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时间:2019-05-12 16: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第一篇: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建议建立联动机制 部门协调配合 实施动态监控 实现预警、预报

----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今年以来,我街道先后发生了多起企业老板欠薪逃匿,工人讨薪引发的信访案件。工人向业主索要工资未果后,集体到街道办上访,用跳楼、堵路等各种极端方式,给政府施压要求予以解决。

今年,我街道劳动争议信访投诉案件共受理2582宗,比去年同期增加334宗;仲裁案件共受理1357宗,比去年同期增加1118宗;监察受理群体性劳资纠纷共83宗,比去年同期增加80宗,其中因企业搬迁、倒闭、欠薪及老板逃匿而引发的劳资纠纷共41宗,占群体性劳资纠纷49.4%,涉及劳务工共862人,涉及金额约273万元。

群体性劳资纠纷案件近期频繁发生,与当前经济形势严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人民币持续升值,物价上涨,许多以美元、港币结算出口企业的利润大大减低,甚至亏本。企业为了控制成本,企业将经营的风险成本转嫁到工人身上,通过降低、克扣工资获取利润。另外,由于深圳厂房租价上涨、员工最低工资标准上涨,许多产业利润不高的中小企业不堪重负,先后搬迁或倒闭,甚至有企业老板以逃匿来逃避责任。许多逃匿的企业多数都是无证照经营企业,该类企业游离在监管外,难以掌握其用工信息,容易引发劳纠矛 盾,而且目前我国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直接界定恶意欠薪应追究相应刑事责任,致使无良老板敢于铤而走险。

一、欠薪逃匿案的原因

1.经营不善。经营不善导致无力清偿员工工资及债务是不少欠薪逃匿案的直接原因。

2.诚信问题。个别老板缺乏诚信,不惜侵害劳动者和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也是欠薪逃匿案的重要原因。

3.违法成本低,收益高。我国目前没有相关法律依据直接界定恶意欠薪应追究相应刑事责任,因此欠薪逃匿的违法收益明显高于成本,致使无良老板敢于铤而走险,有上升趋势。

4.其它原因。债权人对债务人的欠款监督不力、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等其它原因也让欠薪逃匿者钻了空子。

二、政府垫付欠薪乃是亡羊补牢无奈之举非长久之计 无良企业欠薪是一个社会问题,清欠风暴年年掀起,这个问题已经成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在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严峻的出口受阻形势加之巨大的成本压力,企业的资金链更容易断裂,影响范围更加大、更有广泛性,因此解决“欠薪”问题迫在眉睫。

政府垫付欠薪是对工人的人道主义救援,本意是政府先向工人垫付部分欠薪,再向欠薪者追讨,但是垫付款项往往很难全额收回。因为这些倒闭的外向型企业,几乎都是租用的厂房,没有产权,如果破产,依据《破产法》只能拍卖设备, 甚至一些企业的设备也是租来的,根本支付不了工人工资,不仅劳动者权益会受到很大的损害,反而还有可能让无良企业看到某种非常可怕的“示范效应”——可能会有一些经营困难的企业效仿而行,先是尽最大可能欠薪,然后在欠薪远超厂房设备价值时开溜走人。

如果政府只是一味地在事后垫付欠薪,而无法做出更多事前的有效预防和强力监管,结果无异于纳税人总是在替无良老板支付欠薪。政府垫付欠薪可以说是一种亡羊补牢的无奈之举,牺牲的是纳税人的利益,而无良老板特别是那些外资老板往往还能倒赚一笔。

据了解,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上,我省从1997年就开始探索,我市在2000年出台了《深圳欠薪保障条例》,规定企业在注册登记时就要交纳一定欠薪保障金,加上各级财政出资建立欠薪保障基金,近年来,这笔保障金在解决企业欠薪问题上起到了解决燃眉之急的效果。

三、建议建立三大协调联动机制

(一)解决欠薪问题,首先,要建立并完善“维权联动机制”、“工资保证金机制”、“企业欠薪预警机制”等三大机制,从源头上遏制欠薪行为。一是通过建立多方协调联动机制,加强同法院、工商、公安、妇联、工会、建设、劳动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二是通过建立企业欠薪预警机制,对重点企业工资支付实施动态监控,实现预警、预报。三是通过建立工资保证金制度,促使企业按时足额支 付工资,使欠薪问题得到解决。

(二)针对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出台“三项措施”:一是建立“群众投诉网络通道和快速反应措施”,建立劳动、建设、新闻、“110”、互联网联动投诉平台,做到举报渠道畅通、案件受理及时便民。二是对欠薪的企业由劳动部门实时监控,及时监督,严格依法处理。对于恶意欠薪逃匿的,公安部门及时介入,予以刑事立案,迅速组织对逃匿人员的抓捕行动。三是对特殊经营时期的企业,如破产、出兑、法人代表逃跑的企业应及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实施“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措施”,将扣押、拍卖的财产优先用于清偿工人工资。

(三)大力开展“两个规范”:一是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对非法用工主体和非法用工行为要依法查处,积极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二是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依法严格推行工资月支付制度,禁止拖欠工资、禁止克扣工资、禁止代领代发工资,工资发放表要存档两年备查等。

通过完善以上工作机制和长效措施,在早发现、早预防上下功夫,做到未雨绸缪,防范于未然。

XX街道维护稳定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2011年10月21日

第二篇:谈伤害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谈伤害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投稿部门:邵阳 投稿人:刘海燕 文章来源:绥宁县公安局 发布时间:2011-01-24 15:28 访问次数: 294 次

------------------

民主法制、安定有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因伤害案件引发的信访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2007年我县因伤害而引发的信访案件8起,2008年已达14起,上升75%。2009年1—9月,已有12起。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所占比例来看,2007年我县受理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53起,因伤害而引起的信访案件8起,占总量的15%。2008年,受理涉法涉诉案件48起,因伤害而引起的信访案件14起,占总数的30%。今年1—9月,我局受理的39起信访件中,此类案件已有12起,超过总信访数的30%多,伤害案件引发的重复访、越级访也在增多。分析伤害案件易形成信访问题的原因,探讨对此类信访问题的防治对策,对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伤害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成因

(一)伤害案件本身的特殊性。一是复杂性。伤害案件的起因大都是为邻里纠纷、私人小利、户族利益等,涉及的人员、起因、案情等方面往往较其它案件相对复杂得多,往往是长时间矛盾纠纷的积累,有时参与的人数较多或随着案件的发展越来越多。调查取证时,目击者往往又害怕得罪人而不愿作证。二是处理机关的多重性。在处理时,由于民事同刑事,民事同治安责任交叉,公安机关按职责只能处理刑事、治安部分,民事部分需要法院作出判决,这样容易造成当事人的不理解。三是伤情的不同性。对伤害者所造成的结果,除伤害致死外,伤情可分为重伤、轻伤、轻微伤。轻伤和重伤属于追究刑事责任的范围,轻微伤可调解处理,也可对违法者予以治安处罚,但往往存在处罚了但赔偿不能一起到位的现象,而赔偿问题又不是公安机关的职权范围,容易使受害人误解。四是违法犯罪嫌疑人不能抓获归案。有些嫌疑人对受害人进行了严重的伤害后,为逃避打击而畏罪潜逃,这样使得受害人不仅身体上受到伤害,而且在经济上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医药费等都得由自己垫付,而公安机关因为多方面的原因未将凶手捉拿归案,因此受害人反复上访,要求捉拿凶手.(二)伤害案件办理不规范。一是受理阶段的工作失误。伤害案件,尤其是造成轻微伤的案件,有的办案人员往往认为是一般的治安案件而单纯的以伤害程序考虑,忽视其复杂的起因。由于重视度不够,一般化对待而引发信访问题。二是办理阶段的不负责任。经办伤害案件,往往比其他案件手续繁杂,任务繁重,花费的时间也多,有时甚至会费力不讨好。有的办案人员因而有厌烦情绪,不愿办理此类案件,不认真履行法律职责,工作推诿导致案件久拖不决,由此引发群众上访。三是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少数民警素质不高,执法能力不强,在侦查、调查一开始阶段对案件缺乏通盘考虑,证据收集马虎,事实认定不清,法律应用不当,往往会失去最佳的取证时机,使工作被动。少数民警特权思想严重,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使群众气不顺,心不服。有的民警就案办案,存在不公正、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没有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因而引发上访。

(三)伤害案件当事人的自身因素。一是获取经济赔偿心切。有的伤害案件发生后,当事人基于获取经济补偿等原因双方达成私了的许诺,而当出现一方反悔不能最终达成协议时,再找公安机关处理,增加了公安机关查清事实的难度。有的当事人提出不合理的高额补偿,既没法律依据,也难以使对方接受,达不到要求,便上访申诉。二是对公安机关不信任。案件发生后,当事人担心公安机关处理不公正,想方设法的跑后门,走关系,有的甚至想通过上访给办案单位施压,引起重视。三是法制观念淡薄。公安机关查清处理案件后,有些当事人对公安机关作出的处罚不能正确认识和接受,提出脱离实际,违背法律的理由,希望通过上访撤消原处罚。四是当事人双方之间的影响。有的当事人一方,尤其是肇事者,为了从气势上压倒对方,便编造一些假情况,说自己与某位领导或办案人员有关系,或鼓吹自己背后有很多人支持,有的甚至故意挑衅,希望彻底将对方折服,结果刺激受害人产生上访的心理。

二、预防和减少因伤害案件引发信访问题的对策

(一)构建防控网络,抓源头治理。一是要加强防控立体化建设,在农村、社区、城区街头加强巡逻控制,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在重点部位安装监控设备,提高防范工作的科技含量。结合各项专项行动,对重伤案件从严处理,对故意犯罪行为形成有力震慑。二是要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在日常工作中,公安机关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必须坚持纠纷必解,以社区与农村警务室为依托,加大与综治、司法联系,广泛发动治保综治群干,认真做好纠纷调解和矛盾缓解工作,把易引发伤害案件的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三是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公安机关要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短信平台、入户走访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守法意识,引导群众以民间调处等途径解决相互间的纠纷,一旦发生伤害案件,要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解决。公安机关要联合司法部门深入开展法律下乡、法律进社区活动,从源头上减少伤害案件的发生。

(二)规范办理伤害案件。要加大工作力度,及时查处打击故意伤害违法犯罪活动。要专人专办,快速侦破,在受理、询(讯)问、调查、伤情鉴定等各个环节上尽可能缩短办案时间,要认真细致地办理好每一起伤害案件。一是要适时采取强制措施。伤害案件发生后,要及时出警,对重大嫌疑人要迅速控制,防止当事人逃跑或为了逃避责任串供,建立攻守同盟、毁灭证据、制造伪证等调查工作设置障碍。对作案后逃跑的,要立即组织抓捕,对较明显造成重伤害的嫌疑人,要依法采取强制措施,防止其逃跑。二是要强化证据意识。伤害案件发生后,不论达到何种伤害程度,也不论是什么原因,都要及时赶赴现场,以办理刑事案件的要求积极调查取证,走访当事人和知情人,获取第一手材料,掌握工作主动权。即使当事人不服公安机关的处理决定,也有充分的依据对当事人说服教育。三是要妥善的处理好伤害案件民事部分的相关事宜。由于伤害案件对社会危害较大,尤其是群体性伤害案件,涉及人员多,且当事人情绪波动大,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办案民警要积极地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为最终的民事赔偿服务。四是要做好当事人的回访。这是对受害人精神的一种抚慰。对因受客观条件限制,一时不能破案处理的,一定要耐心地向当事人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求得理解,防止因答复简单硬引起当事人不满而形成信访案件。

(三)切实提高民警业务素质。公安机关各办案部门要结合“三基”建设,加强岗位练兵,熟练掌握各项业务知识,针对性的学习办理伤害案件的要点、技巧,提高办理伤害案件的能力。教育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综合分析案件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对案件结果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周全考虑,善于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当事人的实际进行教育引导,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提高民警的执法办案水平,对于伤害案的办理,要落实首问责任制,即第一个接待的民警为首问责任人,负责对案件的跟踪调查处理。

(四)强化责任追究机制。湖南省公安厅湘公通[2009]106号文件《湖南省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出台后,明确规定各级公安机关或者公安民警因职务行为过错,导致信访事项发生,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对受理的信访事项查办不力,未在规定期限内答复信访人,致使信访人重复上访,越级上访的,以及接处警不及时,导致现场破坏,嫌疑人逃跑的,都要追究责任。制度的推行,关键在于落实。公安机关应加强执法监督,纪检、督察部门对一些影响较大、群众反映较大的伤害案件应予以督办,防止因办案不力、或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不满引发上访。对确实因违规、违返程序办案而引发信访问题的民警要从严处理。办案民警应增强责任心,严格按照《公安机关办理伤害案件规定》的要求依法办理,尽力做到使当事双方均满意,从而减少上访的概率。

(五)加大对加害人的追逃力度。在有些伤害案中,由于侵害人逃匿,而对受害者造成极大的伤害,为督促公安机关尽快缉拿凶手,赔偿其经济损失而不断上访,而基层派出所由于警力严重不足,经费特别紧张等原因没有过多的精力和经费在全国各地追逃。针对这种情况,公安机关应在办案与追逃经费上给予保障。能第一时间抓捕的立即抓捕,抓捕不到位的,要及时组织力量开展追逃,不能因为工作不到位而使违法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使受害人身心俱损。要做到工作细致、追逃有力,使犯罪份子逃到“天涯也枉然”,坚决杜绝上访隐患。

(六)构建多方联动体系。对案情复杂、较难查清的伤害案件,应在党委政府、政法委的组织领导下,主动加强与其它政法部门的协调沟通,对原被告明确,案情简单,犯罪情节轻微的轻伤案件,要告知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自诉,并将有关证据材料移交法院。对案情复杂,情节恶劣,影响较大的伤害案,要及时移送检察院,保证其按时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使案件能得到合法公正的审判,使受害者得到应有的赔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第三篇: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

前不久,笔者接触了一起案件。

一天夜里,某村几个男青年酒后窜入邻村一家杂货店。当时已是深夜,店主已关门休息,这几个青年将店主用电线捆绑后,又踢又打,并抢走店中钱物。他们走后,店主挣脱捆绑,向村长报告了这件事。当时,店主与这几个青年互不相识。村长经过调查,确定此事系邻村几个青年所为,于是他们通过某村的村长,与这几个青年的家长达成协议,由家长们拿钱赔偿店主的损失,私下了结这件事。后来,这几个青年又因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案告发。

目前,在我国民间,私了现象十分普遍。一般老百姓有了纠纷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笔者曾在公共汽车站向一些过往旅客提出“假如你与他人发生纠纷,你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回答几乎都是“当然是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找居委会或派出所”;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事案件以私了方式解决的,达到了30%,而民事、经济案件的私了率则更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与诉讼权利。”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一规定是指民事诉讼法律规定,是专门对民事纠纷而言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除少数自诉案件外),则不能以“私了”方式解决。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损害的是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必须依法论处。任何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理由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是,为什么在我国,形形色色的“私了”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呢?我想,这个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我国有许多古话,比如“民不举,官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家丑不可外扬”等等。这些无一不在反映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与磨擦是在所难免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也是极为正常的。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却被用在帮助触犯不法分子逃避法律制裁,不可不说是一种遗憾。纵观“私了”事件的类型,我们不难发现,最常见的一类是涉及隐私方面,如男女关系方面的隐私的“私了”。受害者怕扩大影响,造成下半生的困扰,只能忍气吞声,犯罪者借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另一类却是受害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后,不向司法机关求助,反而用一些非常的手段,私下了结,有时甚至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罪行。笔者接触过几例故意伤害罪、投毒罪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本身权益受侵害后,不寻求有效途径帮助,而采取其它手段,伺机报复,将自己由可怜的受害者变为可悲的犯罪分子。

其次,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脑中的“人治”思想。公元前221年,这个第三者,在当地往往是较为德高望重的长者。象在本案中的某村村长等人。这类人集调解、见证于一身,通过他的调停,受害人得到了某些补偿,害人者逃避了法律的制裁。表面上看来,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是一旦受害者一方反悔,或害人者觉得这样的惩罚不足为戒而继续为恶,就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本案中的那几个青年人,如果在第一次的犯罪中就受到一定的刑事处罚,得到教训,或许他们就不会再犯下后来的罪行。由此可见,以“私了”方式解决纠纷,存在无数隐患,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在姑息养奸,助长罪恶。

无论采取哪一种“私了”,我们都不难看出,之所以会采用“私了”方法解决纠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民们对国家法律的无知与漠视!我国制定法律的最基本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惩治犯罪。可是有些公民,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身权利被侵害时,不寻求司法保护,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是通过“私了”,求助于“第三者”。这些当事人,无疑是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弃之不顾,足可见其何等无知!充当“第三者”的人,俨然将自己拥有的权势凌驾于法律之上,可见其对国家法律又是何等的漠视!我们决不能允许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否则,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法律将失去威严。这类事件,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走向“法治”的一大障碍。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升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因此,从群众入手,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加大审判与执法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审判质量年”、“执行年”、“争创人民满意法院、法官”三大活动,反映了我们法院系统对于建立和加强法律机制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在根本上接受“法治”的观念,消除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求助于司法部门,不再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而将寻求司法保护作为第一选择。

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涉地信访案件引发不稳定因素原因及对策探析

涉地信访案件引发不稳定因素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国家提倡节约集约用地和执行严格的产业政策,土地闸门紧缩,加之新农村建设和农民自身生存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由此涉及的土地征收、补偿安臵、权属纠纷、非法买卖、非法占地等方面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农村涉地信访案件不断增多,并且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矛盾若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和及时解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信访事件,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认真做好农村涉地信访工作,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更好地保障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涉地信访案件的特点

(一)涉地矛盾多

当今涉及土地的矛盾多。以前农村土地纠纷大多为邻里建房矛盾以及土地界限纠纷,而如今土地矛盾涉及到土地征收、房屋拆迁、补偿安臵、权属纠纷、土地流转、新农村建设等,涉及面广,利益交织复杂,矛盾纠纷多。由此引发的涉地信访案件呈现“六多”态势,即:案件数量多,重信重访多,越级上访多,集体上访多,老案旧案多,历史遗留问题多。这些案件若不能妥善处理,将会引发系列矛盾,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二)群众要求高

群众的期望值高。涉地上访中反映的问题既有不尽合理的诉求,也有合理的诉求。有的信访人认为“大闹大解决, 小 闹小解决, 不闹不解决”,尤其是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国企改制等群体性上访事件, 往往涉及较大的经济利益, 因此有些人企图通过重复上访、越级上访获取更大的利益。有的信访人为满足私欲, 往往利用一些小问题借题发挥或趁火打劫, 煽动群众, 散布谣言, 蛊惑人心, 制造事端, 致使群体性上访事件越闹越大, 甚至以堵塞交通、冲击党政机关相要挟, 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特别是那些熟悉土地法律法规的上访老户,对处理程序和结果要求更高。

(三)处理难度大

处理涉地信访案件的难度较其它信访案件大。由于社会转型期群体利益矛盾以及政府对公众利益决策的失误和偏差,政府职能部门集中执法等因素,引发涉地上访数量增多。涉地上访案件上访当事人对土地管理及相关法律、法规多数在上访前做了仔细的研究,更有一部分人在咨询了法律工作者的情况下来访,在上访材料中直接引用了相关法律条款,体现了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群众在上访时往往情绪激动、行为过激、提出要求过高,重复上访、回访率也较高,处理这类上访案件的难度大。

二、涉地信访案件产生的原因

(一)法制观念增强

通过多年的普法宣传,农民群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群众把信访作为维护其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之一。群众之所以选择信访这种方式,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其次各级党委、政府不断重视和加 2 大土地市场清理整顿、保护耕地和严肃查处土地违法案件的工作力度,新闻媒体持续的正反面宣传和广泛报道,使土地管理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再者是信访的方式灵活方便,容易实施,没有司法诉讼严格规范的程序性、终结性要求;最后就是信访成本低廉,不需要什么费用。所以,群众基本上都是希望通过信访解决问题,而极少寻求司法程序解决。

(二)心理上“不平衡”

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引发心理“不平衡”。一方面征地拆迁多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公共建设需要,因此是一个不间断而长期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其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也不断提高。但农民从自身朴素的同地同价观念出发,认为同村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就应该同价,因而早期被征地拆迁的农民在对比现行补偿标准后,往往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频频以信访方式表达政府应追加补偿的诉求。但新政策只能调整今后而不能溯及既往。另一方面,在征地拆迁过程中,虽然按国家标准给予赔偿和安臵,但仍然有些户主感到自己吃亏,这些人认为现在城市一亩土地出让可拍到几百万,自己所得的补偿只是个零头,这种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个别户主不但成了钉子户,也成了涉地信访专业户。此外,不同区域同地类之间的补偿差异也会造成“不平衡”心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土地利用更新与土地利用现实性之间存在差异,同一地类不同区域的地块可能导致同类不同价,因而导致信访。

(三)非法占地严重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的拉动,土地需求旺盛,“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加强粮食生产,对“三农”问题尤其是土地使用中侵害农民利益的问题高度重视,加之新闻媒体的大力宣传,使土地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土地市场上形成了空前的高压。但高压政策在某些地方并没有十分有效地遏制非法占地行为的发生,在高利润的诱导下,某些组织和个人臵国家的土地法律于不顾,铤而走险,巧立名目,侵占耕地,形成非法占地事实,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

(四)基层工作薄弱

在实际中,有一大部分涉地信访问题是完全可以通过村委会或乡镇政府协调解决。但是由于一些村集体组织不健全或者是没有充分发挥功能,少数基层干部瞻前顾后,不敢接触矛盾、化解矛盾,不敢勇于承担责任,不敢接受挑战,一出现问题就往国土资源部门或县级政府推,使得一些并不复杂的信访问题上升到县级政府,问题由小变大,情况由简单变复杂,引发不稳定因素,无形中增加了政府的信访工作压力。

(五)幕后组织操纵

个别上访“专业户”组织操纵信访。当前,存在个别上访“专业户”组织操纵村民上访。这些人多是农村社会中的活跃分子,有一定的活动和组织能力。他们多以上访作为“生计”,在农村鼓动农民“集资”上访,组织农民集体上访。4 上访过程中为达到个人目的,有的胡搅蛮缠,强词夺理;有的甚至还背后组织煽动群众围堵政府机关,扰乱办公秩序,对此处理和协调劝返通常很难。这些人的产生,对于集体访、重复访以及群体性事件数量的上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社会的稳定工作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六)政府诚信缺失

纵观目前的涉地信访活动,面临着许多困境。有的地方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采取各种手段消除来自上级的压力,但这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销号”、“截访”损害了信访人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贿买”、“收买”,将各种复杂的现实矛盾转化为庸俗的经济问题,破坏了信访人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信访本是为密切联系群众,现在却将群体上访、越级上访看成是不稳定因素;信访本是为了落实宪法赋予群众的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现在却在花钱稳控中损害了信访人的基本权利。更重要的是,花钱买来的稳定是假象,它不利于中央真正了解基层的情况,“贿买”、“收买”信访人在一定程度是上提高了信访人的期望值,在客观上促使了“信访钉子户”的产生。

三、化解涉地信访案件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氛围。

国土资源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涉地信访工作就要想方设法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使群众对信访问题有正确认识,从而避免群众因对法律、政策的误解而越级上访、重复上访。5 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信访工作会议精神,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测绘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信访条例》、《国土资源信访规定》等法律法规,练好信访维稳工作的“内功”,为涉地信访维稳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加强自身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面向社会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每年 “4〃22” 世界地球日、“6〃25” 全国土地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有利契机,开展较大规模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手机报、板报、普法挂图、横幅等媒体大力宣传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争取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健全信访网络,畅通信访渠道。

当前我们涉地信访网络自上而下是健全的,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都有专人负责接待和处理涉地信访,从而保证信访渠道的畅通。在具体工作中,首先是领导要高度重视涉地信访工作,坚持领导接待日制度,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组织专门力量,对已发生群体上访和有可能发生围堵党政机关、阻断交通等集体上访,要集中重点排查,力争从最基层和源头上发现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和隐患,及时化解矛盾。对已经发生的以及排查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制定工作方案,排出时间表,千方百计把不稳定因素解决在基层,消除在内部,解决在萌芽状态。其次是涉地信访要有专职人员负责,要配备政治素质高,政策理论业务水平强,有强烈的事 6 业心和敬业精神的人担任,要有应对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要不怕吃苦,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第三是畅通的信访渠道,常言说得好:“堵则塞,疏则通”,土地信访和水渠一样,要保持畅通就必须经常去疏通它,要多渠道保持土地信访渠道畅通,设立土地信访意见箱,开通网上土地信访信箱,公布土地信访接待热线电话,建立土地信访登记预约制度,土地信访交办负责制度,完善土地信访处理反馈信息制度,使土地信访在阳光下操作。

(三)转变工作方式,着力化解矛盾。

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氛围的增强,人性化的接待方法显得十分重要,土地信访接待人员的一举一动影响着上访者,因此,在接待上访者时可采取多种方法。一是“五心”接待法,热心接待,耐心倾听,专心记录,细心解释,尽心疏导,从细微之处感动上访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拉近与上访者的距离,可以钝化矛盾。二是政策破解法,把与上访者有关的法律法规逐字逐句地破解给上访者听,让他们吃透精神,真正理解其法律意义,切不可断章取义,增加工作难度。三是换位思考法,从不同角度去做上访者的思想工作,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更多地为上访者考虑,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要保护他们的利益,不符合规定的要做好解释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四是深入了解法,土地信访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走进矛盾的中心,进行调查走访,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拿出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五是案例借鉴法,通过平时工作中已经发生的典型案例,用类似的案例来教育和启迪上访者,用事 7 实引导和疏导上访者,用合情合理合法的处理结果转变上访者,从而杜绝和减少涉地信访。

(四)严格执法监察,加大查处力度。

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是减少和预防土地信访案件发生的根本手段。首先要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 时查处违法用地行为,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信访案件的形成。其次,对土地违法行为,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大强制力度的情况下,要加强与纪检、公安、检察和法院的配合,积极争取司法机关对土地执法的支持与协作,增强土地执法的威慑力。第三,要严格依法行政,不仅要依法查处违法用地行为,还要依法处理违法用地责任人,要不畏权势,不怕背景,敢于执法,敢于查处,行政、纪检、经济、刑事等多管齐下,决不留情,真正做到查处一起,解决一起,从根本上解决土地信访问题。

(五)创新征地机制,做好社会保障。

要消除涉地信访案件引发的不稳定因素。首先政府在征地时就要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到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征地工作。创新实施“土地臵换社会保障”的征地补偿模式,返回预留用地。同时要把经济补偿到位,要按照政策标准,不打折扣,及时准确地把征地补偿款发到农民手中。此外,还要把社会保障做到位,为失地农民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就业,真正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六)严格依法行政,打造诚信政府。

长期以来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最具普遍性、复杂性、最棘手的问题,是农村社会矛盾的焦点和诱发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这些都对政府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部门工作作风的好坏和工作水平的高低。不依法办事,不按法定程序履行职责,就会失信于民,引起纠纷。土地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土地使用许可,包括土地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农村宅基地和工业用地许可等。土地管理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管理,做到监督日常化、制度化,并定期自查整改,不断提高土地行政许可水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地信访案件的发生,树立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结束语

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参政意识和维权意识的逐渐提高,涉及土地与人民群众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访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分析近年来涉地信访的特点和原因,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提出有效解决涉地信访案件特别是群体性上访事件的对策,对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篇:妥善处置公安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妥善处置公安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态势,在公安信访工作中,非正常访、越级访、进京访一直在高位运行。这种状况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不相适应。笔者作为一名公安基层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接触了大量信访案件,并深刻认识到,公安信访工作已经成为“三基”工程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信访案件一旦处理不当,不仅干扰和影响公安机关正常的警务工作,而且将直接危害到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对公安信访案件进行深入思考并制定相应对策。

一、公安信访案件的客观分析

公安机关信访案件的当事人上访原因千差万别,申诉和控告的方式也是形形色色,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有理合法型。这类上访人的诉求属于合理诉求,采取的方式也属于正常的表达方式。有的当事人因刑事案件久侦未破或犯罪嫌疑人在逃久抓未获而常年到公安机关甚至党委政府上访,要求公安机关加大侦破和抓捕力度;有的因为公安机关办案失误导致自己蒙受某种损失等。在上访过程中,他们能以文字材料或口头表述方式向接访人员表达自己的诉求,要求公安机关予以解决。二是有理非法型。这类上访人的主要诉求是合理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因而产生了失望甚至抵触心理,认为公安机关没有为他们尽力办事,从而产生不满,遂采取非法过激行为。有的大闹公安机关,影响正常办公秩序;有的游说其他党政机关,施加影响;还有的上访人受“把事情弄得越大、越严重,就越能引起上级重视的错误思想支配,把自己申诉的问题随意夸大,极力渲染。我区有一位上访人因妻子被打伤致死,犯罪嫌疑人在逃,该人便多次上访,向公安机关施加压力,声言公安局一天抓不到人,妻子的尸体便一天不火化。

三是无理合法型。此类上访人多数性格比较偏执,通俗地讲就是“认死理儿”。他们上访的方式是合法的,但其诉求属不合理要求,实质是无理缠访。有的上访人,常年奔波于各个国家机关信访部门,成为所谓“职业上访人”; 有的常年坚持不断地给各级领导投递告状信件,且一信多投,其反映的问题可追溯到建国初期,大多属历史遗留问题。还有的上访人形成了所谓“上访依赖症”,往往其主诉求得到解决后,不断提出新的诉求。此类上访人常年生活在上访的状态中,往往最难处理,俗称为“狡牙”。

四是无理非法型。有些上访案件,公安机关在办案中严格遵守法定程序,没有任何瑕疵,但上访人得不到相应的经济赔偿,既不到检察机关追诉,也不到法院追偿,而是一味在公安机关无理纠缠,在具体办案环节上“鸡蛋里挑骨头”,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心态,采取激烈手段,拦截领导车辆,大闹公安机关。

二、公安信访案件的主观分析

面对群众来访和投诉,我们的公安民警能否用正确的方式处臵和对待,是决定一起信访案件走向的重要因素。处臵得当,就可能直接化解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初访;反之处臵不当,就可能激化矛盾,甚至直接引发越级访、非正常访。从主观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种错误做法:

一是敷衍推诿。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信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待群众初信初访不积极,不真诚,漠然处之,推来推去,相互扯皮,或矛盾上交,或皮球下踢。如果基层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群众的合理诉求给予足够重视,真诚接待,认真解决,相信绝大部分越级访的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还有的同志抱着“新官不管旧事”的态度,对于以前发生的问题一概推出去,使群众求助无门。

二是厌恶反感。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上访人态度粗暴,存有偏见心理,视之为“刁民”,将其拒之门外。有的民警一见有群众来访,就产生反感心理,特别是对待上访老户,不是认真去帮助其解决问题,而是认为他们无理取闹,故意出难题,找麻烦。三是恐慌惧怕。有些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对上访群众存在惧怕心理,特别是对上访老户,更是惧怕三分,总是认为多年的老问题很难解决,又怕自己说错了话被他们抓住把柄。有的单位领导和办案民警一听说上访老户来了,就全部躲出去,唱空城计,用“惹不起躲得起”的办法消极对待上访群众。由于害怕引起群众上访和被错案追责,有个别民警不敢办案,领导不敢批卷的现象发生。实际上,有些上访案件没有得到解决,是受当时历史、技术、观念等条件的限制。随着时代发展,一些问题不是不能解决的,关键是要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来思考问题。但无论如何,一个人民警察惧怕和回避上访群众是毫无道理的。

三、公安信访案件的对策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公安机关肩负的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重大使命,使公安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抱定知难而上、敢于攀登的决心,将公安信访工作纳入到“三基”工程建设的大格局中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在处臵公安信访案件中应注意“八宜八不宜”:

——宜诚不宜虚。作为信访干部,首先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上访人,深入了解他们的诉求,多进行换位思考,不能对情绪激动的上访人以牙还牙,针锋相对。对于群众合理的要求,一定要想方设法给予解决,要让他们感到“真把他们的事当回事”,用真诚拉近群众、打动群众、取信群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面对行为激烈的上访人,一定要用亲切话语打动他们,用真心诚意感动他们,往往一句好话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局有一起进京到省的疑难案件,上访人2001年被打成重伤,眼球摘除,此案一直未破。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分局领导亲自到其家中下访,上访人父子深受感动,表示再也不会越级上访。我们并没有因上访人息诉而放松对案件的侦破工作,而是积极组织力量继续追捕,终将三名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

——宜啃不宜弃。对有些长期上访的疑难案件,要坚决克服畏难情绪,敢于攻坚克难,千方百计研究解决办法,坚定信心,破解难题。我局有一个连续28年进京到省的信访案件。上访人的行为异常激烈,拦截过很多重要领导的车辆,被公认是一个“老大难”案件,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但如果我们继续将这起信访案件束之高阁,放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努力,上访人势必会继续访下去,甚至做出更“出格”的事情来。在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我们从法律、道德、社会的角度讲解政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肯定上访人诉求中的合理部分,又对其过分的补偿要求给予批评,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使上访人放弃了过高的赔偿要求,偃旗息鼓,停止了28年的上访路。对于这类长期上访的案件,我们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要多花些时间作准备,在法律与情理之间找准契合点,选择合适的时机提出解决方案。

——宜疏不宜堵。在工作实践中,有些上访人总是不相信基层民警,坚持要局长接待。如果我们不能满足上访人的要求,就会使上访人对公安机关产生不信任感。失掉了群众最初的信任,也就直接失去了最佳的息诉时机。因此,我们分局规定,只要群众有请求局长接待的要求,控申部门不得无故拒绝,分局党组成员轮流接访。其实,有些信访案件即便是局长亲自接访,也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分局领导亲自接访却一定能够传达真诚的信息,从而在公安机关与上访人之间建立最初的信任关系,为进一步解决好实质性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工作实践表明,大多数上访群众是通情达理的,群众有求要诉、有理要讲、有冤要伸,公安机关就应该为群众开辟一个稳固、畅通的渠道。保持这个渠道的畅通,群众随时可以通过信访向领导反映问题,不仅让信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而且也使基层民警在执法、服务过程中减少了随意性,增强了责任感。

——宜细不宜粗。做好公安信访工作需要敏锐的洞察力,信访干部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从上访人的言谈举止以及字里行间读出所蕴涵的深层次信息,从中得出初步结论。信访干部首先要做一个好的听众,俗话说“会说的不如会听的”,上访人通过语言传达的信息往往比书面文字更加真实可靠。同时,耐心倾听上访人的陈述也往往是赢得对方信任的第一步。通过细致的“听”,我们大致可以判断出信访人的文化程度、逻辑思维能力、理性程度、有无上访经历,进而判断其所反映问题的可信程度等等。总之,我们的心越细,得到的信息就会越多,对解决问题就越有利。

——宜冷不宜热。上访人在诉说自己的遭遇或委屈时,往往处于“过热”的状态,声泪俱下,情绪失控。有的上访人来到信访接待室时,就是带着“怨气”来的,几句话不如意就对接访人员横加指责。我分局辖区内有一个上访老户,每次到分局上访时都是情绪激动,几乎所有接待她的同志都被她骂过。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其采取了“冷却”措施,在其情绪失控时进行冷处理,民警们克服埋怨情绪、厌烦情绪和对立情绪,恪守职业道德,耐心地作好工作。同时我们细致地研究了她的上访诉求,对其中的合理要求部分给予了重新处理,对不合理的诉求也给予了明确答复。我们的真诚终于使这位上访老户放弃了对公安机关的偏见,还送来了锦旗表示感谢。

——宜解不宜结。在接待非正常的上访人时,对其错误的上访方式不能只是一味地批评和指责,在指出其错误的同时,更要本着人性化的思想,对其采取过激方式的原因和动机进行深入了解,尽量化解其内心深处的“症结”,使其气顺情畅,化干戈为玉帛。我分局有一起因伤害引发的上访案件,上访人之子手腕被砍成轻伤,犯罪嫌疑人潜逃。上访人要求迅速追究犯罪嫌疑人责任。达到上访目的,该人曾爬到市局对面的楼顶上散发传单,并以跳楼相威胁。通过对其情况的了解,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单亲家庭,上访人下岗,被害人上学,家里无力负担治伤的医疗费用。为了帮助这个贫穷的家庭尽快摆脱困境,分局组织专门警力负责追捕这起轻伤害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经过不懈努力,民警终于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归案,为被害人带来了希望。象这样采取非正常手段进行有理上访的上访人,大都面临着一些经济上的困境,其中的一些人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心和帮助。就本案来说,如果只是简单地对其跳楼要挟的行为进行处罚,不仅解决不了原来的上访问题,还会结下新的上访“疙瘩”。因此,对上访人采取的过激行为,只要不是对社会危害性很大的犯罪行为,或者恶意制造事端和影响的,通常不宜采取严厉的手段给予处罚,而应该结合具体情况,与一般违法行为区别对待。

——宜调不宜处。公安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因此,做好信访工作,必须彰显和谐理念。一些由民间纠纷引起的打架、轻伤害等案件调解处理比之依法处罚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执法理念。我分局有这样一起上访案件,邻居赵某和陈某因琐事发生纠纷,进而撕打,赵将陈的门牙打掉两颗,经法鉴为轻伤,同时,赵某也受轻微伤。派出所按照《刑法》及《治安处罚法》有关规定,对赵某和陈某分别刑事拘留和行政拘留,结果引发双方不满,家属分别到分局、市局和省厅上访。在这起案件中,派出所依法处理没有错误,但考虑到邻里之间矛盾引发的打架案件,社会危害性不大,虽然陈某构成了轻伤,伤情并不很严重,且双方有调解意愿。于是根据案件实际情况,我们进行调解处理。经过几次协商,终于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不仅使两个家庭免于离散,也使邻居之间保持和睦相处。从整体效果看,这样的人性化执法比惩处一个对社会危害不大的犯罪嫌疑人更有意义。

——宜进不宜退。如果说,对于有些有理上访群众的过激行为适当忍让是一种工作方法的话,那么,对于无理上访人的非分要求决不退让就是必须遵守的工作原则。尤其是作为公安机关的主要负责人,决不能对无理闹访有任何的姑息。由于受法制观念、文化素质等诸多因素影响,有些上访人的思想中存在着“叫唤孩子有奶吃”的错误观念,认为闹得动静越大,得到补偿越多。对此,作为公安信访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有的时候,上访人的诉求中,有合理的和无理的成分相互搀杂,主要领导接待时,强调有理因素,争得有利于己的承诺,其他信访干部具体办理时,又加入无理内容。因此,作为公安机关主要负责人在接访前要对案件有相当程度的熟悉,对上访人诉求中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条块区分开来,在不合理的方面要坚守原则,决不退让,不能让其无理的要求得逞。

下载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厂老板逃匿引发劳资纠纷信访案件的思考和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险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保险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摘自2012年5月3日《中国保险报》第7版保险公司作为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服务社会、服务保险客户......

    浅谈引发农村信访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化解农村社会矛盾 建设和谐新农村 区信访局副局长 刘庆华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的进一步调整、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不断增......

    浅谈执行信访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浅谈执行信访案件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普法宣传的推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越来越重视对自身权利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

    三起物业费“打折”案件引发的思考

    三起物业费“打折”案件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 日照一小区的业主刘某,自2005年入住该小区以来,一直未交纳物业服务费。今年1月,物业公司将其告上法庭,要求其给付所拖欠的全额物业服务......

    一起触电事故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最终定稿)

    一起触电事故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论事故批复的可复议性及承揽关系中安全生产事故的认定 作者于可易山东齐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案情介绍】 2010年5月的一天早晨,青岛市某......

    一起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引发的思考

    一起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引发的思考 李月兰近期,基层在税源管理过程中发现一起不法分子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件。通过对案件进行深入调查剖析,发现涉案人的手法基本相同且......

    对金融危机引发信访问题的思考

    对金融危机引发信访问题的思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形势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日益突出,经济利益纠纷、民工工资已成为当前突出的信访热点问题,尤其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

    涉法信访案件问题探讨思考

    信访问题,特别是涉法信访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之一。如何破解涉法信访这一难题,从源头上减少信访案件的发生,是当前我们政法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好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