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起触电事故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一起触电事故案件引发的法律思考
——论事故批复的可复议性及承揽关系中安全生产事故的认定
作者于可易山东齐海律师事务所律师
【案情介绍】
2010年5月的一天早晨,青岛市某区一酒店工作人员上班时发现酒店厨房有台灶具出现故障,不能正常运转,遂电话联系维修人员王某前来维修。王某曾经是灶具厂家派出的售后服务维修人员,后来辞职单干,几年来一直给酒店维修灶具。那天王某在外地,故电话中称:可另派人员过来维修。当天下午维修人员林某携带维修工具到酒店,称过来维修灶具。在拆卸、安装灶具鼓风机的过程中,林某不慎触电,经抢救无效死亡。
事故发生后,青岛市某区政府委托该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安监局)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后作出了事故调查报告。报告查明维修人员王某、林某无单位,未取得电工资格证书。王某、林某是同乡,常一起给他人维修电气设备,每次维修时王某、林某自己提供维修工具。维修完毕之后对方支付报酬。事故发生那天,王某联系林某到酒店维修灶具。林某在作业过程中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带电作业触电死亡。报告认为酒店未依法审查林某是否具有电工上岗资格,便同意其上岗作业;作业时,未安排安全人员现场管理,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没有设置警示标志。酒店在生产经营中还存在,诸如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未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等违法行为。酒店的违法行为是触电事故发生的条件和隐患,应对事故发生负重要责任。报告认定触电事故是一起酒店未依法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操作人员违规作业造成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区政府对事故调查报告作了同意的批复,要求安监局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进行行政处罚。之后区安监局依据事故批复及有关法律规定对酒店处以15万元的罚款。酒店不服,对事故批复申请行政复议,同时又对行政处罚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依法撤销。
【法律评析】
一、酒店不服事故批复,申请行政复议是否属于行政复议范围?
与事故批复有利害关系的事故责任者对事故批复不服,能否申请行政复议,安全生产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司法实践中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事故批复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内部行政行为,不发生对外的法律效力,对申请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实际影响的是依据事故批复作出的 1
行政处罚行为,故申请人对事故批复不服,不能申请行政复议,不属于行政复议范围。另一种观点认为事故批复是有关政府依照职权独立作出的、直接确定事故责任者的义务和责任,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约束力的行政决定。从作出事故批复的主体、内容和效力上看,事故批复具备具体行政行为的构成要件。事故责任者如认为事故批复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申请行政复议。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事故批复具有可复议性。具体理由如下:
首先、事故批复对申请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最终具有对外的法律效力,与不具有可复议性的其他内部行政行为相比有重大区别。
事故批复虽然冠以“批复”之名,从形式上看是内部行政行为,但是安监局必须依据事故批复对茶苑粥店及其负责人作出行政处罚,通过行政处罚行为,事故批复必然外化为外部行政行为,产生对外的法律效力。因此事故批复涉及外部相对人的具体利益,对酒店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实际影响。并且事故批复也是事故发生单位对本单位责任人员进行处理的依据。这与不涉及外部相对人利益的内部行为明显不同,与行政机关对其公务人员作出的奖惩、任免等不产生对外效力的人事处理决定又有着显著差异。
其次、从对依据事故批复作出的行政处罚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况来看,事故批复行为也具有可复议性。
事故批复是安监局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直接依据。如不考虑处罚程序的合法性,一般来说,事故批复违法,行政处罚也就违法;事故批复合法,行政处罚也就合法。相对人如不服行政处罚,申请行政复议,复议机关就必须对行政处罚的直接依据——事故批复进行审查。如行政处罚违法不当,则复议机关在撤销行政处罚行为的同时,还必须撤销事故批复行为。否则,复议机关对行政处罚行为的实体审查便成为空谈,相对人寻求行政救济则失去了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事故批复具有可复议性。
再者、酒店对事故批复不服,申请行政复议属于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复议范围,且不在排除范围之列。
酒店认为事故批复侵犯了其合法权益,申请行政复议,符合行政复议法
第6条第1款第11项规定的情形,并且不属于行政复议法第8条规定的排除范围。法无明文禁止既应允许。在法律没有明确排除或禁止的情况下,酒店对事故批复的行政复议请求权不应被剥夺。
二、酒店与维修人员王某、林某之间属于何种法律关系?
区政府及安监局认为酒店与维修人员之间的法律关系是民事问题,不是
行政法上的问题;认定一起事故是不是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应该适用行政法,而不是民法。所以确认双方之间的民事关系对认定安全生产事故来说没有必要。笔者认为,双方之间属于何种法律关系是正确适用安全生产法的前提和基础。如对基础法律关系认识不清或定性错误,那么必将导致不能正确确定灶具维修活动中的生产经营单位和触电事故中的事故责任主体。准确认定基础法律关系的性质是正确认定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笔者认为酒店与维修人员之间构成承揽关系。理由有四:首先,维修灶具所需工具属于维修人员,并非酒店提供。其次,维修人员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力来完成维修灶具的工作,向酒店交付的是工作成果——能够正常运转的灶具,而不是单纯的提供劳力。再者,维修人员交付工作成果时,酒店须支付报酬。该报酬是按照维修灶具的工作成果来结算,不是按照工作时间定期支付。最后,维修人员在维修过程中独立完成工作,不受酒店的控制和支配,不在酒店的管理下工作。因此,酒店与维修人员之间形成承揽关系,而不可能是劳动或雇佣关系,更不是承包或承租关系。
安监局所作的询问笔录证明酒店直接联系王某前来维修灶具。王某在笔录中对其起初是灶具厂家委派,且长期给酒店提供灶具维修服务等事实明确予以承认。因此林某属于承揽人王某委派的第三人,其与酒店之间没有直接的合同关系。王某作为承揽人应就林某完成的工作成果向酒店负责。
三、酒店是不是灶具维修中的生产经营单位和触电事故中的事故发生单位?
区政府及安监局认为酒店是个体户,法律上是生产经营单位。灶具维修与酒店的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是酒店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触电事故发生在酒店的生产设备维修作业中,就是发生在酒店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因此酒店是生产经营单位和事故发生单位。笔者认为,安监局混淆了法律意义上的生产经营主体资格和具体案件中的生产经营单位。酒店法律上确实享有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但未必就是灶具维修活动中的生产经营单位。衡量具体案件中生产经营单位和事故发生单位的标准是看该单位是否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主体,该事故是否发生在该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酒店与维修人员是承揽关系。维修人员作为承揽人是独立的民事主体,独立完成维修工作,不受酒店的指挥、管理,因此灶具维修的行为主体是承揽人——维修人员,而不是定作人——酒店。灶具维修对于承揽人来说是生产经营活动,而对定作人来说,虽与其生产经营活动——餐饮服务密切相关,但毕竟不是餐饮活动本身,不属于酒店的生产经营活动范围。触电事故发生在灶具维修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发生在酒店的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因此本案中的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发生单位是维修人员,而不是酒店。
四、酒店在灶具维修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
区政府及安监局认为酒店存在未审查维修人员电工资格,未安排安全人员现场管理,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等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笔者认为,区政府及安监局适用法律错误,定性严重不当。安全生产法调整的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社会关系,其调整对象和范围不仅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及其内部的从业人员,还包括生产经营单位将其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出租与他人的承包或租赁关系。但是安全生产法并不调整承揽关系,没有规定定做人对承揽工作负有安全生产法上的相关义务。本案中,维修人员非酒店的从业人员,双方间没有劳动关系;灶具维修活动也不属于酒店的生产经营项目,双方间没有承包关系,因此酒店对灶具维修活动不承担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没有义务审查维修人员的资质,没有义务对其进行培训,没有义务安排人员现场管理,故也就不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是承揽人的法定职责,不是定做人的义务。区政府及安监局认为酒店在灶具维修过程中存在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显然缺乏安全生产法上的依据。
另外,酒店作为定作人负有谨慎选择承揽人的注意义务,该义务性质上为民法义务,并非行政法上的义务。酒店有无选任过失,是否违反注意义务,只与民事责任相联系,不可能产生行政责任。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属于行政责任,安监局不能以酒店违反民法义务为由要求其承担行政责任。
五、酒店在生产经营中的“违法行为”与触电事故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区政府及安监局认为酒店未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未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未依法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等,上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为触电事故的发生提供了条件,留下了隐患,因此酒店负有事故责任。笔者认为酒店是否存在上述违法行为与触电事故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因果关联。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承揽人派出的维修人员无证上岗、违规操作造成的,与酒店的行为无关。区政府及安监局任意扩大了因果关系的联系范围,对事故发生原因的认定明显不当。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触电事故对承揽人—维修人员来说属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而对于定作人—酒店来说不是安全生产事故。区政府及安监局对承揽关系中安全生产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违法错误。
第二篇:农村触电事故案件调研分析
农村触电事故案件调研分析
作者:陈玉芳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9-3-5
字体:小 大
最近,维西县人民法院对该院近年以来审结的农村因触及带电线路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防范对策。
一、农村触电事故纠纷案件的主要特点
(一)案件数量呈直线变化
维西县人民法院1990年审结农村因触及带电线路引发的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件1件,2006年上升至2件,2008年上升至3件,其中两件是由于今年案发时积雪太深,致使配变外壳及低压侧零线亦接地,最终导致,高电压侵入低压电路而产生漏电事件。主要原因是,案发地还没有进行农网改造,线路老化、混乱,交叉线之间的距离不符合电力法的有关规定,据了解,在该县因为触电引发的人身损害还很多,有的与侵害方私下已作了决,有的因为缺乏法律意识,而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涉案被告多
此类案件中,供电局、水利水电管理所、镇政府、村委会作被告,承担责任的较多。所有触电案件中,被告总数为20个,最少的1个,最多的4个。被告身份主要是供电线路设施的产权人、管理人、受益人、管电员等,多数被告要承担责任。
(三)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严重
在所有触电案件中,被电击致死的有4人;一级伤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人;二级伤残至十级伤残3人;其他人身伤害的1人.触电事故的受害人及其近亲属经济损失共约10万元。给一些农村家庭、单位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如张亚灵诉维西县维登乡人民政府、维西县维登乡其普电站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花去医疗费、残疾赔偿金、护理费、后续治疗费等各种损失46605。
(四)判决结案方式占绝大多数
由于损失大,赔偿数额高,并且绝大多数当事人都认为自己无责任,互相推卸责任,调处工作难度相当大。6件案件中判决结案的5件,调解1件。
二、造成农村触电事故的原因
(一)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法建筑施工导致触电
一些单位或农户为了自身利益,未经电力部门和国土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擅自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建造或装修房屋,并在施工时引发触电事故。
(二)管理措施不到位,技术规程不标准
一是电力管理部门、产权人、管理责任人对电力设施疏于管理。对一些使用时间长而老化的线路设施,没有及时进行维护、改造,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整治措施不到位,特别是在风雪雨前后,没有及时组织力量检查,对存在问题未能及时发现,以致发生触电事故。
二是供电管理部门对农村管电员缺少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定期考核。一些村委会聘任的农村管电员普遍存在着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疏于检查维修所管辖线路。涉及管电员的6件案件中的6个管电员素质普
遍偏低。其中,小学毕业的占70%,初中以上学历的占30%;6个管电员都没有电工证。
三是有的管理部门本身不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标准。在架设安装线路及设施时违规操作,许多技术系数达不到要求,如线杆间距离过大,电力线对地距离过低,电力线与建筑物水平距离过小,变压器平台高度过低,未设置安全围栏,线杆拉线上端缠在横担角铁上等等。如李学功、李志辉等原告诉迪庆州电网公司维西分公司触电人身致死损害赔偿纠纷案的带电拉线杆周围就有10多条电线从中穿过,纵横交错,好似“蜘蛛网”,非常危险。
(三)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安全用电意识非常薄弱,私拉乱接现象严重
一些人为贪图方便,节省钱财,在架设安装电力线路时,多数人不请电力部门的专业人员,而是自行组织实施,从而出现有线电视、专用电线、电话线同杆架设,电力线路安装在生长着的树木上,电表后的进户线采用裸线等达不到技术规程要求的私拉乱接现象,留下大量的安全隐患。
(四)对未成年子女缺少安全教育,未尽监护管理责任
此类案件8件,占32%。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缺少在用电方面的安全防范教育,甚至对经常在电线杆及变压器等危险地带玩耍的孩子也未及时阻止,安全警觉性不高。如如张亚灵诉维西县维登乡人民政府、维西县维登乡其普电站触电人身损害赔偿纠纷一案,原告张亚灵随母亲到维登乡新农村松坡组外公家拜年,下午4时左右,原告张亚灵与同伴杨康一起行至离外公家30米左右的地方玩耍,两人在玩耍的过程中,原告张亚灵触及栓
在一棵陈旧木桩上的高压线电杆固定拉线,木桩断裂,致使固定拉线碰到电杆上的高压电,被电击伤成九级伤残。
三、防止触电事故发生的对策
触电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惨重的损失,也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触电事故的发生刻不容缓。
(一)明确产权,加强管理,排除隐患
当前农村实行“两改一同价”政策,对供、用电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各级政府和电力管理部门应抓紧落实政策,加快改革步伐,明确电力线路和电力设施的产权,进一步落实各方的责任,确保电力设备安全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加强管理,加大处罚力度。对私拉乱接的行为要及时制止,督促整改;对在电力设施保护区内违章建筑,种植作物等影响电力安全的,要强制拆除、铲除,经批准许可的,责令设立警示标志,建立安全防护措施;对使用时间长、老化的设备要进行维护更新。在台风雨前后及其他自然灾害发生后,要及时组织人力巡逻检查,第一时间排除障碍,消除安全隐患,减少触电事故。
(二)严格技术规范,提高农电架设标准
当前,农村地区电网设施简陋落后,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进行电力线网改造十分迫切。在进行线路改造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电力法》、《农村安全用电规程》等要求严格施工、规范操作,不能为了省钱或贪图方便而马虎应付,私拉乱接,制造用电安全隐患。在施工单位要聘请或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督,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质保量,确保电力设备安全。
(三)加大宣传,强化教育,提高安全用电意识
要充分发挥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在黄金时间、显要位置播放、刊登公益广告,宣传安全用电、依法用电知识;结合“四五”普法教育,专门对农村依法用电,安全用电进行宣传教育;要重视中小学生的教育,在教科书里安排一些图文并茂的安全用电常识,电力管理部门要组织人员定期到中小学上课,广大家长们要对自已的子女加强安全用电教育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深入了解《电力法》和其他相关法规,提高人们的依法用电和安全用电意识。
(四)严格考核,重视培训,提高管电员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 农村的用电管理主要靠管电员,管电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此类案件的发生率。供电管理行政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培训、考核、核发电工证制度。要重视对农村管电员的业务培训,每年要对其电工证进行审核,经过培训,达不到要求的,要收回电工证,终止其电工技术资格。
(五)要提高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各级党委、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用电安全的管理,把责任落实到人,清除农村用电不安全的死角,发现一起处理一起。对于造成责任事故的人要依法追究其责任,直至刑事责任。
(作者单位:维西县人民法院)
第三篇: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
Script>前不久,笔者接触了一起案件。
一天夜里,某村几个男青年酒后窜入邻村一家杂货店。当时已是深夜,店主已关门休息,这几个青年将店主用电线捆绑后,又踢又打,并抢走店中钱物。他们走后,店主挣脱捆绑,向村长报告了这件事。当时,店主与这几个青年互不相识。村长经过调查,确定此事系邻村几个青年所为,于是他们通过某村的村长,与这几个青年的家长达成协议,由家长们拿钱赔偿店主的损失,私下了结这件事。后来,这几个青年又因聚众斗殴,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此案告发。
目前,在我国民间,私了现象十分普遍。一般老百姓有了纠纷往往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笔者曾在公共汽车站向一些过往旅客提出“假如你与他人发生纠纷,你要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回答几乎都是“当然是自行解决,实在解决不了,找居委会或派出所”;而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刑事案件以私了方式解决的,达到了30%,而民事、经济案件的私了率则更高。我国的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规定了“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与诉讼权利。”但是,我们应当注意到,这一规定是指民事诉讼法律规定,是专门对民事纠纷而言的。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刑事案件(除少数自诉案件外),则不能以“私了”方式解决。在刑事案件中,犯罪分子损害的是国家、社会、集体和人民的利益,破坏社会管理秩序,必须依法论处。任何人都不得以各种方式、理由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可是,为什么在我国,形形色色的“私了”现象仍然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呢?我想,这个现象的原因应当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思想密切相关。我国有许多古话,比如“民不举,官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息事宁人”、“家丑不可外扬”等等。这些无一不在反映着大多数人的心态。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发生一些矛盾与磨擦是在所难免的。在一般情况下,大家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化解矛盾,也是极为正常的。但是这种方法有时却被用在帮助触犯不法分子逃避法律制裁,不可不说是一种遗憾。纵观“私了”事件的类型,我们不难发现,最常见的一类是涉及隐私方面,如男女关系方面的隐私的“私了”。受害者怕扩大影响,造成下半生的困扰,只能忍气吞声,犯罪者借机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另一类却是受害者的权益受到侵犯后,不向司法机关求助,反而用一些非常的手段,私下了结,有时甚至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罪行。笔者接触过几例故意伤害罪、投毒罪的犯罪分子就是因为本身权益受侵害后,不寻求有效途径帮助,而采取其它手段,伺机报复,将自己由可怜的受害者变为可悲的犯罪分子。
其次,是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自封建社会以来,人们脑中的“人治”思想。公元前221年,这个第三者,在当地往往是较为德高望重的长者。象在本案中的某村村长等人。这类人集调解、见证于一身,通过他的调停,受害人得到了某些补偿,害人者逃避了法律的制裁。表面上看来,这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可是一旦受害者一方反悔,或害人者觉得这样的惩罚不足为戒而继续为恶,就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例如本案中的那几个青年人,如果在第一次的犯罪中就受到一定的刑事处罚,得到教训,或许他们就不会再犯下后来的罪行。由此可见,以“私了”方式解决纠纷,存在无数隐患,有时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在姑息养奸,助长罪恶。
无论采取哪一种“私了”,我们都不难看出,之所以会采用“私了”方法解决纠纷,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公民们对国家法律的无知与漠视!我国制定法律的最基本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惩治犯罪。可是有些公民,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和人身权利被侵害时,不寻求司法保护,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而是通过“私了”,求助于“第三者”。这些当事人,无疑是将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弃之不顾,足可见其何等无知!充当“第三者”的人,俨然将自己拥有的权势凌驾于法律之上,可见其对国家法律又是何等的漠视!我们决不能允许这类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否则,犯罪分子逍遥法外,法律将失去威严。这类事件,也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走向“法治”的一大障碍。
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目标,把依法治国提升到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高度。因此,从群众入手,加强普法教育,提高全民知法守法用法的水平,加大审判与执法力度已成为当务之急。今年,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审判质量年”、“执行年”、“争创人民满意法院、法官”三大活动,反映了我们法院系统对于建立和加强法律机制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使群众在根本上接受“法治”的观念,消除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感,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及时求助于司法部门,不再通过“私了”解决问题,而将寻求司法保护作为第一选择。
一起私了案件引发的思考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王老吉引发的法律思考(推荐)
王老吉引发的法律思考
羅震明*
摘 要:旷日持久的中国商标第一案、价值1080亿元的“王老吉”商标之争终于尘埃落定。2012年5月9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就“王老吉”商标许可协议争议仲裁做出终极裁决,广药集团与加多宝母公司鸿道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的《“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无效。鸿道集团有限公司停止使用“王老吉”商标。这也意味着广药集团将收回“王老吉”商标使用全年,加多宝公司今后将彻底告别“红罐王老吉”。本文通过对整个事件进行法律剖析,提出企业在商标权保护、使用,以及在企业治理等方面应注意的法律问题,帮助企业防范和化解相关的法律风险。
关键词:“王老吉”案;法治;道德;思考 商标权 引 言
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关商标的竞争不但比较常见,而且各种各样的状况都会发生。对于当中的一些案例的判定,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看法。其中,发表自己观点的包括双方当事人、代理律师、法院工作人员、专家学者乃至人民百姓,这种案件在社会里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不但事关很多人各自的权益,而且还能够引发人民对于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的探讨,更关键的一点,就是对于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原则似乎有被打破的迹象,而且这类事件的发生,让大众的思想被转变,更是会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必须要全社会重视起来,而且这种事件所带来的危害要在经济和法律之上,这不得不让我们认真的想一想。
正宗的王老吉凉茶乃是几百年前的王泽帮时邦首创的,具体的时间是在道光年间。发展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2000年,广药集团与加多宝公司签订了有关商标的租赁合同,由加多宝公司主营成罐的红色王老吉凉茶,广药主营盒装的绿色王老吉。就用了几年的时间,成罐的红色王老吉凉茶成为了市场上最为火爆的商品,给公司带来了非常大的利益。就在这样的前提之下,两大集团曾有很多次签订了对于商标租赁的相关协议补充事宜,并且把商业贿赂当做筹码,这样一来就成为了如今对于商标纠纷的导火索。
有关媒体报道,中国大陆的“王老吉”这个商标本来是属于羊城药业的,乃是一种公和私共同经营的模式。和香港的鸿道企业互相合作以前,重点生产纸盒制的绿色包装的凉茶,重点把市场放在了广东省,但是销售成绩不好。在95年,和“王老吉”的传人一同经营国外“王老吉”凉茶的鸿道企业为了能够进军中国大陆市场,把“王老吉”这个商标的使用的权利从羊城药业哪里拿了回来,而且双方还签订了合同,鸿道采用自己研发的配方,自行研发红色的成罐的凉茶,两家企业在经营方面互不干扰。“红罐王老吉”不论是外面的包装还是相关的装饰都是鸿道企业自己花钱找人设计而成的,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该企业早在96年就申请了相关的专利权,而且加入了东北人口中说的“上火”一词,十分精妙的设计出了广告语,既不落俗套,也能够被高雅之人所接受,这句广告语就是“怕上火,喝王老吉”,这句广告语和“味道好极了”这句广告语产生的效应不相上下,深深的印在了百姓的心里,被人互相传送。而且运营了十余年,该集 * 作者简介:张三(19××—),性别,华侨大学法学院20××级本科生,学号:×××××××。团的销量就十分的惊人,已经超过了百亿,乃是市场当中的典范。而在2010年,广药集团为了可以争夺到该商标的使用权利,对这个商标进行了评估,得出的结果是大于千亿,这比很多进口的品牌销量要好的多。而在11年的4月份,大陆的“王老吉”商标的使用权归广州药业所有,在05年法院就做出了裁决,认为鸿道有人用贿赂的方式买通了广药的管理人员,致使“王老吉”这个商标的使用权被用不正当的方式续约,而且以对我国的财产造成了损失作为上诉的凭证,想我国的经贸仲裁委员会提起诉讼,恳请仲裁,强调合同是没有法律效应的。而且把六年以前的法院裁定结果当做这次申诉的缘由,是不是符合逻辑,是不是有足够的证据,这都容易让人产生质疑。而仲裁的结果显示,广药可以把这个商标重新收到自己名下,而鸿道只能使用“加多宝”这个商标了,还在继续的生产像之前一样的红罐凉茶。对于广药集团内部人员收取贿赂这件事,对于商标的使用权的争夺有没有相关的关系,而且这两家企业的行为有没有法律效应,本篇论文还是有所怀疑。让人不明白的是,这件事仅仅是开始,还并未结束。我们都知道,广药之前从来没有生产红色的罐装凉茶,而且也没做过相关的广告,可是,自打将商标重新收入囊中之后,广药把之前“王老吉”凉茶的销售模式全都用在了自己身上,而且把类似之前鸿道集团生产的“王老吉”凉茶原封不动的搬到市场上销售,而且就连广告语都是照搬照抄,只不过在里面加了一个“就”字,变成了怕上火就喝王老吉”,这样的行为致使两种凉茶在市场上共同存在,让广大消费者摸不清头脑。然而,更吃惊的是,广药这种类似“抢劫”的行为,不但把包装设计原封不动的用在了自己身上,而且更是要霸占,而且还上诉说鸿道企业与加多宝侵占自己的权益,盗用自己的专利,这么多年一直都在侵犯自己的话额发权益。据了解,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维护自己的专利权,加多宝已经在北京上诉,而上诉理由和广药的异样。这个案件的当事人有这样的行为,不得不说是对于法律乃是指道德方面发出了挑战。而对于老百姓来说,都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制定出足以向公众交代、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解决方案。
正 文
作为一名生活在中国大陆的普通消费者,你一定知道“王老吉”。不管是每年的大篇幅电视广告还是商场货架上醒目的“红艳艳”的王老吉陈列商品都会让你和“王老吉”不陌生。但是就在几天前,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的一纸裁决将打碎这种经历了十几年时间、花费了数十亿资金才得以形成的群体印象。
在此不赘述本次事件的前因后果,因为作为“商标第一案”已经有太多的报道。只是想从一个普通的消费者的角度来谈谈对本次仲裁所代来的效果。
在仲裁提交之时,“王老吉”的租用者加多宝及其母公司应该对本次的裁决结果是有预见的,否则也不会在等待仲裁的这几个月里就开始了其凉茶产品包装的大变脸——去王老吉化。但结果出来后,加多宝显然还是深受打击。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加多宝用了十多年时间和数十亿资金将“王老吉”从一个地方品牌打造成中国第一品牌,目前市值1100亿元。但是从裁决之后,如此巨额的无形资产就和加多宝无关了,这是每一个正常的人或者公司都无法接受的,虽然不合情理,但却是法定事实。
其二,由于加多宝的苦心经营,将凉茶的大蛋糕做大了,现在却被人踢了一脚,并被抢走了分蛋糕的刀,情何以堪啊?
其三,加多宝亲自扶持壮大的“王老吉”可能成为以后啃食自己的对手,据说广药已经招募了3000名员工,大有接管加多宝原有地盘的味道。
其四,加多宝可能还要面对来自广药的索赔,虽然从名义上看,此前十几年间,加多宝付给广药的商标使用费的确偏低,但是本次加多宝的损失巨大,如果加多宝再遭到索赔无异于伤口上撒盐,而广药却无异于天上掉了块大蛋糕。
虽然这次中国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的仲裁于法有据,但是我们显然还是看到了仲裁中的不道义,或许还是加多宝品牌总监王月贵那句无声的叹息更能反映当事人的无奈:“作为民营企业,纵使我们很努力按照国家法律遵守规则,但力量微薄,无法如愿。”
2012年是我国知识产权法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特别是有关商标的竞争,案件数量太多太多,而且都是大案,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让人深思的同时又让人感觉特别震惊,在一些人看来,说12年就是一个“商标年”。
此前,美国世界知名企业苹果给了唯冠非常多的和解费用,可以说是天价了,这让国内的相关人员对于知识产权产生了怀疑,在他们看来,为什么仅凭着几个字母就能够让苹果掏出那么多的钱?“加多宝”和“王老吉”之间的纠纷,与苹果、唯冠对于“iPad”的纠纷显得更加令人震惊。可以说,加多宝的创始人乃是白手起家,经过很多年的经营,让一个普通的“王老吉”商标达到了上千亿的价值,这令我们难以想象,广药究竟用的是什么办法,依靠的是什么样的法律法规,而且凭借什么样的市场原则白白的夺取人家经营数十载的成果。而最早羊城药业只能使用“王老吉”这三个文字,而现在广药却非常不可思议的把人家的广告语以及外包装设计都收入囊中。这令人想到了毛主席曾经批判某种人的话:“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这令人非常不理解,而且也让人感觉到可怕。
在知识产权方面存在的一些规定看起来非常有特点,但是也是非常繁琐的,不过,在市场当中,诚信道德以及法律法规根本不会有特殊存在。对于上述两个案例来说,特别是加多宝以及王老吉的纠纷,必须要予以深入的思考,而且必须要从法律以及道德层面入手。凭良心说,加多宝可以说为“王老吉”这个商标呕心沥血,让商标价值不断上涨,可是一夜之间就被人夺走,是非常有失公允的。或许在一些人眼里,这种做法是有明文规定的,乃至是当事人本来就知道的风险,不过真正产生分歧的时候,却完全忽视了公平两个字,而且让双方当事人都损失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我们从婚姻法的角度来说,能不能再对于商标的使用权的合同里面建立一种有风险共同承担的规定,假如因为被许可的人自身的行为让商标升值或者是贬值了,那么对被许可人来说,还是有权利获取其中的利润或者是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来,类似加多宝这种企业可以说就会更有安全感,而且市场还会变的更加平稳。
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期阶段,其中有很多的缺陷,必须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解决这些缺陷,而不是利用这些缺陷获得不法利润。仅从这点来说,我国要及时学习有着相对成熟市场的国家的做法。在市场当中,风云变幻,随处都是陷阱,随处都是诚信。“公正、诚实守信乃是市场最基本的准则”,在市场上的哪一种行为说白了都是人类自己的行为,是人和人之间心灵上的沟通,互动。在市场上的竞争,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道德,想要在市场上占据有利位置,那么必须要遵守道德,深得民心。而对于市场当中每一个人来说,必须要明白的是:在市场上,可以看出人类的丑恶一面,也能看到善良的一面,而且不要总是认为市场是可以做出一些违背道德底线行为的地方,市场经济是可以靠头脑获得,但是强占是坚决不允许的。
商标的使用许可过程是一个把单纯的标志变成产权,并将其作为无形资产处
置,通过质押贷款、租赁等手段,挖掘其附加值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商标持有人面临的风险是:如果商标使用人没有把自己原本拥有的著名、驰名商标做大做强,反而把它做差甚至毁誉于一旦。反之,商标使用人面临的风险是:把拥有暂时使用权的商标做大做强。但它终究不是自己的,一旦商标被持有人收回,自己只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可以看出,商标持有人和商标使用人休戚相关,因为商标高额附加值的产生,很难说清到底是通过使用产生的,还是通过注册产生的。二者相辅相成,这就更加需要双方积极协作,共同承担知识产权保护的责任。具体而言,在双方签订的合同、协议当中,有必要加入体现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条款,有必要加入相关保证品质、监督监控等内容。要知道,这样的保护实际是在保护自己。
从理智上讲,“王老吉”的品牌形象深入消费者内心,其产品赢得万千消费者的欢迎,是“王老吉”商标使用人加多宝集团辛苦运作十几年的功劳。有人说,此后加多宝还是加多宝,而王老吉呢?曾经,“王老吉”商标在广药集团手里并没有发扬光大,收回商标后,广药集团能否保持“王老吉”长盛不衰? 实际上,此番商标之争,还让消费者面临风险。商标是固化在商品上的“脸面”。此前,消费者只需“认牌购物”,成本既低也买得放心。而经过这次折腾,还喝“王老吉”吗?可口味不是原先的口味了,备受欢迎的红罐王老吉的配方是鸿道集团的;改喝“加多宝”?那可不是早已被认可和接受的老牌子“王老吉”。消费者可以暂且纠结在“加多宝”和“王老吉”之间,但有关管理部门、市场各方却当仔细思考,如何调整、细化、完善相关制度,如何进行阳光下的合作,让商标发挥出最强大的正面作用。
广药和加多宝的创建企业鸿道有关“王老吉”商标争夺已经结案,而相关的仲裁机构已经做出了裁定,责令鸿道企业不准在使用王老吉的商标了。这个商标的使用权如今已经重新被广药掌控。
对于“王老吉”这个商标的争夺,让人深思,这个案例自身的价值要比这个案件本身还要大。对上述案件来说,特别是对苦心经营多年,慢慢的发展成为我国凉茶行业领头羊的加多宝企业来说,最应该吸取的教训就是在签订协议时,竟然采用贿赂的方法,低价获得了十年使用“王老吉”商标的权利,而这些钱可以说花的不应该,这直接成为了案件审判的证据,导致之前钱数的合同没有了法律保护,更大的损失就是从此不可能再使用天价的商标。这种行为,在我所了解过的商业贿赂案件里面是最为愚笨,也是付出代价最高的。这样看来,一个公司,不论管理怎么好,销售方面成绩有多好,有多么高端的技术,假如不按照法律来运作,遵守诚实守信的原则,肯定早晚会得到报应。
对于这个案例来说,最令人关心的还包括了合同到底是怎么签的。广药启用了相关的评估程序,评估了“王老吉”商标,得知这个商标如今已经高达上千亿,已经远远地超过了海尔品牌,成为了国内价值最高的商标。这样的评估结论,人们也是又不用的看法,不过不论“王老吉”自身价值是多少,在每年的销售额大幅度上升,年产值特别高的前提下,每年给广药的商标使用费用才仅仅几百万。这样的利益分配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这也是双方撕破脸皮对簿公堂的导火索。可以说,中国的公司不是很关注品牌自身存在的价值,总是会在低价转让给别人后,看到别人获利了,又想要回来。纵观世界各国,大部分公司在商标的使用方面,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一般都将使用的费用与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关联起来,从来不做一锤子买卖。这样一来,双方的权益都会变得很平衡。
对于这个案件人们产争议的地方也是这个案件中最大的看点,那就是“王
老吉”商标在今后到底会怎么样?“王老吉”品牌自创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180多年,不过它被人知晓还是在广药把使用的权利转给了加多宝以后。而加多宝企业将一个不起眼的商标,经过了多年的运作之后,让其成为了年产值达到了两百亿的知名品牌,而把人们不重视的“凉茶”运用了高端的技术,成熟的管理,乃是比较独特的营销手段,依据打造成了国内最受欢迎的凉茶产品,可以说,在这个行业几乎达到了垄断的态势。在这些年里,加多宝不论是从相关的技术方面,还是在销售战略的制定上面,比广药强太多了,广药自己生产的绿色盒装“王老吉”上一年的销售量仅仅是二十亿,这要比红罐的王老吉少太多了,而且这二十亿的销量,有的人认为完全是沾了之前加多宝生产的“王老吉”凉茶的光。而广药把商标使用权重新夺回以后,虽然信心满满的说会聘用多达三千人的销售团队,不过,“王老吉”之所以在国内有这种成绩,仅依靠销售是不可能达到的。加多宝公司如今有“王老吉”的独家配方,而且生产设备以及检验标准都已经很成熟了,而且供销团队也是非常优秀的,这些根本不可能那么简单的模仿。实话说,“王老吉”值钱可不是指的这三个汉字,而是值钱在其身后的多方面经营能力,这乃是企业各方面实力的展现。广药仅仅是取回了“王老吉”的外表,但是真正里面的东西是不能复制过来的,最起码不是那么容易的。
并且,加多宝与广药之间的纠纷日益严重,加多宝之前就制定出了应对策略,那就是去掉王老吉这三个字。买过这种凉茶的人可以明显看到,上面加多宝这三个字特别的明显,而在广告方面,也不再强调“怕上火喝王老吉”。所以,广药尽管夺回了商标的使用权,但是实际上,加多宝通过这场官司,已经赢得了战略时间,“加多宝”这三个汉字在案件发生的过程中被人们铭记在心。虽然加多宝没有打赢官司,不过还是掌握了主动。所以,可以预想到,我国今后的凉茶行业,肯定会出现一个大品牌“加多宝”,不过“王老吉”这个品牌经营了太长时间,根本不可能马上就衰败。而凉茶行业的市场格局也会从一家独大的情况下,变成两强鼎力的局面。
在营销里,不能缺少的关键点当中就有市场定位。而对定位来说,存在两个状态,第一就是动态定位,就是对企业的商品进行设计,让商品在消费者心中具有一定的价值;第二,就是静态定位,就是商品或者是购买某种服务的人对于商品的感受。可以选择的战略包括了作用定位、质量定位、市场定位、售价定位、逆向定位、是非定位等。
依据我国的相关标准,饮料可以分成是一种,当中包括了茶饮料类)、包装饮用水类、蛋白类饮料、果汁与蔬菜汁类、碳酸类饮料(也就是俗称的汽水、植物饮料类、咖啡饮料类、特殊用途饮料类、风味饮料类、固体饮料类、其他饮料类。而板蓝花是属于植物饮料类,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属于凉茶的一种。在实际的市场运作时,板蓝花使用功效定位,就是当板蓝花上市的时候,特别是在一些广告里面着重强调其有三种明显功效:
1、防止上火,2、防止疲劳,3防止喷嚏,而且利用一句话“清热解渴,想防就喝”来突出这三种防止的基本点就是能够“清热解渴”。不过这样的宣传难免会让人感觉虽然功能多,但是不专一。在定位方面来看,似乎没有突出关键点,不但不能获取市场的认同,更是让竞争对手直接跨过了茶品、凉茶、药品、咖啡等行业。
第一,“防上火”,就是中医提到的清热泻火,这种功能凡是凉茶都具备,而且是非常关键的功效。如今,我国众多品牌的凉茶依据清热泻火还延伸出清热解毒、清热祛湿、解表清里、清热解暑等更为具体的功效,而且典型的代表品牌包括了:王老吉、和其正、潘高寿、邓老、顺牌、黄振龙、黄志强、徐其修、万吉
乐、上清饮、广东凉茶等。当中,王老吉可以说傲视群雄,而且在市场上被认定是“中国的可口可乐”。第二“防疲劳”,不光是凉茶有这样的功效,其他的饮料比如咖啡饮料或者是茶饮就具备,这就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在这个行业中,有实力的品牌更多,比如百事以及可口可乐、康师傅、娃哈哈、统一、雀巢、麦斯韦尔等,这些企业哪个实力不强?哪个不在市场当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呢?这都是板蓝花不能相媲美的。第三,“防喷嚏”,这种功效的强调又给自己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对手,包括感冒药以及板蓝根冲剂等。
公司自身的精力不是无穷不尽的,假如竞争对手太多的话,自己的公司怎能良好的运转?在营销之父科特勒看来,如果一个公司的商品想要让客户满意,让客户记住,那么就需要以不同于而且要强于竞争对手的多种商品中找到一种切入点,让消费者的大脑对其有较深的记忆。也仅仅是这么做,商品才能成为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种功效的最具代表性的商品被消费者购买。在市场当中,使用功效定位而走向成功的例子太多了,人们所熟知的就是宝洁公司生产的洗发水,例如,飘柔“柔顺”、潘婷“滋润”、海飞丝“去屑”。同理,王老吉也是比较成功的,就用比较简单的功效(预防上火),尽管预防上火是所有凉茶必须具备的功效,不过就像乐百氏公布的纯净水行业的标准“二十七层净化”一样,预防上火被王老吉最先在市场当中公布出来,而且受到了市场方面的认同以及赞誉。
“王老吉”商标权之争给了我们企业很多法律层面的思考。通过对该事件进行深入剖析,在争取企业合法权益,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方面可以给我们企业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企业应重视对商标权的保护
商标权是商标所有人对其商标的使用享有的支配权。随着商标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市场竞争中地位的日益提高,商标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成为企业的灵魂。商标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财产,信誉的载体,不仅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强势品牌奠定基础。因此,企业应加强商标管理,重视保护自己所享有的商标权。
企业注册的商标除了可以自己使用外,还可通过转让、许可、继承、投资等方式来实现其价值。广药集团正是将自己注册申请的“王老吉”商标授权许可香港鸿道集团使用来实现其价值。但是,在签订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时,许可方和被许可方都应从长远考虑商标的价值,注意保护自己的商业利益。
作为许可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如何保护自己的商标权利益:
1.在签订商标权使用许可合同前,应该被许可方进行一些调查。
商标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尽管目前许可方拥有的商标其价值可能不是很大,但为了维持并进一步提高其商标价值,有必要对被许可方在该商标的使用,品牌的推广战略及策略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查,这样才能在签订商标权使用许可合同时做到心中有数。
2.商标权使用许可的期限。
合同中应明确商标权使用许可的期限,以及合同到期后的处理方式。比如,合同到期后若需延长期限,是双方重新签订合同还是自动延长,还是在满足一定条件下自动延长,延长多长时间。另外,许可期限的约定应尽可能合理,避免时间过长而使用许可费用不变。
3.约定合理的使用许可费用。
为了避免使自己的商标权许可利益受到太大损失,许可合同中应约定合理的商标权使用许可的费用。尤其是在合同期限到期,许可期限自动延长的情况下,应设置合理的许可费用,或按照一定的标准(如被许可方的销售收入或其他业绩)设定许可费用的计算方法。企业可以设计一个比较灵活的合同,可以要求随着这个品牌价值的增加,每年定一个浮动额度。总之,企业应尽量避免在使用许可期限较长的情况下,而许可费用却较低且保持不变。
“王老吉”商标被许可使用方加多宝公司的红罐王老吉销售收入已达到160—180亿元,按照国际惯例,商标使用费应是销售额的2%—5%。以红罐王老吉年销售160亿元来计,商标使用费按其销售额的2%来计算,加多宝公司应至少向广药集团交纳商标使用费3.2亿元。然而,2000年至2011年,商标使用费年租金仅有400多万元,即使延续到2020年,也只有500多万元。而相比广药集团租给其他合作伙伴如广粮集团等的商标使用费,则是销售额的2.3%—3%,即便是广药集团下属的合资公司王老吉药业,每年都要按销售额的2.1%缴纳商标使用费。因此,可以说广药集团在“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费用上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作为商标权使用许可的被许可方,也应考虑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所获得的商标使用权的最大利益。除了应考虑约定合理的许可期限和许可费用外,还应考虑如何对合同到期许可方收回商标使用权进行约定。比如,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合同到期时,由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商标的价值进行评估,然后许可方按评估值的某个比例出资将商标收回。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培养的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商标被许可方轻而易举的收回,从而使自己遭受巨大损失。
二、企业应重视通过专利来保护产品的包装设计
市场营销四大策略中的产品策略包括品牌策略、包装策略、产品组合策略和产品生命周期策略。其中品牌战略通常是通过商标的设计和推广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度。而包装策略则是通过对产品的包装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包装来刺激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欲望。产品的品牌策略和包装策略是两种不同的策略,可以各自单独使用。因此,一方面我们通过商标注册来保护企业的商标,同时,对于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我们也应通过申请专利来进行保护。这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自己的商标使用权被收回,企业仍可通过专利权来对产品的包装进行保护,从而避免自己精心设计的产品包装被竞争对手模仿。
“王老吉”商标纠纷事件中,加多宝公司提出,鉴于广药集团推出的红罐王老吉与加多宝公司产品高度相似,侵犯加多宝的外观设计专利权及红罐装潢专利权,加多宝决定起诉。而广药集团则提出,广药红罐王老吉在外观上与旧装有很大的差别,且目前新装王老吉凉茶也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外观专利且已获受理。尽管目前仍无法确认加多宝公司是否拥有红色罐装罐体包装外观的专利,以及广药集团是否侵权,但是,这足以警示我们企业应注意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企业产品的包装设计。
三、企业应注重治理结构的设计
企业治理结构是企业与其利益关系人之间关系规范的总和。作为成熟社会中的营利性组织,企业治理治理结构的使命并不仅仅是妥协利益冲突,更主要的是防范和控制风险。
企业治理机构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企业成文的治理准则,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等机构的治理准则,以及章程、重大事项规则和一般管理制度。企业在设计治理结构时应注意平衡企业内部机关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明晰管理决策的界限。比如,企业在处置其资产(包括无形资产)时,可以规定先由企业内部相关人员或外部第三方机构对待处置资产进行评
估。如果评估后的资产价值超过规定额度,则由董事会进行决策,否则由高管直接决策,或者高管决策后由董事长批准。同样,企业在对外签订重大合同时,也应对合同所涉及的金额进行规定,并按合同金额的大小规定需批准的机关或人员。
而作为交易的相对方,在签订合同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的合同时,应对签订合同的对方负责人的权限进行调查,履行相应的注意义务,并遵守相应的法律,以避免将来发生法律风险,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
“王老吉”商标权之争事件中,广药集团原副董事长李益民收受香港鸿道集团董事长陈鸿道贿赂后,于2002年和2003年,先后签署了《“王老吉”商标许可补充协议》和《关于“王老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的补充协议》两个补充协议,将商标租赁期分别延长至2013年和2020年。此后,李益民相关受贿案事发。尽管最后的仲裁裁决认定双方签署的两个补充协议无效,广药集团似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持久的商标权之争,双方可以说是两败俱伤。企业应从这一事件中吸取深刻的教训。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王老吉”商标纠纷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法律剖析,我们充分认识到,企业应注重保护自己的商标权、专利权等这些具有战略价值的无形资产。这场商标纠纷,给所有的企业提了一个醒,就是在转让商标的时候,不要低估商标的价值。从国际上商标转让来看,比如欧美这些发达市场,他们对商标的使用转让都是非常“贼”的,绝对不会让对方占很大的便宜,他们非常担心小土鸡有一天可能会变成金凤凰,绝对不会让一家独占金凤凰的价值。因此,企业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一定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免“为他人作嫁衣”。
另外,企业应不断完善其治理结构,通过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来规避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的可能出现的一些风险。
参考文献
[1]百度“王老吉”词条 [2]《红罐王老吉品牌定位战略》
[3]朱文渊 21世纪的营销环境变化新趋势[J]商业经济研究2011年6月 [4]马瑞婧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营销对策[J]商业研究 [5]新修订的《商标法》
第五篇:保险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保险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摘自2012年5月3日《中国保险报》第7版
保险公司作为风险防范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经济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服务社会、服务保险客户的同时也面临着纠纷。随着保险客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通过诉讼解决的案件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保险公司越来越频繁地站在了被告席上。然而在大量的诉讼案件中,保险公司胜诉的比例比较低,使其陷入败诉的困局,对保险公司的信誉和经营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文就当前保险诉讼案件的现状、显现出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谈谈个人的看法。保险诉讼案件的现状
(一)诉讼案件居高不下。近年来,财险公司的诉讼案件数量超过寿险公司,其中因理赔产生的涉诉案件占比大。
(二)诉讼案件主要集中在车险业务。占到全部涉诉案件的95%以上。诉讼焦点多数是理赔金额纠纷。
(三)随着保户维权意识的增强,诉讼案件有增无减,尤其是《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强险实施后,保险公司被追加为被告的案件也明显增加。
(四)胜诉案件较少。保险公司完全胜诉的案件所占比例较低,参与诉讼的结果大多体现在最终赔偿金额上有所降低。
保险诉讼案件显现出的问题
(一)保险公司法制工作比较薄弱,基本局限于应对诉讼案件。主要表现在利用法律法规指导业务各环节工作的意识不到位,同时业务操作环节内控规制不到位,承保人员缺乏法律意识,理赔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不强,都为日后诉讼埋下隐患。比如,在签订保险合同时的不规范,代替客户在投保单确认栏签字,确认保险公司已经履行了对责任免除条款等的告知义务,一旦发生保险合同纠纷或理赔纠纷时,将直接导致保险公司处于不利地位或承担败诉的后果。
(二)保险公司在出现理赔争议时,不重视通过协商调解来解决,而是简单地把争议推向法律诉讼程序。大量的诉讼案件不仅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声誉,也增加了经营成本。
(三)诉讼环境的不利也使保险公司承担了本不应承担的赔付责任,扩大了保险责任,从而增加了赔付成本。保险公司被列为强势一方,“保护弱者”这个不成文的原则,往往形成诉讼环节的思维定式,致使保险公司处于不利位置。
保险诉讼案件引发的思考
笔者认为,保险公司要从目前诉讼案件的困局中解放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多管齐下,内外并举,从“强化内部管控”和“加强外部沟通”两方面着手,从多环节、多方面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力度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承保、理赔和诉讼质量。
(一)保险公司应通过加强内部管控有效减少保险纠纷和诉讼案件的发生。一是提高承保业务质量,加强对业务员的培训,严格执行承保实务操作规程,完善保险合同手续,重视保险合同的签订工作,严格保险合同的审核,从源头上预防纠纷的发生。二是提高理赔效率和服务水平,理赔是与保户利益最直接、纠纷最集中的关键环节,要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丰富服务内涵,赢得保户满意。三是做好业务流程控制,规范业务操作,准确、及时、全面地识别和评估运营流程各环节的风险点,建立完善权责清晰、分工明确、奖罚分明、执行有力的流程控制体系。四是强化队伍建设,通过加强诚信教育,规范从业行为,提升队伍素质,建设一支遵守职业道德,业务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切实提升理赔质量,减少诉讼案件的发生。
(二)保险公司要建立预防和应对机制,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同时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的法律工作人员队伍。一是加强对理赔案件处理的监督考核,严防人为操控导致的拖赔惜赔、无理拒赔,有效利用调解手段解决问题。二是加强保险工作各环节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妥善处理信访投诉,注意归纳整理诉讼中发现的有规律的、重点的、多发的问题,从源头上查找发生诉讼的原因,研究制定办法,杜绝同类案件发生。三是建立诉讼应对机制,理顺保险公司内部流程,积极应诉,针对不同类型诉讼案件,从证据收集到参与庭审,做好切实可行的分类解决方案,提高诉讼质量和水平。
(三)认真做好应诉工作。应诉工作是保险公司处理诉讼案件的核心环节,在应诉过程中应注意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接到法院传票后,要充分了解诉讼案情,结合庭审地的法律环境、同类案件的判决等情况来确定抗辩重点,同时要认真收集相关材料和证据,在规定时间内递交答辩状;二是在开庭时要遵守庭审纪律,仔细质证对方的证据,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全面陈述自己的意见;三是在收到判决书后,及时对判决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决定上诉的要及时递交上诉状,当事人各方都不上诉时,应及时履行法院判决并支付赔款,避免受到处罚。
(四)积极主动与法官加强沟通。法官的判决是诉讼案件工作成败的最终体现,充分沟通还可以减少法律上“保护弱者”原则给保险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特别是一些不能出庭的案件,沟通工作显得更为重要,要积极与法官提前沟通,沟通的主要内容包括适用法律、保险条款、赔偿计算等方面,还可以向法官提供保险理论教材的相关内容及类似案件的法院判决
书等资料,让法官了解和接受保险公司的主张和见解,消除对保险公司的误解,在庭审中做出合理判决,从而改变诉讼中的不利局面。
(五)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和监督。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积极引导新闻媒体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客观报道保险纠纷和诉讼案件,特别要加强对保险公司正当维权行为的宣传报道,培养消费者理性维权意识。同时通过服务创新,全面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公众满意度,树立诚实守信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笔者针对当前保险诉讼案件中的一些问题,保险公司应如何加强内部管控减少诉讼案件的发生,以及发生诉讼案件以后如何应对发表的个人之见,若有不妥,愿与保险同仁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