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三观 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

时间:2019-05-15 02:45: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树立新三观 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树立新三观 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

第一篇:树立新三观 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

践行“新三观”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

一个地方能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无数的事实说明,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集中反映在干部作风上。自胡锦涛总书记向全党同志提出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以来,全国各地大部分干部能自觉地践行“新三观”,干部作风普遍有了明显好转,但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与中央提出树立“新三观”的要求和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当前,在各级干部中存在“十种不良之风”,影响各级领导干部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必须引起各地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要治“等”的意识。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一些干部没有很强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其表现为唯书唯上,照抄照转,没有文件等文件,有了文件等外地经验,今天的事等明天,明天的事等后天,该抓的事不抓、该管的事不管、该干的事不干,问题成堆,错失科学发展的良机,不仅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区域差别、城乡差别日趋拉大,而且使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影响和阻碍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要治“要”的观念。部分干部“新三观”意识淡薄,事业心和责任心不强,没有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魄力和能力,一门心思伸手向上级领导要官位、要待遇、要荣誉;向上级主管部门要资金、要项目、要政策,致使行业不正之风愈演愈烈,有的甚至向群众要钱、要粮、要命。在“要”字中,既辜负了上级的期望,又损害了群众利益。

三要治“蛮”的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部分干部对待群众仍然推行“动不动三分钟,再不动龙卷风”的错误行为;对于抓发展、带民富,仍然存在搞“一刀切”、“齐步走”和“瞎指挥”的倾向,下死任务,定硬指标,结果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当地发展,损害了群众利益。出现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我们有些干部不善于用“新三观”来规范行为,没有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

四要治“满”的思想。一些干部与“新三观”的根本要求背道而驰,不管是想问题、做决策、定规划,还是抓发展、搞改革、保稳定都与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不相符,他们不是立志做大事,而是用心跑大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发展上,满足于GDP的单一增长,沾沾自喜于片面发展的成绩;在改革上,满足于简单的“关、停、转、破”,不善于创新体制机制,从产权上解决实质性问题,改革不彻底、不深入、不细致,留下尾巴、留下死角、留下隐患;在稳定上,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怕得罪人、怕冒风险、怕出乱子、怕丢位子,不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在困难面前退缩,在挫折面前躲避,致使问题越积越多,矛盾日益激化,影响社会稳定。

五要治“粗”的习惯。部分干部由于缺乏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工作粗枝大叶,敷衍了事,技术上不求精,满足于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下策谋求短期发展,吃子孙饭,断子孙路,急功近利,“透支”下届政绩,影响长远发展,没有做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发展,没有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地发展,影响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风上不求实,工作上不求细,导致科学发展中的难题抓不准,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搞不清。

六要治“盲”的倾向。一些地方干部虽抱着加快发展、为民办事的良好愿望,却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科学正确的方法,不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充分严格的论证抉择,情况不明决心大,根基不实力度大,随意“拍脑袋”、“拍脑脯”,盲目拿主意,盲目上项目,盲目扩规模,盲目搞建设,结果作出的决策群众不买帐、不支持、不配合,而决策者却一意孤行强令执行,非但没有加快地方发展,让群众得到实惠,而且让地方背上了新的“包袱”。这是与“新三观”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七要治“刁”的态度。一些干部不但没有牢固树立“新三观”,而且没有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致使“人难找”、“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顽症在各地普遍存在,尤其是行政部门,耍特权、卖关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私利,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败坏党风,腐蚀政风,波及民风。

八要治“懒”的状态。一些地方干部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出现了偏差,热衷于搞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习惯于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用讲话传达讲话,“四个轮子转、隔着玻璃看”,打一个电话,问一点数据,作一个汇报,上班下班小车接送,检查评比亲自陪同,五天工作三天开会,没有精力抓好落实、没有时间深入群众,忙碌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剪彩庆典,陪吃陪喝。大至科学发展,小到为民办事,都说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是落不到行动上,摆“花架子”,玩“空手道”,当“吹牛家”。

九要治“假”的现象。假政绩、假民主、假团结,是当前一些干部丧失了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的一种直接表现,也是群众最反感的三股歪风。假政绩殆害无穷,群众深恶痛绝。部分干部谎报数字,虚构政绩,掩盖矛盾,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有的甚至急功近利,不愿做打基础、管长远、添后劲、多数群众受益的事,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搞泡沫经济,影响地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假民主,就是部分领导干部破坏民主集中制,搞“一言堂”、搞“家长制”,对于干部任用、工程建设、大额资金支出等必须由集体研究确定的重大事项,仍然一个人说了算、一个人拿主意;假团结,就是一些领导干部用庸俗的感情代替党的原则和纪律,人心靠拢着、工作靠哄着、成绩靠捧着、问题靠捂着、缺点靠顺着,喝酒打牌常在一块,参加旅游你邀我请,公事私事你帮我助。这种看似融洽、异常的“团结”,其实是小团体、小利益思想作怪,致使“集体闯红灯”现象时有发生。

十要治“腐”的形象。一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没有牢记“官”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没有把“权”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信念动摇了,精神空虚了,意志衰退了,作风蜕变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严重,违反党纪国法,大搞权权交易,权钱交易,为名、利、财、色所累,不为“公”只为“私”,不为“民”只为“己”,心中只有自己的房子、车子、票子、妻子、孩子,没有群众的影子,极大地损害了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侵蚀了党的肌体,败坏了党的形象,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总之,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坚决根治这十种不良之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五个统筹”,始终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始终做到为群众谋政绩,用科学的手段去谋取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评判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始终做到视群众为衣食父母,心中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积极为群众致富奔小康定盘子、壮胆子、出点子、趟路子;始终做到牢记党的宗旨,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实际行动过好“五关”,保证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党分忧,为国效力,为民谋利。

第二篇: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

树立新的人才培养观

培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随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技能人才的价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科技支持,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的历史任务。

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看,人们对知识技术的掌握和积累使人类逐渐走出了刀耕火种的时代,而走入了今天的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而正是由于无数人才对知识技术的掌握、应用和发展,才使人类成为地球上万物的主宰,能上天入地和下海,能够创造出古人甚至前人没有想过的惊天动地的奇迹来。知识就是力量,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是由人总结和创造出来的。最初,人们由大脑简单支配下的体力劳动变为逐渐掌握和使用机器,即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也就是人们能力的提高,即才能的提高。在经济系统中,人才是一种资源,是一种抽去了“力”的含义的“人力资源”。在生产活动中,人的付出通常需要“力”的付出,而才则表现出“力”在质量上的不同,人力的差异总是表现为才能的差异,一般说来,高质量的劳动所含的力的成份往往是最少 的。所以在人力资源中“才”才是其真正的内核。生产劳动中,人的“经济价值”取决于其拥有的才能的价值,“按才能付给报酬”已被社会所接受。

才能之所以应当在经济系统中决定个人的收入,是因为客观的经济环境对它产生永久的需求,同时才能又被其载体所绝对地占有,无法轻易转让,成为一种自有资本。由于才能已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而具有了经济价值,那么获得才能就成了获得财富的唯一正当途径。当今和未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非人才莫属,资源的争夺,将越来越表现为对人才的争夺。对每个人来说,“成才”是获得经济报酬的最正当的途径,成为有才能的人是每一个人所追求的,也是每个家庭对其成员所期盼的,但才能往往不是生来就有的。虽说人天生是会有些差别,但人才的形成,就其本质来说,是他自身劳动和他人劳动的共同结晶。大家都知道,人才成长离不开内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在条件是由个人刻苦努力和注意在劳动中积累经验形成的。外部条件即周围人是否给予人才培养锻炼成长所需的外部环境。人人都想成才,家家都“望子成龙”,但事实上却有很多不能成才。所以人才成长是内外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外因的相互作用是在实践活动中才构成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但我们又不能直接得出实践就能成才的结论,因为一般来说人人都参加了社会实践,但并非人人都能成才。首先 人才的劳动实践必须是有效及必须要按照客观的规律办事,确立正确的科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才能成功,最后成才。再有一个人要想成才,要想比别人具有某种优势素质,必须付出比一般更多的有效劳动,做出更大的、更刻苦的努力。付出的努力越大,他的素质就会越高,成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做出的成绩也就会越大,个人的社会价值就会越高,回报就会越大。所以说,人才并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塑造的,并且将要贯穿于这一“成才”过程的始终。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算是人才呢?通常在人们的价值观念中,“才”意味着出众,意味着不可多得的能力。过去我们把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艺术家、工程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等统称为人才。这些人不论他们的能力、水平和创造的成果,都要比一般人高出一筹,即比常人创造的社会价值高。这些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人才而被社会广泛接受呢?归结其实质就是他们这些人在品德、智能、技巧、创造性,尤其是经个人不断的实践、不懈的努力,使得他们在实际水平和实际成果等方面都要高于一般人。也就是说,他们都具有一种或几种“优势素质”,这种优势素质就是杰出。所以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关键看他是否具备某种优势素质,具备并发挥了的是显人才,具备了优势素质而尚未发挥的就是潜在的人才。

在社会学的价值中,我们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做为评价 人才的主要尺度。过去往往把文化程度高的在校大学生、研究生都统称为人才,这是不准确或者说是错误的。因为严格讲,高等学校培养的人还只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后备军或预备队,因为他们大多还没有创造出社会效益。在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既需要大胆开拓的领导者、科学家、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也需要那些大批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对社会做着贡献的普通人才。既然社会的发展需要千百万这样那样的人才,那么怎样才能培养造就出大批的优质人才呢?按前所述,人才的成长产生,需要内外因的共同作用。首先一个人要想成才有所作为,首先应积极学习,刻苦努力,要有事业心、进取心,心胸、气质、道德、意志等内在素质要好,“天才在于勤奋”;其二,成长的环境要好,既全社会都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要转变观念,人才标准更加大众化,由过去认为的有高学历、高职称、高贡献的人变成为所有能够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人,不但要注重激励那些现有的“显人才”,更要注重激活那些后备的“潜人才”,使全社会都能人尽其才,为现代化建设出力,促进其跨越式发展;还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鼓励在平凡岗位上工作的普通人,结合生产工作实际,通过学习和努力,做出不平凡的业绩来;还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标准,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质、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惟学历、不惟身份用人才,不拘 一格选人才,建立一整套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促使更多的人早日成才;还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酬薪制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使人才的付出和回报相适应。全社会都应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眼光要放长远,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建立机制,完善体制,搭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使人才能有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使我们的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在我们队伍中不断涌现出大批的能人,使我们的社会人才辈出,不断地创出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使我们的身边人早日成为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三篇:常“三思”树“三观”

常“三思”树“三观”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三思、三观”学习大讨论,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思考的机会,近段时间以来,我通过认真研读必读书目,收获颇多,深觉自己接受了一次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对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观点、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有了新的领会和把握,为自身更好地开展工作打牢了思想基础。那我就结合自身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认真学习,讲求实效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搞好学习教育,不断树立宗旨意识、增强群众观点。开展“三思、三观”学习大讨论,就是组织党员干部认真思考“与百姓的感情深不深、与百姓的距离远不远、百姓在心中的分量重不重”,牢固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开展“三思、三观”学习大讨论,是努力实现党的根本宗旨和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是积极探索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顺应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开展“三思、三观”学习大讨论,使群众观点在学习中得以强化,宗旨意识在学习中更加牢固,对加强党性修养和宗旨教育,增强群众观念,加强与群众的血肉关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查找问题,明确方向

要通过“三思、三观”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查摆问题,清除“四风”。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群众路线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途径,群众工作就是党联系群众的工作,其本质是密切干群关系,核心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当前,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四风”问题及其他种种脱离群众的现象,任其发展下去,党就会渐渐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四风”问题的解决务必下大力气,甚至要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的基础。

三、认识到位,知行合一

思想上认识到位,是我们做任何事的前提,认识到了,还需要做到。而知行合一,是最难的,也是必须的。

一要从自己做起。我们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转折的时代,一个充满诱惑、机会良多、又使我们感到无可奈何的年代。很多事情,我们感到着急、感到愤恨、感到无奈,如环境污染、如资源争夺、如诚信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坐等,更不能只是指手划脚。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有一种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能做个旁观者,要把自己摆进去,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义务。每个共产党员、每个领导干部有比一般群众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去改变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更有机会和可能去为国家、为人民多做一些实事,为实现中国梦尽一份力量。

二要从现在做起。习总书记讲了,我们抓作风建设,发布八项规定只是开端、只是破题,还需要下很大功夫。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教育活动,但是群众观念却要永远地贯穿在我们的工作中,群众路线是要我们永远走下去的。平时多到群众中走一走,听一听,聊一聊,尽可能地多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望;政策制度

出台前,多征求征求意见,多听听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意见,权为民所用,要以情为民所系为前提,心系群众不能是表面文章,而应该落实到我们的每一件工作中去。

三要从小事做起。慎微,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态度,面对小事不马虎,走群众路线,要从小事着手、从小事着眼。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党员干部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的理解不同,而人民群众所能体会到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也是落实到具体的一件一桩小事上的。群众路线不能只停留在活动中,而应该是在日常平凡的工作中。基层群众是最单纯、最善良、最感恩的,只要真心实意的为他们做一点点小事,他们就会无比的感动,就会当你是亲人。把群众最急、最想、最盼的每件小事办好,哪怕是盖个章、办个证、指个路的小事,就是最生动、最具体的践行群众路线,就会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赞扬。

四、转变作风,发挥职能

司法行政工作在为群众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的任务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司法行政工作肩负着不断提升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能够在和谐的环境中安居乐业的重任。

首先,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我们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熟悉民情的优势,注重维护人民权益,特别是在基层调解一线工作的调解员们更要以一种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的态度,把群众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依法、依理、依情定分止争,努力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做到小事不出村居,大事不出街镇,才能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要加强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的教育管理服务,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群众安全的重要内容。

第三,要悉心普法,为群众开辟伸张正义的道路。在基层,仍然有许多的群众学法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维权意识不够,这势必造成群众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无法找到发泄的出口。一方面群众的幸福感降低了,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带来社会的不稳定。我们要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丰富群众的大脑,给群众配上合法的维权“武器”,在温暖民心的同时给群众带去坚强的支撑。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法律服务的保障职能显得尤其重要。要积极参与到“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程、中心工作中去,积极开展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参与矛盾化解,优化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各项职能,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作出司法行政工作应由的贡献!

第四篇:以人为本树三观

以人为本树“三观”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使各级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优良作风带领广大党员、群众迎难而上、锐意改革、共克时艰。总书记提出的“三观”,是全面推进党建伟大工程的根本要求,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干事创业“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事业观是人们对事业的根本态度和根本看法。树立正确的事业观,重在做到“三个一”:即个人形象“一面旗”、干事创业“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领导干部要做到个人形象“一面旗”,就必须牢记党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以报恩之心和无私奉献回报组织和人民,这不仅是党性要求,也是为政准则。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保持优良作风作为立身之本和从政之要,作为日常行为和终生追求。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进取意识、节约意识,坚决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侵蚀,在各种诱惑面前绝不能心理失衡,行为失检,形象失态。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畏艰难、奋力拼搏,永葆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当前,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挑战前所未有,机遇前所未有。只有勇于创新、积极作为,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开拓发展思路。只有平时敢说“向我看齐”,关键时刻敢喊“跟我上”,处处彰显表率作用和模范作用,才能真正成为推进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头雁”。领导干部要做到干事创业“一团火”,就必须树立事业大如天、责任重如山的责任意识,以进取心对待事业、以平常心对待自己,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始终保持干实事、创大业的激情,对事业、对人民始终有火一样的热情,时刻不忘权为民用、情系百姓、关注民生。领导干部要做到谋事布局“一盘棋”,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兼顾、科学谋划,协调联动、稳步推进,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工作观是人们对工作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包括工作态度、作风、方法以及判断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认识。工作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落脚点,树立正确的工作观才能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到实处。无庸讳言,有的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错误的工作观,表现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自由主义等等。这说明,执政时间越长,越要防止脱离群众;信息渠道越多,越要防止蔑视民生;通讯手段越发达,越要防止听不到真实的声音;交通越便利,越要防止不深入实际。所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坚持以人为本是前提。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领导干部要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从群众的呼声、意愿中把握科学发展的着力点,从群众的智慧、力量中汲取应对困难的好办法,从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寻找推动工作的突破口,多出一些亲民之策、为民之举,多办一些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干部心里有多重分量,干部在群众心里就有多重分量。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做到“三问于民”是关键。“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群众是生活的先知,冷暖甘苦感受最深;群众是智慧的源泉,改革发展的体会最多;群众是施政的基础,政令得失反映最真。问政于民可知施政得失,能更好地体现民愿、消除民怨、维护民利;问需于民可知群众所急,能更多地了解百姓所想所盼,解百姓所急所需;问计于民可凝聚民智,使各项决策更切实际、更合民意。三问于民,贵在真心。真心问才能问出真情、真策,真心听才能听得进、记在心,真心做才能做得好、做到位。三问于民,问是途径、听是方法、做是目的。要把问来听来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梳理,逐条落实。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要认真采纳;对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疑点和领导干部党性党风

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认真解决;对群众迫切希望办又有条件办的实事好事,要认真办好办实。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政绩是为政的成绩、干事的业绩。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施政成绩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衡量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自己的试金石。共产党人的政绩,说到底就是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紧密相联,科学发展观引导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的政绩观实践着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政绩,是以人为本的政绩,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绩,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政绩。因此,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方面要用群众观点看待政绩,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干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进取、量力而行,不搞主观臆断和违背客观规律的“拍脑袋”决策,不追求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提哗众取宠的空洞口号,不搞虚报浮夸和报喜不报忧。要牢记人民的重托,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把个人追求与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利益相结合,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切实解决农民增收、企业改制、劳动就业、征地拆迁、土地流转以及教育、医疗等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要用实践观点看待政绩,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衡量政绩的标准是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时。领导干部一定要有敬畏之心,当所有的喧嚣过后,真正能被历史铭记和人民颂扬的,是那些利国家、顺民心、济苍生的人和事。应当看到,现实中有些领导干部的政绩观还存在偏差,突出表现为重显绩,轻潜绩;重近期效果,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官意,轻民意;重形式,轻务实。有的干部说话办事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有的干部只抓易出成果的显绩,不啃硬骨头;只关注局部利益,不顾及全局得失。有的人认为经济搞上去了就是最大的政绩,生态环境等无足轻重;有的人觉得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才能增光添彩,于是大搞形象工程;还有的人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包装打扮上,想方设法吹政绩。这样的干部不仅干不好事情,还损害了党的形象;这样的政绩,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社会和谐难以实现,而且劳民伤财甚至贻害子孙。所以,只有敬畏人民、敬畏历史,多干群众急需和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和利长远的事,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政绩,向党和人民交出事业强、工作实、政绩好的满意答卷。

第五篇:新课标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标下,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四会中学王红

关键词学生观欣赏社会责任潜能独立个性

摘要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观由传统的学生观向现代的学生观转变。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理解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正文

2004年3月2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课程改革也如火如荼地展开。教学行政部门大力推进,专家学者著书评说,新一轮课程培训随即开展,教学一线的教师们更是把新课标当成新世纪课堂教学的航标。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更加关注学生,贴近学生。但从整体看政治教学效率的低下,学生政治素质的赢弱,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不相协调。政治课越来越难上,学生觉得政治课越来越没趣。学生怨学,老师怨教,我们的政治课教学怎么了?这不能简单地归结与学生学习的不努力,我认为搞好政治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不能让学生为考试去死记硬背书本上枯燥的理论,问题的关键是政治课教师心中必须有“人”,回归“人本”,给学生以充盈的人文关怀,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以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什么是学生观

所谓学生观指的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学生观由传统的学生观向现代的学生观转变。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师为上,生为下”,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学生必须服从老师,否则就要受到老师的管束。关于现代学生观的涵义,许多教育者已从理论上达成共识。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教师的心目中,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人权的人,同时,学生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有必要在理论上理解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观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二、学生应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是需要欣赏的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履行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在教学论的范畴中,学生的这种生命意识就是优良的品格、智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悦的感觉。这种生命意识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只是一种潜在因素,有待于教师去唤醒。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标准,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趋向。”对学生要当会欣赏和赞美,让成功和自信伴随学生的一生。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求进取,自暴 1

自弃,主要是由于他们从小受到的批评太多,受到的表扬太少,致使自我价值感太脆弱造成的。今天,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再也不能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只把批评视为“法宝”要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欣赏和赞美。

历史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没有权利去剥夺学生的欢乐和志趣;没有理由不归复学生应有的生命角色。每个教育者都应该清醒地懂得: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和活力,富于想像和情感,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他们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每个教育者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和优良的品格。教师应把生命和心血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和学生人生道路的每一个阶段,使之富于生机,充满活力。

三、创新教育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社会意义的人,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人是高度社会化的有机体,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发展是一个社会的过程。具体地讲,就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塑造、接纳个体,个体认同、接受社会化价值观念并积极参与社会的过程。在这样的逻辑前提下,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责任。但在一切为了升学的目标导向下,我们痛心地发现:学校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严重地分离了。这种封闭式的传统教学虽然在某种意义上保证了教育对社会的一定程度的超越性,但同时又导致了学生与周围的社会生活相脱节,与知识更新的速度相脱节,抑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它启示我们:

①打开校门,引导学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生必须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把握时代脉搏。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参与、积极地实践的习惯。我在讲“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时,采用了人民解放军英勇抗洪,分洪区群众“舍小家,保大家”的感人场面(放录像)------学生们凭借这个与常见的社会现实的接触,可以了解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人们的人生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以此为参照来设计自己、调整自己、充实自己。

②学生的社会化能够促进课堂教学,在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中,学生能参与更大范围的学习创新活动。把从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中发现的社会热点、疑点等现实问题带回到课堂上,通过深讲、辩论、新闻聚集„„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例如,我们学到“经济全球化”时,发动学生对“四会柑橘种植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深入各机关、农村,采访政府人员、技术人员、农民等等,然后,通过论文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所得,这种社会化的结果,学生就能逐步形成明确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每个教育者,应根据社会需要改进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充实学生的心灵。

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对学生进行合理定位,突破校园四角天空的束缚,置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让学生在不断的开拓创新中健康成长,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四、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发展潜能的人,没有“优生”和“差生”

教育的根本任务应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育就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面向21世纪的教育》资料汇编,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这是从我国教育现状和改革需要的角度提出的迫切要求。

人人都具有创造的潜能,教育的功能就是设法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自主发展。学生具有的生命意义就是优良的品格、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 感和敏锐的感觉。这种生命意义是学生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它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

于教师去唤醒。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是以构建智慧、塑造灵魂为终极目的的人化教育。

怎样才能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发挥学生潜能呢?首先,教育工作者要改变所谓“优生”和“差生”的观念。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是一张白纸,智力等等并无太大差异。在我十多年的教龄中,周围学生特别聪明的或者特别笨的都很少,大家都是活蹦乱跳的,即便在某些人眼中所谓的差生,也有自己的优势,尽管可能是比较优势,但优点是不容掩盖的。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较强或较弱,完全是正常现象。可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却常常用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尺来区分“好学生”、“差学生”。“差生”概念是彻头彻尾地否定孩子,一旦给孩子戴上“差生”的帽子,很可能会产生“标签效应”,让他们从小认定自己是笨蛋、坏蛋。这种自我否定倾向有可能使其长期生活在阴影里,甚至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差生”并不是真正的差生,如果只以学习成绩看一切,那岂不是有点井底之蛙的感觉吗?他们与“优生”们一样也敢拼也干豁,仅仅不过是一个用脑一个用身体与艺术。他们也将会为了自己、为了父母老师、为了国家社会付出自己的一切。他们仍不失为多才多艺的人。

其次要从教“死知识”、“读死书”转变到人的创新素质培养上來。诸如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容待并鼓励学生的质疑和批评、鼓励和启发学生的想像力等。想像力,它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像就没有创造,没有丰富的想像就不会有飞机、轮船、卫星,不会有牛顿定律、相对论。正因为如此,注重想像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目前先进教育思想的重要內容和目标。不仅强调全面发展,而且特別注重个性发展,是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教育观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学生个性中的独立性、积极性、创造性和竞争性应当受到特別的关照和培养。鼓励学生发表质疑观点或批评意见,鼓励学生公开地讨论和争辩,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用是否听话或成绩高低来划分学生的优劣了。

五、学生应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以学为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学生的天职。课堂上,学生要做到“三到”,即眼到、耳到、手到,具体地说就是要认真看、认真听、认真记。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老师负责写,学生负责记;老师负责演示,学生负责看;老师讲到哪,学生学到哪。

新课改理念则认为:“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学生要成为‘教师式学生’”,“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意昧着学生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的转变。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在当好引导者、监督者的同时,也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尽可能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才能在课堂上都得到发展。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不能把学生“放任自流”,强调“合作”而放弃合理的“独立学习”,探究不能超出中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力范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300名学生就会有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然而,现今的教育过于强调统一,常常以“标准化”的方法试图把学生培养成同一模式的制成品。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必然会磨平学生个性的棱角,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尤其是那些聪明活泼、爱动脑动手的学生,更易为这种“统得过死”的教学体系所伤害。在教学评估上,人们还习惯于一种标准,习惯于一套答案,这实际上可以说是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一种扼杀,不利于学生个性生动活泼地发展。1999年7月2日的《中国化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大学生与幼儿园的娃娃谁聪明?文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有一次,女教师画了一个圆圈儿问大学生:“这是什么?”大学生思考良久,才底气十足地说了一句:“可能是零。”又一天,女教师画了个同样的圆圈儿问幼儿园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说回答:“是太阳!”“是烧饼!”“是铁环!”“是足球!”“是鸡蛋!”“是布娃娃脸上的小酒涡儿!”“是西瓜?!”“是老师的大眼睛!”„„女教师听了,不由得感慨万千。这个事例把传统教育的弊端揭露得淋漓尽致。为此,有人形象地比喻,学生入学时像个问号,到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其统一的一面,其丰富个性的另一面,喜欢以统一模式衡量和要求学生,对有独到见解和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鼓励不足,压制有余;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处处压抑他们的好奇心,以便使他们“专心学习”。在这种扭转中成长的学生,不是越来越健康、活泼,而是越来越颓废、无生气、缺乏创造性。结果造成了一批墨守成规、人云亦云、死气沉沉的缺乏独立个性的小绵羊。因此,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并以“个性充分的自由的发展”为目的,承认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反对教育的整齐划一与陈旧僵化;坚持教育目的、课程、方法、教学组织等的多样化、灵活化、个别化;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强调独立个性教学的另一面,就是要求教师有独立个性,即要求每个教师具备自身的个性素质和个性品质。要求每个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有个性,教学内容有个性,教学方法有个性,逐步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没有个性的教学,就无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没有个性,也就没有创新。所以,走出标准样式的教学模式,走向多样化的个性教学就成为必然要求了。只有重视个性化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不致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的学校生活“磨灭了各自的差异性”,才能使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苏霍姆林斯基语)。

教学是一种关系,在多种关系中师生关系是其核心。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教学相长的关系。正确的学生观应该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主角,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对象,更是参与者,是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指导者,发挥主导作用,更是学生的朋友,尽服务的职责。

新时期优秀教师角色期待的类型很能多,但首先是“朋友、知己、榜样”的角色,因此教师只有真正放下架子,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在教学中摒弃“我只有教你才会”的教学思想和“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路子,使学生自主学习,有不懂的问题随时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进行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要相信学生,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同时,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培养起来。

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做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做学生生活上的朋友和引路人,与学生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才能共建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关系。

参考资料: 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师培训教材《思想政治》

下载树立新三观	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word格式文档
下载树立新三观 首要根治“十种不良之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回答好“三问”,树立好“三观”

    回答好“三问”,树立好“三观” 2014年3月16日近期,根据县委和人社局有关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我积极学习了有关文件和重要论述,认真领会其中精神和内涵,对于党的群......

    重三思、树三观、提三力

    深入开展“重三思、树三观、提三力”学习讨论活动的几点思考 作为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重三思、树三观、提三力”学习讨论活动,主要是通过深刻剖析“与百姓......

    “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的讲话

    “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的讲话 同志们: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

    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的讲话

    [推荐]树三观”思想教育活动的讲话同志们: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拒腐......

    树三观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模版]

    “树三观”学习心得体会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

    结合顾主任大会讲的新时期教师应树立新的工作观

    教师在新时期的工作观 北京电大房山分校 尹基文 2012年11月14日,成教中心召开了主题为《房山区成教中心教职工队伍建设推进会》的教师大会,顾成强主任做了重要讲话,对新时期的......

    树三思 立三观——和学生在一起

    树“三思”立“三观” ——我和学生在一起 磻溪教育集团桃园校区万沛贤 我是一名党员,更是一名教师,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三思三观”活动,为民是目的,务实是关键,行动是根本。作......

    强三信 树三观 立党性学习心得体会

    强三信 树三观 立党性学习心得体会 尊敬的党组织: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做为国有企业的一名党员,在这关键......