他们错误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信访的目的是为了给法院施加压力,让上级领导和法院重视过问,以便求得问题解决。有的上访者反映了真实的情况,通过信访促使案件能够加速执行。而有的被执行人在一、二审败诉后,明知自己诉讼无理无据,但为了影响法院执行、规避履行义务,往往通过信访的手段,通过各级领导签字批条,引起法院多次审查,以此拖延强制履行期限或借机转移财产,使生效的裁判不能得到执行。
(三)部分执行人员的政治素质以及业务素质欠缺
有些执行人员不讲究执行工作的方式方法,在采取执行措施前没做好法律解释工作,人为的造成了执行中的矛盾,形成信访问题。个别执行人员凭“经验”办案,在执行工作中不注意及时补充自己的业务知识,执行过程中有违反法律规定之处。有些执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工作方法简单,责任心不强,不当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引导起各方当事人的不满,有的干警甚至与当事人发生口角。因此引起当事人的上访。
(四)信访工作原则、制度上面缺乏规定
一般说来,相当一部分的上访者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道理,之所以上访不断,大多是因为法律意识薄弱,如有的不懂办案程序而上访,有的不懂案件主管范围而上访,有的由于接访人员敷衍塞责、审查不细,使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有的接待人员在初访接待时未能认真审阅申诉材料和听取申诉人的陈述,对其申诉简单答复或驳回,不能令申诉人信服,有的甚至态度粗暴,造成申诉人与法院产生对立情绪。另一方面责任制度不落实。党、政府与法院之间和上下级法院之间,都有明确的职责,在办理涉诉信访案件方面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但在工作中没有落实到位,致使信访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局面。面对大量的信访任务,上级法院只能充当“中转站”的角色,将信访案件层层批转基层法院,形成了当事人满腔希望去上访,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怪圈”这让他们感到告状无门、无处申冤。遇到重信重访的案件,尤其是遇到经过一、二审、再审和复查过的案件,当事人仍不息诉罢访,法院基本上是毫无办法。地方党委、政府仍将此类案件交由法院办理。
(五)宣传的力度不够
在当前全社会法律意识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仍有很大一部分当事人对有关法律法规不熟悉不理解,特别是有些申请执行人把生效法律文书得不到执行的原因全部归咎于法院和执行人员。这需要人民法院加大执行宣传力度,争取申请人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二、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对策
为解决信访突出的问题,以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源头治理,切实提高办案质量
1、提高办案环节的办案质量
提高办案环节的办案质量,是解决执行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公、检、法、司在办理案件时,应当严格依法办案,要切实建立起案件质量考评体系、责任倒查和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和提高办案质量,从源头上减少涉法涉诉信访的发生。
对于被执行人下落不明,且无财产可供执行,不能草率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这样容易造成申请执行人的上访。要因人、因案而异,对当事人不稳定因素定期开展排查,并邀请申请执行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全程参与,阳光执行,以争取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应强化执行措施,全力化解涉执信访案。责任落实到每个人,逐步扭转疲于应付的信访工作局面。同时,应硬起手腕依法惩处极少数无理缠访的闹访人。
2、加强基层司法机关的基础工作
群众信访反映的问题多发生在基层,基层是源头,也是处理信访问题的前沿和第一道关口,解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主要靠基层。因此,要切实落实处理信访问题首办责任制度,严把初次信访关,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初信、初访阶段。这点应作为下步处理涉法涉诉信访工作的重点环节,下大力去抓好。事实表明,只要思想重视、工作扎实、处理得当,大部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是可以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和妥善处理的。
(二)妥善的接待和处理群众来访
1、做好对信访人的案情反馈和法律解释工作
信访人对于事实和法律的误解,是引起信访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司法机关应当做好对信访人的案情反馈和法律解释工作,加强法制宣传。加强与信访人的沟通,及时向信访人反馈案件的处理情况,注意听取其的意见,并耐心做好对信访人就案件处理部分异议的解释工作。要利用各种机会对涉案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耐心地解释作出处理结论的法律依据和理由,使当事人从具体的个案中理解法律规定。
2、要坚持依法律、按程序处理信访案件
对于信访案件,特别是信访人另有所图的案件,一定要严格依法律、按程序处理。不能屈于群众信访的压力,或者上级领导的指示,而违背事实和法律,纠正本来正确的案件;既不能有错不改,有错不纠,又不能违背事实和法律,乱开口子。应该严格依照事实和法律处理信访案件,该纠正的予以纠正,该维持的予以维持;该赔偿的予以赔偿的,不该赔偿或补偿的不能花钱买平安。
(三)提升执行人员素质,改进工作作风
执行工作是人民法院司法活动中的最后一个重要活动,真正的“案结事了”大部分靠执行环节来实现,因此,执行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很重要。不可否认,当前我们的执行队伍整体素质不是很高,有时在执行过程中有的对当事人意见、要求重视不够,往往容易使当事人怀疑其执行的公正性,激发当事人走信访的念头。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在充分重视规范执行、依法执行的同时,也要全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综合素养。特别是遇到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或棘手问题时,执行人员要努力保持冷静和克制,注意分寸,妥善处理,减少对立面,好使当事人正确对待和理解法院的执行工作,打消其上访念头。
法院内部要适时集中开展业务培训,激励执行人员争先创优,鼓励和支持执行人员参加续职培训,学历教育,提高理论素养及处理疑难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要就案办案,机械执法,要把案件办到法律效果。
(四)加大对无理访的处理,建立有效的处理机制
无理信访、缠访、闹访的人数虽少,但是影响恶劣。因此,必须加大对无理访、缠访、闹访的处理,解决对无理访的处理手软和缺乏措施的问题。一方面,应该建立和推广公开听证、公开答询、案件终结制等制度,对重大案件,特别是来访人无理取闹、缠访的案件,通过公开听证、公开答询的办法,达到息诉罢访的目的。另一方面,对在信访过程中冲击国家机关,影响国家机关正常秩序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相关法律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对构成犯罪的无理访、缠访、闹访,依法给予必要的刑事制裁。
三、小结
解决执行信访问题绝非易事,这是一项庞大而又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法院角度说,要减少和控制执行信访案件,应首先加强自身建设,从源头上找原因、出对策,努力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认真办理当事人的信访事项,将执行信访案件降到最低限度。同时,尽量避免信访工作短期应急心态,不论重点时期之内或者之外,都应本着依法疏导的态度,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群众满意,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
第三篇:信访案件
情到深处冰自融
——一起典型信访案件解决的样本意义
背部佝偻、头发稀少、面容憔悴,这个实际年龄仅43岁的大男人看上去仿佛有五六十岁。
这个人就是出了名的上访户王新标。
突如其来的车祸、难以言表的伤痛、长期上访的折磨,无情吞噬着王新标的青壮岁月。自断手指、咬伤工作人员、屡次进京上访。从2009年至2011年,他多次采用极端恶性行为上访。
就是这样的一个极端上访户,九江市信访工作人员用真心解决他的实际困难,用真诚叩开他冰冷的心扉。
今年6月18日,王新标携家人扛着两面锦旗送至市信访局。上面写着“铁肩担道为民做主、胸有百姓真心为民”、“真诚为党实事为民、党恩如山政情似海”。很难想象,仅有小学文化的王新标,在家里苦思冥想了5天,终于想出两幅锦旗上的对联。他说,唯有这样才能表达对九江信访部门的感激之情。
短短两年,案卷厚达半尺高。王新标身上的故事太曲折,太繁杂。九江市信访工作人员对记者戏谑道,简直如同一本厚重的小说,沉重而心酸。在此之前,他们从未碰到过如此极端的上访户。
王新标的故事还得从2009年开始说起。1969年10月出生的王新标,是湖北省黄梅县人,却常住九江市浔阳区白水湖街道。2009年10月21日,王新标乘坐陈卫斌驾驶的货车在广东省梅州市境内发生翻车事故,其造成Ⅷ级伤残。车祸发生后,2010年7月16日、2010年11月12日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法院、广东省梅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对王新标交通事故赔偿诉求作出一审、二审判决,由陈卫斌赔付王新标人民币90892.17元、精神损害抚慰金3000元。然而陈卫斌逃匿,未履行赔偿义务。期间,王新标屡次申请要求强制执行赔偿到位。2011年3月,广东梅州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湖北黄梅县法院异地执行。至2011年5月底,湖北省黄梅县法院才把90892.17元赔偿款执行到位。然而,王新标认为,法院判决赔付款不足以补偿车祸对其所造成的损失,要求赔偿交通事故后续治疗费用、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等费用共计50余万元。由于此案地跨广东、湖北、江西三省,涉及面非常广,他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时解决。
一场车祸彻底改变了王新标的人生轨迹。车祸发生后,王新标身体受损、赔付不到位、医疗康复无法保障、生活困顿,从此他变得异常偏执。从2011年开始,他采取极端恶劣的行为进京上访,他的极端上访行为甚至惊动了国家信访局。
两年来,王新标的极端上访行为不断困扰着九江的信访部门。
“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人事分离(人与事分属两地)、人户分离(常住地和户口登记地不一致)、人事户分离(案件发生地,户口所在地,居住地均不在一起)。这是一起典型的‘三跨三分离’信访案件。”九江市信访局副局长吴周全对记者介绍说。
都说信访工作难于上青天,而这种“三跨三分离”的信访案件更是难上加难。首先,协调难,发生事件地跨广东、湖北、江西三省。其次,执行难。多个地市,多个部门,办案主体难以划分,赔付款难以执行到位。
无论多么艰难,也要帮助王新标解决实际生活困难!这是九江信访工作人员的一致认识。2011年6月,针对王新标的实际生活困难,浔阳区公安分局曾发动民警捐款、筹集资金3.5万元用于治病,并按政策帮助其妻子申请低保和廉租房。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所提出的50万元赔偿问题难以协调解决,王新标采取极端方式进京上访。2011年10月21日,王新标进京上访并采取了极端行为,被公安干警及时制止。
面对王新标的特殊案例,九江信访工作人员陷入了深思。王新标多次采取极端行为上访,并未给其本人及家庭经济生活带来转变,相反其处境仍然非常艰难,其病情也未得到好转,以致没有勇气和信心面对未来的生活。
“我们必须换位思考,站在王新标的立场理解其处境和难处,方能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九江市委副秘书长、信访局局长宋细妹认为必须争取多方支持,化解矛盾,落实措施才是解决这起典型案例的关键。
2012年1月4日,九江市信访局成立专门工作小组,约谈王新标及其家属,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和生活救助,与他们面对面接谈、心与心交流,做好思想转化和情绪稳定工作。与此同时,九江市信访局就王新标信访事项专程到国家信访局进行汇报,请求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支持,协调广东、湖北、江西三省共同处理。1月12日,中央联席会议办公室督查组致函江西、湖北两省联席会议办公室,要求及时对接、认真做好王新标“三跨三分离”信访事项后续工作。2月17日,九江市信访局约请江西省信访局孙解生副局长和湖北省信访局盖卫星副局长等在九江宾馆共同召开王新标“三跨三分离”信访事项协调会;3月8日,江西、湖北两省就解决王新标信访事项形成了共识和初步处理意见。两省共同精心研究一揽子化解方案,确保一次处理到位、不留后患。两省商定,筹集35万资金用于王新标身体救治和康复。期间,九江市信访局考虑到王新标家的实际困难,还从局办公经费中暂借支1.5万元给王新标,暂渡难关,同时不断引导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合理诉求,为他聘请了法律援助律师。
经费落实到位,王新标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这一起“三跨三分离”的典型信访案件得到妥善的解决。
如果说一场车祸扭曲了王新标的人生之路,那么,是温情、细致、缜密的九江信访工作让他重回正常生活轨道。
反观这一起典型信访案例,宋细妹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必须学会换位思考,从感情上靠近并理解信访人是做好信访工作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从而相信政府、依靠政府去解决他的诉求,重拾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春风化雨润心田,情到深处冰自融。九江市信访部门本着“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宗旨,在诚心相待中掌握当事人心态、在全面分析中制定化解措施、在耐心相劝下疏通当事人情绪、在真心相助中重拾当事人的信心。做党委政府的忠诚卫士、当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这就是这起典型信访案例的样本意义所在。
第四篇: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建议建立联动机制 部门协调配合 实施动态监控 实现预警、预报
----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今年以来,我街道先后发生了多起企业老板欠薪逃匿,工人讨薪引发的信访案件。工人向业主索要工资未果后,集体到街道办上访,用跳楼、堵路等各种极端方式,给政府施压要求予以解决。
今年,我街道劳动争议信访投诉案件共受理2582宗,比去年同期增加334宗;仲裁案件共受理1357宗,比去年同期增加1118宗;监察受理群体性劳资纠纷共83宗,比去年同期增加80宗,其中因企业搬迁、倒闭、欠薪及老板逃匿而引发的劳资纠纷共41宗,占群体性劳资纠纷49.4%,涉及劳务工共862人,涉及金额约273万元。
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近期频繁发生,与当前经济形势严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物价上涨,许多以美元、港币结算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大减低,甚至亏本。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企业将经营的风险成本转嫁到工人身上,通过降低、克扣工资获取利润。另外,由于深圳厂房租价上涨、员工最低工资标准上涨,许多产业利润不高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先后搬迁或倒闭,甚至有企业老板以逃匿来逃避责任。许多逃匿的企业多数都是无证照经营企业,该类企业游离在监管外,难以掌握其用工信息,容易引发劳纠矛 盾,而且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直接界定恶意欠薪应追究相应刑事责任,致使无良老板敢于铤而走险。
一、欠薪逃匿案的原因
1.经营不善。经营不善导致无力清偿员工工资及债务是不少欠薪逃匿案的直接原因。
2.诚信问题。个别老板缺乏诚信,不惜侵害劳动者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是欠薪逃匿案的重要原因。
3.违法成本低,收益高。我国目前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直接界定恶意欠薪应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因此欠薪逃匿的违法收益明显高于成本,致使无良老板敢于铤而走险,有上升趋势。
4.其它原因。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欠款监督不力、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等其它原因也让欠薪逃匿者钻了空子。
二、政府垫付欠薪乃是亡羊补牢无奈之举非长久之计 无良企业欠薪是一个社会问题,清欠风暴年年掀起,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在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严峻的出口受阻形势加之巨大的成本压力,企业的资金链更容易断裂,影响范围更加大、更有广泛性,因此解决“欠薪”问题迫在眉睫。
政府垫付欠薪是对工人的人道主义救援,本意是政府先向工人垫付部分欠薪,再向欠薪者追讨,但是垫付款项往往很难全额收回。因为这些倒闭的外向型企业,几乎都是租用的厂房,没有产权,如果破产,依据《破产法》只能拍卖设备, 甚至一些企业的设备也是租来的,根本支付不了工人工资,不仅劳动者权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反而还有可能让无良企业看到某种非常可怕的“示范效应”——可能会有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效仿而行,先是尽最大可能欠薪,然后在欠薪远超厂房设备价值时开溜走人。
如果政府只是一味地在事后垫付欠薪,而无法做出更多事前的有效预防和强力监管,结果无异于纳税人总是在替无良老板支付欠薪。政府垫付欠薪可以说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无奈之举,牺牲的是纳税人的利益,而无良老板特别是那些外资老板往往还能倒赚一笔。
据了解,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上,我省从1997年就开始探索,我市在2000年出台了《深圳欠薪保障条例》,规定企业在注册登记时就要交纳一定欠薪保障金,加上各级财政出资建立欠薪保障基金,近年来,这笔保障金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上起到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效果。
三、建议建立三大协调联动机制
(一)解决欠薪问题,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维权联动机制”、“工资保证金机制”、“企业欠薪预警机制”等三大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欠薪行为。一是通过建立多方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同法院、工商、公安、妇联、工会、建设、劳动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二是通过建立企业欠薪预警机制,对重点企业工资支付实施动态监控,实现预警、预报。三是通过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促使企业按时足额支 付工资,使欠薪问题得到解决。
(二)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三项措施”:一是建立“群众投诉网络通道和快速反应措施”,建立劳动、建设、新闻、“110”、互联网联动投诉平台,做到举报渠道畅通、案件受理及时便民。二是对欠薪的企业由劳动部门实时监控,及时监督,严格依法处理。对于恶意欠薪逃匿的,公安部门及时介入,予以刑事立案,迅速组织对逃匿人员的抓捕行动。三是对特殊经营时期的企业,如破产、出兑、法人代表逃跑的企业应及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实施“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将扣押、拍卖的财产优先用于清偿工人工资。
(三)大力开展“两个规范”:一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对非法用工主体和非法用工行为要依法查处,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二是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依法严格推行工资月支付制度,禁止拖欠工资、禁止克扣工资、禁止代领代发工资,工资发放表要存档两年备查等。
通过完善以上工作机制和长效措施,在早发现、早预防上下功夫,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XX街道维护稳定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2011年10月21日
第五篇:涉法信访案件问题探讨思考
信访问题,特别是涉法信访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破解涉法信访这一难题,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是当前我们政法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涉法信访问题,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司法严肃公正、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涉法信访案件的界定
根据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信访条
例》规定,信访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涉法涉诉信访是当事人寻求国家救助的一条渠道。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针对执法活动的信访行为,包括针对国家行政机关行政执法行为的行政信访和针对公、检、法、司机关的司法信访。就司法行政部门而言,涉法信访案件是指对已经或应当由政法部门受理,或者已经办结的案件,当事人对政法部门或政法干警的作为与不作为提出申诉、控告和要求,依法规、依职权、按政策应当给予受理查处的案件。
从我局以往接待的信访案件来看,信访问题主要集中在人事关系、劳资纠纷、补贴待遇等方面。真正涉法、涉诉的信访问题并不很多,而这部分信访案件又多集中在对律师、公证行业执业行为和监狱干警违法执法环节方面。这些涉法信访案件本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涉法信访人只要依照宪法和民法、刑法、行政法和相关的诉讼法等法律手段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但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是信访部门依然接待了大量的涉法信访案件,信访人频频上访,甚至组织集体访、越级访,而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许多涉法涉诉新方当事人,由于经济条件、思想观念等原因,放弃了法律解决途径,造成涉法信访案件与日俱增,增加了信访部门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二、涉法信访问题的成因
涉法信访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多,这其实是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各样新问题的产生,新的社会矛盾也不断出现。而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使法的作用和地位逐渐被突显出来。随着人们的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当出现他们认为法律程序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寻求法律以外的其他救助方式,信访就是其中之一。涉法信访问题的产生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即信访人的原因和执法体系的问题。
(一)涉法信访人的原因
一是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一些偏远、贫困农村和山区经济仍然不发达。这些地区的人们和城市里的弱势群体收入很低,保证温饱已经不易,因此面对高昂的诉讼费用和聘请律师费用,信访人只能望法却步,采取信访途径来解决。不是不想打官司,而是没钱打官司,这也是众多信访人的无奈之举。此外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人治”观念在一些人的心中已是根深蒂固。因此要想在这些人心中树立“法治”观念仍需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
二是将信访看作解决问题的最有效途径。出现了问题,都希望用最短的时间得到解决。然而复杂繁琐的法律程序,却让信访人心生怯意。当信访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找政府、找领导,要想解决问题就要向上面“告状”,闹得越大,上级机关督办力度越大,问题就解决的越快。而现实中确实存在采用信访方式解决问题的时间比正常走法律程序要快很多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上访者的气焰,导致涉法信访案件不断增多。
三是信访人对“申诉权”概念认识有偏差。我国《宪法》中规定,公民有提出建议和申诉的权利。新的《信访条例》也规定了要依法保护公民的申诉权。畅通信访渠道是保障公民的建议权和申诉权,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并迅速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措施。但是这种权利的赋予不是无条件的,是要以遵守宪法和法律为前提的。一些信访人对“申诉权”的概念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认为既然《宪法》规定了“申诉权”,那么信访就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力。如果要求不能得到满足,就是侵害了他们的“申诉权”,就是违法的。一些信访人甚至打着维护“申诉权”的旗号提出无理要求,为的就是多得些物质赔偿或补偿。还有一些人是盲目听从了个别人的煽动,被动参与群体上访甚至是闹访。这些人一旦对信访的处理结果不满意,就会采取重复访、越级访的方式继续上访。不管是群体性闹访、无理访还是重复访,都给维护社会稳定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因此对于信访人而言,只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法行使申诉权、控告权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光靠一味的采取闹访、缠访、重复访的方式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
(二)执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