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无罪判决案件的思考和预防对策
案件质量是检察工作的生命线,是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好体现。然而在教育整顿活动的查摆问题过程中,发现无罪案件在一些地区具高不下,导致检察机关的案件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检察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笔者认为,把案件质量视为生命,视为形象,下大力量把无罪判决案件降低到最低程度是我们的共同目标和职责,为此,笔者针对无罪判决案件的成因、检察人员执法观念和防范措施等方面作了认真思考,下面就此谈点浅见,一,无罪判决案件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
根据刑诉法162条规定,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对案件审理后作出无罪判决的情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法定无罪,一类是证据不足的无罪。法定无罪是指依照法律规定,不应当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体现在刑诉法第15条之中。证据不足被判无罪的案件,有以下几种类型:
1、案件原本证据就不充分,由于案件的发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事过境迁,证据灭失,有的证据搜集不齐,或无法搜集,造成了案件本身就带有证据不足的情况,证据达不到确实充分的要求,从而给案件认定带来困难,法院有可能对案件宣告无罪。
2、被告人翻供,证人翻证导致案件认定不充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对一“的案件中。在庭审过程中,一旦翻供或翻证,否定犯罪事实或改变原来证言,使案件证据出现定与不定的”一对一“状态,如果无新证据出现法院一般要作证据不足的无罪判决。
3、关键证据发生变化导致案件认定证据不充分。有的证据在案件中起决定作用,有它案件就可以认定,无它案件就不能认定,如鉴定结论等一但发生变化,很可能导致案件不能认定,从而出现法院判无罪的情形。
无罪判决案件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大致有以下几类:
1,法律、规定发生变化导致无罪判决案件的产生。1979年刑法实施以后,我国政治经济形式发生很大变化,人大常委会颁布了许多决定、规定和补充规定,两高对如何执行法律亦作了很多司法解释,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开始实施。为此在新旧法律衔接,接替过程中,执行法律就会出现差异,有些情况下因法律规定的变化而导致无罪判决的出现,如主体发生变化、追诉时效或犯罪数额的变化等。
2、司法各部门之间意见分歧导致无罪判决的产生。由于公、检、法三机关所处位置不同,作用不同,责任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更主要的是证据标准不同,对案件的处理会产生不同认识,由此产生无罪判决案件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法律政策界线掌握上的不同产生的无罪判决案件,这类案件法院与检察院在案件事实和证据的认识上没有分歧意见,只是对如何运用法律认识不一致,结果造成无罪案件的出现。另一种是对案件事实和证据认识上的不同产生的无罪判决案件。这类情况在无罪判决案件中占绝大多数。
3、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办案制度不落实,导致无罪判决案件的产生。主要体现在办案人员办案水平不高,审查不细,把关不严或者责任心不强,在法律发生变化后仍然凭老经验办案,该请示的不请示,该汇报的不汇报,严重违反操作程序办案,为此导致出现错案。
二、更新执法观念,提高证据审查意识
目前,我国法制建设日趋完善,近年来出台了若干法律,法规,体现出我国已经走向法制化、依法治国的轨道,特别是修订后刑法,刑诉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后,立法,执法原则有了重大修改,庭审方式亦有重大改变。为此,做为法律监督机关的检察官必须更新执法观念,公正司法,依法办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打击各类犯罪,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1、由有罪推定向无罪推定方面转变,更新执法观念。近年来有罪推定的积习和重打击,轻保护的执法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导致在办案中只重视有罪证据的侦查和审查,忽视无罪证据的审查,只重视有罪证据的调取和补充,忽视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和证据间矛盾的排除,结果必然会出现案件质量不高的现象,或造成错案的发生。刑诉法十二条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即犯罪嫌疑人未经法院依法确定有罪以前,应推定为无罪的人。明确规定了诉讼过程中的无罪推定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要求我们政法干警在办案过程中,不论是侦查阶段还是批捕、起诉阶段,在思想上首先要体现出这种观念,切忌先入为主,其次,要在无罪推定原则指导下,注意听取犯罪嫌疑人的辩解,即要注意证明有罪、罪重的证据,又要注意证明无罪、罪轻的证据,以改变重打击,轻保护的旧观念,确保公正司法;再次,还要注意各种证据之间有无矛盾,特别是犯罪嫌疑人的辩解与其他证据有无矛盾,切忌主观、片面和先入为主,改变有罪推定的积习,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正确认识起诉标准,提高证据审查意识。每一个刑事案件在各个诉讼环节都有各自的证据标准,起诉环节的证据标准依据刑诉法的规定是:犯罪事实、情节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事实,情节清楚,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经过、手段、动机、目的、危害后果等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要素清楚。证据确实,是指用以证明犯罪事实的每一个证据必须是客观真实的,证据同要证实的犯罪事实之间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证据的取得和运用必须符合法定程序。证据充分,是指需要证明的与定罪量刑有关的事实和情节,都要有相应的证据证明,依据这些证据作出的证明结论足以排除其他可能性,并且证据与证据之间,证据与所证明的事实之间不存在任何矛盾,证据标准法律规定的相当规范、具体,必须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允许有丝毫马虎和变通。为此,必须提高证据审查意识。既要注意审查证据来源的可靠性,又要注意审查证据的真实性,使“法律证据”和原始事实相统一,达到去伪存真。
三、预防发生错案的方法和措施
刑诉法规定,无罪判决只有两种情况,一种为不存在犯罪事实的无罪判决,另一种是证据不足,指控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根据上述两种情况,检察机关应采取相应的办法和措施严把案件质量关。一是要用活用足法律,坚持起诉和不诉标准;二是进一步提高干警政治、业务素质,采取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迅速提高干警的执法水平,尽快把无罪案件判决率降到零。
主要措施:
(一)换位思考,全面分析使用证据。证据标准在各个诉讼环节是不一致的。立案、批捕证据标准与审查起诉证据标准的不同,检察工作人员都比较清楚,然而审查起诉证据标准与审判证据标准不同却容易被公诉人忽视。公诉人在庭审中通过举证出示证据,并经过质证或查证属实,使法律证据与客观事实相一致,被法官确认和采信,这样的证据才能做为定罪量刑的证据。为此我们在审查证据时,有必要站在法官的角度上,用法官的思维和方法换位体查思考,去分析证据,使用证据,发现疑点和缺欠,及时的在审查起诉环节采取补救措施,完善补充证据,掌握庭审主动权,以达到胜诉的目的。
(二)科学举证,掌握庭审讯问原则和技巧。出庭公诉的目的就是通过举证、质证等活动证明被告人有罪并被判以刑罚。所以,公诉人要想公诉胜利,除依法出庭公诉而外,还必须针对每一个案件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技巧驾驭庭审活动。可以说,公诉人在法庭上举证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诉能否成功。目前,合议庭对案件多数不当庭宣判,有的证据也不当庭予以采信,这与公诉人举证力度不够,效果不佳,导致合议庭对案件证据把握不准,对案件事实了解不够有很大关系,甚至为案件判无罪埋下了伏笔。要想实现最佳举证效果,必须把握几项原则:(1)思路清晰。即按照一定顺序一定的规律逐一举证;(2)客观全面。即证据本身真实可靠,从重、从轻、减轻要说明,使用证据全面完整;(3)形成证据体系。即用逻辑推理的思维方法,对证据排列组合形成证据锁链,建立证据体系。另外,对举证技巧不能轻视,公诉人除了注重举证颠序和条理外,还应保持举证的层次性和节奏性,举证技巧合理运用。注重举证方法:一是突出举证焦点。既对控辩双方分歧的焦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集中举证,使辩方无言以对;二是掌握举证时机。对拒不认罪的被告人采取欲擒故纵、诱敌深入等方法,选准突破口,用证据展开反击,对其谎言予以揭穿和否定,打他个措手不及;三是对翻供的被告人,及时宣读以前供述,以其之矛攻其之盾,使其无法自圆其说:四是对一些关键证据,要引而不发,留为后用,待摸准辩方火力点后再予以出击占据主动;五是举证要先易后难,使控、辩双方不处于对立情绪中,避免僵局;六是重视专业技术在庭审中的作用,对重大、疑难和及易产生问题的案件,要派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出庭,以提高公诉证据的证明力度。
(三)履行程序,发挥群体智慧。多年来检察机关在办案程序上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如重大疑难案件集体讨论制度,案件请示制度等。特别是实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后,在放权和限权方面也作了相应的规定,限定了某类案件要提交集体讨论或由检察长、检委会决定,巳逐步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实践表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必须坚持。然而就某些法院判无罪案件上看,个别办案人不坚持这些制度,轻信自已的办案能力和业务水平,该汇报的不汇报,该请示的不请示,最终导致发生错案,教训是惨痛的。为此必须强调遵守各项办案制度,遇有重大复杂案件,要发挥群体智慧,征求各方面意见,变个人行为为集体行为,集思广议,避免发生无罪案件。
(四)用足手段,全面发挥检察职能。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赋予检察机关若干职权,我们行使用足这些职权,无疑对保证案件质量,避免无罪案件发生具有重大作用。刑诉法第140条4款,第142条赋予检察机关不起诉的权利,我们在审查案件时对符合刑诉法第15条情形之一的,要果断的做出绝对不起诉;对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即刑法第32条及刑法总则9个条款规定免除处罚情节的,要作出相对不起诉;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亦可以作出存疑不起诉,总而言之,对每一个案件要坚持起诉标准,不符合标准的不管什么原因也不能降低标准盲目起诉,以此来避免无罪案件的发生。此外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公诉人发现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需要补充侦查情况后,要及时提出延期审理的意见,该补查的补查,经补查仍不符合条件的,要撤回起诉作其他处理。另外,对明显不够犯罪或经退查仍达不到起诉标准的案件,应按有关规定建议公安机关撤回起诉,作撤案处理。除此之外,还可采取庭前预测、庭前对抗模拟庭、案件换办(即承办人意见与检委会决议不一致时换人办理,防止消极诉讼)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千方百计确保案件质量,把无罪判决案件降到最低限度。
第二篇: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对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计算机操作规程,不按保密要求管理使用和定期更换密码口令。这就给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诱发贪污、挪用等职务犯罪。还有的不认真执行“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造成信贷业务违规操作,甚至出现以贷谋利和诱发受贿等案件。
3、制约机制不完善,对权力监督不力。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和金融业逐步迈向商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金融经营体系和监管体制相对滞后的情况,从而使一些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机构的业务监管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缺乏对职务犯罪的防范意识,忽视对某些权力的监督,造成整体控制上的失衡。有的机构开拓发展业务,管理相对滞后,在新业务不断推出、基础手段不断更新的同时,内控管理和制约机制建设跟不上,造成乘隙作案增多。有的机构用人制度改变后,出现了临时工、聘用工和正式工多种用工形式并存的情况,而对职责权利关系却未作相应调整,这就使所谓“临时(聘用)工不敢监督正式工,新职工不敢监督老职工,一般职工不敢监督处、所负责人”的现象十分突出,相互间的监督制约形同虚设,特别是基层“一把手”掌管权过大,使得其中有犯罪意识的人作案轻而易举,很容易得逞。
4、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两手抓”不够落实。近几年来,浙江省依靠沿海有利条件,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从而也使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这种状况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迫于客观形势和竞争的压力,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道德风险防范,使得内部思想建设相对薄弱,防案意识淡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突出。还有的金融机构对查处案件的处罚规定大多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加之下属单位领导存有“三怕”:怕单位信誉受损,怕集体奖金被减,怕个人发展受挫。于是对发生的案件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不愿深查严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以辞退当事人一走了之。这就明显降低了查处违法犯罪的工作力度,在客观上助长了图谋不轨之人的犯罪作案心理。
5、选人用人把关不严,埋下道德风险隐患。由于前几年金融业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系统招收了不少人员。有的机构在招聘选人过程中,存在着重才轻德、重业务轻思想政治表现的倾向,有的为了解决就业,照顾性地招收了本系统干部职工的家属,这就使一些不合格的人员也进入金融队伍。这些人员没有经过严格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素质不高,很容易在金钱的诱惑下实施犯罪。由于用人把关不严,也为一些人逃避纪律和法律的惩治提供方便,有的单位对一些“带病”跳槽的人往往顺水推舟,推送出去了事,致使这些人的“病根”未除,在金融队伍中埋下了道德风险隐患。还有的机构用人失策,对选调进来的人员重使用、轻管理,只看重业务工作能力,不顾及思想品行和作风表现,甚至对有的业务做得比较大的人员偏信过宠、放任自流,久而久之使这些人借机实施犯罪也就成为可能。
三、预防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对策措施
既然职务犯罪是社会诸多矛盾和因素的综合反映,既然金融系统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那么预防之策必须是紧密联系金融行业的实际,实施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针对当前金融系统职务犯罪发案的共性原因,防范对策措施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金融队伍素质。面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必须在金融领域里加强对全体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以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在思想上筑起坚固的“防腐墙”,保持金融队伍的健康肌体。应该看到,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教化一旦被人们所接受,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抑制不良的犯罪意识和动机产生,从而在思想防线上形成遏制和防范金融犯罪的一道屏障。因此,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这一传统的政治优势,着力抓好金融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法规制度教育,加强廉洁自律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弘扬“三铁”精神,切实提高金融队伍素质。要着重加强对金融机构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和廉洁自律教育,这不仅在于领导干部的行为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和影响广大员工,还在于领导干部本身需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反腐蚀能力,以防自身变质或被不法分子拖下水。要不断结合实际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式,既要抓对人心有震撼力的警示教育,也要抓日常中的和风细雨式的思想工作,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控制金融行为的有效机制。深化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一套完善、有序的金融行为运行机制,这既是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是化解和防范因金融体制“脱节”、“失控”而产生的各种金融犯罪的强有力措施。为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金融法律制度体系、金融调控监督体系和现代金融机构管
第三篇:对农业发展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对农业发展银行预防职务犯罪的认识和思考
近年来,金融违法犯罪尤其是职务犯罪案件频发,严厉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加强金融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已成为金融系统和检察机关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就围绕预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问题谈些认识和思考。
一、当前农发行职务犯罪的特点
农发行作为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现阶段,专司粮棉油收购资金封闭管理之职,业务政策性突出,相对其它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职务犯罪案件总体较少,以我市农发行为例,成立七年来,未发生一起职务犯罪案件。但是,作为银行,农发行系统与其它金融机构职务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仍不容忽视,并具有较强的行业性职务犯罪特点:
1、从犯罪类型来看,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案件居高不下。银行是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员工每天直接面对着金钱的考验。近两年资料统计,农发行系统的贪污、挪用、贿赂案件占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47%,其中贪污案占涉案金额的0.9%、挪用案件占涉案金额的10.2%、贿赂案件占涉案金额的0.3%。这三类案件都是以获取钱财为目的,反映出职务犯罪案犯掠夺钱财的贪婪性。
2、从犯罪人员来看,单位负责人与基层操作岗位人员比较多,特别是信贷财会一线人员。如1999年统计资料表明,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带“长”字的领导干部占涉案人员的59.67%,信贷财会人员犯罪案件占案件总数的43%,其中:信贷岗位占案件总数的28%、会计出纳岗位案件占总数的13%。单位负责人及信贷财会人员身处重要岗位,手中掌握着一定的财务、信贷、人事权力,具有利用职务进行违法违纪的客观条件。
3、从犯罪方式来看,内外勾结和合伙作案增多,导致串窝案发生。职务犯罪的作案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一人一案一罪的情况转向以联手犯科、狼狈为奸的团伙特点,主要表现为内部人员与开户企业人员串通勾结和内部员工合伙作案贪污、骗贷现象,导致一些串窝案的发生。
4、从涉案金额来看,金额巨大,性质恶劣。作案者抱着“我拿青春赌明天,富贵险中求”的心态,不惜以身试法,作案金额数十万、上百万案件不少,造成资金大量流失和被侵吞,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二、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的主要原因
金融业是从事和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的行业,容易诱发与金钱相关的职务犯罪。农发行系统职务犯罪与其他职务犯罪一样,都是利用职务便利而获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分析其产生原因,案犯想犯罪、能犯罪、敢犯罪,主要是受当前市场经济环境、员工队伍素质、制度不完善、监督管理不力等因素影响。
1、受消极腐败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贪婪欲望膨胀,个人主观有犯罪意向。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价值目标。但随之而来异化的拜金主义的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不切实际的消费观等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同样侵蚀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如湖南省涟源市农发行出纳员黄振鹏贪污22万元,犯案时年仅25岁,个人生活放纵,花钱大手大脚,向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
2、被不法分子拉拢腐蚀,放弃原则,走向犯罪道路。由于金融行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的经济环境使金融业成为人们经济活动的矛盾焦点,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资金,千方百计拉拢腐蚀金融干部职工。而在金融队伍中,有的本身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就不高,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与社会上消极腐败思想一拍即合,同流合污。如青海省农发行海西州分行营业部记帐员张汉杰挪用公款20万元给他人经商一案就是一例。张汉杰平时在社会结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哥们义气严重,当社会不法分子提出“你是银行的,帮助我搞点贷款”时,张开始还感到为难,但在“到时不会亏待你”的利益诱惑下,挪用公款。
3、信贷财会岗位人员本身素质不高,导致一线职务犯罪案增多。为适应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需要,基层农发行信贷管理工作实行信贷员包所管库责任制,信贷人员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对其个体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信贷人员在收购旺季每日必须深入基层所库核打码单,收购淡季每隔3至5天到收储企业进行一次信贷检查,而且一般情况都是单个独立地开展工作,行使信贷监督权。他们自身素质如何,不仅对信贷管理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对农发行整体形象关系极大。应该说,基层行信贷人员中绝大多数思想觉悟较高,能严格要求自己,但也有少数人责任心不强,工作马虎,对一些违规情况视而不见,有的甚至接受企业吃请,收受企业礼物,导致信贷资金流失。如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农发行信贷员王忠科、杨永样与企业会计勾结,以“购粮贷款”名义申请贷款20万元后挪用。
4、执行规章制度不严,内部管理松散。银行有“三铁”美誉,其中“铁制度(规章
第四篇:浅谈烟草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思考
浅谈烟草系统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和思考
职务犯罪是烟草公司系统肌体上的一个致命的毒瘤,它不但对烟草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干部职工的打击造成摧毁性,而且给国家、企业、烟农带来极大的危害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烟草公司系统预防职务犯罪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客观需要;是促进企
业健康发展,保护干部,维护家庭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做好烟草公司系统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职务犯罪的类型
职务犯罪是一种特殊的、严重的腐败现象,烟草公司系统容易发生的职务犯罪主要有以下十种类型。即: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贿罪、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失职罪、滥用职权罪、徇私舞弊低价折股、出售国有资产罪、私分国有资产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等。
二、职务犯罪的原因
从烟草公司系统来说,职务犯罪的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极个别干部职工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手中的权力缺乏正确认识,平时不注意学习,缺乏系统的政策法规教育,缺乏管理经验和管理能力,没有很好的执行管理制度和措施。
(二)少数职工心里失衡。烟草公司系统在《专卖法》的保护下,属于行业垄断部门,由于长期的垄断经营,使部份职工形成了行业优越感。极少部份职工养成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风气。现实生活中,部份职工看到社会上一些私营企业主能力比自己不强的人,却比自己有钱,过得潇洒。于是心里失衡,盲目攀比,利用手中的权利,明知违法违纪,却铤而走险,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理,在工作中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从最初吃、喝、玩、乐贪小便宜逐步发展,最终导致犯罪。
(三)放松学习,是非界限不清,缺乏应有的道德品质。从烟草公司系统违法犯罪人员身上不难看出,他们之所以走上犯罪之路,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平时不注重政治学习,法律法规知识学而不进,警示教育视而不见,听不进去。主观上放松了思想改造,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防线不牢固,不能正确对待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私欲膨胀,置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于不顾,铤而走险,终于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陷越深。
(四)心存侥幸,自以为违法活动天衣无缝。从现实看,走上犯罪道路的烟草公司系统职工,其犯罪的原因之一是心存侥幸。回顾他们犯罪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罪的,也知道犯罪的后果会是怎样。之所以明知故犯,就是侥幸心理作怪,他们自认为其行动诡密,殊不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逃不脱法律的制裁。
(五)社会上不法分子为谋取利益,实施经济手段,利用货币的职能作用侵蚀极少数干部职工。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私欲,一旦不能满足其欲望,他们不择手段,大肆对其施加压力,等待条件成熟时彻底摊牌,最终使其工作人员和他们达成肮脏的交易,致使少数干部职工一步步地越陷越深,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六)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们在管理上和工作流程上难免会存在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而这恰恰使不法分子钻了制度不健全不落实的空子,给他们留下了作案的时间和机会,从而造成了犯罪。
三、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思路
针对烟草公司系统职务犯罪的类型,深刻剖析其犯罪的原因,预防职务犯罪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教育,增强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意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职务犯罪往往起源于最初的腐败意识,遏制腐败意识的蔓延是防止职务犯罪的第一道防线。切实抓好思想教育,提高干群反腐认识和政治思想觉悟,指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对待权、欲、利,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是预防职务犯罪的前提基础。要使烟草公司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做到在各种诱惑面前不动心、不丧志,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对他们加强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使之自觉做到防患于未然。一是要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教育。烟草公司系统虽不是行政机关,但国家法律赋予了专卖管理和垄断经营权,正因为这样,就要坚持好国家利益至上,用好国家赋予的专卖权利,产好烟、卖好烟,多为国家创税利,多为社会、为人民谋福利,决不能以“烟”谋私。二是要加强正确的权力观教育。烟草公司系统是国有企业,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业务工作人员,一切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有加强正确的权力观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才能担负起与权力相对应的责任和义务,才能避免滥用权力、腐化堕落。三是加强正确的权力观教育。烟草公司系统收入相对较高,要及时引导干部职工正确对待企业效益提升与垄断经营
第五篇:妥善处置公安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妥善处置公安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态势,在公安信访工作中,非正常访、越级访、进京访一直在高位运行。这种状况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笔者作为一名公安基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接触了大量信访案件,并深刻认识到,公安信访工作已经成为“三基”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信访案件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干扰和影响公安机关正常的警务工作,而且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对公安信访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并制定相应对策。
一、公安信访案件的客观分析
公安机关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上访原因千差万别,申诉和控告的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有理合法型。这类上访人的诉求属于合理诉求,采取的方式也属于正常的表达方式。有的当事人因刑事案件久侦未破或犯罪嫌疑人在逃久抓未获而常年到公安机关甚至党委政府上访,要求公安机关加大侦破和抓捕力度;有的因为公安机关办案失误导致自己蒙受某种损失等。在上访过程中,他们能以文字材料或口头表述方式向接访人员表达自己的诉求,要求公安机关予以解决。二是有理非法型。这类上访人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失望甚至抵触心理,认为公安机关没有为他们尽力办事,从而产生不满,遂采取非法过激行为。有的大闹公安机关,影响正常办公秩序;有的游说其他党政机关,施加影响;还有的上访人受“把事情弄得越大、越严重,就越能引起上级重视的错误思想支配,把自己申诉的问题随意夸大,极力渲染。我区有一位上访人因妻子被打伤致死,犯罪嫌疑人在逃,该人便多次上访,向公安机关施加压力,声言公安局一天抓不到人,妻子的尸体便一天不火化。
三是无理合法型。此类上访人多数性格比较偏执,通俗地讲就是“认死理儿”。他们上访的方式是合法的,但其诉求属不合理要求,实质是无理缠访。有的上访人,常年奔波于各个国家机关信访部门,成为所谓“职业上访人”; 有的常年坚持不断地给各级领导投递告状信件,且一信多投,其反映的问题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大多属历史遗留问题。还有的上访人形成了所谓“上访依赖症”,往往其主诉求得到解决后,不断提出新的诉求。此类上访人常年生活在上访的状态中,往往最难处理,俗称为“狡牙”。
四是无理非法型。有些上访案件,公安机关在办案中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没有任何瑕疵,但上访人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赔偿,既不到检察机关追诉,也不到法院追偿,而是一味在公安机关无理纠缠,在具体办案环节上“鸡蛋里挑骨头”,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采取激烈手段,拦截领导车辆,大闹公安机关。
二、公安信访案件的主观分析
面对群众来访和投诉,我们的公安民警能否用正确的方式处臵和对待,是决定一起信访案件走向的重要因素。处臵得当,就可能直接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初访;反之处臵不当,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直接引发越级访、非正常访。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错误做法:
一是敷衍推诿。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信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待群众初信初访不积极,不真诚,漠然处之,推来推去,相互扯皮,或矛盾上交,或皮球下踢。如果基层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给予足够重视,真诚接待,认真解决,相信绝大部分越级访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还有的同志抱着“新官不管旧事”的态度,对于以前发生的问题一概推出去,使群众求助无门。
二是厌恶反感。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上访人态度粗暴,存有偏见心理,视之为“刁民”,将其拒之门外。有的民警一见有群众来访,就产生反感心理,特别是对待上访老户,不是认真去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认为他们无理取闹,故意出难题,找麻烦。三是恐慌惧怕。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上访群众存在惧怕心理,特别是对上访老户,更是惧怕三分,总是认为多年的老问题很难解决,又怕自己说错了话被他们抓住把柄。有的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一听说上访老户来了,就全部躲出去,唱空城计,用“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消极对待上访群众。由于害怕引起群众上访和被错案追责,有个别民警不敢办案,领导不敢批卷的现象发生。实际上,有些上访案件没有得到解决,是受当时历史、技术、观念等条件的限制。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关键是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问题。但无论如何,一个人民警察惧怕和回避上访群众是毫无道理的。
三、公安信访案件的对策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公安机关肩负的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使命,使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抱定知难而上、敢于攀登的决心,将公安信访工作纳入到“三基”工程建设的大格局中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处臵公安信访案件中应注意“八宜八不宜”:
——宜诚不宜虚。作为信访干部,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上访人,深入了解他们的诉求,多进行换位思考,不能对情绪激动的上访人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对于群众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想方设法给予解决,要让他们感到“真把他们的事当回事”,用真诚拉近群众、打动群众、取信群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行为激烈的上访人,一定要用亲切话语打动他们,用真心诚意感动他们,往往一句好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局有一起进京到省的疑难案件,上访人2001年被打成重伤,眼球摘除,此案一直未破。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分局领导亲自到其家中下访,上访人父子深受感动,表示再也不会越级上访。我们并没有因上访人息诉而放松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而是积极组织力量继续追捕,终将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宜啃不宜弃。对有些长期上访的疑难案件,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敢于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研究解决办法,坚定信心,破解难题。我局有一个连续28年进京到省的信访案件。上访人的行为异常激烈,拦截过很多重要领导的车辆,被公认是一个“老大难”案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如果我们继续将这起信访案件束之高阁,放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努力,上访人势必会继续访下去,甚至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来。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我们从法律、道德、社会的角度讲解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肯定上访人诉求中的合理部分,又对其过分的补偿要求给予批评,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上访人放弃了过高的赔偿要求,偃旗息鼓,停止了28年的上访路。对于这类长期上访的案件,我们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多花些时间作准备,在法律与情理之间找准契合点,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解决方案。
——宜疏不宜堵。在工作实践中,有些上访人总是不相信基层民警,坚持要局长接待。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上访人的要求,就会使上访人对公安机关产生不信任感。失掉了群众最初的信任,也就直接失去了最佳的息诉时机。因此,我们分局规定,只要群众有请求局长接待的要求,控申部门不得无故拒绝,分局党组成员轮流接访。其实,有些信访案件即便是局长亲自接访,也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分局领导亲自接访却一定能够传达真诚的信息,从而在公安机关与上访人之间建立最初的信任关系,为进一步解决好实质性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实践表明,大多数上访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群众有求要诉、有理要讲、有冤要伸,公安机关就应该为群众开辟一个稳固、畅通的渠道。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群众随时可以通过信访向领导反映问题,不仅让信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而且也使基层民警在执法、服务过程中减少了随意性,增强了责任感。
——宜细不宜粗。做好公安信访工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信访干部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从上访人的言谈举止以及字里行间读出所蕴涵的深层次信息,从中得出初步结论。信访干部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听众,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上访人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往往比书面文字更加真实可靠。同时,耐心倾听上访人的陈述也往往是赢得对方信任的第一步。通过细致的“听”,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信访人的文化程度、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程度、有无上访经历,进而判断其所反映问题的可信程度等等。总之,我们的心越细,得到的信息就会越多,对解决问题就越有利。
——宜冷不宜热。上访人在诉说自己的遭遇或委屈时,往往处于“过热”的状态,声泪俱下,情绪失控。有的上访人来到信访接待室时,就是带着“怨气”来的,几句话不如意就对接访人员横加指责。我分局辖区内有一个上访老户,每次到分局上访时都是情绪激动,几乎所有接待她的同志都被她骂过。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其采取了“冷却”措施,在其情绪失控时进行冷处理,民警们克服埋怨情绪、厌烦情绪和对立情绪,恪守职业道德,耐心地作好工作。同时我们细致地研究了她的上访诉求,对其中的合理要求部分给予了重新处理,对不合理的诉求也给予了明确答复。我们的真诚终于使这位上访老户放弃了对公安机关的偏见,还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宜解不宜结。在接待非正常的上访人时,对其错误的上访方式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更要本着人性化的思想,对其采取过激方式的原因和动机进行深入了解,尽量化解其内心深处的“症结”,使其气顺情畅,化干戈为玉帛。我分局有一起因伤害引发的上访案件,上访人之子手腕被砍成轻伤,犯罪嫌疑人潜逃。上访人要求迅速追究犯罪嫌疑人责任。达到上访目的,该人曾爬到市局对面的楼顶上散发传单,并以跳楼相威胁。通过对其情况的了解,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上访人下岗,被害人上学,家里无力负担治伤的医疗费用。为了帮助这个贫穷的家庭尽快摆脱困境,分局组织专门警力负责追捕这起轻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经过不懈努力,民警终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为被害人带来了希望。象这样采取非正常手段进行有理上访的上访人,大都面临着一些经济上的困境,其中的一些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就本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其跳楼要挟的行为进行处罚,不仅解决不了原来的上访问题,还会结下新的上访“疙瘩”。因此,对上访人采取的过激行为,只要不是对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犯罪行为,或者恶意制造事端和影响的,通常不宜采取严厉的手段给予处罚,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与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对待。
——宜调不宜处。公安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彰显和谐理念。一些由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轻伤害等案件调解处理比之依法处罚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执法理念。我分局有这样一起上访案件,邻居赵某和陈某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撕打,赵将陈的门牙打掉两颗,经法鉴为轻伤,同时,赵某也受轻微伤。派出所按照《刑法》及《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对赵某和陈某分别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结果引发双方不满,家属分别到分局、市局和省厅上访。在这起案件中,派出所依法处理没有错误,但考虑到邻里之间矛盾引发的打架案件,社会危害性不大,虽然陈某构成了轻伤,伤情并不很严重,且双方有调解意愿。于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我们进行调解处理。经过几次协商,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不仅使两个家庭免于离散,也使邻居之间保持和睦相处。从整体效果看,这样的人性化执法比惩处一个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嫌疑人更有意义。
——宜进不宜退。如果说,对于有些有理上访群众的过激行为适当忍让是一种工作方法的话,那么,对于无理上访人的非分要求决不退让就是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尤其是作为公安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决不能对无理闹访有任何的姑息。由于受法制观念、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有些上访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叫唤孩子有奶吃”的错误观念,认为闹得动静越大,得到补偿越多。对此,作为公安信访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有的时候,上访人的诉求中,有合理的和无理的成分相互搀杂,主要领导接待时,强调有理因素,争得有利于己的承诺,其他信访干部具体办理时,又加入无理内容。因此,作为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在接访前要对案件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对上访人诉求中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条块区分开来,在不合理的方面要坚守原则,决不退让,不能让其无理的要求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